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230063A - Graphene interconnection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Google Patents
Graphene interconnection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230063A TW201230063A TW100133224A TW100133224A TW201230063A TW 201230063 A TW201230063 A TW 201230063A TW 100133224 A TW100133224 A TW 100133224A TW 100133224 A TW100133224 A TW 100133224A TW 201230063 A TW201230063 A TW 201230063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film
- interconnect
- catalyst
- graphene
- trench
- Prior art date
Links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88
- 229910021389 graphen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7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9000003054 catalys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5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55
- 239000013039 cover film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29910002804 graph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9000010439 graphi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3197 catalyt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47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1
- 238000005229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1020 plasma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5530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6227 by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5240 physical vapour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2041 carbon nanotub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30195733 hydrocarbon Natural products 0.000 description 5
- 150000002430 hydrocarbon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52707 ruthe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4215 Carbon black (E152)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419 fine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methane Chemical compound C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UFHFLCQGNIYNRP-UHFFFAOYSA-N Hydrogen Chemical compound [H][H] UFHFLCQGNIYNR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BOTDANWDWHJENH-UHFFFAOYSA-N Tetraethyl orthosilicate Chemical compound CCO[Si](OCC)(OCC)OCC BOTDANWDWHJEN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ATJFFYVFTNAWJD-UHFFFAOYSA-N Tin Chemical compound [Sn] ATJFFYVFTNAWJ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150000001336 alken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8246 gaseous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39 hydr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1257 hydrog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150000002739 metal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JRZJOMJEPLMPRA-UHFFFAOYSA-N olefin Natural products CCCCCCCC=C JRZJOMJEPLMPR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647 oxi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254 oxi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356 singl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15 tantal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19 tita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575 carbonace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NIHNNTQXNPWCJQ-UHFFFAOYSA-N fluoren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2CC3=CC=CC=C3C2=C1 NIHNNTQXNPWCJQ-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50000002500 ion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9 nick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32 plasma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27756 respiratory electron transport chai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751 slip for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07 spra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WJMXTYZCTXTFJM-UHFFFAOYSA-N 1,1,1,2-tetraethoxydecane Chemical compound C(C)OC(C(OCC)(OCC)OCC)CCCCCCCC WJMXTYZCTXT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VGGSQFUCUMXWEO-UHFFFAOYSA-N Ethene Chemical compound C=C VGGSQFUCUMXWE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977 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45601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3481 amorphous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4432 carbon atom Chemical group C*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159 carrier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86 chemical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29 inter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1247 metal acetyl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092 metal group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086 nano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935 neut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4767 nitr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98 polis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48 po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3254 radical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21 tungst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 H01L21/7683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conductors
- H01L21/76841—Barrier, adhesion or liner layers
- H01L21/76843—Barrier, adhesion or liner layers formed in openings in a dielectric
- H01L21/76844—Bottomless lin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28—Manufacture of electrodes on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8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28—Manufacture of electrodes on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8
- H01L21/283—Deposition of conductive or insulating materials for electrodes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 H01L21/285—Deposition of conductive or insulating materials for electrodes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from a gas or vapour, e.g. condensation
- H01L21/28506—Deposition of conductive or insulating materials for electrodes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from a gas or vapour, e.g. condensation of conductive layers
- H01L21/28512—Deposition of conductive or insulating materials for electrodes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from a gas or vapour, e.g. condensation of conductive layers on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 H01L21/28556—Deposition of conductive or insulating materials for electrodes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from a gas or vapour, e.g. condensation of conductive layers on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by chemical means, e.g. CVD, LPCVD, PECVD, laser CVD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 H01L21/7683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conductors
- H01L21/76841—Barrier, adhesion or liner layers
- H01L21/76843—Barrier, adhesion or liner layers formed in openings in a dielectric
- H01L21/76847—Barrier, adhesion or liner layers formed in openings in a dielectric the layer being positioned within the main fill metal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 H01L21/7683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conductors
- H01L21/76841—Barrier, adhesion or liner layers
- H01L21/76853—Barrier, adhesion or liner layers characterized by particular after-treatment steps
- H01L21/76855—After-treatment introducing at least one additional element into the layer
- H01L21/76856—After-treatment introducing at least one additional element into the layer by treatment in plasmas or gaseous environments, e.g. nitriding a refractory metal liner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 H01L21/7683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conductors
- H01L21/76841—Barrier, adhesion or liner layers
- H01L21/76871—Layers specifically deposited to enhance or enable the nucleation of further layers, i.e. seed layers
- H01L21/76876—Layers specifically deposited to enhance or enable the nucleation of further layers, i.e. seed layers for deposition from the gas phase, e.g. CVD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 H01L21/7683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conductors
- H01L21/76877—Filling of holes, grooves or trenches, e.g. vias, with conductive material
- H01L21/76879—Filling of holes, grooves or trenches, e.g. vias, with conductive material by selective deposition of conductive material in the vias, e.g. selective C.V.D. on semiconductor material, plat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 H01L21/7683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conductors
- H01L21/76877—Filling of holes, grooves or trenches, e.g. vias, with conductive material
- H01L21/76883—Post-treatment 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conductive material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 H01L23/52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including external interconnections consisting of a multilayer structure of conductive and insulating layers inseparably formed on the semiconductor body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 H01L23/52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including external interconnections consisting of a multilayer structure of conductive and insulating layers inseparably formed on the semiconductor body
- H01L23/53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including external interconnections consisting of a multilayer structure of conductive and insulating layers inseparably formed on the semiconductor body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 H01L23/53204—Conductive materials
- H01L23/53276—Conductive materials containing carbon, e.g. fulleren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 H01L21/76801—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dielectrics, e.g. smoothing
- H01L21/76829—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dielectrics, e.g. smooth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of thin functional dielectric layers, e.g. dielectric etch-stop, barrier, capping or liner layers
- H01L21/76834—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dielectrics, e.g. smooth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of thin functional dielectric layers, e.g. dielectric etch-stop, barrier, capping or liner layers formation of thin insulating films on the sidewalls or on top of conducto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0001—Technical content checked by a classifier
- H01L2924/0002—Not covered by any one of groups H01L24/00, H01L24/00 and H01L2224/00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Internal Circuitry In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AREA)
Description
201230063 六、發明說明: [相關申請案之交互參考] 此申請案是根據先前在2010年10月5日提出的日本 專利申請案20 1 0-225776號並主張優先權,其整份文件倂 於本文供參考。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文揭示的具體實施例大體上是關於一種石墨烯互聯 體及其製造方法。 【先前技術】 最近,以碳基質材料作爲低電阻材料應用至互聯體的 方法在世界上被廣泛地硏究。預期具有低電阻之典型碳基 質材料是奈米碳管(carbon nanotub‘e,CNT)。根據多種 奈米結構之間的差異,CNT達到各種量子效應,且可以形 成絕緣體、半導體或導體。尤其是當CNT是形成爲導體 時,可預期量子傳導(彈道傳導)。此使得CNT可作爲 超低電阻材料使用代替現有的金屬材料(例如Cu互聯體 )。而且,因爲彈道長度很大,可以預期CNT有利於長 距離互聯體之電傳導。 遺憾的是,CNT在側面方向(面內方向)均勻成長非 常困難。因此,CNT無法在面內方向簡單地作爲互聯體材 料使用。此外,CNT彎曲困難。此點使得無法經由使用 CNT而形成例如互聯體彎曲結構,並且對於圖案的佈置也 201230063 有很大的限制。 反之,將具有類似於CNT的量子傳導特性之石墨稀 應用至互聯體材料的方法經廣泛地硏究。石墨烯是經由極 薄化石墨後所得的一種新穎碳材料。據此,類似於CNT, 由於量子傳導’預期石墨烯可作爲LSI低電阻互聯體使用 代替金屬互聯體。而且,石墨烯具有非常大的彈道長度, 因此有利於長距離互聯體之電傳導。另外,因爲石墨烯結 構本身是非常薄的膜(單層膜),該膜可以經由化學蒸氣 沈積法(CVD)而沈積。也就是說,石墨烯非常吻合裝置 側面互聯體之形成製程。 石墨烯互聯體之電阻是經由每個石墨烯薄片之量子電 阻、及堆積的石墨烯薄片之數量而決定。也就是說,當堆 積的石墨烯薄片之數量少時電阻增加,而當堆積的石墨烯 薄片之數量多時電阻下降。但是,如果堆積的石墨烯薄片 之數量太多時,石墨烯薄片之間的相互作用增加,載體的 移動性下降,且電阻增加》 此外,因爲石墨烯薄片之間的鍵與石墨烯薄片平面內 的鍵不同,石墨烯薄片之間的電傳導可能不同於石墨烯薄 片平面內的電傳導。也就是說,石墨烯薄片之間的電傳導 可能具有高於石墨烯薄片平面內電傳導之電阻。 根據上述,出現進一步降低石墨烯互聯體的電阻之需 求。 【發明內容】 -6- 201230063 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改良石墨烯互聯體之電特性。 在一般情形下,根據一個具體實施例,一種石墨烯互 聯體包括:第一絕緣膜;第一觸媒膜;及第一石墨烯層。 該第一絕緣膜包括一個互聯體渠溝。該第一觸媒膜是在該 互聯體渠溝兩個側表面上的該第一絕緣膜上形成。該第一 石墨烯層是在該互聯體渠溝兩個側表面上的該第一觸媒膜 上形成,且包括與該兩個側表面呈垂直方向堆積之多個石 墨烯薄片。 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可以改良石墨烯互聯體之電特性 【實施方式】 下面將參照附圖說明具體實施例。在附圖中,相同的 參考編號係指相同的組件。 <第一具體實施例> 根據第一具體實施例之石墨烯互聯體將在下面參照圖 1 A至6A及6B說明。第一具體實施例是一個實例其中在 互聯體渠溝側表面呈垂直方向堆積多個石墨烯薄片作爲互 聯體。 [結構] 圖1A是石墨烯互聯體之截面圖且圖1B是在圖1A中 所示虛線部份之放大圖。請注意在圖1B中沒有顯示蓋膜 S. 201230063 2 1 (稍後說明)。 如作爲互聯體結構的實例之圖1A所示,第一接觸層 100、互聯體層200、及第二接觸層300在基板10上形成 ’在該基板1〇中形成有半導體元件(圖中沒有顯示)例 如電晶體或電容。 該第一接觸層100是在該基板10上形成。該第—接 觸層100包括第一接觸層絕緣膜11及第一接觸插件( plugs ) 12。 該第一接觸層絕緣膜11是經由使用例如四乙氧基矽 烷(TEOS)在該基板1〇上形成。該第一接觸插件12是 在該第一接觸層絕緣膜11中形成,且電連接在基板1〇中 形成的半導體元件及互聯體層2〇〇 (稍後說明)^該第— 接觸插件1 2之傳導材料是金屬例如w、Cu、或A1。 爲了防止該第一接觸插件12之傳導材料金屬的擴散 ’也可能在該第一接觸插件12及該第一接觸層絕緣膜11 與基板10之間形成屏障金屬(沒有顯示)。該屏障金屬 是例如Ta、Ti、Ru、Μη或Co,或這些金屬之氮化物。此 外’經由使用對互聯體層絕緣膜13具有高處理選擇性的 材料例如SiCN在該接觸層1〇〇上形成阻隔膜(stopper film)(沒有顯示)。請注意如果互聯體層絕緣膜13 (稍 後說明)及第一接觸層絕緣膜11之間的處理選擇性足夠 高時,不需要形成阻隔膜。 該互聯體層200是在該第一接觸層1〇〇上形成。該互 聯體層200包括該互聯體層絕緣膜13及互聯體20。 201230063 該互聯體層絕緣膜13是經由使用例如SiOC在該第一 接觸層100上形成。多個互聯體渠溝30在該互聯體層絕 緣膜13中形成以開放部份該第一接觸插件12。該互聯體 層絕緣膜13也可以是含有孔洞(微觀中空)的膜以便降 低介電常數。 該互聯體20是沿著各互聯體渠溝30在該互聯體層絕 緣膜13中形成。該互聯體20之細節將稍後說明。 作爲保護膜之該蓋膜21是在該互聯體層絕緣膜13上 形成。該蓋膜21是例如SiN或SiCN且在第二接觸插件 23 (稍後說明)形成的區域有孔洞。該蓋膜21防止形成 互聯體層200的材料擴散至外部,並防止形成互聯體層 200的材料氧化。但是,該蓋膜21不是都需要形成,因爲 石墨烯層(稍後說明)本身是一種安定的材料並有高抗氧 化性。該蓋膜2 1也可以作爲控制層用於第二接觸層300 之蝕刻處理。 該第二接觸層3 00是在該互聯體層200的上面形成。 該第二接觸層300有相同於該第一接觸層100之結構,並 包括第二接觸層絕緣膜22及第二接觸插件23。 該第二接觸層絕緣膜22是經由使用例如TE0S在該 互聯體層200上的蓋膜21上形成。該第二接觸插件23是 在該第二接觸層絕緣膜22中形成,並電連接該互聯體層 200及在該第二接觸層300上形成的互聯體層(沒有顯示 )° 根據此具體實施例之該互聯體20將在下面說明。根
S -9- 201230063 據此具體實施例之該互聯體20是在各互聯體渠溝3〇中形 成,並包括第一觸媒底膜14、第—觸媒膜15、第—石墨 烯層16、第二觸媒底膜17、第二觸媒膜18、及第二石墨 烯層19。請注意在圖.1A中’該互聯體20在垂直於圖式 表面的方向延伸,且電流在此方向中流動。 該第一觸媒底膜14是在各互聯體渠溝30的兩個側表 面上形成。更明確地說’該第一觸媒底膜14是在各互聯 體渠溝30的兩個側表面上的該互聯體層絕緣膜13上形成 。而且’各第一觸媒底膜14之端部(在圖ία中的下面部 份)可以與第一接觸插件12接觸作爲該互聯體渠溝3〇之 底表面。該第一觸媒底膜14只在該互聯體層絕緣膜13的 兩個側表面上形成。而且,各第一觸媒底膜14作爲輔助 膜以利於形成第一石墨烯層16(稍後說明)。另外,該第 一觸媒底膜14防止第一觸媒膜15 (稍後說明)擴散至該 互聯體層絕緣膜13。也就是說,該第一觸媒底膜14是具 有輔助催化作用及擴散屏障性質的膜。 該第一觸媒底膜14是含有例如TaN、TiN、RuN、WN 、Ta、Ti、Ru或W的膜,或任何這些材料的氧化物之膜 。也可能堆積這些材料的膜作爲該第一觸媒底膜14。具體 地說,爲了促進第一石墨烯層16之均勻成長,該第一觸 媒底膜14宜是TaN膜及TiN膜之多層化膜。該第一觸媒 底膜14的膜厚度是例如約1奈米,且宜連續膜以便均勻 成長該第一石墨烯層16。而且,在兩個側表面上的該第一 觸媒底膜14之膜厚度較宜相等。請注意宜沈積出該第一 -10- 201230063 觸媒底膜14以促進形成該第一石墨烯層16,但不是都需 要沈積出該第一觸媒底膜14,因爲該第一石墨烯層16可 以在無該第一觸媒底膜14下成長。 類似於該第一觸媒底膜14,該第一觸媒膜15是在各 互聯體渠溝30的兩個側表面上形成。更明確地說,該第 一觸媒膜15是在各互聯體渠溝30的兩個側表面上的該第 一觸媒底膜14上形成。而且,各第一觸媒膜15之端部( 在圖1A中的下面部份)可以與第一接觸插件12接觸作爲 該互聯體渠溝30之底表面。該第一觸媒膜15是用於成長 第一石墨烯層16之主要觸媒。 該第一觸媒膜15宜爲含有金屬例如Co、Ni、Fe、Ru 或Cu的膜,含有至少一種這些金屬之合金的膜,或例如 任何這些金屬之碳化物的膜。如果該第一觸媒膜15分散 成微細的顆粒(不連續的膜),該第一石墨烯層16無法 良好成長或可能不連續地形成。因此,該第一觸媒膜15 宜是連續的膜。基於此目的,該第一觸媒膜15的膜厚度 必須至少0.5奈米,且是例如約1奈米。 該第一石墨烯層16是在各互聯體渠溝30的兩個側表 面上的第一觸媒膜15上形成。各第一石墨烯層16是在垂 直於繪圖表面的方向上連續形成,且沿著該方向形成電子 轉移通道(電流通道)。而且,稍後將說明,該第一石墨 烯層16包括至多約100個石墨烯薄片其經由使用該第一 觸媒膜15作爲觸媒而成長,並具有量子傳導特性。石墨 烯是石墨的單層膜,且具有結構其中碳原子排列成六角形 -11 - 201230063 晶格形狀。在下面的敘述中,石墨的單層膜之石墨烯係指 石墨烯薄片。該互聯體20是朝向垂直於圖1A的薄片方向 延伸。 電子在石墨烯薄片中的平均自由徑是約100奈米至1 微米,且遠長於電子在目前許多LSI裝置中作爲低電阻金 屬使用的Cu中之平均自由徑(約40奈米)。據此,該石 墨烯薄片可以在互聯體20的導電層中作爲低電阻材料使 用。 如圖1B所示,該第一石墨烯層16包括在該互聯體渠 溝30的側表面上的該第一觸媒膜15上與該兩個側表面呈 垂直方向堆積之多個石墨烯薄片16a至16e。換句話說, 形成的多個石墨烯薄片16a至16e之表面是平行於該互聯 體渠溝30的側表面且垂直於底表面。因此,多個石墨烯 薄片16a至16e的表面之下端部是直接連接至該第一接觸 插件12,且上端部份是直接連接至該第二接觸插件23。 據此,全部石墨烯薄片之下端部與該第一接觸插件12接 觸可助於電傳導。請注意當該第一石墨烯層16包括10個 石墨烯薄片時,該第一石墨烯層16之膜厚度是約3.4奈 米。 該第二觸媒底膜17是在各互聯體渠溝30的兩個側表 面上形成。更確定地說,該第二觸媒底膜17是在各互聯 體渠溝30的兩個側表面上的該第一石墨烯層16上形成。 各第二觸媒底膜17之端部(在圖1A中的下面部份)可以 與第一接觸插件12接觸作爲該互聯體渠溝30之底面。該 -12- 201230063 第二觸媒底膜17是作爲輔助膜用於促進形成第二石墨烯 層1 9 (稍後說明)。 該第一觸媒底膜17具有相同於第一觸媒底膜14之性 質及結構。也就是說,該第二觸媒底膜17是含有例如 TaN ' TiN ' RuN ' WN、Ta、Ti、Ru 或 w 的膜,或任何這 些材料的氧化物之膜。也可能堆積這些材料的膜作爲該第 一觸媒底膜17。具體地說,爲了促進第二石墨烯層19之 均勻成長’該第二觸媒底膜17宜是TaN膜及TiN膜之多 層化膜。該第二觸媒底膜17的膜厚度是例如約1奈米, 且宜是連續膜以便均勻成長該第二石墨烯層19。請注意宜 沈積出該第二觸媒底膜17以促進形成該第二石墨烯層19 ’但不是都需要沈積出該第二觸媒底膜17,因爲該第二石 墨烯層19可以在無該第二觸媒底膜17下成長。 該第二觸媒膜18是在各互聯體渠溝30的兩個側表面 上形成。更確定地說,該第二觸媒膜18是在各互聯體渠 溝30的兩個側表面上的該第二觸媒底膜17上形成,類似 於該第二觸媒底膜17。而且,各第二觸媒膜18之端部( 在圖1A中的下面部份)可以與第一接觸插件12接觸作爲 該互聯體渠溝30之底面。該第二觸媒膜18是用於成長第 二石墨烯層19之主要觸媒。 該第二觸媒膜18具有相同於第一觸媒膜15之性質及 結構。也就是說,該第二觸媒膜1 8宜是金屬例如Co、Ni 、Fe、Ru或Cu的膜,含有至少一種這些金屬之合金的膜 ,或例如任何這些金屬之碳化物的膜。如果該第二觸媒膜 201230063 18分散成微細的顆粒(不連續的膜),該第二石墨烯層 19無法良好成長或可能不連續地形成。因此,該第二觸媒 膜18宜是連續的膜。基於此目的,該第二觸媒膜18的膜 厚度必須至少0.5奈米,且是例如約1奈米。 該第二石墨烯層19是在各互聯體渠溝3〇的兩個側表 面上的第二觸媒膜18上形成。該第二石墨烯層19具有相 同於第一石墨烯層16之性質及結構。也就是說,該第二 石墨烯層19是在垂直於繪圖表面的方向上連續形成,且 沿著該方向形成電子轉移通道。而且,該第二石墨烯層19 包括至多約100個石墨烯薄片其經由使用該第二觸媒膜18 作爲觸媒而成長,並具有量子傳導特性。 該第二石墨烯層19是在互聯體渠溝30的中央部份形 成。也就是說,該第二石墨烯層19的結構是其中該石墨 烯薄片從兩個側表面上的該第二觸媒膜18成長,塡入互 聯體渠溝30,並合倂在中央部份。更確定地說,該第二石 墨烯層19包括例如從該第二觸媒膜18的各側表面上堆積 的約5個石墨烯薄片,也就是說,包括總計約10個堆積 的石墨烯薄片。 請注意圖1A顯示的結構其中該互聯體2〇包括三個石 墨烯層(兩個第一石墨烯層16及一個第二石墨烯層19) ,但是該互聯體20可以包括四或多個石墨烯層。也請注 意在圖1A中的虛線部份所示,該互聯體渠溝30的中央部 份不需要塡滿石墨烯層,且可以塡入稍後形成的蓋層21 或第二接觸層絕緣膜22。 -14- 201230063 而且,雖然圖1A顯示的結構包括一個互聯體層,可 以形成二或多個互聯體層。也就是說,在該第二接觸層 300上可以形成類似於該互聯體層200含有多個石墨烯層 之互聯體層。 [生產方法] 圖2A至6B是根據第一個具體實施例的石墨烯互聯體 之生產步驟的截面圖。 首先,如圖2A所示,在形成半導體元件(沒有顯示 )的基板10上形成第一接觸層100。更確定地說,經由例 如化學蒸氣沈積法(CVD )在基板10上形成第一接觸層 絕緣膜1 1,並經由例如蝕刻在該第一接觸層絕緣膜1 1中 形成接觸孔洞(沒有顯示)。經由例如CVD將第一接觸 插件12埋入這些接觸孔洞。在此步驟中,可以在各接觸 孔洞的表面上形成屏障金屬(沒有顯示)以便防止金屬擴 散成第一接觸插件12之傳導材料。 隨後,經由例如CVD在第一接觸層100上形成阻隔 膜(沒有顯示)。此阻隔膜經由反應性離子蝕刻(RIE ) 使互聯體層絕緣膜13之處理深度一致化。請注意當互聯 體層絕緣膜13及第一接觸層100之間的加工選擇性足夠 高時,可能在無任何阻隔膜下就足夠控制互聯體層絕緣膜 1 3之處理深度。 •隨後,如圖2B所示,該互聯體層絕緣膜1 3是經由例 如CVD在該第一接觸層1〇〇上形成。在RIE步驟及化學 -15- 201230063 機械拋光(CMP )步驟中作爲保護膜防止損傷 有顯示)可以在該互聯體層絕緣膜13上形成 聯體層絕緣膜13是對於經由RIE之損傷有足 的膜,例如TEOS之一或不含孔洞(微觀中姿 時,不需要形成蓋膜。 如圖3A所示,該互聯體層絕緣膜13是塗 有顯示),並進行蝕刻步驟。然後,經由RIE 層絕緣膜1 3中形成互聯體渠溝3 0,因而形成】 體結構。 如圖3 B所示,第一觸媒底膜14是經由便 物理蒸氣沈積法(PVD )在整個表面上形成。 該第一觸媒底膜14是在各互聯體渠溝30之 100上形成作爲底表面,在各互聯體渠溝30的 的互聯體層絕緣膜13上,及在互聯體_溝30 側上的互聯體層絕緣膜1 3上(除了互聯體渠灌 平坦部份)。請注意該第一觸媒底膜14不是 〇 如圖4A所示,逆向蝕刻是經由高度平移 性)的RIE進行。因此,在各互聯體渠溝30 及在互聯體渠溝30的上表面外側上的該第一角 是逆向蝕刻。也就是說,該第一觸媒底膜14 體渠溝30的底表面上及在互聯體渠溝30的上 移除,並只留下在各互聯體渠溝30的兩個側表 如圖4B所示,第一觸媒膜1 5是經由例如
之蓋膜(沒 。如果該互 夠高抵抗性 I )的 SiOC 覆電阻(沒 在該互聯體 單-鑲嵌互聯 [J如CVD或 也就是說, 第一接觸層 兩側表面上 的上表面外 g 3 0之外的 都需要形成 性(各向異 的底表面上 I媒底膜14 是從各互聯 表面外側上 面上。 CVD、PVD -16- 201230063 或噴灑在整個表面上形成。也就是說,第一觸媒膜15是 形成在第一接觸層100作爲各互聯體渠溝30之底表面, 在第一觸媒底膜14的各互聯體渠溝30之兩側表面上,及 在互聯體層絕緣膜13的互聯體渠溝30之上表面外側上。 該第一觸媒膜15宜形成連續的膜。 如圖5A所示,逆向蝕刻是經由高度平移性(各向異 性)的RIE進行。因此,在各互聯體渠溝30之底表面及 在互聯體渠溝30之上表面外側上的第一觸媒膜15是逆向 蝕刻。也就是說,該第一觸媒膜1 5是從各互聯體渠溝3 0 之底表面及互聯體渠溝30之上表面外側上移除,並只留 下在各互聯體渠溝3 0的兩個側表面上。 請注意在該第一觸媒底膜14及該第一觸媒膜15形成 後,也可能經由高度平移性(各向異性)的RIE進行逆向 蝕刻,因而同時從各互聯體渠溝30之底表面及互聯體渠 溝30之上表面外側上移除該第一觸媒底膜14及第一觸媒 膜15。
S 如圖5B所示,各包括至多約100個石墨烯薄片之第 一石墨烯層16是在各互聯體渠溝30的兩個側表面上的該 第一觸媒膜15上形成。因爲該第一觸媒膜15只在各互聯 體渠溝30之兩個側表面上形成,該第一石墨烯層16是垂 直於互聯體渠溝30之兩個側表面成長。也就是說,該第 一石墨烯層16各包括與該側表面呈垂直方向堆積之多個 (至多約100個)石墨烯薄片,且這些石墨烯薄片之表面 是平行於互聯體渠溝30之側表面且垂直於底表面。而且 -17- 201230063 ,多個石墨烯薄片表面之下端部份,是直接連接至該第一 接觸插件1 2。 該第一石墨烯層1 6是經由例如CVD形成。使用烴氣 體例如甲烷或乙烯或含這些氣體之混合物作爲CVD之碳 源,並使用氫氣或稀有氣體作爲載體氣體。 石墨烯薄片可以在相同條件下使用這些成份氣體經由 CVD形成,且也可以經由多重步驟處理而成長。石墨烯薄 片經由多重步驟處理而成長將在下面說明。 首先,形成該第一石墨烯層16之前,在該第一觸媒 膜15上進行電漿處理以便抑制該第一觸媒膜15聚集成微 細顆粒。該第一石墨烯層1 6之均勻成長可以經由如此防 止該第一觸媒膜15形成微細顆粒而促進,因而維持該第 一觸媒膜15的表面之連續性。雖然宜使用氫氣或稀有氣 體作爲排出氣體,也可能使用含氫氣及稀有氣體之一或兩 者之氣態混合物。處理溫度較宜儘可能低以便增加效應, 且刻意是室溫。該電漿宜相對強烈,且暴露至高功率遠端 電漿或電漿進一步增加效應。 隨後,經由使用烴氣體例如甲烷或含烴之氣態混合物 作爲排出氣體,將該第一觸媒膜15碳化。處理溫度必須 是低於在最後步驟中石墨烯薄片之形成溫度(稍後說明) 且在此溫度可形成石墨烯薄片。例如,處理溫度宜是約 150至60 0 °C。而且,處理時間可以短暫。此處理也宜經 由使用相對強烈的電漿進行。 1 隨後,在該第一觸媒膜15上進行電漿處理以便改進 -18- 201230063 碳化層之品質並活化觸媒。宜使用稀有氣體作爲排出氣體 。處理溫度可以是先前步驟與後續步驟的處理溫度之間的 中等溫度,但不限於此。因爲在此處理中可以使用相對弱 的電漿,該處理宜使用遠端電漿進行。 最後,經由使用烴氣體或烴之氣態混合物作爲排出氣 體而形成石墨烯薄片。處理溫度的上限是約1 000 °c,且下 限是約2 0 0 °c。如果處理溫度低於2 0 0 °c,無法達到所需 的成長率,所以幾乎沒有出現石墨烯薄片。在200°C或更 高的溫度時,出現石墨烯薄片之成長,並形成均勻的石墨 烯層16。基於此目的,處理溫度特別宜是約3 5 0 °C。上述 石墨烯薄片之處理溫度是低於或等於正常LSI裝置的互聯 體形成步驟之溫度。據此,上述石墨烯薄片形成對於半導 體製程有高親和力。 在此處理中,移除離子及電子並只供應基團(radical )至基板很重要。因此,宜使用非常弱的遠端電漿。在基 板上提供電極並供應電壓以便移除離子及電子也有效。此 應用電壓宜是約〇至±100伏特。 與在相同條件下經由CVD進行的石墨烯薄片形成步 驟比較,經由上述多重步驟處理進行的石墨烯薄片形成步 驟可達到低形成溫度及高品質(均勻成長)。處理溫度的 上限較宜儘可能低,雖然其取決於LSI裝置。也就是說, LSI裝置之整個特性可以經由降低石墨烯薄片形成溫度而 增加。而且,達到石墨烯薄片之高品質(均勻成長)可促 進電傳導,並可得到低電阻的互聯體。
S -19- 201230063 隨後,如圖6A所示,重複圖3B至5B所示之步驟。 更確定地說,第二觸媒底膜17經由例如CVD或PVD 先在整個表面上形成。也就是說,該第二觸媒底膜17是 形成在第一接觸層100作爲各互聯體渠溝30之底表面, 在該第一石墨烯層16的各互聯體渠溝30之兩側表面上, 及在互聯體渠溝3 0之上表面外側上。隨後,經由高度平 移性(各向異性)的RIE進行逆向蝕刻。隨後,在各互聯 體渠溝30之底表面上及在互聯體渠溝30之上表面外側上 的該第二觸媒底膜17逆向蝕刻。也就是說,該第二觸媒 底膜17從各互聯體渠溝30之底表面及互聯體渠溝30之 上表面外側移除,並只留下在各互聯體渠溝30的兩個側 表面上。 隨後,第二觸媒膜18是經由例如CVD、PVD或噴灑 在整個表面上形成。也就是說,該第二觸媒膜18是形成 在第一接觸層1〇〇作爲各互聯體渠溝30之底表面,在第 二觸媒底膜17的各互聯體渠溝30之兩側表面上,及在互 聯體渠溝3 0之上表面外側上。隨後,經由高度平移性( 各向異性)的RIE進行逆向蝕刻。隨後,在各互聯體渠溝 30之底表面上及在互聯體渠溝30之上表面外側上的該第 二觸媒膜18逆向蝕刻。也就是說,該第二觸媒膜18從各 互聯體渠溝30之底表面及互聯體渠溝30之上表面外側移 除,並只留下在各互聯體渠溝30的兩個側表面上。 隨後,包括至多約100個石墨烯薄片之第二石墨烯層 19是在該第二觸媒膜18的各互聯體渠溝30之兩個側表面 -20- 201230063 上形成。該第二石墨烯層19是經由相同於第一石墨烯層 16之方法形成。因爲該第二觸媒膜18只在各互聯體渠溝 30之兩個側表面上形成,該第二石墨烯層19是垂直於互 聯體渠溝30之兩個側表面成長。也就是說,該第二石墨 烯層19包括與該兩個側表面呈垂直方向堆積之多個(至 多約1〇〇個)石墨烯薄片,且這些石墨烯薄片之表面是平 行於互聯體渠溝30之側表面且垂直於底表面。而且,多 個石墨烯薄片表面之底端部份,是直接連接至該第一接觸 插件1 2。 該第二石墨烯層19之結構是其中該石墨烯薄片是從 該第二觸媒膜18的兩個側表面成長,塡入互聯體渠溝30 ,並合倂在中央部份。 據此,形成一個互聯體層200包括互聯體20各包括 第一觸媒底膜14、第一觸媒膜15、第一石墨烯層16、第 二觸媒底膜17'第二觸媒膜18、及第二石墨烯層19。 隨後,如圖6B所示,在上面形成蓋膜21用於防止材 料擴散在外部而形成互聯體層200並防止材料氧化而形成 互聯體層200。該蓋膜21也作爲控制層用於第二接觸層 3 00之蝕刻處理。請注意該蓋膜21不是都需要形成。 隨後,如圖1A所示,該第二接觸層300在該互聯體 層200上形成。更確定地說,第二接觸層絕緣膜22經由 例如CVD在互聯體層200上形成,並經由例如蝕刻在該 第二接觸層絕緣膜22中形成接觸孔洞(沒有顯示)。在 此步驟中,在蓋膜21形成接觸孔洞的區域中也形成孔洞 -21 - 201230063 。經由例如CVD在各接觸孔洞中埋入第二接觸插件23。 爲了防止該第二接觸插件23的導電材料金屬之擴散,在 該接觸孔洞的表面上也可以形成屏障金屬(沒有顯示)。 據此,形成根據此具體實施例之石墨烯互聯體。 在上述第一個具體實施例中,該互聯體20包括多個 石墨烯層(兩個第一石墨烯層16及一個第二石墨烯層19 ),且各石墨烯層包括多個與該互聯體渠溝30的兩個側 表面呈垂直方向堆積之石墨烯薄片,且含有表面其末端部 份直接連接至該接觸插件(第一接觸插件12及第二接觸 插件23)。因此,含有表面其末端部份直接連接至該接觸 插件的全部石墨烯薄片有助於電傳導,因此可實現低電阻 互聯體結構。 而且,各石墨烯層包括至多約100個石墨烯薄片。此 使其可能解決當太多石墨烯薄片堆積時,經由石墨烯薄片 之間發生的相互作用所造成的高電阻之問題。也就是說, 全部石墨烯層可以有量子傳導特性。據此,經由在各互聯 體渠溝30中塡入多個具有量子傳導特性之石墨烯層,可 能增加作爲電傳導通道的石墨烯薄片之絕對數量(堆積的 薄片之數量),而沒有石墨烯薄片之間的相互作用所造成 的高電阻之問題,並實現具有低電阻之互聯體結構。 [改良] 下面將參照圖7A至8B說明根據第一個具體實施例的 石墨烯互聯體之改良。 -22- 201230063 圖7A至8B是在改良根據第一個具體實施例的石墨烯 互聯體之生產步驟的截面圖。 首先,進行生產步驟至多到圖6A所示之步驟。也就 是說,形成一個互聯體層200包括互聯體20各包括第一 觸媒底膜14、第一觸媒膜15、第一石墨烯層16、第二觸 媒底膜17、第二觸媒膜18、及第二石墨烯層19。 如圖7A所示,當形成該第一石墨烯層16或第二石墨 烯層1 9時,在互聯體渠溝3 0的上表面外側上的互聯體層 絕緣膜1 3上形成石墨烯副產物70。該石墨烯副產物70是 一種碳基質的化合物例如無定形的碳。因此,該石墨烯副 產物70是導電性,且可造成互聯體之間的漏電。 但是在如圖7B所示之此改良中,是移除在互聯體渠 溝3 0的上表面外側上的互聯體層絕緣膜1 3上形成之石墨 烯副產物70。此使其可以抑制經由該石墨烯副產物70在 互聯體之間造成的漏電。 移除該石墨烯副產物70是經由例如CMP或RIE進行 ,且更宜經由RIE進行。此係因爲當該第一石墨烯層16 及第二石墨烯層19之上端部份被RIE破壞時,給予該第 —石墨烯層16及第二石墨烯層19多個帶隙(band gaps ) ,且此增加與第二接觸插件23之接觸邊際(margin) » 也就是說,可能使用具有不同工作功能的材料作爲接觸材 料。 請注意該石墨烯副產物70不需要完全移除,只需要 部份移除該石墨烯副產物70使其在互聯體之間不連續。 -23- 201230063 而且,如果其不是漏電的原因,不需要移除該石墨烯副產 物70。 另外,如圖8A所示,也可能經由RIE過於移除該互 聯體層絕緣膜13。因此,該互聯體20之上端部份從該互 聯體層絕緣膜13的上表面突出。也就是說,該互聯體層 絕緣膜13的上表面變成低於該互聯體20的上端部份,因 而在該互聯體層絕緣膜13及互聯體20之間形成凹槽80 ^ 該凹槽80也可以經由在該互聯體層絕緣膜1 3上形成犧牲 層(沒有顯示),並移除此犧牲層而形成。該石墨烯副產 物70可以經由如此過於移除該互聯體層絕緣膜1 3的上表 面而完全移除。 隨後,如圖8B所示,在整個表面上形成蓋膜21。因 爲凹槽80形成,該蓋膜21是形成以覆蓋該互聯體20突 出的上端部份。換句話說,相鄰互聯體20的上端部份之 間的區域A是塡入相同的絕緣膜(蓋膜2 1 )。 通常,該互聯體20的上端部份是與該互聯體層絕緣 膜13的上表面水平。也就是說,絕緣膜界面(例如該互 聯體層絕緣膜13與蓋膜21之間的界面)存在於該互聯體 20的上端部份,並沿著此界面在互聯體之間產生漏電。但 是在此具體實施例中,絕緣膜界面(例如該互聯體層絕緣 膜13與蓋膜21之間的界面)不存在於相鄰互聯體20的 上端部份之間的區域A,且區域A塡入相同的絕緣膜(蓋 膜2 1 )。此使其可能抑制漏電。 -24- 201230063 <第二具體實施例> 下面將參照圖9及10說明根據第二具體實施例之石 墨烯互聯體。在第一具體實施例中’石墨烯互聯體是主要 應用至元件區域。相反地,第二具體實施例是一個實例其 中石墨烯互聯體是應用至周圍電路區域。請注意在第二具 體實施例中,將省略如同第一具體實施例之相同特性的說 明,並將說明差異性。 [結構] 圖9是根據第二具體實施例之石墨烯互聯體的截面圖 〇 如圖9所示,第二具體實施例不同於第一具體實施例 是在周圍電路區域的互聯體20中包括金屬層91。 更確定地說,在周圍電路區域的該互聯體20是在比 元件區域中的互聯體渠溝3 0更寬的互聯體渠溝90中形成 ,並包括第一觸媒底膜14、第一觸媒膜15、第一石墨烯 層16、第二觸媒底膜17、第二觸媒膜18、第二石墨烯層 1 9、及金屬層9 1。請注意在元件區域中的互聯體20具有 相同於第一具體實施例之結構,所以將省略重複的說明。 在周圍電路區域中,該第一觸媒底膜14是只在互聯 體渠溝90的兩個側表面上的互聯體層絕緣膜1 3上形成》 該第一觸媒膜15是只在互聯體渠溝90的兩個側表面上的 該第一觸媒底.膜14上形成。該第一石墨烯層16是在互聯 體渠溝90的兩個側表面上的該第一觸媒膜15上形成’且 -25- 201230063 各包括至多約100個石墨烯薄片其經由使用該第一觸媒膜 15作爲觸媒而成長。該第二觸媒底膜17是只在互聯體渠 溝90的兩個側表面上的該第一石墨烯層16上形成。該第 二觸媒膜18是只在互聯體渠溝90的兩個側表面上的該第 二觸媒底膜17上形成。該第二石墨烯層19是在互聯體渠 溝90的兩個側表面上的該第二觸媒膜18上形成,且各包 括至多約1〇〇個石墨烯薄片其經由使用該第一觸媒膜18 作爲觸媒而成長。 在周圍電路區域中的該第一觸媒底膜14、第一觸媒膜 15、第一石墨烯層16、第二觸媒底膜17、第二觸媒膜18 及第二石墨烯層19分別具有膜厚度等於在元件區域中的 第一觸媒底膜14、第一觸媒膜15、第一石墨烯層16、第 二觸媒底膜17、第二觸媒膜18及第二石墨烯層19。 該金屬層91是在互聯體渠溝90的兩個側表面上及在 互聯體渠溝90的中央部份之該第二石墨烯層19上形成。 換句話說,該金屬層91是埋在互聯體渠溝90的中央部份 。該金屬層91是金屬例如w、Cu、或A1。 請注意在圖9中,第一接觸插件12及第二接觸插件 23分別連接至該金屬層91之下端及上端部份。但是,也 可能分別連接第一接觸插件12及第二接觸插件23至該第 一石墨稀層16及第二石墨烯層19之下端及上端部份。 [生產方法] ®丨〇是根據第二具體實施例之石墨烯互聯體的生產 -26- 201230063 步驟之截面圖。 首先,生產步驟進行至多到第一具體實施例在圖6A 所示之步驟。也就是說,在元件區域中,形成互聯體層 2 00包括互聯體20包括第一觸媒底膜14、第一觸媒膜15 、第一石墨烯層16、第二觸媒底膜17、第二觸媒膜18、 及第二石墨烯層19。在此步驟中,在周圍電路區域中同時 形成互聯體層200。 但是如圖10所示,在周圍電路區域中的互聯體渠溝 90是較寬於在元件區域中的互聯體渠溝30。因此,在該 互聯體渠溝90的中央部份沒有埋入任何東西直到形成第 二石墨烧層19之步驟。 但是在圖9所示之此具體實施例中,金屬層91塡入 在該互聯體渠溝90的兩個側表面上及在互聯體渠溝90的 中央部份之的第二石墨烯層19上。該金屬層91是經由例 如PVD或CVD形成。 然後,移除在周圍電路區域及元件區域中的互聯體渠 溝90之上表面外側上過於形成的該金屬層91,所以該金 屬層91只保留在該互聯體渠溝90內。 其他步驟與第一具體實施例相同,所以將省略重複的 說明。 上述第二具體實施例可以達到相同於第一具體實施例 之效應。 此外’在第二具體實施例中,在周圍電路區域中的該 互聯體層200是與在元件區域中的該互聯體層200同時形
S -27- 201230063 成。隨後,該金屬層91塡入在周圍電路區域中的該互聯 體渠溝90之中央部份。在上述的周圍電路區域中,該互 聯體20之寬度是遠大於在元件區域,所以沒有將石墨烯 層塡入互聯體渠溝90,經由使用正常金屬材料,可以形成 低電阻互聯體。也就是說,在周圍電路區域中的寬互聯體 渠溝90不需要塡入任何石墨烯層,且只需要在製程途中 塡入金屬層91。此加速製程,並縮短製程時間。 <第三具體實施例> 下面將參照圖11及12說明根據第三具體實施例之石 墨烯互聯體。第三具體實施例是第二具體實施例之改良, 且一個實例其中在周圍電路區域中的互聯體渠溝之中央部 份是塡入絕緣膜。請注意在第三具體實施例中,將省略如 同上述具體實施例之相同特性的說明,並將說明差異性。 [結構] 圖11是根據第三具體實施例的石墨烯互聯體之截面 圖。 如圖11所示,第三具體實施例不同於第二具體實施 例是在周圍電路區域的互聯體20中包括多個在互聯體渠 溝110的一個側表面上形成的石墨烯層。 更確定地說,在周圍電路區域中的互聯體20是在比 元件區域中的互聯體渠溝30更寬的互聯體渠溝11〇中形 成,且包括第一觸媒底膜14、第一觸媒膜15、第一石墨 -28- 201230063 烯層16、第二觸媒底膜17、第二觸媒膜18、及第二石墨 烯層19。請注意在元件區域中的互聯體.20具有相同於第 一具體實施例之結構,所以將省略重複的說明。 在周圍電路區域中,該第一觸媒底膜14是只在互聯 體渠溝110的一個側表面上的互聯體層絕緣膜13上形成 。該第一觸媒膜15是只在互聯體渠溝110的一個側表面 上的該第一觸媒底膜14上形成.。該第一石墨烯層16是在 互聯體渠溝110的一個側表面上的該第一觸媒膜15上形 成,且包括至多約1〇〇個石墨烯薄片其經由使用該第一觸 媒膜15作爲觸媒而成長。該第二觸媒底膜17是只在互聯 體渠溝110的一個側表面上的該第一石墨烯層16上形成 。該第二觸媒膜1 8是只在互聯體渠溝1 1 0的一個側表面 上的該第二觸媒底膜17上形成。該第二石墨烯層19是在 互聯體渠溝110的一個側表面上的該第二觸媒膜18上形 成,且包括至多約1〇〇個石墨烯薄片其經由使用該第一觸 媒膜18作爲觸媒而成長。 在互聯體渠溝110的一個側表面上形成的該互聯體20 (石墨烯層)之下端及上端部份分別連接至第一接觸插件 12及第二接觸插件23。 相反地,在互聯體渠溝1 1 0的另一個側表面上形成虛 擬互聯體2〇’。該虛擬互聯體20’具有相同於在互聯體渠溝 110的一個側表面上形成的該互聯體20之結構(鏡像對稱 結構)。也就是說,該虛擬互聯體20’包括第一觸媒底 膜14’、第一觸媒膜15’、第一石墨烯層16’、第二觸媒底 -29- 201230063 膜17’、第二觸媒膜18’、及第二石墨烯層19’依序在互聯 體渠溝110的另一個側表面上的互聯體層絕緣膜13上形 成。 第二接觸層絕緣膜22及蓋膜21塡入互聯體20及虛 擬互聯體20’之間,也就是在互聯體渠溝11〇的的中央部 份。 [生產方法] 圖12是根據第三具體實施例之石墨烯互聯體的生產 步驟之截面圖。 首先,生產步驟進行至多到第一具體實施例在圖6A 所示之步驟。也就是說,在元件區域中,形成互聯體層 200包括互聯體20包括第一觸媒底膜14、第一觸媒膜15 、第一石墨烯層16、第二觸媒底膜17、第二觸媒膜18、 及第二石墨烯層19。 在此步驟中,在周圍電路區域中同時形成互聯體層 200。也就是說,互聯體20及虛擬互聯體20’在周圍電 路區域中形成。在周圍電路區域中,形成互聯體渠溝11〇 使得第一接觸插件12暴露至該互聯體渠溝110的一個末 端部份(一個側表面)。因此,在互聯體渠溝1 1 〇的一個 側表面上形成的互聯體20 (石墨烯層)之下端部份是直接 連接至該第一接觸插件12。 但是如圖12所示,在周圍電路區域中的互聯體渠溝 1 1 〇之寬度是大於在元件區域中的互聯體渠溝3 0 β因此, -30- 201230063 在形成第二石墨烯層19(第二石墨烯層19’)^ ,沒有在該互聯體渠溝1 1 0的中央部份埋入任何 但是在圖11所示的此具體實施例中,蓋膜 接觸層絕緣膜22隨後在整個表面上形成,並撞 20及虛擬互聯體20’之間,也就是該互聯體渠溝 央部份。 其他生產步驟與第一具體實施例相同,所以 複的說明。 上述第三具體實施例可以達到相同於第二具 之效應。 此外,該第三具體實施例不同於第二具體賓 該互聯體渠溝110是塡入經由形成蓋膜21及第 絕緣膜2 2而沒有塡入金屬層9 1。此加速製程, 程時間。 而且,不只是該互聯體20,還有該虛擬互厢 有相同於在周圍電路區域中形成的該互聯體20 因爲該虛擬互聯體20’具有相同於靠近其形成的 20之結構,容易平衡稍後進行的CMP之CMP速 進CMP之平坦性。 <第四具體實施例> 下面將參照圖13、14A及14B說明根據第四 例之石墨烯互聯體。第四具體實施例是一個實例 體20在上端及下端部份具有突出部份及凹槽。 丨步驟之前 東西。 21及第二 入互聯體 1 10之中 將省略重 體實施例 施例是在 二接觸層 並縮短製 i體20’都 之結構。 該互聯體 率,並改 具體實施 其中互聯 請注意在 -31 - 201230063 第四具體實施例中,將省略如同上述第一具體實施例之相 同特性的說明,並將說明差異性。 [結構] 圖13是根據第四具體實施例的石墨烯互聯體之截面 圖。 如圖13所示,第四具體實施例不同於第一具體實施 例是在互聯體20的上端及下端部份是被圓化且階梯化。 更確定地說,該互聯體20的上端及下端部份是圓形 且階梯化,且因此變成低於互聯體渠溝3 0朝向中央部份 之側表面。圓形出現在上端及下端部份的整個表面之第一 觸媒底膜14、第一觸媒膜15、第一石墨烯層16、第二觸 媒底膜17、第二觸媒膜18、及第二石墨烯層19。而且, 在第一觸媒底膜14與第一觸媒膜15之間的界面、第一石 墨烯層16與第二觸媒底膜17之間的界面、及第二觸媒底 膜17與第二觸媒膜18之間的界面形成階梯。這些階梯是 在稍後說明的生產步驟中當處理第一觸媒底膜14、第一觸 媒膜15、第二觸媒底膜17、及第二觸媒膜18時經由控制 RIE而形成。 [生產方法] 圖14A及圖14B是根據第四具體實施例之石墨烯互聯 體的生產步驟之截面圖》
首先,生產步驟進行至多到桌一具體貫施例在圖3B -32- 201230063 所示之步驟。也就是說,經由例如CVD或PVD在整個表 面上形成第一觸媒底膜14。 隨後,如圖1 4 A所示,逆向蝕刻是經由高度平移性( 各向異性)的RIE進行。因此,逆向蝕刻在該互聯體渠溝 30的底表面上及在互聯體渠溝30的上表面外側的第一觸 媒底膜14。也就是說,從該互聯體渠溝30的底表面上及 在互聯體渠溝30的上表面外側移除該第一觸媒底膜14, 並只留下在各互聯體渠溝3 0的兩個側表面。 在此步驟中,經由RIE的逆向蝕刻是過度進行。因此 ,各互聯體渠溝30的底表面是逆向蝕刻。因爲該互聯體 渠溝3 0的底表面之中央部份是特別過度逆向蝕刻,該底 表面是圓形且變成低於朝向中央部份之側表面。也就是說 ,第一接觸插件12之上表面是提供圓形其變成低於朝向 中央部份之側表面。 隨後,第一觸媒膜1 5是經由例如CVD、PVD或噴灑 並經由高度平移性(各向異性)的RIE逆向蝕刻而形成》 因此’逆向蝕刻在該互聯體渠溝30的底表面上及在互聯 體渠溝30的上表面外側的第一觸媒膜15。也就是說,從 該互聯體渠溝30的底表面上及在互聯體渠溝30的上表面 外側移除該第一觸媒膜15,並只留下在各互聯體渠溝30 的兩個側表面。 在此步驟中’相同於該第一觸媒底膜14之方法,經 由RIE之逆向蝕刻是過度進行,所以各互聯體渠溝30的 底表面經進一步逆向蝕刻。因此,互聯體渠溝30的底表 -33- 201230063 面是更圓形化且變成低於朝向中央部份之側表面 隨後,如圖14B所示,各包括至多約100個 片的第一石墨烯層16是在各互聯體渠溝30的兩 上的第一觸媒膜15上形成。該第一石墨烯層16 多個石墨烯薄片表面之下端部份是直接連接至該 插件1 2。 隨後,如圖1 3所示重複進行上述步驟。 更確定地說,第二觸媒底膜1 7是經由例如 PVD並經由高度平移性(各向異性)的RIE逆向 在整個表面上形成。此外,第二觸媒膜18是 CVD、PVD或噴灑並經由高度平移性(各向異性 逆向蝕刻而在整個表面上形成。根據上述,宜適 行各逆向蝕刻製程。該第一接觸插件12的上表 過度進行的逆向蝕刻製程而圓形化及階梯化。 請注意在該第一觸媒底膜14及第一觸媒膜 ,也可能從該互聯體渠溝30的底表面上及在互 30的上表面外側同時移除該第一觸媒底膜14及 膜15。同樣地,在該第二觸媒底膜17及第二觸安 成後,也可能從該互聯體渠溝30的底表面上及 渠溝30的上表面外側同時移除該第二觸媒底膜 觸媒膜1 8。 隨後,在各互聯體渠溝3 0的兩個側表面上 媒膜18上形成包括至多100個石墨烯薄片的第 層19。該第二石墨烯層19是形成使得多個石墨 石墨烯薄 個側表面 形成使得 第一接觸 I CVD 或 蝕刻而先 經由例如 )的 RIE 當過度進 面經由此 15形成後 聯體渠溝 第一觸媒 某膜1 8形 在互聯體 17及第二 的第二觸 二石墨烯 烯薄片表 -34- 201230063 面之下端部份是直接連接至該第一接觸插件12而其上表 面具有圓形或階梯化形狀。 據此,形成互體體層200包括互聯體20各包括該第 一觸媒底膜14、第一觸媒膜15、第一石墨烯層16、第二 觸媒底膜17、第二觸媒膜18、及第二石墨烯層19。該互 聯體20不只是在下端部份在上端部份也具有圓形或階梯 化形狀。 隨後,在該互體體層200上形成第二接觸層300。在 此步驟中,該第二接觸層300是形成使得各第二接觸插件 23是直接連接至在上表面具有圓形或階梯化形狀的該互聯 體20。 上述第四具體實施例可以達到相同於第一具體實施例 之效應。 此外,在第四具體實施例中,該互聯體20的下端及 上端部份是圓形。此使其可以增加接觸面積藉此該互聯體 20的該第一觸媒底膜14、第一觸媒膜15、第二觸媒底膜 17、及第二觸媒膜18與該第一接觸插件12及第二接觸插 件23接觸,因而降低接觸電阻。 在該第一石墨烯層16及第二石墨烯層19中,多個石 墨烯薄片表面之末端部份可以不再相同的高度形成。如果 是這種情形,有一個石墨烯薄片不是直接連接至該第—接 觸插件1 2及第二接觸插件23。 但是在此具體實施例中,該互聯體20的下端及上端 部份是被圓化或階梯化。此增加可能性該不是直接連接至 -35- 201230063 該第一接觸插件12及第二接觸插件23的石墨烯薄片是直 接與其連接。據此,直接連接至該第一接觸插件12及第 二接觸插件23的石墨烯薄片之數量增加,且可實現低電 阻互聯體結構。 雖然部份具體實施例經說明,這些具體實施例只是以 實例方式呈現,且不是要限制本發明之範圍。實際上,本 文揭示的新穎方法及系統可以在多種其他形式體現;而且 ,在本文揭示的方法及系統的形式中,可以有多種省略、 取代及變化而沒有偏離本發明之精神。附隨的申請專利範 圍及其同等事項是要涵蓋落在本發明的範圍及精神內的這 些形式或改良。 【圖式簡單說明】 圖1A及1B是顯示根據第一具體實施例的石墨烯互聯 體之截面圖; 圖2A-6B是顯示根據第一具體實施例的石墨烯互聯體 製造步驟之截面圖; 圖7A-8B是顯示根據第一具體實施例改良的石墨烯互 聯體製造步驟之截面圖; 圖9是顯示根據第二具體實施例的石墨烯互聯體結構 之截面圖; 圖10是顯示根據第二具體實施例的石墨烯互聯體製 造步驟之截面圖; 圖11是顯示根據第三具體實施例的石墨烯互聯體結 -36- 201230063 構之截面圖; 圖12是顯示根據第三具體實施例的石墨烯互聯體製 造步驟之截面圖, 圖13是顯示根據第四具體實施例的石墨烯互聯體結 構之截面圖;且 圖14A及14B是顯示根據第四具體實施例的石墨烯互 聯體製造步驟之截面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0 :基板 1 1 :第一接觸層絕緣膜 1 2 :第一接觸插件 1 3 :互聯體層絕緣膜 1 4 :第一觸媒底膜 1 5 :第一觸媒膜 16:第一石墨稀層 17 :第二觸媒底膜 18 :第二觸媒膜 19 :第二石墨烯層 20 :互聯體 21 :蓋膜 22 :第二接觸層絕緣膜 23 :第二接觸插件 3 〇 :互聯體渠溝 5 -37- 201230063 100 :第一接觸層 200 :互聯體層 16a :石墨烯薄片 16b :石墨烯薄片 16c :石墨烯薄片 16d :石墨烯薄片 16e :石墨烯薄片 3 0 0 :第二接觸層 7 0 :石墨嫌副產物 80 :凹槽 A :區域 90 :互聯體渠溝 91 :金屬層 1 4 ’ :第一觸媒底膜 1 5 ’ :第一觸媒膜 16’ :第一石墨烯層 17’ :第二觸媒底膜 18’ :第二觸媒膜 19’ :第二石墨烯層 110 :互聯體渠溝 20’ :虛擬互聯體 -38-
Claims (1)
- 201230063 七、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石墨烯互聯體,包括: 含有互聯體渠溝之第一絕緣膜; 在該互聯體渠溝兩個側表面上的該第一絕緣膜上形成 的第一觸媒膜;及 在該互聯體渠溝兩個側表面上的該第一觸媒膜上形成 的第一石墨烯層,此第一石墨烯層包括與該兩個側表面呈 垂直方向堆積之石墨烯薄片。 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互聯體,還包括: 在該互聯體渠溝兩個側表面上的該第一石墨烯層上形 成的第二觸媒膜;及 在該互聯體渠溝兩個側表面上的該第二觸媒膜上形成 的第二石墨烯層,此第二石墨烯層包括與該兩個側表面呈 垂直方向堆積的多個石墨烯薄片。 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互聯體,還包括電連接 至該第一石墨稀層之接觸插件,其中該等石墨烧薄片之末 端部份是與該接觸插件直接接觸》 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互聯體,其中該第一觸 媒膜之末端部份是與該接觸插件直接接觸。 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互聯體,還包括在互聯 體渠溝兩個側表面上該第一絕緣膜與該第一觸媒膜之間形 成的第一觸媒底膜,其中該第一觸媒底膜之末端部份是與 該接觸插件直接接觸。 6.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互聯體,其中該第一石 -39- 201230063 墨烯層包括與該兩個側表面呈垂直方向堆積的至多約100 個石墨烯薄片。 7.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互聯體,其中該第一觸 媒膜包括連續膜。 8.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互聯體,其中該第一觸 媒膜之膜厚度是不低於0.5奈米。 9.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互聯體,其中該第一觸 媒膜及該第一石墨烯層之上端部份是從該互聯體渠溝突出 〇 10.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互聯體,還包括在該 第一絕緣膜上形成的蓋膜,並具有低於該第一觸媒膜及該 第一石墨烯層之上端部份的下表面,及高於該第一觸媒膜 及該第一石墨烯層之上端部份的上表面。 1 1.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互聯體,還包括在該 互聯體渠溝兩個側表面上的該第一石墨烯層上形成並塡入 該互聯體渠溝中央部份的第二絕緣膜。 1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互聯體,其中該第一 觸媒膜及該第一石墨烯層的上端部份及下端部份是被圓化 且階梯化。 13. —種石墨烯互聯體,包括: 含有互聯體渠溝之絕緣膜;及 在該互聯體渠溝兩個側表面上的該絕緣膜上形成的石 墨烯層,這些石墨烯層包括與該兩個側表面呈垂直方向堆 積的石墨烯薄片,並塡入該互聯體渠溝, -40- 201230063 其中該等石墨烯層包括= 在該互聯體渠溝兩個側表面上的該絕緣膜上的第一觸 媒膜上形成的第一石墨烯層;及 在該互聯體渠溝兩個側表面上的該第一石墨烯層上的 第二觸媒膜上形成的第二石墨烯層" 1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互聯體,還包括電連 接至該第一石墨烯層及該第二石墨烯層之接觸插件,其中 該等石墨烯薄片之末端部份是與該接觸插件直接接觸。 1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互聯體,其中該第一 觸媒膜及該第二觸媒膜之末端部份是與該接觸插件直接接 觸。 1 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 4項之互聯體,還包括: 在該互聯體渠溝兩個側表面上的該第一絕緣膜與該第 一觸媒膜之間形成的第一觸媒底膜;及 在該互聯體渠溝兩個側表面上的該第一石墨烯層與該 第二觸媒膜之間形成的第二觸媒底膜; 其中該第一觸媒底膜及該第二觸媒底膜之末端部份是 與該接觸插件直接接觸。 1 7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 3項之互聯體,其中該第一 石墨烯層及該第二石墨烯層各包括與該兩個側表面呈垂直 方向堆積的至多約100個石墨烯薄片。 1S.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互聯體,其中該第一 觸媒膜及該第二觸媒膜各含有連續膜。 19.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互聯體,其中該第一 S -41 - 201230063 觸媒膜、該第一石墨烯層、該第二觸媒膜及該第二石墨烯 層之上端部份是從該互聯體渠溝突出。 20. —種石墨烯互聯體之製造方法,包括: 在絕緣膜中形成互聯體渠溝; 在該互聯體渠溝兩個側表面上的該絕緣膜上形成第— 觸媒膜;及 在該互聯體渠溝兩個側表面上的該第一觸媒膜上形成 第一石墨烯層,此第一石墨烯層包括與該兩個側表面呈垂 直方向堆積的石墨烯薄片。 -42-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225776A JP2012080005A (ja) | 2010-10-05 | 2010-10-05 | グラフェン配線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230063A true TW201230063A (en) | 2012-07-16 |
TWI517182B TWI517182B (zh) | 2016-01-11 |
Family
ID=458890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0133224A TWI517182B (zh) | 2010-10-05 | 2011-09-15 | 石墨烯(graphene)內連線及其製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117885B2 (zh) |
JP (1) | JP2012080005A (zh) |
KR (1) | KR20120035854A (zh) |
TW (1) | TWI517182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885210A (zh) * | 2012-12-17 | 2015-09-02 |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 石墨烯和金属互连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946903B2 (en) | 2010-07-09 | 2015-02-03 | Micron Technology, Inc. |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laminate structure containing graphene region |
JP5637795B2 (ja) | 2010-10-05 | 2014-12-10 | 株式会社東芝 | 装置 |
US8482126B2 (en) | 2011-09-02 | 2013-07-09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Semiconductor device |
JP5591784B2 (ja) * | 2011-11-25 | 2014-09-17 | 株式会社東芝 | 配線及び半導体装置 |
US8519450B1 (en) * | 2012-08-17 | 2013-08-27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Graphene-based non-volatile memory |
CN103632922A (zh) * | 2012-08-20 | 2014-03-12 |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 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
JP5755618B2 (ja) | 2012-09-06 | 2015-07-29 | 株式会社東芝 | 半導体装置 |
US8952258B2 (en) | 2012-09-21 | 2015-02-10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Implementing graphene interconnect for high conductivity applications |
US9293412B2 (en) | 2012-12-17 | 2016-03-22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Graphene and metal interconnects with reduced contact resistance |
US9437425B2 (en) * | 2013-01-11 | 2016-09-06 | Solan, LLC | Methods for integrating lead and graphene growth and devices formed therefrom |
JP5813678B2 (ja) | 2013-02-15 | 2015-11-17 | 株式会社東芝 | 半導体装置 |
JP5583236B1 (ja) * | 2013-03-19 | 2014-09-03 | 株式会社東芝 | グラフェン配線 |
KR101455834B1 (ko) * | 2013-04-01 | 2014-11-03 | 채경남 | 그래핀의 피에조 저항 특성을 이용한 스마트 복합재 |
US9431346B2 (en) | 2013-04-30 | 2016-08-30 | GlobalFoundries, Inc. | Graphene-metal E-fuse |
US9257391B2 (en) | 2013-04-30 | 2016-02-09 | GlobalFoundries, Inc. | Hybrid graphene-metal interconnect structures |
JP2015050305A (ja) | 2013-08-30 | 2015-03-16 | 株式会社東芝 |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6244770B2 (ja) * | 2013-09-20 | 2017-12-13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カーボン導電構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6129772B2 (ja) | 2014-03-14 | 2017-05-17 | 株式会社東芝 | 半導体装置及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
US9318439B2 (en) * | 2014-03-21 | 2016-04-19 |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 Interconnect structur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US9570430B2 (en) * | 2014-05-13 | 2017-02-14 | GlobalFoundries, Inc. | Articles including bonded metal structures and methods of preparing the same |
US9337149B2 (en) | 2014-07-29 | 2016-05-10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Semiconductor devices and methods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
KR102371295B1 (ko) * | 2015-02-16 | 2022-03-07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확산 방지층을 포함하는 층 구조물 및 그 제조방법 |
US10899620B2 (en) | 2015-03-18 | 2021-01-26 | Fujitsu Limited | Carbon conductive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US9412654B1 (en) * | 2015-04-27 | 2016-08-09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Graphene sacrificial deposition layer on beol copper liner-seed for mitigating queue-time issues between liner and plating step |
JP2017050419A (ja) * | 2015-09-02 | 2017-03-09 | 株式会社東芝 | 半導体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 |
JP6077076B1 (ja) * | 2015-09-11 | 2017-02-08 | 株式会社東芝 | グラフェン配線構造及びグラフェン配線構造の作製方法 |
US9640430B2 (en) | 2015-09-17 | 2017-05-02 | Nxp Usa, Inc. | Semiconductor device with graphene encapsulated metal and method therefor |
KR101795783B1 (ko) * | 2016-06-10 | 2017-12-01 | 광주과학기술원 | 금속-그래핀 이종 접합 금속 배선, 이의 형성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반도체 소자 |
CN107564888B (zh) * | 2016-07-01 | 2020-09-15 |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 互连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
CN112040576A (zh) * | 2020-08-07 | 2020-12-04 | 河南墨特石墨烯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石墨烯电发热丝及其生产工艺 |
US11640940B2 (en) * | 2021-05-07 | 2023-05-02 |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 Methods of forming interconnection structure including conductive graphene layers |
US20230066891A1 (en) * | 2021-08-30 | 2023-03-02 |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having verticle conductive graphene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e same |
US11948837B2 (en) * | 2021-08-30 | 2024-04-02 |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having vertical conductive graphene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e same |
US20230090280A1 (en) * | 2021-09-23 | 2023-03-23 | Applied Materials, Inc. | Selective graphene deposition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6120730A (ja) | 2004-10-19 | 2006-05-11 | Fujitsu Ltd | 層間配線に多層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を用いる配線構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4364253B2 (ja) | 2007-04-05 | 2009-11-11 | 株式会社東芝 | 配線、電子装置及び電子装置の製造方法 |
JP2009070911A (ja) | 2007-09-11 | 2009-04-02 | Fujitsu Ltd | 配線構造体、半導体装置および配線構造体の製造方法 |
US8467224B2 (en) | 2008-04-11 | 2013-06-18 | Sandisk 3D Llc | Damascene integration methods for graphitic films in three-dimensional memories and memories formed therefrom |
JP5395542B2 (ja) * | 2009-07-13 | 2014-01-22 | 株式会社東芝 | 半導体装置 |
JP5439120B2 (ja) | 2009-11-02 | 2014-03-12 | 株式会社東芝 |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2010
- 2010-10-05 JP JP2010225776A patent/JP2012080005A/ja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1
- 2011-08-24 US US13/216,445 patent/US9117885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09-15 KR KR1020110092988A patent/KR20120035854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11-09-15 TW TW100133224A patent/TWI517182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885210A (zh) * | 2012-12-17 | 2015-09-02 |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 石墨烯和金属互连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9117885B2 (en) | 2015-08-25 |
US20120080662A1 (en) | 2012-04-05 |
KR20120035854A (ko) | 2012-04-16 |
TWI517182B (zh) | 2016-01-11 |
JP2012080005A (ja) | 2012-04-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517182B (zh) | 石墨烯(graphene)內連線及其製造方法 | |
TWI460839B (zh) | 石墨烯(graphene)內連線及其製造方法 | |
US8169085B2 (en) |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 |
JP5395542B2 (ja) | 半導体装置 | |
JP5826783B2 (ja) | 半導体装置 | |
JP5242643B2 (ja) | 半導体装置 | |
TWI567915B (zh) | Wiring structur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
JP2011204769A (ja) |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US8981569B2 (en) | Semiconductor device with low resistance wiring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the device | |
TW201221466A (en) | Carbon nanotube wir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
TW201618312A (zh) | 具有石墨烯結構之電容器、包括電容器之半導體裝置及其形成方法 | |
JP2015050305A (ja) |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6180977B2 (ja) | グラフェン配線及び半導体装置 | |
JP6244770B2 (ja) | カーボン導電構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2016063097A (ja) | 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配線構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5921475B2 (ja) |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KR20070003022A (ko) | 비정질탄소층을 구비한 반도체소자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 |
KR20090095983A (ko) | 탄소나노튜브 배선이 포함된 반도체 소자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