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29934A - 制振裝置 - Google Patents

制振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29934A
TW201829934A TW106138899A TW106138899A TW201829934A TW 201829934 A TW201829934 A TW 201829934A TW 106138899 A TW106138899 A TW 106138899A TW 106138899 A TW106138899 A TW 106138899A TW 201829934 A TW201829934 A TW 20182993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member
hydraulic cylinder
connection member
cylinder device
ro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388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16651B (zh
Inventor
須田貴義
徳永康介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日立汽車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日立汽車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日立汽車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299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299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166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1665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9/00Buildings, groups of buildings or shelters adapted to withstand or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e.g. war-like action, earthquake or extreme climate
    • E04H9/02Buildings, groups of buildings or shelters adapted to withstand or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e.g. war-like action, earthquake or extreme climate withstanding earthquake or sinking of ground
    • E04H9/021Bearing, supporting or connecting construct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buildings
    • E04H9/0235Anti-seismic devices with hydraulic or pneumatic damp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0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non-rotating, e.g. reciprocating systems; 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rotating systems by use of members not moving with the rotating systems
    • F16F15/023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non-rotating, e.g. reciprocating systems; 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rotating systems by use of members not moving with the rotating systems using fluid means

Abstract

[課題] 提供一種對於在油壓缸裝置處而施加彎曲力一事作抑制並構成為能夠將對於油壓缸裝置之力的傳導效率提高之制振裝置。   [解決手段] 制振裝置(11),係被設置於構造物之壁面狀空間(3)處。制振裝置(11),係具備有:第1棒狀體(12),係使其中一端經由上部固定構件(13)而被固定在上樑(1A)與右柱(2B)之間;和第2棒狀體(14),係使其中一端經由下部固定構件(15)被固定在下樑(1B)與左柱(2A)之間;和油壓缸裝置(22),係在第1棒狀體(12)之另外一端處經由第1連結構件(16)而使其中一側被連結於第1連結構件(16)之銷(16C1)處,並在第2棒狀體(14)之另外一端處經由第2連結構件(17)而使另外一側被連結於第2連結構件(17)之銷(17C1)處。第1連結構件(16)以及第2連結構件(17),係構成可搖動之連桿機構。

Description

制振裝置
[0001] 本發明,係有關於吸收構造物之振動的制振裝置。
[0002] 一般而言,被使用在住宅等之構造物中的制振裝置,係被配置在由柱、上樑、下樑、斜支柱所形成的垂直之壁面狀空間中。於此情況,在構造物之振動時,係藉由使被設置在壁面狀空間中之油壓缸裝置(阻尼)進行伸縮動作,來吸收構造物之振動(例如,參考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0003]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4-60397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0004] 然而,由專利文獻1所致之制振裝置,其之對於油壓缸裝置的力之輸入方向係會有成為多方向之虞,而會有成為難以有效率地使用油壓缸裝置之衰減力的可能性。   [0005] 本發明,係為有鑑於上述之先前技術之問題所進行者,本發明之目的,係在於提供一種對於在油壓缸裝置處而施加彎曲力一事作降低(抑制)並構成為能夠將對於油壓缸裝置之力的傳導效率提高之制振裝置。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0006] 為了解決上述之課題,由本發明所致之制振裝置,係為被設置在由構造物之柱、上樑、下樑、斜支柱所形成的垂直之壁面狀空間處的制振裝置,其特徵為,前述斜支柱,係包含有:第1棒狀體,係使其中一端被固定在前述上樑與前述柱之至少其中一者處;和第2棒狀體,係使其中一端被固定在前述下樑與前述柱之至少其中一者處;和油壓缸裝置,係在前述第1棒狀體之另外一端處經由第1連結構件而使其中一側被連結於該第1連結構件之第1安裝部處,並在前述第2棒狀體之另外一端處經由第2連結構件而使另外一側被連結於該第2連結構件之第2安裝部處,前述第1連結構件以及前述第2連結構件,係身為可搖動之機構。    [發明之效果]   [0007] 若依據本發明,則係對於在油壓缸裝置處而施加彎曲力一事作降低(抑制),而能夠將對於油壓缸裝置之力的傳導效率提高。
[0009] 以下,根據所添附之圖面,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制振裝置作詳細說明。另外,在以下之說明中,係如同圖1、圖3以及圖5中所示一般,將圖面之X方向(樑1A、1B所延伸之方向)作為制振裝置11之左、右方向,並將圖面之Y方向(相對於樑1A、1B以及柱2A、2B而相正交之方向)作為制振裝置11之前、後方向,並且將圖面之Z方向(柱2A、2B所延伸之方向)作為制振裝置11之上、下方向。   [0010] 圖1~圖7,係對於第1實施形態作展示。在圖1中,制振裝置11,係被設置於構造物之壁面狀空間3處。壁面狀空間3,係為由柱2A、2B、上樑1A、下樑1B、斜支柱所形成的垂直之空間。亦即是,住宅等之構造物,係具備有上樑1A、下樑1B、左柱2A、右柱2B、斜支柱等。在實施形態中,制振裝置11,係兼作為斜支柱。於此,作為制振裝置11所被作安裝的構造物,例如,係為在住宅、店鋪、工廠、倉庫中所使用之建築物,換言之,係為新建屋或者是已建設的木造建築物、輕量鋼筋建築物等。   [0011] 上樑1A,例如係以支撐構造物之1樓之天花板(未圖示)的方式而被橫架於左右方向上。另一方面,下樑1B,例如係被固定於構造物之基礎(未圖示)並於左右方向延伸。又,在上樑1A與下樑1B之間,係於左右方向上相互分離地而豎立設置有左柱2A和右柱2B(於上下方向延伸)。另外,在實施形態中,雖係在構造物之1樓的壁面狀空間3處設置有制振裝置11,但是,制振裝置11,係亦可設置在構造物之2樓以上的壁面狀空間處。   [0012] 另外,前述之專利文獻1之制振裝置,係使油壓缸裝置經由複數之連桿而被配置在壁面狀空間中。於此情況,依存於連桿之移動,係會有對於油壓缸裝置施加有彎曲力的可能性。於此情況,施加在油壓缸裝置處的力係分散,而可推測到,會有對於油壓缸裝置之力的傳導效率變差的可能性。因此,在第1實施形態中,制振裝置11,係如同下述一般地來構成。   [0013] 亦即是,制振裝置11,係作為斜支柱,而位置於藉由上樑1A、下樑1B、左柱2A、右柱2B所形成的垂直之壁面狀空間3處地被作設置。此制振裝置11,係具備有第1棒狀體12、和第2棒狀體14、和上部固定構件13、和下部固定構件15、和第1連結構件16、和第2連結構件17、和第1導引構件18、和第2導引構件19、和上部摩擦材20、和下部摩擦材21、以及油壓缸裝置22。制振裝置11,例如,若是起因於地震而對於構造物輸入有水平方向(左、右方向)之振動(若是上樑1A與下樑1B成為朝向左右方向而相對性位移之傾向),則係使用油壓缸裝置22來吸收構造物之振動。   [0014] 第1棒狀體12,係位置於構造物之壁面狀空間3內,並在上部固定構件13與第1連結構件16之間傾斜地延伸而被作設置。亦即是,第1棒狀體12,係從右柱2B起朝向左柱2A而朝斜下方延伸。位置於第1棒狀體12之上側處的其中一端,係經由上部固定構件13而使用螺桿、螺帽等之締結構件13E來不可搖動(不可轉動)地固定在上樑1A以及右柱2B處。亦即是,第1棒狀體12,係藉由締結構件13E而對於以其中一端側作為旋轉中心的左、右方向(亦包含上、下方向)之搖動(位移)作阻止。又,位置於第1棒狀體12之下側處的另外一端,係使用後述之銷16A1來可搖動(可轉動)地固定在第1連結構件16處。第1棒狀體12,係為通過上樑1A以及右柱2B而被輸入有構造物之水平方向之振動(與上樑1A以及右柱2B之上端一同位移)者。   [0015] 上部固定構件13,係位置於上樑1A與右柱2B之間之角隅部處地而被作設置。上部固定構件13,係藉由鐵等之金屬材料,而作為嵌合於角隅部處之連結扣具來形成之。上部固定構件13,係具備有被固定在上樑1A與右柱2B之雙方處的L字狀之L型部13A、和在相對於L型部13A而相正交之方向上延伸並且被固定有第1棒狀體12之突出部13B。此上部固定構件13,係為經由突出部13B而將第1棒狀體12之其中一端固定在上樑1A與右柱2B之間之角隅部處者。   [0016] 於此情況,在上部固定構件13之突出部13B處,係被設置有將第1棒狀體12之上端可搖動地作支撐之支撐部13C、和用以在特定範圍內而容許第1棒狀體12之搖動的圓弧狀之導引孔13D。在導引孔13D中,係被插入有用以阻止第1棒狀體12之搖動(以支撐部13C作為旋轉中心之搖動)的螺桿、螺帽等之締結構件13E。締結構件13E,係藉由將第1棒狀體12之其中一端固定在突出部13B處(以作了定位的狀態來進行締結),而將第1棒狀體12以任意之角度而不可搖動地作固定。亦即是,藉由導引孔13D和締結構件13E,就算是對於上樑1A與下樑1B之間的尺寸以及左柱2A與右柱2B之間的尺寸為與圖1中所示之構造物相異的構造物,亦能夠具有汎用性地而安裝第1棒狀體12。   [0017] 第2棒狀體14,係位置於構造物之壁面狀空間3內,並在下部固定構件15與第2連結構件17之間傾斜地延伸而被作設置。亦即是,第2棒狀體14,係從左柱2A起朝向右柱2B而朝斜上方延伸。位置於第2棒狀體14之上側處的其中一端,係使用後述之銷17A1來可搖動地固定在第2連結構件17處。又,位置於第2棒狀體14之下側處的另外一端,係經由下部固定構件15而使用螺桿、螺帽等之締結構件15E來不可搖動地固定在下樑1B以及左柱2A處。亦即是,第2棒狀體14,係藉由締結構件15E而對於以另外一端側作為旋轉中心的左、右方向之搖動作阻止。第2棒狀體14,係為通過下樑1B以及左柱2A而被輸入有構造物之水平方向之振動者。   [0018] 下部固定構件15,係位置於下樑1B與左柱2A之間之角隅部處地而被作設置。下部固定構件15,係藉由鐵等之金屬材料,而作為嵌合於角隅部處之連結扣具來形成之。下部固定構件15,係具備有被固定在下樑1B與左柱2A之雙方處的L字狀之L型部15A、和在相對於L型部15A而相正交之方向上延伸並且被固定有第2棒狀體14之突出部15B。此下部固定構件15,係為經由突出部15B而將第2棒狀體14之另外一端固定在下樑1B與左柱2A之間之角隅部處者。   [0019] 於此情況,在下部固定構件15之突出部15B處,係被設置有將第2棒狀體14之下端可搖動地作支撐之支撐部15C、和用以在特定範圍內而容許第2棒狀體14之搖動的圓弧狀之導引孔15D。在導引孔15D中,係被插入有用以阻止第2棒狀體14之搖動(以支撐部15C作為旋轉中心之搖動)的螺桿、螺帽等之締結構件15E。締結構件15E,係藉由將第2棒狀體14之其中一端固定在突出部15B處,而將第2棒狀體14以任意之角度而不可搖動地作固定。亦即是,藉由導引孔15D和締結構件15E,就算是對於上樑1A與下樑1B之間的尺寸以及左柱2A與右柱2B之間的尺寸為與圖1中所示之構造物相異的構造物,亦能夠具有汎用性地而安裝第2棒狀體14。   [0020] 第1連結構件16,係位置於構造物之壁面狀空間3內,並被設置在第1棒狀體12和第1、第2導引構件18、19以及油壓缸裝置22之間。第1連結構件16,係被形成為具備有第1~第3頂部16A~16C的三角形狀。於此情況,如同圖2中所示一般,第1頂部16A,係與第1棒狀體12之另外一端,藉由銷結合來以能夠進行以銷16A1作為旋轉中心之左、右方向之搖動(轉動)的方式而被作連接。第2頂部16B,係與第1、第2導引構件18、19之其中一端,藉由銷結合來以能夠進行以銷16B1作為旋轉中心之左、右方向之搖動的方式而被作連接。第3頂部16C,係與油壓缸裝置22之活塞桿22B,藉由銷結合來以能夠進行以作為第1安裝部之銷16C1作為旋轉中心之左、右方向之搖動的方式而被作連接。   [0021] 藉由此,第1連結構件16,在構造物的震動時,係藉由容許分別以第1~第3頂部16A~16C作為支點(旋轉中心)之搖動,而成為能夠在壁面狀空間3內朝向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搖動(位移)。而,第1連結構件16,係藉由後述之第2連結構件17和導引構件18、19以及油壓缸裝置22而構成連桿機構。連桿機構,係為用以將從第1棒狀體12所施加至第1連結構件16處之力和從第2棒狀體14所施加至第2連結構件17處之力,轉換為油壓缸裝置22之軸方向(伸縮方向)之力(乃至於接近軸方向的方向之力)者。   [0022] 第2連結構件17,係位置於構造物之壁面狀空間3內,並被設置在第2棒狀體14和第1、第2導引構件18、19以及油壓缸裝置22之間。第2連結構件17,係被形成為具備有第1~第3頂部17A~17C並且較第1連結構件16而更小一號的三角形狀。於此情況,如同圖2中所示一 般,第1頂部17A,係與第2棒狀體14之另外一端,藉由銷結合來以能夠進行以銷17C1作為旋轉中心之左、右方向之搖動的方式而被作連接。第2頂部17B,係與第1、第2導引構件18、19之另外一端,藉由銷結合來以能夠進行以銷17B1作為旋轉中心之左、右方向之搖動的方式而被作連接。第3頂部17C,係與油壓缸裝置22之油壓缸22A,藉由銷結合來以能夠進行以銷17C1作為旋轉中心之左、右方向之搖動的方式而被作連接。藉由此,第2連結構件17,在構造物的震動時,係藉由容許分別以第1~第3頂部17A~17C作為支點(旋轉中心)之搖動,而成為能夠在壁面狀空間3內朝向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搖動。   [0023] 第1導引構件18,係位置於構造物之壁面狀空間3內,並將第1連結構件16和第2連結構件17之間作連接而被作設置。具體而言,位置於第1導引構件18之上側處的其中一端,係被與第1連結構件16之第2頂部16B的其中一側之側面作連接。又,位置於第1導引構件18之下側處的另外一端,係被與第2連結構件17之第2頂部17B的其中一側之側面作連接。亦即是,第1導引構件18之其中一側,係被與位置在和第1連結構件16之銷16C1相互分離的位置處之銷16B1作連接,第1導引構件18之另外一側,係被與位置在和第2連結構件17之銷17C1相互分離的位置處之銷17B1作連接。藉由此,第1導引構件18,係成為與油壓缸裝置22相交叉之位置關係。此第1導引構件18,在構造物之震動時,係將第1、第2連結構件16、17以能夠朝向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搖動的方式來作導引,並構成連桿機構。   [0024] 亦即是,第1導引構件18,係為在構造物之震動時,用以將第1連結構件16之第2頂部16B和第2連結構件17之第2頂部17B之間的距離(間隔)保持為一定者。換言之,第1導引構件18,係為無關於第1連結構件16以及第2連結構件17之搖動乃至於位移地,而使第2頂部16B和第2頂部17B之間(作為第3安裝部之銷16B1和作為第4安裝部之銷17B1之間)分離有第1導引構件18之長度尺寸之距離(維持於相互分離之狀態)者。   [0025] 第2導引構件19,係位置於構造物之壁面狀空間3內,並將第1連結構件16和第2連結構件17之間作連接而被作設置。具體而言,位置於第2導引構件19之上側處的其中一端,係被與第1連結構件16之第2頂部16B的另外一側之側面作連接。又,位置於第2導引構件19之下側處的另外一端,係被與第2連結構件17之第2頂部17B的另外一側之側面作連接。亦即是,第2導引構件19之其中一側,係被與位置在和第1連結構件16之銷16C1相互分離的位置處之銷16B1作連接,第2導引構件19之另外一側,係被與位置在和第2連結構件17之銷17C1相互分離的位置處之銷17B1作連接。藉由此,第2導引構件19,係成為與油壓缸裝置22相交叉之位置關係。此第2導引構件19,在構造物之震動時,係將第1、第2連結構件16、17以能夠朝向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搖動的方式來作導引,並構成連桿機構。   [0026] 亦即是,第2導引構件19,係與第1導引構件18相同的,為在構造物之震動時,用以將第1連結構件16之第2頂部16B和第2連結構件17之第2頂部17B之間的距離(間隔)保持為一定者。換言之,第2導引構件19,係為無關於第1連結構件16以及第2連結構件17之搖動乃至於位移地,而使第2頂部16B和第2頂部17B之間(銷16B1和銷17B1之間)分離有第2導引構件19之長度尺寸之距離者。   [0027] 於此情況,第2導引構件19,係相對於第1導引構件18而被設置在前、後方向之相反側處。藉由此,第2導引構件19,係被連接在與第1、第2連結構件16、17之其中一側之側面成為前、後方向之相反側的另外一側之側面處。亦即是,如同圖4中所示一般,第1、第2導引構件18、19,係包夾著第1、第2連結構件16、17以及油壓缸裝置22地,而於前、後方向上相對向地被作設置。於此情況,第1、第2導引構件18、19,係在油壓缸裝置22之前後方向的兩側處,相對於油壓缸裝置22而作交叉。   [0028] 又,第1導引構件18之其中一端和第2導引構件19之其中一端,係相對於第1連結構件16之第2頂部16B,而藉由銷結合來以能夠進行以銷16B1作為旋轉中心之左、右方向之搖動的方式而被作連接。又,第1導引構件18之另外一端和第2導引構件19之另外一端,係相對於第2連結構件17之第2頂部17B,而藉由銷結合來以能夠進行以銷17B1作為旋轉中心之左、右方向之搖動的方式而被作連接。   [0029] 上部摩擦材20,係分別被設置在第1連結構件16之其中一側之側面和第1導引構件18之間以及第1連結構件16之另外一側之側面和第2導引構件19之間。上部摩擦材20,例如係使用樹脂材或橡膠材或鐵材等而被形成為筒狀,並經由銷16B1而被連接於第1連結構件16和第1導引構件18之間以及第1連結構件16和第2導引構件19之間(參考圖4、圖5)。此上部摩擦材20,係為在構造物之震動時,於第1連結構件16和第1導引構件18之間以及第1連結構件16和第2導引構件19之間而使摩擦阻抗產生者。   [0030] 亦即是,上部摩擦材20,係針對第1導引構件18以及第2導引構件19想要相對於第1連結構件16而以銷16B1作為中心來進行搖動一事,而成為其之阻抗。藉由此,當在第1連結構件16之第2頂部16B與第1導引構件18以及第2導引構件19之間而施加了較由上部摩擦材20所致之摩擦阻抗更大之力的情況時,第2頂部16B係開始以銷16B1作為中心而搖動。換言之,上部摩擦材20,係作為斜支柱而確保構造物之強度(對震動作抑制),直到第2頂部16B之搖動開始為止。   [0031] 下部摩擦材21,係分別被設置在第2連結構件17之其中一側之側面和第1導引構件18之間以及第2連結構件17之另外一側之側面和第2導引構件19之間。下部摩擦材21,例如係使用樹脂材或橡膠材或鐵材等而被形成為筒狀,並經由銷17B1而被連接於第2連結構件17和第1導引構件18之間以及第2連結構件17和第2導引構件19之間(參考圖4)。此下部摩擦材21,係為在構造物之震動時,於第2連結構件17和第1導引構件18之間以及第2連結構件17和第2導引構件19之間而使摩擦阻抗產生者。   [0032] 亦即是,下部摩擦材21,係針對第1導引構件18以及第2導引構件19想要相對於第2連結構件17而以銷17B1作為中心來進行搖動一事,而成為其之阻抗。藉由此,當在第2連結構件17之第2頂部17B與第1導引構件18以及第2導引構件19之間而施加了較由下部摩擦材21所致之摩擦阻抗更大之力的情況時,第2頂部17B係開始以銷17B1作為中心而搖動。換言之,下部摩擦材21,係作為斜支柱而確保構造物之強度(對震動作抑制),直到第2頂部17B之搖動開始為止。   [0033] 油壓缸裝置22,係位置在第1連結構件16與第2連結構件17之上、下方向之間,並且被設置在第1導引構件18與第2導引構件19之前、後方向之間。此油壓缸裝置22,例如係藉由自由活塞型之油壓缸裝置所構成,並具備有被填充有動作油之油壓缸22A、和在油壓缸22A內滑動之活塞(未圖示)、以及被與該活塞作結合之活塞桿22B。此油壓缸裝置22,係與第1連結構件16、第2連結構件17、第1導引構件18以及第2導引構件19一同地,而構成連桿機構。   [0034] 活塞桿22B之端部,係經由銷16C1而被可朝向左、右方向搖動地與第1連結構件16之第3頂部16C作連接。又,油壓缸22A之端部,係經由作為第2安裝部之銷17C1而被可朝向左、右方向搖動地與第2連結構件17之第3頂部17C作連接。亦即是,油壓缸裝置22之其中一側(活塞桿22B側),係經由第1連結構件16而在第1連結構件16之銷16C1處被與第1棒狀體12之另外一端作連接,油壓缸裝置22之另外一側(油壓缸22A側),係經由第2連結構件17而在第2連結構件17之銷17C1處被與第2棒狀體14之其中一端作連接。藉由此,油壓缸裝置22,係藉由使活塞桿22B進行伸長、縮小(藉由使油在設置於活塞處之小孔(未圖示)中流動),來使由構造物之震動所致之相對位移衰減。   [0035] 於此情況,油壓缸裝置22,係在第1連結構件16之第3頂部16C與第2連結構件17之第3頂部17C之間,從左側起朝向右側而朝斜上方延伸。另一方面,第1、第2導引構件18、19,係在第1連結構件16之第2頂部16B與第2連結構件17之第2頂部17B之間,從右側起朝向左側而朝斜上方延伸。藉由此,油壓缸裝置22和第1、第2導引構件18、19,係在左、右方向上交叉(立體交叉),在圖1中所示之正面觀察下,係成為X字狀。   [0036] 於此,連桿機構,係藉由第1連結構件16、第2連結構件17、第1導引構件18、第2導引構件19以及油壓缸裝置22所構成。此連桿機構,係將第1棒狀體12和第2棒狀體14之間作連接。連桿機構,係為在構造物之震動時,將上樑1A和下樑1B之間之左、右方向的相對位移對於油壓缸裝置22而轉換為該油壓缸裝置22之軸方向之位移(乃至於接近於此方向之位移)並作傳導者。   [0037] 由本實施形態所致之制振裝置11,係為具備有如同上述一般之構成者,接下來,針對其之動作,使用圖6以及圖7來作說明。另外,在圖6以及圖7中,係將並未對於構造物施加有震動的中立狀態以二點鍊線來作標示。   [0038] 若是被安裝有制振裝置11之構造物處例如起因於地震而被輸入有水平方向之振動,則係經由上樑1A以及下樑1B而在左柱2A與右柱2B之間產生有水平方向之相對位移。在左柱2A與右柱2B之間所產生的相對位移,係透過上部固定構件13、下部固定構件15、第1棒狀體12、第2棒狀體14、第1連結構件16、第2連結構件17,而被輸入至油壓缸裝置22處。   [0039] 此時,如同圖6中所示一般,當上樑1A相對於下樑1B而從以二點鍊線所示之中立位置起朝向以實線所示之左側位置而作了位移(相對位移)的情況時,左柱2A之上端以及右柱2B之上端係與上樑1A一同地相對於中立位置而朝向左方向位移,起因於此,第1棒狀體12亦係朝向左方向位移。此時,第1棒狀體12,由於係相對於上樑1A而被無法搖動地作固定,因此,第1棒狀體12,例如係在使與上樑1A之間所成之角度維持於在中立位置時所成之角度的狀態下,朝向左方向位移。伴隨於此,第1連結構件16係朝向左方向位移,但是,此時,第1連結構件16,由於係藉由第1、第2導引構件18、19而使自身與第2連結構件17之間之距離(銷16B1與銷17B1之間之距離)被維持為一定,因此,第1連結構件16,係一面朝向左方向位移一面在逆時鐘方向上搖動。又,被與第1、第2導引構件18、19作連接之第2連結構件17,係伴隨著第1連結構件16朝向左方向位移一事,而以第1頂部17A之銷17A1作為中心來在逆時鐘方向上搖動。   [0040] 藉由此,被連接有活塞桿22B的第1連結構件16之第3頂部16C和被連接有油壓缸22A之第2連結構件17之第3頂部17C,係朝向油壓缸裝置22之軸方向的相互分離之方向而位移。因此,油壓缸裝置22之活塞桿22B係從中立狀態之縮小位置起朝向伸長方向作位移。而,油壓缸裝置22,係藉由使活塞在油壓缸22A內位移一事,來產生衰減力,並吸收構造物之震動能量。   [0041] 另一方面,當上樑1A相對於下樑1B而從以實線所示之左側位置起回到以二點鍊線所示之中立位置處時,第1連結構件16係一面朝向右方向位移一面在順時鐘方向上搖動,並且第2連結構件17係在順時鐘方向上搖動。此時,第1連結構件16之第3頂部16C和第2連結構件17之第3頂部17C,係朝向油壓缸裝置22之軸方向的相互接近之方向而位移。藉由此,油壓缸裝置22之活塞桿22B,係一面從伸長位置而回到中立狀態之縮小位置,一面產生衰減力。   [0042] 如同圖7中所示一般,當上樑1A相對於下樑1B而從以二點鍊線所示之中立位置起朝向以實線所示之右側位置而作了位移的情況時,左柱2A之上端以及右柱2B之上端係與上樑1A一同地相對於中立位置而朝向右方向位移,起因於此,第1棒狀體12亦係朝向右方向位移。此時,第1棒狀體12,由於係相對於上樑1A而被無法搖動地作固定,因此,第1棒狀體12,例如係在使與上樑1A之間所成之角度維持於在中立位置時所成之角度的狀態下,朝向右方向位移。伴隨於此,第1連結構件16係朝向右方向位移,但是,此時,第1連結構件16,由於係藉由第1、第2導引構件18、19而使自身與第2連結構件17之間之距離被維持為一定,因此,第1連結構件16,係一面朝向右方向位移一面在順時鐘方向上搖動。又,被與第1、第2導引構件18、19作連接之第2連結構件17,係伴隨著第1連結構件16朝向右方向位移一事,而以第1頂部17A之銷17A1作為中心來在順時鐘方向上搖動。   [0043] 藉由此,被連接有活塞桿22B的第1連結構件16之第3頂部16C和被連接有油壓缸22A之第2連結構件17之第3頂部17C,係朝向油壓缸裝置22之軸方向的相互分離之方向而位移。因此,油壓缸裝置22之活塞桿22B係從中立狀態之縮小位置起朝向伸長方向作位移。而,油壓缸裝置22,係藉由使活塞在油壓缸22A內位移一事,來產生衰減力,並吸收構造物之震動能量。   [0044] 另一方面,當上樑1A相對於下樑1B而從以實線所示之右側位置起回到以二點鍊線所示之中立位置處時,第1連結構件16係一面朝向左方向位移一面在逆時鐘方向上搖動,並且第2連結構件17係在逆時鐘方向上搖動。此時,第1連結構件16之第3頂部16C和第2連結構件17之第3頂部17C,係朝向油壓缸裝置22之軸方向的相互接近之方向而位移。藉由此,油壓缸裝置22之活塞桿22B,係一面從伸長位置而回到中立狀態之縮小位置,一面產生衰減力。   [0045] 如此這般,若依據第1實施形態,則制振裝置11,係作為構造物之斜支柱而被構成。於此情況,制振裝置11,係具備有:第1棒狀體12,係經由上部固定構件13而被固定在上樑1A與右柱2B之間;和第2棒狀體14,係經由下部固定構件15被固定在下樑1B與左柱2A之間;和油壓缸裝置22,係在第1棒狀體12之另外一端處經由第1連結構件16而使其中一側被連結於第1連結構件16之銷16C1處,並在第2棒狀體14之另外一端處經由第2連結構件17而使另外一側被連結於第2連結構件17之銷17C1處,第1連結構件16以及第2連結構件17,係成為身為可搖動的連桿機構之構成。藉由此,係能夠對於在油壓缸裝置22處被施加有彎曲之力的情形作降低(抑制),而將對於油壓缸裝置22之力的傳導效率提高。   [0046] 於此,圖11,係對於由比較例所致之制振裝置101作展示。制振裝置101,係具備有第1棒狀體102、和上部支撐構件103、和第2棒狀體104、和下部支撐構件105、以及油壓缸裝置106。制振裝置101,係與第1實施形態之制振裝置11相異,油壓缸裝置106係並不經由作為連桿機構之連結構件地而直接被與第1棒狀體102以及第2棒狀體104作連接。   [0047] 由此種比較例所致之制振裝置101,在構造物之震動時,構造物之震動係經由第1棒狀體102以及第2棒狀體104而直接被輸入至油壓缸裝置106處。此時,如同在圖11中以二點鍊線所示一般,在油壓缸裝置106處,係施加有油壓缸裝置106之中心軸線方向(伸縮方向)之力P1、和左、右方向之力P2。亦即是,基於左、右方向之力P2,係會有對於油壓缸裝置106施加有彎曲力的可能性。又由於施加在油壓缸裝置106處的力係分散為中心軸線方向之力P1和左、右方向之力P2,因此,可以推測到,會有使對於油壓缸裝置106之力的傳導效率變差的可能性。   [0048] 相對於此,在本實施形態中,油壓缸裝置22,係經由構成連桿機構之第1、第2連結構件16、17而被與第1棒狀體12以及第2棒狀體14作連接。藉由此,在構造物之震動時,藉由以第1、第2連結構件16、17來承受(第1、第2連結構件16、17係搖動)第1、第2棒狀體12、14之移動(相對位移),係能夠將施加於油壓缸裝置22處之力,轉換為伸縮方向之力(乃至於接近此方向之力)。其結果,由於係能夠對於在油壓缸裝置22處被施加有彎曲之力的情形作降低(抑制),而將對於油壓缸裝置22之力的傳導效率提高,因此,係能夠將構造物之震動有效地作制振。   [0049] 又,制振裝置11,係設置有第1導引構件18,該第1導引構件18,係使其中一側被與位在和第1連結構件16之銷16C1相互分離的位置處之銷16B1作連接,並使另外一側被與位在和第2連結構件17之銷17C1相互分離的位置處之銷17B1作連接。藉由此,係能夠使第1導引構件18之其中一側與油壓缸裝置22之其中一側(活塞桿22B之其中一側)相互分離,並使第1導引構件18之另外一側與油壓缸裝置22之另外一側(油壓缸22A之另外一側)相互分離。   [0050] 又,制振裝置11,係將第1導引構件18配置在與油壓缸裝置22相交叉之位置處。藉由此,第1、第2連結構件16、17係能夠有效率地作搖動。   [0051] 又,制振裝置11,係設置有將第1連結構件16之其中一側之側面和第2連結構件17之其中一側之側面作連接的第1導引構件18、和將第1連結構件16之另外一側之側面和第2連結構件17之另外一側之側面作連接的第2導引構件19。於此情況,由於係能夠將第1、第2導引構件18、19和第1、第2連結構件16、17之銷結合部作為在使第1、第2連結構件16、17搖動時之支點,因此,第1、第2連結構件16、17係能夠有效率地進行搖動。   [0052] 又,第1、第2導引構件18、19,在構造物之震動時,係能夠將第1連結構件16之第2頂部16B(銷16B1)和第2連結構件17之第2頂部17B(銷17B1)之間的距離(間隔)保持為一定。其結果,在構造物之震動時,由於第1、第2連結構件16、17係有效率地進行搖動,並將施加於制振裝置11處之力轉換為油壓缸裝置22之伸縮方向之力(乃至於接近此方向之力),因此係能夠將構造物之震動有效率地作制振。   [0053] 又,制振裝置11,係採用有將油壓缸裝置22配置在第1導引構件18與第2導引構件19之間的構成。藉由此,第1、第2導引構件18、19係成為油壓缸裝置22之保護構件(保護框架),而能夠防止對於油壓缸裝置22所造成的損傷或擊打痕跡。亦即是,藉由以第1、第2導引構件18、19來將油壓缸裝置22作覆蓋,係能夠保護油壓缸裝置22。   [0054] 又,第1連結構件16,係構成為對於第1導引構件18和第2導引構件19而經由上部摩擦材20來作連接,第2連結構件17,係構成為對於第1導引構件18和第2導引構件19而經由下部摩擦材21來作連接。藉由此,在構造物之震動時,上部摩擦材20係產生摩擦阻抗,而能夠對於第1連結構件16進行搖動一事作抑制,並且,下部摩擦材21係產生摩擦阻抗,而能夠對於第2連結構件17進行搖動一事作抑制。其結果,上部摩擦材20以及下部摩擦材21,係在構造物震動時成為相對於構造物之變形(位移)的阻抗,而能夠對於構造物之變形作抑制。   [0055] 又,藉由改變上部摩擦材20以及下部摩擦材21之材質,係能夠變更摩擦阻抗之值。   [0056] 又,制振裝置11,由於係作為構造物之斜支柱而被構成,因此,係成為不需要設置制振裝置以外之其他的斜支柱,而能夠使在將制振裝置11安裝於構造物處的情況時之施工性提昇。藉由此,係能夠謀求作業性之改善、作業工程數量之降低、成本之抑制等。   [0057] 接著,圖8,係對於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作展示。第2實施形態之特徵,係在於在第1連結構件處設置有用以連結油壓缸裝置之複數之第5安裝部。另外,在第2實施形態中,針對與前述之第1實施形態相同的構成,係附加相同的元件符號,並省略其說明。   [0058] 制振裝置31,係與第1實施形態之制振裝置11同樣的,具備有第1棒狀體12、和第2棒狀體14、和上部固定構件13、和下部固定構件15、和第1連結構件32、和第2連結構件17、和第1導引構件18、和第2導引構件19、和上部摩擦材20、和下部摩擦材21、以及油壓缸裝置22。   [0059] 第1連結構件32,係位置於構造物之壁面狀空間3內,並被設置在第1棒狀體12和第1、第2導引構件18、19以及油壓缸裝置22之間。第1連結構件32,係被形成為具備有第1~第3頂部32A~32C、銷32A1~32C1的三角形狀。於此情況,如同圖8中所示一般,在第2頂部32B與第3頂部32C之間,係被設置有複數(例如,9個)之用以連結油壓缸裝置22之活塞桿22B的第5安裝部32D。於此情況,油壓缸裝置22之活塞桿22B的前端側,係被安裝於複數之第5安裝部32D中之其中一者處。在圖8中,係被安裝於最右側的第5安裝部32D處。   [0060] 如此這般,在第2實施形態中,亦能夠得到與第1實施形態略相同的作用效果。若依據第2實施形態,則在第1連結構件32處,由於係被設置有複數之連結油壓缸裝置22之第5安裝部32D,因此,油壓缸裝置22之活塞桿22B,係能夠安裝在複數之第5安裝部32D的其中一者處。藉由此,在第1連結構件32處,係能夠藉由變更活塞桿22B之安裝位置,來使油壓缸裝置22之稼動條件成為可變。例如,係能夠因應於安裝位置,來將油壓缸裝置22之伸縮量、第1連結構件16之搖動量、搖動方向、連桿機構之動作等,以能夠得到所期望之制振性能的方式來可變地作設定。其結果,係能夠配合於構造物之震動條件(搖晃程度)等的使用用途,來使油壓缸裝置22稼動。   [0061] 接著,圖9,係對於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作展示。第3實施形態之特徵,係在於將第1連結構件以及第2連結構件之形狀形成為略小判(日本古代錢幣)狀。另外,在第3實施形態中,針對與前述之第1實施形態相同的構成,係附加相同的元件符號,並省略其說明。   [0062] 制振裝置41,係與第1實施形態之制振裝置11同樣的,具備有第1棒狀體12、和第2棒狀體14、和上部固定構件13、和下部固定構件15、和第1連結構件42、和第2連結構件43、和第1導引構件18、和第2導引構件19、和上部摩擦材20、和下部摩擦材21、以及油壓缸裝置22。   [0063] 第1連結構件42,係位置於構造物之壁面狀空間3內,並被設置在第1棒狀體12和第1、第2導引構件18、19以及油壓缸裝置22之間。第1連結構件42,係藉由細長之板體而被形成為略小判狀(略棒狀、I字狀)。換言之,第1連結構件42之兩端,係被形成為圓弧狀。第1連結構件42之其中一端,係與第1棒狀體12之另外一端,藉由銷結合來以能夠進行以銷42A作為旋轉中心之左、右方向之搖動的方式而被作連接。第1連結構件42之另外一端,係與油壓缸裝置22之活塞桿22B,藉由銷結合來以能夠進行以銷42B作為旋轉中心之左、右方向之搖動的方式而被作連接。又,第1連結構件42之其中一端側中央部(較中央部而更靠向其中一端側之位置),係與第1、第2導引構件18、19之其中一端,藉由銷結合來以能夠進行以銷42C作為旋轉中心之左、右方向之搖動的方式而被作連接。藉由此,第1連結構件42,在構造物的震動時,係藉由容許分別以與第1、第2導引構件18、19之間之連接點作為支點的搖動,而成為能夠在壁面狀空間3內朝向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搖動。而,第1連結構件42,係藉由第2連結構件43和導引構件18、19以及油壓缸裝置22而構成連桿機構。   [0064] 第2連結構件43,係位置於構造物之壁面狀空間3內,並被設置在第2棒狀體14和第1、第2導引構件18、19以及油壓缸裝置22之間。第2連結構件43,係與第1連結構件42同樣的,藉由細長之板體而被形成為略小判狀(略棒狀、I字狀)。換言之,第2連結構件43之兩端,係被形成為圓弧狀。第2連結構件43之其中一端,係與油壓缸裝置22之油壓缸22A,藉由銷結合來以能夠進行以銷43A作為旋轉中心之左、右方向之搖動的方式而被作連接。第2連結構件43之另外一端,係與第2棒狀體14之其中一端,藉由銷結合來以能夠進行以銷43B作為旋轉中心之左、右方向之搖動的方式而被作連接。又,第2連結構件43之另外一端側中央部(較中央部而更靠向另外一端側之位置),係與第1、第2導引構件18、19之另外一端,藉由銷結合來以能夠進行以銷43C作為旋轉中心之左、右方向之搖動的方式而被作連接。藉由此,第2連結構件43,在構造物的震動時,係藉由容許分別以與第1、第2導引構件18、19之間之連接點作為支點的搖動,而成為能夠在壁面狀空間3內朝向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搖動。   [0065] 如此這般,在第3實施形態中,亦能夠得到與第1實施形態略相同的作用效果。若依據第3實施形態,則第1連結構件42,係藉由細長之板體而被形成為略小判狀,第1連結構件42之其中一端側中央部,係被與第1、第2導引構件18、19之其中一端可搖動地作連接。又,第2連結構件43,係藉由細長之板體而被形成為略小判狀,第2連結構件43之另外一端側中央部,係被與第1、第2導引構件18、19之另外一端可搖動地作連接。藉由此,由於係能夠將第1、第2連結構件42、43設為可搖動之連桿機構,因此,係能夠對於在油壓缸裝置22處被施加有彎曲之力的情形作降低(抑制),而將對於油壓缸裝置22之力的傳導效率提高。   [0066] 於此情況,藉由變更第1、第2連結構件42、43之長度尺寸及/或藉由變更各銷42A~42C、43A~43C之間的尺寸(分離尺寸),係能夠將油壓缸裝置22之伸縮量、第1連結構件42之搖動量、搖動方向、第2連結構件43之搖動量、搖動方向、連桿機構之動作等,以能夠得到所期望之制振性能的方式來可變地作設定。   [0067] 接著,圖10,係對於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作展示。第4實施形態之特徵,係在於將第1連結構件以及第2連結構件之形狀形成為略迴力鏢狀。另外,在第4實施形態中,針對與前述之第1實施形態相同的構成,係附加相同的元件符號,並省略其說明。   [0068] 制振裝置51,係與第1實施形態之制振裝置11同樣的,具備有第1棒狀體12、和第2棒狀體14、和上部固定構件13、和下部固定構件15、和第1連結構件52、和第2連結構件53、和第1導引構件18、和第2導引構件19、和上部摩擦材20、和下部摩擦材21、以及油壓缸裝置22。   [0069] 第1連結構件52,係位置於構造物之壁面狀空間3內,並被設置在第1棒狀體12和第1、第2導引構件18、19以及油壓缸裝置22之間。第1連結構件52,係藉由細長之板體而被形成為略迴力鏢狀(略ㄑ字狀、略L字狀)。在第1連結構件52之其中一端側中央部(較中央部而更靠向其中一端側之位置)處,係被形成有彎曲部52A。第1連結構件52之其中一端,係與第1棒狀體12之另外一端,藉由銷結合來以能夠進行以銷52B作為旋轉中心之左、右方向之搖動的方式而被作連接。第1連結構件52之另外一端,係與油壓缸裝置22之活塞桿22B,藉由銷結合來以能夠進行以銷52C作為旋轉中心之左、右方向之搖動的方式而被作連接。又,第1連結構件52之彎曲部52A,係與第1、第2導引構件18、19之其中一端,藉由銷結合來以能夠進行以銷52D作為旋轉中心之左、右方向之搖動的方式而被作連接。藉由此,第1連結構件52,在構造物的震動時,係藉由容許以彎曲部52A作為支點的搖動,而成為能夠在壁面狀空間3內朝向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搖動。而,第1連結構件52,係藉由第2連結構件53和導引構件18、19而構成連桿機構。   [0070] 第2連結構件53,係位置於構造物之壁面狀空間3內,並被設置在第2棒狀體14和第1、第2導引構件18、19以及油壓缸裝置22之間。第2連結構件53,係與第1連結構件52同樣的,藉由細長之板體而被形成為略迴力鏢狀(略ㄑ字狀、略L字狀),在第2連結構件53之另外一端側中央部(較中央部而更靠向另外一端側之位置)處,係被形成有彎曲部53A。第2連結構件53之其中一端,係與油壓缸裝置22之油壓缸22A,藉由銷結合來以能夠進行以銷53B作為旋轉中心之左、右方向之搖動的方式而被作連接。第2連結構件53之另外一端,係與第2棒狀體14之其中一端,藉由銷結合來以能夠進行以銷53C作為旋轉中心之左、右方向之搖動的方式而被作連接。又,第2連結構件53之彎曲部53A,係與第1、第2導引構件18、19之另外一端,藉由銷結合來以能夠進行以銷53D作為中心之左、右方向之搖動的方式而被作連接。藉由此,第2連結構件53,在構造物的震動時,係藉由容許以彎曲部53A作為支點的搖動,而成為能夠在壁面狀空間3內朝向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搖動。   [0071] 如此這般,在第4實施形態中,亦能夠得到與第1實施形態略相同的作用效果。若依據第4實施形態,則第1連結構件52,係藉由細長之板體而被形成為迴力鏢狀,第1連結構件52之彎曲部52A,係被與第1、第2導引構件18、19之其中一端可搖動地作連接。又,第2連結構件53,係藉由細長之板體而被形成為迴力鏢狀,第2連結構件53之彎曲部53A,係被與第1、第2導引構件18、19之另外一端可搖動地作連接。藉由此,由於係能夠將第1、第2連結構件52、53設為可搖動之連桿機構,因此,係能夠對於在油壓缸裝置22處被施加有彎曲之力的情形作降低(抑制),而將對於油壓缸裝置22之力的傳導效率提高。   [0072] 於此情況,藉由變更第1、第2連結構件52、53之長度尺寸、藉由變更彎曲部52A、53A之角度(展開角度)及/或藉由變更各銷52B~52D、53B~53D之間的尺寸,係能夠將油壓缸裝置22之伸縮量、第1連結構件52之搖動量、搖動方向、第2連結構件53之搖動量、搖動方向、連桿機構之動作等,以能夠得到所期望之制振性能的方式來可變地作設定。   [0073] 另外,在前述之第1實施形態中,係將制振裝置11設為從上樑1A與右柱2B之間之右上角隅部起朝向下樑1B與左柱2A之間之左下角隅部來作配置的構成。但是,本發明係並不被限定於此,例如,亦可將制振裝置設為從上樑與左柱之間之左上角隅部起朝向下樑與右柱之間之右下角隅部來作配置的構成。此事,針對第2、3、4實施形態,亦為相同。   [0074] 又,在前述第1實施形態中,係設為將第1棒狀體12經由上部固定構件13而固定在上樑1A以及右柱2B處的構成。但是,本發明係並不被限定於此,例如,亦可設為將第1棒狀體僅固定在上樑處之構成,亦可設為將第1棒狀體僅固定在右柱處之構成。此事,針對第2、3、4實施形態,亦為相同。   [0075] 又,在前述第1實施形態中,係設為將第2棒狀體14經由下部固定構件15而固定在下樑1B以及左柱2A處的構成。但是,本發明係並不被限定於此,例如,亦可將第2棒狀體僅固定在下樑處,亦可設為將第2棒狀體僅固定在左柱處之構成。此事,針對第2、3、4實施形態,亦為相同。   [0076] 又,在前述第1實施形態中,係構成為:第1導引構件18係將第1連結構件16之其中一側之側面和第2連結構件17之其中一側之側面之間作連接而作設置,第2導引構件19係將第1連結構件16之另外一側之側面和第2連結構件17之另外一側之側面之間作連接而作設置。但是,本發明係並不被限定於此,例如,制振裝置,亦可設為僅設置第1導引構件之構成,亦可設為僅設置第2導引構件之構成。此事,針對第2、3、4實施形態,亦為相同。   [0077] 又,在前述第1實施形態中,上部摩擦材20,係採用分別被設置在第1連結構件16之其中一側之側面和第1導引構件18之間以及第1連結構件16之另外一側之側面和第2導引構件19之間的構成。但是,本發明係並不被限定於此,例如,上部摩擦材,係亦可設為僅被設置在第1連結構件之其中一側之側面和第1導引構件之間的構成,亦可設為僅被設置在第1連結構件之另外一側之側面和第2導引構件之間的構成。此事,針對第2、3、4實施形態,亦為相同。   [0078] 又,在前述第1實施形態中,下部摩擦材21,係採用分別被設置在第2連結構件17之其中一側之側面和第1導引構件18之間以及第2連結構件17之另外一側之側面和第2導引構件19之間的構成。但是,本發明係並不被限定於此,例如,下部摩擦材,係亦可設為僅被設置在第2連結構件之其中一側之側面和第1導引構件之間的構成,亦可設為僅被設置在第2連結構件之另外一側之側面和第2導引構件之間的構成。此事,針對第2、3、4實施形態,亦為相同。   [0079] 又,在前述第1實施形態中,制振裝置11,係設為使用有自由活塞型之油壓缸裝置22的構成。但是,本發明係並不被限定於此,例如,係亦可設為採用在外筒與內筒之間設置有儲存腔(reservoir chamber)之雙重筒型之油壓缸裝置的構成。此事,針對第2、3、4實施形態,亦為相同。   [0080] 又,在前述第1實施形態中,制振裝置11,係設為設置在構造物之一樓的天花板與構造物的基礎之間之構成。但是,本發明係並不被限定於此,例如,係亦可採用將制振裝置設置於2樓以上處之構成。此事,針對第2、3、4實施形態,亦為相同。   [0081] 又,在前述第1實施形態中,制振裝置11,係設為當身為並未對於構造物施加有震動之中立狀態的情況時活塞桿22B會成為縮小位置,而當對於構造物施加有震動並朝向左側位置以及右側位置作位移的情況時活塞桿22B會伸長之構成。但是,本發明係並不被限定於此,例如,亦可設為當身為並未對於構造物施加有震動之中立狀態的情況時活塞桿22B會成為中間位置(最縮小位置與最伸長位置之間的位置),而當對於構造物施加有震動並朝向左側位置以及右側位置之其中一者位移的情況時活塞桿22B會縮小,當對於構造物施加有震動並朝向左側位置以及右側位置之另外一者位移的情況時活塞桿22B會伸長之構成。於此情況,係可藉由第1、第2棒狀體之安裝角度、第1、第2連結構件之形狀、各銷之間之尺寸、導引構件之長度尺寸等,來將油壓缸裝置之伸縮調整為所期望的狀態。此事,針對第2、3、4實施形態,亦為相同。   [0082] 又,在前述第2實施形態中,在第1連結構件32處,係設為設置有9個的用以連結油壓缸裝置22之第5安裝部32D的構成。但是,本發明係並不被限定於此,例如,係亦可設為設置2個以上8個以下之第5安裝部的構成,亦可設為設置10個以上之第5安裝部的構成。   [0083] 又,在前述第2實施形態中,在第1連結構件32處,係設為設置有用以連結油壓缸裝置22之第5安裝部32D的構成。但是,本發明係並不被限定於此,例如,係亦可設為僅在第2連結構件處設置複數之第5安裝部的構成,亦可設為在第1連結構件和第2連結構件之雙方處設置複數之第5安裝部的構成。於此情況,第5安裝部,係為兼作為第1連結構件之第1安裝部或第2連結構件之第2安裝部者。   [0084] 進而,前述之各實施形態係僅為例示,當然的,係能夠進行在相異之實施形態中所展示的構成之部分性置換或組合。   [0085] 作為基於以上所說明之實施形態而構成的制振裝置,例如,係可考慮有以下所述之態樣。   [0086] 作為制振裝置之第1態樣,係為被設置在由構造物之柱、上樑、下樑、斜支柱所形成的垂直之壁面狀空間處的制振裝置,其特徵為,前述斜支柱,係包含有:第1棒狀體,係使其中一端被固定在前述上樑與前述柱之至少其中一者處;和第2棒狀體,係使其中一端被固定在前述下樑與前述柱之至少其中一者處;和油壓缸裝置,係在前述第1棒狀體之另外一端處經由第1連結構件而使其中一側被連結於該第1連結構件之第1安裝部處,並在前述第2棒狀體之另外一端處經由第2連結構件而使另外一側被連結於該第2連結構件之第2安裝部處,前述第1連結構件以及前述第2連結構件,係身為可搖動之機構。藉由此,係能夠對於在油壓缸裝置處被施加有彎曲之力的情形作降低(抑制),而將對於油壓缸裝置之力的傳導效率提高。   [0087] 作為制振裝置之第2態樣,係在第1態樣中,具備有下述特徵:亦即是,係被設置有第1導引構件,該第1導引構件,係使其中一側被連接於前述第1連結構件之位在與前述第1安裝部作了分離的位置處之第3安裝部處,並使另外一側被連接於前述第2連結構件之位在與前述第2安裝部作了分離的位置處之第4安裝部處。藉由此,係能夠使第1導引構件之其中一側與油壓缸裝置之其中一側相互分離,並使第1導引構件之另外一側與油壓缸裝置之另外一側相互分離。   [0088] 作為制振裝置之第3態樣,係在第2態樣中,具備有下述特徵:亦即是,前述第1導引構件,係被配置在與前述油壓缸裝置相交叉的位置處。藉由此,第1、第2連結構件係能夠有效率地作搖動。   [0089] 作為制振裝置之第4態樣,係在第2或第3態樣中,具備有下述特徵:亦即是,前述第1導引構件,係被與前述第1連結構件之其中一側側面和前述第2連結構件之其中一側側面作連接,在前述第1連結構件之另外一側側面和前述第2連結構件之另外一側側面處,係被連接有第2導引構件,在前述第1導引構件和前述第2導引構件之間,配置前述油壓缸裝置。藉由此,第1、第2導引構件係能夠將第1連結構件與第2連結構件之間之距離保持為一定,並且能夠防止對於油壓缸裝置所造成的損傷或擊打痕跡。   [0090] 作為制振裝置之第5態樣,係在第4態樣中,具備有下述特徵:亦即是,前述第1連結構件,係對於前述第1導引構件與前述第2導引構件之至少其中一者,隔著摩擦材而被作連接。其結果,在構造物震動時,係能夠成為相對於構造物之變形的阻抗。   [0091] 作為制振裝置之第6態樣,係在第4或第5態樣中,具備有下述特徵:亦即是,前述第2連結構件,係對於前述第1導引構件與前述第2導引構件之至少其中一者,隔著摩擦材而被作連接。其結果,在構造物震動時,係能夠成為相對於構造物之變形的阻抗。   [0092] 作為制振裝置之第7態樣,係在第1~第6態樣之任一者中,具備有下述特徵:亦即是,在前述第1連結構件與前述第2連結構件之至少其中一者處,係被設置有複數之將前述油壓缸裝置作連結的第5安裝部,前述油壓缸裝置,係被安裝於前述複數之第5安裝部的其中一者處。藉由此,係能夠配合於構造物之震動條件等的使用用途,來使油壓缸裝置稼動。   [0093] 作為制振裝置之第8態樣,係在第1~第7態樣之任一者中,具備有下述特徵:亦即是,前述第1棒狀體之其中一端,係被固定在前述上樑處,前述第2棒狀體之其中一端,係被固定在前述下樑處。藉由此,係能夠將制振裝置相對於上樑和下樑而作固定。
[0094]
1A‧‧‧上樑
1B‧‧‧下樑
2A‧‧‧左柱(柱)
2B‧‧‧右柱(柱)
3‧‧‧壁面狀空間
11、31、41、51‧‧‧制振裝置(斜支柱)
12‧‧‧第1棒狀體
14‧‧‧第2棒狀體
16、32、42、52‧‧‧第1連結構件
16B1‧‧‧銷(第3安裝部)
16C1‧‧‧銷(第1安裝部)
17、43、53‧‧‧第2連結構件
17B1‧‧‧銷(第4安裝部)
17C1‧‧‧銷(第2安裝部)
18‧‧‧第1導引構件
19‧‧‧第2導引構件
20‧‧‧上部摩擦材(摩擦材)
21‧‧‧下部摩擦材(摩擦材)
22‧‧‧油壓缸裝置
32D‧‧‧第5安裝部
[0008]   [圖1] 係為對於由第1實施形態所致之制振裝置作展示的正面圖。   [圖2] 係為將圖1中之油壓缸裝置等作擴大展示的正面圖。   [圖3] 係為將圖1中之制振裝置從右柱側來作展示的立體圖。   [圖4] 係為將圖3中之油壓缸裝置等作擴大展示的立體圖。   [圖5] 係為將圖1中之制振裝置從左柱側來作展示的立體圖。   [圖6] 係為對於當上樑相對於下樑而朝向圖中之左側作了相對性位移的情況時之制振裝置之動作作展示的說明圖。   [圖7] 係為對於當上樑相對於下樑而朝向圖中之右側作了相對性位移的情況時之制振裝置之動作作展示的說明圖。   [圖8] 係為對於由第2實施形態所致之制振裝置的油壓缸裝置等作展示的與圖2相同位置之正面圖。   [圖9] 係為對於由第3實施形態所致之制振裝置的油壓缸裝置等作展示的與圖2相同位置之正面圖。   [圖10] 係為對於由第4實施形態所致之制振裝置的油壓缸裝置等作展示的與圖2相同位置之正面圖。   [圖11] 係為對於由比較例所致之制振裝置作展示的與圖1相同位置之正面圖。

Claims (10)

  1. 一種制振裝置,係為被設置在由構造物之柱、上樑、下樑、斜支柱所形成的垂直之壁面狀空間處的制振裝置,其特徵為:   前述斜支柱,係包含有:   第1棒狀體,係使其中一端被固定在前述上樑與前述柱之至少其中一者處;和   第2棒狀體,係使其中一端被固定在前述下樑與前述柱之至少其中一者處;和   油壓缸裝置,係在前述第1棒狀體之另外一端處經由第1連結構件而使其中一側被連結於該第1連結構件之第1安裝部處,並在前述第2棒狀體之另外一端處經由第2連結構件而使另外一側被連結於該第2連結構件之第2安裝部處,   前述第1連結構件以及前述第2連結構件,係身為可搖動之機構。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制振裝置,其中,   係被設置有第1導引構件,該第1導引構件,係使其中一側被連接於前述第1連結構件之位在與前述第1安裝部作了分離的位置處之第3安裝部處,並使另外一側被連接於前述第2連結構件之位在與前述第2安裝部作了分離的位置處之第4安裝部處。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記載之制振裝置,其中,   前述第1導引構件,係被配置在與前述油壓缸裝置相交叉的位置處。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記載之制振裝置,其中,   前述第1導引構件,係被與前述第1連結構件之其中一側側面和前述第2連結構件之其中一側側面作連接,在前述第1連結構件之另外一側側面和前述第2連結構件之另外一側側面處,係被連接有第2導引構件,在前述第1導引構件和前述第2導引構件之間,配置前述油壓缸裝置。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記載之制振裝置,其中,   前述第1導引構件,係被與前述第1連結構件之其中一側側面和前述第2連結構件之其中一側側面作連接,在前述第1連結構件之另外一側側面和前述第2連結構件之另外一側側面處,係被連接有第2導引構件,在前述第1導引構件和前述第2導引構件之間,配置前述油壓缸裝置。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記載之制振裝置,其中,   前述第1連結構件,係對於前述第1導引構件與前述第2導引構件之至少其中一者,隔著摩擦材而被作連接。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記載之制振裝置,其中,   前述第1連結構件,係對於前述第1導引構件與前述第2導引構件之至少其中一者,隔著摩擦材而被作連接。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7項中之任一項所記載之制振裝置,其中,   前述第2連結構件,係對於前述第1導引構件與前述第2導引構件之至少其中一者,隔著摩擦材而被作連接。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中之任一項所記載之制振裝置,其中,   在前述第1連結構件與前述第2連結構件之至少其中一者處,係被設置有複數之將前述油壓缸裝置作連結的第5安裝部,   前述油壓缸裝置,係被安裝於前述複數之第5安裝部的其中一者處。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記載之制振裝置,其中,   在前述第1連結構件與前述第2連結構件之至少其中一者處,係被設置有複數之將前述油壓缸裝置作連結的第5安裝部,   前述油壓缸裝置,係被安裝於前述複數之第5安裝部的其中一者處。
TW106138899A 2016-11-25 2017-11-10 制振裝置 TWI71665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29303 2016-11-25
JP2016229303 2016-11-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29934A true TW201829934A (zh) 2018-08-16
TWI716651B TWI716651B (zh) 2021-01-21

Family

ID=621955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38899A TWI716651B (zh) 2016-11-25 2017-11-10 制振裝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639698B2 (zh)
CN (1) CN110036164B (zh)
TW (1) TWI716651B (zh)
WO (1) WO201809721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70199B2 (ja) * 2019-07-25 2023-10-27 株式会社Nttファシリティーズ 制振補強システム
JP7343175B2 (ja) 2020-03-17 2023-09-12 松山株式会社 収穫機
CN112900644A (zh) * 2021-04-26 2021-06-04 湖北惠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建筑防震功能的钢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82095A (ja) * 1996-09-05 1998-03-31 Maeda Corp Rc造躯体の耐震補強構造
JP2000283219A (ja) * 1999-03-30 2000-10-13 Tokico Ltd 制振装置
JP2001003597A (ja) * 1999-06-23 2001-01-09 Tokico Ltd 制振装置
JP3931289B2 (ja) * 1999-08-25 2007-06-13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制振装置
JP3921144B2 (ja) * 2002-07-31 2007-05-3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制振装置
JP2004232202A (ja) * 2003-01-28 2004-08-19 Sekisui House Ltd 制震構造
JP3991876B2 (ja) * 2003-02-03 2007-10-17 大成建設株式会社 耐震補強構造
TW200827588A (en) * 2005-07-06 2008-07-01 Oiles Industry Co Ltd Vibrational energy absorbing device
TWI429833B (zh) * 2007-10-12 2014-03-11 Takanori Sato 免震裝置及具有該免震裝置構成之構造物
CN102936967B (zh) * 2012-11-15 2015-08-12 北京筑福国际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老旧住宅砌体结构改造安全避难仓
JP5925672B2 (ja) * 2012-12-27 2016-05-25 株式会社構造計画研究所 減衰装置、及び構造物の制振装置
JP2015222116A (ja) * 2014-05-23 2015-12-10 株式会社エッチ・ケー・エス 木造建物用制振ダンパ
CN106149871B (zh) * 2016-07-01 2018-06-26 同济大学 一种木框架-耗能支撑抗侧力结构体系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097216A1 (ja) 2018-05-31
JPWO2018097216A1 (ja) 2019-10-17
JP6639698B2 (ja) 2020-02-05
CN110036164A (zh) 2019-07-19
TWI716651B (zh) 2021-01-21
CN110036164B (zh) 2022-02-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829934A (zh) 制振裝置
JP5993300B2 (ja) 建物用制振装置
JP3589553B2 (ja) 制振ユニット及び制振ダンパー
JP2008002684A (ja) 制振ダンパー
JP4102767B2 (ja) 制振ダンパー
JP4522091B2 (ja) タワークレーンのマスト水平支持装置
JP4866063B2 (ja) トグル制震装置
JP2012255460A (ja) 制振装置
JP2004027832A (ja) トグル機構を用いた振動制御装置
KR20110044179A (ko) 앵글형 편심 회전판을 이용한 변위 증폭형 제진 시스템
JP2004169549A (ja) 振動制御機構
JP2019086125A (ja) 吊り物制振構造
JP4389030B2 (ja) 木造建築物の耐震構造
JPH11125028A (ja) 制振装置
JP2007285526A (ja) 制振ダンパー
CN107338882B (zh) 一种局部可侧滑的摇晃结构
JP2004232202A (ja) 制震構造
JP2008069595A (ja) 制震ダンパ設置構造
JP7359655B2 (ja) 建物の制振構造
JP3881910B2 (ja) 制振装置
JP7344835B2 (ja) 柱梁架構体に設置される制振装置
JP2004263419A (ja) 制振装置
JP5940320B2 (ja) 制振装置
KR101105371B1 (ko) 복수개의 앵글형 편심 회전판을 구비한 변위 증폭형 제진 시스템
JP7057545B2 (ja) 塔状構造物の制振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