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18052A - 噴墨列印裝置 - Google Patents

噴墨列印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418052A
TW201418052A TW102100319A TW102100319A TW201418052A TW 201418052 A TW201418052 A TW 201418052A TW 102100319 A TW102100319 A TW 102100319A TW 102100319 A TW102100319 A TW 102100319A TW 201418052 A TW201418052 A TW 20141805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nk
contact
disposed
outlet
channe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003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Tung-Wen Tu
yan-hua Li
Original Assignee
Primax Electronic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rimax Electronics Ltd filed Critical Primax Electronics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4180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18052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06Refilling of the cartrid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17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 B41J2/1652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by driving a fluid through the nozzles to the outside thereof, e.g. by applying pressure to the inside or vacuum at the outside of the print head
    • B41J2/16523Waste ink transport from caps or spittoons, e.g. by su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96Ink pumps, ink valv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噴墨列印裝置,包括至少一墨水匣、至少一墨水管、至少一列印頭、一墨水填充機構以及一泵浦模組,且墨水填充機構具有至少一傳輸通道。當墨水填充機構運作而使至少一傳輸通道處於導通狀態,且泵浦模組產生一吸力時,至少一列印頭內之空氣透過至少一傳輸通道被排出,且至少一墨水匣內之墨水透過至少一墨水管而被傳輸至至少一列印頭內。

Description

噴墨列印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列印裝置,尤其係關於利用噴墨方式進行列印之噴墨列印裝置。
列印裝置係一種電腦週邊裝置,其連接於電腦,且透過電腦之操作而將儲存於電腦中之文件電子檔案列印於紙張上,而形成對應於該文件電子檔案之紙本文件,其中文件電子檔案係為文字檔案或圖像檔案。而噴墨列印裝置係以墨水作為列印媒材而進行列印之列印裝置。
請參閱圖1,其為習知噴墨列印裝置之外觀結構示意圖。習知噴墨列印裝置1包括一列印頭座10、一第一墨水匣11、一第二墨水匣12、一傳動機構13、一進紙匣14以及一出紙匣15。第一墨水匣11用以儲存一第一墨水(未顯示於圖中),而第二墨水匣12相鄰於第一墨水匣11,其用以儲存一第二墨水(未顯示於圖中),其中第一墨水係為黑色墨水,而第二墨水係為彩色墨水。列印頭座10具有一第一儲墨室101、一第一噴嘴(未顯示於 圖中)、一第二儲墨室102以及一第二噴嘴(未顯示於圖中),且第一儲墨室101連接於第一墨水匣11,用以儲存由第一墨水匣11所傳輸之第一墨水,而第二儲墨室102連接於第二墨水匣12,用以儲存由第二墨水匣11所傳輸之第二墨水。第一噴嘴連接於第一儲墨室101而可發射第一儲墨室101內之第一墨水,同理,第二噴嘴連接於第二儲墨室102而可發射第二儲墨室102內之第二墨水。傳動機構13連接於列印頭座10,其用以被驅動而移動列印頭座10,使列印頭座10於空白的紙張P上之任何位置噴灑墨水而進行噴墨列印,而進紙匣14係用以放置空白的紙張P,且出紙匣15用以放置列印完成之紙張P。
於習知噴墨列印裝置1進行列印之過程中,空白的紙張P由進紙匣14中藉由一饋送機構(未顯示於圖中)而被饋送進入噴墨列印裝置1之內部,使紙張P往一饋紙方向Y移動。同時,傳動機構13沿著一列印方向X移動列印頭座10,其中列印方向X與饋紙方向Y垂直,當噴墨列印完成後,紙張P被饋送至出紙匣15。上述為習知噴墨列印裝置1之結構以及進行噴墨列印之運作過程。然而,於習知噴墨列印裝置1經過反覆的噴墨列印之後,習知噴墨列印裝置1會發生兩個問題,第一,列印頭座10之第一噴嘴以及第二噴嘴中會發生有堵塞之情況,其中第一噴嘴以及第二噴嘴之堵塞係因灰塵、異物或氣泡所引發,其將造成列印頭座10無法發射墨水。第二,列印頭座10內之第一儲墨室101以及第二儲墨室102內之第一墨水以及第二墨水耗盡時,由於第一儲墨室101以及第二儲墨室102係為密閉結構而無法開啟,故無法開啟第一儲墨室101以及第二儲墨室102而填充第一墨水以及第二墨水,因此,第一墨水匣以及第二墨水匣內之第一墨水以及第二墨水如何傳輸至第一儲墨室101以及第二儲墨室102即為第二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二問題,市面上推出一種噴墨列印裝置之噴嘴 清理機構,可排除噴嘴堵塞之情形。接下來說明習知噴墨列印裝置之噴嘴清理機構之結構。請參閱圖2,其為習知噴墨列印裝置之噴嘴清理機構之結構示意圖。噴嘴清理機構16係被設置於習知噴墨列印裝置1之內部,噴嘴清理機構16用以排除第一噴嘴以及第二噴嘴之堵塞情況,且噴嘴清理機構16包括一動力泵161、一連接蓋體162、一第一導管163、一第二導管164、一第一排出管165、一第二排出管166以及一儲存元件167。連接蓋體162分別連接於第一導管163之第一端1631以及第二導管164之第一端1641,且連接蓋體162用以被移動至與列印頭座10接觸且包覆其第一噴嘴以及第二噴嘴。動力泵161則由第一導管163之第二端1632以及第二導管164之之第二端1642分別連接於第一導管163以及第二導管164,用以被驅動而產生一吸力,使第一墨水匣11以及第二墨水匣12內之第一墨水以及第二墨水被吸取。第一排出管165之第一端1651係連接於動力泵161,用以排出被吸取之第一墨水,且第二排出管166之第一端1661亦連接於動力泵161,用以排出被吸取之第二墨水,而儲存元件167分別連接於第一排出管165之第二端1652以及第二排出管166之第二端1662,用以儲存被吸取之第一墨水以及第二墨水,其中儲存元件167係為一廢墨盒。
當使用者發覺列印頭座10上之第一噴嘴發生堵塞時,啟動 其習知噴嘴清理機構16,使連接蓋體162移動至列印頭座10之下方並包覆第一噴嘴以及第二噴嘴。當連接蓋體162與列印頭座10結合之後,動力泵161被驅動且產生吸力,使得第一儲墨室101內之第一墨水被因應該吸力而通過第一噴嘴,此時,由於第一墨水通過第一噴嘴,使得其內部之灰塵、異物或氣泡被第一墨水沖出第一噴嘴而排除第一噴嘴之堵塞。至於被吸取之第一墨水接下來依序通過第一導管163、動力泵161以及第一排出管 165,而被傳輸至儲存元件167中存放。列印頭座10之清理工作完成,且其連接蓋體162離開列印頭座10,使習知噴墨列印裝置1處於準備列印狀態。排除第二噴嘴之堵塞之運作情形亦為同理,而不再贅述。因此,噴嘴堵塞之第一問題已被排除。
至於如何補充墨水至第一儲墨室101以及第二儲墨室102 內之第二問題,其亦可透過噴嘴清理機構16而排除該第二問題。當使用者欲由第一墨水匣10中補充第一墨水至第一儲墨室101時,啟動其習知噴嘴清理機構16,使連接蓋體162移動至列印頭座10之下方並包覆第一噴嘴以及第二噴嘴。當連接蓋體162與列印頭座10結合之後,動力泵161被驅動且產生吸力,使得第一儲墨室101內之空氣被因應該吸力而通過第一噴嘴被排出,且該空氣依序通過第一導管163以及動力泵161而被排至習知噴墨列印裝置1之外。此時,由於第一儲墨室101內不存在有空氣,且第一儲墨室101連接於第一墨水匣11,第一墨水匣11內之第一墨水因應第一儲墨室101內之壓力變化而由第一墨水匣11流往第一儲墨室101,以進行墨水填充工作。因此,補充墨水之第二問題亦已解決。
雖然噴嘴清理機構可排除噴嘴堵塞以及進行墨水填充工 作,然而,當第一儲墨室101以及第二儲墨室102內的第一墨水以及第二墨水中參雜有氣泡時,第一墨水以及第二墨水因氣泡的存在而產生有濃度不均的問題,其將造成列印品質低落。而噴嘴清理機構無法排除第一墨水以及第二墨水中參雜的氣泡,因此,需要一種可排除墨水中參雜的氣泡之噴墨列印裝置。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排除墨水中參雜的氣泡之噴 墨列印裝置。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一種噴墨列印裝置,包括:一第一墨水匣,用以儲存一第一墨水;一第二墨水匣,用以儲存一第二墨水;一第一墨水管,連接於該第一墨水匣,用以傳輸該第一墨水;一第二墨水管,連接於該第二墨水匣,用以傳輸該第二墨水;一第一列印頭,連接於該第一墨水管,包括一第一儲墨室、一第一噴嘴以及一第一排氣口;一第二列印頭,連接於該第二墨水管,包括一第二儲墨室、一第二噴嘴以及一第二排氣口;一墨水填充機構,位於該第一列印頭以及該第二列印頭之下方,用以當該墨水填充機構連接於該第一排氣口以及該第二排氣口時,分別將該第一墨水匣內之該第一墨水以及該第二墨水匣內之該第二墨水透過該第一墨水管以及該第二墨水管傳輸至該第一儲墨室以及該第二儲墨室內,該墨水填充機構包括:一板體,具有一第一傳輸通道以及一第二傳輸通道,該第一傳輸通道對應於該第一排氣口且平行於該板體設置,而該第二傳輸通道對應於該第二排氣口且平行於該板體設置,該第一傳輸通道具有垂直於該板體之一第一通道出口,而該第二傳輸通道具有垂直於該板體之一第二通道出口;一開關模組,連接於該第一通道出口以及該第二通道出口,用以控制該第一傳輸通道或該第二傳輸通道是否處於一導通狀態;以及一排氣導管,位於該第一通道出口以及該第二通道出口之下方 且接近於該第一通道出口以及該第二通道出口,用以於該第一傳輸通道或該第二傳輸通道處於該導通狀態時供該第一儲墨室或該第二儲墨室內之空氣通過;以及一泵浦模組,連接於該排氣導管,用以產生一吸力而於該第一傳輸通道處於該導通狀態時吸取該第一儲墨室內之該空氣,或於該第二傳輸通道處於該導通狀態時吸取該第二儲墨室內之該空氣。
1、2‧‧‧噴墨列印裝置
10‧‧‧列印頭座
11、21‧‧‧第一墨水匣
12、22‧‧‧第二墨水匣
13‧‧‧傳動機構
14‧‧‧進紙匣
15‧‧‧出紙匣
16、33‧‧‧噴嘴清理機構
23‧‧‧第三墨水匣
24‧‧‧第一墨水管
25‧‧‧第二墨水管
26‧‧‧第三墨水管
27‧‧‧第一列印頭
28‧‧‧第二列印頭
29‧‧‧第三列印頭
30‧‧‧泵浦模組
31‧‧‧墨水填充機構
101、271‧‧‧第一儲墨室
102‧‧‧第二儲墨室
161、301‧‧‧動力泵
162、344‧‧‧連接蓋體
163、331‧‧‧第一導管
164、332‧‧‧第二導管
165‧‧‧第一排出管
166‧‧‧第二排出管
167、304‧‧‧儲存元件
272‧‧‧第一噴嘴
273‧‧‧第一排氣口
302‧‧‧吸取管
303‧‧‧排出管
305‧‧‧連接元件
311‧‧‧板體
312‧‧‧載具
313‧‧‧蓋體
314‧‧‧排氣導管
315‧‧‧保護殼
316‧‧‧撥動臂
317‧‧‧第一開關模組
320‧‧‧第一殼體
321‧‧‧第一閘門機構
322‧‧‧第二閘門機構
323‧‧‧第三閘門機構
324‧‧‧切換元件
325‧‧‧密封片
326‧‧‧支撐架
333‧‧‧第三導管
335‧‧‧第二開關模組
3051‧‧‧出口
3052‧‧‧第一入口
3053‧‧‧第二入口
3054‧‧‧第三入口
3055‧‧‧第四入口
3056‧‧‧第一側壁
3057‧‧‧第二側壁
3111‧‧‧第一傳輸通道
3112‧‧‧第二傳輸通道
3113‧‧‧第三傳輸通道
3114‧‧‧第一連接孔
3115‧‧‧第一通道出口
3116‧‧‧第二連接孔
3117‧‧‧第二通道出口
3118‧‧‧第三連接孔
3119‧‧‧第三通道出口
3131‧‧‧蓋體開孔
3211‧‧‧第一密封元件
3212‧‧‧第一接觸柱
3213‧‧‧第一推抵元件
3214‧‧‧第一彈性元件
3221‧‧‧第二密封元件
3222‧‧‧第二接觸柱
3223‧‧‧第二推抵元件
3224‧‧‧第二彈性元件
3231‧‧‧第三密封元件
3232‧‧‧第三接觸柱
3233‧‧‧第三推抵元件
3234‧‧‧第三彈性元件
3241‧‧‧轉動部
3242‧‧‧推動凸塊
3251‧‧‧密封片開孔
3261‧‧‧支撐架開孔
3341‧‧‧第一包覆槽
3342‧‧‧第二包覆槽
3343‧‧‧第三包覆槽
3351‧‧‧第二殼體
3352‧‧‧轉軸
3353‧‧‧第四閘門機構
3354‧‧‧第五閘門機構
3355‧‧‧第六閘門機構
3356‧‧‧第七閘門機構
3211A‧‧‧第一開孔
3212A‧‧‧第一接觸端
3212B‧‧‧第一缺口端
3213A‧‧‧第一推抵部
3213B‧‧‧第一頂針
3213C‧‧‧第一延伸柱
3221A‧‧‧第二開孔
3222A‧‧‧第二接觸端
3222B‧‧‧第二缺口端
3223A‧‧‧第二推抵部
3223B‧‧‧第二頂針
3223C‧‧‧第二延伸柱
3231A‧‧‧第三開孔
3232A‧‧‧第三接觸端
3232B‧‧‧第三缺口端
3233A‧‧‧第三推抵部
3233B‧‧‧第三頂針
3233C‧‧‧第三延伸柱
3353A‧‧‧第一凸輪
3353B‧‧‧第一接觸板
3353C‧‧‧第四彈性元件
3354A‧‧‧第二凸輪
3354B‧‧‧第二接觸板
3354C‧‧‧第五彈性元件
3355A‧‧‧第三凸輪
3355B‧‧‧第三接觸板
3355C‧‧‧第六彈性元件
3356A‧‧‧第四凸輪
3356B‧‧‧第四接觸板
3356C‧‧‧第七彈性元件
P‧‧‧紙張
X‧‧‧列印方向
Y‧‧‧饋紙方向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D3‧‧‧第三方向
D4‧‧‧第四方向
圖1係習知噴墨列印裝置之外觀結構示意圖。
圖2係習知噴墨列印裝置之噴嘴清理機構之結構示意圖。
圖3係本發明噴墨列印裝置於一較佳實施例中之結構示意圖。
圖4係本發明噴墨列印裝置之泵浦模組於一較佳實施例中之結構示意圖。
圖5係本發明噴墨列印裝置之墨水填充機構於一較佳實施例中之結構爆炸示意圖。
圖6係為本發明噴墨列印裝置之墨水填充機構於一較佳實施例中之另一視角之局部結構爆炸示意圖。
圖7係本發明噴墨列印裝置之墨水填充機構於一較佳實施例中之局部結構剖面示意圖。
圖8係本發明噴墨列印裝置之第一閘門機構於一較佳實施例中運作之結構剖面示意圖。
圖9係本發明噴墨列印裝置之第二閘門機構於一較佳實施例中運作之結構 剖面示意圖。
圖10係本發明噴墨列印裝置之噴嘴清理機構與泵浦模組於一較佳實施例中之結構示意圖。
圖11係本發明噴墨列印裝置之噴嘴清理機構之第二開關模組於一較佳實施例中之結構示意圖。
圖12係本發明噴墨列印裝置之噴嘴清理機構之第二開關模組於一較佳實施例中之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13係本發明噴墨列印裝置之噴嘴清理機構之第二開關模組於一較佳實施例中開啟第一導管之局部結構示意圖。
鑑於習知技術之缺陷,本發明提供一種噴墨列印裝置。圖3係本發明噴墨列印裝置於一較佳實施例中之結構示意圖。噴墨列印裝置2包括一第一墨水匣21、一第二墨水匣22、一第三墨水匣23、一第一墨水管24、一第二墨水管25、一第三墨水管26、一第一列印頭27、一第二列印頭28、一第三列印頭29、一泵浦模組30、一墨水填充機構31以及一噴嘴清理機構33,至於噴墨列印裝置之其他結構則未顯示。第一墨水匣21用以儲存一第一墨水(未顯示於圖中),第二墨水匣22相鄰於第一墨水匣21,其用以儲存一第二墨水(未顯示於圖中),而第三墨水匣23相鄰於第二墨水匣22,其用以儲存一第三墨水(未顯示於圖中),於本較佳實施例中,第一墨水係為黑色墨水,第二墨水係為彩色墨水,而第三墨水係為灰色墨水。
圖3中,第一墨水管24連接於第一墨水匣21,用以傳輸第 一墨水,第二墨水管25相鄰於第一墨水管24且連接於第二墨水匣22,用以傳輸第二墨水,而第三墨水管26相鄰於第二墨水管25且連接於第三墨水匣23,用以傳輸第三墨水。第一列印頭27連接於第一墨水管24,其包括一第一儲墨室271、一第一噴嘴272以及至少一第一排氣口273(圖3中僅顯示一個),第一儲墨室271用以儲存來自第一墨水匣21之第一墨水。第一噴嘴272設置於第一列印頭27之底部且位於第一列印頭27之一側,其用以發射第一儲墨室271內之第一墨水,而第一排氣口273係設置於第一列印頭27之底部且位於第一列印頭27之另一側,其用以供第一儲墨室271內之空氣通過,其中第一排氣口273之口徑大於第一噴嘴272之口徑。同樣地,第二列印頭28相鄰於第一列印頭27且連接於第二墨水管25,其包括一第二儲墨室(未顯示於圖中)、一第二噴嘴(未顯示於圖中)以及至少一第二排氣口(未顯示於圖中),而第三列印頭29相鄰於第二列印頭28且連接於第三墨水管26,其包括一第三儲墨室(未顯示於圖中)、一第三噴嘴(未顯示於圖中)以及至少一第三排氣口(未顯示於圖中),其中第二排氣口之口徑大於第二噴嘴之口徑,且第三排氣口之口徑大於第三噴嘴之口徑,而第二列印頭28與第三列印頭29之結構以及其功能皆與第一列印頭27相同,故不再多加說明。
泵浦模組30分別連接於墨水填充機構31以及噴嘴清理機構33,其用以產生一吸力。墨水填充機構31位於第一列印頭27、第二列印頭28以及第三列印頭29之下方且連接於泵浦模組30,用以當墨水填充機構31連接於第一排氣口273、第二排氣口以及第三排氣口時,分別將第一墨水匣21內之第一墨水、第二墨水匣22內之第二墨水以及第三墨水匣23內之第三墨水透過第一墨水管24、第二墨水管25以及第三墨水管26傳輸至第一儲墨室271、第二儲墨室以及第三儲墨室內,以進行填充墨水工作。噴 嘴清理機構33設置於墨水填充機構31之一側且連接於泵浦模組30,用以當噴嘴清理機構33連接於第一噴嘴272、第二噴嘴以及第三噴嘴時,因應泵浦模組30所產生之該吸力而排除第一噴嘴272、第二噴嘴以及第三噴嘴之堵塞。
接下來請同時參閱圖3以及圖4,圖4係為本發明噴墨列印 裝置之泵浦模組於一較佳實施例中之結構示意圖。泵浦模組30包括一動力泵301、一吸取管302、一排出管303、一儲存元件304以及一連接元件305,動力泵301用以產生該吸力,而吸取管302連接於動力泵301。排出管303連接於動力泵301,其用以傳輸因應該吸力而通過動力泵301之第一墨水、第二墨水以及第三墨水。儲存元件304連接於排出管303,其用以收容通過排出管303之第一墨水、第二墨水以及第三墨水,於本較佳實施例中,儲存元件304係為一吸墨棉,而於其他較佳實施例中,儲存元件亦可採用一廢墨匣或廢墨盒。
連接元件305設置於吸取管302與墨水填充機構31以及噴 嘴清理機構33之間,且分別連接於吸取管302、墨水填充機構31以及噴嘴清理機構33。連接元件305包括一出口3051、一第一入口3052、一第二入口3053、一第三入口3054以及一第四入口3055。出口3051設置於連接元件305之一第一側壁3056上且連接於吸取管302,第一入口3052設置於連接元件305之一第二側壁3057上且連接於墨水填充機構31,其用以使第一儲墨室271內之該空氣通過且藉由出口3051而前往吸取管302。第二入口3053相鄰於第一入口3052且連接於噴嘴清理機構33,其用以使由第一噴嘴272離開第一儲墨室271之第一墨水通過且藉由出口3051而前往吸取管302。類似地,第三入口3054相鄰於第二入口3053且連接於噴嘴清理機構33,其用以使由第二噴嘴離開第二儲墨室之第二墨水通過且藉由出口3051 而前往吸取管302,且第四入口3055相鄰於第三入口3054且連接於噴嘴清理機構33,其用以使由第三噴嘴離開第三儲墨室之第三墨水通過且藉由出口3051而前往吸取管302。於本較佳實施例中,出口3051、第一入口3052、第二入口3053、第三入口3054以及第四入口3055係與連接元件305一體成型。
接下來說明墨水填充機構31之結構,請同時參閱圖5以及 圖6,圖5係為本發明噴墨列印裝置之墨水填充機構於一較佳實施例中之結構爆炸示意圖,圖6係為本發明噴墨列印裝置之墨水填充機構於一較佳實施例中之另一視角之局部結構爆炸示意圖。墨水填充機構31包括一板體311、一載具312、一蓋體313、一排氣導管314、一保護殼315、一撥動臂316以及一第一開關模組317(請參照圖7)。板體311具有至少一第一傳輸通道3111(圖中顯示二個)、至少一第二傳輸通道3112(圖中顯示二個)以及至少一第三傳輸通道3113(圖中顯示二個),第一傳輸通道3111對應於第一排氣口273且平行於板體311設置,每一第一傳輸通道3111具有垂直於板體311之一第一連接孔3114以及一第一通道出口3115。第一連接孔3114係對應於第一排氣口273且設置於板體311之一上表面,當板體311與第一列印頭27連接時,第一連接孔3114連接於第一排氣口273,而第一通道出口3115則設置於板體311之一下表面。
類似地,第二傳輸通道3112對應於第二排氣口且相鄰於第 一傳輸通道3111並平行於板體311設置,每一第二傳輸通道3112具有垂直於板體311之一第二連接孔3116以及一第二通道出口3117。第二連接孔3116係對應於第二排氣口且設置於板體311之上表面,當板體311與第二列印頭28連接時,第二連接孔3116連接於第二排氣口,而第二通道出口3117則設置於板體311之下表面。而第三傳輸通道3113對應於第三排氣口 且相鄰於第二傳輸通道3112並平行於板體311設置,每一第三傳輸通道3113具有垂直於板體311之一第三連接孔3118以及一第三通道出口3119。第三連接孔3118係對應於第三排氣口且設置於板體311之上表面,當板體311與第三列印頭29連接時,第三連接孔3118連接於第三排氣口,而第三通道出口3119則設置於板體311之下表面。
需特別說明的是,第一傳輸通道3111、第二傳輸通道3112 以及第三傳輸通道3113係設置於板體311內而與外界隔絕,而其僅分別透過第一連接孔3114、第一通道出口3115、第二連接孔3116、第二通道出口3117、第三連接孔3118以及第三通道出口3119而與外界聯通。圖5以及圖6中之第一傳輸通道3111、第二傳輸通道3112以及第三傳輸通道3113皆顯露於板體311之下表面係為了清楚顯示第一傳輸通道3111、第二傳輸通道3112以及第三傳輸通道3113之結構,並非表示該些傳輸通道3111~3113顯露於板體311之外。於本較佳實施例中,第一列印頭27係對應於二條第一傳輸通道3111,第二列印頭28亦對應於二條第二傳輸通道3112,第三列印頭29同樣對應於二條第三傳輸通道3113。而於其他較佳實施例中,第一列印頭、第二列印頭以及第三列印頭可分別對應於一條第一傳輸通道、一條第二傳輸通道3112以及一條第三傳輸通道3113。
載具312用以設置第一開關模組317於其上,蓋體313位於 第一通道出口3115、第二通道出口3117以及第三通道出口3119之下方且部分覆蓋於第一開關模組317,而蓋體313具有複數蓋體開孔3131,其對應於第一通道出口3115、第二通道出口3117以及第三通道出口3119。排氣導管314之一端連接於蓋體313而位於第一通道出口3115、第二通道出口3117以及第三通道出口3119之下方,亦即排氣導管314之該端接近於第一通道出口3115、第二通道出口3117以及第三通道出口3119,而排氣導管 314之另一端連接於連接元件305之第一入口3052。其用以於第一傳輸通道3111、第二傳輸通道3112以及第三傳輸通道3113處於導通狀態時供第一儲墨室271、第二儲墨室或第三儲墨室內之空氣通過。撥動臂316係相鄰於噴嘴清理機構33之一機殼330上且位於載具312之下方並與載具312接觸,用以擺動而推動載具312往上移動,使墨水填充機構31之板體311連接於第一排氣口273、第二排氣口以及第三排氣口。或者推動載具312往下移動,使板體311脫離於第一排氣口273、第二排氣口以及第三排氣口。
第一開關模組317連接於第一通道出口3115、第二通道出 口3117以及第三通道出口3119,用以控制第一傳輸通道3111、第二傳輸通道3112或第三傳輸通道3113是否處於導通狀態。第一開關模組317包括一第一殼體320、一第一閘門機構321、一第二閘門機構322、一第三閘門機構323以及一切換元件324,第一殼體320部分包覆第一閘門機構321、部分第二閘門機構322以及部分第三閘門機構323。切換元件324設置於第一殼體320上且位於第一閘門機構321、第二閘門機構322以及第三閘門機構323之一側,用以與第一閘門機構321、第二閘門機構322或第三閘門機構323接觸而驅動第一閘門機構321、第二閘門機構322或第三閘門機構323。切換元件324包括一轉動部3241以及一推動凸塊3242,轉動部3241設置於第一殼體320上且可相對於第一殼體320轉動,而推動凸塊3242設置於轉動部3241之一內表面,用以因應轉動部3241之轉動而推動第一閘門機構321、第二閘門機構322或第三閘門機構323。於本較佳實施例中,轉動部3241係一齒輪,且轉動部3241以及推動凸塊3242係為一體成型,而於其他較佳實施例中,轉動部亦可採用一皮帶輪。
請同時參閱圖5、圖6以及圖7,圖7係為本發明噴墨列印 裝置之墨水填充機構於一較佳實施例中之局部結構剖面示意圖。第一閘門 機構321穿過複數蓋體開孔3131而伸入於第一通道出口3115,用以開啟第一通道出口3115,使第一傳輸通道3111處於導通狀態,或關閉第一通道出口3115,使第一傳輸通道3111處於一關閉狀態。第一閘門機構321包括一第一密封元件3211、一第一接觸柱3212、一第一推抵元件3213以及一第一彈性元件3214,第一密封元件3211設置於第一通道出口3115內,且第一密封元件3211具有一第一開孔3211A。第一彈性元件3214設置於第一通道出口3115內且與第一接觸柱3212之一第一端接觸,用以提供一第一彈性力予第一接觸柱3212而關閉第一通道出口3115,於本較佳實施例中,第一密封元件3211係為橡膠圈,而第一彈性元件3214係為螺旋彈簧。第一接觸柱3212之兩端分別伸入於第一通道出口3115內以及第一開孔3211A內且可相對於第一通道出口3115上下移動,第一接觸柱3212包括一第一接觸端3212A以及一第一缺口端3212B。
第一接觸端3212A設置於第一接觸柱3212之第一端,其伸 入於第一通道出口3115內且第一接觸端3212A之一第一面與第一彈性元件3214接觸。第一接觸端3212A之一第二面與第一密封元件3211接觸,且其覆蓋於第一開孔3211A以關閉第一通道出口3115,其中第一接觸端3212A之形狀與第一開孔3211A之形狀同樣為圓形,且第一接觸端3212A略大於第一開孔3211A而得以覆蓋第一開孔3211A。第一缺口端3212B設置於第一接觸柱3212之一第二端,且其伸入於第一開孔3211A內而與第一推抵元件3213接觸,其中第一缺口端3212B係為一十字形狀而形成複數缺口結構。,於本較佳實施例中,第一接觸端3212A以及第一缺口端3212B係為一體成型。
圖5以及圖7中,第一推抵元件3213係設置於第一接觸柱 3212之第一缺口端3212B之下方且可相對於第一通道出口3115上下移動, 用以被切換元件324之推動凸塊3242推動而推抵第一接觸柱3212,以開啟第一通道出口3115。第一推抵元件3213包括一第一推抵部3213A以及一第一頂針3213B,第一推抵部3213A設置於切換元件324之一側,用以被切換元件324之推動凸塊3242推動而相對於第一通道出口3115往上移動,其中第一推抵部3213A具有一第一延伸柱3213C,由第一推抵部3213A之一側壁延伸而形成,第一延伸柱3213C接近於推動凸塊3242,當推動凸塊3242推動第一延伸柱3213C時,第一推抵部3213A相對於第一通道出口3115往上移動。第一頂針3213B設置於第一推抵部3213A上且與第一接觸柱3212之第一缺口端3212B接觸,用以當推動凸塊3242推動第一推抵部3213A時推抵第一缺口端3212B,使第一缺口端3212B相對於第一開孔3211A往上移動,且第一缺口端3212B與第一開孔3211A之間產生複數第一間隙而開啟第一通道出口3115。於本較佳實施例中,第一推抵部3213A與第一頂針3213B係為一體成型。
類似於第一閘門機構321,第二閘門機構322穿過複數蓋體開孔3131而伸入於第二通道出口3117,用以開啟第二通道出口3117,使第二傳輸通道3112處於導通狀態,或關閉第二通道出口3117,使第二傳輸通道3112處於一關閉狀態。第二閘門機構322包括一第二密封元件3221、一第二接觸柱3222、一第二推抵元件3223以及一第二彈性元件3224,第二密封元件3221設置於第二通道出口3117內,且第二密封元件3221具有一第二開孔3221A。第二彈性元件3224設置於第二通道出口3117內且與第二接觸柱3222之一第一端接觸,用以提供一第二彈性力予第二接觸柱3222而關閉第二通道出口3117,於本較佳實施例中,第二密封元件3221係為橡膠圈,而第二彈性元件3224係為螺旋彈簧。第二接觸柱3222之兩端分別伸入於第二通道出口3117內以及第二開孔3221A內且可相對於第二 通道出口3117上下移動,第二接觸柱3222包括一第二接觸端3222A以及一第二缺口端3222B。
第二接觸端3222A設置於第二接觸柱3222之第一端,其伸入於第二通道出口3117內且第二接觸端3222A之一第一面與第二彈性元件3224接觸。第二接觸端3222A之一第二面與第二密封元件3221接觸,且其覆蓋於第二開孔3221A而關閉第二通道出口3117,其中第二接觸端3222A之形狀與第二開孔3221A之形狀同樣為圓形,且第二接觸端3222A略大於第二開孔3221A而得以覆蓋第二開孔3221A。第二缺口端3222B設置於第二接觸柱3222之一第二端,且其伸入於第二開孔3221A內而與第二推抵元件3223接觸,其中第二缺口端3222B亦為十字形狀而形成複數缺口結構。於本較佳實施例中,第二接觸端3222A以及第二缺口端3222B係為一體成型。
圖5以及圖7中,第二推抵元件3223係設置於第二接觸柱3222之第二缺口端3222B之下方且可相對於第二通道出口3117上下移動,用以被推動凸塊3242推動而推抵第二接觸柱3222,以開啟第二通道出口3117。第二推抵元件3223包括一第二推抵部3223A以及一第二頂針3223B,第二推抵部3223A設置於切換元件324之一側,用以被切換元件324之推動凸塊3242推動而相對於第二通道出口3117往上移動,其中第二推抵部3223A具有一第二延伸柱3223C,由第二推抵部3223A之一側壁延伸而形成,第二延伸柱3223C接近於推動凸塊3242,當推動凸塊3242推動第二延伸柱3223C時,第二推抵部3223A相對於第二通道出口3117往上移動。第二頂針3223B設置於第二推抵部3223A上且與第二接觸柱3222之第二缺口端3222B接觸,用以當推動凸塊3242推動第二推抵部3223A時推抵第二缺口端3222B,使第二缺口端3222B相對於第二開孔3221A往 上移動,且第二缺口端3222B與第二開孔3221A之間產生複數第二間隙而開啟第二通道出口3117。於本較佳實施例中,第二推抵部3223A與第二頂針3223B係為一體成型。
類似於第二閘門機構322,第三閘門機構323穿過複數蓋體 開孔3131而伸入於第三通道出口3119,用以開啟第三通道出口3119,使第三傳輸通道3113處於導通狀態,或關閉第三通道出口3119,使第三傳輸通道3113處於一關閉狀態。第三閘門機構323包括一第三密封元件3231、一第三接觸柱3232、一第三推抵元件3233以及一第三彈性元件3234,第三密封元件3231設置於第三通道出口3119內,且第三密封元件3231具有一第三開孔3231A。第三彈性元件3234設置於第三通道出口3119內且與第三接觸柱3232之一第一端接觸,用以提供一第三彈性力予第三接觸柱3232而關閉第三通道出口3119,於本較佳實施例中,第三密封元件3231係為橡膠圈,而第三彈性元件3234係為螺旋彈簧。第三接觸柱3232之兩端分別伸入於第三通道出口3119內以及第三開孔3231A內且可相對於第三通道出口3119上下移動,第三接觸柱3232包括一第三接觸端3232A以及一第三缺口端3232B。
第三接觸端3232A設置於第三接觸柱3232之第一端,且其 伸入於第三通道出口3119內且第三接觸端3232A之一第一面與而與第三彈性元件3234接觸。第三接觸端3232A之一第二面與第三密封元件3231接觸,且其覆蓋於第三開孔3231A而關閉第三通道出口3119,其中第三接觸端3232A之形狀與第三開孔3231A之形狀同樣為圓形,且第三接觸端3232A略大於第三開孔3231A而得以覆蓋第三開孔3231A。第三缺口端3232B設置於第三接觸柱3232之一第二端,且其伸入於第三開孔3231A內而與第三推抵元件3233接觸,其中第三缺口端3232B亦為十字形狀而形成複數缺口 結構。於本較佳實施例中,第三接觸端3232A以及第三缺口端3232B係為一體成型。
圖5以及圖7中,第三推抵元件3233係設置於第三接觸柱 3232之第三缺口端3232B之下方且可相對於第三通道出口3119上下移動,用以被推動凸塊3242推動而推抵第三接觸柱3232,以開啟第三通道出口3119。第三推抵元件3233包括一第三推抵部3233A以及一第三頂針3233B,第三推抵部3233A設置於切換元件324之一側,用以被切換元件324之推動凸塊3242推動而相對於第三通道出口3119往上移動,其中第三推抵部3233A具有一第三延伸柱3233C,由第三推抵部3233A之一側壁延伸而形成,第三延伸柱3233C接近於推動凸塊3242,當推動凸塊3242推動第三延伸柱3233C時,第三推抵部3233A相對於第三通道出口3119往上移動。第三頂針3233B設置於第三推抵部3233A上且與第三接觸柱3232之第三缺口端3232B接觸,用以當推動凸塊3242推動第三推抵部3233A時推抵第三缺口端3232B,使第三缺口端3232B相對於第三開孔3231A往上移動,且第三缺口端3232B與第三開孔3231A之間產生複數第三間隙而開啟第三通道出口3119。於本較佳實施例中,第三推抵部3233A與第三頂針3233B係為一體成型。
圖5、圖6以及圖7中,第一開關模組317更包括一密封片 325以及一支撐架326,密封片325具有複數密封片開孔3251,複數密封片開孔3251對應於第一通道出口3115、第二通道出口3117以及第三通道出口3119,使第一通道出口3115、第二通道出口3117以及第三通道出口3119分別穿過密封片開孔3251,且密封片325與第一密封元件3211、第二密封元件3221以及第三密封元件3231接觸而避免第一墨水、第二墨水以及第三墨水分別由第一通道出口3115、第二通道出口3117以及第三通道出口 3119中漏出。支撐架326設置於密封片325之下方,且其具有對應於複數密封片開孔3251之複數支撐架開孔3261,支撐架326用以支撐第一密封元件3211、第二密封元件3221、第三密封元件3231以及密封片325,而避免第一接觸柱3212、第二接觸柱3222以及第三接觸柱3232分別由第一通道出口3115、第二通道出口3117以及第三通道出口3119中脫出。由圖7可知,保護殼315係設置於支撐架326與蓋體313之間,用以保護第一通道出口3115、第二通道出口3117以及第三通道出口3119,且保護殼315具有複數保護殼開孔3151,對應於第一接觸柱3212、第二接觸柱3222以及第三接觸柱3232,使第一接觸柱3212、第二接觸柱3222以及第三接觸柱3232穿過複數保護殼開孔3151而分別伸入第一通道出口3115、第二通道出口3117以及第三通道出口3119內。
墨水填充機構31中,墨水填充機構31更包括一墨水偵測模 組(未顯示於圖中)以及一驅動元件(未顯示於圖中),墨水偵測模組用以偵測第一儲墨室271、第二儲墨室以及第三儲墨室內之墨水量,且於第一儲墨室271、第二儲墨室或第三儲墨室內之墨水耗盡時啟動驅動元件。而驅動元件連接於撥動臂316以及第一開關模組317,其用以驅動撥動臂316而使墨水填充機構31連接於第一列印頭27、第二列印頭28以及第三列印頭29,或者,驅動元件用以驅動切換元件324而驅動第一開關模組317,使墨水填充機構31運作。於本較佳實施例中,驅動元件包括一馬達以及一齒輪組,而於其他較佳實施例中,驅動元件包括一馬達以及一皮帶輪組。
接下來說明墨水填充機構31之運作情形,請同時參閱圖3 以及圖8,圖8係為本發明噴墨列印裝置之第一閘門機構於一較佳實施例中運作之結構剖面示意圖。當第一儲墨室271內之第一墨水耗盡時,第一儲墨室271內充滿空氣而無法進行墨水填充工作。此時,驅動元件驅動撥動 臂316而使其擺動,載具312被撥動臂316推動而往上移動,且其板體311連接於第一排氣口273、第二排氣口以及第三排氣口,其中板體311之第一連接孔3114連接於第一列印頭27之第一排氣口273,其第二連接孔3116連接於第二列印頭28之第二排氣口,而第三連接孔3118連接於第三列印頭29之第三排氣口。此時,第一儲墨室271藉由第一連接孔3114以及第一排氣口273而聯通於第一傳輸通道3111,同理,第二儲墨室藉由第二連接孔3116以及第二排氣口而聯通於第二傳輸通道3112,且第三儲墨室藉由第三連接孔3118以及第三排氣口而聯通於三輸通道3113。另一方面,第一通道出口3115被第一閘門機構321關閉,第二通道出口3117被第二閘門機構322關閉,而第三通道出口3119被第三閘門機構323關閉,亦即,第一傳輸通道3111、第二傳輸通道3112以及第三傳輸通道3113皆處於關閉狀態。
當切換元件324被驅動時,其轉動部3241轉動且推動凸塊 3242推動第一推抵部3213A之第一延伸柱3213C,使第一推抵部3213A相對於第一通道出口3115往上移動,且其第一頂針3213B推動位於其上方之第一接觸柱3212之第一缺口端3212B。此時,第一接觸柱3212獲得來自於第一頂針3213B之推抵力大於第一彈性元件3214所提供之第一彈性力,且第一接觸柱3212得以相對於第一通道出口3115往上移動,使第一接觸柱3212之第一接觸端3212A離開第一密封元件3211而不再覆蓋於第一開孔3211A,且第一缺口端3212B與第一開孔3211A之間產生複數第一間隙而開啟第一通道出口3115。
當第一通道出口3115被開啟時,其第一傳輸通道3111聯通 於排氣導管314、連接元件305、吸取管302以及動力泵301而處於導通狀態,其動力泵301運作而產生吸力,使得第一儲墨室271內之空氣因應該 吸力而被吸取,且該空氣依序通過第一排氣口273、第一連接孔3114、第一傳輸通道3111、第一通道出口3115、排氣導管314、第一入口3052以及出口3051而前往吸取管302。最後,當該空氣被動力泵301排出之後,第一儲墨室271內發生壓力變化,使得第一墨水匣21內之第一墨水透過第一墨水管24而被傳輸至第一儲墨室271內,以進行第一儲墨室271之墨水填充工作。第一儲墨室271之墨水填充工作完成之後,轉動部3241轉動且推動凸塊3242不再推動第一延伸柱3213C,使第一推抵部3213A相對於第一通道出口3115往下移動而復位,且第一接觸柱3212隨著第一推抵部3213A而相對於第一通道出口3115往下移動,此時,第一接觸端3212A再次覆蓋於第一開孔3211A而關閉第一通道出口3115。第一儲墨室271之墨水填充工作結束,且第一列印頭27可再次發射第一墨水而進行列印。
接下來請同時參閱圖3以及圖9,圖9係為本發明噴墨列印 裝置之第二閘門機構於一較佳實施例中運作之結構剖面示意圖。當第二儲墨室內之第二墨水耗盡時,第二儲墨室內充滿空氣而無法進行墨水填充工作。此時,驅動元件驅動撥動臂316而使其擺動,載具312被撥動臂316推動而往上移動,且其板體311連接於第一排氣口273、第二排氣口以及第三排氣口,其中板體311之第一連接孔3114連接於第一列印頭27之第一排氣口273,其第二連接孔3116連接於第二列印頭28之第二排氣口,而第三連接孔3118連接於第三列印頭29之第三排氣口。此時,第一儲墨室271藉由第一連接孔3114以及第一排氣口273而聯通於第一傳輸通道3111,同理,第二儲墨室藉由第二連接孔3116以及第二排氣口而聯通於第二傳輸通道3112,且第三儲墨室藉由第三連接孔3118以及第三排氣口而聯通於三輸通道3113。另一方面,第一通道出口3115被第一閘門機構321關閉,第二通道出口3117被第二閘門機構322關閉,而第三通道出口3119被第三閘 門機構323關閉,亦即,第一傳輸通道3111、第二傳輸通道3112以及第三傳輸通道3113皆處於關閉狀態。
當切換元件324被驅動時,其轉動部3241轉動且推動凸塊 3242推動第二推抵部3223A之第二延伸柱3223C,使第二推抵部3223A相對於第二通道出口3117往上移動,且其第二頂針3223B推動位於其上方之第二接觸柱3222之第二缺口端3222B。此時,第二接觸柱3222獲得來自於第二頂針3223B之推抵力大於第二彈性元件3224所提供之第二彈性力,且第二接觸柱3222得以相對於第二通道出口3117往上移動,使第二接觸柱3222之第二接觸端3222A離開第二密封元件3221而不再覆蓋於第二開孔3221A,且第二缺口端3222B與第二開孔3221A之間產生複數第二間隙而開啟第二通道出口3117。
當第二通道出口3117被開啟時,其第二傳輸通道3112聯通 於排氣導管314、連接元件305、吸取管302以及動力泵301而處於導通狀態,其動力泵301運作而產生吸力,使得第二儲墨室內之空氣因應該吸力而被吸取,且該空氣依序通過第二排氣口、第二連接孔3116、第二傳輸通道3112、第二通道出口3117、排氣導管314、第二入口3053以及出口3051而前往吸取管302。最後,當該空氣被動力泵301排出之後,第二儲墨室內發生壓力變化,使得第二墨水匣22內之第二墨水透過第二墨水管25而被傳輸至第二儲墨室內,以進行第二儲墨室之墨水填充工作。第二儲墨室之墨水填充工作完成之後,轉動部3241轉動且推動凸塊3242不再推動第二延伸柱3223C,使第二推抵部3223A相對於第二通道出口3117往下移動而復位,且第二接觸柱3222隨著第二推抵部3223A而相對於第二通道出口3117往下移動,此時,第二接觸端3222A再次覆蓋於第二開孔3221A而關閉第二通道出口3117。第二儲墨室之墨水填充工作結束,且第二列印頭28 可再次發射第二墨水而進行列印。至於第三儲墨室之墨水填充工作之運作情形係與上述第一儲墨室271以及第二儲墨室之墨水填充工作同理,故不再多加說明。
另外,當第一儲墨室271內之第一墨水中參雜有氣泡時,其 第一墨水因氣泡之存在而產生有濃度不均的問題,其將造成列印品質低落,而墨水填充機構31亦可排除墨水中參雜有氣泡之問題。當墨水填充機構31欲排除第一墨水內之氣泡時,僅需利用第一開關模組317進行上述運作而開啟第一通道出口3115,使第一傳輸通道3111處於導通狀態。此時,啟動動力泵301而產生吸力,使該氣泡可藉由第一排氣口273、第一連接孔3114、第一傳輸通道3111以及第一通道出口3115而被排出,以確保其高列印品質。當然,墨水填充機構31排除第二墨水以及第三墨水內之氣泡之運作係與上述排除第一墨水內之氣泡為同理,而不再贅述。
接下來說明噴嘴清理機構33之結構,請參閱圖10,其為本 發明噴墨列印裝置之噴嘴清理機構與泵浦模組於一較佳實施例中之結構示意圖。噴嘴清理機構33除了機殼330之外,更包括一第一導管331、一第二導管332、一第三導管333、一連接蓋體334以及一第二開關模組335。 首先說明各元件之連接關係,第一導管331之兩端分別連接於連接元件305之第二入口3053以及連接蓋體334,第二導管332之兩端分別連接於連接元件305之第三入口3054以及連接蓋體334,第三導管333之兩端則分別連接於連接元件305之第四入口3055以及連接蓋體334,而第二開關模組335則設置於接近墨水填充機構31之排氣導管314、第一導管331、第二導管332以及第三導管333之處。
圖10中,連接蓋體334設置於第一列印頭27、第二列印頭 28以及第三列印頭29之下方,其用以連接於第一列印頭27、第二列印頭 28以及第三列印頭29,連接蓋體334包括一第一包覆槽3341、一第二包覆槽3342以及一第三包覆槽3343。第一包覆槽3341設置於連接蓋體334之一上表面,用以包覆第一列印頭27之第一噴嘴272於其中,使第一儲墨室271內之第一墨水藉由第一包覆槽3341而進入第一導管331。第二包覆槽3342設置於連接蓋體344之上表面且相鄰於第一包覆槽3341,其用以包覆第二列印頭28之第二噴嘴於其中,使第二儲墨室內之第二墨水藉由第二包覆槽3342而進入第二導管332,而第三包覆槽3343設置於連接蓋體344之上表面且相鄰於第二包覆槽3342,其用以包覆第三列印頭29之第三噴嘴於其中,使第三儲墨室內之第三墨水藉由第三包覆槽3343而進入第三導管333。
需特別說明的是,連接蓋體334係由第一列印頭27、第二 列印頭28以及第三列印頭29之下方往上移動,使第一包覆槽3341、第二包覆槽3342以及第三包覆槽3343分別包覆第一噴嘴272、第二噴嘴或第三噴嘴。因此,噴墨列印裝置2更包括一傳動機構(未顯示於圖中),連接於連接蓋體334,用以往上移動連接蓋體334而使其連接於第一列印頭27、第二列印頭28以及第三列印頭29,或者往下移動連接蓋體334而使其脫離於第一列印頭27、第二列印頭28以及第三列印頭29。
根據上述可知,第一導管331中,其藉由連接蓋體334以及 連接元件305聯通第一列印頭27以及動力泵301,使得位於第一儲墨室271內之第一墨水可因應動力泵301所產生之吸力而通過第一噴嘴272,藉此排除第一噴嘴272之堵塞。接下來,離開第一噴嘴272之第一墨水可因應該吸力而依序通過第一包覆槽3341、第一導管331、第二入口3053以及出口3051以前往吸取管302。同理,第二導管332中,其係藉由連接蓋體334以及連接元件305聯通第二列印頭28以及動力泵301,使得第二儲墨室內 之第二墨水可因應動力泵301所產生之吸力而依序通過第二噴嘴、第二包覆槽3342、第二導管332、第三入口3054以及出口3051而前往吸取管302。第三導管333中,其藉由連接蓋體334以及連接元件305聯通第三列印頭29以及動力泵301,使得第三儲墨室內之第三墨水可因應動力泵301所產生之吸力而依序通過第三噴嘴、第三包覆槽3343、第三導管333、第四入口3055以及出口3051而前往吸取管302。最後,通過吸取管302之第一墨水、第二墨水或第三墨水則通過排出管303而被傳輸至儲存元件304內。藉此,第一噴嘴272、第二噴嘴或第三噴嘴之堵塞可因應第一墨水、第二墨水或第三墨水之通過而被排除。
接下來說明第二開關模組335之結構。請同時參閱圖11以 及圖12,圖11係為本發明噴墨列印裝置之噴嘴清理機構之第二開關模組於一較佳實施例中之結構示意圖,而圖12係為本發明噴墨列印裝置之噴嘴清理機構之第二開關模組於一較佳實施例中之局部結構示意圖。第二開關模組335係接近於排氣導管314、第一導管331、第二導管332以及第三導管333,其用以控制第一導管331、第二導管332以及第三導管333分別處於導通狀態或關閉狀態,而避免第一墨水、第二墨水以及第三墨水因應該吸力而同時被吸取。第二開關模組335包括一第二殼體3351、一轉軸3352、一第四閘門機構3353、一第五閘門機構3354、一第六閘門機構3355以及一第七閘門機構3356,轉軸3352係設置於第二殼體3351上且可相對於第二殼體3351轉動。第四閘門機構3353連接於轉軸3352且接近於排氣導管314,而第四閘門機構3353係沿著一第一方向D1被設置,用以因應轉軸3352之轉動而壓抵或離開排氣導管314,使排氣導管314處於關閉狀態或導通狀態。
第五閘門機構3354連接於轉軸3352且相鄰於第四閘門機構 3353並接近於第一導管331,而第五閘門機構3354係沿著一第二方向D2被設置,用以因應轉軸3352之轉動而壓抵或離開第一導管331,使第一導管331處於關閉狀態或導通狀態。類似於第五閘門機構3354,第六閘門機構3355連接於轉軸3352且相鄰於第五閘門機構3354並接近於第二導管332,而第六閘門機構3355係沿著一第三方向D3被設置,用以因應轉軸3352之轉動而壓抵或離開第二導管332,使第二導管332處於關閉狀態或導通狀態。而第七閘門機構3356連接於轉軸3352且相鄰於第六閘門機構3355並接近於第三導管333,第七閘門機構3356係沿著一第四方向D4被設置,用以因應轉軸3352之轉動而壓抵或離開第三導管333,使第三導管333處於關閉狀態或導通狀態。
圖11以及圖12中,第四閘門機構3353包括一第一凸輪 3353A、一第一接觸板3353B以及一第四彈性元件3353C,第一凸輪3353A設置於轉軸3352上而接近於排氣導管314,且第一凸輪3353A係沿著第一方向D1被設置,其用以因應轉軸3352之轉動而轉動。第一接觸板3353B環繞於第一凸輪3353A以及轉軸3352,當第一凸輪3353A不推抵第一接觸板3353B時,第一接觸板3353B壓抵排氣導管314,使排氣導管314處於關閉狀態。而當第一凸輪3353A因應轉軸3352而轉動且推抵該第一接觸板3353B時,第一接觸板3353B相對於第二殼體3351移動且離開排氣導管314,使排氣導管314處於導通狀態。第四彈性元件3353C設置於第二殼體3351與第一接觸板3353B之間且分別與第二殼體3351以及第一接觸板3353B接觸,用以提供一第四彈性力予第一接觸板3353B,使第一接觸板3353B不被第一凸輪3353A推抵時可相對於第二殼體3351移動而壓抵排氣導管314,排氣導管314恢復至關閉狀態。
第五閘門機構3354包括一第二凸輪3354A、一第二接觸板 3354B以及一第五彈性元件3354C,第二凸輪3354A設置於轉軸3352上而接近於第一導管331,且第二凸輪3354A係沿著第二方向D2被設置,其用以因應轉軸3352之轉動而轉動。第二接觸板3354B環繞於第二凸輪3354A以及轉軸3352,當第二凸輪3354A不推抵第二接觸板3354B時,第二接觸板3354B壓抵第一導管331,使第一導管331處於關閉狀態。而當第二凸輪3354A因應轉軸3352而轉動且推抵該第二接觸板3354B時,第二接觸板3354B相對於第二殼體3351移動且離開第一導管331,使第一導管331處於導通狀態。第五彈性元件3354C設置於第二殼體3351與第二接觸板3354B之間且分別與第二殼體3351以及第二接觸板3354B接觸,用以提供一第五彈性力予第二接觸板3354B,使第二接觸板3354B不被第二凸輪3354A推抵時可相對於第二殼體3351移動而壓抵第一導管331,第一導管331恢復至關閉狀態。
類似於第五閘門機構3354,第六閘門機構3355包括一第三 凸輪3355A、一第三接觸板3355B以及一第六彈性元件3355C,第三凸輪3355A設置於轉軸3352上而接近於第二導管332,且第三凸輪3355A係沿著第三方向D3被設置,其用以因應轉軸3352之轉動而轉動。第三接觸板3355B環繞於第三凸輪3355A以及轉軸3352,當第三凸輪3355A不推抵第三接觸板3355B時,第三接觸板3355B壓抵第二導管332,使第二導管332處於關閉狀態。而當第三凸輪3355A因應轉軸3352而轉動且推抵該第三接觸板3355B時,第三接觸板3355B相對於第二殼體3351移動且離開第二導管332,使第二導管332處於導通狀態。第六彈性元件3355C設置於第二殼體3351與第三接觸板3355B之間且分別與第二殼體3351以及第三接觸板3355B接觸,用以提供一第六彈性力予第三接觸板3355B,使第三接觸板3355B不被第三凸輪3355A推抵時可相對於第二殼體3351移動而壓抵第 二導管332,第二導管332恢復至關閉狀態。
類似於第六閘門機構3355,第七閘門機構3356包括一第四 凸輪3356A、一第四接觸板3356B以及一第七彈性元件3356C,第四凸輪3356A設置於轉軸3352上而接近於第三導管333,且第四凸輪3356A係沿著第四方向D4被設置,其用以因應轉軸3352之轉動而轉動。第四接觸板3356B環繞於第四凸輪3356A以及轉軸3352,當第四凸輪3356A不推抵第四接觸板3356B時,第四接觸板3356B壓抵第三導管333,使第三導管333處於關閉狀態。而當第四凸輪3356A因應轉軸3352而轉動且推抵該第四接觸板3356B時,第四接觸板3356B相對於第二殼體3351移動且離開第三導管333,使第三導管333處於導通狀態。第七彈性元件3356C設置於第二殼體3351與第四接觸板3356B之間且分別與第二殼體3351以及第四接觸板3356B接觸,用以提供一第七彈性力予第四接觸板3356B,使第四接觸板3356B不被第四凸輪3356A推抵時可相對於第二殼體3351移動而壓抵第三導管333,第三導管333恢復至關閉狀態。於本較佳實施例中,第四彈性元件3353C、第五彈性元件3354C、第六彈性元件3355C以及第七彈性元件3356C皆為螺旋彈簧。
圖12中顯示出第一凸輪3353A、第二凸輪3354A、第三凸 輪3355A以及第四凸輪3356A並列且以互相錯開方式設置於轉軸3352上之情形,其中第一凸輪3353A係沿著第一方向D1被設置,第二凸輪3354A係沿著第二方向D2被設置,第三凸輪3355A係沿著第三方向D3被設置,而第四凸輪3356A係沿著第四方向D4被設置。其中,第一方向D1與第二方向D2之間具有一第一夾角,第二方向D2與第三方向D3之間具有一第二夾角,而第三方向D3與第四方向D4之間具有一第三夾角。當然,第一夾角、第二夾角以及第三夾角之數值可根據實際需求而採用不同角度值。
另外,噴墨列印裝置2更包括一另一驅動元件(未顯示於圖 中)以及一感測元件(未顯示於圖中),另一驅動元件連接於轉軸3352,用以轉動而帶動轉軸3352轉動。而感測元件係設置於接近於轉軸3352之處,用以偵測轉軸3352轉動至何處,而判斷第四閘門機構3353、第五閘門機構3354、第六閘門機構3355以及第七閘門機構3356之運作狀態。
接下來說明第二開關模組335運作之情形。請參閱圖13, 其為本發明噴墨列印裝置之噴嘴清理機構之第二開關模組於一較佳實施例中開啟第一導管之局部結構示意圖。噴嘴清理機構33未運作而處於初始狀態時,第四閘門機構3353、第五閘門機構3354、第六閘門機構3355以及第七閘門機構3356分別壓抵排氣導管314、第一導管331、第二導管332以及第三導管333。當使用者發覺噴墨列印裝置2之第一噴嘴272發生堵塞之情況時,使用者欲清理第一噴嘴272而啟動噴嘴清理機構33,使連接蓋體344移動至第一列印頭27、第二列印頭28以及第三列印頭29之下方,之後再往第一列印頭27、第二列印頭28以及第三列印頭29之方向(亦即上方)移動,使連接蓋體344連接於第一列印頭27、第二列印頭28以及第三列印頭29,且其第一包覆槽3441、其第二包覆槽3442以及其第三包覆槽3443分別包覆第一噴嘴272、第二噴嘴以及第三噴嘴。
當連接蓋體344連接於第一列印頭27、第二列印頭28以及 第三列印頭29之後,使用者利用一操作介面(未顯示於圖中)以啟動第二開關模組335,使轉軸3352轉動,其中其操作介面例如為一操作按鈕或一觸控板等。第五閘門機構3354中,當第二凸輪3354A因應轉軸3352之轉動而轉動至與第二接觸板3354B接觸時,第二凸輪3354A推抵第二接觸板3354B,且第二接觸板3354B相對於第二殼體3351往上方移動,其中其推抵力大於第五彈性元件3354C所提供之第五彈性力。因此,第二接觸板 3354B離開第一導管331且開啟第一導管331,而第二導管332與第三導管333皆維持關閉狀態。由於第一凸輪3353A、第二凸輪3354A、第三凸輪3355A以及第四凸輪3356A係以互相錯開方式設置於轉軸3352上,使得第二凸輪3354A推抵第二接觸板3354B之同時,第一接觸板3353B、第三接觸板3355B以及第四接觸板3356B皆未被第一凸輪3353A、第三凸輪3355A以及第四凸輪3356A推抵。
此時,使用者再藉由其操作介面啟動動力泵301而產生吸 力。由於第一導管331處於導通狀態,使得吸取管302至被第一包覆槽3441包覆之第一列印頭27之間聯通,且第一儲墨室271內之第一墨水因應該吸力而依序通過第一噴嘴272、第一包覆槽3441、第一導管331、第二入口3053、出口3051以及吸取管302而前往動力泵301。最後,被吸取之第一墨水被動力泵301排出且通過排出管303而被傳輸至儲存元件304。因此,第一噴嘴272之堵塞因應第一墨水之通過而可被排除。第一噴嘴272清理完成之後,使用者關閉動力泵301而停止產生吸力,以結束第一噴嘴272之清理工作
排除第二噴嘴以及第三噴嘴之堵塞情形之運作與上述為同理,故不再多加說明。綜言之,當第四閘門機構3353離開排氣導管314而使其處於導通狀態時,其墨水填充機構31聯通於吸取管302,而第五閘門機構3354、第六閘門機構3355以及第七閘門機構3356分別壓抵第一導管331、第二導管332以及第三導管333,使第一導管331、第二導管332以及第三導管333皆處於關閉狀態。當第五閘門機構3354離開第一導管331而使其處於導通狀態時,第四閘門機構3353、第六閘門機構3355以及第七閘門機構3356分別壓抵排氣導管314、第二導管332以及第三導管333,使排氣導管314、第二導管332以及第三導管333皆處於關閉狀態。當第六 閘門機構3355離開第二導管332而使其處於導通狀態時,第四閘門機構3353、第五閘門機構3354以及第七閘門機構3356分別壓抵排氣導管314、第一導管331以及第三導管333,使排氣導管314、第一導管331以及第三導管333皆處於關閉狀態。
同理,當第七閘門機構3356離開第三導管333而使其處於 導通狀態時,第四閘門機構3353、第五閘門機構3354以及第六閘門機構3355分別壓抵排氣導管314、第一導管331以及第二導管332,使排氣導管314、第一導管331以及第二導管332皆處於關閉狀態。由於第二開關模組335藉由每一凸輪沿著不同方向被設置之結構,使得排氣導管314、第一導管331、第二導管332以及第三導管333不同時處於導通狀態,以控制墨水填充機構31聯通於吸取管302或噴嘴清理機構33聯通於吸取管302。因此,當使用者欲清理第一噴嘴時,與其聯通之第一導管處於導通狀態,而其餘導管則處於關閉狀態。或者,當欲清理第二噴嘴時,與其聯通之第二導管處於導通狀態,而其餘導管則處於關閉狀態,以避免不需被清理之噴嘴受到動力泵之吸力影響,而可節省墨水。
於本較佳實施例中,當第一噴嘴272、第二噴嘴或第三噴嘴 之堵塞被經過之第一墨水、第二墨水或第三墨水排除之後,預設其第二開關模組335控制第一導管331、第二導管332以及第三導管333皆處於關閉狀態。而於其他較佳實施例中,亦可預設第二開關模組控制第一導管、第二導管以及第三導管皆處於導通狀態。
需特別說明的有二,第一,本較佳實施例之噴嘴清理機構 33係應用於包含有三個列印頭之噴墨列印裝置,故其內部之第二開關模組335包括有對應於三個列印頭以及墨水填充機構31之排氣導管314之四組閘門機構。當然,本發明噴嘴清理機構可根據實際需求而應用於不同數量 之墨水匣之噴墨列印裝置,例如可應用於僅具有黑色墨水匣與彩色墨水匣之噴墨列印裝置,其噴墨列印裝置具有相對應之黑色列印頭以及彩色列印頭,故其內部之第二開關模組包括有對應於二個列印頭以及墨水填充機構之三組閘門機構。或者亦可應用於包含有青色(Cyan,C)、洋红色(Magenta,M)、黄色(Yellow,Y)以及黑色(Black,K)等四個墨水匣之噴墨列印裝置,且其具有相對應之四個列印頭,故其內部之第二開關模組則包括有對應於四個列印頭以及墨水填充機構之五組閘門機構。
第二,本較佳實施例中之噴墨列印裝置2包含有墨水填充機 構31以及噴嘴清理機構33,且其利用第二開關模組335控制墨水填充機構31之排氣導管314是否處於導通狀態,或噴嘴清理機構33之第一導管331、第二導管332或第三導管333是否處於導通狀態。於其他較佳實施例中,亦可採用二組泵浦模組,其第一泵浦模組連接於墨水填充機構,其第二泵浦模組則連接於噴嘴清理機構,而第二開關模組係設置於噴嘴清理機構之鄰近處,其將不控制墨水填充機構之排氣導管是否處於導通狀態。
根據上述可知,本發明噴墨列印裝置之墨水填充機構與噴嘴 清理機構可互相配合使用,而共用泵浦模組,其可減少元件之增設而不增加噴墨列印裝置之體積。噴墨列印裝置可利用墨水填充機構進行墨水填充工作,使第一儲墨室或第二儲墨室內之空氣可藉由第一排氣口或第二排氣口排出。因此本發明噴墨列印裝置可解決習知噴墨列印裝置無法排出墨水參雜的空氣的問題。此外,墨水填充機構之板體中設置有水平設置之至少一第一傳輸通道以及至少一第二傳輸通道,當第一儲墨室或第二儲墨室內之空氣被排出至第一傳輸通道以及第二傳輸通道內之同時,第一墨水以及第二墨水亦隨著空氣而流至第一傳輸通道以及第二傳輸通道內。此時,由於第一傳輸通道以及第二傳輸通道係水平設置,故分別位於第一傳輸通道 以及第二傳輸通道內之第一墨水以及第二墨水較不易於第一傳輸通道以及第二傳輸通道內發生堵塞之情形。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之 申請專利範圍,因此凡其它未脫離本發明所揭示之精神下所完成之等效改變或修飾,均應包含於本案之申請專利範圍內。
2‧‧‧噴墨列印裝置
21‧‧‧第一墨水匣
22‧‧‧第二墨水匣
23‧‧‧第三墨水匣
24‧‧‧第一墨水管
25‧‧‧第二墨水管
26‧‧‧第三墨水管
27‧‧‧第一列印頭
28‧‧‧第二列印頭
29‧‧‧第三列印頭
30‧‧‧泵浦模組
31‧‧‧墨水填充機構
33‧‧‧噴嘴清理機構
271‧‧‧第一儲墨室
272‧‧‧第一噴嘴
273‧‧‧第一排氣口
301‧‧‧動力泵
304‧‧‧儲存元件
305‧‧‧連接元件
311‧‧‧板體
314‧‧‧排氣導管
315‧‧‧保護殼
316‧‧‧撥動臂
320‧‧‧第一殼體
324‧‧‧切換元件
331‧‧‧第一導管
332‧‧‧第二導管
333‧‧‧第三導管
344‧‧‧連接蓋體
335‧‧‧第二開關模組
3111‧‧‧第一傳輸通道
3112‧‧‧第二傳輸通道
3113‧‧‧第三傳輸通道

Claims (15)

  1. 一種噴墨列印裝置,包括:一第一墨水匣,用以儲存一第一墨水;一第二墨水匣,用以儲存一第二墨水;一第一墨水管,連接於該第一墨水匣,用以傳輸該第一墨水;一第二墨水管,連接於該第二墨水匣,用以傳輸該第二墨水;一第一列印頭,連接於該第一墨水管,包括一第一儲墨室、一第一噴嘴以及一第一排氣口;一第二列印頭,連接於該第二墨水管,包括一第二儲墨室、一第二噴嘴以及一第二排氣口;一墨水填充機構,位於該第一列印頭以及該第二列印頭之下方,用以當該墨水填充機構連接於該第一排氣口以及該第二排氣口時,分別將該第一墨水匣內之該第一墨水以及該第二墨水匣內之該第二墨水透過該第一墨水管以及該第二墨水管傳輸至該第一儲墨室以及該第二儲墨室內,該墨水填充機構包括:一板體,具有一第一傳輸通道以及一第二傳輸通道,該第一傳輸通道對應於該第一排氣口且平行於該板體設置,而該第二傳輸通道對應於該第二排氣口且平行於該板體設置,該第一傳輸通道具有垂直於該板體之一第一通道出口,而該第二傳輸通道具有垂直於該板體之一第二通道出口;一開關模組,連接於該第一通道出口以及該第二通道出口,用以控制該第一傳輸通道或該第二傳輸通道是否處於一導通狀態;以及一排氣導管,位於該第一通道出口以及該第二通道出口之下方且接 近於該第一通道出口以及該第二通道出口,用以於該第一傳輸通道或該第二傳輸通道處於該導通狀態時供該第一儲墨室或該第二儲墨室內之空氣通過;以及一泵浦模組,連接於該排氣導管,用以產生一吸力而於該第一傳輸通道處於該導通狀態時吸取該第一儲墨室內之該空氣,或於該第二傳輸通道處於該導通狀態時吸取該第二儲墨室內之該空氣。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噴墨列印裝置,其中該開關模組包括:一第一閘門機構,伸入於該第一通道出口,用以開啟該第一通道出口,使該第一傳輸通道處於該導通狀態,或關閉該第一通道出口,使該第一傳輸通道處於一關閉狀態;一第二閘門機構,伸入於該第二通道出口,用以開啟該第二通道出口,使該第二傳輸通道處於該導通狀態,或關閉該第二通道出口,使該第二傳輸通道處於該關閉狀態;以及一切換元件,位於該第一閘門機構以及該第二閘門機構之一側,用以與第一閘門機構或該第二閘門機構接觸而驅動該第一閘門機構或該第二閘門機構。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噴墨列印裝置,其中該第一閘門機構包括:一第一密封元件,設置於該第一通道出口內,且該第一密封元件具有一第一開孔;一第一接觸柱,分別伸入於該第一通道出口內以及該第一開孔內且可相對於該第一通道出口移動;一第一推抵元件,設置於該第一接觸柱之下方且可相對於該第一通道出 口移動,用以被該切換元件推動而推抵該第一接觸柱,使該第一接觸柱與該第一開孔之間產生至少一第一間隙而開啟該第一通道出口;以及一第一彈性元件,設置於該第一通道出口內且與該第一接觸柱接觸,用以提供一第一彈性力予該第一接觸柱而關閉該第一通道出口。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噴墨列印裝置,其中該第一接觸柱包括:一第一接觸端,設置於該第一接觸柱之一第一端,伸入於該第一通道出口內且該第一接觸端之一第一面與該第一彈性元件接觸,而該第一接觸端之一第二面與該第一密封元件接觸;以及一第一缺口端,設置於該第一接觸柱之一第二端,且伸入於該第一開孔內而與第一推抵元件接觸;其中當該第一推抵元件未推動該第一缺口端時,該第一接觸端覆蓋於該第一開孔而關閉該第一通道出口;而當該第一推抵元件推動該第一缺口端時,該第一缺口端相對於該第一開孔往上移動,使該第一缺口端與該第一開孔之間產生該至少一第一間隙而開啟該第一通道出口。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噴墨列印裝置,其中該第一推抵元件包括:一第一推抵部,設置於該切換元件之一側,用以被該切換元件推動而相對於該第一通道出口移動;以及一第一頂針,設置於該第一推抵部上且與該第一接觸柱接觸,用以當該切換元件推動該第一推抵部時推抵該第一接觸柱,使該第一接觸柱與該第一開孔之間產生該至少一第一間隙而開啟該第一通道出口。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噴墨列印裝置,其中該第二閘門機構包括: 一第二密封元件,設置於該第二通道出口內,且該第二密封元件具有一第二開孔;一第二接觸柱,分別伸入於該第二通道出口內以及該第二開孔內且可相對於該第二通道出口移動;一第二推抵元件,設置於該第二接觸柱之下方且可相對於該第二通道出口移動,用以被該切換元件推動而推抵該第二接觸柱,使該第二接觸柱與該第二開孔之間產生至少一第二間隙而開啟該第二通道出口;以及一第二彈性元件,設置於該第二通道出口內且與該第二接觸柱接觸,用以提供一第二彈性力予該第二接觸柱而關閉該第二通道出口。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噴墨列印裝置,其中該第二接觸柱包括:一第二接觸端、設置於該第二接觸柱之一第一端,伸入於該第二通道出口內且該第二接觸端之一第一面與該第二彈性元件接觸,而該第二接觸端之一第二面與該第二密封元件接觸;以及一第二缺口端,設置於該第二接觸柱之一第二端,且伸入於該第二開孔內而與第二推抵元件接觸;其中當該第二推抵元件未推動該第二缺口端時,該第二接觸端覆蓋於該第二開孔而關閉該第二通道出口;當該第二推抵元件推動該第二缺口端時,該第二缺口端相對於該第二開孔往上移動,使該第二缺口端與該第二開孔之間產生該至少一第二間隙而開啟該第二通道出口。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噴墨列印裝置,其中該第二推抵元件包括:一第二推抵部,設置於該切換元件之一側,用以被該切換元件推動而相對於該第二通道出口移動;以及 一第二頂針,設置於該第二推抵部上且與該第二接觸柱接觸,用以當該切換元件推動該第二推抵部時推抵該第二接觸柱,使該第二接觸柱與該第二開孔之間產生該至少一第二間隙而開啟該第二通道出口。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噴墨列印裝置,其中該開關模組更包括一殼體,部份包覆該第一閘門機構以及該第二閘門機構,而該切換元件包括:一轉動部,設置於該殼體上且可相對於該殼體轉動;以及一推動凸塊,設置於該轉動部之一內表面,用以因應該轉動部之轉動而推動該第一閘門機構或該第二閘門機構。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噴墨列印裝置,其中該墨水填充機構更包括:一載具,用以設置該開關模組於其上;以及一蓋體,位於該第一通道出口以及該第二通道出口之下方且部分覆蓋於該開關模組,該蓋體連接於該排氣導管;一撥動臂,位於該載具之下方且與該載具接觸,用以擺動而推動該載具往上移動,使該墨水填充機構連接於該第一排氣口以及該第二排氣口,或推動該載具往下移動,使該墨水填充機構脫離於該第一排氣口以及該第二排氣口。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噴墨列印裝置,更包括一噴嘴清理機構,設置於該墨水填充機構之一側且連接於該泵浦模組,用以當該噴嘴清理機構連接於該第一噴嘴時,因應該泵浦模組所產生之該吸力而排除該第一噴嘴之堵塞,該噴嘴清理機構包括:一第一導管,連接於該泵浦模組,用以傳輸該第一墨水匣內之該第一墨 水至該泵浦模組;以及一另一開關模組,設置於接近於該排氣導管以及該第一導管之處,用以控制該第一導管以及該排氣導管之導通狀態,當該泵浦模組產生該吸力時,被導通之該排氣導管或該第一導管因應該吸力而傳輸該第一儲墨室內之空氣、該第二儲墨室內之空氣或該第一墨水至該泵浦模組。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噴墨列印裝置,其中該另一開關模組包括:一另一殼體;一轉軸,設置於該另一殼體上且可相對於該另一殼體轉動;一第三閘門機構,連接於該轉軸且接近於該排氣導管,而該第三閘門機構係沿著一第一方向被設置,用以因應該轉軸之轉動而壓抵或離開該該排氣導管,使該該排氣導管處於關閉狀態或處於導通狀態;以及一第四閘門機構,連接於該轉軸且相鄰於該第三閘門機構而接近於該第一導管,該第四閘門機構係沿著一第二方向被設置,用以因應該轉軸之轉動而壓抵或離開該第一導管,使該第一導管處於關閉狀態或處於導通狀態;其中該第一方向與該第二方向之間具有一夾角,且當該第三閘門機構離開該排氣導管時,該第四閘門機構壓抵該第一導管,而當該第三閘門機構離開該第一導管時,該第四閘門機構壓抵該排氣導管。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噴墨列印裝置,其中該第三閘門機構包括:一第一凸輪,設置於該轉軸上而接近於該排氣導管,且該第一凸輪係沿著該第一方向被設置,用以因應該轉軸之轉動而轉動;一第一接觸板,環繞於該第一凸輪以及該轉軸,當該第一凸輪不推抵該 第一接觸板,且該第一接觸板壓抵該排氣導管時,該排氣導管處於關閉狀態,而當該第一凸輪轉動且推抵該第一接觸板時,該第一接觸板相對於該另一殼體移動且離開該排氣導管,該排氣導管處於導通狀態,而該第一導管處於關閉狀態;以及一第三彈性元件,設置於該另一殼體與該第一接觸板之間且分別與該另一殼體以及該第一接觸板接觸,用以提供一第三彈性力予該第一接觸板,使該第一接觸板不被該第一凸輪推抵時可相對於該另一殼體移動而壓抵該排氣導管。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噴墨列印裝置,其中該第四閘門機構包括:一第二凸輪,設置於該轉軸上而接近於該第一導管,且該第二凸輪係沿著該第二方向被設置,用以因應該轉軸之轉動而轉動;一第二接觸板,環繞於該第二凸輪以及該轉軸,當該第二凸輪不推抵該第二接觸板,且該第二接觸板壓抵該第一導管時,該第一導管處於關閉狀態,而當該第二凸輪轉動且推抵該第二接觸板時,該第二接觸板相對於該另一殼體移動且離開該第一導管,該第一導管處於導通狀態,而該排氣導管處於關閉狀態;以及一第四彈性元件,設置於該另一殼體與該第二接觸板之間且分別與該另一殼體以及該第二接觸板接觸,用以提供一第四彈性力予該第二接觸板,使該第二接觸板不被該第二凸輪推抵時可相對於該另一殼體移動而壓抵該第一導管。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噴墨列印裝置,其中該泵浦模組包括:一動力泵,用以產生該吸力; 一吸取管,連接於該動力泵;一排出管,連接於該動力泵,用以傳輸因應該吸力而通過該動力泵之該第一墨水;一儲存元件,連接於該排出管,用以收容通過該排出管之該第一墨水;以及一連接元件,設置於該吸取管與該排氣導管以及該第一導管之間,且分別連接於該吸取管、該排氣導管以及該第一導管,該連接元件包括:一出口,設置於該連接元件之一第一側壁上且連接於該吸取管;一第一入口,設置於該連接元件之一第二側壁上且連接於該排氣導管,用以使該第一儲墨室內之該空氣通過且藉由該出口而前往該吸取管;以及一第二入口,設置於該連接元件之該第二側壁上且相鄰於該第一入口並連接於該第一導管,用以使該第一墨水通過且藉由該出口而前往該吸取管。
TW102100319A 2012-11-02 2013-01-04 噴墨列印裝置 TW20141805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433670.3A CN103786436A (zh) 2012-11-02 2012-11-02 喷墨打印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18052A true TW201418052A (zh) 2014-05-16

Family

ID=506219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00319A TW201418052A (zh) 2012-11-02 2013-01-04 噴墨列印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915573B2 (zh)
CN (1) CN103786436A (zh)
TW (1) TW201418052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12138B2 (ja) 2015-06-04 2021-01-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BR112018004238B1 (pt) 2015-09-04 2022-10-18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Cartucho substituível para instalação de usuário em um sistema de impressora e sistema de impressora
CN110014742B (zh) * 2019-04-12 2020-12-08 浙江昌新生物纤维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采用平行转向原理的可重复填充分体式墨盒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54912B2 (ja) * 2002-03-29 2008-09-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4356070B2 (ja) * 2003-04-02 2009-11-0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US7547089B2 (en) * 2004-03-23 2009-06-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JP4792869B2 (ja) * 2005-08-15 2011-10-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クリーニング処理装置、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のクリーニング処理方法
JP2009045898A (ja) * 2007-08-22 2009-03-05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ヘッド用のメンテナンス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US8579419B2 (en) * 2008-11-13 2013-11-12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Fluid ejecting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86436A (zh) 2014-05-14
US20140125732A1 (en) 2014-05-08
US8915573B2 (en) 2014-1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474797B2 (en) Ink supply system and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JP5545374B2 (ja)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EP1404523A1 (en) Ink jet printer
US8449053B2 (e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and liquid charging method
JP2007062115A (ja) 液体噴射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TW201418052A (zh) 噴墨列印裝置
KR20060044420A (ko) 잉크 젯 기록 장치
JP2006183621A (ja) チューブポンプ、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供給方法
US7654657B2 (e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JP2005329693A (ja)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液体噴射装置
US10647121B2 (en)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witch capable of switching communication state between damper chamber and pump
JP2007160795A (ja) 液体噴射付属装置
TW201408500A (zh) 噴墨列印裝置之噴嘴清理機構
JP2009113410A (ja) 流体噴射装置
JP2010173204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4742745B2 (ja) 液滴噴射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7265954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3679735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7031422B2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6844381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5041140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7160796A (ja) 液体噴射装置
KR20140102548A (ko) 문서 출력 장치의 잉크 공급부
JP2019166775A (ja) 液体処理装置
JP2021094747A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