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48662A - 筒状渔线轮座以及钓竿 - Google Patents
筒状渔线轮座以及钓竿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548662A CN101548662A CNA2008101680492A CN200810168049A CN101548662A CN 101548662 A CN101548662 A CN 101548662A CN A2008101680492 A CNA2008101680492 A CN A2008101680492A CN 200810168049 A CN200810168049 A CN 200810168049A CN 101548662 A CN101548662 A CN 10154866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le
- nut
- fishing
- pedestal
- cover bod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shing Ro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渔线轮座,通过在按压渔线轮脚的构造上施加变更,在握住渔线轮座时,能够避免由于握住螺纹部而使手疼痛。在尾竿(3)的规定位置安装的座体(10)上具有:保持渔线轮脚(5A)的罩部(8)、位于罩部内且按压保持渔线轮脚(5A)的脚按压体(13)、保持脚按压体(13)的后盖体(12)、与脚按压体(13)螺合且使脚按压体(13)驱动移动的螺母体(15)、承接螺母体(15)的止动体(16)。在隔着螺母体(15)与罩体存在侧相反的一侧配置止动体(16),利用后盖体(12)和止动体夹住螺母体(15)并使螺母体(15)能够在尾竿(3)的圆周方向上旋转且不能在尾竿(3)的轴线方向上移动。后盖体(12)、螺母体(15)和止动体(16)的各外周面形成为没有层差的连续的状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筒状渔线轮座以及钓竿,该渔线轮座具有将渔线轮的脚部保持在座体上的罩部,所述座体安装在竿体的规定位置上。
背景技术
作为筒状的渔线轮座其构成为,在作为安装在竿体的规定位置上的座体的渔线轮座(公报内附图标记:2)上具有作为罩部的移动罩(公报内附图标记:3),并且将螺母(公报内附图标记:4)螺合到形成在座体上的螺丝部(公报内附图标记:2a)上,并使移动罩与螺母一起螺进移动,由此,使移动罩能够在渔线轮座的轴线方向上滑动移动(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7-61号公报(段落〔0008〕,图1)
由于上述结构是外嵌于座体的螺母体自身与移动罩一起在保持渔线轮脚的位置和从渔线轮脚离开的位置之间切换地移动的结构,因此,在座体外周面上刻设有与螺母体的内螺纹部螺合的外螺纹部。由于与外螺纹部螺合的螺母体的外周面的直径比外螺纹部的直径大,所以在螺母体的外周面和外螺纹部之间形成有层差。
因此,在实际的钓鱼操作中,在同时将渔线轮脚部和渔线轮座握住的情况下,手指不仅握在该螺母体上,还握在露出的外螺纹部上,长时间使用会产生手疼痛等的不适情况。
另外,由于手指不仅接触外螺纹部还接触螺母体,所以在投放钓钩时等,在强力地握住渔线轮座的同时,也强力地握住螺母体,有时会使螺母体旋转。于是,螺母体发生松动,渔线轮的安装状态变得不稳定。另外,由于必须使螺母体一边沿着外螺纹部旋转一边移动,所以螺母体与外螺纹部的螺合状态设定得比较松弛,由此,螺母体容易松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渔线轮座,通过对按压渔线轮脚的构造实施变更,在握住渔线轮座时,不会握到螺纹部,能够避免手的疼痛等。
〔结构〕
本发明技术方案1的特征结构是,在竿体的规定位置安装的座体上具有:保持渔线轮的脚部的罩体、位于上述罩体内并按压保持渔线轮脚的脚按压体、与上述脚按压体螺合并使上述脚按压体驱动移动的螺母体、承接上述螺母体的止动体,通过上述罩体和上述止动体夹入上述螺母体,并使上述螺母体能够在上述竿体的圆周方向上旋转且不能在上述竿体的轴线方向上移动,将上述罩体、上述螺母体和上述止动体的各外周面形成为没有层差的连续的状态,或者层差小的大致连续的状态,其作用效果如下所述。
〔作用〕
作为保持渔线轮脚的构造,由按压渔线轮脚的脚按压体和使该脚按压体螺进移动的螺母体构成。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构成为使螺母体不能在竿体的轴线方向上移动,通过罩体和止动体夹入螺母体,由此能够使螺母体不能在竿体的轴线方向上移动,从而没有必要在座体上设置外螺纹部。
这样,由于螺母体不需要在竿体的轴线方向上移动,所以夹持螺母体的罩体和止动体的各外周面能够形成为没有层差的连续的状态。
因此,在实际的钓鱼操作时,在同时握住渔线轮脚部和渔线轮座的情况下,手指即使接触到该螺母体,由于在上述罩体和上述止动体之间没有形成层差,因此,即使长时间进行钓鱼操作,手也不会疼痛。
而且,由于上述螺母体由罩体和止动体夹持,所以,从罩体和止动体的两侧对螺母体施加了对旋转动作的阻力,所以螺母体也比以往的更难旋转,并且很少松动。
〔效果〕
能够实现提供一种渔线轮座,在投入钓钩时等,手指接触螺纹部的机会变少,即使进行长时间的钓鱼,手也很少会痛,并且,螺母体很难松动。
〔结构〕
本发明发明技术方案2的特征结构是在技术方案1的特征结构中,上述罩体由外嵌安装在上述座体上的盖体、和位于上述盖体的上述螺母体侧且外嵌安装于上述座体上的套筒体构成,在上述罩体和上述套筒体的内部设置有上述脚按压体,将上述盖体、上述套筒体和上述螺母体的各外周面形成为没有层差的连续的状态,或者层差小的大致连续的状态,其作用效果如下所述。
〔作用效果〕
由于脚按压体是不仅被螺母体覆盖还被盖体和套筒体覆盖的部件,所以能够不使在螺母体和脚按压体之间形成的螺合结构露出,在同时握住渔线轮脚部和渔线轮座的情况下,能够减少手指与螺纹部接触的机会。
因此,不需要像以往那样,在螺母体不存在的部分上设置外螺纹部那样的长的螺纹部,即使在同时握住渔线轮脚和渔线轮座的情况下,与螺纹部接触的机会也变少。
另一方面,由于螺母体构成为不能在竿体的轴线方向上移动,因此,上述盖体、上述套筒体和上述螺母体的各外周面能够形成为没有层差的连续的状态或者层差小的大致连续的状态。在实际的钓鱼操作时,在同时握住渔线轮脚部和渔线轮座的情况下,手指即使与该螺母体接触,由于在上述罩体和上述止动体之间没有形成层差,所以即使进行长时间的钓鱼操作,手也很少疼痛。
〔结构〕
本发明技术方案3的特征结构是一种具有技术方案1或2任一项所述的筒状渔线轮座的钓竿,其作用效果如下所述。
〔作用效果〕
在同时握住渔线轮脚部和渔线轮座的情况下,手不会感到不适感或压迫感,并且,即使长时间使用也很少会感到疼痛,因此,能够轻快地进行钓竿的操作,能够实现提供一种轻快地进行钓钩的投入、收线操作的钓竿。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投竿的组装前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渔线轮安装在渔线轮座上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渔线轮座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渔线轮座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表示组装渔线轮座前的状态的纵剖侧视图。
图6是表示渔线轮安装在渔线轮座上的状态的纵剖侧视图。
图7是沿图6中的VII-VII线的剖视图。
图8是沿图6中的VIII-VIII线的剖视图。
图9是沿图6中的IX-IX线剖视图。
图10(a)是表示通过可动侧的罩部保持渔线轮脚之前的状态的纵剖侧视图,(b)是表示通过可动侧的罩部保持渔线轮脚的状态的纵剖侧视图。
图11是表示座体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座体的侧视图。
图13是沿图12中的XIII-XIII线的剖视图。
图14是沿图12中的XIV-XIV线的剖视图。
图15是沿图12中的XV-XV线的剖视图。
图16是套筒体的侧视图。
图17是套筒体的主视图。
图18是脚按压体的俯视图。
图19是脚按压体的侧视图。
图20是脚按压体的纵剖主视图。
图21是止动体的纵剖侧视图。
图22是沿图21中的XXII-XXII线的剖视图。
图23是表示将止动体安装到渔线轮体的竿尾端之前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符号的说明
3尾竿(竿体)
5绕线轮(渔线轮)
5A渔线轮脚
8可动侧的罩部(罩部)
10筒状的座体
12后盖体(罩体)
13脚按压体
14套筒体(罩体)
15螺母体
16止动体
具体实施方式
对投竿A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投竿A具有:第1竿1,其具有顶端导引部1A和从第2导引部到第6导引部的5个钓线导引部1B;具有第7导引部2A的第2竿2;作为竿体的尾竿3,其具有用于安装并固定绕线轮5的筒状渔线轮座4和位于竿尾端的握持部6,投竿A是将这些部分并继式连结而构成的。
握持部6形成得比尾竿3的直径大,投入钓钩时握着握持部6的手不容易打滑。握持部6的外周面可以呈圆形的截面,也可以呈椭圆状的截面。也就是说,在图1所示的状态下,形成为横宽比上下宽度大的椭圆形,这样,握持的手容易施力,远投变得容易。
对筒状渔线轮座4进行说明。如图2和图3所示,筒状渔线轮座4具有:筒状的座体10;前后两个盖体11、12;后盖体12内部的可动式的脚按压体13;后盖体12的竿尾侧的套筒体14;驱动套筒体14的竿尾侧的螺母体15,其用于驱动移动可动式的脚按压体13且在竿的轴线方向上不能移动但能旋转;螺母体15的竿尾侧的止动体16;在止动体16的后端和前盖体11的前端具有装饰环17。
对筒状的座体10进行说明。如图3至图5所示,在筒状的座体10上形成有沿着轴线方向到达竿梢端的开口和竿尾端的开口的贯通孔10A,在贯通孔10A的内周面侧,如图7~图9所示,在圆周方向的8个位置在贯通孔10A的全长范围内形成有突条10a。
该突条10a的作用是使筒状的座体10在紧密接触的状态下外嵌到尾竿3的外周面,即使是具有各种外径的尾竿3,突条10a的前端部也能发生挠曲,以能够使该筒状的座体10的内周面与尾竿3相适应。但是,如果尾竿3的外径更大,通过研磨加工突条10a的内表面,实现大径化,能够确保与大径的尾竿3相适应。
在不具有这样的突条10a的现有技术的情况下,为了与尾竿3相适应,将线卷绕成紧密的线圈从而在外观上增大尾竿3的外径,以实现与筒状的座体10的内周面之间的相适性,但作业性差。
通过采用上述结构,能够确保对具有各种外径的尾竿3的更宽范围的适应性,使单独出售筒状渔线轮座4变得容易。
另外,由于对于尾竿3的外径的适应性高,所以容易进行将筒状渔线轮座4定位在从尾竿3的竿尾到竿梢侧的任意的间隔位置上的操作,能够容易地采用适应于钓鱼人的喜好的设置方式。
如图3至图5所示,在筒状的座体10的竿梢侧端部形成有脚安装部10B,该脚安装部10B构成罩部,该罩部起到覆盖并按压在绕线轮5的渔线轮脚5A的竿梢侧延伸出的前脚部5a的作用。脚安装部10B立起设置有向筒状的座体10的外侧鼓出的鼓出部分10b,并且在鼓出部分10b的内部形成有收容前脚部5a的凹部。
在将绕线轮5的前脚部5a收容在凹部内时,该鼓出部分10b与前脚部5a紧密接触并被按压固定时,该鼓出部分10b弹性变形起到使按压的状态更牢固的作用。筒状的渔线轮主体10由尼龙、聚乙烯等的热可塑性树脂材料成形。
以往,具有这样作用的部件是作为树脂制的缓冲部件由其他的零件来构成的,并被粘结固定在按压并支承渔线轮的脚部的、金属制的可动罩的内周面上。但是,存在安装到可动罩的内周面的作业复杂且在长期使用后不容易剥离的缺点。
但是,如上所述,由于起到缓冲部件的作用的部件能够作为座体的一部分一体形成,所以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缺点。
对前盖体11的安装构造进行说明。如图3至图6所示,在收容绕线轮5的前脚部5a的脚安装部10B上,在从竿梢开口端沿着轴线方向到收容前脚部5a的凹部的入口附近的范围内,设置有外周缩小的浅的切削余量部分10c。该切削余量部分10c在收容前脚部5a的凹部的入口附近形成有层差部分10d。
前盖体11是外嵌覆盖在脚安装部10B上的部件,并形成为恰好覆盖上述浅的切削余量部分10c的筒状体,如图3以及图6所示,在覆盖浅的切削余量部分10c的状态下,为了不从上述层差部分10d突出而由薄金属构成。作为金属材料可以采用不锈钢、钛、铝等。但是,在使用金属以外的材料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在圆周方向上配有强化纤维的树脂材料。在该情况下,除热可塑性树脂以外还可以使用热固化性树脂的环氧树脂等。由此,与使用金属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轻量化等。
这里,将浅的切削余量部分10c称为用于安装前盖体11的安装用的座面。
如图3~图6所示,筒状的前盖体11呈竿梢端侧为小径且覆盖鼓出部分10b的部分为大径的形状,在覆盖浅的切削余量部分10c的状态下,成为嵌入上述层差部分10d的形状,并具有使筒状的座体10的外周面和前盖体11的外周面之间成为没有层差的状态的作用。
这样,由于可以使安装绕线轮5的前脚部5a的脚安装部10B中的外周面形成为没有层差的光滑面,所以在钓鱼操作时,握着尾竿3和绕线轮5的钓鱼人的食指等虽卡在脚安装部10B上,但由于这部分形成为光滑面,所以很少有不适感钓鱼人的手指不会疼痛,容易握持。
如上所述,脚安装部10B中的鼓出部10b是具有缓冲性的部分,但通过将金属制的前盖体11覆盖在该脚安装部10B上,能够对其进行加强,从而能够使收容前脚部5a的安装状态变得牢固。
这里,由前盖体11和脚安装部10B构成固定侧的罩部7。作为被该罩部7保持的对象的渔线轮,除绕线轮以外还可以是两轴承渔线轮。
对装饰环17进行说明。如图3~图6所示,装饰环17是安装在前盖体11的竿梢端的部件,是使筒状的座体10的竿梢端和竿尾端的端部处理变得良好的部件。
也就是说,以往,在筒状的座体10的竿梢端、竿尾端上,在尾竿3的外周面和座体10的竿梢端等的开口边缘之间,因内外径的不同在半径方向上存在间隙,在该情况下,采用以下作业方式:在尾竿3的外周面卷绕安装用的线,并在填充该间隙而卷绕的线和座体10的端部之间涂布树脂涂料,来进行加固。这样,卷绕线的作业和涂布树脂涂料的作业变得很复杂。
这里,如上所述,将装饰环17安装到前盖体11的竿梢端的开口边缘,由此就不需要卷绕线的作业和树脂涂布作业。也就是说,使装饰环17的内径形成为与尾竿3的外径配合相适应,由此,能够容易地封闭尾竿3的外周面和座体10的竿梢端等的开口边缘之间的间隙。
如图3~图6所示,装饰环17在其外周面具有大径部17a和小径部17b,在使小径部17b紧密接触前盖体11的竿梢开口端的内周面的状态下对其进行安装,使大径部17a和小径部17b之间的层差部分与前盖体11的竿梢端抵接从而对其进行定位。将大径部17a与前盖体11的外周面设定成相同的外径,以使大径部17a与前盖体11的外周面在没有层差的状态下相连。装饰环17粘结固定在前盖体11上。
接下来,对用于安装后盖体12等的筒状的座体10的构造进行说明。如图4以及图5所示,作为筒状的座体10的构造,从上述脚安装部10B向竿尾侧,形成有包含渔线轮脚安装面的中间安装部10C,并且从后盖体12的安装位置到竿尾端之间形成有直径比中间安装部10C小的竿尾端部10D。
如图4、图6以及图7所示,在从中间安装部10C到竿尾端部10D之间的渔线轮脚安装面的左右中心位置上,将截面稍向上凸出成圆弧状的圆弧状承接面10e以沿着轴线方向的状态设置成承接绕线轮5的前脚部5a以及后脚部5b的底面的状态。
在截面向上凸出成圆弧状的圆弧状承接面10e的左右两端位置,形成有平坦面,并形成为能够承接渔线轮脚5A的左右两端以及脚按压体13的两端脚部13C的平坦承接面10f。
如图4以及图6所示,平坦承接面10f也与圆弧状承接面10e同样地形成到竿尾端。只有平坦承接面10f的中间安装部10C中的部分10g的左右宽度不是恒定的。首先,宽度从与收容渔线轮5的前脚部5a的凹部的横宽对应的宽的部分暂时向竿尾端侧变窄,并从窄的宽度的中间部向竿尾端侧变宽。
在与平坦承接面10f中的竿尾端部10D对应的部分10h中,被划分成两个部分,竿梢侧的部分是宽度宽的矩形部分,竿尾侧的部分形成为宽度窄的矩形部分。
下面,对筒状的座体10中的中间安装部10C和竿尾端部10D的外周形状进行说明。如图11~图14所示,中间安装部10C中的平坦承接面10f以及圆弧状承接面10e以外的外周部分10j呈圆弧状,其具有以筒状的座体10的贯通孔10A的轴线X为中心的半径R2。
竿尾端部10D中的竿梢侧半部分中的平坦承接面10f以及圆弧状承接面10e以外的外周部分10k被划分成三个部分,左右的两个部分呈半径比上述中间安装部10C的外周部分10j的半径R2大数倍的近似于直线的大径的左右圆弧面10m。如图13所示,被该大径的左右圆弧面10m夹持的朝下的圆弧面10n呈具有与上述筒状的座体10的贯通孔10A的半径大致相同的半径的圆弧状,但该圆弧是以比位于筒状的座体10的贯通孔10A中的轴线X位置稍上方的轴心Y为中心的具有半径R3的圆弧。
如图12~图14所示,在中间安装部10C中的外周部分10j和竿尾端部10D中的外周部分10k之间,圆弧面的中心产生了具有间隔α左右差异的偏心,由此,如图12所示,在中间安装部10C和竿尾端部10D的交界面上形成有层差10p。另外,如图13所示,由于偏心,在中间安装部10C的下表面部分的壁厚和竿尾端部10D的下表面部分的壁厚中,竿尾端部侧的一方更薄。
该点产生的作用效果如下所述。
在筒状的座体10的竿尾端形成有用于安装止动体16的结构,并如下构成。如图11、图12、图15所示,竿尾端部10D中的竿尾端的外周面10q以贯通孔10A的轴线X为中心,并以比竿尾端部10D中的外周部分10k的半径R3稍小的半径R4形成。而且,在外周面10q的上半部分的左右设置有两个突起10r,作为用于对止动体16进行防脱固定的突起10r而起作用。
在采用以上结构的筒状的座体10上安装后盖体12、套筒体14、螺母体15、止动体16。后罩体12和套筒体14分别由独立的零件构成,但也可以一体构成,将后罩体12和套筒体14称为罩体。
另外,作为座体10包含在中央部切开狭缝且在该部分不成为筒状的结构,或者在两端由于缺少下侧部分而不呈筒状的结构。
首先,对后盖体12的安装进行说明。如图4至图6所示,后盖体12是壁厚薄的筒状体,如图7所示,下半部分12A的截面形状呈圆弧状,其上方成为半径比下半部分12A的半径大数倍的大致直线状的部分12B,在左右直线状部分12B的上方形成有半径比下半部分12A的半径大且比直线状部分12B的半径小的上端部12C。
如图3以及图6所示,采用以下结构:将上述后盖体12外嵌安装在筒状的座体10的竿尾端部10D上,将该后盖体12的前端与形成在该竿尾端部10D和中间安装部10C之间的层差10p抵接从而进行定位。如图6以及图7所示,后盖体12被安装成使下半部分12A成为与筒状的座体10的竿尾端部10D的朝下的圆弧面10n紧密接触的状态,并且使大致直线状部分12B被安装成与筒状的座体10的中间安装部10C的左右圆弧面10m紧密接触的状态,大致直线状部分12B的上半部分和上端部12C位于从平坦承接面10f和圆弧状承接面10e离开的上方。
在后盖体12的上端部12C以及大致直线状部分12B的上半部分和筒状的座体10的平坦承接面10f及圆弧状承接面10e之间所形成的空间内,插入脚按压体13。这里,由后盖体12和脚按压体13构成可动侧的罩部8。
如上所述,安装有后盖体12的筒状的座体10的竿尾端部10D中的朝下的圆弧面10n形成为以与贯通孔10A的轴芯X相比向渔线轮脚安装部侧偏位的轴芯Y为中心的圆弧面。也就是说,如图14所示,贯通孔10A呈以轴芯X为中心的圆弧面,朝下的圆弧面10n呈以轴芯Y为中心的圆弧面,所以在贯通孔10A和朝下的圆弧面10n之间形成的壁厚比以轴芯X为中心形成朝下的圆弧面10n的情况薄。
这样,通过将朝下的圆弧面10n形成为以偏芯的轴芯Y为中心的圆弧面,在后盖体12中也能以轴芯Y为中心构成下半部分12A。而且,为了形成用于收容脚按压体13的收容空间,在下半部分12A的上方形成直线状部分12B和上端部12C。
因此,为了收容脚按压体13,即使直线状部分12B和上端部12C是维持了图示的形状的结构,但是通过使中间安装部10C的下半部分形成为薄壁,能够减小下半部分12A的形状,因此能够使后盖体12的构造变得紧凑。
这样,钓鱼人将手指绕在该部分上从而容易握住渔线轮脚5A和渔线轮座4,并且,该薄壁部分的形状也能够形成为任意的形状。
在将成为上述结构的后盖体12外嵌安装到筒状的座体10的竿尾端部10D的状态下,后盖体12的竿梢侧端与形成在中间安装部10C和竿尾端部10D之间的连接部位上的层差10p抵接,从而能够将后盖体12的外周面设置成与中间安装部10C的外周部分10j无层差的连续的状态。
后盖体12外嵌安装在筒状的座体10的竿尾端部10D上,但该竿尾端部10D是从中间安装部10C开始实施了一段根切加工的部分,构成为后盖体12的安装座面。
因此,如图6所示,后盖体12形成为在被外嵌覆盖在该安装座面的状态下恰好覆盖安装座面的筒状体,后盖体12由薄金属构成,以使其在被覆盖在该安装座面的状态下不从上述层差10p突出。作为金属材料可以使用不锈钢、钛、铝等。但是,在使用金属以外的材料时,可以使用在周向上配置了强化纤维的树脂材料。在该情况下,除热可塑性树脂以外,还可以使用热固化性树脂的环氧树脂等。由此,与使用金属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轻量化等。
以往,在筒状的座体10的外周面形成有外螺纹部,在采用使收容固定渔线轮脚的前后脚部的可动罩与螺母一起滑动移动的方式的结构中,由于形成有外螺纹部的筒状的座体10的外周面以贯通孔10A的轴芯为中心形成为圆弧面,所有壁厚变厚,由此,可动罩的下半部分也成为大径,结果就是,可动罩成为大型的部件。
这里,以贯通孔10A的轴芯X为中心,能够使与筒状的座体10的渔线轮安装面部分呈180°相反侧的壁厚变薄,所以外嵌在该部分的后盖体12也能够以偏芯的轴芯Y为基准并以向渔线轮安装面侧偏位的状态设置。由此,能够在相对于贯通孔10A的轴芯X偏芯的状态下设置渔线轮脚5A的安装位置,在实际钓鱼时,配置在渔线轮座4下方的渔线轮5的安装位置位于下方,钓竿A的重心下降并稳定。
另外,像这样由于渔线轮座4成为向渔线轮安装部侧稍偏位的状态,因此,在感觉上更接近握着椭圆状的部件的感觉。也就是说,在感觉上不是握着筒状的渔线轮座,而是像将板状的渔线轮座只安装在尾竿的外周方向中的朝下的面上,并将渔线轮安装在该板状的渔线轮座上,能够得到与同时握住渔线轮座和渔线轮脚的情况相同的握持感觉。在板状的渔线轮座只安装在尾竿的外周面的朝下的相位上时,由于板状的渔线轮座稍微从尾竿的其他外周面向外突出,所以与握持完整的圆形的渔线轮座的情况相比,呈椭圆状的部分成为阻力,从而握持渔线轮座的手不易打滑,能够成为更适于投入钓钩的甩竿钓鱼操作的渔线轮座。
在上述后盖体12的竿尾端侧安装有套筒体14。如图4至图6以及图10所示,套筒体14是筒状体,但与后盖体12的在竿梢侧的连接端14A成为斜向上倾斜的开口。在与该开口垂直的状态下设定套筒体14的轴线,在沿着该轴线并且倾斜的方向上形成有套筒体14的外周面。套筒体14的竿尾侧的连接端14B成为上下朝向姿态的开口。在竿梢侧的连接端14A上,在上端部分上设置有向竿梢侧突出的凸肩部14b,在将套筒体14安装到后盖体12的竿尾侧时,凸肩部14b发挥插入到后盖体12的竿尾端侧开口端并进行定位的作用。
如图16以及图17所示,形成在套筒体14的内部的贯穿孔14a以外嵌在筒状的座体10的竿尾端部10D上的方式形成为与竿尾侧的连接端14B的开口垂直的状态,贯穿孔14a成为与套筒体14的轴线交叉的状态。因此,套筒体14的壁厚为,在竿梢侧的连接端14A中,上端侧厚,下端侧薄。相反地,在竿尾侧的连接端14B中,上端侧薄,下端侧厚。上述套筒体14其外侧的筒状体的朝向是斜向上的,但形成在内部的贯穿孔14a在水平方向上贯穿。
若将上述套筒体14外嵌在筒状的座体10的竿尾端部10D,则如图6所示,凸肩部14b从后盖体12的竿尾端侧开口进入内部,后盖体12的竿尾端覆盖凸肩部14b并与套筒体14的竿梢侧的连接端抵接,从而两者被定位。
被安装在规定位置上的套筒体14与后盖体12的竿尾端在没有层差地连接的状态下被安装,不会对握持渔线轮座4的钓鱼人施与不适感或使手疼痛。
如图2和图6所示,在安装有套筒体14的状态下,成为从筒状的座体10的中间安装部10C向外侧突出的状态,套筒体14的外表面的鼓出部14c与同时握持渔线轮座4和渔线轮脚5A的钓鱼人的手抵接并发挥防脱作用,从而即使钓竿A被强力地拉拽,也能够抑制其从手中滑脱。
对螺母体15进行说明。如图2至图6以及图8、图10所示,螺母体15为大致圆筒状的形态,在其内周面形成有内螺纹部15A。如图5所示,在竿梢侧以及竿尾侧的开口部上形成有倾斜地被切割的圆弧状角部15a,形成为带有圆角的形状。如图8所示,在外周面上形成有大型的花键部15B结构,为人为地使螺母体15旋转操作时的防滑结构。
如图6和图10所示,在螺母体15、套筒体14和后盖体12的内部空间中插入脚按压体13,构成为通过脚按压体13使其发挥用于对绕线轮5的后脚部5b进行按压的作用。
对脚按压体13进行说明。如图2~图6、图8以及图10、图18~图20所示,脚按压体13由配置在竿梢侧的头部13A、配置在头部13A的竿尾侧的螺纹部13B构成。头部13A呈大致拱形的形状,使圆弧状的外周面13a构成为与后盖体12的内周面滑动接触从而进行滑动移动。如图20所示,在头部13A的内周面侧形成有由大致拱形的顶面13b和左右的纵壁面13c围成的凹入空间13d,在该凹入空间13d内插入绕线轮5等的后脚部5b并进行按压固定。
对螺纹部13B进行说明。如图18以及图19所示,螺纹部13B与头部13A相比较薄且呈大致长方形状,在该长方形状的上表面形成有外螺纹13e。该外螺纹13e与螺母体15的内螺纹部15A咬合,通过螺母体15的旋转,脚按压体13可沿着竿线方向滑动移动。
如图19以及图20所示,在从形成在头部13A上的凹入空间13d的竿尾端到达螺纹部13B内的底面部的状态下,形成有朝上凹入的圆弧截面的凹入路13f,凹入路13f从上方与形成在筒状基座10上的圆弧状承接面10e抵接,从而能够不从竿线方向上产生偏移地移动。
头部13A中的具有纵壁面13c的部分成为支承头部13A的脚部13C,该脚部13C的底面被载置在筒状基座10的平坦承接面10f上,从而脚按压体13可滑动移动。
这里,由脚按压体13和覆盖并导引该脚按压体13的后盖体12构成罩部。
如上所述,在头部13A上形成有脚部13C,并且头部13A的上表面与后盖体12的内周面滑动接触,因此,能够没有松动地进行脚按压体13的滑动移动,并且螺母体15也能够没有松动地顺畅的进行旋转操作。
以往,脚按压体13由插入并用于按压渔线轮的脚部的、具有拱形的罩的可动体构成,该可动体通过在形成于筒状基座10上的螺纹部上移动,而在安装渔线轮脚部的状态和固定的状态之间切换。因此,可动体容易松动,支承渔线轮脚的姿态不稳定。
对止动体16进行说明。如图2~图6以及图21~图23所示,止动体16位于螺母体15的更靠近竿尾侧的位置。止动体16是大致筒状的部件,竿梢侧开口端16A形成为大径,竿尾侧开口端16B形成为小径,在图22中,构成为上端部分为厚壁且向下端部分的薄壁缓慢地变化的厚度。如图21所示,在隔着图中的轴线的上方侧的面中,止动体16的外周面具有向竿尾侧渐渐缩径的缓倾斜面16a和与缓倾斜面16a相比更靠竿尾侧的急倾斜面16b,在隔着图中的轴线的下方侧的面中,形成有从竿梢端到竿尾端渐渐缩径的缓倾斜面16a。
如图21~图23所示,在止动体16的内部空间形成有沿轴线方向贯通的贯通孔16C,在贯通孔16C中的竿梢端侧形成有外嵌在筒状的座体10的竿尾端10s上的嵌合孔16c和直径比嵌合孔16c小的定位孔16d。在嵌合孔16c中的竿梢端侧开口端,在上半部分的范围内设有向内侧突出的突条16e,将该突条16e螺合在筒状的座体10的竿尾端10s上。
也就是说,如图11、图12以及图23所示,在筒状的座体10的竿尾端10s上,形成有直径比竿尾端部10D中的外周部分10k小的外周面10q和与该外周面10q相比更位于竿尾端侧的突起10r。对此,如图6以及图9所示,通过嵌入嵌合使突条16e与外周面10q抵接且使该突条16e位于突起10r的竿梢侧,从而能够将止动体16安装固定成规定状态。在止动体16被嵌合固定于筒状的座体10的竿尾端部10D上的状态下,其外周面与螺母体15的外周面平滑连接,从而不会对同时握住渔线轮座4和渔线轮的手产生不适感,不会压迫手。
具体地,作为将该止动体16嵌合固定到筒状的座体10的竿尾端部10D上的方法如下所述。首先,如图23所示,将止动体16的突条16e设定在没有座体10的竿尾端10s的突起10r存在的相位的姿态,覆盖止动体16,使该突条16e沿着轴线方向移动到与筒状的座体10的竿尾端部10D的小径外周面10q抵接的位置。突条16e到达小径外周面10q后,使止动体16沿圆周方向反转180°,突条16e成为进入筒状的座体10的竿尾端部10D中的突起10r的竿梢侧的状态,使突条16e和突起10r压接从而固定了止动体16的向座体10的安装状态。
如以上说明所述,螺母体15被套筒体14和止动体16夹持,在筒状的座体10的轴线方向上不能移动,只能在圆周方向上旋转。另一方面,可在筒状的座体10的轴线方向上移动的是脚按压体13,脚按压体13被收容在后盖体12、螺母体15的内部空间内。因此,形成在螺母体15上内螺纹部15A和脚按压体13的外螺纹部13e不从表面露出。
而且,后盖体12、套筒体14、螺母体15、止动体16的各外周面形成为没有层差的连续的状态,即使握住渔线轮座的手指卡在该部分上也很少会变得疼痛。
如上所述,以往构成为:在筒状的座体10上的圆周方向的全周范围内刻设螺纹部,使螺母与该螺纹部螺合,使保持渔线轮脚的可动罩能够沿着座体的轴线方向滑动移动。由此,通过旋转驱动与螺纹部螺合的螺母,能够使可动罩与螺母一起滑动移动,从而能够在保持渔线轮脚的状态和离开渔线轮脚的状态之间切换。
由于采用上述结构,所以为使螺纹部的长度成为使可动罩能够移动的充分的长度,该螺纹部的部分从可动罩以及螺母体露出到表面很多,同时握住渔线轮脚和渔线轮座的手与该螺纹部接触,会对手产生不适感并有可能使手疼痛。
另外,由于手接触螺母体,在投入钓钩时等,在摇动竿的同时会产生松弛螺母体的操作,因此,螺母体在钓鱼操作的过程中会发生松弛,由于需要使螺母体与可动罩一起移动,因此,螺母体和螺纹部的咬合状态被设置得比较松弛,即使在螺母体与螺纹部螺合的状态下,也存在在螺母体上多少会产生松动等的缺点。
对此,在本发明中,由于螺纹部15A、13e不在表面露出,所以同时握住渔线轮脚5A和渔线轮座4的手不会与螺纹部15A、13e接触,减少了不适感,手也不会疼痛。由于螺母体15被安装成在筒状的座体10的轴线方向上不能移动,因此,螺母体15不会发生松弛,也不会发生松动。
在止动体16的更靠近竿尾侧的位置上设置有装饰环17。对于该装饰环17,上面已经说明,这里就进行简述。
如图2~图6所示,装饰环17的外周面上具有大径部17a和小径部17b,将小径部17b以与止动体16的竿尾开口端的内周面紧密接触的状态被安装,使大径部17a和小径部17b的层差部分与止动体16的竿尾端抵接,从而被定位。大径部17a被设定成同一外径,以便在与止动体16的外周面之间没有层差的状态进行连接。装饰环17被粘结固定在止动体16上。
〔其他实施方式〕
(1)由后盖体12和套筒体14构成罩部的罩体,但也可以省略套筒体。在该情况下,在后盖体12的竿尾侧配置螺母体15。
(2)将一侧的罩部7作为固定侧的罩部,将另一侧的罩部8作为可动侧的罩部,也可以将两个罩部7、8都构成为可动侧的罩部。
(3)作为使用上述渔线轮座4的钓竿A,不仅可以用在上述投竿上,还可以使用在矶竿、船钓抛竿等上。
Claims (3)
1.一种筒状渔线轮座,其特征在于,在竿体的规定位置安装的座体上具有:保持渔线轮的脚部的罩体、位于所述罩体内并按压保持渔线轮脚的脚按压体、与所述脚按压体螺合并使所述脚按压体驱动移动的螺母体、承接所述螺母体的止动体,通过所述罩体和所述止动体夹入所述螺母体,并使所述螺母体能够在所述竿体的圆周方向上旋转且不能在所述竿体的轴线方向上移动,将所述罩体、所述螺母体和所述止动体的各外周面形成为没有层差的连续的状态,或者层差小的大致连续的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筒状渔线轮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由外嵌安装在所述座体上的盖体、和位于所述盖体的所述螺母体侧且外嵌安装于所述座体上的套筒体构成,在所述罩体和所述套筒体的内部设置有所述脚按压体,将所述盖体、所述套筒体和所述螺母体的各外周面形成为没有层差的连续的状态,或者层差小的大致连续的状态。
3.一种钓竿,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或2任一项所述的筒状渔线轮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8095172A JP5506161B2 (ja) | 2008-04-01 | 2008-04-01 | 筒状リールシート及び釣り竿 |
JP2008095172 | 2008-04-01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548662A true CN101548662A (zh) | 2009-10-07 |
Family
ID=411533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A2008101680492A Pending CN101548662A (zh) | 2008-04-01 | 2008-09-25 | 筒状渔线轮座以及钓竿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506161B2 (zh) |
CN (1) | CN101548662A (zh) |
TW (1) | TW200942161A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332850A (zh) * | 2016-08-22 | 2017-01-18 | 朱之鸿 | 新型钓竿手把节 |
CN109197804A (zh) * | 2017-06-29 | 2019-01-15 | 古洛布莱株式会社 | 卷线器座 |
CN114946787A (zh) * | 2021-02-22 | 2022-08-30 | 富士工业株式会社 | 钓竿头保护器及包括钓竿头保护器的钓竿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661833B2 (en) | 2009-04-10 | 2017-05-30 | Ben Huang | Multi-layered grip |
CN102783464A (zh) * | 2012-08-01 | 2012-11-21 | 陈江 | 杆内走线式钓鱼杆 |
US10653124B2 (en) | 2017-05-03 | 2020-05-19 | Winn Incorporated | Reel componen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
JP6839879B2 (ja) * | 2019-07-08 | 2021-03-10 | 富士工業株式会社 | リールシート及びこれを備える釣り竿 |
JP7395439B2 (ja) | 2020-07-28 | 2023-12-11 |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 リールシート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412861U (zh) * | 1990-05-22 | 1992-01-31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4016198A (ja) * | 2002-06-20 | 2004-01-22 | Ever Green International:Kk | 釣竿のハンドル |
JP4498761B2 (ja) * | 2004-01-27 | 2010-07-07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釣竿 |
-
2008
- 2008-04-01 JP JP2008095172A patent/JP5506161B2/ja active Active
- 2008-09-12 TW TW97135202A patent/TW200942161A/zh unknown
- 2008-09-25 CN CNA2008101680492A patent/CN101548662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412861U (zh) * | 1990-05-22 | 1992-01-31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332850A (zh) * | 2016-08-22 | 2017-01-18 | 朱之鸿 | 新型钓竿手把节 |
CN109197804A (zh) * | 2017-06-29 | 2019-01-15 | 古洛布莱株式会社 | 卷线器座 |
CN109197804B (zh) * | 2017-06-29 | 2021-04-20 | 古洛布莱株式会社 | 卷线器座 |
CN114946787A (zh) * | 2021-02-22 | 2022-08-30 | 富士工业株式会社 | 钓竿头保护器及包括钓竿头保护器的钓竿 |
CN114946787B (zh) * | 2021-02-22 | 2023-08-08 | 富士工业株式会社 | 钓竿头保护器及包括钓竿头保护器的钓竿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09247222A (ja) | 2009-10-29 |
JP5506161B2 (ja) | 2014-05-28 |
TW200942161A (en) | 2009-10-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548662A (zh) | 筒状渔线轮座以及钓竿 | |
CN101554147B (zh) | 筒状渔线轮座以及钓竿 | |
CN101530070B (zh) | 筒状渔线轮座以及钓竿 | |
CN101530069B (zh) | 筒状渔线轮座以及钓竿 | |
CN101543200A (zh) | 筒状渔线轮座以及钓竿 | |
CN101548663A (zh) | 筒状渔线轮座以及钓竿 | |
CN101530071B (zh) | 筒状渔线轮座以及钓竿 | |
CN101543201B (zh) | 筒状渔线轮座以及钓竿 | |
KR101048724B1 (ko) | 스피닝 릴의 로터 | |
CN101543199A (zh) | 筒状渔线轮座以及钓竿 | |
CN101548664A (zh) | 筒状渔线轮座以及钓竿 | |
CN104412946A (zh) | 钓鱼用卷线器的旋钮及装配方法 | |
JP5599340B2 (ja) | 縄跳び具 | |
CN210616507U (zh) | 一种用于水下Co-60单棒夹取的夹头组件 | |
KR100529276B1 (ko) | 플라이 낚시대용 릴 시트 | |
CN102167120B (zh) | 一种车用转把结构 | |
EP1588613A1 (en) | A reel seat | |
KR200284519Y1 (ko) | 낚시줄 고정구 | |
JP2001352865A (ja) | 竿体の連結構造 | |
JP3590867B2 (ja) | 中通し竿 | |
JP2905061B2 (ja) | 中通し釣竿 | |
JP4616525B2 (ja) | 水栓柱 | |
JP2534237Y2 (ja) | 魚釣用リ−ルのレベルワインド装置 | |
JP2003079279A (ja) | 中通し竿 | |
JP2002354970A (ja) | 釣 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91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