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31088A - 跨坐型車輛 - Google Patents

跨坐型車輛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331088A
TW201331088A TW101139527A TW101139527A TW201331088A TW 201331088 A TW201331088 A TW 201331088A TW 101139527 A TW101139527 A TW 101139527A TW 101139527 A TW101139527 A TW 101139527A TW 201331088 A TW201331088 A TW 20133108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member
fender
type vehicle
holding member
stradd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395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57017B (zh
Inventor
Chatwit Pantaeng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3310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310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570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5701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5/00Mud-guards for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1/00Support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astening specific devices to cycles, e.g. supports for attaching maps
    • B62J11/10Support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astening specific devices to cycles, e.g. supports for attaching maps for mechanical cables, hoses, pipes or electric wires, e.g. cable guides
    • B62J11/13Support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astening specific devices to cycles, e.g. supports for attaching maps for mechanical cables, hoses, pipes or electric wires, e.g. cable guid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chanical cab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一目標為提供一種能夠減小在駕駛期間一固持部件所經受之空氣阻力的跨坐型車輛。一種跨坐型車輛具備一前輪、一擋泥板、一固持部件及一纜線部件。該擋泥板安置於該前輪之上方。該固持部件附接至該擋泥板,且經安置以便自該擋泥板向後突出。該纜線部件由該固持部件固持。

Description

跨坐型車輛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跨坐型車輛。
跨坐型車輛具備用於固持纜線之固持部件。固持部件固持安置於前擋泥板之側面上的纜線部件。在日本特許公開專利申請案JP-A-09-315361中所揭示之跨坐型車輛中,例如,固持部件附接至前擋泥板之側表面以便突出至側面。
然而,如在日本特許公開專利申請案JP-A-09-315361中所揭示之跨坐型車輛的狀況下,固持部件自前擋泥板之側面突出至側表面的結構增加駕駛車輛時固持部件所經受之空氣阻力。出於此原因,有必要確保固持部件強有力地附接至前擋泥板。
本發明之一目標為提供一種能夠減小在駕駛期間固持部件所經受之空氣阻力的跨坐型車輛。
一種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一態樣之跨坐型車輛具備一前輪、一擋泥板、一固持部件及一纜線部件。該擋泥板安置於該前輪之上方。該固持部件附接至該擋泥板,且經安置以便自該擋泥板向後突出。該纜線部件由該固持部件固持。
一種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二態樣之跨坐型車輛為根據該第一態樣之該跨坐型車輛,其中該固持部件安置於在車輛寬度方向上遠離該車輛之中心線的一側面。
一種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三態樣之跨坐型車輛為根據該第一態樣或該第二態樣之該跨坐型車輛,其中該擋泥板包括在該車輛寬度方向上向內凹陷之一插入部分。該固持部件附接至該插入部分。
一種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四態樣之跨坐型車輛為根據該第一態樣至該第三態樣中之任一者的該跨坐型車輛,其進一步具備用於可旋轉地支撐該前輪之一支撐部件。該插入部分自前方覆蓋該支撐部件。該固持部件自該側面覆蓋該支撐部件。
一種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五態樣之跨坐型車輛為根據該第一態樣至該第三態樣中之任一者的該跨坐型車輛,其進一步具備用於可旋轉地支撐該前輪之一支撐部件。該固持部件自該側面覆蓋該支撐部件。
一種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六態樣之跨坐型車輛為根據該第一態樣至該第五態樣中之任一者的該跨坐型車輛,其進一步具備一第一支撐部件、一第二支撐部件及一托架。該第一支撐部件及該第二支撐部件在該車輛寬度方向上排列,且可旋轉地支撐該前輪。該托架支撐該第一支撐部件及該第二支撐部件。該擋泥板緊固至該托架。
一種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七態樣之跨坐型車輛為根據該第一態樣至該第五態樣中之任一者的該跨坐型車輛,其進一步具備一第一支撐部件及一第二支撐部件。該第一支撐部件及該第二支撐部件在該車輛寬度方向上排列,且可旋轉地支撐該前輪。該擋泥板包括為左表面或右表面中之一者 的一第一側表面,及為另一左表面或右表面之一第二側表面。該固持部件自該第一側表面向後突出,且經安置以便自該側面覆蓋該第一支撐部件。該第二側表面經安置以便自該側面覆蓋該第二支撐部件。
一種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八態樣之跨坐型車輛為根據該第一態樣至該第五態樣中之任一者的該跨坐型車輛,其進一步具備一第一支撐部件、一第二支撐部件及一托架。該第一支撐部件及該第二支撐部件在該車輛寬度方向上排列,且可旋轉地支撐該前輪。該托架支撐該第一支撐部件及該第二支撐部件。該固持部件包括定位於該纜線部件之後方之一緊固部分,且在該緊固部分處緊固至該托架。
一種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九態樣之跨坐型車輛為根據該第一態樣至該第七態樣中之任一者的該跨坐型車輛,其中該固持部件包括定位於該纜線部件之後方之一緊固部分,且在該緊固部分處緊固至該擋泥板。
一種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態樣之跨坐型車輛為根據該第一態樣至該第九態樣中之任一者的該跨坐型車輛,其進一步具備一車輛主體蓋。該車輛主體蓋較佳自該側面覆蓋該固持部件之至少一部分。
一種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一態樣之跨坐型車輛為根據該第一態樣至該第十態樣中之任一者的該跨坐型車輛,其中該固持部件及該擋泥板由樹脂製成。
一種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二態樣之跨坐型車輛為根據該第一態樣至該第十一態樣中之任一者的該跨坐型車輛,其 中該固持部件由具有比該擋泥板高的耐磨性之一材料製成。
一種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三態樣之跨坐型車輛為根據該第一態樣至該第十二態樣中之任一者的該跨坐型車輛,其中該纜線部件包括用於傳遞該前輪之旋轉的一導線。
一種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四態樣之跨坐型車輛為根據該第一態樣至該第十三態樣中之任一者的該跨坐型車輛,其中該固持部件之一上邊緣包括一向後及向下傾斜之形狀。
一種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五態樣之跨坐型車輛為根據該第一態樣至該第十四態樣中之任一者的該跨坐型車輛,其中該固持部件為與該擋泥板分離之一部件。
在根據本發明之該第一態樣的該跨坐型車輛中,該固持部件經安置以便自該擋泥板向後突出。出於此原因,控制該固持部件自該擋泥板橫向地突出至之長度。與該固持部件經安置以便自該擋泥板橫向地突出時相比較,藉此有可能減小在駕駛期間該固持部件所經受之空氣阻力的量。
在根據本發明之該第二態樣的該跨坐型車輛中,該固持部件安置於在該車輛寬度方向上遠離該車輛之該中心線的一側面。因此,該固持部件並不具有在該車輛寬度方向上通過該車輛之該中心線的一部分。因此有可能藉由該固持部件減少面向該擋泥板之該部件與該擋泥板之間的間隔之變窄。
在根據本發明之該第三態樣的該跨坐型車輛中,該固持部件附接至該插入部分。因此有可能進一步減小在駕駛期 間該固持部件所經受之該空氣阻力。
在根據本發明之該第四態樣的該跨坐型車輛中,該插入部分自前方覆蓋該支撐部件。另外,該固持部件自該側面覆蓋該支撐部件。該支撐部件因此受該插入部分及該固持部件保護。藉此有可能減小對該支撐部件之損壞。
在根據本發明之該第五態樣的該跨坐型車輛中,該固持部件自該側面覆蓋該支撐部件。該支撐部件因此受該固持部件保護。藉此有可能減小對該支撐部件之損壞。
在根據本發明之該第六態樣的該跨坐型車輛中,該擋泥板緊固至該托架。因此有可能易於確保該固持部件經堅固地裝設。
在根據本發明之該第七態樣的該跨坐型車輛中,該第二側表面經安置以便自該側面覆蓋該第二支撐部件。因此,該第二支撐部件受該第二側表面保護。另外,該固持部件經安置以便自該側面覆蓋該第一支撐部件。該第一支撐部件因此受該固持部件保護。此外,因為該固持部件自該第一側表面向後突出,所以可減小該擋泥板突出至該側面的該長度。藉此有可能減小在駕駛期間該固持部件所經受之空氣阻力的量。
在根據本發明之該第八態樣的該跨坐型車輛中,該固持部件在定位於該纜線部件之後方之該緊固部分處緊固至該托架。藉此有可能將該固持部件堅固地附接至該托架。
在根據本發明之該第九態樣的該跨坐型車輛中,該固持部件在定位於該纜線部件之後方之該緊固部分處緊固至該 擋泥板。藉此有可能將該固持部件堅固地附接至該擋泥板。
在根據本發明之該第十態樣的該跨坐型車輛中,該車輛主體蓋自該側面覆蓋該固持部件之至少一部分。因此,該固持部件之至少一部分受該車輛主體蓋保護。
在根據本發明之該第十一態樣的該跨坐型車輛中,該固持部件及該擋泥板由樹脂製成,與該固持部件及該擋泥板由金屬製成之情況相比較,藉此促進製造且允許減少製造成本。然而,若該固持部件及該擋泥板由樹脂製成,則在駕駛該車輛時,該固持部件較易於受空氣阻力影響。舉例而言,該固持部件易於歸因於駕駛該車輛時的空氣阻力而變形。然而,在根據本發明態樣之該跨坐型車輛中,可減小在駕駛期間該固持部件所經受之該空氣阻力,從而允許減輕空氣阻力之影響。
在根據本發明之該第十二態樣的該跨坐型車輛中,該固持部件由具有比該擋泥板高的耐磨性之一材料製成。該擋泥板受該纜線部件之磨損因此得以減小。另外,若該擋泥板之部分用作該纜線部件之一固持器,則該整個擋泥板必須由具有高耐磨性之一材料形成。與此等狀況相比較,本發明實施例允許減少製造成本。
在根據本發明之該第十三態樣的該跨坐型車輛中,該纜線部件包括用於傳遞該前輪之該旋轉的一導線。用於傳送該前輪之該旋轉的該導線比用於傳輸電信號之一電線粗,且因此無法易於可撓性地形成。亦難以賦予該導線一小彎 曲以便較準確地傳遞旋轉同時亦避免對覆蓋該導線之保護部件的干擾。因此,該纜線部件較佳經固持以便可在一預定範圍內移動,而非不可移動地緊固。與僅固持一電線時相比較,一較大固持部件因此為必要的。在此等狀況下,在駕駛時該固持部件所經受之該空氣阻力增加。然而,在根據該態樣之該跨坐型車輛中,可減小在駕駛期間該固持部件所經受之該空氣阻力,從而允許減輕空氣阻力之影響。
在根據本發明之該第十四態樣的該跨坐型車輛中,該固持部件之一上邊緣包括一向後及向下傾斜之形狀。因此有可能減少該固持部件對其他部件之干擾。
在根據本發明之該第十五態樣的該跨坐型車輛中,該固持部件為與該擋泥板分離之一部件。此情形促進形成該固持部件。
隨後為參看圖式之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的跨坐型車輛之描述。圖1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實施例之跨坐型車輛1的左側視圖。跨坐型車輛1為小輪機踏車型的兩輪車輛。跨坐型車輛1包括車輛主體框架2、轉向軸桿3、前叉4、前輪5、座位6、引擎單元7、後輪8及車輛主體蓋9。在以下描述中,「前後方向」指代自就座於座位6上之騎乘者的角度而言的車輛之前後方向。「左右方向」指代自就座於座位6上之騎乘者的角度而言的車輛主體之左右方向。在本發明實施例中,「關於車輛寬度方向向外」意謂在自在前後方 向上延伸穿過車輛寬度方向之中心的車輛中心線(查閱,圖4,C1)後退的方向上。「關於車輛寬度方向向內」意謂在接近在前後方向上延伸穿過車輛寬度方向之中心的車輛中心線的方向上。
車輛主體框架2(例如)由鐵管形成。車輛主體框架2具備頭管21、下框架22、底框架23及後框架24。車輛主體框架2可藉由彎曲而形成為單件結構,或藉由經由熔接或其類似者接合成整體之複數個零件構成。頭管21定位於車輛之關於車輛寬度方向之中心中。轉向軸桿3可旋轉地插入至頭管21中。把手12耦接至轉向軸桿3之上部部分。用於顯示車輛速度之速度計單元11附接至把手12。前叉4耦接至轉向軸桿3之下部部分。
下框架22連接至頭管21。下框架22自頭管21向下延伸。底框架23連接至下框架22之下端。底框架23自下框架22向後延伸。後框架24連接至底框架23之後端。後框架24自底框架23之後端向後及向上延伸。座位6安置於後框架24之上方。座位6安置於頭管21之後方。座位6由車輛主體框架2支撐。具體而言,座位6附接至後框架24。
引擎單元7藉由圖式中未展示之托架而可樞轉地附接至車輛主體框架2。引擎單元7包括圖式中未展示之輸出軸桿。輸出軸桿可旋轉地支撐後輪8。
前叉4可旋轉地支撐前輪5。前叉4為本發明之支撐部件的實例。圖2為跨坐型車輛1的正視圖。如圖2中所展示,前叉4包括第一支撐部件13、第二支撐部件14及托架15(查 閱,圖1)。第一支撐部件13與第二支撐部件14在車輛寬度方向上排列。圖3為下文描述之前擋泥板37及其附近之結構的左側視圖。如圖3中所展示,第一支撐部件13包括懸掛機構。具體而言,第一支撐部件13包括內管13a及外管13b,且藉由延伸及收縮來吸收震動。圖2中所展示之第二支撐部件14亦包括與第一支撐部件13之結構類似的結構。托架15支撐第一支撐部件13及第二支撐部件14。托架15耦接至轉向軸桿3。前輪5連接至纜線部件16。纜線部件16包括將前輪5之旋轉傳遞至上述速度計單元11的導線。
如圖1中所展示,車輛主體蓋9包括前蓋31、側蓋32及底蓋33。前蓋31主要覆蓋頭管21及下框架22附近。前蓋31包括前表面31a及後表面31b。前表面31a自前方覆蓋頭管21及下框架22。頭燈35安置於前表面31a上。後表面31b自後方覆蓋頭管21及下框架22。
前表面31a包括如自車輛之側面看時向後凹陷的凹面310。如圖1中所展示,內擋泥板34安置於凹面310中。前輪5安置於內擋泥板34之前方。
如圖1中所展示,側蓋32安置於座位6之下方。側蓋32覆蓋後框架24之前方及兩側面,後框架24安置於座位6之下方。底蓋33在前後方向上安置於前蓋31與側蓋32之間。底蓋33耦接前蓋31與側蓋32。底蓋33包括腳踏板33a。腳踏板33a在前後方向上定位於前輪5與座位6之間。腳踏板33a定位於座位6之下方。腳踏板33a為在駕駛時就座於座位6上之騎乘者的腳置放之表面。腳踏板33a定位於底框架23 之上方。腳踏板33a在前後方向上安置於下框架22與後框架24之間。腳踏板33a經形成以便跨越車輛寬度方向為平坦的。「腳踏板33a為……平坦的」意謂腳踏板33a足夠平坦以使得騎乘者的腳可置放於擱腳板部分上的任何地方。換言之,防滑隆脊或其類似者可形成於腳踏板33a中。
如圖1至圖3中所展示,跨坐型車輛1包括前擋泥板單元36。前擋泥板單元36包括前擋泥板37及固持部件38。前擋泥板37為本發明之擋泥板的實例。前擋泥板37由樹脂製成。前擋泥板37安置於前輪5之上方。前擋泥板37之後區段安置於凹面310中。前擋泥板37緊固至托架15。圖4為如沿著第一支撐部件13及第二支撐部件14之中心軸線檢視的前擋泥板37及其附近之結構的說明。在圖4中,以截面展示第一支撐部件13、內擋泥板34及前蓋31之後表面31b。圖5為前擋泥板37及其附近之結構的透視圖。
如圖4中所展示,前擋泥板37包括擋泥板前區段41及擋泥板後區段42。擋泥板後區段42安置於擋泥板前區段41之後。擋泥板後區段42安置於第一支撐部件13與第二支撐部件14之間。擋泥板前區段41包括為左表面或右表面中之一者的第一側表面前區段41a,及為另一左表面或右表面的第二側表面前區段41b。具體而言,第一側表面前區段41a為擋泥板前區段41之左側表面。第二側表面前區段41b為擋泥板前區段41之右側表面。第一側表面前區段41a為本發明之第一側表面的實例。第二側表面前區段41b為本發明之第二側表面的實例。擋泥板後區段42包括為左表面及 右表面中之一者的第一側表面後區段42a,及為左表面及右表面中之另一者的第二側表面後區段42b。具體而言,第一側表面後區段42a為擋泥板後區段42之左側表面。第二側表面後區段42b為擋泥板後區段42之右側表面。第一側表面前區段41a之後端定位於關於車輛寬度方向自第一側表面後區段42a向外處。第一側表面前區段41a之後端安置於自第一支撐部件13向外處。第一側表面後區段42a安置於自第一支撐部件13向內處。前擋泥板37包括插入部分43。插入部分43形成於第一側表面前區段41a與第一側表面後區段42a之間。插入部分43具有關於車輛寬度方向向內凹陷之凹面形狀。如圖3中所展示,插入部分43向上及向前傾斜,如自側面所見。插入部分43連接第一側表面前區段41a與第一側表面後區段42a。插入部分43連接第一側表面前區段41a之後端與第一側表面後區段42a。
如圖4中所展示,第二側表面前區段41b之後端安置於關於車輛寬度方向自第二側表面後區段42b向外處。第二側表面前區段41b之後端延伸得比第二側表面後區段42b之前端更向後。第二側表面前區段41b之後端定位於比第一側表面前區段41a之後端更向後處。凹面44因此形成於第二側表面前區段41b之後端與第二側表面後區段42b之間。凹面44包括朝著前方向向內陷落的形狀。第二支撐部件14安置於由凹面44約束之空間中。由凹面44約束之空間的車輛寬度方向尺寸大於第二支撐部件14之外管14b的大直徑。因此當第二支撐部件14收縮時,外管14b對前擋泥板37之 干擾得以防止。
固持部件38固持纜線部件16。固持部件38為與前擋泥板37分離之部件。固持部件38由樹脂製成。固持部件38較佳由具有比前擋泥板37高之耐磨性的材料製成。舉例而言,前擋泥板37可由ABS樹脂製成,且固持部件38由耐綸製成。固持部件38附接至前擋泥板37。具體而言,固持部件38附接至插入部分43。固持部件38經安置以便自前擋泥板37向後突出。具體而言,固持部件38經安置以便自第一側表面前區段41a向後突出。固持部件38安置於在車輛寬度方向上遠離車輛之中心線C1的側面。固持部件38安置於關於車輛寬度方向自第一側表面後區段42a向外處。固持部件38經安置以便自側面覆蓋第一支撐部件13。具體而言,第一支撐部件13由固持部件38自側面覆蓋。其間,第二支撐部件14由第二側表面前區段41b自側面覆蓋。具體而言,如圖3中所展示,固持部件38經安置以便與第一支撐部件13之內管13a的至少一部分重疊(如自側面檢視)。如圖6中所展示,第二側表面前區段41b經安置以便與第二支撐部件14之內管14a的至少一部分重疊(如自側面檢視)。圖6為跨坐型車輛1之前部的右側視圖。圖7為跨坐型車輛1之前部的左側視圖。如圖7中所展示,前蓋31與固持部件38之至少一部分重疊(如自側面檢視)。具體而言,前蓋31自側面覆蓋固持部件38之至少一部分。
如圖3中所展示,固持部件38之上邊緣38a包括向後及向下傾斜之形狀。固持部件38之下邊緣38b包括向後及向上 傾斜之形狀。固持部件38之前邊緣38c包括向前及向上傾斜之形狀,且沿著插入部分43而安置。固持部件38包括第一彎曲部分381、第二彎曲部分382及第三彎曲部分383。第一彎曲部分381包括固持部件38之上邊緣38a。第二彎曲部分382安置於第一彎曲部分381之下方。第二彎曲部分382包括固持部件38之下邊緣38b。開口384形成於第一彎曲部分381與第二彎曲部分382之間。如自側面檢視,第三彎曲部分383安置於第一彎曲部分381與第二彎曲部分382之間。具體而言,第三彎曲部分383經安置以便面向第一彎曲部分381與第二彎曲部分382之間的開口384。第三彎曲部分383經安置以便與第一支撐部件13之至少一部分重疊(如自側面檢視)。更具體而言,第三彎曲部分383經安置以便與第一支撐部件13之內管13a的至少一部分重疊(如自側面檢視)。
如圖4中所展示,第一彎曲部分381包括關於車輛寬度方向凸面地向外彎曲之形狀。第二彎曲部分382包括關於車輛寬度方向凸面地向外彎曲之形狀。第三彎曲部分383包括關於車輛寬度方向凸面地向內彎曲之形狀。纜線部件16經安置以便通過第一彎曲部分381與第二彎曲部分382之間,及第二彎曲部分382與第三彎曲部分383之間。第一彎曲部分381與第二彎曲部分382之間的空間及第二彎曲部分382與第三彎曲部分383之間的空間具有比纜線部件16之大直徑大的間隔。纜線部件16因此經固持以便可藉由固持部件38而在特定範圍內移動。固持部件38之至少一部分安置 於關於車輛寬度方向比第一側表面前區段41a之後端更向內處。具體而言,第三彎曲部分383定位於關於車輛寬度方向比第一側表面前區段41a之後端更向內處。然而,固持部件38與第一側表面後區段42a之間的關於車輛寬度方向之距離大於第一支撐部件13之外管13b的大直徑。因此當第一支撐部件13收縮時,外管13b對固持部件38之干擾得以防止。
固持部件38包括至少三個緊固部分。緊固部分中之每一者由(例如)螺釘及螺釘所通過之螺釘孔構成。在本發明實施例中,如圖3中所展示,固持部件38包括第一緊固部分45、第二緊固部分46及第三緊固部分47。第一緊固部分45定位於纜線部件16之後方。第一緊固部分45為本發明之緊固部分的實例。固持部件38在第一緊固部分45處緊固至托架15。具體而言,固持部件38在第一緊固部分45處藉由安裝部件48而緊固至托架15。安裝部件48經安置以便自托架15向下延伸。安裝部件48之上端緊固至托架15。安裝部件48之下端緊固至固持部件38之第一緊固部分45。第二緊固部分46定位於纜線部件16之前方。第二緊固部分46定位於第一支撐部件13之前方。固持部件38在第二緊固部分46處緊固至前擋泥板37。具體而言,固持部件38在第二緊固部分46處緊固至插入部分43之上部部分。第三緊固部分47定位於纜線部件16之前方。第三緊固部分47經安置以便與第一支撐部件13重疊(如自側面檢視)。第三緊固部分47定位於第二緊固部分46之下方。固持部件38在第三緊固部分47 處緊固至前擋泥板37。具體而言,固持部件38在第三緊固部分47處緊固至插入部分43之下部部分。
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跨坐型車輛1具有以下特徵。
固持部件38經安置以便自前擋泥板37向後突出。與固持部件38作為整體安置於前擋泥板37之側面時相比較,藉由有可能減小固持部件38自前擋泥板37橫向地突出至之距離。圖8(a)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固持部件38的示意圖。圖8(b)為根據比較實例之固持部件138之安置的示意圖。在圖8(b)中,固持部件138經安置以便自前擋泥板137橫向地突出。如圖8中所展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固持部件38的安置使得固持部件38突出至側面之長度L與比較實例中的固持部件138之安置相比較而言較短。因此有可能減小在駕駛期間固持部件38所經受之空氣阻力。
固持部件38自側面覆蓋第一支撐部件13。因此,第一支撐部件13受固持部件38保護,藉此防止對第一支撐部件13之損壞。圖8(b)中所展示之比較實例的固持部件138經安置以使得第一支撐部件113受前擋泥板137之側表面保護。然而,因為固持部件138經安置以便自前擋泥板137之側表面橫向地突出,所以前擋泥板單元136在車輛寬度方向上之尺寸增加。詳言之,若前擋泥板137附接至如上文所描述之前叉4的托架15,則必須保證第一支撐部件113與前擋泥板137之間的間隙以便防止第一支撐部件113對外管113b的干擾。出於此原因,若固持部件138經安置以便自前擋泥板137之側表面突出,則前擋泥板單元136在車輛寬度方向 上之尺寸更進一步增加。換言之,若固持部件138如上文所描述而安置以便保護第一支撐部件113,則變得難以減小前擋泥板單元136在車輛寬度方向上之尺寸之增加。對比之下,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跨坐型車輛1不僅允許第一支撐部件13受固持部件38保護,而且抑制前擋泥板單元36在車輛寬度方向上之尺寸的增加。
因為固持部件38安置於在車輛寬度方向上遠離車輛之中心線的側面,所以固持部件38並不具有在車輛寬度方向上通過車輛之中心線的部分。換言之,如圖4中所展示,固持部件38並不具有通過前擋泥板37之後方的部分。因此,有可能藉由固持部件38避免面向前擋泥板37之內擋泥板34與前擋泥板37的後部之間的間隔變窄。
如圖7中所展示,前蓋31自側面覆蓋固持部件38之至少一部分。因此,固持部件38之至少一部分受前蓋31保護。
前擋泥板37緊固至托架15。因此有可能易於確保固持部件38經堅固地裝設。
前擋泥板37之第二側表面前區段41b經安置以便自側面覆蓋第二支撐部件14。因此,第二支撐部件14受第二側表面前區段41b保護。固持部件38並不附接至第二側表面前區段41b。換言之,前擋泥板37具有左右不對稱之形狀。因此,可抑制前擋泥板37在車輛寬度方向上之尺寸的增加。
因為固持部件38及前擋泥板37由樹脂製成,所以與固持部件及前擋泥板由金屬製成之情況相比較,製造較容易且 製造成本可減少。然而,若固持部件38及前擋泥板37由樹脂製成,則在駕駛車輛時,固持部件38較易於受空氣阻力影響。然而,在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跨坐型車輛1中,可減小在駕駛期間固持部件38所經受之空氣阻力,從而允許減輕空氣阻力之影響。固持部件38為與前擋泥板37分離之部件。此情形促進形成固持部件38。固持部件38亦由比前擋泥板37之耐磨性高的材料製成。前擋泥板37受纜線部件16之磨損因此得以減小。另外,若前擋泥板37之部分用作纜線部件16之固持器,則整個前擋泥板37必須由具有高耐磨性之材料形成。與此等狀況相比較,本發明實施例允許減少製造成本。
纜線部件16包括傳遞前輪5之旋轉的導線。用於傳送前輪5之旋轉的導線比用於傳輸電信號之電線粗,且因此無法易於可撓性地形成。因此,纜線部件16較佳經固持以便可在預定範圍內移動,而非不可移動地緊固。因此,與僅固持電線時相比較,較大固持部件38為必要的。在此等狀況下,在駕駛期間固持部件38所經受之空氣阻力增加。然而,在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跨坐型車輛1中,可減小在駕駛期間固持部件38所經受之空氣阻力,從而允許減輕空氣阻力之影響。
固持部件38在第一緊固部分45處緊固至托架15。第一緊固部分45定位於纜線部件16之後方。固持部件38在第二緊固部分46及第三緊固部分47處緊固至前擋泥板37。第二緊固部分46及第三緊固部分47定位於纜線部件16之前方。藉 此有可能將固持部件38堅固地附接至托架15及前擋泥板37。
固持部件38之上邊緣38a包括向後及向下傾斜之形狀。因此有可能避免固持部件38對其他部件(例如,車輛主體框架2之部分)的干擾。
上文已描述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但本發明不限於此實施例,且就保持於本發明之精神內之範圍而言,各種修改係可能的。
跨坐型車輛不限於兩輪車輛,而亦涵蓋三輪車輛、越野車及雪上摩托車。兩輪車輛不限於小輪機踏車,而亦涵蓋輕型機踏車及運動自行車。
在上文所描述之實施例中,固持部件38安置於前擋泥板37之插入部分43中,但插入部分43不需要形成於前擋泥板37中。舉例而言,如圖9中所展示,有可能不將插入部分形成於前擋泥板37中,且安置固持部件38以便自前擋泥板37之第一側表面前區段41a向後延伸。
在上文所描述之實施例中,固持部件38之至少一部分由前蓋31覆蓋,但亦可接受固持部件38之至少一部分由車輛主體蓋9之另一部分覆蓋。
固持部件38可僅緊固至前擋泥板37。在此等狀況下,固持部件38較佳包括定位於纜線部件16之後方之緊固部分,且在該緊固部分處緊固至前擋泥板37。固持部件38之緊固部分的數目不限於三(如上述實施例中)。固持部件38可包括一個或兩個緊固部分,或四個或四個以上緊固部分。
固持部件38及前擋泥板37可自不同於樹脂之材料形成。然而,考慮到形成之容易性及製造成本,固持部件38及前擋泥板37較佳由樹脂製成。固持部件38可與前擋泥板37形成為單件結構。然而,若固持部件38或前擋泥板37之形狀為複雜的,或固持部件38及前擋泥板37由不同材料形成,則固持部件38較佳為與前擋泥板37分離之零件。
固持部件38經安置以便自前擋泥板37向後突出。此處,「向後」不限於筆直後退,而亦可偏斜地向後。舉例而言,固持部件38可經安置以便自前擋泥板37對角線地向後突出至左方、對角線地向後突出至右方、對角線地向上及向後突出或對角線地向下及向後突出。
纜線部件16可包括電線。然而,若纜線部件16包括用於傳送前輪5之旋轉的導線,如上文所描述,則固持部件38突出至側面的長度傾向於增加,從而進一步增加本發明之有效性。
固持部件38之上邊緣38a不限於包括向後及向下傾斜之形狀。可根據固持部件38周圍之部件的安置及形狀採納不同於上述實施例之形狀的形狀。
1‧‧‧跨坐型車輛
2‧‧‧車輛主體框架
3‧‧‧轉向軸桿
4‧‧‧前叉
5‧‧‧前輪
6‧‧‧座位
7‧‧‧引擎單元
8‧‧‧後輪
9‧‧‧車輛主體蓋
11‧‧‧速度計單元
12‧‧‧把手
13‧‧‧第一支撐部件
13a‧‧‧內管
13b‧‧‧外管
14‧‧‧第二支撐部件
14a‧‧‧內管
14b‧‧‧外管
15‧‧‧托架
16‧‧‧纜線部件
21‧‧‧頭管
22‧‧‧下框架
23‧‧‧底框架
24‧‧‧後框架
31‧‧‧前蓋
31a‧‧‧前表面
31b‧‧‧後表面
32‧‧‧側蓋
33‧‧‧底蓋
33a‧‧‧腳踏板
34‧‧‧內擋泥板
35‧‧‧頭燈
36‧‧‧前擋泥板單元
37‧‧‧前擋泥板
38‧‧‧固持部件
38a‧‧‧上邊緣
38b‧‧‧下邊緣
38c‧‧‧前邊緣
41‧‧‧擋泥板前區段
41a‧‧‧第一側表面前區段
41b‧‧‧第二側表面前區段
42‧‧‧擋泥板後區段
42a‧‧‧第一側表面後區段
42b‧‧‧第二側表面後區段
43‧‧‧插入部分
44‧‧‧凹面
45‧‧‧第一緊固部分
46‧‧‧第二緊固部分
47‧‧‧第三緊固部分
48‧‧‧安裝部件
113‧‧‧第一支撐部件
113b‧‧‧外管
136‧‧‧前擋泥板單元
137‧‧‧前擋泥板
138‧‧‧固持部件
310‧‧‧凹面
381‧‧‧第一彎曲部分
382‧‧‧第二彎曲部分
383‧‧‧第三彎曲部分
384‧‧‧開口
圖1為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跨坐型車輛的左側視圖;圖2為跨坐型車輛的正視圖;圖3為前擋泥板及其附近之結構的左側視圖;圖4為如沿著支撐部件之中心軸線檢視的前擋泥板及其 附近之結構的說明;圖5為前擋泥板及其附近之結構的透視圖;圖6為跨坐型車輛之前部的右側視圖;圖7為跨坐型車輛之前部的左側視圖;圖8(a)、圖8(b)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固持部件的安置及根據比較實例之固持部件的安置之示意圖;及圖9為根據另一實施例之固持部件的安置之示意圖。
13‧‧‧第一支撐部件
13a‧‧‧內管
13b‧‧‧外管
15‧‧‧托架
16‧‧‧纜線部件
36‧‧‧前擋泥板單元
37‧‧‧前擋泥板
38‧‧‧固持部件
38a‧‧‧上邊緣
38b‧‧‧下邊緣
38c‧‧‧前邊緣
43‧‧‧插入部分
45‧‧‧第一緊固部分
46‧‧‧第二緊固部分
47‧‧‧第三緊固部分
48‧‧‧安裝部件
381‧‧‧第一彎曲部分
382‧‧‧第二彎曲部分
383‧‧‧第三彎曲部分
384‧‧‧開口

Claims (15)

  1. 一種跨坐型車輛,其包含:一前輪;一擋泥板,其安置於該前輪之上方;一固持部件,其附接至該擋泥板,且經安置以便自該擋泥板向後突出;及一纜線部件,其由該固持部件固持。
  2.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該固持部件安置於在車輛寬度方向上遠離該車輛之中心線的一側面。
  3.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該擋泥板包括在該車輛寬度方向上向內凹陷之一插入部分;且該固持部件附接至該插入部分。
  4.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進一步包含用於可旋轉地支撐該前輪之一支撐部件;其中該插入部分自前方覆蓋該支撐部件;該固持部件自該側面覆蓋該支撐部件。
  5.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進一步包含用於可旋轉地支撐該前輪之一支撐部件;其中該固持部件自該側面覆蓋該支撐部件。
  6.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進一步包含:一第一支撐部件及一第二支撐部件,該第一支撐部件及該第二支撐部件在該車輛寬度方向上排列,且經調適以用於可旋轉地支撐該前輪;及 一托架,其用於支撐該第一支撐部件及該第二支撐部件;其中該擋泥板緊固至該托架。
  7.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進一步包含:一第一支撐部件及一第二支撐部件,該第一支撐部件及該第二支撐部件在該車輛寬度方向上排列,且經調適以用於可旋轉地支撐該前輪;其中該擋泥板包括為一左表面或右表面中之一者的一第一側表面,及為另一左表面或右表面之一第二側表面;該固持部件自該第一側表面向後突出,且經安置以便自該側面覆蓋該第一支撐部件;且該第二側表面經安置以便自該側面覆蓋該第二支撐部件。
  8.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進一步包含:一第一支撐部件及一第二支撐部件,該第一支撐部件及該第二支撐部件在該車輛寬度方向上排列,且經調適以用於可旋轉地支撐該前輪;及一托架,其用於支撐該第一支撐部件及該第二支撐部件;其中該固持部件包括定位於該纜線部件之後方之一緊固部分,且在該緊固部分處緊固至該托架。
  9.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該固持部件包括定位於該纜線部件之後方之一緊 固部分,且在該緊固部分處緊固至該擋泥板。
  10.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進一步包含:一車輛主體蓋;其中該車輛主體蓋自該側面覆蓋該固持部件之至少一部分。
  11.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該固持部件及該擋泥板由樹脂製成。
  12.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該固持部件係由比該擋泥板之耐磨性高的一材料製成。
  13.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該纜線部件包括用於傳遞該前輪之旋轉的一導線。
  14.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該固持部件之一上邊緣包括一向後及向下傾斜之形狀。
  15.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該固持部件為與該擋泥板分離之一部件。
TW101139527A 2011-12-28 2012-10-25 跨坐型車輛 TWI55701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88301A JP2013136306A (ja) 2011-12-28 2011-12-28 鞍乗型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31088A true TW201331088A (zh) 2013-08-01
TWI557017B TWI557017B (zh) 2016-11-11

Family

ID=470180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39527A TWI557017B (zh) 2011-12-28 2012-10-25 跨坐型車輛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EP (1) EP2610113B1 (zh)
JP (1) JP2013136306A (zh)
CN (1) CN103183073B (zh)
ES (1) ES2545367T3 (zh)
MY (1) MY161910A (zh)
PH (1) PH12012000334B1 (zh)
TW (1) TWI55701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99828B (zh) * 2014-11-13 2018-06-15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摩托车前土除的导引机构
JP7238307B2 (ja) 2018-09-21 2023-03-14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体カバーおよび鞍乗型車両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85423B2 (ja) * 1992-03-10 2003-03-10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フロントフェンダ取付構造
JP3426853B2 (ja) 1996-05-30 2003-07-14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フロントフェンダ構造
JP2000344170A (ja) * 1999-06-08 2000-12-12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前輪操向装置
JP4140196B2 (ja) * 2000-12-20 2008-08-27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フロントフェンダ構造
JP4031502B2 (ja) * 2003-08-19 2008-01-09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のフロントフェンダおよび自動二輪車
JP5129672B2 (ja) * 2008-07-07 2013-01-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カバー構造
JP5260206B2 (ja) * 2008-09-19 2013-08-14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車輌のフェンダー取付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610113B1 (en) 2015-08-05
CN103183073B (zh) 2016-01-06
CN103183073A (zh) 2013-07-03
JP2013136306A (ja) 2013-07-11
PH12012000334A1 (en) 2016-09-14
MY161910A (en) 2017-05-15
TWI557017B (zh) 2016-11-11
EP2610113A1 (en) 2013-07-03
ES2545367T3 (es) 2015-09-10
PH12012000334B1 (en) 2016-09-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899668B2 (en) Air guide structure for saddle type vehicle
JP6140569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6353604B2 (ja) 車輪速センサの支持構造
US9260058B2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JP6355290B2 (ja) 鞍乗型車両のセンサユニット取付構造
JP2012017087A (ja) 鞍乗型車両
JP2013203082A (ja) 鞍乗型車両
TWI557017B (zh) 跨坐型車輛
EP2610151B1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EP2610153A2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JP2009154839A (ja) 自動二輪車
JP2015085743A (ja) フロントフェンダーの補強構造
JP6790045B2 (ja) 鞍乗型車両
JP2009220667A (ja) 電動自転車
JP6448157B2 (ja) 自動二輪車用ヘッドライトガード構造
JP2014076760A (ja) 自動二輪車
EP2610150B1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EP3305642B1 (en) Straddled vehicle
EP3059148B1 (en) Straddled vehicle
JP2009154843A (ja) フロントフェンダおよび自動二輪車
TWI828424B (zh) 跨坐型車輛
JP5882113B2 (ja) 幼児載せ自転車
JP4184736B2 (ja) 自動二輪車のフロントフェンダ構造
JP7083041B2 (ja) 車輪速センサの取付構造
JP6055338B2 (ja) 鞍乗型車両の回転速センサ取付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