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40632A - 苗移植機 - Google Patents

苗移植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440632A
TW201440632A TW102148788A TW102148788A TW201440632A TW 201440632 A TW201440632 A TW 201440632A TW 102148788 A TW102148788 A TW 102148788A TW 102148788 A TW102148788 A TW 102148788A TW 201440632 A TW201440632 A TW 20144063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eedling
planting
solution
seedlings
transport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487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48339B (zh
Inventor
Masami Muranami
Yoshihiko Okubo
Nobuhiro Yamane
Kota Azuma
Akio Tasaki
Original Assignee
Iseki Agricult Mac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03011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4158427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03011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29551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03011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05653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Iseki Agricult Mach filed Critical Iseki Agricult Mach
Publication of TW2014406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406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483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4833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11/00Transplanting machines
    • A01C11/02Transplanting machines for seedling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BSOIL WORKING IN AGRICULTURE OR FORESTRY;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IN GENERAL
    • A01B49/00Combined machines
    • A01B49/04Combinations of soil-working tools with non-soil-working tools, e.g. planting tools
    • A01B49/06Combinations of soil-working tools with non-soil-working tools, e.g. planting tools for sowing or fertilising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lanting Machines (AREA)
  • Sowing (AREA)
  • Catching Or Destruction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的課題係提高作業性或栽種精度。本發明為一種苗移植機,係具備有:行駛裝置;苗搬送部,用以搬送苗;以及苗栽種裝置(6),將由苗搬送部搬送到栽種供給位置(A)的苗栽種在農田中;苗搬送部係具備:上部橫向輸送部(5a),朝左右橫向搬送苗;下降輸送部,與上部橫向輸送部(5a)接續且朝下方的栽種供給位置(A)搬送苗;以及上升輸送部,與下降輸送部接續且朝機體的左右方向外側且成為上側的上部橫向輸送部(5a)的搬送開始端側搬送苗;且朝成為上部橫向輸送部(5a)的搬送開始端側的左右一側偏移地配置;苗栽種裝置(6)係由左右一對的苗栽種夾持工具夾持栽種供給位置(A)的苗且以預定的軌跡作動而將苗栽種在農田中;將貯存溶液劑的溶液劑槽(124)朝與苗搬送部的左右相反側偏移地設置;僅在使左右中之苗搬送部偏移的一側的苗栽種夾持工具設置溶液劑排出口,該溶液劑排出口係在苗栽種夾持工具或苗栽種夾持工具的附近朝農田排出溶液劑。

Description

苗移植機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將番薯苗等藤狀的苗進行移植的苗移植機。
已知有一種苗移植機,係具備有:行駛裝置,具備左右前輪及左右後輪;苗搬送部,由搬送苗的苗搬送帶所構成;以及苗栽種裝置,將由苗搬送部搬送到栽種供給位置的苗栽種到農田;苗搬送部係具備:上部橫向輸送部,朝左右橫向搬送;下降輸送部,與上部橫向輸送部接續且朝下方的栽種供給位置搬送苗;以及上升輸送部,與下降輸送部接續且朝成為上方的上部橫向輸送部的搬送開始端側搬送苗;苗栽種裝置係構成為使在苗搬送部的後側夾持栽種供給位置的苗的左右一對的苗栽種夾持工具以前後較長的預定的軌跡作動而將苗栽種在農田中,在苗栽種夾持工具的附近設置朝農田中排出作為溶液劑的一例的水的溶液劑排出口,並在比苗搬送部還靠前側且左右方向外側(右 側)的位置設置貯存溶液劑(水)的溶液劑槽,將從溶液劑槽朝溶液劑排出口輸送溶液劑的供給管設置成穿過苗搬送部內。
該苗移植機係在苗搬送部的前側配置有載苗台。又,苗搬送部係以機體的左右中央(栽種位置、栽種供給位置)為基準朝成為上部橫向輸送部的搬送開始端側的左右一側(左側)偏移。又,僅在使左右中之與苗搬送部偏移的一側呈相反側的苗栽種夾持工具設置溶液劑排出口。苗栽種夾持工具係由下述構件所構成:由管(pipe)所構成的管軸部;以及形成於軸部的前端之用以把持苗的板狀的把持部;且由管軸部的中空部分構成朝向接續的側方之溶液劑排出口(參照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5-341833號公報
本發明的課題係提高作業性及栽種精度。
本發明為了解決上述課題而採取如下技術手段。
亦即,第1發明是一種苗移植機,係具備有:行駛裝 置(4);苗搬送部(5),用以搬送苗;以及苗栽種裝置(6),將由苗搬送部(5)搬送到栽種供給位置(A)的苗栽種在農田中;苗搬送部(5)係具備:上部橫向輸送部(5a),朝左右橫向搬送苗;下降輸送部(5b),與上部橫向輸送部(5a)接續且朝下方的栽種供給位置(A)搬送苗;以及上升輸送部(5c),與下降輸送部(5b)接續且朝在機體的左右方向外側且成為上側的上部橫向輸送部(5a)的搬送開始端側搬送苗;且朝成為上部橫向輸送部(5a)的搬送開始端側的左右一側偏移地配置;苗栽種裝置(6)係由左右一對的苗栽種夾持工具(31)夾持栽種供給位置(A)的苗且以預定的軌跡(T)作動而將苗栽種在農田中;將貯存溶液劑的溶液劑槽(124)朝與苗搬送部(5)的左右相反側偏移地設置;僅在使左右中之苗搬送部(5)偏移的一側的苗栽種夾持工具(31)設置溶液劑排出口(129),該溶液劑排出口(129)係在苗栽種夾持工具(31)或苗栽種夾持工具(31)的附近朝農田排出溶液劑。
又,第2發明根據第1發明所記載之苗移植機,其中苗栽種夾持工具(31)係由管所構成的軸部(31a)以及形成於軸部(31a)的前端之用以把持苗的把持部(31b)所構成,且在軸部(31a)的左右方向內端側配置把持部(31b),使軸部(31a)的管狀的中空部分朝把持部(31b)的左右外側露出而構成溶液劑排出口(129)。
又,第3發明根據第1或第2發明所記載之苗移植機,其中苗栽種裝置(6)係構成為使在苗搬送部(5)的後側夾持栽種供給位置(A)的苗的苗栽種夾持工具(31)以預定的軌跡(T)作動而將苗栽種在農田中;溶液劑排出口(129)係構成為與苗栽種夾持工具(31)一起進入土中而朝農田排出溶液劑,且構成為可將從溶液劑排出口(129)排出溶液劑的時序調節為僅在溶液劑排出口(129)處於土中時排出的時序、溶液劑排出口(129)在進入土中的狀態與未進入土中的狀態下排出的時序。
又,第4發明根據第1或第2發明所記載之苗移植機,其中將貯存溶液劑的溶液劑槽(124)設置在比苗搬送部(5)還靠前側,且使供給管(128)通過苗搬送部(5)的左右一側地設置,該供給管(128)係從溶液劑槽(124)朝溶液劑排出口(129)輸送溶液劑。
又,第5發明根據第4發明所記載之苗移植機,其中以平面觀視機體,在苗搬送部(5)的前方且溶液劑槽(124)的側之設置有載苗台(82)。
根據第1發明,可將苗搬送部(5)和溶液劑槽(124)分開配置在機體的左右,可一邊使機體的左右重量平衡良好一邊比較流暢地構成從在左右一側偏移的溶液劑槽 (124)至溶液劑排出口(129)的溶液劑的流路,從而可使溶液劑順利地排出而供給至農田。
根據第2發明,除了第1發明的效果以外,由於可利用軸部的管狀的中空部分來構成溶液劑排出口(129),因此可構成為順暢地排出溶液劑,且可廉價地製造具備溶液劑排出口(129)的苗栽種夾持工具(31),而謀求降低成本。又,由於使溶液劑排出口(129)設為朝向左右方向外側,因此可防止夾持的苗掛在形成有溶液劑排出口(129)的軸部與把持部的階差上,而提高栽種精度。
根據第3發明,除了第1或第2發明的效果以外,根據農田的土質、作業速度等條件,在農田的土等不易堵塞溶液劑排出口(129)時,溶液劑排出口(129)僅處於土中時排出溶液劑,可在土中朝苗的附近確實地供給溶液劑。另一方面,在農田的土等容易堵塞溶液劑排出口(129)時,溶液劑排出口(129)在不進入土中的狀態下排出溶液劑,在溶液劑排出口(129)未進入土中的狀態下,可使溶液劑順暢地流動而防止溶液劑排出口(129)的堵塞。
根據第4發明,除了第1或第2發明的效果以外,藉由使供給管通過苗搬送部(5)的左右一側,相較於供給管通過苗搬送部(5)內的構成,更加為簡單,且容易進行供給管 的維護。
根據第5發明,除了第4發明的效果以外,可將苗搬送部(5)、溶液劑槽(124)以及載苗台(82)配置成合理的小型化,從而謀求機體的小型化。
1‧‧‧苗移植機
2‧‧‧操縱手把
2a‧‧‧把手部
3‧‧‧引擎
4‧‧‧行駛裝置
5‧‧‧苗搬送部
5a‧‧‧上部橫向輸送部
5b‧‧‧下降輸送部
5c‧‧‧上升輸送部
6‧‧‧苗栽種裝置
7‧‧‧後輪
8‧‧‧前輪
9‧‧‧變速箱體
10‧‧‧傳動箱
11‧‧‧後車軸
12‧‧‧臂
13‧‧‧升降用液壓汽缸
14‧‧‧平衡桿
16‧‧‧左右水平控制用液壓汽缸
17‧‧‧感測器
17a‧‧‧主接地部分
17b‧‧‧副接地部分
18‧‧‧栽種升降桿
19‧‧‧主離合器桿
20‧‧‧前輪支撐框架
21‧‧‧臂部分
22‧‧‧前車軸
23‧‧‧手把框架
26‧‧‧苗收容體
31‧‧‧苗栽種夾持工具
31a‧‧‧軸部
31b‧‧‧把持部
32‧‧‧栽種傳動箱
32a‧‧‧第一殼體部
32b‧‧‧第二殼體部
32c‧‧‧第三殼體部
34‧‧‧驅動臂
36‧‧‧支撐連桿部
37‧‧‧擺動連桿
38‧‧‧支撐框架
40‧‧‧連結軸
41‧‧‧夾持工具器
41a‧‧‧結合基部
41b‧‧‧支柱部
42b‧‧‧軸承
43‧‧‧開閉用凸輪
43a‧‧‧突部
44‧‧‧拉伸彈簧
45‧‧‧苗掉落防止板
46‧‧‧支撐構件
47‧‧‧支承板部
49‧‧‧夾具
60‧‧‧滾動限制工具
61‧‧‧培土導引用支撐板
62‧‧‧培土導引支撐軸
63‧‧‧培土導引支撐框架
64‧‧‧培土導引輪
65‧‧‧連動電纜
66‧‧‧連動桿
67‧‧‧輸入軸
68‧‧‧錐形齒輪
69‧‧‧第二軸
70‧‧‧第一軸
71‧‧‧第一驅動鏈輪
72‧‧‧第一鏈條
73‧‧‧第一從動鏈輪
74‧‧‧第二驅動鏈輪
75‧‧‧第二鏈條
76‧‧‧第二從動鏈輪
77‧‧‧栽種離合器軸(第三軸)
78‧‧‧栽種離合器
80‧‧‧株距變速機構
81‧‧‧載苗台支撐框架
82‧‧‧載苗台
83‧‧‧變速桿
83a‧‧‧把持部
84‧‧‧等速傳動齒輪
85‧‧‧不等速傳動齒輪
86‧‧‧第四軸
87‧‧‧傳動切換機構
88‧‧‧第三驅動鏈輪
89‧‧‧第三鏈條
90‧‧‧第三從動鏈輪
91‧‧‧栽種驅動軸(第五軸)
92‧‧‧覆土輪
93‧‧‧穩定用彈簧
94‧‧‧覆土輪支撐框架
95‧‧‧上下調節用旋轉軸
96‧‧‧覆土輪安裝框架
97‧‧‧覆土工具高度調節操作工具
97a‧‧‧操作把手
98‧‧‧高度調節用錐形齒輪
99‧‧‧刻度盤及顯示標籤
100‧‧‧壓地輪
101‧‧‧壓地框架
101a‧‧‧支點軸
101b‧‧‧伸縮調節部
102‧‧‧壓地用凸輪
103‧‧‧凸輪輥
104‧‧‧壓地輪用刻度盤及壓地輪用顯示標籤
105‧‧‧固定鉤
105a‧‧‧軸
106‧‧‧刮板支撐用板
107‧‧‧刮板臂
107a‧‧‧刮板轉動支點軸
108‧‧‧刮板
109‧‧‧彈壓裝置
110‧‧‧刮板作動用輥
111‧‧‧張力輥
112‧‧‧苗限制桿
113‧‧‧前後驅動輥
114‧‧‧第一從動輥
115‧‧‧第二從動輥
116‧‧‧導引條
117‧‧‧槽
118‧‧‧備用苗收容部
119‧‧‧備用苗收容部支撐框架
120‧‧‧收納用止動部
121‧‧‧變速桿導件
122‧‧‧左右傾斜桿
122a‧‧‧把持部
123‧‧‧左右傾斜桿導件
124‧‧‧溶液劑槽
125‧‧‧泵驅動用凸緣
125a‧‧‧基部凸緣部
125b‧‧‧調節用凸緣部
126‧‧‧泵(柱塞泵)
127‧‧‧泵汽缸桿
128‧‧‧供給管
129‧‧‧溶液劑排出口
151‧‧‧位置調整螺栓
152‧‧‧連結軸支架
153‧‧‧防止位置偏移導件
154‧‧‧夾持壓調整構件
155‧‧‧彈簧安裝銷
156‧‧‧補強板
157‧‧‧金屬襯套
166‧‧‧彈力彈簧
181‧‧‧時序取出凸輪
182‧‧‧時序取出用臂
183‧‧‧株距變速用滑動鍵
A‧‧‧栽種供給位置
C‧‧‧苗搬送方向
F‧‧‧接合部
R‧‧‧連桿機構
T‧‧‧軌跡
t‧‧‧藤
T’‧‧‧動軌跡
V‧‧‧縱接合面
圖1係苗移植機的側視圖。
圖2係感測器的俯視圖。
圖3係苗移植機的俯視圖。
圖4係顯示容易理解前輪滾動(rolling)機構的前視圖。
圖5係顯示容易理解培土(hilling)導引輪的上升機構的側視圖。
圖6係顯示栽種傳動箱及苗栽種裝置等的局部剖面俯視圖
圖7係顯示栽種傳動箱及苗栽種裝置等的局部省略的側視圖。
圖8係顯示苗移植部的俯視圖。
圖9係顯示苗移植部的剖面側視圖。
圖10係顯示苗栽種夾持工具的安裝構成的俯視圖。
圖11係顯示苗移植部的防止位置偏移導件的放大圖。
圖12(A)係顯示栽種株距最大時船底栽法的軌跡及動軌跡的側視圖,圖12(B)係顯示栽種株距最小時船底 栽法的軌跡及動軌跡的側視圖。
圖13(A)係顯示栽種株距最大時斜栽的軌跡及動軌跡的側視圖,圖13(B)係顯示栽種株距最小時斜栽的軌跡及動軌跡的側視圖。
圖14係顯示覆土輪及壓地輪的側視圖。
圖15係顯示固定鉤的後視圖。
圖16係顯示覆土輪及壓地輪的俯視圖。
圖17係顯示覆土輪的局部剖面後視圖。
圖18係顯示苗搬送部的後視圖。
圖19係顯示左側的苗栽種夾持工具的俯視圖。
圖20係顯示左側的苗栽種夾持工具的側視圖。
以下說明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此外,以下的實施方式僅為一實施方式,並非用以限定申請專利範圍。
移植番薯苗的苗移植機1係在具備行駛裝置4與操縱手把2的機體具備:苗搬送部5,用以搬送番薯苗;以及苗栽種裝置6,將由該苗搬送部5搬送而來的苗栽種在農田中。行駛裝置4係具備:引擎3;左右一對的後輪7,係藉由該引擎3傳遞而至的動力而驅動旋轉;以及左右一對的前輪8,轉動自如地支撐在該後輪7的前方。
在引擎3的後部配置有變速箱體9,該變速箱體9係具有從其左側部朝引擎3的左側方延伸的殼體部分,該殼 體部分與引擎3的左側部連結。成為引擎3的輸出軸進入該殼體部分而朝變速箱體9內的傳動機構傳遞動力的結構。在變速箱體9的左右兩側部轉動自如地安裝傳動箱10,而從變速箱體9朝左右兩外側方延伸的車輪驅動軸的前端進入該傳動箱10的轉動中心而朝傳動箱10內的傳動機構傳遞行駛用的動力。接著,行駛用的動力係經由傳動箱10內的傳動機構,傳遞到朝機體後方側延伸並朝其後端的內側側方突出的後車軸11,從而後輪7驅動旋轉。
在左右的傳動箱10之朝變速箱體9的安裝部上,左右分別一體地安裝朝上方延伸的臂12,將左右的臂12與平衡桿14的左右兩側部經由連結部連結,該平衡桿14係繞著上下軸心轉動自如地安裝在固定於變速箱體9的升降用液壓汽缸13的活塞桿前端。右側的連結部係由桿所構成,左側的連結部係由可伸縮的左右水平控制用液壓汽缸16所構成。
若升降用液壓汽缸13作動而使其活塞桿朝機體後方突出,則左右的臂12係朝後方轉動,伴隨於此,傳動箱10朝下方轉動,而機體上升。相反地,若升降用液壓汽缸13的活塞桿朝機體前方送入,則左右的臂12係朝前方轉動,伴隨於此,傳動箱10朝上方轉動,而機體下降。該升降用液壓汽缸13係以根據用以檢測對機體的培土上表面高度的感測器17的檢測結果,使機體相對於培土上表面高 度達到設定高度之方式作動而構成,又,亦可以藉由配置在操縱手把2附近的栽種升降桿18的人為操作,使機體上升或下降之方式作動而構成。此外,前述栽種升降桿18係能進行苗栽種裝置6及苗搬送部5的驅動的接通/斷開的操作。又,在栽種升降桿18的側方設置用以操作變速箱體9內的主離合器而可進行行駛裝置4的行駛的接通/斷開操作的主離合器桿19。
感測器17構成為將左右寬度較大的板狀的主接地部分17a與從主接地部分17a朝後側延伸的左右寬度較小的棒狀的副接地部分17b接觸農田來檢測農田面的高度,且構成為主接地部分17a與副接地部分17b係一體地上下轉動而檢測農田面的高度。主接地部分17a係配置在比苗搬送部5還靠前側,副接地部分17b係配置在主接地部分17a的左右中央位置及朝栽種供給位置A的左右一側(左側)偏移的位置且在機體側面觀視時苗搬送部5的上升輸送部5c的下方位置。
又,若左右水平控制用液壓汽缸16進行伸縮作動,則左側的傳動箱10上下轉動而使左側的後輪7上下運動,並使機體朝左右傾斜。左右水平控制用液壓汽缸16係以根據用以檢測機體相對於左右水平的左右傾斜的擺式(pendulum)的左右傾斜感測器的檢測結果,使機體成為左右水平之方式作動而構成。
左右的前輪8係旋轉自如地安裝在前車軸22,該前車軸22係固定在朝前輪支撐框架20的左右兩側部的下方延伸的臂部分21的下端部,該前輪支撐框架20係繞者前後方向的軸心轉動自如地安裝在引擎3下方的左右中央位置。因此,左右的前輪8係繞著機體的左右中央的前後方向的軸心自由滾動轉動。又,將作為可限制前輪支撐框架20的滾動轉動的限制銷之滾動限制工具60插入設置於機體側的框架部與前輪支撐框架20的孔中,藉此可在以機體為基準且沒有左右高度差的狀態下固定前輪支撐框架20,且可使在傾斜地或在左右存在階差的農田的培土隨動性(tracking)及直進性提高。在使一般的前輪支撐框架20滾動時,成為將滾動限制工具60僅插入前輪支撐框架20側的備用孔的結構。
在前輪支撐框架20的前側,可轉動地支撐從該前輪支撐框架20經由培土導引用支撐板61而朝左右方向延伸的培土導引支撐軸62。經由從該培土導引支撐軸62朝前方延伸的左右各個培土導引支撐框架63支撐左右的培土導引輪64。培土導引輪64為空轉(idling)輪,且為與培土的側面接觸並使機體貼合培土行駛來進行導引之周知的構成。在升降用液壓汽缸13的活塞桿與培土導引支撐軸62之間,連結有連動電纜65。此外,前述活塞桿與連動電纜65係利用壓縮式的彈力(flexibility)彈簧166等經由彈力 機構而連結,從而防止因免鍵軸襯(mecha-lock)等引起的連動電纜65等的破損。在機體旋轉時等,使左右的後輪7朝下運動而使機體朝最上升位置上升時,伴隨升降用液壓汽缸13的活塞桿朝後側移動,連動電纜65連動而被拉動,使培土導引支撐軸62轉動且左右的培土導引支撐框架63朝上運動,從而左右的培土導引輪64以機體為基準而上升。
操縱手把2係安裝在前端部固定於變速箱體9的手把框架23的後端部。手把框架23係配置在從機體的左右中央偏向右側的位置,並朝後方延伸且從前後中間部朝斜後上方延伸。操縱手把2係從手把框架23的後端部朝左右並朝後方延伸而將其各後端部作為操縱手把2的把手(grip)部2a、2a。操縱手把2的左右的把手部2a、2a係設定在適當高度,以便作業者容易用手握住該把手部2a、2a。此外,在圖例中,將把手部2a、2a分為左右,但也可以將操縱手把2的左右的後端部相互左右連結而將其連結部分作為把手部。
苗栽種裝置6係由下述構件所構成:苗移植部,具有苗栽種夾持工具31及使該苗栽種夾持工具31開閉的機構;以及連桿機構R,使該苗移植部作動。驅動苗栽種裝置6的連桿機構R的驅動部係設置在內裝傳動機構的栽種傳動箱32,該傳動機構係從變速箱體9內接受連桿機構R 驅動用的動力並進行傳動。栽種傳動箱32係具有:第一殼體部32a,其前部與變速箱體9的後部連結並朝後斜上方延伸;第二殼體部32b,固定在該第一殼體部32a的上部左側部且朝左側方延伸;以及第三殼體部32c,固定在該第二殼體部32b的左端部且朝後斜下方延伸。
前後方向的輸入軸67係用以將來自變速箱體9內的動力的朝第一殼體部32a內傳動。針對第一殼體部32a內的傳動機構進行說明,該傳動機構構成為從輸入軸67經由一對錐形齒輪(bevel gear)68朝左右方向的第一軸70傳動,接著從第一軸70經由第一驅動鏈輪71、第一鏈條72及第一從動鏈輪73朝第二軸69傳動,接著從第二軸69經由第二驅動鏈輪74、第二鏈條75及第二從動鏈輪76朝作為傳動軸的栽種離合器軸(第三軸)77上的栽種離合器78傳動。栽種離合器78係為習知之用以在預定的相位斷開傳動之定位停止離合器,使苗栽種裝置6在夾持此後取出的苗之前的預定相位(位置)停止。若栽種離合器78在傳動狀態下,則該栽種離合器78與栽種離合器軸77一體旋轉。另一方面,從第二軸69經由具備傳動比不同的複數組(三組)等速齒輪對之株距變速機構80使時序取出凸輪181驅動旋轉,且藉由時序取出凸輪181與時序取出用臂182接觸而使該時序取出用臂182轉動,解除時序取出用臂182對於栽種離合器78的非傳動位置的限制,栽種離合器78成為傳動狀態而旋轉一圈。若栽種離合器78旋轉一圈,則 再次被時序取出用臂182限制而成為非傳動狀態。株距變速機構80係利用株距變速用滑動鍵183而擇一地選擇複數組(三組)等速齒輪對中的一組,利用所選擇的等速齒輪對的傳動來驅動時序取出凸輪181。因此,構成為藉由傳動比不同的等速齒輪對的選擇來切換時序取出凸輪181的驅動速度,藉由切換栽種離合器78成為傳動狀態的時序,來切換栽種株距。
栽種離合器軸77係從第一殼體部32a內通過第二殼體部32b內而延伸到第三殼體部32c內。對第三殼體部32c內的傳動機構進行說明,從栽種離合器軸77經由一對等速傳動齒輪84或一對作為偏心齒輪的不等速傳動齒輪85朝第四軸86傳動。此外,用以將進行傳動的齒輪擇一地切換為一對等速傳動齒輪84或一對不等速傳動齒輪85的傳動切換機構87係由在第四軸86上設置在一對等速傳動齒輪84與一對不等速傳動齒輪85之間的切換離合器所構成。因此,傳動切換機構87係成為在朝苗栽種裝置6的傳動路徑上切換為以等速傳動的等速傳動狀態、與以不等速傳動的不等速傳動狀態的結構。接著,成為從第四軸86經由第三驅動鏈輪88、第三鏈條89及第三從動鏈輪90朝栽種驅動軸(第五軸)91傳動,接著利用栽種驅動軸91驅動苗栽種裝置6的連桿機構R的後述的驅動臂34,從而驅動苗栽種裝置6的結構。
此外,第三殼體部32c係設置成以作為該第三殼體部32c的輸入軸的栽種離合器軸77為中心在上下方向轉動自如,苗栽種裝置6及苗搬送部5係設置成以行駛裝置4為基準與第三殼體部32c一起在上下轉動自如。
設置固著在第三殼體部32c並朝後方延伸的支撐框架38,苗栽種裝置6的連桿機構R係由驅動臂34、支撐連桿部36、以及擺動連桿37所構成,該驅動臂34係藉由來自第三殼體部32c內的傳動而驅動旋轉,該支撐連桿部36係前端部連結在驅動臂34,該擺動連桿37係連結支撐連桿部36的後端部與支撐框架38。從機體左側觀視,驅動臂34係朝右旋轉。由支撐連桿部36所支撐的苗移植部動作,而處於苗移植部的前端部(後端部)的苗栽種夾持工具31係從大致上方進入到土壤內,一邊在土中朝下側移動一邊朝後側移動到下死點(lower dead center)位置,以在朝後側移動的軌跡的上側通過該軌跡的附近的方式,一邊朝前側移動一邊朝上側移動而進行從土壤內退出的退出動作,以在前後描繪較長的軌跡T的方式運動。此外,該軌跡T係苗栽種夾持工具31相對於機體描繪的運動軌跡(靜軌跡),苗栽種夾持工具31相對於機體前進行駛時的農田描繪的運動軌跡為動軌跡T'。
與支撐連桿部36一體地移動的苗移植部係由一對夾持工具器41、一對苗栽種夾持工具31以及軸承(bearing) 42b所構成,該一對夾持工具器41係連結在由支撐連桿部36支撐的連結軸40,該一對苗栽種夾持工具31係固著在該夾持工具器41的前端部且夾持苗,該軸承42b係設置在夾持工具器41之與前述苗栽種夾持工具31的相反側。藉由設置在開閉用凸輪43的側面的突部43a與軸承42b接觸,從而一對苗栽種夾持工具31的相互間隔變大。亦即,一對夾持工具器41相互繞著連結軸40轉動,從而一對苗栽種夾持工具31的間隔變大。因此,成為藉由開閉用凸輪43使一對苗栽種夾持工具31夾持苗、或解除該夾持的結構。此外,在一對夾持工具器41之間設置有拉伸彈簧44,藉由該拉伸彈簧44將一對苗栽種夾持工具31朝相互接近的方向施力。又,於苗栽種夾持工具31的相對向面設置凹部(dimple)而容易夾持苗。
開閉用凸輪43係固著在驅動臂34的前端側,與驅動臂34一體旋轉。因此,若開閉用凸輪43轉動,則在栽種的軌跡T(動軌跡T')的下死點附近,開閉用凸輪43的突部43a與軸承42b接觸,一對苗栽種夾持工具31的前端部朝開啟方向動作,其後,在苗栽種夾持工具31到達栽種供給位置A的時序,軸承42b超過突部43a,而被一對夾持工具器41之間的拉伸彈簧44施力,從而該前端部朝關閉方向動作,夾持處於栽種供給位置A的番薯苗的藤的下端部(在栽種供給位置A中,由番薯苗朝前後方向,因此在其後端部)。接著,苗栽種夾持工具31係在由該苗栽種夾 持工具31夾持苗的狀態下,藉由驅動臂34的旋轉,以直到栽種軌跡T(栽種的動軌跡T')的下死點附近將苗埋入土壤內的並且將其前端朝後方移動之方式,一邊使前後姿勢朝前傾倒一側傾斜一邊作動,在前述下死點附近,凸輪43的突部43a再次與軸承42b接觸,一對苗栽種夾持工具31的前端部打開,放下夾持的苗而移植在土壤內。
此外,變更驅動臂34中的開閉用凸輪43的安裝相位,藉此可變更苗栽種夾持工具31開放苗的夾持的時序。因此,可一邊確認栽種狀態一邊適當調節苗栽種夾持工具31朝土中插入苗的藤的長度,而謀求栽種精度的提高。藉由變更開閉用凸輪43的安裝相位,苗栽種夾持工具31夾持苗的時序也能變更,但設定為不會對栽種供給位置A的苗的夾持造成障礙的時序。此外,亦可構成為更換開閉用凸輪43或突部43a等來切換,且不變更苗栽種夾持工具31夾持苗的時序,僅變更苗栽種夾持工具31開放苗的夾持的時序。
此外,利用後述的苗搬送部5以朝前後方向的姿勢朝栽種供給位置A供給番薯苗,因此苗栽種裝置6以維持在朝向前後方向的姿勢下朝土壤內移植番薯苗,以相對於土壤面傾斜的姿勢移植番薯苗的藤。由於苗栽種裝置6在朝後下方延伸的栽種軌跡T上作動且進行栽種,因此苗以朝前側傾斜的狀態被栽種。如此,若苗的栽種姿勢的前傾變 大而成為船底栽法,則苗的根容易延伸出複數條,且所栽培的番薯的個數增加,而適用在即使栽培加工等的番薯等時每一個番薯的尺寸較小仍想栽培複數個番薯的情況。
在栽種軌跡T(動軌跡T')的下死點附近打開而解除苗的夾持的一對苗栽種夾持工具31係一邊使其姿勢進一步朝前傾倒側傾斜一邊朝前側移動,在該移動途中一邊朝呈鉛直姿勢的一側改變前後傾斜姿勢一邊作動,並進行一邊朝前方移動一邊上升地從土中拔出的退出動作。因此,苗栽種夾持工具31係朝土壤內進入的進入軌跡與從土壤內退出的退出軌跡接近,因此不會使農田的栽種孔過度變大而適當地進行苗的栽種。
圖例所示的軌跡T(動軌跡T’)係利用傳動切換機構87將朝苗栽種裝置6的傳動切換為等速傳動狀態時的軌跡。構成為當利用傳動切換機構87切換為不等速傳動狀態時,驅動臂34以不等速旋轉,在土中朝下死點位置的之朝後側移動時的軌跡T上的速度些許變快,而苗朝土中的插入長度變長。
圖例所示的軌跡T(動軌跡T’)上的圓標記係顯示驅動臂34的旋轉相位之每15度的位置。此外,在圖例中,顯示有將株距設定為最小時與設定為最大時,無論株距的變更如何,作為靜軌跡的軌跡T都相同,以株距的變更而 變化者為動軌跡T’。從圖例可知,在為船底栽法時,苗栽種夾持工具31的前端的作動速度相較於超過下死點位置之朝前側移動時在土中朝下死點位置之朝後側移動時更快。藉此,可將在土中朝下死點位置之朝後側移動的移動量變大,而可進行船底栽法。
當將擺動連桿37朝支撐框架38的連結支點切換到後下側的位置時,軌跡T(動軌跡T’)具有稍微立起的傾向(上下幅度變大,在土中的前後幅度變小。),成為傾斜栽種狀態的斜栽。該斜栽與船底栽法相比,雖然栽培後的番薯的個數變少,但每一個番薯的尺寸變大,適合於一般食用的番薯的栽培。
在苗栽種裝置6的後方,設置有成為左右一對覆土工具的覆土輪92。該覆土輪92為空轉輪,從支撐框架38的後端部經由覆土輪支撐框架94而設置,係與土壤面接觸,一邊將栽種的苗的左右側方的土壤覆蓋於苗一邊進行按壓。因此,構成為藉由該左右一對覆土輪92的接地,來支撐繞著栽種傳動箱32的第三殼體部32c之成為輸入軸的栽種離合器軸77轉動的苗栽種裝置6及苗搬送部5,且苗栽種裝置6及苗搬送部5追隨農田面的凹凸而擺動且相對於農田面維持在預定的高度。在支撐框架38與手把框架23之間,設置使苗栽種裝置6及苗搬送部5的上下擺動穩定的穩定用彈簧93,而成為利用該穩定用彈簧93吊掛苗栽 種裝置6及苗搬送部5的結構。此外,亦可以將苗栽種裝置6及苗搬送部5不上下擺動之方式固定。因此,苗栽種裝置6及苗搬送部5的本身重量作用於覆土輪92,從而可利用覆土輪92得到充分的壓地作用。此外,覆土輪支撐框架94為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筒狀的框架,在覆土輪支撐框架94的內部設置有:上側的上下調節用旋轉軸95,係在外周面形成有外螺紋;以及下側的覆土輪安裝框架96,形成有內螺紋。覆土輪安裝框架96係上部可在覆土輪支撐框架94上下滑動但因為角軸的結構而不會旋轉的結構,且下部分支為左右雙叉(two-pronged),在所分支的左右雙叉部分旋轉自如地安裝左右的覆土輪92。接著,上下調節用旋轉軸95係藉由配置在上下調節用旋轉軸95的上端的高度之作為旋轉手把的覆土工具高度調節操作工具97的旋轉操作經由高度調節用錐形齒輪98傳遞而旋轉。因此,構成為藉由覆土工具高度調節操作工具97的操作,上下調節用旋轉軸95旋轉且覆土輪安裝框架96上下運動而調節覆土輪92的高度。此外,在覆土輪安裝框架96的上部,設置有作為覆土輪92的高度位置的基準的刻度盤及顯示標籤99。覆土工具高度調節操作工具97係朝具有操縱手把2的左右一側的右側傾斜且朝後方亦即右斜後方延伸,覆土工具高度調節操作工具97的操作把手97a係在平面觀視機體時配置在操縱手把2的左右的把手部2a之間,且操縱手把2的下方或下方附近。又,在苗栽種裝置6的栽種軌跡T的上方配置有覆土輪92,由於覆土輪92與栽種後的苗 的位置關係相近而變得緊密接觸,從而可適當地維持覆土輪92的壓地,而可得到良好的壓地效果。
在左右的覆土輪92之間設置有作為壓地工具的壓地輪100,該壓地輪100係朝下運動而按壓栽種後的苗的上方的土壤。壓地輪100的直徑比覆土輪92還小,在朝下運動的壓地狀態下,在機體側面觀視時收容在左右的覆土輪92內,且配置在以覆土輪92的旋轉軸心為基準朝後側偏移的位置。壓地輪100係設置在以設置於支撐框架38的支點軸101a為中心地上下轉動的壓地框架101,且設置有相較於支點軸101a配置在更靠前側的凸輪輥103,壓地框架101係藉由凸輪輥103從下側接觸與驅動臂34一體旋轉的壓地用凸輪102,利用壓地用凸輪102的驅動而一邊限制朝下運動側的轉動一邊變化凸輪輥103接觸的壓地用凸輪102的直徑,從而進行上下運動。因此,壓地輪100及壓地框架101的本身重量係作為壓地力而作用於農田。藉由該壓地輪100,可在栽種苗之後按壓該苗的正上方的土壤。此外,藉由壓地輪100的按壓作用,朝上方矯正處於地上的苗,從而抑制苗與鋪設在農田面上的覆蓋膜(mulching film)接觸而因覆蓋膜的熱產生的損傷。又,壓地框架101係具備利用雙重的框架結構而朝前後伸縮的伸縮調節部101b,且藉由伸縮調節部101b的前後的伸縮而可調節壓地輪100的前後位置。此外,在伸縮調節部101b設置有作為壓地輪100的前後位置的基準的壓地輪用刻度 盤及壓地輪用顯示標籤104。又,在支撐框架38設置有作為固定工具的固定鉤105,該固定鉤105係不使壓地框架101上下運動地固定在朝上運動位置。固定鉤105係以前後方向的軸105a為中心可上下轉動之方式設置,且在使壓地輪100作動時使固定鉤105朝斜右上側轉動而從位於較壓地框架101還靠右側的該壓地框架101的上下轉動區域離開的位置,且壓地框架101利用壓地用凸輪102能上下轉動。另一方面,在不使壓地輪100作動時,使固定鉤105朝下側轉動而將壓地框架101懸掛在該固定鉤105上,且凸輪輥103不接觸旋轉的壓地用凸輪102,而將壓地輪100固定在從地面朝上方離開的位置。
又,在支撐框架38的下側固著有刮板支撐用板106,在以設置於刮板支撐用板106的刮板轉動支點軸107a為中心進行轉動的刮板臂107的下端部設置有刮板108,該刮板108係由屬於彈性體的橡膠製的板所構成。刮板108係在左右兩個部位具備有從前側進入的切口部,藉由左右各個苗栽種夾持工具31進入左右的切口部,而去除附著在左右的苗栽種夾持工具31的左右各者的左右兩面上的土。在較刮板臂107的刮板轉動支點軸107a還靠上側的上部與其後側位置的刮板支撐用板106之間設置有屬於拉伸彈簧的彈壓裝置109,藉由彈壓裝置109,刮板108朝前側被施力。另一方面,在擺動連桿37設置有刮板作動用輥110,在苗栽種夾持工具31進入土中且朝軌跡T(動軌跡T’)的下 死點位置之朝後側移動時,刮板作動用輥110從前側接觸刮板臂107的下部,使該刮板臂107的下部朝後側移動,而使刮板108強制性地從軌跡T(動軌跡T’)朝離開的一側退開。接著,在苗栽種夾持工具31從土中退出並朝前側移動的退出移動過程中,刮板作動用輥110朝前側移動而從刮板臂107的下部離開,且藉由彈壓裝置109的施力,刮板臂107的下部朝前側移動,而使刮板108在前側的軌跡T上移動。藉此,刮板108係構成為當苗栽種夾持工具31在土中栽種苗時強制性地從軌跡T朝離開的一側退開,且在前述退出移動過程中藉由彈壓裝置109的施力而在軌跡T上移動,彈壓裝置109係朝苗栽種夾持工具31退出並移動的一側(前側)對刮板108施力。
對苗栽種裝置6進行詳細說明,該苗栽種裝置6係具有:一對苗栽種夾持工具31,係夾持藤狀的苗;以及一對夾持工具器41,係與該苗栽種夾持工具31連接且對一對苗栽種夾持工具31進行開閉操作。接著,苗栽種夾持工具31與夾持工具器41係以縱接合面V結合。縱接合面V係成為與苗栽種夾持工具31的軌跡T(動軌跡T’)平行的大致鉛直面。根據上述結構,可容易地進行苗栽種夾持工具31的上下的安裝角度及栽種深度的調整。又,將設置在苗栽種夾持工具31的接合基部的兩個螺栓用孔中之靠近苗栽種夾持工具31的前端的孔設為長孔。藉由上述結構,可將苗栽種夾持工具31的前端的爪部的調整範圍變大。
又,將苗栽種夾持工具31的接合基部設為L字型的構造,在該L字型構造的一邊且夾持工具器41的上方之與縱接合面V垂直的面上,設置有用以沿著縱接合面V進行苗栽種夾持工具31的位置調整的位置調整螺栓151。根據上述結構,容易進行苗栽種夾持工具31的安裝角度及栽種深度的微調整。此外,雖然構成為位置調整螺栓151處於夾持工具器41的上方,但亦可構成為位置調整螺栓151處於夾持工具器41的下方或側方。
又,苗栽種夾持工具31係構成為朝處於兩個夾持工具器41的內側的縱接合面V安裝,並在兩者之間夾入墊片等夾持壓調整構件154可調整苗栽種夾持工具31的夾持壓。藉由上述構成,可使苗移植部整體變得小型化,並且可進行夾持壓的微調整。在上述中雖使用墊片作為夾持壓調整構件154,但亦可使用間隔件等具有一定厚度的構工具。
在夾持工具器41的上方設置兩根用以支承拉伸彈簧44的彈簧安裝銷155,在相對向的夾持工具器41架設拉伸彈簧44來施加夾持力。接著,上述位置調整螺栓151係設置在平面觀視時避開兩根彈簧安裝銷155的位置。在上述中,雖然位置調整螺栓151係設置在兩根彈簧安裝銷155的中央,但亦可設置在比兩根彈簧安裝銷155更靠近苗栽 種夾持工具31的前端的一側。
夾持工具器41係由與苗栽種夾持工具31結合的結合基部41a和支柱部41b所成。該支柱部41b係以熔接將其一端部接合於前述結合基部41a。又,與左右的苗栽種夾持工具31對應的結合基部41a與支柱部41b的左右的接合部F係以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錯開的方式構成。成為夾持工具器41的開閉動作支點的連結軸40係位於支柱部41b的長度方向大致中央部,以連結軸40為中心可轉動地結合一對夾持工具器41。除此以外,在支柱部41b的另一端部設置潤滑脂(grease)封入式軸承42b,該軸承42b的外周與開閉用凸輪43抵接,軸承42b相互的間隔藉由開閉用凸輪43的突部43a而變大,藉此加大苗栽種夾持工具31的間隔。如上所述,可構成為藉由使接合部F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錯開,在連結軸40部分使支柱部41b在上下重合。亦即,將夾持工具器41設為更加簡單的構成,藉此可實現降低成本等。
連結軸40係由與支撐連桿部36結合的連結軸支架152來固定,該支撐連桿部36係構成連桿機構R,並且使苗栽種夾持工具31產生苗栽種動作。除此以外,在支撐連桿部36之與連結軸支架152相鄰接的位置,設置約束夾持工具器41上下動作的防止位置偏移導件153。藉由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錯開的位置夾入夾持工具器41的支柱(stay) 部41b,從而約束支柱部41b的上下方向的動作。又,構成為支柱部41b之間在上下具有間隙。藉由如前述那樣構成,可防止與夾持工具器41的前端結合的苗栽種夾持工具31的位置偏移。此外,在防止位置偏移導件153設置補強板156,並且為了確保維修保養性而設為可拆卸的結構。又,在固定於連結軸支架152的連結軸40與支柱部41b之間,分別設置對準兩根支柱部的金屬襯套(metal bush)157。
苗搬送部5係由苗搬送帶所構成,該苗搬送帶係具備:上部橫向輸送部5a,在苗搬送方向C上具備複數個以藤朝前後方向的姿勢收容番薯苗之作為苗收容部的苗收容體26,並且在機體上部側朝右方向搬送該苗收容體26;下降輸送部5b,將由該上部橫向輸送部5a搬送而來的苗收容體26朝機體下方搬送;以及上升輸送部5c,將由該下降輸送部5b搬送而來的苗收容體26朝機體上方搬送且返回前述上部橫向輸送部5a的搬送開始端側;沿著單一的環路(loop)狀的搬送路徑搬送苗收容體26。又,上部橫向輸送部5a係構成為突出到比左側的前輪8及後輪7更朝左側,左端成為機體的左側的最外端。此外,在上升輸送部5c的中間部設置有使苗搬送帶朝左右方向內側撓曲的張力輥111,藉此,成為上升輸送部5c不干擾左側的後輪7的結構。又,前述上部橫向輸送部5a的後端係配置在比左側的前輪8及後輪7更靠後側的位置。因此,作業者係在 左側的後輪7及上部橫向輸送部5a的後側朝該上部橫向輸送部5a供給苗。前述搬送路徑係以在側面觀視時上部橫向輸送部5a位於後側之方式傾斜,在處於苗搬送部5的後側的作業者的附近位置配置上部橫向輸送部5a的苗收容體26,以便作業者容易進行上部橫向輸送部5a之朝苗收容體26的苗供給作業。此外,苗栽種裝置6係將由前述下降輸送部5b朝苗搬送部5的搬送軌跡的最下方位置的栽種供給位置A搬送的苗收容部26的苗栽種在農田中。此外,在前述下降輸送部5b的上部設置有被支撐構件46支撐的苗掉落防止板45,該苗掉落防止板45係以不掉落苗之方式將苗導引至苗收容部26。
在上部橫向輸送部5a的上方設置有左右方向的苗限制桿112。因此,作業者係在上部橫向輸送部5a僅將苗的藤載置在苗限制桿112的上側,則苗的藤的彎曲的一側成為下側,則與藤彎曲相同側彎曲的藤的下端成為朝下側彎曲的狀態,可以後述的所期望的狀態朝苗收容體26供給苗。
又,在苗收容體26的表面(外周面)的後端部具備有作為苗保持工具的夾具49,夾持並保持苗的藤的後端部。夾具49係由從苗搬送帶的支承板部47朝上突出的左右一對夾持體所構成。此外,前述左右一對夾持體係一方由具有彈性的海綿狀的樹脂所構成,另一方由具有柔軟性的刷 子所構成,以免損傷夾持的苗的藤。作業者將苗朝下方按入,藉此苗由左右一對夾持體夾持而固定。
苗搬送帶係繞掛在設置於上部右側的前後驅動輥113、設置於下部的左右的第一從動輥114、以及設置於上部左側的第二從動輥115上,藉由驅動輥113的驅動而旋轉。此外,在左右的第一從動輥114之間,苗搬送帶係在左右大致水平方向搬送苗,但在該搬送部分設定有苗栽種裝置6夾持並取出苗的栽種供給位置A。另一方面,在苗搬送帶的背面(內周面),在比該苗搬送帶的寬度方向(前後方向)的中央還靠後的位置,形成有沿著該苗搬送帶的旋轉方向突出之屬於突條的導引條116。在與該導引條116對應的第一從動輥114及第二從動輥115的位置形成有槽117,藉由導引條116與槽117咬合而防止苗搬送帶的前後方向的位置偏移。此外,在上述中,雖將導引條116設為突條,但亦可將導引條116設為槽條,在第一從動輥114及第二從動輥115構成與作為前述槽條的導引條咬合的突出部。
將下端連結在擺動連桿37上的連動桿66的上端連結在設置於前後的驅動輥113的驅動軸部的單向離合器。因此,在苗栽種裝置6的作動中擺動連桿37擺動時,連動桿66進行上下往復移動,經由單向離合器,前後的驅動輥113係間歇性地驅動使苗搬送帶朝苗搬送方向作動。該苗搬送 帶的間歇性地驅動係構成為在苗栽種裝置6的苗栽種夾持工具31夾持苗時停止,除此以外之情形時進行驅動。因此,由於在苗栽種裝置6的苗栽種夾持工具31夾持苗下降而栽種在土壤中時苗收容體26停止,因此可將苗順利地從苗收容體26取出並將苗適當地栽種到農田中。
在苗搬送部5的前側,從栽種傳動箱32的第一殼體部32a經由載苗台支撐框架81設置有載苗台82。以收容在收容箱等的狀態將番薯苗載置在該載苗台82上,作業者係將載苗台82上的苗朝苗搬送部5的上部橫向輸送部5a供給。載苗台82的後端部係配置於靠近上部橫向輸送部5a的前端部,而謀求朝上部橫向輸送部5a補充苗的簡單化。
又,在上部橫向輸送部5a的左側方設置有收容備用的苗的籠狀的備用苗收容部118。備用苗收容部118係由可繞第二從動輥115的中心轉動的前後備用苗收容部支撐框架119支撐。若使備用苗收容部支撐框架119朝機體的左右方向內側(右側)轉動,使備用苗收容部118朝位於上部橫向輸送部5a的上方的收納位置移動,則可縮小機體寬度。備用苗收容部118係以朝右側的轉動而越過死點,備用苗收容部支撐框架119與設置在機體上的收納用止動部120接觸而保持在收納位置。即使在該收納位置,備用苗收容部118亦不干擾苗搬送部5的苗搬送帶或夾具49,而可驅動苗搬送部5。
從變速箱體9的位置朝後側延伸地設置有作為操作桿的變速桿83,該變速桿83係可切換變速箱體9內的傳動機構並對行駛裝置4的行駛速度進行有級變速操作。變速桿83係從行駛裝置4通過由苗搬送部5的上部橫向輸送部5a、下降輸送部5b以及上升輸送部5c所圍繞的空間內而朝苗搬送部5的後側延伸。亦即,變速桿83係通過苗搬送部5的預定的環路狀的搬送路徑內。變速桿83的把持部83a係朝苗搬送部5的後側突出,但支撐變速桿83並且標記變速位置的桿支撐構件的變速桿導件121係配置在由上部橫向輸送部5a、下降輸送部5b以及上升輸送部5c所圍繞的空間內。因此,一邊維持變速桿83的操作性一邊儘量將變速桿83及變速桿導件121配置在前側。此外,變速桿導件121係由栽種傳動箱32的第三殼體部32c支撐,與苗搬送部5及苗栽種裝置6一起以左右方向的栽種離合器軸77為中心上下擺動。接著,在變速桿83的前端部(比苗搬送部5還靠前側的變速箱體9之後方的部分),設置有可在桿軸方向上伸縮的伸縮部分,藉由該伸縮部分的彈力而容許變速桿83的上下擺動,使變速桿導件121與變速桿83側的指示部不會分離過大。
又,從變速箱體9部分朝後側延伸地設置有作為操作桿的左右傾斜桿122,該左右傾斜桿122係切換設置在變速箱體9部分的滾動用液壓閥而使左右水平控制用液壓汽 缸16強制性地作動。左右傾斜桿122係從行駛裝置4延伸到由苗搬送部5的上部橫向輸送部5a、下降輸送部5b以及上升輸送部5c所圍繞的空間內。左右傾斜桿122的把持部122a及左右傾斜桿導件123係配置在由上部橫向輸送部5a、下降輸送部5b以及上升輸送部5c所圍繞的空間內。因此,成為將左右傾斜桿122儘量配置在前側的結構。此外,由於左右傾斜桿122的操作頻度比變速桿83還低,因此即使將左右傾斜桿122配置在前述空間內,亦不會妨礙操作性。此外,左右傾斜桿122係暫時朝左右操作而鬆開後恢復到中立位置的桿,由於沒有如變速桿83般的指示部,因此不會如變速桿83般的伸縮。
此外,在比苗搬送部5還靠前側且左右方向外側(右側)的位置,配置有貯存作為溶液劑的水的溶液劑槽(水槽)124。此外,溶液劑槽124係配置在載苗台82的右側方的位置。栽種離合器軸77係朝栽種傳動箱32的第一殼體部32a的右側方突出,且在栽種離合器軸77安裝有泵驅動用凸緣125,而在從泵驅動用凸緣125的旋轉中心偏移的位置連結有構成送水的泵(柱塞泵(plunger pump))126的泵汽缸桿127的前端。此外,泵汽缸部分係連結在機體上。因此,構成為從溶液劑槽124經由供給管128朝泵126供給水,泵驅動用凸緣125由栽種離合器軸77的驅動而旋轉,藉此泵汽缸桿127由曲柄運動而往復運動,依序送出汽缸內的水。栽種傳動箱32內甚至在苗移植機1的傳動路 徑上,將泵126安裝於配置在最上位的傳動軸的栽種離合器軸77,藉此可將泵126配置在高位,可確保至後述的溶液劑排出口129的落差,而可順暢地輸送水,且在作業結束時等容易將殘留在供給管128內的水排出。泵驅動用凸緣125係與栽種離合器軸77一體旋轉的基部凸緣部125a、和利用安裝螺栓安裝在基部凸緣部125a的調節用凸緣部125b成為雙重凸緣結構,且在具備調節用凸緣部125b的長孔中插入安裝螺栓。構成為在具備調節用凸緣部125b的連結部連結泵汽缸桿127,以基部凸緣部125a為基準沿著長孔使調節用凸緣部125b移動(旋轉),藉此泵汽缸桿127的往復運動的作動時序(作動相位)變化,而變更並調節相對於苗栽種裝置6的作動相位的灌水時序(相位)。
在標準中,灌水時序係從苗栽種夾持工具31進入土中開始至到達下死點位置的期間中、以及驅動臂34的旋轉角度旋轉大約90度的期間中從溶液劑排出口129排出水的時序。接著,藉由調節用凸緣部的旋轉可連續地調整灌水時序,在使灌水時序為最晚時,在苗栽種夾持工具31從土中退出後且刮板108與苗栽種夾持工具31接觸之前進行灌水。另一方面,在使灌水時序為最早時,從苗栽種夾持工具31在栽種供給位置A夾持苗後朝土中進入之前開始灌水。因此,設置有與苗栽種夾持工具31一起進入土中而朝農田排出溶液劑的溶液劑排出口129,且構成為可將從溶液劑排出口129排出溶液劑的時序調節為僅在溶液劑排出 口129處於土中時排出的時序、溶液劑排出口129在進入土中的狀態與未進入土中的狀態下排出的時序。
此外,苗栽種夾持工具31係由成為朝夾持工具器41的安裝側的軸部31a、與把持形成於軸部的前端的苗的板狀的把持部31b所構成,利用熔接將把持部31b固著在軸部31a的左右方向靠內端的位置。在左側的苗栽種夾持工具31中,軸部31a係由管所構成,軸部31a的管狀的中空部分的把持部31b側的端部係在把持部31b的左右外側露出,由該露出部分構成排出水的溶液劑排出口129。因此,在苗栽種夾持工具31的外側(與苗左右呈相反側)排出水,因此可防止因水淋在栽種的苗上而造成的對栽種的影響,從而謀求栽種精度的提高。又,左側的苗栽種夾持工具31的軸部31a係夾持工具器41側的端部朝向斜右上側彎曲,前述端部連接移送來自泵126的水的供給管128。因此,通過溶液劑排出口129,可朝栽種的苗的附近供給(灌水)溶液劑。亦即,前述軸部31a的端部係朝另一方(右側)的苗栽種夾持工具31側傾斜地配置,而抑制與處於緊靠左側的位置調整螺栓151的干涉,並且使水的流動順暢。接著,僅在左側的苗栽種夾持工具31設置溶液劑排出口129,在右側的苗栽種夾持工具31不設置溶液劑排出口129。
因此,苗搬送部5配置成朝成為上部橫向輸送部5a 的搬送開始端側的左右一側(左側)偏移,而將貯存溶液劑的溶液劑槽124設置為使與苗搬送部5左右相反側(右側)偏移,僅在苗搬送部5偏移的一側(左側)的苗栽種夾持工具31設置溶液劑排出口129,該溶液劑排出口129係在苗栽種夾持工具31或苗栽種夾持工具31的附近朝農田排出溶液劑。
藉由泵126的驅動阻力朝栽種離合器軸77傳遞,從而抑制苗栽種裝置6的動作因本身重量或慣性等而較所欲的作動先行作動。即使在未灌水時或從機體拆下泵126時,亦可藉由安裝用以對栽種離合器軸77傳遞制動力的制動裝置來取代泵126,而可抑制苗栽種裝置6的動作因本身重量或慣性等而較所欲的作動先行作動。此外,在泵126的驅動阻力較小而無法充分抑制苗栽種裝置6的先行作動時,設置從上側懸掛苗栽種夾持工具31的輔助彈簧,藉由該輔助彈簧的彈壓力而輔助性地抑制前述先行作動。又,設置有覆蓋泵126的防護罩,即使在代替泵126而安裝制動裝置的狀態下,該防護罩亦可安裝在機體上,而謀求安全性的提高。在防護罩上黏貼根據行駛速度或株距變速的設定的栽種株距的查詢表(lookup table),不論在安裝泵126或制動裝置時都可確認查詢表。
又,在暫時未灌水時等係藉由用以將從泵126送出的水返回至溶液劑槽124之返回配管使水循環,即使不拆下 泵126也可不灌水地進行作業。此外,設置有切換閥,該切換閥係將從泵126送出的水切換為朝溶液劑排出口129的供給管128供給的狀態、與朝前述返回配管供給的狀態。
根據以上所述,苗移植機1係在利用左右的前輪8及後輪7而跨越培土的狀態下,藉由行駛裝置4使機體自走(self-propelled),且由處於左側的後輪7的後方並行走在左側的前輪8及後輪7所通過的培土的谷底部之作業者朝該自走的機體的苗搬送部5的上部橫向輸送部5a供給番薯苗。苗搬送部5係搬送所供給的苗,接著,苗栽種裝置6係將由苗搬送部5朝栽種供給位置A搬送而來的苗栽種到農田中。苗搬送部5係在苗搬送方向C具備複數個苗收容體26,番薯苗係以其藤朝前後方向的姿勢收容在該苗收容體26。作業者係將苗藉由上部橫向輸送部5a供給到在機體上部側朝左右一方向搬送的苗收容體26。亦即,作業者係將苗的藤的下端部朝夾具49供給且將苗固定於苗收容體26。供給有苗的苗收容體26係藉由與上部橫向輸送部5a接續的下降輸送部5b被搬送到機體下方。由該下降輸送部5b搬送來的苗收容體26係藉由上升輸送部5c被搬送到機體上方,且返回前述上部橫向輸送部5a的搬送開始端側。苗栽種裝置6係藉由驅動部使苗栽種夾持工具31進行升降運動,並在該苗收容體26的後側對收容於由下降輸送部5b朝栽種供給位置A搬送而來的苗收容體26的苗的後端部發揮作用而將苗栽種在農田中。此時,苗被苗收容體 26的夾具49夾持且固定,但由於苗栽種裝置6的苗栽種夾持工具31的夾持力比該夾具49的夾持力還大,因此苗栽種裝置6係藉由使苗沿著栽種軌跡T朝後側移動,使苗的藤從夾具49脫落。
在移植該番薯苗時,作業者係將苗的藤的下端部固定到處於苗搬送部5的上部橫向輸送部5a的苗收容體26的夾具49而進行供給,若以彎曲的藤t的下端朝向下側的狀態供給,則該苗由苗搬送部5搬送,在栽種供給位置A,藤t的下端成為朝向上側的狀態,苗的葉相對於藤而朝向上側。接著,利用苗栽種裝置6,將苗以該姿勢移植到土壤內。因此,苗栽種裝置6的苗朝土壤內的搬送行程單純,因此藤不易折彎或扭曲,而提高移植精度,並可以相對於傾斜的藤使葉集中地朝向上側的狀態移植番薯苗。又,上下延伸的一對苗栽種夾持工具31在栽種供給位置A以朝前側傾斜的狀態夾持朝上側彎曲的藤的下端,因此可使苗栽種夾持工具31的朝向相對於彎曲的藤的下端的朝向處於接近於垂直方向的狀態,即使苗的位置在栽種供給位置A稍微偏移,亦可謀求苗的夾持確實化、穩定化,並可以適當的姿勢栽種苗,從而進行穩定的苗的移植。
因此,由於可以相對於傾斜的藤使葉集中地朝向上側的狀態移植番薯苗,因此移植後的苗的葉係可朝土壤外突出而接受太陽光等的光,根的伸長也旺盛,而能進行良好 的生長,故可使番薯的栽培旺盛。又,由於根據藤的朝向,特別是根據容易彎曲的藤的下端的朝向來判斷葉相對於藤的軸心的朝向來進行移植,因此該判斷變得容易,容易進行朝夾具49供給苗的作業,提高作業者朝苗收容體26的苗供給作業的作業效率,而可使欲提高移植作業效率的苗搬送部5以高速作動,從而可謀求苗搬送部5的苗搬送作業的作業效率的提高。
2‧‧‧操縱手把
2a‧‧‧把手部
5a‧‧‧上部橫向輸送部
6‧‧‧苗栽種裝置
7‧‧‧後輪
8‧‧‧前輪
10‧‧‧傳動箱
18‧‧‧栽種升降桿
19‧‧‧主離合器桿
20‧‧‧前輪支撐框架
21‧‧‧臂部分
23‧‧‧手把框架
26‧‧‧苗收容體
32c‧‧‧第三殼體部
45‧‧‧苗掉落防止板
62‧‧‧培土導引支撐軸
63‧‧‧培土導引支撐框架
64‧‧‧培土導引輪
82‧‧‧載苗台
83a‧‧‧等速傳動齒輪
97a‧‧‧高度調節用錐形齒輪
112‧‧‧前後驅動輥
118‧‧‧備用苗收容部
124‧‧‧泵驅動用凸緣
128‧‧‧溶液劑排出口
A‧‧‧苗搬送方向
C‧‧‧接合部

Claims (5)

  1. 一種苗移植機,係具備有:行駛裝置(4);苗搬送部(5),用以搬送苗;以及苗栽種裝置(6),將由苗搬送部(5)搬送到栽種供給位置(A)的苗栽種在農田中;苗搬送部(5)係具備:上部橫向輸送部(5a),朝左右橫向搬送苗;下降輸送部(5b),與上部橫向輸送部(5a)接續且朝下方的栽種供給位置(A)搬送苗;以及上升輸送部(5c),與下降輸送部(5b)接續且朝在機體的左右方向外側且成為上側的上部橫向輸送部(5a)的搬送開始端側搬送苗;且朝成為上部橫向輸送部(5a)的搬送開始端側的左右一側偏移地配置;苗栽種裝置(6)係由左右一對的苗栽種夾持工具(31)夾持栽種供給位置(A)的苗且以預定的軌跡(T)作動而將苗栽種在農田中,將貯存溶液劑的溶液劑槽(124)朝與苗搬送部(5)的左右相反側偏移地設置,僅在使左右中之苗搬送部(5)偏移的一側的苗栽種夾持工具(31)設置溶液劑排出口(129),該溶液劑排出口(129)係在苗栽種夾持工具(31)或苗栽種夾持工具(31)的附近朝農田排出溶液劑。
  2.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苗移植機,其中苗栽種夾持工具(31)係包括:由管所構成的軸部(31a)以及形成於軸部(31a)的前端之用以把持苗的把持部(31b)所構成,且在軸部(31a)的左右方向內端側配置把持部(31b),使軸部(31a)的管狀的中空部分朝把持部(31b)的左右外側露出而構成溶液劑排出口(129)。
  3.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之苗移植機,其中苗栽種裝置(6)係構成為使在苗搬送部(5)的後側夾持栽種供給位置(A)的苗的苗栽種夾持工具(31)以預定的軌跡(T)作動而將苗栽種在農田中;溶液劑排出口(129)係構成為與苗栽種夾持工具(31)一起進入土中而朝農田排出溶液劑,且構成為可將從溶液劑排出口(129)排出溶液劑的時序調節為僅在溶液劑排出口(129)處於土中時排出的時序、溶液劑排出口(129)在進入土中的狀態與未進入土中的狀態下排出的時序。
  4.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之苗移植機,其中將貯存溶液劑的溶液劑槽(124)設置在比苗搬送部(5)還靠前側,且使供給管(128)通過苗搬送部(5)的左右一側地設置,該供給管(128)係從溶液劑槽(124)朝溶液劑排出口(129)輸送溶液劑。
  5. 如請求項4所記載之苗移植機,其中以平面觀視機體,在苗搬送部(5)的前方且溶液劑槽(124)的側方設置有載苗台(82)。
TW102148788A 2013-02-19 2013-12-27 苗移植機 TWI5483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30112A JP2014158427A (ja) 2013-02-19 2013-02-19 苗移植機
JP2013030111A JP6295511B2 (ja) 2013-02-19 2013-02-19 苗移植機
JP2013030110A JP6056535B2 (ja) 2013-02-19 2013-02-19 苗移植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40632A true TW201440632A (zh) 2014-11-01
TWI548339B TWI548339B (zh) 2016-09-11

Family

ID=50864419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48791A TWI566682B (zh) 2013-02-19 2013-12-27 苗移植機
TW102148789A TWI539895B (zh) 2013-02-19 2013-12-27 苗移植機
TW102148788A TWI548339B (zh) 2013-02-19 2013-12-27 苗移植機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48791A TWI566682B (zh) 2013-02-19 2013-12-27 苗移植機
TW102148789A TWI539895B (zh) 2013-02-19 2013-12-27 苗移植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KR (5) KR101570716B1 (zh)
CN (14) CN103988622B (zh)
TW (3) TWI56668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570716B1 (ko) * 2013-02-19 2015-11-20 이세키노우키가부시키가이샤 모종 이식기
KR101701006B1 (ko) * 2014-11-07 2017-01-31 김재동 고구마 정식기
CN104641770B (zh) * 2015-02-02 2016-11-23 浙江理工大学 两自由度变曲柄五杆驱动机构形成移栽轨迹的设计方法
CN104956817B (zh) * 2015-06-19 2017-08-25 雷选 一种可倾斜投苗的甘蔗苗栽植机
CN106258118B (zh) * 2015-06-24 2018-12-07 株式会社久保田 步行式插秧机
CN106416544A (zh) * 2016-08-13 2017-02-22 复旦大学 一种采集海三棱藨草球茎苗的土钻及其使用方法
CN106233903A (zh) * 2016-10-02 2016-12-21 钱有利 秧苗栽植续送机
CN107046892B (zh) * 2017-03-09 2023-05-12 山东农业大学 智能型甘薯裸苗移栽机
CN107711010B (zh) * 2017-10-14 2019-12-31 潘颍芳 小辣椒双行移栽机
CN109496509A (zh) * 2018-12-03 2019-03-22 李佳奇 采用新能源作为动力装置的插秧机的自动化插秧组件
CN110771325B (zh) * 2019-12-10 2020-12-18 厦门安鑫鹭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园林苗木移植用快速固土机构
CN111386813A (zh) * 2020-02-14 2020-07-10 山东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 一种裸苗柔性夹持输送装置及方法
CN111328511A (zh) * 2020-03-03 2020-06-26 山东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 一种甘薯裸苗移栽机及方法
CN111512944B (zh) * 2020-04-29 2021-12-17 成都市农林科学院 适合于水培苗的移栽机器人
CN112293003B (zh) * 2020-11-03 2023-03-17 吉林农业大学 一种可降解人参种苗盘的全自动人参移栽机及移栽方法
CN114303551B (zh) * 2021-12-20 2023-08-11 山东菜实惠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山芋种植用辅助保护装置
CN114128464A (zh) * 2022-01-05 2022-03-04 卓斐(东营)农业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红薯苗移栽机
CN114830896B (zh) * 2022-06-02 2023-11-17 杭州互动农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基于农业生产用红薯苗栽种装置
CN117158168B (zh) * 2023-11-03 2024-01-19 西南林业大学 一种林业种植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81192U (zh) * 1990-11-12 1991-07-24 秦宗祥 栽插定位装置
JP3568759B2 (ja) * 1997-11-27 2004-09-22 三菱農機株式会社 乗用移動農機におけるミッション
JP2002136205A (ja) * 2000-11-01 2002-05-14 Mametora Noki Kk 苗移植機における鎮圧装置
JP4867077B2 (ja) * 2001-04-09 2012-02-01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苗植機
JP3690401B2 (ja) 2003-03-28 2005-08-31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苗移植機
JP3743435B2 (ja) 2003-04-18 2006-02-08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苗移植機
JP4466204B2 (ja) * 2004-06-01 2010-05-26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苗移植機
JP4635723B2 (ja) 2005-05-31 2011-02-23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苗移植機
CN201011762Y (zh) * 2007-02-08 2008-01-30 冯康健 半自动滚筒式移栽机
JP5012206B2 (ja) * 2007-05-21 2012-08-29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苗植嘴
JP2009178049A (ja) 2008-01-29 2009-08-13 Iseki & Co Ltd 苗移植機
JP2008307057A (ja) 2008-08-25 2008-12-25 Iseki & Co Ltd 苗移植機
JP2010046041A (ja) * 2008-08-25 2010-03-04 Iseki & Co Ltd 苗移植機
JP5359124B2 (ja) * 2008-08-28 2013-12-04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苗植機
CN201467676U (zh) * 2009-09-02 2010-05-19 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一种夹持式移栽机
JP5418445B2 (ja) * 2010-08-31 2014-02-19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移植機
JP2012139113A (ja) * 2010-12-28 2012-07-26 Iseki & Co Ltd 苗植付装置
JP5927763B2 (ja) * 2011-02-23 2016-06-01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作業車両
CN202545642U (zh) * 2011-02-28 2012-11-21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离合器机构
KR101530239B1 (ko) * 2012-04-27 2015-06-22 이세키노우키가부시키가이샤 모종 이식기
KR101570716B1 (ko) * 2013-02-19 2015-11-20 이세키노우키가부시키가이샤 모종 이식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40103826A (ko) 2014-08-27
KR101512685B1 (ko) 2015-04-16
CN103988622B (zh) 2017-09-15
KR20140103822A (ko) 2014-08-27
CN103988619A (zh) 2014-08-20
KR101570722B1 (ko) 2015-11-20
CN203633118U (zh) 2014-06-11
CN103988620A (zh) 2014-08-20
TW201438562A (zh) 2014-10-16
CN203633112U (zh) 2014-06-11
CN103988620B (zh) 2016-08-24
CN103988618B (zh) 2016-06-22
TW201440633A (zh) 2014-11-01
CN103988622A (zh) 2014-08-20
KR20140103824A (ko) 2014-08-27
KR101570716B1 (ko) 2015-11-20
KR20140103823A (ko) 2014-08-27
CN103988619B (zh) 2016-08-24
CN203661570U (zh) 2014-06-25
KR20140103825A (ko) 2014-08-27
CN103988618A (zh) 2014-08-20
KR101570720B1 (ko) 2015-11-20
TWI566682B (zh) 2017-01-21
CN203633117U (zh) 2014-06-11
KR101570718B1 (ko) 2015-11-20
CN103988621B (zh) 2016-05-18
TWI548339B (zh) 2016-09-11
CN203801256U (zh) 2014-09-03
CN103988621A (zh) 2014-08-20
CN203633113U (zh) 2014-06-11
CN203633115U (zh) 2014-06-11
CN203633116U (zh) 2014-06-11
TWI539895B (zh) 2016-07-01
CN203633114U (zh) 2014-06-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39895B (zh) 苗移植機
JP6421770B2 (ja) 苗移植機
JP2012024106A (ja) 苗植機
JP6056535B2 (ja) 苗移植機
JP2010226982A (ja) 乗用苗植機
JP6466868B2 (ja) 苗移植機
JP2008054581A (ja) 苗植機
JP6295511B2 (ja) 苗移植機
JP2014158425A5 (zh)
JP2014239670A (ja) 苗移植機
JP3870077B2 (ja) 甘薯苗の移植機
JP2014158427A (ja) 苗移植機
JP2007043958A (ja) 植付機
JP2011050264A (ja) 苗移植機
JP2015188436A (ja) 苗移植機
JP5870485B2 (ja) 苗移植機
JP2011160703A (ja) 苗移植機
JP2014158426A5 (zh)
JP2023005207A (ja) 移植機
JP5070786B2 (ja) 苗植機
JP2009153472A (ja) 苗移植機
JP2012135272A5 (zh)
JP2016082905A (ja) 苗移植機
JP2012024105A (ja) 苗植機
JPH11206206A (ja) 苗移植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