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17945A - 槽的建構方法 - Google Patents

槽的建構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17945A
TW201817945A TW106132820A TW106132820A TW201817945A TW 201817945 A TW201817945 A TW 201817945A TW 106132820 A TW106132820 A TW 106132820A TW 106132820 A TW106132820 A TW 106132820A TW 201817945 A TW201817945 A TW 20181794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joint portion
side plate
constructing
forming step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328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11753B (zh
Inventor
辻知英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Ihi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Ihi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Ihi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179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179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117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1175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7/00Construction or assembling of bulk storage containers employing civil engineering techniques in situ or off the site
    • E04H7/02Containers for fluids or gases; Supports therefor
    • E04H7/04Containers for fluids or gases; Supports therefor mainly of metal
    • E04H7/06Containers for fluids or gases; Supports therefor mainly of metal with vertical axi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7/00Construction or assembling of bulk storage containers employing civil engineering techniques in situ or off the site
    • E04H7/02Containers for fluids or gases; Supports therefor
    • E04H7/18Containers for fluids or gases; Supports therefor mainly of concrete, e.g. reinforced concrete, or other stone-like materi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Filling Or Discharging Of Gas Storage Vessel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一種LNG槽的建構方法,具有建構側壁(3)的側壁建構步驟,該側壁(3)係在混凝土(5)的內壁面(5a)排列複數個外槽側板(4)而成者:側壁建構步驟係具有縱接頭部形成步驟,該縱接頭部形成步驟係形成在槽周圍方向接合外槽側板(4)的複數個縱接頭部(60);縱接頭部形成步驟係藉由對於覆蓋槽周圍方向相鄰之外槽側板(4)之空隙(S)的覆蓋板(61)進行的兩側填角熔接而形成複數個縱接頭部(60)的至少一個。

Description

槽的建構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槽的建構方法。
本案係根據2016年9月26日於日本申請的特願2016-186659號主張優先權,且在此引用其內容。
在下述專利文獻1中,係揭示一種用於LNG(liquefied natural gas,液態天然氣)或LPG(liquefied petroleum gas,液化石油氣)等之低溫液體儲藏的圓筒型槽的建構方法。此圓筒型槽的建構方法係具有:在外槽底部的外周緣部組起外槽側壁的步驟;在該外周緣部以外之外槽的底部上組裝外槽之屋頂部的步驟;在外槽側壁組起的途中,藉由舉昇(jack up)裝置使位於外槽底部上之外槽的屋頂部上升,使之固持於外槽側壁的步驟;及在經由該上升所產生之外槽之屋頂部之下方的空間,獨立於外槽之屋頂部而組裝內槽的步驟。在專利文獻1的手段中,外槽的側壁係藉由以外槽側板作為內側模框並灌注混凝土來組起。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國際專利申請公開第2014/073239號
然而,外槽係以藉由在槽周圍方向利用縱接頭部將複數個側板接合成圓筒狀,並將之疊層複數段的方式形成。以往,側板的縱接頭部係以附背墊對接熔接的方式形成。側板的組裝精確度係根據周圍長度來管理。以此管理方法而言,係有逐個調整側板長度、位置的方法,及調整最後一片側板的長度,而非逐個調整側板的長度的方法。
例如,如專利文獻1所示,在以側板作為內側模框並灌注混凝土以建構側壁時,側板必須要進行與配置於外側之外側模框間的調整,因此無法採用後者的管理方法,而必須逐個調整側板的長度、位置。此調整雖利用縱接頭部的坡口中的間隙(gap)來進行,但上述對接接頭部之情形,間隙的精確度只有+/-1mm左右,調整困難。此外,當放寬間隙的精確度,增大坡口時,又會有熔接量增加而使成本上升的問題。
本發明係有鑑於上述問題而研創者,其目的為提供一種即使逐個調整側板的長度、位置時,亦可不耗費成本而容易地管理組裝精確度的槽的建構方法。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之第一態樣係一種槽的建構方法,具有建構側壁的側壁建構步驟,該側壁係在混凝土的內壁面排列複數個側板而成者:側壁建構步驟係具有縱接頭部形成步驟,該縱接頭部形成步驟係形成在槽周圍方向接合側板的複數個縱接頭部;縱接頭部形成步驟係藉由對於覆蓋槽周圍方向相鄰之側板之空隙的覆蓋板(cover plate)所進行的兩側填角熔接而形成複數個縱接頭部的至少一個。
在本發明中,係在形成在槽周圍方向接合側板之複數個縱接頭部的縱接頭部形成步驟中,藉由對於覆蓋槽周圍方向相鄰之側板之空隙的覆蓋板所進行的兩側填角熔接而形成複數個縱接頭部的至少一個。依據此兩側填角熔接,即使在槽周圍方向中側板的間隙變寬也可進行接合。此外,當側板的間隙變寬時,在以往的對接熔接中,熔接量雖會增加而使成本上升,但依據此兩側填角熔接,即使將側板的間隙增寬,熔接量也仍然不變,因此藉由幾乎相同的成本就可放寬側板的間隙精確度。
因此,在本發明中,即使逐個調整側板的長度、位置時,也可不費成本地而容易地管理組裝精確度。
1‧‧‧基礎版
3‧‧‧側壁
4‧‧‧外槽側板(側板)
4a‧‧‧上端
4a1‧‧‧上部
4A‧‧‧表面
4b‧‧‧下端
4b1‧‧‧坡口
4B‧‧‧背面
4c‧‧‧側端部
5‧‧‧混凝土
5a‧‧‧內壁面
6‧‧‧外部鷹架
7‧‧‧底部襯套
8‧‧‧屋頂架台
9‧‧‧附腳架台
10‧‧‧外槽屋頂
11‧‧‧舉昇裝置
11a‧‧‧舉昇器本體
12‧‧‧吊側升降架台
16‧‧‧被吊側升降架台
17‧‧‧舉昇桿
17a‧‧‧均衡器
18‧‧‧內外槽間
20‧‧‧內槽側板
21‧‧‧固持架台
30‧‧‧內槽
41、42、44‧‧‧保冷材
43‧‧‧懸吊台面
50‧‧‧升降階梯
51‧‧‧屋頂上架構
52‧‧‧管嘴
53‧‧‧泵筒
60‧‧‧縱接頭部
61‧‧‧覆蓋板
61a‧‧‧上端
61b‧‧‧下端
62‧‧‧接合部
62A‧‧‧第一接合部
62B‧‧‧第二接合部
70‧‧‧水平接頭部
71‧‧‧背墊金屬
80‧‧‧角鋼構件
100‧‧‧LNG槽(槽)
101‧‧‧LNG
A‧‧‧區域
S‧‧‧空隙
X‧‧‧距離
第1圖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建構方法的第一步驟(側壁建構步驟)的圖。
第2圖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建構方法之第二步驟的圖。
第3圖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建構方法之第三步驟(內槽舉昇步驟)的圖。
第4圖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建構方法之第四步驟的圖。
第5圖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建構方法之第五步驟(保冷材配置步驟)的圖。
第6圖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之從槽內側觀看時之側壁的展開圖。
第7圖係第6圖所示之區域A的放大圖。
第8圖係沿著第7圖所示之箭頭B-B線段剖面圖。
第9A圖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之側壁建構步驟之縱接頭部及水平接頭部之形成順序的圖。
第9B圖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之側壁建構步驟之縱接頭部及水平接頭部之形成順序的圖。
第9C圖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之側壁建構步驟之縱接頭部及水平接頭部之形成順序的圖。
第10圖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之縱接頭部之變形例的剖面圖。
以下參照圖式來說明本發明之槽的建構方法。在以下的說明中,係例示儲藏LNG之地上式PC(Prestressed Concrete,預力混凝土)雙層殼體貯槽的建構方 法。
第1圖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之建構方法之第一步驟(側壁建構步驟)的圖。
在本手段中,如第1圖所示,首先,建構大致圓板狀的基礎板1。在基礎版1的外周緣部,埋設未圖示的內槽錨箍(anchor strap)。接著,在基礎版1的外周緣部,建構側壁3(側壁建構步驟)。側壁3係在混凝土5之內壁面5a排列複數個外槽側板4而成的PC壁。
在側壁建構步驟中,係在基礎版1上組起外槽側板4(側板)的狀態下,將該外槽側板4作為內側模框並灌注混凝土5,藉此立起側壁3。外槽側板4係鋼製襯套(liner),兼具混凝土模框,藉由一面設置外部鷹架6一面追隨外槽側板4的組起而灌注混凝土5,而從下方依序組起側壁3。外槽側板4的組起,係藉由在槽周圍方向將複數個外槽側板4接合成圓筒狀,且將此一段一段地予以疊層而進行。只要組起一段外槽側板4,就進行使用該外槽側板4之混凝土5的灌注,且重複進行此步驟,藉此組起側壁3。
在本手段中,係與此種側壁3的組起,同步進行在基礎版1之上舖設底部襯套7。之後,在基礎版1上的中央部組裝屋頂架台8。此外,沿著外槽側板4之基端部的內側設置附腳架台9。然後,在屋頂架台8上及附腳架台9上組裝外槽屋頂(外槽的屋頂部)10。外槽屋頂10係以在基礎版1上開入高處作業車等,組裝鋼筋,且在其 上搭載屋頂塊(block)等方式進行組裝。
外槽屋頂10一組裝至某種程度,接著就在組起途中的側壁3設置舉昇裝置11。首先,在較基礎版1更上方,且較外槽屋頂10之外周緣部更上方的側壁3,於槽周圍方向設置複數個吊側升降架台(懸吊點)12。吊側升降架台12係以堅固且可裝卸之方式固定在埋入於側壁3之未圖示的錨板(anchor plate)。此外,在外槽屋頂10的外周緣部,設置複數個被吊側升降架台16。此被吊側升降架台16係以可裝卸之方式固定於外槽屋頂10的外周緣部。另外,被吊側升降架台16亦可設置於外槽屋頂10的上方而非外槽屋頂10的下方。
接著,以跨越吊側升降架台12與被吊側升降架台16之間的方式設置舉昇裝置11。舉昇裝置11係例如以中空式舉昇器(center hole jack)所構成,且舉昇裝置11係具有舉昇器本體11a、及舉昇桿(jack up rod)17;該舉昇器本體11a係設置於被吊側升降架台16;該舉昇桿17係朝上下延伸且可進行衝程(stroke)操作地固持於舉昇器本體11a,並且使上端部隔著均衡器(equalizer)17a而卡合於吊側升降架台12。
在槽周圍方向以預定間隔設置複數個上述構成的舉昇裝置11。另外,屋頂架台8係可在外槽屋頂10的屋頂鋼筋部一組起後就撤除,此外,如上所述只要一設置舉昇裝置11就可撤除附腳架台9的一部份。當撤除屋頂架台8與附腳架台9的一部份時,外槽屋頂10的重量即成 為被複數個舉昇裝置11支撐的狀態。
第2圖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之建構方法之第二步驟的圖。
在本手段中,如第2圖所示,接著,係藉由舉昇裝置11使在基礎版1上組裝成的外槽屋頂10上升。具體而言,係由舉昇器本體11a驅動,使得該舉昇器本體11a與被吊側升降架台16一同以攀沿舉昇桿17之方式上升,來舉昇組裝途中的外槽屋頂10。
藉由舉昇外槽屋頂10,可將內槽側板20搬入至外槽屋頂10的下方,確保用以組裝內槽的作業空間。在內槽組裝之際,首先,沿著槽周圍方向使複數個內槽側板20立設於附腳架台9上,且將此等內槽側板20中之相鄰之內槽側板20彼此在槽周圍方向予以一體熔接,藉此將此等內槽側板20組裝成環狀。另外,在此要組裝的內槽側板20係在內槽完成時位於最上段的內槽側板20。
第3圖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之建構方法之第三步驟(內槽舉昇步驟)的圖。
在本手段中,如第3圖所示,首先使經由舉昇裝置11而上升的外槽屋頂10固持於側壁3。具體而言,在側壁3的中段設置固持架台21,且使外槽屋頂10隔著固持架台21而固持於側壁3。固持架台21係從預定高度的側壁3朝向槽內方向而大致水平地凸設。此固持架台21係以堅固且可裝卸之方式固定於例如預先埋入於側壁3之未圖示的錨板。
只要一設置固持架台21,就解除被吊側升降架台16對於外槽屋頂10的固定。當解除對於被吊側升降架台16的固定時,外槽屋頂10的重量即成為被固持架台21支撐的狀態。如此若使外槽屋頂10隔著固持架台21被固持於側壁3,就會降低舉昇器本體11a及被吊側升降架台16,而可將舉昇裝置11使用於外槽屋頂10之在下方空間之內槽側板20的組裝作業。
在本手段中,接著,在組裝成環狀的內槽側板20,設置複數個被吊側升降架台16。藉此而組裝成環狀之內槽側板20之重量的全部或一部份即成為被舉昇裝置11支撐的狀態。如此若使舉昇裝置11支撐內槽側板20,就交替重複進行:舉昇裝置11所進行之內槽側板20的上升、及下一段內槽側板對於已上升之內槽側板20之下側的安裝,藉此組裝內槽(內槽舉昇步驟)。
具體而言,首先,使藉由舉昇裝置11的舉昇而組裝成環狀的內槽側板20,上升相當於該內槽側板20單體之上下寬度的程度。接著,透過側壁3所設之未圖示的作業口,將下一段內槽側板20搬入至因舉昇而於內槽側板20下部所形成的空間,且將此內槽側板20卸載至附腳架台9上,在被舉昇之內槽側板20的下方配置成環狀。
然後,將配置成環狀的複數個內槽側板20彼此熔接,而且熔接上下排列的內槽側板20彼此,藉此將此等內槽側板20形成為一體的圓筒狀。如此一來,交替重複進行舉昇裝置11所進行之內槽側板20的上升、及下一 段內槽側板20對已上升之內槽側板20之下側的安裝,而於內槽側板20的下側銜接下一段內槽側板20,藉此既可避免與固持於側壁3之中段的外槽屋頂10產生干擾,又可達成在低處進行安全的內槽的組裝作業。
第4圖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建構方法之第四步驟的圖。
如第4圖所示,只要側壁3的組起一完成,就解除吊側升降架台12對於側壁3中段的固定,且將吊側升降架台12透過臨時架台而固定於側壁3頂部。此外,被吊側升降架台16係解除對於內槽側板20的固定並固定於外槽屋頂10的外周緣部。再者,跨越吊側升降架台12與被吊側升降架台16之間而設置舉昇裝置11,使外槽屋頂10上升,且將外槽屋頂10安裝於側壁3的頂部。另外,只要一藉由舉昇裝置11將外槽屋頂10拉起,固持架台21就可撤除。
只要一將外槽屋頂10安裝於側壁3,接著就將內槽一直組裝至最後。換言之,如上所述,交替重複進行:舉昇裝置11所進行之內槽側板20的上升、及下一段內槽側板20對於已上升之內槽側板20之下側的安裝,而將內槽側板20依序從最上段一直組裝至最下段。另外,在附腳架台9的下方,係可與以上所述的步驟,同步進行將保冷材41(參照第5圖)舖設於基礎版1上的保冷作業。
第5圖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建構方法之第五步驟(保冷材配置步驟)的圖。
如第5圖所示,只要將內槽30組裝至最後,就撤除 附腳架台9,並且降下內槽30,連接於未圖示的內槽錨箍。另外,只要一降下內槽,就可撤除舉昇裝置11。此外,沿著側壁3設置升降階梯50,而且在外槽屋頂10設置屋頂上架構51或管嘴(barrel nozzle)52等並且將混凝土灌注於外槽屋頂10。
之後進行側壁3的緊拉作業。再者,於泵筒(pump barrel)53的設置、及未圖示的內槽作業口封閉之後,進行水封以實施耐壓、氣密實驗。最後,在內槽30與側壁3的內外槽間18配置保冷材42(例如珍珠岩(perlite)等)而進行內外槽間保冷作業,此外,將保冷材44(例如玻璃絨(glass wool)等)舖設在設於外槽屋頂10之屋頂背面的懸吊台面(suspension deck)4而進行屋頂背面保冷作業。
之後,經過塗裝作業、配管保冷作業等,收容LNG101的LNG槽100的建構即完成。
接下來參照第6圖至第9C圖來詳細說明上述之LNG槽100之建構方法中的側壁建構步驟。
第6圖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之從槽內側觀看時之側壁3的展開圖。第7圖係第6圖所示之區域A的放大圖。第8圖係沿著第7圖所示之箭頭B-B線段剖面圖。
如第6圖所示,外槽側板4係在槽周圍方向藉由縱接頭部60接合,並且在槽高度方向藉由水平接頭部70接合。另外,在外槽側板4的最上段,係接合有與外槽屋頂10連結用的L字形角鋼(angle)構件80。
縱接頭部60係在槽周圍方向形成複數個,且將外槽側板4接合成環狀。此等複數個縱接頭部60的至少一個(在本實施形態中所有的縱接頭部60),係藉由對於覆蓋板61進行的兩側填角熔接而形成。如第7圖所示,覆蓋板61係將在槽周圍方向相鄰之外槽側板4的空隙S予以覆蓋的長條狀板。覆蓋板61係具有即使外槽側板4的空隙S空出例如數十mm左右亦可充分加以覆蓋的寬度。此空隙S係成為用以逐個調整外槽側板4之長度及位置的間隙精確度。
如第7圖所示,覆蓋板61係較外槽側板4單品的總高度為長。覆蓋板61的上端61a係以從外槽側板4的上端4a往上方突出的方式配置。此外,覆蓋板61的上端61a係接合於上段之外槽側板4的表面4A(槽向內面)。另一方面,覆蓋板61的下端61b係以從外槽側板4的下端4b往下方突出的方式配置。此外,覆蓋板61的下端61b亦接合於下段之外槽側板4的表面4A(槽向內面)。此覆蓋板61係以在槽高度方向不連續重疊之方式,而於外槽側板4的上下段朝槽周圍方向偏移配置。
如第8圖所示,覆蓋板61係以從槽的內側覆蓋空隙S之方式抵住外槽側板4的表面4A,而在其寬度方向兩側則形成有藉由熔接形成的接合部62。覆蓋板61係具有剖面視矩形,可由與外槽側板4相同的材料形成。另外,外槽側板4的側端部4c係形成平面狀,並未形成有以往用於對接熔接而形成的坡口等。此外,外槽側板4相 較於對接熔接而成的習知的外槽側板,在槽周圍方向(長度方向)上的長度稍短。
外槽側板4的背面4B(槽向外面)係埋設於混凝土5。在外槽側板4的背面4B係接合有複數個未圖示的隔離物圓錐體(separator cone)。隔離物圓錐體係以隔離物連結用以灌注混凝土5之未圖示的外側模框。此外,在外槽側板4的背面4B中,亦可設置用以承受混凝土5之灌注壓的縱加強件(stiffener)。此外,由於混凝土5的灌注壓會加諸於覆蓋板61,因此在設定空隙S(間隙精確度)的大小等時,較佳為以模擬(simulation)解析等檢討詳細內容,以確認即使上述灌注壓施加於覆蓋板61亦不會有問題。
返回第7圖,接合部62係具有第一接合部62A、及第二接合部62B。第一接合部62A係藉由形成縱接頭部60的第一次熔接而形成。此外,第二接合部62B係藉由形成縱接頭部60的第二次熔接而形成。第一接合部62A係形成在覆蓋板61的下端61b至外槽側板4之上部4a1的前方。此外,第二接合部62B係形成在從外槽側板4的上部4a1、及外槽側板4的上部4a1至覆蓋板61的上端61a。外槽側板4的上部4a1係從外槽側板4的上端4a起至距離X為止的範圍。距離X係至少設定為在形成第一接合部62A之後,可使覆蓋板61變形(撓曲)成對於水平接頭部70的形成不會造成阻礙的長度。
第9A至9C圖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 之側壁建構步驟之縱接頭部60及水平接頭部70之形成順序的說明圖。
在本手段中,首先,如第9A圖所示,係對於以從外槽側板4的上端4a突出的方式設置的覆蓋板61,除外槽側板4之上部4a1以外均進行兩側填角熔接(第一縱接頭部形成步驟)。亦即,在此第一縱接頭部形成步驟中,係形成至第一接合部62A(至縱接頭部60的途中為止)。
在本手段中,如第9B圖所示,接著,係形成在槽高度方向中接合外槽側板4的水平接頭部70(水平接頭部形成步驟)。具體而言,將外槽側板4的上端4a與下一段外槽側板4的下端4b予以對接熔接。在外槽側板4的下端4b中,係形成有坡口4b1。外槽側板4的對接熔接係藉由從槽內側的單側熔接來進行為佳,如第9B圖所示,係進行使用了背墊金屬71之附背墊的對接熔接。
在此,由於覆蓋板61並未與外槽側板4的上部4a1接合,因此為使其不會對於水平接頭部70的形成造成阻礙,例如可使之變形(撓曲)至較外槽側板4的上端4a更下方。另外,此變形係以在覆蓋板61的彈性區域內進行為佳。
如第9C圖所示,只要一形成水平接頭部70,就使覆蓋板61返回原來的位置,進行外槽側板4之上部4a1的兩側填角熔接(第二縱接頭部形成步驟)。亦即,在此第二縱接頭部形成步驟中,係形成第二接合部62B。藉由以上方式即可完成縱接頭部60。
綜上所述,本手段的側壁建構步驟係具有形成在槽周圍方向接合外槽側板4的複數個縱接頭部60的縱接頭部形成步驟。在本手段中,係在此縱接頭部形成步驟中,藉由對於覆蓋在槽周圍方向相鄰之外槽側板4之空隙S之覆蓋板61所進行的兩側填角熔接來形成複數個縱接頭部60的至少一個。如第7圖及第8圖所示,依據此兩側填角熔接,即使在槽周圍方向外槽側板4的空隙S寬達至數十mm也可進行接合。此外,當外槽側板4的空隙S變寬時,雖然在以往的對接熔接中熔接量會增加而使成本上升,但依據此兩側填角熔接,即使增大外槽側板4的空隙S,熔接量也仍然不變,因此以幾乎相同成本就可放寬外槽側板4的間隙精確度。
此外,本手段的側壁建構步驟係具有以外槽側板4作為內側模框並灌注混凝土5的混凝土灌注步驟,如第6圖所示縱接頭部形成步驟係藉由隔著覆蓋板61的兩側填角熔接而形成複數個縱接頭部60的全部。在本手段中,由於係以外槽側板4作為內側模框並灌注混凝土5以建構側壁3,因此外槽側板4必須要進行與配置於槽外側之未圖示的外側模框間之相隔的間隔物之位置的調整。因此,必須逐個調整外槽側板4的長度、位置,但在本手段中,所有縱接頭部60都是隔著覆蓋板61的兩側填角熔接,外槽側板4各自可藉由數十mm的寬廣的間隙精確度來調整,因此外槽側板4的周圍長度管理變得容易。
此外,如第8圖所示,此兩側填角熔接係 對於從槽內側覆蓋在槽周圍方向相鄰之外槽側板4之空隙S的覆蓋板61而進行。如此,藉由將外槽側板4之縱接頭部60的形成設為從槽內側的單面墊金屬填角熔接,即可避免與槽外側之混凝土5的灌注作業形成干擾。
此外,如第7圖所示,覆蓋板61係較外槽側板4的總高度為長。因此,覆蓋板61係可從上至下整個覆蓋外槽側板4的空隙S,可防止所灌注之混凝土5的水分等洩漏至槽的內側。
此外,如第9A至9C圖所示,本手段的側壁建構步驟係具有:對於以從外槽側板4的上端4a突出之方式配置的覆蓋板61,除外槽側板4的上部4a1以外均進行兩側填角熔接的第一縱接頭部形成步驟;在此第一縱接頭部形成步驟之後,形成在槽高度方向接合外槽側板4之水平接頭部70的水平接頭部形成步驟;及在此水平接頭部形成步驟之後,進行外槽側板4之上部4a1之兩側填角熔接的第二縱接頭部形成步驟。依據此手段,不會干擾形成水平接頭部70的作業,可形成較外槽側板4之總高度更長的覆蓋板61所進行的縱接頭部60。
如此,依據上述的本實施形態,係一種具有建構在混凝土5的內壁面5a排列複數個外槽側板4而成之側壁3的側壁建構步驟的LNG槽100的建構方法,並且,側壁建構步驟係具有形成在槽周圍方向接合外槽側板4之複數個縱接頭部60的縱接頭部形成步驟,而縱接頭部形成步驟係以對於覆蓋槽周圍方向相鄰之外槽側板4之空 隙S的覆蓋板61進行的兩側填角熔接而形成複數個縱接頭部60的至少一個;藉由採用上述的手段,即使逐個調整外槽側板4的長度、位置時,亦可不花費成本而容易地管理組裝精確度。
以上雖一面參照圖式一面說明了本發明的較佳實施形態,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在上述的實施形態中所示的各構成構件的各種形狀或組合等均僅係一例,在不脫離本發明之主旨的範圍內,均可根據設計要求等而進行各種變更。
例如,在上述實施形態中,雖已說明了藉由隔著覆蓋板61的兩側填角熔接而形成複數個縱接頭部60的全部的手段,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手段。例如,若逐個調整外槽側板4之長度、位置的結果,某特定之外槽側板4的空隙S為適於對接熔接的寬度,則該部位的縱接頭部60亦可藉由對接熔接來形成。亦即,複數個縱接頭部60亦可藉由隔著覆蓋板61的兩側填角熔接、及外槽側板4彼此的對接熔接來形成。
此外,例如,在上述實施形態中,雖如第8圖所示已說明了對於從槽的內側(表面4A)覆蓋槽周圍方向相鄰之外槽側板4之空隙S的覆蓋板61進行兩側填角熔接,但本發明不限定於此手段。例如,如第10圖所示,亦可將覆蓋板61配置於外槽側板4的背面4B側。依據此手段,若外槽側板4的空隙S較寬,就可進行對於覆蓋板61的兩側填角熔接,此外,若外槽側板4的空隙S狹窄, 就可將覆蓋板61作為附背墊之對接熔接的背墊金屬來使用。此手段不論外槽側板4之空隙S的大小都進行覆蓋板61的設置,因此具有可統一施工程序的優點。
此外,例如,在上述實施形態中,雖已例示將本發明應用於LNG槽的情形,但本發明亦可適用於其他貯藏低溫液體(例如LPG等)的槽中。
(產業上的可利用性)
可提供一種即使逐個調整側板的長度、位置時,亦可不花費成本而容易地管理組裝精確度的槽的建構方法。

Claims (11)

  1. 一種槽的建構方法,係具有建構側壁的側壁建構步驟,該側壁係在混凝土的內壁面排列複數個側板而成者;前述側壁建構步驟係具有縱接頭部形成步驟,該縱接頭部形成步驟係形成在槽周圍方向接合前述側板的複數個縱接頭部;前述縱接頭部形成步驟係藉由對於覆蓋槽周圍方向相鄰之前述側板之空隙的覆蓋板進行的兩側填角熔接而形成前述複數個縱接頭部的至少一個。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槽的建構方法,其中,前述側壁建構步驟係具有以前述側板作為內側模框而灌注前述混凝土的混凝土灌注步驟;前述縱接頭部形成步驟係以前述兩側填角熔接形成前述複數個縱接頭部的全部。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槽的建構方法,其中,前述兩側填角熔接係對於從槽內側覆蓋槽周圍方向相鄰之前述側板之空隙的前述覆蓋板而進行者。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槽的建構方法,其中,前述覆蓋板係較前述側板的總高度還長。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槽的建構方法,其中,前述覆蓋板係較前述側板的總高度還長。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槽的建構方法,其中,前述覆蓋板係較前述側板的總高度還長。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槽的建構方法,其中,前 述側壁建構步驟係具有:第一縱接頭部形成步驟,對於以從前述側板上端突出方式配置的前述覆蓋板,除前述側板上部以外均進行前述兩側填角熔接;水平接頭部形成步驟,在前述第一縱接頭部形成步驟之後,形成在槽高度方向接合前述側板的水平接頭部;及第二縱接頭部步驟,在前述水平接頭部形成步驟之後,進行前述側板上部的前述兩側填角熔接。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槽的建構方法,其中,前述側壁建構步驟係具有:第一縱接頭部形成步驟,對於以從前述側板上端突出方式配置的前述覆蓋板,除前述側板上部以外均進行前述兩側填角熔接;水平接頭部形成步驟,在前述第一縱接頭部形成步驟之後,形成在槽高度方向接合前述側板的水平接頭部;及第二縱接頭部步驟,在前述水平接頭部形成步驟之後,進行前述側板上部的前述兩側填角熔接。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槽的建構方法,其中,前述側壁建構步驟係具有:第一縱接頭部形成步驟,對於以從前述側板上端突出方式配置的前述覆蓋板,除前述側板上部以外均進行前述兩側填角熔接; 水平接頭部形成步驟,在前述第一縱接頭部形成步驟之後,形成在槽高度方向接合前述側板的水平接頭部;及第二縱接頭部步驟,在前述水平接頭部形成步驟之後,進行前述側板上部的前述兩側填角熔接。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第4項至第9項中任一項所述之槽的建構方法,係具有:內槽舉昇步驟,在前述側壁的內側,交替重複進行:藉由舉昇裝置所進行之內槽側板的上升、及下一段之內槽側板對前述已上升之內槽側板之下側的安裝,以建構內槽;及保冷材配置步驟,係在前述內槽與前述側壁之間配置保冷材。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槽的建構方法,係具有:內槽舉昇步驟,在前述側壁的內側,交替重複進行:藉由舉昇裝置所進行之內槽側板的上升、及下一段之內槽側板對前述已上升之內槽側板之下側的安裝,以建構內槽;及保冷材配置步驟,係在前述內槽與前述側壁之間配置保冷材。
TW106132820A 2016-09-26 2017-09-25 槽的建構方法 TWI71175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86659 2016-09-26
JP2016186659A JP6756558B2 (ja) 2016-09-26 2016-09-26 タンクの構築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17945A true TW201817945A (zh) 2018-05-16
TWI711753B TWI711753B (zh) 2020-12-01

Family

ID=616895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32820A TWI711753B (zh) 2016-09-26 2017-09-25 槽的建構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756558B2 (zh)
TW (1) TWI711753B (zh)
WO (1) WO2018056402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06671A (ja) * 1982-12-10 1984-06-20 石川島播磨重工業株式会社 二重殻低温タンクの外槽構築法
JPS61286433A (ja) * 1985-06-10 1986-12-17 鹿島建設株式会社 鋼板コンクリ−ト構造体の鋼板接合工法
JP2001039486A (ja) * 1999-07-27 2001-02-13 Morimatsu Sogo Kenkyusho:Kk タンク
JP2002317570A (ja) * 2001-04-20 2002-10-31 Kumagai Gumi Co Ltd 型枠パネル、型枠及びこの型枠を使用したコンクリート構造物の構築方法
JP6127453B2 (ja) * 2012-11-06 2017-05-17 株式会社Ihi 円筒型タンクの構築方法
JP6127459B2 (ja) * 2012-11-12 2017-05-17 株式会社Ihi 円筒型タンクの構築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056402A1 (ja) 2018-03-29
JP6756558B2 (ja) 2020-09-16
JP2018053428A (ja) 2018-04-05
TWI711753B (zh) 2020-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95145B (zh) 圓筒型槽的構築方法
JP6127459B2 (ja) 円筒型タンクの構築方法
TWI577866B (zh) 圓筒型槽的建構方法
WO2012099042A1 (ja) 円筒型タンクの構築方法
WO2012137671A1 (ja) 円筒型タンクの構築方法
TWI597410B (zh) 圓筒型槽的構築方法
TW201817945A (zh) 槽的建構方法
JP2018059300A (ja) タンクの構築方法
JP6971761B2 (ja) タンクの構築方法
TWI498470B (zh) 圓筒型儲槽之構築方法
JP6934796B2 (ja) タンクの構築方法
JP7051360B2 (ja) タンクの構築方法
TWI620861B (zh) 圓筒型槽之建構方法
JP7027118B2 (ja) タンク用ジャッキサポート及びタンクの構築方法
JP6832659B2 (ja) タンク及びタンクの構築方法
JP6749820B2 (ja) 頂部サポート
JP2018127860A (ja) タンクの構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