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028107A - Shield member and protective jelmet - Google Patents

Shield member and protective jelmet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028107A
TW201028107A TW099101324A TW99101324A TW201028107A TW 201028107 A TW201028107 A TW 201028107A TW 099101324 A TW099101324 A TW 099101324A TW 99101324 A TW99101324 A TW 99101324A TW 201028107 A TW201028107 A TW 20102810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ap
mask
wearer
cap body
pane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91013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Wataru Okuma
Fumiharu Nakayama
Noritaka Tajima
Original Assignee
Midori Anz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ori Anz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ori Anzen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0281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028107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2HEADWEAR
    • A42BHATS; HEAD COVERINGS
    • A42B3/00Helmets; Helmet covers ; Other protective head coverings
    • A42B3/04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helmets
    • A42B3/18Face protection devices
    • A42B3/22Visors
    • A42B3/225Visors with full face protection, e.g. for industrial safety appl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2HEADWEAR
    • A42BHATS; HEAD COVERINGS
    • A42B3/00Helmets; Helmet covers ; Other protective head coverings
    • A42B3/04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helmets
    • A42B3/0406Accessories for helmets
    • A42B3/042Optical devic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2HEADWEAR
    • A42BHATS; HEAD COVERINGS
    • A42B3/00Helmets; Helmet covers ; Other protective head coverings
    • A42B3/04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helmets
    • A42B3/08Chin straps or similar retention devic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2HEADWEAR
    • A42BHATS; HEAD COVERINGS
    • A42B3/00Helmets; Helmet covers ; Other protective head coverings
    • A42B3/04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helmets
    • A42B3/18Face protection devices
    • A42B3/22Visors
    • A42B3/227Visors with sun visors, e.g. peaks above face opening

Landscapes

  • Helmets And Other Head Coverings (AREA)

Description

201028107 六、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面罩構件及保護帽,尤有關於一種 構成為覆蓋戴用者顏面的面罩構件及保護帽。 【先前技術】 以往,在住宅的建築作業中,已知有一種保護作業者 . 眼睛之附有面罩(s h i e 1 d)(透明或半透明的面罩板)的保護 帽(helmet),以作為因為打釘機釘子彈跳而刺傷作業者眼 © 睛等的事故對策(請參照例如專利文獻1至專利文獻3)。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3-049316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3-253519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03-082518號公報 【發明内容】 q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然而,上述習知之設於保護帽的面罩板,例如係以透 明的樹脂等將形成為平板狀的素材加熱使之變形,而形成„ 為彎曲的形狀。 因此,不論面罩板的任何部位,面罩板的厚度都大致 一定,戴用者經由面罩板觀看物體時,經由面罩板中央部 所觀看的影像幾乎不會失真,但經由面罩板周邊部觀看的 影像則會有失真的問題》… 亦即,戴用者在戴用保護帽並以面罩板覆蓋戴用者顏 3 321747 201028107 面的狀態下,戴用者觀看正面正前方 :像,幾乎不會失真’但戴用者若將眼球左右或:下移動的 移左右上下方向,職用者所觀看之影像會有失 本發明係有鑑於上述問題而研創者,其目的在提供一 =罩:件及保護帽’在覆蓋戴用者顏面之面罩構件與設 置該面罩構件之保護帽中,即使戴用者經由面罩構件周邊 部觀看物體時,亦可使影像之失真盡量減少。 [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發明第1形態之面罩構件,係設置於保護戴用者頭 敎帽體,用以覆蓋前述戴时顏面者,其龍為:以透 明體或半透明體形成為彎曲的板狀,隨著從中央部朝向周 邊部,厚度逐漸變薄。 本發明之第2形態之面罩構件,係根據前述第〗形態 之面罩構件’其中’前述戴用者之顏面側、即内側的面係 形成為凹狀,左右方向之曲率半徑係形成為較上下方向之 曲率半徑小,而左右方向之厚度變化的比例,係形成為較 上下方向之厚度變化的比例大。 &本發明之第3形態之面罩構件,係根據前述第1形態 或七述第2形怨之面罩構件,其中,具備本體部與帽舌部 p構成;前述本體部係形成為前述彎曲的板狀;前述帽舌 部係在前述本體部下方朝本體部之相反側彎曲突出。 本發月之第4形態之面罩構件,係根據前述第3形熊 之面罩構件,其中,在前述帽舌部寬度方向之中央部,係 4 321747 201028107 形成有以預定寬度凹陷於前述本體部内側的凹部。 本發明之第5形態之面罩構件,係安裝於賴戴用者 頭部之帽體’用以覆蓋前述戴用者顏面者,其特徵為具有: ,,以透明體或半透明體形成為-曲的板狀,用以覆 盍前述戴用者顏面;及帽舌部,為了防正飛來物接觸前述 ,戴用者身體而一體形成於前述本體部之下端部。 - 本發明之第6形態之面罩構件,係根據前述第5形態 ❹^面罩f件,其中’在前述帽舌部寬度方向之中央部,係 設有朝前述戴用者側凹陷並朝下端側開放的凹部。 本發明之第7形態之面罩構件,係根據前述第5形離 或前述第^形態之面罩構件,其中,具有:帽體,用聽 護戴用者頭部,·及引導手段,用以引導前述面罩構件,以 使該面罩構件可在前述面罩構件收納於前述帽體的收納位 置與前述面罩構件覆蓋前述戴用者顏面的覆蓋位置之間移 動;在使前述面罩構件位於前述收納位置之狀態下,於前 ❹述面罩構件之帽舌部與前述帽體之帽舌部之間形成間隙。 、本發明之第8形態之保護帽係具有:前述第1形態至 前述第7形態之面罩構件;帽體’用以保護戴用者頭部; 及引導手段,用以引導前述面罩構件,以使前述面罩構件 在收納於前述帽體的收納位置與覆蓋前述戴用者之大致整 個顏面的覆蓋位置之間移動。 [發明之功效] 依據本發明,可達到以下效果:在覆蓋戴用者顏面之 面罩構件與設置該面罩構件之保護帽中,即使戴用者經由 321747 5 201028107 面罩構件周邊部觀看物體時,亦可使影像之失真盡量減小 【實施方式】 v [第1實施形態] 第1圖、第4圖係為戴用者戴用本發明之第i實施〒 態之保護帽1時之斜視圖,第2圖、第5 > 用保護帽1時之正面圖,第3圖、第6圖係為戴用 保護帽1時之側面圖。 鬥π #w早败b你 於收納位置P1之狀態,第4圖、第 二n c ^ 圃弟W、第6圖係顯示使 面罩板5位於覆蓋位置P3之狀態。 之 上下2圖係㈣祕護帽1巾心展_賴帽1之前後 上下方向之平面所形成之保護 從内侧觀看㈣π , ”目’第8圖係為 攸n w銳有保4帽1之圖。 之Β部之放大圖。 另外第7圖⑻係為第7圖⑷ 第9圖、第 之狀態之斜視圖 位置Ρ1之狀態, 之狀態。 〇圖係為將引導構件u與面罩板5組裝 。另外,第9圖係為使面罩板5位於收納 1〇圖係為使面軍板5位於覆蓋位置P3 第11圖係為顯示面罩板 】2圖係為顯示 Η之概略構成之斜視圖’第 為顯示面罩板5 之概略構成之正面圖,第】3圖係 圖之抓箭頭圖,^構成之側面圖,第14圖係為㈣ 的圖,第16圖伟心_為顯示第12圖之,評剖面 第17二,第12圖之剖面的圖。 構❹之概略構成之正面圖, 321747 6 201028107 第18圖係為第17圖之訐III箭頭圖,第19圖係為第17 圖之XIX箭頭圖。 ,另外,在以下說明中,有將保護帽(帽體、面罩板、 引導構件等)之各方向,稱為寬度方向(左右方向)、前後方 向、上下方向、及使用「右」、「左」、「下」、「前」、「後」 之文句來說明的情形。上述各方向係立起(站立)之戴用者 戴用保護帽時之方向,上述3個各方向係彼此大致正交。 Ο ❹ 大致Γί!(附有面罩面之頭蓋(helmet))l,例如係具備: 4 右對稱之帽體3、面罩板5、及用則I導面罩板 5之引導手段7而構成。 材料系用以保護戴用者頭部者,其係例如由樹脂等 ; 成且形成為碗狀(例如半球殼狀)。 ”::謂半球殼係將從預定半徑之第1球,以稍小 該第1球半徑的半徑去除中心與前述第i球-致之第2 球之形狀的立體,在通過前述各球中心或其附近的平面八 割為2時所形成的—方之立體。 汉的千面分 帽體3係形成為「主# # 球私hi +球錄」’並非形成為完整的「半 形二二:=為!=係為爾成編蝴 帽體3之Π㈣ 適#變化㈣狀。此外, ^邛(淵部,下側之端)9亦非完整的 盔 了設計成與戴用者頭部形狀相吻合丄為 適當變化的ϋ形狀。 ㈣成為曲率半捏 藉由帽體3形皮為半、球濟, 帽1時,帽體3之 +甩者貧甩保護 丨y大致成為水平,而開口部9係 321747 7 201028107 位於距離戴用者耳㈣上側, 照第1圖至第^ μ 路κ耿扣石π斗木I茶 係設有帽舌:Γ卜,在帽體3之開口部喻^ 她Γί板(面體;面罩構件)5係用以保護戴用者大致整 料㈣成。’其係由樹脂等透明(含有色透明)或半透明之材 引導手段7係於面罩板5相對於帽體3移動時,用以 3板5之手段,藉由以引導手段7來引導,而使面 收納位置P1與覆蓋位置ρ3之間,依循圓弧狀的 、夕收、.·内位置Ρ1係為面罩板5收納於帽體3之前側 Ρ的位置而覆蓋位置ρ3係為面罩板5覆蓋戴用者大致 頭部前面)的位置。另外,在站立的戴用者戴用 目且使面罩板5位於覆蓋位置Ρ3之狀態下,若從戴 用者前方觀看,設計成_者耳純面罩板5所遮蔽。, ^引導手段7所引導的面罩板5,係形成為不易從帽 /刀離’並且不會朝保護帽!之左右方向移動,且形成 =麵護帽丨(帽體3)之左右方向延伸之預定的轴π(參 4 3圖、第6圖、第7圖)為轉動中心移動(轉動)。預定 的轴C1係通過戴用者耳朵後方部位,朝帽體3之左右方向 (。第3圖、第6圖、第7圖紙面正交之方向)延伸。 •料手段7係例如具備:設於引導構件引導部 13,及設於面罩板5之卡合部15而構成。 弓丨導部13係形成為圓弧狀。在將引導構 帽體3之狀態下’係以預定的轴C1為中心,在帽⑴之前 321747 8 201028107 侧的内邓,將引導部13 一體設於帽體3。此外,引導部13 係設於引導構# 11之例如寬度方向之兩端部與中央部。— 面罩板5係形成為彎曲的板狀。在面罩板5之寬度方 向之例如兩端側之部位與中央部,係設有卡合於引導部Μ 之卡合部15。再者’藉由卡合部15卡合於引導部13,而 使面罩板5在收納位置ρι與覆蓋位置以之間移動。 ❹ ▲兹詳細說明面罩板5位於收納位置ρι之狀態,在此 狀態下’面罩板5並非完全收容於帽體3之内部,而是面 二:二:端Γ(設有帽舌17之下端部)與其附近部位,從 目-下端部(帽體3前側之開口部)9突出於下方。另 2,帽舌(帽舌部)17係在面罩板5之下端部反轉。亦即, —目舌17係朝反方向(從戴用者顏面離開之方向清曲延 错此’即使飛來物碰撞至面罩板(位於覆蓋位置Μ之面 )5’飛來物亦會滑動於面罩板5之表面,避 戴用者身體之事態。 您充接觸 ❹ 在面罩板5位於收納位置ρι之狀態下,即使面 =下端部或其附近部位從帽體3之下端部9突出於下方, ==戴用者,戴用者得以在其視界 板5的存在而戴用保護帽1。此外,面罩板5之上端J ^…之頂端部附近。另外,亦可將面罩板5^ 態下,使面軍 板5元全收谷於帽體3之内部之構成。 卓 在面罩板5位於覆蓋位置对之狀 之下端部她咖㈣w歸=板55 321747 9 201028107 =戴用者大致整個顏面。亦即’從正面觀看時,係藉由 面罩板5覆蓋戴用者大致整個顏面(參照第4圖至第6圖)。 面罩板5之上端部係在帽體3之下端部(帽體3之前 側的開口部9)附近位於帽體3之内部。 引導構件11係例如由樹月旨等所構成,其係一體構成 為具備令央部位19與第】側方部位2】與第2側方部位 23中央部位19係具備球面狀的曲面而形成為板狀(響曲 的板狀)。第1侧方部位21係在中央部位19之寬度方向之 一端部側-體設於中央部位19。第2侧方部位23係在中 央部位19之寬度方向之另—端部側—體設於中央部位19。 第1側方部位21係由基端部側部位(中央部位19側 之部位)25與前端部側部位27所構成,而第2侧方部位23 亦同樣由基端部側部位($央部位19側之部位)29與前端 部側部位31所構成。再者,在各部位烈、29,形成有引 導部13之一部分。 此外,第1側方部位21之前端部側部位27與第2側 方部位23之前端部側部位31係卡合於帽體3(例如與帽體 3之側方之下側内面進行面接觸),而引導構件u係一體 設於帽體3。 面罩板5係進入在帽體3與中央部位19及各侧方部 位U、23之基端部側部位25、29之間所形成的空間内, 且收納於帽體3之内部。 第1側方部位21之前端部側部位27係形成為具備與 帽體3之-方側方之下側内面進行面接觸的曲面之板狀 321747 10 201028107
將立起部位33與中央部位19予以連結。 (彎曲的板狀),而第2側方部位2 同樣地,形成為具備與帽體3另一 在引導構件11 一體設於帽體3之狀態下,立起部位 33係從帽體3之内面朝斜前方方向(帽體3之内側方向)立 起,而連結部位35(連結部位35之厚度方向之各面)係展 開在保護帽1之大致前後上下方向展開。 同樣地,第2側方部位23之基端部側部位29係由立 ❹起部位41與連結部位43所構成。 引導構件11之引導部13係由以下構件所構成:圓弧 狀長孔39,形成於連結部位m弧狀長孔47 ,形成施 連結部位43 ;及被卡合部63(溝65 ;中央部位19之中央 部)’在引導構件u之寬度方向之中央部朝引導構件η 之上下方向延伸而形成。 面罩板5之卡合部15係由以下構件所構成:各卡合 片51、59’設於面罩板5之寬度方育之雨端部;及突起, 設於面罩板5。 11 321747 201028107 如第8圖、第9圖、第1〇圖、第%圖所示,卡合片 51係在面軍板5之寬度方向之—端側之上端部側朝面草板 5之内側犬出,且—體設於面罩板5。卡合片$ 大基端部53、及外徑較基端部53大之形成為圓為 大的傘。卩55之傘狀。卡合片51係使外徑 :寬度:⑽咖引導構件η之設於基端部: 之長孔39,且作成滑動對(川㈣pa⑴而卡合。 =之外徑係形成為較長孔39之寬度大。同樣地二 € 片59俜二寬度方向之另一側,係設有卡合片⑽,而卡合 片59係卡合於長孔47。 二第!2圖至第14圖所示’突起37在面罩^之寬 又σ糸於中央部,而在面罩板5之上下方向 部側=板5之内側(凹面側)突出而-體設於面罩2 在溝65之長度方向之兩端 ❹ 件Η之部位67,。在溝65之長产^有貝通引導構 成有凹陷於引導構件η之内側之中間部’係形 再者,51係卡合於 立孔47,而突起37之前端部係作成滑動對而卡合於引°導於凹長 4 70,藉此使面罩板5得以被引導而移動。T凹 在將引導構件U設置於帽體3之内 所示’在保護帽i之前側,係形成 第7圖 導構件U位於内侧之雙重構造,且形成為面罩=、而引 體3與引導構件u之間。 ‘、’、面罩板5進入帽 將引導構件11設置於㈣3時,連結部位35(43)之 321747 12 201028107 〃弧狀長孔39(47)之中心係與預定之轴π (參照第3圖、 0 ^ )致。因此,面罩板5係成為以預定之軸 C1為中心轉動。 一匕卜引導構件11之中央部位19之剖面(第7圖所 不之口面)係形成為中心為預定之轴Ο的圓弧狀。此外, ❹ ❹ rqH之拍(第7圖所示之剖面)係形成為以預定之軸 為中心的圓弧狀。預定之抽C3係與預定的軸C1平行延 伸’且在距離預定的轴C1稱上方位於後方。 =導構件u之中央部位19之曲率半徑係較長孔 一(…)之曲率半捏大,而引導構件11之+央部位19之曲 率半控、與Φ罩板5之曲率半徑剌成彼此大致相等。 曾在第7圖所示之剖面,面罩板5位於收納位置 1上端之中―^ 目體3之上下方向係位於帽體3之上侧,而 2體3之前後方向’係位於帽體3之中央部。此外,引 導構件Π之中央部位19之 引 係位於帽體3之前方之下端^=。與面軍板5之下端部, ⑽此:样Ϊ保護帽1係設有用以保持面罩板5之保持手 ^。保持手段61係為心罩板5錄收納位 蓋位置Ρ3時,使面!枳ς_ 且1 4復 持面罩板5之手段相對於帽體3不易移動之方式保 保持手段61係例如由設於面罩板5之突起^、及执 :引導構件U之被卡合部63所構 : 為具備溝65’該溝-係在引導構件U之寬二= 321747 13 201028107 部朝引導構件u之上下方向延伸而形成。 在引導溝65之長度方向之一端部( W係形成為較中央邻 (上鳊邛)側之部位 方〜2 度卜而在引導溝仍之長度 窄的Li端:, =見度B1。此外,設於面罩板5之圓柱狀突起& k D1係形成為僅稍大於寬度B1。 再者’面罩板5位於收納位置ρι時,突起3 =端:之部位67’使面罩板5形成為不易移動。此外, 部覆蓋位置P3時’突起37係進入下端部側之 邛位69,使面罩板5形成為不易移動。 然而’在保護帽1係設有未圖示之内裝體(例如内帽 ,.罔),而在帽體3及料構㈣,係設有肋卡扣 之複數個卡扣部71。各卡扣部71之中位於後側之各卡扣 2 m係一體設於帽體3之内面,而各卡扣部”之中位於 前側之各卡扣部71B係一體設於引導構件u之内面。、 在此,進一步詳細說明面罩板5。 如前所述,面罩板5係設置於保護戴用者頭部之帽體 3’用以覆蓋戴用者例如A致整個顏面者,且以透明體或 透明體形成為弯曲的板狀。 面罩板5係形成為厚度方向之一側為凹狀而厚度方向 之另-側為凸狀之彎曲的板狀。再者’隨著從中央部朝向 周邊部,厚度逐漸變薄(參照第15圖、第16圖)。另外, 面罩板5係例如由丙烯酸(acrylic)或聚碳酸酯 (P〇 1 ycarbonate)等之樹脂所構成,且以射出成形所成形。 321747 14 201028107 此外,/面罩板5係依據ANSI規格,以6mm至2· 〇咖左右 厚度形成,而成為即使施以高速撞擊測試亦不會斷裂。 藉由將面罩板5形成為皆曲的板狀,屬於戴用者顏面 側之面罩板5之内側的面(厚度方向之-面)係形成為凹 狀而屬於厚度方向之另一面之外側的面係形成為凸狀。 此外’面罩板5係將左右方向之曲率半徑形成為較上下方 7之曲率半徑小,而左右方向之厚度變化的比例係形成為 ❹車乂上下方向之厚度變化的比例大(參照第15圖、第Μ圖)。 j外,面罩板之上下方向之圓弧的中心係與軸C3 —致。另 一方面’面罩板5之左右方向之圓弧的中心,係例如與通 過中目體3之開口部9之中心的軸大致一致。 再者,面罩板5係構成為具備本體部73與帽舌部17, 而,體部73係如前所述形成為料的板狀。面罩板5之本 f部73之凸面(凹面)係形成為與預定之3次曲面近似的預 爲义形狀。上述預定之3次曲面,係為將軸方向之中央部膨 ©出之形成圓柱狀形狀的桶狀立體側面,在包含前述轴之第 1平面、及包含前述軸以預定角度與前述第丨平面交又之 第2平面切斷時所獲得之4德土次♦神之」個曲面。、 。另外,如第12圖所示,面罩板5之本體部73之上端 或左右方向之兩端係於從正面觀看時形成為直線狀,而面 罩板5之本體部73之下端係形成為朝下凸出的圓孤狀。 如上所述,帽舌部Π係在本體部73之下方朝與本體 部73相反側彎曲而突、出。 茲進一步詳細說明,如第12圖所示,帽舌部Η係於 321747 15 201028107 從正面觀看時以弦月形狀形成為板狀 之凹狀的部位係與面草板成為弦月形狀 本體部73之下端突出於下連’且從 此外,如第13圖(第體^ 73形成為一體。 且以面罩板5覆蓋韵爾去π #立的戴用者戴用帽體3 端(本體部7^3)用^顏面時,帽舌部丨7係隨著從其上 方向(前方)突出。 ’而朝從戴用者顏面離開之 此外,在帽舌部17之 馨 以預定寬度凹陷於又D +央部,係形成有 的凹部75。、本W73内側(後側’·戴用者顏面侧) 2兹:明戴用保護帽1使面罩板5進出之動作。 戴用保護帽i 位於收納位置p 1之狀態下 時,若將面罩板5之下端^ ^於覆盖位置P3進行作業 面罩杯之下糙。卩(例如帽舌部17)朝下拉動而使 下方移動,則突起37即進入引導溝65之下端 ❹ 5不易從於覆蓋位置P3,㈣面罩板 +易從覆盍位置P3移動。 另一方面’在使位於覆蓋位詈 納位m s 面罩板5位於收 37即推^ 使之朝上方移動,則突起 於心 導溝65之上端部側之部位67,使面罩板5位 ;、,、内位置P卜而使面罩板5不易從收納位置ρι移動。 依據保護帽1,由於面罩板5係隨著從其中央部朝 :邊部’厚度逐漸變薄之構成,因此可將 板5觀看正面時之絲長度(面罩板内之光程長度)、與^ 321747 16 201028107 用者經由面罩板5觀看周邊時之光程長度(面罩板内之光 =長度)之差縮小’且即使戴用者經由面罩板5之周邊部觀 看物體時,亦可將影像之失真盡量減少。 亦即,如» 20目(為顯示面罩板5之剖面之圖且為與 第16圖對應之圖)所示,由於面罩板5之光程長度⑴與 光程長度L21之差變小,且光程長度m貞絲長度⑶ 之差變小,因此可將影像之失真盡量減少。 ❹ 在此,第20圖所示之參照符號F0係顯示本實施形態 之面罩板5之外側之面(凸面),而參照符號^係顯示本實 施形態之面罩板5之内侧之面(凹面)。由此,本實施形態 之面罩板5之厚度係隨著從中央部朝向周邊部逐漸變薄。 另一方面,參照符號F〇係顯示習知之面罩板之外側之面, 而翏照符號F 2係顯示習知之面罩板之内側之面,由此,習 知之面罩板之厚度成為一定。 “參照符號R1係顯示從正面進入戴用者眼睛以之光之 ❹光程,而參照符號R2、R2a係顯示從側面側(面罩板之周邊 部)一進^戴用者眼睛EY之光之光程,參照符號以、恤係 顯不從更為側面側進入戴用者眼睛Εγ之光之光程。 攸正面進入戴用者眼睛ΕΥ之光(光程Ri之光)的面罩 板5之光程長度(本實施形態之面罩板5之光程長度儿u -、光程長度(習知之面罩板之光程長度)u2係形成彼此長 度相等。 另一方面,由於面罩板之折射率較空氣,的折射率大, 因此依據司乃耳定律(Snell,s law),與從側面側進入戴用 321747 17 201028107 者眼睛ΕΥ之光(光程R2、R2a之光)之面罩板5之光程長度 (習知之面罩板之光程長度)L22相比較,光程長度(本實施 形態之面罩板5之光程長度)L21較短,而光程長度L2i之 長度係與光程長度L11之長度大致相等。同樣地,與光程 長度L32相比較,光程長度L31較短,而光程長度L31之 長度係與光程長度L11之長度大致相等。藉此,而使影像 之失真盡量減少。 ^
此外,依據保護帽1,由於面罩板5之左右方向之曲 率半徑形成為較上下方向之曲率半徑小,而左右方向之厚 度變化的比例,形成為較上下方向之厚度變化的比例大, 因此可配合戴用者顏面形態,將戴用者經由面罩板5之周 邊部觀看物體時之影像的失真盡量減少。 亦即,由於面罩板5之上下方向之曲率半徑形成為 左右方向之㈣半彳tA,因此可配合戴时顏面形狀將』 用者顏面覆蓋。此外’由於面罩板5之上下方向之曲率: 徑較左右方向之曲率半徑大,因此使面罩板5之上下方㈣
之厚度變化的比率較左右方向之厚度變化的比例小,而3 使影像的失真盡量減少。 此外’依據保護帽ί,由於面罩板5之帽舌部17會 本體部73之下方朝本體部73之相反侧(反方向;從戴; 顏面離開之方向)彎曲而突出,因此如上所述,即使 碰撞至面罩板5,飛絲亦會肋於面罩板5之表面, 可避免接觸戴用者身體之事態。 亦即,如第6圖箭頭Α6所示,若從斜上方飛來之飛 321747 18 201028107 ·_ 來物以較淺角度撞擊至面罩板5之下方,則會有撞擊彈回 的飛來物到達戴用者胸部或腹部之虞。另外,在第6圖中, 由於戴用者朝向水平方向,因此上述疑慮較少,但戴用者 朝向上方作業時,則上述撞擊彈回的飛來物因為重力影響 而=達戴用者胸部或腹部之可能性會變高。然而,由於設 有^舌部17,因此上述撞擊彈回的飛來物將會再度撞擊帽 舌邛17而掉落至遠離戴用者的位置,而可避免到達戴用 身體的事態。 〇 此外,依據保護帽1,藉由設置凹部75,而使保護帽 1之戴用者易於操作面罩板5。 亦即,例如,在面罩板5存在於收納位置?1之狀態 下’由於在面罩板5之帽舌部17設有凹部75,因此在面 =5之帽舌部17與帽體3之帽舌部1〇之間,形成有可 用者伸入手指的間隙。再者,使存在於收納位置Η 〇 位於覆蓋位置Ρ3時,戴用者可將手指伸入上述 '、 Φ罩板5易於朝下方移動而使其位於覆蓋位置 冉者’依據保護帽 田於面罩板5恆常地設置於帽 ,3’而且藉由引導手段7,使面罩板5以預定的軸C1\ 中心轉動而移動,因此可防止忘記加上面罩板5,並且在 帽體3而大致保持習知形狀的狀態下,即可增長面 =板5之㈣雜(strGke)。再者,g卩使面罩板5 覆蓋戴㈣大致整個顏面的錢,亦可將^ 大致收納於帽體3之内部,而不會妨礙戴用者。敬 321747 19 201028107 此外,由於帽體3形成為經去除覆蓋戴用者耳朵部位 之形狀的半球殼狀,因此保護帽〗小型化而減輕質量,並 且給予戴用者開放感。 此外,依據保護帽1,由於面罩板5係依循由圓弧狀 引導4 13所引導之圓弧狀執跡移動,因此可進一步增長面 罩板5之移動行程,即使採用可將戴用者大致整個顏面覆 蓋之長度的面罩板5,亦不致妨礙戴用者,而更易於將面 罩板5大致收納於帽體3之内部。 此外,依據保護帽1,由於圓弧狀引導部13形成為以 預定之軸C1為中心的圓弧狀並設於帽體3之内部,因此可 採用不會覆蓋戴用者耳朵之半球殼狀帽體3。亦即,若為 使面罩板5在預定之軸ci處支撐於帽體的構成,則需將支 撐面罩板5之轉動軸(位於面罩板5之軸C1處之轉動軸) 另外設於帽體3,由此,而需在帽體3設置耳部(覆蓋戴用 者耳朵之部位)’而將無法使帽體3作成為半球殼狀。然 而,保護帽1不需在帽體3設置耳部,可使帽體3之形狀 成為半球殼狀。 此外,依據保護帽1,由於引導構件11係一體構成, 且在帽體3之左右方向2處接觸帽體3而一體設置,因此 引導構件11本身的剛性、與將引導構件n安裝於帽體3 時的安裝剛性會變高。 此外,可避開與引導部13或面罩板5的干擾,將用 以卡扣構成内裝體的内帽網的卡扣部71β,設於引導構件 11之中央部位19之内側。 321747 20 201028107 另外’亦可採用僅覆蓋戴用者顏面上半部之半面型 (half type)者作為面罩板。 [第2實施形態] 第21圖、第22圖係為戴用者戴用本發明之第2實施 形態之保護帽201時之斜視圖,第23圖係為保護帽2〇1 之剖面圖’第24圖、第25圖係為從内側觀看保護帽2〇1 之圖。 另外第21圖、第24圖係顯示使面罩板2〇 5位於收 納位置P201之狀態,第22圖、第25圖係顯示使面罩板 205位於覆盍位置P203之狀態。此外,第23圖係為通過 保護帽201之中心展開為保護帽2〇1之前後上下方向之平 面所形成之剖面圖。 保護帽(附帶有面罩面之頭盔(helme〇2〇1,例如係 構成為具備:大致形成左右對稱之帽體2〇3、面罩板2〇5、 及用以引導面罩板205之引導手段207。 〇 幅體2 0 3係用以保護戴用者頭部者,其係例如由樹脂 等材料所構成’且形成為碗狀(例如半球殼狀)。 帽體203係與帽體3同樣,形成為「半球殼狀」,並 非形成為完整的「半球殼」之形狀。亦即,帽體203係為 了設計成與戴用者頭部形狀相吻合,形成為曲率半徑適當 變化的形狀。此外,帽體203之開口部(淵部;下端)209 亦非完整的圓形,為了設計成與戴用者頭部形狀相吻合, 係形成為曲率半徑適當變化的圓形狀。 藉由將帽體203形成為半球殼狀,帽體203之外面及 21 321747 201028107 内面係形成為不存在急遽彎曲部分之平滑的球面狀。此 外,藉由將帽體203形成為半球殼狀,站立的戴用者戴用 保護帽201時,帽體203之開口部209大致成為水平,而 開口部209係位於距離戴用者耳朵稍上側,露出戴用者的 耳朵(參照第21圖、第22圖)。 面罩板(面體;面罩構件)205係例如以與第1實施形 態之面罩板5同樣之方式形成,係用以保護戴用者大致整 個顏面者,其係由樹脂等透明(包含有色透明)或半透明之 材料所構成。 引導手段207係與引導手段7同樣地,為於面罩板205 相對於帽體203移動時,用以引導面罩板205之手段,藉 由以引導手段207來引導,而使面罩板205在收納位置 P201與覆蓋位置P203之間,沿著帽體203之内部的曲面 (形成為凹球面狀之帽體203之前側的内部曲面)而依循圓 弧狀的執跡移動。位於上側之收納位置P201係為面罩板 205收納於帽體203之前側内部的位置,而位於下側之覆 蓋位置P203係為面罩板205覆蓋戴用者大致整個顏面(頭 部前面)的位置。 由引導手段207所引導的面罩板205係形成為不易從 帽體203分離,並且不會朝保護帽201之左右方向移動, 形成為以朝保護帽201(帽體203)之左右方向延伸之預定 的轴C201(參照第23圖)為轉動中心移動(轉動)。預定的 軸C201係通過戴用者左右耳朵之處,朝帽體203之左右方 向(與第23圖紙面正交之方向)延伸。 22 321747 201028107 引導手段207係例如構成為具備:設於引導構件211 之引導部213 ;及設於面罩板205之卡合部2l5。 引導部213係形成為圓弧狀(非完整的圓孤而為接近 圓弧的形狀)’且引導部213係以沿著帽體2⑽之前侧之内 面之方式(例如大致平行之方式),使引導樽件211在帽體 203之前侧的内部一體設於帽體203。引導部213係設於引 導構件211之例如寬度方向之兩端部。 面罩板2 0 5係形成為具備沿著帽體2 q 3之前侧内面之 ❹球面狀的曲面(例如曲率半徑稍小於帽體2〇3之前側之面 的曲面)之板狀(彎曲的板狀)。在面罩板2〇5之%度方向之 兩端侧的部位,係設有卡合於引導部213之卡含部215。 再者,藉由將卡合部215卡合於引導部213,而使面罩板 205在收納位置P201與覆盍位置P203之間移動。 茲詳細說明面罩板205位於收納位置之狀態’ 在此狀態下’面罩板205並非完全收容於帽體2〇3之内部, ❹而是面罩板205之下端部(設有帽舌217之下端部)與其附 近部位,從帽體203之下端部(帽體203前侧之開口部)209 突出於下方。另外’帽舌(帽舌部)217係與第1實施形態 情形相同,在面罩板2〇5之下端部反轉。亦即,帽舌217 係朝反方向(從戴用者顏面離開之方向)彎曲延神。藉此’ 即使飛來物碰撞至面罩板(位於覆蓋位置P203之面罩板) 205,飛來物亦會滑動於面罩板205之表面,而 <避免接觸 戴用者身體之事態。另外,與第1實施形態情形相同,在 面罩板205之寬度方向之中央部設置凹部75亦可。 321747 23 201028107 在面罩板205位於收納位置P201之狀態下,即使面 罩板205之下端部或其附近部位從帽體2〇3 於下方,亦不會妨礙戴用者,戴用者得以在其視= 識面罩板205的存在而戴用保護帽2〇1。此外,面罩板2〇5 之上端部係位於帽體203之頂端部附近。另外,亦可為將 面罩板205^帽舌217去除,在面罩板2〇5位於收納位置 P201之狀態下,使面罩板2〇5完全收容於帽體2〇3之内 之構成。 在面罩板2〇5位於覆蓋位置P203之狀態下,係使面 罩板205之下端部位於比戴用者之顎部更下側之處,且使 面罩板205覆蓋戴用者大致整個顏面。亦即,從正面觀看 時,係藉由面罩板205覆蓋戴用者整個顏面。面罩板2〇5 之上端部係在帽體203之下端部(帽體203之前側的開口部 209)附近位於帽體203之内部。 ,引導構件211係例如由樹脂等所構成,其係一體構成 為具備中央部位219與第1側方部位221與第2側方部位 223。中央部位219係形成為具備沿著帽體2〇3之前側内面 (形成為凹球面狀之帽體2〇3之内侧曲面)之球面狀的曲面 (例如曲率半徑稍小於面罩板2〇5之曲面)之板狀(彎曲的 板狀)。第1側方部位221係在中央部位219之寬度方向之 一端部側一體設於中央部位219。第2侧方部位223係在 中央邛位219之寬度方向之另一端部側一體設於中央部位 219。 第1側方部位221係由基端部侧部位(中央部位219 24 321747 201028107 側之部位)225與前端部側部位227所構成,而第2側方部 位223亦同樣由基端部側部位(中央部位219侧之部位)229 與前端部侧部位231所構成。再者,在各部位225、229 形成有引導部213。 此外,第1侧方部位221之前端部侧部位227與第2 側方部位223之前端部侧部位231係卡合於帽體203(例如 與帽體203之侧方之下側内面進行面接觸),而引導構件 211係一體設於帽體203。 ® 面罩板205係進入在帽體203與中央部位219及各側 方部位221、223之基端部側部位225、229之間所形成的 空間内,形成為收納於帽體203之内部。 第1側方部位221之前端部側部位227係形成為具備 與帽體203之一方侧方之下侧内面進行面接觸的曲面之板 狀(彎曲的板狀),而第2側方部位223之前端部側部位231 亦同樣,形成為具備與帽體203另一方側方之下側内面進 ❹行面接觸之曲面的板狀(彎曲的板狀)。 第1側方部位221之基端部側部位225係構成為具備 有立起部位233與連結部位235。立起部位233係形成為 細長板狀,且使寬度方向成為起立方向,從第1侧方部位 221之前端部側部位227,朝例如大致正交之方向立起。連 結部位235係形成為細長板狀,而寬度方向之一端部係一 體設於中央部位219,且寬度方向之另一端部係一體設於 立起部位233,而將立起部位233與中央部位219予以連 結。 25 321747 201028107 在引導構件211 —體設於帽體203之狀態下,立起部 位233係從帽體203之内面朝正交之方向(帽體203之内側 方向)立起,而連結部位235(連結部位235之厚度方向之 各面)係展開在保護帽201之大致前後上下方向。 同樣地,第2側方部位223之基端部側部位229係由 立起部位241與連結部位243所構成。 再者,引導部213係由立起部位233之厚度方向之一 方曲面(將引導構件211設置於帽體203時,位於前側之圓 弧狀曲面)237 ;形成於連結部位235之圓弧狀長孔239 ; 立起部位241之厚度方向之一方曲面(將引導構件211設置 於帽體203時,位於前側之凸圓弧狀曲面)245 ;及形成於 連結部位243之圓弧狀長孔247所構成。 面罩板205之卡合部215係由面罩板205之寬度方向 之各端面249、257、及各卡合片251、259所構成。端面 249係為面罩板205之寬度之一方端面,形成為曲率半徑 與立起部位233之曲面237大致相等之凹圓弧狀,與曲面 237進行線接觸(更精確而言係面接觸),並作成滑動對而 卡合。此外,端面257係為面罩板205之寬度方向之另一 方端面,與端面249同樣地構成,而與立起部位241之曲 面245卡合。 此外,卡合片251係如第26圖(第23圖之XXVI-XXVI 剖面)所示,在面罩板205之寬度方向之一端侧之上端部側 朝面罩板2的之内側突出,且一體設於面罩板205。卡合 片251係形成為具備圓柱狀基端部253、及外徑較基端部 26 321747 201028107 253大之形成為圓板狀的傘部255之傘狀。卡合片251係 使外徑稍小於長孔239之寬度的基端部253進入設於引導 構件211之基端部侧部位225之長孔239,且作成滑動對 而卡合。另外,傘部255之外徑係形成為較長孔239之寬 度大。同樣地,在面罩板2〇5之寬度方向之另一侧,係設 有卡合片259 ’而卡合片259係卡合於長孔247。 在將引導構件211設置於帽體203之内部時,如第23 〇圖所示,在保護帽2〇1之前侧,係形成帽體203位於外側、 而引導構件211位於内側之雙重構造,且形成為面罩板205 進入帽體203與引導構件211之間。 將引導構件211設置於帽體203時,立起部位233(241) 之圓弧狀曲面237(245)之中^與連結部位235(243)之圓 弧狀長孔239(247)之中心係彼此大致一致,此等中心係位 於戴用者之耳部。因此,面罩板205得以通過戴用者之耳 部大致以朝保護帽左右方向延伸的軸·(參照第23圖) ❹為中心轉動。然而,並非依循完整的圓弧執跡轉動,而是 依循接近圓弧的圓弧狀軌跡轉動。 此外’立起部位233(241)之曲面237(245)係位於比 U位235(243)之長孔239(247)更靠近轉動中心軸 C201側(内側)之處’而連結部位235(243)之長孔239(如) 之曲率半徑係形成較立起部位233(241)之曲面之曲率半 徑大。 一再者,引導構件211之中央部位219之剖面(第23圖 所不之ui!面)、面罩板2〇5之剖面(第23圖所示之剖面)、 321747 27 201028107 帽體203之前側部位之剖面(第23圖所示之剖面),係形成 為大致以轉動中心轴C201為中心之圓弧狀。再者,引導構 件211之中央部位219係位於連結部位235(243)之長孔 239(247)之外側,而面罩板205係位於比引導構件211之 中央部位219更外側之處,帽體203之前侧部位係位於比 面罩板205更外側之處。 引導構件211之中央部位219之曲率半徑係較長孔 239(247)之曲率半徑大,面罩板205之曲率半徑係較引導 構件211之中央部位219之曲率半徑大,帽體203之前侧 © 部位之曲率半徑係較面罩板2 0 5之曲率半徑大。 此外,在第23圖所示之剖面中,面罩板205位於收 納位置P201時,立起部位233(241)之曲面之上端部、長 孔239(247)之上端部、引導構件211之中央部位219之上 端部、及面罩板205之上端部,在帽體203之上下方向係 位於帽體203之上側,而在帽體203之前後方向係位於帽 體203之中央部。此外,立起部位233(241 )之曲面237(245) ◎ 之下端部、長孔239(247)之下端部、引導構件211之中央 部位219之下端部、及面罩板205之下端部係位於帽體203 之前方之下端部附近。 此外,在保護帽201係設有用以保持面罩板205之保 持手段261。保持手段261係為於面罩板205位於收納位 置P201或覆蓋位置P203時,使面罩板205相對於帽體203 不易移動之方式保持面罩板205之手段。 保持手段61係例如具備第27圖所示之各缺口 263、 28 321747 201028107 265所構成。缺口 263係在長孔239(247)之上端部與長孔 239(247)相連,且朝向長孔239(247)上方設置。缺口 265 係在長孔239(247)之下端部與長孔239(;247)相連,且朝向 長孔239(247)前方設置。 再者,面罩板205位於收納位置P201時,卡合片 251(259)之基端部253係進入缺口 263,而使面罩板 ❹ 不易移動。此外,面罩板2〇5位於覆蓋位置p2〇3時 ==)之基細3線缺口邮,而使面罩^ 此外,在保護帽2G1係設有擋止部(st〇pper) 面罩板205朝下方移動而位於覆蓋位置歷:虽 2〇5之寬度方向之中央部,不會過度地朝下方 板 擋止部係由形成於面罩板205之突起如、及二。前述 件211、之中央部位219之突起269所構成。叹;?丨導構 ❹ 而’在保護帽2G1係設有未圖示之内裝體(例如 中目,,周)’而在帽體203及引導構件211 j如内 帽網之複數個卡扣部271。各卡扣部2 '之 以卡扣内 各卡扣部271A係-體設於帽體2G3之 ,谈側之 川之中位於前側之各卡扣部271B^二^卡知部 211之内面。 I於弓I導構件 卜在本實施形態(第2實施形離〕巾 施形態之面罩板5相同,面罩板205俘;^中^與第H 邊部,厚度逐漸變薄。★其中央部朝向周 在此兹說明戴用保護帽201使面罩板205進出 之動 321747 29 201028107 作。 首先,戴用者在面罩板205位於收納位置P2〇〗之狀 態下戴用保護帽201。需使面罩板205位於覆蓋位置p2〇3 進行作業時,若將面罩板205之下端部(例如帽舌217)稍 推向前方,卡合片251(259)即從缺口 263露出,而可使面 罩板205移動。在此狀態下,若使面罩板2〇5沿著長孔 239(247)等朝下方移動,則卡合片251(259)即進入缺口 265,使面罩板205位於覆蓋位置p2〇3,而使面罩板2〇5 不易從覆蓋位置P203移動。 另一方面,在使位於覆蓋位置P2〇3之面罩板2〇5位 於收納位置P201時,若將面罩板2〇5之下端部(例如帽舌 217)稍推向前方,則卡合片251(259)即從缺口 265露出, 而可使面罩板205移動。在此狀態下,若使面罩板2〇5沿 著長孔239(247)等朝上方移動,則卡合片251(259)即進入 缺口 265,使面罩板205位於覆蓋位置p2〇3。 依據保護帽201,由於面罩板2〇5 一直設置於帽體 203,而且藉由引導手段2〇7,使面罩板2〇5沿著帽體2〇3 之曲面移動,因此可防止忘記加上面罩板2〇5,並且在不 增大帽體203而大致保持習知形狀的狀態下,即可增長面 罩板205之移動行程。再者,即使面罩板2〇5之長度(高度) 是可覆蓋戴用者大致整個顏面的長度,亦可將面罩板2〇5 大致收納於帽體203之内部,而不會妨礙戴用者。 此外,由於帽體203形成為經去除覆蓋戴用者耳朵部 位之形狀的半球殼狀,因此保護帽2〇1小型化而減輕質 30 321747 201028107 量,並且給予戴用者開放感,再者,帽體203之外侧(凸侧) 之面及内侧之面(凹側之面)平滑地彎曲,而帽體203之剛 性會變高。 此外,依據保護帽201,由於具備沿著帽體203之前 側内面之曲面而形成為板狀的面罩板2〇5,係依循由圓弧 狀引導部213所引導之圓弧狀軌跡移動,因此可進一步增 長面罩板205之移動行程(m〇ving str〇ke),即使採用可將 ❹戴用者大致整個顏面覆蓋之長度的面罩板2〇5,亦不致妨 礙戴用者’而更易於將面罩板2〇5大致收納於帽體2〇3之 内部。 此外’依據保護帽201,由於圓弧狀引導部213以沿 著巾目體203之前侧内面之方式設於帽體2〇3之内部,因此 可採用不會覆蓋戴用者耳朵之半球殼狀帽體2〇3。亦即, 若為使面罩板205在其轉動中心轴㈣處支樓於帽體的構 成,則需將支撐面罩板205之轉動轴(位於面罩板挪之轉 ❹動中心軸C201處之轉動軸)另外設於帽體2〇3,由此,而 需在帽體203設置耳部(覆蓋戴用者耳朵之部位),而將無 法使帽體203成為半球殼狀。然而,保護帽2〇1不需在帽 體203設置耳㉝’即可使帽體2〇3之形狀成為半球殼狀。 此外,依據保護帽201,由於引導構件211係一體構 成,且在巾目體203之左右方向2處接觸帽體203而一體設 置,因此引導構件211本身的剛性、與將引導構件211安 裝於帽體203時的安裝剛性會變高。 此外,可避開與引導部213或面罩板205的干擾,將 321747 201028107 用以卡扣構成内裝體的内帽網(hammock)的卡扣部2 71 b, 設於引導構件211之中央部位219之内側。 此外,依據保護帽201,由於面罩板205係與引導構 件211之4處(各面237、245與各長孔239、247)卡合而 移動’因此面罩板205可相對於帽體203以順暢且穩定的 狀態移動。 然而’在保護帽201中,面罩板205雖在其寬度方向 兩端部被支撐而移動,但除此支撐形態外,尚可使面罩板 205構成為由其寬度方向之中央部所支撐而移動。例如, 亦可為在面罩板205之寬度方向之中央部設置與卡合片 251相同的卡合片,且將與此卡合片卡合的長孔(與長孔 239相同的長孔)設於中央部位219之構成。 此外,亦可採用僅覆蓋戴用者顏面上半部之半面型者 (half type)作為面罩板。 [第3實施形態] 第28圖係為顯示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保護帽3〇 之概略構成圖,第29圖係為顯示保護帽301之帽體303 與常1之保護帽之帽體300之外形差異的圖,第30圖係肩 、蒦帽之剖面圖(通過保護帽301中心展開在保護帽 之則後上下方向之平面所形成之剖面圖)。 圖之第31圖係為戴用者戴用保護帽301之狀態圖。第31 ^,=)(13)係顯示使面罩板305位於收納位置P301之狀楚 圖之(c)(d)係顯示使面罩板305位於覆蓋位置 P303之狀態。 32 321747 201028107 保護帽301係構成為具備帽體303、及面罩板(面罩構 件;面體)305。帽體303、面罩板305係形成為左右對稱。 在帽體303係設有覆蓋戴用者耳朵之耳部307。此外,帽 體303相對於常用之帽體300,係形成為僅帽體303前側 在外側形成為較大的碗狀。 在此,所謂常用的帽體300係不具備面罩板,而為由 帽體與内裝體所構成之帽體,為了符合厚生勞動省之規格 (保護帽之規格),而形成為例如所需最小限度之大小的保 f| 護帽之帽體。以常用的帽體而言,例如有前後方向長度為 260mm至280mm左右之MP頭蓋等之帽體300(參照第29圖)。 帽體303係形成為在半球殼狀形狀者再加上形成為板 狀之耳部307之碗狀。耳部307之厚度與帽體303之耳部 以外部位的厚度係彼此大致一致。此外,耳部307之厚度 方向係成為帽體303之左右方向(在第28圖中係為與紙面 正交之方向)。 Q 另外,帽體303係形成為半球殼狀,並非形成為完整 的半球殼。亦即,帽體303係與帽體3相同,為了設計成 與戴用者頭部形狀相吻合,形成為曲率半徑適當變化的形 狀。 此外,帽體303之開口部(淵部;下端)309亦非完整 的圓形,為了設計成與戴用者頭部形狀相吻合或由於設置 耳部307,係形成為曲率半徑適當變化的圓形狀。 藉由將帽體303形成為碗狀,帽體303之外面及内面 係形成為不存在急遽彎曲部分之平滑的球面狀。再者,藉 33 321747 201028107 由將帽體303形成為在半球殼狀者設置耳部307之碗狀, 於站立的戴用者戴用保護帽301時,在帽體303之前後方 向之中央部,帽體303之耳部307係突出於下側,而以此 耳部307覆蓋戴用者整個耳朵或一部分。 面罩板305係例如以與面罩板5同樣之方式形成,其 係由樹脂等透明(包含有色透明)或半透明之材料所構成, 形成為可覆蓋戴用者整個顏面的大小。此外,面罩板305 係形成為具備沿著帽體303之前側之内面(凹球面狀之曲 面)之球面狀之曲面的板狀(彎曲的板狀;1/4左右的球殼 © 狀),且於左右方向之兩端部設有卡合部311。在帽體303 之耳部307係形成有引導部313,而面罩板305之卡合部 311係藉由卡合於引導部313,使面罩板305在收納位置 P301與覆蓋位置P303之間,以卡合部311之中心軸C301 為中心依循圓弧狀軌跡轉動。軸C301係為通過耳部307 之中央而朝保護帽301之左右方向(與第1圖之紙面正交之 方向)延伸之軸。 q 在此,收納位置P301係為面罩板305收納於帽體303 之前側内部時之位置,而覆<蓋位置P303係為面罩旅305 覆蓋帽體303之戴用者大致整個顏面(頭部之前面)的位置。 引導部313係例如由貫通帽體303之耳部307之圓形 貫通孔315所構成,卡合部311係由在面罩板3 0 5之側方 (寬度方向之兩側)之下部稍突出於面罩板305之外侧的圓 柱狀突起(外徑較貫通孔稍小的突起)317所構成。再者, 藉由各突起317嵌合於各貫通孔315(參照顯示第28圖之 34 321747 201028107 ΧΧΧΙΙΙ_ΠΧΙΠ剖面之圖的第33圖)’而使面罩板3〇5得 以進行前述轉動。 兹詳細說明面罩板305位於收納位置P301之狀態, 在此狀態下,面罩板305並非完全收容於帽體303之内部, 而是面罩板305之下端部(設有帽杳319之下端部)與其附 近部位,在帽體3〇3之前侧從帽體3〇3之下端部(帽體3 前侧之開口部)309突出於下方。然而,突出於此下方之部 位並不會妨礙戴用者,戴用者得以在其視界不需意識面罩 板305的存在而戴用保護帽3〇1。 帽舌(帽舌部)319係與第1實施形態之情形相同,在 面罩板305之下端部反轉。亦即,帽舌319係朝反方向(從 戴用者顏面離開之方向)彎曲而延伸。藉此’即使飛來物碰 撞至面罩板(位於覆蓋位置P303之面罩板)3〇5,飛來物亦 會滑動於面罩板305之表面,而可避免接觸戴用者身體的 事態。 此外’面罩板305之上端部係位於帽體303之頂端部 附近。另外’亦可為將面罩板3〇5之帽舌319去除,在面 罩板305位於收納位置p3〇1之狀態下,使面罩板305完全 收容於帽體3〇3之内部之構成。 在面罩板305位於覆蓋位置P3〇3之狀態下,係使面罩 板305之下端部位於比戴用者之顎部更下例之處,且使面 罩板305覆蓋戴用者大致整個顏面(參照第31圖(c)(d))。 亦即,從正面觀看時,係藉由面罩板3〇5覆蓋戴用者整個 顏面。另外,面罩板305之上端部,係在帽體303之下端 321747 35 201028107 部(帽體303之前側之淵部)附近位於帽體3〇3之内部。 此外,在保護帽301係設有形成為左右對稱之内側構 件321。内側構件321係在帽體303之前側内部一體設於 帽體303。 内側構件321係如第30圖及第32圖(顯示内側構件 321之概略構成之斜視圖)所示,由中央部位323、立起部 位325、及突出部位327所構成。中央部位323係形成為 具備沿著帽體303之前側内面(形成為凹球面狀之帽體 内側之曲面)之球面狀曲面的板狀(彎曲的板狀;1 / 4左右 大小的球殼狀)。 立起部位325係以板狀形成為「u」字狀,從中央部 位323之後端部,以預定高度朝中央部位323之外方向(凸 方向)立起。突出部位327係以板狀形成為「u」字狀,從 立起部位325以預定寬度朝後方突出。 再者’藉由突出部位327之厚度方向之一方之面(外 側之凸的面)卡合(面接觸)於帽體3〇3之内面(凹的面),使 内侧構件3 21在帽體3 0 3之前側内部一體設於帽體3 〇 3。 另外,與突出部位327面接觸之帽體303内部的面係以其 寬度成為巾i體303之前後方向之方式,在帽體3Q3之前後 方向之中央部,從帽體303之左側開始通過帽體3Q3之頂 端部到達帽體的右側,延伸成「U」字狀。 將内側構件321設置於帽體303時,在保護帽3〇1之 前側,係成為帽體303位於外侧、内側構件321位於内側 之雙重構造,而面罩板305係進入於由帽體3〇3與内側構 321747 36 201028107 件321所形成之空間内(由帽體303與中央部位323及立起 部位325所形成之空間内),而成為位於收納位置P301, 且收納於帽體303内。 將内側構件321設置於帽體303時,如第30圖所示, 内側構件321之圓弧狀中央部位323之中心、圓弧狀面罩 板305之中心、圓弧狀帽體303之中心、與面罩板305之 轉動中心C301係彼此大致一致。此外,帽體303之曲率半 徑係較面罩板305之曲率半徑大,而面罩板305之曲率半 ^ 徑係較内側構件321之中央部位323之曲率半徑大。 此外,在保護帽301係設有保持面罩板305之保持手 段329。保持手段329係為於面罩板305位於收納位置P301 或覆蓋位置P303時,使面罩板305相對於帽體303不易轉 動之方式保持面罩板305之手段。 保持手段329係例如具備第30圖所示之各突起331、 333、335、337所構成。突起331係形成為半球狀,在面 ❹罩板305之前後方向係於後端部,而在面罩板305之寬度 方向則係於中央部,一體設於面罩板305之内面(凹的面)。 突起333係形成為半球狀,在内側構件321之前後方命係^ 於中央部位323之後端部附近,而在内側構件321之寬度 方向則係於中央部,一體設於内侧構件321之外面(凸的 面)。突起335係形成為1/4球狀,以1個平面335A朝向 内側構件321之後方(上方)之方式,在内側構件321之前 後方向係於中央部位323之前端部,而在内側構件321之 寬度方向則係於中央部,一體設於内側構件321之外面(凸 37 321747 201028107 的面)。突起335之高度係較其他突起331、333、337之高 度高。突起337係形成為半球狀,在内側構件321之前後 方向係為在突起335稍後方(上方),而在内側構件321之 寬度方向則係於中央部,一體設於内側構件321之外面(凸 的面)。 再者,如第30圖所示,在面罩板305位於收納位置 P301之狀態下,面罩板305之突起331係形成為由内側構 件321之突起333與内側構件321之立起部位325所包夾, 而使面罩板305不易轉動。為了使位於收納位置P301之面 © 罩板305位於覆蓋位置P303,若使面罩板305朝第30圖 所示之箭頭方向轉動,則於突起331越過突起333而使面 罩板305轉動且越過突起337時,面罩板305位於覆蓋位 置P303,並且突起331由突起337與突起335所包夾,而 使面罩板305不易轉動。 另外,突起335係具備平面335A,此外,藉由突起 335高度變高,位於覆蓋位置P303之面罩板305(由突起 @ 337與突起335所包夾之突起331),不會再進一步朝第30 圖所示箭頭之方向轉動。 然而,在保護帽301係設有未圖示之内裝體(例如内 帽網),而於帽體303及内側構件321係設有用以卡扣内帽 網之複數個卡扣部339。各卡扣部339之中位於後側之各 卡扣部339A係一體設於帽體303之内面,而各卡扣部339 之中位於前側之各卡扣部339B係一體設於内側構件321 之内面。 38 321747 201028107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第3實施形態)中,與第1實施 形態之面罩板5相同,面罩板305亦可隨著從其中央部朝 向周邊部,厚度逐漸變薄。 在此’茲說明戴用保護帽301使面罩板305進出之動 作。 首先,戴用者在面罩板305位於收納位置ρ3〇ι之狀 態下戴用保護帽301。需使面罩板305位於覆蓋位置P303 進行作業時’若將面罩板305之下端部(例如帽舌319)朝 下方向拉動’面罩板305就會轉動,而使面罩板305位於 覆蓋位置P303。 另一方面,在使位於覆蓋位置P303之面罩板305位 於收納位置P301時,若將面罩板305朝上方推,面罩板 305就轉動,而使面罩板305位於收納位置ρ3〇ι。 然而,在保護帽301中’亦可以調整自如之方式構成 面罩板305之轉動中心C301之位置。亦即,如第33圖所 ❹示,亦可設計成將與貫通孔315相同的複數個貫通孔315a 至315ι設於耳部307,且選擇此等各貫通孔315a至3l5i 中之1個貫通孔(實際在左右方向為2個貫通孔),且在此 所選擇之貫通孔(例如貫通孔315b),嵌合面罩板3〇5之突 起317。另外,各貫通孔315a至315i係彼此稍分離,: 如在將以貫通孔315a為中之圓周大致均等分配 設有各貫通孔315b至315i。 ’ 依據保護帽301,由於僅將帽體303之前側增大二 且面罩板305係以軸C3〇1為中心依循圓弧狀執^移動= 321747 39 201028107 此即使增大面罩板以覆蓋戴用者大致整個顏面,亦可將面 罩板305收納於帽體303之内部,並且盡量抑制帽體303 或保護帽301整體之大型化及質量之增加。此外,由於帽 體303形成為碗狀’因此帽體3〇3之外側(凸側)及内側的 面平滑地彎曲,而帽體303之剛性變高。 此外,在保護帽301中,只要以可調整自如之方式構 成面罩板305之轉動中心C3〇i之位置,即可依據戴用者頭 部或顏面的形態來調整面罩板3〇5相對於帽體3〇3之位置 (尤其是覆蓋位置P303中之面罩板305的位置),而使戴用 者不易感到沉悶,而提升保護帽的使用方便性。 此外,依據保護帽301,由於面罩板305係構成為進 入由帽體303與中央部位323及立起部位325所形成的空 間内,而收納於帽體303内,因此可避免與面罩板3〇5之 干擾而易於設置用以卡扣内裝體(内帽網)之卡扣部339β。 [第4實施形態] 第35圖、第36圖係為顯示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之 保護帽351之概略構成圖,第37圖係為第%圖之χ部之 放大圖。 第4實施形態之保護帽351係在將面罩板分為2,且 設於帽體353之外側的點係與第3實施形態之保護帽綱 有所不同’其他點則大致與第3實施形態之保護帽3〇ι同 樣方式構成。 亦即,倮護愣351係構成為具備:帽體353;ρ面 罩板355 ;及第2面罩板357。 321747 40 201028107 帽體353係設有覆蓋耳朵之耳部359而形成為碗狀。 兹進一步說明,碗狀的帽體353係除了耳部359外,均开 成為與未具備面罩板之常用帽體(第3實施形態所述的常 用帽體)相同形狀。 第1面罩板355係形成為具備沿著帽體353之前侧之 外面(形成為凸球面狀的帽體353之外侧之曲面)之曲面 (曲率半徑較帽體353之前側曲面的曲率半徑大的球面狀 ❹曲面)的板狀(彎曲的板狀;1/8左右的球殼狀)。在第玉 面罩板355之寬度方向之兩側,係例如形成有由圓形狀貫 通孔361所構成之卡合部363。此卡合部363係例如與由 在帽體353之寬度方向之兩端從帽體353外面突出之圓柱 狀突起365所構成之引導部367卡合。再者,第丨面罩板 355係以卡合部363為中心在推升位置p3〇5與覆蓋位置 P307之間,依循圓弧狀軌跡而轉動。 另外’推升位置P305係為第1面罩板355推升於帽 ©體353之前侧之外部時的位置,而覆蓋位置p3〇7係為第i 面罩板355覆盍帽體353之戴用者顏面(頭部之前面)之大 致上半部分的位置。 第2面罩板357係形成為具備沿著帽體353之前侧之 外面(形成為凸球面狀之帽體353之外側的曲面)之曲面 (曲率半徑較第1面罩板355之曲率半徑大的球面狀曲面) 的板狀(彎曲的板狀;1/8左右之球殼狀)^在第2面罩板 357之寬度方向之兩側,亦與第丨面罩板355同樣地形成 有貫通孔361 (卡合部363),而此貫通孔361係卡合於突起 41 321747- 201028107 365(引導部367)。再者, 第2面罩板357係位於第1面罩 板355之外側(尤其位於薄楚 位於覆盍位置P311時,在位於推升位 置P305之第1面罩板,热 d55之外侧覆蓋第1面罩板355), 並以卡合部363為中心a地也y。 在推升位置Ρ309與覆蓋位置Ρ311 之間,依循圓弧狀軌跡轉動。
另外,推升位置Ρ3〇9係為第2面罩板挪推升於帽 肢353(第1面罩板355)之前側之外部時的位置,而覆蓋位 置Ρ311係為第2面罩板357覆蓋帽體353之戴用者顏面(頭 部之前面)之大致下半部分的位置。 此外,位於覆蓋位置Ρ3〇5之第丨面罩板355,係使其 上端部之部位與帽體353之帽舌36〇抵接,而不會再進一 步朝下方移動。此外,位於覆蓋位置ρ311之第2面罩板 357之設於此第2面罩板357的擋止部369,係與設於第1 面罩板355之擋止部371抵接,而不會再進一步朝下方移 動0
另外,擋止部369係以在第2面罩板357之上端部折 彎於第2面罩板357之内侧的折彎部形成。擔止部371係 以在第1面罩板355之下端部折彎於第丨面罩板355之外 侧的折彎部形成。 此外,在本貫施形態(第4實施形態)中,與第1實施 形態之面罩板5相同,第1面罩板355亦可隨著從其中央 部朝向周邊部,厚度逐漸變薄。 依據保護帽351,由於在各面罩板355、357位於推升 位置Ρ305、Ρ309之狀態下,係第2面罩板357位於主要覆 321747 42 201028107 蓋戴用者眼睛部分的第1面罩板355之外侧而覆蓋第1面 罩板3 5 5,因此第1面罩板3 5 5不易受損。亦即,例如, 保護帽351之戴用者部未使用各面罩板355、357時,即使 因為不注意讓第2面罩板357撞到障礙物,仍可防止第1 面罩板355受損。 藉此,保護帽351之戴用者使用各面罩板355、357 時,主要覆蓋戴用者眼睛部分的第1面罩板355不會受損, 而可確保良好的視界。 θ 然而,在上述第3實施形態與第4實施形態中,亦可 設計成使面罩板的位置内外相反。亦即,在第3實施形態 中,如第4實施形態所示,亦可將帽體設計成與常用者相 同,且將面罩板設計成位於帽體的外側。此外,在第4實 施形態中,如第3實施形態所示,亦可將帽體的前側設計 成較常用者大,且將面罩板設計成設置於帽體的外側。 [第5實施形態] ❹ 本發明之第5實施形態之保護帽501與第1實施形態 之保護帽1及第2實施形態之保護帽201不同之處,在於 用以引導面罩板503之引導手段505之構成4形卷〉,其他 各點則以大致與第1實施形態之保護帽1及第2實施形態 之保護帽201同樣之方式構成,而發揮大致相同的效果。 由引導手段505所引導的面罩板503係以大致與上述 各實施形態(例如第1實施形態)同樣之方式構成,且與第 1實施形態之保護>冒"Γ及第T實施形態之保護帽* 2σΓ同樣 地設有具備凹部275之帽舌217,且大致以軸C501為轉動 43 321747 201028107 中心,移動於收納位置P501與覆蓋位置p5〇3之間。 第38圖係為顯示本發明之第5實施形態之保護帽观 之概略構成之分解斜視圖。 第5實%形態之保護帽5〇1係構成為具備··帽體π? ; 構成引導手段505之引導構件5〇9 ;面罩板5〇3 ;撞擊吸收 構件(撞擊吸收襯塾(liner))513 ;顎帶515 ;及内裝體⑺ 中目網)517。撞擊吸收構件513係例如以發泡聚苯乙婦 (styrol)形成為碗狀。再者,在帽體5〇7之内側,設置引 導構件509與面罩板503之組裝體511之後,在帽體挪 與組裝體511之内側設置撞擊吸收構件513,之後,再將 顎帶515與内帽網517設置於帽體507或引導構件5〇9, 藉此組裝產生保護帽5〇1。 另外,在上述各實施形態之保護帽中,雖未提及撞擊 吸收構件或顯帶,然而在上述各實施形態之保護帽中,均 可為設有撞擊吸收構件或顎帶的構成。 帽體507係以大致與第丨實施形態之保護帽丨及第2 實施形態之保護帽201之情形同樣的方式構成。亦即,帽 體507係用以保5蒦戴用者頭部者,例如,由樹脂等材料所 構成,如第46圖(顯示帽體507之概略構成圖)所示,形成 為碗狀(例如半球殼狀)。另外,帛46圖⑷係為帽體5〇7 之側面圖,第46圖(b)係為帽體5〇7之正面圖,且為第46 圖(a)之XLIB箭頭圖,第46圖(c)係為帽體5〇7之底面圖, 且為第46圖(a)之XLVIC箭頭圖。 保護帽501之帽體507係由帽體本體部519與帽體帽 321747 201028107 舌。P 521所構成,例如 不透明的姑成杈為2色。帽體本體部519係由 的科月日所構成’而帽體帽舌部 色透明)的樹脂或半透明的樹月匕所心係由透明(包3有 之伴護帽中★ 勺樹月曰所構成。在上述各實施形態 成保私中,亦可將帽體以帽體本體部與帽體帽舌部來構 亦如前所述’除了引導手請之部位(卡 ❹ ❹ ^引¥構件509之部位)以外,例如亦可大致與第〗實施 形態之保護帽201者同樣方式構成。 在此兹詳細說明引導手段505。 第39圖係為顯示保護帽5〇1之概略構成之剖面圖, 40圖係為保護巾目5〇1之正面圖,且為第⑽圖之几箭頭 圖,第41圖係為保護帽501之底面圖,且為第39圖之XLI 箭頭圖。 第43圖第44圖係為顯示引導構件5〇g與面罩板Mg 之組裝體511之圖,第43圖⑻係為組裝體511之側面圖, 第43圖⑻係為組裝體511之平面圖,且為第43圖⑷之 XLIIIB箭頭圖,第44圖(a)係為組裝體511之底面圖,且 為第43圖(a)之XLIVA箭頭圖,第44圖(b)係為第43圖(b) 之XLIVB-XLIVB剖面圖。 弟45圖係為顯示引導構件509之引導部523等之詳 細内容的圖。第45圖(a)係為第44圖(b)之XLVA部的放大 圖。第45圖(b)係為第45圖(a)之XLVB箭頭圖,或為第 49圖(b)之XLVB部的放大圖。另外,在第45圖⑷中,雖 係描緣面罩板503等,但在第45圖(b)中係省略面罩板503 321747 45 201028107 專的顯不,僅描緣引導構件5 〇 g。 第49圖、第50圖係為顯示引導構件509之圖,第49 圖(a)係為引導構件509之側面圖,第49圖⑻係為引導構 件509之平面圖,且為第49圖(&)之紅丨狀箭頭圖,第 圖(a)係為引導構件509之正面圖,且為第“圖(&)之la 箭頭圖’第50圖(b)係為顯示第5〇圖(a)之LB_LB剖面圖, 第50圖(c)係為顯示第5〇圖(3)之[^“剖面圖。 第52圖、第53圖係為顯示面罩板5〇3之圖,第52 圖(a)係為面罩板503之正面圖,第记圖化)係為面罩板 503之平面圖,且為第52圖(a)之LHB箭頭圖,第52圖 (c)係為面罩板503之部分箭頭圖,且為第52圖(1))之111(: 4頭圖,第52圖(d)係為面罩板503之部分剖面圖,且為 第52圖(b)之LIID-LIID剖面圖,第53圖(a)係為面罩板 503之侧面圖,且為第52圖(a)之LniA箭頭圖,第53圖 (b)係為第52圖(a)之LI IIB-LIIIB剖面圖。另外,在第 52圖(a)及第53圖(a)中網格線顯示之部位51〇係以ANSI 規格所規定之光學特性範圍(保護帽5〇1之戴用者為了透 過面罩板503觀看物體,光學特性良好的範圍)。 引導手'^又5 0 5係例如構成為具備設於由樹脂所構成之 引導構件509之引導部523、及設於由透明或半透明之樹 脂所構成之面罩板503之卡合部525。 引導構件509係具備具有球面狀曲面而形成為板狀的 中央up位527’而引導部523係形成於中央部位527。此外, 引導部523係細長地形成而設有複數個,以使面罩板5〇3 321747 46 201028107 ί收納位請1與覆蓋位置觸之間移動時用以引導面 罩板娜。各引導部523係彼此大致平行 右方向)設於中央部位527之靠近中央處。見度方向(左 詳而言之,中央部位527係形成為1/4的球 在此,所謂1/4的球殼(1〆4球殼)係為以下列方式形成 的立體。首先,從預定半徑的第i球 二方式元成 1絲十史/-二, 衣獲传以稍小於此第 1球之+徑的半徑去除中心與前述 形狀的立體(球殼)。 致的第2球之 接著,在通過前述各料心或其附近的第 述球殼分f彳為2,顿得將所分個 剧 立體的半球殼。 的個 面女在通過前述各球中心或其附近而與前述第1平 面大致正交的第2平面將前述 分割之2個立體之中之彻一 ^為2而獲得所 引導構心u 體的1/4球殼。另外,由於 力¥構件509係設置於帽靜π? + + ❹ 導槿养咖w 内部(内侧)者,因此引 導構件509之中央部位527之曲 半徑)係僅稍小於帽體5〇7之曲率半徑。a ^之曲率 1=527係形成為「1/4球殼狀,L形成為 二4:1之形狀。亦即,中央部位527係與帽 =0 一7叫地為了與戴用者頭部形狀相吻合,而形成為曲 率半徑適當變化的形狀。 … 戴用527之端部亦非為完整的圓弧,而是為了與 狀在^ μ為w w胃w w㈣圓弧 。在此,中央部位527之端部係指藉由在上述第!平面 321747 47 201028107 進行之分割而形成之圓弧狀(半圓弧狀)的部位(第丨半圓 狀端部曲線529)、及藉由在上述第2平面進行之分割而形 成之圓弧狀(半圓弧狀)的部位(第2半圓狀端部曲線531)。 第1半圓狀端部曲線529係例如大致位於上述第i平 面上,成為在與前述第丨平面正交之方向幾乎不存在凹凸 的形態。另外,由於中央部位527具備厚度(上述第丨球之 半徑與上述第2球之半徑的差),因此更正確而言第丨半圓 狀端部曲線529係可稱為第1半圓狀端部曲面。 第2半圓狀端部曲線5 31係例如在與前述第2平面正 交之方向從前述第2平面稍微進出。換言之,在與前述第 2平面正父之方向存在稍微的凹凸。另外,與第1半圓狀 端部曲線529之情形同樣地,更正確而言第2半圓狀端部 曲線531亦可稱為第2半圓狀端部曲面。 在引導構件509設置於帽體507之狀態下,引導構件 509之中央部位527係於帽體507之前方之内側,稍微遠 離帽體507 ’而一體設於帽體507。藉此,在帽體5〇7與中 央部位527之間’係形成有厚度較帽體507之厚度或中央 部位527之厚度厚的預定厚度之1/4球殼狀空間533,而 面罩板(位於收納位置?501之面罩板)5〇3係進入於此1/4 球殼狀的空間533。 兹進一步說明,第1半圓狀端部曲線529係從帽體507 之内壁稍微離開且沿著帽體507之内壁,從位於帽體5〇7 之下端的圓形狀邊緣左端附近,通過帽體5〇7正上方附 近’延伸至位於帽體507下端之圓形狀邊緣右端附近。換 48 321747 201028107 §之’第1半圓狀端部曲線529係從戴用者之左耳上方, 通過戴用者之頭頂部附近,延伸至戴用者之右耳上方。, 此外’第2半圓狀端部曲線531係從在帽體5〇7下端 位於前侧之前侧半圓狀邊緣稍微離開且沿著帽體5〇7之前 侧半圓狀邊緣,從位於帽體5〇7之下端的圓形狀邊緣左端 附近’通過帽體507邊緣的前端附近,延伸至位於帽體π? 下知之圓形狀邊緣的右端附近。換言之,第2半圓狀端部 ◎曲線531係從戴用者之左耳上方,通過戴用者之額頭附 近’延伸至戴用者之右耳上方。 設於引導構件509之中央部位527的引導部523係例 如設有3個。各引導部523係例如由分別為長圓狀貫通孔 (在厚度方向貫通中央部位527之貫通孔)535、537、539 所構成,且在寬度方向設於中央部位527之中央與左侧與 右側。 設於中央部位527之中央的引導部523(貫通孔535), ©係從第2半圓狀端部曲線531之中央附近,形成至第i半 圓狀端部曲線529之中央附近。換言之,設於中央之貫通 孔535,在橫方向(寬度方向;左右方向)係在保持中央位 置的狀態下,從戴用者之額頭中央附近,通過戴用者之前 頭部中央,延伸至戴用者之頭頂部附近。 左側之引導部523(貫通孔537)亦與設於中央之貫通 孔535平行設置,且從第2半圓狀端部曲線531之左侧之 斜前方部位附近,形成至第1半圓狀端部曲線529之左侧 之斜上方部位附近。換言之,設於左側之貫通孔537係從 49 321747 201028107 戴用者之額頭之斜左前方部位附近,通過戴用者之前頭部 之斜左前方部位,延伸至戴用者之頭頂部之斜左上方部位 附近。 右側之引導部523(貫通孔539)係將設於中央的貫通 孔535夾在中間,與設於左側的貫通孔537對稱設置。亦 即,右側的貫通孔539係相對於通過引導構件509之中心 而在上下前後方向展開的平面,與左側之貫通孔537對稱 設置。 在此’茲進一步詳細說明3個引導部523(貫通孔 ⑩ 535、537、539)之位置關係。為了便於說明,忽略引導構 件509之各側方部位541、543(請參照第49圖等)之存在 (假設引導構件509之各侧方部位541、543不存在)。 將3個貫通孔535、537、539之各延長線(為長圓狀 貫通孔535、537、539之寬度方向之中心線且為朝貫通孔 535、537、539之長度方向延伸之中心線)、與第2半圓狀 端部曲線531之交點,分別設為下部左側交點545、下部 ◎ 中央交點547、下部右側交點549(參照第49圖(a)、(b)、 第 50 圖(a))。 如此一來,第2半圓狀端部曲線531之左端(與第1 半圓狀端部曲線529之左端一致之左端;參照第49圖 (a))551與下部左侧交點545之間的距離(第2半圓狀端部 曲線531上之距離),即相等於或稍大於下部左侧交點545 與下部中央交點547之間的距離(第2半圓狀端部曲線531 上之距離)。 50 321747 201028107 此外,同樣地’第2半圓狀端部曲線531之右端(與 第1半圓狀端部曲線529之右端一致的右端;參照第49 圖(a))553與下部右側交點549之間的距離(第2半圓狀端 部曲線531上之距離),即相當於或稍大於下部右侧交點 549與下部中央交點547之間的距離(第2半圓狀端部曲線 531上之距離)。 此外,如第49圖(b)所示,將3個貫通孔535、537、 539之各延長線、與第1半圓狀端部曲線529之交點,分 〇 別設為上部左侧交點555、上部中央交點557、上部右侧交 點 559。 如此一來,第1半圓狀端部曲線529之左端551與上 部左側交點555之間的距離(第1半圓狀端部曲線529上之 距離),即相當於或鞘大於上部左侧交點555與上部中央交 點557之間的距離(第1半圓狀端部曲線529上之距離)。 此外,同樣地,第1半圓狀端部曲線529之右端553 © 與上部右側交點5 5 9之間的距離(第1半圓狀端部曲線5 2 9 上之距離),即相當於或稍大於上部右側交點5 5 9與上部中 央交點557之間的蓝離(第~士 ·半補龄端部"曲减5泌土之距r -離)。 如此,藉由設置引導部523,引導部523(貫通孔535、 537、539)成為在中央部位527之中央部側(在寬度方向靠 中央部之處)朝上下前後方向延伸而設置。 另外,亦可為將中央之引導部523X貫通'孔535)去除 而將引導部523作成2個之構成’或亦可為將中央之引導 51 321747 201028107 部523(貫通孔535)作成2個,佶甘+ t X Z個使其中一個引導部朝中央稍 罪左側移動,使另一方引導部朝中央稍靠右侧移動’藉此 設置4個引導部(長圓狀貫通孔)之構成。再者,亦可為將 朝上下前後方向延伸為較長之引導部設置5個以上複數個 於中央部位527之中央側(在寬度方向#中央之處)之構 成。 此外引導構件509係構成為具備前述之中央部位 與板狀第1側方部位(左側之側方部位)54卜及板狀第2 側方雜(右側之側方部位)543。第丨側方部位⑷係為在❿ 中央部位527之寬度方向之一端部側(左側)中的中央部位 527之下側,一體設於中央部位527。第2側方部位543 係為在中央部位527之寬度方向之另一端部側(右侧)中的 中央部位527之下側,一體設於中央部位527。 再者’構成為一對中央部位卡合部561(參照第49圖 (b) 等)卡合於一對中央部位被卡合部563(參照第46圖 (c) ) ’左側之第1侧方部位卡合部565(參照第49圖(a)) ❹ 卡合於第1侧方部位被卡合部567(參照第46圖(c)),右 側之第2側方部位卡合部569(參照第49圖(a))卡合於第2 匈方部位被卡合部571(參照第46圖(c)),而使引導構件 5〇9 —體設於帽體μ?。 一對中央部位卡合部561係在各側方部位541、543 附近形成於中央部位527,而一對中央部位被卡合部563 係毁於帽體507之側方。第1侧方部位卡合部565係設於 第1側方部位541,而第1侧方部位被卡合部567係設於 52 321747 201028107 帽體507之左斜後側。第2側方部位卡合部569係設於第 2侧方部位543,而第2側方部位被卡合部571係設於帽體 507之右斜後側。 更詳而說明之,第1側方部位541係以與中央部位527 大致相同厚度形成為短帶狀。再者,第1側方部位541之 長度方向之一端部係連接於第1半圓狀端部曲線529之下 端部側(左下端部侧)。此外,第2側方部位543係相對於 通過引導構件509之中心在上下前後方向展開之平面,與 ® 第1側方部位541對稱設置。藉此,使第1側方部位541 之寬度方向之一端部(下端部)位於中央部位527之第2半 圓狀端部曲線531之左側之大致延長線上,且使第2侧方 部位543之寬度方向之一端部(下端部)位於中央部位527 之第2半圓狀端部曲線531之右側之大致延長線上。 引導構件509係可相對於帽體507自由裝卸,藉由將 形成於引導構件509之中央部位527的一對中央部位卡合 ❹部561,與設於帽體507之一對中央部位被卡合部563卡 合,而使設置於帽體507之引導構件509不易於從帽體507 分離。 例如,中央部位卡合部561係由被視為剛體的第1中 央部位卡合部(從中央部位527稍突出於此外侧的突起) 573(參照第49圖(a))、及具備彈性之第2中央部位卡合部 575(參照第49圖(a))所構成。另外,第48圖(a)係為中央 部位被卡合部563之側面圖,第48圖(b)係為第48圖(a) 之XLVHIB箭頭圖。 53 321747 201028107 再者,在將引導構件509設置於帽體507時(使第1 中央部位卡合部573卡合於中央部位被卡合部563時),第 2中央部位卡合部575係抵接於帽體507(中央部位被卡合 部563或其周邊)而彈性變形,而使引導構件5〇9設置完成 於帽體507時(使第1中央部位卡合部573卡合完成於中央 邛位被卡合部563時),係使第2中央部位卡合部575復 原。藉由此經復原的第2中央部位卡合部575,使暫時設 置於托體507之引導構件509不易於從帽體507分離。 亦即,即使是移動面罩板503等,將外力施加於帽體 507或引導構件509或面罩板503之情形下,引導構件5〇9 亦不易於從帽體507分離。另外,中央部位卡合部561或 中央。卩位被卡合部563係設於不會與面罩板5〇3干擾的位 置。 另外,第42圖(a)係為顯示引導構件5〇9之中央部位 卡。邛561卡合於帽體5〇7之中央部位被卡合部5⑽之狀 態的圖,且為顯示第41圖所示之XLIIHUU之部分剖面 圖。 帶狀第1側方部位541或帶狀第2側方部位543之長 度的,,係稍小於第2半圓狀端部曲線531之長度一半的 第1側方位卡合部565係由在厚度方向貫通第】側 部位541之2個貫通孔579、581所構成。 之中,成ΐ 1侧方部位卡合部565之2個貫通孔579、581 一^貫通孔(後方貫通孔)581,係設於第工側方部位 之别端部(在第1側方部位541之長度方向中央部位 321747 54 201028107 527之相反侧的端部)附近,而構成第1側方部位卡合部565 之2個貫通孔579、581之中之另一個貫通孔(前方貫通 孔)579,係在第1侧方部位541之長度方向設於中央部位 卡合部561與後方貫通孔581之間(例如大致中央部)。 第2側方部位卡合部569亦與第1侧方部位卡合部5防 之情形相同’係由後方貫通孔581與前方貫通孔579所構 成’而第2側方部位卡合部569之各貫通孔579、581係相 ◎ 對於通過引導構件509之中心在上下前後方向展開之平 面’與第1側方部位卡合部565之各貫通孔579、581對稱 設置。 如第46圖(c)及第47圖所示,第1側方部位被卡合 部567係由在帽體507之開口部(下端部邊緣)附近從帽體 5〇7之内壁稍突出於帽體507内侧的2個突起(前侧突起與 後側突起)583所構成。第2側方部位被卡合部571係相對 於通過帽體507之中心在上下前後方向展開之平面,與第 © 1側方部位被卡合部567對稱設置。亦即,各侧方部位被 卡合部567、571係由2個前侧突起583與2個後側突起 583所構成。 另外’第47圖(a)係為側方部位被卡合部567、571 及後述之帽體卡扣部585之側面圖,第47圖(c)係為第47 圖(a)之XLVIIC箭頭圖,第47圖(b)係為第47圖(c)之 XLVIIB箭頭圖,第47圖(d)係為顯示第47圖(b)之 XLVIID-XLVIID 剖面圖。 , 在第1側方部位卡合部565卡合於第1側方部位被卡 55 321747 201028107 合部567之狀態下,第1側方部位541係抵接於帽體507 之内壁。此外,第1侧方部位卡合部565卡合於第1側方 部位被卡合部567之狀態下,引導構件509(第1側方部位 54i)係被限制相對於帽體507朝上下方向之移動,而可相 對於帽體507朝帽體507之前後方向(帽體507之内周方向) 稍微移動。在帽體507之厚度方向,係形成可朝帽體507 之内側移動。另外,帽體507之在厚度方向之移動,係構 成為藉由將内帽網517設置於帽體507而被限制。在第2 側方部位卡合部569卡合於第2側方部位被卡合部571之 ❿ 狀態下,亦與第1側方部位卡合部565卡合於第1側方部 位被卡合部5 6 7之狀態相同。 在將引導構件509設置完成於帽體507之狀態下,係 第1側方部位卡合部565卡合於第1側方部位被卡合部 567,而第2侧方部位卡合部569卡合於第2侧方部位被卡 合部571,中央部位卡合部561卡合於中央部位被卡合部 563。再者,引導構件509係牢固地設置於帽體507。 ◎ 此外,在將引導構件509設置完成於帽體507之狀態 下,引導構件509之下側緣(第2半圓狀端部曲線531與各 侧方部位541、543之下端部),係在帽體507之邊緣(開口 部)之内侧附近沿著帽體507之邊緣延伸。再者,在將引導 構件509設置完成於帽體507之狀態下,若從下側朝向上 侧觀看帽體507或引導構件509,帽體507之邊緣係形成 為大致圓環狀(前後方向之直徑較寬度方向之直徑大的圓 環狀)。相對於此,引導構件509係形成為在後方些許之部 56 321747 201028107 各侧方部位541、543之前端部彼關微分離)的馬 樣地忐外,引導構件509亦可為與帽體507之邊緣同 樣地成為圓環狀之構成。 第侧方。P位被卡合部567之處及第2側方部位被 θ。口1^ 571之處,係形成有突出量(朝帽體507内側的突出 較構士成此/被卡合部567、571之突起583大的突起所 之#部(由4個突起所構成之帽體卡扣部)585(參照 46圖(c)、第47圖)。帽體卡扣部585係為用 帽網517之部位。 在引導構件509之中央部位527之内射之第 狀端4曲線531附近’形成有與帽體卡扣部585同樣構成 〇卡扣部(由4個突起所構成之引導構件卡扣部)撕(泉昭 第49圖⑹、第51圖)。引導構件卡扣部阳亦為用以卡 扣内帽網517之部位。 料,第51圖(a)係為引導構件卡扣部之令位於前方 ❿之引導構件卡扣部587之側面圖,第Η圖⑹係為第Η 圖⑷之UC箭頭圖,第51圖⑻係為第51圖(〇之LIB 箭頭圖,第51圖(d)係為第顯示51圖⑻之ud_ud剖面 此外,第51圖(e)係為引導構件卡扣部之中位於後戈 之引導構件卡扣部587之側面圖,第51圖⑻係為第51 圖⑹之UG箭頭圖,第51圖⑴係為第㈣⑷之… 箭頭圖’第51圖⑻係為顯示第51圖⑴之lih_uh剖面 圖0 321747 57 201028107 引導構件509之引導構件卡扣部587係相對於通過引 導構件509之中心在上下前後方向展開之平面對稱設置。 藉此,在將引導構件509設置完成於帽體507之狀態下, 卡扣部585、587合計共設置於8處。 再者,在將引導構件509設置完成於帽體507之狀態 下,將内帽網517之被卡扣部589卡扣於帽體卡扣部585 與引導構件卡扣部587,而將内帽網517設置完成於帽體 507時,引導構件509之各侧方部位541、543係由帽體507 與内帽網517之被卡扣部589所包夾,而使引導構件509 ❿ 之各侧方部位541、543與帽體507之内壁相接,如前所述, 成為引導構件509之各側方部位541、543相對於帽體507 大致固定地設置(參照第42圖(b)、第42圖(c))。另外, 第42圖(b)係為顯示第41圖之XLIIB-XLIIB剖面圖,第 42圖(c)係為顯示第41圖之XLIIC-XUIC剖面圖。 各側方部位541、543之角部係形成為圓角。亦即, 第1側方部位541或第2側方部位543之長度方向之前端 ◎ 部(與中央部位527相反之側的端部)2處角部(在上下方向 係位於兩端部之角部)之外形線,從側方部位541、543之 厚度方向觀看時’係形成為1/4圓弧狀(參照第49圖(&) 之元件付號591)。再者,在側方部位541、之其他部 位(為長度方向之中間部且在上下方向為下端部),角部亦 形成為圓角(I照第49圖(a)之元件符號593)。 藉由將各側方部位54卜543之角部形成為圓角,即 可防止因為應力集中所導致引導構件509之破損,此外, 321747 58 201028107 亦可防止引導構件509對於帽體5〇7或面罩板5〇3或保護 帽501之戴用者造成損傷。 然而,如前所述,引導構件509之引導部523係例如 由3個長圓狀貫通孔535、537、539所構成。與此對應, 面罩板503之卡合部525係由3個圓柱狀部位595所構成 (參照第45圖)。 再者,構成卡合部525之圓柱狀部位595係分別與構 成引導構件509之引導部523之3個貫通孔535、537、539 ® 卡合(圓柱狀部位595進入貫通孔535、537、539),藉此 引導面罩板503,俾在收納位置P501與覆蓋位置P503之 間移動。 更詳而說明之,長圓狀貫通孔535、537、539之寬度 B501係形成較圓柱狀部位595之外徑D501稍大(參照第45 圖(b))。此外,在圓柱狀部位595之兩端部,係一體設置 有外徑較圓柱狀部位595之外徑大的圓板狀凸緣(flange) ❹部599、601,藉此而形成有卡合構件597(參照第45圖(a))。 如第52圖(a)所示,在面罩板503之上端部,係一體 設有用以設置卡合構件597之半圓板狀設置部603。在半 圓板狀設置部603之中央部,係形成有將半圓板狀設置部 603在其厚度方向貫通的貫通孔(内徑較卡合構件597之圓 柱狀部位595之外徑D501稍大的貫通孔)605。另外,設置 部603或貫通孔605係與引導構件509之3個貫通孔535、 537、539對應而設於3處。 再者’面罩板503之設置部603與引導構件509之中 59 321747 201028107 央部位527係進入設於圓柱狀部位595之兩端部之各凸緣 部599、601之間’而使面罩板5〇3之設置部603與引導構 件509之中央部位527在凸緣部599、601被夾入,而使圓 柱狀部位595貫通引導部523之長圓狀貫通孔535、537、 539與設置部603之圓形貫通孔6〇5 ^藉此,面罩板5〇3 相對於帽體507或引導構件5〇9移動時,面罩板5〇3係成 為僅在構成引導部523之貫通孔535、537、539之大致長 度方向移動。 另外,由圓柱狀部位595與各凸緣部599、601所構 成之卡合構件(附帶凸緣構件)597,係由在一方端部具備有 凸緣部599之第1筒狀構件6〇7與在另一方端部具備有凸 緣部601之第2筒狀構件6〇9、及沿著各筒狀構件6〇7、_ 之中〜軸貝通且藉由鉚接將各筒狀構件6〇7、6〇9 一體化之 鉚釘(revet)611所構成。 在面罩板503位於收納位置P501之狀態下,附帶凸 =構件597之圓柱狀部位595係抵接於各長圓狀貫通孔 覆I、537、539之上端部。另一方面,在面罩板503位於 覆盖位置P503之狀雜下,附帶几絡 ▼緣構件597之圓柱狀部位 係抵接於各長圓狀貫通孔咖、53?、娜之下端部。 此外,在保護巾冒5(n,係與保護帽卜2〇1同樣地,謂 有用以保持面罩板5〇3位於收納位置ρ5〇ι或覆蓋位置 3之狀態之保持手段613。在此,料細 形成有引導部523之3個長 圓狀貫通孔535、537、539 321747 60 201028107 之中存在於左右側的2個長圓狀貫通孔537、539之寬度係 為一定。另一方面,形成有引導部523之3個長圓狀貫通 孑L 535、537、539之中存在於中央的長圓狀貫通孔535之 寬度係在其長度方向之端部附近變得稍小(參照第45圖 (b))。藉此,面罩板503即可在收納位置P501或覆蓋位置 P503維持此位置。 更進一步詳細說明之,如第45圖(b)所示,存在於引 導構件509中央之長圓狀貫通孔(中央貫通孔)535之上端 〇 部位615係以圓弧形成為馬蹄形狀。以圓弧狀形成為馬蹄 形狀之上端部位615之圓弧直徑D503,係相等於或稍大於 附帶凸緣構件597之圓柱狀部位595之外徑D501。 上端部位615之兩端部617彼此之距離(圓弧狀且為 馬蹄形狀上端部位615之出口之寬度方向之距離)L501,係 成為較附帶凸緣構件597之圓柱狀部位595之外徑D501 稍小。再者,係構成為當位於長圓狀中央貫通孔535之長 ©度方向之中間部的附帶凸緣構件597移動至長圓狀中央貫 通孔535之上端部位615時,附帶凸緣構件597之圓柱狀 部位595會與上端部位615之兩端部617接觸,而使引導 構件509之一部份彈性變形,且兩端部617間之距離L501 大到圓柱狀部位595之外徑D501之值。再者,若移動附帶 凸緣構件597而使附帶凸緣構件597之圓柱狀部位595位 於上端部位615,則各兩端部617即復原,而保持附帶凸 緣構件597之位置。 在兩端部617、與在長圓狀貫通孔535之下端側與兩 61 321747 201028107 端部617距離達一定距離的離間部位619之間,係隨著從 該離間部位619朝向兩端部617,長圓狀貫通孔535之寬 度會一點一點逐漸變窄。亦即,在離間部位619與兩端部 617之間係形成有錐形(taper)部621。藉此,在使面罩板 503從覆蓋位置P5〇3移動至收納位置P501時,附帶凸緣 構件597之圓柱狀部位595不會突然抵接於馬蹄形狀之上 端部位615之兩端部6Π,而可防止上端部位615之兩端 部617之損傷。 另外’長圓狀貫通孔535之下端部側亦形成為具備有 ◎ 與上端部側相同的錐形部等。此外,為了使馬蹄形狀之兩 端部617易於彈性變形,在馬蹄形狀之兩端部6Π之外側 附近’係設有一對貫通孔(將引導構件509之中央部位527 在其厚度方向貫通之圓形狀之2個貫通孔)623。 另外’亦可不將上述貫通孔623設於長圓狀貫通孔535 之上端部側,而設於長圓狀貫通孔535之下端部側,或除 了設於長圓狀貫通孔535之上端部側外,亦將上述貫通孔 ◎ 623設於長圓狀貫通孔535之下端部侧。 再者,亦可為:不將上述之保持手段613等設於中央 之長圓狀貫通孔535,而設於左右長圓狀貫通孔537、539 之構成,或除了將上述之保持手段613設於中央之長圓狀 貫通孔535外,亦設於左右長圓狀貫通孔537、539之構成。 然而,在設於引導構件509之中央部位527之長圓狀 貫通孔535、537、539之周邊,係設有稍向於中央部位527 内侧凹入之凹部625。此凹部625係具備預定的寬度’且 62 321747 201028107 設置成包圍各長圓狀貫通孔535、537、539。此外,如上 所述設於面罩板503之上端部的設置部603,亦設置成稍 凹陷於面罩板503之内側(參照第52圖(b)、第53圖)。在 此等3個凹部625附近中之引導構件5〇9之中央部位527 的第2半圓狀端部曲線531之處,係設有3個突起627。 此等3個突起627係在引導構件509之中央部位527之厚 度方向突出於中央部位527之前侧(外侧)。 Ο 在使用與3個貫通孔535、537、539對應設置的3個 附帶凸緣構件597並於引導構件5〇9設置面罩板5〇3之狀 下’面罩板5 0 3之上端部之3處係經由附帶凸緣構件5 9 7 支撐於引導構件509 ’而設於面罩板503之上端部的設置 部603係進入設於中央部位527之凹部625,並且面罩板 503之内側之面係例如將詳如後述的墊圈(阳^驵)631夾 於其間而間接地抵接於中央部位527之各突起627。 再者,在將設置有面罩板503之引導構件509設置於 ◎巾目體507之狀態下,係在面罩板5〇3之外侧之面與帽體507 之前側之半圓弧狀邊緣之間形成有些微的間隙6 2 9 (參照 第39圖)。 藉此,在常態(站立的戴用者僅覆蓋保護帽5〇1之狀 心)下,面罩板503之上端部之3處係經由附帶凸緣構件 哪讀於引導構請,再者,面罩板503=m 例如將詳如後述的墊圈631夾於其間而間接地抵接於中央 部位527之突起627,而使面罩板503支撐於引導構件、 5〇9,且使面罩板503在收納位置p5〇1與覆蓋位置p5〇3 321747 63 201028107 之間作圓弧狀移動。 此外,在將設置有面罩板503之引導構件509設置於 帽體507之狀態下,當提起面罩板503下端之方向或將面 罩板503從戴用者顏面離開之方向之外力施加於面罩板 503時,在面罩板503之外側之面與帽體507之前側之圓 弧狀邊緣之間,不再有些微的間隙629,而面罩板503之 外側之面係例如將詳如後述之墊圈631夾於其間而間接地 抵接於帽體507之前側之圓弧狀邊緣,而限制由於上述外 力所造成面罩板503的轉動。 © 亦即,面罩板503係在其上端部之設置部603卡合於 引導構件509。此外,面罩板503係在其下側部位(覆蓋帽 體507之戴用者顏面的部位),被突起627與帽體507之前 侧之半圓弧狀邊緣所包夾而與突起627與帽體507之前側 之半圓弧狀邊緣之任一者卡合。再者,防止面罩板503大 幅晃動。 另外,上述之卡合之部位以外之面罩板503的部位, 0 係與引導構件509或帽體507隔著些微的間隙而相對向。 在設於引導構件509之中央部位527之3個突起627 及其周邊、與形成有間隙629之帽體507邊緣及其附近, 係黏貼有例如板狀的墊圈(低摩擦構件;防止損傷材料)6 31 (參照第44圖(a)、第46圖(c))。藉此,面罩板503(除設 置部603或帽舌217外)不會再接觸引導構件509或帽體 507,而使面罩板503能以較小摩擦係數移動於收納位置 P501與覆蓋位置P503之間,並且防止進入帽體507之戴 64 321747 201028107 用者視界的面罩板503之部位(第52圖(a)等所示之ANSI 規格的光學特性範圍510)受到損傷。 設於引導構件509之中央部之墊圈631A係形成為 「1:7」字形,以夾著中央長圓狀貫通孔535之方式,從引 導構件509之下端朝向上端,設成較其他墊圈631長。藉 此,即可更加確實防止對於面罩板503造成損傷。 茲針對設於引導構件509之中央部位527之長圓狀各 貫通孔535、537、539、形成於此等貫通孔535、537、539 0 周圍之凹部625、與引導構件卡扣部587之位置關係更詳 細說明。 如前所述,此外,亦如第43圖(b)所示,引導構件卡 扣部587係設於4處。位於最左側之引導構件卡扣部587A 係在第2半圓狀端部曲線531之延伸方向,位於左侧之中 央部位卡合部561A與左侧之貫通孔537之間之大致中央, 接著位於左侧之引導構件卡扣部587B係在第2半圓狀端部 G曲線531之延伸方向,與左側之貫通孔537之凹部625鄰 接’而位於左側之貫通孔537與中央之貫通孔535之間。 此外’位於右侧之2個引導構件卡扣部5870 587D係相對 於通過引導構件509之中心而在上下前後方向展開之平 面’與右側之引導構件卡扣部587A、587B對稱設置。 由於在上述之位置設有引導構件卡扣部587,因此可 避免引導構件卡扣部587與引導構件509之引導部523之 干擾’並且可將内帽網517設置於引導構件509之適當位 置’而可與内帽網517適當地承受施加於帽體507之外力。 65 321747 201028107 此外’使耳帶(顏帶)515之被卡扣部633卡合於帽體 卡扣部585中之設於最左侧之卡扣部585a或接著設於左側 之卡扣部585B(參照第46圖(〇)、及引導構件卡扣部5打 中之設於最左側之卡扣部587A(參照第仏圖⑽,再者, 使另-耳π(顯帶)515之被卡扣部633卡合於帽體卡扣部 585中之。又於最右側之卡扣部娜卩或接著設於右側之卡扣 部M5C(參照第46圖(c))、及引導構件卡扣部撕中之設 於最右側之卡扣部587D(參照第43圖⑽,而可將各顆帶 515 〇又置於巾目體507或弓f導構件5〇9之適當位置,且可使❹ 保沒巾s 501 t戴用者不會感到不舒服而戴用保護帽5〇1並 ❹㈣帶515將保護帽5G1固定在戴用者頭部。 另外’如同所理解,帽體卡扣部585係設於帽體507 之後側’而引導構件5〇9係設於帽體507之前側,因此帽 體卡扣部585係位於比引導構件卡扣部587更後側之處。 、在使顆帶515之被卡扣部633卡合於帽體卡扣部585 或引V構件卡扣部587之後,將内帽網517之被卡扣部589 :合於帽體卡扣部585或引導構件卡扣部587,藉此使顆 ▼ 515(被卡扣部633)或内帽網517(被卡扣部589)—體地 »又置於帽體507或引導構件5〇9。另外,内帽網517係相 對於中目體507或引導構件5〇9易於自由裝卻,而暫時設置 之内巾目網517係不易於從帽體5G7或引導構件509脫落。 再者’在保護帽501中,係引導構件509之各侧方部 位541、543與顆帶515之被卡扣部633由帽體507與内帽 網517之被卡扣部589所包夾,而一體設置於帽體5〇7(參 66 321747 201028107 照第42圖(b))。 依據保護帽501,由於引導構件509係具備具球面狀 曲面而形成為板狀的中央部位527,而引導部523係形成 於中央部位(例如在寬度方向靠中央部位527之中央之處) 527,因此形成所謂的狭導槽(narrowSuide) ’相較於將引 導部523設於中央部位527之侧方侧(寬度方向之各端部侧) 之情形,可順暢地進行面罩板503之進出(在收納位置P501 與覆蓋位置P503之間的移動)° ® 此外,依據保護帽501 ’由於引導構件509係具備中 央部位527與各侧方部位54卜543而構成,在各侧方部位 541、543附近形成於中央部位527之一對中央部位卡合部 561 (561A、561B)係與設於帽體507之一對中央部位被卡合 部563卡合,而形成於各侧方部位541、543之侧方部位卡 合部565、569係與形成於帽體507之側方部位被卡合部 567、571卡合,因此在使面罩板503進出時,可使引導構 ❹件509相對於帽體507的晃動減少。 亦即,使面罩板503進出時,由於以引導構件509引 導面罩板503,因此以朝帽體507之寬度方向延伸^之軸C501 為中心之旋轉力矩(moment)施加於引導構件509,而此旋 轉力矩雖從引導構件509傳遞至帽體507,但卡合於帽體 507之中央部位被卡合部563之引導構件509之中央部位 卡合部561成為支點,而卡合於帽體507之侧方部位被卡 合部567、571之引導構件509之側方部位卡合部565、569 係承受旋轉力矩,因此可使上述晃動減少。 67 321747 201028107 此外,將引導構件509之側方部位卡合部565、569 在左側設置2處、在右織置2處,因此可更加減少晃動。 再者,左個财雜卡合部邮_之後側之侧方部 位卡合部(貫通孔581)、與右側之2個側方部位卡合部娜 中之後側之側方部位卡合部(貫通孔581)係位於帽體5〇7 之後端部附近’因此成為支點之中央部位卡合部561盘後 側之側方部位卡合部565之間的距離會變大,而可使晃動 爭加;述少。 再者,依據保護帽5(Η,由於引導構件5〇9之引導部 523係由3個長圓狀貫通孔咖、咖、⑽所構成,面罩 板5〇3之卡合部525係由3個圓柱狀部位595所構成,且 圓柱狀雜595之各個係構成為藉由分別卡合於3個貫通 孔53=、537、539而引導面罩板5〇3而在收納位置ρ5〇ι 與覆盍位置P5G3之間移動,因此可用簡單的構成,使面罩 板⑽相對於引導構件5Q9之晃動減少,並且使面罩板5〇3 相對於引導構件5〇9順暢地移動。 另外’以面罩板503而言,亦可採用僅覆蓋戴用者顏 =半部的半面型者。此外,亦可以與第1實施形態之面 反同樣方式形成面罩板5〇3。亦即,例如第圖及第Η =所不,亦可形成為厚度隨著從巾央部朝向周邊部逐 薄之形狀。 【圖式簡單說明】 實施形態之保護 第1圖係為戴用者戴用本發明之第 帽1時之斜視圖。 321747 68 201028107 第2圖係為戴用者戴用保護帽1時之正面圖。 第3圖係為戴用者戴用保護帽1時之侧面圖。 第4圖係為戴用者戴用保護帽丨時之斜視圖。 第5圖係為戴用者戴用保護帽丨時之正面圖。 第6圖係為戴用者戴用保護帽1時之側面圖。 第7圖(a)及(b)係為保護帽j之剖面圖。 第8 ®係為從内侧觀看保護帽1之圖。 ❹ 第9圖係為顯示將引導構件11與面罩板5組裝之狀 態之斜視圖。 第10圖係為顯示將引導構件11與面罩板5組裝之法 態之斜視圖。 第圖係為顯示面罩板5之概略構成之斜視圖。 第圖係為顯示面罩板5之概略構成之正面圖。 第13圖係為顯示面罩板5之概略構成之側面圖。 ❹ 第14圖係為苐12圖之仍箭頭圖。 第15圖係為, 勹頌不第12圖之n-XV剖面的圖。 第16圖係為題+樂 勹-員不第12圖之χνΐ—χνι_剖面的圖。 第17圖係為顧干 第㈣在: 導構件11之概略構成之正兩圖。 f 18圖係為苐Π圖之咖箭頭圖。 弟19圖係為塗17tsj 々 少第17圖之κιχ箭頭圖。 應之=〇圖係為顯示面軍板5之剖面圖且為與第托圖對 護帽她本㈣策彻態之保 321747 69 201028107 第 第 第24圖係為從内側觀看保護帽201之圖 第25圖係為從内側觀看保護帽201之圖 第26圖係為第23圖 之 XXVI-XXVI 剖面。 第27圖係為顯示保持手段261之具體構成圖。 第28圖係為顯示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 之概略構成圖。 1 t第29圖係為顯示保護帽301之帽體303與常用之保 護帽之帽體300之外形差異的圖。 ” 第30圖係為保護帽301之剖面圖。 第31圖(a)至⑷係為顯示戴用者戴用保護 站能66區1。 〜
^ 32圖係為顯示内側構件321之概略構成之斜視 第33圖係為第28圖之mm-mill剖面圖。 第34圖係為顯示保護帽301之變形例之圖。 第35圖(a)及(b)係為顯示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之 保護帽351之概略構成圖。 第36圖(a)及(b)係為顯示保護帽351之概略構成圖。 第37圖係為第36圖之χ部之放大圖。 第38圖係為顯示本發明之第5實施形態之保護帽之 概略構成之分解斜視圖。 第39圖係H保護帽之概略構成之剖面圖。 第40圖係為保護帽之正面圖,且為第⑽圖之处箭 321747 70 201028107
41圖係為保護帽之底 頭圖。 面圖,且為第39圖之XLI箭 第42圖(a)至(c)係為顯示帽體與引導構件之卡合狀 態、帽體與顎帶或内帽_咖。d〇之卡合狀態的圖。 第43圖⑷及(b)係為顯示引導構件與面罩板之组裝 體的圖。 第44圖(a)及(b)係為顯示引導構件與面罩板之組褒 第46圖(a)至(c)係為顯 第47圖(a)及(b)係為顯 合部之圖。 示帽體之概略構成圖。 示設於帽體之側方部位被卡 第45圖(a)及(b)係為顯 細内容的圖。 示引導構件之引導部等之詳 示設於帽體之中央部位被卡 第48圖(a)及(b)係為顯 0 合部之圖。 第49圖⑷及⑹係為顯示引導構件之圖。 第50圖(a)至(〇係為顯示引導構件之圖。 圖 第51圖⑷至00係為顯示弓I導構件卡扣部之 第52圖⑷至⑷係為顯示面罩板之圖。 第53圖⑷及㈦係為顯示面罩板之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201、301、奶1、501 保護帽 3 、 203 、 300 、 303 、 353 、 507 帽 321747 71 201028107 5、205、305、503 面罩板 7、207、505 引導手段 9、209 開口部 10 帽舌部 11、211、509 引導構件 13、213、313、367、523 引導部 15、215、311、363、525 卡合部 17、217、319、360 帽舌(帽舌部) 19、219、323、527 中央部位 21、221、541 第1側方部位 23、223、543 第2側方部位 25、29、229 基端部側部位 27、31、227、231 前端部側部位 33、41、233、24卜325 立起部位 35、43、235、243 連結部位 37、267 ' 269、317、33卜 333、335、337、365、583、627 突起 39、47 長孔 51、59、25卜259 卡合片 55、255 傘部 63 被卡合部 65 溝 67、69、510、595 部位 70 引導凹部 71、71A、71B、271、271A、271B、339、339A、339B 卡扣部 73 本體部 75、275、625 凹部 237、245 曲面 239、247 長孔 249、'257 端面 253 基端部 261、329、613 保持手段 72 321747 201028107
263 > 265 缺口 307 、 359 315 ' 361 ' 535 、 537 、 539 、579 、 581 、 321 内侧構件 327 355 第1面罩板 357 369 、 371 擋止部 511 513 撞擊吸收構件 515 517 内帽網 519 ❹ 521 帽體帽舌部 529 第1半圓狀端部曲線 531 第2半圓狀端部曲線 533 空間 545 547 下部中央交點 549 551 左端 553 555 上部左側交點 557 559 上部右側交點 561 > 561A ❹ 563 中央部位被卡合部 565 第1側方部位卡合部 567 第1侧方部位被卡合部 569 第2側方部位卡合部 571 第2側方部位被卡合部 573 第1中央部位卡合部 575 第2中央部位卡合部 585 、 585A 、585B、585C、 585D 587 、 587A 、587B 、 587C 、 587D 耳部 605、623 貫通孔 突出部位 第2面罩板 組裝體 顎帶 帽體本體部 下部左侧交點 下部右側交點 右端 上部中央交點 中央部位卡合部 帽體卡扣部 引導構件卡扣部 73 321747 201028107 589 、 633 被卡扣部 591 圓弧 593 圓角 597 附帶凸緣構件 599 、 601 凸緣部 603 設置部 607 第1筒狀構件 609 第2筒狀構件 611 鉚釘 615 上端部位 617 兩端部 619 離間部位 621 錐形部 629 間隙 631 ' 631A 墊圈 A6 箭頭 Bl 、 B501 寬度 Cl ' C3 ' C201 ' C301 ' C501 軸 Dl 、 D501 外徑 D503 直徑 EY 眼睛 Lll ' L21 ' L31 、 L32 光程長度 L501 距離 PI ' P201 ' P301 、 P501 收納位置 P3、P203、P303、P307、P3H、P503 覆蓋位置 P305、P309 推升位置 Rl、R2 光程 74 321747

Claims (1)

  1. 201028107 七、申請專利範圍: ι· 一種面罩構件,係設置於用以保護戴用者頭部之帽體, 以覆蓋前述戴用者之顏面者,其特徵為: 該面罩構件係以透明體或半透明體形成為彎曲的 板狀,而隨著從中央部朝向周邊部,厚度逐漸變薄。 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面罩構件,其中, 前述戴用者之顏面側、即内側的面係形成為凹狀, Ο 左右方向之曲率半徑係形成為較上下方向之曲率半徑 小’而左右方向之厚度變化的比例,係形成為較上下方 向之厚度變化的比例大。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面罩構件,其中, 具備本體部與帽舌部而構成; 前述本體部係形成為前述彎曲的板狀; 前述帽舌部係在 反側彎曲突出。 月’J述本體部下方朝向本體部之相 Ο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面轉件,其巾, 具備本體部與帽舌部而構成; 前述本體部係形成為前述f曲的板狀; 反側部係在前述本體部下方朝向本體部之相 ”請專利_第3項之面罩構件,㈠, 寬度寬度方向之中央部,係形成有以預 '又σ 1 I本體部内锄的回。 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面罩構件,其中, 321747 75 201028107 7. 9. 宽产舌部寬度方向之中央部’係形成有以預定 寬度向别述本體部内側凹入的凹部。 : = 係安裝於保護戴用者之頭部之帽體,用 别述戴用者之顏面者,其特徵為且有· 用以以透明體或半透明體形成為料的板狀, 用以覆盍前述戴用者顏面;及 而 田Ρ為了防止飛來物接觸前述戴用者之身 一體形成於前述本體部之下端部。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面罩構件,盆中, ^前述帽舌部寬度方向之中央部,係設有朝向前述 戴用者側凹入並朝下端側開放的凹部。 一種保護帽,其特徵為具有: 令請專利_第7項之面罩構件; 帽體,用以保護戴用者頭部;及 播彼引導Ϊ段’用以引導前述面罩構件,以使前述面罩 〜可在别述面罩構件收納於前述帽體的收納位置與 動k面罩構件覆蓋别述戴用者顏面的覆蓋位置之間移 —在使m述面罩構件位於前述收納位置之狀態下,於 有罩構件之知舌部與前述帽體之帽舌部之間形成 10·—種保護帽,其特徵為具有·· t請專利範圍第&項之面罩構件; 帽體,用以保護戴用者之頭部,·及 321747 76 201028107 引導手段,用以引導前述面罩構件,以使前述面罩 構件可在則述面罩構件收納於前述帽體的收納位置與 前述面罩構件覆蓋前述戴用者之顏面的覆蓋位置之間 移動; 在使前述面罩構件位於前述收納位置之狀態下,於 前述面罩構件之帽舌部與前述帽體之帽舌部之間形成 有間隙。 ❹ ❹ 321747 77
TW099101324A 2009-01-19 2010-01-19 Shield member and protective jelmet TW201028107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08953 2009-01-1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028107A true TW201028107A (en) 2010-08-01

Family

ID=423399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9101324A TW201028107A (en) 2009-01-19 2010-01-19 Shield member and protective jelmet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2) US20110277224A1 (zh)
EP (2) EP2387898A4 (zh)
JP (2) JP4996748B2 (zh)
KR (2) KR101571070B1 (zh)
CN (1) CN102281783B (zh)
TW (1) TW201028107A (zh)
WO (1) WO201008266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993044B2 (en) * 2012-02-28 2018-06-12 Adolfo Nava Garcia Helmet with eye protection
JP5840807B1 (ja) * 2015-03-20 2016-01-06 加賀産業株式会社 頭部保護用ヘルメット
CN105769439B (zh) * 2016-03-01 2018-05-08 宁波吉欧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防护面屏
GB2552547A (en) * 2016-07-29 2018-01-31 Smallwood Ioan A helmet
WO2018190892A1 (en) * 2017-04-12 2018-10-18 Visor Nation Inc. Baseball helmet with visor
US11134741B2 (en) * 2017-05-25 2021-10-05 E.D. Bullard Company Protective helmet with a retractable and removable visor
CN107247334A (zh) * 2017-07-25 2017-10-13 苏州亮宇模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ar光学面罩镜片
AU201814523S (en) * 2018-02-05 2018-08-29 Jsp Ltd Visored helmet
GB2576752A (en) 2018-08-30 2020-03-04 Jsp Ltd Safety helmet
KR102226934B1 (ko) * 2019-03-06 2021-03-11 주식회사 오토스윙 보안 구조체
KR102289469B1 (ko) * 2019-12-17 2021-08-12 주식회사 다테크니끄 헬멧용 쉴드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헬멧
KR102353012B1 (ko) * 2020-01-17 2022-01-21 프로식스 주식회사 안면보호구가 구비되는 작업용 안전 헬멧
US20210227914A1 (en) * 2020-01-23 2021-07-29 Richard J. Brown Low fitting hairline cap
US11617403B2 (en) 2020-05-26 2023-04-0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Face shield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assembly
US11647799B2 (en) 2020-08-03 2023-05-16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Face shield assembly
TWI763586B (zh) * 2021-09-09 2022-05-01 蔡鴻祥 防護帽

Family Cites Families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815508A (en) * 1954-11-15 1957-12-10 Leonard P Frieder Helmet with retractable eye shield
US3514787A (en) * 1968-06-24 1970-06-02 Kennedy Alvin B Jun Collapsible protective hat
US3991422A (en) * 1975-04-21 1976-11-16 Hikogi Saotome Defensive covering for the head
US4028739A (en) * 1976-07-02 1977-06-14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The Navy Ventilated helmet with selected weight distribution
CA1101755A (en) * 1978-02-10 1981-05-26 Canadian Patents And Development Limited Safety helmet for miners
US4432100A (en) * 1982-04-16 1984-02-21 Bates Ronald E Protective helmet visor
US4859048A (en) * 1985-01-11 1989-08-22 Oakley, Inc. Cylindrical lens for sunglasses
US5448780A (en) * 1987-03-05 1995-09-12 Gath; Ricky J. Safety helmet
US5056156A (en) * 1989-11-30 1991-10-15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Administrator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Helmet of a laminate construction of polycarbonate and polysulfone polymeric material
US5283914A (en) * 1990-12-20 1994-02-08 Coal Industry (Patents) Limited Protective helmets
JPH0617303A (ja) * 1992-06-30 1994-01-25 Coal Ind Ltd 保護ヘルメット
FR2698767B1 (fr) * 1992-12-08 1995-01-06 Sextant Avionique Système de maintien d'au moins une visière sur casque.
US5815848A (en) * 1995-07-14 1998-10-06 Oakley, Inc. Impact resistant face shield for sporting helmets
GB9517046D0 (en) * 1995-08-19 1995-10-25 Howat Jonathan M P Protective headwear
WO1997019606A1 (en) * 1995-11-30 1997-06-05 David Winstone Aitken Bennett A safety helme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JP2839240B2 (ja) * 1996-12-11 1998-12-16 株式会社アライヘルメット 消防用ヘルメットにおけるメガネの取り付け構造
JPH10298818A (ja) * 1997-04-18 1998-11-10 Shuichi Koseki ヘルメット用保護メガネ装置
FR2773051B1 (fr) * 1997-12-29 2000-03-17 Gallet Sa Perfectionnement pour casque de protection
ATE296549T1 (de) * 1999-04-08 2005-06-15 Pab Plastika Akrapovic Buzet Helm mit kugelförmigem visier
CN2469735Y (zh) * 2001-01-17 2002-01-09 厦门宇诠复材科技有限公司 安全帽护罩组合结构
JP4531305B2 (ja) 2001-08-03 2010-08-25 ミドリ安全株式会社 顔面保護板付ヘルメット
JP2003082518A (ja) 2001-09-07 2003-03-19 Tanizawa Seisakusho Ltd 顔面シールド付きヘルメット
JP3583407B2 (ja) 2002-02-28 2004-11-04 ミドリ安全株式会社 ヘルメット及びシールド板アセンブリ
JP2005273107A (ja) 2004-03-26 2005-10-06 Tanizawa Seisakusho Ltd ヘルメット
US7389543B2 (en) * 2004-06-30 2008-06-24 Nike, Inc. Optically decentered face shield
US20070016997A1 (en) * 2005-07-21 2007-01-25 William Reddington Safety hard hat and face shield assembly
DE202006000930U1 (de) * 2006-01-21 2006-04-20 Voss-Helme Gmbh & Co. Kg Schutzhelm
JP2008261075A (ja) 2007-04-12 2008-10-30 Tanizawa Seisakusho Ltd 着脱自在なシールド面を有するヘルメット
JP5067119B2 (ja) 2007-10-26 2012-11-07 Dicプラスチック株式会社 ヘルメット
KR101343574B1 (ko) * 2009-01-19 2013-12-27 미도리안젠 가부시키가이샤 보호모
JP3154753U (ja) * 2009-08-11 2009-10-22 スターライト販売株式会社 ソフトバイザー付きヘルメット
EP2844098B1 (fr) * 2012-04-30 2016-06-22 Société Anonyme des Ets. CATU Casque de protection mécanique, électrique et contre les agressions thermiques, pour électricien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40101006A (ko) 2014-08-18
JP2012136821A (ja) 2012-07-19
EP3025604A3 (en) 2016-08-31
KR101571070B1 (ko) 2015-11-23
JP5531043B2 (ja) 2014-06-25
US20110277224A1 (en) 2011-11-17
EP3025604B1 (en) 2017-12-27
JPWO2010082664A1 (ja) 2012-07-05
EP2387898A4 (en) 2014-03-26
CN102281783B (zh) 2015-05-06
JP4996748B2 (ja) 2012-08-08
EP2387898A1 (en) 2011-11-23
US20150223548A1 (en) 2015-08-13
KR20110110309A (ko) 2011-10-06
CN102281783A (zh) 2011-12-14
WO2010082664A1 (ja) 2010-07-22
EP3025604A2 (en) 2016-06-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028107A (en) Shield member and protective jelmet
JP5285715B2 (ja) 保護帽
US20180295924A1 (en) Baseball helmet with visor
EP3366153B1 (en) Protective helmet with flip-up visor/goggles
KR20190022454A (ko) 일체형 고정 시스템 및 탈착식 보안경을 구비한 폼-피팅 보호용 헤드기어
US6363528B1 (en) Protective mask with throat guard for physical games
US10827793B2 (en) Headwear with movable brim
US20170119081A1 (en) Headgear
US20200008506A1 (en) Retention device for use with headwear
US20200008505A1 (en) Head gear with accommodations for hair
JP2008061853A (ja) 機能発揮状態を強調表示できる緩衝部材並びにこれが適用された履物
KR200392531Y1 (ko) 헤드업 방지기구가 구비된 골프 모자
KR101437643B1 (ko) 헬멧
TW201208592A (en) Shield member and protective helmet
KR101443259B1 (ko) 헬멧
JP3132080U (ja) ヘルメットのつば
AU2017204843B2 (en) Swimming Goggle Structure
CA2523968A1 (en) Swim goggles
EP3704983A1 (en) Protective helmet for motorcyclist with sun protection visor
US20120058703A1 (en) Manually propelled flying with embedded elements
KR200175897Y1 (ko) 골프용 헤드업 방지 모자 및 모자의 측면 시야 가리개
US20120191105A1 (en) Device for easily installing and detaching contact lense from an eye
GB2402319A (en) Head harness with adjustable eye shield
TWM468165U (zh) 安全帽鏡片組件
TWM406192U (en) Lens fastening stru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