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0942161A - Cylindrical reel seat and fishing rod - Google Patents

Cylindrical reel seat and fishing rod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0942161A
TW200942161A TW97135202A TW97135202A TW200942161A TW 200942161 A TW200942161 A TW 200942161A TW 97135202 A TW97135202 A TW 97135202A TW 97135202 A TW97135202 A TW 97135202A TW 200942161 A TW200942161 A TW 20094216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eel
seat
nut
cover
foo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971352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Takafumi Harada
Makoto Shimono
Isamu Tokuda
Yasunori Hosoya
Original Assignee
Shimano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no Kk filed Critical Shimano Kk
Publication of TW2009421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942161A/zh

Links

Landscapes

  • Fishing Rods (AREA)

Description

200942161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在裝設於竿體的預定部位之座體,具備 有用來保持捲線器的腳部之罩部的筒狀捲線器座及釣竿。 【先前技術】 作爲筒狀捲線器座,具有下述結構者,即,在作爲裝 〇 設於竿體的預定部位之座體的捲線器座(公報內編號:2 ),具備有作爲罩部之移動罩(公報內編號:3),並且 對形成於座體之螺子部(公報內編號:2〇 ,螺裝螺帽( 公報內編號:4),藉由與螺帽一同螺進移動,可使移動 罩朝捲線器座的軸線方向滑動者(專利文獻1 )。 [專利文獻1]日本實開平7-61號公報(段落〔〇〇〇8〕 ,圖1 )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在前述結構’爲了使外嵌於座體之螺帽體本身與移動 罩一同朝保持捲線器腳之位置與由捲線器腳分離的位置切 換移動,而在座體外周面,刻設有與螺帽體的母螺紋部螺 合之公螺紋部。螺合於公螺紋部之螺帽體的外周面,因較 公螺紋部更大徑’所以,在螺帽體的外周面與公螺紋部之 間會形成階差。 因此,在實際的釣魚操作時,在將捲線器腳部與捲線 -5- 200942161 器座一同握持之情況,手指不僅會放在此螺帽體,亦會 在露出表面的公螺紋部,在長時間使用下,造成手產生 痛等的缺失。 又,因手指不僅會接觸到公螺紋部,亦會接觸到螺 體,所以,在投入釣組之際,亦會有強力地握持捲線器 的同時強力握持螺帽體,使螺帽體旋轉之情況。於是, 帽體產生鬆弛,造成捲線器的安裝狀態變得不穩定。又 0 因需要使螺帽體沿著公螺紋部一邊旋轉一邊移動,所以 螺帽體與公螺紋部之螺合狀態被設定成較鬆驰,因此, 會有螺帽體容易晃動之情事產生。 本發明的目的係在於提供,藉由對按壓捲線器腳之 造施加改變,在握持捲線器座之際,不會握持到螺紋部 能夠迴避手的疼痛等之捲線器座。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G 〔結構〕 請求項1之發明的結構特徴在於,在裝設於竿體的 定部位之座體,具備有:保持捲線器的腳部之罩體:位 前述罩體內,按壓保持捲線器腳之腳按壓體;螺合於前 腳按壓體,將前述腳按壓體驅動移動之螺帽體;及承受 述螺帽體之止擋體,以前述罩體與前述止擋體夾持前述 帽體,將前述螺帽體構成爲可旋轉於前述竿體的周方向 不能朝前述竿體的軸線方向移動,將前述罩體、前述螺 體及前述止擋體的各外周面形成爲無階差地連續的狀態 放 疼 帽 座 螺 ) > 亦 構 預 於 述 刖 螺 且 帽 或 -6- 200942161 階差少地大致連續的狀態的這一點,其作用效果如下述。 〔作用〕 作爲保持捲線器腳之構造,以按壓捲線器腳之腳按壓 體、和使此腳按壓體螺進移動之螺帽體來構成。藉由這樣 的結構,能夠將螺帽體構成爲不能朝竿體的軸線方向移動 ,利用以罩體與止擋體夾持螺帽體,將螺帽體構成爲不能 Φ 朝竿體的軸線方向移動,不需要在座體設置公螺紋部。 於是,因螺帽體不需要朝竿體的軸線方向移動,所以 ,能夠將夾持螺帽體之罩體與止擋體之各外周面形成爲無 階差地連續的狀態。 因此,在實際的釣魚操作時,在將捲線器腳部與捲線 器座一同握持之情況,即使手指與此螺帽體接觸,因在前 述罩體與前述止擋體之間未形成有階差,所以,即使長時 間進行釣魚操作,手也不易感到疼痛。 ❹ 並且,因前述螺帽體係受到罩體與止擋體所夾持,對 螺帽體’由罩體與止擋體之兩側賦予對旋轉作動之阻抗, 所以,比起以往,螺帽體也變得不易旋轉,且,晃動也少 〔效果〕 能夠提供’當釣組投入時等,手指與螺紋部接觸的機 會少,即使長時間的釣魚,手感到疼痛的情況亦少,且, 螺帽體不易鬆弛之捲線器座。 200942161 〔結構〕 請求項2之發明的結構特徴在於,如請求項1之發明 ’其中’以外嵌裝設於前述座體之蓋體與位於前述蓋體的 前述螺帽體側且外嵌裝設於前述座體之套筒體來構成前述 罩體’在前述蓋體及前述套筒體的內部設置前述腳按壓體 ’將前述蓋體、前述套筒體及前述螺帽體的各外周面形成 φ 爲無階差地連續的狀態或階差少地大致連續的狀態的這一 點,其作用效果如下述。 〔作用效果〕 由於不僅螺帽體,亦藉由蓋體及套筒體被覆腳按壓體 ,故,能夠作成部使形成於螺帽體與腳按壓體之間的螺合 構造露出表面,在將捲線器腳部與捲線器座一同握持之情 況,能夠減少手指與螺紋部接觸的機會。 〇 因此,不需要如以往這樣,在不存在有螺帽體的部分 設置公螺紋部這種長的螺紋部,即使在一同握持捲線器腳 與捲線器座之情況,與螺紋部接觸的機會也變少。 另外,因螺帽體構成爲不能朝竿體的軸線方向移動, 所以,能夠將前述蓋體、前述套筒體及前述螺帽體的各外 周面形成爲無階差地連續的狀態或階差少地大致連續的狀 態,在實際的釣魚操作時’在將捲線器腳部與捲線器座一 同握持之情況,即使手指與此螺帽體接觸’因在前述罩體 與前述止擋體之間未形成有階差,所以’即使長時間進行 -8- 200942161 釣魚操作,手也不易感到疼痛。 〔結構〕 請求項3之發明的結構特徴在於,具備請求項1或請 求項2之筒狀捲線器座之釣竿的這一點,其作用效果如下 述。 © 〔作用效果〕 在將捲線器腳部與捲線器座一同握持之情況,手不會 感到不舒適感、壓迫感等,且,即使長時間使用,也不容 易變痛,所以能夠提供亦可輕快地操作釣竿,可輕快地進 行釣組的投入、捲起操作之釣竿。 【實施方式】 說明關於拋投竿A。拋投竿A係如圖1所示,將具備 © 有第1導件1A、2號導件至6號導件爲止的5個釣線導件 之一號竿1、具備7號導件2A之二號竿2、及具備安 . 裝固定紡車式捲線器5的筒狀捲線器座4與在竿尾端具有 握持部6之作爲竿體的主竿3,以並繼式(coinm〇n jointed)連結來構成的。 握持部6係形成爲較主竿3的徑更大徑,當拋投釣組 時,使握持握持部6之手不易滑動。握持部6的外周面亦 可呈圓形的剖面者’但亦可形成爲楕圓狀。即,在如圖i 所示的狀態下,若形成爲橫寬較上下寬更廣的橢圓形的話 -9- 200942161 ,力量容易進入到握持的手,變得容易進行遠投。 說明關於筒狀捲線器座4。如圖2及圖3所示,筒狀 捲線器座4的結構係具備有:筒狀座體10;前後2個蓋體 11、12;設置於後蓋體12的內部之可動式腳按壓體13; 用來使套筒體14朝後蓋體12的竿尾側驅動移動,使可動 式腳按壓體13朝套筒體14的竿尾側驅動移動,並在竿的 軸線方向不能移動但可旋轉之螺帽體15;設置於螺帽體 φ 15的竿尾側之止擋體16;及設置於止擋體16的後端與前 蓋體11的前端之裝飾環17。 說明關於筒狀座體10。如圖3至圖5所示,在筒狀座 體10,形成有沿著軸線方向到達竿頭的開口與竿尾端的開 口之貫通孔10A,在貫通孔10A的內周面側’如圖7〜圖 9所示,於圓周方向的8個部位’形成有跨越貫通孔10A 的全長範圍之突出條l〇a。 此突出條1 〇a的功能係使筒狀座體1 〇在密接狀態下 〇 外嵌於主竿3的外周面,即使爲具有各種外徑的主竿3’ 突出條l〇a的前端部也能產生撓曲,使得可合適此筒狀座 體10的內周面。其中,若主竿3的外徑爲更大徑者的話 ,藉由對突出條l〇a的內面實施硏削加工’謀求大徑化’ 能夠確保與大徑的主竿3之合適性。 在不具有這種的突出條1 0a之以往結構的情況’爲了 適合於主竿3,以緊密捲繞的方式捲繞釣線用以在外觀上 增大主竿3的外徑,謀求筒狀座體1〇的內周面之合適性 ,但會成爲作業性差者。 -10- 200942161 藉由採用前述這種本發明的結構,對具有各種外徑的 主竿3能夠範圍寬廣地確保合適性,使得容易單獨地販賣 筒狀捲線器座4。 又,因對主竿3的外徑之合適性高,所以,容易進行 將筒狀捲線器座4位置固定於主竿3的竿尾至竿前側的任 意之間隔位置,容易採用對應於釣者的喜好之設置形態。 如圖3至圖5所示,在筒狀座體10的竿頭側端部, φ 形成有構成將延伸於紡車式捲線器5的捲線器腳5A的竿 頭側之前腳部5a進行覆蓋按壓作用之罩部的腳安裝部 10B。腳安裝部10B立設有朝筒狀座體10的外側凸出之凸 出部分l〇b,並且在凸出部分10b的內部,形成有收納前 腳部5 a之凹部。 此凸出部分1 〇b係發揮下述功能,即,當在將紡車式 捲線器5的前腳部5a收納於凹部內之際,對前腳部5a密 接按壓並予以固定時,彈性變形而形成強固的按壓狀態。 Ο 筒狀捲線器主體1〇係以尼龍、聚乙烯等的熱可塑性樹脂 爲材料來成形的。 以往,擔當這種功能之構件係以樹脂製的緩衝材作爲 其他零件來構成,接著固定於按壓支承捲線器的腳部之金 屬製的可動罩內周面。但安裝於可動罩內周面之作業繁雜 ,且會有長時間使用則變得容易剝落之缺點。 但,如前述般,因能夠將作爲緩衝材來發揮功能的構 件作爲座體的一部分來液體形成,所以,能夠解決以往的 缺點。 -11 - 200942161 說明關於前蓋體11的安裝構造。如圖3至圖6所示 ,於收納紡車式捲線器5的前腳部5a之腳安裝部1〇B, 在由竿頭開口端沿著軸線方向到達收納前腳部5a的凹部 之入口附近的範圍,設有縮小外周之淺的切削邊(緣)部 分10c。此切削邊(緣)部分l〇c係在收納前腳部5a的凹 部之入口附近形成階差部分10d。 前蓋體Π爲外嵌被覆於腳安裝部10B者,但形成爲 Q 可吻合地覆蓋前述淺的切削邊(緣)部分10c之筒狀體, 如圖3及圖6所示,以薄的金屬所構成,使得在被覆於淺 的切削邊(緣)部分l〇c之狀態下,不會由前述階差部分 l〇d突出。作爲金屬材料,可採用不銹鋼、鈦、鋁等。其 中,在使用金屬以外的材料之情況,亦可使用在周方向配 置有強化纖維之樹脂材。在此情況,除了熱可塑性樹脂以 外,能夠使用熱硬化性樹脂的環氧樹脂等。藉此,比起使 用金屬之情況,能夠謀求輕量化等。 © 在此,將淺的切削邊(緣)部分l〇c稱爲用來安裝前 蓋體11之安裝用座面。 筒狀前蓋體1 1係如圖3〜圖6所示’呈竿頭側爲小徑 、覆蓋凸出部1 〇b之部分爲大徑的形狀’形成爲在被覆於 淺的切削邊(緣)部分l〇c之狀態下嵌入到前述階差部分 之形狀,具有在筒狀座體10的外周面與前蓋體Η的 外周面之間作成無階差的狀態之功能。 如此,因能夠將安裝紡車式捲線器5的前腳部5 a之 腳安裝部10B之外周面形成爲無階差之平滑的面’所以’ 200942161 當進行釣魚操作時,將主竿3與紡車式捲線器5 —同握持 的釣者之食指等,雖會放在腳安裝部10B,但因該部分形 成爲平滑的面,所以,不舒適感少,釣者的手指不會變痛 從而變得容易握持。 如前述般,腳安裝部10B之凸出部10b爲具有緩衝性 之部分,但藉由將金屬製的前蓋體11被覆於此腳安裝部 10B,能夠進行補強,使得收納前腳部5a之安裝狀態形成 ϋ 爲強固狀態。 在此,以前蓋體11與腳安裝部10Β構成固定側罩部 7。作爲成爲此罩部7所保持的對象之捲線器,除了紡車 式捲線器以外,亦可爲雙軸承捲線器。 說明關於裝飾環17。如圖3〜圖6所示,裝飾環17 爲安裝於前蓋體11的竿頭之構件,將筒狀座體10的竿頭 、竿尾端的端部處理作成良好者。 即,以往’當在筒狀座體10的竿頭、竿尾端,在主 Ο 竿3的外周面與座體10的竿頭等的開口緣之間,因內外 徑的差異造成在半徑方向存在有間隙之情況時,採用下述 作業形態’即對在主竿3的外周面捲繞安裝用線並捲繞掩 埋其間隙之線與座體10的端部之範圍塗佈樹脂塗料予以 固定之作業形態。於是,捲繞線的作業與塗佈樹脂塗料的 作業變得極爲繁雜。 因此’如前述般,藉由將裝飾環17安裝於前蓋體11 的竿頭的開口緣,則不需要進行捲繞線的作業、樹脂塗布 作業。即,藉由將裝飾環17的內徑形成爲合適於主竿3 -13- 200942161 的外徑者,變得容易封住主竿3的外周面與座體10的竿 頭等的開口緣之間的間隙。 如圖3〜圖6所示,裝飾環17係在外周面具有大徑部 17a與小徑部17b,在將小徑部17b密接於前蓋體1 1的竿 頭開口端的內周面的狀態下被裝設,使大徑部17a與小徑 部17b之階差部分抵接於前蓋體11的竿頭並定位者。大 徑部17a設定成相同外徑,來與前蓋體11的外周面在無 Q 階差的狀態下連結。裝飾環17被接著固定於前蓋體11。 其次,說明關於安裝後蓋體12等之筒狀座體10的構 造。如圖4及圖5所示,作爲筒狀座體1〇的構造,由前 述的腳安裝部10B朝竿尾側,形成包含捲線器腳安裝面之 中間安裝部10C,並且由後蓋體12的裝設位置至竿尾端 爲止,形成有較中間安裝部10C更小徑的竿尾端部10D。 如圖4、圖6及圖7所示,由中間安裝部10C至竿尾 端部1 0D,於捲線器腳安裝面的左右中心位置,將剖面稍 φ 微呈圓弧狀突起之圓弧狀承受面l〇e設置成,沿著軸線方 向之狀態,且,承受紡車式捲線器5的前腳部5 a及後腳 部5b的底面之狀態。 在剖面呈圓弧狀隆起的圓弧狀承受面l〇e之左右兩端 位置,形成有平坦面,其形成爲可承受捲線器腳5A的左 右兩端及腳按壓體13的兩端腳部13C之平坦承受面1 Of。 如圖4及圖6所示,平坦承受面l〇f也與圓弧狀承受 面l〇e同樣地形成至竿尾端。但,平坦承受面10f的中間 安裝部10C之部分l〇g的左右寬度並非一定。首先,從對 -14- 200942161 應於收納捲線器5的前腳部5a的凹部之横寬的寬廣之部 分,朝竿尾端側變成爲細的寬度’並且從細的寬度之中間 部朝竿尾端側變成寬廣的寬度者。 在平坦承受面l〇f之對應於竿尾端部l〇D的部分10h ,被區分成爲2個部分,竿頭側之部分形成爲寬廣的寬度 之矩形部分,竿尾側之部分形成爲狹窄的寬度之矩形部分 〇 φ 其次,說明關於筒狀座體1之中間安裝部10C與竿尾 端部10D之外周形狀。如圖11〜圖14所示,中間安裝部 10C之平坦承受面l〇f及圓弧狀承受面l〇e以外的外周部 分l〇j係呈以筒狀座體1〇的貫通孔l〇A之軸線X爲中心 的半徑R2的圓弧。 竿尾端部10D中之竿頭側一半的平坦承受面10f及圓 弧狀承受面l〇e以外的外周部分10k係被區劃成3個部分 ,左右2個部分係呈半徑較前述的中間安裝部10C之外周 © 部分1 0j的半徑R2大上極多倍之接近直線的大徑的左右 圓弧面l〇m。受到此大徑的左右圓弧面10m所夾持之向下 的圓弧面l〇n係如圖13所示,呈與前述的筒狀座體10的 貫通孔10A的半徑大致相同半徑之圓弧狀但呈以位於較筒 狀座體10的貫通孔10A之軸線X位置稍上方的軸心Y爲 中心的半徑R3之圓弧。 圖12〜如圖14所示,在中間安裝部10C之外周部分 l〇j與竿尾端部10D的外周部分l〇k之間,圓弧面的中心 產生間隔α差異之芯偏移,藉此,如圖12所示,在中間 -15- 200942161 安裝部10C與竿尾端部10D之境界面,形成階差部l〇P。 又,因芯偏移,如圖13所示,在中間安裝部10C的下面 部分之厚度與竿尾端部10D的下面部分之厚度中’竿尾端 部10D的下面部分之厚度變得較薄。 關於這一點所產生之作用效果如後述。 在筒狀座體10的竿尾端,形成爲安裝止擋體16之構 造,成爲下述結構。如圖11、圖12、圖15所示’竿尾端 Q 部10D之竿尾端的外周面10q係以貫通孔10A的軸線X 爲中心,利用較竿尾端部10D之外周部分10k的半徑R3 若干小徑R4來形成的。又,在外周面10q,於上半部的 左右位置設有2個突起10r,作爲防止止擋體16脫落並加 以固定之突起l〇r來發揮功能。 對採用以上這種結構之筒狀座體10,裝設後蓋體12 、套筒體14、螺帽體15、及止擋體16。後蓋體12與套筒 體14係作爲不同零件來構成,但亦可一體構成,將後蓋 〇 體12與套筒體14稱爲罩體。 又,作爲座體10,亦包含在中央部切削出有隙縫且在 該部分未形成筒狀者,或在兩端欠缺下側部分而未呈筒狀 者。 首先,說明關於後蓋體12的安裝。如圖4至圖6所 示’後蓋體12爲薄壁的筒狀體,剖面形狀係如圖7所示 ’下半部分12A呈圓弧狀,其上方成爲半徑爲下半部分 12A的半徑的極多倍之大略直線狀的部分12B,在左右直 線狀部分12B的上方,形成有具有較下半部分12A的半徑 -16- 200942161 大、較直線狀部分12B的半徑小之半徑的上端部12C。 將前述這種的後蓋體12如圖3及圖6所示的方式外 嵌裝設於筒狀座體10的竿尾端部10D,然後,使該後蓋 體12的前端抵接於形成在此竿尾端部10D與中間安裝部 10C之間的階差部1 Op予以定位。後蓋體12係如圖6及 圖7所示,安裝成下述狀態,即使下半部分12A密接於筒 狀座體10的竿尾端部10D之朝下的圓弧面l〇n之狀態, φ 且,使略直線狀部分12B密接於筒狀座體10的中間安裝 部10C之左右圓弧面1 〇m的狀態,略直線狀部分12B的 上半部分與上端部12C係位於與平坦承受面l〇f和圓弧狀 承受面l〇e分離之上方的位置。 在形成於後蓋體12的上端部12C及略直線狀部分 12B的上半分與筒狀座體10的平坦承受面l〇f及圓弧狀承 受面l〇e之間的空間,插入腳按壓體13。在此,以後蓋體 12與腳按壓體13構成可動側罩部8。 〇 如前述般,裝設後蓋體12的筒狀座體10的竿尾端部 10D之朝下的圓弧面10η係形成爲以比起貫通孔10A的軸 芯X更朝捲線器腳安裝部側偏移的軸芯Y爲中心之圓弧 面。即,如圖14所示,由於貫通孔l〇A呈以軸芯X爲中 心之圓弧面,朝下的圓弧面1 On呈以軸芯Y爲中心之圓弧 面,故,形成於貫通孔10A與朝下的圓弧面1 〇n之間的壁 厚係比起以軸芯X爲中心形成朝下的圓弧面1 On之情況, 成爲較薄。 藉由將這種朝下的圓弧面10η以偏芯之軸芯Y爲中心 -17- 200942161 的圓弧面,在後蓋體12,也能以軸芯Y爲中心來構成下 半部分12Α»又,爲了形成收納腳按壓體13用之收納空 間,可在下半部分12A的上方,形成直線狀部分12B與上 端部12C。 因此,即使爲了收納腳按壓體13,直線狀部分12B 與上端部12C維持圖示之形狀,也因藉由將中間安裝部 1 0C的下半部分形成薄壁,能夠縮小下半部分〗2 A之形狀 φ ,因此能夠將後蓋體1 2的構造緊緻化。 於是,對將手指繞道此部分並將捲線器腳5A與捲線 器座4 一同握持的釣者而言變得容易握持,且,可將此薄 壁的部分之形狀作成任意者。 在將具有以上結構之後蓋體12外嵌裝設於筒狀座體 1 0的竿尾端部1 0D之狀態下,後蓋體1 2的竿頭側端會抵 接於形成在中間安裝部1 0C與竿尾端部1 0D之連接部位的 階差部l〇P,能夠設置成使後蓋體12的外周面與中間安裝 Ο 部1 0C之外周部分1 〇j無階差地連續的狀態。 後蓋體12係爲外嵌裝設於筒狀座體10的竿尾端部 10D者,但,此竿尾端部10D爲從中間安裝部10C切下一 段並予以加工之部分,構成爲後蓋體12的安裝座面。 因此,如圖6所示,後蓋體12係形成爲在被外嵌裝 設於該安裝座面之狀態下,吻合地覆蓋安裝座面之筒狀體 ,且以薄的金屬所構成,使得在被覆於該安裝座面之狀態 下不會由前述階差部l〇P突出。作爲金屬材料,可採用不 銹鋼、鈦、鋁等。其中,在使用金屬以外的材料之情況, -18- 200942161 亦可使用在周方向配置有強化纖維之樹脂材。在此情況, 除熱可塑性樹脂以外,能使用熱硬化性樹脂的環氧樹脂等 。藉此,比起使用金屬之情況,能夠謀求輕量化等。 以往,採用於筒狀座體ίο的外周面形成公螺紋部, 使收納固定捲線器腳的前後腳部之可動罩與螺帽一同地滑 動之形態的結構中,因形成公螺紋部之筒狀座體10的外 周面係以貫通孔1 0 A的軸芯爲中心形成爲圓弧面,所以, Q 厚度變後,因此可動罩的下半部分也成爲大徑者,其結果 ,造成可動罩成爲大型者。 在此,因以貫通孔1 〇 A的軸芯X爲中心,能夠使筒 狀座體10之與捲線器安裝面部分180°相反側之壁厚變薄 ,所以,外嵌於此部分之後蓋體1 2也能以偏芯的軸芯Y 爲基準並朝捲線器安裝面側偏移的狀態下設置。藉此,能 夠使捲線器腳5A的安裝位置對貫通孔10A的軸芯X偏芯 的狀態設置,且在實際進行釣魚時,配置於捲線器座4的 Ο 下方之捲線器5的安裝位置會成爲位於下方,作爲釣竿A 之重心降低而變得穩定。 又,因成爲捲線器座4朝捲線器安裝部側若干偏移的 狀態,所以感到近似握持橢圓狀物。即,非筒狀捲線器座 ,而僅在主竿的外周方向之朝下的面安裝板狀的捲線器座 ,在該板狀的捲線器座安裝捲線器’獲得與將捲線器座與 捲線器腳一同握持的情況相同的握持感覺者。在板狀的捲 線器座僅安裝於主竿的外周面之朝下的位相之情況,因比 起主竿的其他外周面,板狀的捲線器座稍微向外突出,所 -19 - 200942161 以,比起握持完全圓形的捲線器座之情況’呈楕圓狀之部 分成爲阻抗,使得握持捲線器座之手變得不易滑動’能夠 作成爲適合於進行拋投釣組的釣魚操作之捲線器座。 在前述之後蓋體12的竿尾端側,裝設有套筒體14。 如圖4至圖6及圖1〇所示’套筒體14爲筒狀體’與後蓋 體1 2之竿頭側的連接端1 4 A成爲朝斜上方傾斜的開口。 於與該開口正交的狀態設定套筒體14的軸線’沿著該軸 ❹ 線朝斜向形成套筒體14的外周面。套筒體14的竿尾側的 連接端14B成爲朝上下方向姿勢的開口。在竿頭側的連接 端14A,於上端部分設置有朝竿頭側突出之鍔部14b’在 將套筒體14裝設於後蓋體12的竿尾側之際’鍔部14b進 入到後蓋體1 2的竿尾端側開口端發揮定位之功能。 如圖16及圖17所示,形成於套筒體14的內部之插 通孔14a係以外嵌於筒狀座體1〇的竿尾端部l〇D的方式 ,形成爲與竿尾側的連接端14B之開口正交的狀態’插通 φ 孔14a係處於與套筒體14的軸線交叉的狀態。因此’套 筒體14的壁厚係在竿頭側的連接端14A,上端側厚、下 端側薄。相反地在竿尾側的連接端14B,上端側薄、下端 側厚。如以上所述,套筒體1 4外側之筒狀體的方向爲朝 斜上方向,但形成於內部之插通孔1 4a係朝水平方向被插 通。 當將前述這樣的套筒體14外嵌於筒狀座體10的竿尾 端部10D時,則,如圖6所示,鍔部14b從後蓋體12的 竿尾端側開口進入到內部,後蓋體12的竿尾端覆蓋鍔部 -20- 200942161 14b並與套筒體14的竿頭側的連接端抵接’進行兩者的定 位。 被裝設於預定位置之套筒體14係在與後蓋體12的竿 尾端無階差連結的狀態下被安裝著,不會對握持捲線器座 4之釣者賦予不舒適感、或手的疼痛感等。 如圖2及圖6所示,成爲在安裝了套筒體14之狀態 下朝較筒狀座體10的中間安裝部l〇C更外側突出的狀態 φ ,套筒體14的外面之突出部14c抵接於將捲線器座4與 捲線器腳5 A —同握持的釣者的手,發揮脫落防止功能, 即使釣竿A被強力拉引,亦可抑制從手滑動脫離。 說明關於螺帽體15。如圖2至圖6及圖8、圖10所 示,螺帽體15呈大致略圓筒狀形態,在內周面形成有母 螺紋部1 5 A。在竿頭側及竿尾側的開口部,如圖5所示, 形成有被傾斜切削之圓弧狀角部15a,形成爲帶圓弧(圓 化)之形狀。在外周面,如圖8所示,形成有大型的栓槽 Ο 部15B構造,作爲人爲將螺帽體15進行旋轉操作之際的 滑動停止構造。 如圖6及圖10所示’腳按壓體13被插入至螺帽體15 與套筒體14與後蓋體12的內部空間,用來以腳按壓體13 對紡車式捲線器5的後腳部5b發揮按壓作用之結構。 說明腳按壓體13。如圖2〜圖6、圖8及圖10、圖18 〜圖20所示,腳按壓體1 3係藉由配置於竿頭側之頭部 1 3 A、與配置於頭部1 3 A的竿尾側之螺紋部〗3 b所構成。 頭部13A大致呈拱狀的形狀,使圓弧狀的外周面13a滑接 -21 - 200942161 於後蓋體12的內周面進行滑動。如圖20所示,在頭部 13A的內周面側’形成有受到大致呈拱狀的頂面13b與左 右的縱壁面13c所包圍之凹入空間13d,將紡車式捲線器 5等的後腳部5b插入至該凹入空間13d內,並予以按壓固 定。 說明關於螺紋部13B。如圖18及圖19所示,螺紋部 13B係較頭部13A薄、且大致呈長方形狀,在該長方形狀 ❹ 的上面形成有公螺紋13e。此公螺紋13e咬合於螺帽體15 的母螺紋部15A,藉由螺帽體15的旋轉,使得腳按壓體 1 3可沿著竿線方向滑動。 如圖19及圖20所示,在由形成於頭部13A的凹入空 間1 3 d之竿尾端至螺紋部1 3 B內的底面部之狀態下,形成 有朝上凹入之圓弧剖面的凹入路13f,凹入路13f從上方 抵接於形成在筒狀座基台10之圓弧狀承受面l〇e,從竿線 方向能不會偏移地進行移動。 Ο 頭部13A之具備壁面13C的部分成爲支承頭部13A之 腳部13C,此腳部13C的底面被載置於筒狀座基台10的 平坦承受面l〇f,使得腳按壓體13滑動。 在此,以腳按壓體13與被覆該腳按壓體13並予以導 引之後蓋體12來構成罩部。 如以上所述,因在頭部13A形成腳部13C,且,頭部 13A的上面滑接於後蓋體12的內周面,所以,腳按壓體 13的滑動能不會產生搖晃地進行,螺帽體15的搖晃也少 ,旋轉操作也能圓滑地進行。 -22- 200942161 以往’腳按壓體13係以用來將捲線器的腳部插入按 壓並具備拱狀罩之可動體所構成,藉由此可動體移動於形 成在筒狀座基台10之螺紋部,切換成安裝捲線器腳部之 狀態與固定之狀態。因此,可動體容易搖晃,支承捲線器 腳之姿勢不穩定。 說明關於止擋體16。如圖2〜圖6及圖21〜圖23所 示’止擋體16位於螺帽體15的更接近竿尾側之位置。止 〇 擋體16大致呈筒狀,形成爲竿頭側開口端16A大徑、竿 尾側開口端1 6B小徑,在圖22,其厚度構成爲上端部分 厚臂、下端部分薄壁這種逐漸變化之厚度。如圖21所示 ,止擋體16的外周面係在隔著圖面上軸線之上方側的面 ,具備朝竿尾側逐漸縮徑之緩傾斜面1 6a與位於緩傾斜面 1 6a更接近竿尾側之陡傾斜面1 6b,在隔著圖面上軸線之 下方側的面’形成有由竿頭至竿尾端逐漸地縮徑之緩傾斜 面 1 6a。 〇 如圖21〜圖23所示,在止擋體16的內部空間,形成 有沿著軸線方向貫通之貫通孔1 6C,在貫通孔1 6C之竿頭 側,形成有外嵌合於筒狀座體10的竿尾端10S之嵌合孔 1 6 c、和較嵌合孔1 6 c更小徑之定位孔1 6 d。在嵌合孔1 6 c 之竿頭側開口端,向內突出的突出條1 6e設置於上半部分 範圍,將此突出條16e螺合於筒狀座體10的竿尾端10S。 即,如圖11、圖12及圖23所示,在筒狀座體10的 竿尾端l〇s,形成有較竿尾端部10D之外周部分10k更小 徑的外周面l〇q、和比起該外周面l〇q位於更靠近竿尾端 -23- 200942161 側之突起1 Or。相對於此,如圖6及圖9所示,藉由將突 出條16e嵌入嵌裝成抵接於外周面l〇q、且位於突起10r 的竿頭側,能將止擋體16安裝固定成預定狀態。在止擋 體16已被嵌合固定於筒狀座體1〇的竿尾端部10D之狀態 下,該外周面與螺帽體15的外周面圓滑地連結,對將捲 線器座4與捲線器一同握持的手,不會賦予不舒適感,且 不會壓迫手。 φ 具體而言,將此止擋體16嵌合固定於筒狀座體10的 竿尾端部10D之方法如下所述。首先,如圖23所示,將 止擋體16的突出條16e設定成座體10的竿尾端10s之突 起l〇r不存在的位相之姿勢,覆蓋止擋體16,到該突出條 16e抵接至筒狀座體10的竿尾端部10D的小徑外周面10q 之位置爲止,沿著軸線方向移動。當突出條1 6e到達小徑 外周面10q時,使止擋體16朝圓周方向反轉180°,作成 突出條16e進入到筒狀座體10的竿尾端部10D之突起1 Or © 的竿頭側的狀態,壓接突出條16e與突起10r,固定止擋 體1 6對座體1 〇之安裝狀態。 如以上說明,螺帽體15被套筒體14與止擋體16所 夾持,構成爲不能朝筒狀座體的軸線方向移動。僅可 朝圓周方向旋轉。另外’朝筒狀座體10的軸線方向移動 之構件爲腳按壓體13,腳按壓體13係被收納於後蓋體12 、螺帽體1 5的內部空間內。因此’形成於螺帽體1 5之母 螺紋部15A與腳按壓體13的公螺紋部13e並未露出於表 面。 -24- 200942161 又後蓋體12、套筒體14、螺帽體15、止擋體16的各 外周面形成爲無階差地連續的狀態,即使握持捲線器座之 手指放在此部分,不容易變痛。 以往,如前述般,在筒狀座體10之圓周方向全周範 圍刻設螺紋部,將螺帽螺合於此螺紋部,使保持捲線器腳 之可動罩可沿著座體的軸線方向滑動。藉此,利用使螺合 於螺紋部之螺帽旋轉驅動,使可動罩與螺帽一同地滑動, 〇 來切換成保持捲線器腳之狀態與由捲線器腳分離的狀態。 因採用前述這種結構,所以,爲了將螺紋部之長度作 成可動罩可移動之充分的長度,造成該螺紋部之部分由可 動罩及螺帽大幅突出而露出於表面,將捲線器腳與捲線器 座一同握持的手接觸該螺紋部,產生賦予手不舒適感且手 疼痛之虞。 又,由於手會與螺帽接觸,且在投入釣組之際揮動釣 竿的同時對螺帽進行鬆驰操作,故,螺帽在進行釣魚操作 ® 的途中產生鬆弛,或由於需要使螺帽與可動罩一同地移動 ’故,螺帽與螺紋部之咬合狀態被較簡單地設置,產生即 丨吏螺帽螺合於螺紋部之狀態,在螺帽多少也會產生晃動等 的缺點。 相對於此,在本發明中,因螺紋部15A、13e未露出 於表面,所以,將捲線器腳5A與捲線器座4 一同握持的 手不會與螺紋部15A、13e接觸,不舒適感少,手不會感 到疼痛。因螺帽體15不能朝筒狀座體10的軸線方向移動 地被安裝著,所以,螺帽體15不會產生鬆驰,因此不會 -25- 200942161 產生晃動。 在止擋體16的更靠竿尾側,設有裝飾環17。針對此 裝飾環17,先前已做過說明,在此僅簡單敘述。 如圖2〜圖6所示,裝飾環17係在外周面具有大徑部 1 7a與小徑部1 7b,在將小徑部1 7b密接於止擋體1 6的竿 尾開口端的內周面之狀態下被裝設著,使大徑部17a與小 徑部17b之階差部分抵接於止擋體16的竿尾端,進行定 〇 位者。大徑部17a係以與止擋體16的外周面無階差的狀 態連結的方式,設定成相同外徑。裝飾環17接著固定於 止擋體16。 〔其他實施形態〕 (1)爲了構成罩部之罩體,而以後蓋體12與套筒體 14來構成’但亦可省略套筒體。在此情況,於後蓋體12 的竿尾側配置螺帽體1 5。 © (2)將一方的罩部7作爲固定側罩部,將另—方的 罩部8作爲可動側罩部,但亦可將雙方的罩部7、8構成 爲可動側罩部。 (3)作爲適用前述捲線器座4之釣竿A,不僅是前 述的拋投竿,亦可使用於磯釣竿、船釣竿等。 【圖式簡單說明】 圖1係顯示拋投竿組裝前的側面圖。 圖2係將顯示捲線器安裝於捲線器座之狀態的側面圖 -26- 200942161 圖3係顯示捲線器座之斜視圖。 圖4係顯示捲線器座之分解斜視圖。 圖5係顯示組裝捲線器座前的狀態之縱斷側面圖。 圖6係將顯示捲線器安裝於捲線器座之狀態的縱斷側 面圖。 圖7係圖6之V111 - V11線斷面圖。 ❹ 圖8係圖6之VIII-VIII線斷面圖。 圖9係圖6之IX-IX線斷面圖。 圖1 〇 ( a )係顯示以可動側罩部保持捲線器腳前的狀 態之縱斷側面圖,(b )係顯示已經以可動側罩部保持了 捲線器腳的狀態之縱斷側面圖。 圖11係顯示座體之平面圖。 圖1 2係顯示座體之側面圖。 圖13係圖12之XIII-XIII線斷面圖。 〇 圖14係圖12之XIV-XIV線斷面圖。 圖15係圖12之XV-XV線斷面圖。 圖1 6係套筒體的側面圖。 圖17係套筒體的前面圖。 圖18係腳按壓體的平面圖。 圖1 9係腳按壓體的側面圖。 圖20係腳按壓體的縱斷正面圖。 圖21係止擋體的縱斷側面圖。 圖22係圖21之XXII-XXII線斷面圖。 -27- 200942161 圖23係顯示將止擋體安裝至捲線器主體的竿尾端前 的狀態之分解斜視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3 :主竿(竿體) 5 :紡車式捲線器(捲線器) 5A :捲線器腳 φ 8 :可動側罩部(罩部) 10 :筒狀座體 12 :後蓋體(罩體) 13 :腳按壓體 14 :套筒體(罩體) 15 :螺帽體 16 :止擋體
-28-

Claims (1)

  1. 200942161 十、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筒狀捲線器座,其係在裝設於竿體的預定部 位之座體,具備有:保持捲線器的腳部之罩體;位於前述 罩體內,按壓保持捲線器腳之腳按壓體;螺合於前述腳按 壓體,將前述腳按壓體驅動移動之螺帽體;及承受前述螺 帽體之止擋體, 以前述罩體與前述止擋體夾持前述螺帽體,將前述螺 φ 帽體構成爲可旋轉於前述竿體的周方向且不能朝前述竿體 的軸線方向移動, 將前述罩體、前述螺帽體及前述止擋體的各外周面形 成爲無階差地連續的狀態或階差少地大致連續的狀態。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筒狀捲線器座,其中, 以外嵌裝設於前述座體之蓋體與位於前述蓋體的前述螺帽 體側且外嵌裝設於前述座體之套筒體來構成前述罩體, 在前述蓋體及前述套筒體的內部設置前述腳按壓體, φ 將前述蓋體、前述套筒體及前述螺帽體的各外周面形 成爲無階差地連續的狀態或階差少地大致連續的狀態。 3. —種釣竿,其係具備有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 項中任一項之筒狀捲線器座。 -29-
TW97135202A 2008-04-01 2008-09-12 Cylindrical reel seat and fishing rod TW200942161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95172A JP5506161B2 (ja) 2008-04-01 2008-04-01 筒状リールシート及び釣り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942161A true TW200942161A (en) 2009-10-16

Family

ID=411533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97135202A TW200942161A (en) 2008-04-01 2008-09-12 Cylindrical reel seat and fishing rod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506161B2 (zh)
CN (1) CN101548662A (zh)
TW (1) TW200942161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661833B2 (en) 2009-04-10 2017-05-30 Ben Huang Multi-layered grip
CN102783464A (zh) * 2012-08-01 2012-11-21 陈江 杆内走线式钓鱼杆
CN106332850A (zh) * 2016-08-22 2017-01-18 朱之鸿 新型钓竿手把节
US10653124B2 (en) 2017-05-03 2020-05-19 Winn Incorporated Reel componen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JP6863838B2 (ja) * 2017-06-29 2021-04-21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リールシート
JP6839879B2 (ja) * 2019-07-08 2021-03-10 富士工業株式会社 リールシート及びこれを備える釣り竿
JP7395439B2 (ja) * 2020-07-28 2023-12-11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リールシート
KR102424632B1 (ko) * 2021-02-22 2022-07-27 후지코교 가부시기가이샤 낚싯대끝 보호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낚싯대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660Y2 (ja) * 1990-05-22 1996-01-24 富士工業株式会社 釣竿用リールシート
JP2004016198A (ja) * 2002-06-20 2004-01-22 Ever Green International:Kk 釣竿のハンドル
JP4498761B2 (ja) * 2004-01-27 2010-07-07 株式会社シマノ 釣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506161B2 (ja) 2014-05-28
CN101548662A (zh) 2009-10-07
JP2009247222A (ja) 2009-10-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0942161A (en) Cylindrical reel seat and fishing rod
TW200942162A (en) Cylindrical reel seat and fishing rod
TW201012390A (en) Handle grip of fishing reel
TW200938080A (en) Cylindrical reel seat and fishing rod
JP5455316B2 (ja) 筒状リールシート及び釣り竿
JP4812009B2 (ja)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取付用のリールシート
JP5376556B2 (ja) 筒状リールシート及び釣り竿
JP3935753B2 (ja) リールシート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釣竿
TWI264278B (en) Reel seat
JP5219193B2 (ja) 筒状リールシート及び釣り竿
JP5084037B2 (ja) 筒状リールシート及び釣り竿
JP5455319B2 (ja) 筒状リールシート及び釣り竿
TW200939952A (en) Tubular coiling seat and fishing pole
JP5118536B2 (ja) 釣竿
JPH10323146A (ja) リールシート及びそれを装着した釣り竿
JP2007029052A (ja) 釣竿
JP2009240281A (ja) 釣り竿
JP5506162B2 (ja) 筒状リールシート
JP2008104431A (ja) リールシート
JP2004024162A (ja) 釣竿
JP2007202454A (ja) 釣竿
JP2010273620A (ja) 筒状リールシート
JP3884124B2 (ja) リールシート及びそれを装着した釣り竿
KR20090105790A (ko) 통상 릴 시트 및 낚싯대
JP2570784Y2 (ja) 釣り竿の紐取付け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