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30481A - 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及事務機器 - Google Patents

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及事務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430481A
TW201430481A TW103102742A TW103102742A TW201430481A TW 201430481 A TW201430481 A TW 201430481A TW 103102742 A TW103102742 A TW 103102742A TW 103102742 A TW103102742 A TW 103102742A TW 201430481 A TW201430481 A TW 20143048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plates
adjusting
original
assembled
actuat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027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46611B (zh
Inventor
Koichi Katano
Original Assignee
Kem Hongko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em Hongkong Ltd filed Critical Kem Hongkong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4304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304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466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46611B/zh

Links

Landscapes

  • Holders For Sensitive Materials And Original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 Exposure Or Original Feeding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losing And Opening Devices For Wings, And Checks For Wings (AREA)

Abstract

一種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包含一組裝元件、一支撐元件、一升降元件、一受壓元件、一作動元件、一第一彈簧承元件、一第二彈簧承元件及一壓縮螺旋彈簧。支撐元件藉由第一鉸鏈銷轉動地裝在組裝元件的二側板,升降元件藉由第二鉸鏈銷轉動地裝在支撐元件的二側板,升降元件往與支撐元件相反方向轉動,受壓元件設在組裝元件的二側板間,作動元件設在升降元件上組裝第二鉸鏈銷的一側,第一彈簧承元件靠接受壓元件,第二彈簧承元件靠接作動元件,壓縮螺旋彈簧設在第一彈簧承元件與第二彈簧承元件間,作動元件設有靠接第二彈簧承元件的彈力調節手段。

Description

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及事務機器
本發明係關於適合用於影印機、多功能複合機(具有影印機、傳真機、印表機等機能的機器)、印刷機、傳真機與掃瞄機等具有原稿壓合板之事務機器的一種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以及具有其此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的事務機器。
在上述事務機器裡的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中,由於原稿壓合板裝有原稿自動輸送裝置,具有一定的重量,因此進行開闔操作時需使用可相消重量的壓縮螺旋彈簧。但是,因為壓縮螺旋彈簧本身具有的彈力並非是均勻的,同時彈力也會隨著長期的使用產生變化,所以使用上還必須加上用以調節壓縮螺旋彈簧的彈力調節手段。
上述之彈力調節手段大多如日本專利公開2002-202640號公報和日本專利公開2004-101620號公報的記載內容所示,其為使用螺絲起子等工具將調節元件在彈性手段的軸方向上轉動,來調節彈性手段的有效長度,達到調節彈力的目的。其中,調節元件係碰觸彈性手段的一側端部。
然而,若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具有此類構成的彈力調節手段,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會無法從裝置本體或者是原稿壓合板上拆卸做調節,具有難以實施調節操作的問題。
針對上述問題,日本專利公開2009-237046號公報所揭露之發明係設計為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的調節可在事務機器的前側實行。
日本專利公開2009-237046號公報所揭露的發明中,調節元件係由凸輪凸部及兩片的第一圓盤與第二圓盤所構成,其中,調節元件設置有彈簧承元件並用以承受彈性手段的彈力,第一圓盤與第二圓盤係具有凸輪溝部,第二圓盤係為可轉動的構成,操作用突起從第二圓盤往彈簧承元件的外部突出,操作者可在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的前側用手指按壓操作 用突起,使第二圓盤進行階段地轉動,讓第一圓盤往上下方向移動,從而調整彈性手段的彈力。
但是,日本專利公開2009-237046號公報所記載之彈性手段的彈力調節手段其組成的元件數量多,構造複雜且成本高,儘管操作者可以在事務機器的前端用手指按壓操作突起往左右轉動,具有容易進行調節操作的優點,但因為是使用手指進行調節,所以還具有難以實施微調節的缺點。進一步地說,由於第二圓盤上還附帶有彈性手段的彈簧負重量,不僅難以用手指轉動第二圓盤來調節,在調節幅度還受到凸輪段數的限制下,因此會產生難以做到微調節的問題。
彈性手段的彈力隨著長期使用所產生的變化,無疑地代表著彈性手段的劣化,另外,彈力也與事務機器的設置環境、原稿壓合板的開闔頻率及摩擦手段其摩擦力矩長期使用的變化有著密切關聯,這些變化都不是階段性調節所能充分解決及對應的。
本發明為了解決上述的問題,提供一種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其係具有簡單的結構組成,且能讓操作者在事務機器的前側使用鉗子、板手或螺絲起子等工具輕易地對彈性手段的彈力進行連續的微調節。此外,本發明還提供一種使用此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的事務機器。
為達上述目的,本發明之一種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包含一組裝元件、一支撐元件、一升降元件、一受壓元件、一作動元件、一第一彈簧承元件、一第二彈簧承元件以及一壓縮螺旋彈簧。組裝元件係具有一底板及二側板,組裝元件的二側板分別從底板的兩側直立站起。支撐元件係具有一上板、二側板及二抱持片,支撐元件的二側板分別從支撐元件其上板的兩側垂下設置,二抱持片係分別該支撐元件的二側板以往內側凹折彎曲的方式形成,支撐元件的二側板藉由第一鉸鏈銷分別轉動地組裝在組裝元件的二側板。升降元件係具有一上板及二側板,升降元件的二側板分別從升降元件其上板的兩側垂下設置,升降元件的二側板藉由第二鉸鏈銷分別轉動地組裝在支撐元件其二側板的自由端側,升降元件的二側板可往與支撐元件相反的方向轉動。受壓元件係設置在組裝元件的二側板之間, 作動元件係設置在升降元件上組裝第二鉸鏈銷的一側。第一彈簧承元件係靠接受壓元件且被二抱持片所支持,第一彈簧承元件滑動地收裝在支撐元件內部。第二彈簧承元件係靠接作動元件且被二抱持片所支持,第二彈簧承元件滑動地收裝在支撐元件內部。壓縮螺旋彈簧係彈性地設置在第一彈簧承元件與第二彈簧承元件之間,其中,作動元件設置有一彈力調節手段,彈力調節手段靠接第二彈簧承元件。
在一實施例中,作動元件設置在升降元件其二側板上組裝第二鉸鏈銷的一側。
在一實施例中,作動元件設置在升降元件的頂板。
在一實施例中,彈力調節手段包含一溝部、一調節元件以及一調節螺絲。溝部係設置在作動元件的軸方向上,調節元件係靠接第二彈簧承元件且具有嵌入溝部的一插填部,調節螺絲係組裝在作動元件且用以移動調節元件。
在一實施例中,彈力調節手段包含一溝部、一第一調節元件、一第二調節元件以及一調節螺絲。溝部係設置在作動元件的軸方向上,第一調節元件係可移動地承載放置在溝部,第二調節元件係靠接第二彈簧承元件且支撐第一調節元件,第二調節元件可移動地組裝在作動元件,第二調節元件的移動範圍受到一預設範圍的限制,調節螺絲係組裝在作動元件,調節螺絲的前端側靠接第一調節元件。
在一實施例中,彈力調節手段包含一調節元件以及一調節螺絲。調節元件係靠接第二彈簧承元件,調節元件可移動地組裝在升降元件的二側板,調節元件與作動元件呈平行狀態,調節螺絲係組裝在作動元件,調節螺絲的前端側靠接調節元件。
又,本發明之一種事務機器,其係具有上述記載內容的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
承上所述,本發明透過以上的構成,讓操作者能在事務機器的前側將原稿壓合板從事務機器的裝置本體上拆卸、將原稿壓合板從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上拆卸,或者是將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從原稿壓合板上拆卸。也能讓操作者在不需搬動事務機器之情況下,對使用在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中的壓縮螺旋彈簧(其作為彈性手段)進行彈力的調節,具有可 輕易對彈性手段進行彈力調節的功效。
1‧‧‧事務機器
10‧‧‧第二鉸鏈銷
11‧‧‧第一彈簧承元件
11a、12a‧‧‧彈簧收容部
11b‧‧‧凸輪部
12‧‧‧第二彈簧承元件
12b‧‧‧頂面
13、25‧‧‧升降元件
13a、25a、8a‧‧‧上板
13b、4b、25b、8b‧‧‧側板
13c、25c‧‧‧組裝板
13d‧‧‧母螺絲部
13e、25d‧‧‧變形組裝孔
14‧‧‧壓縮螺旋彈簧
16‧‧‧受壓元件
17、26‧‧‧作動元件
17a‧‧‧卡止部
17b、17c‧‧‧軸部
17d、26e‧‧‧溝部
17e、26k、26n‧‧‧母螺絲孔
18、27、31‧‧‧調節螺絲
18a‧‧‧頭部
18b‧‧‧公螺絲部
18c、29a‧‧‧卡合部
18d‧‧‧六角穴
19‧‧‧調節元件
19a‧‧‧插填部
19b‧‧‧卡合孔
19c‧‧‧凹部
2‧‧‧裝置本體
2a‧‧‧接觸玻璃
20‧‧‧厚重原稿
26a‧‧‧凸緣部
26b、26f‧‧‧組裝軸部
26c‧‧‧第一調節角穴
26d‧‧‧圓形軸部
26g‧‧‧第二調節角穴
26h、5b‧‧‧組裝螺絲
26j‧‧‧卡止元件
26m‧‧‧插通孔
27a‧‧‧負號溝部
28‧‧‧第一調節元件
28a‧‧‧第一傾斜部
29‧‧‧第二調節元件
29b‧‧‧收容部
29c‧‧‧第二傾斜部
3‧‧‧原稿壓合板
3a‧‧‧原稿自動輸送裝置
30‧‧‧緊固螺帽
4‧‧‧組裝元件
4a‧‧‧底板
4c‧‧‧後板
4d、4e‧‧‧組裝孔
5a‧‧‧組裝釦
6‧‧‧高度調節螺絲
7‧‧‧高度調節手段
8‧‧‧支撐元件
8c‧‧‧抱持片
8d‧‧‧導引溝
9‧‧‧第一鉸鏈銷
A、B、C‧‧‧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
D、E‧‧‧彈力調節手段
圖1為使用本發明之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的事務機器(影印機)將原稿壓合板開啟後的正面圖。
圖2為將本發明之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往事務機器組裝後的側面圖。
圖3為圖2所示之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其彈力調節手段的斜視圖。
圖4為圖2所示之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其彈力調節手段之一部分的分解斜視圖。
圖5為圖4所示之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其彈力調節手段之主要部分從相反方向觀察的分解斜視圖。
圖6為圖2所示之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的縱向剖面圖。
圖7為圖6所示之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的A-A連線的剖面圖。
圖8為說明本發明之彈力調節手段其動作的縱向剖面圖。
圖9為將圖2所示之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開啟至約30度狀態的縱向剖面圖。
圖10為表示使用如書本般之厚原稿其實施例的縱向剖面圖。
圖11為將圖2所示之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其原稿壓合板開啟至約90度狀態的縱向剖面圖。
圖12為圖2所示之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其升降元件的斜視圖。
圖13為表示本發明之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其彈力調節手段其他實施例的斜視圖。
圖14為圖13所示之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其彈力調節手段的分解斜視圖。
圖15為圖13所示之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其彈力調節手段之主要部分從其他方向觀察的分解斜視圖。
圖16為將圖13所示之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組裝在事務機器之閉合狀態的縱向剖面圖。
圖17為說明圖13所示之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其彈力調節手段之動作的縱向剖面圖。
圖18為圖13所示之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其升降元件的斜視圖。
以下將參照相關圖式,說明依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一種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與具有此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的事務機器,值得一提的是,本發明中的事務機器雖以影印機、多功能複合機、印表機、傳真機及掃瞄機為例,但並不用以限定本發明。此外,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雖以下列實施例1~2所記載之內容為例,然本發明同樣非限定於此實施例1~2所記載的內容。更進一步,作動元件其升降元件的二側板還包含有分別貫通各自軸心的突出設置物,另外,受壓元件係可為銷狀物、棒狀物、凸輪狀物、可轉動之物或者是外側組裝有轉動圓筒體的元件。
實施例1
圖1~12係表示本發明之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及使用此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的事務機器一實施例。本發明之實施例1中的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A如圖1所示,其係在事務機器1其裝置本體2之後部上端的右側可開闔地組裝有原稿壓合板3。事務機器1係如上述並不做任何限定,可以是上述所列舉的影印機、多功能複合機、印表機、傳真機及掃瞄機,本發明雖以影印機與多功能複合機作為較佳實施例,但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另外,圖1所示之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一般來說使用左右兩個成對的元件,在圖式中,位於圖中右側的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A與位於圖中左側的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B同樣用以開闔具有原稿自動輸送裝置3a的原稿壓合板3,但是兩者具有不同的構成。由於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B使用在組裝有具重量之原稿自動輸送裝置3a的一方,一般而言,作為彈性手段的壓 縮螺旋彈簧為兩個並排設置,或者是其中一個壓縮螺旋彈簧重疊2~3次後來使用,因此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B的大小會比較大。但是,如果在原稿壓合板3未組裝有原稿自動輸送裝置3a的情況下,左右兩側的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會具有相同的構成。又,本發明之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A的彈力調節手段D同樣也能使用在左側的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B,並不限定用在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A。
根據圖式,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A的組裝元件4如圖2~11所示,其係由底板4a、側板4b與4b及後板4c所構成。底板4a組裝於裝置本體2,側板4b、4b分別從底板4a的兩側端往上方直立站起,後板4c為略矩形狀,且後板4c從底板4a的一端(後端部)往相對於底板4a呈垂直的方向延伸。底板4a以平面呈略矩形狀成形,如圖6至圖11所示,其具有組裝孔4d與4e,組裝孔4d為平面呈鑰匙孔形狀且組裝釦5a插入貫通並卡止於組裝孔4d中,組裝螺絲5b組裝在組裝孔4e,底板4a透過組裝釦5a與組裝螺絲5b組裝在裝置本體2的後部上端。
支撐元件8如圖2至圖11所示,其係由上板8a、側板8b與8b以及抱持片8c與8c所構成。側板8b、8b分別從上板8a的兩側端以相對於上板8a呈垂直的方向垂下設置,抱持片8c、8c分別為側板8b、8b下端部往內側凹折彎曲形成。支撐元件8的側板8b、8b藉由第一鉸鏈銷9分別轉動地軸樞附著在組裝元件4的側板4b、4b,又,在支撐元件8與組裝元件4各自的兩側板8b、8b與4b、4b上,被第一鉸鏈銷9所軸樞承受的部分較佳為還設置有軸承元件。更進一步,支撐元件8其側板8b、8b的自由端側係設置有可讓作動元件17(將於後面說明)中的調節元件19等元件移動的導引溝8d、8d(圖中只表示其中一個),其中,側板8b、8b在升降元件13反轉時以第二鉸鏈銷10為支點轉動。
元件符號13係為升降元件,升降元件13如圖2至圖12所示,其係由上板13a、側板13b與13b以及組裝板13c與13c所構成。側板13b、13b分別從上板13a的兩側端往下方垂下設置,組裝板13c、13c分別為側板13b、13b的下端部往外側凹折彎曲形成,組裝板13c、13c組裝有原稿壓合板3。升降元件13的側板13b、13b藉由第二鉸鏈銷10分別轉動地組裝在支撐元件8其側板8b、8b的自由端側,且升降元件13的側板13b、 13b可往與支撐元件8相反的方向轉動。又,升降元件13的上板13a與組裝板13c、13c組裝在原稿壓合板3的後部。另外,在支撐元件8與升降元件13各自的兩側板8b、8b與13b、13b上,被第二鉸鏈銷10所軸樞承受的部分較佳為還設置有軸承元件。
升降元件13的上板13a設置有母螺絲部13d,高度調節螺絲6組裝在母螺絲部13d,高度調節螺絲6係構成原稿壓合板3的高度調節手段7,而升降元件13的前端係靠接支撐元件8的上板8a。
在支撐元件8的內部,如圖6至圖11所示,其抱持片8c、8c係支持成對的第一彈簧承元件11與第二彈簧承元件12,第一彈簧承元件11與第二彈簧承元件12彼此面對且滑動地收裝在支撐元件8中,在第一彈簧承元件11與第二彈簧承元件12之間彈性設置有彈性手段,彈性手段係由壓縮螺旋彈簧14所構成,壓縮螺旋彈簧14的兩端部分別收納組裝在第一彈簧承元件11與第二彈簧承元件12各自的彈簧收容部11a與12a。另外,設置在第一彈簧承元件11其一端部的凸輪部11b係靠接受壓元件16,受壓元件16為銷狀且設置在組裝元件4的側板4b、4b之間,第二彈簧承元件12的一端部係靠接本發明之彈力調節手段D的作動元件17(將於後面說明),彈力調節手段D組裝在支撐元件8上組裝第二鉸鏈銷10的一側。
受壓元件16與作動元件17在構成上,不限定必須是圓銷狀或圓棒狀,可以是多角形狀,或者可以是銷狀元件被其他元件包覆的型態,還可以是側板4b、4b與13b、13b往各自的內側突出的型態分離設置。更進一步,如果是使用銷狀元件的構成,則可為轉動地組裝在側板,且在銷狀元件外側還具有可轉動的管狀元件。此外,作動元件17還可以設置有頂板(圖中未標示),頂板係設置在相對於升降元件13其組裝第二鉸鏈銷10的自由端側,且頂板由上板13a或側板13b、13b凹折彎曲形成,在其他實施例中,頂板還可以是經過任意的加工,或者是將其他元件組裝在頂板來構成作動元件。同時,作動元件17還能設置其他的作動元件,此其他的作動元件從側板13b、13b貫通軸心,但並不橫跨在升降元件13的側板13b、13b之間。受壓元件16可為銷狀物、棒狀物、凸輪狀物、轉動式元件或者是外側組裝有轉動圓筒體的元件,同時還可以從組裝元件4的側板4b、4b 往內側突出設置貫通軸心的其他元件。
作動元件17係設置有彈力調節手段D,彈力調節手段D係調節壓縮螺旋彈簧14的彈力,壓縮螺旋彈簧14作為彈性手段。彈力調節手段D係如圖3至圖11所示,其係由作動元件17及調節元件19所構成,調節元件19藉由調節螺絲18可移動地組裝在作動元件17的半徑方向,調節元件19的一端係壓接第二彈簧承元件12的頂面12b。
更詳細地說,特別如圖4與圖5所示,作動元件17為特異形狀的棒狀物,且作動元件17的一端部設置有呈矩形狀的卡止部17a,接續卡止部17a的部分與作動元件17的另一端係分別往半徑方向突出設置有軸部17b、17c,軸部17b、17c分別插入貫通並軸樞架設在變形組裝孔13e、13e,變形組裝孔13e、13e分別設置在升降元件13的側板13b、13b,軸部17b、17c之間往軸方向延伸有溝部17d,溝部17d的略中央部則設置有母螺絲孔17e。調節螺絲18係由頭部18a、公螺絲部18b及卡合部18c所構成,頭部18a的軸方向設置有六角穴,公螺絲部18b接續頭部18a設置,卡合部18c接續公螺絲部18b設置,公螺絲部18b係螺固至母螺絲孔17e。調節元件19係為剖面呈現略傘狀的元件,插填部19a係嵌入溝部17d,調節元件19的中央部設置有卡合孔19b,調節螺絲18的卡合部18c係插入貫通卡合孔19b。另外,特別如圖5所示,在設置有卡合孔19b的部分中,還設置有凹部19c。
此外,在其中一種態樣中,作動元件係透過其他元件突出設置在升降元件13的側板13b、13b,且作動元件係往內側貫通軸心,在此態樣下,升降元件13相對於第二鉸鏈銷10的自由端側係設置有頂板(圖中未標示),頂板係由上板13a或者是側板13b、13b凹折彎曲而成,且頂板設置有彈力調節手段。
又,在圖1所示之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B為壓縮螺旋彈簧雙重並排設置的態樣下,所裝設的彈力調節手段D雖然具有不同的大小,但基本的構成是相同的。在此情況下,即使不針對各個壓縮螺旋彈簧設置複數個彈力調節手段,只使用一個彈力調節手段也能達到本發明的功效。但是一般而言,還是會針對每個壓縮螺旋彈簧對應地設置複數個彈力調節手段。
以下,針對上述實施例1之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A與彈力調節手段D的作用效果做說明。
在原稿壓合板3相對於裝置本體2呈閉合的狀態下,如圖6所示,作為彈性手段的壓縮螺旋彈簧14在第一彈簧承元件11與第二彈簧承元件12之間呈現壓縮至極限的狀態,此時由於原稿壓合板3藉由支撐元件8在第一鉸鏈銷9的周圍所產生的轉動力矩大於彈力所產生的力矩,因此原稿壓合板3會壓接在裝置本體2的接觸玻璃2a上。換句話說,當原稿屬於厚度較薄的原稿時,原稿會呈現壓貼在接觸玻璃2a的狀態。
接著,使用手拿持原稿壓合板3的前側往上方開啟時,一開始會感受到原稿壓合板3減去壓縮螺旋彈簧14其彈力後的重量,隨著開啟的進行,當作為彈性手段的壓縮螺旋彈簧14其彈力所產生的力矩逐漸增大,操作者可在感受不到原稿壓合板3原本的重量下開啟原稿壓合板,如圖9所示,在開啟角度30度的前後範圍內,即使將手從原稿壓合板3放開,因為壓縮螺旋彈簧14其彈力所產生的力矩以及第一鉸鏈銷9周圍所產生的力矩彼此達到平衡的結果,再加上鉸鏈摩擦力(圖中未標示)的相乘效果,所以能讓原稿壓合板不自然落下地保持在開啟狀態。此時,壓縮螺旋彈簧14的彈力藉由調節元件19與作動元件17作用在升降元件13上,此彈力大於升降元件13利用原稿壓合板3其重量在第二鉸鏈銷10之周圍所產生的轉動力矩,故原稿壓合板3不會有自然轉動導致垂下的情況。於是,操作者可用雙手輕易地將原稿載置於接觸玻璃2a上,待影印完畢後再將原稿壓合板3打開取出原稿。
一般來說,原稿壓合板3的開啟角度約略在30度~60度之間。若開啟角度超過60度,在第一彈簧承元件11的滑動被阻止之下,凸輪部11b與受壓元件16彼此之間會開始遠離,用手將原稿壓合板3往上推升之下,係如圖11所示,能將原稿壓合板3開啟到最大的開啟角度90度。原稿壓合板3在這90度的最大開啟角度時,支撐元件8的後端部會靠接組裝元件4的後端部,使原稿壓合板3保持靜止。將開啟90度的原稿壓合板3閉合時,當原稿壓合板3閉合至60度時,第一彈簧承元件11的凸輪部11b會靠接受壓元件16,壓縮螺旋彈簧14的彈力會開始產生作用,待原稿壓合板3被雙手往下推壓,抵抗壓縮螺旋彈簧14的彈力往下閉合,到 達30度的閉合角度時,原稿壓合板3在第一鉸鏈銷9周圍所產生的轉動力矩會大於壓縮螺旋彈簧14的彈力,這時將雙手從原稿壓合板3放開,原稿壓合板3會透過自身的重量安靜地閉合。
若原稿為書本般厚的厚重原稿時,將原稿壓合板3開啟至必要的角度後,接著在接觸玻璃2a上放置厚重原稿20,待閉合原稿壓合板3,原稿壓合板3的後部會先碰觸厚重原稿20的邊角,再更進一步施力往下推壓,係如圖10所示,原稿壓合板3會與升降元件13一起抵抗壓縮螺旋彈簧14的彈力並以第二鉸鏈銷10為支點進行反轉,藉此讓原稿壓合板3可略水平地覆蓋在厚重原稿20上。透過前述的機制,能避免外部光線藉由接觸玻璃2a射入裝置本體2中,有效地防止影印不鮮明的問題產生。
又,在升降元件13反轉時,係如上述內容,升降元件13會以第二鉸鏈銷10為支點做反轉,此時以第二鉸鏈銷10為支點反轉的作動元件17會推壓第二彈簧承元件12,進而對壓縮螺旋彈簧14壓縮,待影印結束,將手離開原稿壓合板3後,在原稿壓合板3因為壓縮螺旋彈簧14藉由第二彈簧承元件12、調節元件19及作動元件17轉動升降元件13,讓原稿壓合板3可以自動地或者是操作者可輕易地用最小的力量回到原本的位置,使升降元件13恢復為反轉前與支撐元件8重合的狀態。
而使用彈力調節手段D調節壓縮螺旋彈簧14的彈力時,特別如圖11所示,在打開原稿壓合板3後,透過將六角板手的頭部(圖中未標示)嵌入六角穴18d並往左右其中一方向轉動,如圖8所示,可讓調節元件19往作動元件17的半徑方向移動,因此操作者可在事務機器1的前側輕易地調整壓縮螺旋彈簧14的彈力。其中,六角穴18d設置在調節螺絲18的頭部18a。
實施例2
圖13~18係表示本發明之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其彈力調節手段的其他實施例,實施例2之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C的彈力調節手段E其構成如下述內容所示。又,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C中其他元件的構成,除了升降元件25之外都與實施例1具有相同的組成,所以其他具相同元件符號的元件在下面係省略說明。
根據圖式,實施例2之彈力調節手段E係由作動元件26、 第一調節元件28及第二調節元件29所構成,作動元件26組裝在側板25b、25b之間,側板25b、25b分別從升降元件25的上板25a兩側垂下設置,第一調節元件28藉由調節螺絲27往溝部26e的半徑方向可滑動地組裝,溝部26e設置在作動元件26的軸方向上,第二調節元件29支撐第一調節元件28且第二調節元件29為可滑動地組裝,第二調節元件29的移動範圍受到作動元件26限制,第二彈簧承元件12的頂面12b係壓接第二調節元件29。
實施例2之彈力調節手段E與實施例1之彈力調節手段D相比雖然在組成元件數量上較多,但因為調節螺絲27比起實施例1的彈力調節手段D更往外部露出,所以在調節操作上更為方便。又,實施例2的調節螺絲27除了可使用頭部側具有負號溝部27a的一般市售品之外,在其他實施例中也可以使用其他種類的製品,例如圖14所示,也可以是使用與實施例1之調節螺絲31相同形狀的製品。此外,在升降元件25其側板25b、25b的下端部,往外側方向凹折彎曲設置有組裝板25c、25c,組裝板25c、25c係用以組裝原稿壓合板3。
更詳細地說,特別如圖14與圖15所示,作動元件26為特異形狀的棒狀物,其係由組裝軸部26b、圓形軸部26d、溝部26e、卡止元件26j、第二調節元件29、第一調節元件28以及調節螺絲27所構成,組裝軸部26b接續凸緣部26a設置,凸緣部26a設置在作動元件26的一端部,圓形軸部26d接續組裝軸部26b設置並具有第一調節角穴26c,溝部26e具有接續圓形軸部26d設置的直角面,卡止元件26j透過組裝螺絲26h組裝在作動元件26,卡止元件26j與溝部26e之間形成有第二調節角穴26g,溝部26e其一端部保留些許的寬度作為組裝軸部26f,第二調節元件29靠接第二彈簧承元件12,第二調節元件29將角柱狀的卡合部29a、29a往半徑方向分別可移動地嵌入第一調節角穴26c與第二調節角穴26g,卡合部29a、29a分別突出設置在第二調節元件29的兩端部,第一調節元件28收納容置在收容部29b中且被第二調節元件29所支撐,收容部29b設置在第二調節元件29的中間部,第一調節元件28可在溝部26e上往半徑方向滑動,調節元件27組裝在作動元件26的垂直方向上,且調節元件27的前端靠接第一調節元件28,組裝軸部26b與26f係分別插入卡合變形組裝孔25d、25d, 卡合變形組裝孔25d、25d分別設置在升降元件25的側板25b、25b。其中,第一調節元件28的上側面設置有第一傾斜部28a,第二調節元件29的收容部29b其上側面設置有第二傾斜部29c,第二傾斜部29c係靠接第一傾斜部28a。又,在圖15中,元件符號26k係為調節螺絲27的母螺絲孔,元件符號26m係為組裝螺絲26h的插通孔,而元件符號26n係為組裝螺絲26h的母螺絲孔。
調節螺絲27可為圖式中組裝有緊固螺帽30的市售公螺絲,也可以是圖14中所示,使用與實施例1相同之特殊螺絲的調節螺絲31。
作動元件26係將組裝軸部26b插入貫通並卡合其中之一個變形組裝孔25d,組裝軸部26f則插入貫通並卡合呈直角鑰匙孔狀的其中之另一個變形組裝孔25d,變形組裝孔25d、25d分別設置在升降元件25的側板25b、25b。透過第二調節元件29壓接第二彈簧承元件12的頂面12b,可利用作為彈性手段之壓縮螺旋彈簧14的彈力,藉由升降元件25加強作動元件26往與支撐元件8重合方向的轉動,以強化原稿壓合板3往開啟方向的動作。
實施例2之彈力調節手段E可透過將螺絲起子插入負號溝部27a,往左右其中一方向轉動,如圖15(b)與圖17所示,使第二調節元件29的第二傾斜部29a被上升的第二調節元件29所推壓,朝第二彈簧承元件12的方向前進後退地移動,藉此調節壓縮螺旋彈簧14的彈力。其中,負號溝部27a設置在調節螺絲27的頭部,第二調節元件29靠接第一調節元件28的第一傾斜部28a。
而其他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之各元件的作用效果,因為和實施例1中所述的元件相同,所以省略詳細說明。又,彈力調節手段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例1與實施例2的態樣,只要是設置有作動元件的態樣,在不脫離本發明主要精神特徵的範圍內,理所當然地可以做各種變化。舉例來說,即使是將作動元件作為升降元件的頂板,或者是其他組裝在頂板的元件,由於此態樣仍然可設置實施例中所述的彈力調節手段,因此前述態樣同樣包含在本發明的申請專利範圍內。更進一步,即使將作動元件分割組裝在升降元件的二側板,此態樣仍包含在本發明的申請專利範圍內。
更進一步,本發明還可如日本專利公開2008-224704號公報 所記載的發明,在組裝元件設置組裝腳部,並將組裝腳部組裝在事務機器其裝置本體上的組裝孔。
或者,本發明也可以在上述的實施例之作動元件17與26的一端部分別設置卡止部17a與凸緣部26a,此卡止部17a與凸緣部26a可以是分別卡合側板13b、13b與25b、25b上變形組裝孔13e、13e與25d、25d的其中之一,而作動元件17與26的另一端可以分別是插入其中之另一個變形組裝孔13e與25d之中。其中,變形組裝孔13e、13e與25d、25d分別設置在升降元件13與25的側板13b、13b與25b、25b。透過前述構成,作動元件17與26能隨時利用壓縮螺旋彈簧14的彈力,分別往變形組裝孔13e、13e與25d、25d的其中之一推壓,故使用時不會自然地從變形組裝孔13e、13e與25d、25d的其中之一脫落,為了更確實地避免脫落,可適當地選擇將作動元件17與26的另一端固定或熔接,或者是選擇使用E型環分別固定至變形組裝孔13e、13e與25d、25d的其中之一,來防止作動元件17與26從軸方向脫落掉出。
此外,調節元件可以是呈現與作動元件相同方向平行的設置,且調節元件係使用和作動元件相同的變形組裝孔(或者是調節元件使用和作動元件不同的變形組裝孔)可移動地組裝在第二彈簧承元件,透過組裝在作動元件的調節螺絲,讓調節元件能在第二彈簧承元件的方向移動。其中,前述的變形組裝孔係為作動元件組裝至升降元件的側板時所使用的變形組裝孔。
又,調節螺絲的頭部除了設置六角穴之外,也可以是設置六角柱,或者是在頭部設置十字形或一字形的溝部。
綜上所述,本發明透過以上的構成,讓操作者可在裝置本體的前側使用工具輕易地對彈性手段的彈力做任意階段的調節,較佳地適合應用在事務機器中影印機或者是多功能複合機的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抑或是應用在使用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的事務機器。
1‧‧‧事務機器
10‧‧‧第二鉸鏈銷
11‧‧‧第一彈簧承元件
11a、12a‧‧‧彈簧收容部
11b‧‧‧凸輪部
12‧‧‧第二彈簧承元件
12b‧‧‧頂面
13‧‧‧升降元件
13a、8a‧‧‧上板
13b、4b、8b‧‧‧側板
13d‧‧‧母螺絲部
14‧‧‧壓縮螺旋彈簧
16‧‧‧受壓元件
17‧‧‧作動元件
18‧‧‧調節螺絲
18a‧‧‧頭部
18d‧‧‧六角穴
19‧‧‧調節元件
2‧‧‧裝置本體
2a‧‧‧接觸玻璃
3‧‧‧原稿壓合板
4‧‧‧組裝元件
4a‧‧‧底板
4c‧‧‧後板
4d、4e‧‧‧組裝孔
5a‧‧‧組裝釦
5b‧‧‧組裝螺絲
6‧‧‧高度調節螺絲
7‧‧‧高度調節手段
8‧‧‧支撐元件
8d‧‧‧導引溝
9‧‧‧第一鉸鏈銷
A‧‧‧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
D‧‧‧彈力調節手段

Claims (7)

  1. 一種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包含:一組裝元件,其係具有一底板及二側板,該組裝元件的該二側板分別從該底板的兩側直立站起;一支撐元件,其係具有一上板、二側板及二抱持片,該支撐元件的該二側板分別從該支撐元件其該上板的兩側垂下設置,該二抱持片係分別從該支撐元件的該二側板以往內側凹折彎曲的方式形成,該支撐元件的該二側板藉由第一鉸鏈銷分別轉動地組裝在該組裝元件的該二側板;一升降元件,其係具有一上板及二側板,該升降元件的該二側板分別從該升降元件其該上板的兩側垂下設置,該升降元件的該二側板藉由第二鉸鏈銷分別轉動地組裝在該支撐元件其該二側板的自由端側,該升降元件的該二側板可往與該支撐元件相反的方向轉動;一受壓元件,其係設置在該組裝元件的該二側板之間;一作動元件,其係設置在該升降元件上組裝該第二鉸鏈銷的一側;一第一彈簧承元件,其係靠接該受壓元件且被該二抱持片所支持,該第一彈簧承元件滑動地收裝在該支撐元件內部;一第二彈簧承元件,其係靠接該作動元件且被該二抱持片所支持,該第二彈簧承元件滑動地收裝在該支撐元件內部;以及一壓縮螺旋彈簧,其係彈性地設置在該第一彈簧承元件與該第二彈簧承元件之間,其中,該作動元件設置有一彈力調節手段,該彈力調節手段靠接該第二彈簧承元件。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其中該作動元件設 置在該升降元件其該二側板上組裝該第二鉸鏈銷的一側。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其中該作動元件設置在該升降元件的頂板。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其中該彈力調節手段包含:一溝部,其係設置在該作動元件的軸方向上;一調節元件,其係靠接該第二彈簧承元件且具有嵌入該溝部的一插填部;以及一調節螺絲,其係組裝在該作動元件且用以移動該調節元件。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其中該彈力調節手段包含:一溝部,其係設置在該作動元件的軸方向上;一第一調節元件,其係可移動地承載放置在該溝部;一第二調節元件,其係靠接該第二彈簧承元件且支撐該第一調節元件,該第二調節元件可移動地組裝在該作動元件,該第二調節元件的移動範圍受到一預設範圍的限制;以及一調節螺絲,其係組裝在該作動元件,該調節螺絲的前端側靠接該第一調節元件。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其中該彈力調節手段包含:一調節元件,其係靠接該第二彈簧承元件,該調節元件可移動地組裝在該升降元件的該二側板,該調節元件與該作動元件呈平行狀態;以及一調節螺絲,其係組裝在該作動元件,該調節螺絲的前端側靠接該調節元件。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其中該組裝元件的該底板設置有一組裝腳部。
TW103102742A 2013-01-25 2014-01-24 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及事務機器 TWI54661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11766A JP6233914B2 (ja) 2013-01-25 2013-01-25 原稿圧着板開閉装置並びに事務機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30481A true TW201430481A (zh) 2014-08-01
TWI546611B TWI546611B (zh) 2016-08-21

Family

ID=512396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02742A TWI546611B (zh) 2013-01-25 2014-01-24 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及事務機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233914B2 (zh)
CN (1) CN103969981B (zh)
TW (1) TWI54661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7187699A (ja) * 2016-04-08 2017-10-12 株式会社ナチュラレーザ・ワン ヒンジ並びにこのヒンジを備えた事務機器
JP6764184B2 (ja) * 2016-07-04 2020-09-30 株式会社ナチュラレーザ・ワン 事務機器のヒンジ装置並びに事務機器
JP6999155B2 (ja) * 2017-08-29 2022-01-18 株式会社ナチュラレーザ・ワン 原稿圧着板開閉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事務機器
JP7485343B2 (ja) 2020-06-02 2024-05-16 株式会社ナチュラレーザ・ワン 原稿圧着板開閉装置、及び原稿圧着板開閉装置を備えた事務機器
JP2022070476A (ja) * 2020-10-27 2022-05-13 株式会社ナチュラレーザ・ワン 原稿圧着板開閉装置及び事務機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26013B2 (ja) * 1979-12-21 1984-06-23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複写機の原稿抑えの保持機構
JPH0544466Y2 (zh) * 1988-10-21 1993-11-11
JP3715890B2 (ja) * 2000-12-28 2005-11-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自動原稿給送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3971276B2 (ja) * 2002-09-05 2007-09-05 加藤電機株式会社 ヒンジ装置
JP4498166B2 (ja) * 2005-02-16 2010-07-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自動原稿給送装置、画像読み取り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947570B2 (ja) * 2006-02-13 2012-06-06 下西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原稿圧着板の開閉装置
JP5429767B2 (ja) * 2007-08-31 2014-02-26 株式会社ナチュラレーザ・ワン 原稿圧着板開閉装置及び原稿圧着板を備えた事務機器
JP5066059B2 (ja) * 2007-11-13 2012-11-07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トラクション動力伝達装置及びこれを搭載し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312832B2 (ja) * 2008-03-26 2013-10-09 下西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ヒンジ
JP2011107485A (ja) * 2009-11-18 2011-06-02 Katoh Electrical Machinery Co Ltd 原稿圧着板開閉装置並びに事務機器
JP5522518B2 (ja) * 2009-12-28 2014-06-18 株式会社ナチュラレーザ・ワン 原稿圧着板開閉装置並びにこの原稿圧着板開閉装置を備えた事務機器
JP5698459B2 (ja) * 2010-02-25 2015-04-08 下西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ヒンジ
JP5881137B2 (ja) * 2011-01-25 2016-03-09 株式会社ナチュラレーザ・ワン 原稿圧着板開閉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事務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142527A (ja) 2014-08-07
CN103969981B (zh) 2017-01-18
TWI546611B (zh) 2016-08-21
JP6233914B2 (ja) 2017-11-22
CN103969981A (zh) 2014-08-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46611B (zh) 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及事務機器
US8879251B2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TWI412876B (zh) Original press plate opening and closing device (four) and the original platen of the office equipment
TWI405675B (zh) 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及具有此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的事務機器
TWI501881B (zh) 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及事務機器
TW490630B (en) Keyboard switch
TWM538309U (zh) 鉸鏈裝置
US10928862B2 (en)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handle
US9256257B2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docking station
KR101625354B1 (ko) 독서대의 누름도구
TW201429746A (zh) 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及使用其之事務機器
TWI696879B (zh) 蓋體開闔裝置及事務機器
TW201702727A (zh) 蓋體開闔裝置及具備此蓋體開闔裝置的設備
TWI529069B (zh) 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及辦公室自動化機器
TWI491512B (zh) 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及辦公室自動化機器
US8393606B2 (en) Printing device with detachable stapling device
TWI596420B (zh) 原稿壓合板開闔裝置及具有其之事務機器
JP2013050551A (ja) 原稿圧着板開閉装置並びに事務機器
JP7485343B2 (ja) 原稿圧着板開閉装置、及び原稿圧着板開閉装置を備えた事務機器
TWI838975B (zh) 插入式鉸鏈及使用此插入式鉸鏈的事務機器
TWI334328B (en) Expansion card latching mechanism
US20060260095A1 (en) Self locking hinge
TW201027300A (en) Electronic device
CN116164028A (zh) 插入式铰链及使用此插入式铰链的办公机器
TWM457620U (zh) 工具儲放架及具有該儲放架的工具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