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39785A - 聚酯系樹脂組成物及其製造方法、成形體及其製造方法、與母料 - Google Patents

聚酯系樹脂組成物及其製造方法、成形體及其製造方法、與母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739785A
TW201739785A TW105138535A TW105138535A TW201739785A TW 201739785 A TW201739785 A TW 201739785A TW 105138535 A TW105138535 A TW 105138535A TW 105138535 A TW105138535 A TW 105138535A TW 201739785 A TW201739785 A TW 20173978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olyester resin
resin composition
acid
group
dicarboxylic aci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385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宮部高德
松本信彥
小田尚史
加藤智則
Original Assignee
三菱瓦斯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三菱瓦斯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三菱瓦斯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397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39785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3/00Processes of treating or compound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3/20Compounding polymers with additives, e.g. colouring
    • C08J3/22Compounding polymers with additives, e.g. colouring using masterbatch techniqu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67/00Compositions of polyest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67/02Polyesters derived from dicarboxylic acids and dihydroxy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3/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3/02Polyesters derived from hydroxycarboxylic acids or from polycarboxylic acids and polyhydroxy compounds
    • C08G63/12Polyesters derived from hydroxycarboxylic acids or from polycarboxylic acids and polyhydroxy compounds derived from polycarboxylic acids and polyhydroxy compounds
    • C08G63/16Dicarboxylic acids and dihydroxy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3/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3/02Polyesters derived from hydroxycarboxylic acids or from polycarboxylic acids and polyhydroxy compounds
    • C08G63/12Polyesters derived from hydroxycarboxylic acids or from polycarboxylic acids and polyhydroxy compounds derived from polycarboxylic acids and polyhydroxy compounds
    • C08G63/16Dicarboxylic acids and dihydroxy compounds
    • C08G63/18Dicarboxylic acids and dihydroxy compounds the acids or hydroxy compounds containing carbocyclic rings
    • C08G63/181Acids containing aromatic ring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3/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3/02Polyesters derived from hydroxycarboxylic acids or from polycarboxylic acids and polyhydroxy compounds
    • C08G63/12Polyesters derived from hydroxycarboxylic acids or from polycarboxylic acids and polyhydroxy compounds derived from polycarboxylic acids and polyhydroxy compounds
    • C08G63/16Dicarboxylic acids and dihydroxy compounds
    • C08G63/18Dicarboxylic acids and dihydroxy compounds the acids or hydroxy compounds containing carbocyclic rings
    • C08G63/181Acids containing aromatic rings
    • C08G63/183Terephthalic aci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3/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3/02Polyesters derived from hydroxycarboxylic acids or from polycarboxylic acids and polyhydroxy compounds
    • C08G63/12Polyesters derived from hydroxycarboxylic acids or from polycarboxylic acids and polyhydroxy compounds derived from polycarboxylic acids and polyhydroxy compounds
    • C08G63/16Dicarboxylic acids and dihydroxy compounds
    • C08G63/18Dicarboxylic acids and dihydroxy compounds the acids or hydroxy compounds containing carbocyclic rings
    • C08G63/199Acids or hydroxy compounds containing cycloaliphatic ring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3/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3/02Polyesters derived from hydroxycarboxylic acids or from polycarboxylic acids and polyhydroxy compounds
    • C08G63/12Polyesters derived from hydroxycarboxylic acids or from polycarboxylic acids and polyhydroxy compounds derived from polycarboxylic acids and polyhydroxy compounds
    • C08G63/40Polyesters derived from ester-forming derivatives of polycarboxylic acids or of polyhydroxy compounds, other than from esters thereof
    • C08G63/42Cyclic ethers; Cyclic carbonates; Cyclic sulfites; Cyclic orthoest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3/00Processes of treating or compound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3/005Processes for mixing polym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3/00Processes of treating or compound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3/20Compounding polymers with additives, e.g. colouring
    • C08J3/22Compounding polymers with additives, e.g. colouring using masterbatch techniques
    • C08J3/226Compounding polymers with additives, e.g. colouring using masterbatch techniques using a polymer as a carri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2Elements
    • C08K3/08Meta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77/00Compositions of polyamide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amide link in the main chain;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77/00Compositions of polyamide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amide link in the main chain;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77/06Polyamides derived from polyamines and polycarboxylic aci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3/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3/66Polyesters containing oxygen in the form of ether groups
    • C08G63/668Polyesters containing oxygen in the form of ether groups derived from polycarboxylic acids and polyhydroxy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67/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olyest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367/02Polyesters derived from dicarboxylic acids and dihydroxy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467/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olyest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467/02Polyesters derived from dicarboxylic acids and dihydroxy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477/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olyamide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amide link in the main chai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477/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olyamide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amide link in the main chai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477/06Polyamides derived from polyamines and polycarboxylic aci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2Elements
    • C08K3/08Metals
    • C08K2003/0843Cobal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1/00Properties
    • C08L2201/10Transparent films; Clear coatings; Transparent materia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1/00Properties
    • C08L2201/14Gas barrier composi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3/00Applications
    • C08L2203/30Applications used for thermoform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5/00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 C08L2205/02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polymers of the same C08L -group
    • C08L2205/025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polymers of the same C08L -group containing two or more polymers of the same hierarchy C08L, and differing only in parameters such as density, comonomer content, molecular weight, structur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5/00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 C08L2205/03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containing three or more polymers in a blen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310/00Masterbatch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rocesses Of Treat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 Polyesters Or Polycarbonat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可獲得雖為伴隨延伸處理之成形體但仍透明性及氣體阻隔性優異之成形體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及其製造方法。本發明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之製造方法按順序具有以下步驟:獲得含有具環狀縮醛結構或脂環族烴結構之聚酯樹脂(A)、及聚醯胺樹脂(B)之母料(M);將母料(M)與二羧酸單元之70莫耳%以上係來自芳香族二羧酸且二醇單元之70莫耳%以上係來自脂肪族二醇之聚酯樹脂(R)進行熔融混練,獲得聚酯系樹脂組成物;聚酯樹脂(A)之Tg為105℃以下,該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中之聚酯樹脂(A)之含量為0.5~15.0質量%,該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中之聚醯胺樹脂(B)之含量為0.5~10.0質量%。

Description

聚酯系樹脂組成物及其製造方法、成形體及其製造方法、與母料
本發明係關於聚酯系樹脂組成物及其製造方法、成形體及其製造方法、及母料。
使用芳香族二羧酸化合物與脂肪族二醇化合物作為單體而獲得之聚合物,例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為代表之聚酯樹脂,具有透明性、機械性能、 熔融安定性、耐溶劑性、保香性、氣體阻隔性、回收性等優異的特點。故芳香族聚酯樹脂廣泛利用於薄膜、片、中空容器等各種包裝材料。聚酯樹脂有高氣體阻隔性,但對於更要求對於氧、二氧化碳氣體等之氣體阻隔性之用途不一定令人滿意。作為改善聚酯樹脂之氣體阻隔性之方式,可以列舉對於由聚酯樹脂構成之成形體、包裝容器蒸鍍氧化鋁、氧化矽,或是對於由聚酯樹脂構成之成形體、包裝容器塗佈、疊層、或熔融混合比起聚酯樹脂有更高氣體阻隔性能之樹脂等方式。
作為具有比聚酯樹脂更高之氣體阻隔性之樹脂之一例,可以列舉乙烯-乙烯醇共聚合樹脂。乙烯-乙烯醇共聚合樹脂,從其分子結構之特徵之觀點,欠缺和聚酯樹脂之相容性,將兩樹脂混合而成的樹脂組成物會有白濁且損及聚酯樹脂之特點即透明性之缺點。再者,於聚酯樹脂之最適加工溫度,乙烯-乙烯醇共聚合樹脂會有劇烈地熱劣化之傾向,故有損及聚酯樹脂之加工安定性等的問題。
乙烯-乙烯醇共聚物以外之氣體阻隔性樹脂可列舉以尼龍6、尼龍66等為代表之聚醯胺樹脂。尤其,將以間亞二甲苯二胺作為主成分之二胺成分與以己二酸作為主成分之二羧酸成分予以聚合而獲得之聚間亞二甲苯己二醯胺是氣體阻隔性優異的聚醯胺樹脂,為較理想。聚間亞二甲苯己二醯胺,相較於其他的聚醯胺樹脂,有較高的氣體阻隔性,而且和聚酯樹脂之中特別廣泛利用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就玻璃轉移溫度、熔點、結晶性而言為接近,故和聚酯樹脂的成形加工條件近似,容易和聚酯樹脂進行成形加工。因此,可以說聚間亞二甲苯己二醯胺非常適合作為為了改善聚酯樹脂之氣體阻隔性之材料。
但是使用含有聚酯樹脂與以聚間亞二甲苯己二醯胺為代表之聚醯胺樹脂之樹脂組成物製得之成形體,透明性並不令人滿意,在要求高透明性之用途其利用受限。 專利文獻1中記載一種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作為能成為透明性、色調等優異之成形體之形成材料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在含有聚酯樹脂與聚間亞二甲苯己二醯胺之樹脂組成物中使用經具環狀縮醛骨架之二醇及/或二羧酸改性而得之聚酯樹脂作為聚酯樹脂。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8-239993號公報
[發明欲解決之課題] 專利文獻1記載之發明,於利用伴隨延伸處理之成形方法製作成形體時,因成形體會產生真珠光澤(成為珍珠調),會有透明性不足的問題。 本發明的目的為提供可獲得即使是伴隨延伸處理之成形體仍然透明性及氣體阻隔性優異之成形體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及其製造方法。又,本發明之目的為提供利用前述聚酯系樹脂組成物(包括利用前述製造方法獲得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製造之成形體及其製造方法、及前述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之製造時適合使用之母料。 [解決課題之方式]
本案發明人等有鑑於上述課題,努力研究,結果發現:藉由使含有具環狀縮醛結構或脂環族烴結構之特定聚酯樹脂(A)、聚醯胺樹脂(B)、及二羧酸單元之70莫耳%以上來自芳香族二羧酸且二醇單元之70莫耳%以上來自脂肪族二醇之聚酯樹脂(R)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中,聚酯樹脂(A)之玻璃轉移溫度、及聚酯樹脂(A)及聚醯胺樹脂(B)之含量成為特定範圍,且依特定之製造方法製作,能夠提供可獲得氣體阻隔性及透明性優異之成形體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乃完成本發明。 本發明提供以下之[1]~[25]。
[1] 一種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之製造方法,按順序具有以下步驟: 獲得含有具環狀縮醛結構或脂環族烴結構之聚酯樹脂(A)、及聚醯胺樹脂(B)之母料(M); 將該母料(M)與二羧酸單元之70莫耳%以上係來自芳香族二羧酸且二醇單元之70莫耳%以上係來自脂肪族二醇之聚酯樹脂(R)進行熔融混練,獲得聚酯系樹脂組成物; 該聚酯樹脂(A)之玻璃轉移溫度為105℃以下, 該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中之聚酯樹脂(A)之含量為0.5~15.0質量%, 該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中之聚醯胺樹脂(B)之含量為0.5~10.0質量%。 [2] 如[1]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之製造方法,其中,該母料(M)中之聚酯樹脂(A)之含量為10~90質量%,聚醯胺樹脂(B)之含量為10~90質量%。 [3] 如[1]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之製造方法,其中,該母料(M)更含有聚酯樹脂(R)。 [4] 如[3]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之製造方法,其中,該母料(M)中之聚酯樹脂(A)之含量為3~90質量%,聚醯胺樹脂(B)之含量為3~90質量%。 [5] 如[3]或[4]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之製造方法,其中,該母料(M)中之該聚酯樹脂(R)之含量為5質量%以上。 [6] 如[1]至[5]中任一項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之製造方法,其中,該聚酯系樹脂組成物更含有過渡金屬。 [7] 如[6]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之製造方法,其中,該母料(M)含有過渡金屬。 [8] 如[6]或[7]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之製造方法,其中,該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中之過渡金屬之含量為10~1,000ppm。 [9] 如[1]至[8]中任一項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之製造方法,其中,該聚醯胺樹脂(B)係具有含70莫耳%以上之間亞二甲苯二胺單元之二胺單元與含70莫耳%以上之α,ω-脂肪族二羧酸之二羧酸單元之聚醯胺樹脂。 [10] 如[1]至[9]中任一項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之製造方法,其中,該聚醯胺樹脂(B)之相對黏度為1.5~4.2。 [11] 如[1]至[10]中任一項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之製造方法,其中,該聚酯樹脂(A),係具有具環狀縮醛結構之二羧酸單元、及具環狀縮醛結構之二醇單元中之至少一者之聚酯樹脂。 [12] 如[1]至[11]中任一項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之製造方法,其中,該聚酯樹脂(A),係將具環狀縮醛結構之二羧酸之含量佔全部二羧酸成分之10~40莫耳%之二羧酸成分、及/或具環狀縮醛結構之二醇之含量佔全部二醇成分之10~40莫耳%之二醇成分予以縮聚而得之聚酯樹脂。 [13] 如[11]或[12]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之製造方法,其中,該具環狀縮醛結構之二醇單元來自下式(1)或(2)表示之化合物;
【化1】式(1)及(2)中,R1 各自獨立地表示選自於由碳數1~10之2價脂肪族基、碳數3~12之2價脂環基、及碳數6~18之2價芳香族基構成之群組中之2價有機基;式(2)中,R2 表示選自於由碳數1~10之1價脂肪族基、碳數3~12之1價脂環基、及碳數6~18之1價芳香族基構成之群組中之1價有機基。
[14] 如[11]或[12]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之製造方法,其中,該具環狀縮醛結構之二羧酸單元來自下式(3)或(4)表示之化合物;
【化2】式(3)及(4)中, R3 各自獨立地表示選自於由碳數1~10之2價脂肪族基、碳數3~12之2價脂環基、及碳數6~18之2價芳香族基構成之群組中之2價有機基,R4 各自獨立地表示氫原子、甲基、乙基、或異丙基;式(4)中,R5 表示選自於由碳數1~10之1價脂肪族基、碳數3~12之1價脂環基、及碳數6~18之1價芳香族基構成之群中之1價有機基。
[15] 如[1]至[10]中任一項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之製造方法,其中,該聚酯樹脂(A),係具有具脂環族烴結構之二羧酸單元、及具脂環族烴結構之二醇單元之至少一者之聚酯樹脂。 [16] 如[15]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之製造方法,其中,該脂環族烴結構係碳數3~10之環烷結構。 [17] 如[15]或[16]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之製造方法,其中,該具脂環族烴結構之二醇單元來自下式(5)表示之化合物;
【化3】式(5)中,R6 各自獨立地表示碳數1~10之2價脂肪族基;R7 表示選自於由碳數1~10之1價脂肪族基、碳數3~12之1價脂環基、及碳數6~18之1價芳香族基構成之群組中之1價有機基;a為0或1,a=0時,羥基直接鍵結於環己烷環;b為0~4之整數。
[18] 如[15]或[16]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之製造方法,其中,該具脂環族烴結構之二羧酸單元來自下式(6)表示之化合物;
【化4】式(6)中,R8 各自獨立地表示碳數1~10之2價脂肪族基,R9 各自獨立地表示氫原子、甲基、乙基、或異丙基。R10 表示選自於由碳數1~10之1價脂肪族基、碳數3~12之1價脂環基、及碳數6~18之1價芳香族基構成之群中之1價有機基。c為0或1,c=0時,-COOR9 基直接鍵結於環己烷環;d為0~4之整數。
[19] 一種成形體之製造方法,具有以下步驟: 將利用如[1]至[18]中任一項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之製造方法獲得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予以成形。 [20] 如[19]之成形體之製造方法,其中,該成形體為瓶、杯、或薄膜。
[21] 一種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係將含有具環狀縮醛結構或脂環族烴結構之聚酯樹脂(A)及聚醯胺樹脂(B)之母料(M)、與二羧酸單元之70莫耳%以上係來自芳香族二羧酸且二醇單元之70莫耳%以上係來自脂肪族二醇之聚酯樹脂(R)予以熔融混練而獲得, 其特徵為: 該聚酯樹脂(A)之玻璃轉移溫度為105℃以下, 該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中之聚酯樹脂(A)之含量為0.5~15.0質量%, 該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中之聚醯胺樹脂(B)之含量為0.5~10.0質量%。 [22] 如[21]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其中,該母料(M)更含有聚酯樹脂(R)。 [23] 一種成形體,係由如[21]或[22]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構成。 [24] 如[23]項之成形體,其中,該成形體為瓶、杯、或薄膜。 [25] 一種母料,其特徵為: 含有具環狀縮醛結構或脂環族烴結構聚酯樹脂(A)、聚醯胺樹脂(B),及二羧酸單元之70莫耳%以上係來自芳香族二羧酸且二醇單元之70莫耳%以上係來自脂肪族二醇之聚酯樹脂(R)。 [發明之效果]
依照本發明,可提供能獲得即使是伴隨延伸處理之成形體仍然透明性及氣體阻隔性優異之成形體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及其製造方法。又,依照本發明,可提供依前述聚酯系樹脂組成物(包括依前述製造方法獲得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製造之成形體及其製造方法、及前述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之製造適合使用之母料。
以下使用實施形態説明本發明。又,以下之説明中,代表數値範圍之「A~B」之記載,表示「A以上B以下」(A<B時)、或「A以下B以上」(A>B時)。亦即,係代表包括端點A及B之數値範圍。 又,質量份及質量%分別與重量份及重量%同義。
[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之製造方法及聚酯系樹脂組成物] 本發明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之製造方法按順序具有以下步驟: 獲得含有具環狀縮醛結構或脂環族烴結構之聚酯樹脂(A)、及聚醯胺樹脂(B)之母料(M); 將該母料(M)與二羧酸單元之70莫耳%以上係來自芳香族二羧酸且二醇單元之70莫耳%以上係來自脂肪族二醇之聚酯樹脂(R)進行熔融混練,獲得聚酯系樹脂組成物; 該聚酯樹脂(A)之玻璃轉移溫度為105℃以下, 該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中之聚酯樹脂(A)之含量為0.5~15.0質量%, 該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中之聚醯胺樹脂(B)之含量為0.5~10.0質量%。 又,本發明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係將含有具環狀縮醛結構或脂環族烴結構之聚酯樹脂(A)及聚醯胺樹脂(B)之母料(M)、與二羧酸單元之70莫耳%以上係來恣芳香族二羧酸且二醇單元之70莫耳%以上係來自脂肪族二醇之聚酯樹脂(R)予以熔融混練而得,該聚酯樹脂(A)之玻璃轉移溫度為105℃以下,該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中之聚酯樹脂(A)之含量為0.5~15.0質量%,該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中之聚醯胺樹脂(B)之含量為0.5~10.0質量%。 以下之説明中,依本發明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之製造方法獲得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及本發明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總稱為本發明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
本案發明人等努力研究,結果發現:當製備含有特定量之聚酯樹脂(A)、特定量之聚醯胺樹脂(B)、及聚酯樹脂(R)之樹脂組成物時,製備含聚酯樹脂(A)及聚醯胺樹脂(B)之母料後將聚酯樹脂(R)予以熔融混練而獲得聚酯系樹脂組成物時,可得到能獲得透明性及氣體阻隔性優異之成形品的樹脂組成物,乃完成本發明。獲得效果之詳細作用機轉雖不詳,據推測有一部分是如以下所述。 本案發明人發現:使用含有聚醯胺樹脂(B)及聚酯樹脂(R)之樹脂組成物製作成形品時,尤其在延伸時,兩樹脂之界面增大且兩樹脂之折射率之乖離增大,光線會在兩樹脂之界面散射,所以透明性降低。據推測聚酯樹脂(A)會縮小兩樹脂之間的折射率的差距,抑制光線散射,結果改善了透明性。又,據推測藉由將含有聚酯樹脂(A)及聚醯胺樹脂(B)之母料(M)添加到聚酯樹脂(R),能夠在聚醯胺樹脂(B)與聚酯樹脂(R)之界面使聚酯樹脂(A)適當地存在,故可抑制光線散射, 貢獻於透明性改善。 以下針對本發明使用之聚酯樹脂(A)、聚醯胺樹脂(B)、及聚酯樹脂(R)説明。
<聚酯樹脂(A)> 本發明中,聚酯樹脂(A)具有環狀縮醛結構或脂環族烴結構且該聚酯樹脂(A)之玻璃轉移溫度為105℃以下。 聚酯樹脂(A)之第1實施態樣係具有環狀縮醛結構之聚酯樹脂(A1),第2實施態樣係具有脂環族烴結構之聚酯樹脂(A2)(惟不包括具有環狀縮醛結構者。)。聚酯樹脂(A)宜為具有環狀縮醛結構之聚酯樹脂(A1)較佳。
(聚酯樹脂(A1)) 聚酯樹脂(A1)係具有具環狀縮醛結構之二醇單元及具有環狀縮醛結構之二羧酸單元之至少一者之聚酯樹脂。 聚酯樹脂(A1)中之環狀縮醛結構,能以來自二醇成分之二醇單元之形式導入,也可以來自二羧酸成分之二羧酸單元之形式導入,宜以來自二醇成分之二醇單元的形式具有較佳。理由據認為是環狀縮醛結構對酸不一定安定。
作為構成聚酯樹脂(A1)中之具有環狀縮醛結構之二醇單元之二醇成分宜為下式(1)或(2)表示之化合物較佳。
【化5】
上式(1)及(2)中,R1 各自獨立地表示選自於由碳數1~10之2價脂肪族基、碳數3~12之2價脂環基、及碳數6~18之2價芳香族基構成之群組中之2價有機基。 上式(2)中,R2 表示選自於由碳數1~10之1價脂肪族基、碳數3~12之1價脂環基、及碳數6~18之1價芳香族基構成之群組中之1價有機基。
R1 為2價脂肪族基時,該2價脂肪族基,例如:直鏈狀或分支鏈狀之伸烷基、伸烯基等。該2價脂肪族基之碳數為1~10,較佳為1~6,更佳為1~4。例如:亞甲基、伸乙基(-CH2 CH2 -)、亞丙基(-CH(CH2 CH3 )-)、伸丙基(-CH(CH3 )CH2 -)、三亞甲基(-CH2 CH2 CH2 -)、異亞丙基(-C(CH3 )2 -)、四亞甲基(-CH2 CH2 CH2 CH2 -)、亞丁基(-CH(CH2 CH2 CH3 )-)、異亞丁基(-CH(CH(CH3 )2 )-)、第二亞丁基(-C(CH3 )(CH2 CH3 )-)及異伸丁基(-C(CH3 )2 -CH2 -)等。該等之中,考量本發明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之透明性之觀點,R1 為異伸丁基較佳,亞甲基鍵結於羥基之異伸丁基更佳。 R1 為2價脂環基時,該2價脂環基,例如:環伸烷基等。該2價脂環基之碳數為3~12,較佳為6~9。2價脂環基可為單環也可為多環。 R1 為2價芳香族基時,該2價芳香族基,例如:伸苯基、聯伸苯基、伸萘基等伸芳基。該2價芳香族基之碳數為6~18,較佳為6~12。
R2 為1價脂肪族基時,該1價脂肪族基,例如:直鏈狀或分支鏈狀之烷基、烯基等。該1價脂肪族基之碳數為1~10,較佳為1~6,更佳為1~4。例如: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第二丁基、異丁基、及第三丁基等。 R2 為1價脂環基時,該1價脂環基,例如:環烷基等。該1價脂環基之碳數為3~12,較佳為6~9。該環烷基可以為單環也可為多環。 R2 為1價芳香族基時,該1價芳香族基,例如:苯基、聯苯基、萘基等芳基。該1價芳香族基之碳數為6~18,較佳為6~12。
上述脂肪族基、脂環基、芳香族基也可進一步經取代基取代。 該取代基,例如:氯原子、溴原子、碘原子等鹵素原子、氰基、硝基、烷氧基、芳氧基、醯基、胺基等。
作為構成具環狀縮醛結構之二醇單元之二醇成分,宜為上式(1)表示之化合物尤佳。 上式(1)表示之化合物之具體例可以列舉3,9-雙(1,1-二甲基-2-羥基乙基)-2,4, 8,10-四氧雜螺[5.5]十一烷,上式(2)表示之化合物之具體例為5-羥甲基-5-乙基-2- (1,1-二甲基-2-羥基乙基)-1,3-二㗁烷。
聚酯樹脂(A1)具有具環狀縮醛結構之二醇單元時,具環狀縮醛結構之二醇單元之含量,考量成形加工性維持、由聚酯系樹脂組成物構成之成形體之氣體阻隔性之觀點,相對於二醇單元之全量,較佳為3~45莫耳%,更佳為10~40莫耳%,又更佳為15~30莫耳%,更佳為15~25莫耳%。
又,作為構成聚酯樹脂(A1)中之具環狀縮醛結構之二羧酸單元之二羧酸成分,宜為下式(3)或(4)表示之化合物較佳。
【化6】
上式(3)及(4)中,R3 各自獨立地表示選自於由碳數1~10之2價脂肪族基、碳數3~12之2價脂環基、及碳數6~18之2價芳香族基構成之群組中之2價有機基,R4 各自獨立地表示氫原子、甲基、乙基、或異丙基。 上式(4)中,R5 表示選自於由碳數1~10之1價脂肪族基、碳數3~12之1價脂環基、及碳數6~18之1價芳香族基構成之群組中之1價有機基。 又,具體的上述2價脂肪族基、2價脂環基、2價芳香族基可列舉就上式(1)及(2)中之R1 所例示者,理想態樣亦同。又,上述1價脂肪族基、1價脂環基、1價芳香族基可列舉就上式(2)中之R2 所例示者,理想態樣亦同。
上式(3)表示之化合物之具體例為3,9-雙(1,1-二甲基-2-羧基乙基)-2,4,8,10-四氧雜螺[5.5]十一烷、3,9-雙(2-羧基乙基)-2,4,8,10-四氧雜螺[5.5]十一烷等,又,上式(4)表示之化合物之具體例可列舉5-羧基-5-乙基-2-(1,1-二甲基-2-羧基乙基)-1, 3-二㗁烷、5-羧基-5-乙基-2-(2-羧基乙基)-1,3-二㗁烷等。
聚酯樹脂(A1)具有具環狀縮醛結構之二羧酸單元時,具環狀縮醛結構之二羧酸單元之含量,考量成形加工性維持、及由聚酯系樹脂組成物構成之成形體之氣體阻隔性之觀點,相對於二羧酸單元之全量較佳為3~45莫耳%,更佳為10~40莫耳%,又更佳為15~35莫耳%,更佳為15~25莫耳%。 聚酯樹脂(A1)可具有具環狀縮醛結構之二醇單元及具環狀縮醛結構之二羧酸單元之兩者,但宜具有具環狀縮醛結構之二醇單元或具環狀縮醛結構之二羧酸單元較佳,具有具環狀縮醛結構之二醇單元更佳。又,聚酯樹脂(A1)具有具環狀縮醛結構之二醇單元及具環狀縮醛結構之二羧酸單元之兩者時,具環狀縮醛結構之構成單元之含量,考量成形加工性維持、及由聚酯系樹脂組成物構成之成形體之氣體阻隔性之觀點,相對於含有二醇單元及二羧酸單元之全部構成單元,較佳為1.5~22.5莫耳%,更佳為5~20莫耳%,又更佳為7.5~12.5莫耳%。
作為聚酯樹脂(A1)中含有的具環狀縮醛結構之二醇單元以外之二醇單元,可以含有脂肪族二醇單元、脂環族二醇單元及芳香族二醇單元,含有脂肪族二醇單元、脂環族二醇單元較佳,含有脂肪族二醇單元更佳。 聚酯樹脂(A1)中含有脂肪族二醇單元時,二醇單元中之脂肪族二醇單元之含量,考量使用前之乾燥容易性之觀點,較佳為55莫耳%以上,更佳為60莫耳%以上,又更佳為70莫耳%以上,又,較佳為97莫耳%以下,更佳為90莫耳%以下,又更佳為85莫耳%以下。
聚酯樹脂(A1)可含之脂肪族二醇單元之碳數為2~24較理想,2~12更佳,2~6更理想。作為可構成脂肪族二醇單元之具體的化合物,可以列舉乙二醇、1,2-丙二醇、1,3-丙二醇、1,4-丁二醇、二乙二醇、三乙二醇、1,2-丁二醇、1,3-丁二醇、2,3-丁二醇、1,5-戊二醇、新戊二醇、1,6-己二醇等,乙二醇、丙二醇、1,4-丁二醇較理想,乙二醇更理想。
聚酯樹脂(A1)可含之脂環族二醇單元之碳數為3~24較理想,6~12更佳,6~10更理想。作為可構成脂環族二醇單元之具體的化合物可列舉1,2-環己二醇、1,3-環己二醇、1,4-環己二醇、1,2-環己烷二甲醇、1,3-環己烷二甲醇、1,4-環己烷二甲醇、1,4-環己烷二乙醇等。
聚酯樹脂(A1)可含之芳香族二醇單元之碳數為6~24較理想,6~20更理想。作為可構成芳香族二醇單元之具體的化合物,可列舉氫醌、4,4’-二羥基雙酚、1,4-雙(β-羥基乙氧基)苯、雙[4-(2-羥基乙氧基)苯基]碸、雙(對羥基苯基)醚、雙(對羥基苯基)碸、雙(對羥基苯基)甲烷、1,2-雙(對羥基苯基)乙烷、雙酚A、雙酚C、2,5-萘二醇、對於該等二醇附加環氧乙烷、環氧丙烷而得之二醇等。
又,聚酯樹脂(A1),於無損本發明之效果之範圍內,也可以含有單元醇類單元、3元以上之多元醇類單元等。單元醇類可列舉丁醇、己醇、辛醇等,3元以上之多元醇類可列舉三羥甲基丙烷、甘油、新戊四醇等。
本發明使用之聚酯樹脂(A1),可以含有芳香族二羧酸單元及脂肪族二羧酸單元作為具環狀縮醛結構之二羧酸單元以外之二羧酸單元,含有芳香族二羧酸單元較佳。 聚酯樹脂(A1)中含有芳香族二羧酸單元時,二羧酸單元中之芳香族二羧酸單元之含量較佳為55莫耳%以上,更佳為60莫耳%以上,又更佳為70莫耳%以上,更佳75莫耳%以上,又較佳為97莫耳%以下,更佳為90莫耳%以下,又更佳為85莫耳%以下。
作為可構成聚酯樹脂(A1)可含之芳香族二羧酸單元之化合物,其芳香族核可以使用具苯、萘、蒽、聯苯、二苯醚、二苯基碸、或二苯基甲烷等之二羧酸及該等衍生物。芳香族二羧酸衍生物,例如由芳香族二羧酸與碳數1~3之醇形成之酯。 其中,對苯二甲酸、間苯二甲酸、1,3-萘二羧酸、1,4-萘二羧酸、1,5-萘二羧酸、2,6-萘二羧酸、2,7-萘二羧酸等萘二羧酸、4,4’-聯苯二羧酸、3,4’-聯苯二羧酸、4,4’-聯苯碸二羧酸、4,4’-聯苯醚二羧酸、1,2-雙(苯氧基)乙烷-p,p’-二羧酸、蒽二羧酸等及該等碳數1~3之短鏈烷酯較理想,對苯二甲酸、間苯二甲酸、2,6-萘二羧酸、4,4’-聯苯二羧酸及它們的甲酯及乙酯更佳,對苯二甲酸、間苯二甲酸及它們的甲酯更佳、對苯二甲酸及其甲酯最理想。
聚酯樹脂(A1)可含之能構成脂肪族二羧酸單元之具體的化合物,例如琥珀酸、戊二酸、己二酸、庚二酸、辛二酸、壬二酸、癸二酸、十二烷二羧酸等。
又,聚酯樹脂(A1),在無損本發明之效果之範圍內,也可含有單元羧酸單元、3價以上之多元羧酸單元、羧酸酐單元等。單元羧酸可列舉苯甲酸、丙酸、丁酸等,3元以上之多元羧酸、羧酸酐可列舉偏苯三甲酸 、苯均四酸、偏苯三甲酸酐 、苯均四酸酐等。
聚酯樹脂(A1),係將構成二羧酸單元之二羧酸成分與構成二醇單元之二醇成分予以縮聚而獲得者,其製造可採用係公知方法之直接酯化法、酯交換法。 聚酯樹脂(A1)之製造時使用之縮聚觸媒可列舉公知之三氧化銻、五氧化銻等銻化合物、氧化鍺等鍺化合物等。又,視需要,為了提高分子量,亦可利用以往公知之方法進行固相聚合。
本發明中,聚酯樹脂(A1)之理想具體例,可列舉聚(伸乙基-3,9-雙伸異丁基-2,4,8,10-四氧雜螺[5.5]十一烷-對苯二甲酸酯)(poly(ethylene-3,9-bisisobutylene-2, 4,8,10-tetraoxaspiro[5.5]undecane-terephthalate)、聚(伸乙基-5-乙基-2-伸異丁基-5-亞甲基-1,3-二㗁烷-對苯二甲酸酯)(poly(ethylene-5-ethyl-2-isobutylene-5-methylen e-1,3-dioxane-terephthalate))、聚(伸乙基-3,9-雙伸異丁基-2,4,8,10-四氧雜螺[5.5]十一烷-對苯二甲酸酯)(poly(ethylene-3,9-bisisobutylene-2,4,8,10-tetraoxaspiro[5.5] undecane-terephthalate))、聚(伸乙基-5-乙基-2-伸異丁基-5-亞甲基-1,3-二㗁烷-間苯二甲酸酯)(poly(ethylene-5-ethyl-2-isobutylene-5-methylene-1,3-dioxane-isophtha late))、聚(伸乙基-3,9-雙伸異丁基-2,4,8,10-四氧雜螺[5.5]十一烷-2,6-萘二甲酸酯) (poly(ethylene-3,9-bisisobutylene-2,4,8,10-tetraoxaspiro[5.5]undecane-2,6-naphthalene dicarboxylate))、聚(伸乙基-5-乙基-2-伸異丁基-5-亞甲基-1,3-二㗁烷-2,6-萘二甲酸酯)(poly(ethylene-5-ethyl-2-isobutylene-5-methylene-1,3-dioxane-2,6-naphthale ne dicarboxylate))、聚(伸乙基-3,9-雙伸異丁基-2,4,8,10-四氧雜螺[5.5]十一烷-對苯二甲酸酯-4,4’-聯苯二甲酸酯)(poly(ethylene-3,9-bisisobutylene-2,4,8,10-tetraoxaspi ro[5.5]undecane-terephthalate-4,4’-biphenyl dicarboxylate))、聚(伸乙基-5-乙基-2-伸異丁基-5-亞甲基-1,3-二㗁烷-對苯二甲酸酯-4,4’-聯苯二甲酸酯)(poly(ethylene- 5-ethyl-2-isobutylene-5-methylene-1,3-dioxane-terephthalate-4,4’-biphenyl dicarbox ylate))等。 該等之中,考量氣體阻隔性、透明性、取得容易性等觀點,聚(伸乙基-3,9-雙伸異丁基-2,4,8,10-四氧雜螺[5.5]十一烷-對苯二甲酸酯)較佳。
(聚酯樹脂(A2)) 聚酯樹脂(A2),係具有具脂環族烴結構之二醇單元及具脂環族烴結構之二羧酸單元之至少一者之聚酯樹脂。 又,具脂環族烴結構且具環狀縮醛結構之聚酯樹脂,定義為聚酯樹脂(A1)。 聚酯樹脂(A2)中之脂環族烴結構,可以就來自二醇成分之二醇單元、也可以就來自二羧酸成分之二羧酸單元的形式導入,宜以來自二醇成分之二醇單元的形式具有較佳。
脂環族烴結構可以為單環族或多環族(縮合環族、交聯環族、螺環族)中之任一者。又,環上也可以有取代基。 單環族脂環族烴結構可列舉環烷結構及環烯結構,其中碳數3~10之環烷結構較理想,碳數4~8之環烷結構更佳,碳數4~6之環烷結構更理想。 多環族脂環族烴結構之具體例可列舉雙環[4.4.0]癸烷(別名:十氫萘)、雙環[2.2.1]庚-2-烯(別名:降莰烯)、三環[3.3.1.13’7 ]癸烷(別名:金剛烷)、三環(5.2.1.02.6 )癸烷(別名:四氫二環戊二烯)、螺[5.5]十一烷(別名:螺雙環己烷)等。 脂環族烴結構宜為單環族較佳。其中,環己烷結構尤佳。
聚酯樹脂(A2)可含之構成具脂環族烴結構之二醇單元之二醇成分之具體例可列舉:1,2-環丙二醇、1,2-環丁二醇、1,3-環丁二醇、2,2,4,4-四甲基-1,3-環丁二醇、1,2-環戊二醇、1,3-環戊二醇、3-甲基-1,2-環戊二醇、1,2-環己二醇、1,3-環己二醇、1,4-環己二醇、十氫-1,5-萘二醇、十氫-2,6-萘二醇、1,3-金剛烷二醇、1,2-環丙烷二甲醇、1,2-環丁烷二甲醇、1,3-環丁烷二甲醇、2,2,4,4-四甲基-1,3-環丁烷二甲醇、1,2-環戊烷二甲醇、1,3-環戊烷二甲醇、3-甲基-1,2-環戊烷二甲醇、1,2-環己烷二甲醇、1,3-環己烷二甲醇、1,4-環己烷二甲醇、十氫-1,5-萘二甲醇、十氫-2,6-萘二甲醇、5-降莰烯-2,3-二甲醇、1,3-金剛烷二甲醇、三環(5.2.1.02.6 )癸烷-4,8-二甲醇,但不限定於此等。它們有光學活性時,也可以為光學異構物。
上述二醇成分之中,係具單環族脂環族烴結構之化合物的1,2-環丙二醇、1,2-環丁二醇、1,3-環丁二醇、2,2,4,4-四甲基-1,3-環丁二醇、1,2-環戊二醇、1,3-環戊二醇、3-甲基-1,2-環戊二醇、1,2-環己二醇、1,3-環己二醇、1,4-環己二醇、1,2-環丙烷二甲醇、1,2-環丁烷二甲醇、1,3-環丁烷二甲醇、2,2,4,4-四甲基-1,3-環丁烷二甲醇、1,2-環戊烷二甲醇、1,3-環戊烷二甲醇、3-甲基-1,2-環戊烷二甲醇、1,2-環己烷二甲醇、1,3-環己烷二甲醇、1,4-環己烷二甲醇為較佳。
又,聚酯樹脂(A2)可含之構成具脂環族烴結構之二羧酸單元之二羧酸成分之具體例可以列舉1,2-環丙烷二羧酸、1,2-環丁烷二羧酸、1,3-環丁烷二羧酸、2,2,4,4-四甲基-1,3-環丁烷二羧酸、1,2-環戊烷二羧酸、1,3-環戊烷二羧酸、3-甲基-1,2-環戊烷二羧酸、1,2-環己烷二羧酸、1,3-環己烷二羧酸、1,4-環己烷二羧酸、十氫-1,5-萘二羧酸、十氫-2,6-萘二羧酸、1,3-金剛烷二羧酸或該等酯體,但不限定於此等。它們具光學活性時,也可以是光學異構物。
上述二羧酸成分之中,係具單環族脂環族烴結構之化合物的1,2-環丙烷二羧酸、1,2-環丁烷二羧酸、1,3-環丁烷二羧酸、2,2,4,4-四甲基-1,3-環丁烷二羧酸、1,2-環戊烷二羧酸、1,3-環戊烷二羧酸、3-甲基-1,2-環戊烷二羧酸、1,2-環己烷二羧酸、1,3-環己烷二羧酸、1,4-環己烷二羧酸或該等之酯體為較佳。
聚酯樹脂(A2)可含之構成具有脂環族烴結構之二醇單元之二醇成分宜為下式(5)表示之化合物較佳。
【化7】
上式(5)中,R6 各自獨立地表示碳數1~10之2價脂肪族基。R7 表示選自於由碳數1~10之1價脂肪族基、碳數3~12之1價脂環基、及碳數6~18之1價芳香族基構成之群組中之1價有機基。a為0或1,a=0時,羥基係直接鍵結在環己烷環。b為0~4之整數,考量本發明之樹脂組成物之透明性之觀點,為0較佳。
R6 表示之2價脂肪族基,例如:直鏈狀或分支鏈狀之伸烷基、伸烯基等。該2價脂肪族基之碳數為1~10,較佳為1~6,更佳為1~4。例如:亞甲基、伸乙基(-CH2 CH2 -)、亞丙基(-CH(CH2 CH3 )-)、伸丙基(-CH(CH3 )CH2 -)、三亞甲基(-CH2 CH2 CH2 -)、異亞丙基(-C(CH3 )2 -)、四亞甲基(-CH2 CH2 CH2 CH2 -)、亞丁基(-CH(CH2 CH2 CH3 )-)、異亞丁基(-CH(CH(CH3 )2 )-)、第二亞丁基(-C(CH3 )(CH2 CH3 )-)及伸異丁基基(-C(CH3 )2 -CH2 -)等。該等之中,考量本發明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之透明性之觀點,R6 為亞甲基較佳。
R7 為1價脂肪族基時,該1價脂肪族基,例如:直鏈狀或分支鏈狀之烷基、烯基等。該1價脂肪族基之碳數為1~10,較佳為1~6,更佳為1~4。例如: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第二丁基、異丁基、及第三丁基等。 R7 為1價脂環基時,該1價脂環基,例如:環烷基等。該1價脂環基之碳數為3~12,較佳為6~9。該脂環基可以為單環也可為多環。 R7 為1價芳香族基時,該1價芳香族基,例如:苯基、聯苯基、萘基等芳基。該1價芳香族基之碳數為6~18,較佳為6~12。 該等之中,考量本發明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之透明性之觀點,R7 宜為烷基較佳。又,考量同樣之觀點,b=0亦即環己烷環未被R7 取代更佳。
上述脂肪族基、脂環基、芳香族基也可進一步經取代基取代。 該取代基,例如:氯原子、溴原子、碘原子等鹵素原子、氰基、硝基、烷氧基、芳氧基、醯基、胺基等。
上式(5)表示之化合物之具體例宜為1,2-環己二醇、1,3-環己二醇、1,4-環己二醇、1,2-環己烷二甲醇、1,3-環己烷二甲醇、1,4-環己烷二甲醇,其中,1,3-環己烷二甲醇、1,4-環己烷二甲醇較佳。
聚酯樹脂(A2)具有具脂環族烴結構之二醇單元時,具脂環族烴結構之二醇單元之含量,考量成形加工性維持之觀點,相對於二醇單元之全量較佳為3~60莫耳%,更佳為10~55莫耳%,又更佳為20~50莫耳%。
又,聚酯樹脂(A2)可含之構成具脂環族烴結構之二羧酸單元之二羧酸成分宜為下式(6)表示之化合物較佳。
【化8】
上式(6)中,R8 各自獨立地表示碳數1~10之2價脂肪族基,R9 各自獨立地表示氫原子、甲基、乙基、或異丙基。R10 表示選自於由碳數1~10之1價脂肪族基、碳數3~12之1價脂環基、及碳數6~18之1價芳香族基構成之群組之1價有機基。c為0或1,c=0時,-COOR9 基直接鍵結在環己烷環。d係0~4之整數,考量本發明之樹脂組成物之透明性之觀點,0為較佳。d為2以上之整數時,多數存在之R10 可相同或不同。 又,具體的上述2價脂肪族基、2價脂環基、2價芳香族基可列舉就式(5)中之R6 例示者,理想態樣亦同。又,上述1價脂肪族基、1價脂環基、1價芳香族基可列舉就式(5)中之R7 例示者,理想態樣亦同。
上式(6)表示之化合物之具體例可列舉1,2-環己烷二羧酸、1,3-環己烷二羧酸、 1,4-環己烷二羧酸或該等之酯體,其中,1,3-環己烷二羧酸、1,4-環己烷二羧酸或該等之酯體為較佳。
聚酯樹脂(A2)具有具脂環族烴結構之二羧酸單元時,具脂環族烴結構之二羧酸單元之含量,考量成形加工性維持之觀點,相對於二羧酸單元之全量較佳為3~60莫耳%,更佳為10~55莫耳%,又更佳為20~55莫耳%。 聚酯樹脂(A2)也可有具有具脂環族烴結構之二醇單元及具脂環族烴結構之二羧酸單元之兩者,但具有具脂環族烴結構之二醇單元或具脂環族烴結構之二羧酸單元較佳,具有具脂環族烴結構之二醇單元更佳。又,聚酯樹脂(A2)具有具脂環族烴結構之二醇單元及具脂環族烴結構之二羧酸單元之兩者時,具脂環族烴結構之構成單元之含量,考量成形加工性維持、及由聚酯系樹脂組成物構成之成形體之氣體阻隔性之觀點,宜相對於含有二醇單元及二羧酸單元之全部構成單元,較佳為1.5~30莫耳%,更佳為5~27.5莫耳%,又更佳為10~27.5莫耳%。
聚酯樹脂(A2)可含之具脂環族烴結構之二醇單元以外之二醇單元可以包括脂肪族二醇單元及芳香族二醇單元,包括脂肪族二醇單元較佳。 聚酯樹脂(A2)中含有脂肪族二醇單元時,脂肪族二醇單元之含量,考量使用前之乾燥容易性之觀點,相對於二醇單元之全量較佳為40莫耳%以上,更佳為45莫耳%以上。又,脂肪族二醇單元之含量之上限,於聚酯樹脂(A2)不具有具脂環族烴結構之二醇單元時,宜相對於二醇單元之全量為100莫耳%以下,於聚酯樹脂(A2)具有具脂環族烴結構之二醇單元時,宜相對於二醇單元之全量為97莫耳%以下,更佳為90莫耳%以下,又更佳為80莫耳%以下。
聚酯樹脂(A2)可含之脂肪族二醇單元之碳數為2~24較理想,2~12更佳,2~6更理想。作為能構成脂肪族二醇單元之具體的化合物,可以列舉乙二醇、1,2-丙二醇、1,3-丙二醇、1,4-丁二醇、二乙二醇、三乙二醇、1,2-丁二醇、1,3-丁二醇、2,3-丁二醇、1,5-戊二醇、新戊二醇、1,6-己二醇等,乙二醇、丙二醇、1,4-丁二醇較理想,乙二醇更理想。
聚酯樹脂(A2)能含有之芳香族二醇單元之碳數為6~24較理想,6~20更理想。 作為能構成芳香族二醇單元之具體化合物,可列舉氫醌、4,4’-二羥基聯苯、1,4-雙(β-羥基乙氧基)苯、雙[4-(2-羥基乙氧基)苯基]碸、雙(對羥基苯基)醚、雙(對羥基苯基)碸、雙(對羥基苯基)甲烷、1,2-雙(對羥基苯基)乙烷、雙酚A、雙酚C、2,5-萘二醇、對於該等二醇附加環氧乙烷而得之二醇等。
又,聚酯樹脂(A2),在無損本發明之效果之範圍內,也可以含有上述單元醇類單元、多元醇類單元等。
本發明使用之聚酯樹脂(A2),也可以含有芳香族二羧酸單元及直鏈狀或分支狀之脂肪族二羧酸單元作為具脂環族烴結構之二羧酸單元以外之二羧酸單元,含有芳香族二羧酸單元較佳。 聚酯樹脂(A2)中含有芳香族二羧酸單元時芳香族二羧酸單元之含量宜相對於二羧酸單元之全量為50莫耳%以上,更佳為60莫耳%以上,又更佳為70莫耳%以上。又,芳香族二羧酸單元之含量之上限,於聚酯樹脂(A2)不具有具脂環族烴結構之二羧酸單元時,宜相對於二羧酸單元之全量為100莫耳%以下,於聚酯樹脂(A2)具有具脂環族烴結構之二羧酸單元時,宜相對於二羧酸單元之全量為99.5莫耳%以下。
作為能構成聚酯樹脂(A2)所含之芳香族二羧酸單元之化合物,可以使用具苯、萘、蒽、聯苯、二苯醚、二苯基碸、或二苯基甲烷等之二羧酸及該等之衍生物作為芳香族核。芳香族二羧酸衍生物,例如由芳香族二羧酸與碳數1~3之醇形成之酯。 其中,對苯二甲酸、間苯二甲酸、1,3-萘二羧酸、1,4-萘二羧酸、1,5-萘二羧酸、2,6-萘二羧酸、2,7-萘二羧酸等萘二羧酸、4,4’-聯苯二羧酸、3,4’-聯苯二羧酸、4,4’-聯苯碸二羧酸、4,4’-聯苯醚二羧酸、1,2-雙(苯氧基)乙烷-p,p’-二羧酸、蒽二羧酸等及該等碳數1~3之短鏈烷酯較理想,對苯二甲酸、間苯二甲酸、2,6-萘二羧酸、4,4’-聯苯二羧酸及它們的甲酯及乙酯更佳,對苯二甲酸、間苯二甲酸及它們的甲酯更佳,對苯二甲酸最理想。
聚酯樹脂(A2)可含之能構成直鏈狀或分支狀之脂肪族二羧酸單元之具體化合物,例如琥珀酸、戊二酸、己二酸、庚二酸、辛二酸、壬二酸、癸二酸、十二烷二羧酸等。
又,聚酯樹脂(A2),在無損本發明之效果之範圍內,也可以含有聚酯樹脂(A1)中之上述單元羧酸單元、3元以上之多元羧酸單元、羧酸酐單元等。
聚酯樹脂(A2)係將構成二羧酸單元之二羧酸成分與構成二醇單元之二醇成分予以縮聚而獲得,其製造可採用係公知方法之直接酯化法、酯交換法。 聚酯樹脂(A2)之製造時使用之縮聚觸媒可列舉公知之三氧化銻、五氧化銻等銻化合物、氧化鍺等鍺化合物等。又,視需要為了提高分子量,可依以往公知之方法進行固相聚合。
本發明中,若具體列舉聚酯樹脂(A2)之理想例,例如聚(伸乙基-1,4-環己烷二亞甲基-對苯二甲酸酯)、聚(伸乙基-1,3-環己烷二亞甲基-對苯二甲酸酯)、聚(伸乙基-1,4-環己烷二亞甲基-間苯二甲酸酯)、聚(伸乙基-1,3-環己烷二亞甲基-間苯二甲酸酯)、聚(伸乙基-1,4-環己烷二亞甲基-2,6-萘二甲酸酯-對苯二甲酸酯)、聚(伸乙基-1,4-環己烷二亞甲基-對苯二甲酸酯-4,4’-聯苯二甲酸酯)等。該等之中,考量氣體阻隔性、透明性、取得容易性等觀點,聚(伸乙基-1,4-環己烷二亞甲基-對苯二甲酸酯)為較佳。
本發明中,聚酯樹脂(A)之玻璃轉移溫度為105℃以下。聚酯樹脂(A)之玻璃轉移溫度若超過105℃,則和聚醯胺樹脂(B)、聚酯樹脂(R)之相容性降低,且吹塑成形性不佳,獲得之成形體之氣體阻隔性降低且透明性降低。 聚酯樹脂(A)之玻璃轉移溫度為80~105℃較佳,85~102℃更佳,90~100℃更理想。 本發明中,樹脂之玻璃轉移溫度,係利用使用差示掃描熱量計測得之DSC曲線依實施例記載的方法獲得。
本發明使用之聚酯樹脂(A)在使用前,宜乾燥至使較佳聚合物中之水分率較佳為200ppm以下,更佳為100ppm以下,又更佳為50ppm以下。
本發明使用之聚酯樹脂(A)之固有黏度(在苯酚/1,1,2,2-四氯乙烷=60/40質量比之混合溶劑中,於25℃測得之値)較佳為0.3~2.0dL/g,更佳為0.4~1.8dL/g。 固有黏度若為上述範圍內,聚酯之分子量夠高且熔融時之黏度不過高,能成為成形加工性良好之樹脂組成物。又,使用該樹脂組成物而得之成形體之機械特性亦良好。
本發明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中之聚酯樹脂(A)之含量為0.5~15.0質量%,較佳為1.0~13.0質量%,更佳為1.5~12.0質量%,又更佳為2.0~10.0質量%,更佳2.5~8.0質量%。 該含量若未達0.5質量%,伴隨延伸處理之成形體(以下也稱為「延伸體」)無法獲得充分透明性。另一方面,該含量若超過15質量%,延伸體之延伸部之透明性提高,但是例如在瓶之口部、底部等延伸倍率低的部分之透明性降低,且會妨礙由於摻合聚醯胺樹脂(B)獲致之氣體阻隔性改善效果,無法獲得足夠的成形體的氣體阻隔性。
<聚醯胺樹脂(B)> 作為本發明中使用的聚醯胺樹脂(B),可以使用ω-胺基羧酸、內醯胺等、或將二胺與二羧酸作為單體而縮聚獲得之公知之聚醯胺樹脂。 ω-胺基羧酸單體之具體例可以列舉6-胺基己酸、11-胺基十一烷酸、12-胺基十二烷酸等,內醯胺單體可以列舉ε-己內醯胺、ω-月桂內醯胺等。又,其他芳香族胺基羧酸之例可以列舉對胺基甲基苯甲酸。
二胺單體可以列舉四亞甲基二胺、六亞甲基二胺、十一亞甲基二胺、十二亞甲基二胺、2,2,4-三甲基六亞甲基二胺、2,4,4-三甲基六亞甲基二胺、5-甲基九亞甲基二胺等脂肪族二胺、間亞二甲苯二胺、對亞二甲苯二胺等具有芳香環之二胺、1,3-雙(胺基甲基)環己烷、1,4-雙(胺基甲基)環己烷、1-胺基-3-胺基甲基環己烷、雙(4-胺基環己基)甲烷、雙(3-甲基-4-胺基環己基)甲烷、2,2-雙(4-胺基環己基)丙烷、雙(胺基丙基)哌𠯤、胺基乙基哌𠯤等具脂環族結構之二胺等,但不限定於此等。
二羧酸單體可以列舉琥珀酸、戊二酸、己二酸、庚二酸、辛二酸、壬二酸、癸二酸、十二烷二羧酸等脂肪族二羧酸、環己烷二羧酸、十氫萘二羧酸、降莰烷二羧酸、三環癸烷二羧酸、五環十二烷二羧酸、異佛爾酮二羧酸、3,9-雙(2-羧基乙基)-2,4,8,10-四氧雜螺[5.5]十一烷等具有脂環族結構之二羧酸、對苯二甲酸、間苯二甲酸、鄰苯二甲酸、2-甲基對苯二甲酸、萘二羧酸、聯苯二羧酸、四氫萘二羧酸等具有芳香環之二羧酸、及它們的短鏈烷酯等,但不限定於此等。又,短鏈烷酯具體而言可以列舉碳數1~3者,亦即甲酯、乙酯、丙酯及異丙酯,其中甲酯較佳。 又,在無損本發明之效果之範圍內,也可以使用偏苯三甲酸 、對稱苯三甲酸、苯均四酸、丙三甲酸等3元以上之多元羧酸。 又,在無損本發明之效果之範圍內,也可以使用苯甲酸、丙酸、丁酸等單元羧酸。
上述聚醯胺樹脂之中,從賦予改善氣體阻隔性之效果之觀點,宜為具有含有70莫耳%以上之間亞二甲苯二胺單元的二胺單元與含有70莫耳%以上之α,ω-脂肪族二羧酸之二羧酸單元之聚醯胺樹脂(B1)較佳。
(聚醯胺樹脂(B1)) 聚醯胺樹脂(B1)中,就二胺單元而言宜含有間亞二甲苯二胺單元70莫耳%以上,更佳為80莫耳%以上,又更佳為90~100莫耳%。間亞二甲苯二胺單元藉由佔有二胺單元之70莫耳%以上,能以良好效率提高獲得之聚醯胺之氣體阻隔性。
作為能構成間亞二甲苯二胺單元以外之二胺單元之化合物,可以列舉對亞二甲苯二胺等具芳香環之二胺、1,3-雙(胺基甲基)環己烷、1,4-雙(胺基甲基)環己烷等具脂環族結構之二胺、四亞甲基二胺、六亞甲基二胺、九亞甲基二胺、2-甲基-1,5-戊烷二胺等脂肪族二胺,但並不限定於此等。 又,在無損本發明之效果之範圍內,也可以使用雙(六亞甲基)三胺等3元以上之多元胺。 又,在無損本發明之效果之範圍內也可使用丁胺、己胺、辛胺等單元胺。
聚醯胺樹脂(B1)中,就二羧酸單元而言宜含有α,ω-脂肪族二羧酸單元70莫耳%以上,更佳為75莫耳%以上,又更佳為80~100莫耳%。藉由使α,ω-脂肪族二羧酸之含量為70莫耳%以上,能防止氣體阻隔性降低、結晶性過度降低。 成為原料之α,ω-脂肪族二羧酸可列舉辛二酸、己二酸、壬二酸、癸二酸等,但己二酸、癸二酸較理想,己二酸更理想。
α,ω-脂肪族二羧酸單元以外之二羧酸單元可以列舉來自1,3-環己烷二羧酸、1,4-環己烷二羧酸等脂環族二羧酸之構成單元、來自對苯二甲酸、間苯二甲酸、鄰苯二甲酸、亞二甲苯二羧酸、萘二羧酸等芳香族二羧酸等之構成單元,但不限定於此等。
又,作為構成聚醯胺樹脂(B1)之單元,除了上述二胺單元、二羧酸單元以外,在無損本發明之效果之範圍內也可以使用來自ε-己內醯胺、月桂內醯胺等內醯胺類、胺基己酸、胺基十一烷酸等脂肪族胺基羧酸類之構成單元、來自如對胺基甲基苯甲酸之芳香族胺基羧酸等之構成單元作為共聚合單元。
聚醯胺樹脂(B)之具體例可列舉聚間亞二甲苯己二醯胺(聚醯胺MXD6)、聚對亞二甲苯己二醯胺、聚己醯胺(尼龍6)、聚六亞甲基己二醯胺(尼龍66)、聚六亞甲基癸二醯胺(尼龍610)、聚十一亞甲基己二醯胺(尼龍116)、聚六亞甲基十二醯胺(尼龍612)、聚十一烷醯胺(尼龍11)、聚十二烷醯胺(尼龍12)、間苯二甲酸共聚合聚間亞二甲苯己二醯胺(聚醯胺MXD6I)及該等之共聚合醯胺(例如:尼龍66/6(尼龍66與尼龍6之共聚物))等。該等聚醯胺樹脂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併用2種以上。
聚醯胺樹脂(B)宜利用熔融縮聚(熔融聚合)法製造較佳。 熔融縮聚法可列舉使例如由二胺與二羧酸構成之尼龍鹽於水存在下於加壓下升溫,邊去除加入之水及縮合水邊於熔融狀態使其聚合之方法。 又,也可利用將二胺直接加到熔融狀態之二羧酸並進行縮聚之方法以製造。 於此情形,為了保持反應系為均勻的液狀狀態,宜將二胺連續地添加到二羧酸,於此期間,使反應溫度不低於生成之寡聚醯胺及聚醯胺之熔點的方式持續將反應系升溫並邊進行縮聚較佳。
聚醯胺樹脂(B)之縮聚系內,為了獲得促進醯胺化反應之效果、防止縮聚時著色之效果,也可添加含磷原子之化合物。 含磷原子之化合物可列舉二甲基膦酸、次磷酸、次磷酸鈉、次磷酸鉀、次磷酸鋰、次磷酸鈣、次磷酸乙酯、苯基亞膦酸、苯基亞膦酸鈉、苯基亞膦酸乙酯、苯基膦酸、乙基膦酸、苯基膦酸鈉、苯基膦酸二乙酯、乙基膦酸鈉、乙基膦酸鉀、亞磷酸、亞磷酸氫鈉、亞磷酸鈉、亞磷酸鉀、亞磷酸鈣、亞磷酸三乙酯、亞磷酸三苯酯、焦亞磷酸等但不限定於該等化合物。 該等之中,考量促進醯胺化反應之效果高且防止著色之效果亦優良之觀點, 次磷酸鈉、次磷酸鉀、次磷酸鋰、次磷酸鈣等次磷酸金屬鹽較理想,次磷酸鈉更理想。
在聚醯胺樹脂(B)之縮聚系內添加之含磷原子之化合物之添加量,按聚醯胺樹脂(B)中之磷原子濃度換算,宜為1~500ppm較佳,更佳為5~450ppm,又更佳為10~400ppm。藉由在上述範圍內設定含磷原子之化合物之添加量,能防止聚醯胺於縮聚中著色,且能抑制聚醯胺之凝膠化,故成形品之外觀能保持為良好。
又,在聚醯胺樹脂(B)之縮聚系內宜併用添加含磷原子之化合物及鹼金屬化合物及/或鹼土類金屬化合物較佳。為了防止聚醯胺在縮聚中著色,需存在充分量之含磷原子之化合物,但視情形有可能會促進聚醯胺之凝膠化,故為了調整醯胺化反應速度,也宜使鹼金屬化合物或鹼土類金屬化合物共存較佳。例如可以列舉氫氧化鋰、氫氧化鈉、氫氧化鉀、氫氧化鎂、氫氧化鈣、氫氧化鋇等鹼金屬/鹼土類金屬氫氧化物、乙酸鋰、乙酸鈉、乙酸鉀、乙酸鎂、乙酸鈣、乙酸鋇等鹼金屬/鹼土類金屬乙酸鹽等,但不限定於該等化合物而可使用。
當在聚醯胺樹脂(B)之縮聚系內添加鹼金屬化合物及/或鹼土類金屬化合物時,宜使該化合物之莫耳數除以含磷原子之化合物之莫耳數而得之値成為0.5~ 2.0較佳,更佳為0.6~1.8,又更佳為0.7~1.5。藉由為上述範圍,能獲得含磷原子之化合物所獲致之醯胺化反應促進效果,且能抑制凝膠生成。
熔融縮聚獲得之聚醯胺樹脂(B)先取出並造粒後,乾燥再使用。也可為了提高聚合度,而進一步進行固相聚合。 乾燥及固相聚合使用之加熱裝置宜為連續式之加熱乾燥裝置或稱為滾動乾燥機、錐形乾燥機、旋轉乾燥機等之旋轉滾筒式加熱裝置及稱為圓錐混合機(Nauta Mixer)之內部配備旋轉槳葉的圓錐型加熱裝置,但不限於該等,可使用公知之方法、裝置。 尤其進行聚醯胺之固相聚合時,在上述裝置之中,旋轉滾筒式加熱裝置,能將反應槽內密閉化,容易於去除成為著色原因之氧氣之狀態進行縮聚,故為較佳。
經上述步驟獲得之聚醯胺樹脂(B),著色少、凝膠少,但本發明宜使用經上述步驟獲得之聚醯胺當中之JIS-K-7105之色差試驗之b* 値為5以下者較理想,更佳為3以下者,又更佳為1以下者。聚醯胺之b* 値藉由設為5以下,能抑制利用後加工獲得之成形品之黃色化,可保持其商品價値。
聚醯胺樹脂(B)之聚合度有數種指標,一般使用相對黏度。 聚醯胺樹脂(B)之相對黏度較佳為1.5~4.2,更佳為1.6~3.6,又更佳為1.7~2.8, 更佳1.9~2.3。 聚醯胺樹脂(B)之相對黏度藉由設為上述範圍,成形加工性安定,可獲得外觀良好之成形品。 又,本發明中,聚醯胺樹脂(B)之相對黏度係指依實施例記載的方法測得之値。
相對於本發明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之全量,聚醯胺樹脂(B)之含量為0.5~10.0質量%,較佳為1.0~8.0質量%,更佳為2.0~6.0質量%。 該含量若未達0.5質量%,由本發明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獲得之成形體之氣體阻隔性不足。另一方面,該含量若超過10.0質量%,由本發明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獲得之成形體之透明性不良。
<聚酯樹脂(R)> 聚酯樹脂(R)中,二羧酸單元之70莫耳%以上來自芳香族二羧酸且二醇單元之70莫耳%以上來自脂肪族二醇。又,聚酯樹脂(R)係排除聚酯樹脂(A),即便為二羧酸單元之70莫耳%以上來自芳香族二羧酸且二醇單元之70莫耳%以上來自脂肪族二醇之聚酯,但具環狀縮醛結構或脂環族烴結構之聚酯樹脂則屬於聚酯樹脂(A)。 芳香族二羧酸可列舉對苯二甲酸、間苯二甲酸、鄰苯二甲酸、聯苯二羧酸、二苯醚-二羧酸、二苯基碸-二羧酸、二苯酮-二羧酸、2,6-萘二羧酸、1,4-萘二羧酸及2,7-萘二羧酸等,但對苯二甲酸、間苯二甲酸、鄰苯二甲酸、萘二羧酸、及4,4’-聯苯二羧酸較理想,對苯二甲酸更理想。
芳香族二羧酸可以列舉磺酸基鄰苯二甲酸、磺酸基鄰苯二甲酸金屬鹽。磺酸基鄰苯二甲酸金屬鹽係磺酸基鄰苯二甲酸之金屬鹽,該金屬原子可列舉鋰、鈉、鉀等鹼金屬、鈹、鎂、鈣、鍶等鹼土類金屬、鋅。該等之中,鹼金屬較理想,鈉或鋰更佳,鈉更理想。 磺酸基鄰苯二甲酸及磺酸基鄰苯二甲酸金屬鹽,可以2個羧基鍵結在鄰位、間位、或對位中任一者,但間位或對位較佳,鍵結於間位更佳。亦即,磺酸基對苯二甲酸、磺酸基間苯二甲酸、磺酸基對苯二甲酸金屬鹽或磺酸基間苯二甲酸金屬鹽較佳,磺酸基間苯二甲酸、或磺酸基間苯二甲酸金屬鹽更佳。 又,磺酸基鄰苯二甲酸及磺酸基鄰苯二甲酸金屬鹽可經取代,取代基可列舉取代或無取代之烷基、取代或無取代之芳基。前述烷基較佳為碳數1~8,更佳為1~6,又更佳為碳數1~4。具體而言,可列舉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第三丁基、正辛基、2-乙基己基。前述芳基為碳數6~12之芳基較理想,可列舉苯基、萘基,宜為苯基較佳。 磺酸基鄰苯二甲酸及磺酸基鄰苯二甲酸金屬鹽具體而言可列舉5-磺酸基間苯二甲酸、5-磺酸基間苯二甲酸鈉、5-磺酸基間苯二甲酸鋰、5-磺酸基間苯二甲酸鉀、雙(5-磺酸基間苯二甲酸)鈣、5-磺酸基間苯二甲酸二甲基鈉、5-磺酸基間苯二甲酸二乙基鈉等。 聚酯樹脂(R)含有來自選自於由磺酸基鄰苯二甲酸及磺酸基鄰苯二甲酸金屬鹽構成之群中之至少一者的構成單元時,至少含有來自磺酸基鄰苯二甲酸金屬鹽之構成單元較佳。 聚酯樹脂(R)中之來自磺酸基鄰苯二甲酸及磺酸基鄰苯二甲酸金屬鹽之構成單元之含量,宜為來自二羧酸之構成單元全體之0.01~15莫耳%,更佳為0.03~10.0莫耳%,又更佳為0.06~5.0莫耳%,更佳0.08~1.0莫耳%。
又,脂肪族二醇可列舉乙二醇、2-伸丁基-1,4-二醇、三亞甲基二醇、四亞甲基二醇、六亞甲基二醇、新戊二醇、甲基戊二醇及二乙二醇等直鏈或有分支結構之脂肪族二醇。該等中,乙二醇、新戊二醇較理想,乙二醇更理想。
本發明使用之聚酯樹脂(R)之中,來自二羧酸之構成單元(二羧酸單元)之70莫耳%以上係來自芳香族二羧酸之構成單元,且來自二醇之構成單元(二醇單元)之70莫耳%以上係來自脂肪族二醇。 二羧酸單元之80莫耳%以上來自芳香族二羧酸之構成單元較佳,90莫耳%以上來自芳香族二羧酸之構成單元更佳。 又,二醇單元之80莫耳%以上來自脂肪族二醇之構成單元較佳,90莫耳%以上來自脂肪族二醇之構成單元更佳。
又,聚酯樹脂(R)中,二羧酸單元之70莫耳%以上來自對苯二甲酸之構成單元且二醇單元之70莫耳%以上來自乙二醇之構成單元更佳,二羧酸單元之80莫耳%以上來自對苯二甲酸之構成單元且二醇單元之80莫耳%以上來自乙二醇之構成單元更佳,二羧酸單元之90莫耳%以上來自對苯二甲酸之構成單元且二醇單元之90莫耳%以上來自乙二醇之構成單元又更為理想。 又,以下之説明中,將二羧酸單元之70莫耳%以上來自對苯二甲酸之構成單元且二醇單元之70莫耳%以上來自乙二醇之構成單元的聚酯樹脂也稱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如上述,藉由將二羧酸單元中所占之來自對苯二甲酸由来之單元之比例定為70莫耳%以上,聚酯樹脂不易變成非晶質,故使用由本發明之樹脂組成物獲得之成形體作為中空容器時,即使在其內部填充高溫品也不易熱收縮,耐熱性成為良好。 使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作為聚酯樹脂時,聚酯樹脂(A)以外的聚酯樹脂可以由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單體構成,也可除了含有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並含有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以外之聚酯樹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之含量, 較佳為相對於聚酯樹脂(A)以外的聚酯樹脂全量,為80~100質量%,更佳為90~100質量%。
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可含有來自對苯二甲酸、乙二醇以外之二官能性化合物之構成單元,此二官能性化合物可列舉對苯二甲酸及乙二醇以外之上述芳香族二羧酸及脂肪族二醇、及芳香族二羧酸、脂肪族二醇以外之二官能性化合物。此時,來自對苯二甲酸、乙二醇以外之二官能性化合物之構成單元,相對於構成聚酯樹脂(R)之全部構成單元之總莫耳為20莫耳%以下較理想,更佳為10莫耳%以下。 又,即便聚酯樹脂(R)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以外之情形,也可含有來自芳香族二羧酸、脂肪族二醇以外之二官能性化合物之構成單元。
脂肪族二醇、芳香族二羧酸以外之二官能性化合物可列舉脂肪族二醇以外之脂肪族二官能性化合物、芳香族二羧酸以外之芳香族二官能性化合物等。 脂肪族二醇以外之脂肪族二官能性化合物可列舉直鏈或分支之脂肪族二官能性化合物,具體而言,可列舉丙二酸、琥珀酸、己二酸、壬二酸及癸二酸等脂肪族二羧酸;10-羥基十八酸、乳酸、羥基丙烯酸、2-羥基-2-甲基丙酸及羥基丁酸等脂肪族羥基羧酸等。 芳香族二羧酸以外之芳香族二官能性化合物無特殊限定,具體例可以列舉羥基苯甲酸、羥基甲苯甲酸、羥基萘甲酸、3-(羥基苯基)丙酸、羥基苯基乙酸及3-羥基-3-苯基丙酸等芳香族羥基羧酸;及雙酚化合物及氫醌化合物等芳香族二醇、它們的環氧乙烷、環氧丙烷等烷氧烷加成物。
又,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含有來自磺酸基鄰苯二甲酸、磺酸基鄰苯二甲酸金屬鹽、及對苯二甲酸以外之芳香族二羧酸之構成單元時,此芳香族二羧酸宜選自於由間苯二甲酸、鄰苯二甲酸、萘二羧酸、及4,4’-聯苯二羧酸構成之群組較佳。它們的成本低,且容易製造含有其中1種之共聚合聚酯樹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含有來自此等芳香族二羧酸之構成單元時,來自此芳香族二羧酸之構成之比例宜為二羧酸單元之1~20莫耳%較佳,更佳為1~10莫耳%。 該等之中,特別理想的芳香族二羧酸可列舉間苯二甲酸、萘二羧酸,間苯二甲酸最理想。含有來自間苯二甲酸之構成單元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成形性優異且結晶化速度減慢,藉此可防止成形品白化,於此觀點為優良。又,含有來自萘二羧酸之構成單元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會使樹脂之玻璃轉移點上昇、耐熱性提高且吸收紫外線,故適合製造要求抗紫外線之成形體等。又,就萘二羧酸而言,2,6-萘二羧酸成分容易製造且經濟性高,故為理想。
聚酯樹脂(R)也可以含有來自單元羧酸、單元醇等單官能性化合物之構成單元。此等化合物之具體例可列舉苯甲酸、鄰甲氧基苯甲酸、間甲氧基苯甲酸、對甲氧基苯甲酸、鄰甲基苯甲酸、間甲基苯甲酸、對甲基苯甲酸、2,3-二甲基苯甲酸、2,4-二甲基苯甲酸、2,5-二甲基苯甲酸、2,6-二甲基苯甲酸、3,4-二甲基苯甲酸、3,5-二甲基苯甲酸、2,4,6-三甲基苯甲酸、2,4,6-三甲氧基苯甲酸、3,4,5-三甲氧基苯甲酸、1-萘甲酸(1-naphthoic acid)、2-萘甲酸(2-naphthoic acid)、2-聯苯羧酸、1-萘乙酸及2-萘乙酸等芳香族単官能性羧酸;丙酸、丁酸、正辛酸、正壬酸、豆肉蔻酸、十五酸、硬脂酸、油酸、亞麻油酸及次亞麻油酸等脂肪族單元羧酸;苯甲醇、2,5-二甲基苯甲醇、2-苯乙醇、苯酚、1-萘酚及2-萘酚等芳香族單元醇;丁醇、己醇、辛醇、十五醇、硬脂醇、聚乙二醇單烷醚、聚丙二醇單烷醚、聚四亞甲基二醇單烷醚、油醇等脂肪族單元醇等。 該等之中,考量聚酯製造容易性及此等之製造成本之觀點,苯甲酸、2,4,6-三甲氧基苯甲酸、2-萘甲酸、硬脂酸及硬脂醇較佳。來自單官能性化合物之構成單元之比例,相對於聚酯樹脂(R)之全部構成單元之總莫耳,較佳為5莫耳%以下,更佳為3莫耳%以下,又更佳為1莫耳%以下。單官能性化合物係作用將為聚酯樹脂分子鏈之末端基或分支鏈之末端基密封,藉此可抑制聚酯樹脂(R)過度高分子量化並防止凝膠化。
又,聚酯樹脂(R)為了獲得必要的物性,也可將具有選自羧基、羥基及它們的酯形成基中的至少3種基之多官能性化合物作為共聚合成分。多官能性化合物,例如:對稱苯三甲酸、偏苯三甲酸、1,2,3-苯三羧酸、苯均四酸及1,4,5,8-萘四羧酸等芳香族多元羧酸;1,3,5-三羥基苯等芳香族多元醇;三羥甲基丙烷、新戊四醇、甘油等脂肪族多元醇;4-羥基間苯二甲酸、3-羥基間苯二甲酸、2,3-二羥基苯甲酸、2,4-二羥基苯甲酸、2,5-二羥基苯甲酸、2,6-二羥基苯甲酸、兒茶酸、沒食子酸及2,4-二羥基苯基乙酸等芳香族羥基羧酸;酒石酸及蘋果酸等脂肪族羥基羧酸;及它們的酯體。 聚酯樹脂(R)中,來自多官能性化合物之構成單元之比例宜相對於聚酯之全部構成單元之總莫耳數為未達0.5莫耳%較佳。 上述當中,考量反應性與製造成本之觀點,理想的多官能性化合物可列舉偏苯三甲酸 、苯均四酸、對稱苯三甲酸、三羥甲基丙烷及新戊四醇。
聚酯樹脂(R)之製造可採用係公知方法之直接酯化法、酯交換法。聚酯樹脂(R)之製造時使用之縮聚觸媒可列舉公知之三氧化銻、五氧化銻等銻化合物、氧化鍺等鍺化合物、氯化鋁等鋁化合物等,但不限定於此等。又,就其他製造方法而言,可列舉如長滯留時間及/或高溫擠壓之方法且將不同種之聚酯樹脂進行酯交換之方法。
聚酯樹脂(R),有時會含有係乙二醇成分之二量體且在聚酯樹脂之製造步驟少量形成之少量之二乙二醇副產物單元。為了保持成形體有良好的物性,聚酯樹脂中之二乙二醇單元之比例宜儘量少較佳。來自二乙二醇之構成單元之比例, 相對於聚酯樹脂(R)之全部構成單元較佳為3莫耳%以下,更佳為2莫耳%以下,又更佳為1莫耳%以下。
又,聚酯樹脂(R)也可含有來自再生聚酯樹脂、或使用完畢之聚酯或工業回收完畢之聚酯的材料(例如聚酯單體、觸媒及寡聚物)。 又,聚酯樹脂(R)可單獨使用1種也可併用2種以上之樹脂。
聚酯樹脂(R)之固有黏度無特殊制限,較佳為0.5~2.0dL/g,更佳為0.6~1.5dL/ g。固有黏度若為0.5dL/g以上,聚酯樹脂之分子量更高,故可成形體展現作為結構物為必要之機械性質。 又,固有黏度,係於苯酚/1,1,2,2-四氯乙烷(=60/40質量比)混合溶劑溶解測定對象之聚酯樹脂而製備成0.2、0.4、0.6g/dL溶液,於25℃利用自動黏度測定裝置(Malvern製,Viscotek)測得固有黏度。
本發明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亦可含有上述聚酯樹脂(A)、聚醯胺樹脂(B)、及聚酯樹脂(R)以外之成分,但宜聚酯樹脂(A)、聚醯胺樹脂(B)、及聚酯樹脂(R)之合計量宜為聚酯系樹脂組成物全體之50質量%以上較佳,70質量%以上更佳,80質量%以上更佳,90質量%以上又更理想。 本發明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所含有之其他成分可列舉過渡金屬。
<過渡金屬> 本發明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中,為了誘發聚醯胺樹脂(B)之氧化反應而提高吸氧機能,使氣體阻隔性更高,宜含有過渡金屬較佳。 過渡金屬宜係選自於由元素周期表之第VIII族之過渡金屬、錳、銅、及鋅構成之群中之至少1種較理想,考量展現吸氧能力之觀點,選自於由鈷、鐵、錳、及鎳構成之群中之至少1種更佳,鈷更理想。 過渡金屬,除了使用單體,也可以含上述金屬之低價數之氧化物、無機酸鹽、有機酸鹽、或錯鹽之形式使用。無機酸鹽可列舉氯化物、溴化物等鹵化物、碳酸鹽、硫酸鹽、硝酸鹽、磷酸鹽、矽酸鹽等。另一方面,有機酸鹽可列舉羧酸鹽、磺酸鹽、膦酸鹽等。又,可以利用和β-二酮或β-酮酸酯等之過渡金屬錯合物。 本發明中,考量展現良好的吸氧能力之觀點,宜使用選自於由含過渡金屬之羧酸鹽、碳酸鹽、乙醯基丙酮鹽錯合物、氧化物及鹵化物構成之群中之至少1種較佳,辛酸鹽、新癸酸鹽、環烷酸鹽、硬脂酸鹽、乙酸鹽、碳酸鹽、及乙醯基丙酮鹽錯合物構成之群中之至少1種更佳,使用辛酸鈷、環烷酸鈷、乙酸鈷、硬脂酸鈷等羧酸鈷更理想。
上述過渡金屬可單獨使用1種也可組合使用2種以上。 本發明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中之過渡金屬之含量,考量提高氣體阻隔性之觀點,較佳為10~1,000ppm,更佳為20~500ppm,又更佳為50~300ppm,更佳80~ 200ppm。又,使用含過渡金屬之羧酸鹽等時,過渡金屬之含量係指該含過渡金屬之化合物中之過渡金屬本身之含量。
<其他成分> 本發明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中也可含有各種添加劑成分。添加劑成分,例如:著色劑、熱安定劑、光安定劑、防濕劑、防水劑、潤滑劑、擴展劑(spreading agent)等。又,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中,在不脫離本發明目的之範圍內,也可含有聚酯樹脂(A)、聚醯胺樹脂(B)、聚酯樹脂(R)以外之樹脂成分。
<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之製造方法,按順序具有以下步驟:獲得含有聚酯樹脂(A)及聚醯胺樹脂(B)之母料(M)之步驟(以下也稱為步驟1);及將該母料(M)與聚酯樹脂(R)予以熔融混練並獲得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之步驟(步驟2)。 (步驟1:獲得含有聚酯樹脂(A)及聚醯胺樹脂(B)之母料(M)之步驟) 步驟1中,獲得含有聚酯樹脂(A)及聚醯胺樹脂(B)之母料(M)。 該母料(M)至少含有聚酯樹脂(A)及聚醯胺樹脂(B),且宜含有聚酯樹脂(A)、聚醯胺樹脂(B)、及聚酯樹脂(R)較佳,含有聚酯樹脂(A)、聚醯胺樹脂(B)、聚酯樹脂(R)、及過渡金屬更佳。
母料(M)不含有聚酯樹脂(R)時,母料(M)中之聚酯樹脂(A)之含量為10~90質量%,聚醯胺樹脂(B)之含量為90~10質量%較佳,聚酯樹脂(A)之含量為20~80質量%,聚醯胺樹脂(B)之含量為80~20質量%更佳,聚酯樹脂(A)之含量為25~75質量%,聚醯胺樹脂(B)之含量為75~25質量%更理想。
母料(M)含有聚酯樹脂(R)時,母料中之聚酯樹脂(A)之含量為3~90質量%,聚醯胺樹脂(B)之含量為3~90質量%較佳,聚酯樹脂(A)之含量為5~80質量%,聚醯胺樹脂(B)之含量為5~80質量%更佳,聚酯樹脂(A)之含量為10~70質量%,聚醯胺樹脂(B)之含量為10~70質量%更佳、聚酯樹脂(A)之含量為20~70質量%,聚醯胺樹脂(B)之含量為10~40質量%更理想。 又,母料(M)含有聚酯樹脂(R)時,母料(M)中之聚酯樹脂(R)之含量為5質量%以上較佳,10質量%以上更佳,15質量%以上更理想。 母料(M)宜含有聚酯樹脂(R)較佳,母料(M)藉由含有聚酯(R),從聚酯系樹脂組成物獲得之成形品之透明性(霧度)更改善。
母料(M)之製備方法不特別限定,係將聚酯樹脂(A)及聚醯胺樹脂(B),較佳為將聚酯樹脂(A)、聚醯胺樹脂(B)、及聚酯樹脂(R),更佳為聚酯樹脂(A)、聚醯胺樹脂(B)、聚酯樹脂(R)、及過渡金屬進行熔融混練而製備。 熔融混練溫度為不特別限定,220~290℃較佳,225~285℃更佳,230~280℃更理想。 又,熔融混練之時間不特別限定,10秒~5分鐘較佳,20秒~4分鐘更佳,30秒~3分鐘更理想。 熔融混練使用之裝置不特別限定,可以列舉開放型之混合輥、非開放型之班伯里混合機、捏合機、連續混練機(單軸混練機、雙軸混練機、多軸混練機等)等。 上述母料(M)藉由將含有聚酯樹脂(A)及聚醯胺樹脂(B)之原料進行熔融混練再成形為丸粒狀以製造較佳。
(步驟2:將母料(M)與聚酯樹脂(R)進行熔融混練並獲得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之步驟) 步驟2中,將步驟1獲得之母料(M)與聚酯樹脂(R)進行熔融混練並獲得本發明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 母料(M)之稀釋率為2~50倍較佳,3~25倍更佳,5~10倍更理想。 稀釋率若為上述範圍內,獲得之成形體之透明性更優良。 在此,母料(M)之稀釋率,若令母料(M)中之聚酯樹脂(A)之含量為X質量%、聚酯樹脂(A)在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中之含量為Y質量%,可以Y/X表示。又,步驟2中,不添加聚酯樹脂(A)。
步驟2中,宜不添加聚酯樹脂(A)及聚醯胺樹脂(B)較佳,聚酯樹脂(A)及聚醯胺樹脂(B)之全量宜來自母料(M)較佳。 又,聚酯系樹脂組成物含有過渡金屬時,步驟2可以添加過渡金屬,但步驟1中,宜在製備母料(M)時添加過渡金屬較佳。
步驟2中,也可將母料(M)與聚酯樹脂(R)以預先乾摻混方式混合後再進行熔融混練。又,也可將母料(M)與聚酯樹脂(R)進行乾摻混,將獲得之乾摻混品直接投入到射出成形機等成形機,於此情形,在成形機內進行母料(M)與聚酯樹脂(R)之熔融混練,如此的態樣也屬於上述步驟(2)。 也可以利用進料器計量母料(M)與聚酯樹脂(R)後,直接以射出成形機等成形機進行成形。 又,也可以將母料(M)與聚酯樹脂(R)進行乾摻混後進行熔融混練,而獲得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之丸粒,之後進行成形。 步驟2之熔融混練溫度為240~295℃較佳,245~292℃更佳,250~290℃更理想。 熔融混練之時間不特別限定,1秒~5分鐘較佳,3秒~4分鐘更佳,5秒~3分鐘更理想。 熔融混練使用之裝置不特別限定,可列舉開放型之混合輥、非開放型之班伯里混合機、捏合機、連續混練機(單軸混練機、雙軸混練機、多軸混練機等)等。
[成形體之製造方法及成形體] 本發明之成形體之製造方法具有將本發明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依本發明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之製造方法獲得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予以成形之步驟。 又,本發明之成形體由本發明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構成。 以下之説明中,將依本發明之成形體之製造方法獲得之成形體、及本發明之成形體,稱為「本發明之成形體」。
本發明之成形體之製造方法不特別限定,可利用任意方法。 例如:針對薄膜、片之成形,可將通過T模、環狀模等而熔融之本發明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從擠壓機擠出而製造。又,也可藉由將獲得之片進行延伸而加工成延伸薄膜。 針對瓶狀之包裝容器,可藉由將從射出成形機將已在模具內熔融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射出而製得預成形體後,加熱到延伸溫度而進行吹塑延伸以獲得。又,也可利用壓縮成形法、壓縮吹塑成形法、或壓縮延伸吹塑成形法獲得。 又,作為淺盤、杯等容器之成形方法,可列舉從射出成形機將已在模具內熔融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射出並製造之方法、將片利用真空成形、壓空成形、或真空壓空成形等予以成形而製造之方法。 由本發明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構成之成形體不拘於上述製造方法,可經各式各樣的方法製造。 本發明之成形體為瓶、杯、或薄膜較佳,至少成形體之一部分以延伸倍率較佳為2~30倍,更佳為3~25倍,又更佳為5~20倍延伸而成之成形體較佳。
本發明之成形體可為具有由本發明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構成之至少1層之多層構成,但考量單層能獲得優良之氣體阻隔性及透明性之觀點,為單層之成形體,亦即,只由本發明之聚酯樹脂構成之成形體更佳。
本發明之成形體在延伸倍率高之部位、及延伸倍率低之部位皆有優良的透明性。 本發明之成形體之無延伸(延伸倍率1倍)、或延伸倍率未達5倍之部位之霧度較佳為5.0%以下,更佳為4.2%以下,又更佳為4.0%以下。 又,本發明之成形體之延伸倍率為5~20倍之部位之霧度較佳為5.0%以下,更佳為4.2%以下,又更佳為4.0%以下,更佳3.7%以下。 成形體之霧度係指依實施例記載的方法測得之値。
本發明之成形體具有良好的氣體阻隔性。 本發明之成形體之透氧係數,於不含過渡金屬時,較佳為1.60cc・mm/(m2 ・day・atm)以下,更佳為1.50cc・mm/(m2 ・day・atm)以下,又更佳為1.40cc・mm/(m2 ・day・atm)以下,更佳1.35cc・mm/(m2 ・day・atm)以下。 又,於含有過渡金屬時,成形體之透氧係數較佳為0.10cc・mm/(m2 ・day・atm)以下,更佳為0.07cc・mm/(m2 ・day・atm)以下,又更佳為0.06cc・mm/(m2 ・day・atm)以下,更佳0.04cc・mm/(m2 ・day・atm)以下。 本發明之成形體之二氧化碳透過係數較佳為34.0cc・mm/(m2 ・day)以下,更佳為32.0cc・mm/(m2 ・day)以下,又更佳為30.0cc・mm/(m2 ・day)以下,更佳28.0cc・mm/(m2 ・day)以下。 成形體之透氧係數及二氧化碳透過係數,係指依實施例記載的方法測得之値。
本發明中,成形體為瓶、杯等包裝容器較佳,瓶更佳。 包裝容器可以容納、保存各式各樣的物品。例如可容納飲料、調味料、食用油、穀類、需無菌填充或熱殺菌之液體及固體加工食品、化學藥品、液體生活用品、醫藥品、半導體積體電路、及電子器件等各種物品。
[母料(M)] 本發明之理想母料含有:具環狀縮醛結構或脂環族烴結構聚酯樹脂(A)、聚醯胺樹脂(B)、及二羧酸單元之70莫耳%以上來自芳香族二羧酸且二醇單元之70莫耳%以上來自脂肪族二醇之聚酯樹脂(R)。 上述母料(M)適合製備本發明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和上述步驟1中,母料(M)含有聚酯樹脂(R)之態樣製備之母料(M)相同。 又,聚酯樹脂(A)、聚醯胺樹脂(B)、及聚酯樹脂(R)和在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之製造方法等之上述各成分相同,理想範圍亦同。 [實施例]
以下依據實施例對於本發明更詳細説明,但本發明不限於該等實施例。又,實施例及比較例使用之材料、分析・測定方法、及成形體之製造方法如下。
1. 材料 [聚酯樹脂(A)] <聚酯A-1之合成> 於配備攪拌機、精餾塔、冷卻捕集罐、溫度計、冷卻器、觸媒槽、氮氣導入管、減壓線、真空泵浦、壓力調整器之附夾套之30L反應槽中,進料對苯二甲酸二甲酯(DMT)13,313g(69莫耳)、乙二醇(EG)6,664g(107.5莫耳)、3,9-雙(1,1-二甲基-2-羥基乙基)-2,4,8,10-四氧雜螺[5,5]十一烷(SPG)5,108g(16.7莫耳)、及相對於DMT100莫耳為0.03莫耳之乙酸錳四水合物,於氮氣環境下升溫到200℃並進行酯交換反應。於甲醇之餾出量到達相對於理論量為90%以上後,相對於DMT 100莫耳添加氧化銻(III)0.01莫耳與磷酸三苯酯(以下稱為「TPP」)0.06莫耳,緩慢進行升溫與減壓,最終於280℃、0.1kPa以下進行聚合。於成為所望之熔融黏度的時點結束反應,獲得SPG殘基之含量相對於全部二醇單元為20莫耳%之聚酯(聚酯A-1)。又,聚合物中之SPG含量,係由1 H-NMR(400MHz)求出。 聚酯A-1之玻璃轉移溫度為95℃。又,聚酯A-1之固有黏度為0.65dL/g。 又,使用前在80℃進行24小時真空乾燥。
<聚酯A-2之合成> 適當變更EG與SPG之進料量,除此以外和聚酯A-1同樣進行,獲得SPG殘基之含量相對於全部二醇單元為30莫耳%、EG殘基之含量相對於全部二醇單元為70莫耳%之聚酯(聚酯A-2)。 聚酯A-2之玻璃轉移溫度為100℃。又,聚酯A-2之固有黏度為0.65dL/g。 又,使用前在80℃進行24小時真空乾燥。
<聚酯A-3之合成> 適當改變EG與SPG之進料量,除此以外和聚酯A-1同樣進行,獲得SPG殘基之含量相對於全部二醇單元為45莫耳%、EG殘基之含量相對於全部二醇單元為55莫耳%之聚酯(聚酯A-3)。 聚酯A-3之玻璃轉移溫度為110℃。又,聚酯A-3之固有黏度為0.65dL/g。 又,使用前在80℃進行24小時真空乾燥。
[聚醯胺樹脂(B)] <聚醯胺樹脂(B-1)> 於配備攪拌機、分凝器、冷卻器、溫度計、滴加槽、及氮氣導入管之附夾套之50L反應槽中裝入己二酸15kg、次磷酸鈉一水合物15g,充分進行氮氣取代,再於少量之氮氣流下升溫到180℃,使己二酸均勻地熔融後,邊攪拌系內邊於其中費時170分鐘滴加間亞二甲苯二胺13.8kg。於此期間,使內溫連續地升高到245℃。又,將因縮聚生成之水通過分凝器及冷卻器而排除到系外。間亞二甲苯二胺之滴加結束後,再將內溫升高到260℃,繼續反應1小時後,從反應槽下部之噴嘴將聚合物以股帶的形式取出,水冷後造粒而獲得聚合物。 然後將依上述操作獲得之聚合物於100℃進行48小時真空乾燥,以獲得乾燥及結晶化之丸粒。獲得之聚醯胺,相對黏度2.1。
<聚醯胺樹脂(B-2)> 於配備攪拌機、分凝器、冷卻器、溫度計、滴加槽、及氮氣導入管之附夾套之50L反應槽中進料己二酸15kg、次磷酸鈉一水合物15g,充分進行氮氣取代,再於少量之氮氣流下升溫到180℃,使己二酸均勻熔融後,邊攪拌系內邊於其中費時170分鐘滴加間亞二甲苯二胺13.8kg。於此期間,使內溫連續升溫到245℃。又,將因縮聚生成之水通過分凝器及冷卻器而排出到系外。間亞二甲苯二胺之滴加結束後,使內溫進一步升高到260℃,繼續反應1小時後,從反應槽下部之噴嘴將聚合物以股帶的方式取出,水冷後造粒而獲得聚合物。 然後將上述操作獲得之聚合物放入配備加熱夾套、氮氣導入管、真空管線之50L旋轉式滾動機,邊使其旋轉邊將系內減壓,之後以純度99容量%以上之氮氣使其回到常壓,重複此操作3次。之後於氮氣流通下將系內升溫達140℃。然後將系內減壓,再連續的升溫到190℃,於190℃保持30分鐘後,導入氮氣而將系內回到常壓,之後冷卻而獲得聚醯胺。獲得之聚醯胺,相對黏度2.7。
[聚酯樹脂(R)] 使用PET樹脂(商品名:Unipet BK-2180、Nippon Unipet(股)公司製,固有黏度=0.83dL/g,不具磺酸金屬鹽基)。使用時,係使用以除濕乾燥機於150℃進行了8小時乾燥者。
2. 分析方法及測定方法 (1) 聚酯樹脂之固有黏度 依JIS K 7367-1:2002,使聚酯樹脂溶解於苯酚/1,1,2,2-四氯乙烷=60/40(質量比)之混合溶劑中,在25℃保存,使用自動黏度測定裝置(Malvern製,Viscotek)進行測定。
(2) 聚酯樹脂之玻璃轉移溫度 使用聚酯樹脂之玻璃轉移溫度為差示掃描熱量計(島津製作所(股)公司製,商品名:DSC/TA-60WS),將約10mg聚酯樹脂放入鋁製非密封容器,於氮氣(30 mL/分)氣流中,以升溫速度20℃/分加熱到280℃、熔融後急冷,以作為測定用試樣。該試樣於同條件測定,在DSC曲線之轉移前後恰改變基線之差之1/2之溫度定義為玻璃轉移溫度。
(3) 聚醯胺樹脂之相對黏度 精秤聚醯胺樹脂0.2g,於20~30℃攪拌溶解於96質量%硫酸20mL。完全溶解後,快速地取溶液5mL到Cannon-Fenske型黏度計,在25℃之恆溫漕中放置10分鐘後,測定該溶液之掉落時間(t)。又,也同樣測定96質量%硫酸之掉落時間(t0 )。藉下式,使用測得之t及t0 之値算出聚醯胺樹脂之相對黏度。 相對黏度=t/t0
(4) 成形體之霧度 使用在實施例及比較例製作之瓶,依據JIS K7136:2000進行測定。 樣本係瓶之瓶身部(距底部80mm之位置),使用色差計(日本電色工業(股)公司製,型式:COH-400,透過法)測定。
(5) 透氧率測定 使用透氧率測定裝置(MOCON公司製,商品名「OX-TRAN 2/61」)。 在實施例及比較例製作之容量500mL之瓶中裝水100mL,於氧分壓0.21atm之條件下,以瓶內部濕度100%RH(相對濕度)、外濕度50%RH、溫度23℃之條件使1atm之氮氣以20mL/min流通到瓶內部,200小時後之庫侖感測器(coulometric sensor)檢測已流過瓶內部後之氮氣中含有的氧量,以測定透氧率。依此透氧率之測定値,由下式換算為透氧係數。 透氧係數[cc・mm/(m2 ・day・atm)]=透氧率[cc/(day・0.21atm)]/0.21×瓶平均壁厚[mm]/表面積[m2 ]  (表面積=0.04m2 ) 評價基準如下。 -含有過渡金屬時- A:透氧係數0.06[cc・mm/(m2 ・day・atm)]以下 B:透氧係數超過0.06[cc・mm/(m2 ・day・atm)],為0.10[cc・mm/(m2 ・day・atm)]以下 C:透氧係數超過0.10[cc・mm/(m2 ・day・atm)] -不含過渡金屬時- A:透氧係數1.35[cc・mm/(m2 ・day・atm)]以下 B:透氧係數超過1.35[cc・mm/(m2 ・day・atm)],為1.60[cc・mm/(m2 ・day・atm)]以下 C:透氧係數超過1.60[cc・mm/(m2 ・day・atm)]
(6) 二氧化碳透過率測定 使用二氧化碳測定裝置(MOCON公司製,商品名「PERMATRAN-C MODEL 10」)。 瓶製作後,於瓶中投入水500mL與乾冰3.95g並調整成瓶內之二氧化碳對水之溶解量為4.0gas volume,加蓋,於23℃50%RH(相對濕度)之環境下靜置24小時。 之後測定瓶之二氧化碳透過率[cc/day],從下式換算二氧化碳透過係數。 二氧化碳透過係數[cc・mm/(m2 ・day)]=二氧化碳透過率[cc/day]×瓶平均壁厚[mm]/表面積[m2 ]  (表面積=0.04m2 ) 評價基準如下。 A:二氧化碳透過係數為28.0[cc・mm/(m2 ・day)]以下 B:二氧化碳透過係數超過28.0[cc・mm/(m2 ・day)],為32.0[cc・mm/(m2 ・day)]以下 C:二氧化碳透過係數超過32.0[cc・mm/(m2 ・day)]
[實施例1~6及比較例4] 將預定量之聚酯樹脂(A)、聚醯胺樹脂(B)、聚酯樹脂(R)、及作為過渡金屬之硬脂酸鈷(StCo)利用滾動機混合。將此混合物使用雙軸擠壓機(東芝機械(股)公司製,製品名:TEM37-BS),設定C1:190℃、C2:240℃、C3:240℃、C4:240℃、C5:240℃、C6:240℃、H:250℃之溫度條件,於樹脂溫度:235℃、螺桿轉速200rpm、進料器速度:12kg/h之條件進行熔融混練,製成丸粒(母料(M))。 又,表中之硬脂酸鈷之含量代表就鈷(過渡金屬)而言之含量。
將預定量之母料(M)及聚酯樹脂(R)於室溫(25℃)混合10分鐘後,將獲得之混合物投入到預成形體射出成形機(住友重機械工業(股)公司製,型式:SE130EV),依下列條件進行射出成形,製得單層預成形體。 單層預成形體成形條件如下。 ・以1次射出成形製出2個預成形體。 ・預成形體1個質量:20.5g ・熱澆道/缸筒溫度:280℃ ・熱澆道噴嘴溫度:285℃ ・模具冷卻水溫度:15℃ ・成形周期時間:25.9sec
再將製作之單層預成形體冷卻後,使用吹塑成形裝置(Frontier(股)製,型式:EFB-1000ET),以下列條件進行雙軸延伸吹塑成形,獲得單層瓶(高度223mm、胴徑65mm、容量500mL、壁厚250μm、質量20.5g)。模具係500mL花瓣狀底型,吹塑前表面溫度(預成形體加熱後之表面溫度)為107~110℃。 雙軸延伸吹塑成形條件如下。 ・預成形體加熱溫度:107~110℃ ・延伸桿用壓力:0.5MPa ・一次吹塑壓力:0.5MPa ・二次吹塑壓力:2.5MPa ・一次吹塑遅延時間:0.32sec ・一次吹塑時間:0.28sec ・二次吹塑時間:2.0sec ・吹塑排氣時間:0.6sec ・模具溫度:30℃ 使用依上述方式獲得之單層瓶,依據上述方法實施各種物性之測定。結果示於表1。
[比較例1] 只使用聚酯樹脂(R),除此以外和實施例1同樣進行,製作單層瓶,並實施各種物性之測定。結果示於表1。
[比較例2] 將聚酯樹脂(R)與聚醯胺樹脂(B-1)乾摻混後,投入射出成形機,除此以外和實施例1同樣進行,製作單層瓶,並實施各種物性之測定。結果示於表1。
[比較例3] 將聚酯樹脂(R)與聚醯胺樹脂(B-2)乾摻混後,投入射出成形機,除此以外和實施例1同樣進行,製作單層瓶,並實施各種物性之測定。結果示於表1。
[實施例7~12及比較例5~8] 不添加過渡金屬,除此以外各和實施例1~6及比較例1~4同樣製作單層瓶,並實施各種物性之測定。結果示於表2。
[比較例9~12] 改為如表3所示之摻合,除此以外和實施例1同樣製作單層瓶,並實施各種物性之測定。結果示於表3。
【表1】 (*1)透氧係數之單位:cc・mm/(m2 ・day・atm) (*2)二氧化碳透過係數之單位:cc・mm/(m2 ・day)
【表2】 (*1)透氧係數之單位:cc・mm/(m2 ・day・atm) (*2)二氧化碳透過係數之單位:cc・mm/(m2 ・day)
【表3】 (*1)透氧係數之單位:cc・mm/(m2 ・day・atm) (*2)二氧化碳透過係數之單位:cc・mm/(m2 ・day)
依表1~3可知:符合本發明之構成要件之實施例1~12,霧度小,透明性優異,且透氧係數及二氧化碳透過係數低,氣體阻隔性優異。 可知相較於最終的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中之聚醯胺樹脂(B)之含量相同但母料(M)不含聚酯樹脂(R)之實施例4,母料(M)含有聚酯樹脂(R)之實施例1,成形體之透明性較優良。又,實施例1及實施例4之成形體皆氣體阻隔性優異。實施例10與實施例7亦為同樣的結果。 另一方面,未製備母料(M)而製備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之比較例2及3、及比較例6及7,霧度大,透明性不佳。 又,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不含聚酯樹脂(A)及聚醯胺樹脂(B)之比較例1及5,透氧係數及二氧化係數透氧係數高,未能獲得充分的氣體阻隔性。 又,聚酯樹脂(A)之玻璃轉移溫度超過105℃之比較例4及8,霧度大,透明性不佳,且二氧化碳透過係數大,未能獲得充分的氣體阻隔性。 又,聚酯樹脂(A)之含量為15.0質量%以上之比較例9及11,霧度大,透明性不佳。且聚醯胺樹脂(B)之含量超過10質量%之比較例9~12,皆為霧度大,透明性不佳。

Claims (23)

  1. 一種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之製造方法,按順序具有以下步驟: 獲得含有具環狀縮醛結構或脂環族烴結構之聚酯樹脂(A)、及聚醯胺樹脂(B)之母料(M); 將該母料(M)與二羧酸單元之70莫耳%以上係來自芳香族二羧酸且二醇單元之70莫耳%以上係來自脂肪族二醇之聚酯樹脂(R)進行熔融混練,獲得聚酯系樹脂組成物; 該聚酯樹脂(A)之玻璃轉移溫度為105℃以下, 該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中之聚酯樹脂(A)之含量為0.5~15.0質量%, 該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中之聚醯胺樹脂(B)之含量為0.5~10.0質量%。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之製造方法,其中,該母料(M)中之聚酯樹脂(A)之含量為10~90質量%,聚醯胺樹脂(B)之含量為10~90質量%。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之製造方法,其中,該母料(M)更含有聚酯樹脂(R)。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之製造方法,其中,該母料(M)中之聚酯樹脂(A)之含量為3~90質量%,聚醯胺樹脂(B)之含量為3~90質量%。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或4項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之製造方法,其中,該母料(M)中之該聚酯樹脂(R)之含量為5質量%以上。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中任一項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之製造方法,其中,該聚酯系樹脂組成物更含有過渡金屬。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之製造方法,其中,該母料(M)含有過渡金屬。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或7項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之製造方法,其中,該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中之過渡金屬之含量為10~1,000ppm。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8項中任一項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之製造方法,其中,該聚醯胺樹脂(B)係具有含70莫耳%以上之間亞二甲苯二胺單元之二胺單元與含70莫耳%以上之α,ω-脂肪族二羧酸之二羧酸單元之聚醯胺樹脂。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9項中任一項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之製造方法,其中,該聚醯胺樹脂(B)之相對黏度為1.5~4.2。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0項中任一項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之製造方法,其中,該聚酯樹脂(A),係具有具環狀縮醛結構之二羧酸單元、及具環狀縮醛結構之二醇單元中之至少一者之聚酯樹脂。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1項中任一項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之製造方法,其中,該聚酯樹脂(A),係將具環狀縮醛結構之二羧酸之含量佔全部二羧酸成分之10~40莫耳%之二羧酸成分、及/或具環狀縮醛結構之二醇之含量佔全部二醇成分之10~ 40莫耳%之二醇成分予以縮聚而得之聚酯樹脂。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或12項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之製造方法,其中,該具環狀縮醛結構之二醇單元來自下式(1)或(2)表示之化合物; [化1]式(1)及(2)中,R1 各自獨立地表示選自於由碳數1~10之2價脂肪族基、碳數3~12之2價脂環基、及碳數6~18之2價芳香族基構成之群組中之2價有機基;式(2)中,R2 表示選自於由碳數1~10之1價脂肪族基、碳數3~12之1價脂環基、及碳數6~18之1價芳香族基構成之群組中之1價有機基。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0項中任一項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之製造方法,其中,該聚酯樹脂(A),係具有具脂環族烴結構之二羧酸單元、及具脂環族烴結構之二醇單元之至少一者之聚酯樹脂。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之製造方法,其中,該脂環族烴結構係碳數3~10之環烷結構。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或15項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之製造方法,其中,該具脂環族烴結構之二醇單元來自下式(5)表示之化合物; [化2]式(5)中,R6 各自獨立地表示碳數1~10之2價脂肪族基;R7 表示選自於由碳數1~10之1價脂肪族基、碳數3~12之1價脂環基、及碳數6~18之1價芳香族基構成之群組中之1價有機基;a為0或1,a=0時,羥基直接鍵結於環己烷環;b為0~4之整數。
  17. 一種成形體之製造方法,具有以下步驟: 將利用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6項中任一項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之製造方法獲得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予以成形。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成形體之製造方法,其中,該成形體為瓶、杯、或薄膜。
  19. 一種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係將含有具環狀縮醛結構或脂環族烴結構之聚酯樹脂(A)及聚醯胺樹脂(B)之母料(M)、與二羧酸單元之70莫耳%以上係來自芳香族二羧酸且二醇單元之70莫耳%以上係來自脂肪族二醇之聚酯樹脂(R)予以熔融混練而獲得, 其特徵為: 該聚酯樹脂(A)之玻璃轉移溫度為105℃以下, 該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中之聚酯樹脂(A)之含量為0.5~15.0質量%, 該聚酯系樹脂組成物中之聚醯胺樹脂(B)之含量為0.5~10.0質量%。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其中,該母料(M)更含有聚酯樹脂(R)。
  21. 一種成形體,係由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或20項之聚酯系樹脂組成物構成。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之成形體,其中,該成形體為瓶、杯、或薄膜。
  23. 一種母料,其特徵為: 含有具環狀縮醛結構或脂環族烴結構聚酯樹脂(A)、聚醯胺樹脂(B),及二羧酸單元之70莫耳%以上係來自芳香族二羧酸且二醇單元之70莫耳%以上係來自脂肪族二醇之聚酯樹脂(R)。
TW105138535A 2015-12-01 2016-11-24 聚酯系樹脂組成物及其製造方法、成形體及其製造方法、與母料 TW20173978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35125 2015-12-0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39785A true TW201739785A (zh) 2017-11-16

Family

ID=587972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38535A TW201739785A (zh) 2015-12-01 2016-11-24 聚酯系樹脂組成物及其製造方法、成形體及其製造方法、與母料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11130859B2 (zh)
EP (1) EP3385308B1 (zh)
JP (1) JP6834977B2 (zh)
KR (1) KR102585590B1 (zh)
CN (1) CN108368276B (zh)
AR (1) AR106805A1 (zh)
TW (1) TW201739785A (zh)
WO (1) WO201709454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73320B (zh) * 2017-10-17 2019-10-01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混摻物與其製造方法
EP3743475A1 (en) 2018-01-23 2020-12-02 Eastman Chemical Company Novel polyesteramides, processes for the preparation thereof, and polyesteramide composition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13295A (ja) 2001-05-24 2003-04-18 Mitsubishi Gas Chem Co Inc ポリエステル系樹脂組成物および成形体
AU784042B2 (en) 2001-05-24 2006-01-19 Mitsubishi Gas Chemical Company, Inc. Polyester based resin composition and molded product therefrom
WO2005063887A1 (ja) 2003-12-25 2005-07-14 Mitsubishi Plastics, Inc. 混合樹脂組成物、該混合樹脂組成物を用いたシートと熱収縮性シート、並びに、該熱収縮性シートを用いた収縮ラベルと包装体
JP2006044219A (ja) 2004-07-08 2006-02-16 Mitsubishi Plastics Ind Ltd 熱収縮性積層フィルム、並びに、該フィルムを用いた収縮ラベル及び包装体
WO2006138636A1 (en) 2005-06-15 2006-12-28 Constar International Inc. Blended-materials barrier packaging wall with substantially reduced pearlescence and haze
JP5396692B2 (ja) * 2006-03-10 2014-01-22 三菱瓦斯化学株式会社 ポリエステル樹脂組成物の製造法
EP2527142A1 (en) * 2011-05-24 2012-11-28 Cryovac, Inc. Multilayer polyester film for ready meals
ES2685949T3 (es) 2011-08-30 2018-10-15 Mitsubishi Gas Chemical Company, Inc. Composición de resina de poliéster y método para producirla
JP6028343B2 (ja) 2012-03-09 2016-11-16 三菱瓦斯化学株式会社 ポリエステル系樹脂組成物
JP5817949B1 (ja) * 2013-12-25 2015-11-18 三菱瓦斯化学株式会社 ポリエステル系樹脂組成物及び該樹脂組成物を用いた成形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130859B2 (en) 2021-09-28
CN108368276A (zh) 2018-08-03
KR20180088385A (ko) 2018-08-03
CN108368276B (zh) 2021-03-12
EP3385308A1 (en) 2018-10-10
JP6834977B2 (ja) 2021-02-24
EP3385308A4 (en) 2019-08-14
KR102585590B1 (ko) 2023-10-06
EP3385308B1 (en) 2021-02-24
WO2017094542A1 (ja) 2017-06-08
AR106805A1 (es) 2018-02-21
JPWO2017094542A1 (ja) 2018-09-13
US20200247987A1 (en) 2020-08-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648683B2 (ja) ポリアミド化合物
JP6168261B1 (ja) 多層容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単層容器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再生ポリエステル樹脂の製造方法
US9731482B2 (en) Multilayer injection-molded body
TWI600712B (zh) 多層瓶及其製造方法
US9718955B2 (en) Injection-molded body
JPWO2018101320A1 (ja) ポリエステル、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からなる成形品
JP2018043773A (ja) 多層容器及び再生ポリエステルの製造方法
TW201533150A (zh) 聚酯系樹脂組成物及利用此組成物之成形體
JP2015131438A (ja) 多層インジェクション成形体
JP5867391B2 (ja) ポリアミド化合物
TW201739785A (zh) 聚酯系樹脂組成物及其製造方法、成形體及其製造方法、與母料
WO2015020132A1 (ja) 多層成形体
JP2015137295A (ja) インジェクション成形体
TWI754709B (zh) 聚酯、其製造方法及由此所成的成形品
JP2015142986A (ja) 多層インジェクション成形体
JP6816470B2 (ja) ポリエステル系樹脂組成物の製造方法、成形体の製造方法、並びに樹脂組成物
TW200808897A (en) Polyester composition and the polyester moulded article made of it
TW202033375A (zh) 多層容器及其製造方法
TWI720195B (zh) 聚酯樹脂組成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