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36164A - 减振装置 - Google Patents
减振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036164A CN110036164A CN201780072616.1A CN201780072616A CN110036164A CN 110036164 A CN110036164 A CN 110036164A CN 201780072616 A CN201780072616 A CN 201780072616A CN 110036164 A CN110036164 A CN 11003616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ing member
- guide member
- cylinder assembly
- vibration absorber
- clava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9/00—Buildings, groups of buildings or shelters adapted to withstand or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e.g. war-like action, earthquake or extreme climate
- E04H9/02—Buildings, groups of buildings or shelters adapted to withstand or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e.g. war-like action, earthquake or extreme climate withstanding earthquake or sinking of ground
- E04H9/021—Bearing, supporting or connecting construct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buildings
- E04H9/0235—Anti-seismic devices with hydraulic or pneumatic damp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0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non-rotating, e.g. reciprocating systems; 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rotating systems by use of members not moving with the rotating systems
- F16F15/023—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non-rotating, e.g. reciprocating systems; 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rotating systems by use of members not moving with the rotating systems using fluid mean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减振装置,设置在结构物的壁面状空间。减振装置具有:第一棒状体,其一端经由上部固定部件而固定于上梁与右支柱之间;第二棒状体,其一端经由下部固定部件而固定于下梁与左支柱之间;缸装置,其一侧在第一棒状体的另一端,经由第一连结部件而与第一连结部件的销连结,另一侧在第二棒状体的另一端,经由第二连结部件而与第二连结部件的销连结。第一连结部件及第二连结部件构成可摆动的连杆机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吸收结构物的振动的减振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在住宅等结构物中使用的减振装置配置在由支柱、上梁、下梁、以及斜支柱形成的垂直的壁面状空间。在该情况下,在结构物振动时,通过在壁面状空间内设置的缸装置(缓冲器)进行伸缩动作,吸收结构物的振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6039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可是,专利文献1的减振装置相对于缸装置的作用力的输入方向可能成为多方向,可能难以有效率地使用缸装置的衰减力。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振装置,能够减少(抑制)向缸装置施加弯曲的作用力,从而提高作用力相对于缸装置的传递效率。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为在由结构物的支柱、上梁、下梁、以及斜支柱形成的垂直的壁面状空间设置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支柱包括:第一棒状体,其一端固定在所述上梁与所述支柱之中的至少任意一方;第二棒状体,其一端固定在所述下梁与所述支柱之中的至少任意一方;缸装置,其一侧在所述第一棒状体的另一端,经由第一连结部件而与该第一连结部件的第一安装部连结,另一侧在所述第二棒状体的另一端,经由第二连结部件而与该第二连结部件的第二安装部连结。所述第一连结部件及所述第二连结部件为可摆动的机构。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能够减少(抑制)向缸装置施加弯曲的作用力,从而提高作用力相对于缸装置的传递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放大表示图1中的缸装置等的主视图。
图3是从右支柱侧表示图1中的减振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放大表示图3中的缸装置等的立体图。
图5是从左支柱侧表示图1中的减振装置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在上梁相对于下梁向图中的左侧相对位移的情况下的减振装置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在上梁相对于下梁向图中的右侧相对位移的情况下的减振装置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的缸装置等的与图2相同位置的主视图。
图9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的缸装置等的与图2相同位置的主视图。
图10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的缸装置等的与图2相同位置的主视图。
图11是表示比较例的减振装置的与图1相同位置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依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需要说明的是,在下面的说明中,如图1、图3及图5所示,将附图的X方向(梁1A、1B延伸的方向)作为减振装置11的左、右方向,将附图的Y方向(相对于梁1A、1B及支柱2A、2B正交的方向)作为减振装置11的前、后方向,将附图的Z方向(支柱2A、2B延伸的方向)作为减振装置11的上、下方向。
图1至图7表示第一实施方式。在图1中,减振装置11设置在结构物的壁面状空间3。壁面状空间3为由支柱2A、2B、上梁1A、下梁1B、以及斜支柱形成的垂直空间。即,住宅等结构物具有:上梁1A、下梁1B、左支柱2A、右支柱2B、以及斜支柱等。在实施方式中,减振装置11兼而用作斜支柱。在此,作为安装有减振装置11的结构物,例如为用作住宅、店铺、工厂、仓库中的建筑物,换言之为新建或已建造的木制建筑物、轻钢龙骨建筑物等。
上梁1A例如支承结构物的一层的顶板(未图示)而横架在左右方向上。另一方面,下梁1B例如固定在结构物的地基(未图示),并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另外,在上梁1A与下梁1B之间,左支柱2A与右支柱2B在左、右方向上分离而竖起(在上、下方向上延伸)。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方式中,虽然在结构物的一层的壁面状空间3设有减振装置11,但减振装置11也可以设置在结构物的二层以上的壁面状空间。
可是,所述专利文献1的减振装置的缸装置经由多个连杆,配置在壁面状空间内。在该情况下,由于连杆的移动,可能向缸装置施加有弯曲的作用力。在该情况下,可以认为可能使向缸装置施加的作用力分散,使作用力相对于缸装置的传递效率恶化。因此,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减振装置11如下所述而构成。
即,减振装置11作为斜支柱,位于由上梁1A、下梁1B、左支柱2A、以及右支柱2B形成的垂直的壁面状空间3内而设置。该减振装置11具有:第一棒状体12、第二棒状体14、上部固定部件13、下部固定部件15、第一连结部件16、第二连结部件17、第一引导部件18、第二引导部件19、上部摩擦材料20、下部摩擦材料21、以及缸装置22。减振装置11例如当由于地震而使水平方向(左、右方向)的振动输入结构物时(当上梁1A与下梁1B倾向于在左右方向上相对位移时),利用缸装置22来吸收结构物的振动。
第一棒状体12位于结构物的壁面状空间3内,在上部固定部件13与第一连结部件16之间倾斜延伸而设置。即,第一棒状体12从右支柱2B向左支柱2A倾斜向下延伸。位于第一棒状体12的上侧的一端经由上部固定部件13,利用螺栓/螺母等紧固部件13E,不可摆动(不可转动)地固定在上梁1A及右支柱2B。即,第一棒状体12利用紧固部件13E,阻止以一端侧为旋转中心的左、右方向(也包括上、下方向)的摆动(位移)。另外,在位于第一棒状体12的下侧的另一端,利用后面叙述的销16A1,可摆动(可转动)地固定有第一连结部件16。第一棒状体12通过上梁1A及右支柱2B,输入结构物的水平方向的振动(与上梁1A及右支柱2B的上端一起位移)。
上部固定部件13位于上梁1A与右支柱2B之间的角落部而设置。上部固定部件13由铁等金属材料,作为嵌于角落部的连结金属零件而形成。上部固定部件13具有:在上梁1A与右支柱2B双方固定的L字状的L型部13A、以及在相对于L型部13A而正交的方向上延伸且固定有第一棒状体12的突出部13B。该上部固定部件13经由突出部13B,将第一棒状体12的一端固定在上梁1A与右支柱2B之间的角落部。
在该情况下,在上部固定部件13的突出部13B设有:可摆动地支承第一棒状体12的上端的支承部13C、以及用于在规定范围内允许第一棒状体12的摆动的圆弧状引导孔13D。在引导孔13D中插入用于阻止第一棒状体12摆动(以支承部13C为旋转中心的摆动)的螺栓、螺母等紧固部件13E。紧固部件13E通过将第一棒状体12的一端固定(在已定位的状态下紧固)在突出部13B,将第一棒状体12以任意的角度不可摆动地进行固定。即,利用引导孔13D与紧固部件13E,相对于上梁1A和下梁1B之间的尺寸及左支柱2A和右支柱2B之间的尺寸与图1所示的结构物不同的结构物,也能够具有通用性地安装第一棒状体12。
第二棒状体14位于结构物的壁面状空间3内,在下部固定部件15与第二连结部件17之间倾斜延伸而设置。即,第二棒状体14从左支柱2A向右支柱2B斜上方延伸。在位于第二棒状体14的上侧的一端,利用后面叙述的销17A1,可摆动地固定有第二连结部件17。另外,位于第二棒状体14的下侧的另一端经由下部固定部件15,利用螺栓、螺母等紧固部件15E,不可摆动地固定于下梁1B及左支柱2A。即,第二棒状体14利用紧固部件15E,阻止以另一端侧为旋转中心的左、右方向的摆动。第二棒状体14通过下梁1B及左支柱2A,输入结构物的水平方向的振动。
下部固定部件15位于下梁1B与左支柱2A之间的角落部而设置。下部固定部件15由铁等金属材料,作为嵌于角落部的连结金属零件而形成。下部固定部件15具有:固定于下梁1B与左支柱2A双方的L字状的L型部15A、以及在相对于L型部15A而正交的方向上延伸且固定有第二棒状体14的突出部15B。该下部固定部件15经由突出部15B,将第二棒状体14的另一端固定在下梁1B与左支柱2A之间的角落部。
在该情况下,在下部固定部件15的突出部15B设有:可摆动地支承第二棒状体14的下端的支承部15C、以及用于在规定范围内允许第二棒状体14的摆动的圆弧状引导孔15D。在引导孔15D中插入用于阻止第二棒状体14摆动(以支承部15C为旋转中心的摆动)的螺栓、螺母等紧固部件15E。紧固部件15E通过将第二棒状体14的一端固定于突出部15B,将第二棒状体14以任意的角度不可摆动地进行固定。即,利用引导孔15D与紧固部件15E,即使相对于上梁1A和下梁1B之间的尺寸以及左支柱2A和右支柱2B之间的尺寸与图1所示的结构物不同的结构物,也能够具有通用性地安装第二棒状体14。
第一连结部件16位于结构物的壁面状空间3内,设置在第一棒状体12与第一、第二引导部件18、19及缸装置22之间。第一连结部件16形成为具有第一~第三顶部16A~16C的三角形状。在该情况下,如图2所示,第一顶部16A与第一棒状体12的另一端通过销结合而连接,能够进行以销16A1为旋转中心的左、右方向的摆动(转动)。第二顶部16B与第一、第二引导部件18、19的一端通过销结合而连接,能够进行以销16B1为旋转中心的左、右方向的摆动。第三顶部16C与缸装置22的活塞杆22B通过销结合而连接,能够进行以作为第一安装部的销16C1为旋转中心的左、右方向的摆动。
由此,第一连结部件16在结构物振动时,允许将第一~第三顶部16A~16C分别作为支点(旋转中心)的摆动,由此,能够在壁面状空间3内,在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上摆动(位移)。而且,第一连结部件16与后面叙述的第二连结部件17、引导部件18、19以及缸装置22,构成连杆机构。连杆机构用于将从第一棒状体12向第一连结部件16施加的作用力与从第二棒状体14向第二连结部件17施加的作用力变换为缸装置22的轴向(伸缩方向)的作用力(或接近于轴向的方向上的作用力)。
第二连结部件17位于结构物的壁面状空间3内,设置在第二棒状体14与第一、第二引导部件18、19及缸装置22之间。第二连结部件17具有第一~第三顶部17A~17C,形成为比第一连结部件16小一圈的三角形状。在该情况下,如图2所示,第一顶部17A与第二棒状体14的一端通过销结合而连接,能够进行以销17C1为旋转中心的左、右方向的摆动。第二顶部17B与第一、第二引导部件18、19的另一端通过销结合而连接,能够进行以销17B1为旋转中心的左、右方向的摆动。第三顶部17C与缸装置22的缸22A通过销结合而连接,能够进行以销17C1为旋转中心的左、右方向的摆动。由此,第二连结部件17在结构物振动时,允许进行以第一~第三顶部17A~17C分别为支点(旋转中心)的摆动,由此,能够在壁面状空间3内,在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上进行摆动。
第一引导部件18位于结构物的壁面状空间3内,连接第一连结部件16与第二连结部件17之间而设置。具体而言,位于第一引导部件18的上侧的一端与第一连结部件16的第二顶部16B的一侧侧面连接。另外,位于第一引导部件18的下侧的另一端与第二连结部件17的第二顶部17B的一侧侧面连接。即,第一引导部件18的一侧与处于第一连结部件16的和销16C1分离的位置的销16B1连接,第一引导部件18的另一侧与处于第二连结部件17的和销17C1分离的位置的销17B1连接。由此,第一引导部件18成为与缸装置22交叉的位置关系。该第一引导部件18在结构物振动时,在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上可摆动地引导第一、第二连结部件16、17,从而构成连杆机构。
即,第一引导部件18用于在结构物振动时,确保第一连结部件16的第二顶部16B与第二连结部件17的第二顶部17B之间的距离(间隔)恒定。换句话说,与第一连结部件16及第二连结部件17的摆动或位移无关,第一引导部件18使第二顶部16B与第二顶部17B之间(作为第三安装部的销16B1与作为第四安装部的销17B1之间)在第一引导部件18的长度尺寸上分离(维持分离的状态)。
第二引导部件19位于结构物的壁面状空间3内,连接第一连结部件16与第二连结部件17之间而设置。具体而言,位于第二引导部件19的上侧的一端与第一连结部件16的第二顶部16B的另一侧侧面连接。另外,位于第二引导部件19的下侧的另一端与第二连结部件17的第二顶部17B的另一侧侧面连接。即,第二引导部件18的一侧与处于第一连结部件16的和销16C1分离的位置的销16B1连接,第一引导部件18的另一侧与处于第二连结部件17的和销17C1分离的位置的销17B1连接。由此,第二引导部件19成为与缸装置22交叉的位置关系。该第二引导部件19在结构物振动时,在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上可摆动地引导第一、第二连结部件16、17,从而构成连杆机构。
即,第二引导部件19与第一引导部件18相同,用于在结构物振动时,确保使第一连结部件16的第二顶部16B与第二连结部件17的第二顶部17B之间的距离(间隔)恒定。换句话说,第二引导部件19不管第一连结部件16及第二连结部件17的摆动或位移,使第二顶部16B与第二顶部17B之间(销16B1与销17B1之间)在第二引导部件19的长度尺寸上分离。
在该情况下,第二引导部件19相对于第一引导部件18,设置在前、后方向的相反一侧。由此,第二引导部件19与第一、第二连结部件16、17的一侧侧面连接在作为前、后方向的相反一侧的另一侧侧面。即,如图4所示,第一、第二引导部件18、19隔着第一、第二连结部件16、17及缸装置22,在前、后方向上对置而设置。在该情况下,第一、第二引导部件18、19在缸装置22的前后方向的两侧,相对于缸装置22而交叉。
而且,第一引导部件18的一端与第二引导部件19的一端相对于第一连结部件16的第二顶部16B,通过销结合而连接,可进行以销16B1为旋转中心的左、右方向的摆动。另外,第一引导部件18的另一端与第二引导部件19的另一端相对于第二连结部件17的第二顶部17B,通过销结合而连接,可进行以销17B1为旋转中心的左、右方向的摆动。
上部摩擦材料20分别设置在第一连结部件16的一侧侧面与第一引导部件18之间、以及第一连结部件16的另一侧侧面与第二引导部件19之间。上部摩擦材料20例如利用树脂材料、橡胶材料、或铁材料等形成为筒状,经由销16B1,连接在第一连结部件16与第一引导部件18之间以及第一连结部件16与第二引导部件19之间(参照图4、图5)。该上部摩擦材料20在结构物振动时,在第一连结部件16与第一引导部件18之间以及第一连结部件16与第二引导部件19之间产生摩擦阻力。
即,上部摩擦材料20成为第一引导部件18及第二引导部件19相对于第一连结部件16试图以销16B1为中心进行摆动的阻力。由此,在向第一连结部件16的第二顶部16B与第一引导部件18及第二引导部件19之间施加了比上部摩擦材料20的摩擦阻力大的作用力的情况下,第二顶部16B以销16B1为中心开始摆动。换句话说,上部摩擦材料20作为斜支柱而确保结构物的强度(抑制振动),直至第二顶部16B开始摆动。
下部摩擦材料21分别设置在第二连结部件17的一侧侧面与第一引导部件18之间以及第二连结部件17的另一侧侧面与第二引导部件19之间。下部摩擦材料21例如利用树脂材料、橡胶材料或铁材料等形成为筒状,经由销17B1,连接在第二连结部件17与第一引导部件18之间以及第二连结部件17与第二引导部件19之间(参照图4)。该下部摩擦材料21在结构物振动时,在第二连结部件17与第一引导部件18之间以及第二连结部件17与第二引导部件19之间产生摩擦阻力。
即,下部摩擦材料21成为第一引导部件18及第二引导部件19相对于第二连结部件17、试图以销17B1为中心进行摆动的阻力。由此,在向第二连结部件17的第二顶部17B与第一引导部件18及第二引导部件19之间施加了比下部摩擦材料21的摩擦阻力大的作用力的情况下,第二顶部17B以销17B1为中心开始摆动。换句话说,下部摩擦材料21作为斜支柱确保结构物的强度(抑制振动),直至第二顶部17B开始摆动。
缸装置22位于第一连结部件16与第二连结部件17的上、下方向之间,并且设置在第一引导部件18与第二引导部件19的前、后方向之间。该缸装置22例如由自由活塞式的缸装置构成,具有:填充有工作油的缸22A、在缸22A内滑动的活塞(未图示)、以及与该活塞结合的活塞杆22B。该缸装置22与第一连结部件16、第二连结部件17、第一引导部件18、以及第二引导部件19一起,构成连杆机构。
活塞杆22B的端部与第一连结部件16的第三顶部16C经由销16C1、在左、右方向上可摆动地进行连接。另外,缸22A的端部与第二连结部件17的第三顶部17C经由作为第二安装部的销17C1,在左、右方向上可摆动地进行连接。即,缸装置22的一侧(活塞杆22B侧)经由第一连结部件16,在第一连结部件16的销16C1上与第一棒状体12的另一端连接,缸装置22的另一侧(缸22A侧)经由第二连结部件17,在第二连结部件17的销17C1上与第二棒状体14的一端连接。由此,通过活塞杆22B伸长、缩短(通过油在活塞设置的小孔(未图示)的流通),缸装置22使结构物的振动引起的相对位移衰减。
在该情况下,缸装置22在第一连结部件16的第三顶部16C与第二连结部件17的第三顶部17C之间,从左侧向右侧斜上方延伸。另一方面,第一、第二引导部件18、19在第一连结部件16的第二顶部16B与第二连结部件17的第二顶部17B之间,从右侧向左侧斜上方延伸。由此,缸装置22与第一、第二引导部件18、19在左、右方向上交叉(立体交叉),在图1所示的主视观察下形成X字状。
在此,连杆机构由第一连结部件16、第二连结部件17、第一引导部件18、第二引导部件19、以及缸装置22构成。该连杆机构连接第一棒状体12与第二棒状体14之间。连杆机构在结构物振动时,将上梁1A与下梁1B之间的左、右方向的相对位移,相对于缸装置22变换为该缸装置22的轴向的位移(或与之接近的方向上的位移)并进行传递。
本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11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接着,利用图6及图7,针对其动作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图6及图7中,以双点划线表示没有向结构物施加振动的中立状态。
当向安装有减振装置11的结构物例如由于地震等而输入水平方向的振动时,经由上梁1A及下梁1B,在左支柱2A与右支柱2B之间产生水平方向的相对位移。在左支柱2A与右支柱2B之间产生的相对位移通过上部固定部件13、下部固定部件15、第一棒状体12、第二棒状体14、第一连结部件16、第二连结部件17,向缸装置22输入。
此时,如图6所示,在上梁1A相对于下梁1B从双点划线所示的中立位置向实线所示的左侧位置位移(相对位移)的情况下,与上梁1A一起,左支柱2A的上端及右支柱2B的上端相对于中立位置向左方向位移,由此,第一棒状体12也向左方向位移。此时,因为第一棒状体12相对于上梁1A不可摆动地被固定,所以第一棒状体12例如与上梁1A形成的角度仍然维持在中立位置时形成的角度,向左方向位移。虽然第一连结部件16随之向左方向位移,但此时,因为第一连结部件16利用第一、第二引导部件18、19,维持与第二连结部件17的距离(销16B1与销17B1的距离)恒定,所以,第一连结部件16向左方向位移,并且在逆时针方向上摆动。另外,与第一、第二引导部件18、19连接的第二连结部件17随着第一连结部件16向左方向位移,以第一顶部17A的销17A1为中心,在逆时针方向上摆动。
由此,连接有活塞杆22B的第一连结部件16的第三顶部16C与连接有缸22A的第二连结部件17的第三顶部17C在缸装置22的轴向的相互分离的方向上位移。因此,缸装置22的活塞杆22B从中立状态的缩短位置向伸长方向位移。而且,缸装置22由于活塞在缸22A内位移而产生衰减力,吸收结构物的振动能量。
另一方面,在上梁1A相对于下梁1B从实线所示的左侧位置返回双点划线所示的中立位置时,第一连结部件16向右方向位移,并且在顺时针方向上摆动,同时第二连结部件17在顺时针方向上摆动。此时,第一连结部件16的第三顶部16C与第二连结部件17的第三顶部17C在缸装置22的轴向的相互接近的方向上位移。由此,缸装置22的活塞杆22B从伸长位置返回中立状态的缩短位置,并且产生衰减力。
如图7所示,在上梁1A相对于下梁1B从双点划线所示的中立位置向实线所示的右侧位置位移的情况下,与上梁1A一起,左支柱2A的上端及右支柱2B的上端相对于中立位置,向右方向位移,由此,第一棒状体12也向右方向位移。此时,因为第一棒状体12相对于上梁1A而不可摆动地被固定,所以,第一棒状体12例如与上梁1A形成的角度仍然维持在中立位置时形成的角度,向右方向位移。虽然第一连结部件16随之向右方向位移,但此时,因为第一连结部件16利用第一、第二引导部件18、19,维持与第二连结部件17的距离恒定,所以,第一连结部件16向右方向位移,并且在顺时针方向上摆动。另外,与第一、第二引导部件18、19连接的第二连结部件17随着第一连结部件16向右方向位移,以第一顶部17A的销17A1为中心,在顺时针方向上摆动。
由此,连接有活塞杆22B的第一连结部件16的第三顶部16C与连接有缸22A的第二连结部件17的第三顶部17C在缸装置22的轴向的相互分离的方向上位移。因此,缸装置22的活塞杆22B从中立状态的缩短位置向伸长方向位移。而且,缸装置22由于活塞在缸22A内位移而产生衰减力,吸收结构物的振动能量。
另一方面,在上梁1A相对于下梁1B从实线所示的右侧位置返回双点划线所示的中立位置时,第一连结部件16向左方向位移,并且在逆时针方向上摆动,同时第二连结部件17在逆时针方向上摆动。此时,第一连结部件16的第三顶部16C与第二连结部件17的第三顶部17C在缸装置22的轴向的相互接近的方向上位移。由此,缸装置22的活塞杆22B从伸长位置返回中立状态的缩短位置,并且产生衰减力。
这样,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减振装置11作为结构物的斜支柱而构成。在该情况下,减振装置11包括:第一棒状体12,其经由上部固定部件13而固定于上梁1A与右支柱2B;第二棒状体14,其经由下部固定部件15而固定于下梁1B与左支柱2A;缸装置22,其一侧在第一棒状体12的另一端,经由第一连结部件16而与第一连结部件16的销16C1连接,另一侧在第二棒状体14的另一端,经由第二连结部件17而与第二连结部件17的销17C1连结。第一连结部件16及第二连结部件17构成为可摆动的连杆机构。由此,能够减少(抑制)向缸装置22施加弯曲的作用力,提高作用力相对于缸装置22的传递效率。
在此,图11表示比较例的减振装置101。减振装置101具有:第一棒状体102、上部支承部件103、第二棒状体104、下部支承部件105、以及缸装置106。减振装置101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11不同,不经由作为连杆机构的连结部件,缸装置106与第一棒状体102及第二棒状体104直接连接。
上述比较例的减振装置101在结构物振动时,经由第一棒状体102及第二棒状体104,直接向缸装置106输入结构物的振动。此时,如图11中双点划线所示,向缸装置106施加有缸装置106的中心轴线方向(伸缩方向)的作用力P1、以及左、右方向的作用力P2。即,基于左、右方向的作用力P2,可能向缸装置106施加弯曲的作用力。另外,因为向缸装置106施加的作用力分散为中心轴线方向的作用力P1与左、右方向的作用力P2,所以,认为可能会使作用力相对于缸装置106的传递效率恶化。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缸装置22经由构成连杆机构的第一、第二连结部件16、17,与第一棒状体12及第二棒状体14连接。由此,在结构物振动时,由第一、第二连结部件16、17承受(第一、第二连结部件16、17进行摆动)第一、第二棒状体12、14的移动(相对位移),由此,能够将向缸装置22施加的作用力变换为伸缩方向的作用力(或与之接近的方向上的作用力)。其结果是,能够减少(抑制)向缸装置22施加弯曲的作用力,提高作用力相对于缸装置22的传递效率,所以,能够有效率地抑制结构物的振动。
另外,减振装置11设有第一引导部件18,该第一引导部件18的一侧与处在第一连结部件16的和销16C1分离的位置的销16B1连接,另一侧与处在第二连结部件17的和销17C1分离的位置的销17B1连接。由此,能够使第一引导部件18的一侧与缸装置22的一侧(活塞杆22B的一侧)分离,使第一引导部件18的另一侧与缸装置22的另一侧(缸22A的另一侧)分离。
另外,减振装置11配置在第一引导部件18与缸装置22交叉的位置。由此,第一、第二连结部件16、17能够有效率地进行摆动。
另外,减振装置11设有:连接第一连结部件16的一侧侧面与第二连结部件17的一侧侧面的第一引导部件18、以及连接第一连结部件16的另一侧侧面与第二连结部件17的另一侧侧面的第二引导部件19。在该情况下,因为能够将第一、第二引导部件18、19与第一、第二连结部件16、17的销结合部作为第一、第二连结部件16、17摆动时的支点,所以,第一、第二连结部件16、17能够有效率地进行摆动。
另外,第一、第二引导部件18、19能够在结构物振动时,确保第一连结部件16的第二顶部16B(销16B1)与第二连结部件17的第二顶部17B(销17B1)之间的距离(间隔)恒定。其结果是,在结构物振动时,第一、第二连结部件16、17有效率地进行摆动,将向减振装置11施加的作用力变换为缸装置22的伸缩方向的作用力(或与之接近的方向上的作用力),所以,能够有效率地抑制结构物的振动。
另外,减振装置11构成为在第一引导部件18与第二引导部件19之间配置有缸装置22。由此,第一、第二引导部件18、19成为缸装置22的保护部件(保护框架),能够防止对于缸装置22的划痕与撞痕。即,通过由第一、第二引导部件18、19覆盖缸装置22,能够保护缸装置22。
另外,构成为第一连结部件16相对于第一引导部件18与第二引导部件19,经由上部摩擦材料20而连接,第二连结部件17相对于第一引导部件18与第二引导部件19,经由下部摩擦材料21而连接。由此,在结构物振动时,上部摩擦材料20产生摩擦阻力,能够抑制第一连结部件16摆动,并且下部摩擦材料21产生摩擦阻力,能够抑制第二连结部件17摆动。其结果是,上部摩擦材料20及下部摩擦材料21在结构物振动时成为相对于结构物的变形(位移)的阻力,能够抑制结构物的变形。
另外,通过改变上部摩擦材料20及下部摩擦材料21的材质,能够改变摩擦阻力的值。
另外,因为减振装置11作为结构物的斜支柱而构成,所以,不需要与减振装置分开而设置斜支柱,能够提高在将减振装置11安装于结构物的情况下的施工性。由此,能够实现作业性的改善、作业时间的减少、以及成本的抑制等。
接着,图8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设有多个用于在第一连结部件连结缸装置的第五安装部。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于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使用相同的标记,省略其说明。
减振装置31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11相同,具有:第一棒状体12、第二棒状体14、上部固定部件13、下部固定部件15、第一连结部件32、第二连结部件17、第一引导部件18、第二引导部件19、上部摩擦材料20、下部摩擦材料21、以及缸装置22。
第一连结部件32位于结构物的壁面状空间3内,设置在第一棒状体12与第一、第二引导部件18、19及缸装置22之间。第一连结部件32形成为具有第一~第三顶部32A~32C、以及销32A1~32C1的三角形状。在该情况下,如图8所示,在第二顶部32B与第三顶部32C之间设有多个(例如九个)用于连结缸装置22的活塞杆22B的第五安装部32D。在该情况下,缸装置22的活塞杆22B的前端侧安装在多个第五安装部32D之中的任意一个安装部。在图8中,安装在最右侧的第五安装部32D。
这样,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能够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的作用效果。根据第二实施方式,因为在第一连结部件32设有多个连结缸装置22的第五安装部32D,所以缸装置22的活塞杆22B能够安装在多个第五安装部32D的任意一个安装部。由此,在第一连结部件32中,通过改变活塞杆22B的安装位置,能够使缸装置22的工作条件改变。例如,根据安装位置,能够将缸装置22的伸缩量、第一连结部件16的摆动量、摆动方向、连杆机构的移动等设定为可变,以得到所希望的减振性能。其结果是,能够结合结构物的振动条件(摆动状况)等使用用途,使缸装置22工作。
接着,图9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将第一连结部件及第二连结部件的形状形成为大致椭圆状。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对于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使用相同的标记,省略其说明。
减振装置41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11相同,具有:第一棒状体12、第二棒状体14、上部固定部件13、下部固定部件15、第一连结部件42、第二连结部件43、第一引导部件18、第二引导部件19、上部摩擦材料20、下部摩擦材料21、以及缸装置22。
第一连结部件42位于结构物的壁面状空间3内,设置在第一棒状体12与第一、第二引导部件18、19及缸装置22之间。第一连结部件42由细长板体形成为大致椭圆状(大致棒状、I字状)。换句话说,第一连结部件42的两端形成为圆弧状。第一连结部件42的一端与第一棒状体12的另一端通过销结合而连接,能够进行以销42A为旋转中心的左、右方向的摆动。第一连结部件42的另一端与缸装置22的活塞杆22B通过销结合而连接,能够进行以销42B为旋转中心的左、右方向的摆动。另外,第一连结部件42的一端侧中央部(比中央部更靠近一端侧的位置)与第一、第二引导部件18、19的一端通过销结合而连接,能够进行以销42C为旋转中心的左、右方向的摆动。由此,第一连结部件42在结构物振动时,允许进行将与第一、第二引导部件18、19的连接点分别作为支点的摆动,由此,能够在壁面状空间3内,在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上进行摆动。而且,第一连结部件42与第二连结部件43、引导部件18、19、以及缸装置22,构成连杆机构。
第二连结部件43位于结构物的壁面状空间3内,设置在第二棒状体14与第一、第二引导部件18、19及缸装置22之间。第二连结部件43与第一连结部件42相同,由细长板体形成为大致椭圆状(大致棒状、I字状)。换句话说,第二连结部件43的两端形成为圆弧状。第二连结部件43的一端与缸装置22的缸22A通过销结合而连接,能够进行以销43A为旋转中心的左、右方向的摆动。第二连结部件43的另一端与第二棒状体14的一端通过销结合而连接,能够进行以销43B为旋转中心的左、右方向的摆动。另外,第二连结部件43的另一端侧中央部(比中央部更靠近另一端侧的位置)与第一、第二引导部件18、19的另一端通过销结合而连接,能够进行以销43C为旋转中心的左、右方向的摆动。由此,第二连结部件43在结构物振动时,允许进行将与第一、第二引导部件18、19的连接点分别作为支点的摆动,由此,能够在壁面状空间3内,在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上进行摆动。
这样,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也能够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的作用效果。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第一连结部件42由细长板体形成为大致椭圆状,第一连结部件42的一端侧中央部与第一、第二引导部件18、19的一端可摆动地进行连接。另外,第二连结部件43由细长板体形成为大致椭圆状,第二连结部件43的另一端侧中央部与第一、第二引导部件18、19的另一端可摆动地进行连接。由此,因为使第一、第二连结部件42、43成为可摆动的连杆机构,所以,能够减少(抑制)向缸装置22施加弯曲的作用力,提高作用力相对于缸装置22的传递效率。
在该情况下,通过改变第一、第二连结部件42、43的长度尺寸,和/或改变各销42A~42C、43A~43C之间的尺寸(分离尺寸),能够将缸装置22的伸缩量、第一连结部件42的摆动量、摆动方向、第二连结部件43的摆动量、摆动方向、连杆机构的移动等设定为可变,以得到所希望的减振性能。
接着,图10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将第一连结部件及第二连结部件的形状形成为大致回旋镖状。需要说明的是,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对于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使用相同的标记,省略其说明。
减振装置51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11相同,具有:第一棒状体12、第二棒状体14、上部固定部件13、下部固定部件15、第一连结部件52、第二连结部件53、第一引导部件18、第二引导部件19、上部摩擦材料20、下部摩擦材料21、以及缸装置22。
第一连结部件52位于结构物的壁面状空间3内,设置在第一棒状体12与第一、第二引导部件18、19及缸装置22之间。第一连结部件52由细长板体形成为大致回旋镖状(大致く状、大致L字状)。在第一连结部件52的一端侧中央部(比中央部更靠近一端侧的位置)形成有弯曲部52A。第一连结部件52的一端与第一棒状体12的另一端通过销结合而连接,能够进行以销52B为旋转中心的左、右方向的摆动。第一连结部件52的另一端与缸装置22的活塞杆22B通过销结合而连接,能够进行以销52C为旋转中心的左、右方向的摆动。另外,第一连结部件52的弯曲部52A与第一、第二引导部件18、19的一端通过销结合而连接,能够进行以销52D为旋转中心的左、右方向的摆动。由此,第一连结部件52在结构物振动时,允许进行以弯曲部52A为支点的摆动,由此,能够在壁面状空间3内,在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上进行摆动。而且,第一连结部件52与第二连结部件53、以及引导部件18、19,构成连杆机构。
第二连结部件53位于结构物的壁面状空间3内,设置在第二棒状体14与第一、第二引导部件18、19及缸装置22之间。第二连结部件53与第一连结部件52相同,由细长板体形成为大致回旋镖状(大致く状、大致L字状),在第二连结部件53的另一端侧中央部(比中央部更靠近另一端侧的位置)形成有弯曲部53A。第二连结部件53的一端与缸装置22的缸22A通过销结合而连接,能够进行以销53B为旋转中心的左、右方向的摆动。第二连结部件53的另一端与第二棒状体14的一端通过销结合而连接,能够进行以销53C为旋转中心的左、右方向的摆动。另外,第二连结部件53的弯曲部53A与第一、第二引导部件18、19的另一端通过销结合而连接,能够进行以销53D为中心的左、右方向的摆动。由此,第二连结部件53在结构物振动时允许进行以弯曲部53A为支点的摆动,由此,能够在壁面状空间3内,在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上摆动。
这样,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也能够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的作用效果。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第一连结部件52由细长板体形成为回旋镖状,第一连结部件52的弯曲部52A与第一、第二引导部件18、19的一端可摆动地连接。另外,第二连结部件53由细长板体形成为大致回旋镖状,第二连结部件53的弯曲部53A与第一、第二引导部件18、19的另一端可摆动地连接。由此,因为能够使第一、第二连结部件52、53成为可摆动的连杆机构,所以能够减少(抑制)向缸装置22施加弯曲的作用力,提高作用力相对于缸装置22的传递效率。
在该情况下,通过改变第一、第二连结部件52、53的长度尺寸,通过改变弯曲部52A、53A的角度(打开角度),和/或通过改变各销52B~52D、53B~53D之间的尺寸,能够将缸装置22的伸缩量、第一连结部件52的摆动量、摆动方向、第二连结部件53的摆动量、摆动方向、连杆机构的移动等设定为可变,以得到所希望的减振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将减振装置11从上梁1A与右支柱2B之间的右上角落部向下梁1B与左支柱2A之间的左下角落部进行配置的结构。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将减振装置从上梁与左支柱之间的左上角落部向下梁与右支柱之间的右下角落部配置的结构。关于这一点,第二、三、四实施方式也是同样的。
另外,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将第一棒状体12经由上部固定部件13而固定于上梁1A及右支柱2B。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既可以构成为将第一棒状体只固定于上梁,也可以构成为将第一棒状体只固定于右支柱。关于这一点,第二、三、四实施方式也是同样的。
另外,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将第二棒状体14经由下部固定部件15而固定于下梁1B及左支柱2A。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既可以构成为将第二棒状体只固定于下梁,也可以构成为将第二棒状体只固定于左支柱。关于这一点,第二、三、四实施方式也是同样的。
另外,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构成为第一引导部件18连接第一连结部件16的一侧侧面与第二连结部件17的一侧侧面之间而设置,第二引导部件19连接第一连结部件16的另一侧侧面与第二连结部件17的另一侧侧面之间而设置。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减振装置既可以为只设置第一引导部件的结构,也可以为只设置第二引导部件的结构。关于这一点,第二、三、四实施方式也是同样的。
另外,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上部摩擦材料20为在第一连结部件16的一侧侧面与第一引导部件18之间以及第一连结部件16的另一侧侧面与第二引导部件19之间分别设置的结构。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上部摩擦材料既可以为只设置于第一连结部件的一侧侧面与第一引导部件之间的结构,上部摩擦材料也可以为只设置于第一连结部件的另一侧侧面与第二引导部件之间的结构。关于这一点,第二、三、四实施方式也是同样的。
另外,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下部摩擦材料21为在第二连结部件17的一侧侧面与第一引导部件18之间以及第二连结部件17的另一侧侧面与第二引导部件19之间分别设置的结构。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下部摩擦材料既可以为只设置在第二连结部件的一侧侧面与第一引导部件之间的结构,下部摩擦材料也可以为只设置在第二连结部件的另一侧侧面与第二引导部件之间的结构。关于这一点,第二、三、四实施方式也是同样的。
另外,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减振装置11为使用了自由活塞式缸装置22的结构。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为使用在外筒与内筒之间设有贮存室的双缸式缸装置的结构。关于这一点,第二、三、四实施方式也是同样的。
另外,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减振装置11为在结构物的一层的顶板与结构物的地基之间进行设置的结构。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为将减振装置设置在二层以上的结构。关于这一点,第二、三、四实施方式也是同样的。
另外,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减振装置11构成为,在处于未向结构物施加振动的中立状态的情况下活塞杆22B处于缩短位置,在向结构物施加振动且向左侧位置及右侧位置位移的情况下活塞杆22B伸长。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在处于未向结构物施加振动的中立状态的情况下,活塞杆22B处于中间位置(最缩短位置与最伸长位置之间的位置),在向结构物施加有振动且向左侧位置及右侧位置的一方位移的情况下,活塞杆22B缩短,在向结构物施加有振动且向左侧位置及右侧位置的另一方位移的情况下,活塞杆22B伸长。在该情况下,通过第一、第二棒状体的安装角度、第一、第二连结部件的形状、各销间的尺寸、以及引导部件的长度尺寸等,能够将缸装置的伸缩调整为所希望的状态。关于这一点,第二、三、四实施方式也是同样的。
另外,在所述第二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第一连结部件32设有九个用于连结缸装置22的第五安装部32D。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既可以设有两个以上、八个以下的第五安装部,也可以设有十个以上。
另外,在所述第二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第一连结部件32设有用于连结缸装置22的第五安装部32D。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既可以构成为只在第二连结部件设有多个第五安装部,也可以构成为在第一连结部件与第二连结部件双方都设有多个第五安装部。在该情况下,第五安装部兼而用作第一连结部件的第一安装部或第二连结部件的第二安装部。
此外,各所述实施方式为例举,当然可以由不同的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进行部分置换或组合。
作为基于如上所述的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例如可以考虑如下所述的方式。
作为减振装置的第一方式,为在由结构物的支柱、上梁、下梁、以及斜支柱形成的垂直的壁面状空间设置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支柱包括:第一棒状体,其一端固定在所述上梁与所述支柱之中的至少任意一方;第二棒状体,其一端固定在所述下梁与所述支柱之中的至少任意一方;缸装置,其一侧在所述第一棒状体的另一端,经由第一连结部件而与该第一连结部件的第一安装部连结,另一侧在所述第二棒状体的另一端,经由第二连结部件而与该第二连结部件的第二安装部连结。所述第一连结部件及所述第二连结部件为可摆动的机构。由此,能够减少(抑制)向缸装置施加弯曲的作用力,提高作用力相对于缸装置的传递效率。
作为减振装置的第二方式,基于第一方式,其特征在于,设有第一引导部件,其一侧与处于所述第一连结部件的和所述第一安装部分离的位置的第三安装部连接,另一侧与处于所述第二连结部件的和所述第二安装部分离的位置的第四安装部连接。由此,能够使第一引导部件的一侧与缸装置的一侧分离,使第一引导部件的另一侧与缸装置的另一侧分离。
作为减振装置的第三方式,基于第二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导部件配置在与所述缸装置交叉的位置。由此,第一、第二连结部件能够有效率地进行摆动。
作为减振装置的第四方式,基于第二或第三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导部件连接在所述第一连结部件的一侧侧面与所述第二连结部件的一侧侧面,在所述第一连结部件的另一侧侧面与所述第二连结部件的另一侧侧面连接有第二引导部件,在所述第一引导部件与所述第二引导部件之间配置有所述缸装置。由此,第一、第二引导部件能够确保第一连结部件与第二连结部件之间的距离恒定,并且防止相对于缸装置的划痕与撞痕。
作为减振装置的第五方式,基于第四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结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引导部件与所述第二引导部件之中的至少任意一方,经由摩擦材料而连接。由此,能够在结构物振动时成为相对于结构物的变形的阻力。
作为减振装置的第六方式,基于第四或第五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结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引导部件与所述第二引导部件之中的至少任意一方,经由摩擦材料而连接。由此,能够在结构物振动时成为相对于结构物的变形的阻力。
作为减振装置的第七方式,基于第一至第六方式的任一方式,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连结部件与所述第二连结部件之中的至少任意一方设有多个连结所述缸装置的第五安装部,所述缸装置安装在所述多个第五安装部的任意一个安装部。由此,能够结合结构物的振动条件等使用用途,使缸装置工作。
作为减振装置的第八方式,基于第一至第七方式的任一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棒状体的一端固定于所述上梁,所述第二棒状体的一端固定于所述下梁。由此,能够使减振装置相对于上梁与下梁进行固定。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包括各种变形例。例如,上述实施例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而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不一定限定于具有说明的所有结构。另外,某实施例的结构的一部分可以置换为其它实施例的结构,另外,在某实施例的结构中也可以增加其它实施例的结构。另外,对于各实施例的结构的一部分,可以增加、删除、置换其它的结构。
本申请基于2016年11月25日在日本提交的第2016-229303号专利申请主张优选权。2016年11月25日在日本提交的第2016-229303号的包括说明书、权利要求书、附图、以及说明书摘要在内的所有公开内容通过引用作为整体而包含在本申请中。
附图标记说明
1A上梁;1B下梁;2A左支柱(支柱);2B右支柱(支柱);3壁面状空间;11,31,41,51减振装置(斜支柱);12第一棒状体;14第二棒状体;16,32,42,52第一连结部件;16B1销(第三安装部);16C1销(第一安装部);17,43,53第二连结部件;17B1销(第四安装部);17C1销(第二安装部);18第一引导部件;19第二引导部件;20上部摩擦材料(摩擦材料);21下部摩擦材料(摩擦材料);22缸装置;32D第五安装部。
Claims (7)
1.一种减振装置,能够设置在由结构物的支柱、上梁、下梁、以及斜支柱形成的垂直的壁面状空间,其特征在于,
所述斜支柱包括:
第一棒状体,其一端固定在所述上梁与所述支柱之中的至少任意一方;
第二棒状体,其一端固定在所述下梁与所述支柱之中的至少任意一方;
缸装置,其一侧在所述第一棒状体的另一端经由第一连结部件而与所述第一连结部件的第一安装部连结,另一侧在所述第二棒状体的另一端经由第二连结部件而与所述第二连结部件的第二安装部连结;
所述第一连结部件及所述第二连结部件为可摆动的机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振装置还具有第一引导部件,该第一引导部件的一侧与处于所述第一连结部件的和所述第一安装部分离的位置的第三安装部连接,另一侧与处于所述第二连结部件的和所述第二安装部分离的位置的第四安装部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引导部件配置在与所述缸装置交叉的位置。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引导部件连接到所述第一连结部件的一侧侧面与所述第二连结部件的一侧侧面,
在所述第一连结部件的另一侧侧面与所述第二连结部件的另一侧侧面连接有第二引导部件,
在所述第一引导部件与所述第二引导部件之间配置有所述缸装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结部件经由摩擦材料与所述第一引导部件及所述第二引导部件之中的至少任意一方连接。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连结部件经由摩擦材料与所述第一引导部件及所述第二引导部件之中的至少任意一方连接。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连结部件与所述第二连结部件之中的至少任意一方设有将所述缸装置连结的多个第五安装部,
所述缸装置安装在所述多个第五安装部的任意一个。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229303 | 2016-11-25 | ||
JP2016-229303 | 2016-11-25 | ||
PCT/JP2017/042128 WO2018097216A1 (ja) | 2016-11-25 | 2017-11-24 | 制振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036164A true CN110036164A (zh) | 2019-07-19 |
CN110036164B CN110036164B (zh) | 2022-02-18 |
Family
ID=621955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80072616.1A Active CN110036164B (zh) | 2016-11-25 | 2017-11-24 | 减振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639698B2 (zh) |
CN (1) | CN110036164B (zh) |
TW (1) | TWI716651B (zh) |
WO (1) | WO2018097216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900644A (zh) * | 2021-04-26 | 2021-06-04 | 湖北惠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建筑防震功能的钢结构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370199B2 (ja) | 2019-07-25 | 2023-10-27 | 株式会社Nttファシリティーズ | 制振補強システム |
JP7343175B2 (ja) | 2020-03-17 | 2023-09-12 | 松山株式会社 | 収穫機 |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82095A (ja) * | 1996-09-05 | 1998-03-31 | Maeda Corp | Rc造躯体の耐震補強構造 |
JP2000283219A (ja) * | 1999-03-30 | 2000-10-13 | Tokico Ltd | 制振装置 |
JP2001003597A (ja) * | 1999-06-23 | 2001-01-09 | Tokico Ltd | 制振装置 |
JP2001059359A (ja) * | 1999-08-25 | 2001-03-06 | Kayaba Ind Co Ltd | 制振装置 |
JP2004060397A (ja) * | 2002-07-31 | 2004-02-26 | Tokico Ltd | 制振装置 |
JP2004232202A (ja) * | 2003-01-28 | 2004-08-19 | Sekisui House Ltd | 制震構造 |
JP2004238801A (ja) * | 2003-02-03 | 2004-08-26 | Taisei Corp | 耐震補強構造 |
CN102936967A (zh) * | 2012-11-15 | 2013-02-20 | 北京筑福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 老旧住宅砌体结构改造安全避难仓 |
JP2015222116A (ja) * | 2014-05-23 | 2015-12-10 | 株式会社エッチ・ケー・エス | 木造建物用制振ダンパ |
CN106149871A (zh) * | 2016-07-01 | 2016-11-23 | 同济大学 | 一种木框架或竹框架‑耗能支撑抗侧力结构体系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378191B (zh) * | 2005-07-06 | 2012-12-01 | Oiles Industry Co Ltd | |
TWI429833B (zh) * | 2007-10-12 | 2014-03-11 | Takanori Sato | 免震裝置及具有該免震裝置構成之構造物 |
JP5925672B2 (ja) * | 2012-12-27 | 2016-05-25 | 株式会社構造計画研究所 | 減衰装置、及び構造物の制振装置 |
-
2017
- 2017-11-10 TW TW106138899A patent/TWI716651B/zh active
- 2017-11-24 JP JP2018552956A patent/JP6639698B2/ja active Active
- 2017-11-24 CN CN201780072616.1A patent/CN110036164B/zh active Active
- 2017-11-24 WO PCT/JP2017/042128 patent/WO2018097216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82095A (ja) * | 1996-09-05 | 1998-03-31 | Maeda Corp | Rc造躯体の耐震補強構造 |
JP2000283219A (ja) * | 1999-03-30 | 2000-10-13 | Tokico Ltd | 制振装置 |
JP2001003597A (ja) * | 1999-06-23 | 2001-01-09 | Tokico Ltd | 制振装置 |
JP2001059359A (ja) * | 1999-08-25 | 2001-03-06 | Kayaba Ind Co Ltd | 制振装置 |
JP2004060397A (ja) * | 2002-07-31 | 2004-02-26 | Tokico Ltd | 制振装置 |
JP2004232202A (ja) * | 2003-01-28 | 2004-08-19 | Sekisui House Ltd | 制震構造 |
JP2004238801A (ja) * | 2003-02-03 | 2004-08-26 | Taisei Corp | 耐震補強構造 |
CN102936967A (zh) * | 2012-11-15 | 2013-02-20 | 北京筑福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 老旧住宅砌体结构改造安全避难仓 |
JP2015222116A (ja) * | 2014-05-23 | 2015-12-10 | 株式会社エッチ・ケー・エス | 木造建物用制振ダンパ |
CN106149871A (zh) * | 2016-07-01 | 2016-11-23 | 同济大学 | 一种木框架或竹框架‑耗能支撑抗侧力结构体系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900644A (zh) * | 2021-04-26 | 2021-06-04 | 湖北惠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建筑防震功能的钢结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8097216A1 (ja) | 2018-05-31 |
JP6639698B2 (ja) | 2020-02-05 |
JPWO2018097216A1 (ja) | 2019-10-17 |
CN110036164B (zh) | 2022-02-18 |
TWI716651B (zh) | 2021-01-21 |
TW201829934A (zh) | 2018-08-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036164A (zh) | 减振装置 | |
JP2012518137A (ja) | 多方向ねじり履歴ダンパ(mthd) | |
CN107709825A (zh) | 上下隔震装置 | |
JP5137991B2 (ja) | タワークレーンのマスト水平支持装置 | |
JP3828695B2 (ja) | 三階建て住宅の制震壁 | |
JP4102767B2 (ja) | 制振ダンパー | |
JPH1181735A (ja) | 制振ユニット及び制振ダンパー | |
JP2008002684A (ja) | 制振ダンパー | |
JP4734526B2 (ja) | 構造物の制振装置 | |
JP3921144B2 (ja) | 制振装置 | |
CN104555210A (zh) | 收纳架的减振构造 | |
KR20080057517A (ko) | 슬래브 내진구조 | |
JP5032232B2 (ja) | 建築物 | |
JP2005133533A (ja) | 制振壁 | |
JP2013096205A (ja) | 制震構造物 | |
JP4573109B2 (ja) | 制振構造物および構造物の耐震補強方法 | |
JPH10280726A (ja) | 振動制御機構 | |
JP3881910B2 (ja) | 制振装置 | |
CN107338882B (zh) | 一种局部可侧滑的摇晃结构 | |
JP7057545B2 (ja) | 塔状構造物の制振構造 | |
Kayvani et al. | On the Response of Asymmetric Structures Equipped with Viscous Dampers Subjected to Simultaneous Translational and Torsional Ground Motion | |
JP2021123977A (ja) | 制振装置および制振構造体 | |
Jia et al. | Avoid Dynamic Amplifications | |
JP2003074209A (ja) | 構造物の制振装置および構造物 | |
JP2021179085A (ja) | 柱梁架構体に設置される制振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TA0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511 Address after: Ibaraki Applicant after: Hitachi astemo Co.,Ltd. Address before: Ibaraki Applicant befor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
|
TA0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