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13541A - 安全煞車裝置 - Google Patents

安全煞車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313541A
TW201313541A TW100134463A TW100134463A TW201313541A TW 201313541 A TW201313541 A TW 201313541A TW 100134463 A TW100134463 A TW 100134463A TW 100134463 A TW100134463 A TW 100134463A TW 201313541 A TW201313541 A TW 20131354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rake
brake unit
piston
unit
lin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344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Wen-Chih Tseng
Original Assignee
Well Child Technology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ll Child Technology Co filed Critical Well Child Technology Co
Priority to TW10013446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201313541A/zh
Priority to CN2012100835558A priority patent/CN103010385A/zh
Publication of TW2013135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13541A/zh

Links

Landscapes

  • Transmission Of Braking Force In Brak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為一適用於二輪車輛的安全煞車裝置,當車子在行進中,無論騎士使用左手或是右手先煞車,或是雖然左右手同時煞車但是施力不平均時,本煞車系統均可提供車輛後輪先煞車前輪後煞車的效果。

Description

安全煞車裝置
本發明係為一種煞車裝置改良,特別是指一種用於自行車或是機車等二輪輕型車輛煞車裝置的改良。
過去一般自行車或是機車等二輪輕型車輛所使用的煞車系統,通常係使用兩個分別設置於左右把手的煞車握把分別牽引兩條鋼索,其中一條鋼索牽引車輛前輪的煞車器,另一條鋼索牽引後輪的煞車器,藉以摩擦車輪或是其附屬物,以產生車輛的减速動作。此時由於前後輪煞車係分別操作,所以騎士可單獨煞前輪或是後輪,也可以前後輪同時煞車。
一般熟練的騎士都知道,通常當這類車輛要減速或是停止時,最好是先煞後輪、再煞前輪,車輛就能在良好的操控中減速或停止。然而當新手上路、或是緊急情況發生時,再加上車輛快速前進、或是處於下坡路段時,如果騎士想减速,不小心單獨使用前輪煞車時,很容易因為車輛的慣性作用與前輪鎖死,造成車輛失控,甚至於導致翻車的意外。因此避免方生此種危險的煞車系統對於行車安全是相當重要的。
針對這個問題,許多人設計了同步剎車系統,可以藉由單獨一個煞車把手或是兩個煞車把手同時且同步地控制前後輪的剎車裝置,使前後輪同時減速或是停止,以避免前述的問題。然而過去的同步煞車裝置實際上並無法精確地達到同步煞車的功效。有些同步煞車裝置設計不良,單手使用時會使得煞車裝置的鋼索位移不足,必須要兩手同時使用,才能達到減速與停止車輛的功效;而有些同步煞車裝置雖然單手操作時,就能讓車輛減速或是停止,但是此時單手必須承擔原先需要雙手所作的功,如果騎士握力不足的話,使用起來會相當吃力。此類同步剎車系統的操控性不佳,是市場無法普及的原因。
針對先前的缺點,我們有必要將煞車系統加以改進,其目標為,無論使用左手或是右手先煞車,只要單手煞車,此系統就能提供充分的後輪煞車。如果單手煞車後,再加上另一隻手煞車時,此系統就能在後輪煞車中,再提供前輪煞車,此裝置的差動方式即可達到先煞後輪再煞前輪的目的。如果兩手同時煞車時,此煞車系統仍然可提供先煞後輪再煞前輪或是同時煞前後輪的效果。即使將此煞車系統改成用雙腳操控,也能達到同要的效果。所以本發明可稱為一種安全的煞車系統。
本發明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種以安全為首要考量的煞車裝置,可讓騎士無論使用左手先煞車或是右手先煞車,經過剎車系統的作用之後,就會是後輪先煞車,前輪後煞車;如果兩手同時煞車的話,而且力量並不平均時,也會是後輪先煞車,前輪後煞車;如果兩手的力道平均時,則前後輪可同步煞車。
本發明主要包含一左煞車單元、一右煞車單元、一前煞車單元與一後煞車單元。左煞車把手的煞車線,可經過左煞車單元,同時帶動前煞車單元與後煞車單元;而右煞車把手的煞車線,可經過右煞車單元,同時帶動前煞車單元與後煞車單元。然而因為前煞車單元乃透過動齒輪或是液壓齒作用,而後煞車單元則是直接傳導,所以當只有單手使用煞車時,或是左右手雖同時使用但是施力不均時,前煞車器的位移程度必然小於後煞車器的位移程度,使得前輪不會被先煞住,產生前煞車鎖死的危險結果。
有關於本發明之前述及其他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圖示之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即可清楚揭露本發明。
本發明之安全煞車裝置其裝設方式請參考第一圖與第二圖,通常可將此煞車器先固定在車輛的龍頭前桿或是在橫桿上,然後將左煞車線10與右煞車線20分別使用左煞車螺絲鎖11與右煞車螺絲21固定在左齒條12與右齒條22上,之後再將前煞車線30用前剎車線穿過連結塊33上的孔,以前煞車線端件31固定在連結塊33上,並且將後煞車線端件41放進後煞車滑塊42上,讓後煞車線40穿出來,最後將以上各零件放進煞車裝置外殼60內,然後讓左煞車線10、右煞車線20、前煞車線30與後煞車線40從煞車裝置外殼60裏穿出來,並蓋上煞車裝置外殼蓋61,即安裝完成。
煞車裝置的構造與功能如第二圖所示。其中左煞車線10係由左煞車螺絲11固定在左齒條12上,可拉左齒條12在煞車裝置內上下滑動;右煞車線20係由右煞車螺絲21固定在右齒條22上,可拉右齒條22在煞車裝置內上下滑動。
當單手煞車,例如左手先煞車時,左煞車線10即立刻位移,帶動左齒條12移動;左齒條12移動時,會同時帶動後剎車滑塊42與動齒輪32的移動;而剎車滑塊42則立刻帶動後煞車線40的移動,而其移動程度與左煞車線10相同;但是因為右齒條22不動,因此動齒輪32的移動距離僅為左齒條12的一半,所以動齒輪32經過連結塊33帶動前煞車線30之移動程度剛好是左煞車線10的一半。此即所謂同相不同步的位移方式。
當左手使用煞車完成後,再用右手煞車時,右煞車線20即立刻位移,帶動右齒條22移動,同時帶動動齒輪32的移動;因為左齒條12不動,因此動齒輪32的移動距離僅為右齒條22的一半,所以動齒輪32經過連結塊33帶動前煞車線30之移動程度剛好是左煞車線10的一半。然而因為後煞車滑塊42已經移動到脫離右齒條22接觸的位置,所以右齒條22此時並無法後煞車滑塊42的移動,所以此時後煞車線40並不再移動。
前面所述是先使用左手煞車再使用右手煞車的操作情況,其實改成先使用右手煞車再使用左手煞車的結果也是相同的。
如果使用雙手同時煞車的話,當左右手位移不同時,例如左煞車線10位移1公分,右煞車線位20移0.5公分,因為左煞線10與右煞車線20必須經過動齒輪32的作用才能帶動前煞車線30,所以理論上前煞車線30位移動程度為(1+0.5)/2公分,即等於0.75公分;然而因為左煞線10或是右煞車線20可經過左齒條12或是右齒條22直接帶動後煞車線40,所以後煞車線的位移為max(1,0.5)公分,也就是左右煞車線中,位移較大者決定後煞車線40的位移程度,在此例中即為1公分。
當如果使用雙手同時煞車的話,當左右手位移相同時,則左煞車線10、右煞車線20、前煞車線30、與後煞車線40、位移程度均相同。
其實由前面的實施例可得知,此煞車系統可提供一種煞車結果,就是後煞車線40的位移程度與左煞車線10或是右煞車線20中位移較大者相同,而前煞車線30的位移則為煞車線10與右煞車線20位移程度的平均值,所以後煞車線40的位移程度必定大於或是等於前煞車線30,如此即可達成此發明的目標。
另一個實施例可參見第三圖與第四圖所示,由液壓缸34與口徑不相同活塞取代了前面實施例的齒條與動齒輪。其中左活塞13與右活塞23的口徑相同,而且都為前剎車活塞35口徑的一半,所以能達到與前一實施例中動滑輪相同的效果。例如當單手煞車,例如左手先煞車時,左煞車線10即立刻位移,帶動左煞車滑塊14移動;左煞車滑塊14移動時,可同時帶動後剎車滑塊42與左活塞13的移動;而剎車滑塊42則立刻帶動後煞車線40的移動,而其移動程度與左煞車線10相同;但是因為右煞車滑塊24與右活塞23不動,而且左活塞13的口徑是前剎車活塞35的一半,因此前剎車活塞35與前煞車滑塊36的移動距離僅為左煞車滑塊14的一半,所以前煞車滑塊36帶動前煞車線30之移動程度剛好是左煞車線10的一半。從前面的說明可知,無論是先使用左手或是右手單手煞車,或是兩手同時煞車,其結果與第一個實施例是相同的。
本實施例如果搭配不同煞車行程或是不同形式的前煞車器39與後煞車器49時,則液壓缸34內的前剎車活塞35與左、右活塞的口徑比例則可以不是2:1,也能達到相同的結果。例如自行車的前煞車器39調整成前煞車線30移動1公分就開始煞車,而後煞車器49調整成後煞車線40移動2公分才開始煞車,此時如果搭配前剎車活塞35與左、右活塞的口徑比例是4:1的液壓缸時,當左煞車線10位移2公分,右煞車線位20移1公分,因為左煞線10與右煞車線20必須經過液壓缸34的作用才能帶動前煞車線30,所以理論上前煞車線30位移動程度為(2+1)/4公分,即等於0.75公分;然而因為左煞線10或是右煞車線20可經過左煞車滑塊14或是右煞車滑塊24直接帶動後煞車線40,所以後煞車線的位移為max(2,1)公分,也就是左右煞車線中,位移較大者決定後煞車線40的位移程度,在此例中即為2公分。又因為後煞車器49的位移已達到煞車作用程度,但是前煞車器39仍未達到煞車作用程度,所以此系統仍可達到本發明應有的功能。
另一個實施例可參見第五圖與第六圖所示,煞車器由兩個前剎車活塞35與兩個可固定活塞37取代了前一個實施例中的單一前剎車活塞35。其中左活塞13、右活塞23、前剎車活塞35與可固定活塞37的口徑相同,而可固定活塞37並不與前煞車滑塊36連結,而是可以分離的。當兩個活動卡榫38都將可固定活塞37固定住時,如果此時僅用單手煞車,例如用右手煞車,當右剎車滑塊24移動1公分時,前煞車滑塊36則會移動0.5公分,此時輸出比例相當於2:1。但是當兩個活動卡榫38都打開,不將可固定活塞37固定住時,如果此時僅用單手煞車,例如用右手煞車,當右剎車滑塊24移動1公分時,前煞車滑塊36則會移動0.25公分,此時輸出比例相當於4:1。此實施例的好處是可讓騎士根據自己的喜好與手感,以及自行車的其他煞車零件的現況,簡單去調整安全煞車器的輸出比例。而且如果前剎車活塞35與可固定活塞37的口徑不相同時,則煞車器在調整活動卡榫38時,會有不同的效果。可固定活塞37的數目未必是兩個,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有數個。
惟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之實施範圍,即凡與本發明申請權利範圍及發明說明內容所作之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發明專利涵蓋之範圍。
10...左剎車線
11...左剎車線固定螺絲
12...左齒條
13...左活塞
14...左剎車滑塊
20...右剎車線
21...右剎車線固定螺絲
22...右齒條
23...右活塞
24...右剎車滑塊
30...前煞車線
31...前煞車線端件
32...動齒輪
33...連結塊
34...液壓缸
35...前剎車活塞
36...前煞車滑塊
37...可固定活塞
38...活動卡榫
39...前煞車器
40...後煞車線
41...後煞車線端件
42...後煞車滑塊
49...後煞車器
60...煞車裝置外殼
61...煞車裝置外殼蓋
第一圖係根據本發明之煞車系統全圖。
第二圖係根據本發明之一較佳實施例中的煞車裝置拆解後之立體圖。
第三圖係根據本發明之另一較佳實施例中的核心煞車裝置拆解後之立體正面圖。
第四圖係根據本發明之另一較佳實施例中的核心煞車裝置拆解後之立體背面圖。
第五圖係根據本發明之另一較佳實施例中的核心煞車裝置拆解後之立體正面圖。
第六圖係根據本發明之另一較佳實施例中的核心煞車裝置拆解後之立體背面圖。
10...左剎車線
20...右剎車線
30...前煞車線
39...前煞車器
40...後煞車線
49...後煞車器
60...煞車器外殼
61...煞車器外殼蓋

Claims (15)

  1. 一種煞車裝置,包括:一左煞車單元;一右煞車單元;一後煞車單元,可由左煞車單元或右煞車單元直接帶動,該後煞車單元可驅動外部之後煞車器;以及,一前煞車單元,其以差動方式分別與左煞車單元和右煞車單元連結,該前煞車單元可驅動外部之前煞車器;以及,一支撐座體,以便左煞車單元、右煞車單元、前煞車單元及後煞車單元於其上平滑運作。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一種煞車裝置,其中該前煞車單元係包含一動齒輪及一連結塊。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一種煞車裝置,其中該左煞車單元係一齒條,與該前煞車單元之動齒輪契合連動,並可直接帶動後煞車單元。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一種煞車裝置,其中該右煞車單元係一齒條,與該前煞車單元之動齒輪契合連動,並可直接帶動後煞車單元。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一種煞車裝置,其中該後煞車單元係包含一滑塊,該滑塊可透過一煞車線作動一外部之後煞車器。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一種煞車裝置,其中該前煞車單元係包含一前煞車活塞及一前煞車滑塊。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一種煞車裝置,其中該左煞車單元係包含一活塞,與該前煞車活塞透過液壓連動,並可直接帶動後煞車單元。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一種煞車裝置,其中該右煞車單元係包含一活塞,與該前煞車活塞透過液壓連動,並可直接帶動後煞車單元。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一種煞車裝置,其中該後煞車單元係包含一滑塊,該滑塊可透過一煞車線作動一外部之後煞車器。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一種煞車裝置,其中該支撐座體係包含一液壓缸。
  11. 一種煞車裝置,包括一齒輪,該齒輪與前煞車線連結;一具有突出部位的左齒條與左煞車線連結,並與該齒輪契合;一具有突出部位的右齒條與右煞車線連結,並與該齒輪契合;以及,一滑塊,該滑塊與後煞車線連結,可被左齒條或右齒條的突出部位帶動者。
  12. 一種煞車裝置,包括一液壓缸;一前活塞;一左活塞;一右活塞;以及,一滑塊,該滑塊與後煞車線連結,可被左活塞或右活塞的突出部位帶動;其中,該左活塞與該右活塞內徑相等,分別與左、右煞車線連結,並各有有一突出部位,前活塞則與前煞車線連結。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一種煞車裝置,其中該前活塞係為一活塞組,包含可固定活塞及煞車活塞。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一種煞車裝置,其中更包含一活動卡榫,用以固定該可固定活塞。
  15. 一種煞車裝置,包括:一左煞車單元;一右煞車單元;一前煞車單元;一後煞車單元;一後煞車連動機構,與左煞車單元和右煞車單元連結並帶動後煞車單元;以及一前煞車連動機構,與左煞車單元和右煞車單元連結並帶動前煞車單元,其包含:一液壓缸,該液壓缸內有三活塞,該活塞分別連結前煞車單元、左煞車單元和右煞車單元。
TW100134463A 2011-09-23 2011-09-23 安全煞車裝置 TW20131354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0134463A TW201313541A (zh) 2011-09-23 2011-09-23 安全煞車裝置
CN2012100835558A CN103010385A (zh) 2011-09-23 2012-03-27 煞车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0134463A TW201313541A (zh) 2011-09-23 2011-09-23 安全煞車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13541A true TW201313541A (zh) 2013-04-01

Family

ID=479596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34463A TW201313541A (zh) 2011-09-23 2011-09-23 安全煞車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3010385A (zh)
TW (1) TW201313541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64212B (zh) * 2015-10-26 2017-01-01 Jui-Lung Chang 油壓式時差煞車裝置
TWI607906B (zh) * 2016-04-22 2017-12-11 張瑞龍 油壓式時差煞車裝置(一)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44691A (zh) * 2016-02-22 2016-06-08 东莞市成茂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安全型煞车装置
EP3453602B1 (en) * 2016-05-04 2022-10-19 Ginda New-Tech Co., Ltd. Hydraulic-type time-difference brake apparatus and assembly thereof
CN110035948B (zh) * 2016-11-24 2021-07-06 Tvs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同步制动系统的两轮车辆
CN107804413A (zh) * 2017-11-07 2018-03-16 浙江绿源电动车有限公司 制动装置和车辆
CN113631474B (zh) * 2019-03-25 2023-02-28 Tvs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的同步制动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7972U (zh) * 1990-05-10 1992-01-24
JPH047973U (zh) * 1990-05-10 1992-01-24
JP4676290B2 (ja) * 2005-09-22 2011-04-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ブレーキ装置
TW201033081A (en) * 2009-03-10 2010-09-16 Wen-Chih Tseng Safety brake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64212B (zh) * 2015-10-26 2017-01-01 Jui-Lung Chang 油壓式時差煞車裝置
TWI607906B (zh) * 2016-04-22 2017-12-11 張瑞龍 油壓式時差煞車裝置(一)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10385A (zh) 2013-04-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313541A (zh) 安全煞車裝置
US8261887B2 (en) Safe braking apparatus
RU2712208C1 (ru) Система безопасного торможения с двойным сцеплением
US20120192669A1 (en) Front/rear wheel brake control device
JP5372216B2 (ja) 時差式安全ブレーキ装置
JP2009012660A (ja) 安全制動器
CN201472592U (zh) 一种煞车把手装置
KR20080070490A (ko) 이륜차량의 안전제동장치
TW201536621A (zh) 車輛煞車連動及電控裝置
TW201429791A (zh) 齒輪式時差煞車裝置
TWM513835U (zh) 小型車輛之煞車連動裝置
CN101244745A (zh) 手把制动脚踏板制动分同作用装置
CN204821962U (zh) 双鼓刹摩托车前后轮联合制动系统
TWI474947B (zh) 時間差安全煞車裝置
CN201678008U (zh) 摩托车制动系统新装置
TWM369301U (en) Linking device for front brake and rear brake of bicycle
CA2860573C (en) Brake system with linking effect
TWI623466B (zh) Auxiliary brake
CN203612161U (zh) 正三轮摩托车的三轮联合制动操控装置
KR101311753B1 (ko) 자전거 안전 브레이크장치
TWI337591B (zh)
CN106184577A (zh) 辅助刹车器
CN201901232U (zh) 脚踏前后轮同时刹车装置
CN208515781U (zh) 前后闸同时制动的手闸把
CN201745697U (zh) 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