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44210A - 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及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444210A TW201444210A TW103106218A TW103106218A TW201444210A TW 201444210 A TW201444210 A TW 201444210A TW 103106218 A TW103106218 A TW 103106218A TW 103106218 A TW103106218 A TW 103106218A TW 201444210 A TW201444210 A TW 201444210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ode
- counter electrode
- pair
- electrodes
- ion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19/00—Devices providing for corona discharge
- H01T19/04—Devices providing for corona discharge having pointed electrod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3/00—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 B60H3/0071—Electrically conditioning the air, e.g. by ionizing
- B60H3/0078—Electrically conditioning the air, e.g. by ionizing comprising electric purifying mea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1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 F24F8/192—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by electrical means, e.g. by applying electrostatic fields or high voltag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19/00—Devices providing for corona discharge
- H01T19/02—Corona ring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23/00—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e.g. into the atmospher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21/00—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4F2221/28—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the Coanda effect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4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ozonisation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20—Air quality improvement or preservation, e.g. vehicle emission control or emission reduction by using catalytic converter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2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emical industry
- Y02P20/10—Process efficiency
- Y02P20/133—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e.g. sunligh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 Oxygen, Ozone, And Oxid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目的在提供一種即使將負離子、臭氧產生裝置小型化(攜帶化),也可良好地產生離子風的手段。本發明提供一種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其係構成為具備複數組具有針狀電極與對向電極的電極對,且使電位差產生在各個電極對之間而藉由電暈放電產生離子、臭氧及離子風;各個電極對中之對向電極係形成平面狀而且環狀或渦狀;且構成為具備:屬於一組電極對的主電極對;及複數組副電極對,該等副電極對為係以沿著主電極對中之對向電極的外周而包圍主電極對中之對向電極之方式,使對向電極以規則性而且彼此鄰接或接近的形態定位的電極對;所有對向電極中之平面狀的法線向量成為大致相同方向。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一種藉由電暈(corona)放電來產生離子(ion)風的裝置,更詳而言之,係一種用來產生更大風量之離子風的離子風產生裝置。此外,在另一形態中,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用以將垃圾等之對象物進行殺菌、除臭的裝置及方法,尤有關於一種在有別於對象物所配置之空間的不同空間進行電暈放電,來產生離子及臭氧(ozone),而將離子、臭氧風傳送給對象物所配置的空間,而進行殺菌、除臭的裝置及方法。更具體而言,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環境裝置,其目的為裝設在氣密性高的箱體(box),例如廚餘或尿布等污物容器、廚餘處理機之處理異味、用以收納鞋、靴等之箱體、廁所、及馬桶水箱(toilet tank)、以及氣密性高之附設冷凍、冷藏裝置之貨櫃(container)及附設冷凍、冷藏裝置之車輛、冰箱、室內、車輛內之空調裝置等,而進行殺菌、除臭。
隨著高齡化社會,尿布等之污物容器的需求也與需要看護人口正成比地變高,每當打開污物容器,都會釋放惡臭,因而造成看護者及周圍的負擔及不舒適,而且也不符環境衛生。此外,在各家庭及飲食店等中雖也存在有廚餘的保管箱,但每當打開保管箱,都會隨著雜菌繁殖而釋放惡臭,造成主婦等、作業
人員極大的負擔。廚餘處理機雖亦隨著生化(bio)技術的成長而增加,但在運轉中釋放至處理機周邊的惡臭卻造成極大問題。再者,海外、國內的冷凍、冷藏、常溫品等的物流中雖以輸送用貨櫃及卡車(track)等的輸送為主流,而有許多附設空調裝置的海上貨櫃、陸上貨櫃、貨櫃型卡車等,但裝載貨物品的餘臭、空調裝置內的腐敗味會成為問題。再者,倉庫、冰箱、室內、車輛等的空調裝置,也會因為保管物質等的使用情況而使臭味成為問題。
在此,就解決上述問題之一方法而言,以往已提案有一種噴霧(spray)式等、簡易型殺菌除臭劑。然而,在使用於污物容器或廚餘的保管箱之情形下,打開該容器時就會釋放惡臭,此為目前情況。此外,在使用於空調裝置(例如散佈或循環殺菌方式)之情形下,當無法清洗的部位,或是即使清洗異味、腐敗味卻仍會殘留在空調裝置內部時,臭味就會轉移至下一次裝載的貨物,因而形成上述等問題。再者,就另一個解決方法而言,已提出一種從做為殺菌除臭對象的空間抽吸空氣並藉由過濾器(filter)吸附或去除污染物質的方法、或高價的惡臭消除觸媒。然而,過濾器因為長期使用而進行更換等的維修不可或缺,而且由於過濾器的性能不足,因此大多無法獲得令人滿足的性能、或即使性能雖佳卻需更大型且高價的觸媒本體,而使維修管理費用更為昂貴。
然而,近年來為了室內空氣的潔淨及清新,一種產生負離子(minus ion)或臭氧的空氣清淨機、及空氣調節裝置(air-conditioner)等已日漸普及。再者,提案多種使用使具有除臭效果的負離子與臭氧同時產生的負離子、臭氧產生裝置來將對象空間進行除臭等的技術。
首先,專利文獻1之負離子、臭氧產生裝置係一種假設安裝在房間天花板的裝置,其特徵為配置成正電極較負電極更位於下方。依據此,即使不使用風扇或馬達,也可產生含有負離子與臭氧之朝下的氣流。
接著,專利文獻2之負離子、臭氧產生裝置係具備前端為針狀的負電極、及與該負電極平行而設置成同心圓狀的圓筒型接地(ground)電極,其特徵為使負電極與接地電極可相對地移動,且對於負電極施加高電壓,並調整負電極之前端部與接地電極之端面的距離,藉此來產生負離子或臭氧。
接著,專利文獻3之負離子、臭氧產生裝置係對於針電極與接地(earth)電極間施加直流高電壓而在針電極尖端部生成電暈放電,而產生臭氧及負離子的裝置。
接著,專利文獻4之負離子、臭氧產生裝置之特徵為具有由金屬板所構成的正電極,而負電極的前端係位於前述正電極的孔附近,其中,該金屬板係具備1處或複數處周圍具有立起部的孔。以此方式構成,即可藉由放電而產生充分的氣流,因此即使不另外使用風扇、泵等送風裝置,也可產生使所產生的負離子與臭氧擴散至空間內的氣流。
專利文獻1至4的發明,雖已揭示產生離子及臭氧並應用於對象物之技術,但該等技術係以例如配置在垃圾箱之內部等之做為殺菌或除臭對象的空間內進行放電為前提。例如,只要是在垃圾箱中,就會有釋放惡臭的有機物因為微生物而分解而產生沼氣(methane gas)等、導火性氣體之情形,當在此種狀況下進行放電時,就有因為火花的產生而引起火災或爆炸的危險性。
因此,為了去除此種危險性,乃檢討一種在對象物所配置的空間外進行放電來產生離子、臭氧,並將該等生成物導入至對象物所配置之空間內的外接型殺菌、除臭裝置的開發(專利文獻5)。
此外,專利文獻6的空氣調節裝置係一種並排有複數個針狀電極與平面狀之捕捉電極的離子產生裝置。然而,此技術係意圖產生離子,因此關於產生離子「風」時之該離子風的風力,並未加以考慮。因此,如專利文獻6(尤其第1圖、第2圖)所記載,當各電極的位置距離大而使離子風產生的情形下,該風力就會大幅降低,而有離子風難以到達對象物的問題。
此外,在專利文獻7至9中,係揭示一種藉由針狀電極與平面狀之對向電極來產生離子風的裝置。然而,在該等技術中,會有所產生之離子風的風力在實用上不足的問題。
此外,在專利文獻10及11中,係揭示一種並排複數個針狀電極與筒狀之對向電極的離子風產生裝置。然而,如該等技術所示,在對向電極為筒狀之情形下,即使將複數個電極組合,也會有所產生之離子風的風力在實用上不足的問題。
此外,在專利文獻12中,係揭示一種為了易於清洗,而將對向電極之形狀由筒狀作成板狀的技術。然而,專利文獻12的技術,亦與上述專利文獻7至9同樣地有所產生之離子風的風力在實用上不足的問題。
專利文獻1:日本實用新案登錄第3100754號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3-342005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04-18348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特開2005-13831號公報
專利文獻5:日本實用新案登錄第3155540號
專利文獻6:日本特開2002-136893號公報
專利文獻7:日本特開平7-250786號公報
專利文獻8:日本特開平9-038524號公報
專利文獻9:日本特開昭59-193158號公報
專利文獻10:日本特開平10-286303號公報
專利文獻11:日本特開2005-149901號公報
專利文獻12:日本特開平10-025103號公報
該等專利文獻所示之負離子、臭氧產生裝置,只要可小型化而使利用者易於攜帶,該用途的範圍會頃刻間擴展開來。然而,在進行小型化而使利用者易於攜帶時,卻會在為了產生電暈放電所必須的電極構成上受到空間上的嚴格限制,使得電暈放電之放電量及藉由電暈放電所產生之離子風的風力勢必會因為該電極構成的小型化而降低。此外,雖以如行動電話藉由電池(例如鋰離子(lithium-ion)電池)驅動為佳,但亦有肇因於難以從電池獲得高電壓,而使得電暈放電的放電量及藉由電暈放電所產生之離子風的風力降低的問題。亦即,由於負離子、臭氧產生裝置無法避免小型化(攜帶化)即等於離子風之小風力化的事態,因此
對於要在盡量不削減藉由電暈放電所產生之離子風的風力下之情形送達至對象物所進行的某種對策,在商品化上極其重要。然而,既然最終以小型化(攜帶化)為目標,就希望在不設置送風裝置及升壓型轉換器(converter)等附加裝置之情形下,在負離子、臭氧產生裝置之必要構成的電極構成上竭盡所有對策。本發明係從此種觀點而研創者,其目的在提供一種即使將負離子、臭氧產生裝置小型化(攜帶化),也可良好地產生離子風的手段。
本發明(1)係一種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係構成為具備複數組具有針狀電極與對向電極的電極對,且使電位差產生在各個電極對之間而藉由電暈放電產生離子、臭氧及離子風;各個電極對中之對向電極係形成平面狀而且環狀或渦狀;且構成為具備:屬於一組電極對的主電極對;及複數組副電極對,該等副電極對係為,以沿著主電極對中之對向電極的外周而包圍主電極對中之對向電極之方式,使對向電極以規則性而且彼此鄰接或接近的形態定位的電極對;至少副電極對中相鄰之對向電極之外周間的最短距離係對向電極之直徑以下,而且所有對向電極中之平面狀的法線向量(vector)成為大致相同方向,主電極對中之對向電極及副電極對中之對向電極係藉由平板狀導電構件中之貫通孔而成形,而在該平板狀導電構件中,係沿著副電極對中之對向電極的外周而進一步成形有貫通孔。
本發明(2)係如前述本發明(1)所述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其中,對向電極係具有平面狀的主環狀對向電極、及包圍主環狀對向電極之平面狀的副環狀對向電極;
某電極對中之針狀電極的前端與該某電極對中之主環狀對向電極的最長距離,係較該某電極對中之針狀電極的前端與該某電極對中之副環狀對向電極的最短距離為短。
本發明(3)係如前述本發明(1)或(2)所述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其中,所有電極對中之對向電極的形狀係大致相同。
本發明(4)係一種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其特徵為:構成為具備複數組具有針狀電極與對向電極的電極對,且使電位差產生在各個電極對之間而藉由電暈放電產生離子、臭氧及離子風;各個電極對中之對向電極係形成平面狀而且環狀或渦狀;且構成為具備:屬於一組電極對的主電極對;及複數組副電極對,該等副電極對係為以沿著主電極對中之對向電極的外周而包圍主電極對中之對向電極之方式,使對向電極以規則性而且彼此鄰接或接近的形態定位的電極對;至少副電極對中相鄰之對向電極之外周間的最短距離係對向電極之直徑以下,而且所有對向電極中之平面狀的法線向量成為大致相同方向,且對向電極具有平面狀的主環狀對向電極、及包圍主環狀對向電極之平面狀的副環狀對向電極;某電極對中之針狀電極的前端與該某電極對中之主環狀對向電極的最長距離,係較該某電極對中之針狀電極的前端與該某電極對中之副環狀對向電極的最短距離為短。
本發明(5)係如前述本發明(4)所述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其中,主電極對中之對向電極及副電極對中之對向電極係藉由平板狀導電構件中之貫通孔而成形,而在該平板狀導電構件中,係
沿著副電極對中之對向電極的外周而進一步成形有貫通孔。
本發明(6)係如前述本發明(4)或(5)所述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其中,所有電極對中之對向電極的形狀係大致相同。
另外,關於先前所述與本發明相關事項有關的事項,將列述如下,但不限定於此,均可實施。
本發明(1)係一種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係構成為:具備複數組具有針狀電極與對向電極的電極對,且使電位差產生在各個電極對之間而藉由電暈放電而產生離子、臭氧及離子風;各個電極對中之對向電極係形成平面狀而且環狀或渦狀;且構成為具備:屬於一組電極對的主電極對;及複數組副電極對,該等副電極對係為以沿著主電極對中之對向電極的外周而包圍主電極對中之對向電極之方式,使對向電極以規則性而且彼此鄰接或接近的形態定位的電極對;至少副電極對中相鄰之對向電極之外周間的最短距離係對向電極之直徑以下,而且所有對向電極中之平面狀的法線向量成為大致相同方向(例如第1圖及第13圖至第16圖所示之形態)。
本發明(2)係如前述本發明(1)所述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例如第26圖之右圖所示之形態),其中,主電極對中之對向電極及副電極對中之對向電極係藉由平板狀導電構件中之貫通孔而成形,而在該平板狀導電構件中,係沿著副電極對中之對向電極的外周而進一步成形有貫通孔。
本發明(3)係如本發明(1)或(2)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例如第11圖及第13圖至第16圖、或第11圖所示之形態),其中,對
向電極係具有平面狀的主環狀對向電極、及包圍主環狀對向電極之平面狀的副環狀對向電極;某電極對中之針狀電極的前端與該某電極對中之主環狀對向電極的最長距離,係較該某電極對中之針狀電極的前端與該某電極對中之副環狀對向電極的最短距離為短。
本發明(4)係如本發明(1)至(3)中任一者的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例如第11圖所示之形態),其中,所有電極對中之對向電極的形狀係大致相同。
在此說明本說明書中所使用的各用語。所謂「殺菌、除臭對象物」,係指只要是細菌所繁殖者或釋放惡臭者,並無特別限定,例如有生鮮食品等的廚餘、糞尿、尿布等的污物、所蓄水之水等的具體例。所謂「殺菌、除臭對象物所配置的空間」,係指只要配置有前述殺菌、除臭對象物,並無特別限定,例如有氣密性高的箱體,更具體而言,例如有廚餘或尿布等的污物容器、氣密性高的附設冷凍、冷藏裝置的貨櫃及附設冷凍、冷藏裝置的車輛等。所謂「環狀」係指例如三角形以上(較佳為6角形以上)的多角形或圓形、或是大致圓形狀,且中心部開口的形狀。所謂「渦狀」係指例如三角形以上(較佳為6角形以上)的多角形或圓形、或是大致圓形狀,且朝向中心形成漩渦者,對於漩渦態樣(例如漩渦數或漩渦寬度、或是有無終點)並未特別限定。所謂「平面狀」係指達到一般可視為平面的程度,在環狀電極中相對於環內的總面積厚度小的電極。更具體而言,雖無特別限定,但以[厚度(mm)]/[環內總面積(cm2)]為1.5以下為佳,且以1以下尤佳,又以0.8以下為更佳。下限值雖無特別限定,但例如為0.0001。另外,變
形(相對於平面的變形)亦可達厚度程度。更具體而言,主環狀對向電極的總面積為7cm2,厚度為7mm以下,而變形亦以在7mm以下為尤佳。所謂「前述針狀電極之前端與主環狀對向電極的最長距離」係指在針狀電極之前端、與主環狀對向電極之環的內端且為厚度方向最近之部分的距離中最長的距離。所謂「前述針狀電極的前端與副環狀對向電極的最短距離」,係指在針狀電極之前端、與副環狀對向電極之環的內端且為厚度方向最近之部分的距離中最短的距離。所謂「主離子風」係指從主環狀對向電極之中心的開口部所發出的離子風。所謂「副離子風」係指從副環狀對向電極所發出的離子風。所謂「使電位差產生在電極對之間」,係指例如有對於針狀電極施加電壓,且將對向電極設為接地時所產生的電位差,此時,針狀電極的極性(陽極、陰極)並未特別限定。
依據本發明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由於係以藉由副電極對所產生之離子風的順風,使藉由主電極對所產生之離子風以被後推的形態推送至前面,因此可達成即使將各個電極對小型化,也可使藉由電暈放電所產生之離子風的風力儘可能不會被削減而送達至對象物的功效。此外,藉由各個電極對所產生的離子風,也可構成為與所鄰接(接近)之離子風互相接觸的比例(換言之,對向電極彼此鄰接(接近)的比例),較與靜止之外氣互相接觸的比例(換言之,對向電極彼此不鄰接(不接近)的比例)更增加,藉由以此方式構成,可進一步提升該功效。
依據本發明,係從主環狀對向電極產生風壓相對較強的離子風,再從包圍主環狀對向電極之副環狀對向電極產生風
壓相對較弱的離子風,藉此即可在不滯留所產生之離子風之情況下使從內側所產生的離子風,以捲進從外側所產生之離子風之方式推送至前面,而可獲得大風量且風壓強的離子風。
相對於從主環狀對向電極所產生之風壓相對較強的離子風,來產生從副環狀對向電極所產生之風壓相對較弱之風壓的離子風,而使從副環狀對向電極所發出之離子風來支援從主環狀對向電極所發出的離子風。亦即,從主環狀對向電極所發出的離子風,將會成為順風中所產生的離子風,因此可獲得強又大的風量。
此外,本發明之離子風產生裝置係可藉由電暈放電來產生具有殺菌、除臭作用的離子及臭氧,因此適合利用此做為殺菌、除臭裝置來使用。依據本裝置,可產生大風量的離子風,即使是外接的殺菌、除臭裝置,也不需使用空氣泵等機材而可將離子及臭氧導入於對象空間內。亦即,由於不需使用泵或風扇,因此可提供低噪音的殺菌、除臭裝置。再者,由於係捲進從副環狀對向電極所產生的離子風,因此可以捲進從該等電極所產生之離子及臭氧,故可送出含有高濃度離子及臭氧的離子風,而能以高效率進行脫臭。
100‧‧‧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
110‧‧‧電極對
120a至120g、121、122、123‧‧‧針狀電極
130、130a至130g、130a(1)、130a(2)、130b至130g、130b(1)、130b(2)、130c、130c(1)、130c(2)‧‧‧對向電極
130S‧‧‧抽吸孔
131至133‧‧‧環狀對向電極
131a(1)、131a(2)、131b(1)、131b(2)、131c(1)、131c(2)‧‧‧主環狀電極
132a(1)、132a(2)、132b(1)、132b(2)、132c(1)、132c(2)、133b(1)、133c(1)、133c(2)、134b(1)、134c(1)、134c(2)、135b(1)、135c(1)‧‧‧副環狀對向電極
139‧‧‧電橋
139b(1)、139b(2)、139c(1)、139c(2)‧‧‧連結構件
140‧‧‧離子風引導構件
141‧‧‧噴出口
150‧‧‧送風路徑
200‧‧‧離子風產生裝置
210‧‧‧電極對
220‧‧‧針狀電極
230‧‧‧對向電極
P‧‧‧前端部
S‧‧‧假想圓
第1圖(a)係該裝置之對向電極的概念前視圖,第1圖(b)係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之概念側面圖。
第2圖(a)係使用位於最內部之輪狀電極131的剖面,顯示輪狀電極131與針狀電極120之前端部P的位置關係圖,第2圖(b)
係顯示輪狀電極132與前端部P的位置關係圖。
第3圖(a)係該裝置之對向電極130的概念前視圖,第3圖(b)係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的概念側面圖。
第4圖(a)係該裝置之對向電極的概念前視圖,第4圖(b)係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的概念側面圖。
第5圖(a)係該裝置之對向電極的概念前視圖,第5圖(b)係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的概念側面圖。
第6圖(a)至(d)係可做為本發明之對向電極使用的板狀對向電極的概略圖。
第7圖係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的概念俯視圖。
第8圖(a)係該裝置之對向電極130的概念前視圖,第8圖(b)係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的概念側面圖。
第9圖係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之概念俯視圖。
第10圖(a)係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之概念俯視圖,第10圖(b)係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之概念側面圖,第10圖(c)係從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之噴出口側所觀看的概念前視圖。
第11圖(a)及(b)係另一形態之針狀電極及對向電極的概念圖。
第12圖係另一形態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的概念作用圖。
第13圖(a)及(b)係另一形態之針狀電極及對向電極的概念圖。
第14圖(a)及(b)係另一形態之針狀電極及對向電極的概念圖。
第15圖(a)及(b)係另一形態之針狀電極及對向電極的概念圖。
第16圖(a)至(d)係另一形態之針狀電極及對向電極的概念圖。
第17圖(a)及(b)係另一形態之針狀電極及對向電極的概念圖。
第18圖(a)及(b)係另一形態之對向電極的概念圖。
第19圖(a)及(b)係另一形態之針狀電極的概念圖。
第20圖係實驗裝置中之對向電極的構造圖1。
第21圖係實驗裝置中之對向電極的構造圖2。
第22圖係實驗裝置中之對向電極的構造圖3。
第23圖係實驗裝置中之對向電極的構造圖4。
第24圖係實驗裝置中之對向電極的構造圖5。
第25圖係使用實驗裝置之測定方法的說明圖。
第26圖係對向電極之變形例的概念圖。
第27圖(a)及(b)係另一形態之針狀電極及對向電極的概念圖。
本發明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係具備具有針狀電極與對向電極的電極對,且使前述針狀電極與前述對向電極之間產生電位差並藉由電暈放電而產生離子、臭氧及離子風。此外,本發明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係具有前述對向電極為平面狀的主環狀對向電極、及包圍前述主環狀對向電極之平面狀的副環狀對向電極,前述針狀電極的前端與前述主環狀對向電極的最長距離,較前述針狀電極的前端與前述副環狀對向電極的最短距離為短。
藉由該構成,可獲得大風量的離子風。單純為筒狀或一個平面圓形的對向電極情形時,由於放電係沿著位於最短距離之相反極的筒狀電極內側或平面圓形電極的內側而以甜甜圈(doughnut)狀放電而產生甜甜圈型離子風,因此離子風中心的甜甜圈中心部為無風狀態。因此會有所發出之離子風使用誘導無風中心部之能量的損耗,結果使得離子風變弱。如本發明所示,係藉
由設置主環狀對向電極、及副環狀對向電極來解決該問題。
本發明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係具備具有針狀電極與對向電極的電極對,且使前述針狀電極與前述對向電極之間產生電位差並藉由電暈放電而產生離子、臭氧及離子風。另外,一般而言,離子風係在電暈放電時,於從針狀電極釋出之離子朝向對向電極泳動之期間反覆與空氣分子的撞擊,而成為從針狀電極朝向對向電極所產生的空氣流。亦即,係為依照放電時所產生之離子的流動方向所產生的氣流。以下說明本發明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的詳細構造。
第1圖係顯示本發明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的概略構造。在此,第1圖(a)係該裝置之對向電極的概念前視圖,第1圖(b)係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的概念側面圖。本形態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係具備具有針狀電極120與對向電極130的電極對110。在此,對向電極130係具有:配置在針狀電極120之延長線軸上之位於最內部的圓形環狀電極131、及配置於與該電極同軸上之半徑不同的外側圓形環狀電極132。亦即,該等環狀電極係相對於環狀平面呈垂直,而且,配置成位於通過該環之重心(圓中心)的軸上。藉由在環狀對向電極之中也以此方式使用具有圓形形狀的對向電極,從針狀對向電極的前端與對向電極各處的距離就會大致相等,因此放電不均勻就會變少。此外,藉由以此方式將針狀電極配置在環的軸上,尤其從主環狀對向電極產生的離子風就會變強。
該等環狀電極131及132較佳為藉由電橋(bridge)139等連結構件來架橋成可通電,藉由以此方式構成,即可將各環狀
電極設為等電位,並且易於調整該等電極的位置關係。例如,在以波狀構件連結時,由於主環狀對向電極與副環狀對向電極之間形成有具有大致三角形形狀的部分,因此在電暈放電產生不均勻而使離子風不再大量被推送至前方。因此,為了不會成為離子風產生的阻礙,較佳為以連接連結構件與副環狀對向電極之連接部、及連結構件與主環狀對向電極之連接部的概念直線通過前述主環狀對向電極之重心之方式配置連結構件。藉由以此方式連結,肇因於放電不均勻所引起之離子風的產生不均勻即不易發生。
構成對向電極的主環狀對向電極及副環狀對向電極,係以配置在相同平面內為佳。由於使副環狀對向電極之放電效率較主環狀對向電極逐漸減弱者係在於距離,因此藉由配置在相同平面上,就易於賦予該距離的變化,故較為理想。此外,以3維而言,即使距離比正確,也因為例如當為圓頂(dome)狀等形狀時,離子風所發出的方向不會相對於主離子風所發出之直線前進風發出成平行風,因此效率會變差。
另外,針狀電極120與對向電極130係分別連接於電壓施加手段或接地,而於使用時使電位差產生於該電極間而進行放電。在此,針狀電極120之前端部P與最內部之主環狀對向電極131的位置關係,係以位於最適於發出離子風的位置關係為佳,藉由配置於此種距離,即會隨著變成位於對向電極更中心之半徑較小的環狀對向電極而發出相對較強的離子風,結果可獲得大風量的離子風。位於此種位置關係下,環狀對向電極也可配置於相同平面上,也可配置於不同平面。另外,圖中從前端部P顯示於環狀對向電極的虛線箭頭係顯示藉由電暈放電所產生之離子
的泳動方向。
茲使用第2圖的示意圖來說明適於發出離子風的位置關係。在第2圖(a)中,係使用位於最內部的環狀對向電極131的剖面,來顯示環狀對向電極131與針狀電極120之前端部P的位置關係,而在第2圖(b)中,則係顯示環狀對向電極132與前端部P的位置關係。
首先,位於前端部P與環狀對向電極131的位置關係時,離子係朝向電極依照箭頭的方向泳動。亦即,離子風在理論上會從前端部P以θ 1的角度產生。因此,整體觀之,會從以前端部P為頂點的圓錐頂點,朝連接底面之端部的母線方向產生離子風。亦即,雖朝向環狀對向電極的外方向也會產生離子風,但整體而言,離子風主要係從環狀對向電極的中心朝前面方向推送。另一方面,如第2圖(b)所示之環狀對向電極132所示為具有相對較大半徑的輪狀電極時,離子風在理論上會從前端部P以θ 2的角度產生。亦即,該角度會變得更大,因此由該電極而產生的離子風,朝環狀對向電極之外側方向所發出的成分會變多,而朝前面方向推送的離子風的風量則會變小。
此外,電暈放電係相對於位於距針狀電極較近之位置的對向電極較容易產生。環狀對向電極係隨著位於中心,與針狀電極之前端部P的距離變近。亦即,電暈放電產生的機率亦以位於中心的環狀對向電極為較高,因此所產生之離子風的絕對性風壓亦以位於中心的環狀對向電極為較大。
綜上所述,位於最內部的環狀對向電極131係做為離子風所產生的方向亦較有利,再者,離子風所產生之絕對性風
壓亦較大。因此,第1圖所示之對向電極,係處在配置成隨著環狀電極之半徑變小,從環狀對向電極發出之離子風變強的狀態。藉由以此方式配置,不會因為自外部的電極所發出的離子風而產生滯留,而會被捲進自中心所發出的離子風,因此風量會變大,並且可獲得以離子風將藉由放電所產生的離子及臭氧推送至前面的作用,因此殺菌、除臭的效果亦變高。此外,位於最內部之環狀對向電極131與前端部P的距離,係以保持在電暈放電中最易於良好放電的距離為尤佳。然而,若只是將對向電極的環狀部的直徑設為較大直徑時,雖有極大的放電反應,但因為以甜甜圈狀放電,因此肇因於在對向電極的環狀中心不具有對向電極部,無風中心部也會變大,而形成放電不均勻,而產生甜甜圈狀離子風,結果所產生之離子風外周與中心部成為無風狀態,而使甜甜圈狀離子風誘導無風域,因而不會發生強風。當環狀部的直徑為小徑時,雖發出風壓強的離子風,但產生量較少,因此藉由將屬於二次產生極的副環狀對向電極配置在主環狀對向電極外周,中心會以小徑增強風壓來發出主流風,外周則會以較大直徑發出風壓較弱但具有風量的副流風。亦即,本發明之對向電極係解決了當大徑時,風壓雖弱但風量多,而當小徑時,風壓雖強但風量少之目前的問題,而成為以相同電位使離子風的產生兼具大風壓與大產生量的形狀。
藉由將對向電極設為平面狀,從對向電極所產生的離子風不會受到壁面等障礙物與離子風之反作用的影響而減速,自主環狀對向電極所產生的主離子風、與自副環狀對向電極所產生的副離子方會立即合成,因此主離子風係在剛產生之後就會因
為周圍的副離子風而很快獲得順風所產生的加乘效果,因此可獲得更大風量的離子風。另一方面,對向電極例如為筒狀等情形下,由於在對向電極內存在有壁面,因此自對向電極所產生的離子風,會受到壁面與離子風之反作用的影響而減速。如此,藉由將對向電極設為平面狀,與設為筒狀等之情形不同,可獲得大風量的離子風。此外,藉由將對向電極的形狀設為平面狀而非設為筒狀等,而可使裝置小型化,如此,即使使裝置小型化,也不會如以往會降低離子風的風量。此外,藉由設為平面狀,即易於清洗對向電極。另外,例如,在設為如上所述之專利文獻9中之金屬絲狀的對向電極時,亦由於各對向電極非環狀而且各對向電極中之平面狀的法線向量非大致相同方向,因此會受到各對向電極中的放電不均勻容易產生而且自對向電極所發出之離子風的風力未均勻化等的影響,而使自對向電極所發出的離子風減速(在各對向電極所產生的離子風未進行最佳合成),因此並不理想。
本發明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前述針狀電極之前端與前述主環狀對向電極之最長距離,係較前述針狀電極之前端與前述副環狀對向電極之最短距離為短。藉由將針狀電極與對向電極配置成此種距離關係,即會從形成於主環狀對向電極之中心的開口部,產生風壓最強的離子風,且從周邊之副環狀對向電極產生風壓較弱的離子風,因此可獲得大量的離子風。當從此種針狀電極與環狀對向電極的位置關係偏離時,離子風就會從主環狀對向電極與副環狀對向電極之間的空間主要產生離子風,而成為均等風,因此空中釋出離子風會變弱,甚且在設置引導(guide)構件時也會產生反作用。
構成對向電極130的環狀對向電極,並未如第1圖所示限定為2個,亦可如第3圖之環狀對向電極131至133,設置多數個環狀對向電極。另外,第3圖(a)係該裝置之對向電極130的概念前視圖,第3圖(b)係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的概念側面圖。在此,雖已說明使用3個環狀對向電極之情形,但以此方式構成對向電極的環狀對向電極,只要滿足與針狀電極的距離關係,亦可設置複數個。藉由以此方式設置多數個電極,即使一個電極髒污而無法放電,亦可藉由其他電極放電,因此有助於裝置之動作穩定性的提升。
如第4圖之針狀電極121至123,也可設置複數個針狀電極。此時,所有的針狀電極與對向電極,都被設成前述針狀電極的前端與前述主環狀對向電極的最長距離,較前述針狀電極的前端與前述副環狀對向電極的最短距離為短。另外,第4圖(a)係為該裝置之對向電極的概念前視圖,第4圖(b)係為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的概念側面圖。藉由以此方式設置複數個針狀電極,比起單極之情形,由於產生較多絕緣破壞且易於產生分子的撞擊而提高推送的能力,因此可產生大量的臭氧。
如第5圖所示,本發明之對向電極亦可為多角形。此時,也將各針狀電極與對向電極配置在:前述針狀電極之前端與前述主環狀對向電極之最長距離較前述針狀電極之前端與前述副環狀對向電極之最短距離更短的位置。另外,第5圖(a)係該裝置之對向電極的概念正面圖,第5圖(b)係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的概念側面圖。如此,即使是三角形的形狀,自主環狀對向電極產生的離子風也會較自副環狀對向電極所產生的離子風還
小,而可獲得大風量的離子風。此外,在此,主環狀對向電極雖表示成圓形,但也可為三角形以上的多角形。此外,環狀對向電極為多角形情形下,以邊數較多者,成為與針狀電極之最短距離的點較多,因此不易產生放電不均勻,故較為有利。
第6圖係顯示本發明之對向電極之一例的概略圖。在此,藉由在板設置孔而形成對向電極。第6圖(c)係具有圓形對向電極之板狀對向電極130c的概念圖。該對向電極係具有第1對向電極130c(1)、及第2對向電極130c(2)。第1對向電極130c(1)係在中心形成有圓形的主環狀對向電極131c(1),而在其周圍則形成有圓形的副環狀對向電極132c(1),而在副環狀對向電極132c(1)的外周,進一步形成有副環狀對向電極133c(1)、134c(1)、135c(1)。此外,在該等對向電極之間,係形成有連結構件139c(1)。此外,第2對向電極亦同樣地在中心形成有圓形的主環狀對向電極131c(2),而在其周圍則形成有圓形的副環狀對向電極132c(2),而在副環狀對向電極132c(2)的外周,進一步形成有副環狀對向電極133c(2)、134c(2)。此外,在該等對向電極之間,係形成有連結構件139c(2)。相對於該等板狀對向電極,於適當位置配置針狀電極進行使用。
第6圖(b)係顯示板狀對向電極130b之概略構成圖。板狀對向電極130b之主環狀對向電極的形狀為圓形,而周圍的副環狀對向電極的形狀則為六角形。板狀對向電極130b係具有第1對向電極130b(1)、及第2對向電極130b(2)。在第1對向電極130b(1)的中心部,係形成有圓形的主環狀對向電極131b(1),而在其周圍則形成有六角形的副環狀對向電極132b(1),而更在其外周,形成
有副環狀對向電極133b(1)、134b(1)、135b(1)。此外,該等對向電極之間,係藉由連結構件139b(1)而連結。
第2對向電極130b(2)亦同樣地在中心形成有圓形的主環狀對向電極131b(2),而在其周圍,則形成有六角形的副環狀對向電極132b(2)至134b(2),而該等電極係藉由連結構件139b(2)而連結。
第6圖(a)係顯示板狀對向電極130a的概略構成圖。在板狀對向電極130a中,係形成有圓形的主環狀對向電極、且在其周邊形成有環狀的副環狀對向電極。板狀對向電極130a係具有第1對向電極130a(1)、及第2對向電極130a(2)。在第1對向電極130a(1)的中心部,係形成有圓形的主環狀對向電極131a(1),而在其周邊則形成有複數個副環狀對向電極132a(1)。在第6圖(a)中,雖顯示副環狀對向電極132a(1)之具代表性的一例,但形成於主環狀對向電極131a(1)之周邊的132a(1)亦同樣地為副環狀對向電極。藉由以此方式形成,形成於副環狀對向電極之間的構件,即會成為從主環狀對向電極擴展成放射線狀的狀態,因此從主環狀對向電極所產生的離子風,再加上隨著遠離該主環狀對向電極,離子風的風量會連續地變小。第2對向電極130a(2)也會與第1對向電極同樣地具有主環狀對向電極131a(2)及副環狀對向電極132a(2)。
另外,第6圖(d)係上述之板狀對向電極130a至c之共通的側面圖。
如第7圖所示,係以具有複數個本形態之電極對110的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為佳。另外,第7圖係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的概念俯視圖。在配置於中心之電極對的左右配置有
2個電極對,且配置成配置於前述左右之2個電極對的離子風產生方向相對於配置於中心之電極對的離子風產生方向分別相交為佳。此外,從各電極對所產生的離子風係以配置成一點集中尤佳。藉由使用此種裝置,即可使從各電極對發出的離子風合流,而可獲得更大風量的離子風。
如第8圖所示,係以設有切頭圓錐狀的離子風引導構件140為佳。另外,第8圖(a)係該裝置之對向電極130的概念前視圖,第8圖(b)係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的概念側面圖。藉由將相對於從位於對向電極130之最內部之環狀電極131所產生的離子風,從位於外側之環狀對向電極所產生的離子風加以集中(合流)而送至離子風噴出口141,而使被推送至前面的離子風的風量變大。此外,即使以此方式設置引導構件,在外側所產生的離子風,也會比在最內部所產生的離子風小,因此不會滯留而以被中心之離子風拉進之方式推送至前方。引導構件係具有開口剖面積逐漸變小的形狀。在設置具有此種形狀的引導構件時,以在從對向電極所產生之離子風為均等風或中心不會發生風壓的甜甜圈風而言,由於剖面積相對於送風作用為變小的形狀,雖然直線前進的離子風會撞擊引導構件的內壁而產生亂流且在引導構件內部產生反作用而成為微風,但當主離子風強而副離子風弱時,即使引導構件縮小成小徑時,也會因為副離子風較弱,因而對於引導構件內壁的撞擊當然也會變弱,而主離子風則捲進副離子風而將離子風集中噴出。
此外,在引導構件140的噴出口141,係以設有送風路徑150為佳。在此,送風路徑係只要可調整所噴出之離子風
的風向,則無特別限定,但以具有與噴出口141相同直徑的管狀構件為佳。在此,送風路徑的材質並無特別限定,例如有軟管(hose)、氯乙烯(vinyl chloride)管等。該送風路徑係可在如後所述設置複數個電極對之情形下使用,以使從該等電極對所產生的離子風易於集中。此外,也可在該電極對單獨使用之情形下,藉由該送風路徑,將離子及臭氧送入殺菌、除臭對象空間等。
如第9圖所示,係以設置複數個設有該等引導構件140的電極對110為佳。設置3個電極對110之情形下,係在配置於中心之電極對的左右配置有2個電極對,且配置成配置於左右之2個電極對的離子風產生方向相對於配置於中心之電極對之離子風產生方向分別相交。此外,從各電極對所產生的離子風,係以配置成一點集中為佳。藉由以此方式構成,即可藉由使從各電極對所產生的離子風合流而獲得大風量的離子風。
如第10圖所示,係以設置6個設有引導構件140的電極對110(在此為了簡化圖式故省略針狀電極)為佳。第10圖(a)係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的概念俯視圖,第10圖(b)係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的概念側面圖,第10圖(c)係從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的噴出口側觀看的概念前視圖。此時,係將電極對依每3組做為上下的二段構成,且就該等上下段各者,依照先前所示之3個電極對中的配置法進行配置(第10圖(a)),而將該等3個電極對之群配置成使從該電極對之群所產生之離子風合流(第10圖(b))。在此,從各電極對所產生的離子風係以配置成一點集中為佳。亦即,藉由配置成從位於上下段之中心的電極對所產生的離子風會集中的角度,即可使來自各電極對的離子風合流,而可獲得大風
量的離子風。
依據上述的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雖可獲得充分風量的離子風,但在小型化及攜帶化方面,尚有更進一步改良之餘地。因此,與上述的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相比,就有關即使以更低電壓亦可產生離子風(亦即可更小型化)並且可穩定地產生更強離子風之本發明之殺菌、除臭裝置之另一形態的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進行詳細說明。另外,本實施形態係一例,關於該相關業者所能思及的其他形態或各種變更例,亦屬本發明之技術範圍(關於具體的變更例將於後陳述)。此外,在本說明書中列舉為一例的實施形態或變更例,不應限定解釋為適用於特定者,而可為任何的組合。例如,關於某實施形態的變更例,應理解為係另一實施形態的變更例,此外,即使某變更例與另一變更例為獨立記載,亦應理解為記載有將該某變更例與該另一變更例加以組合者。再者,在實施形態或變更例中所示之做為具體一例的數值(例如放電電極或對向電極的直徑或長度、厚度、放電電極與對向電極的電壓差、放電電極與對向電極的離間距離等)均僅係一例,只要未大幅脫離各實施形態或變更例的旨趣,應理解為亦可予以適當變更。
第11圖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的概略構造。本實施形態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主要係由1個主電極對、及以包圍主電極對之方式設置的6個副電極對所構成。如前所述,所謂電極對係具有放電電極(本實施形態中係為針狀電極)與對向電極的1組電極,而主電極對係具有環狀對向電極130a(以下稱為第1對向電極130a)做為其對向電極,而
6個副電極對則具有環狀對向電極130b至130g(以下稱為第2對向電極130b至130g等)做為其對向電極。此外,任何的對向電極均係由板狀構件及/或線狀構件所構成。
再者,在本實施形態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中,係將第1對向電極130a及6個第2對向電極130b至130g都設為相等的形狀(直徑相等的大致環狀)。再者,在本實施形態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中,第2對向電極130b至130g係以沿著第1對向電極130a的外周而且彼此鄰接之方式配置。結果,在該等第2對向電極130b至130g的外側,係形成有與該等第2對向電極130b至130g內切的假想圓S(第11圖中以虛線顯示的部位)。
更具體而言,假設大致正六角形時,為了使6個第2對向電極130b至130g之中心形成該大致正六角形的各頂點,以各者鄰接之方式設置第2對向電極130b至130g。換言之,在本實施形態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中,第2對向電極130b至130g係配置成彼此鄰接之對向電極的外周彼此抵接。例如,第2對向電極130b的外周係分別與鄰接於該第2對向電極130b之第2對向電極130c及130g的外周抵接。再者,可將第1對向電極130a定義為以更進一步與該第2對向電極130b至130g之各者相接(亦即配置於由第2對向電極130b至130g所假設之大致正六角形的中心)之方式設置者。另外,第2對向電極130b至130g未必要與相鄰的對向電極鄰接(抵接),也可為接近的狀態,但當過於離開時,則從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產生的風力就會降低。因此,各第2對向電極130b至130g係以相鄰之對向電極之外周間的距
離(尤其成為最短的距離)為第2對向電極130b至130g的直徑以下(或直徑的1/n以下,n係自然數)為佳。此外,第1對向電極130a未必要與所有的第2對向電極130b至130g鄰接,也可為接近的狀態,但以與第2對向電極130b至130g之至少一部分相接為佳(即使在此情形下,也以成為外周間之最短的距離為第1對向電極130a或第2對向電極130b至130g之直徑以下或直徑之1/n以下,n係自然數為佳)。
此外,在第1對向電極130a及第2對向電極130b至130g中,係設有針狀電極120(尤其各個對向電極中之成為放電部的針狀電極120a及120b至120g)做為成對的放電側的電極,而形成主電極對及副電極對。另外,本實施形態之各對向電極(第1對向電極130a及第2對向電極130b至130g)係如前所述的雙重環狀構造,主環狀電極與以包圍主環狀電極之方式設置的副環狀電極,係藉由電橋而以導通狀態固定。在此,關於各個電極對中之主環狀電極、副環狀電極及電橋之各者的作用,及藉由具有該等之雙重環狀電極所形成之離子風的產生原理係如先前所述,故予以省略。另外,各對向電極(第1對向電極130a及第2對向電極130b至130g)並不限定於雙重環狀構造,也可為一部分或全部都是單重環狀構造(或具有3重以上環的多重環狀構造)或渦狀構造(關於渦狀構造的具體態樣將於後陳述)。
接著一面參照第12圖一面說明本實施形態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之離子風產生的作用及效果。另外,在此擬補充說明,於第12圖中,為了使作用及效果易於顯現,雖有時圖示成各對向電極以不同平面狀配置,但即使各對向電極以相同平
面狀配置時,也可達成相同的作用及效果。
依據本實施形態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藉由將第1對向電極130a設為大致中心(假想圓S的中心附近),且以包圍其周圍之方式設置第2對向電極130b至130g,由於在主電極對所產生的離子風會被在副電極對所產生之離子風的順風,以被後推的形態推送至前面,因此在主電極對所產生之離子風的風力不會被削減,而可送達至對象物(由副電極對所產生的保護效果)。亦即,即使將各電極對設為更小形狀時(例如對向電極之直徑為1cm左右(較佳範圍為5mm至5cm)、針狀電極與對向電極的離間距離設為1至2cm左右(較佳範圍為1mm至2cm)、針狀電極與對向電極的電位差為3至100伏特左右),也可獲得充分風量的離子風。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中,係設為以鄰接之第2對向電極130b至130g包圍第1對向電極130a之周圍的構成(儘可能地將第2對向電極設為與第1對向電極130a鄰接的構成)。藉由設為此種構成,由各個電極對所產生的離子風與由鄰接之電極對所產生之離子風彼此接觸的比例,會比與靜止的外氣彼此接觸的比例更為增加(亦即,所產生的離子風不易與靜止的外氣彼此接觸,與外氣的摩擦所導致的阻力會變少)。
再者,尤其在第1對向電極130a所產生的離子風,其周圍全都將被其他的離子風所包圍,因此更不易與外氣彼此接觸,而更為提高因前述之副電極對所產生的保護效果。如此,本實施形態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即使以要噴出之離子風
整體觀看時,由於可獲得從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所噴出之離子風與靜止的外氣接觸的區域變少而不易受到與外氣摩擦的影響,並且中心的離子風(在主對向電極對所產生的離子風)被周圍的離子風(在副對向電極對所產生的離子風)所保護的效果,因此可將更強的離子風送達至遠方的對象物。另外,藉由以此方式使各對向電極鄰接,且儘可能地減少存在於各對向電極間的間隙,即亦可在有限的空間設置更大的對向電極(或增加對向電極的數量),藉此產生更大風量的離子風。
此外,依據本實施形態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係將對向電極(第1對向電極130a及第2對向電極130b至130g)均設為相等的形狀,藉此使在主電極對及副電極對之各個電極對所產生的離子風,分別成為某程度風量較大者(不會產生局部性風量少的部位等)。再者,係將該等第2對向電極130b至130g設為相等的形狀,藉此使在副電極對(尤其各第2對向電極130b至130g)所產生的離子風與外氣接觸的區域,不論副電極對的設置部位為何皆大致相等,由此使得離子風整體之局部性風量的不均勻更為減少。因此,藉由設為此種構成,即使以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整體來觀看時,也可獲得更穩定且風量更大的離子風。
另外,如第11圖所示,本形態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係設為使主電極對及副電極對中之各對向電極彼此鄰接,且分別可導通(各針狀電極120a至120g亦同樣地設為分別可導通)。藉由設為此種構成,即可將各對向電極(各針狀電極)設為等電位,而容易進行殺菌、除臭裝置整體之電壓的控制,並且可使離子風的產生穩定(惟不限定於此,也可將各對向電極(各針
狀電極)設為不可導通)。
此外,依據本形態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由於係設為相對於一個對向電極(雙重環狀對向電極)存在一個針狀電極(以一對一對應之方式存在),且可在各個電極對進行電暈放電(可在複數個電極對產生離子風)的構成,因此確保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整體的動作穩定性,並且可在各個電極對獲得大風量的離子風,且該等風量會合流,而可穩定地獲得大風量的離子風。
綜上所述,依據本實施形態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係假設可發出離子風的假想圓,在該假想圓的圓周上,具備複數組使對向電極以彼此鄰接或接近之形態定位之屬於電極對的副電極對,且具備使對向電極定位於該假想圓之圓周內之屬於電極對的主電極對,藉此即可更穩定地產生更強的離子風。在此,在第11圖中,雖為將主電極對中之環狀對向電極及副電極對中之環狀對向電極的大小均設為相等,且將副電極對中之6個環狀對向電極設置成外接於主電極對中之環狀對向電極的構成,但各對向電極對的形狀及位置關係並不限定於此,亦可考慮各種構成,做為可發揮前述效果(例如由副電極對所產生的保護效果)之構成。
例如,如第13圖所示,也可將副電極對中之環狀對向電極設為較主電極對中之環狀對向電極更小的直徑(環徑),且以外接於主電極對中之環狀對向電極之方式,配置副電極對中之環狀對向電極(配置成各環狀對向電極彼此鄰接)。
另一方面,如第14圖所示,也可將副電極對中之
環狀對向電極設為較主電極對中之環狀對向電極更大的直徑(環徑),且以外接於主電極對中之環狀對向電極之方式,配置副電極對中之環狀對向電極(配置成各環狀對向電極彼此鄰接)。
另外,如第15圖所示,也可不將複數個副電極對中之環狀對向電極分別設為相同形狀,而將一部分之副電極對中之環狀對向電極設為較大直徑(環徑),且將其他副電極對中之環狀對向電極設為更小的直徑(環徑)。
此外,如第16圖所示,也可設為將主電極對中之環狀對向電極、與副電極對中之環狀對向電極,配置在不同平面上,而非相同平面上(包含主電極對中之環狀對向電極的平面)的構成(例如,在第16圖中,主電極對係配置成較副電極對更前面側(離子風之吹出方向側))。
再者,如第17圖所示,主電極對並不限定於一個,也可設為設置複數個主電極對的構成(例如在16圖中係將第1對向電極130a設為3個)。
在此,如第18圖所示,主電極對及/或副電極對中之對向電極,並不限定於多角形或圓形及大致圓形,亦可為漩渦狀的態樣(漩渦數或漩渦寬度僅只是一例)。在此,第18圖(a)所示之漩渦狀與第18圖(b)所示之漩渦狀的相異點,係朝向中心形成漩渦狀時漩渦是否有終點。尤其在將各對向電極設為如第18圖(b)所示的漩渦狀時,具有易於使各對向電極彼此導通的優點。另外,在此擬補充說明,將對向電極設為此種漩渦狀時,相較於多重環狀構造之情形,雖有在電暈放電會產生不均勻之虞,但對向電極本身愈小型化(例如對向電極的直徑為1cm左右),則成為該不均
勻產生要因之漩渦狀的導線各部與針狀電極的距離誤差(自多重環狀構造的剝離)就愈小,因此易於獲得與多重環狀構造相等的效果。
另外,如第19圖所示,也可將放電側的電極(例如針狀電極)設為環狀放電電極120(第19圖(b)),或單純設為針狀電極橋接成環狀的環狀放電電極120(第19圖(a))。
本發明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係除可做為殺菌、除臭裝置使用,還可做為離子水/殺菌水生成裝置來使用。
本發明之裝置係藉由電暈放電而產生離子及/或臭氧,且進一步產生大風量的離子風,因此可藉由離子風來運送離子及/或臭氧,而使之接觸殺菌、除臭對象物,而做為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來使用。此外,由於產生大風量的離子風,因此不使用泵即可產生離子及臭氧而送至殺菌、除臭對象物所配置的空間,因此也可做為外接型殺菌、除臭裝置來使用。
本發明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也可做為藉由氣石奈米微泡(airstone nano bubble)供氣源進行海水及淡水殺菌、除臭用來使用。亦即,由於在奈米微泡產生器中必須引進空氣,因此藉由將離子風引導構件與傳送路徑結合而做為奈米微泡的空氣供氣源來使用,即可使離子/臭氧風在水中反應而易於製作離子水/殺菌水。藉此,除了藉由臭氧水與奈米微泡的加乘效果所進行之肌膚的殺菌清洗而去除毛孔深層的油脂或利用屬於臭氧特性之漂白作用的美白效果等利用在美容方面、及魚貝類飼養水槽內之殺菌、除臭外,還有水耕栽培之培養液的殺菌等、或即使在廚房等亦可以自來水管的噴出壓做為動力源而產生殺菌水,而可藉
由有效的殺菌、除臭或臭氧水,簡易且廉價又安全地進行油脂的分解等。
再者,在以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的小型化(例如將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的外型尺寸小型化至長7cm×寬7cm×高3cm左右,亦即單手易於把持的程度)為目的,而將電極構成進行省空間化(例如將直徑1cm左右的對向電極(較佳範圍為5mm至5cm)配置成第11圖所示,且將針狀電極與對向電極之離間距離設為1至2cm左右(較佳範圍為1mm至2cm)時)之情形下,由於可將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放入衣服的口袋或皮包而可隨身攜帶,因此使用者就易於在必要時(例如欲將附著在本身身體或衣服的惡臭來源去除時)或儘可能地使之接近殺菌、除臭對象物,來使用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此外,在將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小型化時,在飲食店及遊樂中心或柏青哥店等娛樂設施中常設於設施設備(例如飲食店中的櫃檯、娛樂設施中的遊戲機設備間的間隙)、區隔來自鄰人的惡臭來源(例如香煙的副流煙)而提供每個客人個人化的空氣清淨空間的利用方法就變得容易。
接著藉由實施例及比較例進一步具體說明本發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該等之例。
(測定方法及測定條件)
茲針對以下的實施例1、實施例2、比較例1、比較例2、比較例3,分別使用具備第20、21、22、23、24圖所示之形狀之對向電極的離子風產生裝置來產生離子風,且以第25圖所示的方法測定了離子風的風速。各裝置的電極尺寸係如下列第1表所示。
此外,將產生離子風時之針狀電極與對向電極的電位差(施加電壓)設為7000[V](電流:500μA),且將第5圖所示載置有之風速計之台的高度設為39mm。另外,以測定環境而言,係將溫度設為攝氏25度,而濕度設為60%。
(實施例1)
如第20圖所示,本實施例的構造係具有主電極對、及配置成包圍該主電極對的複數組副電極對,且將各個電極對設為平面狀而且環狀等者。
(實施例2)
如第21圖所示,本實施例之構造係除了設為各對向電極具有主環狀對向電極與副環狀對向電極以外,均具有與實施例1相同的構造。
(比較例1)
如第22圖所示,本實施例的構造係設置有以包圍一組電極對之方式鄰接的複數組電極對。此外,對向電極係圓筒狀。
(比較例2)
如第23圖所示,本實施例的構造係設有串聯配置的複數組電極對者。此外,對向電極係圓筒狀。
(比較例3)
如第24圖所示,本實施例的構造係設有串聯配置的複數組電極對者。此外,各個電極對係平面狀且環狀。
(測定結果)
在下列第2表顯示上述的測定結果。如第2表所示,實施例1之離子風產生裝置所產生之離子風的風速,明顯大於比較例1至3之離子風產生裝置所產生之離子風的風速。
此外,以下雖將具體地說明,但由本測定的結果,應可明瞭如本案發明(A)具有主電極對、及配置成包圍該主電極對的複數組副電極對,而且(B)將各個電極對設為平面狀而且環狀等,才可達成顯著地增強風力的效果,欠缺(A)、(B)任一者的構成,風力的增強效果均較小。
具體而言,將比較例1與比較例2進行比對時,可明瞭對向電極為圓筒狀之情形下,即使將複數個電極對的配置,從串聯型配置變更為具有配置成包圍主電極對的複數組副電極對的配置,風速也僅大0.1m/s,風力的增強效果小。另一方面,將實施例1與比較例3進行比對時,可明瞭在將各個電極對設為平面狀而且環狀等之情形下,當將複數個電極對的配置,從串聯型變更為具有配置成包圍主電極對的複數組副電極對的配置時,風
速即大幅增大0.3m/s,且風力的增強效果大。
此外,將比較例2與比較例3進行比對時,可明瞭在複數個電極對的配置為串聯型配置之情形下,即使將對向電極的形狀從圓筒狀變更為平面狀而且環狀等,風速也僅大0.1m/s,風力的增強效果小。另一方面,將實施例1與比較例1進行比對時,在複數個電極對之配置為具有配置成包圍主電極對的複數組副電極對之配置的情形下,當將對向電極的形狀從圓筒狀變更為平面狀而且環狀等時,風速即大幅增大0.3m/s,風力的增強效果大。
綜上所述,本發明之實施例1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相較於比較例1至3之裝置的情形,可明瞭所產生之風力顯著變大。此外,可明瞭設置配置成包圍主電極對的複數組副電極對之配置所形成的離子風增強效果,係藉由將各個電極對設為平面狀而且環狀等而變得顯著。
再者,經由實施例1與本實施例2的比對,可明瞭藉由各對向電極具有主環狀對向電極與副環狀對向電極,可達成更顯著的風力的增強效果。
另外,根據專利文獻6(尤其第2圖)的記載將對向
電極具體化,在相同的測定方法及測定環境下測定離子風的風速,結果風速為0.5m/s左右。此係肇因於對向電極彼此過於離開(換言之,對向電極之外周間的最短距離為對向電極的直徑以上),因此可考慮為因從各對向電極所產生的離子風不易合成所造成者。此外,根據專利文獻9(尤其第1圖)的記載,將對向電極具體化,在相同的測定方法及測定環境下測定離子風的風速,結果風速為0.7m/s左右。此係肇因於對向電極並非環狀而且各對向電極中之平面狀的法線向量並非大致相同方向,因此可考慮為因容易產生各對向電極中的放電不均勻而且從對向電極所發出之離子風的風力未被均勻化等之影響,而在各對向電極所產生的離子風無法進行最佳合成所致者。
(對向電極的變更例)
另外,至此的說明中顯示做為概念圖的對向電極(例如第11圖),係以將第1對向電極130a及第2對向電極130b至130g各者設為平面狀而且環狀之方式形成為各個導電構件,且以將該各個導電構件彼此鄰接之方式接合(例如焊接),藉此以進行加工的示意圖(以下將該加工示意圖稱為接合加工)。另一方面,在實施例中做為構造圖顯示的對向電極(例如第20至21圖),係在一片平板狀導電構件貫穿環狀貫通孔來進行加工的示意圖(以下將此加工示意圖稱為穿孔加工)。如此,肇因於加工方法的不同,如本例所示,對向電極之整體構造可能會變得不同。然而,先前已使用第1圖說明,考慮電暈放電產生的根本機制,由於在針狀電極與對向電極之距離最接近之對向電極的部位(亦即環狀對向電極中的內周邊緣部),產生電暈放電的比例變得最高,因此無論在經接合
加工還是穿孔加工所加工的對向電極中,都同樣地在環狀對向電極中之內周邊緣部產生良好的電暈放電。再者,實際製造對向電極時,雖以穿孔加工較接合加工更易於形成對向電極,但此係由於終究是假想平板狀者做為對向電極之故(假設在假想圓筒狀者做為對向電極之情形下,當藉由穿孔加工形成對向電極時,容易產生對向電極本身大型化的浪費,而且,穿孔加工本身亦變得困難)。亦即,實際製造對向電極時,係將對向電極設為平板狀者,比將對向電極設為圓筒狀者更為有利。
然而,考慮根據電暈放電產生離子風之機制的情形下,估計會有藉由穿孔加工形成對向電極時,比起藉由接合加工形成對向電極時,所產生的離子風將會降低的事態。在此,以離子風產生的機制而言,一般雖認為是電暈放電時從針狀電極釋出的離子在朝向對向電極泳動的期間藉由重複與空氣分子撞擊,而從針狀電極朝向對向電極產生的空氣流,但在本發明中,亦著眼在因為該空氣流而產生的負壓及外氣朝向產生該負壓之空間的吸氣流所造成之離子風的增強效果。例如,從第1圖所示之離子風的產生部位可明瞭,在環狀對向電極中之內周邊緣部,於電暈放電產生時,離子風雖從該內周邊緣部附近朝前面方向被推送,但此時係在對向電極的環狀部背側(未與針狀電極相對向之側的面)產生負壓。再者,由於包圍對向電極外周的外氣會朝向產生該負壓的空間被抽吸,而使因為該被抽吸的外氣而朝前面方向被推送的離子風的風力增強(在此觀點,亦可謂將對向電極設為平板狀者,較將對向電極設為圓筒狀者更為有利)。
茲根據此種離子風產生機制的理解,詳述藉由穿孔
加工形成對向電極時的較佳態樣。首先,第26圖(左側)係藉由穿孔加工形成第11圖(b)所示之對向電極時的概念圖,如該圖所示,係對於一片平板狀導電構件130,貫穿相當於第1對向電極130a及第2對向電極130b至130g的環狀貫通孔,藉此形成對向電極整體。在此,在本例中,有鑑於貫穿環狀貫通孔時所可能產生的誤差,第1對向電極130a及第2對向電極130b至130g之各者係配置成至少離開數mm(1至3mm)左右。此外,在本例中,係藉由將一片平板狀導電構件130設為大致方形,例如,以可在該大致方形的四個角落設置用以軸支導電構件130的孔(第20圖、第25圖所示用以組裝實驗裝置的孔)之方式構成。
當對於以此方式形成之第1對向電極130a及第2對向電極130b至130g中之各個對向電極,設置成為放電部的針狀電極,且使該電極間產生電位差時,會在第1對向電極130a及第2對向電極130b至130g中之內周邊緣部主要產生電暈放電(在本例中,雖成為雙重環狀構造,但在內側之環狀構造中之內周邊緣部及外側之環狀構造中之內周邊緣部的雙方產生電暈放電)。再者,當離子風從該內周邊緣部附近朝前面方向被推送時,在對向電極的環狀部背側(未與針狀電極相對向之側的面)係產生負壓(至此為止,係與第12圖所示之作用相同)。然而,估計會有即使要朝向產生該負壓的空間,特別抽吸包圍對向電極之周圍S的外氣且為存在於對向電極與針狀電極之間的外氣,也會被導電構件130所遮蔽的事態。因此,如第26圖(右側)所示,為了使該應被抽吸的外氣可通過導電構件130,係以先設置抽吸孔130S為佳。另外,抽吸孔130S與第2對向電極130b至130g之外周間的距離,若過
於隔開時,肇因於該應被抽吸的外氣與產生該負壓之空間的距離變大,而且離子風的產生方向與該應被抽吸的外氣的移動方向的偏移變大,而有引起離子風之風力的增強效果降低之虞。因此,抽吸孔130S與第2對向電極130b至130g之外周間的距離,係以第2對向電極130b至130g之直徑以下(或直徑的1/n以下:n係自然數)為佳。
綜上所述,藉由穿孔加工形成對向電極時,係以包圍第2對向電極130b至130g之外側(在某第2對向電極中未與其他對向電極鄰接之側)之方式先設置抽吸孔130S,藉此可預期根據本發明所著眼之離子風產生的機制所達成之包圍對向電極之外周之外氣的抽吸效果、以及藉由該抽吸效果從對向電極被推送至前面方向之離子風之風力的增強效果。此外,不僅離子風之風力的增強效果,還有包含臭氧的離子風也會被外氣稀釋,因此也有降低對於人體造成不良影響之危險性的優點。亦即,藉由本變更例(尤其藉由將對向電極設為平板狀者),即可達成不需另行設置用以增強離子風之風力的裝置或用以去除臭氧的裝置,而提供可良好地產生(良好的)離子風的對向電極,而且,實際製造對向電極時也可易於形成對向電極。
另外,在本例中,雖僅例示將抽吸孔130S設為圓周狀孔之點,但不限定於此。亦即,由於藉由接合加工所形成之對向電極的形狀更佳,因此可列舉以接近該形狀為要旨的各種成形方法。例如,在第2對向電極130b至130g中,也可以沿著未與其他對向電極鄰接之側的圓弧而彎曲的形態來設置抽吸孔130S。此外,也可以包圍第2對向電極130b至130g之方式旋繞
而設置,例如,也可以設置複數個沿著該圓弧之大致三角形的孔之方式構成。而且,如無必要將導電構件130設為方形,也可將導電構件130本身設為圓形(例如將第26圖中之比抽吸孔130S更外側部分去除),也可採用從該圓形進一步將不需要的部分去除(在第2對向電極130b至130g中,沿著未與其他對向電極鄰接之側的圓弧去除)之成形方法。然而,設為第26圖(右側)所示之形狀時,相較於藉由接合加工所形成之對向電極的形狀,由於可將朝向對向電極之環狀部背側(未與針狀電極相對向之側的面)中產生負壓之空間的外氣(尤其是包圍對向電極之周圍S之外氣且為存在於對向電極與針狀電極之間的外氣)的抽吸路徑縮窄,因此亦可預見可增強該外氣的抽吸力(所抽吸之外氣的風力會增強)的效果。因此,藉由穿孔加工形成對向電極時,係以亦根據此種效果設計成最適當形狀為佳。
此外,如第27圖(a)及(b)所示,即使大略看一下為具有複數組主電極對,且以包圍該主電極對之方式配置有副電極對的構成(可將第27圖(b)中以粗線所示之複數個環狀對向電極視為主電極對中之環狀對向電極(此外,將配置於外周之以細線所示之環狀對向電極視為副電極對中之環狀對向電極)的構成),有時雖具有一組主電極對,且以包圍該主電極對之方式配置有副電極對,但仍構成做為集合體。亦即,如第27圖下段框內之「主電極對中之環狀對向電極示意圖」所示,亦可將分別以粗線所示之環狀對向電極中位於中央的環狀對向電極視為主電極對中之環狀對向電極,且將其周圍之以粗線所示之環狀對向電極視為副電極對中之環狀對向電極,而理解成為其集合體,在此予以補充說明。
因此,即使沿著第27圖(b)所示之副電極對之外周而設置抽吸孔130S之情形下,仍可謂在雖具有一組主電極對,且以包圍該主電極對之方式配置有副電極對,但仍沿著外周設有抽吸孔130S這樣的概念範圍內。
120a至120g‧‧‧針狀電極
130a至130g‧‧‧對向電極
Claims (6)
- 一種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係構成為:具備複數組具有針狀電極與對向電極的電極對,且使電位差產生在各個電極對之間而藉由電暈放電產生離子、臭氧及離子風;各個電極對中之對向電極係形成平面狀而且環狀或渦狀;且構成為具備:屬於一組電極對的主電極對;及複數組副電極對,該等副電極對係為,以沿著主電極對中之對向電極的外周而包圍主電極對中之對向電極之方式,使對向電極以規則性而且彼此鄰接或接近的形態定位的電極對;至少副電極對中相鄰之對向電極之外周間的最短距離係對向電極之直徑以下,而且所有對向電極中之平面狀的法線向量成為大致相同方向,主電極對中之對向電極及副電極對中之對向電極係藉由平板狀導電構件中之貫通孔而成形,而在該平板狀導電構件中,係沿著副電極對中之對向電極的外周而進一步成形有貫通孔。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其中,對向電極係具有平面狀的主環狀對向電極、及包圍主環狀對向電極之平面狀的副環狀對向電極;某電極對中之針狀電極的前端與該某電極對中之主環狀對向電極的最長距離,係較該某電極對中之針狀電極的前端與該某電極對中之副環狀對向電極的最短距離為短。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其中,所有電極對中之對向電極的形狀係大致相同。
- 一種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其特徵為:構成為具備複數組具有針狀電極與對向電極的電極對,且使電位差產生在各個電極對之間而藉由電暈放電產生離子、臭氧及離子風;各個電極對中之對向電極係形成平面狀而且環狀或渦狀;且構成為具備:屬於一組電極對的主電極對;及複數組副電極對,該等副電極對係為,以沿著主電極對中之對向電極的外周而包圍主電極對中之對向電極之方式,使對向電極以規則性而且彼此鄰接或接近的形態定位的電極對;至少副電極對中相鄰之對向電極之外周間的最短距離係對向電極之直徑以下,而且所有對向電極中之平面狀的法線向量成為大致相同方向,且對向電極具有平面狀的主環狀對向電極、及包圍主環狀對向電極之平面狀的副環狀對向電極;某電極對中之針狀電極的前端與該某電極對中之主環狀對向電極的最長距離,係較該某電極對中之針狀電極的前端與該某電極對中之副環狀對向電極的最短距離為短。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其中,主電極對中之對向電極及副電極對中之對向電極係藉由平板狀導電構件中之貫通孔而成形,而在該平板狀導電構件中,係沿著副電極對中之對向電極的外周而進一步成形有貫通孔。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或第5項所述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其中,所有電極對中之對向電極的形狀係大致相同。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100920 | 2013-05-13 | ||
JP2013173299A JP5461736B1 (ja) | 2013-05-13 | 2013-08-23 | イオン・オゾン風発生装置及び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444210A true TW201444210A (zh) | 2014-11-16 |
TWI501491B TWI501491B (zh) | 2015-09-21 |
Family
ID=506193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3106218A TWI501491B (zh) | 2013-05-13 | 2014-02-25 | 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及方法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620936B2 (zh) |
EP (1) | EP2999066A4 (zh) |
JP (1) | JP5461736B1 (zh) |
KR (1) | KR101712308B1 (zh) |
CN (1) | CN105453355B (zh) |
TW (1) | TWI501491B (zh) |
WO (1) | WO2014184984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6138644A1 (zh) * | 2015-03-04 | 2016-09-09 | 深圳市同盛绿色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负离子空气净化器及其负离子发生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613347B1 (ja) * | 2014-05-12 | 2014-10-22 | 株式会社 片野工業 | イオン・オゾン風発生装置及び方法 |
CN207052938U (zh) * | 2014-09-02 | 2018-02-27 | 夏普株式会社 | 放电装置 |
JP5773231B1 (ja) * | 2014-12-18 | 2015-09-02 | 株式会社Mirai | イオン及びオゾン風発生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KR101708999B1 (ko) * | 2015-05-27 | 2017-02-22 | 성균관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 이온풍을 이용하는 방열장치 |
JP6581401B2 (ja) * | 2015-06-17 | 2019-09-25 | エクレール株式会社 | イオン及びオゾンの風を発生する装置 |
JP6114430B1 (ja) * | 2016-03-30 | 2017-04-12 | 株式会社 片野工業 | イオン風発生装置 |
CN106095120A (zh) * | 2016-06-06 | 2016-11-09 | 赵旭 | 一种具有空气净化功能的键盘 |
CN106016193A (zh) * | 2016-06-06 | 2016-10-12 | 赵旭 | 一种可净化空气的灯泡转接头 |
CN107869772B (zh) * | 2016-09-23 | 2019-07-02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空调室内机 |
CN107869764B (zh) * | 2016-09-23 | 2020-05-29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空调室内机 |
CN107869762B (zh) * | 2016-09-23 | 2020-05-29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空调室内机 |
CN107869773B (zh) * | 2016-09-23 | 2019-07-02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空调室内机 |
CN108019817B (zh) * | 2016-11-01 | 2020-11-03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空调室内机 |
CN106524303B (zh) * | 2016-11-01 | 2020-05-29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空调室内机 |
CN106705216B (zh) * | 2016-11-09 | 2020-05-29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空调室内机 |
CN108332283B (zh) * | 2017-01-17 | 2021-05-25 |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 离子风空调 |
US11291102B2 (en) * | 2017-04-20 | 2022-03-29 | Airinspace S.E. | Corona effect plasma device and plasma reactor |
CN110574248B (zh) * | 2017-05-09 | 2021-09-14 | 夏普株式会社 | 放电装置及电气设备 |
KR101839556B1 (ko) * | 2018-01-03 | 2018-03-16 | 배수하 | 공기정화시스템 |
JP2019192358A (ja) * | 2018-04-19 | 2019-10-31 | 株式会社Soken | イオン風発生装置 |
WO2019225017A1 (ja) * | 2018-05-25 | 2019-11-28 | 株式会社Mirai | イオン及びオゾンの少なくともいずれか一方を発生する装置 |
TWI667871B (zh) * | 2018-08-07 | 2019-08-01 | 國立交通大學 | 風扇裝置 |
CN110430654A (zh) * | 2019-06-27 | 2019-11-08 | 北京交通大学 | 一种针-环结构的大气压空气辉光放电等离子体射流装置 |
CA3096073A1 (en) | 2019-10-15 | 2021-04-15 | Op-Hygiene Ip Gmbh | Foam dispenser with ionic wind driven ozone generation and air circulation |
US20210293427A1 (en) * | 2020-01-17 | 2021-09-23 | Inceptus Incorporated | Cover assembly for disinfecting an air conditioner |
IT202000011512A1 (it) * | 2020-05-19 | 2021-11-19 | Ste Sanitizing Tech And Equipments Societa A Responsabilita Limitata | Sistema di sanificazione microbiologica e purificazione dell'aria per impianto hvac di veicolo ferroviario |
JP7215763B2 (ja) * | 2020-11-20 | 2023-01-31 | 株式会社 リブレックス | イオン発生装置 |
IT202100017885A1 (it) | 2021-07-07 | 2023-01-07 | New Energy Search 2 S R L S | Sistema di purificazione dell’aria con azione antibatterica |
WO2023166549A1 (ja) * | 2022-03-01 | 2023-09-07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殺菌またはウイルス不活性化装置 |
WO2024053875A1 (ko) * | 2022-09-08 | 2024-03-14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공기 조화기 및 전기 집진 장치 |
US20240231448A9 (en) * | 2022-10-24 | 2024-07-11 | Dell Products, Lp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 silent blower in an information handling system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9193158A (ja) | 1983-04-18 | 1984-11-01 | Nippon Soken Inc | 空気清浄器 |
JP2873322B2 (ja) | 1989-08-15 | 1999-03-24 | 富士写真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ハロゲン化銀感光材料 |
JPH061461B2 (ja) | 1989-09-13 | 1994-01-05 | 理化工業株式会社 | Cpu制御方法 |
JP3155540B2 (ja) | 1990-06-05 | 2001-04-0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RU2026751C1 (ru) * | 1992-05-13 | 1995-01-20 | Елена Владимировна Володина |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стерилизации и тонкой фильтрации газа |
JP3100754B2 (ja) | 1992-05-20 | 2000-10-23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固体高分子電解質膜を用いた電気化学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
JPH07250786A (ja) | 1994-03-14 | 1995-10-03 | Toto Ltd | 便座の汚れ防止方法及び便座の汚れ防止装置 |
JP3280831B2 (ja) | 1995-07-26 | 2002-05-13 | 日立造船株式会社 | 風力静電選別装置 |
JP2932365B2 (ja) * | 1996-07-05 | 1999-08-09 | 孝次 阿武 | オゾン発生装置 |
JPH10199653A (ja) | 1997-01-09 | 1998-07-31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負イオンによる起風装置 |
JP3007311B2 (ja) * | 1997-04-15 | 2000-02-07 | 共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脱臭装置 |
US5733512A (en) * | 1997-04-18 | 1998-03-31 |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 Ozone generating device |
US6544485B1 (en) * | 2001-01-29 | 2003-04-08 | Sharper Image Corporation | Electro-kinetic device with enhanced anti-microorganism capability |
US7695690B2 (en) * | 1998-11-05 | 2010-04-13 | Tessera, Inc. | Air treatment apparatus having multiple downstream electrodes |
JP2002136893A (ja) | 2000-11-01 | 2002-05-14 | Uchikawa Masayuki | エアクリーナー |
JP2003342005A (ja) | 2002-05-28 | 2003-12-03 | Hitachi Media Electoronics Co Ltd | マイナスイオン及びオゾン発生装置 |
JP2004018348A (ja) | 2002-06-19 | 2004-01-22 | Tamachi Denki Kk | オゾンおよびマイナスイオン発生装置 |
JP4407174B2 (ja) | 2003-06-25 | 2010-02-03 | 有限会社アイ・テクノス | マイナスイオン・オゾン発生装置 |
JP2005149901A (ja) * | 2003-11-14 | 2005-06-09 | Kenichi Hasegawa | 空気清浄装置 |
US7771672B2 (en) * | 2005-12-17 | 2010-08-10 | Airinspace B.V. | Air purification device |
JP4503085B2 (ja) * | 2008-07-07 | 2010-07-14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イオン発生装置および電気機器 |
CN201438807U (zh) * | 2009-06-29 | 2010-04-14 | 国琏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 离子散热装置及系统 |
JP4551977B1 (ja) | 2010-01-26 | 2010-09-29 | 明夫 片野 | イオン・オゾン風発生装置 |
-
2013
- 2013-08-23 JP JP2013173299A patent/JP5461736B1/ja active Active
- 2013-12-20 EP EP13884918.7A patent/EP2999066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3-12-20 WO PCT/JP2013/084370 patent/WO201418498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3-12-20 KR KR1020157034997A patent/KR101712308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3-12-20 US US14/890,676 patent/US9620936B2/en active Active
- 2013-12-20 CN CN201380076446.6A patent/CN105453355B/zh active Active
-
2014
- 2014-02-25 TW TW103106218A patent/TWI501491B/zh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6138644A1 (zh) * | 2015-03-04 | 2016-09-09 | 深圳市同盛绿色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负离子空气净化器及其负离子发生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101712308B1 (ko) | 2017-03-03 |
CN105453355A (zh) | 2016-03-30 |
CN105453355B (zh) | 2017-12-01 |
US20160111859A1 (en) | 2016-04-21 |
TWI501491B (zh) | 2015-09-21 |
EP2999066A4 (en) | 2016-12-28 |
US9620936B2 (en) | 2017-04-11 |
JP2014241273A (ja) | 2014-12-25 |
WO2014184984A1 (ja) | 2014-11-20 |
KR20160025506A (ko) | 2016-03-08 |
EP2999066A1 (en) | 2016-03-23 |
JP5461736B1 (ja) | 2014-04-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501491B (zh) | 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及方法 | |
KR101178346B1 (ko) | 이온ㆍ오존풍 발생 장치 및 방법 | |
KR102079889B1 (ko) | 이온풍 발생 장치 | |
TWI543483B (zh) | 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及方法 | |
TWI579514B (zh) | 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 | |
JP5778361B1 (ja) | イオン・オゾン風発生装置及び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