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23258A - 用於從環狀編織機器提取管狀編織物件的裝置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於從環狀編織機器提取管狀編織物件的裝置及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723258A TW201723258A TW105132862A TW105132862A TW201723258A TW 201723258 A TW201723258 A TW 201723258A TW 105132862 A TW105132862 A TW 105132862A TW 105132862 A TW105132862 A TW 105132862A TW 201723258 A TW201723258 A TW 201723258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extraction
- ring
- syringe
- axis
- hooks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9/00—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 D04B9/40—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with provision for transfer of knitted goods from one machine to another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02—Loop-transfer points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88—Take-up or draw-off devices for knitting products
- D04B15/92—Take-up or draw-off devices for knitting products pneumatic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9/00—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 D04B9/42—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duc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04B9/46—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duc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stockings, or portions thereof
- D04B9/56—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duc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stockings, or portions thereof heel or toe por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一種提取裝置(21)包含:一圓環(23),該圓環具有一對稱軸(B-B)、劃分成兩個半環(23A、23B),該等兩個半環可圍繞大致上正交於該圓環(23)之該對稱軸(B-B)的一翻轉軸(C-C)翻轉至彼此之上;每一半環(23A、23B)具備多個各別提取鉤(31),該等提取鉤可相對於該各別半環(23A、23B)移動,且其中之每一者包含一用於提取管狀編織物件(M)之紗圈(MP)的提取角釘(31B)。每一提取鉤(31)在該提取角釘(31B)附近包含一鄰接表面(39S),該鄰接表面被組配及配置成使得該管狀編織物件(M)之編織織物相對於該提取鉤(31)而定位。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用於生產管狀編織物件,尤其是短襪及長襪,的方法及機器。
為生產管狀物件,尤其是短襪,使用環狀編織機器;此等機器從彈性邊緣開始編織該等物件直至界定該等邊緣的對置末端,該等邊緣一旦縫接或縫合在一起,即形成短襪的趾部。在傳統機器中,一旦已編織物件,則將其在趾部開放的情況下取下,且接著將來自一個或多個環狀編織機器的物件轉移至縫紉機。操作者提取單個物件,拿住其趾部末端,且將其引入至縫紉機中以閉合在環狀編織機器上編織之後仍然開放的趾部末端。此傳統方法需要大量勞動力,且因此需要高生產成本。
已提議環狀編織裝置及機器,其中管狀物件自環狀編織機器之針筒自動提取且自動轉移至在環狀編織機器外側之縫合或縫紉機。WO2004/035894揭示一種用於自動轉移及縫接或縫合利用環狀編織機器生產的管狀物件之趾部的裝置。
WO2010/086708揭示一種用於將管狀物件自環狀編織機器轉移至縫紉機之不同、更簡單且更有效之系統。
在此等已知系統中,提供用於管狀物件之提取裝置,其包含根據細分成兩個半環的圓環而配置的多個提取鉤,該等兩個半環翻轉至彼此之上。該提取裝置與環狀編織機器之針筒同軸定位,從而配置該等提取鉤以使得其可接納管狀物件。在WO2004/035894中,提取裝置經設計而使得由環狀編織機器之針筒的各別針耦合之最後緯圈的每一單個針跡轉移至一各別提取鉤上。因此,有可能縫合在環狀編織機器外側之管狀編織物件。如此獲得之物件具有高品質,但縫合過程複雜且耗時;此外,用於管狀物件之提取裝置特別複雜且昂貴。
WO2010/086708中揭示之機器具有的提取裝置帶有多個固定的提取鉤,其在該管狀物件之針跡的最後緯圈仍由環狀編織機器之針耦合時進入管狀物件之最後針跡。鉤之提取移動係藉由將提取裝置利用平行於針筒軸線的移動而置於針跡形成平面附近,以使得鉤進入管狀編織物件之織物而獲得。在後續步驟中,自針移除最後緯圈之針跡,且管狀編織物件保持與提取裝置之提取鉤耦合,該提取裝置將物件自針筒移除,且將其轉移至外部縫接或縫合機器。
意大利專利申請案PI2007A000091揭示一種具有提取裝置之環狀編織機器,該提取裝置具備根據環狀配置而配置的多個固定提取鉤,該環狀配置的直徑小於由環狀編織機器之針筒的針形成的環狀針床之直徑。管狀物件藉由自針移除針跡之最後緯圈而自針筒轉移至鉤環,以使得歸因於形成針跡之最後緯圈的紗線之彈性,該最後緯圈縮短且由提取鉤耦合。
US6591637揭示一種用於自環狀編織機器之針筒的針提取
管狀編織物件且用於藉由縫接或縫合閉合物件之趾部的裝置。
US5551260揭示一種用於自環狀編織機器之針筒的針提取個別針跡且用於將此等針跡縫接或縫合在一起,從而將提取鉤之一半環翻轉在鉤之互補半環之上的方法及裝置。
US1188125及US1068853揭示用於自環狀編織機器之針提取針跡且用於翻轉針跡之兩個半緯圈以執行縫合之其他機制。
所有此等系統歸因於用於處置管狀編織物件之裝置的複雜性或歸因於低可靠性而具有不便利性。
詳言之,藉助於提取鉤自針筒之針提取最後緯圈之單個針跡、經由鉤的兩個半弧的180°旋轉將兩個半緯圈翻轉至彼此之上,以及仍由提取鉤保持的針跡之後續縫合係非常複雜之操作,因為其需要極為精確的機械部件。歸因於極為嚴格的機械容差,提取鉤的即使小的變形亦會使得後續縫合極為困難或甚至不能實現。
WO2014/167047揭示一種用於生產管狀編織物件,尤其是短襪及長襪,的方法及裝置,其中,一旦物件已編織,即藉助於同軸配置於針筒之上的提取裝置將其自針筒移除。多個提取鉤與針協作以耦合管狀物件。為了獲得更簡單且更可靠、易於製造及維修的系統,鉤被組態及配置以便插入於針筒的成對的連續(即鄰近)針之間。鉤耦合沉片紗圈(sinker loop),即,形成於連續針之間的管狀物件之針跡。隨後,自針移除針跡,即,由針形成的最後針跡。
相對於先前技術方法,此創新性裝置允許實施簡單得多的方法用於提取物件。然而,有可能進一步改良用於自生產管狀物件的環狀編
織機器之針筒提取管狀物件之裝置及方法。
根據一個態樣,揭示一種用於自一環狀編織機器之一針筒提取管狀編織物件之提取裝置,該裝置包含一圓環,該圓環具有一對稱軸、劃分成兩個半環。該等兩個半環被組配及配置成圍繞大致上正交於該圓環之該對稱軸的一翻轉軸翻轉至彼此之上。每一半環具備多個各別提取鉤。每一提取鉤包含大致上徑向朝向該對稱軸延伸之一提取角釘。每一提取角釘可相對於該各別半環在一第一閒置位置與一與該管狀編織物件耦合的第二作用位置之間移動。該提取角釘之該第二作用位置比該第一閒置位置更接近於該對稱軸。為了對準該管狀編織物件之最終邊緣及促進其自該環狀編織機器之該針筒的提取,每一提取鉤或至少其中之一些包含用於該管狀編織物件之趾部末端的一鄰接表面。該鄰接表面大致上徑向朝向該對稱軸延伸。有利地,該鄰接表面朝向該對稱軸徑向突出於該對應提取角釘之外,即,突出距離大於該各別提取角釘之徑向長度。該鄰接表面與該各別提取角釘隔開,以使得在該第二作用位置,該提取角釘與該鄰接表面配置於該管狀編織物件之一最終邊緣的對置側上。該鄰接表面被組配及配置成用於鄰接及定位該管狀編織物件之該開放趾部,因此將該開放趾部對準於大致上正交於該圓環之該對稱軸的一平面上。
該圓環可圍繞其自身的對稱軸旋轉,該對稱軸在此情況下亦為一旋轉軸。
在一些實施例中,當每一提取鉤經致動以耦合該管狀編織物件時,該提取鉤之該提取角釘及該鄰接表面沿著該提取鉤之移動方向徑向
延伸。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提取鉤安裝於該各別半環上以便圍繞一各別樞轉軸樞轉。該提取鉤可因此在含有該圓環之該對稱軸的一徑向平面上移動。每一鉤之該樞轉軸可大體上水平,即,該圓環之該對稱軸相對於成90°。每一提取鉤之該提取角釘及該鄰接表面相對於該半環大致上橫向於該提取鉤之該樞轉軸而延伸。
當該提取鉤具備一樞轉移動時,該鄰接表面可具有至少一具有環狀橫截面之彎曲部分,其中心大致上位於該各別提取鉤之該樞轉軸上。
在其他實施例中,該提取鉤可經安裝以根據大致上正交於該圓環之該對稱軸的一方向在該各別半環上徑向滑動。
為更好地保持該等針跡,對於每一提取鉤,可提供一閉合閂鎖,其被組配及配置成與該各別提取鉤協作以耦合該管狀編織物件之沉片紗圈。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等閉合閂鎖可安裝成相對於該圓環固定。在其他實施例中,為獲得較大效率,該等錠鉤可安裝成可相對於該圓環移動。
根據另一態樣,提供一種系統,其包含:一環狀編織機器,其具有:一針筒,其具備形成一環狀針床之多個針;及控制凸輪,用於提升及降低該等針;一如上所述之提取裝置;一閉合裝置,其被組配及配置成與該提取裝置合作以在一管狀編織物件由該提取裝置耦合的同時閉合該管狀編織物件之一趾部。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環狀編織機器包含:一馬達,用以控制該針筒之旋轉;及一中央控制單元,用以使該針筒之該旋轉移動與該提取裝置之該旋轉移動同步,或更精確地,使該針筒之該旋轉移動與該提取裝
置之提取鉤之該圓環及任何閉合閂鎖之旋轉移動同步。該提取裝置可包含另一馬達以控制該圓環圍繞其旋轉軸之該旋轉。
根據另一態樣,提供一種用於利用一環狀編織機器生產一管狀編織物件之方法,該機器包含具有用於編織該管狀物件之一環狀針床的一針筒。該方法包含以下步驟:
a)自一邊緣開始編織該管狀編織物件且以一開放趾部結束;
b)與該針筒同軸地配置一提取裝置,該提取裝置包含一圓環,該圓環具有一對稱軸、劃分成兩個半環,該等兩個半環被組配及配置成翻轉至彼此之上,每一半環具備多個各別提取鉤,該等提取鉤中的每一者包含大致上徑向朝向該對稱軸延伸之一提取角釘且其中之至少一些包含大致上徑向朝向該對稱軸延伸之一各別鄰接表面,該鄰接表面與該各別提取角釘隔開;
c)自該針筒朝向該提取裝置提升該管狀編織物件,保持該管狀編織物件由該針筒之該等針耦合;
d)將該管狀編織物件之該開放趾部定位在該等提取鉤之該等鄰接表面上,使該開放趾部對準於大體上正交於該針筒之一旋轉軸的一平面上;
e)藉由朝向該對稱軸移動該等提取鉤而耦合該管狀編織物件,在針跡之一最後緯圈由該等針耦合時,該管狀編織物件之該開放趾部的一第一部分由一第一半環之該等提取鉤耦合,且該管狀編織物件之該開放趾部的一第二部分由該第二半環之該等提取鉤耦合,該開放趾部定位於該等提取鉤之該等提取角釘與該等鄰接表面之間。
f)在該等提取鉤已耦合該管狀編織物件之後自該等針移除該最後緯圈之該等針跡;
g)藉助於該提取裝置自該針筒移除該管狀編織物件;
h)將該等兩個半環翻轉至彼此之上,使一個半環之該等提取鉤與另一半環之該等提取鉤對置;
i)將該管狀編織物件之該趾部的該第一部分與該第二部分接合在一起,因此閉合該管狀編織物件之該趾部;
j)在已閉合該趾部之後,自該提取裝置移除該該管狀編織物件。
根據另一態樣,本文中揭示一種系統,其包含:一環狀編織機器,其包含:一針筒,其具備形成一環狀針床之多個針;凸輪,用於控制該等針之一升高及降低移動;及一馬達,用於將該針筒驅動得圍繞該針筒之一軸線旋轉;用於提取由該針筒之該等針編織的一管狀編織物件之一提取裝置,該提取裝置可自一大體上與該針筒同軸之位置移動至一趾部閉合位置,且包含:一圓環,其圍繞一對稱及旋轉軸旋轉;提取部件,用於提取該編織管狀物件、由該圓環支撐;及一旋轉裝置,用於將該圓環驅動得圍繞該對稱及旋轉軸與該針筒之該旋轉同步地旋轉;其中該系統進一步包含配置於該閉合位置之一閉合裝置。較佳地,該閉合裝置被配置且組配成與該提取裝置協作以用於在該管狀編織物件由該提取部件固持時閉合該管狀編織物件之該趾部。
此系統之改良可包括在關於系統的隨附附屬請求項中引述的一個或多個步驟。
根據又一態樣,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用於利用一環狀編織機器生產一管狀編織物件之方法,該環狀編織機器包含具備一環狀針床之一針
筒;該方法包含以下步驟:自一邊緣開始編織該管狀編織物件且以一開放趾部結束;與該針筒同軸地定位一提取裝置,該提取裝置包含具有一對稱及旋轉軸之一圓環且具備用於自該環狀針床提取該管狀編織物件之多個提取部件;使該圓環與該針筒同步旋轉;藉由使該管狀編織物件之該趾部與由該圓環支撐之該等提取部件耦合而將該管狀編織物件自該針筒轉移至該提取裝置,同時該針筒與該圓環同步旋轉;藉助於該提取裝置自該針筒移除該管狀編織物件且將該管狀編織物件轉移至一閉合裝置;利用該閉合裝置閉合該管狀編織物件之該趾部。
較佳地,該趾部之閉合係藉由該閉合裝置與該提取裝置之提取部件協作而在該管狀編織物件由該等提取部件耦合之同時執行。一旦已閉合該趾部,即自該提取裝置移除該該管狀編織物件。
此方法之改良可包括在隨附附屬方法請求項中引述的一個或多個步驟。
下文參考附圖描述根據本發明之方法及裝置的進一步有利特徵及實施例,且在隨附申請專利範圍中,附圖形成本說明書之整體部分。
可容易地獲得本發明之所揭示實施例及其許多伴隨優點的更完整瞭解,因為其在結合附圖考慮時藉由參考以下詳細描述而變得更容
易理解,在附圖中:圖1至圖18以提取過程的若干操作步驟展示環狀編織機器及在環狀編織機器上編織的管狀物件的提取裝置;圖19示意性地展示藉助於提取裝置之提取鉤提取沉片紗圈之方法;圖20以含有兩個半環的旋轉軸及翻轉軸的截面、在縫接管狀編織物件之趾部的位置展示提取裝置及用於閉合趾部之裝置;圖21A及圖21B為圖20中由XXI指示之部分的放大圖;圖22為經修改實施例之放大圖,其限於具有針筒之環狀針床以及提取裝置之鉤及錠鉤的區域;圖23及圖24為在提取物件之開放趾部的邊緣期間處於兩個不同位置的提取鉤末端及各別閉合閂鎖之放大圖;圖25為根據圖22之XXV-XXV的吸入管之上邊緣的放大圖;圖26A至圖26C展示在不同實施例中處於四個不同操作位置的藉由提取鉤及閉合閂鎖形成的一對提取部件;圖27A至圖27C展示在另一實施例中處於三個操作位置的藉由提取鉤及閉合閂鎖形成的一對提取部件;圖28及圖29為藉由提取鉤及各別閉合閂鎖形成的一對提取部件的其他實施例;圖30及圖31為提取裝置之等角視圖,其中各別支撐框架及翻轉至彼此之上的兩個半環處於用於縫接或縫合趾部之配置;圖32為在一實施例中隔離的提取鉤之側視圖;圖33為根據圖32之XXXIII-XXXIII的前視圖;
圖34及圖35展示在兩個不同實施例中處於環狀編織機器之針筒的針與成對的提取鉤與閉合閂鎖之間的交互區域的放大圖;及圖36A至圖36K展示在另一實施例中在自環狀編織機器之針筒的針提取管狀物件的步驟期間的提取裝置之操作序列。
對例示性實施例的以下詳細描述參考附圖。不同圖式中之相同參考數字識別相同或類似元件。此外,圖式未必係按比例繪製。而且,以下詳細描述並不限制本發明。實際上,本發明之範圍由隨附申請專利範圍界定。
在說明書中對「一個實施例」或「一實施例」或「一些實施例」之提及意謂結合該實施例描述之特定特徵、結構或特性包括於所揭示標的物之至少一個實施例中。因此,片語「在一個實施例中」或「在一實施例中」或「在一些實施例中」在說明書各處之出現未必係指相同實施例。另外,可在一或多個實施例中以任何適當方式組合特定特徵、結構或特性。
將首先參考圖1至圖18描述提取裝置及操作過程之第一實施例。
圖1作為整體展示環狀編織機器1,其包含具備針5之環狀針床的針筒3。每一針5在設置於針筒3中的各別凹槽2中滑動。凸輪外罩7與針筒3相關聯,該凸輪外罩僅示意性地表示於圖1中且為熟習此項技術者所已知。未展示的控制夾套可與針5相關聯,該等夾套在凹槽2內滑動。凸輪外罩7之凸輪控制針5及夾套的升高與降低。
根據含有針筒3之旋轉軸A-A的垂直平面以橫截面展示針
筒3。
數字9示意性地指示用於使針筒3圍繞大體上垂直的旋轉軸A-A旋轉的馬達。針筒3可由基座11攜帶,支柱13亦可連接至該基座,該支柱經由框架15支撐針盤(dial)17。針盤17可呈現已知編織部件(鉤及凸輪),其可與環狀編織機器1之針筒3的針5協作用於編織管狀編織物件M,例如長襪或短襪。
框架15可根據箭頭f15提升以便將針盤17移動遠離針筒3,以使得針筒3之上部部分或頭部可由提取裝置21(圖4及後續圖)近接以提取在環狀編織機器1上編織的管狀物件M。
與針筒3同軸且在其內部,可設置吸入管4,其在編織期間吸入管狀編織物件M,例如短襪或長襪。吸入管4之上部部分可張開,且具有大體錐形形狀4A(見圖3及圖5之放大圖)。
圖2及說明在圖2中以III指示的區域之放大圖的圖3之放大圖展示在已編織管狀編織物件M之後的環狀編織機器1。管狀編織物件在一個末端處具有下部邊緣B,例如彈性邊緣,且在對置邊緣處具有第二邊緣。第二邊緣界定管狀編織物件M之趾部P(尤其見圖3之放大圖)。趾部P開放且仍由編織管狀物件M之針5耦合。接著,應縫接或縫合趾部P以獲得成品管狀編織物件。
針盤17已升高,從而在環狀編織機器1之針筒3上方留下自由空間。
圖3之放大圖除了展示針筒3之一個針5之外,亦展示插置於鄰近針5之間且與針5協作以編織物件之沉片6中的一個。以已知方式,
沉片6具備沉片凸輪(未展示)與之協作的跟部6T,此等沉片凸輪容納於在針筒3之上部部分中配置的殼體8中。
圖4展示環狀編織機器1及提取裝置21,該提取裝置同時已配置於針筒3上方且與之同軸。圖5展示提取裝置21及針筒3的在圖4中以V指示的部分之放大圖。圖5A及圖5B展示根據圖5之線A-A及B-B的放大的局部橫截面。
提取裝置21由在圖4中示意性說明且在圖30及圖31中更詳細展示的可移動框架22支撐,將參考圖30及圖31描述提取裝置21的進一步詳情。可移動框架22較佳地利用僅水平移動而使提取裝置21在環狀編織機器1與閉合裝置(例如縫紉機或縫合機器)之間移動,而不需要使提取裝置21在垂直方向上移動,因此獲得提取裝置21之尤其簡單的組態。框架22之移動可藉助於電動馬達、液動馬達、線性致動器(例如,針筒-活塞致動器)或藉助於任何其他適當機構加以控制。
在其通用組態中,提取裝置21的設計可類似於已在例如WO 2014/167047中所描述的設計;然而,其在管狀編織物件M之提取及轉移步驟中與環狀編織機器1之針筒3的針5合作的部件之形狀方面顯著不同於此已知解決方案。管狀編織物件M之提取過程亦不同。
大體而言,提取裝置21包含具備提取部件之環狀配置的圓環23,用於自針筒3提取管狀編織物件M,如下文所述。
在一些實施例中,圓環23圍繞旋轉及對稱軸B-B旋轉,在圖4之位置,該軸與環狀編織機器1之針筒3的旋轉軸A-A同軸。
圓環23劃分成兩個第一半環23A、23B,其繞大體上水平且
大體上正交於圓環23之旋轉軸B-B的軸線C-C鉸接。
如可尤其在圖5之放大圖中看出,每一半環23A、23B包含大體上平行於旋轉軸B-B的一系列各別凹槽27。凹槽27界定用於管狀編織物件M之提取部件的容納及導引座架。提取部件被組配及配置成耦合管狀編織物件M且將其自針筒3移除,如下文將更佳地描述。提取部件整體由29指示。
在所說明的實施例中,提取部件29包含可根據不同實施例以不同方式組配的多個提取鉤31及多個閉合閂鎖33,如下文將更佳地描述。閉合閂鎖33與每一提取鉤31相關聯。在實際實施例中,提取鉤31及閉合閂鎖33可容納在每一容納座架27中。
在有利實施例中,閉合閂鎖33及提取鉤31可由切割金屬片製成,且因此可具有減小之厚度,以使得提取鉤31可插入於成對的鄰近針5之間。
如圖5的放大圖中所說明,在一些實施例中,每一提取鉤31包含在底部結束之本體31A,其中頭部具備提取角釘31B。提取角釘31B以下文描述之方式與管狀編織物件M之針跡合作,以便提取管狀編織物件M且接著將其自環狀編織機器1轉移至閉合裝置,該閉合裝置閉合管狀編織物件M之趾部。
提取角釘31B面向提取裝置21之圓環23的對稱及旋轉軸B-B。為了提取管狀編織物件M且將其自針筒3轉移至提取裝置21,每一提取鉤31被配置成使其提取角釘31B位於兩個連續(即,鄰近)的針5之間,以耦合各別沉片紗圈。閉合閂鎖33用於將沉片紗圈牢固地擋固在提取鉤31
上,如自下文清楚地顯而易見。
圖5展示單個提取鉤31,但應理解,裝置21具備沿著圓環23成環狀配置且圍繞對稱及旋轉軸B-B旋轉的多個提取鉤31。有利地,提取鉤31的量使得有可能將提取鉤31插入於環狀編織機器1的針筒3之每一對針5之間。
在一些實施例中,提取鉤31藉助於半環狀彈簧35安裝於圓環23上。實務上,每一半環23A、23B具有其自身的半環狀彈簧35,從而擋固各別提取鉤31。
在本文中描述的實施例中,每一提取鉤31安裝於各別容納座架27中以便能夠根據如圖5中所示的雙箭頭f31而樞轉。樞轉移動由安裝於提取裝置21上之凸輪加以控制,此等凸輪在圓環23圍繞對稱及旋轉軸B-B之旋轉期間漸進地作用於提取鉤31,如下文更詳細地描述。
用於提取裝置21之每一半環23A、23B的另一半環狀彈簧37用以安裝多個對應的閉合閂鎖33。每一閉合閂鎖33可經安裝而根據雙箭頭f33在各別容納座架27內部滑動。。
在所說明的實施例中,每一閉合閂鎖33與各別提取鉤31在穿過容納座架27且含有圓環23之對稱及旋轉軸B-B的平面上彼此共面地安裝於各別容納座架27中。閉合閂鎖33之自各別座架27向下突出的末端部分或遠端33A可相對於閉合閂鎖33及對應提取鉤31的其餘部分所位於的平面折疊,以便配置為鄰近於各別提取鉤31之對應末端部分,如圖5中以及圖5A及圖5B的橫截面中所示。閉合閉合閂鎖33之末端部分33A自容納座架27向下突出,提取鉤31之部分(詳言之,其提取角釘31B)亦自其突
出。
藉由將每一提取鉤31與各別閉合閂鎖33彼此共面地配置在容納座架27中,容納座架27可具有受限的切向尺寸,大體上對應於各別提取鉤31之厚度。以此方式,有可能將大數目個容納座架27且因此將成對的提取鉤31與各別閉合閂鎖33配置在旋轉圓環23中,以便自高精細度編織機器1(即,環狀針床的每單位長度具有大數目個針5的機器)提取管狀編織物件M。
在本文中描述的實施例中,在下部部分,鄰近於或靠近提取角釘31B,每一提取鉤31具有附件39,該附件在與提取角釘31B相同的側上自提取鉤31之主體31A突出(即,徑向向內,指向提取裝置21之旋轉圓環23的對稱及旋轉軸B-B)。
在所說明的實施例中,每一附件39在徑向方向上之長度大於提取角釘31B在徑向方向上之長度,大致上為其兩倍。
在本文中描述的實施例中,每一提取鉤31之附件39具有下部邊緣(即,在提取裝置21相對於針筒3處於同軸位置時面向環狀編織機器1的針筒3之邊緣),其界定用於管狀編織物件M之鄰接表面39S。如自對管狀編織物件M之提取循環的描述將清楚地顯而易見,鄰接表面39S用以在提取步驟中水平地對準形成管狀編織物件M的開放趾部P之邊緣。實際上,形成提取鉤31之附件39的表面39S之所有邊緣被配置成形成圍繞旋轉圓環23之旋轉軸B-B延伸的環形表面。
在圖1至圖19中所說明的實施例中,鄰接表面39S大體上圓筒形延伸,即,具有環狀橫向橫截面,其中心與各別提取鉤31相對於容
納座架27之樞轉軸D-D大致上重合。樞轉軸D-D大體上係由半環狀彈簧35之中心界定,且相對於安裝提取鉤31的旋轉圓環23之對稱及旋轉軸B-B成90°定向。
在圖1至圖19中所說明的實施例中,閉合閂鎖33之末端部分33A呈現徑向向外定向之邊緣33B,其可具有彎曲形狀,尤其是凹面形狀。在一些實施例中,邊緣33B可根據位於垂直平面中的圓周部分而具有一輪廓,以便防止在趾部閉合循環之最終步驟中在用以閉合管狀編織物件M之趾部P的閉合閂鎖33與縫接或縫合機器之針之間產生干擾。
已簡要描述環狀編織機器1及提取裝置21之主要組件,現在將參考圖1至圖19描述提取由環狀編織機器1編織的管狀物件M之方法。
如上文所述,在圖1中,環狀編織機器1展示為處於其被配置成剛剛完成管狀物件M之編織的位置。針盤17仍接近於針筒3之頭部或上部部分。由針筒3之針5形成的最後緯圈仍被處於下部位置的針5耦合。實際上,針筒3之每一針5耦合一個針紗圈,針紗圈已在針筒3之最後旋轉中形成。在連續或鄰近針之間,配置有沉片紗圈,其為接合連續針紗圈且由插置於針筒3的針5之間的各別沉片6形成的紗線紗圈。
在後續步驟(圖2及圖3)中,升高針盤17,從而留下空間來引入提取裝置21,如圖4中所示。圖5展示在針筒3上形成的環狀針床之一個針5,其端鉤5A與錠鉤5B在5C處鉸接至針5之針柄5D。僅作為非限制性實例,錠鉤5B展示為打開,但其實際上可處於閉合位置,即,升高且擱置在針5之鉤5A的尖端上。MA示意性地指示由針5編織的最後針紗圈。由針筒3之針5耦合的針紗圈MA形成管狀編織物件M之最後緯圈。
在圖5中,提取部件29處於閒置位置,高度高於針筒3之針5及沉片6的高度。閉合閂鎖33處於上部位置,回縮於座架27中,而提取鉤31處於開放位置,即,提取角釘31B相對於旋轉圓環23之旋轉軸B-B處於最外徑向位置。
圖6、圖7及圖8展示後續步驟。圖6指示針筒3及提取裝置21;圖7展示圖6中以VII指示的詳情的放大圖;且圖8展示圖7中以VIII指示的詳情的放大圖。在此等圖中,清楚地顯而易見,經由在圖1中示意性展示的凸輪外罩7之凸輪,藉由藉助於馬達9圍繞其旋轉軸A-A旋轉針筒3,針5漸進地自圖4及圖5中所說明的下部位置升高至上部位置,即,其自針筒3之凹槽2完全拔出的位置。
針5之向上移動(圖7中之箭頭f5)使得在完全升高位置,針5之鉤5A的高度高於由提取鉤31之每一附件39形成的鄰接表面39S(圖8)之高度。
在根據箭頭f5之升高移動期間,每一針5藉助於形成紗圈之紗線與針5之針柄5D之間的摩擦力牽拉各別針紗圈MA。以此方式,所有針5在針筒3旋轉期間的漸進地依序升高使得管狀編織物件M之整個環形邊緣(界定開放趾部P)靠在由附件39界定的鄰接表面39上。
實務上,由於受針升高凸輪控制的每一針5之拔出移動的長度,使得所有針紗圈MA處於對應於提取鉤31之鄰接表面39S的高度。管狀編織物件M之升高移動在鄰接鄰接表面39S時停止,而針5繼續升高,直至最大提升位置,即,圖7中所示的最大拔出位置。
圖8為具有各別附件39的一個提取鉤31的放大圖。S指示
參考環曲面(即,圍繞針筒之旋轉軸A-A且圍繞包含兩個半環23A、23B的旋轉圓環23之對稱及旋轉軸B-B以環形延伸),界定管狀編織物件M之趾部P的整個邊緣在針5升高時靠在該環曲面上。
當針筒3之所有針5已升高時,仍被針5耦合的界定開放趾部P之邊緣對準至表面S。針5之升高移動使得針之錠鉤5B打開且移動至針紗圈MA停止的高度之上。
在一些實施例中,為了在此步驟中促進管狀編織物件M之升高,有可能亦軸向升高吸入管4,該吸入管配置在針筒3中且與其同軸,如尤其在圖7的放大圖中所示。
圖9及圖10展示提取鉤31之閉合步驟。圖10為圖9中以X指示的詳情的放大圖。圖11為圖10中以XI指示的詳情的放大圖。在提取鉤31之閉合步驟期間,鉤徑向向外樞轉,從而使得提取鉤31之提取角釘31B耦合配置在由針筒3之連續針5耦合的針紗圈MA之間的沉片紗圈。
圖12、圖13及圖14展示後續步驟,其中針筒3之針5開始其下降,從而放出針紗圈MA。圖12展示提取裝置21及針筒3之設定;圖13展示圖12中以XIII指示的詳情之放大圖;且圖14展示圖3中以XIV指示的詳情的放大圖。在針5與針紗圈MA之間的相對移動中,此等針紗圈在各別針5之針柄5D上滑動,從而引起錠鉤5B之閉合,以使得紗圈MA通過錠鉤5B且自針移除。
在藉助於凸輪外罩7降低針之前,閉合閂鎖33、使其根據箭頭f33向下滑動可能為有利的,如可藉由比較圖7與圖10看出;在圖10中,閉合閂鎖33處於比圖7之高度低的高度處。以此方式,由單個提取鉤
31之提取角釘31B耦合的沉片紗圈保持牢固地固定於閉合閂鎖33與提取鉤31之間,且更確切而言,固定於各別提取鉤31之每一錠鉤33的下部末端部分33A與提取角釘31B之間。
在圖15、圖16及圖17中,針5之向下移動已完成。圖16展示在圖1中以XVI指示的詳情之放大圖,而圖17展示在圖16中以XVII指示的詳情之放大圖。針5之頭部且因此其鉤5A配置在各別沉片6下方。
在圖18中,提取裝置21已開始其根據箭頭f21之自環狀編織機器1朝向閉合裝置(例如,縫接或縫合裝置)之轉移移動,其中(以與例如WO 2014/167047中已經描述之方式實質上相同的方式)圍繞管狀編織物件M之趾部P形成的最後緯圈之針跡在將兩個半環23A、23B翻轉至彼此之上之後得以接合。
圖19示意性地展示編織織物之極大放大部分以及針5及提取鉤31在將管狀編織物件M自環狀編織機器1轉移至提取裝置21期間的配置。圖19示意性地展示一些針5,其針柄仍耦合針紗圈MA(藉由編織過程形成之最後紗圈)。
各別提取鉤31耦合沉片紗圈MP,其中的每一者配置在成對的連續針紗圈MA之間。MR作為整體指示由環狀編織機器1的針5形成的針跡之最後緯圈。圖19之圖說明理想情境,其中每一提取鉤31已耦合沉片紗圈之每一支柱CP的最後沉片紗圈MP,即,每一提取鉤31已耦合配置於提取鉤31已插入其間的兩個連續針5的針紗圈MA之間的沉片紗圈。此理想情境歸因於編織織物的非硬質性質而在現實中可能不會發生,結果在一些情況下,提取鉤31可能耦合內部緯圈之一個或多個沉片紗圈。然而,
此並不影響裝置之操作,亦不影響最終產品之品質。
僅作為實例,圖20、圖21A及圖21B展示與提取裝置21協作之用於藉由縫合或縫接閉合趾部之閉合裝置的詳情。圖20為沿著含有兩個半環23A、23B之對稱及旋轉軸B-B及翻轉軸C-C的垂直平面之橫截面。圖21A及圖21B展示圖20中由XXI指示之區域的各別放大圖。圖21A展示其中配置作為整體由41指示的縫接裝置之區域XXI的等角視圖,且圖21B展示其平面圖。數字43及45指示閉合裝置41之兩個縫接或縫合針。在圖21A及21B之詳情中,作為實例,閉合閂鎖33具有的形狀與圖2至圖18中所說明的閉合閂鎖33之形狀不同,但其與參考圖2至圖18所描述的閉合閂鎖執行相同功能。
縫接或縫合操作在本質上已知且亦在WO 2014/167047中加以描述,且本文中不需要詳細描述。僅應注意,在使提取裝置21之兩個半環23A、23B翻轉至彼此之上後,一個半環之提取鉤31配置為與對置半環之提取鉤31對置,且因此最終半緯圈(由半環23A之提取鉤31耦合)之針紗圈配置為與互補最終半緯圈(由半環23B之提取鉤31耦合)之針紗圈對置。對此等針紗圈且最終對鄰近緯圈之紗圈執行藉助於針43及45之縫接或縫合,因此實現管狀編織物件M之趾部P的閉合。
亦在圖21A及圖21B中,閉合閂鎖33具有彎曲邊緣33B,具有弓形凹面輪廓。此輪廓允許針43在縫接或縫合移動期間自提取鉤31及閉合閂鎖33之滑動座架向前移動,而不碰擊提取鉤及閉合閂鎖。因此,獲得品質更佳之縫接。
實務上,在藉助於縫接或縫合管狀編織物件M之紗圈MA的閉合期間,
具有彎曲且較佳為環狀形狀的針43以例如受軸桿43A(圖21A)控制的往復旋轉運動(箭頭f43,圖21A)而沿著鄰近且大致上平行於閉合閂鎖33之彎曲邊緣33B的環狀軌跡移動。彎曲邊緣33B較佳地成形為圓弧,其中心與針43所執行的環狀軌跡的中心重合。
在使兩個半環23A、23B翻轉且縫接或縫合圍繞趾部P的針跡的兩個對置半緯圈之前,可例如藉由自提取裝置21之中心吸入而將管狀編織物件M外翻,使管狀編織物件之最初內表面向外且使外表面向內,如本質上已知且例如在WO 2014/167047(應加以參考以獲得進一步詳情)中所描述。
如上文所述,在有利實施例中,藉由同步地旋轉針筒3與支撐提取鉤31及閉合閂鎖33的圓環23來漸進地執行上文針對管狀編織物件M自針筒3之針5轉移至提取鉤31所描述的操作。以此方式,有可能藉由以下操作而以漸進方式轉移針跡:在針筒3之旋轉期間經由適當升高凸輪漸進地且依序地升高針5,且經由單個提取鉤31之漸進且依序樞轉而耦合如此升高之沉片紗圈,以及經由受提取裝置21支撐且在下文參考圖30及圖31描述之凸輪降低各別閉合閂鎖33。降低針筒3之針5亦可能在針筒3與圓環23圍繞重合的軸A-A與B-B同步旋轉之同時經由凸輪致動而以漸進方式發生。
在有利實施例中,支撐具有提取部件29之座架27的圓環23之旋轉可由自主馬達10加以控制,馬達10補充且不同於馬達9,馬達9旋轉針筒3,在圖4中示意性地說明且在下文參考圖30及圖31更佳地描述。
如在圖4中示意性地指示,用於旋轉針筒之馬達9與用於旋
轉圓環23之馬達10可在功能上連接至控制單元12,該控制單元維持此等馬達之旋轉的同步。馬達9、10與控制單元12之間的連接可經由有線或無線系統加以提供。
以此方式,有可能在將管狀編織物件M自針筒3轉移至提取裝置21之操作之前開始提取裝置21之圓環23的旋轉。當提取裝置21與針筒3彼此同軸配置時,如圖4中所說明,其已經可同步地旋轉,以使得可即刻開始藉助於針筒3之外罩7的凸輪對針5的漸進升高步驟,因此減少將管狀編織物件M轉移至提取裝置21所必需的時間。
歸因於藉助於經由針筒3之外罩7的凸輪依序升高針5而轉移管狀編織物件M及藉助於提取鉤之提取角釘31B同時漸進耦合沉片紗圈,以及針5之後續降低及針紗圈MA之移除,轉移操作為漸進地,且不會對機械部件及編織織物施與過大應力,從而導致更規則且更均一的轉移。
圖22至圖25展示提取部件29之不同實施例。詳言之,圖22展示完成編織時將管狀編織物件M自針筒3轉移至提取裝置21之區域的放大圖。在圖22中,針5處於最大升高位置,且限定管狀編織物件M之開放趾部P的邊緣鄰接提取鉤31之表面39S,如在圖23及圖24之放大圖中更詳細地展示。
在此實施例中,每一閉合閂鎖33具有遠端部分,即面向針筒3的部分、面向管狀編織物件M之織物的角釘33Y。如可藉由比較圖23與圖24可見,在將管狀編織物件M自針筒3之針5轉移至提取裝置21的同時,使閉合閂鎖33根據箭頭f33向下移動,從而使得角釘33Y刺穿鄰近於仍被針5之針柄5D耦合的針紗圈MA之最後緯圈的管狀編織物件M的
織物。在根據f33降低閉合閂鎖33之後,徑向向內執行提取鉤31之提取角釘31B根據f31的樞轉移動,因此確保對圍繞趾部P的編織織物邊緣的最佳提取。
為了促進閉合閂鎖33之角釘33Y刺穿管狀編織物件M之編織織物,在一些實施例中,吸入管4可具有梳狀上部末端部分4A,如圖22之放大詳情所示,其具有可插入閉合閂鎖33之末端部分(詳言之,角釘33Y)的凹部或狹槽4B。
圖26A至圖26C展示在沉片紗圈之提取循環期間處於三個位置的提取部件29之不同實施例。提取部件29包含若干對,其中的每一者由提取鉤31與閉合閂鎖33形成。相同數字指示與參考先前圖所說明的部分相同或等效的部分。在圖26A至圖26C之實施例中,每一提取鉤31及閉合閂鎖33由各別切割金屬片形成,且可在圓周上藉助於半環狀彈簧35而圍繞旋轉圓環23之旋轉軸B-B固定。在此實施例中,閉合閂鎖33與提取鉤31彼此鄰近地配置於各別容納座架27(圖中未展示)中,且在含有軸B-B的相同徑向平面上不共面(僅對於容納在容納座架27中的部分而言),如參考圖1至圖18所描述。圖26A至圖26C之實施例在構造上較為簡單,但需要容納座架27具有較大的切向尺寸用於提取部件29。實際上,容納座架27之切向尺寸應至少等於形成提取鉤31及閉合閂鎖33之金屬片的厚度之和。
閉合閂鎖33之末端部分33A具備遠端,其中設置凹部33X。如自圖26A至圖26C之序列顯而易見,凹部33X與由31X指示之形成於各別提取鉤31之提取角釘31B的基座處的夾隙(nip)合作。此確保更佳地提取形成保持被提取部件29耦合的沉片紗圈之紗線。
圖27A、圖27B及圖27C展示類似於圖26A至圖26C之實施例的實施例,其中凹部33X形狀不同,但與圖26A至圖26C之凹部33X具有相同用途。
圖28為包含提取鉤31與閉合閂鎖33的一對提取部件29之另一實施例。在此實施例中,閉合閂鎖33沿著其相對於旋轉圓環23之旋轉軸B-B徑向面向外部的邊緣具有由33B指示的凹面邊緣部分,出於已參考圖21A、圖21B描述之目的,其輪廓可有利地成形為圓弧。凹面邊緣33B之此部分設置於閉合閂鎖33之遠端部分33A,即,鄰近於形成提取鉤31之提取角釘31B的遠端部分之部分。凹面邊緣33B之該部分用以更有效地防止縫接或縫合機器41之針43(圖21A、圖21B)在管狀編織物件M之末端針跡的縫接或縫合步驟期間的任何碰撞風險。
圖29為提取部件29之另一實施例,其在半環23A、23B之每一座架27中包含提取鉤31及閉合閂鎖33。在此實施例中,閉合閂鎖33不含凹面邊緣33B且具有凹部33X,其形狀相對於例如在圖27中說明之形狀稍有不同。
圖30及圖31展示用於支撐及移動提取裝置21的框架22以及半環23A、23B在用於閉合管狀物件M之趾部的配置中翻轉至彼此之上的提取裝置21之等角視圖。在所說明的實施例中,框架22支撐於垂直支柱81上且關於其軸旋轉以將提取裝置21自與環狀編織機器之針筒3同軸的位置轉移至用於閉合管狀編織物件M之趾部的閉合裝置41。
框架22可支撐馬達10,在此實施例中,該馬達圍繞對稱及旋轉軸B-B旋轉具有提取部件29的圓環23。該運動藉助於運動傳動件而自
馬達10傳動至圓環23,該運動傳動件包含繞著驅動滑輪85及齒輪87驅動的齒形皮帶83(圖31)。齒輪可鍵合於可旋轉地支撐於框架22上的圓筒形支撐件89上。齒輪87及圓筒形支撐件89圍繞圓環23之對稱及旋轉軸B-B旋轉。在圖30中以91指示的一群凸輪可容納於框架22之下部部分中,當圓環23(與圓筒形支撐件89成一體、藉助於被馬達10致動的齒輪87而被驅動為旋轉)圍繞對稱及旋轉軸B-B旋轉時,凸輪作用於提取鉤31及閉合閂鎖33。如上所述,該群凸輪91在提取及隨後釋放管狀編織物件M的步驟期間控制提取鉤31及錠鉤33的樞轉及平移移動。
數字93指示致動器,例如電動馬達或氣動或液動馬達,其經由托架95控制可翻轉(箭頭f23)至半環23A之上的半環23B之旋轉。
在一些實施例中,提取鉤31可具備彎曲或彎折,即非平面,金屬片,以便在該鉤安裝於各別容納座架27上時,將彈性變形賦予提取鉤31,且因此賦予彈性預加載。圖32及圖33展示此類型之實施例。圖33根據徑向方向XXXIII-XXXIII說明提取鉤31之視圖,且清楚地展示形成提取鉤31之金屬片的彎曲形狀。形成提取鉤31之切割金屬片具有中間曲度,以使得當該鉤插入於窄容納座架27(其切向尺寸小於由提取鉤31之彎曲金屬片形成的拱形F(圖33))中時,此提取鉤彈性預加載且壓抵容納座架27之對置徑向壁,或一方面壓抵容納座架27之一個徑向壁且另一方面壓抵與同一容納座架中提取鉤31相關聯的閉合閂鎖33,其取決於提取鉤31與閉合閂鎖在容納座架27中共面還是彼此鄰近。
圖34及圖35以根據徑向方向之視圖展示針5的環狀針床之一部分,其中該等針升高且插置於成對的提取部件29之間,該等對中的每
一者包含閉合閂鎖33與各別提取鉤31。在圖34中,閉合閂鎖33與提取鉤31彼此鄰近,即在切向方向上彼此鄰近地配置於在旋轉圓環23中設置的各別容納座架中。該對閉合閂鎖33/提取鉤31之容納座架27的切向尺寸(DT)至少等於形成此等兩個部件31與33的金屬片的厚度之和。
反之亦然,圖35展示一種配置,其中閉合閂鎖33配置為在容納座架27中與提取鉤31共面。閉合閂鎖33之末端部分33A在33P處折疊,以便移出各別提取鉤31所位於的平面之外,且使提取鉤31之提取角釘31B在兩個部件應協作以便耦合管狀編織物件M的區域中張開。
在前文描述的實施例中,提取鉤31具備圍繞水平軸D-D之樞轉移動,相對於圓環23之旋轉軸B-B成90°定向,以便移動提取角釘31B以耦合在環狀編織機器1之針筒3的兩個連續針5之間的沉片紗圈。反之亦然,閉合閂鎖31具備大體上平行於圓環23之旋轉軸B-B的平移移動。在其他實施例中,提取鉤31之移動可不同,例如,其可為在徑向方向上之平移移動而非旋轉移動。
圖36A至圖36K之序列示意性地以不等角視圖展示具備徑向平移移動之提取鉤31的實施例。該等圖僅展示針5的環狀針床之部分及提取裝置21的旋轉圓環23之部分。數字27指示成對的提取部件29之容納座架。每一對提取部件29包含提取鉤31與閉合閂鎖33,如在前文描述的實施例中。閉合閂鎖33具備根據平行於旋轉圓環23的旋轉軸B-B之f33的平移移動。反之亦然,且與在前文描述的實施例中相比,提取鉤31具備根據雙箭頭f31之徑向移動,以便自旋轉23拔出且回縮至其中。
在圖36A中,針筒(未展示)的針5處於下部位置,其中針紗
圈MA由針5耦合,且錠鉤5B閉合。提取鉤31已自提取裝置21之各別座架27拔出,該提取裝置與針5之環狀針床同軸配置。出於清晰目的,圖36A至圖36K之序列展示單對提取部件29,但應理解,一對類似的提取部件29容納於旋轉圓環23之每一容納座架27中。
圖36B、圖36C展示針5根據箭頭f5之升高移動,該等針移動至的高度使得管狀編織物件M之編織織物干擾鄰接表面39S。在此情況下,鄰接表面39S不形成於自提取鉤31之主體31A突出的附件中,而係藉由主體31A的面向下的邊緣形成。
在圖36D中,提取鉤31徑向向內移動以耦合形成於提取鉤31配置於其間的兩個鄰近針5之間的沉片紗圈。
圖36E展示閉合閂鎖33根據箭頭f33軸向向下移動以便閉合閉合閂鎖33與提取鉤31的提取角釘31B之間的沉片紗圈的步驟。
圖36F至圖36H展示針5的後續進一步升高,直至錠鉤5B移動至針紗圈MA之上的步驟。此進一步升高可與提取鉤31之徑向向內移動同時或在其之前執行。
圖36I、圖36J及圖36K展示針5的仍由箭頭f5指示的後續向下移動,其導致針紗圈MA自針5移除。在圖36K中,針紗圈MA已自針5移除,該等針繼續其向下移動,因此清除圍繞提取裝置21之空間,從而允許提取裝置朝向縫接或縫合裝置41移動,而不需要垂直地移動提取裝置21。
儘管在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中,設置圍繞軸B-B旋轉的圓環23,以便經由適當凸輪以漸進且依序的方式致動提取部件,但在其他
實施例中,圓環23可不旋轉,而是相對於提取裝置之支撐件固定。在此情況下,提取鉤31及閉合閂鎖33之致動可例如藉助於環狀凸輪來實現,該等凸輪同時致動所有提取鉤31與所有閉合閂鎖33。
然而,如自上文觀察到,使用圍繞軸B-B旋轉的圓環23及在旋轉期間依序作用於提取鉤31及閉合閂鎖33的控制凸輪在例如減小機械零件及織物(紗線及編織織物)上之應力尤其有利,且其對於操作速度及規則操作亦為較佳的。
具有旋轉圓環之提取裝置之優點,尤其是具備與環狀編織機器1之針筒3同步旋轉的圓環之提取裝置的優點,亦可配合例如在WO2014/167047中說明的類型之提取鉤及閉合閂鎖的不同實施例來使用。此外,同步地操作以旋轉圓環23與針筒3的兩個電動馬達及控制提取部件漸進地對其進行致動的控制凸輪之配置亦可用於不同類型的提取裝置中,例如被設計成藉助於單個提取鉤直接自編織機器1的環狀針床之針的頭部提取針紗圈的提取裝置,如在WO2004/035894中所描述。
3‧‧‧針筒
4‧‧‧吸入管
5‧‧‧針
5A‧‧‧端鉤
5D‧‧‧針柄
6‧‧‧沉片
6T‧‧‧跟部
8‧‧‧殼體
23A‧‧‧半環
27‧‧‧凹槽/容納座架
29‧‧‧提取部件
31‧‧‧提取鉤
31A‧‧‧本體
31B‧‧‧提取角釘
33‧‧‧閉合閂鎖
33A‧‧‧末端部分或遠端
35‧‧‧半環狀彈簧
37‧‧‧半環狀彈簧
39‧‧‧附件
89‧‧‧圓筒形支撐件
Claims (34)
- 一種用於自一環狀編織機器(1)之一針筒(3)提取管狀編織物件(M)之提取裝置(21),該裝置包含一圓環(23),該圓環具有一對稱軸(B-B)、劃分成兩個半環(23A、23B),該等兩個半環被組配及配置成圍繞大致上正交於該圓環(23)之該對稱軸(B-B)的一翻轉軸(C-C)翻轉至彼此之上;其中每一半環(23A、23B)具備多個各別提取鉤(31);其中每一提取鉤(31)包含一主體(31A)及大致上徑向朝向該對稱軸(B-B)延伸之一提取角釘(31B);其中每一提取角釘(31B)可相對於該各別半環(23A、23B)在一第一閒置位置與一與該管狀編織物件(M)耦合的第二作用位置之間移動,該第二作用位置比該第一閒置位置更接近於該對稱軸;其特徵在於,該等提取鉤(31)中之至少一些中的每一者包含一各別鄰接表面(39S),該鄰接表面大致上徑向朝向該對稱軸(B-B)延伸一大於該各別提取角釘(31B)之徑向長度的距離,該鄰接表面(39S)與該各別提取角釘(31B)隔開,以使得在該第二作用位置,該提取角釘(31B)與該鄰接表面(39S)定位於該管狀編織物件(M)之一最終邊緣的對置側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提取裝置,其中該圓環(23)圍繞該對稱軸(B-B)旋轉。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提取裝置,其中每一提取鉤(31)之該鄰接表面(39S)係藉由該提取鉤(31)之該主體形成或自其突出。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提取裝置,其中每一提取鉤(31)之該鄰接表面(39S)係藉由該提取鉤(31)之該主體形成或自其突出。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提取裝置,其中每一提取鉤(31)之該提取 角釘(31B)與該鄰接表面(39S)位於含有該對稱軸(B-B)之一徑向平面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第3項或第4項之提取裝置,其中每一提取鉤(31)之該提取角釘(31B)與該鄰接表面(39S)位於含有該對稱軸(B-B)之一徑向平面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中任一項之提取裝置,其中該提取鉤(31)安裝於該各別半環(23A、23B)上,以便圍繞一各別樞轉軸(D-D)樞轉。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提取裝置,其中該鄰接表面(39S)具有至少一個具有一環狀形狀之彎曲部分,其中心大致上位於該各別提取鉤(31)之該樞轉軸(D-D)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中任一項之提取裝置,其中該等提取鉤(31)可經安裝以便根據大致上正交於該圓環(23)之該對稱軸(B-B)的一方向在該各別半環(23A、23B)上徑向滑動。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中任一項之提取裝置,其進一步包含用於每一提取鉤(31)之一閉合閂鎖(33),該閉合閂鎖(33)可在一第一擱置位置與該閉合閂鎖(33)之一末端部分(33A)與該各別提取鉤(31)之該提取角釘(31B)協作之一第二位置之間移動。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提取裝置,其中在該閉合閂鎖(33)處於該第一擱置位置時,該閉合閂鎖(33)之該末端部分(33A)覆蓋該各別提取鉤(31)之該鄰接表面(39S)。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提取裝置,其中每一閉合閂鎖(33)具備大體上平行於該圓環(23)之該對稱軸(B-B)的一移動。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提取裝置,其中每一閉合閂鎖(33)之該末 端部分(33A)具有相對於該圓環(23)之該對稱軸(B-B)徑向向外定向的一凹部(33X)。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提取裝置,其中該等半環(23A、23B)包含各別容納座架(27),一提取鉤(31)及該各別閉合閂鎖(33)配置於每一容納座架(27)中。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之提取裝置,其中每一提取鉤(31)係藉由一非平面金屬箔形成,且經由彈性變形安裝於該半環(23A、23B)中所設置的一各別容納座架(27)中,以呈現一大體上平面形狀。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之提取裝置,其中每一提取鉤(31)與該各別閉合閂鎖(33)根據圍繞該圓環(23)之該對稱軸(B-B)的一切線方向鄰近於彼此安裝於該容納座架(27)中;且其中,當該提取鉤(31)安裝於該容納座架(27)中時,該金屬箔彈性變形以便彈性地壓抵該各別閉合閂鎖。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之提取裝置,其中每一提取鉤(31)與該各別閉合閂鎖(33)彼此共面地在含有該圓環(23)之該對稱軸(B-B)的一大體上徑向平面上安裝於該容納座架(27)中;其中每一提取鉤(31)之該提取角釘(31B)及每一閉合閂鎖(33)之一末端部分(33A)自該各別容納座架(27)突出;且其中該閉合閂鎖(33)之該末端部分(33A)彎曲至該大體上徑向平面之外側且鄰近於該各別提取鉤(33)之該提取角釘(31B)。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提取裝置,其中該閉合閂鎖(33)具有一末端部分(33A),其鄰近於該各別提取鉤(31)之該提取角釘(31B)、具有一相對於該圓環(23)之該對稱軸(B-B)徑向向外定向的彎曲邊緣(33B)。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提取裝置,其中至少一些閉合閂鎖(33)具 有角釘(33Y),該等角釘被組配及配置成穿透該管狀編織物件(M)之織物,且較佳地大致上平行於該圓環(23)之該對稱軸(B-B)而定向。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中任一項之提取裝置,其包含一馬達(10)以控制該圓環(23)圍繞該對稱軸(B-B)之該旋轉。
- 一種系統,其包含:一環狀編織機器(1),其具有:一針筒(3),其具備形成一環狀針床之多個針(5);及控制凸輪(7),用於提升及降低該等針(5);一根據前述請求項中一或多項之提取裝置(21);一閉合裝置(41),其被組配及配置成與該提取裝置(21)協作以在一管狀編織物件(M)由該提取裝置(21)接合的同時閉合該管狀編織物件(M)之一趾部(P)。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之系統,其中:該環狀編織機器(1)包含一馬達(9)以控制該針筒(3)之該旋轉;該提取裝置(21)包含一旋轉機構以將該圓環(23)圍繞該對稱軸(B-B)之該旋轉控制得與該針筒(3)之該旋轉同步。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之系統,其中該旋轉機構包含另一馬達(10)。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或第23項之系統,其進一步包含一中央控制單元(12)以使該針筒(3)圍繞該針筒(3)之該旋轉軸(A-A)的該旋轉移動與該圓環(23)圍繞該圓環(23)之該對稱軸(B-B)的該旋轉移動同步。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第22項及第23項中任一項之系統,其中該提取裝置(21)包含用於控制該提取部件(29)之控制凸輪(91);且其中該等控制凸輪將該提取部件(29)之該移動控制得與該環狀編織機器(1)之該等針6)的該升高與降低移動同步。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之系統,其中該提取裝置(21)之該等提取部件(29)被組配及配置成插入於該針筒(3)之連續針(5)之間且耦合由該針筒(3)形成之一管狀編織物件(M)的沉片紗圈(MP)。
- 一種用於藉助於一環狀編織機器(1)生產一管狀編織物件(M)之方法,該機器包含具有針(5)之一環狀針床的一針筒(3);該方法包含以下步驟:a)自一邊緣(B)開始編織該管狀編織物件(M)且以一開放趾部(P)結束;b)與該針筒(3)同軸地配置一提取裝置(21);該提取裝置(21)包含一圓環(23),該圓環具有一對稱軸(B-B)、劃分成兩個半環(23A、23B),該等兩個半環被組配及配置成翻轉至彼此之上,每一半環具備多個各別提取鉤(31),該等提取鉤中的每一者包含大致上徑向朝向該對稱軸(B-B)延伸之一提取角釘(31B)且其中之至少一些包含大致上徑向朝向該對稱軸(B-B)延伸之一各別鄰接表面(39S),該鄰接表面(39S)與該各別提取角釘(31B)隔開;c)自該針筒(3)朝向該提取裝置(21)提升該管狀編織物件(M),保持該管狀編織物件(M)由該針筒(3)之該等針(5)接合;d)將該管狀編織物件(M)之該開放趾部(P)定位在該等提取鉤(31)之該等鄰接表面(39S)上,使該開放趾部(P)對準於大體上正交於該針筒(3)之一旋轉軸(A-A)的一平面上;e)藉由朝向該對稱軸(B-B)移動該等提取鉤(31)而接合該管狀編織物件(M),在針跡之一最後緯圈由該等針(5)接合時,該管狀編織物件(M)之該開放趾部(P)的一第一部分由一第一半環(23A)之該等提取鉤(31)接合,且該管狀編織物件(M)之該開放趾部(P)的一第二部分由該第二半環(23B)之該等提取鉤(31)接合;該開放趾部(P)定位於該等提取鉤(31)之該等提取角釘(31B)與 該等鄰接表面(39S)之間;f)在該等提取鉤(31)已接合該管狀編織物件(M)之後自該等針(5)移除該最後緯圈之該等紗圈(MA);g)藉助於該提取裝置(21)自該針筒(3)移除該管狀編織物件(M);h)將該等兩個半環(23A、23B)翻轉至彼此之上,使一個半環之該等提取鉤(31)與另一半環之該等提取鉤(31)處於對置位置;i)將該管狀編織物件(M)之該趾部(P)的該第一部分與該第二部分接合在一起,因此閉合該管狀編織物件(M)之該趾部(P);j)在已閉合該趾部(P)之後,自該提取裝置(21)移除該該管狀編織物件(M)。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7項之方法,其中該管狀編織物件(M)係藉由將每一提取鉤(31)插入於該環狀編織機器(1)之該針筒(3)的兩個連續針(5)之間而由該等提取鉤(31)耦合,該等提取鉤(31)將沉片紗圈(MP)耦合於該針筒(3)之該等針(5)之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7項或第28項之方法,其中自該針筒提升該管狀編織物件(M)之該步驟係藉由朝向該提取裝置(21)升高該針筒(3)之該等針(5)而執行,該等針(5)朝向該提取裝置(21)牽拉該管狀編織物件(M)。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7項或第28項之方法,其進一步包含以下步驟:自該針筒(3)之內側升高大體上與該針筒(3)同軸之一吸入管(4),該吸入管(4)具有面向該提取裝置(21)之一上邊緣。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7項或第28項之方法,其中該管狀編織物件(M)係藉由藉助於一控制凸輪(7)、該針筒(3)之該等針(5)在該針筒(3)保持與該提 取裝置(21)之該圓環(23)的該旋轉同步地旋轉之同時漸進地升高而提升。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1項之方法,其中,在該等針(5)之該漸進升高期間,該等提取鉤(31)相對於該圓環(23)依序移動,以便隨著該管狀編織物件(M)藉助於該等針(5)漸進地提升而漸進地耦合該管狀編織物件(M)。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1項之方法,其中在與該針筒(3)同軸地定位該提取裝置(21)之前使該圓環(23)與該針筒(3)同步旋轉。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1項之方法,其中該管狀編織物件(M)自該針床至該提取裝置(21)之該轉移係藉由經由各別控制凸輪(91、7)作用於該提取部件(29)且較佳地亦作用於該針筒(3)之該等針(5)而在該針筒(3)與該圓環(23)同步旋轉之同時漸進地執行。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IT102015000063715 | 2015-10-21 | ||
ITUB2015A005208A ITUB20155208A1 (it) | 2015-10-21 | 2015-10-21 | Apparecchiatura e metodo per il prelievo graduale di manufatti tubolari a maglia da macchine circolari da maglieria |
ITUB2015A005286A ITUB20155286A1 (it) | 2015-10-21 | 2015-10-21 | Dispositivo e metodo per il prelievo di manufatti tubolari a maglia da macchine circolari da maglieria |
IT102015000063734 | 2015-10-21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723258A true TW201723258A (zh) | 2017-07-01 |
TWI701366B TWI701366B (zh) | 2020-08-11 |
Family
ID=571133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5132862A TWI701366B (zh) | 2015-10-21 | 2016-10-12 | 用於從環狀編織機器提取管狀編織物件的裝置及方法以及用於藉助於環狀編織機器生產管狀編織物件的方法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3365483B1 (zh) |
KR (1) | KR102596015B1 (zh) |
CN (1) | CN108291340B (zh) |
PT (1) | PT3365483T (zh) |
SI (1) | SI3365483T1 (zh) |
TW (1) | TWI701366B (zh) |
WO (1) | WO2017067801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681090B (zh) * | 2018-05-25 | 2020-01-01 | 大康織機股份有限公司 | 管狀針織品之翻面方法及其設備 |
CN108560128B (zh) * | 2018-07-24 | 2024-03-29 | 浙江嘉志利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带拨袜机构的管状织物缝合装置及方法 |
PT3715511T (pt) | 2019-03-26 | 2022-12-07 | Staeubli Italia S P A | Método e dispositivo para inverter um artigo tubular tricotado numa máquina de tricotar circular |
IT201900005636A1 (it) * | 2019-04-11 | 2020-10-11 | Gianni Conti | Metodo ed apparecchiatura per la produzione di manufatti tubolari a maglia a punta chiusa |
IT201900005838A1 (it) * | 2019-04-16 | 2020-10-16 | Lonati Spa | Dispositivo prelevatore per operare il prelievo di un manufatto tubolare a maglia da una macchina circolare per maglieria, calzetteria o simile e il suo trasferimento ad un'unità atta ad eseguire ulteriori operazioni sul manufatto. |
IT201900009615A1 (it) * | 2019-06-20 | 2020-12-20 | Santoni & C Spa | Dispositivo rovesciatore di manufatti tubolari a maglia e metodo per il rovesciamento di un manufatto tubolare a maglia |
IT201900023433A1 (it) * | 2019-12-10 | 2021-06-10 | Lonati Spa | Dispositivo prelevatore per operare il prelievo di un manufatto tubolare a maglia da una macchina circolare per maglieria, calzetteria o simile |
IT201900023577A1 (it) * | 2019-12-11 | 2021-06-11 | Lonati Spa | Dispositivo prelevatore per operare il prelievo di un manufatto tubolare a maglia da una macchina circolare per maglieria, calzetteria o simile. |
IT201900024108A1 (it) * | 2019-12-16 | 2021-06-16 | Sgm Automazioni S R L | Procedimento per chiudere un’estremità di un manufatto tubolare direttamente su macchine circolari per calzetteria e maglieria e relativa macchina circolar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68853A (en) | 1912-07-06 | 1913-07-29 | Louis N D Williams | Stitch-transferring device. |
US1188125A (en) | 1915-08-06 | 1916-06-20 | Louis N D Williams | Stitch transferring and uniting device. |
US5551260A (en) | 1993-07-29 | 1996-09-03 | Fabritex, S.R.L. | Method for joining two edges of a knitted tubular article upon completion thereof |
CZ103395A3 (en) * | 1994-04-26 | 1995-11-15 | Sangiacomo Spa | Method of transferring stockings from a stocking knitting machine to a sewing machine and apparatus for taking off and transfer of stockings |
IT1316678B1 (it) * | 2000-02-28 | 2003-04-24 | Matec Spa | Procedimento ed apparecchiatura per la produzione di manufattitubolari,in particolare calze,chiusi in corrispondenza di |
DE10150684C1 (de) | 2001-10-17 | 2003-04-24 | Groz Beckert Kg | Platine für das Spitzenschließen von Strümpfen |
ITFI20020199A1 (it) | 2002-10-21 | 2004-04-22 | Fabritex Srl | Metodo e apparato per unire i lembi di un manufatto tubolare tessuto a maglia |
ITPI20070091A1 (it) | 2007-08-03 | 2009-02-04 | Conti P | Sistema per la chiusura della calza su macchine circolari per produzione di calzini tubolari in maglia alla fine del calzino con un equipaggiamento mobile circolare |
ITMI20080397A1 (it) * | 2008-03-10 | 2009-09-11 | Lonati Spa | Procedimento ed apparecchiatura per eseguire la chiusura di un manufatto tubolare a maglia in corrispondenza di una sua estremita' assiale, al termine del suo ciclo di produzione su una macchina circolare per maglieria, calzetteria o simile. |
IT1392646B1 (it) | 2009-01-30 | 2012-03-16 | N T A S R L | Dispositivo di prelievo di una calza da un macchinario cilindrico per la produzione di manufatti tubolari con estremita cucita |
ITMI20111683A1 (it) * | 2011-09-19 | 2013-03-20 | Lonati Spa | Procedimento per la preparazione di un manufatto tubolare del tipo calza o simile al prelievo automatizzato al termine della sua formazione su una macchina circolare a doppio cilindro con almeno una alimentazione o caduta e macchina circolare a doppi |
ITMI20130050A1 (it) * | 2013-01-16 | 2014-07-17 | Lonati Spa | Procedimento per attuare la chiusura automatizzata di un'estremita' assiale di un manufatto tubolare e il suo scarico in assetto a rovescio ed apparecchiatura per la sua esecuzione. |
ITFI20130081A1 (it) | 2013-04-12 | 2014-10-13 | Gianni Conti | "metodo e macchina per la tessitura di manufatti tubolari a maglia" |
-
2016
- 2016-10-10 PT PT167784008T patent/PT3365483T/pt unknown
- 2016-10-10 CN CN201680069581.1A patent/CN108291340B/zh active Active
- 2016-10-10 SI SI201630665T patent/SI3365483T1/sl unknown
- 2016-10-10 KR KR1020187011429A patent/KR102596015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6-10-10 WO PCT/EP2016/074131 patent/WO2017067801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6-10-10 EP EP16778400.8A patent/EP3365483B1/en active Active
- 2016-10-12 TW TW105132862A patent/TWI701366B/zh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365483B1 (en) | 2019-12-04 |
EP3365483A1 (en) | 2018-08-29 |
WO2017067801A1 (en) | 2017-04-27 |
TWI701366B (zh) | 2020-08-11 |
CN108291340A (zh) | 2018-07-17 |
SI3365483T1 (sl) | 2020-06-30 |
KR20180090781A (ko) | 2018-08-13 |
PT3365483T (pt) | 2020-03-11 |
KR102596015B1 (ko) | 2023-10-30 |
CN108291340B (zh) | 2021-05-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201723258A (zh) | 用於從環狀編織機器提取管狀編織物件的裝置及方法 | |
US5606876A (en) | Device for handling knitted products manufactured on circular stocking knitting machines | |
US6164091A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aming edges of knitted articles | |
US7900483B2 (en) | Integrated system for closing stockings on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 |
EP2946034B1 (en) | Method for closing automatically an axial end of a tubular manufacture and for unloading it in an inside-out configuration,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the method | |
US10145043B2 (en) | Method and machine for knitting tubular knitted articles | |
TWI836021B (zh) | 用於反轉在一圓針織機之一管狀針織物的方法及裝置 | |
KR20100124276A (ko) | 양말 등을 위한 원형 편물기 상에서 생산 사이클의 종료 시점에, 관형 편물의 축방향 단부들 중 하나의 단부에서 관형 편물을 폐쇄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 |
JP5630915B2 (ja) | ソックス等の筒状編物品を処理しその爪先部を縫合する装置及び方法 | |
CN108474150B (zh) | 用于将针织管状物品从里往外翻转的翻转设备 | |
US20230056303A1 (en) | Process to close an end of a tubular manufactured article directly on hosiery and knitwear circular machines and respective circular machine | |
TW201037115A (en) | Device for drawing a sock from a cylindrical machinery for the production of tubular manufacture with seamed end | |
TW202332817A (zh) | 用於襪類及針織衣的改進式圓形針織機以及直接在圓形針織機上縫合管狀製成品的末端的方法 | |
CN113825868B (zh) | 用于生产具有闭合的趾部的管状针织制品的方法和设备 | |
WO2001034890A1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ferring a tubular item, particularly a sock, from the machine that produces it to a sewing machine | |
ITUB20155208A1 (it) | Apparecchiatura e metodo per il prelievo graduale di manufatti tubolari a maglia da macchine circolari da maglieria | |
ITUB20155286A1 (it) | Dispositivo e metodo per il prelievo di manufatti tubolari a maglia da macchine circolari da maglier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