TW201905863A - 警報裝置 - Google Patents

警報裝置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05863A
TW201905863A TW107120319A TW107120319A TW201905863A TW 201905863 A TW201905863 A TW 201905863A TW 107120319 A TW107120319 A TW 107120319A TW 107120319 A TW107120319 A TW 107120319A TW 201905863 A TW201905863 A TW 20190586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shielding device
light shielding
gap
detec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203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88369B (zh
Inventor
島津朋彥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報知希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報知希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報知希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058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058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883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8836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17/00Fire alarms; Alarms responsive to explosion
    • G08B17/10Actuation by presence of smoke or gases, e.g. automatic alarm devices for analysing flowing fluid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 G08B17/11Actuation by presence of smoke or gases, e.g. automatic alarm devices for analysing flowing fluid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using an ionisation chamber for detecting smoke or gas
    • G08B17/1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17/00Fire alarms; Alarms responsive to explosion
    • G08B17/10Actuation by presence of smoke or gases, e.g. automatic alarm devices for analysing flowing fluid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 G08B17/103Actuation by presence of smoke or gases, e.g. automatic alarm devices for analysing flowing fluid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using a light emitting and receiving device
    • G08B17/107Actuation by presence of smoke or gases, e.g. automatic alarm devices for analysing flowing fluid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using a light emitting and receiving device for detecting light-scattering due to smok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re-Detection Mechanisms (AREA)
  • Alarm Systems (AREA)
  • Fire Alarm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警報裝置,包括:一遮光裝置,其係用來抑制讓環境光入射到用來偵測氣體的偵測空間;其中該遮光裝置,包括:一內側曲徑,覆蓋偵測空間外緣,且具有第一內部流入開口;偵測部本體,位於與第一內部流入開口相對之位置處,且配置於與第一內部流入開口相隔第一間隙的位置處;及一外側曲徑,位在與第一內部流入開口與偵測部本體之相對的方向正交的假想線,在通過第一間隙的假想線上,配置於與第一間隙且相隔第二間隙的位置處;依序通過第二間隙,第一間隙及第一內部流入開口,讓遮光裝置之外部氣體可流入到偵測空間。

Description

警報裝置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警報裝置。
眾所皆知,習知之警報器係被設置於監視區域之設置面上,偵測該監視區域內之煙霧而發出警報(譬如茲參考專利文獻1)。該警報器係包括:一框體、一偵測部及一電路部。其中,框體係用來容置偵測部及電路部,且於該框體之側璧設置一開口部,該開口部係用來讓監視區域之煙霧流入到框體內部。另外,偵測部係用來偵測煙霧,且包括複數個曲徑璧,一發光部及一光接收部。於此,複數個曲徑璧,係覆蓋用來偵測煙霧之空間(以下稱之為「偵測空間」),各設置於相互間且彼此間保持間隙。另外,發光部係朝向偵測空間而照射光線。另外,光接收部係一種依據流入到偵測空間之煙霧粒子且藉由散射從發光部所照射之光,接收該所散射之光。另外,電路部係包括用來控制警報器之各種動作之控制部。且,當光接收部的光接收量超過既定的閾值時,電路部就會判斷於監視區域內發生火災。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特開2010-39936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於此,複數個曲徑璧,雖具有可抑制讓環境光進入到偵測空間的性能(以下稱之為「遮光性能」)及能讓煙霧流入到偵測空間之性能(以下稱之為「氣體流入性能」),但是此等性能要取決於相鄰接之曲徑璧壁之彼此間的間隙寬度。因此,譬如當上述間隙的寬度變窄時,儘管可改善遮光性能,但降低氣體流入性能,另外,當上述間隙的寬度變寬時,儘管可改善氣體流入性能,但會降低遮光性能,所以有可能讓複數個曲徑璧的設計度受到限制。
本發明係有鑑上述問題點而發明之,本發明之目的係提供一種可提高遮光裝置之設計的自由度之警報裝置。
為了解決上述之課題且達成目的,請求項1所述之警報裝置,包括:一遮光裝置,其係用來抑制讓環境光入射到一偵測空間,該偵測空間用來偵測氣體中所含有之被偵測物質;該遮光裝置,包括:一第一遮光裝置,覆蓋該偵測空間之外緣,且具有第一開口部;一第二遮光裝置,位於與該第一遮光裝置相對之位置,且配置於與該第一開口部相隔第一間隙的位置處;以及一第三遮光裝置,位在於與該第一開口部及該第二遮光裝置之相對的方向正交的假想線,在通過該第一間隙的假想線上,配置於與該第一間隙且相隔第二間隙的位置處;依序通過該第二間隙,該第一間隙及該第一開口部,讓該遮光裝置之外部該氣體可流入到該偵測空間。
另外,請求項2所述之警報裝置,係請求項1所述之警報裝置,其中沿著與該第一開口部及該第二遮光裝置之相對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形成該第一遮光裝置及該第三遮光裝置以便讓該第一遮光裝置及該第三遮光裝置重疊。
另外,請求項3所述之警報裝置,係請求項2所述之警報裝置,其中於該第一遮光裝置及該第三遮光裝置為重疊之部分,形成一可讓該遮光裝置之外部該氣體流入到該第二間隙的第二開口部。
另外,請求項4所述之警報裝置,係請求項1至3任一項所述之警報裝置,其中讓該第一遮光裝置及該第三遮光裝置彼此為一體成形,且讓該第二遮光裝置與該第一遮光裝置及該第三遮光裝置分開形成。
另外,請求項5所述之警報裝置,係請求項1至3任一項所述之警報裝置,其中讓該第一遮光裝置及該第二遮光裝置彼此為一體成形,且讓該第三遮光裝置與該第一遮光裝置及該第二遮光裝置分開形成。
另外,請求項6所述之警報裝置,係請求項1至3任一項所述之警報裝置,其中讓該第二遮光裝置及該第三遮光裝置彼此為一體成形,且讓該第一遮光裝置與該第二遮光裝置及該第三遮光裝置分開形成。 [發明之效果]
若藉由請求項1所述之警報裝置,包括:一遮光裝置,其係用來抑制讓環境光入射到一偵測空間,該偵測空間用來偵測氣體中所含有之被偵測物質;遮光裝置,包括:一第一遮光裝置,覆蓋偵測空間之外緣,且具有第一開口部;一第二遮光裝置,位於與第一遮光裝置相對之位置,且配置於與第一開口部相隔第一間隙的位置處;以及一第三遮光裝置,位在於與第一開口部及第二遮光裝置之相對的方向正交的假想線,在通過第一間隙的假想線上,配置於與第一間隙且相隔第二間隙的位置處;依序通過第二間隙,第一間隙及第一開口部,讓遮光裝置之外部氣體可流入到該偵測空間,因此,可將用於決定遮光裝置的遮光性能的設計圖案(譬如第一遮光裝置,第二遮光裝置或第三遮光裝置之設置角度或高度等)與用於決定遮光裝置的氣體引入性能的設計圖案(譬如第一間隙或第二間隙之寬度等)彼此分開,與習知技術相比,可提高遮光裝置之設計的自由度。
若藉由請求項2所述之警報裝置,沿著與第一開口部及第二遮光裝置之相對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形成第一遮光裝置及第三遮光裝置以便讓第一遮光裝置及第三遮光裝置重疊,因此,相較於未讓第一遮光裝置及第三遮光裝置形成重疊之情況,可防止讓該氣體直接流入到第一間隙而不觸碰到第一遮光裝置,且可抑制灰塵流入到偵測空間。
若藉由請求項3所述之警報裝置,於第一遮光裝置及第三遮光裝置為重疊之部分,形成一讓遮光裝置之外部氣體可流入到第二間隙的第二開口部,因此,可依序通過第二開口部、第二間隙、第一間隙及第一開口部而讓遮光裝置之外部氣體流入到偵測空間。尤其,第二開口部的形狀可以因應第一遮光裝置及第三遮光裝置為重疊的部分的形狀來設定,相較於習知技術,可增加流入到偵測空間的氣體量。
若藉由請求項4所述之警報裝置,讓第一遮光裝置及第三遮光裝置彼此為一體成形,且讓第二遮光裝置與第一遮光裝置及第三遮光裝置分開形成,因此,相較於讓第二遮光裝置及第一遮光裝置(或第三遮光裝置)彼此為一體成形之情況,可簡化第二遮光裝置的構造且可提高第二遮光裝置的製造性。
若藉由請求項5所述之警報裝置,讓第一遮光裝置及第二遮光裝置彼此為一體成形,且讓第三遮光裝置與第一遮光裝置及第二遮光裝置分開形成,因此,相較於讓第三遮光裝置及第一遮光裝置(或第二遮光裝置)彼此為一體成形之情況,可簡化第三遮光裝置的構造且可提高第三遮光裝置的製造性。
若藉由請求項6所述之警報裝置,讓第二遮光裝置及第三遮光裝置彼此為一體成形,且讓第一遮光裝置與第二遮光裝置及第三遮光裝置分開形成,因此,相較於讓第一遮光裝置及第二遮光裝置(或第三遮光裝置)彼此為一體成形之情況,可簡化第一遮光裝置的構造且可提高第一遮光裝置的製造性。
以下,基於圖面來詳細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警報裝置。又,本發明並非依據本實施形態來加以限定。
[實施形態之基本概念]首先,說明有關實施形態之基本概念。實施形態,概略性地係一種被安裝於設置對象物之設置面之警報裝置,其中係有關於一種具有與設置面為對向之安裝面。於此,所謂「警報裝置」係一種進行警報之裝置,具體而言,該裝置係用來對監視區域之氣體所含有的被偵測物進行偵測,報警或者警報,除了偵測功能外,譬如包含不僅具有報警功能或警報功能之氣體警報器或火災警報器(煙霧警報),與被偵測物質相關的偵測功能,報警功能或者僅具有警報功能之至少一部份之氣體傳感器或火災傳感器(煙霧傳感器)等之概念。另外,雖然警報裝置的警告方法可任意,譬如適用透過顯示裝置或是聲音輸出裝置而輸出之方法,其中顯示裝置係用來顯示被偵測物質輸出大於等於閾值的資訊(以下稱為「警報資訊」)或是透過傳送裝置將含有警報資訊之信號傳送到其他裝置(譬如,設置於管理室等之接收機等)等。所謂「監視區域」係監視對象之區域,具體而言,係設置有警報裝置之區域,譬如,包含住宅內之區域(譬如房間等),住宅以外之建築物內之區域等之概念。另外,所謂「設置對象物」,係設置有警報裝置之對象物,譬如可舉出:監視區域內之天花板,牆壁等。另外,所謂「設置面」,係設置有警報裝置之設置對象物之面,譬如可舉出:天花板中之監視區域側之面(換言之,為天花板之下面),牆壁中之監視區域側之面(換言之,為牆壁之室內側面)等。另外,所謂「安裝面」,係被設置於警報裝置之面,具體而言,係於與設置面為對向之狀態下而被安裝於該設置面之面。另外,所謂「被偵測物質」,係一偵測對象之物質,具體而言,氣體中所包含之物質,譬如包含氣體中之一氧化碳及煙霧等之概念。
於以下之實施形態中,「被偵測物質」為「煙霧」,基於煙霧所產生之散射光而讓「警報裝置」進行警報之「火災警報器(煙霧警報器)」,說明「監視區域」為「作為住宅內區域之房間」之情況。另外,有關「設置對象物」,如前述所言,可舉出「天花板」或「牆壁」等,但是於以下中,圖示「設置對象物」為「天花板」之情況,同時「設置對象物」為牆壁之情況也可適當安裝加以說明。
(構造)首先,說明本實施形態之警報裝置之構造。圖1為本實施形態之警報裝置之立體圖,圖2為警報裝置之底面圖,圖3為警報裝置之側面圖,圖4為沿圖2之A-A箭頭所示之剖面圖,圖5為表示從下側所看到之警報裝置的分解立體圖,圖6為表示從上側所看到之警報裝置的分解立體圖。又,於以下說明中,各圖所示之X-Y-Z方向為相互正交之方向,具體而言,Z方向為垂直方向(換言之,讓重力作用之方向),X方向及Y方向係作為對垂直方向正交之水平方向,譬如,將Z方向稱之為高度方向,+Z方向稱之為上側(平面),-Z方向稱之為下側(底面)來說明。另外,至於以下之「X-Y-Z方向」之用語,於圖示之警報裝置100中,係用來方便說明各構件之相對性的位置關係(或,方向)等之表現,以圖4之殼體2之偵測空間34之中心位置為基準,將遠離偵測空間34的方向稱之為「外側」,將靠近於偵測空間34之方向稱之為「內側」,以下,將以此說明。
於此等各圖所示之警報裝置100,係偵測氣體所包含之被偵測物質的煙霧而發出警報之警報裝置,具體而言,如圖3所示,係安裝於監視區域之天花板之下側(-Z方向)之面(換言之,為下面)之設置面900,或者安裝於監視區域之牆壁之監視區域側之面(換言之,為牆壁之室內側面)之未圖示之設置面(以下稱之為牆壁設置面)而使用,具體而言,包括有:一安裝底座1、一殼體2、圖5之一偵測部蓋體3、一偵測部本體4及一電路部5。又,以下,將說明設置面900沿著XY平面之方向(換言之,為水平方向)擴廣之情況,及未圖示之「牆壁設置面」與該設置面900往正交之方向(換言之,為垂直方向)擴廣之情況。以下,將於說明完警報裝置100整體構造之後,再繼續詳細說明各構造。
(構造-安裝底座)首先,圖7為表示安裝底座之底面圖,圖8為表示安裝底座之平面圖。圖3所示之安裝底座1,係用來將殼體2安裝於設置面900或未圖示之「牆壁設置面」之安裝裝置,具體而言,係用於殼體2與設置面900或未圖示之「牆壁設置面」之間,更詳言之,其包括有圖7之安裝掛鉤11及本體部12。
(構造-安裝底座-安裝掛鉤)圖7之安裝掛鉤11,係用來將安裝底座1安裝(換言之,為設置)於設置面900或未圖示之「牆壁設置面」,具體而言,係從本體部12突出之突起片,譬如包括螺孔111。螺孔111,係一插通用來安裝有安裝底座1之未圖示之安裝螺絲的孔。且,藉由連續地將安裝螺絲插通到螺孔111及設置面900或未圖示之「牆壁設置面」,即可將安裝底座1安裝於設置面900或未圖示之「牆壁設置面」。
(構造-安裝底座-本體部)圖7之本體部12,係安裝底座1之本體,譬如沿著XY平面之方向擴廣且呈現既定直徑的圓盤狀物體,其係與安裝掛鉤11一體成形且為樹脂製品,更詳言之,其包括有殼體側對向面12A及第8圖之設置面側對向面12B。圖7之殼體側對向面12A,如圖3所示,於與殼體2為對向之狀態下,係一安裝有該殼體2之面,設置面側對向面12B,於與設置面900為對向之狀態下,係被安裝於該設置面900之安裝面(換言之,為往沿著XY平面之方向擴廣之安裝面)。另外,本體部12,如圖7所示,包括有螺孔121及卡固部122。其中,螺孔121係一種可插入用來將安裝底座1安裝於設置面900之安裝螺絲(未圖示)的孔。且藉由讓螺絲孔連續性穿通到螺孔121及設置面900,即可將安裝底座1安裝於設置面900。另外,卡固部122係安裝有圖3之殼體2之安裝裝置,具體而言,卡固部122係與圖6後述之底殼21之卡固部214卡固用。雖可任意地來設定本部12之外徑,但以下將以設定為以與既定之安裝底座同樣大小(譬如約10cm)之尺寸來作為說明。
(構造-殼體)其次,圖3之殼體2係容置有:圖5之偵測部蓋體3、偵測部本體4及電路部5(以下,稱之為容置對象物)之容置裝置,具體而言,透過安裝底座1而安裝於設置面900,更詳細為包括有圖5之底殼21及上殼22。
(構造-殼體-底殼)圖9為表示底殼之底面圖,圖10為表示底殼之平面圖,圖11為表示底殼之前視圖。此等各圖之底殼21,如圖5所示,其係從安裝底座之一側(換言之,為上側(+Z方向))容置「容置對象物」之第一容置裝置。底殼21藉由與上殼22結合,而於與該上殼22之間形成作為圖3後述之外部流入開口23之間隙。另外,該底殼21係一種可將移動圖4之殼體2之外部的氣體(又,包含沿著設置面900而移動之氣體)往殼體2內部來導引之外部導引裝置,且讓移動殼體2之內部的氣體導引到後述之偵測空間34之內部偵測裝置。具體而言,底殼21於與偵測部本體4之間形成氣體之流動路徑。
該圖9至圖11之底殼21,譬如,沿著XY平面之方向而擴廣且呈現大於安裝底座1之直徑之圓盤狀,(也包含後述之「底殼21之內部構件」)整體上係一體成形之樹脂製品,更詳細而言,包括有:底殼側對向璧211及底殼側外圍璧212。圖4之底殼側對向璧211係形成沿著底殼21之XY平面方向而擴廣之部分,換言之,底殼側對向璧211係與安裝底座1為對向,且包括有圖5之導引凹部211a。該導引凹部211a,對圖4之偵測空間34而言係為導引氣體之導引裝置,另外,底殼側外圍璧212為第一外璧,該第一外璧係形成往底殼21中之高度方向(Z方向)而延伸之部分(外璧),且從底殼側對向璧211之外緣部往外側擴廣,同時,往下側(-Z方向)而延伸者。
另外,圖9之底殼21,更詳細而言,為包括有:零件盒611~616、短鰭片621~623、長鰭片631、632、保護片641、642及肋部651~659(以下,將「零件盒611~616、短鰭片621~623、長鰭片631、632、保護片641、642及肋部651~659」統稱為「底殼21之內部構件」)。首先,零件盒611~616係用來容置構成警報裝置100之零組件之容置裝置,具體而言,零件盒611~616具有用來區隔容置零組件之空間的零組件容置空間之容置璧。另外,該零件盒611~616(具體而言,為零件盒611~616之容置璧),係將氣體往圖4之偵測空間34來導引之導引裝置,且考量到零組件之配置場所等同時設置作為導引裝置之功能。另外,短鰭片621~623係將氣體往圖4之偵測空間34來導引之導引裝置,具體而言,短鰭片621~623係從圖9之零件盒611~613突起而延伸之突起片。另外,長鰭片631、632係將氣體往圖4之偵測空間34導引之導引裝置,具體而言,長鰭片631、632係從後述之圖9之肋部657、659而延伸之板片,且相較於短鰭片621來說較長。另外,保護片641、642係將氣體往圖4之偵測空間34導引之導引裝置,另外,保護片641、642係一種用來防止讓氣體所包含之塵埃通過圖9之後述之細縫213a、231b而流入到內部,侵入到圖4之偵測空間34之防止裝置。圖9之肋部651~659係將氣體往偵測空間34導引之導引裝置,另外,肋部651~659為一補強底殼21之補強裝置,而且,肋部651~659為一種制定圖6之上殼22及底殼21之間的高度方向(Z方向)為相對性之位置關係(換言之,為圖3之外部流入開口23之寬度)之定位裝置,具體而言,肋部651~659為區隔圖3之外部流入開口23及殼體2之內部,譬如,為設置於底殼側對向璧211上。又,所謂「外部流入開口23之寬度」,係表示從外部流入開口23之上側端至下側端之距離。另外,於以下說明中,若無須讓肋部651~659相互區隔之情況時,適當統稱為「肋部65」。
(構造-殼體-上殼)圖12為表示上殼之平面圖,圖13為表示上殼之前視圖。此等各圖之上殼22,如圖5所示,係一挾持「容置對象物」且從與安裝底座1為相反側(換言之,為下側(-Z方向))來容置「容置對象物」之第二容置裝置,具體而言,上殼22藉由與底殼21結合而於與該底殼21之間形成作為圖3之外部流入開口23之間隙。於此,所謂「外部流入開口」23,係讓殼體2之外部氣體流入到殼體2內部之流入裝置,尤其係於殼體2之外部中,讓沿著設置面900移動之氣體,流入到殼體2之內部之第一流入開口,且以沿著XY平面方向而延伸之方式,形成於殼體2之底殼21與上殼22之間之間隙。有關該外部流入開口23之寬度,雖可考量到防止塵埃,環境光或使用者之手指侵入,或警報裝置100外觀所給予使用者之印象等因素來任意設定,但以下係以設定3~5(mm)來說明。另外,上殼22係一種將移動圖4之殼體2的外部氣體(又,包含沿著設置面900移動之氣體)往殼體2內部導引之外部導引裝置。
該圖12及圖13之上殼22,譬如係沿著XY平面方向而擴廣,呈現出大於底殼21之直徑之圓盤狀,整體上係一體成形之樹脂製品,更詳細而言,包括有:上殼側露出部221及上殼側外圍璧222。首先,上殼側露出部221係形成有沿著上殼22之XY平面之方向而擴廣之部分,換言之,依據使用者且以主要辨識之方式而露出。另外,圖4之上殼側外圍璧222係形成有第二外璧,該第二外璧係往上殼22之高度方向(Z方向)而延伸之部分(外璧),從上殼側露出部221之外緣部往外側擴廣,同時往上側(+Z方向)來延伸。
另外,圖6之上殼22,更詳細而言,包括有:按壓鍵223、螺絲轂(screw boss)224及支撐部225。首先,按壓鍵223係用來操作警報裝置100之操作裝置,具體而言,按壓鍵223係用來從上殼22外側按壓圖5後述之電路部5之開關55。另外,圖6之螺絲轂224係一種制定上殼22及底殼21之間的高度方向(Z方向)之相對關係(換言之,為圖3之外部流入開口23之寬度)的定位裝置,同時相互固定圖6之上殼22及底殼21之固定裝置,具體而言,螺絲轂224係一被設置於上殼側露出璧221之上側(+Z方向)之面,譬如,設置有既定之螺孔且於高度方向(Z方向)中呈現直立設置之柱狀。另外,支撐部225係用來支撐偵測部本體4之支撐裝置,具體而言,支撐部225係為複數個被設置於上殼側露出璧221之上側(+Z方向)之面的上殼側外圍璧222側之突起片。
(構造-偵測部蓋體)其次,圖14為表示從上側所看到之偵測部蓋體(省略防蟲網圖示)之立體圖,圖15為表示從下側所看到之偵測部蓋體(省略防蟲網圖示)之立體圖。圖16為表示偵測部蓋體(省略防蟲網圖示)之平面圖,圖17為表示偵測部蓋體(省略防蟲網圖示)之底面圖,圖18為表示偵測部蓋體(省略防蟲網圖示)之側面圖,圖19為表示圖16之B-B箭頭所示之剖面圖,圖20為表示圖16之C-C箭頭所示之剖面圖。此等各圖之偵測部蓋體3係使用散射光來偵測煙霧之遮光裝置。如圖5所示,偵測部蓋體3係設置於底殼及偵測部本體4之相互間,且包括:天花板31、曲徑32及防蟲網33。又,所謂圖4之「偵測空間」34係偵測煙霧之空間。其中天花板31係用來抑制讓環境光入射到偵測空間34之構件。如圖14、圖16及圖18至圖20所示,天花板31係為形成小於殼體2之直徑的圓盤狀,且於偵測空間34之外緣中設置成覆蓋上方側之外緣。另外,於天花板31上面,由於附上沿著後述之發光部52及光接收部53之平行方向之箭頭31a,所以可用於組裝警報裝置100。曲徑32係為可抑制讓環境光入射到偵測空間34之構件。如圖14、圖15及圖17至圖20所示,該曲徑32係位於天花板31的下側,設置成覆蓋大致沿著偵測空間34之外緣的高度方向(Z方向)的外緣。防蟲網33為除了容許讓外部氣體通過防蟲網33之小孔而進入到偵測空間34之外,也可防止讓昆蟲等侵入到偵測空間34之防蟲裝置。該防蟲網33形成為圍繞曲徑32外圍(具體而言,為後述之外側曲徑37之外圍)之圓環狀,且於該側面具有不易讓昆蟲侵入之較大且多數之小孔。又,有關偵測部蓋體3之詳細構造,將於後述說明。
(構造-偵測部本體)其次,圖21為表示偵測部本體之底面圖,圖22為表示偵測部本體之平面圖,圖23為表示偵測部本體之前視圖。此等各圖之偵測部本體4,如圖4所示,係為用來配置偵測部蓋體3之配置裝置,且,偵測部本體4抑制讓環境光入射到偵測空間34之第二遮光裝置,具體而言,以不進入到偵測部本體4及上殼22之間之方式遮蔽從外部流入開口23流入到殼體2之氣體,且於與底殼21之間形成一氣體之流動路徑。該偵測部本體4,譬如,沿著XY平面方向中,從圖4之偵測部蓋體3側擴廣到外部流入開口23側,如圖6所示,偵測部本體4具有比偵測部蓋體3之天花板31的直徑大之直徑且比上殼22直徑略小之直徑,偵測部本體4呈現部分為缺口之圓盤狀,再者,偵測部本體4部分之內側從下側(-Z方向)往上側(+Z方向)呈現隆起狀,整體而言係為一體成形之樹脂製品。又,所謂「比上殼22直徑略小之直徑」,係表示偵測部本體4之直徑,如圖4所示,偵測部本體側端部400a從內側抵接(或者,接近)到上殼側端部222a之大約的「直徑」。又,所謂「偵測部本體側端部」400a,係位於偵測部本體4之外側邊緣且為外部流入開口23側之邊緣。
該圖6之偵測部本體4,更詳細而言,包括有:圖21至圖23之凸緣部41,傾斜部42,隆起部43,偵測部本體缺口部44,揚聲器容置部45及元件蓋體46。其中,凸緣部41係往沿著偵測部本體4靠外側之XY平面之方向擴廣之部分,且包括定位凹部411。該定位凹部411,係用來進行對偵測部本體4之底殼21之肋部65之定位的定位裝置,具體而言,係複數個設置於凸緣部41之外緣部,從上側(+Z方向)往下側(-方向)下凹。另外,傾斜部42係為從凸緣部41為連續之部分。且,為了將圖4之偵測空間34設置於比外部流入開口23較為上側(+Z方向)處,傾斜部42係為相對凸緣部41(沿著XY平面方向)往上側(+Z方向)傾斜之部分。另外,隆起部43係為設置有偵測部蓋體3之部分。隆起部43位於凸緣部41較為上側(+Z方向)處,從傾斜部42開始為連續性沿著XY平面之方向中而擴廣之部分。於該隆起部43中之上側(+Z方向)之面,形成有圖6之配置凹部431。該配置凹部431係為配置有偵測部蓋體3之部分,具體而言,配置凹部431為圓形狀之凹部且與偵測部蓋體3之外徑相對應的直徑之凹部。另外,偵測部本體缺口部44係為對警報裝置100設置後述之零件盒616,且為切割成與該零件盒616之外形形狀相對應之部分。另外,揚聲器容置部45係用來於偵測部本體4及上殼22之間設置一揚聲器(未圖示,用來作為警報資訊聲音輸出之聲音輸出裝置),揚聲器容置部45係為以與要容置之揚聲器之外形相對應之方式,從下側(-Z方向)往上側(+Z方向)隆起之部分。另外,元件蓋體46係從上側(+Z方向)覆蓋電路部5之後述之發光部52及光接收部53,用來防止任讓塵埃堆積到發光部52及光接收部53。元件蓋體46係形成於隆起部43之配置凹部431,且具有一光路徑孔,該光路徑孔係用來形成電路部5之後述之發光部52及光接收部53及圖4之偵測空間34之間的光路徑。另外,於實施形態上,該光路徑不會藉由光接收部53直接接收到從後述之發光部52所照射之偵測光。且各零件之形狀或設置位置係設定以便直接入射到後述之內側曲徑36。
(構造-電路部)其次,圖24為表示電路部之底面圖,圖25為表示電路部之平面圖,圖26為表示電路部之前視圖。此等各圖之電路部5係形成用來進行警報之電氣電路的電路裝置,更詳細而言,電路部5為包括有:電路基板51、發光部52、光接收部53、屏蔽(shield)54、開關55、電源連接器CN1及控制部(未圖示)。其中電路基板51係為組裝警報裝置100各元件之組裝裝置(Mount device),具體而言,電路基板51於上側(+Z方向)之組裝面(以下,稱之為上側組裝面)或下側(-Z方向)之組裝面(以下,稱之為下側組裝面),以使用焊料等來組裝各元件,並於既定位置上設置有通孔及圍繞該通孔之端子等。發光部52係為藉由朝向偵測空間34照射偵測光而偵測煙霧之發光裝置,具體而言,如圖4所示,發光部52係一種組裝於電路基板51之上側組裝面,以便朝向設置於比發光部52較為上側(+Z方向)之偵測空間34而發光之元件,譬如為發光二極體。光接收部53係一種接受散射光之光接收裝置,該散射光係藉由流入到偵測空間34之煙霧粒子來散射從發光部52所照射之偵測光而產生,具體而言,光接收部53係一種組裝於電路基板51之上側組裝面,以便可接受到來自設置於比光接收部53較上側(+Z方向)之偵測空間34之光的元件,譬如光二極體。圖26之屏蔽54係為用來電磁性遮蔽光接收部53之遮蔽裝置,另外,屏蔽54為對電路基板51支撐光接收部53之支撐裝置,具體而言,屏蔽54為組裝於電路基板51之上側組裝面之導電性元件,譬如,藉由金屬所形成之元件。圖24之開關55係為用來操作警報裝置100之操作裝置,具體而言,開關55係為組裝於電路基板51之下側組裝面之元件,譬如按壓開關。圖25之電源連接器CN1係用來對警報裝置100提供電源電壓之供應裝置,具體而言,電源連接器CN1係供應來自作為電源之電池(未圖示)之電源電壓,且組裝於電路基板51之上側組裝面。控制部係用來控制警報裝置100之各動作,具體而言,控制部係組裝於電路基板51之上側組裝面(或者下側組裝面)。於如此之電路部5中,當光接收部53的光接收量超過既定的閾值時,控制部就會判斷於監視區域內發生火災。
(構造-偵測部蓋體之詳細構造)其次,說明偵測部蓋體3之詳細構造。有關該偵測部蓋體3之天花板31及曲徑32之構造,進行以下所示之設備。
(構造-偵測部蓋體之詳細構造-天花板)首先,說明偵測部蓋體3之天花板31之構造。如圖15,圖17及圖19所示,於天花板31之偵測空間34側之側面(圖15所示之天花板31之下側面),形成一光阱(Optical trap)35。光阱35係為從發光部52將直接或間接入射之光線進行漫反射。如圖15、圖17及圖19所示,該光阱35係形成於與天花板31之下側面中之偵測空間34相對應之部份,具體而言,光阱35係讓與該偵測空間34相對應之部份形成以沿著發光部52及光接收部53之平行方向而為連續之凹凸狀。藉此,由於可藉由光阱35讓從發光部52入射之偵測光進行漫反射,所以不會於天花板31形成光阱35,且不會讓藉由天花板31入射之偵測光進行漫反射,相較於直接反射來說,可以衰減偵測光而進行反射。因此,即使讓光接收部53直接接受藉由光阱35所反射之偵測光之情況下,也可維持藉由警報裝置100所偵測到煙霧之準確度。
(構造-偵測部蓋體之詳細構造-曲徑)其次,說明偵測部蓋體3之曲徑32之構造。圖27為表示於偵測部本體安裝偵測部蓋體(省略防蟲網圖示)狀態下之平面圖,圖28為表示於偵測部本體安裝偵測部蓋體(省略防蟲網圖示)狀態下之側面圖。圖29為表示沿著圖27之D-D箭頭所示之剖面圖,圖30為表示圖29之E區域周邊之放大圖。如圖15、圖17、圖19、圖20、圖29及圖30所示,曲徑32包括有內側曲徑36及外側曲徑37。
(構造-偵測部蓋體之詳細構造-曲徑-內側曲徑)內側曲徑36係為覆蓋大致沿著偵測空間34之外緣的高度方向(Z方向)的外緣之第一遮光裝置。如圖15、圖17所示,該內側曲徑36係形成為矩形環狀體(具體而言,為正方形環狀體),具體而言,內側曲徑36包括有位於發光部52側(圖17之右側)之第一側板36a及第二側板36b,及位於光接收部53側(圖17之左側)之第三側板36c及第四側板36d(更具體而言,任一側板皆由平滑的板狀體構成),其中第一側板36a係與第二側板36b及第三側板36c連接,第四側板36d係與第二側板36b及第三側板36c連接(又,當第一側板36a、第二側板36b、第三側板36c及第四側板36d沒有必要特別區分時,統稱為「側板36e」)。且,該內側曲徑36係設置成讓該內側曲徑36之開放側之端部之其中一方(圖19所示之內側曲徑36之上端部)與天花板31抵接。
另外,如圖15、圖19及圖20所示,內側曲徑36具有一第一內部流入開口36f。第一內部流入開口36f係為用來將氣體流入到偵測空間34之第一開口部。如圖15、圖19及圖20所示,該第一內部流入開口36f係為一於內側曲徑36之開放側之端部(圖19所示之內側曲徑36之下端部)之開口,且第一內部流入開口36f之平面形狀形成為矩形。
於此,雖第一內部流入開口36f之大小及設置位置可任意,但於實施形態中,第一內部流入開口36f係設置於氣體可流入到偵測空間34中央之大小及位置。具體而言,第一內部流入開口36f之大小,如圖15、圖17、圖19及圖20所示,其大小係設定略比內側曲徑36之下端部之外形較小。另外,第一內部流入開口36f之設置位置,如圖15、圖17、圖19及圖20所示,在虛擬XY平面上,讓第一內部流入開口36f之中心點設定於與偵測空間34之中央為一致之位置。另外,有關第一內部流入開口36f及偵測空間34之設置位置,於實施形態上,偵測部本體4係配置於可避免透過第一內部流入開口36f而讓環境光直接入射到偵測空間34之位置上。具體而言,如圖30所示,偵測部本體4係位於與第一內部流入開口36f相對向之位置,且配置於相對第一內部流入開口36f而跨越第一間隙38的位置,更具體而言,讓偵測部本體4之隆起部43配置在從第一內部流入開口36f而跨越第一間隙38之正下側。又,有關該第一間隙38之高度,於實施形態上,係設定為透過第一內部流入開口36f而將所需之氣體量流入到偵測空間34之長度,具體而言,由於第一間隙38可因應內側曲徑36、第一內部流入開口36f及偵測部本體4之形狀而有所不同,所以可依據實驗結果等來設定。又,後面將詳述內側曲徑36之詳細構造。
(構造-偵測部蓋體之詳細構造-曲徑-外側曲徑)另外,外側曲徑37係覆蓋第一間隙38。如圖14、圖15、從圖17至圖20及從圖28至圖30所示,該外側曲徑37係形成為能夠讓內側曲徑36內接到外側曲徑37的環狀體,且設置為讓外側曲徑37之開放側之端部其中一方(圖19所示之外側曲徑37之上端部)與天花板31抵接。
於此,有關內側曲徑36及外側曲徑37之具體構造,於實施形態上,具有以下所示之特徵。
首先,作為有關氣體流入性能之特徵,外側曲徑37係不會讓偵測部蓋體3之外部氣體接觸到內側曲徑36,且配置於依序透過第一間隙38及第一內部流入開口36f且可抑制流入到偵測空間34之位置。具體而言,如圖19所示,外側曲徑37係位於與第一內部流入開口36f及偵測部本體4對向方向(Z方向)為正交之虛線HL(也就是說,沿著水平方向之虛線HL),且於通過第一間隙38之虛線HL上,配置於相對第一間隙38而跨越第二間隙39之位置,更具體而言,外側曲徑37於從內側曲徑36而跨越第二間隙39之水平方向之外側位置中,配置在藉由外側曲徑37而覆蓋整個第一間隙38之位置上。又,有關第二間隙38之寬度,於實施形態上,為了達成外側曲徑37之精巧化,設定成可將所需之氣體量流入到第一間隙38之長度,具體而言,由於可因應內側曲徑36及外側曲徑37之形狀而有所不同,所以第二間隙38可依據實驗結果等來設定。藉由如此之構造,當偵測部蓋體3之外部氣體透過後述之第二內部流入開口37a而流入到第二間隙39時,由於偵測部蓋體3之外部氣體接觸到內側曲徑36之後會流入到第一間隙38,所以可抑制讓塵埃流入到偵測空間34。
另外,作為遮光性能之特徵,外側曲徑37係藉由內側曲徑36及外側曲徑37而配置於可抑制讓環境光入射到偵測空間34之位置上,具體而言,如圖19所示,與上述氣體流入性能相關之特徵相同,外側曲徑37於從內側曲徑36而跨越第二間隙39之水平方向的外側位置中,配置於藉由外側曲徑37而覆蓋整體第一間隙38之位置上。藉由如此之構造,即使偵測部蓋體3之外部光線欲入射到偵測空間34,由於可藉由內側曲徑36或外側曲徑37來遮住該外部光線,所以可抑制讓環境光入射到偵測空間34。
另外,作為進一步提高上述之氣體流入性能及遮光性能之特徵,如圖19、圖29及圖30所示,讓內側曲徑36及外側曲徑37沿著與第一內部流入開口36f及偵測部本體4之對向方向(Z方向)為正交之方向(水平方向)而重疊之方式,形成內側曲徑36及外側曲徑37,具體而言,形成讓與外側曲徑37之第一間隙38為對向之部分以外之整個部份與內側曲徑36重疊。藉由如此之構造,當偵測部蓋體3之外部氣體透過後述之第二內部流入開口37a而流入到第二間隙39時,相較於內側曲徑36及外側曲徑37未形成重疊之情況,由於可讓該氣體確實地觸碰到內側曲徑36,所以可更近一歩抑制讓灰塵流入到偵測空間34。另外,即使偵測部蓋體3之外部光線入射到偵測空間34,由於可藉由內側曲徑36或外側曲徑37確實地遮住該外部光線,所以相較於內側曲徑36及外側曲徑37未形成為重疊之情況,可近一歩抑制讓環境光入射到偵測空間34。
另外,作為增加流入到偵測空間34之氣體量之特徵,如圖14、圖15、圖18、圖19、圖28至圖30所示,於內側曲徑36及外側曲徑37重疊之部分(更具體而言,與外側曲徑37之內側曲徑36重疊部份),形成複數個第二內部流入開口37a。於此,第二內部流入開口37a係為用來讓偵測部蓋體3之外部氣體流入到第二間隙39之第二開口部。雖該第二內部流入開口37a之形狀雖可為任意形狀,但於實施形態上,第二內部流入開口37a係形成為可確保外側曲徑37強度之形狀,具體而言,如圖14、圖15、圖18及圖19所示,設定讓第二內部流入開口37a之寬度短於內側曲徑36之各側板36e之寬度,並設定讓第二內部流入開口37a之高度與外側曲徑37之內側曲徑36重疊部份之高度大致相同,或者設定比其低。另外,雖該第二內部流入開口37a之設置位置為任意之位置,但於實施形態上,係設定於可讓來自水平方向之氣體流入到第二間隙39之位置上,具體而言,如圖15、圖19及圖30所示,於與外側曲徑37之內側曲徑36重疊部份中,第二內部流入開口37a設定於與內側曲徑36之各側板36e為對向之部份(更具體而言,於與該內側曲徑36之各側板36e為對向之部份,設置有2個之第二內部流入開口37a)。藉由如此之構造,依序透過第二內部流入開口37a、第二間隙39、第一間隙38及第一內部流入開口36f可讓偵測部蓋體3之外部氣體流入到偵測空間34。尤其可因應於與外側曲徑37之內側曲徑36重疊部份之形狀而設定第二內部流入開口37a之形狀,所以可增加流入到偵測空間34之氣體量。
另外,雖構成如此般之偵測部蓋體3之形成方法可任意,但於實施形態上,偵測部本體4之構造係以簡單方式來形成。具體而言,如圖19、圖29及圖30所示,讓天花板31、內側曲徑36及外側曲徑37彼此形成為一體,同時讓偵測部本體4與內側曲徑36、外側曲徑37及天花板31分開形成。於該情況中,雖偵測部蓋體3及偵測部本體4之連接方法可任意,但於實施形態上,較佳係為不使用螺絲等之連接構件即可連接之方法,具體而言,藉由將嵌合板37b插到形成於偵測部本體4之隆起部43的嵌合孔內(未圖示),而讓偵測部蓋體3可卡合自如地與偵測部本體4連接。相較於讓偵測部本體4與內側曲徑36(或外側曲徑37)相互為一體成形之情況,藉由如此之形成方法,可讓偵測部本體4之構造件簡易化且可提高偵測部本體4之製造性。
由於藉由上述之如此偵測部蓋體3,可讓決定遮光性能之設計參數(譬如,內側曲徑36及外側曲徑37之設置角度或高度等)及決定氣體流入性能之設計參數(譬如,第一間隙38之高度及第二間隙39之寬度等)相互隔離,所以與習知技術相比,可提高偵測部蓋體3的設計自由度。
(構造-偵測部蓋體之作用)其次,說明構成如此之偵測部蓋體3之作用。有關該偵測部蓋體3之作用,大致分類為讓氣體流入到偵測空間34之作用(以下,稱之為「氣體流入作用」)及抑制讓環境光入射到偵測空間34之作用(遮光作用)。
(構造-偵測部蓋體之作用-氣體流入作用)首先,說明氣體流入作用。圖31為表示於圖30之氣流範例圖。又,圖31之箭頭F係圖示基於既定實驗或模擬等結果之所包含煙霧的氣體流動方向。另外,警報裝置100雖可從殼體2的外部的任何方向,讓沿著設置面900移動之氣體進一步引導到警報裝置100之內部,但於此係說明譬如沿著圖31之箭頭F讓被引導到警報裝置100之氣體引導到偵測空間34之情況。
如圖31所示,首先,為引導到警報裝置100內部之氣體且為偵測部蓋體3之外部氣體,係透過位於圖31左側之第二內部流入開口37a而流入到第二間隙39。其次,利用讓流入到第二間隙39之氣體觸碰到內側曲徑36而使該氣體之流向從水平方向改變為向下方向,該氣體沿著第二間隙39而被導引到下面方向側。於該情況中,由於係藉由讓該氣體觸碰到內側曲徑36而往下掉落而使得流入到第二間隙39之氣體所包含之塵埃之至少一部份能夠停留到第二間隙39之下端部,所以可抑制讓該塵埃流入到偵測空間34。其次,被引導到上述下方側之氣體,大致沿著往下方向於第二間隙39移動之後,就流入到第一間隙38。其次,流入到第一間隙38之氣體,大致沿著水平方向於第一間隙38移動之後,透過第一內部流入開口36f流入到偵測空間34。其次,流入到上述偵測空間34之氣體,於偵測空間34內移動後,透過第一內部流入開口36f而往第一間隙38流出。接著,往上述第一間隙38流出之氣體,大致沿著水平方向於第一間隙38移動之後,利用讓該氣體觸碰到外側曲徑37,且藉由從水平方向往向上方向來改變該氣體之流向,使該氣體沿著第二間隙39被引導到上方側。且,被引導到上述上方側之氣體,大致沿著往向上方向於第二間隙39移動之後,透過位於圖31右側所示之第二內部流入開口37a而往外側曲徑37流出。
藉由如此之作用,依序透過第一內部流入開口36f、第一間隙38、第二間隙39及第二內部流入開口37a可讓偵測部蓋體3之外部氣體確實地引導偵到測空間34,進而藉由警報裝置100來偵測煙霧。另外,由於藉由讓流入到第二間隙39之氣體觸碰到內側曲徑36,可讓該氣體所包含之塵埃掉落,所以可抑制讓塵埃流入到偵測空間34內。
(構造-偵測部蓋體之作用-遮光作用)其次,說明遮光作用。入射到警報裝置100內部之光且為偵測部蓋體3之外部光線,可藉由設置為用來覆蓋偵測空間34之偵測部蓋體3及偵測部本體34來抑制入射到偵測空間34。尤其係藉由設置於偵測部蓋體3之外側曲徑37可覆蓋第一間隙38,所以依序透過第一間隙38及第一內部流入開口36f來抑制上述外部光線入射到偵測空間34內。另外,雖外側曲徑37被設置於第二內部流入開口37a,但由於該第二內部流入開口37a係設置於與外側曲徑37之內側曲徑36為重疊部份,所以假設即使透過第二內部流入開口37a而讓上述外部光線入射到第二間隙39,將上述外部光線入射到內側曲徑36之後,即可往偵測部蓋體3外側來進行反射。因此,可抑制讓上述外部光線入射到偵測空間34內。
(構造-內側曲徑之詳細構造)其次,說明偵測部蓋體3之內側曲徑36之詳細構造。圖32為表示圖28之F-F箭頭所示之剖面圖,圖33為表示圖32之G區域周邊之放大圖(外側曲徑未圖示)。圖34為表示於圖33中,偵測空間34之偵測光的內部反射範例圖,圖35為表示圖27之H-H箭頭所示之剖面圖,且為另一個偵測光之內部反射範例圖。有關該內側曲徑36之構造(主要為內側曲徑36之形狀),進行以下所示之應用。
於實施形態中,內側曲徑36之偵測空間34側之側面的至少一部份係形成為扁平狀,該扁平狀係可抑制藉由該內側曲徑36所反射之偵測光入射到偵測空間34之光接收部53之視野部份RV(圖34及圖35所示之虛線部份。以下簡稱之為「視野部份RV」)。於此之所謂「視野部份RV」,係意味於偵測空間34之部份中,與能以光接收部53來接受光線之視野範圍相對應之部份。又,從發光部52所照射之偵測光,於實施形態中,如圖34所示,係說明具有既定之寬度且隨著遠離發光部分52而增加該寬度。
具體而言,內側曲徑36之扁平狀部份之構造,係包含:於該內側曲徑36中,從發光部52直接入射偵測光之部份71(以下,稱之為「第一入射部份71」);以及於該內側曲徑36中,從第一入射部份71直接入射偵測光之部份72(以下,稱之為「第二入射部份72」)。其中,內側曲徑36之4個角落之任一個角落的附近之處,形成為第一入射部份71。更具體而言,如圖32、圖33所示,藉由內側曲徑36之第三側板36c及第四側板36d所形成之角落81(以下,稱之為「第一角落81」)之附近處(也就是說,第三側板36c及第四側板36d之各第一角落81側之處),形成為第一入射部份71。另外,於內側曲徑36之4個角落中,與第一入射部份71側之角落不對向之角落附近處,形成為第二入射部份72。更具體而言,如圖32、圖33所示,藉由第一側板36a及第三側板36c所形成之角落82(以下,稱之為「第二角落82」)之附近處(也就是說,第三側板36c之第二角落82側之處)及藉由第二側板36b及第四側板36d所形成之角落83(以下,稱之為「第三角落83」)之附近處(也就是說,第四側板36d之第三角落83側之處),各形成為第二入射部份72。
另外,雖內側曲徑36及發光部52(或是發光部52側之元件蓋體46之光路徑孔)之設置位置可為任意,但於實施形態上,係設置於以下所示之位置上。也就是說,首先,內側曲徑36及發光部52(或是發光部52側之元件蓋體46之光路徑孔),係配置成讓從發光部52直接入射到第一入射部份71之偵測光為朝向第二入射部份72而反射。具體而言,如圖33、圖34所示,於第一入射部份71之第三側板36c之第一角落81側之部份(譬如,圖34之後述之入射點P1等),當直接入射從發光部52所照射之偵測光時,朝向第二入射部份72之第四側板36d之第三角落83側之部份,係配置為反射該入射之偵測光。另外,內側曲徑36及發光部52(或是發光部52側之元件蓋體46之光路徑孔),係配置成讓從該發光部52直接所照射之偵測光可均勻入射到第三側板36c及第四側板36d之各第一入射部份71的位置,具體而言,如圖33所示,係配置於虛擬之XY平面上,平分第一角落81之角度的平分線BL及發光部52(或者發光部52側之元件蓋體46之光路徑孔)為重疊之位置上。
藉由如此之構造,相較於習知技術,可抑制讓偵測光入射到視野部份RV。因此,由於可抑制光接收部53接收到藉由存在於視野部份RV之煙霧粒子所散射之散射光(偵測光),所以可維持藉由警報裝置100所偵測到煙霧的準確度。另外,即使當整個內側曲徑36形成為矩形環形狀時,由於藉由第一入射部份71及第二入射部份72而直到偵測光被反射至少2次以上,可避免偵測光入射到視野部份RV,所以可進一歩維持藉由警報裝置100所偵測到煙霧的準確度。
(構造-內側曲徑之作用)其次,說明構成如此之內側曲徑36之作用。於此,圖34,圖35所示之箭頭L,係偵測光依據既定之模擬結果之前進方向之範例。
起初,從發光部52所照射之偵測光,雖係直接入射到內側曲徑36之整個第一入射部份71,但於該入射之偵測光中,直接入射到第一入射部份71之第三側板36c之第一角落81之部份P1(以下,稱之為「入射點P1」)之偵測光,會進行如以下所示之內部反射。具體而言,如圖34及圖35所示,首先,入射到入射點P1之偵測光係朝向第四側板36d來反射。其次,朝向上述第四側板36d側所反射之偵測光,並不會入射到視野部份RV,而是入射到第二入射部份72之第四側板36d之第三角落83側之部份P2(以下,稱之為「入射點P2」)之後,朝向天花板31側來反射。接著,朝向上述天花板31側所反射之偵測光,並不會入射到視野部份RV,而是入射到天花板31之入射點P2之附近部份P3(以下,稱之為「入射點P3」)之後,朝向第二側板36b側來反射。其次,朝向上述第二側板36b側所反射之偵測光,並不會入射到視野部份RV,而是入射到第二側板36b之第三角落83側之附近P4(以下,稱之為「入射點P4」)之後,朝向第三側板36c側來反射。接著,朝向上述第三側板36c側所反射之偵測光,並不會入射到視野部份RV,而是入射到第三側板36c之第二角落82側之部份P5(以下,稱之為「入射點P5」)。
如以上所述,當從發光部52所照射之偵測光直接入射到第一入射部份71之情況時,由於偵測光並不會入射到視野部份RV而是讓偵測光進行複數次之重複反射,所以可有效衰減偵測光。因此,即使讓光接收部53接收到反覆上述反射之偵測光,由於可避免讓光接收部53之光接收量過大,所以可維持藉由警報裝置100所偵測到煙霧之準確度。
(組裝方法)其次,說明有關警報裝置100之組裝方法。首先,於圖6中,將各元件焊接到電路部5之電路基板51上。具體而言,於既定之夾具中且配置固定有電路基板51之狀態下,譬如使用銲料等來焊接各元件。
其次,將偵測部蓋體3配置於偵測部本體4。具體而言,於配置凹部431壓入配置偵測部蓋體3。
其次,將上殼22配置於按壓鍵223及電路基板51上,近一歩將配置有偵測部蓋體3之偵測部本體4配置於上殼22。有關偵測部本體4之配置,具體而言,係藉由偵測部本體4之元件蓋體46適當地覆蓋電路基板51之發光部52及光接收部53,且,讓偵測部本體4之定位凹部441以支撐(載置)於殼體2之支撐部225方式來配置。
其次,將底殼21配置於上殼22。具體而言,讓圖5之底殼21之零件盒613、614透過偵測部本體4之插孔47而與圖6之上殼22的螺絲轂224為對向而抵接,且讓底殼21之肋部65以內設於偵測部本體4之定位凹部411之方式來配置。
其次,將底殼21固定於上殼22。具體而言,讓固定螺絲613a、614a插通到貫穿上殼22之零件盒613、614之挿孔613b、614b,且使用已插入之固定螺絲613a、614a,讓圖5之零件盒613、614及圖6之螺絲轂224相互鎖固。此種情況下,偵測部本體4之定位凹部441,係藉由上殼22之支撐部225及底殼21之肋部65來挾持固定,另外,如圖3所示,將形成外部流入開口23。如此一來,就完成警報裝置100之組裝。
(設置方法)其次,說明有關警報裝置100之設置方法。首先,將安裝底座1安裝於圖4之設置面900。具體而言,於讓設置面側對向面12B與設置面900為對向之狀態下,透過圖6之螺孔121且藉由讓安裝螺絲鎖合於設置面900而安裝安裝底座1。
其次,將藉由前述之「組裝方法」所組裝之圖4之警報裝置100之殼體2安裝於安裝底座1。具體而言,藉由將圖6之底殼21之卡固部214卡合到圖5之安裝底座1之卡固部122來安裝殼體2。如此一來,就完成警報裝置100之設置。
(實施形態之效果)
若藉由如此之本實施形態,由於遮光裝置包括:一內側曲徑(labyrinth)36,其係覆蓋偵測空間34外緣,且具有第一內部流入開口36f;一偵測部本體4,位於與第一內部流入開口36f相對之位置處,且配置於與第一內部流入開口36f相隔第一間隙38的位置處;及一外側曲徑37,位在與第一內部流入開口36f與偵測部本體4之相對方向正交的假想線,在通過第一間隙38的假想線上,配置於與第一間隙38且相隔第二間隙39的位置處;依序通過第二間隙39,第一間隙38及第一內部流入開口36f,讓偵測部蓋體3之外部氣體可流入到偵測空間34內,所以可讓決定偵測部蓋體3之遮光性能之設計參數(譬如,內側曲徑36及外側曲徑37之設置角度或高度等)及決定偵測部蓋體3之氣體流入性能之設計參數(譬如,第一間隙38之高度及第二間隙39之寬度等)相互隔離,相較於習知技術來說,可提高偵測部蓋體3的設計自由度。
另外,由於沿著與第一開口部36f及偵測部本體4之相對方向正交的方向,形成內側曲徑36及外側曲徑37以便讓內側曲徑36及外側曲徑37重疊,所以相較於內側曲徑36及外側曲徑37未形成重疊之情況,可讓該氣體不會觸碰到內側曲徑36且可抑制直接流入到第一間隙38,僅而可抑制讓灰塵流入到偵測空間34。
另外,由於在內側曲徑36及外側曲徑37為重疊之部分,形成一可讓偵測部蓋體3之外部氣體流入到第二間隙39的第二內部流入開口37a,所以可依序通過第二內部流入開口37a,第二間隙39及第一內部流入開口36f而讓偵測部蓋體3之外部氣體流入到偵測空間34。尤其,第二內部流入開口37a的形狀可以因應內側曲徑36及外側曲徑37為重疊的部分的形狀來設定,相較於習知技術,可增加流入到偵測空間34的氣體量。
另外,由於讓內側曲徑36及外側曲徑37彼此為一體成形,且讓偵測部本體4與內側曲徑36及外側曲徑37分開形成,所以相較於讓偵測部本體4及內側曲徑36(或外側曲徑37)彼此為一體成形之情況,可簡化偵測部本體4的構造且可提高偵測部本體4的製造性。
[對實施形態之變化例]以上,雖已說明了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但本發明之具體構造及裝置,只要於專利申請範圍所記載之各發明的技術思想範圍內,皆可任意進行改變及改良。以下,將說明有關如此之變化例。
(有關作為欲解決之課題或發明效果)首先,作為欲解決發明之課題或發明效果,並非限定於上述內容,可因應發明之實施環境或詳細構造而有所不同,且有些情況下僅解決上述之部分課題或僅發揮上述之部分效果。
(有關分解或整合)另外,上述之構造為機能性概念,未必需要物理性構成如圖所示。也就是說,各部份之分解或整合之具體形態,不限定於圖示,能以任意單位機能性或物理性來分解或整合該全部或一部分而構成。譬如,雖整體性構成警報裝置100之殼體2及安裝底座1來構成該整體性,但也可直接安裝於監視區域之設置面上。
(有關警報裝置)於上述實施形態上,其中有關警報裝置100之警報方法,雖係說明透過揚聲器來輸出警報資訊,但不限於此,譬如,也可透過傳送裝置將含有警報資訊之信號傳送給其他裝置(譬如,設置於管理室等之接收機等)。此種情況下,也可省略警報裝置100之揚聲器。
(有關被偵測部物質)於上述實施形態中,雖然已說明了「被偵測物質」為「煙霧」,「警報裝置」為「火災警報器(煙霧警報器)」之情況,但並非限定於此。譬如,「被偵測物質」可為譬如「一氧化碳」等之(有毒)氣體,即使「警報裝置」為「氣體警報器」之情況,也可適用本發明。
(有關偵測部蓋體)於上述實施形態中,雖然已說明過於偵測部蓋體3之中,讓天花板、內側曲徑36及外側曲徑37各彼此為一體成形,同時讓偵測部本體與內側曲徑36、外側曲徑37及天花板分開形成,但並非限定於此。譬如在偵測部蓋體3之製造條件受到限制的情況下,於偵測部蓋體3之中,也可讓天花板與內側曲徑36(或外側曲徑37)分開形成,讓偵測部本體及內側曲徑36(或外側曲徑37)彼此為一體成形。
另外,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如圖14及圖18所示,雖已說明過偵測部蓋體3之外形形成為圓柱狀,但並非限定於此。圖36為表示偵測部蓋體之構造變形例圖。譬如,由於較佳係因應使用者的需求之形狀而形成,所以也可如圖36所示,讓偵測部蓋體3之外形形成為半球狀。
(有關內側曲徑)於上述實施形態中,雖已說明過讓內側曲徑36形成為矩形環狀體,但並非限定於此。譬如,由於較佳係因應於使用者之需求之形狀而形成,所以也可形成為矩形環狀體之外的多邊形環狀體(譬如,六角形環狀體等),或圓形環狀體,橢圓形環狀體等。
另外,於上述實施形態中,係已說明過有關內側曲徑36之第一內部流入開口36f之設置位置,於虛擬XY平面上,讓第一內部流入開口36f之中心點設定於與偵測空間34之中央一致的地方,但並非限定於此。譬如在內側曲徑36之製造條件受到限制的情況下,也可讓第一內部流入開口36f之中心點設定於與偵測空間34之中央不一致之地方。
(有關外側曲徑)於上述實施形態中,雖已說明過讓外側曲徑37形成為圓形環狀體,但並非限定於此。譬如,由於較佳係因應於使用者之需求之形狀而形成,所以也可形成為多邊形環狀體(譬如,六角形環狀體等),或橢圓形環狀體等。
另外,於上述實施形態中,雖已說明過讓第二內部流入開口37a形成於外側曲徑37,但並非限定於此。圖37為表示偵測部蓋體之構造之其他變形例圖。譬如,如圖37所示,當讓偵測部蓋體3形成依序通過第二間隙39,第一間隙38及第一內部流入開口36f,而讓氣體可流入到偵測空間34之情況時,也可省略第二內部流入開口37a。又,於圖37所示之偵測部蓋體3中,於內側曲徑36及外側曲徑37之相互間,設置一用來連接此等內側曲徑36及外側曲徑37之連接部(未圖示)。
另外,於上述實施形態中,雖已說明過形成內側曲徑36及外側曲徑37而沿著水平方向讓內側曲徑36及外側曲徑37為重疊,但並非限定於此。譬如,當可確保所需的遮光性能及氣體流入性能時,也可如圖37所示,形成內側曲徑36及外側曲徑37而沿著水平方向讓內側曲徑36及外側曲徑37為不重疊。
(有關遮光裝置)於上述實施形態中,雖已說明過讓內側曲徑36(第一遮光裝置)及外側曲徑37(第三遮光裝置)彼此為一體成形,且讓偵測部本體4(第二遮光裝置)與內側曲徑36及外側曲徑37分開形成,但並非限定於此。圖38(a)為表示偵測部蓋體3之構造之其他變形例圖之平面圖,圖38(b)為沿(a)之I-I箭頭所示之剖面圖。圖39為表示偵測部蓋體3之構造之其他變形例之平面圖。譬如,也可如圖38所示,讓外側曲徑37與內側曲徑36及偵測部本體4分開形成。藉此,相較於讓外側曲徑37及內側曲徑36(或偵測部本體4)彼此為一體成形,可簡化外側曲徑37的構造且可提高外側曲徑37的製造性。或者,也可讓偵測部本體4及外側曲徑37彼此為一體成形,讓內側曲徑36與偵測部本體4及外側曲徑37分開形成。藉此,相較於讓內側曲徑36及偵測部本體4(或外側曲徑37)彼此為一體成形情況,可簡化內側曲徑36的構造且可提高內側曲徑36的製造性。又,該內側曲徑36之外形形狀,如圖38所示,雖形成圓柱狀體,但並非限定於此,譬如也可如圖39所示,形成為矩形形狀等之多邊形柱狀體。
(註記)註記1之警報裝置,包括:一遮光裝置,其係用來抑制讓環境光入射到一偵測空間,該偵測空間用來偵測氣體中所含有之被偵測物質;該遮光裝置,包括:一第一遮光裝置,覆蓋該偵測空間之外緣,且具有第一開口部;一第二遮光裝置,位於與該第一遮光裝置相對之位置,且配置於與該第一開口部相隔第一間隙的位置處;及一第三遮光裝置,位在於與該第一開口部及該第二遮光裝置之相對的方向正交的假想線,在通過該第一間隙的假想線上,配置於與該第一間隙且相隔第二間隙的位置處;依序通過該第二間隙,該第一間隙及該第一開口部,讓該遮光裝置之外部該氣體可流入到該偵測空間。
另外,註記2之警報裝置,係註記1所述之警報裝置,沿著與該第一開口部及該第二遮光裝置之相對方向正交的方向,形成該第一遮光裝置及該第三遮光裝置以便讓該第一遮光裝置及該第三遮光裝置重疊。
另外,註記3之警報裝置,係註記2所述之警報裝置,於該第一遮光裝置及該第三遮光裝置為重疊之部分,形成一可讓該遮光裝置之外部該氣體流入到該第二間隙的第二開口部。
另外,註記4之警報裝置,係註記1至3之任一項所述之警報裝置,讓該第一遮光裝置及該第三遮光裝置彼此為一體成形,且讓該第二遮光裝置與該第一遮光裝置及該第三遮光裝置分開形成。
另外,註記5之警報裝置,係註記1至3之任一項所述之警報裝置,讓該第一遮光裝置及該第二遮光裝置彼此為一體成形,且讓該第三遮光裝置與該第一遮光裝置及該第二遮光裝置分開形成。
另外,註記6之警報裝置,係註記1至3之任一項所述之警報裝置,讓該第二遮光裝置及該第三遮光裝置彼此為一體成形,且讓該第一遮光裝置與該第二遮光裝置及該第三遮光裝置分開形成。
(註記之效果)若藉由註記1所述之警報裝置,由於遮光裝置,包括:一第一遮光裝置,覆蓋偵測空間之外緣,且具有第一開口部;一第二遮光裝置,位於與第一遮光裝置相對之位置,且配置於與第一開口部相隔第一間隙的位置處;及一第三遮光裝置,位在於與第一開口部及第二遮光裝置之相對的方向正交的假想線,在通過第一間隙的假想線上,配置於與第一間隙且相隔第二間隙的位置處;依序通過第二間隙,第一間隙及第一開口部,讓遮光裝置之外部氣體可流入到該偵測空間,所以可讓決定遮光裝置之遮光性能之設計參數(譬如,第一遮光裝置,第二遮光裝置或第三遮光裝置之設置角度或高度等)及決定遮光裝置之氣體流入性能之設計參數(譬如,第一間隙或第二間隙之寬度等)相互隔離,與習知技術相比,可提高遮光裝置之設計自由度。
若藉由註記2所述之警報裝置,由於沿著與第一開口部及第二遮光裝置之相對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形成第一遮光裝置及第三遮光裝置以便該第一遮光裝置及第三遮光裝置重疊,所以可防止讓該氣體直接流入到第一間隙而不觸碰到第一遮光裝置,且可抑制灰塵流入到偵測空間。
若藉由註記3所述之警報裝置,由於在第一遮光裝置及第三遮光裝置為重疊之部分,形成一讓遮光裝置之外部氣體可流入到第二間隙的第二開口部,因此,可依序通過第二開口部、第二間隙、第一間隙及第一開口部而讓遮光裝置之外部氣體流入到偵測空間。尤其,第二開口部的形狀可以因應第一遮光裝置及第三遮光裝置為重疊的部分的形狀來設定,相較於習知技術,可增加流入到偵測空間的氣體量。
若藉由註記4所述之警報裝置,由於讓第一遮光裝置及第三遮光裝置彼此為一體成形,且讓第二遮光裝置與第一遮光裝置及第三遮光裝置分開形成,因此,相較於讓第二遮光裝置及第一遮光裝置(或第三遮光裝置)彼此為一體成形之情況,可簡化第二遮光裝置的構造且可提高第二遮光裝置的製造性。
若藉由註記5所述之警報裝置,由於讓第一遮光裝置及第二遮光裝置彼此為一體成形,且讓第三遮光裝置與第一遮光裝置及第二遮光裝置分開形成,因此,相較於讓第三遮光裝置及第一遮光裝置(或第二遮光裝置)彼此為一體成形之情況,可簡化第三遮光裝置的構造且可提高第三遮光裝置的製造性。
若藉由註記6所述之警報裝置,由於讓第二遮光裝置及第三遮光裝置彼此為一體成形,且讓第一遮光裝置與第二遮光裝置及第三遮光裝置分開形成,因此,相較於讓第一遮光裝置及第二遮光裝置(或第三遮光裝置)彼此為一體成形之情況,可簡化第一遮光裝置的構造且可提高第一遮光裝置的製造性。
1‧‧‧安裝底座
2‧‧‧殼體
3‧‧‧偵測部蓋體
4‧‧‧偵測部本體
5‧‧‧電路部
11‧‧‧安裝掛鉤
12‧‧‧本體部
12A‧‧‧殼體側對向面
12B‧‧‧設置面側對向面
21‧‧‧底殼
22‧‧‧上殼
23‧‧‧外部流入開口
31‧‧‧天花板
31a‧‧‧箭頭
32‧‧‧曲徑
33‧‧‧防蟲網
34‧‧‧偵測空間
35‧‧‧光阱
36‧‧‧內側曲徑
36a‧‧‧第一側板
36b‧‧‧第二側板
36c‧‧‧第三側板
36d‧‧‧第四側板
36e‧‧‧側板
36f‧‧‧第一內部流入開口
37‧‧‧外側曲徑
37a‧‧‧第二內部流入開口
37b‧‧‧嵌合板
38‧‧‧第一間隙
39‧‧‧第二間隙
41‧‧‧凸緣部
42‧‧‧傾斜部
43‧‧‧隆起部
44‧‧‧偵測部本體缺口部
45‧‧‧揚聲器收納部
46‧‧‧元件蓋體
47‧‧‧挿孔
51‧‧‧電路基板
52‧‧‧發光部
53‧‧‧光接收部
54‧‧‧屏蔽
55‧‧‧開關
65‧‧‧肋部
71‧‧‧第一入射部份
72‧‧‧第二入射部份
81‧‧‧第一角落
82‧‧‧第二角落
83‧‧‧第三角落
100‧‧‧警報裝置
111‧‧‧螺孔
121‧‧‧螺孔
122‧‧‧卡固部
211‧‧‧底殼側對向璧
211a‧‧‧導引凹部
212‧‧‧底殼側外圍璧
213a‧‧‧細縫
213b‧‧‧細縫
221‧‧‧上殼側露出部
222‧‧‧上殼側外圍璧
222a‧‧‧上殼側端部
223‧‧‧按壓鍵
224‧‧‧螺絲轂
225‧‧‧支撐部
400a‧‧‧偵測部本體側端部
411‧‧‧定位凹部
431‧‧‧配置凹部
611‧‧‧零件盒
612‧‧‧零件盒
613‧‧‧零件盒
613a‧‧‧固定螺絲
613b‧‧‧挿孔
614‧‧‧零件盒
614a‧‧‧固定螺絲
614b‧‧‧挿孔
615‧‧‧零件盒
616‧‧‧零件盒
621‧‧‧短鰭片
622‧‧‧短鰭片
623‧‧‧短鰭片
631‧‧‧長鰭片
632‧‧‧長鰭片
641‧‧‧保護片
642‧‧‧保護片
651‧‧‧肋部
652‧‧‧肋部
653‧‧‧肋部
654‧‧‧肋部
655‧‧‧肋部
656‧‧‧肋部
657‧‧‧肋部
658‧‧‧肋部
659‧‧‧肋部
900‧‧‧設置面
CN1‧‧‧電源連接器
BL‧‧‧平分線
HL‧‧‧虛線
F‧‧‧箭頭
L‧‧‧箭頭
LL‧‧‧偵測光之照射範圍
P1~P6‧‧‧入射點
RV‧‧‧視野部份
圖1為表示本實施形態之警報裝置之立體圖。 圖2為表示警報裝置之底面圖。 圖3為表示警報裝置之側面圖。 圖4為表示沿圖2之A-A箭頭所示之剖面圖。 圖5為表示從下側所看到之警報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圖6為表示從上側所看到之警報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圖7為表示安裝底座之底面圖。 圖8為表示安裝底座之平面圖。 圖9為表示底殼之底面圖。 圖10為表示底殼之平面圖。 圖11為表示底殼之前視圖。 圖12為表示上殼之平面圖。 圖13為表示上殼之前視圖。 圖14為表示從上側所看到之偵測部蓋體(省略防蟲網圖示)之立體圖。 圖15為表示從下側所看到之偵測部蓋體(省略防蟲網圖示)之立體圖。 圖16為表示偵測部蓋體(省略防蟲網圖示)之平面圖。 圖17為表示偵測部蓋體(省略防蟲網圖示)之底面圖。 圖18為表示偵測部蓋體(省略防蟲網圖示)之側面圖。 圖19為表示沿圖16之B-B箭頭所示之剖面圖。 圖20為表示沿圖16之C-C箭頭所示之剖面圖。 圖21為表示偵測部本體之底面圖。 圖22為表示偵測部本體之平面圖。 圖23為表示偵測部本體之前視圖。 圖24為表示電路部之底面圖。 圖25為表示電路部之平面圖。 圖26為表示電路部之前視圖。 圖27為表示於偵測部本體安裝偵測部蓋體(省略防蟲網圖示)狀態下之側面圖。 圖28為表示於偵測部本體安裝偵測部蓋體(省略防蟲網圖示)狀態下之側面圖。 圖29為表示沿圖27之D-D箭頭所示之剖面圖。 圖30為表示圖29之E區域周邊之放大圖。 圖31為表示於圖30中之氣體流動範例圖。 圖32為表示沿圖28之F-F箭頭所示之剖面圖。 圖33為表示圖32之G區域周邊之放大圖(省略外側曲徑圖示)。 圖34為表示於圖33中之偵測光之內部反射範例圖。 圖35為表示沿圖27之H-H箭頭所示之剖面圖,為另一個偵測光之內部反射範例圖。 圖36為表示偵測部蓋體之構造變形例圖。 圖37為表示偵測部蓋體之構造之其他變形例圖。 圖38(a)為表示偵測部蓋體之構造之其他變形例圖之平面圖。 圖38(b)為沿(a)之I-I箭頭所示之剖面圖。 圖39為表示偵測部蓋體之構造之其他變形例之平面圖。

Claims (6)

  1. 一種警報裝置,包括: 一遮光裝置,其係用來抑制讓環境光入射到一偵測空間,該偵測空間用來偵測氣體中所含有之被偵測物質; 該遮光裝置,包括: 一第一遮光裝置,覆蓋該偵測空間之外緣,且具有第一開口部; 一第二遮光裝置,位於與該第一遮光裝置相對之位置,且配置於與該第一開口部相隔第一間隙的位置處;及 一第三遮光裝置,位在於與該第一開口部及該第二遮光裝置之相對的方向正交的假想線,在通過該第一間隙的假想線上,配置於與該第一間隙且相隔第二間隙的位置處; 依序通過該第二間隙,該第一間隙及該第一開口部,讓該遮光裝置之外部該氣體可流入到該偵測空間。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警報裝置,其中沿著與該第一開口部及該第二遮光裝置之相對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形成該第一遮光裝置及該第三遮光裝置以便讓該第一遮光裝置及該第三遮光裝置重疊。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警報裝置,其中於該第一遮光裝置及該第三遮光裝置為重疊之部分,形成一可讓該遮光裝置之外部該氣體流入到該第二間隙的第二開口部。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之任一項所述之警報裝置,其中讓該第一遮光裝置及該第三遮光裝置彼此為一體成形,且讓該第二遮光裝置與該第一遮光裝置及該第三遮光裝置分開形成。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之任一項所述之警報裝置,其中讓該第一遮光裝置及該第二遮光裝置彼此為一體成形,且讓該第三遮光裝置與該第一遮光裝置及該第二遮光裝置分開形成。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之任一項所述之警報裝置,其中讓該第二遮光裝置及該第三遮光裝置彼此為一體成形,且讓該第一遮光裝置與該第二遮光裝置及該第三遮光裝置分開形成。
TW107120319A 2017-06-14 2018-06-13 警報裝置 TWI78836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16828 2017-06-14
JP2017116828 2017-06-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05863A true TW201905863A (zh) 2019-02-01
TWI788369B TWI788369B (zh) 2023-01-01

Family

ID=646595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20319A TWI788369B (zh) 2017-06-14 2018-06-13 警報裝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0943453B2 (zh)
EP (1) EP3640905A4 (zh)
JP (1) JP7013462B2 (zh)
CN (1) CN110709902B (zh)
AU (1) AU2018284669B2 (zh)
TW (1) TWI788369B (zh)
WO (1) WO201823022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640905A4 (en) * 2017-06-14 2021-03-17 Hochiki Corporation ALARM DEVICE
EP3821413A1 (en) * 2018-07-13 2021-05-19 Carrier Corporation Chambered fiber optic smoke detec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H491449A (de) * 1969-05-19 1970-05-31 Cerberus Ag Rauchdetektoranordnung mit mindestens einer Rauchmesskammer
US3985453A (en) * 1974-07-19 1976-10-12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Light scattering type smoke detector
JP2691951B2 (ja) * 1991-03-29 1997-12-17 ホーチキ 株式会社 光電式煙感知器
IE20000885A1 (en) * 1999-11-05 2001-05-16 E I Technology Ltd A smoke alarm device
CN1987426A (zh) * 2005-12-23 2007-06-27 蚌埠依爱消防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立式双向散射感烟探测器迷宫
JP4405522B2 (ja) * 2007-03-07 2010-01-2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光電式煙センサおよび照明機器
CN201044119Y (zh) * 2007-04-28 2008-04-02 张学刚 光电感烟型火灾探测器
CA2718748C (en) 2008-03-24 2014-10-14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Sensor
JP5244496B2 (ja) 2008-08-07 2013-07-2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警報器
JP5346519B2 (ja) * 2008-08-07 2013-11-2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警報器
KR101529734B1 (ko) * 2008-03-31 2015-06-17 노미 보사이 가부시키가이샤 전기 기기 및 연기 감지기
KR20100037539A (ko) * 2008-10-01 2010-04-09 노미 보사이 가부시키가이샤 광전식 연기 감지기
JP5083342B2 (ja) 2010-02-25 2012-11-2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用構成部材、及び撥水撥油性被膜の形成方法
JP5660794B2 (ja) * 2010-03-31 2015-01-28 能美防災株式会社 光電式煙感知器
JP5484219B2 (ja) * 2010-06-30 2014-05-07 ニッタン株式会社 熱煙複合式感知器
US9098988B2 (en) * 2012-12-18 2015-08-04 Excelitas Technologies Philippines Inc. Integrated smoke cell
JP6417101B2 (ja) * 2014-03-28 2018-10-31 能美防災株式会社 火災警報器
GB2531495B (en) * 2014-06-16 2017-04-12 Apollo Fire Detectors Ltd Smoke detector
JP5771760B1 (ja) * 2014-07-14 2015-09-02 日本フェンオール株式会社 光電式煙感知器
CN104574776A (zh) * 2015-01-20 2015-04-29 西安博康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点型主动感烟探测器
CN204375103U (zh) * 2015-02-11 2015-06-03 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于激光散射测量原理的烟雾探测器检定装置
JP6452150B2 (ja) * 2015-02-16 2019-01-16 ホーチキ株式会社 煙感知器
EP3376483A4 (en) * 2015-10-26 2019-09-18 Hochiki Corporation ALARM DEVICE
CA3049948A1 (en) * 2016-01-18 2017-07-27 Xenex Disinfection Services, Llc. Smoke detector shields and related methods
JP6455470B2 (ja) * 2016-03-15 2019-01-23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粒子センサ、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CN105931417B (zh) * 2016-06-27 2018-03-16 宁波金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独立式光电感烟火灾探测报警器
CN206147894U (zh) * 2016-11-11 2017-05-03 深圳前海奥瑞那安全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检测烟雾的探测装置
WO2018139499A1 (ja) * 2017-01-26 2018-08-02 ホーチキ株式会社 警報装置
EP3640905A4 (en) * 2017-06-14 2021-03-17 Hochiki Corporation ALARM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2018284669B2 (en) 2024-01-04
US10943453B2 (en) 2021-03-09
US20200134999A1 (en) 2020-04-30
EP3640905A1 (en) 2020-04-22
EP3640905A4 (en) 2021-03-17
CN110709902A (zh) 2020-01-17
WO2018230225A1 (ja) 2018-12-20
JP7013462B2 (ja) 2022-01-31
CN110709902B (zh) 2021-09-14
TWI788369B (zh) 2023-01-01
AU2018284669A1 (en) 2019-11-21
JPWO2018230225A1 (ja) 2020-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63774B (zh) 警報裝置
JP7134290B2 (ja) 火災警報器
US10621845B2 (en) Alarm device
JP2012014330A (ja) 熱煙複合式感知器
US11761890B2 (en) Fire detection device
TWI788369B (zh) 警報裝置
JP3977856B2 (ja) 火災感知器
JP2020013396A (ja) 火災検出装置
JP7280046B2 (ja) 火災検出装置
JP7157557B2 (ja) 煙感知器
JP5534696B2 (ja) 光電式煙感知器
JP7280025B2 (ja) 火災検出装置
JP7329116B2 (ja) 煙感知器
JP7260296B2 (ja) 火災検出装置
JP2024027220A (ja) 煙感知器
JP2009054063A (ja) 火災報知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