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0844137A - Terminal modified polycarbonate and the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 Google Patents

Terminal modified polycarbonate and the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0844137A
TW200844137A TW097107981A TW97107981A TW200844137A TW 200844137 A TW200844137 A TW 200844137A TW 097107981 A TW097107981 A TW 097107981A TW 97107981 A TW97107981 A TW 97107981A TW 200844137 A TW200844137 A TW 20084413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roup
carbon atoms
bond
component
modified polycarbonat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71079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Toshiyuki Miyake
Masami Kinoshita
Mizuho Saito
Katsuhiko Hironaka
Original Assignee
Teijin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ijin Ltd filed Critical Teijin Ltd
Publication of TW2008441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844137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4/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4/02Aliphatic polycarbonat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4/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4/02Aliphatic polycarbonates
    • C08G64/0208Aliphatic polycarbonates saturated
    • C08G64/0216Aliphatic polycarbonates saturated containing a chain-terminating or -crosslinking agen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4/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4/20General preparatory processes
    • C08G64/26General preparatory processes using halocarbonat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4/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4/20General preparatory processes
    • C08G64/30General preparatory processes using carbonat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olyesters Or Polycarbonates (AREA)

Description

200844137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末端改性聚碳酸酯。更詳言之, 係有關於一種含有從生物起源物質之糖質所衍生的重複單 位,且熱安定性、耐熱性、成形加工性及耐吸濕性優良之 聚碳酸酯。 【先前技術】 聚碳酸酯係使用碳酸酯將芳香族或脂肪族二羥基化合 物連結而成之聚合物,其中,使用2,2-雙(4-羥苯基)丙烷(俗 稱雙酚A)所得到的聚碳酸酯(以下有稱爲「PC-A」之情形), 因爲透明性、耐熱性及耐衝擊性優良,而被使用在許多領 域。 通常,聚碳酸酯係使用來自石油資源之原料所製造 的,因爲顧慮石油資源枯竭,要求使用來自植物等生物起 源物質作爲原料之聚碳酸酯。因此,硏討使用能夠由糖質 ^ ^ 製造的醚二醇之聚碳酸酯。 例如,下述式(5 )
所示之醚二醇係能夠容易地由生物起源物質例如糖 類、澱粉等製造。已知該醚二醇有3種立體異構體。具體 上,係如下述式(9) (9) 200844137
所示之1,4: 3,6-雙脫水-0_山梨糖醇(以下稱爲「異雙 脫水山梨糖醇」),下述式(1 0)
(10) 所示之1,4: 3,6·雙脫水-D-甘露糖醇(以下稱爲「異雙 脫水甘露糖醇」),下述式(1 1)
所示之1,4: 3,6-雙脫水-L-艾杜糖醇(以下稱爲「異雙 脫水艾杜糖醇」)。 異雙脫水山梨糖醇(isosorbide)、異雙脫水甘露糖醇 (isomannide)及異雙脫水艾杜糖醇(isoidide)各自能夠由D- 葡萄糖、D-甘露糖及L-艾杜糖得到。例如,異雙脫水甘露 糖醇時,能夠藉由將D-葡萄糖加氫後,使用酸觸媒並脫水 而得到。 到此爲止式(5)所示之醚二醇之中,特別是異雙脫水山 梨糖醇已被硏討組入聚碳酸酯中。特開昭5 6 - 5 5 42 5號公報 (專利文獻1 )揭示一種含有異雙脫水山梨糖醇之均聚碳酸 酯。因爲該均聚碳酸酯比黏度高,又,由於剛直的骨架結 構,熔融黏度非常高,有成形加工困難之缺點。 200844137 爲了改良均聚碳酸酯的缺點,有提案揭示各種與雙羥 基化合物之共聚合。特開昭5 6- 1 1 0723號公報(專利文獻2) 提案揭示一種異雙脫水山梨糖醇與芳香族雙酚之共聚合聚 碳酸酯。雖然共聚合芳香族雙酚能夠提高熱安定性,但是 無法改善熔融黏度,成形加工性不充分。又,存在有芳香 族雙酚係來自石油之問題。 特開 2003-292603號公報、國際公開第 2004/111106 f, 號小冊子、特開2006-23 2897號公報(專利文獻3〜5)揭示異 雙脫水山梨糖醇與脂肪族二醇之共聚合聚碳酸酯。使用共 聚合脂肪族二醇時,熔融黏度降低而使成形加工性提升。 但是,脂肪族二醇多半是來自石油,生物起源物質能夠得 到的二醇係受限於丙二醇或丁二醇等碳數比較低者。又, 因爲此等的脂肪族二醇的沸點係比異雙脫水山梨糖醇低, 在使用熔融酯交換法聚合時,會有因爲未反應脂肪族二醇 從反應系統餾去,致使相對於加料比,所得到的聚合物的 〇 組成比偏移掉之問題。又,將脂肪族二醇使用於共聚合時 會有熱安定性降低之傾向。 又,含異雙脫水山梨糖醇之聚碳酸酯,因爲含有大量 的氧原子,與從PC-A等未具有醚部分之二醇所得到的聚碳 酸酯比較時極性高。因此,含異雙脫水山梨糖醇之聚碳酸 酯與PC-A比較時,因爲吸濕性高,容易產生因吸濕所引起 的成形品尺寸安定性降低及在濕熱時造成耐熱性降低之缺 點。又,含異雙脫水山梨糖醇聚碳酸酯之表面能量低,而 有成品容易污染且耐磨耗差之缺點。該表面能量能夠藉由 200844137 對水之接觸角來評價。 如上述’含異雙脫水山梨糖醇之聚碳酸酯有進一步改 良熱安定性及成形加工性之餘地。又,含異雙脫水山梨糖 醇之聚碳酸酯之伴隨表面能量低的缺點或耐吸濕性,有改 良的餘地。 (專利文獻1) (專利文獻2) (專利文獻3 ) (專利文獻4) (專利文獻5 ) 特開昭5 6- 5 542 5號公報 特開昭5 6- 1 1 072 3號公報 特開2003-292603號公報 國際公開第2004/ 1 1 1 1 06號小冊子 特開2006-232897號公報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係提供一種生物起源物質的含有 率高之聚碳酸酯。又,本發明的目的係提供一種耐熱性、 耐熱安定性、成形加工性及耐吸濕性優良,且表面能量高 的聚碳酸酯。又,本發明的目的係提供一種光彈性模數低、 ί ; 相位差的顯現性及相位差控制性良好,視野角特性優良且 耐熱性及熱安定性優良之薄膜。 本發明者發現在主鏈係由下述式(1)所示重複單位所 構成的聚碳酸酯,導入特定的末端基而成的聚碳酸酯具有 高生物起源物質含有率,而且耐熱性、熱安定性、成形加 工性及耐吸濕性優良且具有高表面能量,而完成了本發明。 亦即,本發明係一種末端改性聚碳酸酯,其主鏈係實 質上由下述式(1) 200844137 Οι 一一 ο
II
O-C— 所示之重複單位所構成,將0.7克溶解在100毫升二 氯甲烷而成之溶液在20°C之比黏度爲〇.2〜0.5,相對於主 鏈,含有0.3〜9重量%之下述式(2)或(3)
—0—R1
—0 >X-(R1)a
{在上述式(2)、(3),R1係表示碳原子數4〜30之烷基、碳 原子數7〜30之芳烷基、碳原子數4〜30之全氟烷基、或下 述式(4) R2 1 R4 (CH2)b- S卜Ο
ShR5 R6 (4)
(在上述(4)中,R2、R3、R4、R5及R6係各自獨立地表示選 自由碳原子數1〜10的烷基、碳原子數6〜20的環烷基、碳 原子數2〜10的烯基、碳原子數6〜10的芳基及碳原子數 7〜2 0的芳烷基所組成群組之至少1種的基,b係0〜3的整 數,c係4〜100的整數)所示之基,X係表示選自由單鍵、 醚鍵、硫醚鍵、酯鍵、胺鍵及醯胺鍵所組成群組之至少1 種鍵,a係1〜5的整數}所示之末端基。 又,本發明係一種末端改性聚碳酸酯之製法,其特徵 係使下述式(5 ) -10- 200844137
所示之醚二醇(A成分)、碳酸二醋(B成分)及相對A成 分之0.3〜15重量%的下述式(6)或(7) (6) (7) HO - R1 /=>X-(的a {在上述(6)、(7),R1係表示碳原子數4〜30之院基、碳原 子數7〜30之芳烷基、碳原子數4〜30之全垸基、或下述 式⑷ R2 1 R4 R3
Si-R5R6 (4) (在上述(4)中,R2、R3、R4、R5及R6係各自獨立地表示選 自由碳原子數1〜10的烷基、碳原子數6〜20的環烷基、碳 原子數2〜10的烯基、碳原子數6〜10的芳基及碳原子數 7〜20的芳烷基所組成群組之至少1種的基,b係0〜3的整 數,c係4〜100的整數)所示之基,X係表示選自由單鍵、 醚鍵、硫醚鍵、酯鍵、胺鍵及醯胺鍵所組成群組之至少1 種鍵’ a係1〜5的整數}所示之羥基化合物(C成分)反應。 又’本發明係一種末端改性聚碳酸酯之製法,其特徵 係使下述式(5) -11- 200844137
所示之醚二醇(A成分)及光氣(D成分)在惰性溶劑中’ 於酸結合劑的存在下反應而成之聚碳酸酯之製法’使作爲 末端停止劑之下述式(6)或(7)
HO - R1««"Ο X-(R1)a
{在上述(6)、(7),R1係表示碳原子數4〜30之烷基、碳原 子數7〜3 0之芳烷基、碳原子數4〜3 0之全氟烷基、或下述 式⑷ (CH2)tr R2 -SrO- R3 R4 SrR5 (4) (在上述(4)中,R2、R3、R4、R5及R6係各自獨立地表示選 自由碳原子數1〜10的院基、碳原子數6〜20的環垸基、碳 原子數2〜10的烯基、碳原子數6〜10的芳基及碳原子數 7〜20的芳烷基所組成群組之至少i種的基,^係〇〜3的整 數’ c係4〜1〇〇的整數)所示之基,X係表示選自由單鍵、 醚鍵、硫醚鍵、酯鍵、胺鍵及醯胺鍵所組成群組之至少1 種鍵’ a係1〜5的整數}所示之羥基化合物(c成分)反應。 【實施方式】 以下,詳細說明本發明。 -12- 200844137 (末端改性聚碳酸酯) (主鏈) 本發明的末端改性聚碳酸酯實質上主鏈係由下述式(1) 所示之重複單位所構成。亦即,在主鏈中的下述式(1)所斧: 之重複單位的含量以95〜100莫耳%爲佳,以98〜1〇〇莫耳:% 爲更佳。
式(1)所示之重複單位以來自異雙脫水山梨糖醇、異雙 脫水甘露糖醇及異雙脫水艾杜糖醇的單位爲佳。以來自異 雙脫水山梨糖醇(1,4 ; 3,6-雙脫水-D-山梨糖醇)之單位爲特 佳。 (比黏度) 將0.7克本發明的末端改性聚碳酸酯溶解在1〇〇毫升 二氯甲烷而成的溶液在 20 °c之比黏度爲 0.2〜0.5,以 0.2〜0.45爲佳,以0.22〜0.4爲更佳。比黏度小於0.2時難 以使所得到的成形品具有充分的機械強度。又,比黏度高 於〇 . 5以上時末端基的比率係必然性地下降,不只是無法 顯現充分的末端改性效果,而且熔融流動性變高,成形所 必要的熔融溫度比分解溫度高,乃是不佳。 (熔融黏度) 又,本發明的末端變性聚碳酸酯在2 5 0 °C時使用毛糸田 管流變計所測定的熔融黏度係在剪切速度60 Osec·1時,_ -13- 200844137 佳爲 0·2χ103 〜2.2xl03Pa· s,更佳爲 〇.2χ103 〜1.8xl03Pa· s 的範圍。熔融黏度在該範圍時機械強度、成形加工性良好。 (末端基) 本發明的末端改性聚碳酸酯係含有下述式(2)或(3)所 不之末端基
—Ο—R1
在(2)、(3),R1係碳原子數4〜30的烷基、碳原子數7〜30 的芳烷基、碳原子數4〜3〇的全氟烷基、或是下述式(4) 一 (CH2)b- R2 S卜0- R4 Si-R5 (4) 所示之基。 R1的烷基的碳原子數以4〜22爲佳,以8〜22爲更佳。 烷基可舉出例如己基、辛基、壬基、癸基、十一烷基、十 二院基、十五院基、十六院基及十八院基。 R1的芳烷基的碳原子數以8〜20爲佳,以10〜20爲更 佳。芳烷基可舉出苄基、苯乙基、甲苄基、苯基丙烷-2_ 基及二苯基甲基等。 R1的全氟烷基的碳原子數以2〜20爲佳。全氟烷基可 舉出 4,4,5,5,6,6,7,7,7-九氟丁基、4,4,5,5,6,6,7,7,8,8,9,9,9-十三氟壬基、4,4,5,5,6,6,7,7,8,8,9,9,10,105ll,ll,ll-十七氟 十一烷基等。 -14- 200844137 式(4)中,R2、R3、R4、R5及R6係各自獨立地表示選 自由碳原子數1〜10的烷基、碳原子數6〜20的環烷基、碳 原子數2〜10的烯基、碳原子數6〜10的芳基及碳原子數 7〜20的芳烷基所組成群組之至少1種的基。 式(4)中的碳原子數1〜10的烷基可舉出甲基、乙基、 丙基、丁基及庚基等。碳原子數6〜20的環烷基可舉出環己 基、環辛基、環己基及環癸基等。碳原子數2〜10的烯基可 # 舉出乙烯基、丙烯基、丁烯基及庚烯基等。碳原子數6〜10 c 的芳基可舉出苯基、甲苯基、二甲基苯基、萘基等。碳原 子數7〜20的芳烷基可舉出苄基、苯乙基、甲苄基、2-苯基 丙烷-2-基及二苯基甲基等。 式(4)中的R2、R3、R4、R5及R6以各自獨立地選自由 碳原子數1〜1 〇的烷基及碳原子數6〜1 0的芳基所組成群組 之至少一種的基爲佳。以選自由甲基及苯基所組成群組之 至少一種爲特佳。 G b係0〜3的整數,以1〜3的整數爲佳,以2〜3的整數 爲更佳。c爲4〜100的整數,以4〜50的整數爲較佳,以8〜50 的整數爲更佳。 式(3)的X係表示選自由單鍵、醚鍵、硫醚鍵、酯鍵、 胺鍵及醯胺鍵所組成群組之至少1種鍵。X以選自由單鍵、 醚鍵及酯鍵所組成群組之至少1種鍵爲更佳。以單鍵、酯 鍵爲特佳。 a係1〜5的整數,以1〜3的整數爲較佳,以1爲更佳。 上述式(2)或(3)所示之末端基以來自生物起源物質爲 -15- 200844137 佳。生物起源物質可舉出碳數1 4以上的長鏈烷基醇、例如 鯨蠟醇、硬脂醇及二十二烷醇。 相對於聚合物主鏈,式(2)或(3)所示之末端基的含量爲 0.3〜9重量%,以0.3〜7.5重量%爲佳,以〇·5〜6重量%爲更 佳。式(2 )或(3 )所示之末端基的含量在上述範圍內時,能夠 適當地顯現末端性之效果(成形加工性、高接觸角及耐吸濕 性)。 (對水之接觸角) 本發明的末端改性聚碳酸酯之對水的接觸角,以 70〜18 0°爲佳,以72〜18 0°爲更佳的範圍。就防污性、耐 磨耗性及脫模性而言,對水的接觸角以在上述範圍爲佳。 (吸水率) 本發明的末端改性聚碳酸酯在23 °C、24小時後的吸水 率以0.8 %以下爲佳,以〇 · 7 5 %以下更佳。就耐濕熱性、低 尺寸變化率而言,吸水率以在上述範圍爲佳。 (末端改性聚碳酸酯的製法(I)) 本發明的末端改性聚碳酸酯能夠藉由使下述式(5)
所示之醚二醇(A成分)、碳酸一醋(B成分)及相對於A 成分之0.3〜15重量%的下述式(6)式(7) HO-R1 -16 - 200844137
HO
XiR1)a
所示之羥基化合物(c成分)反應來製造得到(製法(I))。 (醚二醇:A成分) 醚二醇(A成分)係以異雙脫水山梨糖醇、異雙脫水甘m 糖醇及異雙脫水艾杜糖醇爲佳。來自該等糖質之醚二旨享<系 能夠從自然界的生質得到之物質,係被稱爲能夠再生資源 之一種。異雙脫水山梨糖醇能夠藉由從澱粉所得到的D-葡 萄糖加氫後,脫水而製造得到。其他的醚二醇除了起始物 質以外能夠藉由同樣的反應得到。A成分以異雙脫水山梨 糖醇(1,4 ; 3,6-雙脫水-D-山梨糖醇)爲特佳。異雙脫水山梨 糖醇係能夠從殿粉等簡單地製造之醚二醇,資源能夠豐富 地取得,而且與異雙脫水甘露糖醇或異雙脫水艾杜糖醇比 較時,在製造之容易度、性質、用途的廣泛度之全部都較 爲優良。 又’在不損害本發明所得到的聚碳酸酯樹脂的特性之 範圍,亦可共聚合其他的脂肪族二醇類或芳香族雙酚類。 此種其他的脂肪族二醇類或芳香族雙酚類的共聚合比率以 5〜〇旲耳%爲佳’以2〜0莫耳%爲更佳。 脂肪族二醇以碳數2〜2 0的脂肪族二醇爲佳,以碳數 3〜15的脂肪族二醇爲更佳。具體上,可舉出丨^—丙二醇、 1,4 - 丁二醇、1,5 -戊二醇、1,6 _己二醇等直鏈狀二醇類、或 環己院二醇、環己烷二甲醇等的脂環族烯烴類等,其中以 -17- 200844137 1,3-丙二醇、1,4-丁二醇、己二醇及環己烷二甲醇等爲佳。 芳香族雙酚可舉出2,2-雙(4 -經苯基)丙院(俗稱 雙酣 A” )、1,1-雙(4 -經苯基)環己院、丨,1-雙(4 -經苯基卜3,3,5-三甲基環己烷、4,4,-(間伸苯基二異亞丙基)二酚、9,9、雙 (4-羥基-3-甲基苯基)莽、2,2-雙(4-羥基甲基苯基)丙院、 2,2_雙(4 -經基苯基)-4-甲基戊院、丨,1-雙(4 -經苯基)癸院及 i,3 -雙{2-(4 -羥苯基)丙基}苯等。 又,亦可含有其他的二醇殘基,可舉出例如二甲醇苯、 二乙醇苯等的芳香族二醇等° (碳酸二酯:B成分) 碳酸二酯(B成分)可舉出亦可被取代之碳數6〜12的方 基、芳烷基或碳數1〜4的烷基等的碳酸二酯。具體上’可 舉出碳酸二苯酯、碳酸雙(氯苯酯)、碳酸間甲苯酯、碳酸 二萘酯、碳酸雙(二苯酯)、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及碳 酸二丁酯等。其中以碳酸二苯酯爲佳。 相對於1莫耳醚二醇(A成分)’碳酸二酯(B成分)的里 以1.05〜0.97莫耳爲佳,以1.03〜0.97莫耳爲較佳’以 1.03〜0.99莫耳爲更佳。B成分大於1.05莫耳時’碳酸醋殘 基會以末端封止的方式殘留,而無法充分地進行末端改 性,又,無法得到充分的聚合度。B成分小於0 · 9 7莫耳時’ 不只是無法進行聚合,而且未反應的醚二醇或羥基化合物 會殘留。 (羥基化合物:C成分) 在式(6)或(7)所示之羥基化合物(C成分),R1、X、a' -18- 200844137 R2、R3、R4、R5、r6、b、e係與式(2)及㈠)相同。羥基化 合物(C成分)可單獨或混合2種以上而使用。使用2種類以 上時,亦可組合式(6)或(7)所示之羥基化合物(C成分)以外 的羥基.化合物而使用。藉由羥基化合物(C成分),能夠提升 聚碳酸酯的耐熱性、熱安定性、成形加工性及耐吸水性。 因爲本發明的末端改性聚碳酸酯係在主鏈結構具有使 用由植物等能夠再生資源所得到原料之重複單位,構成末 ρ 端結構之該等羥基化合物(C成分)亦是以來自植物等能夠 再生資源者爲佳。能夠從植物得到的羥基化合物可舉出由 植物油得到之碳數1 4以上的長鏈烷基醇(鯨蠟醇、硬脂醇、 二十二烷醇)等。 相對於醚二醇(A成分),羥基化合物(C成分)的量以 0.3〜15重量%爲佳,以0.3〜10重量%較佳,以0.5〜10重量 %爲更佳。羥基化合物少於0.3重量%時,無法得到末端改 性的效果。羥基化合物多於1 5重量%時,因爲末端停止劑 ί 的量太多,無法得到在成形加工時具有充分的聚合反應之 末端改性聚碳酸酯。添加羥基化合物(C成分)的時期係在反 應初期及反應後期都可以。 反應能夠藉由熔融聚合來進行。熔融聚合能夠在高溫 減壓下使Α成分、Β成分及C成分進行酯交換反應所生成 的醇或酚餾出來進行。 (反應溫度) 爲了抑制醚二醇的分解來得到著色較少的高黏度樹 月旨,反應溫度以盡可能使用低溫條件爲佳,爲了使聚合反 -19- 200844137 應適當地進行,聚合溫度以在1 8 0〜2 8 0 °C的範圍爲佳,以 在1 8 0〜2 7 0 °C的範圍爲更佳。 又,以反應初期係在常壓加熱醚二醇及碳酸二酯進行 預反應後,慢慢地減壓,並在反應後期使系統減壓至1 . 3 X 1CT3〜1.3xl(T5MPa左右來使所生成的醇或苯酚容易地餾出 之方法爲佳。反應時間通常爲1〜4小時左右。 (聚合觸媒) — 又,爲了加速聚合速度,能夠使用聚合觸媒。聚合觸 [ 媒可舉出氫氧化鈉、氫氧化鉀、碳酸鈉、碳酸鉀、碳酸氫 鈉、二元酣的鈉鹽及二元酚的鉀鹽等的鹼金屬化合物。又, 可舉出氫氧化鈣、氫氧化鋇及氫氧化鎂等的鹼土類金屬化 合物。 又,可舉出氫氧化四甲銨、氫氧化四乙銨、氫氧化四 丁銨、三甲胺及三乙胺等的含氮鹼性化合物。 又,可舉出鹼金屬或鹼土類金屬的烷氧化物類、鹼金 u 屬或鹼土類金屬的有機酸鹽類、鋅化合物類、硼化合物類、 鋁化合物類、矽化合物類、鍺化合物類、有機錫化合物類、 鉛化合物類、餓化合物類、銻化合物類、錳化合物類、鈦 化合物類及锆化合物類等。此等可單獨使用,亦可組合使 用2種以上。 聚合觸媒以使用選自由含氮鹼性化合物、鹼金屬化合 物及鹼土類金屬化合物所組成群組之至少一種的化合物爲 佳。以倂用含氮鹼性化合物及鹼金屬化合物而使用爲特佳。 相對於各自碳酸二酯(B成分)1莫耳,此等聚合觸媒的 -20- 200844137 使用量以選自lxl(T9〜lxl〇_3當量爲佳,以lxl(T8〜5xl〇·4 當量的範圍爲更佳。 反應系統係保持於對於原料、反應混合物及反應生成 物爲惰性的氮氣等氣體之環境爲佳。而且,亦可按照必要 添加抗氧化劑等添加劑。 (觸媒鈍化劑) 在本發明的末端改性聚碳酸酯,亦能夠添加觸媒鈍化 ^ 劑。觸媒鈍化劑能夠使用眾所周知的觸媒鈍化劑。其中以 磺酸的銨鹽、鱗鹽爲佳。以十二烷基苯磺酸四丁基鱗鹽等 的十二烷基苯磺酸的銨鹽、鳞鹽爲佳。以對甲苯磺酸四丁 銨鹽等的對甲苯磺酸的銨鹽、鱗鹽爲佳。又,磺酸的酯以 使用苯磺酸曱酯、苯磺酸乙酯、苯磺酸丁酯、苯磺酸辛酯、 苯磺酸苯酯、對甲苯磺酸甲酯、對甲苯磺酸乙酯、對甲苯 磺酸丁酯、對甲苯磺酸辛酯及對甲苯磺酸苯酯爲佳。其中 以使用十二烷基苯磺酸四丁基鳞鹽爲最佳。選自鹼金屬化 ί 合物及/或鹼土類金屬化合物之聚合觸媒每1莫耳,此等觸 媒鈍化劑的使用量以〇 . 5〜5 0莫耳爲佳,以0.5〜1 0莫耳爲 較佳,以〇·8〜5莫耳的比率爲更佳。 因而,以在聚合觸媒的存在下,使醚二醇(Α成分)、碳 酸二酯(Β成分)及羥基化合物(C成分)在常壓下加熱反應, 接著,在減壓下,於1 80〜2 8 0 °C的溫度邊加熱邊使其熔融 縮聚爲佳。 (末端改性聚碳酸酯的製法(II)) 本發明的末端改性聚碳酸酯能夠在惰性溶劑中且吡啶 -21- 200844137 等酸結合劑的存在下,使醚二醇(A成分)與光氣(D成分)反 應來製造。亦即,本發明的末端改性聚碳酸酯能夠藉由使 下述式(5)
所示醚二醇(A成分)與光氣(D成分)在惰性溶劑中且酸 結合劑的存在下,使用下述式(6)或(7)
HO 一 R
所示之羥基化合物(C成分)作爲末端停止劑來製造(製 法(II))。 A成分及C成分係與製法(I)相同。醚二醇(A成分)係 以異雙脫水山梨糖醇(1,4 ; 3,6-雙脫水-D-山梨糖醇)爲佳。 經基化合物(C成分)係以來自生物起源物質者爲佳。藉由使 用式(6)或(7)所示之羥基化合物(C成分)作爲末端停止劑能 夠提高熱安定性。 (酸結合劑) 酸結合劑以選自由吡啶、喹啉及二甲基苯胺所組成群 組之至少一種爲佳。酸結合劑以吡啶爲特佳。相對於光氣 (D成分)1莫耳’酸結合劑的使用量以:〜丨〇〇莫爲佳,以 2〜50莫耳爲更佳。 (惰性溶劑) -22- 200844137 惰性溶劑可舉出例如苯、甲苯、二甲苯等烴、二 烷、氯仿、二氯乙烷、氯苯及二氯苯等的鹵化烴。其 二氯甲烷、氯仿、二氯乙烷、氯苯、二氯苯等的鹵化 佳。以二氯甲烷爲最佳。反應溫度以〇〜40 °C爲佳,以 t爲更佳。反應時間通常爲數分鐘〜數天,以1 〇分鐘〃 時爲佳。 (成形品) 本發明包含由上述末端改性聚碳酸酯所構成的薄
C 成形品。薄膜能夠使用於光學用。 本發明的薄膜能夠藉由使在溶劑中溶解本發明的 改性聚碳酸酯而成的溶液流延之溶液流延法、藉由使 明的末端改性聚碳酸酯直接熔融而流延之熔融製膜法 造。 使用溶液流延法來製造薄膜時,從泛用性、製造 而言,所使用的溶劑爲鹵素系溶劑,其中以使用二氯 ί) 爲佳。相對於含有60重量%以上的二氯甲烷之溶劑1 重量份,溶液組成物(膠漿)(dope)係以使10重量份本 的末端改性聚碳酸酯溶解而成者爲佳。溶劑量多於9 0 份時,會有膜厚度變厚且難以得到表面平滑性優良的 薄膜之情形,又,溶劑量少於1 5重量份時,會有溶液 太高而難以製造薄膜之情形。 溶劑係除了二氯甲烷以外,亦可按照必要在不妨 膜性的範圍添加其他的溶劑,可舉出例如甲醇、乙醇 丙醇及2-丙醇等的醇類;氯仿、ι,2-二氯乙烷等的鹵 氯甲 中以 烴爲 5〜30 -5小 膜等 末端 本發 來製 成本 甲烷 5〜90 發明 重量 流延 黏度 礙製 ^ > 1 - 素系 -23- 200844137 溶劑;甲苯及二甲苯等的芳香族系溶劑;丙酮、甲基乙基 酮、環己酮等的酮系溶劑、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等的酯系 溶劑;及乙二醇二甲醚等的醚系溶劑。 在本發明,將膠漿流延至支撐基板上後,能夠藉由加 熱使溶劑蒸發而得到薄膜。支撐基板係使用玻璃基板、不 鏽鋼或鐵類型等的金屬基板、PET等的塑膠基板,並使用 刮片等使膠漿均勻地流延在支撐基板上。工業上通常的方 f、 法係從模頭連續地擠出至帶狀或轉筒狀的支撐基板上。 在支撐基板上,流延後的膠漿係以未發泡的方式從低 溫慢慢地加熱乾燥爲佳,且以加熱除去大部分的溶劑並將 具有自立性的薄膜從支撐基板剝離,而且從薄膜兩面加熱 乾燥來除去殘餘的溶劑爲佳。在從基板剝離的乾燥製程, 因爲熱收縮引起的尺寸變化使薄膜承受應力之可能性高, 所以如液晶顯示裝置所使用的光學用薄膜,在必須控制精 密的光學特性之製膜時,必須留意乾燥溫度、薄膜的固定 ( 條件等而進行。通常在剝離後的乾燥,係以在所使用的聚 碳酸酯的(Tg-100 °c )〜Tg的範圍階段地邊升溫邊乾燥之方 法爲佳。在T g以上乾燥時薄膜會產生熱變形,乃是不佳, 在(T g -1 0 0 °c )以下時因爲乾燥溫度顯著變慢,乃是不佳。 使用溶液流延法所得到的薄膜中的殘餘溶劑量以2重 量%以下爲佳,以1重量%以下爲更佳。大於2重量。時, 殘餘溶劑量變多致使玻璃轉移點顯著降低,乃是不佳。 使用熔融製膜法來製造薄膜時,通常係從T模頭將熔 液擠出而製膜。製膜溫度係取決於聚碳酸酯的分子量、Tg、 -24- 200844137 熔融流動特等而決定,通常爲180〜3 5 0 °C的範圍,以 2〇0〜320 °C的範圍爲更佳。溫度太低時黏度變高,會有容易 產生聚合物的配向、應力應變殘留之情形。相反地,溫度 太高時,會有容易產生熱劣化、著色、來自T模頭之模頭 線(線條)等之問題。 如此所得到的未拉伸薄膜的膜厚度沒有特別限制,能 夠按照目的而決定,從薄膜的製造面、韌性等的物性及成 本面而言,以1 〇〜3 00微米爲佳,以20〜2 00微米爲更佳。 本發明的薄膜以對未拉伸薄膜使用單軸拉伸或雙軸拉 伸等眾所周知的拉伸方法來使聚合物配向而成者爲佳。藉 由此種拉伸能夠使用作爲例如液晶顯示裝置的相位差薄 膜。拉伸溫度係在聚合物的 Tg附近之通常爲(Tg-20 °C )〜(Tg + 20°C )的範圍進行,拉伸倍率在縱向單軸拉伸時, 通常爲1.02倍〜3倍。拉伸薄膜的膜厚度以在20〜200微米 的範圍爲佳。 構成薄膜之本發明的末端改性聚碳酸酯之光彈性常數 爲25xl(T12Pa·1以下爲佳,ZOxliTUpa·1以下爲更佳。光彈 性常數高於25x1(T12 Pa·1時,會有在貼合光學用薄膜時因 張力顯現相位差,或是因與其他材料的尺寸安定性差異所 產生的應力而容易產生相位差,結果產生漏光、對比低落 等現象,致使長期的安定性差之情形。 又,本發明的薄膜之相位差値的波長分散性係以滿足 下述式(i) 1.010<R(450)/R(550)<1.070 (i) -25- 200844137 爲佳,以滿足下述式(Π) 1.010<R(45 0)/R(5 5 0)< 1.0 6 0 (ii) 爲更佳。 在此,R(450)、R(550)係各自爲在波長450奈米、550 奈米之薄膜面內的相位差値。使用此種相位差値的波長分 散小的相位差薄膜時,特別是在液晶顯示裝置的VA(垂直 配向)模式,能夠得到視野角特性、對比優良者。 又’本發明的薄膜之使用膜厚度除以其相位差所得到 的値(△ n = R(5 5 0)/薄膜厚度(微米))在未拉伸的狀態以滿足 下述式(iii) Δη<0.2 (iii) 爲佳,以滿足下述式(iv) △ n<0 . 1 5 (iv) 爲更佳。下限沒有特別限定,若是大於〇(零)之廣闊範圍時 艮卩可。 而且,在聚合物的Tg附近之(Tg-10°c)〜(Tg + 10°c)的 範圍拉伸時,A η與拉伸倍率的關係以滿足下述式(V) a ^ 8 (v) 爲佳,以滿足下述式(vi) a ^ 8 . 5 (v i) 爲更佳。上述试中,a係滿足Δη(5) = αχ3 + ΐ)之値(s係拉伸 倍率、△ n(s)係在拉伸倍率s之△ n,a係傾斜,b係常數)。 上限沒有特別限定,但1 〇〇以下時能夠充分地發揮性能。 具有滿足上述△ η及a的範圍的特性之薄膜,拉伸後 -26- 200844137 容易顯現相位差,且相位差控制性良好,在工業上亦適合。 本發明的薄膜之總光線透射率係以88%以上爲佳,以 9 0 %以上爲更佳。又,霧度値以5%以下爲佳,以3%以下爲 更佳。因爲本發明的薄膜之透明性優良,以作爲光學用薄 膜爲佳。 本發明的薄膜可單獨使用1片,亦可層積使用2片以 上。又可與其他材料構成的光學用薄膜組合使用。可使用 ζ , 作爲偏光板的保護膜,亦可使用作爲液晶顯示裝置的透明 基板。 實施例 以下,舉出實施例更詳細地說明本發明。但是,本發 明完全未限定於此等實施例。又,實施例中的份係重量份, %係重量%。又,評價係依照下述的方法。 (1 )比黏度(7? s ρ ) 將顆粒溶解於二氯甲烷,使濃度爲0.7 g/dL,並在溫度 I 20 °C使用奧氏黏度計(裝置名:RIGO AUTO VISCOSIMETER TYPE VMR- 0 5 2 5 · PG)測定。又,比黏度;7sp係由下述式求 取。 risP = t/t0- 1 t :試料溶液的流動時間 to :只有溶劑時流動時間 (2)未端改性基含有率 使用JEOL製JNM-AL400測定在顆粒的重氯仿溶液中 之1 H-NMR,並從來自醚二醇的特定質子與來自末端羥基化 -27- 200844137 合物的特定質子之積分比求取末端改性基含有率。又’末 端改性基含有率係由下述式求取。 末端改性基含有率=网X [M:l柴X· (S*%) [Me]
Rt :從1H-NMR的積分比求取相對於醚二醇之末端羥基化 合物的比率
Mt :末端羥基化合物構成單位的分子量
Re :從1H-NMR的積分比所求取之在主鏈中之醚二醇的組 成比(比較例(共聚合)時)。
Me :醚二醇構成單位的分子量 (3) 玻璃轉移溫度(Tg) 使用顆粒並藉由ΤΑ INSTRUMENTS公司製DSC(型式 DSC2910)測定。 (4) 5%重量減少溫度(Td) 使用顆粒並藉由ΤΑ INSTRUMENTS公司製TGA(型式 TGA29 5 0)測定。 (5 )熔融黏度 使用顆粒並藉由東洋精機(股)製毛細管流變計 (CAPILLOGRAPHY型式1D),以毛細管長度10.0毫米,毛 細管徑1 · 〇毫米,測定溫度爲2 5 (TC並任意地變更測定速度 來測定的結果,從所得到的剪切速度/黏度曲線讀取在 60036(^1之熔融黏度。 (6)成形加工性 -28- 200844137 使用日本製鋼所(股)製JSWJ-75EIII將顆粒進行射出 成形,並以目視評價厚度2毫米的成形板的形狀(模具溫 度:70〜90°C、成形溫度:220〜260°C)。 成形加工性 〇:未觀察到有混濁、破裂、縮孔狀凹斑、分解引起 的銀白色化等。 X :觀察到有混濁、破裂、縮孔狀凹斑、分解引起的銀 白色化等。 (7)接觸角 使用協和界面科學(股)製之滴下式接觸角計測定2毫 米厚度的成形板對純水之接觸角。 (8)吸水率 將預先在100°C乾燥24小時後之2毫米厚度的成形板 浸漬在2 5 °C的水中,測定2 4小時後的重量,並從下述式 計算吸水率。 (重量%)
㈣宠=樣板的重量(吸水後)_樣板的重量(吸水前)xl〇〇 — 樣板的重量(吸水前) (9) 薄膜的膜厚度 薄膜的膜厚度係使用MITUTOYO (股)製的膜厚度測定 計測定。 (10) 光彈性常數 準備寬度1公分、長度6公分的薄膜,並使用日本分 光(股)製分光偏振光橢圓計[M220]測定該薄膜在無負荷狀 態的相位差、在IN、2N、3N負荷時之波長5 5 0奈米光線 的相位差,並藉由計算(相位差)x(薄膜寬度)/(負荷)來求取。 -29- 200844137 (π)薄膜的總光線透射率及霧度値 使用日本電色工業(股)製濁度計NDH-2 000型測定。 (12)相位差値(R(4 5 0) 、 R(5 5 0))及其波長分散 (R(450)/R(550)) 使用日本分光(股)製分光偏振光橢圓計[M2 20]在波長 45 0奈米及波長5 5 0奈米測定。相位差値係對與薄膜面垂 直之入射光線測定相位差値。 f 實施例1 (i 將1,608重量份(11莫耳)異雙脫水山梨糖醇、2,403重 量份(11.22莫耳)碳酸二苯酯及60重量份(0.22莫耳)硬脂醇 加入反應器,並加入1 · 〇重量份(相對於1莫耳碳酸二苯酯 成分爲lxl (Γ4莫耳)氫氧化四甲銨、及0.9x1 0_3重量份(相 對於1莫耳碳酸二苯酯成分爲0.2x1 0_6莫耳)氫氧化鈉作爲 聚合觸媒,在氮氣環境下於1 8 0 °C熔融。 在攪拌下,以3 0分鐘將反應槽內緩慢減壓,邊餾去所 {_) 生成的苯酚邊減壓至13.3xl(T3MPa。在該狀態反應20分鐘 後升溫至2 0 0 °C後,以2 0分鐘慢慢地減壓,邊餾去苯酚邊 在4.00xl(T3MPa反應20分鐘,而且升溫至220°C並反應 30分鐘,升溫至250 °C並反應30分鐘。 接著,慢慢地減壓,繼續在2.67xlO_3MPa反應10分 鐘,在1.33xl(T3MPa反應10分鐘,而且減壓,到達4.00X 1 (Γ 5 Μ P a時,慢慢地升溫至2 5 0 °C,最後,使其在2 5 0 °C於 6.6 6 X 1 (Γ5 Μ P a反應1小時。將反應後的聚合物顆粒化,來 得到比黏度爲0.28且末端改性羥基含有率爲1.7重量%之 -30- 200844137 顆粒。該顆粒之其他的評價係如表1所示。 實施例2 將1,608重量份(11莫耳)異雙脫水山梨糖醇、89重量 份(0.33莫耳)硬脂醇加入附帶有溫度計、攪拌器之反應器 中,並氮氣取代後,添加8,900重量份預先乾燥後的吡啶、 3 2,700重量份二氯甲烷並溶解。在攪拌下,於20 °C以100 分鐘吹入 1,420重量份(14.30莫耳)光氣。吹入光氣終了 後,直接攪拌約2 0分鐘並結束反應。使用二氯甲烷稀釋反 應結束後的生成物,並使用鹽酸中和除去吡啶後,重複水 洗直到導電率係與離子交換水幾乎相同爲止,隨後,將二 氯甲烷蒸發而得到粉末。將所得到的粉末熔融擠壓並將股 線切斷而得到顆粒。該顆粒的比黏度爲0 · 3 8且末端改性羥 基含有率爲4.9重量%。該顆粒之其他的評價係如表1所示。 實施例3 除了 1,6 0 8重量份(11莫耳)異雙脫水山梨糖醇、2,427 重量份(11.33莫耳)碳酸二苯酯及134重量份(0.44莫耳)3-十五烷基苯酚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聚合,來得到顆粒。 所得到的顆粒係比黏度爲0 · 2 4、末端改性經基含有率爲5.6 重量%。其他的評價結果係如表1所示。 實施例4 除了 1,60 8重量份(11莫耳)異雙脫水山梨糖醇、2,4〇3 重量份(11·22莫耳)碳酸二苯酯及67重量份(0.66莫耳)1_ 己醇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聚合,來得到顆粒。所得到 的顆粒係比黏度爲0.23、末端改性羥基含有率爲2.6重量 -31 - 200844137 %。其他的評價結果係如表1所示。 實施例5 除了 1,608重量份(11莫耳)異雙脫水山梨糖醇、2,356 重量份(11莫耳)碳酸二苯酯及11重量份(〇.〇1莫耳)下述式 (12)
(pH3 3-tSrO^Sr(CH2)3CH3 (12) (式中,n = 9)所示之單末端反應聚二甲基矽氧烷以外,與實 施例1同樣地聚合,來得到顆粒。所得到的顆粒係比黏度 爲0.32、末端改性羥基含有率爲5.々xlCT1重量%。其他的 評價結果係如表1所示。 實施例6 除了 1,6 0 8重量份(11莫耳)異雙脫水山梨糖醇、2,356 重量份(11莫耳)碳酸二苯酯及19重量份(0.033莫耳)4-羥 基苯甲酸-4,4,5,5,6,6,7,7,8,8,9,9,10,10,11,11,11_十七氟十 一烷酯(下述式(1 3 )) 广、\ Ο H0 -各-0-(ch2)3—(cf2)7cf3 (13) 以外’與貫施例1同樣地聚合,來得到顆粒。所得到的顆 粒係比黏度爲0.3 3、末端改性羥基含有率爲5 · 5 χ i 〇. i重量 %。其他的g平價結果係如表1所示。 實施例7 將1,5 5 9重量份(10.67莫耳)異雙脫水山梨糖醇、25 -32- 200844137 重量份(〇.33莫耳)1,3-丙二醇、2,380重量份(11.11莫耳) 碳酸二苯酯及60重量份(0.22莫耳)硬脂醇加入反應器,並 加入1.0重量份(相對於1莫耳碳酸二苯酯成分爲1x1 0·4莫 耳)氫氧化四甲銨、及〇·9χ1 (Γ3重量份(相對於1莫耳碳酸 二苯酯成分爲〇·2χ1 0_6莫耳)氫氧化鈉作爲聚合觸媒,在氮 氣環境下於1 8 〇 °C熔融。 在攪拌下,以3 0分鐘將反應槽內慢慢減壓,邊餾去所 生成的苯酚邊減壓至1 .3 3x1 0_3MPa。在該狀態反應' 20分鐘 後升溫至200°C後,以20分鐘慢慢地減壓,邊餾去所生成 的苯酚邊在4.00x1 (Γ3 M Pa反應20分鐘,而且升溫至220 °C並反應30分鐘,升溫至240 °C並反應30分鐘。 接著,慢慢地減壓,繼續在2.6 7 X 1 (Γ3 Μ P a反應1 0分 鐘,在1.33xl(T3MPa反應10分鐘,而且減壓,到達4.00x l〇_5MPa時,慢慢地升溫至2 5 0°C,最後,使其在25(TC於 6 · 6 6 X 1 0_5 Μ P a反應1小時。將反應後的聚合物顆粒化,來 得到比黏度爲0.25且末端改性羥基含有率爲K5重量%之 顆粒。該顆粒之其他的評價係如表1所示。 實施例8 將1,5 27重量份(10.45莫耳)異雙脫水山梨糖醇、78.2 重量份(0.55莫耳)1,4·環己烷二甲醇、2,4〇3重量份(11·22 吴耳)碳酸二苯酯及60重量份(0.22莫耳)硬脂醇加入反應 器’並加入1.0重量份(相對於1莫耳碳酸二苯酯成分爲i X 1 0 旲耳)氫氧化四甲錢、及〇·9χ1(Γ3重量份(相對於1莫 耳碳酸二苯酯成分爲0.2x10·6莫耳)氫氧化鈉作爲聚合觸 -33- 200844137 媒,在氮氣環境下於1 8 0 °C熔融。 在攪拌下,以3 0分鐘將反應槽內慢慢減壓,邊餾去所 生成的苯酚邊減壓至1 .33x1 (Γ3 MPa。在該狀態反應20分鐘 後升溫至2 0 0 °C後,以2 0分鐘慢慢地減壓,邊餾去所生成 的苯酚邊在4.00x1 0_3 MPa反應20分鐘,而且升溫至220 °C並反應30分鐘,升溫至240 °C並反應30分鐘。 接著,慢慢地減壓,繼續在2.67x1 0_3mPa反應1 0分 鐘,在1.33xl(T3MPa反應10分鐘,而且減壓,到達4·00χ l(T5MPa時,慢慢地升溫至25(TC,最後,使其在2 5 0 °C於 6 ·66χ10_5 MPa反應1小時。將反應後的聚合物顆粒化,來 得到比黏度爲0.33且末端改性羥基含有率爲1.8重量%之 顆粒。該顆粒之其他的評價係如表1所示。 比較例1 將1,461重量份(1〇莫耳)異雙脫水山梨糖醇及2,142 重量份(10莫耳)碳酸二苯酯加入反應器,並加入1.0重量 份(相對於1莫耳碳酸二苯酯成分爲lxl 0·4莫耳)氫氧化四 甲銨、及5·4χ1 (Γ3重量份(相對於1莫耳碳酸二苯酯成分爲 0·2χ1(Γ6莫耳)2,2-雙(4-羥苯基)丙烷二鈉鹽作爲聚合觸 媒,在氮氣環境下於1 8 0 °C熔融。 在攪拌下,以3 0分鐘將反應槽內慢慢減壓,邊餾去所 生成的苯酚邊減壓至1 .33x1 (T3MPa。在該狀態反應20分鐘 後升溫至200 °C後,以20分鐘慢慢地減壓,邊餾去所生成 的苯酚邊在4.〇〇xl〇-3MPa反應20分鐘,而且升溫至220 °C並反應30分鐘,升溫至250 °C並反應30分鐘。 -34- 200844137 接著,慢慢地減壓,繼續在2.67x1 (T3MPa反應10分 鐘,在1.33xl(T3MPa反應10分鐘,而且減壓,到達4.00X l(T5MPa時,慢慢地升溫至2 60 °C,最後,使其在2 60°C於 6.6 6x1 (Γ5 MPa反應1小時。將反應後的聚合物顆粒化,來 得到比黏度爲〇. 3 6的顆粒。此時,因爲未添加能夠末端改 性之羥基化合物,以末端改性羥基含有率爲〇重量%,其 他的評價係如表1所示。 比較例2 除了 1,608重量份(11莫耳)異雙脫水山梨糖醇、2,474 重量份(Π.55莫耳)碳酸二苯酯及268重量份(0.88莫耳)3-十五烷基苯酚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聚合,來得到顆粒。 所得到的顆粒係比黏度爲0.1 6、末端改性羥基含有率爲9. 1 重量%。其他的評價結果係如表1所示。 比較例3 將1,366重量份(9.35莫耳)異雙脫水山梨糖醇、195重 量份(1.65莫耳)1,6_己二醇及2,356重量份(11莫耳)碳酸二 苯酯加入反應器,並加入1 .0重量份(相對於1莫耳碳酸二 苯酯成分爲lxl(T4莫耳)氫氧化四甲銨、及5.4χ1(Γ3重量份 (相對於1莫耳碳酸二苯酯成分爲0·2χ10_6莫耳)2,2-雙(4-羥苯基)丙烷二鈉鹽作爲聚合觸媒,在氮氣環境下於1 8 0 °C 熔融。在攪拌下,以3 0分鐘將反應槽內慢慢減壓,邊餾去 所生成的苯酚邊減壓至1.33xl(T3MPa。在該狀態反應20分 鐘後升溫至2 0 0 °C後,以2 0分鐘慢慢地減壓,邊餾去所生 成的苯酚邊在4.00xl(T3MPa反應20分鐘,而且升溫至220 -35- 200844137 °C並反應30分鐘,升溫至2 5 0°C並反應30分鐘。接 慢慢地減壓,繼續在2.67x1 (T3MPa反應10分鐘,在1 l(T3MPa反應10分鐘,而且減壓,到達4.00xl0_5MPa 慢慢地升溫至240°C,最後,使其在240 °C於6.66x1 0_5 反應1小時。將反應後的聚合物顆粒化,來得到比黏 〇 . 2 6的顆粒。此時,因爲未添加能夠末端改性之羥基 物,以末端改性羥基含有率爲〇重量%,其他的評價 表1所示。 .3 3 X 時, MPa 度爲 化合 係如 -36- 200844137 一谳 實施例8 10.45 11.22 0.22 1 0.55 0.33 〇〇 ▼—Η 1 < σ\ 艺 0.73 〇 cn 0.65 實施例7 10.67 11.11 0.22 0.33 0.25 wn r—Η m 寸丨 CSl CO c〇 0.71 〇 Ο 0.62 實施例6 11.00 11.00 0.033 0.33 un un ο 寸 cn uo CO VO cn r—H 〇 Ss 0.54 實施例5 11.00 11.00 p 0.32 0.54 CO VO o cn A r—H 〇 cn 〇\ r_ · Η 實施例4 11.00 11.22 | 0.66 | 0.23 CN oo 寸 csi cn 0.37 〇 i-H 卜 0.72 實施例3 11.00 11.33 | 0.44 | 0.24 V〇 ο vn cn 0.22 〇 g 0.64 實施例2 11.00 1 0.33 0.38 O' vo v〇 cn S 1—< 〇 ON 0.64 實施例1 11.00 11.22 0.22 0.28 H o CN V〇 m 0.76 〇 OO 0.67 單位 莫耳 莫耳 莫耳^ 莫耳 莫耳 莫耳 莫耳 莫耳 莫耳 壊 _ ώπί pt P P 〇 · H * x ¢2 目視 o 異雙脫水山梨糖醇 碳酸二苯酯 硬脂醇 十五烷基苯酚 1-己醇 式(12) I 式(13) 1,3-丙二醇 1,4-環己烷二甲醇 比黏度 末端改性羥基含有率 玻璃轉移溫度 5%重量減少溫度 熔融黏度(250°C、600sec 3 成形加工性 接觸角 吸水率(24小時) 丨Li, 200844137 (禳瑯)I嗽 比較例3 9.35 to vq r—Η 11.00 0.26 ρ cn CN csi 0.19 〇 ON Ό 0.80 比較例2 11.00 Ο 11.55 0.88 0.16 C0 r · < 〇\ 0.04 X 5S 0.62 比較例1 10.00 Ο 10.00 i 0.36 P v i 〇〇 m 〇〇 r—\ X Csl 0.84 單位 莫耳 莫耳 莫耳 莫耳 | 壊 重量% Ρ Ρ 〇 · r—i ^ x ¢2 目視 o 異雙脫水山梨糖醇 1,6-己二醇 碳酸二苯酯 ! 十五烷基苯酚 比黏度 末端改性羥基含有率 玻璃轉移溫度 5%重量減少溫度 熔融黏度(250°C、600sec、 成形加工性 接觸角 吸水率(24小時) •oocn- 200844137 實施例9 將實施例1所得到的末端改性聚碳酸酯使用 KZW15-30MG 薄膜成形裝置(TECHNOVEL(股)製)及 KYA-2H-6輥溫調機(加藤理機製作所(股)製)來得到熔融 製膜薄膜。擠壓機圓筒溫度係保持在220 °C〜2 6 0 °C的範圍 內,且在輥溫度爲140〜160 °C進行。所得到薄膜的物性係 如表2所示。 比較例4 將比較例3所得到的聚碳酸酯樹脂溶解在二氯甲烷,得 到濃度1 8重量%的溶液。將該溶液鑄塑於不鏽鋼基板上並 以溫度40 °C乾燥20分鐘、溫度60°C乾燥30分鐘後,將薄 膜從基板剝離且鬆弛地將薄膜周圍固定而以溫度60 °C乾燥 3 0分鐘、8 0 °C乾燥3 0分鐘、1 0 0 °C乾燥1小時、1 2 0 °C乾 燥1小時、1 40 °C乾燥1小時來得到薄膜。所得到薄膜的物 性係如表2所示。 比較例5 使用由雙酚A所構成的聚碳酸酯樹脂之帝人化成(股) 製Panlite(註冊商標)L 1 225,並使用KZW15-30MG薄膜成 形裝置(TECHNOVEL(股)製)及KYA-2H-6 輥溫調機(加藤 理機製作所(股)製)來得到熔融製膜薄膜。擠壓機圓筒溫度 係保持在 260 °C〜3 00 °C的範圍內,且在輥溫度爲 140〜160 °C進行。所得到薄膜的物性係如表2所示。得知與實施例 7的聚碳酸酯薄膜比較時,光彈性常數高、且相位差値的 -39- 200844137 波長分散大。 表2 單位 實施例9 比較例4 比較例5 膜厚度 微米 90 47 139 光彈性常數 xlO^Pa'1 12 26 81 總光線透射率 % 90 92 91 霧度 % 0.5 0.7 0.3 R(550) 奈米 7.1 11.8 1 44 R(450)/R(550) 1.026 1.022 1.071 Δη 0.08 0.25 0.32 實施例10〜12
將實施例 9所得到的未拉伸的末端改性聚碳酸酯薄 膜,使用拉伸機以拉伸溫度爲150〜16(TC使用3倍左右的 拉伸倍率進行單軸拉伸,來得到拉伸薄膜。該等拉伸薄膜 的相位差値及其波長分散的物性係如表3所示。 比較例6及7 將比較例4所得到的聚碳酸酯薄膜,使用拉伸機以拉伸 溫度爲1 2 0 °C使用2倍左右的拉伸倍率進行單軸拉伸,來 得到拉伸薄膜。該等拉伸薄膜的相位差値及其波長分散的 物性係如表3所示。得知與實施例1 〇〜1 2的末端改性聚碳 酸酯薄膜比較時,係難以顯現拉伸後的相位差,且相位差 値的波長分散大,相位差控制性差。 表3 單位 實施例10 實施例11 實施例12 比較例6 比較例7 拉伸 條件 拉伸溫度 °C 160 160 160 120 120 拉伸倍率 倍 1.2 1.5 2.2 1.2 1.5 薄膜 物性 膜厚度 毫米 84 80 69 44 1 39 R(550) 奈米 162 475 1158 47 154 R(450)/R(550) 1.019 1.025 1.025 1.025 1.038 Δη 1.95 5.98 16.78 1.07 3.95 發明之效果 -40- 200844137 本發明的末端改性聚碳酸酯之主鏈係實質上由來自生 物起源物質的重複單位所構成的生物起源物質的含有率 高。又’本發明的末端改性聚碳酸酯之耐熱性及熱安定性 優良。又,本發明的末端改性聚碳酸酯雖然生物起源物質 的含有率高,但是熔融黏度低,且成形加工性優良。又, 本發明的末端改性聚碳酸酯雖然含有極性高的醚二醇成 分’但是耐吸濕性優良,成形品的尺寸安定性、濕熱安定 性優良。又,本發明的末端改性聚碳酸酯之表面能量高、 不容易污染且耐磨耗性優良。 依照本發明的製造方法時,含有由生物起源物質之衍生 部分’且耐熱性、熱安定性、成形加工性及耐吸濕性優良, 能夠得到具有高表面能量之末端改性聚碳酸酯。 本發明的光學用薄膜之光彈性常數低,位相差的顯現性 及相位差控制性良好,視野角特性優良且耐熱性及熱安定 性優良。 產業上之利用可能性 本發明的末端改性聚碳酸酯能夠使用於薄膜等。本發明 的薄膜能夠適合使用作爲偏光板的保護膜或液晶顯示裝置 的透明基板。 【圖式簡單說明】 Μ 〇 j\\\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〇 j\w -41 -

Claims (1)

  1. 200844137 十、申請專利範圍: 1 · 一種末端改性聚碳酸酯,其主鏈係實質上由下述式(i)
    所示之重複單位所構成,將0.7克溶解在100毫升二氯 甲烷而成之溶液在20 °C之比黏度爲0.2〜0.5,相對於主 鏈,含有0.3〜9重量%之下述式(2)或(3) —Ο—R1
    {在上述式(2)、(3),R1係表示碳原子數4〜30之烷基、 碳原子數7〜30之芳院基、碳原子數4〜30之全氟院基、 或下述式(4) (4) —(CH2)b—έ 卜 0—ShR5 (在上述(4)中,R2、R3、R4、R5及R6係各自獨立地表 示選自由碳原子數1〜10的烷基、碳原子數6〜20的環烷 基、碳原子數2〜10的烯基、碳原子數6〜10的芳基及碳 原子數7〜20的芳烷基所組成群組之至少1種的基,b係 〇〜3的整數,c係4〜:100的整數)所示之基,X係表示選自 由單鍵、醚鍵、硫醚鍵、酯鍵、胺鍵及醯胺鍵所組成群 組之至少1種鍵,a係1〜5的整數}所示之末端基。 -42- 200844137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末端改性聚碳酸酯,其中相對 於主鏈’含有0.3〜7.5重量%之式(2)或(3)所示之末端基。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末端改性聚碳酸酯,其中對水 之接觸角爲70°〜180°。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末端改性聚碳酸酯,其中在2 3 °C、24小時後之吸水率爲0.8 %以下。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末端改性聚碳酸酯,其中式(i ) 所示之重複單位係來自異雙脫水山梨糖醇(1,4 ; 3,6-雙脫 水-D-山梨糖醇)的單位。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末端改性聚碳酸酯,其中式(2) 或(3)所示末端基係來自生物起源物質。 7.—種末端改性聚碳酸酯之製法,其特徵係使下述式(5)
    所示之醚二醇(A成分)、碳酸二酯(B成分)及相對A成 分之0.3〜15重量%的下述式(6)或(7) HO 一 R
    (6 ) {在上述(6)、(7),R1係表示碳原子數4〜30之烷基、碳 原子數7〜30之芳烷基、碳原子數4〜30之全氟烷基、或 下述式(4) -43- (4 )200844137 R2 1 R4 f°' SrR5 R6 (在上述(4)中’ R2、R3、R4、R5及R6係各自獨立地表 示選自由碳原子數1〜l〇的烷基、碳原子數6〜20的環烷 基、碳原子數2〜10的烯基、碳原子數6〜10的芳基及碳 原子數7〜20的芳烷基所組成群組之至少1種的基,b係 0〜3的整數,c係4〜100的整數)所示之基,X係表示選自 由單鍵、醚鍵、硫醚鍵、酯鍵、胺鍵及醯胺鍵所組成群 組之至少1種鍵,a係1〜5的整數}所示之羥基化合物(c 成分)反應。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製法,其中相對於1莫耳醚二 醇(A成分),碳酸二酯(B成分)的量爲1.05〜0·97莫耳。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製法,其中在聚合觸媒的存在 下,使醚二醇(Α成分)、碳酸二酯(Β成分)及羥基化合物 (C成分)於常壓進行加熱反應,接著在減壓下,於180°C 〜2 8 0 °C的溫度邊加熱邊使其熔融縮聚。 1 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製法,其中使用選自由含氮鹼 性化合物、鹼金屬化合物及鹼土類金屬化合物之至少一 種化合物作爲聚合觸媒。 1 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製法,其中碳酸二酯(B成分) 係異雙脫水山梨糖醇(1,4 ; 3,6-雙脫水-D-山梨糖醇)。 1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製法,其中羥基化合物(C成分) 係來自生物起源物質。 -44- 200844137 1 3 ·—種末端改性聚碳酸酯之製法’其特徵係使下述式(5)
    (5) 所示之醚二醇(A成分)及光氣(D成分)在惰性溶劑 中,於酸結合劑的存在下反應而成之聚碳酸酯之製法’ 使作爲末端停止劑之下述式(6)或(7)
    HO—R1 HO
    (6)(7) {在上述(6)、(7),R1係表示碳原子數4〜30之院基、 碳原子數7〜30之芳烷基、碳原子數4〜30之全氟烷基、 或下述式(4) (〇H2)b' R2 ShO- L R4士rR5 R6 (4)
    (在上述(4)中,R2、R3、R4、R5及R6係各自獨立地表 示選自由碳原子數1〜的烷基、碳原子數6〜20的環烷 基、碳原子數2〜10的烯基、碳原子數6〜10的芳基及碳 原子數7〜20的芳烷基所組成群組之至少1種的基,b係 〇〜3的整數,c係4〜100的整數)所示之基,X係表示選 自由單鍵、醚鍵、硫醚鍵、酯鍵、胺鍵及醯胺鍵所組成 群組之至少1種鍵,a係1〜5的整數}所示之羥基化合物 (C成分)反應。 -45- 200844137 1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3項之製法,其中酸結合劑係選自 由吡啶、喹啉及二甲基苯胺所組成群組之至少一種。 1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3項之製法,其中醚二醇係異雙脫 水山梨糖醇(1,4 ; 3,6_雙脫水-D-山梨糖醇)的單位。 1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3項之製法,其中羥基化合物係來 自生物起源物質。 1 7. —種成形品,係由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末端改性聚 碳酸酯所構成。 f、 1 1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7項之成形品,係薄膜。 •46- 200844137 七、指定代表圖: (一) 本案指定代表圖為:無。 (二) 本代表圖之元件符號簡單說明: Μ 〇 j\ \\ 八、本案若有化學式時,請揭示最能顯示發明特徵的化學式:
TW097107981A 2007-03-08 2008-03-07 Terminal modified polycarbonate and the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TW200844137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058448 2007-03-0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844137A true TW200844137A (en) 2008-11-16

Family

ID=397383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7107981A TW200844137A (en) 2007-03-08 2008-03-07 Terminal modified polycarbonate and the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8034894B2 (zh)
EP (1) EP2123692B1 (zh)
JP (1) JP5193995B2 (zh)
KR (1) KR20090128377A (zh)
CN (1) CN101641391B (zh)
TW (1) TW200844137A (zh)
WO (1) WO200810849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57939B (zh) * 2019-10-30 2022-03-11 南韓商三養股份有限公司 聚碳酸酯樹脂及其製備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048854A1 (en) * 2007-02-02 2010-02-25 Teijin Limited Polycarbonate resin and manufacturing process thereof
JP5798921B2 (ja) * 2009-08-21 2015-10-21 帝人株式会社 射出成形用加飾シート
CN102695742B (zh) * 2010-02-05 2014-09-24 帝人株式会社 聚碳酸酯树脂及其制造方法
WO2012133853A1 (ja) * 2011-03-31 2012-10-04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ペレット
JP6204030B2 (ja) * 2013-03-07 2017-09-27 帝人株式会社 成形品
KR20150144751A (ko) * 2013-04-19 2015-12-28 이데미쓰 고산 가부시키가이샤 액정 부재용 폴리카보네이트 수지, 그것을 함유하는 액정 부재용 폴리카보네이트 수지 조성물 및 액정 부재
KR101620168B1 (ko) * 2013-07-01 2016-05-12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히드록시 캡핑 단량체, 이의 폴리카보네이트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물품
KR101995907B1 (ko) 2013-07-24 2019-07-03 에스케이케미칼 주식회사 고내열 고투명 폴리카보네이트 에스테르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2342167B1 (ko) * 2015-01-22 2021-12-22 에스케이케미칼 주식회사 고투명 고내열 폴리카보네이트 에스테르의 신규 제조방법
US10800879B2 (en) 2016-01-06 2020-10-13 Teijin Limited Polycarbonate resin, and production method and film thereof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938464A1 (de) * 1979-09-22 1981-04-09 Bayer Ag, 5090 Leverkusen Thermoplastische polycarbonate, ihre herstellung und ihre verwendung als formkoerper und folien
DE3002762A1 (de) 1980-01-26 1981-07-30 Bayer Ag, 5090 Leverkusen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heterocyclisch-aromatischen oligocarbonaten mit diphenolcarbonat-endgruppen und ihre verwendung zur herstellung von thermoplastischen, hochmolekularen heterocyclisch-aromatischen copolycarbonaten
KR20010024851A (ko) 1998-01-13 2001-03-26 가즈토 도미나가 폴리카보네이트의 제조 방법 및 광학 디스크 기판
WO1999036456A1 (fr) 1998-01-19 1999-07-22 Mitsubishi Chemical Corporation Resine de polycarbonate, substrat de support de donnees optiques fabrique dans cette resine et support de donnees optiques
US6140457A (en) * 1999-02-26 2000-10-31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Static-resistant polycarbonates having DI-t-alkylphenyl end groups
US6706846B2 (en) * 2001-10-10 2004-03-16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Method for end-capping polycarbonate resins and composition for use in same
JP2003292603A (ja) * 2002-03-29 2003-10-1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熱可塑性成形材料
US7365148B2 (en) * 2003-06-16 2008-04-29 Teijin Limited Polycarbonate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JP4626847B2 (ja) 2005-02-22 2011-02-09 三菱瓦斯化学株式会社 コ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
JP5170388B2 (ja) * 2005-07-26 2013-03-27 宇部興産株式会社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046519A (ja) * 2005-11-29 2009-03-05 Mitsui Chemicals Inc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共重合体からなる透明耐熱成形体、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用途
KR101357473B1 (ko) 2006-06-19 2014-02-03 미쓰비시 가가꾸 가부시키가이샤 폴리카보네이트 공중합체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7718755B2 (en) * 2007-10-18 2010-05-18 Sabic Innovative Plastics Ip B.V. Aliphatic diol-based polycarbonates, method of making, and articles formed therefrom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57939B (zh) * 2019-10-30 2022-03-11 南韓商三養股份有限公司 聚碳酸酯樹脂及其製備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08108492A1 (ja) 2010-06-17
EP2123692B1 (en) 2012-05-23
EP2123692A4 (en) 2010-03-31
US20100105854A1 (en) 2010-04-29
EP2123692A1 (en) 2009-11-25
WO2008108492A1 (ja) 2008-09-12
CN101641391A (zh) 2010-02-03
CN101641391B (zh) 2012-10-24
US8034894B2 (en) 2011-10-11
JP5193995B2 (ja) 2013-05-08
KR20090128377A (ko) 2009-12-15
WO2008108492A8 (ja) 2009-08-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0844137A (en) Terminal modified polycarbonate and the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TWI609046B (zh) Polycarbonate resin composition and molded article
JP5714788B2 (ja) プラスチックレンズ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TWI510515B (zh) 聚碳酸酯樹脂組成物及其製造方法
TW200415172A (en) Polycarbonate copolymer, resin composition and molded article
JP2009102536A (ja) 共重合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417432B2 (ja) 共重合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063976A (ja) 光学素子成形品およびそのための成形材料
WO2011096089A1 (ja)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TW201026743A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rmoplastic resin, polyester resin and polycarbonate resin, and their applications
JP2010132782A (ja)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共重合体、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用途
JP2008291055A (ja) 末端変性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組成物
JP2011236336A (ja) 光弾性定数が低い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および光学成形体
TWI540152B (zh) Polycarbonate resin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JP2010126594A (ja)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高表面硬度フィルムまたはシート
WO2008133343A1 (ja)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組成物
JP5674802B2 (ja)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からなる成形品
KR101815930B1 (ko) 내스크래치성이 향상된 폴리카보네이트 공중합체 및 그 제조방법
JP4838994B2 (ja) 位相差フィルム
JP2012097279A (ja) プラスチック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JP2020521025A (ja) コ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583987B2 (ja) 光弾性定数が低い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および光学フィルム
JP5296452B2 (ja) 末端変性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