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15614B - 作业车辆 - Google Patents

作业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15614B
CN104015614B CN201410069698.2A CN201410069698A CN104015614B CN 104015614 B CN104015614 B CN 104015614B CN 201410069698 A CN201410069698 A CN 201410069698A CN 104015614 B CN104015614 B CN 10401561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speed
clutch
pto
mention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6969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15614A (zh
Inventor
佐川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FENG ISEKI AGRICULTURAL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seki an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03919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15570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26684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5120484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Iseki and Co Ltd filed Critical Iseki and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0156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156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156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156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7/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 B60K17/2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power take-of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7/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 B60K17/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gear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7/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 B60K17/3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for driving both front and rear wheels, e.g. four wheel drive vehic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7/00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 F16H37/02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 F16H37/04Combinations of toothed gearings only
    • F16H37/042Combinations of toothed gearings only change gear transmissions in group arrangement
    • F16H37/043Combinations of toothed gearings only change gear transmissions in group arrangement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7/00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 F16H37/02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 F16H37/04Combinations of toothed gearings only
    • F16H37/042Combinations of toothed gearings only change gear transmissions in group arrangement
    • F16H37/043Combinations of toothed gearings only change gear transmissions in group arrangement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2037/044Combinations of toothed gearings only change gear transmissions in group arrangement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comprising a separate gearing unit for shifting between forward or revers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2057/02039Gearbox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F16H2057/02043Gearbox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vehicle transmissions
    • F16H2057/02056Gearbox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vehicle transmissions for utility vehicles, e.g. tractors or agricultural machin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rangement Of Transmissions (AREA)
  • Arrangement And Driving Of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Structure Of Transmiss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作业车辆,力求作业车辆的行驶系、PTO系的传动途中所设置的离合器配置的合理化。作业车辆具备:前轮(2)及后轮(3);发动机(4);具备前变速箱(12F)及后变速箱(12R)的变速箱(12);以及配置在变速箱(12)内,从发动机(4)向后轮(3)或前轮(2)传递旋转动力,并且向安装在机体的作业机传递旋转动力的传动机构(13),上述传动机构(13)具备输入轴(14)、前进后退切换机构(15)、主变速机构(17)、副变速机构(18)、2WD/4WD切换机构(19)和PTO驱动机构(20),将上述前进后退切换机构(15)的离合器(C1、C2)、上述2WD/4WD切换机构(19)的离合器(C6、C7)及上述PTO驱动机构(20)的离合器(C5)配置在上述前变速箱(12F)内。

Description

作业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用拖拉机等作业车辆。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作业车辆,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下述结构的动力车辆的液压回路,具备:设置在具有前轮和后轮的车体上的发动机;收纳有具有驱动机构的变速装置的变速箱,该驱动机构包括与行驶状态相对应地将该发动机动力的旋转速度分别变速成前轮和后轮的适当的旋转速度的各种离合器和齿轮机构;以及具备给各种驱动机构供给工作油的液压泵,在变速箱的一个侧壁上设置通过外置的油路从液压泵摄取高压油分成规定压力和剩余压力并输出的减压阀,将第1控制阀(4WD阀)安装在该减压阀上,在变速箱的其他侧壁上设置第2控制阀(主转换阀、Hi-Lo切换阀)和第3控制阀(换向阀、自动旋转用阀),将向第1控制阀、第2控制阀及第3控制阀的供给油路连接在上述减压阀的规定压力一侧的油路上。
并且,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拖拉机的变速器,从驱动源向驱动轮变速传递动力,该变速器具备:主变速轴;一对前进及后退用液压离合机构;2组齿轮同步式第1及第2变速机构;以及一对第1及第2液压离合机构。这种情况下,主变速轴与输入轴平行配置。一对前进及后退用液压离合机构配置在输入轴上,切换传递给主变速轴的动力的旋转方向。2组齿轮同步式第1及第2变速机构配置在一对前进及后退用液压离合机构的输出一侧。一对第1及第2液压离合机构配置在2组第1及第2变速机构的输出一侧,切换分别从2组第1及第2变速机构传递的动力的切断/结合。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9610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95748号公报
但是,专利文献1的第1控制阀~第3阀成为在变速箱的左右两侧遍布前后配置的结构。即,虽然成为在与设置在变速箱内的液压离合器相对应的位置的变速箱外侧配置的结构,但由于液压离合器的配置是配置在变速箱内传动机构的适当地方的,因此第1控制阀~第3控制阀的配置多数情况下遍布前后。
因此,形成在变速箱上的油路也形成在变速箱的前后各个地方,阀的配管类也变长,变速箱侧面的管线配挂并不容易。并且,液压泵的配置也在发动机侧面,变速箱侧面的控制阀有必要很长地形成,存在改进的余地。
并且,专利文献2记载的拖拉机的变速器,虽然夹着主变速机构在上游侧具备前进后退液压离合机构、在下侧具备第1、第2液压离合机构,力求主变速多级化,但将液压离合器前后分离配置这一点与引用文献1相同,更存在改进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以提供一种力求制作上的改良、并且能够提高通用性的作业车辆为目的。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方案1的发明为如下作业车辆,具备:前轮2及后轮3;发动机4;具备前变速箱12F及后变速箱12R的变速箱12;以及配置在变速箱12内,从发动机4向后轮3或前轮2传递旋转动力,并且向安装在机体的作业机传递旋转动力的传动机构13,上述传动机构13具备输入轴14、前进后退切换机构15、主变速机构17、副变速机构18、2WD/4WD切换机构19和PTO驱动机构20,将上述前进后退切换机构15的离合器C1、C2、上述2WD/4WD切换机构19的离合器C6、C7及上述PTO驱动机构20的离合器C5配置在上述前变速箱12F内。
通过将前进后退切换机构15相对于动力传递路径配置在发动机4一侧,从而将前进后退切换机构15的离合器C1、C2与2WD/4WD切换机构19的离合器C6,C7及PTO驱动机构20的离合器C5一起集中配置在比副变速机构18或主变速机构17靠动力传递上游侧的前变速箱12F上。
方案2的发明在方案1中,上述传动机构13具备高低变速机构16即Hi-Lo变速机构,将上述高低变速机构16即Hi-Lo变速机构的离合器C3、C4配置在上述前变速箱12F内。
方案3的发明在方案2中,构成为按照连接在发动机4的输出侧的输入轴14、前进后退切换机构15、上述高低变速机构16即Hi-Lo变速机构、主变速机构17、副变速机构18、2WD/4WD切换机构19的顺序进行传动,驱动后轮3或前轮2。
方案4的发明的作业车辆在方案1或方案2记载的发明中,将上述前进后退切换机构15的离合器C1、C2、上述2WD/4WD切换机构19的离合器C6、C7、上述PTO驱动机构20的离合器C5或上述高低变速机构16即Hi-Lo变速机构的离合器C3、C4构成为液压多片离合器,将各液压多片离合器的控制用离合器阀55、56、57、64配置在前变速箱12F的侧面。
通过这样地构成,能够将离合器C1、C2、C5、C6、C7、以及它们的控制用离合器阀55、56、57、64集中地配置于前变速箱12F。
方案5的发明的作业车辆在方案4的发明中,将齿轮泵70配置在前变速箱12F的侧面。通过将齿轮泵70靠近控制离合器阀55、56、57、64配置,从而向形成于前变速箱12F的油路的连接变得容易。
方案6的发明在方案5的发明中,构成为从与发动机4的输出联动的输入轴14经由齿轮组41、38a、70a驱动齿轮泵70。
方案7的发明在方案6的发明中,在向PTO驱动机构20的PTO变速机构39传递旋转动力的PTO变速输入用传动轴38b上,设置使齿轮泵70联动的上述齿轮组41、38a、70a中之一的PTO输入齿轮38a,在该PTO输入齿轮38a与上述PTO变速输入用传动轴38b之间设置有上述PTO用离合器C5。
方案8的发明的作业车辆在方案4或方案5的发明中,在前变速箱12F的侧方配设有燃料箱65L、65R。
前变速箱12F的控制用离合器阀55、56、57、64或齿轮泵70被更外面的燃料箱65L、65R包围而保护。
方案9的发明的作业车辆在方案1的发明中,在变速箱12的前变速箱12F与后变速箱12R之间设置有间隔壳体12S,形成支撑主变速机构17的变速轴22、23、2WD/4WD切换机构19的传动轴32的金属部12Sa而构成。
通过利用前变速箱12F与后变速箱12R之间的间隔壳体12S的金属部12Sa支撑变速轴22、23或传动轴32,从而能够省略后变速箱12R前侧的金属结构。
发明的效果
根据方案1~方案3的发明,通过将前进后退切换机构15、Hi-Lo变速机构16相对于动力传递路径配置在发动机4一侧,从而将构成前进后退切换机构15、Hi-Lo变速机构16的离合器C1、C2、C3、C4与2WD/4WD切换机构19的离合器C6,C7及PTO离合机构38的离合器C5一起集中地配置在比副变速机构18或主变速机构17靠动力传递上游侧的前变速箱12F,因此在比较高的旋转区域能够将这些离合器C1、C2、C3、C4配置在前变速箱12F,能够小型化。并且,通过进一步将2WD/4WD切换机构19的离合器C6、C7和与输入轴14联动的PTO驱动机构20的离合器C5配设在前变速箱12F,从而能够集中地进行保护结构,维修保养时的作业也容易。
根据方案4的发明,能够将液压多片离合器C1、C2、C3、C4、C5、C6、C7,以及它们的控制离合器阀55、56、57、64集中地配置在前变速箱12F,油路的结构也能够集中在前变速箱12F,能够有效地进行加工制作及液压机械的组装。
根据方案5~方案7的发明,通过将齿轮泵70靠近控制离合器阀55、56、57、64配置,从而向形成在前变速箱12F的油路的连接变得容易。
根据方案8的发明,前变速箱12F的控制离合器阀55、56、57、64和齿轮泵70被更外面的燃料箱65L、65R包围而保护。
根据方案9的发明,通过利用前变速箱12F与后变速箱12R之间的间隔壳体12S的金属部12Sa支撑变速轴22、23和传动轴32,从而能够省略或者简化后变速箱12R前侧的金属结构。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方式的拖拉机的概略图。
图2为图1的A向向视图(看机体前部的图)。
图3为图1的B向向视图(看机体后部的图)。
图4为图1的C向向视图(看机体上部的图)。
图5为表示实施方式的拖拉机的变速装置的传动机构的线状图。
图6为将表示实施方式的拖拉机的变速装置的传动机构的剖面局部展开的示意图。
图7(A)为表示实施方式的拖拉机的变速装置的尤其是行驶系传动机构的剖视图,图7(B)为表示实施方式的拖拉机的变速装置的尤其是PTO系传动机构的剖视图。
图8为实施方式的拖拉机的包括驾驶室内的概略俯视图。
图9为实施方式的拖拉机的包括第1副变速操作杆及第2副变速操作杆的示意立体图。
图10为实施方式的拖拉机的副变速机构的换档器附近的剖视图。
图11为实施方式的拖拉机的副变速机构的沿换档拉杆(シフタステー,shifter stays)方向的剖视图。
图12为实施方式的拖拉机的副变速机构的沿与换档拉杆交叉的方向的剖视图。
图13为从车辆宽度方向左侧看实施方式的拖拉机的变速箱的局部侧视图。
图14为从车辆宽度方向右侧看实施方式的拖拉机的变速箱的局部侧视图。
图15为从车辆宽度方向左侧看实施方式的拖拉机的前变速箱的局部侧视图。
图16(A)、(B)及(C)为实施方式的拖拉机的间隔壳体的侧视图、后视图及俯视图。
图17为实施方式的拖拉机的变速箱及燃料箱的俯视图。
图18为实施方式的拖拉机的变速箱及燃料箱的主视图。
图19为实施方式的拖拉机的变速装置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剖视图。
图20为关于实施方式的拖拉机的主变速操作杆的变速位置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21为实施方式的拖拉机的主变速机构的沿换档拉杆的方向的剖视图。
图22为实施方式的拖拉机的主变速机构的沿与换档拉杆交叉的方向的剖视图。
图23为实施方式的拖拉机的主变速机构的换档拉杆及换档器的概略图。
图24为表示变形例的拖拉机的变速装置的传动机构的线状图。
图25为表示另外其他变形例的拖拉机的变速装置的传动机构的线状图。
图中,2:前轮;3:后轮;4:发动机;5:变速装置;12:变速箱;12F:前变速箱;12R:后变速箱;12S:间隔壳体;12Sa:金属部;13:传动机构;14:输入轴;15:前进后退切换机构;16:高低变速机构(Hi-Lo变速机构);17:主变速机构;18:副变速机构;19:2WD/4WD切换机构;20:PTO驱动机构;22:变速轴;23:变速轴;32:传动轴;38:PTO离合机构;38a:PTO输入齿轮;38b:PTO变速输入用传动轴;40:PTO轴;55:控制离合器阀;56:控制离合器阀;57:控制离合器阀;64:控制离合器阀;65L:燃料箱;65R:燃料箱;70:齿轮泵;C1:液压多片离合器;C2:液压多片离合器;C3:液压多片离合器;C4:液压多片离合器;C5:液压多片离合器;C6:液压多片离合器;C7:液压多片离合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方向为拖拉机1的前后方向。进一步讲,前后方向为该拖拉机1前进时的行进方向,将行进方向的前方侧称为前后方向的前侧,将后方侧称为前后方向的后侧。拖拉机1的行进方向为在拖拉机1前进时从拖拉机1的驾驶席8朝向方向盘11的方向,方向盘11侧为前侧,驾驶席8为后侧。并且,车辆宽度方向为与该前后方向水平正交的方向。其中,在观看前后方向前侧的状态下将右侧称为车辆宽度方向右侧,在观看前后方向前侧的状态下将左侧称为车辆宽度方向左侧。而且,铅垂方向为与前后方向和车辆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这些前后方向、车辆宽度方向及铅垂方向互相正交。
作为图1~图4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作业车辆的拖拉机1,为利用动力源产生的动力,边自行边在农田等中进行作业的农用拖拉机等作业车辆。拖拉机1具备前轮2、后轮3、作为动力源的发动机4、变速装置(变速器)5。其中,前轮2主要作为转向用的车轮即转向轮而设置。后轮3主要作为驱动用的车轮即驱动轮而设置。能够将装载在机体前部1F的发动机盖6内的发动机4产生的旋转动力用变速装置(变速器)5适当减速后传递给后轮3,后轮3利用该旋转动力而产生驱动力。并且,该变速装置5也能够根据需要将发动机4产生的旋转动力传递给前轮2,这种情况下,前轮2和后轮3这四轮成为驱动轮,产生驱动力。即,变速装置5能够进行二轮驱动和四轮驱动的切换,能够将发动机4的旋转动力减速,将减速后的旋转动力传递给前轮2、后轮3。并且,拖拉机1在机体后部1R上配设有能够安装旋转装置(图示省略)等作业机的连接装置7。连接装置7采用例如由左右下连杆7a和中央顶连杆(未图示)构成的3连杆,将作业机连接在拖拉机1的机体后部1R上。拖拉机1通过例如用液压使左右提升臂7b转动,通过提升杆7C、与该提升杆7C连接的下连杆7a等能够使作业机升降。拖拉机1用驾驶室9覆盖机体上的驾驶席8周围。拖拉机1在驾驶室9的内部从驾驶席8前侧的仪表板10竖立设置方向盘11,并且在驾驶席8的周围配置有离合器踏板、制动踏板、油门踏板等各种操作踏板和前进后退杆、变速杆等各种操作杆。
图5、图6为表示变速装置5的变速箱12内的传动机构13的线条图。变速装置5包括变速箱12(参照图1)、配置在该变速箱12内并从发动机4向后轮3等传递旋转动力的传动机构13而构成。传动机构13为将来自发动机4的旋转动力传递给前轮2、后轮3以及安装在机体上的作业机,利用来自发动机4的旋转动力驱动这些机构。
具体为,传动机构13包括输入轴14、前进后退切换机构15、作为高低变速机构的Hi-Lo变速机构16、主变速机构17、副变速机构18、2WD/4WD切换机构19、PTO(Power Take-断开(动力输出))驱动机构20等而构成。传动机构13能够将发动机4产生的旋转动力顺次通过输入轴14、前进后退切换机构15、Hi-Lo变速机构16、主变速机构17、副变速机构18传递给后轮3。并且,传动机构13能够将发动机4产生的旋转动力顺次通过输入轴14、前进后退切换机构15、Hi-Lo变速机构16、主变速机构17、副变速机构18、2WD/4WD切换机构19传递给前轮2。而且,传动机构13能够将发动机4产生的旋转动力顺次通过输入轴14、PTO驱动机构20传递给作业机。
输入轴14结合在发动机4的出力轴上,输入来自发动机4的旋转动力。
前进后退切换机构15为能够将从发动机4传递来的旋转动力切换成前进方向旋转或后退方向旋转的机构。前进后退切换机构15包括前进侧齿轮级15a、后退侧齿轮级15b、反转齿轮15C、液压多片离合器方式的前进液压多片离合器C1、后退液压多片离合器C2而构成。前进后退液压多片离合器C1、C2通过切换结合/分离状态而能够切换前进后退切换机构15中的动力传递路径。前进后退切换机构15与前进后退液压多片离合器C1、C2的结合/分离状态相对应地将传递给输入轴14的旋转动力改变传递路径,传递给中间轴21。
前进后退切换机构15在前进液压多片离合器C1为结合状态、后退液压多片离合器C2为分离状态的情况下,将传递给输入轴14的旋转动力通过前进侧齿轮级15a、前进液压多片离合器C1以前进方向旋转传递给中间轴21。前进后退切换机构15在前进液压多片离合器C1为分离状态、后退液压多片离合器C2为结合状态的情况下,将传递给输入轴14的旋转动力通过后退侧齿轮级15b、反转齿轮15C、后退液压多片离合器C2以后退方向旋转传递给中间轴21。由此,前进后退切换机构15能够切换拖拉机1的前进后退。并且,前进后退切换机构15作为主离合器而发挥作用,通过使前进后退液压多片离合器C1、C2同时变成分离状态,从而变成空挡状态,能够切断向前轮2、后轮3侧的动力传递。前进后退切换机构15通过例如作业员操作前进后退切换杆43(参照图8),从而通过液压控制切换前进、后进、空挡。并且,通过踩下操作离合器踏板能够使前进后退液压多片离合器C1、C2同时变成分离状态。
Hi-Lo变速机构16为使从发动机4传递来的旋转动力能够在高速级或低速级变速的机构。Hi-Lo变速机构16包括Hi(高速)侧齿轮级16a、Lo(低速)侧齿轮级16b、液压多片离合器(Hi(高速)侧离合器)C3、液压多片离合器(Lo(低速)侧离合器)C4而构成。液压多片离合器C3、C4通过切换结合/分离状态而能够切换Hi-Lo变速机构16中的动力传递路径。Hi-Lo变速机构16与液压多片离合器C3、C4的结合/分离状态相对应地将传递给中间轴21的旋转动力改变传递路径,传递给变速轴22。Hi-Lo变速机构16在液压多片离合器C3为结合状态、液压多片离合器C4为分离状态的情况下,将传递给中间轴21的旋转动力通过液压多片离合器C3、Hi侧齿轮级16a变速,传递给变速轴22。
Hi-Lo变速机构16在液压多片离合器C3为分离状态、液压多片离合器C4为结合状态的情况下,将传递给中间轴21的旋转动力通过液压多片离合器C4、Lo侧齿轮级16b变速,传递给变速轴22。由此,Hi-Lo变速机构16能够将从发动机4来的旋转动力以Hi侧齿轮级16a的变速比或Lo(低速)侧齿轮级16b的变速比变速,传递给后一级。Hi-Lo变速机构16例如通过作业员使Hi-Lo切换开关(高低变速操作开关)44(参照图8)成为接通/断开,从而能够利用液压控制切换Hi(高速)侧、Lo(低速)侧,能够在高速和低速这2级中的任一级变速。并且,Hi-Lo变速机构16利用上述结构能够在拖拉机1行驶过程中变速。
主变速机构17能够在多个变速级中的任一个变速从发动机4传递来的旋转动力。主变速机构17为同步配合式变速机构,这里能够将从发动机4通过前进后退切换机构15及Hi-Lo变速机构16传递的旋转动力变速。主变速机构17作为多级变速级包括第1速齿轮级17a、第2速齿轮级17b、第3速齿轮级17C、第4速齿轮级17d、第5速齿轮级17e、第6速齿轮级17f构成。主变速机构17与和第1速齿轮级17a~第6速齿轮级17f的变速轴22的结合状态相对应,将传递给变速轴22的旋转动力通过第1速齿轮级17a~第6速齿轮级17f中的任一个变速,传递给变速轴23。由此,主变速机构17能够将从发动机4来的旋转动力以第1速齿轮级17a~第6速齿轮级17f中的任一级变速比变速,传递给后一级。主变速机构17例如通过作业员操作主变速操作杆45(参照图8)选择并切换多级变速级中的任一级,能够以第1速齿轮级17a~第6速齿轮级17f这6级中的任一级变速。并且,主变速机构17利用上述结构能够在拖拉机1行驶过程中变速。
副变速机构18能够变速从发动机4顺次通过前进后退切换机构15、Hi-Lo变速机构16、以及主变速机构17传递来的旋转动力。副变速机构18包括第1副变速机24、第2副变速机25等构成,将传递给变速轴23的旋转动力通过第1副变速机24、第2副变速机25等变速,传递给变速轴26。第1副变速机24能够将从发动机4传递、在主变速机构17等中变速过的旋转动力在高速级或低速级变速,传递给作为驱动轮的后轮3一侧。第2副变速机25能够将从发动机4传递、在主变速机构17等中变速过的旋转动力在比第1副变速机24更低速的超低速级变速,传递给作为驱动轮的后轮3一侧。
副变速机构18的第1副变速机24包括第1齿轮24a、第2齿轮24b、第3齿轮24C、第4齿轮24d、换档器24e构成。第1齿轮24a与变速轴23能够一体旋转地结合传递(输入)来自变速轴23的旋转动力。第2齿轮24b与第1齿轮24a啮合。第3齿轮24C与第2齿轮24b能够一体旋转地结合。第4齿轮24d与第3齿轮24C啮合。换档器24e为切换第1齿轮24a和第4齿轮24d与变速轴26的结合状态的机构。即,与变速轴26一体设置的离合器爪26a、与第1齿轮24a一体的离合器爪24ac、与第4齿轮24d一体的离合器爪24dc形成为相同直径、相同齿数,配置成相邻状态,换档器24e构成为如果离合器爪26a和离合器爪24ac同时结合,则动力从第1齿轮2a传递给变速轴26,如果离合器爪26a和离合器爪24dc同时结合,则动力从第4齿轮24d传递给变速轴26。另外,在换档器24e与离合器爪24ac和离合器爪24dc中的任何一个都不结合的位置上能够移动地配置构成有各离合器爪。
换档器24e能够移动到将第1齿轮24a与变速轴26能够一体旋转地结合的Hi(高速)侧位置、将第4齿轮24d与变速轴26能够一体旋转地结合的Lo(低速)侧位置、第1齿轮24a和第4齿轮24d中的任意一个都不与变速轴26结合、分离的中间位置(空挡位置)。第1副变速机24与换档器24e的位置相对应,将传递给变速轴23的旋转动力切换传递路径,传递给变速轴26。第1副变速机24在换档器24e位于Hi侧位置的情况下,将传递给变速轴23的旋转动力从第1齿轮24a不通过第2齿轮24b、第3齿轮24c、第4齿轮24d传递给变速轴26(变速轴23→第1齿轮24a→变速轴26这样传递)。第1副变速机24在换档器24e位于Lo侧位置的情况下,将传递给变速轴23的旋转动力从第1齿轮24a通过第2齿轮24b、第3齿轮24c、第4齿轮24d、换档器24e顺次减速,传递给变速轴26。由此,第1副变速机24能够将从发动机4来的旋转动力以不通过第2齿轮24b、第3齿轮24c、第4齿轮24d的Hi(高速)侧变速比,或者通过第2齿轮24b、第3齿轮24c、第4齿轮24d的Lo(低速)侧变速比变速,传递给后一级。并且,第1副变速机24在换档器24e位于中间位置的情况下,变成第1齿轮24a、第4齿轮24d中的任一个都相对于变速轴26空转的状态,即变成空挡状态。第1副变速机24通过例如作业员操作第1副变速操作杆49(参照图8)能够切换换档器24e的位置,切换Hi(高速)侧、Lo(低速)侧和空挡。
副变速机构18的第2副变速机25包括第1齿轮25a、第2齿轮25b、第3齿轮25c、第4齿轮25d、换档器25e而构成。第1齿轮25a与第1副变速机24的第4齿轮24d能够一体旋转地结合。第2齿轮25b与第1齿轮25a啮合。第3齿轮25c与第2齿轮25b能够一体旋转地结合。第4齿轮25d与第3齿轮25c啮合。换档器25e为切换第4齿轮25d与变速轴26的结合状态的结构。即,与变速轴26一体设置的离合器爪26b和与第4齿轮25d一体的离合器爪25dc形成为相同直径、相同齿数,配置成相邻状态,换档器25e构成为如果离合器爪26b和离合器爪25dc同时结合,则动力从第4齿轮25d传递给变速轴26。
换档器25e能够移动到将第4齿轮25d和变速轴26能够一体旋转地结合的超Lo(超低速)侧位置,第4齿轮25d与变速轴26不结合而分离的中间位置(空挡位置)。这种情况下,变速轴26的旋转受第1副变速机24的换档器24e的位置支配。第2副变速机25与换档器25e的位置相对应,将传递给变速轴23的旋转动力切换传递路径,传递给变速轴26。第2副变速机25在第1副变速机24为空挡状态、换档器25e位于超Lo侧位置的情况下,将传递给变速轴23的旋转动力从第1副变速机24的第1齿轮24a通过第2齿轮24b、第3齿轮24c、第4齿轮24d、第2副变速机25的第1齿轮25a、第2齿轮25b、第3齿轮25c、第4齿轮25d、换档器25e顺次减速,传递给变速轴26。由此,第2副变速机25能够将从发动机4来的旋转动力以通过第2齿轮24b、第3齿轮24c、第4齿轮24d、第1齿轮25a、第2齿轮25b、第3齿轮25c、第4齿轮25d的超Lo(超低速)侧变速比变速,传递给后一级。并且,第2副变速机25在换档器25e位于中间位置的情况下,变成第4齿轮25d相对于变速轴26空转的状态,即变成空挡状态。第2副变速机25例如通过作业员操作第2副变速操作杆50(参照图7),能够切换换档器25e的位置,切换超Lo(超低速)侧、空挡。
因此,副变速机构18通过将第1副变速机24与第2副变速机25组合能够在高速、低速和超低速这3级中的任一级将传递给变速轴23的旋转动力变速,传递给变速轴26。即,副变速机构18在第1副变速机24位于Hi(高速)侧、第2副变速机25变成空挡状态的情况下,能够在Hi(高速)级变速。副变速机构18在第1副变速机24位于Lo(低速)侧、第2副变速机25变成空挡状态的情况下,能够在Lo(低速)级变速。副变速机构18在第1副变速机24变成空挡状态、第2副变速机25变成超Lo(超低速)侧的情况下,能够在超Lo(超低速)级变速。副变速机构18在拖拉机1停车的状态下切换高速、低速、超低速。
并且,变速装置5的传动机构13将传递给变速轴26的旋转动力通过后轮差速器(デフ)27、后车轴28、减速用行星齿轮减速机构29等传递给后轮3。结果,拖拉机1的后轮3通过从发动机4来的旋转动力作为驱动轮进行旋转驱动。
如果概括以上的说明,则输入轴14的旋转首先被前进后退切换机构15切换为正转或逆转,用Hi-Lo变速机构16在高速和低速这2级中的任一级变速,用主变速机构17在第1速齿轮级17a~第6速齿轮级17f这6级中的任一级变速,再用副变速机构18在高速、低速和超低速这3中的任一级变速,传递给车轴28。即,输入轴14的旋转被变速装置5的传动机构13在2×6×3=36级中的任一级变速,向车轴28传动。
2WD/4WD切换机构19包括液压多片离合器C6、C7而构成,同时还起前轮增速机构的作用。2WD/4WD切换机构19包括传动轴19a、Hi(高速)侧齿轮级19b、Lo(低速)侧齿轮级19c、液压多片离合器(Lo(低速)侧离合器)C6、液压多片离合器(Hi(高速)侧离合器)C7、传动轴19d而构成。液压多片离合器C6、C7通过切换结合/分离状态能够切换2WD/4WD切换机构19中的动力传递路径。2WD/4WD切换机构19与液压多片离合器C6、C7的结合/分离状态相对应地将传递给传动轴19a的旋转动力改变传递路径传递给传动轴19d。2WD/4WD切换机构19在液压多片离合器C6为结合状态、液压多片离合器C7为分离状态的情况下,将传递给传动轴19a的旋转动力通过Lo侧齿轮级19c、液压多片离合器C6变速,传递给传动轴19d。2WD/4WD切换机构419在液压多片离合器C6为分离状态、液压多片离合器C7为结合状态的情况下,将传递给传动轴19a的旋转动力通过Hi侧齿轮级19b、液压多片离合器C7变速,传递给传动轴19d。由此,2WD/4WD切换机构19能够将从发动机4来的旋转动力以Hi侧齿轮级19b的变速比或Lo侧齿轮级19c的变速比变速,传递给后一级。这种情况下,2WD/4WD切换机构19在拖拉机1旋转时等根据需要,通过以Hi侧齿轮级19b的变速比变速从发动机4来的旋转动力,相对地增速后传递给后一级,从而能够增大前轮2的旋转速度,能够缩小拖拉机1的旋转半径。这种情况下,根据方向盘的旋转操作自动地检测机体的旋转状态为转向角在所定值以上的情况,使Hi侧齿轮级19b成为输入地构成控制用离合器阀。并且,该2WD/4WD切换机构19通过使液压多片离合器C6、C7同时变成分离状态,切断传递给传动轴19a的旋转动力向传动轴19d侧传递。结果,拖拉机1能够以二轮驱动行驶。另外,该2WD/4WD切换机构19也可以例如不具备Hi侧齿轮级19b、液压多片离合器C7等,具有作为前轮增速机构的功能。
2WD/4WD切换机构19为切换是否将传递给变速轴26的旋转动力传递给前轮2一侧的机构。2WD/4WD切换机构19包括传动轴19a、Hi侧齿轮级19b、Lo侧齿轮级19c、传动轴19d、换档器19e构成。传动轴19a通过齿轮30、齿轮31、传动轴32、联轴器33等传递(输入)从变速轴26来的旋转动力。Hi侧齿轮19b插入传动轴19a,能够相对旋转地组装到该传动轴19a上。
变速装置5的传动机构13通过前轮差速器34、前车轴35、纵轴36、行星齿轮减速机构37等将传递给传动轴19d的旋转动力传递给前轮2。结果,拖拉机1的前轮2及后轮3被从发动机4来的旋转动力作为驱动轮进行旋转驱动,能够以四轮驱动行驶。2WD/4WD切换机构19通过使液压多片离合器C6、C7同时变成分离状态,从而切断传递给传动轴19a的旋转动力向传动轴19d侧的动力传递。结果,拖拉机1能够二轮驱动行驶。2WD/4WD切换机构19例如通过作业员操作2WD/4WD切换杆46(参照图8),从而能够切换二轮驱动、四轮驱动。
PTO驱动机构20为通过变速从发动机4传递的旋转动力而从机体后部的PTO轴40(参照图3)输出给作业机,从而利用从发动机4来的动力驱动作业机的机构。PTO驱动机构20包括PTO离合机构38、PTO变速机构39、PTO轴40等构成。
PTO离合机构38为切换向PTO轴40侧的动力传递与切断的机构。PTO离合机构38包括PTO输入齿轮38a、液压多片离合器C5、PTO变速输入用传动轴38b而构成。PTO输入齿轮38a与能够一体旋转地与输入轴14结合的齿轮41啮合。液压多片离合器C5为通过切换结合/分离状态而切换PTO输入齿轮38a与PTO变速输入用传动轴38b之间的动力传递状态的机构。PTO离合机构38通过使液压多片离合器C5变成结合状态,从而变成传递向PTO轴40侧的动力的PTO驱动状态,通过液压多片离合器C5将从输入轴14通过齿轮41传递给PTO输入齿轮38a的旋转动力传递给PTO变速输入用传动轴38b。PTO离合机构38通过使液压多片离合器C5变成分离状态,从而变成向PTO轴40侧的动力传递被切断的PTO非驱动状态(空挡状态),传递给PTO输入齿轮38a的旋转动力向PTO变速输入用传动轴38b侧的传递被切断。PTO离合机构38例如通过作业员使PTO切换开关47为接通/断开(参照图8),从而能够通过液压控制切换PTO驱动状态、PTO非驱动状态。
另外,该拖拉机1设置有与PTO输入齿轮38a啮合的齿轮70a、通过与该齿轮70a啮合的齿轮70b等的齿轮泵70。齿轮泵70为给传动机构13等液压系统施加液压的部件。
PTO变速机构39为将动力传递给PTO轴40侧之际进行变速的机构。PTO变速机构39包括Hi(高速)侧齿轮级39a、Lo(低速)侧齿轮级39b、传动轴39c、换挡器39d而构成。PTO变速机构39与换挡器39d的位置相对应地将传递给传动轴38b的旋转动力通过Hi侧齿轮级39a或者Lo侧齿轮级39b变速,传递给传动轴39c。换档器39d为切换Hi侧齿轮级39a、Lo侧齿轮级39b与传动轴39c的结合状态的部件。换档器39d能够移动到将Hi侧齿轮级39a与传动轴39c结合的Hi(高速)侧位置、将Lo侧齿轮级39b与传动轴39c结合的Lo(低速)侧位置以及Hi侧齿轮级39a和Lo侧齿轮级39b中的任一个都不与传动轴39c结合而分离的中间位置(空挡位置)。PTO变速机构39在换档器39d位于Hi侧位置的情况下,将传递给传动轴38b的旋转动力通过Hi侧齿轮级39a传递给传动轴39c。PTO变速机构39在换档器39d位于Lo侧位置的情况下,将传递给传动轴38b的旋转动力通过Lo侧齿轮级39b传递给传动轴39c。由此,PTO变速机构39能够将从发动机4来的旋转动力以Hi侧齿轮级39a的变速比或者Lo侧齿轮级39b的变速比变速,传递给后一级。并且,PTO变速机构39在换档器39d位于中间位置的情况下,变成Hi侧齿轮级39a、Lo侧齿轮级39b都相对于传动轴39c空转的状态即空挡状态。PTO变速机构39例如通过作业员操作后述的PTO变速操作杆48(参照图8),从而能够切换换档器39d的位置而切换Hi(高速)侧、Lo(低速)侧和空挡,能够在高速和低速这2级中的任一级进行变速。
PTO轴40为通过万向联轴节结合在作业机测输入轴(未图示)上,将从发动机4来的旋转动力传递给作业机的部件。PTO轴40由于传动轴39c位于偏离机体中心的位置,因此通过第1齿轮41、第2齿轮42等能够传动地配置在机体左右中心。
如果概括以上的说明,则输入轴14的旋转通过PTO离合机构38传递给PTO变速机构39,由该PTO变速机构39在高速和低速这2级中的任一级变速,传递给PTO轴40,旋转驱动该PTO轴40。结果,拖拉机1能够变速从发动机4传递来的旋转动力,从PTO轴40输出给作业机,驱动作业机。
如图8所示,拖拉机1在驾驶室9(参照图1)内或机体后部1R配置有各种操作杆。拖拉机1在驾驶室9内设置有前进后退切换杆43、Hi-Lo切换开关44、主变速操作杆45、2WD/4WD切换杆46、PTO切换开关47。并且,拖拉机1在机体后部1R设置有PTO变速操作杆48。前进后退切换杆43为进行前进后退切换机构15的前进后退切换操作的部件,作业员通过操作该前进后退切换杆43,从而能够将前进后退切换机构15切换成前进、后进、空挡。Hi-Lo切换开关44为进行Hi-Lo变速机构16的Hi-Lo变速操作(高低变速操作)的部件,作业员通过操作该Hi-Lo切换开关44,从而能够将Hi-Lo变速机构16切换成高速、低速。主变速操作杆45为进行主变速机构17的主变速操作的部件,作业员通过操作该主变速操作杆45,从而能够将主变速机构17切换到第1速齿轮级17a~第6速齿轮级17f这6级中的任一级或空挡。2WD/4WD切换杆46为进行2WD/4WD切换机构19的2WD/4WD切换操作的部件,作业员通过操作该2WD/4WD切换杆46,从而能够将2WD/4WD切换机构19切换成二轮驱动、四轮驱动。PTO切换开关47为进行PTO离合机构38的离合切换操作的部件,作业员通过操作该PTO切换开关47,能够将PTO离合机构38切换成PTO驱动状态、PTO非驱动状态。PTO变速操作杆48为进行PTO变速机构39的PTO变速操作的部件,作业员通过操作该PTO变速操作杆48,能够将PTO变速机构39切换成高速、低速、空挡。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拖拉机1通过分别地设置进行副变速机构18的第1副变速器24的第1副变速操作的第1副变速操作杆49,以及进行副变速机构18的第2副变速器25的第2副变速操作的第2副变速操作杆50,力求通用性的提高。第1副变速操作杆49和第2副变速操作杆50都设置在驾驶室9内。本实施方式的拖拉机1例如通过在副变速机构18中对第1副变速器24后附追加第2副变速器25,能够追加地构成变速级(例如超低速级),与第1副变速操作杆49分离地设置操作由该第2副变速器25的追加构成的变速级的第2副变速操作杆50。
具体而言,如图9、图10、图11、图12所示,第1副变速操作杆49为与作业者进行的第1副变速操作相对应地将换档器24e移动到Hi(高速)侧位置、Lo(低速)侧位置、中间位置(空挡位置)的部件。并且,第2副变速操作杆50为与作业者进行的第2副变速操作相对应地使换档器25e移动到超Lo(超低速)侧位置、中间位置(空挡位置)的部件。其中,换档器24e、换档器25e都能够沿轴线方向相对移动地设置在一个共同的换档拉杆51上。换档拉杆51沿前后方向设置。换档器24e如上所述在Hi侧位置将第1齿轮24a和变速轴26能够一体旋转地结合,在Lo侧位置将第4齿轮24d和变速轴26能够一体旋转地结合,在中间位置分离第1齿轮24a、第4齿轮24d与变速轴26的结合。换档器25e如上所述在超Lo侧位置将第4齿轮25d和变速轴26能够一体旋转地结合,在中间位置分离第4齿轮25d与变速轴26的结合。
依据上述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拖拉机1如图9所示,通过具备限制机构52来防止副变速机构18中的机械锁定。限制机构52为在第1副变速机24进行变速时限制第2副变速操作杆50进行的第2副变速操作、同时在第2副变速机25进行变速时限制第1副变速操作杆49进行的第1副变速操作的机构。
作为一个例子,本实施方式的限制机构52包括突起部53、长孔54而构成。突起部53设置在连杆部件49e和连杆部件50e中的一个上,这里设置在连杆部件49e上。长孔54设置在连杆部件49e和连杆部件50e中的另一个上,这里设置在连杆部件50e上。突起部53设置在连杆部件49e中以转动轴49d为基准,与通过构成连接机构49b的其他部件连接杆部49a的端部相反一侧的端部上。长孔54设置在以转动轴50d为基准,通过构成连接机构50b的其他部材与连接杆部50a的端部相反一侧的端部上。
上述结构的拖拉机1分别设置进行构成副变速机构18的第1副变速器24的第1副变速操作的第1副变速操作杆49、和进行构成副变速机构18的第2副变速器25的第2副变速操作的第2副变速操作杆50。由此,拖拉机1能够例如在副变速机构18中采用能够容易地追加追加的变速级的结构,并且通过与第1副变速操作杆49分别地追加第2副变速操作杆50,从而能够采用容易并且廉价地设置追加变速级(例如超低速级)的规格,能够提高通用性。这种情况下,拖拉机1通过具备限制机构52,从而能够限制在用第1副变速器24变速的状态下第2副变速操作杆50进行的第2副变速操作、以及在用第2副变速器25变速的状态下第1副变速操作杆49进行的第1副变速操作。结果,拖拉机1能够防止副变速机构18中的机械锁定(メカロック)。
并且,拖拉机1在相对于动力传递路径靠副变速机构18上游侧即发动机4侧设置前进后退切换机构15、Hi-Lo变速机构16、主变速机构17,副变速机构18能够将通过前进后退切换机构15、Hi-Lo变速机构16、以及主变速机构17传递的旋转动力变速。结果,拖拉机1能够使变速装置5的传动机构13采用更加多级的结构,能够提高通用性。如果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则拖拉机1通过将前进后退切换机构15、Hi-Lo变速机构16相对于动力传递路径配置在发动机4侧,从而能够将构成前进后退切换机构15、Hi-Lo变速机构16的液压多片离合器C1、C2、C3、C4配置在比副变速机构18和主变速机构17靠动力传递的上游侧。结果,拖拉机1能够将液压多片离合器C1、C2、C3、C4配置在动力传递路径的旋转动力的速度比较高、传动扭矩的大小相对小的位置上。因此,拖拉机1由于能够用使这些液压多片离合器C1、C2、C3、C4的最大扭矩比较小的部件构成,因此能够使装置小型化,能够抑制制造成本。在这一点上,拖拉机1也能够提高通用性。而且,拖拉机1由于上述Hi-Lo变速机构16和上述主变速机构17能够在行驶中进行变速,因此能够在行驶中根据状况从多个变速级中进行选择并变速,在这一点上也能够提高通用性。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变速箱12,如图13所示,分为前后方向前侧的前变速箱12F和前后方向后侧的后变速箱12R。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前变速箱12F如图14、图15所示,将前进后退切换机构15的液压多片离合器C1、C2的控制用离合器阀55、Hi-Lo变速机构16的液压多片离合器C3、C4的控制用离合器阀56、PTO离合机构38的液压多片离合器C5的控制用离合器阀57、2WD/4WD切换机构19的液压多片离合器C6,C7的控制用离合器阀64、齿轮泵70等分为左右面配置。其中,前变速箱12F如图14所示在车辆宽度方向右侧的面上配置离合器阀55、离合器阀56、离合器阀64。另一方面,前变速箱12F如图15所示在车辆宽度方向左侧面上配置离合器阀57、齿轮泵70。结果,该拖拉机1能够有效地将离合器阀55、56、57、64、齿轮泵70等配置在前变速箱12F的外面。
虽然也可以是前变速箱12R和后变速箱12R这2个壳体结构,但本实施例还在这些壳体12F、12R之间夹着构成间隔状的间隔壳体12S(图13)。即、在变速箱12的前变速箱12F与后变速箱12R之间设置间隔壳体12S,形成支撑主变速机构17的上述变速轴22及变速轴23、去往2WD/4WD切换机构19的上述传动轴32的金属部12Sa。如果这样地构成,通过利用前变速箱12F与后变速箱12R之间的间隔壳体12S的金属部12Sa支撑变速轴22、23和传动轴32,从而能够省略后变速箱12R前侧的金属结构。虽然为了连接前变速箱12F与间隔壳体12S而进行组装,但在前变速箱12F内延伸到后方的上述变速轴22、23和传动轴32能够巧妙地调整重量和大小都比较容易处理的间隔壳体12S,使中心对齐,并且能够将这些轴轴支在金属部12Sa上,同时能够与前变速箱12F的后面结合,结果与内部齿轮和轴的组装一起使间隔壳体12Sa的结合作业容易。
并且,间隔壳体12S形成有比前变速箱12F的左右宽度稍微宽的凸缘部,成为在前变速箱12F的左右侧面形成死区空间的形态,但能够利用该死区空间部分配设上述控制离合器阀55、56、57、64。
在上述前变速箱12F的左右两侧方设置燃料箱65L、65R。左右燃料箱65L、65R采用载置在从变速箱12的下方向侧面伸出的加强支撑部件77上的结构,利用从发动机4后端和前变速箱12F前端的结合部沿左右方向突出设置的纵支撑部件78等支撑。因此,围绕在上述控制离合器阀55、56、57、64及齿轮泵70的侧面,保护它们不与其他物体碰撞(图17、18)。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变速装置5如图19所示,2WD/4WD切换机构19和PTO驱动机构20在前变速箱12F内配置在以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心线为基准、相对的位置上。这里,变速装置5以使2WD/4WD切换机构19在车辆宽度方向右侧、PTO驱动机构20在车辆宽度方向左侧地分成左右配置。结果,变速装置5能够有效地配置2WD/4WD切换机构19和PTO驱动机构20,能够抑制沿铅垂方向的高度,例如能够抑制向铅垂方向下侧伸出、使车高相对地变高。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主变速操作杆45为与作业者进行的主变速操作相对应地将主变速机构17切换成第1速齿轮级17a~第6速齿轮级17f这6级中的任一级或者空挡的部件。主变速操作杆45如图20所示,通过沿主变速操作的方向这里为车辆宽度方向及前后方向操作,从而能够以中间位置为基准操作至与第1速齿轮级17a相对应的第1速变速位置、与第2速齿轮级17b相对应的第2速变速位置、与第3速齿轮级17c相对应的第3速变速位置、与第4速齿轮级17d相对应的第4速变速位置、与第5速齿轮级17e相对应的第5速变速位置、与第6速齿轮级17f相对应的第6速变速位置。
主变速操作杆45如图21、图22、图23所示为与主变速操作相对应地使3个换档拉杆58、59、60中的任一个动作,将在各换档拉杆58、59、60上分别设置一个的换挡器61、62、63移动到与第1速齿轮级17a~第6速齿轮级17f相对应的规定位置的部件。由此,主变速操作杆45能够利用一个操作杆实现3×2=6个的状态,与此相对应,能够将主变速机构17切换成第1速齿轮级17a~第6速齿轮级17f这6级中的任一级或者空挡。
各换档拉杆58、59、60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地设置。换档拉杆58、59、60在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剖视图(参照图22)中,以换档拉杆59为中心,使换档拉杆58与换档拉杆60以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左右相对的位置关系设置。其中,换档拉杆58相对于换档拉杆59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右上侧、换档拉杆60相对于换档拉杆59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左上侧。换档拉杆58和换档拉杆60相对于铅垂方向与换档拉杆59部分交叠地配置。并且,换档拉杆58相对于车辆宽度方向与换档拉杆59部分交叠地配置。同样,换档拉杆60相对于车辆宽度方向与换档拉杆59部分交叠地配置。由此,该主变速机构17能够采用更紧凑的结构,在这一点上也能够提高拖拉机1的通用性。
换挡器61固定设置在换档拉杆58上。换挡器61为切换第1速齿轮级17a、第2速齿轮级17b与变速轴22的结合状态的部件,相对于前后方向配置在第1速齿轮级17a与第2速齿轮级17b之间。换挡器61伴随着换档拉杆58沿前后方向的移动,能够移动到将第1速齿轮级17a和变速轴22能够一体旋转地结合的第1速度侧位置、将第2速齿轮级17b与变速轴22能够一体旋转地结合的第2速度侧位置、使第1速齿轮级17a和第2速齿轮级17b中的任一个都不与变速轴22结合而分离的中间位置(空挡位置)。换档器62固定设置在换档拉杆59上。换档器62为切换第3速齿轮级17c、第4速齿轮级17d与变速轴22的结合状态的部件,相对于前后方向配置在第3速齿轮级17c与第4速齿轮级17d之间。换档器62伴随换档拉杆59沿前后方向的移动,能够移动到将第3速齿轮级17c与变速轴22能够一体旋转地结合的第3速度侧位置、将第4速齿轮级17d与变速轴22能够一体旋转地结合的第4速度侧位置、使第3速齿轮级17c与第4速齿轮级17d中的任一个都不与变速轴22结合而分离的中间位置(空挡位置)。换档器63固定设置在换档拉杆60上。换档器63为切换第5速齿轮级17e、第6速齿轮级17f与变速轴22的结合状态的部件,相对于前后方向配置在第5速齿轮级17e与第6速齿轮级17f之间。换档器63伴随着换档拉杆60沿前后方向的移动,能够移动到将第5速齿轮级17e与变速轴22能够一体旋转地结合的第5速度侧位置、将第6速齿轮级17f与变速轴22能够一体旋转地结合的第6速度侧位置、第5速齿轮级17e与第6速齿轮级17f中的任一个都不与变速轴22结合而分离的中间位置(空挡位置)。
主变速操作杆45通过杆部45a、连杆机构45b等连接有变换臂45c。在主变速操作杆45位于中间位置(图20中的中央位置)的状态下,变换臂45c结合在换档拉杆59的凸起部59a(参照图23)的结合槽59b(参照图23)中。主变速操作杆45通过从位于中间位置的状态倒到车辆宽度方向左侧,从而变换臂45c与换档拉杆58的凸起部58a(参照图23)的结合槽58b(参照图23)结合。另一方面,主变速操作杆45通过从位于中间位置的状态倒到车辆宽度方向右侧,从而变换臂45c与换档拉杆60的结合槽60a(参照图23)结合。
并且,主变速操作杆45通过在从位于中间位置的状态倒到车辆宽度方向左侧而变换臂45c与结合槽58b结合的状态下,进一步倒到前后方向前侧,从而移动到第1速变速位置,伴随于此,能够使换挡器61与换档拉杆58一起移动到第1速度侧位置。由此,主变速操作杆45能够将主变速机构17的变速级切换成第1速齿轮级17a。并且,主变速操作杆45通过在从位于中间位置的状态倒到车辆宽度方向左侧而变换臂45c与结合槽58b结合的状态下,进一步倒到前后方向后侧从而移动到第2速变速位置,伴随于此,能够使换挡器61与换档拉杆58一起移动到第2速度侧位置。由此,主变速操作杆45能够将主变速机构17的变速级切换成第2速齿轮级17b。并且,主变速操作杆45通过从位于中间位置的状态(变换臂45c与结合槽59b结合的状态)倒到前后方向前侧从而移动到第3速变速位置,伴随于此,能够使换档器62与换档拉杆59一起移动到第3速度侧位置。由此,主变速操作杆45能够将主变速机构17的变速级切换成第3速齿轮级17c。并且,主变速操作杆45通过从位于中间位置的状态倒到前后方向后侧,从而移动到第4速变速位置,伴随于此,能够将换档器62与换档拉杆59一起移动到第4速度侧位置。由此,主变速操作杆45能够将主变速机构17的变速级切换成第4速齿轮级17d。并且,主变速操作杆45通过从位于中间位置的状态倒到车辆宽度方向右侧而变换臂45c与结合槽60a结合的状态下,进一步倒到前后方向前侧从而移动到第5速变速位置,伴随于此,能够将换档器63与换档拉杆60一起移动到第5速度侧位置。由此,主变速操作杆45能够将主变速机构17的变速级切换成第5速齿轮级17e。并且,主变速操作杆45通过在从位于中间位置的状态倒到车辆宽度方向右侧而变换臂45c与结合槽60a结合的状态下,进一步倒到前后方向后侧,从而移动到第6速变速位置,伴随于此,能够将换档器63与换档拉杆60一起移动到第6速度侧位置。由此,主变速操作杆45能够将主变速机构17的变速级切换成第6速齿轮级17f。如上所述,主变速操作杆45能够与作业者进行的主变速操作相对应,将主变速机构17切换成第1速齿轮级17a~第6速齿轮级17f这6级中任一级或者空挡。
另外,上述结合槽60a直接形成在换档拉杆60上。另一方面,结合槽58b、59b形成在与换档拉杆58、59主体分开形成的凸起部58a、59a上,该凸起部58a、59a分别通过螺栓固定到换档拉杆58、59主体上而组装。由此,该主变速机构17能够提高换档拉杆58、59、60和结合槽58b、59b、60a、变换臂45c的组装性,结果,由于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因此在这一点上也能够提高拖拉机1的通用性。
根据以上说明过的本实施方式的拖拉机1,具备:具有第1副变速器24和第2副变速器25的副变速机构18,所述第1副变速器24能够变速从发动机4传递并由主变速机构17变速过的旋转动力并传递给后轮3侧,所述第2副变速器25能够将由主变速机构17变速过的旋转动力以比第1副变速器24更低的速度变速并传递给驱动轮侧;进行第1副变速器24的第1副变速操作的第1副变速操作杆49;与第1副变速操作杆49分开设置,进行第2副变速器25的第2副变速操作的第2副变速操作杆50。因此,拖拉机1能够采用例如在副变速机构18中能够容易地追加追加的变速级的结构,能够采用容易地设置追加的变速级的规格,因此能够提高通用性。
另外,上述本实施方式的作业车辆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权利要求范围记载的范围内进行种种变更。
图24所示的变形例的变速装置5的传动机构13中的2WD/4WD切换机构19,由采用换档器19e进行的机械式切换方式取代图5~图7的传动机构13的液压多片离合器方式,力求成本降低。即,2WD/4WD切换机构19包括传动轴19a、第1齿轮19b、第2齿轮19c、传动轴19d、换档器19e构成。在换档器19e位于4WD位置的情况下,将传递给传动轴19a的旋转动力通过第1齿轮19b、第2齿轮19c传递给传动轴19d。另一方面,在换档器19e位于2WD位置的情况下,切断传递给传动轴19a的旋转动力向传动轴19d侧的动力传递。结果,拖拉机1能够以二轮驱动行驶。
并且,图25所示的变形例的变速装置5的传动机构13不具备作为高低变速机构的Hi-Lo变速机构16(参照图5~图7)。该传动机构13使能够一体旋转地结合在中间轴21上的齿轮216a与能够一体旋转地结合在变速轴22上的齿轮216b啮合地构成。这种情况下,传递给中间轴21的旋转动力通过齿轮216a、齿轮216b传递给变速轴22。
如上所述,本发明通过在发动机4与主变速装置17之间具备前进后退切换机构15或高低变速机构(Hi-Lo变速机构16),从而在比较高的旋转区域将这些离合器C1,C2,C3,C4配置在前变速箱12F,因此能够小型化。并且,通过进一步将2WD/4WD切换机构19的离合器C6、C7和与输入轴14联动的PTO驱动机构20的离合器C5配设在前变速箱12F,从而能够集中地施行保护结构,并且维护保养时的作业也容易。而且由于使离合器C1~C7的全部或者一部分变成液压多级离合器方式,从而需要该控制离合器阀,但通过将它们配设在前变速箱12F的侧面,从而即使采用在前变速箱12F形成油路或者实施液压管线中的任一结构,也能够将其缩短,力求成本的低廉化。

Claims (10)

1.一种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具备:前轮(2)及后轮(3);发动机(4);具备前变速箱(12F)及后变速箱(12R)的变速箱(12);以及配置在变速箱(12)内,从发动机(4)向后轮(3)或前轮(2)传递旋转动力,并且向安装在机体的作业机传递旋转动力的传动机构(13),
上述传动机构(13)具备输入轴(14)、前进后退切换机构(15)、主变速机构(17)、副变速机构(18)、2WD/4WD切换机构(19)和PTO驱动机构(20),将上述前进后退切换机构(15)的离合器(C1、C2)、上述2WD/4WD切换机构(19)的离合器(C6、C7)及上述PTO驱动机构(20)的离合器(C5)和PTO变速机构(39)配置在上述前变速箱(12F)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上述传动机构(13)具备高低变速机构(16)即Hi-Lo变速机构,将上述高低变速机构(16)即Hi-Lo变速机构的离合器(C3、C4)配置在上述前变速箱(12F)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构成为按照连接在发动机(4)的输出侧的输入轴(14)、前进后退切换机构(15)、上述高低变速机构(16)即Hi-Lo变速机构、主变速机构(17)、副变速机构(18)、2WD/4WD切换机构(19)的顺序进行传动,驱动后轮(3)或前轮(2)。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前进后退切换机构(15)的离合器(C1、C2)、上述2WD/4WD切换机构(19)的离合器(C6、C7)、上述PTO驱动机构(20)的离合器(C5)或上述高低变速机构(16)即Hi-Lo变速机构的离合器(C3、C4)构成为液压多片离合器,将各液压多片离合器的控制用离合器阀(55、56、57、64)配置在前变速箱(12F)的侧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将齿轮泵(70)配置在前变速箱(12F)的侧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构成为从与发动机(4)的输出联动的输入轴(14)经由齿轮组(41、38a、70a)驱动齿轮泵(7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向PTO驱动机构(20)的PTO变速机构(39)传递旋转动力的PTO变速输入用传动轴(38b)上,设置使齿轮泵(70)联动的上述齿轮组(41、38a、70a)中之一的PTO输入齿轮(38a),在该PTO输入齿轮(38a)与上述PTO变速输入用传动轴(38b)之间设置有上述PTO用离合器(C5)。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前变速箱(12F)的侧方配设有燃料箱(65L、65R)。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前变速箱(12F)的侧方配设有燃料箱(65L、65R)。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变速箱(12)的前变速箱(12F)与后变速箱(12R)之间设置有间隔壳体(12S),上述间隔壳体(12S)形成为具有支撑主变速机构(17)的变速轴(22、23)以及2WD/4WD切换机构(19)的传动轴(32)的金属部(12Sa)。
CN201410069698.2A 2013-02-28 2014-02-27 作业车辆 Active CN10401561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39195 2013-02-28
JP2013039195A JP6155701B2 (ja) 2013-02-28 2013-02-28 作業車両
JP2013266845A JP2015120484A (ja) 2013-12-25 2013-12-25 作業車両
JP2013-266845 2013-12-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15614A CN104015614A (zh) 2014-09-03
CN104015614B true CN104015614B (zh) 2016-08-31

Family

ID=513870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69698.2A Active CN104015614B (zh) 2013-02-28 2014-02-27 作业车辆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944193B2 (zh)
KR (1) KR101551307B1 (zh)
CN (1) CN104015614B (zh)
TW (1) TWI59491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05265B2 (ja) * 2014-08-01 2018-04-04 株式会社クボタ 走行作業車
JP6346037B2 (ja) * 2014-09-09 2018-06-20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作業車両
SE538560C2 (en) * 2014-12-10 2016-09-20 Scania Cv Ab A gearbox with a PTO clutch with integrated shaft brake
US9783049B2 (en) * 2015-10-09 2017-10-10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Transmission having power take-off
US10935109B2 (en) * 2017-06-22 2021-03-02 Kubota Corporation Work vehicle transmission and work vehicle having the same
CN108533743A (zh) * 2018-04-08 2018-09-14 湖北正信齿轮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工程机械变速箱自动换挡和正反转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JP6904323B2 (ja) * 2018-11-28 2021-07-14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作業車両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L8300453A (nl) * 1983-02-07 1984-09-03 Lely Nv C Van Der Trekker of dergelijk voertuig.
US5651289A (en) * 1994-07-08 1997-07-29 Kubota Corporation Drive transmission system for working vehicle
BR9814469A (pt) * 1997-12-23 2000-10-10 Luk Lamellen & Kupplungsbau Caixa de câmbio
JP3636594B2 (ja) * 1998-05-26 2005-04-06 株式会社クボタ トラクタの伝動装置
WO1999064264A1 (fr) * 1998-06-05 1999-12-16 Kanzaki Kokyukoki Mfg. Co., Ltd. Dispositif de transmission pour vehicule a transmission hydrostatique, et source de pression hydraulique a cet effet
JP2001018671A (ja) * 1999-07-08 2001-01-23 Kanzaki Kokyukoki Mfg Co Ltd トラクタの動力取出し装置
JP2001180319A (ja) * 1999-12-21 2001-07-03 Kanzaki Kokyukoki Mfg Co Ltd 多輪駆動車両
ITBO20000416A1 (it) 2000-07-11 2002-01-11 New Holland Italia Spa Autoveicolo comprendente un dispositivo per mezzo del quale e' possibile selezionare una alta velocita' dell' autoveicolo stesso .
JP4754725B2 (ja) * 2001-06-20 2011-08-24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農作業機
JP4182336B2 (ja) * 2002-12-18 2008-11-19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動力車両の油圧回路
KR100602527B1 (ko) * 2004-03-22 2006-07-20 가부시끼 가이샤 구보다 트랙터의 전동 시스템
US7357210B2 (en) * 2004-04-08 2008-04-15 Kanzaki Kokyukoki Mfg. Co., Ltd. Vehicle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US7854281B2 (en) * 2006-03-30 2010-12-21 Kubota Corporation PTO clutch for work vehicle and operating apparatus for same
JP4820262B2 (ja) * 2006-10-06 2011-11-24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
KR101310698B1 (ko) * 2010-12-17 2013-09-25 이세키노우키가부시키가이샤 작업 차량의 원동부 구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41086A (zh) 2014-11-01
CN104015614A (zh) 2014-09-03
KR20140108137A (ko) 2014-09-05
US20140238757A1 (en) 2014-08-28
US8944193B2 (en) 2015-02-03
TWI594912B (zh) 2017-08-11
KR101551307B1 (ko) 2015-09-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15614B (zh) 作业车辆
JP7034051B2 (ja) トラクタの変速伝動装置及びトラクタ
US10309510B2 (en) Work vehicle
CN105980191A (zh) 农用工作车的变速器组合
US11261951B2 (en) Shift power transmission apparatus of a tractor and tractor
WO2014096448A1 (en) Agricultural vehicle transmission
CN204936823U (zh) 作业车辆
US9874279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a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of a work vehicle in a hydrostatic bypass mode
JP6155701B2 (ja) 作業車両
CN206968391U (zh) 作业车辆
JP2005297710A (ja) 作業車両の動力伝達装置
CN205179668U (zh) 拖拉机
CN204907031U (zh) 作业车辆
CN204704373U (zh) 作业车辆
CN205439979U (zh) 作业车辆
JP2003083420A (ja) ホイール式車両の機械−油圧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
WO2016060023A1 (ja) 作業車両
US11391353B2 (en) Power shift transmission for agricultural machines
CN209688080U (zh) 行走操作部、行驶变速装置、变速操作装置及水田作业机
JP3828529B2 (ja) 農業用トラクタ
JP2007176317A (ja) トラクタの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
JP3662547B2 (ja) 農業用トラクタの走行駆動装置
CN205320492U (zh) 作业车辆
JPS6131742A (ja) 農用トラクタのミツシヨン構造
JP3626145B2 (ja) 農業用トラクタの操向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512

Address after: Xiangyang City, Hubei Province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Park Xiang Dong Guan Guan Road, No. 1

Patentee after: DONGFENG ISEKI AGRICULTURAL MACHINERY CO., LTD.

Address before: Ehime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Iseki &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