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79514B - 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 - Google Patents

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79514B
TWI579514B TW105100147A TW105100147A TWI579514B TW I579514 B TWI579514 B TW I579514B TW 105100147 A TW105100147 A TW 105100147A TW 105100147 A TW105100147 A TW 105100147A TW I579514 B TWI579514 B TW I57951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on
electrode
counter electrode
ozone
win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001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40063A (zh
Inventor
片野明夫
Original Assignee
片野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片野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片野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6400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400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795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7951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2/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disinfecting 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other than foodstuffs or contact lens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L2/16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disinfecting 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other than foodstuffs or contact lenses; Accessories therefor using chemical substances
    • A61L2/20Gaseous substances, e.g. vapou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9/00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 A61L9/16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using physical phenomena
    • A61L9/22Ionis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19/00Devices providing for corona discharge
    • H01T19/04Devices providing for corona discharge having pointed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23/00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e.g. into the atmospher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13/00Oxygen; Ozone; Oxides or hydroxides in general
    • C01B13/10Preparation of ozone
    • C01B13/11Preparation of ozone by electric discharg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 Apparatus For Disinfection Or Sterilisation (AREA)
  • Oxygen, Ozone, And Oxides In General (AREA)

Description

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藉由電暈放電而使離子風產生之裝置,更詳細而言,係使更大風量之離子風產生之離子風產生裝置。再者,在某個樣態中,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用以對垃圾等對象物進行殺菌、除臭之裝置及方法,特別是在與配置有對象物之空間不同的空間進行電暈放電,使離子及臭氧產生,而對配置有對象物之空間供給離子、臭氧風,以進行殺菌、除臭之裝置及方法。更具體而言,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裝設在氣密性高之盒子、例如廚餘或尿布等汚物置物箱、廚餘處理機之處理臭氣、鞋子、靴子等收納用之盒子、托盤及托盤槽、氣密性高之附有冷凍、冷藏裝置之貨櫃、及附有冷凍、冷藏裝置之車輛、冷藏庫、室內、車輛內之空調裝置等,且以殺菌、除臭為目的之環境裝置。
伴隨著高齢化社會,與需要看護人口成正比,尿布等汚物置物箱的需求亦會增高,由於每當打開時都會發出惡臭,因此對於看護人及周圍造成負擔且會有不適感 而不衛生。此外,在各家庭或飲食店等亦存在有廚餘之保管盒子,但每當打開時都會隨著細菌增生而發出惡臭,因此對於主婦等、從業者的負擔大。廚餘處理機亦雖著生物科技之成長而增加,但在運轉中在處理機周邊發出之惡臭成為非常嚴重之問題。此外,在海外、國內之冷凍、冷藏、常溫品等的物流中,雖以輸送用貨櫃及貨車等的輸送為主流,且附有空調裝置之海上貨櫃、陸上貨櫃、貨櫃型貨車等為大多數,但承載貨物品之殘臭、空調裝置內之黴菌臭成為問題所在。再者,倉庫、冷藏庫、室內、車輛等之空調裝置亦會因保管物質等使用狀況而造成臭氣之問題。
在此,就上述問題之一解決手法而言,以往係提案有一種噴霧式等、簡易型之殺菌除臭劑。然而,在使用於汚物置物箱或廚餘之保管盒時,在打開該容器時會發出惡臭仍為目前之問題。再者,在使用於空調裝置(例如散佈或循環殺菌方式)時,空調裝置內部無法洗淨之部位、或即使洗淨也會殘留異臭、黴菌臭時,會有臭氣汙染至下一批積載貨物等之問題。再者,就其他解決手法而言,提案有一種從作為殺菌除臭之對象的空間抽吸空氣,並藉由過濾器吸附或去除汚染物質之方法或高價之惡臭去除觸媒。然而,因長期之使用,過濾器之更換等的維修是不可或欠缺,且過濾器之性能變得不充分,因此大多會有無法獲得滿足之性能的情形,或例如即使性能良好但大多成為大型且高價之觸媒本體、甚至維持、管理昂貴之情形。
然而,近年來為了室內之空氣清淨及提起精 神,產生負離子或臭氧之空氣清淨機或空調等正普及中。而且,亦提案有多數使用具有除臭效果之同時使負離子及臭氧同時產生之負離子、臭氧產生裝置來將對象空間予以除臭等之技術。
首先,專利文獻1之負離子、臭氧產生裝置係假設安裝在房間之屋頂的裝置,且以使正電極位於比負電極更下方之處的方式配置。藉此,即使不採用風扇或馬達,亦可使包含負離子及臭氧之向下的氣流產生。
接著,專利文獻2之負離子、臭氧產生裝置,係具備前端呈針狀之負電極、及與負電極平行地設置在同心圓狀之圓筒型的接地電極,且使負電極與接地電極可相對地移動,並對負電極施加高電壓,以調整負電極之前端部與接地電極之端面的距離,藉此產生負離子或臭氧。
接著,專利文獻3之負離子、臭氧產生裝置係對針電極與接地電極間施加直流高電壓,並以針電極尖端部使電暈放電發生,以產生臭氧及負離子之裝置。
然後,專利文獻4之負離子、臭氧產生裝置係具有由金屬板所構成之正電極,負電極之前端係位於前述正電極之孔附近,該金屬板係在一處或複數處具備在周圍具有豎立部的孔。藉由上述之構成,由於因放電而產生充分之氣流,故即使不另外使用風扇、泵等送風裝置,亦可產生使所產生之負離子與臭氧擴散至空間內的氣流。
專利文獻1至4之發明雖記載使離子及臭氧產生而適用於對象物之內容,但該等技術之前提為:配置 在例如垃圾筒之內部等之作為殺菌或脫臭之對象的空間內並進行放電。例如,若為垃圾筒中,則發出惡臭之有機物會因微生物而被分解,而會有產生甲烷氣體等、引燃性氣體之情形,在上述狀況下進行放電時,會有因火花之產生而造成火災或爆炸之危險性。
因此,為了排除上述之危険性,研究開發一種產生在配置有對象物之空間外不進行放電之離子、臭氧,將該等生成物導入至配置有對象物之空間內的外接型殺菌、除臭裝置(專利文獻5)。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新型登録第3100754號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3-342005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04-18348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特開2005-13831號公報
專利文獻5:日本新型登録第3155540號
然而,在專利文獻1至5之發明中,雖可使離子及臭氧產生,但難以成為使該產生之離子遍及房間整體之構成。更具體而言,在該等技術中,由於包含該產生之離子及臭氧之離子風的風力本身為較弱者,因此為了使離子及臭氧遍及房間整體,必須另外設置送風機等來推進 離子風,結果雖可推進離子風,但會有離子風中所含之離子被稀釋的困難點。再者,在該等技術中,會有於噴出口之附近臭氧濃度會變高之情形,且會有因在以該裝置產生離子風之際同時產生的臭氧,而不小心使裝置附近之物品漂白之情形等。在該種情形時,就使臭氧濃度降低之手段而言,雖提案有一種使用過濾器等之方法,但會有因亦使離子風中之離子濃度降低而需要進行過濾器之更換的問題。
本發明係由上述觀點所研創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將離子廣範圍地送達,且即使不使用過濾器等亦可對降低了在噴出口附近之臭氧濃度之離子風進行送風的離子風產生裝置。
本發明之第一形態係一種離子、臭氧或離子風產生裝置,亦即具備具有放電電極(例如第1圖中之放電電極120-4)和對向電極(例如第1圖中之對向電極130-4)的電極對,且使電位差產生在前述放電電極與前述對向電極之間,而藉由電暈放電而使離子、臭氧及離子風產生,且具有能夠將被導入之離子、臭氧及離子風之至少一部分導出至外部之導引構件(例如第1圖中之導引構件140-4);前述導引構件係筒狀的構件,並具備:環狀的開口部,係作為吸氣口(例如、第1圖中之吸氣開口部142-4);環狀的狹窄部,於該狹窄部中,該導引構件之內徑係成為最小(例如第1圖中之噴出口141-4);縮徑部,於該縮徑部 中該導引構件之內徑從該開口部側朝向該狹窄部縮徑(例如第1圖中之縮徑部140r-4);及內部空間,係藉由該縮徑部而形成者;前述對向電極係為環狀之電極;前述對向電極之環徑(環外徑)R1、前述開口部之環徑RB及前述狹窄部之環徑RA為RB>RA>R1
在此,前述放電電極亦可為針狀電極。
再者,前述放電電極之針軸、前述開口部之環軸、與前述狹窄部之環軸亦可為大略一致。
此外,前述導引構件之筒側部亦可不開設開口。
再者,前述導引構件亦可為錐梯形或喇叭形。
此外,前述導引構件亦可更具有擴徑部,於該擴徑部中,該導引構件之內徑係從前述狹窄部朝向與前述開口部不同之側擴徑(例如第11圖中之擴徑部140S-4)。
再者,亦可更具有擴散構件,係與從前述導引構件噴出之離子風相對向且可使該離子風擴散(例如第12圖中之分離器145-4)。
本發明之第二形態係一種離子、臭氧或離子風產生裝置,係構成為具備具有針狀之放電電極(例如第3圖中之放電電極120-5)及對向電極(例如、第3圖中之對向電極130-5)的電極對,且使電位差產生在前述放電電極與前述對向電極之間而藉由電暈放電而使離子、臭氧及離子風產生;前述對向電極係呈筒狀,且為錐梯形或喇叭形之構造 體,並具有:環狀的開口部,係作為吸氣口(例如、第3圖中之吸氣開口部130β-5);環狀的狹窄部,於該狹窄部中,該對向電極之內徑係成為最小(例如第3圖中之噴出口130α-5);縮徑部,於該縮徑部中,該對向電極之內徑從該開口部側朝向該狹窄部縮徑(例如第3圖中之縮徑部130r-5);及內部空間,係藉由該縮徑部而形成之可供離子風通過者;前述狹窄部係以可供前述離子風通過之方式開口,前述開口部之直徑Rβ及前述狹窄部之直徑Rα為Rβ>Rα,前述放電電極係構成為:在未貫通前述狹窄部所存在之面的狀態下插入至前述內部空間,且可與前述對向電極之內壁面及前述狹窄部相對向。
在此,前述放電電極之針軸、與前述對向電極之筒軸係大略一致。
再者,前述對向電極之筒側部亦可不開設開口。
此外,前述對向電極亦可更具有擴徑部,於該擴徑部中,該對向電極之內徑從前述狹窄部朝向與前述開口部不同之側擴徑。
在此,針對本說明書中所採用之各用語加以說明。「殺菌、除臭對象物」係只要是繁殖細菌者或發出惡臭者,則並未特別限定,可列舉例如生鮮食品等的廚餘、糞尿、尿布等汚物、貯水之水等具體例。「配置有殺菌、除臭對象物之空間」係只要是配置有前述殺菌、除臭對象物, 則並無特別限定,可列舉例如氣密性高之盒子、更具體而言為廚餘或尿布等汚物置物箱、氣密性高之附有冷凍、冷藏裝置之貨櫃、及附有冷凍、冷藏裝置的車輛等。「環狀」係廣義表示中心部開口、且由直線及/或曲線所構成之閉曲面,特別是較佳為三角形以上(較佳為六角形以上)之多角形或圓形(包含楕圓形)、或大致圓形狀。「渦狀」係指例如三角形以上(較佳為六角形以上)之多角形或圓形(包含楕圓形)、或者為大致圓形狀,且朝中心旋繞者,旋繞之態樣(例如旋繞數或旋繞幅度、或者終點之有無)則無特別限定。「平面狀」係指可視為一般平面之程度,在環狀電極中相對於環內之總面積厚度較小之電極。更具體而言,雖無特限定,[厚度(mm)]/[環內總面積(cm2)]較佳為1.5以下,更佳為1以下,最佳為0.8以下。下限值雖無特別限定,但例如為0.0001。此外,變形(相對於平面之變形)亦可為至厚度程度為止。更具體而言,在後述之主環狀對向電極中,更佳為總面積為7cm2、厚度為7mm以下、變形時為7mm以下。某一平面狀與另一平面狀為「同一平面」,係指某一平面狀與另一平面狀之距離為一般可視為同一平面之程度。例如,在從側面觀看某一平面狀與另一平面狀時,會有某一平面狀與另一平面狀為平行,且存在有厚度重疊之部分之情形等。「前述針狀電極之前端與主環狀對向電極之最長距離」係指在針狀電極之前端、與主環狀對向電極之環的內端且為在厚度方向最接近之部分的距離中之最長距離。「前述針狀電極之前端與副環狀對向電極的最短距 離」係指針狀電極之前端、與副環狀對向電極之環之內端且為在厚度方向最接近之部分的距離中之最短距離。「主離子風」係指從主環狀對向電極之中心的開口部發出之離子風。「副離子風」係指從副環狀對向電極發出之離子風。「使電位差在電極對之間產生」係可列舉例如對針狀電極施加電壓,在將對向電極作為接地時所產生之電位差,此時針狀電極之極性(陽極、陰極)並無特別地限定。再者,構件為筒狀係指構件具有內部空間,且以使流體可導通於該內部空間與外部之空間的方式設置有二個以上之開口部的狀態。因此,構成筒之壁面的厚度或筒之軸方向的長度等並無特別限定(例如亦可能包含在平板狀之構件的一部分設置貫通孔之態樣)。
依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將離子廣範圍地送達,且噴出口附近之臭氧濃度較低之離子風產生裝置。
100、100-4、100-5‧‧‧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
110‧‧‧電極對
120‧‧‧針狀電極
120-4、120a-4、120-5、120a-5‧‧‧放電電極
120x-4‧‧‧放電點
130、130-4、130a-4、130-5、130a-5‧‧‧對向電極
130r-5‧‧‧縮徑部
130x-4、130y-4‧‧‧受電點
130α-5‧‧‧狹窄部(噴出口)
130β-5‧‧‧吸氣開口部
131、132‧‧‧環狀對向電極
131-4、131a-4‧‧‧主環狀電極
131b-1、131b-2、131c-1、131c-2‧‧‧主環狀對向電極
132-4、132a-4‧‧‧副環狀電極
132b-1、132b-2、132c-1、132c-2、133b-1、133b-2、133c-1、133c-2、 134b-1、134b-2、134c-1、134c-2、135b-1‧‧‧副環狀對向電極
139‧‧‧電橋
140-4‧‧‧離子風導引構件
140r-4‧‧‧縮徑部
143-4‧‧‧噴出口
140S-4‧‧‧擴徑部
141-4‧‧‧狹窄部(噴出口)
142-4‧‧‧吸氣開口部
145-4‧‧‧分離器
P‧‧‧前端部
第1圖(a)係本發明之第一形態(第4實施形態)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4的概念剖面圖,第1圖(b)係該裝置100-4之概念立體圖。
第2圖(a)係本發明之第一形態(第4實施形態)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4之離子風之噴出的作用圖,第2圖(b)係習知技術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之離子風的噴出之作用圖。
第3圖(a)係本發明之第二形態(第5實施形態)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5的概念剖面圖,第3圖(b)係該裝置100-5之概念立體圖。
第4圖係本發明之第二形態(第5實施形態)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5之離子風的噴出之作用圖。
第5圖(a)係第1實施形態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之對向電極的概念前視圖,第5圖(b)係該裝置100之概念側面圖。
第6圖(a)係利用位在最內部之環狀對向電極131之剖面,顯示環狀對向電極131與針狀電極120之前端部P的位置關係之圖,第6圖(b)係顯示環狀對向電極132與前端P之位置關係的圖。
第7圖係可作為第1實施形態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之對向電極使用之板狀對向電極的概略圖。
第8圖係其他形態中之對向電極的概念圖。
第9圖係第4實施形態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4之概念剖面圖。
第10圖(a)係顯示第4實施形態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4的概念剖面圖,第10圖(b)係該裝置之概念立體圖。
第11圖(a)係第4實施形態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4之概念剖面圖,第11圖(b)係該裝置之概念立體圖及作用圖。
第12圖(a)係顯示第4實施形態之離子、臭氧風產生 裝置100-4之概念剖面圖,第12圖(b)係顯示該裝置之概念立體圖。
第13圖(a)係顯示第4實施形態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4之概念剖面圖,第13圖(b)係顯示該裝置之概念立體圖。
第14圖(a)係顯示第4實施形態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4之概念剖面圖,第14圖(b)係該裝置之概念立體圖。
第15圖(a)及第15圖(b)係第4實施形態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4之概念立體圖。
第16圖係顯示第5實施形態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5之概念剖面圖。
第17圖(a)及第17圖(b)係顯示第5實施形態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5之概念剖面圖。
第18圖係第5實施形態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5之概念立體圖。
在說明本發明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之詳細之前,參照第1圖至第4圖,說明本發明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後述之第4實施形態及第5實施形態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的概要。在此,本發明並未限定於上述者,例如在本說明書中列舉為一例之實施形態或變更例,不應限定地解釋成適用於特定者,亦可為任何之組合。例如,關於某實施形態之變更例應理解成其他實施形態之變 更例,且即使某一變更例與另一變更例獨立地記載,亦應理解成組合該某一變更例與該另一變更例者。再者,作為實施形態或變更例中所示之具體的一例之數值{例如後述之放電電極或對向電極之直徑或長度、厚度、放電電極與對向電極之電壓差、放電電極與對向電極之隔開距離等}係僅為一例,只要不大幅地脫離各實施形態或變更例之主旨,應理解成亦可適當地進行變更。
首先,一面參照第1圖,一面針對本發明之第一形態(後述之第4實施形態)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4的概要加以說明。
如第1圖所示,本形態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4係具備針狀之放電電極120-4及環狀之對向電極130-4,且具備可導入在該等之電極間產生之離子風之筒狀的離子風導引構件140-4(導引構件140-4)。更具體而言,其主要特徵為:導引構件140-4係具有:供離子風噴出之屬於開口部的噴出口141-4(狹窄部141-4)(在本形態中,構件中剖面積最狹窄之部位的狹窄部141-4亦為噴出口141-4);直徑(環徑)比該噴出口141-4大之作為吸氣口的吸氣開口部142-4;從吸氣開口部142-4朝向噴出口141-4縮徑之縮徑部140r-4(傾斜部)。如此,在本形態中,吸氣開口部142-4之直徑(環徑)係構成為比對向電極130-4之直徑(環徑)更大(例如,從導引構件140-4之中心軸方向觀看時,構成為從噴出口141-4能將對向電極130-4辨識成環形)。此外,就具體之離子風的流路而言,在對向電極130-4 所產生之離子風會通過導引構件140-4之內部空間,而從吸氣開口部142-4側移動至噴出口141-4側,且從噴出口141-4噴出(離子風產生之原理等將於後述)。此外,噴出口141-4(狹窄部141-4)及吸氣開口部142-4等係指導引構件140-4中之各構成部(緣部),但亦有意指由該構成部(緣部)所形成之空間的情形。
接著,一面參照第2圖,一面針對本形態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4之作用、效果加以說明。
就配置有習知之導引構件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而言,如第2圖(b)所示,可列舉{在對向電極設置有切頭圓錐狀之導引構件140的裝置,該導引構件140係具有剖面徑會朝向噴出口側直線性地變小(剖面徑縮徑)之形狀}。以往,配置該切頭圓錐狀之導引構件的理由係由於在導引構件內部使離子風集中而增強離子風之風力之故。本形態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4係一眼看去,類似習知型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然而,本形態之導引構件140-4係依據與以往之導引構件140不同之概念而創作者。
具體而言,本發明者係在將導引構件之形狀變更為各式各樣並進行實験之結果發現,藉由使導引構件140-4之噴出口141-4的形狀變大(將噴出口141-4之環徑設計成比對向電極130-4之環徑更大),則如第2圖(a)所示,導引構件並不會發揮使離子風集中之功能,而是發揮使離子風擴散之功能(產生之離子風會擴散)。關於本形態之效 果的原理,本發明人係如下預測。
依據本形態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4,藉由將噴出口141-4之環徑構成為比對向電極130-4之環徑更大,在放電電極120-4與對向電極130-4之間產生的離子風,係可能以某種程度依對向電極130-4之形狀(環形)的形式朝前面被推壓至導引構件140-4之噴出口141-4附近為止{此外,第2圖(b)係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4之剖面概念圖,且以虛線箭頭顯示在放電電極120-4之放電點120x-4、對向電極130-4中之受電點130x-4及受電點130y-4中進行放電之狀態樣,但由於對向電極130-4係放電點連續地形成,因此從放電電極120-4對於對向電極130-4之邊緣部整體而進行放電}。此時,在離子風容易通過之部分(在對向電極130-4之環軸方向進行投影之際,相對於噴出口141-4之影子之相當於對向電極130-4之區域)、與離子風不容易通過之部分(在對向電極130-4之環軸方向進行投影之際,相當於從噴出口141-4將對向電極130-4去除之部分的區域)之間,成為氣壓不均勻者。因此,與離子風不同地,會產生從吸氣開口部142-4沿著導引構件140-4之內壁面朝向噴出口141-4側的風(通過上述離子風不容易通過之部分的風)。結果,可能會在噴出口141-4產生朝噴出口141-4之外周方向牽引離子風的亂流,並捲入離子風而使離子風擴散。再者,依據本形態,由於構成為導引構件140-4與在對向電極產生之離子風之間的距離容易遠離,因此在到達噴出口141-4之前,離子風變得難 以與導引構件140-4接觸(並且,通過上述離子風不容易通過之部分的風係保護離子風本身),且抑制導引構件140-4內部中之離子風的衰減(再者,在難以與導引構件140-4接觸之狀態下,離子風係以沿著導引構件140-4之內壁的方式集中)。結果,由於充分風量之(包含有充分之離子)離子風會到達至噴出口141-4,且該離子風會在噴出口141-4被擴散,因此可使在噴出口141-4附近之臭氧濃度減低,同時可使離子廣範圍地送達。此外,離子之濃度會因離子風、及從吸氣開口部142-4側流入之風而不同,如此亦有可能會產生使離子風擴散之亂流,且使離子風之擴散效果更為提升。
另一方面,如第2圖(b)之習知裝置,在將導引構件140之噴出口141的環徑設為與對向電極之環徑相同等或較小時,通過吸氣口之風(從對向電極之外側流入的風)會在導引構件140內部與離子風合流。結果,由於作為整體而成為一體的風會從噴出口141噴出,因此可能難以產生上述之將離子風朝噴出口141之外周方向牽引的亂流(結果,在噴出口141附近之臭氧濃度較高)。此外,由於導引構件140與離子風容易接觸,因此會在導引構件140內部產生離子風之衰減,結果會有所產生之離子風欠缺風力之情形,而難以使離子(離子風)廣範圍地送達。
如此,本形態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4係藉由將導引構件140-4之形狀予以變更,則可在不另外設置送風機等之情況下,進行效率佳之擴散,並維持送達 至對象空間之離子量(將離子廣範圍地送風),同時使在噴出口141-4附近的臭氧濃度變低。
接著,參照第3圖,說明本發明之第二形態(後述之第5實施形態)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5的概要。
如第3圖所示,本形態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5係具備:具有內部空間之筒狀的對向電極130-5;以及處在對向電極130-5之內部空間插入有一部分(前端)之狀態的針狀之放電電極120-5。更具體而言,對向電極130-5係具有:屬於供離子風噴出之開口部的噴出口130α-5(狹窄部130α-5)(在本形態中,屬於構件中剖面積最窄之部位的狹窄部130α-5亦為噴出口130α-5);直徑(環徑)比噴出口130α-5更大之作為吸氣口的吸氣開口部130β-5;及從吸氣開口部130β-5朝向噴出口130α-5縮徑之縮徑部130r-5(傾斜部)。如此,在本形態中,吸氣開口部130β-5之直徑(環徑)係構成為比噴出口130α-5之直徑(環徑)更大。此外,噴出口130α-5或吸氣開口部130β-5等雖指對向電極130-5中之各構成部(緣部),但亦有指由該構成部(緣部)所形成之空間之情形。
接著,參照第4圖,說明具有上述構造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5的作用、效果。
本形態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5係成為上述之構造,如第4圖所示,在放電電極120-5、與對向電極130-5之內壁面整體之間進行放電(此外,在本形態中雖主要從作為其端之針的前端進行放電,但由於針之前端 以外亦能夠成為放電點,因此在第4圖中係示意性描繪成放電電極120-5之放電點並非只有針之前端)。更詳細而言,由於對向電極130-5之內壁面及邊緣部與放電電極120-5(特別是放電電極120-5之前端)之距離係從吸氣開口部130β-5遍及噴出口130α-5而保持某種程度,因此不會僅在對向電極130-5之邊緣部進行局部之放電,而可在對向電極130-5之內壁面整體的廣域面積分散且穩定地進行反覆放電(面放電)。結果,局部之放電會減少,而可使包含在產生之離子風中的臭氧濃度減低。再者,對向電極130-5係成為剖面積從吸氣開口部130β-5側朝噴出口130α-5逐漸地變小之形狀,因此包含在吸氣開口部130β-5附近所產生之離子,在對向電極130-5內部所產生之離子(離子風)都會被確實地導引至噴出口130α-5附近。結果,會噴出離子濃度高且具有扭矩之離子風。
另一方面,在設置單純圓筒狀之對向電極、及與該筒狀之入口相對向之放電電極之習知的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之情形時,會由於在其邊緣部(與放電電極相對向之筒的端部)較容易進行局部性之放電,結果會有產生臭氧濃度被提高之離子風的情形。再者,從對向電極產生之離子風會因對向電極之內壁面與離子風之反作用力的影響而減速,離子風容易滯留在對向電極內部。結果,會有從筒狀電極噴出之離子風的臭氧濃度較高,但離子風之風力並不充分(未具有可朝周圍擴散之程度之風力)的情形。
如此,本形態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5 係在著眼於對向電極130-5與放電電極120-5之對向關係之前提下設計對向電極130-5之形狀,藉此抑制臭氧本身之產生量,且使具有扭矩之離子風產生。
本發明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係雖可列舉前述之構成(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4及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5)之例,但可創作出各種態樣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而達成上述構成。以下,將上述構成之一例作為第1實施形態,詳細地說明第1實施形態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首先進行離子風產生之原理的說明,並且針對依據在該種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之創作中所發現之各種理論經精心研究而創作出之本發明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4及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5)以及其周邊技術的其他構成,係參閱第4實施形態及第5實施形態依序詳細地說明。
≪第1實施形態≫
首先,本實施形態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係具有具備針狀電極與對向電極之電極對,且使電位差產生在前述針狀電極與前述對向電極之間,而藉由電暈放電而使離子、臭氧及離子風產生。再者,本實施形態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係具有:前述對向電極呈平面狀之主環狀對向電極、及包圍前述主環狀對向電極之平面狀的副環狀對向電極,前述針狀電極之前端與前述主環狀對向電極之最長距離係比前述針狀電極之前端與前述副環狀對向電極之最 短距離更短。
藉由該構成可獲得大風量之離子風。為單純筒狀或一個平面圓形之對向電極時,放電係沿著位於最短距離之對極的筒狀電極內側或平面圓形電極的內側而以甜甜圈狀放電並產生甜甜圈型離子風,因此離子風中心之甜甜圈中心部係呈無風狀態。因此,由於會有使用產生出之離子風對無風中心部誘風之能量的損失,結果導致離子風會變弱。如本實施形態藉由設置主環狀對向電極、及副環狀對向電極而解決該問題。
本實施形態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係具有具備針狀電極及對向電極之電極對,且使電位差產生在前述針狀電極與前述對向電極之間,而藉由電暈放電而使離子、臭氧及離子風產生。此外,一般而言,離子風係在電暈放電時從針狀電極發出之離子朝向對向電極泳動之期間反覆與空氣分子進行碰撞,而成為從針狀電極朝向對向電極產生之空氣流。亦即,為依據放電時產生之離子的流動方向而產生之氣流。以下,針對本實施形態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的詳細構造加以說明。
將本實施形態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的概略構造顯示在第5圖。在此,第5圖(a)係該裝置之對向電極的概念前視圖,第5圖(b)係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之概念側面圖。本形態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係具有具備針狀電極120與對向電極130之電極對110。在此,對向電極130係具有:位於配置在針狀電極120之延長線 軸上之最內部的圓形環狀對向電極131;以及配置在與該電極之同軸上之半徑不同之外側圓形環狀對向電極132。亦即,該等環狀電極係相對於環狀平面垂直,且配置成位於通過該環之重心(圓中心)之軸上。藉由使用在環狀之對向電極之中亦如上述具有圓形形狀之對向電極,由於對向電極之各部位與針狀對向電極之前端的距離大致相等,因此放電不均之情形會變少。再者,如此藉由將針狀電極配置在環之軸上,特別是從主環狀對向電極產生之離子風會變強。
該等圓形環狀對向電極131及132較佳為藉由電橋139等連結構件而以可通電之方式架設,藉由如此構成,可將各環狀電極設為等電位,並且容易地調整該等電極之位置關係。例如,以波狀構件連結時,由於在主環狀對向電極與副環狀對向電極之間形成有具有大致三角形之形狀的部分,因此電暈放電會造成不均,且離子風不會大量地被推出至前方。因此,為了不妨礙到離子風之產生,較佳為以使將連結構件與副環狀對向電極之連接部、與連結構件與主環狀對向電極之連接部予以連結的概念直線通過前述主環狀對向電極之重心的方式配置連結構件。如此,藉由以上述方式進行連結,則不容易造成因放電不均所致之離子風的產生不均。
構成對向電極之主環狀對向電極及副環狀對向電極較佳為配置在同一平面內。由於使副環狀對向電極之放電效率比主環狀對向電極逐漸地減弱的原因為距離, 因此較佳為藉由配置在同一平面而使該距離容易產生變化。
此外,針狀電極120與對向電極130係分別連接在電壓施加手段或接地,且在使用時使電位差產生在該電極間而進行放電。在此,針狀電極120之前端部P與最內部之主環狀對向電極131的位置關係較佳為處於最適合產生離子風之位置關係,且藉由配置成上述之距離,隨著愈接近位於對向電極之更靠中心之半徑較小的環狀對向電極,會產生比較強之離子風,結果可獲得大風量之離子風。若為上述之位置關係,環狀對向電極係可配置在同一平面上,亦可配置在另一平面。此外,圖中從前端部P朝向環狀對向電極而顯示之虛線箭頭係顯示藉由電暈放電之離子的泳動方向。
針對適用產生離子風之位置關係,利用第6圖之示意圖加以說明。在第6圖(a)中,利用位於最內部之環狀對向電極131的剖面,顯示環狀對向電極131與針狀電極120之前端部P的位置關係,且在第6圖(b)中顯示環狀對向電極132與前端部P之位置關係。
首先,在位於前端部P與環狀對向電極131之位置關係的情形時,離子係朝電極沿著箭頭方向泳動。亦即,離子風係在理論上以距離前端部P具有θ1之角度的方式產生。因此,就整體來看,會在從以前端部P為頂點之圓錐的頂點朝向連結底面之端部的母線方向產生離子風。亦即,雖然朝環狀對向電極之外方向亦產生離子風, 惟就整體來看,離子風係主要從環狀對向電極之中心朝前面方向被推出。另一方面,如第6圖(b)所示,在如環狀對向電極132之具有較大之半徑的輪狀電極之情形時,離子風在理論上以距離前端部P具有θ2之角度的方式產生。亦即,由於該角度會變得更大,因此來自於該電極之離子風係朝向環狀對向電極之外側方向而產生之成分會變多,朝前面方向被推出之離子風的風量會變小。
再者,電暈放電係相對於位在距離針狀電極較近之位置的對向電極較容易地產生。環狀對向電極係隨著位於中心者,與針狀電極之前端部P的距離會變近。亦即,產生電暈放電之機率亦在位於中心之環狀對向電極會變高,因此產生之離子風的絕對性風壓亦會在位於中心之環狀對向電極變大。
以上,如上述說明,位於最內部之環狀對向電極131亦在產生離子風之方向有利,且產生離子風之絕對性風壓亦較大。因此,第5圖所示之對向電極係處於以下狀態:配置成隨著環狀電極之半徑變小,從環狀對向電極發出之離子風會變強。藉由如上方式配置,由於從外部電極產生之離子風而不會發生滯留,且會被捲入從中心發出之離子風,因此風量會變大,並且可獲得藉由離子風將由放電所產生之離子及臭氧朝前面推出的作用,因此殺菌、除臭之效果亦會變高。並且,位於最內部之環狀對向電極131與前端部P之距離係較佳為保持成在電暈放電中最容易良好地進行放電之距離。然而,由於當僅將對向電 極之環狀部的直徑設為較大之直徑時,雖有大幅之放電反応但會以甜甜圈狀進行放電,因此無風中心部亦會因在對向電極之環狀中心未具有對向電極部而變大,從而造成放電不均並產生甜甜圈狀離子風,結果產生之離子風外周與中心部係成為無風狀態,且甜甜圈狀離子風對無風域進行誘風,因此不會產生強風。當環狀部之直徑為小徑時,雖會產生風壓強之離子風,但產生量較少,因此在主環狀對向電極外周配置屬於二次產生極之副環狀對向電極,藉此中心係以小徑使主流風增強風壓而產生,同時外周之直徑較大,而產生風壓雖弱但具有風量之副流風。亦即,本實施形態之對向電極係成為以相同電位使離子風之產生能夠兼顧大風壓與大產生量的形狀,從而解決了若為大徑時,風壓雖弱但風量多,若為小徑時則風壓雖強但風量少之當前問題。
藉由將對向電極作成為平面狀,從對向電極產生之離子風並不會因壁面等障礙物與離子風之反作用力的影響而減速,且從主環狀對向電極產生之主離子風、與從副環狀對向電極產生之副離子風會立即合成,因此主離子風係在產生後可立即獲得藉由周圍之副離子風所產生之順風所致之相乗效果,因而可獲得更大風量之離子風。另一方面,在對向電極呈例如筒狀等之情形時,由於在對向電極內存在有壁面,因此從對向電極所產生之離子風會因壁面與離子風之反作用力的影響而減速。如此,藉由對向電極作成為平面狀,與作成為筒狀等之情形不同,可獲得 大風量之離子風。並且,藉由將對向電極之形狀作成為平面狀而非筒狀等,即可使裝置小型化,即便將該種裝置小型化,也不會如習知技術般造成離子風之風量降低。並且,藉由作成為平面狀,對向電極之洗淨會變得容易。此外,在例如習知金網狀的對向電極之情形時,由於各對向電極並非環狀且各對向電極中之平面狀之法線向量並非大致同一方向,因此容易產生各對向電極中之放電不均,且會因從對向電極產生之離子風的風力不均勻化等之影響,造成從對向電極產生之離子風減速(以各對向電極所產生之離子風並不會適當地合成),因此並不理想。
本實施形態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之前述針狀電極之前端與前述主環狀對向電極之最長距離,係比前述針狀電極之前端與前述副環狀對向電極之最短距離更短。藉由在該距離關係配置針狀電極及對向電極,從形成在主環狀對向電極之中心的開口部,會產生風壓最強之離子風,且從周邊之副環狀對向電極會產生風壓弱之離子風,因此可獲得大量之離子風。從該種針狀電極與對向環狀電極之位置關係偏離時,離子風係主要從主環狀對向電極與副環狀對向電極之間的空間產生,而成為均等風,因此空中發出離子風係變弱,並且在設置導引構件之情形時亦會產生反作用力。
構成對向電極130之環狀對向電極係如第5圖所示,並不限定在2個限定,環狀對向電極亦可設置多數個。
本實施形態之對向電極亦可為多角形。
針狀電極亦可設置複數個。
第7圖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對向電極之一例的概略圖。在此,藉由在板設置孔,形成對向電極。圖7(c)係具有圓形狀之對向電極之板狀對向電極130c的概念圖。該對向電極係具有第一對向電極130c-1、及第二對向電極130c-2。第一對向電極130c-1係在中心形成有圓形狀之主環狀對向電極131c-1,在其周圍形成有圓形狀之副環狀對向電極132c-1,更在副環狀對向電極132c-1之外周形成有副環狀對向電極133c-1、134c-1、135c-1。再者,在該等之對向電極之間,形成有連結構件139c-1。並且,第二對向電極亦同樣地在中心形成有圓形狀之主環狀對向電極131c-2,在其周圍形成有圓形狀之副環狀對向電極132c-2,更在副環狀對向電極132c-2之外周形成有副環狀對向電極133c-2、134c-2。此外,在該等之對向電極之間,形成有連結構件139c-2。在相對於該等之板狀對向電極為適當之位置配置針狀電極來使用。
第7圖(b)係顯示板狀對向電極130b之概略構成的圖。板狀對向電極130b之主環狀對向電極的形狀為圓形狀,周圍之副環狀對向電極的形狀為六角形。板狀對向電極130b係具有第一對向電極130b-1、及第二對向電極130b-2。在第一對向電極130b-1之中心部,形成有圓形狀之主環狀對向電極131b-1,且在其周圍形成有六角形狀之副環狀對向電極132b-1,更在其外周形成有副環狀對向電 極133b-1、134b-1、135b-1。此外,在該等之對向電極之間係藉由連結構件139b-1而連結。
第二對向電極130b-2亦同樣地在中心形成有圓形狀之主環狀對向電極131b-2,且在其周圍形成有六角形狀之副環狀對向電極132b-2至134b-2,該等電極係藉由連結構件139b-2而連結。
第7圖(a)係顯示板狀對向電極130a之概略構成的圖。在板狀對向電極130a中,形成有圓形狀之主環狀對向電極,在其周邊形成有環狀之副環狀對向電極。板狀對向電極130a係具有第一對向電極130a-1、及第二對向電極130a-2。在第一對向電極130a-1之中心部,形成有圓形狀之主環狀對向電極131a-1,在其周邊形成有複數個副環狀對向電極132a-1。在第7圖(a)中,雖顯示副環狀對向電極132a-1之代表性一例,但形成在主環狀對向電極131a-1之周邊的132a-1亦同樣為副環狀對向電極。藉由如上述方式形成,形成在副環狀對向電極之間的構件係成為從主環狀對向電極以放射線狀擴展之狀態,因此除了從主環狀對向電極產生之離子風之外,隨著遠離該主環狀對向電極,離子風之風量會連續地變小。第二對向電極132a-2亦與第一對向電極同樣地在中心具有主環狀對向電極131a-2及副環狀對向電極132a-2。
此外,第7圖(d)係上述之板狀對向電極130a至c的共通之側面圖。
亦可為具有本形態之複數個電極對110之離 子、臭氧風產生裝置。
亦可設置有切頭圓錐狀之離子風導引構件。
亦可設置有複數個電極對110,在該電極對110設有該等導引構件。
在此,如第8圖所示,主電極對及/或副電極對中之對向電極並不限定於多角形狀或圓形狀及略圓形狀,亦可為旋渦狀的態樣(捲繞數及捲繞寬度係僅為一例)。在此,第8圖(a)所示之旋渦狀與第8圖(b)所示之旋渦狀的不同點在於:朝向中心形成旋渦狀時之旋繞的終點之有無。特別是,將各對向電極作為第8圖(b)所示之旋渦狀時,具有使各對向電極彼此容易導通之優點。此外補充說明者,與將對向電極作成為上述之旋渦狀的情形與作成多重環狀構造之情形相比較,雖有可能產生電暈放電不均之疑虞,但對向電極本身越小型化(例如對向電極之直徑為1cm左右),成為該不均之產生要因的旋渦狀之導線各部與針狀電極之距離誤差(從多重環狀構造之剝離)會變得越小,因此可容易地獲得與多重環狀構造同等之效果。
≪第4實施形態≫
將可使產生之離子(離子風)更空間性擴散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作為第4實施形態加以詳述。
本形態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4的基本構成係如第1圖所示。亦即,如前述所述,具備針狀之放電電極120-4及環狀之對向電極130-4,且具備可導入在 該等電極間所產生之離子風之筒狀的導引構件140-4,導引構件140-4係具有:屬於供離子風噴出之開口部的噴出口141-4(狹窄部141-4);直徑(環徑)比該狹窄部141-4大之作為風之吸氣口的吸氣開口部142-4;從吸氣開口部142-4朝向狹窄部141-4縮徑之縮徑部140r-4;並且構成為使吸氣開口部142-4之直徑(環徑)比對向電極130-4更大。此外,導引構件140-4係只要藉由適當之方法而固定在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4即可。
在此,參照第9圖,詳細說明本形態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4之導引構件140-4及對向電極130-4的具體例之構成,在將導引構件140-4之噴出口141-4的直徑(環徑)設為RA,將吸氣開口部142-4之直徑(環徑)設為RB,將噴出口141-4與吸氣開口部142-4之距離(相對於導引構件140-4之軸方向的高度)設為d,將對向電極130-4之直徑(環徑)設為R1時,RA/R1係超過1,較佳為1.1至3.5,更佳為1.2至3,最佳為1.3至1.8。此外,RA/R1之上限並未特別限定,該上限例如可為4。此外,RA/RB係超過1,較佳為1.1至3,更佳為1.2至3。並且,RA/d並無特別地限定,較佳為0.1至2,更佳為0.3至1.5。藉由將導引構件140-4之構成設為上述之範圍,即可更加提升本形態之效果。
再者,就導引構件140-4而言,並未限定在第1圖及第9圖所示之錐梯形(圓錐梯形),例如,亦可為如第10圖(a)及第10圖(b)所示,導引構件140-4之縮徑部 140r-4的剖面徑{在此所謂之剖面係指內部空間相對於構件軸(離子風之行進方向軸)方向之垂直剖面}從吸氣開口部142-4往噴出口141-4曲線地變化(增加變化之比率的同時,開口剖面積亦逐漸地變小)之所謂的喇叭形狀。
在此,在前述之構成中所謂之狹窄部(狹窄部141-4)係只要是在構件(導引構件140-4)中,內部空間相對於中心軸方向之剖面積成為大致最小的部位即可,狹窄部141-4與噴出口不一致亦無妨。更具體而言,例如為如第11圖(a)及第11圖(b)所示之構造:在吸氣開口部142-4與噴出口(噴出口143-4)之間設置狹窄部141-4,且設置剖面徑從吸氣開口部142-4往狹窄部141-4曲線性地變小(剖面逐漸縮徑)的縮徑部140r-4,並且設置從狹窄部141-4往噴出口143-4曲線性地變大(剖面逐漸擴徑)的擴徑部140S-4。此外,設置擴徑部140S-4時之擴徑部140S-4及/或縮徑部140r-4之形狀並無特別限定,亦可各自獨立,從剖面徑曲線性地變大(剖面逐漸縮徑)之形狀、及剖面徑直線性地變大之錐梯形等來選擇。
此外,此時,擴徑部140S-4較佳為剖面徑曲線性地變化之形狀(所謂之喇叭形狀)。藉由作成為該形狀,會產生通過狹窄部141-4後之離子風難以存在之空氣袋(第11圖(a)中以虛線圍成圓之部位)。亦即,由於導引構件140-4之內壁係成為從狹窄部141-4往噴出口143-4擴徑的曲面,因此在狹窄部141-4附近定向之離子風會逐漸地從導引構件140-4之內壁曲面脫離,結果產生使離子風難 以存在、且氣壓不均勻之空氣袋。結果,在該袋部分會產生亂流,從噴出口143-4噴出之離子風會更為擴散。
此外,同樣地,就藉由擴徑部140S-4而形成空氣袋之構造而言,亦可為擴徑部140S-4急遽地擴張之構造。例如,即使在作成為設置噴出口141-4為內周緣之環狀之平面構件的構造(擴徑部140S-4相對於離子風之軸方向朝大致垂直方向延伸之構造)之情形下,亦被認為在該環之外周緣附近形成有空氣袋。
在此,在本實施形態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4中,亦可更進一步藉由以阻礙離子風之行進之方式與離子風相對向而設置可使離子風擴散之構件。就更具體之構成而言,如第12圖所示,為在前述之第11圖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4之噴出口143-4設置圓錐狀之分離器145-4的形態。在作成為該構成之情形時,從噴出口143-4噴出之離子風會藉由分離器145-4而擴展,且強制地擴散。再者,由於在分離器145-4之背面可能產生亂流,因此離子風可能更為擴散。該分離器145-4之形狀並無特別限定,但就作為效率佳地使離子風擴散同時不會過度妨礙離子風之噴出的形狀而言,較佳為剖面積從前端(離子風最初可接觸到的部位)到後端(離子風最後可接觸到的部位)逐漸變大(剖面擴徑)之形狀{例如第12圖所示之錘狀(圓錐狀)}。此外,分離器145-4之最大徑部(將分離器145-4作為錐狀時,其底面)之徑並無特別限定,只要依據離子風之擴散程度適當地設定即可,可適當地變更成相對於狹窄 部141-4之直徑為1/1至1/4之直徑等。並且,就配置分離器145-4之方式而言,亦可為以下任一種形態:全部插入至導引構件140-4之內部空間的形態;其一部分插入至導引構件140-4之內部空間且其他部分存在於導引構件140-4之內部空間之外側的形態;全部存在於導引構件140-4之內部空間之外側的形態。再者,分離器145-4係藉由適當之方法而固定在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4。再者,分離器145-4係除了前述之第11圖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4(亦即,設置有擴徑部140S-4之構造)以外,亦可同樣地設置在前述之第1圖或第10圖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4(亦即,未設置有擴徑部140S-4之構造),即使在此情形下,藉由配置在噴出口附近,亦可獲得離子風之擴散效果。
在此,在本形態中,為了提升發明之效果,係構成為在導引構件140-4之內部空間記憶體在有對向電極130-4(對向電極130-4係由導引構件140-4所覆蓋),但並不限定於此,亦可構成為使對向電極130-4之一部分或全部存在於導引構件140-4之內部空間的外側(亦即,對向電極130-4係以存在有吸氣開口部142-4之平面觀看,亦可存在於與狹窄部141-4側相反側之區域)。
再者,為了更加提升在導引構件140-4之噴出口附近的離子風之擴散效率,較佳為將吸氣開口部142-4與噴出口141-4(狹窄部141-4)作成為大致相似之形狀,但並不限定於此,亦可將吸氣開口部142-4與噴出口141-4 作成為非相似之形狀(例如,將吸氣開口部142-4作成為圓形狀,將噴出口141-4作成為四角形狀等)。此時,配合吸氣開口部142-4及噴出口141-4之形狀,縮徑部140r-4之形狀亦可適當地變更。同樣地,較佳為將吸氣開口部142-4之形狀作成為與對向電極130-4大致相似之形狀,但並不限定於此,亦可將對向電極130-4與吸氣開口部142-4作成為非相似之形狀(例如,將對向電極130-4作成圓形狀,將吸氣開口部142-4作成為四角形狀等)。
再者,在本形態中,係構成為狹窄部141-4之軸(環軸)、及吸氣開口部142-4之軸(環軸)、對向電極130-4之軸分別大略一致之方式構成,但亦可在不阻礙發明之效果的範圍內,作成為該等軸之位置偏離者。
在此,本形態之對向電極130-4係作成為單環狀之構造,但並不限定於此,亦可為多重環狀構造。例如第13圖及第14圖所示,亦可作成為具有主環狀電極131-4、及副環狀電極132-4之雙重環狀構造。
在此,在將對向電極130-4作成為多重環狀構造時,導引構件140-4之噴出口的環徑係可構成為比屬於可使主離子風產生之對向電極的主環狀電極131-4之環徑更大(由於主離子風與副離子風之流量不同,主離子風雖為主要素,但並非在多重環狀電極所產生之離子風整體,即使僅著眼於主離子風,亦可獲得前述之效果)。再者,在組合屬於多重環狀電極之對向電極130-4與本形態之導引構件140-4之情形時,亦可構成為比包含主環狀電極之複 數個環狀電極之環徑更大,亦可構成為比多重環狀電極整體之直徑更大。例如,關於主環狀電極131-4之環徑R1、副環狀電極132-4之環徑R2、噴出口141-4之環徑RA及吸氣開口部142-4之環徑RB,第13圖所示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4係假設RB>RA>R2>R1之關係,第14圖所示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4係假設RB>R2>RA>R1之關係。同樣地,例如在主環狀電極131-4之周圍設置副環狀電極以外之各種構件(例如用以保持環狀電極之由樹脂材料所構成之構件等)之情形時,亦只要使該主環狀電極131-4之直徑、與導引構件140-4之噴出口之直徑滿足上述關係即可。
再者,本形態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4亦可作成為具有複數個電極對之構成(具有複數個由包含副環狀電極132a-4及主環狀電極131a-4之對向電極130a-4、放電電極120a-4所成之電極對的構成)。例如,在具有複數個電極對之構成時,就導引構件140-4之配置方式而言,雖可考慮以下方法:(1)如第15圖(a)所示,將複數個對向電極集中視為一個對向電極而配置導引構件140-4之方法;(2)如第15圖(b)所示,針對各個對向電極配置導引構件140-4之方法等,但並未特別限定。前述(2)之形態係由於從某個導引構件之噴出口噴出之離子風與來自鄰接之導引構件之離子風相混合,因此裝置整體中之離子風變得更容易擴散之點較為理想。此外,在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4具有複數個電極對之情形時,亦可僅對於 任意之電極對(對向電極)配置導引構件140-4。此外,第15圖(及後述之第18圖)所示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換言之係為下述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構成為具備複數組(在本例為主電極對、及六組之副電極對)具有放電電極與對向電極的電極對,並使電位差產生於該等之電極對之間而藉由電暈放電而使離子、臭氧及離子風產生,各個電極對中之對向電極係形成環狀或渦狀,且具備複數組之屬於一組電極對之主電極對及副電極對,該副電極對係以沿著主電極對之對向電極之外周包圍主電極對之對向電極之方式,並以規則性且彼此鄰接或接近的形式定位對向電極之電極對,而所有之對向電極中之平面狀的法線向量係為大致同一方向(再者,亦可將在至少副電極對中相鄰接之對向電極的外周間之最短距離設為對向電極之直徑以下)。此時,各放電電極(各對向電極)係藉由以導電材料將電極間予以橋接等之適當的手段而可設為可導通之狀態,亦可設為不可導通之狀態。
如以上說明,依據本形態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由於導引構件本身為使離子、臭氧風擴散之構成,因此在導引構件之噴出口附近,可設為離子、臭氧風已被擴散之狀態,且可更進一步抑制在導引構件內部之離子風的衰減。結果,可使離子擴散在對象空間中,同時可使直接接觸於噴出口附近之對象物的臭氧之量減低(結果,亦可在不希望有以臭氧進行之漂白效果的對象物之附近使用)。
≪第5實施形態≫
在此,第4實施形態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係藉由變更屬於供離子、臭氧風噴出之部位的噴出口之構成以作為導引構件,而成為使在噴出口附近之臭氧濃度減低,且使離子風能夠往廣範圍擴散之構成。接著,詳細說明與第4實施形態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不同,以使電暈放電時產生之臭氧的濃度減低為主要目的的第5實施形態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5。
本形態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之基本構成係如第3圖所述。亦即,如前所述,本形態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5係具備:具有內部空間之筒狀(錐梯形)的對向電極130-5;及處於在對向電極130-5之內部插入有一部分(前端)之狀態的針狀之放電電極120-5;對向電極130-5係具有:屬於供離子風噴出之開口部的噴出口130α-5(狹窄部130α-5);以及直徑(環徑)比噴出口130α-5更大之作為風之吸氣口的吸氣開口部130β-5;及從噴出口130α-5往吸氣開口部130β-5縮徑之縮徑部130r-5。
在此,參照第16圖,詳細說明本形態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5之對向電極130-5的更具體的構成,將噴出口130α-5之直徑(環徑)設為Rα,將吸氣開口部130β-5之直徑(環徑)設為Rβ,將噴出口130α-5與吸氣開口部130β-5之距離(朝對向電極130-5之軸方向的高度)設為z時,Rβ/Rα係超過1,較佳為1.1至,更佳1.2至3。此外,Rα/z並無特別限定,較佳為0.1至2,更佳為 0.3至1.5。藉由將對向電極130-5之構成設為上述之範圍,即可更加提升本形態之效果。
此外,在本形態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5中,放電電極120-5與對向電極130-5之位置關係並無特別限定,亦可構成為在對向電極130-5之內部空間的外側設置放電電極120-5(亦即,放電電極120-5亦可設置在從存在有吸氣開口部130β-5之平面觀看,與存在有吸氣開口部130β-5之區域相反側的區域)。此外,如本形態所示,藉由以在對向電極130-5之內部空間插入放電電極120-5之前端的方式構成,可抑制與對向電極130-5之吸氣開口部130β-5之局部放電(可使對向電極130-5之內壁面整體作為放電部更發揮功能),且可使更均勻且臭氧濃度低之離子、臭氧風產生。另一方面,在對向電極130-5之內部空間的外側配置放電電極120-5之構成時,會有與對向電極130-5之邊緣部(例如吸氣開口部130β-5)之放電的比率變高,而難以產生與對向電極130-5之內壁面的放電之情形(亦即,容易產生與吸氣開口部130β-5之局部性放電)。因此,從使臭氧產生率更為減低之觀點來看,較佳為以使放電電極120-5之至少一部(前端)插入至對向電極130-5之內部空間的方式配置。
再者,本形態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係較佳為放電電極120-5不會貫通至噴出口130α-5側。在放電電極120-5貫通至噴出口130α-5側時(放電電極120-5之前端係從存在有噴出口130α-5之平面觀看時位於與吸 氣開口部130β-5相反側之區域時),由於可產生從噴出口130α-5朝向吸氣開口部130β-5之逆方向的離子風,因此會有離子風之勢力減弱之情形。再者,從上述觀點來看,在放電電極120-5之前端不會貫通至噴出口130α-5側之狀況下,從放電電極120-5之前端至噴出口130α-5為止的距離係以z(噴出口130α-5與吸氣開口部130β-5之距離)為基準,較佳為4/5以下,更佳為3/4以下,最佳為2/3以下。並且,在本形態中,成為從噴出口產生之離子風之主要的牽引力者,係從吸氣開口部130β-5側往噴出口130α-5側之方向性之在放電電極120-5與噴出口130α-5附近之間產生的離子風。因此,為了提升朝噴出口130α-5側之離子風的風力,在放電電極120-5之前端並未朝噴出口130α-5側貫通之狀況下,從放電電極120-5之前端至噴出口130α-5為止的距離係以z(噴出口130α-5與吸氣開口部130β-5之距離)為基準,較佳為1/5以上,更佳為1/4以上,最佳為1/3以上。
再者,就對向電極130-5而言,並不限定在第3圖及第16圖所示之錐梯形(圓錐梯形),對向電極130-5之縮徑部130r-5亦可作成為剖面徑從吸氣開口部130β-5朝向噴出口130α-5曲線性變化的形狀。此時,就對向電極130-5之形狀而言,亦可為下述之任一形狀:(1)第17圖(a)所示之在對向電極130-5之外部側凸出之形狀{類似球體之一部分(球冠)的形狀)};(2)第17圖(b)所示之在對向電極130-5之內部側凸出之形狀(所謂的喇叭形狀)。在將對 向電極130-5作成為錐梯形或喇叭形狀之情形時,以臭氧濃度不會變高之程度,放電部位(放電電極120-5與對向電極130-5之對向關係)會產生若干之不均,結果,在對向電極內部會形成接近以對向電極為多重環時之放電關係,並且在對向電極內部產生之離子風會順暢地被誘導至噴出口130α-5,因此離子風之勢力會增強而較為理想。此外,從藉由對向電極之構造而在對向電極內部形成多重環之觀點來看,亦可考慮在對向電極內部設置成為電極之大致同心圓之溝或凸部等的構造。
此外,本形態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100-5係如第18圖所示,亦可作為具有複數個電極對之構成(具有複數個由對向電極130a-5、及放電電極120a-5所成之電極對的構成)。此外,第18圖係作為對向電極130a-5而應用電極配置之構成時之一例,並無任何限定。
再者,本形態之對向電極130-5亦可將其噴出口130α-5作為多重環構造(亦可將噴出口130α-5視為副環狀電極,且在其內部配置成為主環狀電極之環狀電極)。藉由作成為該構成,因設置在噴出口130α-5之主環狀電極與放電電極之放電而產生之離子風可能成為:使在對向電極130-5內部所產生之離子風朝噴出口130α-5方向被誘導,且從噴出口130α-5噴出之離子風的勢力會增強。
此外,本形態之放電電極120-5並不限定於針狀電極,亦可使用環狀之放電電極。
如以上之說明,依據本形態之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由於構成為使產生之臭氧濃度減低,且在對向電極內部所產生之離子(離子風)會被誘導至噴出,因此可使具有扭矩之離子風噴出而使離子充分地擴散在對象空間中,同時使與噴出口附近之對象物直接接觸之臭氧的量減低(結果,亦可在不希望以臭氧進行之漂白效果的對象物之附近使用)。
100-4‧‧‧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
120-4‧‧‧放電電極
130-4‧‧‧對向電極
140-4‧‧‧離子風導引構件
140r-4‧‧‧縮徑部
141-4‧‧‧狹窄部
142-4‧‧‧吸氣開口部

Claims (7)

  1. 一種離子、臭氧或離子風產生裝置,係具備具有放電電極和對向電極的電極對,且使電位差產生在前述放電電極與前述對向電極之間而藉由電暈放電而使離子、臭氧及離子風產生,且具有能夠將被導入之離子、臭氧及離子風之至少一部分導出至外部之導引構件;前述導引構件係筒狀的構件,並具備:環狀的開口部,係作為吸氣口;環狀的狹窄部,於該狹窄部中,該導引構件之內徑係成為最小;縮徑部,於該縮徑部中,該導引構件之內徑係從該開口部側朝向該狹窄部縮徑;及內部空間,係藉由該縮徑部而形成者;前述對向電極係為環狀之電極;前述對向電極之環外徑R1、前述開口部之環徑RB及前述狹窄部之環徑RA為RB>RA>R1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離子、臭氧或離子風產生裝置,其中,前述放電電極為針狀電極。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離子、臭氧或離子風產生裝置,其中,前述放電電極之針軸、前述開口部之環軸、及前述狹窄部之環軸係大略一致。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離子、臭氧或離子風產生裝置,其中,前述導引構件之筒側部並未形成開口。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離子、臭氧或離子風產生裝置,其中,前述導引構件係形成錐梯形或喇 叭形。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離子、臭氧或離子風產生裝置,其中,前述導引構件係更具有:擴徑部,於該擴徑部中,該導引構件之內徑係從前述狹窄部朝向與前述開口部不同之側擴徑。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離子、臭氧或離子風產生裝置,更具有:擴散構件,係與從前述導引構件噴出之離子風相對向且可使該離子風擴散。
TW105100147A 2015-01-06 2016-01-05 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 TWI57951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01191A JP5778360B1 (ja) 2015-01-06 2015-01-06 イオン・オゾン風発生装置及び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40063A TW201640063A (zh) 2016-11-16
TWI579514B true TWI579514B (zh) 2017-04-21

Family

ID=541927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00147A TWI579514B (zh) 2015-01-06 2016-01-05 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778360B1 (zh)
TW (1) TWI579514B (zh)
WO (1) WO201611121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00897B (zh) * 2017-07-05 2023-07-14 谢贯芝 一种无电机及扇叶的风扇
EP3671983A1 (en) * 2018-12-19 2020-06-24 Blueair Cabin Air AB Ioniser
JP6845278B2 (ja) * 2019-04-23 2021-03-17 エクレール株式会社 空気清浄機および空気清浄機の製造方法
CN112577107B (zh) * 2019-09-30 2022-04-29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空调器
JP7221500B2 (ja) * 2020-11-16 2023-02-14 株式会社ジュール研究所 空気浄化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83457U (zh) * 1984-11-01 1986-06-02
CN102029233A (zh) * 2009-09-24 2011-04-27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静电雾化装置以及具备该静电雾化装置的美容装置
TWM486026U (zh) * 2014-04-18 2014-09-11 Norm Pacific Automat Corp 空氣清淨機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83457U (zh) * 1984-11-01 1986-06-02
CN102029233A (zh) * 2009-09-24 2011-04-27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静电雾化装置以及具备该静电雾化装置的美容装置
TWM486026U (zh) * 2014-04-18 2014-09-11 Norm Pacific Automat Corp 空氣清淨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778360B1 (ja) 2015-09-16
WO2016111211A1 (ja) 2016-07-14
JP2016123768A (ja) 2016-07-11
TW201640063A (zh) 2016-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79514B (zh) 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
TWI501491B (zh) 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及方法
JP6114430B1 (ja) イオン風発生装置
KR101178346B1 (ko) 이온ㆍ오존풍 발생 장치 및 방법
TWI543483B (zh) 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及方法
TW201634062A (zh) 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及方法
CN107614119B (zh) 使微粒化后的液体带负的电荷并释放的装置
KR102154766B1 (ko) 썬더볼트방전과 마이크로버블수를 이용한 농산물살균겸용재배시스템
CN216281941U (zh) 出风发雾装置及消毒机
CN216281942U (zh) 出风发雾装置及消毒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