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01811A - 中繼裝置、中繼方法及使用該中繼裝置之光通訊系統 - Google Patents

中繼裝置、中繼方法及使用該中繼裝置之光通訊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301811A
TW201301811A TW101114379A TW101114379A TW201301811A TW 201301811 A TW201301811 A TW 201301811A TW 101114379 A TW101114379 A TW 101114379A TW 101114379 A TW101114379 A TW 101114379A TW 201301811 A TW201301811 A TW 20130181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on
relay device
sleep
receiving
rela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143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80222B (zh
Inventor
Kazuhisa Yamashita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Publication of TW2013018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018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802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8022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0Transmission systems employing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waves, e.g.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or employing corpuscular radiation, e.g. quantum communication
    • H04B10/07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transmission systems; Arrangements for fault measurement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10/075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transmission systems; Arrangements for fault measurement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using an in-service signal
    • H04B10/077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transmission systems; Arrangements for fault measurement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using an in-service signal using a supervisory or additional signal
    • H04B10/0775Performance monitoring and measurement of transmission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4Star or tree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0Transmission systems employing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waves, e.g.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or employing corpuscular radiation, e.g. quantum communication
    • H04B10/27Arrangements for network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4/00Optical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4/02Wavelength-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4/0221Power control, e.g. to keep the total optical power consta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02Details
    • H04L12/12Arrangements for remote connection or disconnection of substations or of equipment thereof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5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ine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low power modes or reduced link rat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 Opt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的中繼裝置(30),係具備:第1收送訊部(31),係被連接至上段側之PON線路(1),進行光訊號與電性訊號之相互轉換;和第2收送訊部(38),係被連接至下段側之PON線路(2),進行光訊號與電性訊號之相互轉換;和中繼處理部(32,33,35,37),係將第1收送訊部(31)所接收到的下行訊框中繼給第2收送訊部(38),並將第2收送訊部(38)所接收到的上行訊框中繼給第1收送訊部(31);和控制部(34)。控制部(34)係為,針對第1收送訊部(31)向局側裝置(10)進行發送之上行訊框之送訊,是依照局側裝置(10)所進行的上行多重存取控制,針對第2收送訊部(38)從宅側裝置(20)進行接收之上行訊框之收訊,是獨自地進行上行多重存取控制。

Description

中繼裝置、中繼方法及使用該中繼裝置之光通訊系統
本發明係有關於,為了延長構成PON(Passive Optical Network)系統的局側裝置與宅側裝置之間的傳輸距離所需的中繼裝置與中繼方法、及使用該中繼裝置的光通訊系統。
PON系統,係以無電力來進行P2MP(Point to Multi Point)之連接形態中之光分歧的光通訊系統,具備有:局側裝置、從連接於其之光纖透過光耦合器而分歧成複數光纖的單芯光纖網、分別被連接在分歧之光纖之終端的宅側裝置。
在此PON系統中,係將半導體雷射等之光源做直接或外部調變而成的NRZ(Non-Return to Zero)光訊號加以傳輸,以收送資訊。
局側裝置所發送的下行光訊號係以廣播形式而被傳送至各宅側裝置,各宅側裝置係僅將給自己的訊號進行收訊處理。反之,來自宅側裝置的上行光訊號,係為了避免碰撞而由局側裝置以分時多工方式進行管理,局側裝置係爆衝(burst)式地接收來自各宅側裝置的上行光訊號。
在所述之PON系統中,分歧數或傳輸距離越大則通訊品質越惡化,因此一般是在32分歧以內且20km以內的傳輸距離做運用。
於是,為了盡可能延長局側裝置與宅側裝置間的傳輸距離,提出了將8個G-EPON藉由相對向之1對中繼裝置而多重成10G的PON多重中繼裝置(參照專利文獻1)。
又,作為延長傳輸距離的另一種中繼裝置,還有將G-EPON的光訊號再生同步於電性訊號而加以中繼的中繼裝置,也已為習知(參照專利文獻2)。
甚至,為了削減PON系統的宅側裝置的消費電力,以來自局側裝置之休眠指令為契機,僅在所定休眠時間內令宅側裝置停止通訊的間歇啟動方式的休眠控制,也已為習知(參照非專利文獻1)。
在此休眠控制中,局側裝置係將含休眠時間之資訊的休眠指令發送至特定的宅側裝置,在滿足所定休眠條件的情況下,僅在宅側裝置所指定的休眠時間內,遷移成休眠狀態。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8-017264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7-221688號公報
[非專利文獻]
[非專利文獻1]「低消費電力10G-EPON裝置專用控制介面相關探討」(坂本健等5名)信學技報vol.110,no.20,pp.7-12,2010年4月
上記專利文獻1中所記載之中繼裝置中,係將8個G-EPON集縮成10G的中繼裝置的方式,因此G-EPON之數量有多少就需要多少個局側裝置,又,該局側裝置的數目有多少,就需要多少個與上位網之介面。
因此,雖然可延長局側裝置與宅側裝置間的傳輸距離,但有系統全體整體而言不經濟之缺點。
上記專利文獻2中所記載的中繼裝置,係將PON光訊號進行光電轉換而成的電性訊號,以實體層的層級進行再生同步,並非在中繼時增加傳輸速率。因此,與通常的PON系統同樣地,會有分歧數增加時,頻寬減少的缺點。
又,若分歧數變多,則控制訊息所消費的頻寬會增加,使用者資料所能使用的整體頻寬會減少,因此每位使用者之頻寬會減少,且在上行方向,爆訊負擔所佔用的無效之頻寬會增加,因此頻寬會更加減少。
本發明係有鑑於先前的問題點,其第1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中繼裝置,可構成能夠經濟地延長傳輸距離的光通訊系統。
又,本發明的第2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中繼裝置,可構成能夠確保每位使用者之頻寬同時還能增加分歧數的光通訊系統。
另一方面,如後述,若使用本發明的中繼裝置,則可構成具備上段PON與下段PON的多段連接之光通訊系統。
可是,若使所述的多段連接之光通訊系統的局側裝置與中繼裝置,各別獨自地進行前記先前之間歇啟動方式的休眠控制,則上段PON與下段PON的休眠控制係個別獨立運作,會造成流量續傳時會耗費時間的新的問題。
其理由為,若局側裝置對旗下的中繼裝置獨自進行休眠控制,且各中繼裝置對旗下的宅側裝置獨自進行休眠控制,則中繼裝置與宅側裝置同時休眠係很少發生,有可能發生宅側裝置喚醒的同時,中繼裝置卻休眠,就通訊系統整體來看的休眠時間,就變成了中繼裝置的休眠時間與宅側裝置的休眠時間的邏輯和的情形。
本發明係有鑑於所述的問題點,其第3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中繼裝置,在具有上段PON與下段PON的光通訊系統中進行休眠控制時,可防止流量續傳延遲。
(1)本發明的中繼裝置,其特徵為,具備:第1收送訊部,係對上段側之第1PON線路進行光訊號之收送訊、和該光訊號與電性訊號之相互轉換;和第2收送訊部,係對下段側之第2PON線路進行光訊號之收送訊、和該光訊號與電性訊號之相互轉換;和中繼處理部,係將前記第1收送訊部所接收到的下行訊框中繼給前記第2收送訊部,並將前記第2收送訊部所接收到的上行訊框中繼給前記第1收送訊部;和控制部,針對前記第1收送訊部向局側裝置進行發送之前記上行訊框之送訊,係依照前記局側裝置所 進行的上行多重存取控制,針對前記第2收送訊部從宅側裝置進行接收之前記上行訊框之收訊,係獨自地進行上行多重存取控制。
若依據本發明的中繼裝置,則控制部係為,針對發送至局側裝置的上行訊框之送訊,係依照局側裝置所進行的上行多重存取控制,針對從宅側裝置所接收的上行訊框之收訊,係獨自地進行上行多重存取控制,因此,可構成例如圖1所示的多段連接之光通訊系統,其係具備:以1個局側裝置為頂點而將複數中繼裝置予以連接的上段PON、和在該中繼裝置的旗下再連接複數宅側裝置的下段PON。
因此,不僅是藉由中繼裝置的介入存在而單純地延長傳輸距離,對於1台局側裝置而言是可隔著中繼裝置而收容多數宅側裝置,可抑制光通訊系統全體的成本。
因此,可構成能夠經濟地延長傳輸距離的光通訊系統,可達成前記第1目的。
(2)於本發明的中繼裝置中,前記第1收送訊部係可用高於前記第2收送訊部的傳輸速率來發送上行之前記光訊號;前記中繼處理部係具有:上行緩衝區,用以吸收前記兩收送訊部間的上行之前記傳輸速率之差異,較為理想。
此時,可構成上段PON之上行傳輸速率(例如10G)是高於下段PON之上行傳輸速率(例如1G)的光通訊系統,即使上段PON的分歧數增大,仍可有效確保每位使用者的上行頻寬。
因此,可構成光通訊系統,其係可一面確保每位使用 者的頻寬一面增加分歧數,而可達成前記第2目的。
(3)於本發明的中繼裝置中,前記第1收送訊部係可用高於前記第2收送訊部的傳輸速率來接收下行之前記光訊號;前記中繼處理部係具有:上行緩衝區,用以吸收前記兩收送訊部間的下行之前記傳輸速率之差異,較為理想。
此時,可構成上段PON之下行傳輸速率(例如10G)是高於下段PON之下行傳輸速率(例如1G)的光通訊系統,即使上段PON的分歧數增大,仍可有效確保每位使用者的下行頻寬。
因此,可構成光通訊系統,其係可一面確保每位使用者的頻寬一面增加分歧數,而可達成前記第2目的。
(4)於本發明的中繼裝置中,前記中繼處理部係可將前記第1PON線路的邏輯鏈結與前記第2PON線路的邏輯鏈結作1對多對應之中繼,較為理想。
此時,由於第1PON線路的邏輯鏈結之數目並非依存於宅側裝置之數目而是依存於中繼裝置之數目,因此即使中繼裝置旗下的宅側裝置數量變多的情況下,控制訊息的負擔或爆訊負擔仍不會改變,可防止每位使用者之頻寬的無端降低。
(5)又,作為此情況下的對局側裝置之登錄及脫離程序,前記控制部,係在前記第2PON線路的前記邏輯鏈結之任一者已被開設時,向前記局側裝置要求前記第1PON線路的前記邏輯鏈結之開設,在前記第2PON線路的前記邏輯鏈結全部都被切斷時,向前記局側裝置要求前記第 1PON線路的前記邏輯鏈結之切斷,較為理想。
中繼裝置的控制部,係若以如上記的程序而向局側裝置要求切斷與第1PON線路之邏輯鏈結之開設,則當中繼裝置的旗下沒有運作的宅側裝置存在時,該中繼裝置係不被登錄至局側裝置。
因此,可防止因局側裝置與中繼裝置之間發生無謂之控制訊息,導致上段PON的使用者頻寬無端的降低。
(6)又,於本發明的中繼裝置中,前記中繼處理部係可將前記第1PON線路的邏輯鏈結與前記第2PON線路的邏輯鏈結作1對1對應之中繼,較為理想。
此時,由於局側裝置係可管理著1對1對應於宅側裝置的邏輯鏈結,因此可實現對每一宅側裝置的極細緻之QoS控制、或宅側裝置間的更佳之公平性。
(7)又,作為此情況下的對局側裝置之登錄及脫離程序,前記控制部,係在每次開設前記第2PON線路之前記邏輯鏈結時,就向前記局側裝置要求前記第1PON線路的前記邏輯鏈結之開設,在每次切斷前記第2PON線路之前記邏輯鏈結時,向前記局側裝置要求前記第1PON線路的前記邏輯鏈結之切斷即可。
若此,則可一面確保PON線路間的邏輯鏈結的1對1對應,同時可令中繼裝置的旗下的宅側裝置,對局側裝置做適切地登錄及脫離。
(8)又,此時,前記中繼處理部係為,將來自前記局側裝置的回送開設要求中繼給前記宅側裝置,並且,將來自 前記宅側裝置的回送開設回應中繼給前記局側裝置;將來自前記局側裝置的回送測試訊框中繼給前記宅側裝置,並且,將來自前記宅側裝置的回送測試訊框中繼給前記局側裝置,較為理想。
若此,則局側裝置由於可使上段PON與下段PON連結來實施OAM回送測試,因此還可偵測出中繼裝置內的緩衝區等關連之障礙,可更加提升光通訊系統的維護便利性。
(9)於本發明的中繼裝置中,前記中繼處理部,係可針對相同服務等級的前記邏輯鏈結,進行前記第1PON線路之前記邏輯鏈結與前記第2PON線路之前記邏輯鏈結的對應。
此時,即使與服務等級建立對應之複數邏輯鏈結是被構成在一個宅側裝置中,仍可進行PON線路間的邏輯鏈結的1對多或1對1對應建立。
若此,則由於放眼整個局側裝置、中繼裝置、及宅側裝置,邏輯鏈結與服務等級的對應是一致的,因此可確實地實施每一服務等級的極細緻之QoS控制。
(10)於本發明的中繼裝置中,前記控制部,係依照前記兩PON線路間的所定對應關係,根據從前記局側裝置所取得到的第1休眠指示,生成前記宅側裝置所需的第2休眠指示,較為理想。
此時,上段PON的第1休眠指示,係被中繼裝置轉換成下段PON的第2休眠指示然後被傳送給宅側裝置, 因此上段PON的局側裝置可將下段PON的宅側裝置的休眠動作,做集中控制。
因此,在具有上段PON與下段PON的多段連接之光通訊系統中,相較於上段PON與下段PON個別地進行休眠控制的情形,系統全體的休眠期間不會變長,可防止流量續傳延遲,可達成前記第3目的。
(11)於本發明的中繼裝置中,若前記所定對應關係係為,將前記第1PON線路的邏輯鏈結與前記第2PON線路的邏輯鏈結作1對多對應之關係,則前記控制部係根據1個前記第1休眠指示,生成針對前記第2PON線路之所有邏輯鏈結用的複數前記第2休眠指示即可。
此情況下,若對應於複數前記第2休眠指示的第2休眠回應裡有肯定與否定雙方存在時,則令回答肯定的宅側裝置的下行收訊機能做休眠,同時,為了使往回答否定的宅側裝置的下行送訊繼續進行,中繼裝置必須要將往回答肯定之宅側裝置的下行訊框在休眠期間中予以暫時地緩衝,在休眠時間結束後才進行送訊。因此,必須要有對宅側裝置個別地進行緩衝的機構,中繼裝置的製作成本會變高。另一方面,若將宅側裝置的休眠動作限定在上行送訊機能,就不需要將下行訊框在休眠期間中進行緩衝。
因此,上段PON的局側裝置可將下段PON的宅側裝置的上行送訊機能之休眠動作,做集中控制。
(12)又,前記控制部,係若對應於複數前記第2休眠指示的第2休眠回應全部都是肯定時,則停止前記第1收 送訊部或前記中繼處理部之一部分當中的至少1者的上行送訊機能,進行自裝置的休眠動作,較為理想。
若此,則可以「中繼裝置旗下所有的宅側裝置都已經將上行送訊設成休眠」這件事情為條件,使中繼裝置的上行送訊做休眠,針對中繼裝置亦可達成省電化。
(13)另一方面,若前記所定對應關係係為,將前記第1PON線路的邏輯鏈結與前記第2PON線路的邏輯鏈結作1對1對應之關係,則前記控制部,係根據1個前記第1休眠指示,生成1個前記第2休眠指示,根據對應於前記第2休眠指示的1個第2休眠回應,生成和其可否內容相同的對應於前記第1休眠回應的1個第1休眠回應即可。
此時,上段PON的局側裝置,係可從下段PON之宅側裝置獲得針對休眠指示的可否內容,因此局側裝置可將宅側裝置之上行送訊機能與下行收訊機能雙方,進行休眠控制。
因此,上段PON的局側裝置可將下段PON的宅側裝置的上行送訊機能與下行送訊機能之休眠動作,做集中控制。
又,此時,中繼裝置係對於來自局側裝置的休眠指示做1對1對應而連動,而進行對旗下之宅側裝置的休眠指示,因此在宅側裝置的休眠期間中,中繼裝置係不會接收從局側裝置送往該當宅側裝置的下行訊框。
因此還有,不需要在中繼裝置裡設置用來將休眠期間中之下行流量予以緩衝所需的記憶體,可降低中繼裝置的 製作成本之優點。
(14)又,前記控制部,係在基於複數前記第2休眠指示所進行的休眠期間有發生重複的期間內,停止前記第1收送訊部或前記中繼處理部之一部分當中的至少1者的上行送訊機能及/或下行收訊機能,進行自裝置的休眠動作,較為理想。
若此,則可以「中繼裝置旗下的宅側裝置的休眠期間發生重複」這件事情為條件,使中繼裝置的上行送訊與下行收訊做休眠,針對中繼裝置亦可達成省電化。
(15)本發明的光通訊系統,其特徵為,具備:前記局側裝置;和與前記局側裝置以P2MP形態做連接之上述(1)~(14)之任一項所記載之複數中繼裝置;和與前記中繼裝置以P2MP形態做連接之複數前記宅側裝置。
如此,本發明的光通訊系統,係具備上述(1)~(14)中所記載之本發明的中繼裝置,因此可達成與該當中繼裝置同樣的作用效果。
(16)本發明的方法,係屬於將從第1PON線路所接收到的下行訊框中繼給第2PON線路,將從前記第2PON線路所接收到的上行訊框中繼給前記第1PON線路的方法,其特徵為,針對使用前記第1PON線路而向局側裝置進行發送之前記上行訊框之送訊,係依照前記局側裝置所進行的上行多重存取控制,針對使用前記第2PON線路而從宅側裝置進行接收之前記上行訊框之收訊,係獨自地進行上行多重存取控制。
如上記,本發明方法,係為上述(1)中所記載之本發明的中繼裝置所進行的中繼方法。因此,本發明方法係可達成與上述(1)所記載之本發明的中繼裝置同樣的作用效果。
(17)於本發明方法中,依照前記兩PON線路間的所定對應關係,根據從前記局側裝置所取得到的第1休眠指示,生成前記宅側裝置所需的第2休眠指示,較為理想。
上記中繼方法,係為上述(10)所記載之本發明的中繼裝置所進行的中繼方法。因此,上記中繼方法係可達成與上述(10)所記載之本發明的中繼裝置同樣的作用效果。
(18)此外,本發明的中繼裝置,係不一定需要上述(1)所記載之構成,亦可為以下構成的中繼裝置。
一種中繼裝置,其特徵為,具備:第1收送訊部,係對上段側之第1PON線路進行光訊號之收送訊、和該光訊號與電性訊號之相互轉換;和第2收送訊部,係對下段側之第2PON線路進行光訊號之收送訊、和該光訊號與電性訊號之相互轉換;和中繼處理部,係將前記第1收送訊部所接收到的下行訊框中繼給前記第2收送訊部,並將前記第2收送訊部所接收到的上行訊框中繼給前記第1收送訊部;和控制部,係依照前記兩PON線路間的所定對應關係,根據從前記局側裝置所取得到的第1休眠指示,生成前記宅側裝置所需的第2休眠指示。
即使是所述構成的中繼裝置,控制部仍會執行上述(10)所記載之控制,因此可達成前記第3目的。
如以上,若依據本發明,則可構成一種光通訊系統,其係可經濟地延長傳輸距離。又,若依據本發明,則可構成一種光通訊系統,其係可一面確保每位使用者的頻寬,一面增加分歧數。
甚至,若依據本發明,則在具有上段PON與下段PON的光通訊系統中進行休眠控制時,可防止流量續傳延遲。
以下,基於圖面,說明本發明的實施形態。
<第1實施形態> [光通訊系統的連接形態]
圖1係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所述之光通訊系統之連接型態的圖示。
如圖1所示,在本實施形態的光通訊系統中,1台局側裝置10與多數台宅側裝置20,是以它們之間的複數中繼裝置30為中介,而為上下2段之PON線路1,2所連接成的連接形態(構形)。
亦即,1台局側裝置10與其旗下之複數中繼裝置30是藉由光纖而以P2MP形態而被連接,各中繼裝置30與其旗下之複數宅側裝置20是藉由光纖而以P2MP形態而 被連接。
更具體而言,被連接至局側裝置10的單芯光纖51,係隔著屬於被動光分歧節點的光耦合器52而分歧成複數個單芯光纖53,在該分歧之各光纖53的終端,分別連接有中繼裝置30。
又,中繼裝置30的下段側所連接的單芯光纖54,係隔著屬於被動光分歧節點的光耦合器55而分歧成複數個單芯光纖56,在該分歧之各光纖56的終端,分別連接有宅側裝置20。
因此,由光纖網51~53所成的上段側的PON線路1,係對應於1個OLT10而僅存在1個,由光纖網54~56所成的下位側的PON線路2,係對應於複數中繼裝置30而存在有與該當中繼裝置30同樣數目個。
此外,以下說明中,有時會將局側裝置10與PON線路1與複數中繼裝置30所成之上段側的PON稱作「PON1」或「上段PON」,將中繼裝置30與PON線路2與複數宅側裝置20所成之下段側的PON,稱作「PON2j」(j=1,2……n:n係為中繼裝置30的最大數目)或「下段PON」等。
又,以下說明中,有時會將「局側裝置」簡稱為「OLT」,將「宅側裝置」簡稱為「ONU」。
再者,在本實施形態中,局側裝置10與中繼裝置30之間的上段側之PON1,係由傳輸速率為10G(正確而言係為10.3125Gbps)的10G-EPON所成,各中繼裝置30與宅 側裝置20之間的下段側之PON2j,係由傳輸速率為1G(正確而言係為1.25Gbps)的G-EPON所成。
[局側裝置之構成]
圖2係局側裝置10之構成的區塊圖。
如圖2所示,OLT10係從上位側(圖2之左側)往下位側依序具備:上位網IF(介面)部11、控制部12、收訊處理部13、LLID(Logical Link ID)解析表14、送訊處理部15、PON收送訊部16。又,OLT10係具備上行緩衝區17及下行緩衝區18。
PON收送訊部16,係將從PON線路1所輸入之1.27μm波段的光訊號轉換成電性訊號,將該電性訊號輸出至收訊處理部13,並且將從送訊處理部15所輸入之電性訊號轉換成1.577μm波段的光訊號,輸出至PON線路1。
收訊處理部13,係根據從PON收送訊部16所輸入之電性訊號而重新構成訊框,若訊框種別是控制訊框或OAM回送測試訊框,則將其輸出至控制部12。
又,收訊處理部13,係若訊框種別是使用者訊框,則將其輸出至上行緩衝區17,並且將送訊來源MAC位址與LLID之對應加以學習,將該對應記錄在LLID解析表14中。此外,處於OAM回送狀態的LLID,係被從控制部12進行通知。
上位網IF部11,係若上行緩衝區17中有訊框,則將 其取出而輸出至上位網,並且一旦有封包從上位網被輸入,則將該封包輸出至下行緩衝區18。
送訊處理部15,係將從控制部12所輸入的訊框,以電性訊號的方式而輸出至PON收送訊部16,並且若下行緩衝區18中有訊框,則在來自控制部12的訊框之空檔中,將其從下行緩衝區18中取出,以電性訊號的方式而輸出至PON收送訊部16。
此時,送訊處理部15,係將根據目標MAC位址而參照LLID解析表14所求出的值,當作使用者訊框的LLID而進行賦予。
控制部12係將生成用來營運管理ONU20的MPCP訊框及OAM訊框等之控制訊框,將該控制訊框,透過送訊處理部15而發送至ONU20,並且將從ONU20所送來的MPCP訊框或OAM訊框等之控制訊框,透過收訊處理部13而予以接收,進行該控制訊框內容所對應之處理。
又,控制部12係針對OAM回送測試中的LLID,係通知給收訊處理部13。此外,在第1實施形態中,OLT10的控制部12所進行的使用到MPCP訊框的PON1的上行多重存取控制中,中繼裝置30係發揮ONU20之機能。
在本實施形態中,由於上段之PON1是10G-EPON,因此OLT10所收送訊的光訊號係以10.3125Gbps而被傳送,編碼前的電性訊號之速率係為10Gbps。
[宅側裝置之構成]
圖3係宅側裝置20之構成的區塊圖。
如圖3所示,ONU20係從上位側(圖3之左側)往下位側依序具備:PON收送訊部21、送訊處理部22、收訊處理部23、控制部24及下位網IF(介面)部25。
又,ONU20係具備2種類的上行緩衝區26、27、下行緩衝區28及迴路用緩衝區29。第1上行緩衝區26係為控制訊框用,第2上行緩衝區27係為使用者訊框用。
PON收送訊部21,係將從PON線路2所輸入之1.49μm波段的光訊號轉換成電性訊號,將該電性訊號輸出至收訊處理部23,並且將從送訊處理部22所輸入之電性訊號轉換成1.3μm波段的光訊號,輸出至PON線路2。
此外,從ONU20的PON收送訊部21所輸出的光訊號,係為在從送訊處理部22所輸入之爆訊啟用訊號為OFF的期間是不發光的爆衝訊號。
收訊處理部23,係根據從PON收送訊部21所輸入之電性訊號而重新構成訊框,將LLID不是自己的訊框和非廣播LLID的訊框,予以丟棄。
又,收訊處理部23係針對未被丟棄之訊框,調查訊框種別,若其為控制訊框則輸出至控制部24,若為使用者訊框則輸出至下行緩衝區28。
但是,當ONU20是OAM回送狀態時,收訊處理部23係將使用者訊框輸出至迴路用緩衝區29。此外,處於OAM回送狀態的LLID,係被從控制部24進行通知。
下位網IF部25,係若下行緩衝區28中有訊框,則將 其取出而轉換成符合下位網之媒體的訊號然後予以輸出。又,下位網IF部25係一旦從下位網接收到訊號,則將該訊號轉換成內部訊號後,重新構成訊框,輸出至第2上行緩衝區27。
送訊處理部22,係依照來自控制部24的送訊指示,將自己所生成之報告訊框、或從第1上行緩衝區26、第2上行緩衝區27及迴路用緩衝區29所取出的訊框,以電性訊號的方式在所被指定之期間,送出至PON收送訊部21。此時,送訊處理部22係將爆訊啟用訊號設成有效。
來自控制部24的送訊指示中係含有,訊框的對象(是否為報告訊框)、送訊開始時刻及送訊期間。
送訊處理部22,係若所被指示之對象是報告訊框時,則將報告訊框予以發送,若所被指示之對象不是報告訊框時,則將第1上行緩衝區26、第2上行緩衝區26或迴路用緩衝區29的訊框予以發送。
從上記各緩衝區26,27,29的封包之取出,係已經報告過的部份優先進行,又,是按照第1上行緩衝區26、第2上行緩衝區27、迴路用緩衝區29之順序而優先進行。
送訊處理部22,係當從控制部24指示了報告訊框之生成時,參照上記各緩衝區26,27,29中所保存的資訊量,而生成報告訊框。此時,送訊處理部22係針對作為引數而被給定之允諾長度所對應之訊框群,不使其包含在報告裡。
又,送訊處理部22係將訊框轉換成電性訊號之際,對登錄要求訊框係賦予廣播之LLID,對其他訊框係賦予該當ONU20的LLID。
控制部24係將從OLT10所送來的MPCP訊框或OAM訊框,透過收訊處理部23而予以接收,進行這些控制訊框所對應之處理,並且將其回應或自己所生成的MPCP訊框或OAM訊框,透過送訊處理部22而發送至OLT10。
又,控制部24係若OAM回送狀態有變化,就將該狀態變化通知給收訊處理部23。
在本實施形態中,由於下段側的PON2j係為G-EPON,因此ONU20所收送訊的光訊號係以1.25Gbps而被傳送,編碼前的電性訊號之速率係為1Gbps。
[中繼裝置之構成]
圖4係中繼裝置30之構成的區塊圖。
如圖4所示,中繼裝置30係從上位側(圖4之左側)往下位側依序具備:第1PON收送訊部31、第1送訊處理部32、第1收訊處理部33、控制部34、第2收訊處理部35、LLID解析表36、第2送訊處理部37及第2PON收送訊部38。
又,中繼裝置30係具備2種類的上行緩衝區39、40、下行緩衝區41及迴路用緩衝區42。第1上行緩衝區39係為控制訊框用,第2上行緩衝區40係為使用者訊框用。
第1PON收送訊部31,係將從PON線路1所輸入之1.577μm波段的光訊號轉換成電性訊號,輸出至第1收訊處理部33,並且將從第1送訊處理部32所輸入之電性訊號轉換成1.27μm波段的光訊號,輸出至PON線路1。
此外,從中繼裝置30的第1PON收送訊部31所輸出的光訊號,係為在從第1送訊處理部32所輸入之爆訊啟用訊號為OFF的期間是不發光的爆衝訊號。
第1收訊處理部33,係根據從第1PON收送訊部31所輸入之電性訊號而重新構成訊框,將LLID不是自己的訊框和非廣播LLID的訊框,予以丟棄。
又,第1收訊處理部33係針對未被丟棄之訊框,調查訊框種別,若其為控制訊框則輸出至控制部34,若為使用者訊框則輸出至下行緩衝區41。
但是,當中繼裝置30是從PON線路1而被設定成OAM回送狀態時,則第1收訊處理部33係將使用者訊框輸出至迴路用緩衝區42。此外,處於OAM回送狀態的有效/無效,係被從控制部34進行通知。
第1送訊處理部32,係依照來自控制部34的送訊指示,將自己所生成之報告訊框、或從第1上行緩衝區39、第2上行緩衝區40及迴路用緩衝區42所取出的訊框,以電性訊號的方式在所被指定之期間,送出至第1PON收送訊部31。此時,第1送訊處理部32係將爆訊啟用訊號設成有效。
來自控制部34的送訊指示中係含有,訊框的對象(是 否為報告訊框)、送訊開始時刻、送訊期間。
第1送訊處理部32,係若所被指示之對象是報告訊框時,則將報告訊框予以發送,若所被指示之對象不是報告訊框時,則將第1上行緩衝區39、第2上行緩衝區40或迴路用緩衝區42的訊框予以發送。
從上記各緩衝區39,40,42的封包之取出,係已經報告過的部份優先進行,又,是按照第1上行緩衝區39、第2上行緩衝區40、迴路用緩衝區42之順序而優先進行。
第1送訊處理部32,係當從控制部34指示了報告訊框之生成時,參照上記各緩衝區39,40,42中所保存的資訊量,而生成報告訊框。此時,第1送訊處理部32係針對作為引數而被給定之允諾長度所對應之訊框群,不使其包含在報告裡。
又,第1送訊處理部32係將訊框轉換成電性訊號之際,對登錄要求訊框係賦予廣播之LLID,對其他訊框係賦予該當ONU20的LLID。
控制部34係將從OLT10所送來的MPCP訊框或OAM訊框,透過第1收訊處理部33而予以接收,進行這些控制訊框所對應之處理,並且將其回應或自己所生成的MPCP訊框或OAM訊框,透過第1送訊處理部32而發送至OLT10。
亦即,控制部34針對從第1PON收送訊部31所發送之上行訊框的送訊時序,係依照OLT10所進行的上行多 重存取控制。
又,控制部34係若OAM回送狀態有變化,就將該狀態變化通知給第1收訊處理部33。
在本實施形態中,由於上段側之PON1是10G-EPON,因此從中繼裝置30往PON線路1所收送訊的光訊號係以10.3125Gbps而被傳送,編碼前的電性訊號之速率係為10Gbps。又,由於下段側之PON2j是G~EPON,因此從中繼裝置30往PON線路2所收送訊的光訊號係以1.25Gbps而被傳送,編碼前的電性訊號之速率係為1Gbps。
第2PON收送訊部38,係將從PON線路2所輸入之1.31μm波段的光訊號轉換成電性訊號將該電性訊號輸出至第2收訊處理部35,並且將從第2送訊處理部37所輸入之電性訊號轉換成1.49μm波段的光訊號,輸出至PON線路2。
第2收訊處理部35,係根據從第2PON收送訊部38所輸入之電性訊號而重新構成訊框,若訊框種別是控制訊框或OAM回送訊框,則將其輸出至控制部34。
又,第2收訊處理部35係若訊框種別是使用者訊框,則將其輸出至第2上行緩衝區40,並且將送訊來源MAC位址與LLID之對應加以學習,將該對應記錄在LLID解析表36中。此外,處於OAM回送狀態的LLID,係被從控制部34進行通知。
第2送訊處理部37,係將從控制部34所輸入的訊框,以電性訊號的方式而輸出至第2PON收送訊部38,並且 若下行緩衝區41中有訊框,則在來自控制部34的訊框之空檔中,將其從下行緩衝區41中取出,以電性訊號的方式而輸出至第2PON收送訊部38。
此時,第2送訊處理部37,係將根據目標MAC位址而參照LLID解析表36所求出的值,當作使用者訊框的LLID而進行賦予。
如此,在本實施形態中,中繼裝置30係將從ONU20所送出之使用者訊框的LLID、和與該送訊來源MAC位址(ONU20之MAC位址)的對應關係,藉由LLID解析表36而個別掌握之,基於該解析表36來管理旗下的ONU20的LLID,因此在PON線路1上所使用的邏輯鏈結與在PON線路2j上所使用的邏輯鏈結,係為1對多對應。
控制部34係將生成用來營運管理ONU20的MPCP訊框及OAM訊框等之控制訊框,透過第2送訊處理部37而發送至ONU20,並且將從ONU20所送來的MPCP訊框或OAM訊框等之控制訊框,透過第2收訊處理部35而予以接收,進行該控制訊框內容所對應之處理。
亦即,控制部34針對第2PON收送訊部38所接收之上行訊框的收訊時序,係有別於OLT10而個別且獨自地進行上行多重存取控制。
又,控制部34係於PON線路2中針對處於OAM回送測試狀態的LLID,係通知給第2收訊處理部35。
又,控制部34係可個別地建立PON1與PON2j的MPCP鏈結,但關於上段PON與下段PON的MPCP鏈結 之登錄程序或脫離程序,係使上段PON與下段PON之間做關連而執行。這些程序之細節,將於之後的圖5及圖6說明。
於圖4的中繼裝置30中,第1PON收送訊部31與第2PON收送訊部38之間的「第1收訊處理部33」、「下行緩衝區41」及「第2送訊處理部37」,係構成了將第1PON收送訊部31所接收到的下行訊框予以中繼至第2PON收送訊部38的下行「中繼處理部」。
第2PON收送訊部38與第1PON收送訊部31之間的「第2收訊處理部35」、「上行緩衝區40」及「第1送訊處理部32」,係構成了將第2PON收送訊部38所接收到的上行訊框予以中繼至第1PON收送訊部31的上行「中繼處理部」。
如前述,在本實施形態中,上段之PON1係為10G-EPON,且下段的PON2j係為G-EPON,在中繼裝置30的上段側與下段側,兩者的傳輸速率不同。
於是,在本實施形態的中繼裝置30中,係將較高速的PON1與較低速的PON2j的傳輸速率之差異,以構成上記中繼處理部的第2上行緩衝區40和下行緩衝區41加以吸收。
[登錄程序]
圖5係第1實施形態的光通訊系統中,往ONU20與中繼裝置30之OLT10之登錄程序的圖示。
更具體而言,在圖5中係圖示了,為了將中繼裝置30登錄至OLT10而在兩者之間所收授的MPCP訊息、與為了將ONU20登錄至中繼裝置30而在兩者之間所收授的MPCP訊息之關連。
此外,在圖5以後之各圖的程序中,雖然ONU20係出現2個,但OLT10與中繼裝置30係各自出現1個。
於是,在圖5以後之各圖的程序中,關於「OLT10」與「中繼裝置30」係省略圖面的元件符號而標示成「OLT」及「中繼裝置」,關於ONU20則是標示成「ONU1」及「ONU2」以茲區別。
如圖5所示,OLT與中繼裝置,係對下游的PON分別定期地發送探索閘(discovery gate)。此處假設中繼裝置的旗下的PON2j中,係沒有運作中的ONU。
新開始運作的ONU1,係一旦從中繼裝置收到探索閘,則在該送訊許可期間中,返送註冊要求。中繼裝置,係一旦從ONU1接收到註冊要求,則將註冊予以返送,同時向該ONU1發送通常閘(normal gate)。
ONU1係在被通常閘許可送訊的期間內,返送註冊確認。中繼裝置係一旦從ONU1收到註冊確認,就完成該當ONU1的登錄。
中繼裝置,係在旗下任一ONU已被登錄之時點以後,若從OLT收到探索閘,則在該送訊許可期間中,向OLT返送註冊要求。
OLT係一旦從中繼裝置收到註冊要求,則返送註冊同 時向中繼裝置發送通常閘。
中繼裝置係在被通常閘許可送訊的期間內,返送註冊確認。OLT係一旦從中繼裝置收到註冊確認,就完成該當中繼裝置的登錄。
如圖5後半部分所示,在如上記完成中繼裝置的登錄後,若有新的ONU2開始運作,則和ONU1相同的程序會針對ONU2來執行,ONU2會被登錄至中繼裝置。
此處,ONU2的登錄程序,係不會對OLT與中繼裝置之間的MPCP鏈結造成影響。又,ONU1及ONU2與OLT進行通訊的使用者訊框,係在OLT與中繼裝置之間,通過同一邏輯鏈結。
中繼裝置,係一旦ONU1,2的登錄完畢,則透過與該ONU1,2之間的邏輯鏈結而建立OAM鏈結,然後實施OAM回送測試。
然後,一旦OAM回送測試成功,則將本邏輯鏈結與上段PON間的使用者訊框之疏通,予以解禁。
又,OLT係一旦中繼裝置的登錄完畢,則透過與該中繼裝置之間的邏輯鏈結而建立OAM鏈結,然後實施OAM回送測試。
然後,一旦OAM回送測試成功,則將本邏輯鏈結與上位網間的使用者訊框之疏通,予以解禁。此外,在第1實施形態中,這些OAM回送測試係彼此獨立。
[上行多重存取控制的程序]
圖6係第1實施形態的光通訊系統中,PON線路1,2上的上行多重存取控制的序列圖。
更具體而言,在圖6中係圖示了,中繼裝置、ONU1及ONU2的使用者訊框之疏通被解禁以後所進行的、在各PON線路1,2中不使爆衝訊號發生碰撞而進行分時多重的上行方向的多重存取控制。
如圖6所示,中繼裝置,係為了使來自各ONU1,2的報告用爆衝與使用者訊框用爆衝不會發生碰撞,而將自裝置所應進行收訊的時序進行排程,將其結果以通常閘訊息,通知給各ONU1,2。
該通常閘訊息中係含有2個允諾(grant)。其中,最初的允諾,係報告強制旗標設成為有效。第2個允諾的允諾長度,係參照從各ONU1,2所收取到的報告訊息,或網路運用者(通訊事業者)的原則(policy)而被決定。
各ONU1,2,係在允諾所示的期間內,將報告訊息或資料訊框(複數)予以送出。此處,資料訊框中係包含有,OAM訊息等之ONU1,2所生成的訊框,或從下位網所接收到的使用者訊框。
如圖6的左半部所示,OLT係對旗下的中繼裝置發送出通常閘訊息,針對上段PON而獨自地進行上行多重存取控制。
然後,中繼裝置係依照來自OLT的通常閘之指示,對OLT送出上行爆衝訊號。
[脫離程序]
圖7係第1實施形態的光通訊系統中,從ONU20及中繼裝置30之OLT10之脫離程序的圖示。
更具體而言,圖7係圖示了,為了令中繼裝置從OLT解除登錄而在兩者之間所收授的MPCP訊息、與為了令ONU從中繼裝置解除登錄而在兩者之間所收授的MPCP訊息之關連。
此處假設中繼裝置的旗下的PON中,除了ONU1和ONU2以外,沒有運作中的ONU。
新停止運作的ONU1,係在圖7中未圖示的閘道訊息所示的送訊許可期間內,將註銷要求發送至中繼裝置。
中繼裝置,係一旦從ONU1接收到註銷要求,則將註銷予以返送,同時解除該當ONU1之登錄。
其後,當ONU2停止運作時,和ONU1同樣的程序會被執行,中繼裝置係解除ONU2之登錄。
此處,由於中繼裝置之旗下變成沒有被登錄的ONU,因此中繼裝置係在圖7中未圖示的閘道訊息所示的送訊許可期間內,將註銷要求發送至OLT。OLT,係一旦從中繼裝置收到註銷要求,則將註銷予以返送,同時解除該當中繼裝置之登錄。
[第1實施形態之效果]
如以上所述,若依據第1實施形態的中繼裝置30,則控制部34針對從自裝置所發送的上行訊框之送訊,係依 照OLT10所進行的上行多重存取控制,針對自裝置所接收的上行訊框之收訊,係獨自地進行上行多重存取控制,因此,如圖1所示般地,可構成具備以1個OLT10為頂點而將複數中繼裝置30予以連接的上段PON、和在該中繼裝置30的旗下再連接複數ONU20的下段PON的此種多段連接之光通訊系統。
因此,PON固有之傳輸距離係為上段PON(PON1)的部份和下段PON(PON2j)的部份所加算而成的值,因此可加長OLT10與ONU20之間的距離。
又,關於PON固有之分歧數,係可將上段PON的部份與下段PON的部份加以乘算,因此可增多光通訊系統全體的分歧數。
又,即使當下段PON變多時,由於OLT10只要1個即足夠,因此可抑制光通訊系統全體的成本。此時,由於OLT10的與上位網之介面也是1個即可,因此可抑制包含上位網之光通訊系統全體的成本。
甚至,由於對每1台下段PON係只要有1台中繼裝置即可,因此從這點來說,也是可以抑制光通訊系統全體的成本。
再者,中繼裝置30係為,用來加入至上段PON而進行通訊所需的控制、和用來令ONU20加入下段PON而進行通訊所需的控制,可以使用共通的控制部34而逐次地進行,因此例如執行控制所需的CPU係只要一個即可,可抑制中繼裝置30的成本。
若依據第1實施形態的中繼裝置30,則藉由上行緩衝區40及下行緩衝區41來吸收上段PON與下段PON的傳輸速率之差異,將上段PON設計成10G-EON且將下段PON設計成1G-EPON,因此即使上段PON的分歧數n加大時,仍可確保每位使用者之頻寬。
又,若依據第1實施形態的中繼裝置30,則OLT10所進行的上行多重存取控制中所使用的上段PON之邏輯鏈結,是與控制部34所進行的上行多重存取控制中所使用的下段PON之邏輯鏈結,做一對多對應,因此上段PON的邏輯鏈結之數目,係不依存ONU20之數目而是依存於中繼裝置30之數目。
因此,即使中繼裝置30旗下的ONU20數量變多的情況下,控制訊息的負擔或爆訊負擔仍不會改變,可防止每位使用者之頻寬的無端降低。
再者,若依據第1實施形態的中繼裝置30,則控制部34是在下段PON之邏輯鏈結開設後,向OLT10要求上段PON之邏輯鏈結的開設,因此當中繼裝置30的旗下沒有運作中的ONU20時,則該中繼裝置30係不被登錄至OLT10。
因此,在沒有ONU20被登錄的中繼裝置30與OLT10之間,不會發生無謂的控制訊息,可防止上段PON之使用者頻寬的無端降低。
此外,上述的第1實施形態中,係於OLT10、ONU20及中繼裝置30中,使用者訊框用的佇列(緩衝區)是上行下 行分別設置1個,但亦可隨應於優先度或QoS級別而設置複數個佇列。
又,上述的第1實施形態中,係使用OLT10及中繼裝置30的LLID解析表14,36來將MAC位址與LLID做對應,但亦可例如將使用者訊框的VLAN標籤值(VID)與LLID做對應。此時,表格要素的登錄就不是以學習為基礎,而是由網路管理者或管理裝置來做調度,較為合適。
<第2實施形態> [第2實施形態的裝置構成等]
本發明的第2實施形態所述之光通訊系統、OLT10及ONU20之構成,係分別和第1實施形態(參照圖1~圖3)相同。
另一方面,第2實施形態中所使用的中繼裝置30,係對上段之PON1而言是扮演著複數「邏輯ONU」的角色。該邏輯ONU,係與下段的PON2j(j=1,2……n)之ONU20,做1對1對應設置。
中繼裝置30的基本之構成要素,係和第1實施形態(參照圖4)相同。就根本而言,在第2實施形態中,上行使用者訊框所需的第2上行緩衝區40,係對上段PON之每一邏輯ONU而設置。
然後,第2實施形態的中繼裝置30,係在將上行使用者訊框進行中繼之際,將中繼目標之PON1上所使用的LLID,根據中繼來源之PON2j上所使用的LLID,而做唯 一決定。又,在第2實施形態中,雖然不需要圖4的迴路用緩衝區42,但其理由會在圖11的說明時後述。
[登錄程序]
圖8及圖9係第2實施形態的光通訊系統中,ONU與中繼裝置內的邏輯ONU的登錄程序的圖示。此外,圖9係為圖8的後續。
更具體而言,在圖8及圖9中係圖示了,為了將中繼裝置內的邏輯ONU登錄至OLT而在兩者之間所收授的MPCP訊息、與為了將ONU登錄至中繼裝置而在兩者之間所收授的MPCP訊息之關連。
如圖8所示,OLT與中繼裝置,係分別對下游的PON定期地發送探索閘。
新開始運作的ONU1,係一旦從中繼裝置收到探索閘,則在該送訊許可期間中,返送註冊要求。中繼裝置,係一旦從ONU1接收到註冊要求,則將註冊(此處假設所開設的LLID為「X」)予以返送,同時向該ONU1發送通常閘。
ONU1係在被通常閘許可送訊的期間內,返送註冊確認。中繼裝置係一旦從ONU1收到註冊確認,就完成該當ONU1的登錄。
中繼裝置係在ONU1的登錄完成後,一旦從OLT收到探索閘,則在該送訊許可期間中,返送註冊要求。
此時,將註冊要求的送訊來源MAC位址針對下段 PON的每一ONU做改變,對OLT使其辨識成新的「邏輯ONU」。
亦即,OLT係一旦從中繼裝置收到註冊要求,則返送註冊(LLID=A),同時向中繼裝置發送通常閘。中繼裝置係在被通常閘許可送訊的期間內,返送註冊確認。
又,中繼裝置係將下段PON中的與ONU1之間的LLID(=X)和上段PON中的LLID(=A)之對應,記憶在前述的LLID解析表36(參照圖4)。
此外,在第2實施形態的時候,如上記,探索之際係將上下段的邏輯鏈結做1對1對應,因此不需要像是第1實施形態那樣,中繼裝置的第2收訊處理部35(參照圖4)要將已接收之使用者訊框的送訊來源MAC位址與LLID之對應加以學習而記錄至解析表36中。
又,中繼裝置的第2送訊處理部37,係將使用者訊框的LLID,以PON線路1上所使用的LLID為基礎,藉由參照解析表36而求出之。
OLT係一旦從中繼裝置收到註冊確認,就完成ONU1所需的邏輯ONU(LLID=A)的登錄。
其後,若有新的ONU2開始運作,則和ONU1同樣的程序會被執行,LLID=Y的ONU2會被登錄至中繼裝置。
再者,如圖9所示,在上段之PON1中也是,會執行和ONU1相同的程序,ONU2所需的新的邏輯ONU(LLID=B)會被登錄至OLT。此時,中繼裝置係將上段之PON1與下段之PON2j的LLID的1對1之對應關係,記憶在解析表36 中。
中繼裝置,係一旦旗下的ONU1,2的登錄完畢,則透過與該ONU1,2之間的邏輯鏈結而建立OAM鏈結。
只不過,在第2實施形態中,中繼裝置係不對該ONU1,2實施OAM回送測試。這是因為OLT會實施該測試。又,OLT係一旦中繼裝置內的邏輯ONU的登錄完成,則透過與該中繼裝置內的邏輯ONU之間的邏輯鏈結,建立OAM鏈結。於第2實施形態中,OLT所實施的OAM回送測試,係在圖11中說明。
[脫離程序]
圖10係第2實施形態的光通訊系統中,ONU與中繼裝置內的邏輯ONU的脫離程序的圖示。
更具體而言,在圖10中係圖示了,為了令中繼裝置內的邏輯ONU從OLT解除登錄而在兩者之間所收授的MPCP訊息、與為了令ONU從中繼裝置解除登錄而在兩者之間所收授的MPCP訊息之關連。
如圖10所示,新停止運作的ONU1,係在圖10中未圖示的閘道訊息所示的送訊許可期間內,將註銷要求發送至中繼裝置。
中繼裝置,係一旦從ONU1接收到註銷要求,則將註銷予以返送,同時解除該當ONU1之登錄。
然後,中繼裝置係在圖10中未圖示的閘道訊息所示的送訊許可期間內,透過LLID=A的邏輯鏈結,將註銷要 求送往OLT。
OLT,係一旦從LLID=A的邏輯鏈結接收到註銷要求,則將對應之註銷予以返送,同時解除LLID=A的邏輯ONU之登錄。
其後,當ONU2停止運作時也是,和ONU1同樣的程序會被執行,中繼裝置係解除ONU2之登錄。
然後,在上段之PON1中也會執行同樣的程序,OLT係會解除LLID=B的邏輯ONU之登錄。
[回送測試之程序]
圖11係第2實施形態的光通訊系統中的OAM回送測試程序的圖示。
更具體而言,在圖11中係表示了,上段PON的OAM回送測試與下段PON的OAM回送測試之關連。
在圖11的程序開始時,假設LLID=A的邏輯鏈結和其上的OAM鏈結是已經被OLT所建立。
此時,OLT係向LLID=A,發送用來要求OAM回送之開設的回送控制OAM訊息(以下稱作「回送開設要求」)。
中繼裝置1,係一旦從上段PON收到上記訊息,便向下段PON的ONU1送出回送開設要求。
ONU1係一旦從下段PON收到上記訊息,則設定會經由迴路用緩衝區29的「OAM回送路徑」,將用來通知OAM回送路徑之開設的回送控制OAM訊息(以下稱作「回 送開設回應」),回送給中繼裝置。
中繼裝置係一旦從下段PON收到上記訊息,則對上段PON的OLT返送回送開設回應,並且將上段PON中的LLID=A之邏輯鏈結與下段PON中的LLID=X之邏輯鏈結之間的使用者訊框之疏通,予以解禁。
OLT係一旦收到上記訊息,就對LLID=A的邏輯鏈結,實施OAM回送測試。
具體而言,OLT的控制部12係向收訊處理部13通知LLID=A是處於OAM回送測試狀態,然後將OAM回送測試訊框(LLID=A)送往送訊處理部15。然後,OLT的控制部12係將經由收訊處理部13而送返的OAM回送測試訊框予以檢查,判定測試是否良好。
一旦該測試結束,則OLT係向LLID=A,發送用來要求OAM回送之解除的回送控制OAM訊息(以下稱作「回送解除要求」)。中繼裝置,係一旦從上段PON收到上記訊息,便向下段PON的LLID=X送出回送解除要求。
ONU1係一旦從PON收到上記訊息,則將會經由迴路用緩衝區29的「OAM回送路徑」予以解除,將用來通知OAM回送路徑之解除的回送控制OAM訊息(以下稱作「回送解除回應」),予以返送。
中繼裝置,係一旦從下段PON收到上記訊息,便向上段PON的OLT返送出回送解除回應。
OLT的控制部12係一旦收到上記訊息,則向收訊處理部13通知LLID=A之OAM回送測試狀態之解除,同時 將LLID=A與上位網之間的使用者訊框之疏通予以解禁。
[第2實施形態之效果]
若依據第2實施形態的中繼裝置30,則相較於第1實施形態,還可達成以下之效果。
亦即,在第2實施形態中,中繼裝置30係在PON線路2的邏輯鏈結每次開設時,就將PON線路1的邏輯鏈結之開設,向OLT10進行要求(圖8及圖9的登錄程序),每次切斷PON線路2的邏輯鏈結時,就將PON線路1的邏輯鏈結之開設,向OLT10進行要求(圖10的脫離程序)。
因此,OLT10係可管理與ONU20做1對1對應之邏輯鏈結,相較於第1實施形態的情形,可實現對每一ONU20的極細緻之QoS控制、或ONU20間的更佳之公平性。
又,若依據第2實施形態的中繼裝置30,則如上述,由於可實施將上段PON與下段PON做連結的OAM回送測試(圖11的OAM回送測試之程序),因此可偵測出關連於中繼裝置30的上行緩衝區40或下行緩衝區41的障礙,可更加提升光通訊系統的維護便利性。
<其他變形例>
本發明的權利範圍並非上述實施形態(包含變形例),而是由申請專利範圍所揭示,包含了申請專利範圍及與其 均等構成之範圍內的所有變更。
在上述的實施形態中,上段PON(PON1)是上行下行雙方之傳輸速率為10G的對稱10G-EPON,下段PON是G-EPON,但亦可為上段PON(PON1)係為對稱10G-EPON,下段PON係為下行傳輸速率是10G而上行傳輸速率是1G的非對稱10G-EPON(變形例1)。又,亦可為上段PON(PON1)係為非對稱10G-EPON,下段PON是G-EPON(變形例2)。
例如,上記變形例1的情況下,只要藉由中繼裝置30的上行緩衝區40,將第1PON收送訊部31與第2PON收送訊部38之間的上行傳輸速率差異加以吸收即可。
又,上記變形例2的情況下,只要藉由中繼裝置30的下行緩衝區41,將第1PON收送訊部31與第2PON收送訊部38之間的下行傳輸速率差異加以吸收即可。
在上述的實施形態中,即使對一個ONU20係對應下段PON的一個邏輯鏈結,而想定有複數服務等級的情況下,仍是以在一個邏輯鏈結內構成與服務等級建立對應的複數佇列為前提。可是,即使對一個ONU20,也可構成與服務等級建立對應的複數邏輯鏈結。
在此種對一個ONU20想定複數邏輯鏈結的情況下,於上述的第1實施形態中,係針對同服務等級中所屬的邏輯鏈結,分別令PON線路1之邏輯鏈結與PON線路2之邏輯鏈結做1對多對應即可。
同樣地,於上述的第2實施形態中,係針對同服務等 級中所屬的邏輯鏈結,分別令PON線路1之邏輯鏈結與PON線路2之邏輯鏈結做1對1對應即可。
又,於上述的實施形態的中繼裝置30中,亦可設置將上段PON(PON1)的特定波長在裝置內做分離,直接把光訊號合波至下段PON的其他路徑。此時,亦可藉由光放大器等將光功率予以增幅。特定波長係可使用於OTDR測試或映像訊號之播送等。
又,在上述的實施形態中,雖然是將下段PON設計成G-EPON,但亦可併用10G-EPON而將雙速率PON採用於下段PON。此時,G-EPON之ONU20與10G-PON之ONU20是共存於同一下段PON,因此中繼裝置30係隨著已被登錄之ONU20的類型,來決定使用速率。
甚至,亦可除了作為上段PON的10G-EPON之收送訊手段,還將G-EPON之收送訊手段,設在中繼裝置30裡,或是讓10G-EPON的收送訊手段也具備G-EPON的收送訊機能,藉由設定而使其中一方動作。
配合下段PON的雙速率支援,中繼裝置30可除了本發明之動作外,還能以G-EPON之中繼裝置、或10G-EPON之中繼裝置的身分來動作,可擴大中繼裝置的適用領域。
又,在上述的實施形態中,中繼裝置30係將針對上段PON(PON1)的控制訊框之處理、和針對下段PON的控制訊框之處理,以一個控制部24來執行之。
再者,在上述的實施形態中,關於登錄、脫離及 OAM回送測試,雖然展示了使上段PON(PON1)與下段PON之控制訊息做關連的例子,但其他在ONU20的「休眠控制」、「加密金鑰之通知或更新」、「ONU管理」等中,也可與控制訊息做關連。
例如,於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進行休眠控制時,一旦中繼裝置30從OLT10收到休眠指示,則該中繼裝置30係以沒有送訊資料此事為條件,向旗下的ONU20發送休眠指示,若從所有的ONU20獲得肯定的休眠回應,則將自裝置的休眠回應返送給OLT10即可。
此時,可使ONU20往下段PON的送訊動作進入休眠,可達成ONU20的省電化。然後,若所有的ONU20都進入休眠,則可使中繼裝置30對上段PON的送訊動作進入休眠,可達成中繼裝置30的省電化。
又,於上述第2實施形態中進行休眠控制時,中繼裝置30係只要將來自OLT10的休眠指示,中繼給對應的邏輯鏈結,將來自ONU20的休眠回應之許可與否的結果直接報告給OLT10,在旗下的ONU20的休眠時間的重複時間裡,進行自身的休眠動作即可。
此時,不只ONU20往下段PON的送訊動作就連來自下段PON的收訊動作也進入休眠,可更加提升ONU20的省電效果。然後,在所有的ONU20的休眠有重複的期間內,可不只中繼裝置30對上段PON的送訊動作,就連從上段PON的收訊動作也進入休眠,可更加提升中繼裝置30的省電效果。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中繼裝置30係亦可具備複數個下段PON。此時,LLID解析表36係將下段PON與該PON之LLID視為一體而加以解析即可。
<第3實施形態> [第3實施形態的裝置構成等]
本發明的第3實施形態所述之光通訊系統、OLT10、ONU20及中繼裝置30之構成,係分別和第1實施形態(參照圖1~圖4)相同。
又,關於登錄程序、多重存取程序及脫離程序,也分別和第1實施形態(參照圖5~圖6)相同。
就根本而言,在第3實施形態中,ONU20的PON收送訊部21(參照圖3),係具有將上行送訊機能予以停止的「休眠機能」。PON收送訊部21,係若從控制部24所輸入之休眠訊號是有效,則將自身的雷射二極體和送訊電路之電源予以遮斷而停止送訊機能,降低消費電力。
同樣地,ONU20的送訊處理部22(參照圖3)也具有「休眠機能」。送訊處理部22,係若從控制部24所輸入之休眠訊號是有效,則停止自身的處理,降低消費電力。
又,在第3實施形態中,中繼裝置30的第1PON收送訊部31與第1送訊處理部32(參照圖4),也分別具有和ONU20的PON收送訊部21與送訊處理部22同樣的「休眠機能」。
如此,在第3實施形態中,ONU20與中繼裝置30是 具有,只將上行送訊機能,僅在所定時間內加以停止的休眠機能。
[OLT與ONU所執行的休眠控制]
第3實施形態的OLT10與ONU20,係可執行以下的「休眠控制」。此休眠控制,係在沒有中繼裝置30中介的通常之PON時,也同樣如此。
OLT10的控制部12係參照從ONU20所接收到的報告訊息,若經過所定期間仍沒有頻寬要求、或即使有頻寬要求但仍在所定水準以下時,則對該ONU20,發送身為控制訊框之一種的「休眠指示」。
ONU20控制部24,係一旦從OLT10收取到休眠指示,則參照所定水準來確認是否有應發送給OLT10的資料,作為控制訊框之一種的「休眠回應」,若有資料實係返送「Nack」。
又,ONU20的控制部24,係若沒有資料時,則返送「Ack」,並且僅在所定休眠時間內將送訊休眠訊號設成有效。
OLT10的控制部12,係一旦從ONU20收取了休眠回應,若其係Nack則繼續通常之動作。
又,OLT10的控制部12,係若休眠回應是Ack,則對該ONU20僅在所定休眠時間內停止通常閘之送訊,該休眠期間中,係即使不接收報告訊息或OAM訊息,仍會維持MPCP鏈結或OAM鏈結。
然後,OLT10的控制部12,係一旦休眠期間(例如以休眠指示等來設定)結束,則再度開始通常之動作。
此外,第3實施形態中的休眠動作,係如上記,限定於上行送訊。因此,下行方向的使用者訊框,係如平常般地進行通訊。
[有中繼裝置時的休眠控制]
圖12係含中繼裝置30之第3實施形態的光通訊系統中,休眠控制程序的圖示。
更具體而言,在圖12中係表示了,在上段PON中所收授之休眠指示及休眠回應之訊息、與在下段PON中所收授之休眠指示及休眠回應之訊息的關連。
於圖12的休眠控制的程序中,關於OLT10與ONU20所進行的休眠動作,係如上述,和通常的PON的情形相同。
如圖12所示,中繼裝置的控制部34,係一旦從OLT收取到休眠指示,則參照所定水準來確認是否有應發送給OLT的資料,若自裝置中有上行資料時,則向OLT返送Nack而持續通常動作(參照圖12的左半部中的最下側之「休眠回應(Nack)」)。
又,中繼裝置的控制部34,係從OLT收取到休眠指示時,若自裝置中沒有上行資料時,則向旗下的所有ONU(圖例中係為ONU1和ONU2),發送休眠指示(參照圖12的右半部中的各「休眠指示」)。
中繼裝置的控制部34,係旗下的ONU當中,返送Nack之休眠回應的ONU1,2係只要有1個時,則將Nack的休眠回應返送給OLT(參照圖12的左半部中的上面數來第2個「休眠回應(Nack)」)。
亦即,中繼裝置的控制部34,係只有當下段PON的旗下所有ONU1,2的休眠回應都是Ack,才向OLT返送Ack之休眠回應(參照圖12的左半部中的最初之「休眠回應(Ack)」)。
此時,中繼裝置的控制部34,係關於自裝置也是只有在所定休眠時間內將休眠訊號設成有效,令上行送訊機能進入休眠,對休眠回應是Ack的ONU1,2,只在所定休眠時間內停止通常閘之送訊。
此外,中繼裝置的控制部34,係在上記休眠回應是Ack的ONU1,2的休眠期間中,即使沒有從ONU1,2接收到報告訊息或OAM訊息,仍會維持與該當ONU1,2的MPCP鏈結或OAM鏈結。
此處,中繼裝置與各ONU1,2的休眠期間,係可以用休眠指示中所記載之參數來給定,也可以另外的OAM訊息等來設定。
又,中繼裝置與各ONU1,2的休眠期間,係可為同值,也可為不同值。例如,亦可考慮中繼裝置與各ONU1,2之間的RTT(Round Trip Time),將各ONU1,2的休眠期間,加長成比中繼裝置之休眠期間還要多出RTT的份量。
[第3實施形態之效果]
若依據第3實施形態的中繼裝置30,則相較於第1實施形態,還可達成以下之效果。
此外,以下說明中,有時會將OLT10向上段PON進行下行送訊的休眠指示稱作「第1休眠指示」,將中繼裝置30向下段PON進行下行送訊的休眠指示稱作「第2休眠指示」。又,有時會ONU20向下段PON進行上行送訊的休眠回應稱作「第2休眠回應」,將中繼裝置30向上段PON進行上行送訊的休眠回應稱作「第1休眠回應」。
在第3實施形態的中繼裝置30中,控制部34係依照PON線路1,2間的對應關係(在第3實施形態中,邏輯鏈結係為1對多對應),根據從OLT10所取得到的1個第1休眠指示,生成向ONU20發送的第2休眠指示。
因此,上段PON的1個第1休眠指示,是藉由中繼裝置30而被轉換成下段PON的1或複數第2休眠指示,以多點傳播方式,而被傳送至各ONU20。
因此,上段PON的OLT10,係可集中控制下段PON的ONU20的上行送訊的休眠動作,ONU20在喚醒的過程中,中繼裝置30不會將上行送訊設成休眠等等,因此可防止上行流量續傳延遲。
又,若依據第3實施形態的中繼裝置30,則控制部34係當ONU20所發送之第2休眠回應全部都是肯定時, 則對OLT10發送Ack之第1休眠回應,並且令第1PON收送訊部31或第1送訊處理部32當中的至少1者的送訊機能進入休眠,進行自裝置的休眠動作。
因此,可以「中繼裝置30旗下所有ONU20都已經將上行送訊設成休眠」這件事情為條件,使中繼裝置30的上行送訊做休眠,謀求中繼裝置30之省電化。
<第4實施形態> [第4實施形態的裝置構成等]
本發明的第4實施形態所述之光通訊系統、OLT10、ONU20及中繼裝置30,基本上係和第2實施形態相同。
亦即,即使在第4實施形態中,光通訊系統、OLT10及ONU20之構成,係分別和第1實施形態(參照圖1~圖3)相同,但中繼裝置30,係對上段之PON1而言是扮演著複數「邏輯ONU」的角色,所述之邏輯ONU,係與下段的PON2j(j=1,2……n)之ONU20,做1對1對應設置。
又,在第4實施形態中,於上位網中,對訊框附加有用來識別ONU10所需的VLAN(Virtual LAN)標籤來運用,圖2所示的OLT10的下行緩衝區18,係可對每一VLAN來構成。以下,將該每一VLAN的OLT10的下行緩衝區18,稱作「FIFO群18」。
OLT10的送訊處理部15,係從FIFO群18的非空閒FIFO以知更鳥式循環排程法取出訊框。
又,OLT10的送訊處理部15及收訊處理部13,係參 照LLID解析表14,來解析VLANID(VLAN識別元)與LLID之對應。收訊處理部13,係將已解決之VLANID附加或覆寫至收訊訊框,發送至上行緩衝區17。
甚至,在圖4所示的中繼裝置30的下行緩衝區41中,所被保存之資料量是針對每一邏輯鏈結而被計數。
在第4實施形態中,ONU20的PON收送訊部21(參照圖3),係具有將收送訊雙方之機能予以停止的「休眠機能」。PON收送訊部21,係若從控制部24所輸入之休眠訊號是有效,則將自身的雷射二極體及光二極體與收訊電路之電源予以遮斷而停止收送訊雙方之機能,降低消費電力。
同樣地,ONU20的送訊處理部22及收訊處理部23(參照圖3)也分別具有「休眠機能」。這些處理部22,23,係若從控制部24所輸入之休眠訊號是有效,則停止自身的處理,降低消費電力。
又,在第4實施形態中,中繼裝置30的第1PON收送訊部31、第1送訊處理部32及第1收訊處理部33(參照圖4),也分別具有和ONU20的PON收送訊部21、送訊處理部22及收訊處理部23同樣的「休眠機能」。
如此,在第4實施形態中,ONU20與中繼裝置30是具有,只將上行送訊機能與下行收訊機能雙方,僅在所定時間內加以停止的休眠機能。
[OLT與ONU所執行的休眠控制]
第4實施形態的OLT10與ONU20,係可執行以下的「休眠控制」。此休眠控制,係在沒有中繼裝置30中介的先前PON時,也同樣如此。
OLT10的控制部12係依序調查與ONU20之邏輯鏈結,是否在所定期間中都沒有頻寬要求,或是即使有頻寬要求但仍在所定水準以下,且FIFO群18的該當邏輯鏈結所對應之FIFO是否為空閒,若為所定水準以下,則向送訊處理部15指示禁止該FIFO的排程,並且對該邏輯鏈結,發送身為控制訊框之一種的「休眠指示」。
ONU20的控制部24,係一旦從OLT10收取到休眠指示,則參照所定水準來確認是否有應發送給OLT10的資料,作為控制訊框之一種的「休眠回應」,若有資料實係返送「Nack」。
又,ONU20的控制部24,係若沒有資料時,則返送「Ack」,並且僅在所定休眠時間內將休眠訊號設成有效。
OLT10的控制部12係一旦從ONU20收取到休眠回應,若其係為Nack,則向送訊處理部15指示繼續前記FIFO之排程,並且繼續通常之動作。
又,OLT10的控制部12,係若休眠回應是Ack,則對該ONU20僅在所定休眠時間內停止通常閘之送訊,該休眠期間中,係即使不接收報告訊息或OAM訊息,仍會維持MPCP鏈結或OAM鏈結。
然後,OLT10的控制部12係一旦休眠期間(例如,以 休眠指示等來設定)結束,則向送訊處理部15指示繼續該FIFO的排程,並且繼續通常之動作。
此外,第4實施形態的休眠動作,係如上述,不只上行送訊對下行收訊也能適用,但這點是與在休眠動作被限定成上行送訊的前述第3實施形態的情形有所不同。
[有中繼裝置時的休眠控制]
圖13及圖14係含中繼裝置30之第4實施形態的光通訊系統中,休眠控制程序的圖示。此外,圖14係為圖13的後續。
更具體而言,在圖13中及圖14係表示了,在上段PON中所收授之休眠指示及休眠回應之訊息、與在下段PON中所收授之休眠指示及休眠回應之訊息的關連。
於圖13及圖14的休眠控制的程序中,關於OLT10與ONU20所進行的休眠動作,係如上述,和通常的PON的情形相同。
如圖13所示,中繼裝置的控制部34,係例如,一旦從OLT收取了對LLID=A之邏輯鏈結的休眠指示,則參照所定水準來確認是否有應發送給ONU1的資料、和是否有應發送給OLT的資料,若無資料,則將PON線路1的LLID=A之邏輯鏈結,轉換成PON線路2的LLID=X之邏輯鏈結,發送休眠指示。
又,中繼裝置的控制部34,係若來自LLID=X之邏輯鏈結的休眠回應是Ack,則透過LLID=A之邏輯鏈結,將 Ack之休眠回應返送給OLT,並且對LLID=X之邏輯鏈結,只在所定休眠時間(以下稱作「休眠期間Tx」)內,停止通常閘之送訊。
在該休眠期間中,中繼裝置的控制部34,係即使未接收報告訊息或OAM訊息,仍會維持MPCP鏈結或OAM鏈結。
在圖13的例子中,中繼裝置的控制部34,係將從上段PON所收取到的對LLID=B之邏輯鏈結的休眠指示,轉換成對應於LLID=B之下段PON之邏輯鏈結(LLID=Y)而發送休眠指示,從LLID=Y之邏輯鏈結接收Ack之休眠回應。
此時,中繼裝置的控制部34,係與ONU1的情形同樣地,透過LLID=B之邏輯鏈結,將Ack之休眠回應返送給OLT,並且對LLID=Y之邏輯鏈結,只在所定休眠時間(以下稱作「休眠期間Ty」)內,停止通常閘之送訊。
然後,中繼裝置的控制部34,係於下段側的PON線路2中,所開設的所有邏輯鏈結中所重複的休眠時間是所定時間以上時,在該時間內將自裝置的休眠訊號設成有效。
在圖13的例子中,中繼裝置的控制部34,係只有在關於ONU1的休眠期間Tx、與關於ONU2的休眠期間Ty發生重複的時間內,將自裝置的休眠訊號設成有效。
另一方面,如圖14所示,中繼裝置的控制部34,係當從LLID=X(亦可為LLID=Y)之邏輯鏈結收取到Nack之 休眠回應時,則透過對應之LLID=A(亦可為LLID=B)之邏輯鏈結,將Nack之休眠回應返送給OLT。
又,中繼裝置的控制部34,係例如,收取到對LLID=B(亦可為LLID=A)之邏輯鏈結的休眠指示時,若有應發送給ONU2之資料、或應發送給OLT之資料,則將Nack之休眠回應發送至OLT,繼續通常動作。
此外,和第3實施形態的情形同樣地,各ONU1,2的休眠期間,係亦可以休眠指示中所記載的參數來給定,也可以另外的OAM訊息等來設定。
又,中繼裝置的控制部34,係亦可使給下段側之PON線路2的休眠指示,經由第1收訊處理部33與下行緩衝區41而傳送。此時,下行緩衝區41中所保存的訊框不會被休眠指示追過,因此從OLT收取到休眠指示的情況下,即使不檢查是否有應發送給ONU之資料,仍可總是判定為沒有資料。
[第4實施形態之效果]
若依據第4實施形態的中繼裝置30,則相較於第2實施形態,還可達成以下之效果。
亦即,在第4實施形態的中繼裝置30中,控制部34係依照PON線路1,2間的對應關係(在第4實施形態中,邏輯鏈結係為1對1對應),根據從OLT10所取得到的1個第1休眠指示,生成向ONU20發送的1個第2休眠指示。
又,控制部34係依照上記對應關係,基於從ONU20所取得到的對應於第2休眠指示的1個第2休眠回應,生成對應於第1休眠指示的1個第1休眠回應。
因此,上段PON的1個第1休眠指示,是藉由中繼裝置30而被轉換成下段PON的1個第2休眠指示而被傳送至特定的ONU20,下段PON的1個第2休眠回應,是藉由中繼裝置30而被轉換成上段PON的1個第1休眠回應而被傳送至OLT10。
因此,在第4實施形態中,上段PON的OLT10,係可集中控制下段PON的ONU20的上行送訊與下行收訊的休眠動作,於ONU20和中繼裝置30之間的PON線路1中,不僅送訊動作,還可使收訊動作也進入休眠。
因此,ONU20在喚醒的過程中,中繼裝置30不會將上行送訊與下行收訊設成休眠等等,可防止上行下行流量續傳延遲。
又,中繼裝置30係與來自OLT10的第1休眠指示1對1連動,而進行對ONU20的第2休眠指示,因此在ONU20的休眠期間中,不會接收到從OLT10往該當ONU20的下行使用者訊框。
因此,不需要在中繼裝置30中設置用來將休眠期間中之下行流量進行緩衝所需的記憶體,還具有降低中繼裝置30之製作成本而謀求經濟化之優點。
再者,在第4實施形態中,中繼裝置30是在旗下的ONU20的休眠期間Tx,Ty發生重複的期間內,可進行使 自身之上行送訊機能與下行收訊機能休止的休眠動作,因此針對中繼裝置30亦可達成省電化。
<其他變形例>
第4實施形態中的休眠動作係停止收送訊雙方之機能,但亦可為只停止送訊機能或收訊機能之一方的機能。同樣地,第3及第4實施形態中,並不一定要將例示的休眠對象全部加以停止,亦可只停止其中幾個對象。
又,第3及第4實施形態中,OLT10的控制部12或中繼裝置30的控制部34,係在旗下的中繼裝置30或ONU20正在休眠之期間,停止往正在休眠之對象的通常閘的送訊,但亦可持續通常閘之送訊。然後,亦可為,若對應於該通常閘,收到任何訊框(回應),則OLT10或中繼裝置30係解除針對發出該回應之對象的休眠動作。
10‧‧‧局側裝置(OLT)
11‧‧‧上位網IF部
12‧‧‧控制部
13‧‧‧收訊處理部
14‧‧‧LLID解析表
15‧‧‧送訊處理部
16‧‧‧PON收送訊部
17‧‧‧上行緩衝區
18‧‧‧下行緩衝區
20‧‧‧宅側裝置(ONU)
21‧‧‧PON收送訊部
22‧‧‧送訊處理部
23‧‧‧收訊處理部
24‧‧‧控制部
25‧‧‧下位網IF部
26‧‧‧第1上行緩衝區
27‧‧‧第2上行緩衝區
28‧‧‧下行緩衝區
29‧‧‧迴路用緩衝區
30‧‧‧中繼裝置
31‧‧‧第1PON收送訊部(第1收送訊部)
32‧‧‧第1送訊處理部(中繼處理部)
33‧‧‧第1收訊處理部(中繼處理部)
34‧‧‧控制部
35‧‧‧第2收訊處理部(中繼處理部)
36‧‧‧LLID解析表
37‧‧‧第2送訊處理部(中繼處理部)
38‧‧‧第2PON收送訊部(第2收送訊部)
39‧‧‧第1上行緩衝區(控制訊框用)
40‧‧‧第2上行緩衝區(使用者訊框用)
41‧‧‧下行緩衝區
42‧‧‧迴路用緩衝區
51~56‧‧‧光纖網
[圖1]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所述之光通訊系統之連接型態的圖示。
[圖2]局側裝置之構成的區塊圖。
[圖3]宅側裝置之構成的區塊圖。
[圖4]中繼裝置之構成的區塊圖。
[圖5]往局側裝置之登錄程序的圖示。
[圖6]上行多重存取控制之程序的圖示。
[圖7]從局側裝置之脫離程序的圖示。
[圖8]第2實施形態的往局側裝置之登錄程序的圖示。
[圖9]圖8之後續程序的圖示。
[圖10]第2實施形態的從局側裝置之脫離程序的圖示。
[圖11]第2實施形態的OAM回送測試程序的圖示。
[圖12]含中繼裝置之第3實施形態的光通訊系統中,休眠控制程序的圖示。
[圖13]含中繼裝置之第4實施形態的光通訊系統中,休眠控制程序的圖示。
[圖14]圖13之後續程序的圖示。
30‧‧‧中繼裝置
31‧‧‧第1PON收送訊部
32‧‧‧第1送訊處理部
33‧‧‧第1收訊處理部
34‧‧‧控制部
35‧‧‧第2收訊處理部
36‧‧‧LLID解析表
37‧‧‧第2送訊處理部
38‧‧‧第2PON收送訊部
39,40‧‧‧上行緩衝區
41‧‧‧下行緩衝區
42‧‧‧迴路用緩衝區

Claims (17)

  1. 一種中繼裝置,其特徵為,具備:第1收送訊部,係對上段側之第1PON線路進行光訊號之收送訊、和該光訊號與電性訊號之相互轉換;和第2收送訊部,係對下段側之第2PON線路進行光訊號之收送訊、和該光訊號與電性訊號之相互轉換;和中繼處理部,係將前記第1收送訊部所接收到的下行訊框中繼給前記第2收送訊部,並將前記第2收送訊部所接收到的上行訊框中繼給前記第1收送訊部;和控制部,針對前記第1收送訊部向局側裝置進行發送之前記上行訊框之送訊,係依照前記局側裝置所進行的上行多重存取控制,針對前記第2收送訊部從宅側裝置進行接收之前記上行訊框之收訊,係獨自地進行上行多重存取控制。
  2.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中繼裝置,其中,前記第1收送訊部係可用高於前記第2收送訊部的傳輸速率來發送上行之前記光訊號;前記中繼處理部係具有:上行緩衝區,用以吸收前記兩收送訊部間的上行之前記傳輸速率之差異。
  3.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之中繼裝置,其中,前記第1收送訊部係可用高於前記第2收送訊部的傳輸速率來接收下行之前記光訊號;前記中繼處理部係具有:下行緩衝區,用以吸收前記兩收送訊部間的下行之前記傳輸速率之差異。
  4. 如請求項1~3之任1項所記載之中繼裝置,其中,前記中繼處理部係可將前記第1PON線路的邏輯鏈結與前記第2PON線路的邏輯鏈結作1對多對應之中繼。
  5. 如請求項4所記載之中繼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在前記第2PON線路的前記邏輯鏈結之任一者已被開設時,向前記局側裝置要求前記第1PON線路的前記邏輯鏈結之開設,在前記第2PON線路的前記邏輯鏈結全部都被切斷時,向前記局側裝置要求前記第1PON線路的前記邏輯鏈結之切斷。
  6. 如請求項1~3之任1項所記載之中繼裝置,其中,前記中繼處理部係可將前記第1PON線路的邏輯鏈結與前記第2PON線路的邏輯鏈結作1對1對應之中繼。
  7. 如請求項6所記載之中繼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在每次開設前記第2PON線路之前記邏輯鏈結時,就向前記局側裝置要求前記第1PON線路的前記邏輯鏈結之開設,在每次切斷前記第2PON線路之前記邏輯鏈結時,向前記局側裝置要求前記第1PON線路的前記邏輯鏈結之切斷。
  8. 如請求項6或7所記載之中繼裝置,其中,前記中繼處理部,係將來自前記局側裝置的回送開設要求中繼給前記宅側裝置,並且,將來自前記宅側裝置的回送開設回應中繼給前記局側裝置;將來自前記局側裝置的回送測試訊框中繼給前記宅側裝置,並且,將來自前記宅側裝置的回送測試訊框中繼給 前記局側裝置。
  9. 如請求項4~8之任1項所記載之中繼裝置,其中,前記中繼處理部,係針對相同服務等級的前記邏輯鏈結,進行前記第1PON線路之前記邏輯鏈結與前記第2PON線路之前記邏輯鏈結的對應。
  10. 如請求項1~9之任1項所記載之中繼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依照前記兩PON線路間的所定對應關係,根據從前記局側裝置所取得到的第1休眠指示,生成前記宅側裝置所需的第2休眠指示。
  11. 如請求項10所記載之中繼裝置,其中,若前記所定對應關係係為,將前記第1PON線路的邏輯鏈結與前記第2PON線路的邏輯鏈結作1對多對應之關係,則前記控制部係根據1個前記第1休眠指示,生成針對前記第2PON線路之所有邏輯鏈結用的複數前記第2休眠指示。
  12. 如請求項11所記載之中繼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若對應於複數前記第2休眠指示的第2休眠回應全部都是肯定時,則停止前記第1收送訊部或前記中繼處理部之一部分當中的至少1者的上行送訊機能,進行自裝置的休眠動作。
  13. 如請求項10所記載之中繼裝置,其中,若前記所定對應關係係為,將前記第1PON線路的邏輯鏈結與前記第2PON線路的邏輯鏈結作1對1對應之關係,則前記控制部,係根據1個前記第1休眠指示,生成1 個前記第2休眠指示,根據對應於前記第2休眠指示的1個第2休眠回應,生成和其可否內容相同的對應於前記第1休眠回應的1個第1休眠回應。
  14. 如請求項13所記載之中繼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在基於複數前記第2休眠指示所進行的休眠期間有發生重複的期間內,停止前記第1收送訊部或前記中繼處理部之一部分當中的至少1者的上行送訊機能及/或下行收訊機能,進行自裝置的休眠動作。
  15. 一種光通訊系統,其特徵為,具備:前記局側裝置;和與前記局側裝置以P2MP形態做連接之請求項1所記載之複數中繼裝置;和與前記中繼裝置以P2MP形態做連接之複數前記宅側裝置。
  16. 一種中繼方法,係屬於將從第1PON線路所接收到的下行訊框中繼給第2PON線路,將從前記第2PON線路所接收到的上行訊框中繼給前記第1PON線路的方法,其特徵為,針對使用前記第1PON線路而向局側裝置進行發送之前記上行訊框之送訊,係依照前記局側裝置所進行的上行多重存取控制;針對使用前記第2PON線路而從宅側裝置進行接收之前記上行訊框之收訊,係獨自地進行上行多重存取控制。
  17. 如請求項16所記載之中繼方法,其中,依照前記 兩PON線路間的所定對應關係,基於從前記局側裝置所取得到的第1休眠指示,生成前記宅側裝置所需的第2休眠指示。
TW101114379A 2011-06-20 2012-04-23 A relay apparatus, a relaying method, and an opt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the relay apparatus TWI5802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36798 2011-06-20
JP2011173221A JP5408199B2 (ja) 2011-06-20 2011-08-08 中継装置、中継方法及びその中継装置を用いた光通信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01811A true TW201301811A (zh) 2013-01-01
TWI580222B TWI580222B (zh) 2017-04-21

Family

ID=474223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14379A TWI580222B (zh) 2011-06-20 2012-04-23 A relay apparatus, a relaying method, and an opt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the relay apparatus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9350480B2 (zh)
JP (1) JP5408199B2 (zh)
CA (1) CA2839874A1 (zh)
TW (1) TWI580222B (zh)
WO (1) WO201217653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08199B2 (ja) * 2011-06-20 2014-02-05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中継装置、中継方法及びその中継装置を用いた光通信システム
WO2013186900A1 (ja) * 2012-06-14 2013-12-1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光伝送システム、局側光終端装置および通信回線切替方法
JP5541327B2 (ja) 2012-08-27 2014-07-09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中継装置、局側装置並びにその中継装置を用いた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方法
CN104218989B (zh) * 2013-06-03 2019-02-2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支持中继的可见光信息传输方法、中继节点及系统
JP5978174B2 (ja) * 2013-07-08 2016-08-24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中継器
US9577758B2 (en) * 2014-04-10 2017-02-21 Tibit Communications,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scheduling cascaded PON
JP6336328B2 (ja) * 2014-05-02 2018-06-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と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194281B2 (ja) * 2014-06-02 2017-09-06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分岐器及び通信方法
EP3273642B1 (en) * 2015-03-30 2019-08-14 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rporation Terminal station device and bandwidth allocation method
JP6635800B2 (ja) * 2016-01-21 2020-01-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監視システム、及び、監視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CN107205180B (zh) * 2016-03-17 2021-01-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消息传输方法、中继设备及消息处理器
US10868655B2 (en) * 2016-07-13 2020-12-15 Cable Television Laborator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pipelining HARQ retransmissions for small cell backhaul
US10887061B2 (en) 2016-07-13 2021-01-05 Cable Television Laboratorie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acket segmentation in standalone small cell
JP6822178B2 (ja) * 2017-01-31 2021-01-27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およびデータ伝送プログラム
JP7189475B2 (ja) * 2019-07-16 2022-12-14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JP7419986B2 (ja) * 2020-06-22 2024-01-23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宅側装置、及び光通信システム
CN111836137B (zh) * 2020-06-28 2022-03-25 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远程登录光网络单元的系统和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64555A (en) * 1996-07-05 1999-01-26 General Datacomm,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a proxy connection endpoint for operation administration and management (OAM) 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 (ATM) cells
US6170075B1 (en) * 1997-12-18 2001-01-02 3Com Corporation Data and real-time media communication over a lossy network
US7088921B1 (en) * 1999-06-11 2006-08-08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for operating an Ethernet data network over a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access system
JP3772594B2 (ja) * 1999-07-15 2006-05-10 富士通株式会社 光ネットワーク中継装置
US7006610B2 (en) * 2001-06-27 2006-02-28 Symmetricom, Inc. Download booster for ADSL transmission
ATE392115T1 (de) * 2002-01-21 2008-04-15 Alcatel Lucent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steigerung der datenübertragungsrate in einem kommunikationsnetz
JP2005236413A (ja) * 2004-02-17 2005-09-02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通信装置および通信プログラム
EP1733592B1 (en) * 2004-04-09 2009-03-25 Nokia Siemens Networks Gmbh & Co. K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municating between a legacy pon network and an upgraded pon network
JP4555124B2 (ja) * 2005-03-04 2010-09-29 日本電気通信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光アクセス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ける同期方法、光スイッチ装置、センタ装置、リモート装置、光アクセスシステム、光アクセスネットワーク、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CN101263674B (zh) * 2005-12-09 2012-09-26 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光中继装置和光传送系统
JP4708997B2 (ja) * 2005-12-20 2011-06-22 日本電気通信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光スイッチ装置、光アクセスネットワーク、光スイッチ方法、プログラム、記録媒体
JP4761135B2 (ja) 2006-02-20 2011-08-31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光信号中継装置及び中継方法
DE102006010147A1 (de) * 2006-03-06 2007-09-13 Siemens Ag Bidirektionale optische Verstärkeranordnung
JP4466589B2 (ja) * 2006-03-06 2010-05-26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Ponシステム及び端末装置の登録方法
WO2007119589A1 (ja) * 2006-03-31 2007-10-25 The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光伝送システム及び光中継装置
JP4168059B2 (ja) * 2006-04-10 2008-10-22 株式会社日立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テクノロジー Ponシステムおよび局側装置
JP2008017264A (ja) 2006-07-07 2008-01-24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Pon多重中継システムとこれに用いるpon多重中継装置及びその網同期方法
JP4948102B2 (ja) * 2006-09-19 2012-06-06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光中継装置及び光伝送システム
JP4803085B2 (ja) * 2007-03-26 2011-10-26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制御システム、通信制御方法及び通信制御プログラム
CN101364844B (zh) * 2007-08-10 2011-03-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在无源光网络中实现拉远传输数据的装置
EP2053762A1 (en) * 2007-10-24 2009-04-29 British Telecommunications public limited company Optical communication
JP5059682B2 (ja) * 2008-05-02 2012-10-24 富士通テレコムネットワークス株式会社 Ponシステム
JP2010154353A (ja) * 2008-12-25 2010-07-08 Fujitsu Ltd 入口ノード、通信ノードおよびループバック試験方法
US8249452B2 (en) * 2009-03-19 2012-08-21 Calix, Inc. ONT-based micronode management
JP5347674B2 (ja) * 2009-04-15 2013-11-20 富士通株式会社 中継装置,信号処理装置および光通信システム
JP4888515B2 (ja) * 2009-04-16 2012-02-29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動的帯域割当装置及び方法とponシステムの局側装置
CN101964924B (zh) * 2009-07-24 2013-11-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源光网络中传输信息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JP5434808B2 (ja) * 2010-06-09 2014-03-05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データ中継装置及びその機能制御方法
US9369207B2 (en) * 2010-11-15 2016-06-14 Alcatel Lucent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wo-stage optical network
US10341038B2 (en) * 2010-12-14 2019-07-02 Arris Enterprises Llc Multiplex conversion for a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KR101738687B1 (ko) * 2010-12-23 2017-05-23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연속 모드 파장 변환 장치, 버스트 모드 파장 변환 장치, 원격 종단 장치 및 국사 종단 장치
US8977126B2 (en) * 2011-04-05 2015-03-10 Broadcom Corporation Unified network management of hybrid fiber coaxial (HFC) network
US9130878B2 (en) * 2011-04-05 2015-09-08 Broadcom Corporation Traffic switching in hybrid fiber coaxial (HFC) network
JP5408199B2 (ja) * 2011-06-20 2014-02-05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中継装置、中継方法及びその中継装置を用いた光通信システム
US8965209B2 (en) * 2011-07-07 2015-02-24 Adtran,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extending optical network services across non-optical channels
CN104081788B (zh) * 2011-12-02 2018-07-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在统一光同轴网络上减少流量的装置和方法
WO2013184834A2 (en) * 2012-06-05 2013-12-12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building a coaxial convergence layer in ethernet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pon) over coaxial network (epoc)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350480B2 (en) 2016-05-24
CA2839874A1 (en) 2012-12-27
JP5408199B2 (ja) 2014-02-05
US20140112656A1 (en) 2014-04-24
WO2012176531A1 (ja) 2012-12-27
TWI580222B (zh) 2017-04-21
US20160241335A1 (en) 2016-08-18
JP2013031140A (ja) 2013-0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80222B (zh) A relay apparatus, a relaying method, and an opt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the relay apparatus
US8554077B2 (en) Energy efficiency and cost efficient protection in passive optical networks
EP2953297B1 (en) Optical-wireless access system
JP5541327B2 (ja) 中継装置、局側装置並びにその中継装置を用いた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方法
JP2007049376A (ja) 光加入者線端局装置、光加入者線終端装置および下り帯域制御方法
JP2009171441A (ja) 宅側装置の登録方法、asonシステム及び局側装置
JP5876427B2 (ja) 光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局側終端装置、及び加入者側終端装置
JP5541249B2 (ja) Ponシステム、局側装置とその運用方法及びアクセス制御装置
JP2012142698A (ja) 局側装置、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制御方法
JP6028395B2 (ja) 省電力制御システム、親局装置及び省電力制御プログラム
JP2009171434A (ja) Asonシステムとこれに使用する光スイッチ装置及び局側装置
JP2013207555A (ja) Ponシステム、局側装置とその運用方法及びアクセス制御装置
JP6066316B2 (ja) 通信装置および通信装置を用いた省電力化方法
KR101046110B1 (ko) 수동 광 통신망의 사이클 타임 결정 방법 및 장치
JP5907208B2 (ja) Ponシステム及び局側装置
Santos et al. Self-protected long-reach 10 Gbits/s EPONs based on a ring architecture
Hossain et al. A distributed control plane architecture for EPON: simulation study and feasibility experiment
JP2006080582A (ja) 有害トラフィックを制限する方法及び装置
JP2014168290A5 (zh)
JP2014155020A (ja) 局側装置および加入者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