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41086A - 作業車輛 - Google Patents

作業車輛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441086A
TW201441086A TW103104233A TW103104233A TW201441086A TW 201441086 A TW201441086 A TW 201441086A TW 103104233 A TW103104233 A TW 103104233A TW 103104233 A TW103104233 A TW 103104233A TW 201441086 A TW201441086 A TW 20144108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shifting
gear
pto
shaf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042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94912B (zh
Inventor
Noboru Sagawa
Original Assignee
Iseki Agricult Mac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03919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15570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26684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5120484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Iseki Agricult Mach filed Critical Iseki Agricult Mach
Publication of TW2014410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410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949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9491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7/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 B60K17/2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power take-of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7/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 B60K17/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gear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7/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 B60K17/3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for driving both front and rear wheels, e.g. four wheel drive vehic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7/00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 F16H37/02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 F16H37/04Combinations of toothed gearings only
    • F16H37/042Combinations of toothed gearings only change gear transmissions in group arrangement
    • F16H37/043Combinations of toothed gearings only change gear transmissions in group arrangement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7/00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 F16H37/02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 F16H37/04Combinations of toothed gearings only
    • F16H37/042Combinations of toothed gearings only change gear transmissions in group arrangement
    • F16H37/043Combinations of toothed gearings only change gear transmissions in group arrangement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2037/044Combinations of toothed gearings only change gear transmissions in group arrangement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comprising a separate gearing unit for shifting between forward or revers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2057/02039Gearbox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F16H2057/02043Gearbox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vehicle transmissions
    • F16H2057/02056Gearbox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vehicle transmissions for utility vehicles, e.g. tractors or agricultural machin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rangement Of Transmissions (AREA)
  • Arrangement And Driving Of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Structure Of Transmission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作業車輛,謀求作業車輛的行駛系、PTO系的傳動途中所設置的離合器配置的合理化。一種作業車輛,係具備:前輪(2)及後輪(3);引擎(4);變速箱(12),具備前變速箱(12F)及後變速箱(12R);以及傳動機構(13),配置在變速箱(12)內,從引擎(4)對後輪(3)或前輪(2)傳遞旋轉動力,並且對安裝在機體的作業機傳遞旋轉動力;前述傳動機構(13)係具備輸入軸(14)、前進後退切換機構(15)、主變速機構(17)、副變速機構(18)、2WD/4WD切換機構(19)以及PTO驅動機構(20),將前述前進後退切換機構(15)的離合器(C1、C2)、前述2WD/4WD切換機構(19)的離合器(C6、C7)及前述PTO驅動機構(20)的離合器(C5)配置在前述前變速箱(12F)內。

Description

作業車輛
本發明係關於農業用曳引機等作業車輛。
作為習知的作業車輛,例如在專利文獻1中揭示有一種動力車輛的液壓迴路,係具備:引擎,設置在具有前輪和後輪的車體上;變速箱,收納有具有驅動機構的變速裝置,該驅動機構包含與行駛狀態相對應地將該引擎的動力的旋轉速度分別變速成前輪和後輪的適當的旋轉速度的各種離合器與齒輪機構;以及液壓泵,對各種驅動機構供給工作油;在變速箱的一側壁上設置經由外置的油路從液壓泵取得高壓油分成規定壓力和剩餘壓力並輸出的減壓閥,將第1控制閥(4WD(four wheel drive;四輪傳動)閥)安裝在該減壓閥上,在變速箱的其他側壁上設置第2控制閥(主轉換閥、Hi-Lo(高速-低速)切換閥)與第3控制閥(反向(reverser)閥、自動旋轉用閥),將朝第1控制閥、第2控制閥及第3控制閥的供給油路連接在前述減壓閥的規定壓力側的油路上。
又,在專利文獻2中記載有一種曳引機的變速器,係從驅 動源朝驅動輪變速傳遞動力,其具備:主變速軸;一對前進及後退用液壓離合器機構;2組齒輪同步式第1及第2變速機構;以及一對第1及第2液壓離合器機構。在此種情況下,主變速軸係與輸入軸平行配置。一對前進及後退用液壓離合器機構係配置在輸入軸上,切換傳遞給主變速軸的動力的旋轉方向。2組齒輪同步式第1及第2變速機構係配置在一對前進及後退用液壓離合器機構的輸出側。一對第1及第2液壓離合器機構係配置在2組第1及第2變速機構的輸出側,切換分別從2組第1及第2變速機構傳遞的動力的斷開/接通。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4-196106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8-95748號公報
然而,專利文獻1的第1控制閥至第3閥係成為在變速箱的左右側面遍佈前後配置的結構。亦即,雖然成為在與設置在變速箱內的液壓離合器相對應的位置的變速箱外側配置的結構,但由於液壓離合器的配置係配置在變速箱內傳動機構的適當位置,因此第1控制閥至第3控制閥的配置大多遍佈前後。
因此,形成在變速箱上的油路亦形成在變速箱的前後各個位置,對閥的配管類亦變長,變速箱側面的管線配置並不容易。又,液壓泵的配置亦在引擎側面,對變速箱側面的控制閥有必 要很長地形成,從而存在改進的空間。
又,專利文獻2中記載的曳引機的變速器,雖然夾著主變速機構在上游側具備前進後退液壓離合器機構,在下側具備第1、第2液壓離合器機構,來謀求主變速多級化,但將液壓離合器前後分離配置之部分與專利文獻1相同,更加存在改進的空間。
本發明係鑑於前述情事而研創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謀求製作上的改良,又可提高通用性的作業車輛。
本發明為了解決上述課題而採取如下技術手段。第1發明為一種作業車輛,係具備:前輪2及後輪3;引擎4;變速箱12,具備前變速箱12F及後變速箱12R;以及傳動機構13,配置在變速箱12內,從引擎4朝後輪3或前輪2傳遞旋轉動力,並且朝安裝在機體的作業機傳遞旋轉動力;前述傳動機構13係具備:輸入軸14、前進後退切換機構15、主變速機構17、副變速機構18、2WD(two wheel drive;二輪傳動)/4WD切換機構19以及PTO(power take-off;動力分導)驅動機構20;將前述前進後退切換機構15的離合器C1、C2、前述2WD/4WD切換機構19的離合器C6、C7及前述PTO驅動機構20的離合器C5配置在前述前變速箱12F內。
藉由將前進後退切換機構15相對於動力傳遞路徑配置在引擎4側,藉此將前進後退切換機構15的離合器C1、C2與 2WD/4WD切換機構19的離合器C6、C7及PTO驅動機構20的離合器C5一併集中配置在較副變速機構18或主變速機構17還靠動力傳遞上游側的前變速箱12F上。
第2發明根據第1發明所記載之作業車輛,其中在前述傳動機構13中具備高低變速機構(亦即Hi-Lo變速機構)16,將前述高低變速機構16離合器C3、C4配置在前述前變速箱12F內。
第3發明根據第2發明所記載之作業車輛,其中構成為按照連接在引擎4的輸出側的輸入軸14、前進後退切換機構15、前述高低變速機構16、主變速機構17、副變速機構18、2WD/4WD切換機構19的順序進行傳動,而驅動後輪3或前輪2。
第4發明根據第1或第2發明所記載之作業車輛,其中將前述前進後退切換機構15的離合器C1、C2、前述2WD/4WD切換機構19的離合器C6、C7、前述PTO驅動機構20的離合器C5或前述高低變速機構16的離合器C3、C4構成為液壓多片離合器,將各液壓多片離合器的控制用離合器閥55、56、57、64配置在前變速箱12F的側面。
藉由此種構成,可將離合器C1、C2、C5、C6、C7以及這些控制用離合器閥55、56、57、64集中地配置於前變速箱12F。
第5發明根據第4發明所記載之作業車輛,其中將齒輪泵70配置在前變速箱12F的側面。藉由將齒輪泵70靠近配置在控 制離合器閥55、56、57、64,而朝形成於前變速箱12F的油路的連接變得容易。
第6發明根據第5發明所記載之作業車輛,其中構成為從與引擎4的輸出連動的輸入軸14經由齒輪組41、38a、70a驅動齒輪泵70。
第7發明根據第6發明所記載之作業車輛,其中在用以朝PTO驅動機構20的PTO變速機構39傳遞旋轉動力的PTO變速輸入用傳動軸38b上,設置使齒輪泵70連動的前述齒輪組41、38a、70a中之一的PTO輸入齒輪38a,在該PTO輸入齒輪38a與前述PTO變速輸入用傳動軸38b之間設置有前述PTO用的離合器C5。
第8發明根據第4或第5發明所記載之作業車輛,其中在前變速箱12F的側方配設有燃料箱65L、65R。
前變速箱12F的控制用離合器閥55、56、57、64或齒輪泵70係被更外面的燃料箱65L、65R包圍而保護。
第9發明根據第1發明所記載之作業車輛,其中在變速箱12的前變速箱12F與後變速箱12R之間設置有間隔殼體12S,形成用以支撐主變速機構17的變速軸22、23以及2WD/4WD切換機構19的傳動軸32的金屬部12Sa而構成。
藉由利用前變速箱12F與後變速箱12R之間的間隔殼體12S的金屬部12Sa支撐變速軸22、23或傳動軸32,從而可省略後變速箱12R前側的金屬結構。
根據第1至第3發明,將前進後退切換機構15、Hi-Lo變速機構16相對於動力傳遞路徑配置在引擎4側,藉此將構成前進後退切換機構15、Hi-Lo變速機構16的離合器C1、C2、C3、C4與2WD/4WD切換機構19的離合器C6、C7及PTO離合器機構38的離合器C5一併集中地配置在較副變速機構18或主變速機構17還靠動力傳遞上游側的前變速箱12F,因此在比較高的旋轉區域可將這些離合器C1、C2、C3、C4配置在前變速箱12F,而可小型化。又,除此之外藉由將2WD/4WD切換機構19的離合器C6、C7和與輸入軸14連動的PTO驅動機構20的離合器C5配設在前變速箱12F,從而可集中地進行保護結構且維修保養時的作業亦容易。
根據第4發明,可將液壓多片離合器C1、C2、C3、C4、C5、C6、C7以及這些控制離合器閥55、56、57、64集中地配置在前變速箱12F,油路的結構亦可集中在前變速箱12F,而可有效率地進行加工製作及液壓機械的組裝。
根據第5至第7發明,藉由將齒輪泵70靠近配置在控制離合器閥55、56、57、64,從而朝形成在前變速箱12F的油路的連接變得容易。
根據第8發明,前變速箱12F的控制離合器閥55、56、57、64與齒輪泵70係被更外面的燃料箱65L、65R包圍而保護。
根據第9發明,藉由利用前變速箱12F與後變速箱12R之間的間隔殼體12S的金屬部12Sa支撐變速軸22、23與傳動軸32,從而可省略或者簡化後變速箱12R前側的金屬結構。
1‧‧‧曳引機
1F‧‧‧機體前部
1R‧‧‧機體後部
2‧‧‧前輪
3‧‧‧後輪
4‧‧‧引擎
5‧‧‧變速裝置
6‧‧‧引擎蓋
7‧‧‧連接裝置
7a‧‧‧下連桿
7b‧‧‧提升臂
7c‧‧‧提升桿
8‧‧‧駕駛席
9‧‧‧駕駛室
10‧‧‧儀錶板
11‧‧‧方向盤
12‧‧‧變速箱
12F‧‧‧前變速箱
12R‧‧‧後變速箱
12S‧‧‧間隔殼體
12Sa‧‧‧金屬部
13‧‧‧傳動機構
14‧‧‧輸入軸
15‧‧‧前進後退切換機構
15a‧‧‧前進側齒輪級
15b‧‧‧後退側齒輪級
15c‧‧‧反轉齒輪
16‧‧‧高低變速機構(Hi-Lo變速機構)
16a‧‧‧Hi(高速)側齒輪級
16b‧‧‧Lo(低速)側齒輪級
17‧‧‧主變速機構
17a‧‧‧第1速齒輪級
17b‧‧‧第2速齒輪級
17c‧‧‧第3速齒輪級
17d‧‧‧第4速齒輪級
17e‧‧‧第5速齒輪級
17f‧‧‧第6速齒輪級
18‧‧‧副變速機構
19‧‧‧2WD/4WD切換機構
19a‧‧‧傳動軸
19b‧‧‧Hi(高速)側齒輪級
19c‧‧‧Lo(低速)側齒輪級
19d‧‧‧傳動軸
19e‧‧‧換檔器
20‧‧‧PTO驅動機構
21‧‧‧中間軸
22、23‧‧‧變速軸
24‧‧‧第1副變速機
24a、25a‧‧‧第1齒輪
24b、25b‧‧‧第2齒輪
24c、25c‧‧‧第3齒輪
24d、25d‧‧‧第4齒輪
24e、25e‧‧‧換檔器
25‧‧‧第2副變速機
26‧‧‧變速軸
27‧‧‧後輪差速器
28‧‧‧後車軸
29‧‧‧減速用行星齒輪減速機構
30、31‧‧‧齒輪
32‧‧‧傳動軸
33‧‧‧聯結器
34‧‧‧前輪差速器
35‧‧‧前車軸
36‧‧‧縱軸
37‧‧‧行星齒輪減速機構
38‧‧‧PTO離合器機構
38a‧‧‧PTO輸入齒輪
38b‧‧‧PTO變速輸入用傳動軸
39‧‧‧PTO變速機構
39a‧‧‧Hi(高速)側齒輪級
39b‧‧‧Lo(低速)側齒輪級
39c‧‧‧傳動軸
39d‧‧‧換擋器
40‧‧‧PTO軸
41‧‧‧第1齒輪
42‧‧‧第2齒輪
43‧‧‧前進後退切換桿
44‧‧‧Hi-Lo切換開關
45‧‧‧主變速操作桿
45a‧‧‧桿部
45b‧‧‧連桿機構
45c‧‧‧換檔臂
46‧‧‧2WD/4WD切換桿
47‧‧‧PTO切換開關
48‧‧‧PTO變速操作桿
49‧‧‧第1副變速操作桿
49a‧‧‧桿部
49b‧‧‧連桿機構
49d‧‧‧轉動軸
49e‧‧‧連桿構件
50‧‧‧第2副變速操作桿
50a‧‧‧連接桿部
50b‧‧‧連桿機構
50d‧‧‧轉動軸
50e‧‧‧連桿構件
51‧‧‧換檔拉桿
52‧‧‧限制機構
53‧‧‧突起部
54‧‧‧長孔
55、56、57‧‧‧控制離合器閥
58、59、60‧‧‧換檔拉桿
58a‧‧‧凸起部
58b‧‧‧係合槽
59a‧‧‧凸起部
59b‧‧‧係合槽
60a‧‧‧係合槽
61‧‧‧換擋器
62、63‧‧‧換檔器
64‧‧‧控制離合器閥
65L‧‧‧燃料箱
65R‧‧‧燃料箱
70‧‧‧齒輪泵
70a‧‧‧齒輪
70b‧‧‧咬合齒輪
77‧‧‧補強支撐構件
78‧‧‧縱支撐構件
216a、216b‧‧‧齒輪
C1~C7‧‧‧液壓多片離合器
圖1係實施方式之曳引機的概略圖。
圖2係圖1的A箭視圖(觀視機體前部的圖)。
圖3係圖1的B箭視圖(觀視機體後部的圖)。
圖4係圖1的C箭視圖(觀視機體上部的圖)。
圖5係顯示實施方式之曳引機的變速裝置的傳動機構之線圖。
圖6係將顯示實施方式之曳引機的變速裝置的傳動機構的剖面局部展開之示意圖。
圖7(A)係顯示實施方式之曳引機的變速裝置之尤其是行駛系傳動機構的剖面圖,圖7(B)係顯示實施方式之曳引機的變速裝置之尤其是PTO系傳動機構的剖面圖。
圖8係實施方式之曳引機之包含駕駛室內的概略俯視圖。
圖9係實施方式之曳引機之包含第1副變速操作桿及第2副變速操作桿的示意立體圖。
圖10係實施方式之曳引機的副變速機構的換檔器附近的剖面圖。
圖11係實施方式之曳引機的副變速機構之沿著換檔拉桿(shifter stays)方向的剖面圖。
圖12係實施方式之曳引機的副變速機構之沿著與換檔拉桿交叉的方向的剖面圖。
圖13係從車寬方向左側觀視實施方式之曳引機的變速箱的 局部側視圖。
圖14係從車寬方向右側觀視實施方式之曳引機的變速箱的局部側視圖。
圖15係從車寬方向左側觀視實施方式之曳引機的前變速箱的局部側視圖。
圖16(A)、(B)及(C)係實施方式之曳引機的間隔殼體的側視圖、後視圖及俯視圖。
圖17係實施方式之曳引機的變速箱及燃料箱的俯視圖。
圖18係實施方式之曳引機的變速箱及燃料箱的前視圖。
圖19係實施方式之曳引機的變速裝置之沿著車寬方向的剖面圖。
圖20係關於實施方式之曳引機的主變速操作桿的變速位置進行說明的示意圖。
圖21係實施方式之曳引機的主變速機構之沿著換檔拉桿的方向的剖面圖。
圖22係實施方式之曳引機的主變速機構之沿著與換檔拉桿交叉的方向的剖面圖。
圖23係實施方式之曳引機的主變速機構的換檔拉桿及換檔器的概略圖。
圖24係顯示變形例的曳引機的變速裝置的傳動機構的線圖。
圖25係進一步顯示另一變形例的曳引機的變速裝置的傳動機構的線圖。
以下,根據附圖詳細地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
此外,在以下的說明中,前後方向係指曳引機1的前後方向。進一步言之,前後方向係指該曳引機1前進時的行進方向,將行進方向的前方側稱為前後方向的前側,將後方側稱為前後方向的後側。曳引機1的行進方向係指在曳引機1前進時從曳引機1的駕駛席8朝向方向盤11的方向,方向盤11側為前側,駕駛席8為後側。又,車寬方向係指與該前後方向水平正交的方向。在此,在觀視前後方向前側的狀態下將右側稱為車寬方向右側,在觀視前後方向前側的狀態下將左側稱為車寬方向左側。接著,鉛直方向係指與前後方向和車寬方向正交的方向。這些前後方向、車寬方向及鉛直方向互相正交。
作為圖1至圖4所示的本實施方式之作業車輛的曳引機1,係利用動力源產生的動力,一邊自走一邊在農田等中進行作業的農業用曳引機等作業車輛。曳引機1係具備:前輪2、後輪3、作為動力源的引擎4、變速裝置(變速器)5。其中,前輪2係主要作為轉向用的車輪,亦即,轉向輪而設置。後輪3係主要作為驅動用的車輪,亦即,驅動輪而設置。可將搭載在機體前部1F的引擎蓋6內的引擎4產生的旋轉動力利用變速裝置(變速器)5適當減速後傳遞給後輪3,後輪3係藉由該旋轉動力而產生驅動力。又,該變速裝置5亦可根據需要將在引擎4所產生的旋轉動力傳遞給前輪2,在此種情況下,前輪2與後輪3之四輪成為驅動輪,產生驅動力。亦即,變速裝置5可進行二輪傳動和四輪傳動的切換,可將引擎4的旋轉動力減速,將減速後的旋轉動力傳遞給前輪2、後輪3。又,曳引機1係在機體後部1R上配設有可安裝旋轉式(圖示省略)等作業機的連接裝置7。連接裝置7係設為例如由左右的下連桿(lower link)7a 與中央上連桿(未圖示)所構成的3連桿,將作業機連接在曳引機1的機體後部1R上。曳引機1係藉由例如以液壓使左右的提升臂7b轉動,而可經由提升桿7c、與該提升桿7c連接的下連桿7a等使作業機升降。曳引機1係利用駕駛室9覆蓋機體上的駕駛席8周圍。曳引機1係在駕駛室9的內部從駕駛席8前側的儀錶板10豎立設置方向盤11,並且在駕駛席8的周圍配置有離合器踏板(clutch pedal)、煞車踏板(brake pedal)、加速踏板(accelerator pedal)等之各種操作踏板與前進後退桿、變速桿等之各種操作桿。
圖5、圖6係顯示變速裝置5的變速箱12內的傳動機構13的線圖。變速裝置5係包含:變速箱12(參照圖1);傳動機構13,配置在該變速箱12內且從引擎4朝後輪3等傳遞旋轉動力而構成。傳動機構13係將來自引擎4的旋轉動力傳遞給前輪2、後輪3以及安裝在機體上的作業機,利用來自引擎4的旋轉動力驅動這些機構。
具體而言,傳動機構13係包含:輸入軸14、前進後退切換機構15、Hi-Lo變速機構(高低變速機構)16、主變速機構17、副變速機構18、2WD/4WD切換機構19、PTO驅動機構20等而構成。傳動機構13可將引擎4產生的旋轉動力依序經由輸入軸14、前進後退切換機構15、Hi-Lo變速機構16、主變速機構17、副變速機構18傳遞給後輪3。又,傳動機構13可將引擎4產生的旋轉動力依序經由輸入軸14、前進後退切換機構15、Hi-Lo變速機構16、主變速機構17、副變速機構18、2WD/4WD切換機構19傳遞給前輪2。接著,傳動機構13可將引擎4產生的旋 轉動力依序經由輸入軸14、PTO驅動機構20傳遞給作業機。
輸入軸14係結合在引擎4的出力軸上,輸入來自引擎4的旋轉動力。
前進後退切換機構15係可將從引擎4傳遞而來的旋轉動力切換成前進方向旋轉或後退方向旋轉的機構。前進後退切換機構15係包含:前進側齒輪級15a、後退側齒輪級15b、反轉齒輪(counter gear)15c、液壓多片離合器形態的前進液壓多片離合器C1、後退液壓多片離合器C2而構成。前進後退液壓多片離合器C1、C2係藉由切換係合(engage)/釋放狀態而可切換前進後退切換機構15中的動力傳遞路徑。前進後退切換機構15係與前進後退液壓多片離合器C1、C2的係合/釋放狀態相對應地將傳遞給輸入軸14的旋轉動力改變傳遞路徑而傳遞給中間軸21。
前進後退切換機構15係在前進液壓多片離合器C1為係合狀態、後退液壓多片離合器C2為釋放狀態的情況下,將傳遞給輸入軸14的旋轉動力經由前進側齒輪級15a、前進液壓多片離合器C1以前進方向旋轉傳遞給中間軸21。前進後退切換機構15係在前進液壓多片離合器C1為釋放狀態、後退液壓多片離合器C2為係合狀態的情況下,將傳遞給輸入軸14的旋轉動力經由後退側齒輪級15b、反轉齒輪15c、後退液壓多片離合器C2以後退方向旋轉傳遞給中間軸21。藉此,前進後退切換機構15係可切換曳引機1的前進後退。又,前進後退切換機構15作為主離合器而發揮作用,藉由使前進後退液壓多片離合器C1、C2同時變成釋放狀態,從而變成空擋(neutral)狀態,可 阻斷朝前輪2、後輪3側的動力傳遞。前進後退切換機構15係例如作業員操作前進後退切換桿43(參照圖8),藉此可藉由液壓控制切換前進、後進、空擋。又,藉由踏下操作離合器踏板可使前進後退液壓多片離合器C1、C2同時變成釋放狀態。
Hi-Lo變速機構16係使從引擎4傳遞而來的旋轉動力可在高速級或低速級變速的機構。Hi-Lo變速機構16係包含:Hi(高速)側齒輪級16a、Lo(低速)側齒輪級16b、液壓多片離合器(Hi(高速)側離合器)C3、液壓多片離合器(Lo(低速)側離合器)C4而構成。液壓多片離合器C3、C4係藉由切換係合/釋放狀態而可切換Hi-Lo變速機構16中的動力傳遞路徑。Hi-Lo變速機構16係與液壓多片離合器C3、C4的係合/釋放狀態相對應地將傳遞給中間軸21的旋轉動力改變傳遞路徑而傳遞給變速軸22。Hi-Lo變速機構16係在液壓多片離合器C3為係合狀態、液壓多片離合器C4為釋放狀態的情況下,將傳遞給中間軸21的旋轉動力經由液壓多片離合器C3、Hi側齒輪級16a進行變速而傳遞給變速軸22。
Hi-Lo變速機構16係在液壓多片離合器C3為釋放狀態、液壓多片離合器C4為係合狀態的情況下,將傳遞給中間軸21的旋轉動力經由液壓多片離合器C4、Lo側齒輪級16b進行變速而傳遞給變速軸22。藉此,Hi-Lo變速機構16係可將來自引擎4的旋轉動力以Hi側齒輪級16a的變速比或Lo(低速)側齒輪級16b的變速比進行變速而傳遞給後一級。Hi-Lo變速機構16係例如由作業員使Hi-Lo切換開關(高低變速操作開關)44(參照圖8)成為接通/斷開,藉此可藉由液壓控制切換Hi(高速) 側、Lo(低速)側,而可在高速和低速之2級中的任一級進行變速。又,Hi-Lo變速機構16係根據上述結構可在曳引機1行駛中變速。
主變速機構17係可在複數級變速級中的任一級變速從引擎4傳遞而來的旋轉動力。主變速機構17為同步配合(synchromesh)式變速機構,在此,可將從引擎4經由前進後退切換機構15及Hi-Lo變速機構16傳遞的旋轉動力進行變速。主變速機構17作為複數級變速級係包含:第1速齒輪級17a、第2速齒輪級17b、第3速齒輪級17c、第4速齒輪級17d、第5速齒輪級17e、第6速齒輪級17f而構成。主變速機構17係與和第1速齒輪級17a至第6速齒輪級17f的變速軸22的結合狀態相對應,將傳遞給變速軸22的旋轉動力經由第1速齒輪級17a至第6速齒輪級17f中的任一級進行變速而傳遞給變速軸23。藉此,主變速機構17可將來自引擎4的旋轉動力以第1速齒輪級17a至第6速齒輪級17f中的任一級的變速比進行變速而傳遞給後一級。主變速機構17係例如由作業員操作主變速操作桿45(參照圖8),藉此選擇並且切換複數級變速級中的任一級,且可以第1速齒輪級17a至第6速齒輪級17f之6級中的任一級進行變速。又,主變速機構17係利用上述結構可在曳引機1的行駛過程中變速。
副變速機構18可將從引擎4依序經由前進後退切換機構15、Hi-Lo變速機構16、以及主變速機構17傳遞的旋轉動力進行變速。副變速機構18係包含:第1副變速機24、第2副變速機25等而構成,將傳遞給變速軸23的旋轉動力經由第1副變速機24、 第2副變速機25等進行變速而傳遞給變速軸26。第1副變速機24可將從引擎4傳遞且在主變速機構17等中變速過的旋轉動力在高速級或低速級進行變速而傳遞給作為驅動輪的後輪3側。第2副變速機25可將從引擎4傳遞且在主變速機構17等中變速過的旋轉動力在較第1副變速機24還更低速的超低速級中進行變速而傳遞給作為驅動輪的後輪3側。
副變速機構18的第1副變速機24係包含:第1齒輪24a、第2齒輪24b、第3齒輪24c、第4齒輪24d、換檔器24e而構成。第1齒輪24a係與變速軸23可一體旋轉地結合且傳遞(輸入)來自變速軸23的旋轉動力。第2齒輪24b係與第1齒輪24a咬合。第3齒輪24c係與第2齒輪24b可一體旋轉地結合。第4齒輪24d係與第3齒輪24c咬合。換檔器24e為切換第1齒輪24a和第4齒輪24d與變速軸26的結合狀態的機構。亦即,與變速軸26一體設置的離合器爪26a、與第1齒輪24a一體的離合器爪24ac、與第4齒輪24d一體的離合器爪24dc形成為相同直徑、相同齒數而配置成相鄰狀態,換檔器24e係構成為若離合器爪26a與離合器爪24ac同時係合,則動力從第1齒輪2a傳遞給變速軸26,若離合器爪26a和離合器爪24dc同時係合,則動力從第4齒輪24d傳遞給變速軸26。此外,在換檔器24e與離合器爪24ac及離合器爪24dc中的任何一個皆不係合的位置上可移動地配置構成有各離合器爪。
換檔器24e係可移動到將第1齒輪24a與變速軸26可一體旋轉地結合之Hi(高速)側位置、將第4齒輪24d與變速軸26可一體旋轉地結合之Lo(低速)側位置、第1齒輪24a和第4 齒輪24d中的任意一個皆不與變速軸26結合而釋放的中間位置(空擋位置)。第1副變速機24係與換檔器24e的位置相對應,將傳遞給變速軸23的旋轉動力切換傳遞路徑而傳遞給變速軸26。第1副變速機24係在換檔器24e位於Hi側位置的情況下,將傳遞給變速軸23的旋轉動力從第1齒輪24a不經由第2齒輪24b、第3齒輪24c、第4齒輪24d傳遞給變速軸26(如變速軸23→第1齒輪24a→變速軸26之傳遞方式)。第1副變速機24係在換檔器24e位於Lo側位置的情況下,將傳遞給變速軸23的旋轉動力從第1齒輪24a經由第2齒輪24b、第3齒輪24c、第4齒輪24d、換檔器24e依序進行減速而傳遞給變速軸26。藉此,第1副變速機24可將來自引擎4的旋轉動力以不經由第2齒輪24b、第3齒輪24c、第4齒輪24d的Hi(高速)側的變速比、或者經由第2齒輪24b、第3齒輪24c、第4齒輪24d的Lo(低速)側的變速比進行變速而傳遞給後一級。又,第1副變速機24係在換檔器24e位於中間位置的情況下,變成第1齒輪24a、第4齒輪24d中的任一個皆相對於變速軸26呈空轉狀態,亦即呈空擋狀態。第1副變速機24係例如由作業員操作第1副變速操作桿49(參照圖8),藉此切換換檔器24e的位置,且可切換Hi(高速)側、Lo(低速)側以及空擋。
副變速機構18的第2副變速機25係包含:第1齒輪25a、第2齒輪25b、第3齒輪25c、第4齒輪25d、換檔器25e而構成。第1齒輪25a係與第1副變速機24的第4齒輪24d可一體旋轉地結合。第2齒輪25b係與第1齒輪25a咬合。第3齒輪25c係與第2齒輪25b可一體旋轉地結合。第4齒輪25d係與第3齒輪25c咬合。換檔器25e為切換第4齒輪25d與變速軸26 的結合狀態的結構。亦即,與變速軸26一體設置的離合器爪26b和與第4齒輪25d一體的離合器爪25dc形成為相同直徑、相同齒數而配置成相鄰狀態,換檔器25e係構成為若離合器爪26b與離合器爪25dc同時係合,則動力從第4齒輪25d傳遞給變速軸26。
換檔器25e可移動到將第4齒輪25d與變速軸26可一體旋轉地係合之超Lo(超低速)側位置、第4齒輪25d與變速軸26不結合而釋放的中間位置(空擋位置)。在此情況下,變速軸26的旋轉係受第1副變速機24的換檔器24e的位置支配。第2副變速機25係與換檔器25e的位置相對應,將傳遞給變速軸23的旋轉動力切換傳遞路徑而傳遞給變速軸26。第2副變速機25係在第1副變速機24為空擋狀態且換檔器25e位於超Lo側位置的情況下,將傳遞給變速軸23的旋轉動力從第1副變速機24的第1齒輪24a經由第2齒輪24b、第3齒輪24c、第4齒輪24d、第2副變速機25的第1齒輪25a、第2齒輪25b、第3齒輪25c、第4齒輪25d、換檔器25e依序進行減速而傳遞給變速軸26。藉此,第2副變速機25可將來自引擎4的旋轉動力以經由第2齒輪24b、第3齒輪24c、第4齒輪24d、第1齒輪25a、第2齒輪25b、第3齒輪25c、第4齒輪25d的超Lo(超低速)側的變速比進行變速而傳遞給後一級。又,第2副變速機25係在換檔器25e位於中間位置的情況下,變成第4齒輪25d相對於變速軸26呈空轉狀態,亦即呈空擋狀態。第2副變速機25係例如由作業員操作第2副變速操作桿50(參照圖7),藉此切換換檔器25e的位置,且可切換超Lo(超低速)側以及空擋。
因此,副變速機構18係藉由將第1副變速機24與第2副變速機25組合可在高速、低速以及超低速之3級中的任一級將傳遞給變速軸23的旋轉動力進行變速而傳遞給變速軸26。亦即,副變速機構18係在第1副變速機24位於Hi(高速)側且第2副變速機25呈空擋狀態的情況下,可在Hi(高速)級進行變速。副變速機構18係在第1副變速機24位於Lo(低速)側且第2副變速機25呈空擋狀態的情況下,可在Lo(低速)級進行變速。副變速機構18係在第1副變速機24呈空擋狀態且第2副變速機25位於超Lo(超低速)側的情況下,可在超Lo(超低速)級進行變速。副變速機構18係在曳引機1停車的狀態下切換高速、低速以及超低速。
又,變速裝置5的傳動機構13係將傳遞給變速軸26的旋轉動力經由後輪差速器(differential)27、後車軸28、減速用行星齒輪(epicyclic gear)減速機構29等傳遞給後輪3。其結果,曳引機1的後輪3藉由來自引擎4的旋轉動力作為驅動輪進行旋轉驅動。
若綜合以上的說明,則輸入軸14的旋轉首先被前進後退切換機構15切換為正轉或逆轉,利用Hi-Lo變速機構16在高速和低速這2級中的任一級進行變速,利用主變速機構17在第1速齒輪級17a至第6速齒輪級17f之6級中的任一級進行變速,再利用副變速機構18在高速、低速以及超低速之3中的任一級進行變速而傳遞給後車軸28。亦即,輸入軸14的旋轉係藉由變速裝置5的傳動機構13在2×6×3=36級中的任一級進行變速而朝後車軸28傳動。
2WD/4WD切換機構19係包含液壓多片離合器C6、C7而構成,並且作為前輪增速機構而發揮作用。2WD/4WD切換機構19係包含:傳動軸19a、Hi(高速)側齒輪級19b、Lo(低速)側齒輪級19c、液壓多片離合器(Lo(低速)側離合器)C6、液壓多片離合器(Hi(高速)側離合器)C7、傳動軸19d而構成。液壓多片離合器C6、C7係藉由切換係合/釋放狀態可切換2WD/4WD切換機構19中的動力傳遞路徑。2WD/4WD切換機構19係與液壓多片離合器C6、C7的係合/釋放狀態相對應地將傳遞給傳動軸19a的旋轉動力改變傳遞路徑而傳遞給傳動軸19d。2WD/4WD切換機構19係在液壓多片離合器C6為係合狀態且液壓多片離合器C7為釋放狀態的情況下,將傳遞給傳動軸19a的旋轉動力經由Lo側齒輪級19c、液壓多片離合器C6進行變速而傳遞給傳動軸19d。2WD/4WD切換機構419係在液壓多片離合器C6為釋放狀態且液壓多片離合器C7為係合狀態的情況下,將傳遞給傳動軸19a的旋轉動力經由Hi側齒輪級19b、液壓多片離合器C7進行變速而傳遞給傳動軸19d。藉此,2WD/4WD切換機構19可將來自引擎4的旋轉動力以Hi側齒輪級19b的變速比或Lo側齒輪級19c的變速比進行變速而傳遞給後一級。在此情況下,2WD/4WD切換機構19係在曳引機1旋轉時等根據需要,藉由以Hi側齒輪級19b的變速比將來自引擎4的旋轉動力進行變速而相對地增速後傳遞給後一級,從而可增大前輪2的旋轉速度,可縮小曳引機1的旋轉半徑。在此情況下,根據方向盤的旋轉操作自動地檢測機體的旋轉狀態為轉向角在預定值以上的情況,以Hi側齒輪級19b成為接通之方式構成控制用離合器閥。又,該2WD/4WD切換機構19係藉由使液 壓多片離合器C6、C7同時呈釋放狀態,阻斷傳遞給傳動軸19a的旋轉動力朝傳動軸19d側傳遞。其結果,曳引機1可以二輪傳動行駛。此外,該2WD/4WD切換機構19亦可例如不具備Hi側齒輪級19b、液壓多片離合器C7等,而不具有作為前輪增速機構的功能。
2WD/4WD切換機構19為切換是否將傳遞給變速軸26的旋轉動力傳遞給前輪2側的機構。2WD/4WD切換機構19係包含:傳動軸19a、Hi側齒輪級19b、Lo側齒輪級19c、傳動軸19d、換檔器19e而構成。傳動軸19a係經由齒輪30、齒輪31、傳動軸32、聯結器(coupling)33等傳遞(輸入)來自變速軸26的旋轉動力。Hi側齒輪級19b係插入傳動軸19a,可相對旋轉地組裝到該傳動軸19a上。
變速裝置5的傳動機構13係經由前輪差速器34、前車軸35、縱軸36、行星齒輪減速機構37等將傳遞給傳動軸19d的旋轉動力傳遞給前輪2。其結果,曳引機1的前輪2及後輪3係藉由來自引擎4的旋轉動力而作為驅動輪進行旋轉驅動,而可以四輪傳動行駛。2WD/4WD切換機構19係藉由使液壓多片離合器C6、C7同時呈釋放狀態,從而阻斷傳遞給傳動軸19a的旋轉動力朝傳動軸19d側的動力傳遞。其結果,曳引機1可以二輪傳動行駛。2WD/4WD切換機構19係例如由作業員操作2WD/4WD切換桿46(參照圖8),藉此可切換二輪傳動、四輪傳動。
PTO驅動機構20為藉由變速從引擎4傳遞的旋轉動力而從 機體後部的PTO軸40(參照圖3)輸出給作業機,從而利用來自引擎4的動力驅動作業機的機構。PTO驅動機構20係包括PTO離合器機構38、PTO變速機構39、PTO軸40等而構成。
PTO離合器機構38為切換朝PTO軸40側的動力傳遞與阻斷的機構。PTO離合器機構38係包括PTO輸入齒輪38a、液壓多片離合器C5、PTO變速輸入用傳動軸38b而構成。PTO輸入齒輪38a係與可一體旋轉地和輸入軸14結合的齒輪41咬合。液壓多片離合器C5為藉由切換係合/釋放狀態而切換PTO輸入齒輪38a與PTO變速輸入用傳動軸38b之間的動力傳遞狀態的機構。PTO離合器機構38係藉由使液壓多片離合器C5呈係合狀態,從而呈傳遞朝PTO軸40側的動力的PTO驅動狀態,且經由液壓多片離合器C5將從輸入軸14經由齒輪41傳遞給PTO輸入齒輪38a的旋轉動力傳遞給PTO變速輸入用傳動軸38b。PTO離合器機構38係藉由使液壓多片離合器C5呈釋放狀態,從而呈朝PTO軸40側的動力傳遞被阻斷的PTO非驅動狀態(空擋狀態)而傳遞給PTO輸入齒輪38a的旋轉動力朝PTO變速輸入用傳動軸38b側的傳遞被阻斷。PTO離合器機構38係例如由作業員使PTO切換開關47為接通/斷開(參照圖8),從而可藉由液壓控制切換PTO驅動狀態、PTO非驅動狀態。
此外,該曳引機1係設置有與PTO輸入齒輪38a咬合的齒輪70a、經由與該齒輪70a咬合齒輪70b等的齒輪泵70。齒輪泵70為對傳動機構13等液壓系統賦予液壓的構件。
PTO變速機構39為將動力傳遞給PTO軸40側時進行變速 的機構。PTO變速機構39係包含:Hi(高速)側齒輪級39a、Lo(低速)側齒輪級39b、傳動軸39c、換擋器39d而構成。PTO變速機構39係與換擋器39d的位置相對應地將傳遞給傳動軸38b的旋轉動力經由Hi側齒輪級39a或者Lo側齒輪級39b進行變速而傳遞給傳動軸39c。換檔器39d為切換Hi側齒輪級39a、Lo側齒輪級39b與傳動軸39c的結合狀態的構件。換檔器39d可移動到將Hi側齒輪級39a與傳動軸39c結合之Hi(高速)側位置、將Lo側齒輪級39b與傳動軸39c結合之Lo(低速)側位置以及Hi側齒輪級39a與Lo側齒輪級39b中的任一個皆不與傳動軸39c結合而釋放的中間位置(空擋位置)。PTO變速機構39係在換檔器39d位於Hi側位置的情況下,將傳遞給傳動軸38b的旋轉動力經由Hi側齒輪級39a傳遞給傳動軸39c。PTO變速機構39係在換檔器39d位於Lo側位置的情況下,將傳遞給傳動軸38b的旋轉動力經由Lo側齒輪級39b傳遞給傳動軸39c。藉此,PTO變速機構39可將來自引擎4的旋轉動力以Hi側齒輪級39a的變速比或者Lo側齒輪級39b的變速比進行變速而傳遞給後一級。又,PTO變速機構39係在換檔器39d位於中間位置的情況下,呈Hi側齒輪級39a、Lo側齒輪級39b皆相對於傳動軸39c的空轉狀態,亦即呈空擋狀態。PTO變速機構39係例如由作業員操作後述的PTO變速操作桿48(參照圖8),藉此切換換檔器39d的位置而可切換Hi(高速)側、Lo(低速)側以及空擋,且可在高速與低速之2級中的任一級進行變速。
PTO軸40為經由萬向聯結(universal joint)軸(未圖示)結合在作業機測輸入軸(未圖示)上,將來自引擎4的旋轉動力傳遞給作業機的構件。PTO軸40由於傳動軸39c位於偏離機 體中心的位置,因此經由第1齒輪41、第2齒輪42等可傳動地配置在機體左右中心。
若綜合以上的說明,則輸入軸14的旋轉係經由PTO離合器機構38傳遞給PTO變速機構39,利用該PTO變速機構39在高速與低速之2級中的任一級進行變速而傳遞給PTO軸40,且旋轉驅動該PTO軸40。其結果,曳引機1係可將來自引擎4傳遞的旋轉動力進行變速,而從PTO軸40輸出給作業機,且驅動作業機。
如圖8所示,曳引機1在駕駛室9(參照圖1)內或機體後部1R配置有各種操作桿。曳引機1係在駕駛室9內設置有前進後退切換桿43、Hi-Lo切換開關44、主變速操作桿45、2WD/4WD切換桿46、PTO切換開關47。又,曳引機1係在機體後部1R設置有PTO變速操作桿48。前進後退切換桿43為進行前進後退切換機構15的前進後退切換操作的構件,作業員係藉由操作該前進後退切換桿43,從而可將前進後退切換機構15切換成前進、後進以及空擋。Hi-Lo切換開關44為進行Hi-Lo變速機構16的Hi-Lo變速操作(高低變速操作)的構件,作業員係藉由操作該Hi-Lo切換開關44,從而可將Hi-Lo變速機構16切換成高速、低速。主變速操作桿45為進行主變速機構17的主變速操作的構件,作業員係藉由操作該主變速操作桿45,從而可將主變速機構17切換到第1速齒輪級17a至第6速齒輪級17f之6級中的任一級或空擋。2WD/4WD切換桿46為進行2WD/4WD切換機構19的2WD/4WD切換操作的構件,作業員係藉由操作該2WD/4WD切換桿46,從而可將2WD/4WD切換機構19切換 成二輪傳動、四輪傳動。PTO切換開關47為進行PTO離合器機構38的離合切換操作的構件,作業員係藉由操作該PTO切換開關47,從而可將PTO離合器機構38切換成PTO驅動狀態、PTO非驅動狀態。PTO變速操作桿48為進行PTO變速機構39的PTO變速操作的構件,作業員係藉由操作該PTO變速操作桿48,從而可將PTO變速機構39切換成高速、低速以及空擋。
又,本實施方式的曳引機1係藉由分別地設置第1副變速操作桿49與第2副變速操作桿50,從而謀求通用性的提高。該第1副變速操作桿49係進行副變速機構18的第1副變速器24的第1副變速操作,該第2副變速操作桿50係進行副變速機構18的第2副變速器25的第2副變速操作。第1副變速操作桿49與第2副變速操作桿50皆設置在駕駛室9內。本實施方式的曳引機1係例如藉由在副變速機構18中對第1副變速器24以附記來追加第2副變速器25,從而可追加地構成變速級(例如超低速級),與第1副變速操作桿49各別設置操作由該第2副變速器25的追加而構成的變速級的第2副變速操作桿50。
具體而言,如圖9、圖10、圖11、圖12所示,第1副變速操作桿49為與作業者進行的第1副變速操作相對應地將換檔器24e移動到Hi(高速)側位置、Lo(低速)側位置、中間位置(空擋位置)的構件。又,第2副變速操作桿50為與作業者進行的第2副變速操作相對應地使換檔器25e移動到超Lo(超低速)側位置、中間位置(空擋位置)的構件。在此,換檔器24e、換檔器25e皆可沿軸方向相對移動地設置在一個共通的換檔拉桿51上。換檔拉桿51沿前後方向設置。換檔器24e係如上所 述在Hi側位置將第1齒輪24a與變速軸26可一體旋轉地結合,在Lo側位置將第4齒輪24d與變速軸26可一體旋轉地結合,在中間位置釋放第1齒輪24a、第4齒輪24d與變速軸26的結合。換檔器25e係如上所述在超Lo側位置將第4齒輪25d與變速軸26可一體旋轉地結合,在中間位置釋放第4齒輪25d與變速軸26的結合。
依據上述說明,本實施方式的曳引機1係如圖9所示,藉由具備限制機構52來防止副變速機構18中的免鍵軸襯(mecha-lock)。限制機構52為在第1副變速機24進行變速時限制第2副變速操作桿50進行的第2副變速操作,並且在第2副變速機25進行變速時限制第1副變速操作桿49進行的第1副變速操作的機構。
作為一個例子,本實施方式的限制機構52係包含突起部53、長孔54而構成。突起部53係設置在連桿構件49e與連桿構件50e之一方上,在此設置在連桿構件49e上。長孔54係設置在連桿構件49e與連桿構件50e中的另一方上,在此設置在連桿構件50e上。突起部53係設置在連桿構件49e中以轉動軸49d為基準,與經由構成連桿機構49b的其他構件與連接桿部(rod)49a的端部相反側的端部上。長孔54係設置在以轉動軸50d為基準,經由構成連桿機構50b的其他構材與連接桿部50a的端部相反側的端部上。
前述結構的曳引機1係分別設置第1副變速操作桿49與第2副變速操作桿50,該第1副變速操作桿49係進行構成副變速 機構18的第1副變速器24的第1副變速操作,該第2副變速操作桿50係進行構成副變速機構18的第2副變速器25的第2副變速操作。藉此,曳引機1係可例如在副變速機構18中設為可容易地追加追加的變速級的結構,並且藉由與第1副變速操作桿49各別地追加第2副變速操作桿50,從而可設為容易且廉價地設置追加變速級(例如超低速級)的規格而可提高通用性。在此種情況下,曳引機1藉由具備限制機構52,從而可限制在利用第1副變速器24變速的狀態下第2副變速操作桿50進行的第2副變速操作、以及在利用第2副變速器25變速的狀態下第1副變速操作桿49進行的第1副變速操作。其結果,曳引機1可防止副變速機構18中的免鍵軸襯。
又,曳引機1在相對於動力的傳遞路徑還靠副變速機構18上游側,亦即引擎4側設置前進後退切換機構15、Hi-Lo變速機構16、主變速機構17,副變速機構18可將經由前進後退切換機構15、Hi-Lo變速機構16以及主變速機構17傳遞的旋轉動力進行變速。其結果,曳引機1可使變速裝置5的傳動機構13設為更多複數級的結構,而可提高通用性。更詳細言之,曳引機1藉由將前進後退切換機構15、Hi-Lo變速機構16相對於動力傳遞路徑配置在引擎4側,從而可將構成前進後退切換機構15、Hi-Lo變速機構16的液壓多片離合器C1、C2、C3、C4配置在較副變速機構18與主變速機構17還靠動力傳遞的上游側。其結果,曳引機1可將液壓多片離合器C1、C2、C3、C4配置在動力傳遞路徑的旋轉動力的速度比較高且傳動扭矩的大小相對較小的位置上。因此,曳引機1係可由這些液壓多片離合器C1、C2、C3、C4的扭矩能力(torque capacity)比較小的 構件構成,因此可使裝置小型化,又可抑制製造成本。在此部分,曳引機1亦可提高通用性。接著,曳引機1由於上述Hi-Lo變速機構16與上述主變速機構17可在行駛中進行變速,因此可在行駛中根據狀況從複數級變速級中進行選擇並變速,故在此部分亦可提高通用性。
此外,本實施方式的變速箱12係如圖13所示,分為前後方向前側的前變速箱12F與前後方向後側的後變速箱12R。接著,本實施方式的前變速箱12F係如圖14、圖15所示,將前進後退切換機構15的液壓多片離合器C1、C2的控制用離合器閥55、Hi-Lo變速機構16的液壓多片離合器C3、C4的控制用離合器閥56、PTO離合器機構38的液壓多片離合器C5的控制用離合器閥57、2WD/4WD切換機構19的液壓多片離合器C6、C7的控制用離合器閥64、齒輪泵70等分為左右面配置。在此,前變速箱12F係如圖14所示,在車寬方向右側面上配置離合器閥55、離合器閥56、離合器閥64。另一方面,前變速箱12F係如圖15所示在車寬方向左側面上配置離合器閥57、齒輪泵70。其結果,該曳引機1可有效率地將離合器閥55、56、57、64、齒輪泵70等配置在前變速箱12F的外面。
亦可以前變速箱12R與後變速箱12R之2個殼體結構,但在本實施例中,在這些殼體12F、12R之間夾著構成間隔狀的間隔殼體12S(圖13)。亦即、在變速箱12的前變速箱12F與後變速箱12R之間設置間隔殼體12S,形成支撐主變速機構17的前述變速軸22及變速軸23、朝2WD/4WD切換機構19的前述傳動軸32的金屬部12Sa。此種構成,藉由利用前變速箱12F 與後變速箱12R之間的間隔殼體12S的金屬部12Sa支撐變速軸22、23與傳動軸32,從而可省略後變速箱12R前側的金屬結構。雖然為了連接前變速箱12F與間隔殼體12S而進行組裝,但在前變速箱12F內延伸到後方的上述變速軸22、23與傳動軸32可巧妙地調整重量和大小都比較容易處理的間隔殼體12S,一邊使芯對齊一邊可將這些軸樞軸方式支撐在金屬部12Sa上,同時可與前變速箱12F的後面接合,結果與內裝齒輪和軸的組裝一起使間隔殼體12Sa的接合作業容易。
又,間隔殼體12S係形成有較前變速箱12F的左右寬度還稍微寬的凸緣部,成為在前變速箱12F的左右側面形成閒置空間(dead space)的形態,但可利用該閒置空間部分配設前述控制離合器閥55、56、57、64。
在前述前變速箱12F的左右兩側方設置燃料箱65L、65R。左右燃料箱65L、65R係設為載置在從變速箱12的下方朝側方延伸的補強支撐構件77上的結構,利用從引擎4後端與前變速箱12F前端的接合部沿著左右方向突出設置的縱支撐構件78等支撐。因此,圍繞在前述控制離合器閥55、56、57、64及齒輪泵70的側面,保護這些離合器閥及齒輪泵70不與其他物體碰撞(圖17、18)。
又,本實施方式的變速裝置5係如圖19所示,2WD/4WD切換機構19與PTO驅動機構20在前變速箱12F內配置在以車寬方向的中心線為基準且相對的位置上。在此,變速裝置5係以使2WD/4WD切換機構19在車寬方向右側、PTO驅動機構20 在車寬方向左側之方式分成左右配置。其結果,變速裝置5可有效率地配置2WD/4WD切換機構19、PTO驅動機構20,且可抑制沿著鉛直方向的高度,例如可抑制朝鉛直方向下側伸出、使車高相對地變高。
又,本實施方式的主變速操作桿45為與作業者進行的主變速操作相對應地將主變速機構17切換成第1速齒輪級17a至第6速齒輪級17f之6級中的任一級或者空擋的構件。主變速操作桿45係如圖20所示,藉由沿著主變速操作的方向,在此為沿著車寬方向及前後方向操作,從而可以中間位置為基準操作至與第1速齒輪級17a相對應的第1速變速位置、與第2速齒輪級17b相對應的第2速變速位置、與第3速齒輪級17c相對應的第3速變速位置、與第4速齒輪級17d相對應的第4速變速位置、與第5速齒輪級17e相對應的第5速變速位置、與第6速齒輪級17f相對應的第6速變速位置。
主變速操作桿45係如圖21、圖22、圖23所示為與主變速操作相對應地使3個換檔拉桿58、59、60中的任一個動作,將在各換檔拉桿58、59、60上分別設置一個的換擋器61、62、63移動到與第1速齒輪級17a至第6速齒輪級17f相對應的預定位置的構件。藉此,主變速操作桿45可利用一個操作桿實現3×2=6個的位置,與此相對應,可將主變速機構17切換成第1速齒輪級17a至第6速齒輪級17f之6級中的任一級或者空擋。
各換檔拉桿58、59、60係可沿著前後方向移動地設置。換檔拉桿58、59、60係在沿著車寬方向的剖面圖(參照圖22)中, 以換檔拉桿59為中心,使換檔拉桿58與換檔拉桿60以在車寬方向的左右相對的位置關係設置。在此,換檔拉桿58相對於換檔拉桿59位於車寬方向右上側、換檔拉桿60相對於換檔拉桿59位於車寬方向左上側。換檔拉桿58與換檔拉桿60相對於鉛直方向與換檔拉桿59部分重疊(overlap)地配置。又,換檔拉桿58相對於車寬方向與換檔拉桿59部分重疊地配置。同樣地,換檔拉桿60相對於車寬方向與換檔拉桿59部分重疊地配置。藉此,該主變速機構17可設為更小型化的結構,在這部分亦可提高曳引機1的通用性。
換擋器61固定設置在換檔拉桿58上。換擋器61為切換第1速齒輪級17a、第2速齒輪級17b與變速軸22的結合狀態的構件,相對於前後方向配置在第1速齒輪級17a與第2速齒輪級17b之間。換擋器61伴隨著換檔拉桿58沿著前後方向的移動,可移動到將第1速齒輪級17a與變速軸22可一體旋轉地結合之第1速度側位置、將第2速齒輪級17b與變速軸22可一體旋轉地結合之第2速度側位置、使第1速齒輪級17a與第2速齒輪級17b中的任一個皆不與變速軸22結合而釋放之中間位置(空擋位置)。換檔器62固定設置在換檔拉桿59上。換檔器62為切換第3速齒輪級17c、第4速齒輪級17d與變速軸22的結合狀態的構件,相對於前後方向配置在第3速齒輪級17c與第4速齒輪級17d之間。換檔器62係伴隨換檔拉桿59沿著前後方向的移動,可移動到將第3速齒輪級17c與變速軸22可一體旋轉地結合之第3速度側位置、將第4速齒輪級17d與變速軸22可一體旋轉地結合之第4速度側位置、使第3速齒輪級17c與第4速齒輪級17d中的任一個皆不與變速軸22結合而釋放之中 間位置(空擋位置)。換檔器63固定設置在換檔拉桿60上。換檔器63為切換第5速齒輪級17e、第6速齒輪級17f與變速軸22的結合狀態的構件,相對於前後方向配置在第5速齒輪級17e與第6速齒輪級17f之間。換檔器63係伴隨著換檔拉桿60沿著前後方向的移動,可移動到將第5速齒輪級17e與變速軸22可一體旋轉地結合之第5速度側位置、將第6速齒輪級17f與變速軸22可一體旋轉地結合之第6速度側位置、第5速齒輪級17e與第6速齒輪級17f中的任一個皆不與變速軸22結合而釋放之中間位置(空擋位置)。
主變速操作桿45係經由桿部45a、連桿機構45b等連接有換檔臂(shifter arm)45c。在主變速操作桿45位於中間位置(圖20中的中央位置)的狀態下,換檔臂45c係合在換檔拉桿59的凸起部59a(參照圖23)的係合槽59b(參照圖23)中。主變速操作桿45係藉由從位於中間位置的狀態倒到車寬方向左側,從而換檔臂45c與換檔拉桿58的凸起部58a(參照圖23)的係合槽58b(參照圖23)係合。另一方面,主變速操作桿45係藉由從位於中間位置的狀態倒到車寬方向右側,從而換檔臂45c與換檔拉桿60的係合槽60a(參照圖23)係合。
又,主變速操作桿45係藉由在從位於中間位置的狀態倒到車寬方向左側而換檔臂45c與係合槽58b係合的狀態下,進一步倒到前後方向前側,從而移動到第1速變速位置,伴隨於此,可使換擋器61與換檔拉桿58一起移動到第1速度側位置。藉此,主變速操作桿45可將主變速機構17的變速級切換成第1速齒輪級17a。又,主變速操作桿45係藉由在從位於中間位置 的狀態倒到車寬方向左側而換檔臂45c與係合槽58b係合的狀態下,進一步倒到前後方向後側從而移動到第2速變速位置,伴隨於此,可使換擋器61與換檔拉桿58一起移動到第2速度側位置。藉此,主變速操作桿45可將主變速機構17的變速級切換成第2速齒輪級17b。又,主變速操作桿45係藉由從位於中間位置的狀態(換檔臂45c與係合槽59b係合的狀態)倒到前後方向前側從而移動到第3速變速位置,伴隨於此,可使換檔器62與換檔拉桿59一起移動到第3速度側位置。藉此,主變速操作桿45可將主變速機構17的變速級切換成第3速齒輪級17c。又,主變速操作桿45係藉由從位於中間位置的狀態倒到前後方向後側,從而移動到第4速變速位置,伴隨於此,可將換檔器62與換檔拉桿59一起移動到第4速度側位置。藉此,主變速操作桿45可將主變速機構17的變速級切換成第4速齒輪級17d。又,主變速操作桿45係藉由從位於中間位置的狀態倒到車寬方向右側而換檔臂45c與係合槽60a係合的狀態下,進一步倒到前後方向前側從而移動到第5速變速位置,伴隨於此,可將換檔器63與換檔拉桿60一起移動到第5速度側位置。藉此,主變速操作桿45可將主變速機構17的變速級切換成第5速齒輪級17e。又,主變速操作桿45係藉由在從位於中間位置的狀態倒到車寬方向右側而換檔臂45c與係合槽60a係合的狀態下,進一步倒到前後方向後側,從而移動到第6速變速位置,伴隨於此,可將換檔器63與換檔拉桿60一起移動到第6速度側位置。藉此,主變速操作桿45可將主變速機構17的變速級切換成第6速齒輪級17f。如上所述,主變速操作桿45可與作業者進行的主變速操作相對應地將主變速機構17切換成第1速齒輪級17a至第6速齒輪級17f之6級中任一級或者空擋。
此外,上述係合槽60a係直接形成在換檔拉桿60上。另一方面,係合槽58b、59b係形成在與換檔拉桿58、59本體各別形成的凸起部58a、59a上,該凸起部58a、59a分別藉由螺栓固定到換檔拉桿58、59本體上而組裝。藉此,該主變速機構17可提高換檔拉桿58、59、60與係合槽58b、59b、60a、換檔臂45c的組裝性,其結果,由於可提高生產效率,因此在此部分亦可提高曳引機1的通用性。
根據以上所述之本實施方式的曳引機1,係具備:副變速機構18,係具有第1副變速器24與第2副變速器25,該第1副變速器24係可變速從引擎4傳遞且利用主變速機構17變速過的旋轉動力而傳遞給後輪3側,該第2副變速器25係可將由主變速機構17變速過的旋轉動力以較第1副變速器24還更低的速度變速而傳遞給驅動輪側;第1副變速操作桿49,進行第1副變速器24的第1副變速操作;第2副變速操作桿50,與第1副變速操作桿49各別設置,進行第2副變速器25的第2副變速操作。因此,曳引機1可設為例如在副變速機構18中可容易地追加追加的變速級的結構且可設為容易地設置追加的變速級的規格,因此可提高通用性。
此外,上述本發明之實施方式的作業車輛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方式,可在申請專利範圍所記載的範圍內進行各種變更。
圖24所示的變形例的變速裝置5的傳動機構13中的2WD/4WD切換機構19,係由設為換檔器19e進行機械式切換方式取代圖5至圖7的傳動機構13的液壓多片離合器方式,謀 求成本降低。亦即,2WD/4WD切換機構19係包含:傳動軸19a、第1齒輪19b、第2齒輪19c、傳動軸19d、換檔器19e而構成。在換檔器19e位於4WD位置的情況下,將傳遞給傳動軸19a的旋轉動力經由第1齒輪19b、第2齒輪19c傳遞給傳動軸19d。另一方面,在換檔器19e位於2WD位置的情況下,阻斷傳遞給傳動軸19a的旋轉動力朝傳動軸19d側的動力傳遞。其結果,曳引機1可以二輪傳動行駛。
又,圖25所示的變形例之變速裝置5的傳動機構13不具備作為高低變速機構的Hi-Lo變速機構16(參照圖5至圖7)。該傳動機構13係以使可一體旋轉地結合在中間軸21上的齒輪216a與可一體旋轉地結合在變速軸22上的齒輪216b咬合之方式構成。在此種情況下,傳遞給中間軸21的旋轉動力係經由齒輪216a、齒輪216b傳遞給變速軸22。
如上所述,本發明係藉由在引擎4與主變速裝置17之間具備前進後退切換機構15或高低變速機構(Hi-Lo變速機構16),從而在比較高的旋轉區域將這些離合器C1、C2、C3、C4配置在前變速箱12F,因此可小型化。又,藉由進一步將2WD/4WD切換機構19的離合器C6、C7和與輸入軸14連動的PTO驅動機構20的離合器C5配設在前變速箱12F,從而可集中地進行保護結構,又維護保養時的作業亦容易。因使離合器C1至C7的全部或者一部分設為液壓多級離合器方式,因此需要該控制離合器閥,但將這些配設在前變速箱12F的側面,藉此即使設為在前變速箱12F形成油路或者實施液壓管線中的任一結構,亦可將其縮短,謀求成本的低廉化。
1‧‧‧曳引機
5‧‧‧變速裝置
12‧‧‧變速箱
12F‧‧‧前變速箱
12R‧‧‧後變速箱
12S‧‧‧間隔殼體
13‧‧‧傳動機構
14‧‧‧輸入軸
15‧‧‧前進後退切換機構
16‧‧‧高低變速機構(Hi-Lo變速機構)
17‧‧‧主變速機構
18‧‧‧副變速機構
19‧‧‧2WD/4WD切換機構
19a‧‧‧傳動軸
19d‧‧‧傳動軸
20‧‧‧PTO驅動機構
22、23‧‧‧變速軸
24‧‧‧第1副變速機
25‧‧‧第2副變速機
26‧‧‧變速軸
32‧‧‧傳動軸
38‧‧‧PTO離合器機構
38b‧‧‧PTO變速輸入用傳動軸
39‧‧‧PTO變速機構
39c‧‧‧傳動軸
40‧‧‧PTO軸
41‧‧‧第1齒輪
42‧‧‧第2齒輪

Claims (9)

  1. 一種作業車輛,係具備:前輪(2)及後輪(3);引擎(4);變速箱(12),具備前變速箱(12F)及後變速箱(12R);以及傳動機構(13),配置在變速箱(12)內,從引擎(4)朝後輪(3)或前輪(2)傳遞旋轉動力,並且朝安裝在機體的作業機傳遞旋轉動力;前述傳動機構(13)係具備:輸入軸(14)、前進後退切換機構(15)、主變速機構(17)、副變速機構(18)、2WD/4WD切換機構(19)以及PTO驅動機構(20);將前述前進後退切換機構(15)的離合器(C1、C2)、前述2WD/4WD切換機構(19)的離合器(C6、C7)及前述PTO驅動機構(20)的離合器(C5)配置在前述前變速箱(12F)內。
  2.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作業車輛,其中在前述傳動機構(13)中具備高低變速機構(16),將前述高低變速機構(16)的離合器(C3、C4)配置在前述前變速箱(12F)內。
  3.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作業車輛,其中構成為按照連接在引擎(4)的輸出側的輸入軸(14)、前進後退切換機構(15)、前述高低變速機構(16)、主變速機構(17)、副變速機構(18)、2WD/4WD切換機構(19)的順序進行傳動,而驅動後輪(3)或前輪(2)。
  4.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之作業車輛,其中將前述前進後退切 換機構(15)的離合器(C1、C2)、前述2WD/4WD切換機構(19)的離合器(C6、C7)、前述PTO驅動機構(20)的離合器(C5)或前述高低變速機構(16)的離合器(C3、C4)構成為液壓多片離合器,將各液壓多片離合器的控制用離合器閥(55、56、57、64)配置在前變速箱(12F)的側面。
  5. 如請求項4所記載之作業車輛,其中將齒輪泵(70)配置在前變速箱(12F)的側面。
  6. 如請求項5所記載之作業車輛,其中構成為從與引擎(4)的輸出連動的輸入軸(14)經由齒輪組(41、38a、70a)驅動齒輪泵(70)。
  7. 如請求項6所記載之作業車輛,其中在用以朝PTO驅動機構(20)的PTO變速機構(39)傳遞旋轉動力的PTO變速輸入用傳動軸(38b)上,設置使齒輪泵(70)連動的前述齒輪組(41、38a、70a)中之一的PTO輸入齒輪(38a),在該PTO輸入齒輪(38a)與前述PTO變速輸入用傳動軸(38b)之間設置有前述PTO用的離合器(C5)。
  8. 如請求項4或5所記載之作業車輛,其中在前變速箱(12F)的側方配設有燃料箱(65L、65R)。
  9.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作業車輛,其中在變速箱(12)的前變速箱(12F)與後變速箱(12R)之間設置有間隔殼體(12S),形成用以支撐主變速機構(17)的變速軸(22、23)以及2WD/4WD切換機構(19)的傳動軸(32)的金屬部(12Sa)而構成。
TW103104233A 2013-02-28 2014-02-10 作業車輛 TWI59491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39195A JP6155701B2 (ja) 2013-02-28 2013-02-28 作業車両
JP2013266845A JP2015120484A (ja) 2013-12-25 2013-12-25 作業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41086A true TW201441086A (zh) 2014-11-01
TWI594912B TWI594912B (zh) 2017-08-11

Family

ID=513870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04233A TWI594912B (zh) 2013-02-28 2014-02-10 作業車輛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944193B2 (zh)
KR (1) KR101551307B1 (zh)
CN (1) CN104015614B (zh)
TW (1) TWI59491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05265B2 (ja) * 2014-08-01 2018-04-04 株式会社クボタ 走行作業車
JP6346037B2 (ja) * 2014-09-09 2018-06-20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作業車両
SE538560C2 (en) * 2014-12-10 2016-09-20 Scania Cv Ab A gearbox with a PTO clutch with integrated shaft brake
US9783049B2 (en) * 2015-10-09 2017-10-10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Transmission having power take-off
US10935109B2 (en) * 2017-06-22 2021-03-02 Kubota Corporation Work vehicle transmission and work vehicle having the same
CN108533743A (zh) * 2018-04-08 2018-09-14 湖北正信齿轮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工程机械变速箱自动换挡和正反转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JP6904323B2 (ja) * 2018-11-28 2021-07-14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作業車両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L8300453A (nl) * 1983-02-07 1984-09-03 Lely Nv C Van Der Trekker of dergelijk voertuig.
US5651289A (en) * 1994-07-08 1997-07-29 Kubota Corporation Drive transmission system for working vehicle
CN1109615C (zh) * 1997-12-23 2003-05-28 卢克摩擦片和离合器有限公司 变速箱
JP3636594B2 (ja) * 1998-05-26 2005-04-06 株式会社クボタ トラクタの伝動装置
DE69942245D1 (de) * 1998-06-05 2010-05-27 Kanzaki Kokyukoki Mfg Co Ltd Hydrostatischer kraftfahrzeugantrieb und dafür vorgesehene druckquelle
JP2001018671A (ja) * 1999-07-08 2001-01-23 Kanzaki Kokyukoki Mfg Co Ltd トラクタの動力取出し装置
JP2001180319A (ja) * 1999-12-21 2001-07-03 Kanzaki Kokyukoki Mfg Co Ltd 多輪駆動車両
ITBO20000416A1 (it) 2000-07-11 2002-01-11 New Holland Italia Spa Autoveicolo comprendente un dispositivo per mezzo del quale e' possibile selezionare una alta velocita' dell' autoveicolo stesso .
JP4754725B2 (ja) * 2001-06-20 2011-08-24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農作業機
JP4182336B2 (ja) * 2002-12-18 2008-11-19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動力車両の油圧回路
KR100602527B1 (ko) * 2004-03-22 2006-07-20 가부시끼 가이샤 구보다 트랙터의 전동 시스템
US7357210B2 (en) * 2004-04-08 2008-04-15 Kanzaki Kokyukoki Mfg. Co., Ltd. Vehicle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US7854281B2 (en) * 2006-03-30 2010-12-21 Kubota Corporation PTO clutch for work vehicle and operating apparatus for same
JP4820262B2 (ja) * 2006-10-06 2011-11-24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
KR101310698B1 (ko) * 2010-12-17 2013-09-25 이세키노우키가부시키가이샤 작업 차량의 원동부 구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238757A1 (en) 2014-08-28
KR20140108137A (ko) 2014-09-05
TWI594912B (zh) 2017-08-11
CN104015614B (zh) 2016-08-31
US8944193B2 (en) 2015-02-03
CN104015614A (zh) 2014-09-03
KR101551307B1 (ko) 2015-09-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94912B (zh) 作業車輛
JP7034051B2 (ja) トラクタの変速伝動装置及びトラクタ
JP5652451B2 (ja) 作業車両
JP2014058194A5 (zh)
WO2019102999A1 (ja) トラクタの変速伝動装置及びトラクタ
JP2017036773A (ja) 副変速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る作業車両
JP5672344B2 (ja) 作業車両
JP6155701B2 (ja) 作業車両
JP2014073829A5 (zh)
JP5291064B2 (ja) 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
JP3897780B2 (ja) 作業車
JP5900567B2 (ja) 作業車両
JP5030155B2 (ja) 作業車両
JP3727218B2 (ja) トラクタの伝動構造
JP2015120484A (ja) 作業車両
JP2007191022A (ja) トラクタの副変速機構
CN205439979U (zh) 作业车辆
KR20170015124A (ko) 수전 작업기
JP3686602B2 (ja) 作業車
JP2009029169A (ja) 作業車両
JP6561440B2 (ja) 作業車両
JP6460933B2 (ja) 車両用手動シフト装置
JP2007191023A (ja) トラクタの副変速機構
JP2019209926A (ja) 作業車両
JP2017180659A (ja) 作業車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