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10348A - 引擎的潤滑裝置 - Google Patents

引擎的潤滑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510348A
TW201510348A TW103125254A TW103125254A TW201510348A TW 201510348 A TW201510348 A TW 201510348A TW 103125254 A TW103125254 A TW 103125254A TW 103125254 A TW103125254 A TW 103125254A TW 201510348 A TW201510348 A TW 20151034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il
air
lubricating device
cover
chamb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252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27958B (zh
Inventor
Yoshikazu Iwata
Hiroshi Okui
Shinichi Sakamoto
Original Assignee
Koshin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shin Ltd filed Critical Koshin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5103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103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279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2795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3/00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 F01M13/04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air before leaving crankcase, e.g. removing oi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ubrication Details And Ventil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Lubric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的課題在於提供一種引擎的潤滑裝置,僅需簡單的構成即可確實將包含油霧的空氣分離成油和空氣。 具備承油盤73、油室21、從承油盤73引導所霧化的油進入油室21的通路41、及關閉油室21的頂罩22,使用油潤滑的引擎的潤滑裝置中,頂罩22,包含:具有吸引油室21內霧化的油的開口的內罩23、將前述內罩23開口所吸引的霧化的油分離成油和空氣的分離構件39、以及形成了油回流流路以及空氣吸引流路的外罩30,前述油回流流路在內罩間使分離構件39所分離的油回流至油室21,前述空氣吸引流路使引擎吸引分離構件39所分離的空氣。

Description

引擎的潤滑裝置
本發明是關於一種使用於割草機等的引擎的潤滑裝置。
專利文獻1中,記載了一種引擎的潤滑裝置,除了於汽缸體的頭部設置閥室,更另外設置通氣室,將包含進氣閥和排氣閥潤滑的油霧的空氣,分離為油和空氣。
專利文獻2中,記載了一種引擎的潤滑裝置,具有將包含閥驅動部的各零組件潤滑的油霧的空氣分離為油和空氣的閥室,並於通氣室設置空氣清淨器更進一步分離油和空氣。
專利文獻3中,記載了一種引擎的潤滑裝置,係於動閥室使油霧分離為油和空氣,油通過回流通路被回收於儲油室,同時空氣是通過通氣管釋放於空氣清淨器。
然而,專利文獻1及專利文獻2所記載的潤滑裝置,其動閥室和通氣室為分別設置,構成較複雜具有製造成本增大的問題。此外,專利文獻3所記載的潤滑裝置,其動閥室的油和空氣的分離並不完全,存在空氣油霧混入釋放到淨化器內的空氣的問題。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4270591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第3205643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第3244477號公報
本發明是鑒於前述先前技術的問題而創作完成,其課題在於提供一種引擎的潤滑裝置,僅需簡單的構成即可確實將包含油霧的空氣分離成油和空氣。
為解決前述課題,本發明提供一種引擎的潤滑裝置,具備:儲存油的承油盤、形成於缸蓋上方的油室、從前述承油盤引導霧化的油進入前述油室的連通路、以及將前述油室關閉的頂罩,前述引擎的潤滑裝置利用油進行潤滑,其特徵為:前述頂罩包含:具有吸引前述油室內霧化的油的開口的內罩;將從前述內罩開口所吸引的霧化油分離成油和空氣的分離構件;以及形成了油回流流路以及空氣吸引流路的外罩,前述油回流流路在內罩間使分離構件所分離的油回流至油室,前述空氣吸引流路使引擎吸引 分離構件所分離的空氣。
於關閉油室的頂罩上設置分離構件,此分離構件使被霧化的油分離,使油和空氣分離。藉此,利用簡單的構成即可確實將被霧化的油分離為油和空氣。
前述內罩,具有由前述開口向前述油室內垂下,可使前述油室所霧化的油通過的竄氣通道為佳。
從而,可藉由竄氣通道,確實吸起滯留於油室的霧化油。
前述油回流流路是由前述內罩的側壁所形成回流溝所成為佳。
從而,可通過回流溝,將分離構件所分離的油確實帶回油室。
前述分離構件以配設於前述內罩及前述外罩之間為佳。
藉此,分離構件可確實夾於內罩和外罩之間。
前述分離構件以配設如覆蓋前述竄氣通路的上端開口為佳。
藉此,被竄氣通路所吸引的霧化油可確實通過分離構件,分離為油和空氣。
前述分離構件是以金屬製網所成的除沫器為佳。
分離構件由簡單的材料構成,可減少製造成本。
前述外罩的內面,以具有朝向前述內罩突出並固定前述分離構件的肋條為佳。
從而,可藉肋條將分離構件確實固定於內罩和外罩之間。
藉由本發明,僅需簡單的構成即可確實將霧化油分離為油和空氣。
1‧‧‧引擎
11‧‧‧汽缸體
12‧‧‧缸徑
13‧‧‧活塞
14‧‧‧連桿
15‧‧‧氣缸頭
16‧‧‧吸氣閥
17‧‧‧排氣閥
18‧‧‧空氣清淨裝置(空氣吸引流路)
19‧‧‧消音器
21‧‧‧油室
22‧‧‧頂罩
23‧‧‧內罩
23a‧‧‧開口
24‧‧‧竄氣通路
25‧‧‧回流溝(油回流流路)
26‧‧‧第1肋(Rib)(油回流流路)
27‧‧‧凹陷部
28‧‧‧突出部(油回流流路)
30‧‧‧外罩
31‧‧‧第2肋
32‧‧‧缺口部
33‧‧‧第3肋
34‧‧‧彎曲部
35‧‧‧呼吸閥通路(空氣吸引流路)
36‧‧‧第4肋
37‧‧‧通氣管(空氣吸引流路)
38‧‧‧間隙
39‧‧‧分離構件
41‧‧‧第1連通路
42‧‧‧第2連通路
42a‧‧‧開口
42b‧‧‧開口
43‧‧‧傾斜面
44‧‧‧鉛直溝
45‧‧‧曲柄收容部
46‧‧‧軸承箱
47‧‧‧露出孔
48‧‧‧分支溝
61‧‧‧曲柄軸
62‧‧‧送油通路
63‧‧‧排出孔
64‧‧‧油流出孔
65‧‧‧中空四角柱
66‧‧‧導管
68‧‧‧霧化油流入孔
73‧‧‧承油盤
74‧‧‧分隔構件
75‧‧‧流動路
78‧‧‧凸輪軸齒輪箱
79‧‧‧凸輪軸齒輪
【圖1】表示關於本發明實施形態的引擎中,霧化油流經引擎內部的路徑的概略圖。
【圖2】表示關於本發明實施形態的引擎中,從油室流出的油流入引擎內部的路徑的概略圖。
【圖3】本發明的頂罩的分解透視圖。
【圖4】由下方所視圖3頂罩的分解透視圖。
【圖5】由其他方向所視圖3頂罩的分解透視圖。
【圖6】(A)是表示油流動於頂罩內部的路徑的概略剖面圖,(B)是表示外罩的彎曲部和內罩之間產生的間隙的圖6(A)的B-B線剖面圖。
【圖7】表示第2連通路的汽缸體的剖面圖。
【圖8】汽缸體的下方透視圖。
【圖9】表示第3連通路的汽缸體的剖面圖。
【圖10】曲柄室的上方透視圖。
【圖11】曲柄室的下方透視圖。
以下,根據附圖說明本發明的實施形態。
本實施形態中的引擎1,如圖1所示,具備汽缸體11、位於汽缸體11上部的氣缸頭15、位於汽缸體11下部的曲柄收容部45、及位於汽缸 體11側面的凸輪軸齒輪箱78。
汽缸體11內的缸徑12,收容活塞13成可往返移動。活塞13的往返運動是藉由連桿14,轉換為曲柄收容部45內的曲軸61的旋轉運動。
一併參照圖2,氣缸頭15配設有可於上下方向往返移動的吸氣閥16和排氣閥17。配設有吸氣閥16的通路,使空氣從外部進入引擎1內,連通淨化的空氣清淨裝置18。配設有排氣閥17的通路是連通於將引擎1內的燃燒空氣排出於外部的消音器19。
如圖3所示,汽缸體11的上部,設有凹狀的油室21。油室21是藉二層的頂罩22關閉。頂罩22,具有內罩23、外罩30及配置在內罩23和外罩30之間的分離構件39。
內罩23為樹脂製,如圖4所示,為下端開口的箱形狀。內罩23具有竄氣通道24、回流溝25(參照圖5)及凹陷部27。
竄氣通道24是吸引滯留於油室21內霧狀的油,將其引導至分離構件39。竄氣通道24,由頂壁的開口23a垂下,延伸至內罩23內部。當頂罩22關閉油室21時,竄氣通道24將油室21及內罩23所封閉的空間、內罩23及外罩30所封閉的空間連通。
回流溝25,使分離構件39所分離的油回流至油室21。回流溝25於內罩23的側壁的外面從側壁的上端跨其下端形成。回流溝25延伸至比內罩23側壁的下端向下方突出的突出部28的下端為止。回流溝25的上端形成有設置在內罩23的頂壁的一對第一肋26。該等第一肋26、回流溝25及突出部28構成油回流流路。
凹陷部27是構成由分離構件39所分離的空氣的吸氣路徑的 一部分。凹陷部27是形成在與設有回流溝25的側壁相對之側壁外面的凹陷。此外,凹陷部27,在外罩30裝設於內罩23的狀態,設置在與後述的通氣通路23對應的位置。
如圖4所示,外罩30為金屬製,下端開口,內尺寸較內罩23大的箱形狀。外罩30,具有:設置在頂壁內面的第2肋31及第3肋33以及設置在側壁的通氣通路35。
第2肋31及第3肋33是與設有通氣通路35的側壁平行延伸,隔著預定的間隔所形成。第2肋31及第3肋33是從與設有通氣通路35的側壁正交的一方側壁至另一方側壁為止成線狀延伸。第2肋31與第3肋33之間,配設有分離構件。因此,可以第2肋31及第3肋33確實將分離構件39固定在內罩23和外罩30之間。當外罩30裝設於內罩23時,第2肋31及第3肋33的底面與內罩的上面會抵接。
第2肋31在中間形成有缺口部32。當將外罩30通過分離構件39裝設於內罩23時,由於缺口部32與內罩23的第1肋26的端部一致,因此能通過第1肋26和缺口部32使分離構件39與回溝25之間連通。
第3肋33設置在第2肋31與通氣通路35之間,兩端形成有彎曲部34。當外罩30通過分離構件39裝設於內罩23時,彎曲部34和內罩23之間會產生間隙38(參照圖6(B)),通過此間隙38連通分離構件39與凹陷部27之間。
通氣通路35是設置在與第3肋33對向的側壁,向著外方朝水平方向延伸。如同與通氣通路35的內側端部對向地,在外罩30的內部形成有從外罩30的頂壁內面垂下的第4肋36。此外,通氣通路35與空氣清淨器18 所連通的通氣管37(參照圖2)連接。藉此,當外罩30裝著於內罩23時,通氣通路35將凹陷部27及空氣清淨器18連通。前述通氣通路35、通氣管37及空氣清淨器18構成空氣吸引流路。
分離構件39為不銹鋼製的絲網所成的除沫器,可捕捉包含於霧狀的油中的霧沫,分離為油和空氣。如此,通過由簡單的材料構成分離構件39,能夠刪減製造成本。
再由上述構成的頂罩22所關閉的油室21與凸輪軸齒輪箱78之間,汽缸體11設有第一連通路41(參照圖1)。第1連通路41,上端通過開口41a與油室21連通,下端通過開口41b與凸輪軸齒輪箱78連通。如圖7所示,油室21和曲柄收容部45之間,汽缸體11設有第2連通路42。第2連通路42,上端通過開口42a與油室21連通,下端通過開口42b與曲柄收容部45連通。開口42a由從自油室21的底面向下方傾斜而與第2連通路42相連的傾斜面43及從油室21的底面朝著垂直下方延伸的垂直溝44所構成。
曲柄收容部45是由形成在汽缸體11下端部的軸承箱46(參照圖8)及與軸承箱46結合的曲柄室53(參照圖10)所成。曲柄室53的下側,裝著有蓄油的承油盤73。
軸承箱46,形成有和凸輪軸齒輪箱的下部連通,並使得和曲柄軸61咬合的凸輪軸齒輪79的一部分露出的露出孔47。
軸承箱46的下端和曲柄室53的上端形成有分支溝48。分支溝48的長方向中央部與第2連通路42的下端連通。分支溝48的一端與軸承箱46的第3連通路51連通,其他端與曲柄室53的油流入孔54連通。如圖9所示,第3連通路51設置在軸承箱46上,上端與汽缸體11的缸徑12的側面連通,下 端與分支溝48連通。
如圖10所示,油流入孔54是設於曲柄室53,連通分支溝48與承油盤73。如圖11所示,油流入孔54是形成在由分支溝48向下方延伸的圓筒55的內部。
此外,在軸承箱46的下端和曲柄室53的上端,形成有剖面半圓形狀的軸承溝58和直徑不同的複數半圓形狀溝59,59,軸承溝58可旋轉地軸向支撐曲柄軸61。如圖1所示,曲柄軸61的內部,形成有一端與設置在半圓形狀溝59的後述油流出孔64連通,另一端與設置在曲柄室53的後述霧化油流入孔68連通的送油通路62。
如圖10和圖11所示,曲柄室53,形成有油流出孔64、霧化油流入孔68及霧化油流出孔69。
油流出孔64是將承油盤73所存留的油吸上,引導至曲柄軸61的送油通路62。油流出孔64是設置於軸承溝58的底部,鉛直方向貫通曲柄室53的平面方向顯示為圓形的孔。油流出孔64的前端,連接有可將承油盤73所存留的油吸上的導管66(參照圖1)。
霧化油流入孔68是用於從曲柄軸61的送油通路62排出並被霧化的油,流入承油盤73內部的孔。霧化油流入孔68是形成於半圓形狀溝59底部的開口,連通半圓形狀溝59和承油盤73的內部。
霧化油流出孔69是流動於承油盤73內部的霧化油從承油盤73流出所需的孔。霧化油流出孔69是形成在從半圓形狀溝59的底部向下方延伸的中空四角柱65的內部,上端通過半圓形狀溝59通至露出孔47,下端與承油盤73的後述流動路75連通。
如圖1所示,承油盤73為上端開口的箱形狀,其內部可儲存油。承油盤73的上部配設有分隔構件74。承油盤73裝設於曲柄室53的狀態,在曲柄室53和分隔構件74之間,形成有霧化油在承油盤73的內部上側流動的流動路75。此流動路75的一端與霧化油流入孔68連通,另一端與霧化油流出孔69連通。
凸輪軸齒輪箱78,下部是通過露出孔47與承油盤73連通,並且上部是通過第1通路41與油室21連通。凸輪軸齒輪箱78可旋轉地內收容凸輪軸齒輪79。藉由此凸輪軸齒輪79旋轉,通過與凸輪軸齒輪79連結的凸輪挺桿(無圖示)啟動吸氣閥16和排氣閥17。當吸氣閥16啟動時,將由空氣清淨裝置18取入的空氣送進缸徑12內。當排氣閥17啟動時,燃燒空氣從缸徑12內流出,由消音器19排出。
前述活塞13和曲柄軸61使用在引擎1內部流動的油潤滑。油是藉由包含設置在汽缸體11的複數連通路41,42,51的潤滑裝置,流動於引擎1內部。
如圖1所示,儲存在承油盤73的油,通過導管66,被吸上至油流出孔64的上方。從油流出孔64的上端流入曲柄軸61的送油通路62的油,在從排出孔63排出時,藉旋轉的曲柄軸61的離心力形成霧狀。霧化的油從排出孔63向下方移動,而從霧化油流入孔68流入承油盤73的內部,沿著分隔構件74移動。並且,被霧化的油,在霧化油流出孔69向上方移動,通過露出孔47流入到凸輪軸齒輪箱78。之後,霧化油在凸輪軸齒輪箱78內向上方移動,通過第1連通路41流入到油室21內滯留。
如圖6(A)所示,油室21內的霧化油,藉空氣清淨裝置18內 的負壓被吸上至內罩23的竄氣通路24,通過分離構件39,分離為油和空氣。如此,將分離構件39設置在可關閉油室21的頂罩22,該分離構件39將霧化油分離為油和空氣。從而,可藉簡單的構成確實將霧化油分離為油和空氣。此外,由於分離構件39配設為覆蓋竄氣通路24的上端開口,因此通過竄氣通路24的霧化油可確實通過分離構件39,分離成油和空氣。
由分離構件39分離出的空氣是通過第3肋33的彎曲部34和內罩23的表面的間隙38由分離構件39流出。並且,空氣於內罩23和外罩30之間,如圖6(A)中的箭頭A方向流動,通過第4肋36到達通氣通路35。之後,空氣由通氣通路35通過通氣管37向空氣清淨裝置18移動,於空氣清淨器18內釋放。
另一方面,分離構件39所分離的油,經由第2肋31的缺口部32從分離構件39流出,然後,油在內罩23和外罩30之間向圖6(A)中箭頭C的方向移動。之後,油流入回流溝25和外罩30之間,沿著回流溝25移動至油室21內滯留。更進一步,如圖2所示,油於第2連通路42內向下方移動到達分支溝48,分成供給缸徑12內部的油和回流至承油盤73的油。
供給缸徑12內部的油,從分支構48經由汽缸體11的第3連通路51移動至缸徑12的內部,潤滑活塞13等的各零組件。之後,油經由霧化油流入孔68回流至承油盤73。直接從分支溝48,回流至承油盤73的油是經由曲柄室53的油流入孔54回流。
此外,本發明並不限定於前述實施形態,可進行各種的變形。
關於內罩和外罩,只要是從油室21將霧化油吸上,分離成油和空氣後,返回油室21即可,其形狀並無特別限定。前述實施形態,雖是於內罩23設 置油回流流路,但也無特別限定,也可設置於外罩30。此外,分離構件39只要是分離油和空氣即可,其形狀和材料並無特別限定。
11‧‧‧汽缸體
21‧‧‧油室
22‧‧‧頂罩
23‧‧‧內罩
23a‧‧‧開口
26‧‧‧第1肋(Rib)(油回流流路)
27‧‧‧凹陷部
30‧‧‧外罩
35‧‧‧呼吸閥通路(空氣吸引流路)
39‧‧‧分離構件

Claims (7)

  1. 一種引擎的潤滑裝置,其特徵係具備:儲存油的承油盤、形成於缸蓋上方的油室、從前述承油盤引導霧化的油進入前述油室的連通路、以及將前述油室關閉的頂罩,前述引擎的潤滑裝置利用油進行潤滑,其特徵為:前述頂罩包含:具有吸引前述油室內霧化的油的開口的內罩;將從前述內罩開口所吸引的霧化油分離成油和空氣的分離構件;以及形成了油回流流路以及空氣吸引流路的外罩,前述油回流流路在內罩間使分離構件所分離的油回流至油室,前述空氣吸引流路使引擎吸引分離構件所分離的空氣。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引擎的潤滑裝置,其中,前述內罩,具有從前述開口向前述油室內垂下,可使前述油室所霧化的油通過的竄氣通道。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的引擎的潤滑裝置,其中,前述油回流流路是由形成在前述內罩的側壁的回流溝所成。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第3項中任一項的引擎的潤滑裝置,其中,前述分離構件是配設於前述內罩及前述外罩之間。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第4項中任一項的引擎的潤滑裝置,其中,前述分離構件是配設成覆蓋前述竄氣通路的上端開口。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第5項中任一項的引擎的潤滑裝置,其中,前述分 離構件是由金屬製網所成的除沫器。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第6項中任一項的引擎的潤滑裝置,其中,前述外罩的內面,具有朝向前述內罩突出並固定前述分離構件的肋。
TW103125254A 2013-07-24 2014-07-24 Engine lubrication device TWI5279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53679A JP5689930B2 (ja) 2013-07-24 2013-07-24 エンジンの潤滑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10348A true TW201510348A (zh) 2015-03-16
TWI527958B TWI527958B (zh) 2016-04-01

Family

ID=524902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25254A TWI527958B (zh) 2013-07-24 2014-07-24 Engine lubrication device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689930B2 (zh)
CN (1) CN104343497B (zh)
TW (1) TWI52795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903241B2 (en) * 2015-11-13 2018-02-27 Briggs & Stratton Corporation Small air-cooled engine assembly with dry sump lubrication system
CN108301935B (zh) * 2018-03-28 2024-02-20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油气分离器壳体及柴油车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8645U (ja) * 1992-07-31 1994-03-11 太平洋工業株式会社 二重構造のシリンダーヘッドカバー
JPH06173629A (ja) * 1992-12-04 1994-06-21 Toyoda Spinning & Weaving Co Ltd ブローバイガス用オイル分離装置
JP4270591B2 (ja) * 1997-04-18 2009-06-03 株式会社マキタ沼津 4サイクルエンジンの潤滑装置
US6213079B1 (en) * 1998-06-03 2001-04-10 Fuji Robin Kabushiki Kaisha Lubricating apparatus for four-cycle engines
JP4344579B2 (ja) * 2003-10-15 2009-10-14 株式会社マーレ フィルターシステムズ シリンダヘッドカバーのオイルセパレータ
JP2009156087A (ja) * 2007-12-25 2009-07-16 Toyota Boshoku Corp エンジンのオイルミスト分離装置
JP5186066B2 (ja) * 2010-03-01 2013-04-17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気液混合ガスの気液分離装置
JP2011231686A (ja) * 2010-04-27 2011-11-17 Yanmar Co Ltd エンジンのブリーザ装置
JP5482514B2 (ja) * 2010-06-30 2014-05-07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オイルセパレータ
CN101956590B (zh) * 2010-10-31 2011-12-28 无锡开普动力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气缸盖罩油气分离结构
JP2013124598A (ja) * 2011-12-15 2013-06-24 Mahle Filter Systems Japan Corp 内燃機関のヘッドカバー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689930B2 (ja) 2015-03-25
TWI527958B (zh) 2016-04-01
CN104343497B (zh) 2017-04-12
JP2015025371A (ja) 2015-02-05
CN104343497A (zh) 2015-0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598988B2 (en) Lubrication system for four-stroke engine
US7398858B2 (en) Oil pan arrangement
US20160265404A1 (en) Oil separation device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6202613B1 (en) Four-stroke cycle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2017219014A (ja) エンジンのブローバイガス用気液分離装置
JP2009121281A (ja) 内燃機関のオイルセパレータ
US20080083398A1 (en) Breather assembly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7219629B2 (en) Breathing system in combustion engine
TWI527958B (zh) Engine lubrication device
US9719460B2 (en) Engine oil pan
JP6241390B2 (ja) 内燃機関
JP6010011B2 (ja) 内燃機関のブリーザシステム
JP2011111960A (ja) 4サイクルエンジンの潤滑装置
US8746203B2 (en) Lubrication apparatus for four-stroke engine
JP5654645B1 (ja) エンジンの潤滑装置
CN209261696U (zh)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分腔润滑系统
US9797338B2 (en) Engine with rocker chamber
JP4597437B2 (ja) 4サイクル内燃機関
JPH0830405B2 (ja) エンジンのブリ−ザ装置
JPS6141932Y2 (zh)
JP6357119B2 (ja) エンジンの潤滑装置
JP4275479B2 (ja) 自動二輪車用エンジン、及び該エンジンを搭載した自動二輪車
JP6660426B2 (ja) エンジンのブリーザ構造
JP6136530B2 (ja) ブローバイガス収集システム
CN204436737U (zh) 压缩机回油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