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0300860A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Google Patents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0300860A
TW200300860A TW091134179A TW91134179A TW200300860A TW 200300860 A TW200300860 A TW 200300860A TW 091134179 A TW091134179 A TW 091134179A TW 91134179 A TW91134179 A TW 91134179A TW 200300860 A TW200300860 A TW 20030086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iquid crystal
strip
crystal display
display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11341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311218B (zh
Inventor
Toshirou Motomura
Yoshio Miyazaki
Hiromi Fukuoka
Kazuyuki Hisanaga
Toshiaki Sasaki
Okawa Tomoharu
Aoki Kengo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136513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3167224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137770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3177392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138358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3186033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139356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3195326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Corp filed Critical Kyocera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03008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3008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112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1121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53Reflecting elements
    • G02F1/133555Trans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9Filters, e.g. light shielding masks
    • G02F1/133514Colour filt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53Reflect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3Electrodes
    • G02F1/134309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9Filters, e.g. light shielding masks
    • G02F1/133512Light shielding layers, e.g. black matrix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Description

200300860 ίΧ - s w ^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有關於具有反射模態和透過模態雙方之功能之液 晶顯示裝置。 【先前技術】 近年來液晶顯示裝置使用在小型或中型之攜帶式資訊終 端機或節點個人電腦,或大型而且高精密度之監視器等。 特別是在如同攜帶式資訊終端機等之屋外·屋內雙方所 使用之機器,在外來光很強之環境積極利用外來光,在外 來光變弱之環境使用背光,此種半透過型之顯示裝置被使 用作爲主流。 依照此種半透過型液晶顯示裝置時,具有被使用作爲反 射型,利用太陽光,螢光燈等之來自外界之光之情況(反射 模態),和被使用作爲透過型,利用背側之背光作爲內部照 明之情況(透過模態),使用兼具有雙方之功能之半透過 膜。參照日本國特開平8 -2924 1 3號,特開平7 - 3 1 8 9 2 9號。 習知之半透過型液晶顯示裝置以圖30表示。圖30是半 透過型液晶顯示裝置P之剖面槪略圖。 依照液晶顯示裝置P時,元件符號1是共同側之玻璃基 板,2是片段側之玻璃基板,在玻璃基板2上順序形成:條 帶狀透明電極群1 1 8,由多個平行排列之ITO構成;和定 向膜119,由以一定方向塗敷上之聚醯亞胺樹脂構成。 然後,利用濺鍍法在玻璃基板1上形成由鋁金屬構成之 半透過膜120,在半透過膜120上形成彩色過濾器121和 7 312/專利說明書(補件)/92-01/91134179 200300860 由丙烯系樹脂構成之外塗層1 22,和形成由多個平行排列 之I TO構成之條帶狀透明電極群123,然後在條帶狀透明 電極群123上形成定向膜124由以一定方向塗敷上之聚醯 亞胺樹脂構成。 然後,利用密封構件1 3 1貼合該等之玻璃基板2和玻璃 基板1,成爲雙方之條帶狀透明電極群1 1 8、1 2 3進行交叉 (正交)之方式,在其間封入有液晶層125由例如以200〜 2 6 0 °之角度被扭轉之手徵性向列液晶構成。另外,圖中未 顯示者,在該兩個玻璃基板1、2間配置有多個間隔物用來 使液晶層125之厚度成爲一定。 然後在玻璃基板 2之外側,順序積層重疊光散射材料 1 1 1,由聚碳酸酯構成之第1相位差板1 1 2,第2相位差板 1 1 3和碘系之偏光板1 1 4,在另外一方之玻璃基板1之外側 亦順序積層重疊由聚碳酸酯構成之第3相位差板1 1 5和碘 系之偏光板1 1 6。在該等之配置時,經由塗布由丙烯系之 材料構成之黏著材料,用來貼在一起。 在以上述方式構成之液晶顯示裝置P中,來自太陽光, 螢光燈等之外部照明之照射光,順序通過偏光板丨丨4和第 2相位差板1 1 3,第1相位差板1 1 2,光散射材料1 1 1,玻 璃基板2,該入射光再通過條帶狀透明電極群1 1 8,定向膜 119,液晶層125,定向膜124,條帶狀透明電極群123, 外塗層1 22和彩色過濾器1 2 1,到達半透過膜1 20,然後被 光反射,其反射光經由與入射時相反之過程,被光射出。 另外,背光之光順序通過偏光板1 1 6,第3相位差板1 1 5, 8 312/專利說明書(補件)/92-01 /91134179 200300860 玻璃基板1,半透過膜1 2 0,和彩色過濾器1 2 1等,被光射 出。 在以此方式構成之液晶顯示裝置Ρ中,半透過膜1 2 0使 用由銘、鉻、銀等構成之薄Β吴或是由銘合金、鉻合金、銀 合金構成之薄膜,其厚度通常爲50〜500Α,最好爲1〇〇〜 400人,藉以具有反射模態和透過模態雙方之功能。 或是作爲代替金屬薄膜者,亦可以利用電介質體半反射 鏡用來形成半透過膜1 2 0。亦即,成爲使低折射率層和高 折射率層交替的順序積層之構造,低折射率層以折射率爲 1.3〜1.6之Si〇2,A1F3,CaF2,MgF2等形成,高折射率層 以折射率爲2·0〜2.8之Ti〇2,Zr〇2,SrCh等形成。 另外,對於彩色過濾器1 2 1是由R (紅)G (藍)B (綠)形成, 但在半透過膜120中,對於該等RGB,在各一個像素內形 成均質而且一樣之半透過膜。 但是,如上所述,依照習知之半透過型液晶顯示裝置ρ 時,在RGB各一個像素內形成均質之半透過膜120,對於 彩色過濾器121亦在RGB各一個像素內形成均一之厚度 時,會有下面所述之問題。 亦即,使半透過膜1 20以某一個反射率,透過率之比例 形成,當利用彩色過濾器1 2 1調整反射時和透過時之亮 度·色再現性時,例如要提高反射時之亮度時,造成彩色 過濾器121之厚度變薄,或是在使用高透過率之彩色過濾 器1 2 1之情況時,造成透過時之色再現性變低。另外,要 改良透過時之色再現性而使用濃色之彩色過濾器1 2 1時, 9 312/專利說明書(補件)/92-01/91134179 200300860 反射時之亮度會降低。該等問題之發生是在透過時光只通 過彩色過濾器1次,與此相對的,而在反射時要通過2次。 另外,依照習知之半透過型液晶顯示裝置P時,光半透 過膜1 2 0以某一個反射率,透過率之比例形成,控制其反 射時和透過時之亮度,但是當光通過半透過膜120時,由 於光之吸收損失使光利用效率降低,反射時和透過時之色 度平衡之調整會有困難爲其問題。 實際上必需妥協使反射時之特性或透過時之任何一方優 先,或使雙方之特性獲得平衡。 另外,在半透過型液晶顯示裝置P,習知者是在被設於 前方之基板2之外側,設置光散射層(前方散射薄膜等)用 來形成功能分離型。 在上述方式之功能分離型之半透過型液晶顯示裝置中, 因爲光散射層設在前方之基板2之外側,所以特別在使用 作爲反射型之裝置之情況,當周圍光入射到液晶顯示裝置 時,入射光被光散射層擴散到光行進方向,同時經由光散 射層亦被反射散射(後方散射)到入射光側爲其問題。 此種後方散射不只限於各個像素之ON/OFF狀態,而是 經常發生,因此特別是在OFF時,由於後方散射使黑亮度 變高,因此其對比度會降低。 本發明之目的是提供液晶顯示裝置,經由將像素區域分 割成爲用來反射來自外界之光之區域,和使來自背光之光 透過之區域,藉以改善在透過模態和反射模態雙方之光利 用效率,可以在反射和透過之各個模態進行明亮之高對比 10 312/專利說明書(補件)/92-01 /91134179 200300860 度顯示。 另外本發明之目的是提供液晶顯示裝置,使 之區域之單元間隙和使來自背光之光透過之區 隙最佳化,另外,使光學補償薄膜最佳化,用 透過之各個模態進行明亮之高對比度顯示。 另外本發明之目的是提供高性能之液晶顯示 消除後方散射,可以減小反射型顯示模態時之 之亮度,其結果是可以除去玻璃基板外部之光 以提高對比度。 【發明內容】 (1)本發明之液晶顯示裝置具有條帶狀積層電 片段側基板,由透明導電層和光反射性金屬層 成,在每一個像素設置無光反射性金屬層存 部,在該光透過部和像素間實現透過模態,在 域實現反射模態。經由將像素區域分割成爲用 外部之光之區域,和使來自背光之光透過之區 善透過模態和反射模態雙方之光利用效率。 經由使上述光透過部之形狀成爲縫隙狀,可 之光罩形狀變爲單純,另外,在解像度和顯像 件,因爲形狀變爲單純,所以可以很容易形成 在習知技術之日本國特開平10-2 824 88號是 置多個光透過用之微細之孔洞,但是要控制此 狀會有困難,因此會使製造良率降低。 假如將上述之縫隙配置在與條帶狀積層電極 312/專利說明書(補件)/92-01 /91134179 反射外來光 域之單元間 來使反射和 裝置,用來 像素OFF時 散射層,可 〖極,被設在 之積層體構 在之光透過 其以外之區 以反射來自 域,用來改 以使光微影 等之處理條 光透過部。 在反射膜設 種微細之形 之排列方向 11 200300860 正交之方向時’在透過模態,反射性金屬層擔任黑色光阻 (被配置在與條帶狀積層電極之排列方向正交之方向)之任 務。假如使沿著條帶狀積層電極之排列方向之像素間之黑 色光阻形成條帶狀時,利用該等之黑色光阻(一方爲以反射 性金屬層代用之黑色光阻,另外一方爲實際排列之黑色光 阻),可以將像素配置成爲矩陣狀。 假如使上述之縫隙成爲與條帶狀積層電極之排列方向平 行之縫隙時,在透明導電層圖案和反射性金屬層圖案之間 即使產生曝光上偏移時,反射率和透過率亦不變,可以使 製品獲得一定之品質特性。上述之縫隙例如可以形成在上 述光反射性金屬層之兩側。 (2)在上述之共同側基板,最好在被配置於每一個像素之 彩色過濾器之不重疊在上述光透過部之反射模態用區域, 形成欠缺部。 經由形成欠缺部可以獲得下面所述之作用。 當以透過模態所需要之透過率·色再現性作爲基準,設 定上述光透過部面積和彩色過濾器之各個要素(色之濃 度·厚度)之情況,依照習知之半透過型液晶顯示裝置時, 在該彩色過濾器之反射模態用區域形成相同之色之濃度· 厚度之彩色過濾器,因此使反射模態之顯示變暗。 與此相對的,本發明之方式是經由在與反射模態用區域 對應之彩色過濾器設置欠缺部,可以防止顯示之變暗。 主要的是反射模態用區域之彩色過濾器’當與透過模態 用區域之彩色過濾器比較時,可以獲得與其厚度變薄所形 12 312/專利說明書(補件)/92-01/91134179 200300860 成者相同之效果’可以使反射模態之亮度之降低減小,或 不會使亮度降低。利用此種方式可以使反射時之特性和透 過時之特性之相反調整變爲容易,其結果是可以提供優良 之半透過型之液晶顯示裝置。 另外,提案有使反射模態用彩色過濾器之厚度比透過模 態用彩色過濾器之厚度薄之技術(參照日本國特開 200 1 - 1 6628 9號),依照此種技術時,在彩色過濾器形成前, 在成爲反射區域之部份預先形成透明層,因此會使製造步 驟增加該部份。與此相對的,在本發明中,在分別形成彩 色過濾器時,亦可以同時形成彩色過濾器之欠缺部,因此 不會使製造步驟數增加,可以減低製造成本。 (3) 本發明之液晶顯示裝置是在上述之條帶狀積層電極 上,存在有光透過部之部份之液晶之單元間隙dt,和未存 在有光透過部之部份之液晶之單元間隙dr之關係成爲 0. 2 ^ Δ η · dt-Δ η · dr ^ 0.4 和 0. 70 ^ Δ η · dr^ 0.85 。其中之△ η是液晶之異向性折射率差。數字之單位是// m。 依照本發明之液晶顯示裝置時,使光反射部之單元間隙 dr,和使來自背光之光透過之光透過部之單元間隙dt最佳 化,和使光學補償薄膜(相位差板13、14、16)最佳化,可 以在反射模態和透過模態之雙方獲得優良之辨識性。 (4) 依照本發明之半透過型液晶顯示裝置時,在上述之片 段側基板,於基板和條帶狀積層電極群之間,介入有隨機 13 312/專利說明書(補件)/92-01 /91134179 200300860 排列多個凸部之凸狀排列群’上述之光反射金屬層之厚度 爲0.05〜1.0/zm,積層在上述條帶狀積層電極群之上之定 向膜表面之平均凹凸高低差爲0·02〜〇·5//ιη° 利用此種構造可以消除習知之後方散射,可以減小反射 型顯示模態時之OFF時之亮度’其結果是可以除去習知之 玻璃基板外部之光散射層,可以提供對比度被提高之高性 能之半透過型液晶顯示裝置。 【實施方式】 (第1實施形態) 圖1是本發明之半透過型液晶顯示裝置 A之剖面槪略 圖。 依照該液晶顯示裝置A時,元件符號1是共同側之玻璃 基板,2是片段側之玻璃基板,在玻璃基板2上排列有多 個平行之由ITO構成之透明導電層之條帶狀透明電極群 3。在該透明電極群3上覆蓋有由Cr膜4和A1膜5之積層 所構成之條帶狀光反射性金屬層R。另外,Cr膜4之存在 用來提高I丁◦層和A1膜之接著性。 直線狀透明電極3之形成是在片段側玻璃基板(〇.5mm 厚)2上,於其一面塗布ITO,再在其上塗布光阻,對光阻 進行曝光和顯像,然後將光阻之一部份剝離。(參照圖 2(a))。 條帶狀光反射性金屬層R之獲得如圖2(b)所示,在排列 有透明電極群3之玻璃基板2上,利用濺鍍法同樣成膜Cr 膜(3 5〇A)41,和A1膜( 1 000 A)5,利用光微影加工步驟對像 312/專利說明書(補件)/92-01 /91134179 14 200300860 素間s1和光透過部進行圖案製作加以除去。 如上所述之設有光透過部之光反射性金屬層R成爲Cr 層和A1層之積層構造,但是代替該積層構造者,亦可以使 用AINd等之A1合金,Ag金屬,和Ag合金等之金屬膜。 依照上述之方式,對條帶狀光反射性金屬層R施加光微 影加工步驟,用對縫隙狀之光透過部進行圖案製作。 另外’依照上述方式之構造時,在由ITO構成之條帶狀 透明電極群3上,覆蓋由Cr膜4和A1膜5之積層所構成 之條帶狀光反射性金屬層R,然後除去其金屬層用來形成 光透過部,使透明電極層3存在於光透過部之形成部位。 因此,在條帶狀透明電極群3和Cr膜4,A1膜5之條帶狀 光反射性金屬層R之組合之全體具有作爲電極之功能。 然後,在該等條帶狀之透明電極群3和光反射性金屬層 R之上’形成定向膜6由以一定方向塗敷上之聚醯亞胺樹 脂構成。 另外一方面,在玻璃基板1之上,順序形成彩色過濾器 7,由丙烯系樹脂構成之外塗層8,和由多個平行排列之ITO 構成之條帶狀透明電極群9,然後在條帶狀透明電極群9 上形成定向膜10由以一定方向塗敷之聚醯亞胺樹脂構成。 其次,例如介由200〜260 °之角度扭轉之手徵性向列液 晶構成之液晶層1 1,以使雙方之條帶狀透明電極群3、9 進行交叉(正交)之方式,利用密封構件3 1貼合該等之玻璃 基板2和玻璃基板1。另外,圖中未顯示者,在兩個玻璃 基板1、2間,配置多個間隔物用來使液晶層1 1之厚度成 15 312/專利說明書(補件)/92-01/91134179 200300860 爲一定。 然後在玻璃基板1之外側,順序積層重疊光散射件1 2 ’ 由聚碳酸酯構成之第1相位差板1 3,第2相位差板1 4,碘 系之偏光板1 5。另外,在玻璃基板2之外側,順序積層重 疊由聚碳酸酯構成之第3相位差板1 6,碘系之偏光板1 7。 該等板之積層重疊時,經由塗布由丙烯系之材料構成之黏 著材料進行黏貼。 依照本發明之液晶顯示裝置A時,在光反射性金屬層R 之間,設置縫細形狀之光透過部。利用該光透過部實現透 過模態,利用光透過部以外之區域實現反射模態。依照此 種方式,對光反射性金屬層R形成縫隙狀之光透過部,即 使在反射模態亦可以提高全體之顯示亮度,其結果是可以 很容易進行反射時之特性和透過時之特性之相反調整。 下面將使用圖4用來詳細的說明條帶狀光反射性金屬層 R之光透過部。圖4A是本發明之光反射性金屬層R之主 要部份擴大俯視圖,圖4 B、C是作爲比較例之光反射性金 屬層R之主要部份擴大俯視圖。 光透過部之形狀可以使用圖4B、C所示之矩形之形狀或 圓形之形狀。除此之外,亦可以採用橢圓形狀,三角形狀, 多角形狀等之各種形狀。 但是,在以該等形狀製成光透過部之情況時,因爲對每 一個像素需要製作用以形成該等形狀之光微影用之光罩, 因此’必需使光罩成爲與該各種形狀對應之高精確度之形 狀。所以需要詳細的設定解像度和顯像等之處理條件。其 16 312/專利說明書(補件)/92-01 /91134179 200300860 結果是會有製造良率降低,製造成本上升之問題。 與此相對的,依照本發明時,如圖4A所示,使光透過 部之形狀成爲縫隙狀,用來消除此種問題。 亦即,設在光反射性金屬層R之用以形成光透過部之細 長溝:縫隙(以下稱該縫隙爲「光透過縫隙T」),如圖4 A 所示,配置成對光反射性金屬層R之縱向之條帶正交。 經由使光透過部成爲此種縫隙狀,可以使光微影之光罩 形狀變爲單純,和不需要詳細的設定解像度和顯像等之處 理條件,利用此種方式可以提高製造良率和降低製造成本。 依照上述之方式可以使反射時之特性和透過時之特性 之相反調整變爲容易。 下面將詳細說明在光反射性金屬層R設置縫隙之一實施 例。 圖3表示將光透過縫隙τ設置成與片段電極3正交之情 況時之俯視圖。 依照圖3時,對於一個像素之長度l 1 (例如2 3 0 // m ),使 光透過縫隙T之幅度L2成爲11.5//m、23//m、46//m、69 # m、9 2 μ m、1 03 · 5 μ m。利用此種方式,使各個之光透過 部(透過區域)之面積比率成爲一個像素之5%、10%、20%、 30%、40%、45%。L1是一個像素之長邊,相對的,M1爲 其短邊。 製作該等之各種構造之液晶顯示裝置,變化光透過部之 面積比率時,各個之反射率·透過率如表1所示。 17 312/專利說明書(補件)/92-01/91134179 200300860 【表1】 透過面積比率 5% 10% 20% 3 0% 40% 45% 反射率[% ] 33.0 3 1.1 27.2 23.4 19.5 17.6 透過率[% ] 0.39 0.77 1.54 2.3 0 3.07 3.45 對於表1所示之反射率,當小於20%時,在反射模態不 能獲得充分之亮度。與此相對的,使用背光可以以透過模 態使用,但是消耗電力會隨著增大所以不好。因此,最好 將反射率設定爲20 %以上。 另外,當透過率小於0.5 %時,不能獲得充分之亮度,需 要提高背光之亮度,因此消耗電力會增大所以不好。特別 是當成爲1.0 %以上時,可以獲得充分之亮度。因此,使透 過率成爲〇 . 5 %以上,最好爲1.0 %以上。 根據該等之結果,可以使光透過縫隙T之總面積成爲 RGB各一個像素之面積之10〜30%。更好是使光透過縫隙 T之總面積成爲RGB各一個像素之面積之20〜30%。 另外,在彩色過濾器7形成像素間之黑色光阻BK(遮光 膜)。該黑色光阻B K如圖3所示,在與縫隙T正交之方向, 和在與像素間(片段電極間)S 1部份對應之位置,形成縱方 向之條帶狀。對於與縫隙T平行之方向之像素間(共同電極 間)S 2,片段側基板2之金屬層R擔任遮光膜之任務。因此, 所具有之效果如同將遮光層配置在像素間成爲縱橫矩陣 下面將說明本發明之另一液晶顯示裝置。 依照上述構造之液晶顯示裝置A時,如圖2所示,當經 18 312/專利說明書(補件)/92-01 /91134179 200300860 由條帶狀透明電極群3和光反射性金屬層R(光透過縫隙τ) 之形成步驟時,在ΙΤΟ圖案和光反射性金屬層R之間產生 曝光上偏移。 下面利用圖5用來說明因而產生之問題。圖5Α表示在 1丁〇圖案3和金屬反射層R之間未產生曝光偏移之情況。 如圖5Β所示,當在ΙΤΟ圖案3和金屬反射層R之間產生 曝光偏移Ζ時,一個像素內之反射區域R 1 (圖5之虛線所 示)變小,反射率減小。另外一方面,透過區域變大,透過 率增加,產生製品上之特性起伏。 針對此種問題,在本實施例中如圖6所示,將作爲光透 過部之光透過縫隙Τ設置成與條帶狀透明電極群3之排列 方向平行。 該光透過縫隙Τ如圖6所示,設在一個像素內之兩個側 部。亦即,在片段側基板2,對於長邊爲L1和短邊爲Μ 1 之一個像素,使設計上小於短邊Ml之幅度Μ4(Μ4<Μ1)之 光反射性金屬層R形成帶狀。M2和M3分別爲條帶狀透明 電極群3和帶狀之光反射性金屬層R之端邊之間隔。 依照以上述方式構成之光透過縫隙Τ時,在如圖7 Α所 示之ITO圖案3和金屬反射層R之間,當與沒有曝光上偏 移之情況比較時,如圖7B所示,在ITO圖案3和金屬反 射層R之間,即使產生曝光上偏移,一個像素內之反射區 域面積R 1亦不會變化。利用此種方式,不會使反射率減 小,和不會使透過率增加,因此,可以獲得製品上之一定 之品質特性。 19 312/專利說明書(補件)/92-01/91134179 200300860 (第2實施形態) 圖8是本發明之半透過型液晶顯示裝置B之剖面槪略 圖。 依照液晶顯示裝置B時’元件符號1是共同側之玻璃基 板,2是片段側之玻璃基板,在玻璃基板2上排列有多個 平行之由ITO構成之條帶狀透明電極群3,在該透明電極 群3上覆蓋有由Cr膜4和A1膜5之積層所構成之條帶狀 光反射性金屬層R。 該條帶狀光反射性金屬層R之形成方法因爲與使用圖2 所說明者相同,所以不再重複說明。 另外,在該等之條帶狀之透明電極群3和光反射性金屬 層R之上,形成有定向膜6由以一定方向塗敷上之聚醯亞 胺樹脂構成。 另外一方面,在玻璃基板1之上順序形成彩色過濾器7, 由丙烯系樹脂構成之外塗層8,和由多個平行排列之IT〇 構成之條帶狀透明電極群9,然後在條帶狀透明電極群9 上,形成定向膜10由以一定方向塗敷上之聚醯亞胺樹脂構 成。 其次,在該等之玻璃基板2和玻璃基板1之間,充滿例 如以200〜2 60°之角度扭轉之手徵性向列液晶所構成之液 晶層1 1 ’然後利用密封構件3 1貼合使雙方之條帶狀透明 電極群3、9成爲交叉(正交)之方式。另外,圖中未顯示者, 在該兩個玻璃基板1、2間配置多個間隔物用來使液晶層 11之厚度成爲一定。 20 312/專利說明書(補件)/92-01 /91134179 200300860 然後,在玻璃基板1之外側順序積層重疊光散射材料, 由聚碳酸酯構成之第1相位差板1 3 ’第2相位差板1 4,碘 系之偏光板1 5,在玻璃基板2之外側順序積層重疊由聚碳 酸酯構成之第3相位差板1 6 ’碘系之偏光板1 7。該等配置 之黏貼是經由塗布由丙烯系之材料構成之黏著材料。 本發明之液晶顯示裝置B之特徵是與彩色過濾器7對應 的,在反射模態用區域設置例如縫隙形狀等之欠缺部。 亦即,對於共同側,在玻璃基板1 (〇 · 5 m m厚)上形成像素 間黑色光阻BK(遮光層),和被設在該等光阻間之彩色過濾 器7。對於該彩色過濾器7,將RGB之各個之平均透過率 設定在40.3 %,和在反射模態用區域利用光微影法設置縫 隙S L。另外,因爲該縫隙S L可以與彩色過濾器7同時設 置,所以步驟數不會增加。 其次,形成由丙烯系樹脂構成之外塗層8,利用光微影 術形成由多個平行排列之IT◦構成之條帶狀透明電極群 9(共同電極),然後在條帶狀透明電極群9上,形成以一定 方向塗敷上之由聚醯亞胺樹脂構成之定向膜10。 如此一來,依照本發明之液晶顯示裝置B時,與光反射 性金屬層R對應的,設置縫隙等之光透過部,利用該光透 過部實現透過模態,利用光透過部以外之區域實現反射模 態,除了此種構造外,更在彩色過濾器7之反射模態用區 域形成欠缺部,利用該欠缺點使光透過用來防止顯示之變 暗。 在半透過型之液晶顯示裝置中,在透過模態,光只通過 21 312/專利說明書(補件)/92-01 /91134179 200300860 彩色濾波器1次,與此相對的,在反射模態通過2次 照其光吸收程度之差異,對雙方之模態調整成爲良好 衡,習知技術不能達成此種方式,但是與其相對的, 明之方式因爲在彩色過濾器7之反射模態用區域形成 缺部,所以即使在反射模態時,亦可以提高全體之顯 度,其結果是可以很容易進行反射時之特性和透過時 性之相反調整。 下面將詳細說明光透過部之欠缺部爲縫隙形狀之情 之一實例,亦即,說明設在光反射性金屬層之光透過 T ’和設在彩色過濾器之縫隙(以下稱爲「彩色過濾器 隙」)S L之詳細部份。 首先,圖9表示設置成使光透過縫隙τ和彩色過濾 隙SL均形成與片段電極3正交之情況。在圖9中,雙 一個像素之長度LI (230 // m),使光透過縫隙τ之幅度 成爲 11.5// m’ 23// m,46// m,69// m,92// m,103.5/ 利用此種方式使各個之光透過部之面積比率成爲一個 之 5%’ 10%’ 20%,30%,40%,45%。L1 是 ~ 個像孝 邊,相對的Μ1爲其短邊。 彩色過濾器縫隙S L是被配置在光透過縫隙τ之兩作 構造’ ¥彳於一個像素之長度L 1 (2 3 0 // m),使彩色過濟 隙SL之幅度之L3和L4之合計(L3 + L4)成爲0// m , 1: #m,34.5//m,57.5//m,69//m,80.5//ΙΠ。利用此· 式,使各個之欠缺部之面積比率成爲一個像素之面積 〇%,5%,15%,25%,3 0%,35%。 312/專利說明書(補件)/92-01 /91134179 ,依 之平 本發 有欠 示亮 之特 況時 縫隙 縫 器縫 寸於 T2 i m ° 像素 之長 I之 器縫 1.5 ί方 之 22 200300860 組合該等之光透過縫隙T和彩色過濾器縫隙SL,製作各 種構造之液晶顯示裝置。另外,將光透過縫隙T和彩色過 濾器縫隙SL配置成爲不會互相重疊之方式。 其結果以表2〜表6表示。 表2和表3表示變化光透過縫隙T和彩色過濾器縫隙之 雙方之面積比率之情況時之各個之反射率.透過率。 【表2】 反射率[% ] 光透過縫隙 5% 10% 20% 3 0% 40% 45% 彩 色 過 濾 器 縫 隙 0% 33.0 31.1 27.2 23.4 19.5 17.6 5% 35.7 33.7 29.8 25.8 21.9 19.9 15% 40.9 38.9 34.8 30.8 26.7 24.7 25% 46.0 44.0 39.8 35.7 31.5 29.4 30% 48.8 46.7 42.4 38.2 33.9 31.8 35% 5 1.4 49.2 44.9 40.7 36.3 34.2 【表3】 透過率[% ] 光透過縫隙 5% 10% 20% 30% 40% 45% 彩 色 JJH. m 濾 器 縫 隙 0% 0.39 0.77 1.54 2.30 3.07 3.45 5% 0.39 0.77 1.54 2.30 3.07 3.45 15% 0.39 0.77 1.54 2.30 3.07 3.45 25% 0.39 0.77 1.54 2.30 3.07 3.45 30% 0.39 0.77 1.54 2.30 3.07 3.45 35% 0.39 0.77 1.54 2.30 3.07 3.45 對於表2所示之反射率,當小於20 %時,在反射模態會 有不能獲得充分亮度之情況。因此相對的,利用背光可以 使用在透過模態,但是消耗電力會因而增大所以不好。因 此’反射率最好設定在2 0 %以上。 23 312/專利說明書(補件)/92-01 /91134179 200300860 對於表3所示之透過率,當小於〇·5%時,不能獲得充分 之亮度,需要提局背光之売度,因此消耗電力會增大,所 以不好。因此,最好使透過率成爲〇 . 5 %以上。另外,在1 . 〇 % 以下即使提高上限亦不能獲得充分之亮度。這時可以使透 過率成爲0 · 5 %以上,最好爲1 . 0 %以上。 另外,表4和表5表示使光透過縫隙T和彩色過濾器縫 隙之雙方之面積比率變化之情況時之各個之反射色域面積 和透過域面積。該色域面積對應到色之再現性·色純度, 該値越大時,色之再現性越高。 【表4】 射 反 彩色過濾器縫隙 色域面 積 光透過縫隙 5% 10% 20% 30% 40% 45% 0% 4.86 4.86 4.86 4.86 4.86 4.86 5% 3.85 3.77 3.59 3.44 3.25 3.17 15% 2.36 2.24 1.98 1.75 1.48 1.36 25% 1.42 1.3 1 1.09 0.88 0.65 0.54 30% 1.09 1.00 0.80 0.61 0.41 0.3 1 35% 0.92 0.86 0.72 0.50 0.33 0.25 【表5 透過色域面 積 光透過縫隙 5% 10% 20% 30% 40% 45% 彩 色 m 濾 器 縫 隙 0% 2.38 2.38 2.38 2.38 2.38 2.38 5% 2.38 2.38 2.38 2.38 2.38 2.38 15% 2.38 2.38 2.38 2.38 2.38 2.38 25% 2.38 2.38 2.38 2.38 2.38 2.38 30% 2.38 2.38 2.38 2.38 2.38 2.38 35% 2.38 2.38 2.38 2.38 2.38 2.38 24 312/專利說明書(補件)/92-01 /91134179 200300860 對於表4所示之反射色域面積,當小於0.5時,變成比 表5所示之透過色域面積小,反射模態和透過模態之間之 色調之差變爲顯著。利用此種方式,在雙方模態間發生變 換之情況時會產生失調感。另外,在1.0以下即使提高到 上限亦會有不能消除失調感之情況。因此,使反射色域面 積成爲0.5以上,最好爲1 . 0以上。 根據該等表2〜表5所示之結果,進行重複之實驗。對 於反射模態·透過模態之各個對比度,反射模態之反射率 和色再現性,透過模態之透過率和色再現性,綜合的進行 評估之結果可以明白,光透過縫隙T之總面積成爲R G B 各一個像素之面積之1 〇 %〜4 0 %,彩色過濾器縫隙之總面 積成爲RGB各一個像素之面積之30%以下。 最好使光透過縫隙T之總面積成爲R G B各一個像素之面 積之20%〜30%,彩色過濾器縫隙之總面積成爲RGB各一 個像素之面積之5 %〜2 5 %。 表6表示根據表2〜表5之結果之綜合評估。 【表6】
綜合評估 光透過縫隙 5% 10% 20% 30% 40% 45% 彩 色 0% X Δ Δ Δ X X 5% X Δ 〇 〇 Δ X 過 據 15% X Δ ◎ ◎ Δ Δ 器 25% X Δ ◎ 〇 △ Δ 縫 隙 30% X Δ Δ Δ X X 35% X X X X X X 25 312/專利說明書(補件)/92-01 /91134179 200300860 在表6中,以4個階段評估。 ◎記號表示反射模態和透過模態間之色調差沒有失調 感,反射模態·透過模態之各個對比度和反射模態之反射 率和色再現性及透過模態之透過率和色再現性均優良,使 用背光亦可以達成透過模態之低消耗電力化’實用上極爲 良好。 〇記號表示在有關之判斷基準,其程度良好,△記號表 示大致良好,X記號表示有些低劣之情況。 下面將說明本發明之另一液晶顯示裝置。 依照上述之液晶顯示裝置B時,利用片段側基板2對光 反射性金屬層R,在各個像素設置縫隙狀之光透過部,但 是其代替方式者,亦可以設置其他形狀之光透過部。例如 與圖9所說明者同樣的,亦可以使用圖1 0 A所示之構造, 除此之外亦可以採用圖10B、C所示之構造。 依照圖1 0B時,在片段側基板2對光反射性金屬層R, 在各個像素設置矩形狀之光透過部。另外,在圖10C中, 在片段側基板2對光反射性金屬層R,在各個像素設置圓 形狀之光透過部。另外,亦可以採用橢圓形狀,三角形狀, 多角形狀等之各種形狀。但是,對於該等之光透過部之設 置部位’亦可以不重疊被設在彩色過濾器之反射模態用區 域之欠缺部。 另外一方面,對於被設在彩色過濾器7之反射模態用區 域之欠缺部,除了縫隙狀外,亦可以同樣的採用矩形狀, 橢圓形狀,三角形狀,多角形狀等之各種形狀。 26 312/專利說明書(補件)/92-01/91134179 200300860 依照此種方式,雙方均可採用各種形狀,但是圖1 〇 A之 構造’當與圖10B、C之各個構造比較時,因爲其製造光 罩开狀單純’所以解像度優良,顯像容易。 另外’在此種構造之情況時,對於形成在彩色過濾器之 像素間之黑光罩(遮光膜),如使用圖3所說明之方式,在 與縫隙狀之光透過部正交之方向,和在與像素間(片段電極 間)S 1部份對應之位置,亦可以形成縱方向之條帶狀。 下面將說明本發明之更另一實施例。 依照上述構造之液晶顯示裝置B,經由形成如圖2所示 之條帶狀透明電極群,光反射性金屬層,光透過縫隙T之 步驟’於ITO圖案和金屬反射層之間,產生曝光上偏移。 下面利用圖1 1用來說明因此產生之問題。如圖1 1 A所 示’當與在ITO圖案3和金屬反射層R之間未產生曝光偏 移之情況比較時,如圖1 1 B所示,當產生此種曝光偏移Z 時’一個像素內之反射區域R 1變小,反射率減小。另外 一方面’透過區域變大,透過率增加,產生製品上之特性 偏差。 針對此種問題,在本實例中,如圖1 2 A所示,將成爲光 透過部之光透過縫隙T設置成與片段電極3平行。設置位 置在一個像素內之兩個側部。 另外一方面,對於共同側基板1之彩色過濾器縫隙S L, 隨著光透過縫隙T之設置規格,如圖1 2 B所示,設在縱方 向成爲與光透過縫隙T平行。彩色過濾器縫隙SL之幅度 以M5表示。 27 312/專利說明書(補件)/92-01 /91134179 200300860 亦即’在片段側基板2,對長邊L1和短邊Μ1之一個像 素’以帶狀形成比設計上短邊Μ 1小之幅度Μ 4之光反射性 金屬層R ’成爲在各個片段電極3之間設置有光透過縫隙 Τ之構造。另外,將光透過縫隙Τ和彩色過濾器縫隙s L 配置成爲不互相重疊。 依照上述方式之構造之光透過縫隙Τ時,當與如圖丨3 Α 所不之IT〇圖案3和金屬反射層R之間沒有曝光上偏移之 情況比較時,如圖13 B所示,在IT◦圖案3和金屬反射層 R之間即使產生曝光上偏移時’ 一個像素內之反射區域R 1 亦不會變化,不會使反射率減小,或透過率增加。利用此 種方式可以獲得製品上之一定之品質特性。 (第3實施形態) 圖1 5是本發明之液晶顯示裝置C之槪略剖面圖。 在共同側玻璃基板1之內面,形成彩色過濾器7,和由 丙烯系樹脂構成之外塗層8,在該外塗層8之上,設置多 個平行之排列成條帶狀之由ITO構成之透明電極9。在該 透明電極9之上覆蓋以一定方向塗敷上之聚醯亞胺樹脂構 成之定向膜1 0。另外,在透明電極9和定向膜1 0之間亦 可以介入有由樹脂或Si 〇2等構成之絕緣膜。亦可以不設置 外塗層8。 彩色過濾器7被配置在玻璃基板1之內面之每一個像 素’但是該等彩色過濾器7之形成亦可以利用顏料分散方 式’亦即將預定之顏料(紅、綠、藍)所調合成之感光性光 阻塗布在基板上,利用光微影術形成。 28 312/專利說明書(補件)/92-01 /91134179 200300860 在各個彩色過濾器7間亦可以形成鉻金屬或感光性抗蝕 劑之黑底層。 對於片段側,在玻璃基板2之內面’形成多個平行之排 列成條帶狀之由ITO構成之透明電極3,在該透明電極3 上,順序積層成爲光反射層之被圖案製作成之反射膜R, 和以一定方向塗敷上之聚醯亞胺樹脂所構成之定向膜6。 反射膜R因爲形成在透明電極3上,所以成爲多個平行之 條帶狀排列。 另外,定向膜6是在圖案製作成之反射膜R上直接進行 成膜所形成者,但是亦可以在定向膜6和圖案製作成之反 射膜R之間,介入有由樹脂或Si 〇2等構成之絕緣膜。 另外,反射膜R和透明電極3亦可以上下相反,在透明 電極3上形成絕緣膜和定向膜6。 另外,亦可以利用密封構件3 1貼合上述之共同側和片段 側構件,在其間封入有例如以2 0 0 °〜2 6 0 °之角度扭轉之 手徵性向列液晶構成之液晶1 1。另外,在兩個構件間配置 有多個間隔物(圖中未顯示)用來使液晶1 1之厚度成爲一 定。 然後,在共同側之玻璃基板1之外側,順序形成前方散 亂板1 2,由聚碳酸酯等構成之相位差板1 3、1 4,和碘系之 偏光板1 5。在本實例中是採用外部散射方式之液晶顯示裝 置’在相位差板1 3和玻璃基板1之間設置前方散亂板1 2。 另外,在片段側之玻璃基板2之外側,順序形成由聚碳 酸酯等構成之相位差板1 6,和碘系之偏光板1 7。對於該等 29 312/專利說明書(補件)/92-01 /91134179 200300860 之配置,以塗布由丙烯系之材料所構成之黏著材 進行配置。 另外,對偏光板17密接配置由光源部32和導 構成之背光單位。 圖案製作成之上述反射膜R由無機質材料形成 用含有 Al、Ag、Cr、Τι、W、Mo、Ta、In、Fe、 S i之元素中之至少1種之純金屬,或金屬間化合 AlTi、AgPd、AgPdCu),氧化物(Ti〇2,Si〇2),氮化 碳化物(AIMgC)或該等之各材料之積層物。 在反射膜R和透明電極3之間,形成含有A1、 Ti、W、Mo、Ta、In、Fe、Co、Ni、Si 之元素中 種之純金屬,或金屬間化合物,氧化物,氮化物, 可以用來提高反射膜R之密著性,或提高耐熱性 另外,亦可以在反射膜R和定向膜6之間,介7 kg、Cr、Ti、W、Mo、Ta、In、Fe、Co、Ni、Si 之至少1種之純金屬,或金屬間化合物、氧化物, 碳化物、利用此種方式可以提高反射膜R之耐熱 品性。當反射膜R之膜厚變大時,反射光傾向黃 厚度變小時傾向藍色,此種反射時或透過時之反 引起之配色,可以利用反射膜R和彩色過濾器7 用來進行調整。 上述之積層之組合構造之一實例是在透明電 順序積層厚度3 50A之Cr層,作爲反射膜R之厚 之A1層,和定向膜6。 312/專利說明書(補件)/92-01/91134179
料,用來 光板33 。例如使 Co 、 Ni 、 物(AINd、 物(SiN), A g、C r、 之至少1 碳化物。 ο 、含有Al、 之元素中 氮化物、 性和耐藥 色,當其 射膜R所 之間之層 極3之上 度 1000A 30 200300860 另一實例是在玻璃基板2之上順序的積層作爲反射膜R 之厚度1000人之銀合金(Ag合金)層,透明電極3,和定向 膜6。 對於反射膜R之圖案製作,利用光微影術形成光透過 部,用來使來自背光單位之光透過。亦即,在形成有金屬 膜R之膜面塗布感光性光阻,使用光微影用光罩進行曝 光,然後經由顯像、蝕刻、剝離之各個步驟用來形成圖案。 另外,在反射膜R和定向膜6之間,當形成含有A :!、A g、 Cr、Ti、W、Mo、Ta、In、Fe、Co、Ni、Si 之元素中之至 少1種之純金屬,或金屬間化合物、氧化物、氮化物、碳 化物之情況時,亦可以在形成該膜之後,利用光微影術對 反射膜R進行圖案製作,或是在反射膜R進行圖案製作之 後形成上述之膜。 依照上述方式之反射膜R和透明電極3之積層構造時, 對於反射膜R在每一個像素設置光透過部用來實現透過模 態,和設置光反射部可以用來實現反射模態,但是利用透 過區域之圖案用來調節反射區域和透過區域之面積化,可 以調節液晶面板之反射率和透過率之比率。 在上述構造之液晶顯示裝置中,太陽光、螢光燈等之外 部照明之入射光,通過玻璃基板1 5,相位差板1 4、1 3和 偏光板1 2,再通過彩色過濾器7,液晶Π等到達反射膜R ’ 在反射膜R之反射區域被光反射,成爲反射模態的射出其 反射光。 另外,來自背光單元之射出光通過偏光板1 7,相位差板 31 312/專利說明書(補件)/92-01/91134179 200300860 1 6,前方散射板和玻璃基板2,然後通過反射膜R之透過 區域部,再通過液晶1 1,彩色過濾器7,玻璃基板1,相 位差板1 3、1 4 ’偏光板1 5,最後成爲透過模態的射出。 在上述之構造中,如圖1 6之主要部份剖面圖所不,背光 之透過區域之單元間隙dt,比反射外來光之區域之單元間 隙dr大於反射膜R之膜厚部份dm(dm = dt-dr)。 因此經由任意的變化反射膜R之膜厚dm(dm = dt-dr),可 以用來調整反射外來光之區域之單元間隙 dr和使來自背 光之光透過之區域之單元間隙dt之差。 在反射和透過之兩個模態,將各個最佳之制動之△ η · dr 和△ η · dt設定在最佳値。在此處之△ η是液晶層1 1之正 常光線和異常光線之折射率差。 (△ η · dr之最佳化) 要進行An· dr之最佳化時,首先以Δη· dr = 0.6、0.65、 0.7、0.75、0.8、0.85、0.9// m之條件製作單元,在各個之 △ η · dr進行偏光板1 2和相位差板1 3、1 4之最佳化。用以 最佳化之單元中,所使用之液晶是扭轉角 240 °,△ n = 0.183。An· dr 和 Δη· dt 之單位爲 #m。 另外,對於以此方式最佳化之液晶顯示裝置’變化偏光 板和相位差板之條件,選出認爲辨識性優良之3個條件(稱 爲條件1、條件2、條件3 ),評估各個條件之反射率和△ η · dr之相關性,分別獲得表7〜表9所示之結果。另外’亦 測定對比度特性,其結果如表7〜表9所示。
圖2 1表示測定方法。將來自斜上方之光源部5 2之光(C 32 312/專利說明書(補件)/92-01/91134179 200300860 光源)入射到液晶面板C,在正上方之受光部5 3測定當驅 動面板C時之白顯示時之反射率,對比度(白顯示時之反射 率/黑顯示時之反射率)。 【表7】 條件1 Δ η · dr 反射率[% ] 對比度 0.68 37.6 13.5 0.69 38.2 14.6 0.70 38.5 15.2 0.7 1 39.3 15.6 0.72 39.6 15.8 0.73 39.7 16.3 0.74 39.9 16.6 0.75 40.2 16.8 0.76 40.1 16.5 0.77 40.3 16.2 0.78 40.4 15.8 【表8】 條件2 Δ η · dr 反射率[% ] 對比度 0.73 37.8 16.9 0.74 38.4 17.2 0.75 38.5 17.3 ,0.76 39.2 17.5 0.77 39.6 17.8 0.78 40 18.2 0.79 39.9 17.7 0.80 40.1 17.5 0.81 40.1 17.2 0.82 40.3 16.9 0.83 40.2 16.5 33 312/專利說明書(補件)/92-01 /91134179 200300860 【表9】 條件3 △ η · dr 反射率[% ] 對比度 0.78 38.2 15.8 0.79 38.5 16.4 0.80 39.3 17.3 0.81 39.9 18 0.82 40.1 17.8 0.83 40 17.2 0.84 40.1 16.6 0.85 40.2 15.5 0.86 40.3 14.8 0.87 40.3 14.2 0.88 40.2 13.5 另外,對於比較例之圖1 4所示之液晶面板,亦同樣的測 定反射率和對比度,獲得表1 〇所示之結果(圖1 4中之5 0 爲半透過膜)。 圖14是槪略剖面圖,用來表示單純之矩陣型之半透過型 液晶顯示裝置之構造。 在玻璃基板1之內面,平行的排列多個透明電極9,形 成定向膜10。在另外一方之玻璃基板2之內面,順序積層 半透過膜50,彩色過濾器7,外塗層8,透明電極3和定 向膜6。 使該兩個基板互相面對,成爲雙方之透明電極群3、9 進行正交之方式,在其間封入有以1 80 °〜270 °扭轉排列 之手徵性向列型液晶分子1 1 0元件符號3 1是密封構件。 在以上述方式構成之液晶面板之上面,重疊偏光板1 5 和相位差板1 3、1 4,在下面重疊偏光板1 7和相位差板1 6, 然後配置由光源部32和導光板33構成之背光單位。 34 312/專利說明書(補件)/92·01/91134179 200300860 此比較例之液晶顯示裝置用來進行△ η · d = 0.8之偏光板 1 5和相位差板1 3、1 4之最佳化。 【表10】 條件3 △ η · dr 反射率[% ] 對比度 0.76 3ΤΓ5 12.6 0.77 3ΤΠ 13.2 0.78 34.5 13.8 0.79 34.8 14.2 0.80 35.1 14.5 0.81 35.2 13.9 0.82 35· 1 13.4 0.83 35 12.8 0.84 35.2 12.2 0.85 35.2 11.3 0.86 35.3 10.8 另外,該等之結果如圖1 7和圖1 8所示。 由圖1 7和圖1 8之結果可以明白,在使用有本發明之面 板構造中,可以改善反射率,和可以提高對比度。依照其 結果可以明白條件2和條件3之改善效果最大。另外,在 條件2中,△ n . dr = 0.78之對比度成爲最大値,在條件3 中,△ η · dr = 0.81之對比度成爲最大。 (△ η · dt之最佳化) 其次檢討使用條件2和條件3之△ η · dt之最佳化。各 個反射模態時之對比度採用最大値之値,亦即在 條件 η · dr = 0.78 條件 3:Λ η · dr = 0.81 ,當反射膜R之膜厚dm在0.1//mSdmS0.25//m之範 35 312/專利說明書(補件)/92-01/91134179 200300860 圍變化時,測定透過率和對稱特性,獲得表11和表1 2所 不之結果。 在透過模態之情況時,透過光學特性之測定法以圖22 表示。如圖2 2所示,從成爲測定對象之液晶顯示裝置c 之下部之光源部5 2,入射光(C光源),測定該裝置C被驅 動時之白顯示時透過率,和對比度(白顯示時之透過率/黑 顯示時之透過率)。 進行dm之最佳化之結果以圖19和圖20表示。 【表11】 條件2 dm [ // m] △ η · dt Δ η · dt-Δ η · dr 透過率 對比度 0.10 0.798 0.18 2.2 23.6 0.12 0.802 0.22 2.3 25.2 0.15 0.807 0.27 2.3 27.8 0.17 0.8 11 0.3 1 2.4 28.6 0.20 0.8 17 0.37 2.4 26.8 0.23 0.822 0.42 2.4 24.2 【表12】 條件3 dm[ μ m] △ η · dt Δη· dt-Δη· dr 透過率 對比度 0.10 0.828 0.1 8 2.3 2 2.80 0.12 0.832 0.22 2.4 24.90 0.15 0.837 0.27 2.4 24.70 0.17 0.841 0.31 2.4 23.80 0.20 0.847 0.37 2.4 22.60 0.23 0.852 0.42 2.4 21.20 比較例獲得表1 3所示之效果。 36 312/專利說明書(補件)/92-01/91134179 200300860
比較例 dm[ β m ] Δ η · dΐ (= Δ η · dr) △ η· dt-/\n· di· 1過率 對比度 — 0.800 0 2.0 24.40 由圖19和圖20可以明白,在條件2,dm = 0.17時透過率 和對比度均爲最大値。另外,在條件3,d m = 0. 1 2時透過率 和對比度均爲最大値。確認爲在任何一個條件均可以提高 比較例之液晶面板之光學特性。 依照以上之結果,當0 · 7 0 S △ η · dr S 0.8 5時,獲得優於 比較例之反射光學特性,特別是在△ n . dr = 0.78,反射模 態時之對比度成爲最大。 另外,在 Δη. dr = 0.78,在 0·2$Λη· dt-Δη· drS0.4 之範圍,獲得優於比較例之透過光學特性。另外在 dm = 0.17,亦即在△ η · dt-Δ n . dr = 0.17,透過模態時之對 比度成爲最大。 (第4實施形態) (例 4 - 1) 下面利用圖23和圖24用來說明本發明之彩色顯示用之 半透過型液晶顯示裝置D1。圖23說明反射模態,圖24說 明透過模態。 首先,以圖2 3說明反射模態。 圖23A是半透過型液晶顯示裝置D1之剖面槪略圖,圖 23B爲其主要部份擴大剖面圖。 在半透過型液晶顯示裝置D 1中,元件符號2是片段側 37 312/專利說明書(補件)/92-01 /91134179 200300860 之玻璃基板,1是共同側之玻璃基板。 在片段側,在玻璃基板2之上面形成有凸狀排列群3 4, 排列有多個由合成樹脂等構成之凸部。 凸狀排列群34之凸部之形成可以利用(1)以噴砂處理或 蝕刻處理對玻璃表面進行處理之方法,(2)使用感光性樹脂 以光微影術形成之方法,(3)將表面形成有凸部之厚度1〜5 A m之薄膜狀樹脂轉印到玻璃基板表面之方法等。 噴砂處理是將微少之固體粒子吹噴到玻璃基板,使該基 板之表面具有凹凸,另外,亦可以在進行該處理之後,對 該基板進行表面蝕刻處理使其成爲平滑之凹凸。 在該凸狀排列群34上覆蓋條帶狀光反射膜R(在鉻或 鋁,銀等之金屬膜設有光透過部),再在其上部形成條帶狀 透明電極3。組合光反射膜R和透明電極3稱爲條帶狀電 極群2 0。條帶狀電極群2 0成爲使多個帶平行排列之形狀。 然後,在條帶狀透明電極3之上覆蓋定向膜6由以一定 方向塗敷上之聚醯亞胺樹脂構成。另外,亦可以在條帶狀 透明電極3和定向膜6之間,利用濺鍍法或浸漬法,印刷 法,旋塗法等,形成由樹脂或Si 〇2構成之平滑膜。 對於共同側,在玻璃基板1上形成被配置在每一個像素 之彩色過濾器7。彩色過濾器7利用光微影形成,以顏料 分散方式,亦將利用預定之顏料(紅、綠、藍)調合成之感 光性光阻塗布在基板上。 在其上形成由丙烯系樹脂構成之外塗層8,和由多個平 行排列之ITO所構成之透明電極9。透明電極9被配置成 38 312/專利說明書(補件)/92-01 /91134179 200300860 與上述之條帶狀電極群2 0正交。另外,外塗層8不是必要 之不可缺者,經由將透明電極9直接形成在彩色過濾器7 上,亦可以將外塗層8省略。 然後在透明電極9上形成定向膜1〇由以一定方向塗敷上 之聚醯亞胺樹脂構成。另外,定向膜1 0是直接成膜和形成 在透明電極9上,但是亦可以在定向膜1 〇和透明電極9 之間存在有由樹脂或Si〇2等構成之絕緣膜。 然後,利用密封構件3 1貼合以上述方式構成之共同側和 分段側構件,在其間封入液晶層1 1由例如以200〜260° 之角度扭轉之手徵性向列液晶構成。另外,在兩個構件間 配置有多個間隔物(圖中未顯示)用來將液晶層1 1之厚度保 持爲一定。 然後在玻璃基板1之外側,順序配置由聚碳酸酯等構成 之第1相位差薄膜1 3,第2相位差薄膜1 4,和碘系之偏光 板1 5。對於該等之配置利用由丙烯系之材料構成之黏著材 料黏貼在一起。 依照以上述方式構成之液晶顯示裝置D 1時,來自太陽 光、螢光燈等之外部照明之入射光,通過偏光板1 5,第2 相位差薄膜1 4,第1相位差薄膜1 3,再通過玻璃基板1, 然後通過彩色過濾器7,液晶層1 1,到達金屬反射電極R, 在金屬反射電極R被光反射,其反射光從玻璃基板1上射 出。 下面將利用圖24用來說明上述構造之液晶顯示裝置D 1 之透過模態。圖24是半透過型液晶顯示裝置D 1之剖面槪 39 312/專利說明書(補件)/92-01/91134179 200300860 略圖。 該透過模態之實現更在玻璃基板2之外側,順 聚碳酸酯等構成之相位差薄膜1 6,和碘系之偏光 其下方設置背光3 3。 在以上述方式構成之液晶顯示裝置D 1,當反射 在凸狀排列群34上覆蓋具有光透過部之金屬反I 不需要習知技術之使用被配置在共同側基板外部 層,因此不會發生後方散射,其結果是可以減小 之OFF時之亮度,可以實現對比度之提高。 另外,使用具有光透過部之光反射膜R,用來 態之光路和透過模態之光路分離,可以消除習知 過膜之會成爲問題之反射光和透過光之色度平衡 半透過膜之光吸收損失等之問題。 (例 4-2) 圖25和圖26是半透過型液晶顯示裝置D2之 圖。圖25說明反射模態,圖26說明透過模態。 依照上述之(例4-1)之液晶顯示裝置D1時,在 群34上覆蓋設有光透過部之光反射膜R,在其上 帶狀透明電極3,將此種積層構造之電極群20平 成爲帶狀,但是其代替方式者,在本實例之液晶 D2中,要使電極20形成在玻璃基板2上之凸狀 時,首先形成條帶狀透明電極3,再在其上覆蓋 過部之條帶狀金屬反射電極R。其他之構造與(例 顯示裝置22相同。 312/專利說明書(補件)/92-01 /91134179 序配置由 板1 7,在 模態時, ί電極R, 之光散射 反射模態 使反射模 之光半透 之匹配和 剖面槪略 凸狀排列 部形成條 行的排列 顯示裝置 排列群34 設有光透 1)之液晶 40 200300860 在圖25所示之反射模態時’來自太陽光、螢光燈等之外 部照明之入射光通過偏光板1 5,第2相位差薄膜1 4,第1 相位差薄膜1 3,再通過玻璃基板1 ’然後通過彩色過濾器 7,液晶層1 1到達金屬反射電極R ’在金屬反射電極R被 光反射,其反射光從玻璃基板1上射出。 下面將利用圖26用來說明貫現上述構造之液晶顯不裝 置D2之透過模態之構造。該透過模態之實現可以更在玻 璃基板2之外側,順序配置由聚碳酸酯等構成之相位差薄 膜1 6和碘系之偏光板1 7,在其下方配置背光3 3。 在以上述方式構成之液晶顯示裝置D 2中,在凸狀排列 群34覆蓋具有光透過部之金屬反射電極R,不使用被配置 在習知基板外部之光散射層,因此不會發生後方散射,其 結果是可以減小反射模態之OFF時之亮度,藉以實現對比 度之提高。 在本實例中,因爲在條帶狀透明電極群3之上層,形成 具有光透過部之金屬反射電極群R,所以在反射光之光路 未介入有條帶狀透明電極3,因此可以減小反射光之損 失,藉以獲得更明亮之反射光。 另外,使用具有光透過部之光反射膜R,用來使反射模 態之光路和透過模態之光路分離,可以消除習知之半透過 膜之不希望有之反射光和透過光中之色度平衡之匹配和半 透過膜之光吸收損失等之問題。 (例 4-3) 使形成在上述之各個液晶顯示裝置D 1、D2之金屬反射 41 312/專利說明書(補件)/92-01/91134179 200300860 電極R之光透過部之形狀成爲如圖27之主要部份俯視圖 所示。 依照圖27 (a)時,在金屬反射電極R排列1個或更多個之 成爲光透過部之開口部。其開口形狀使用如圖所示之矩形 狀、或圓狀、橢圓狀、角狀等之任意形狀。 另外,如圖27(b)所示,對於條帶狀透明電極3,使條帶 狀金屬反射電極R之幅度形成較小,用來在金屬反射電極 R之側面形成光透過部T,經由採用此種形狀,在條帶狀 電極製作處理時,即使條帶狀透明電極3和條帶狀金屬反 射電極R之積層時其位置調正精確度多少產生有偏移時, 亦可以維持反射部和透過部之面積比率。 另外,代替此種方式之使光透過部成爲與條帶狀積層電 極群之排列方向平行之縫隙者,亦可以使光透過部成爲與 條帶狀積層電極群之排列方向正交之縫隙。 依照本實例時,在具有透過部之反射金屬電極,可以依 照反射電極部和光透過部之面積比率,用來控制光反射性 和光透過性之比率。 當該光反射部和光透過部之面積比率依照金屬種類之不 同而使光吸收係數不同時’對於反射型或透過型之任何一 個之用途,依照所具有之優位性規定。 本發明人對於上述之液晶顯示裝置D卜D 2,變化反射部 和透過部之面積比率,獲得表1 4所示之反射率和透過率。 42 312/專利說明書(補件)/92-01 /91134179 200300860 【表1 4】 透過/反射面積比率 5/95% 10/90% 15/85% 3 0/7 0 % 反射率(辨識性) 33.8(® ) 31.1(® ) 30.3(@ ) 23.8(0 ) 透過率(辨識性) 0.4 1 ( X ) 0.83(Δ ) 1.32(0 ) 2.36(® ) 透過/反射面積比率 70/3 0 % 80/2 0 % 90/10% 反射率(辨識性) 11.3(0) 7(Δ ) 4.1( X) 透過率(辨識性) 5.49(@ ) 6.24(@ ) 6.98(@ ) 在該表中,以◎、〇、△、x之順序表示辨識性能之降 低。◎是極優良性能,〇是大致優良之性能,△是大致不 良但是實用上不會有問題之程度,X表示實用上會有問題 之情況。 依照表1 4時,當反射率小於1 0 %,即使在炎陽下反射模 態之辨識性亦不足,經常必需在點亮背光之狀態使用。另 外,當透過率小於0.5 %時,因爲即使點亮背光亦不能獲得 充分之亮度,所以必需提高背光之亮度,因此會產生消耗 電力之增大,所以不好。 依照以上之結果,每一個像素之面積比率最好是光透過 部之面積爲10〜80%,光反射部之面積爲90〜20%,在此 範圍當反射時和透過時均可實現能夠獲得實用上良好之辨 識性之亮度,更好是使光透過部之面積成爲15〜70%,光 反射部之面積成爲85〜30%。 (例 4-4) 對於上述之各個液晶顯示裝置Dl、D2,當由於金屬反射 電極R之厚度,在對液晶進行定向之定向膜6之表面產生 大的高低差時,在該高低差近傍之分子定向容易變亂,因 43 312/專利說明書(補件)/92-01 /91134179 200300860 此,不能獲得所希望之傾斜角和扭轉,所以產生定向不良。 從此種液晶之定向性之觀點來看,對於金屬反射電極R之 厚度,使其成爲〇.〇5〜1.0//m,最好爲0.1〜0.4//Π1。 另外,經由設置凸狀排列群34,可以使定向膜6之表面 之平均凹凸局低差成爲0.02〜0.5# 最好爲〇.〇5〜0.3 // m。當高低差變大時,在凸部和凹部以及其連接部份, 在對液晶進行定向之定向膜表面會產生大的變曲,分子定 向容易變亂,不能獲得所希望之傾斜角和扭轉,因而產生 定向不良。高低差依照此種液晶之定向性之觀點規定。 該平均凹凸高低差是對一定之範圍(例如1個像素部份) 進行直線掃描時之平均値。實質上是對形成在基板上之定 向膜6之表面上之凸部和凹部,在某一個一定之範圍(例如 1個像素部份),使探針膜厚計之探針進行直線掃描,利用 所獲得之表面形狀資料,算出凹凸高低差之平均値。 [實施例] 其次對於各個液晶顯示裝置D 1、D 2和作爲比較例1之 圖2 8所示之液晶顯示裝置,評估各個之反射模態時之亮度 和對比度之結果,獲得表1 5所示之結果。 比較例1之液晶顯示裝置是所謂之功能分離型之液晶顯 示裝置,在共同側基板1之前方形成具有散射功能之層 45,在片段側基板2之內面,形成例如以Ag合金(膜厚350 A)製成之半透過膜46。 44 312/專利說明書(補件)/92-01/91134179 200300860 【表15】 反射模態 〇N時 OFF時 對比度 液晶顯示裝置D 1 33.8 2.34 14.4 液晶顯示裝置D2 36.4 2.47 14.7 比較例1 31.6 3.85 8.2 另外,評估透過模態之亮度和對比度,獲得 結果。 【表16】 透過模態 〇N時 OFF時 對比度 液晶顯示裝置D 1 1.96 0.114 17.2 液晶顯示裝置D2 1.99 0.113 17.6 比較例1 1.94 0.111 17.4 亮度是對於反射光,使光源成爲環狀光源, 之光入射方向設定爲_ 1 5 ° (以法線方向作爲0° 自裝置之反射光用來進行測定,在本實施例中 方向成爲法線方法。 另外,對於透過光,使用C光源等之標準光 之正下方配置光源,接受來自其正上方之裝置 來進行測定。 另外,對於反射光,利用對標準白色板之相 示其亮度,對於透過光,利用對標準光源之相 示其亮度。 另外,對比度被定義成爲液晶面板之(ON時 時之亮度)。 由表1 5可以明白,在反射模態,ON時之亮彦 OFF時之亮度顯著變小,因此當與比較例1比 度變大。對於表1 6之透過模態,與比較例1之 312/專利說明書(補件)/92-01/91134179 1 6所示之 當將對裝置 )時,接受來 規定使受光 源,在裝置 之透過光用 對値用來表 對値用來表 之亮度/OFF :顯著變大, 較時,對比 間看不出有 45 200300860 性能差異。 其次,對於各個液晶顯示裝置D 1、D2和作爲比較例2 之圖29所示之液晶顯示裝置,評估其透過時和反射時之透 過率·反射率和〇 N時之色度,其結果以表1 7表示。 下面將參照圖29用來說明比較例2之液晶顯示裝置之構 造。元件符號2是片段側之玻璃基板,1是共同側之玻璃 基板,在玻璃基板2之上面形成排列有多個由合成樹脂等 構成之凸部之凸狀排列群34,在該凸狀排列群34上覆蓋 作爲條帶狀電極群44之半途過金屬膜由鉻或鋁、銀等或該 等之合金構成。該條帶狀電極群44由平行排列多個帶者構 成。 然後,在條帶狀電極群44上覆蓋定向膜6由以一定方向 塗敷上之聚醯亞胺樹脂構成。另外,在覆蓋有該條帶狀電 極群4 4之凸狀排列群3 4和定向膜6之間,亦可以利用濺 鍍法或浸漬法,印刷法,旋塗法等,形成由樹脂或Si〇2構 成之平滑膜。 另外,對於凸狀排列群3 4之形成,可以利用:以噴砂處 理或蝕刻處理,處理玻璃表面藉以形成凸部之方法;或以 使用有感光性樹脂之光微影術用來形成凸部之方法;或將 在表面形成有凸部之厚度1〜5 // m之薄膜狀之樹脂,轉印 到玻璃基板表面之方法等。 上述之噴砂處理亦可將微少之固體粒子吹噴到玻璃基 板’用來使該基板表面具有凹凸,另外亦可以在該處理之 後,對該基板進行表面蝕刻處理用來使其成爲平滑之凹凸。 46 312/專利說明書(補件)/92-01/91134179 200300860 另外,在共同側玻璃基板1上,在每一個像素配置和形 成彩色過濾器7。彩色過濾器7之形成是使用顏料分散方 式,亦即將調合有預定顏料(紅、綠、藍)之感光性光阻塗 布在基板上,利用光微影術形成。 , 然後在其上形成由丙烯系樹脂構成之外塗層8,和形成 由多個平行排列之IT〇構成之透明電極9。透明電極9被 配置成爲與上述之條帶狀電極群20正交之形式。另外,外 塗層8不是不可欠缺者,經由將透明電極9直接形成在彩 色過濾器7上,亦可以省略外塗層8。 然後在透明電極9上形成定向膜1 〇由以一定方向塗敷上 之聚醯亞胺樹脂構成。另外,可以將定向膜1 〇直接成膜和 形成在透明電極9上,但是亦可以在定向膜1 〇和透明電極 9之間,介入有由樹脂或S i 0 2等構成之絕緣膜。 然後,利用密封構件3 1貼合,在其間封入有例如以 2 00 °〜2 60 °之角度扭轉之手徵性向列液晶所構成之液晶 層1 1。另外,在該兩個構件間配置有多個間隔物(圖中未 顯示)用來使液晶層1 1之厚度保持爲一定。 然後,在玻璃基板1之外側,順序的配置由聚碳酸酯等 構成之第1相位差薄膜1 3,第2相位差薄膜1 4,和碘系之 偏光板1 5。對於該等之配置,利用由丙烯系之材料構成之 黏著材料將其黏貼在一起。
312/專利說明書(補件)/92-01/91134179 47 200300860 反射時 透過時 反射率 色度(X、y) 透過率 色度(X、y) 液晶顯示裝置D 1 3 3.8 (0.3 3 2,0.3 3 9) 1.96 (0.295,0.303) 液晶顯示裝置D2 36.4 (0.3 3 3,0.3 3 6) 1.99 (0.297,0.301) 比較例2 34.1 (0.346,0.3 7 5 ) 1.75 (0.275,0.268) *背光色度(0.29 8,0.3 05 ) 由表1 7可以明白,對於反射率·透過率,由於透過時之 吸收損失之差,所以本發明之液晶顯示裝置D 1、D2之反 射率·透過率均變成較高。 另外,對於ON時之色度,本發明之液晶顯示裝置D 1、 D2之反射時·透過時之無彩色度成爲良好(接近白色)之結 果。 其次在本發明之液晶顯示裝置Dl、D2中,其金屬反射 電極R之厚度和定向膜6之表面之平均凹凸高低差如表18 所示,測定各個之反射率,反射對比度、透過率,透過對 比度,反射時之散射性和液晶定向性,然後再進行綜合評 估0 48 312/專利說明書(補件)/92-01 /91134179 200300860
綜合判斷 X X X X X X X 〇 〇 〇 〇 X X 〇 ◎ ◎ 〇 X X 〇 ◎ ◎ 〇 X X 〇 〇 〇 〇 X X 液晶定向性 ◎ ◎ ◎ 〇 〇 X ◎ ◎ ◎ ◎ 〇 X ◎ ◎ ◎ ◎ 〇 X ◎ ◎ ◎ ◎ 〇 X 〇 〇 〇 〇 〇 X X 反射時之散射性 X X X X X X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 ◎ ◎ ◎ ◎ ◎ ◎ ◎ ◎ ◎ ◎ ◎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X 透過對比度 16.8 17.2 15.9 15.2 Ο ΟΟ 16.5 16.9 17.5 16.8 15.2 ON 16.5 16.7 寸 卜 16.9 15.7 16.5 17.2 17.4 16.9 16.1 CS ON 16.5 卜 17.3 I 卜 r1 1 < 16.5 ! cn 寸 ON 透過度(%) cn 1 111 < ι 1 Ο CnJ 1 < CNJ cn csi 寸 cn Ο 1-H CN Ο CN (N 03 CN m 〇 03 r-H CN 0 01 > 1 1 1 CNJ m CN v〇 m T"_ ) o 04 CT\ 1—* Ο cnj 寸 V〇 cn cs CN 〇 r-H Ο 03 1—* cnJ o csi 反射對比度 寸 14.8 14.3 13.9 12.9 11.8 14.1 1 14.5_1 14.9 14.7 13.9 H cm 13.6 14.2 14.6 14.1 14.3 11.6 13.4 13.9 14.4 cn 寸 ι < T_ ] \o cn 13.9 14.4 14.1 13.8 12.3 11.3 反射率(%) VO 1 1 ' t 23.2 ί 33.8 ι 1 34.3 | 34.1 21.3 31.6 34.5 1· < 34.4 26.2 f—H 3 CO cn 33.7 f 1 34.4 30.4 \ 21.7 丨 31.8 33.4 32.9 ! 33.4 26.2 25.2 金屬膜厚(// m) 0.02 0.05 r—4 Ο 寸 Ο τ-Η CN r-H 0.02 0.05 ι Ή Ο 寸 d ο cs f—H 0.02 0.05 f—H 〇 寸 o 〇 ι 1 CN 0.02 0.05 r—H 〇 寸 Ο ο τ—( I 丨丨< 0.02 0.05 Ο 寸 Ο ο r CN .......< 〇 凹凸差(// m) 0.01 0.01 0.01 0.01 0.01 0.01 0.02 0.02 0.02 0.02 0.02 0.02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cn o cn 〇 〇 cn Ο cn ο cn 〇 〇 ν/Ί Ο un Ο wn Ο vn d v〇 〇 VO o |規格| f—H 例2 例3 寸 例5 卜 00 丨例9 1 1 例 ίο I 1 例 11 j | 例 12 | | 例 13 | 丨例14 | | 例 15 1 丨例16 1 例 17Π 丨例18 1 | 例 19 1 1 例 20 I 丨例21 1 1 例 22 1 1 例 23 1 | 例 24 I | 例 25 1 丨例26丨 1 例 27 ] 丨例28 1 例29 | 例 30 1 丨例31 I 6寸 6z.m:ll6/ls6/(#:脏i)_eii^*iNIe 200300860 對於「反射時之散射性」,以下面所述之方式進行評估測 定。對於利用上述之反射模態特性之測定法之〇N時之反 射率’在定向異常等之不適當之面板構造下(反射比率 7 5 %,透過比率2 5 %)中, ◎:反射率爲30〜3 5%程度,具有適度之散射性 〇:反射率爲3 0 %前後,具有適度之散射性(當與◎比較 時’接近鏡面或有散射性太強之傾向) X :散射性太弱(成爲鏡面),太強(反射率降低變暗)使散 射性變劣之情況 另外’對於「液晶定向性」是以最適當之構造之光學特 性作爲基準,光學特性(特別是對比度)由於高低差之影響 使定向不均一而降低時,以其影響程度來看。 ◎:(大致)不會發生定向不均一(可以維持1 〇 〇〜9 0 %特性 之情況) 〇:發生有稍微之定向不均一,對光學特性之影響小(可 以維持90〜80 %光學特性之情況) X :由於定向不良使光學特性顯著劣化之情況(只能實現 80%以下之情況)。 然後,「綜合判斷」時,針對上述之散射性和液晶定向 性之結果’均爲◎時綜合判定爲◎,任何一方有X時綜合 判定爲X。其以外爲〇。但是,對於金屬層膜厚在未具有 完全反射膜之功能之情況時(成爲半透過膜之情況時)上述 之第2項即使爲◎亦綜合判斷爲X。 如上所述,使金屬反射電極R之厚度成爲0.05〜1.0 50 312/專利說明書(補件)/92-01 /91134179 200300860 #m,最好爲0.1〜0.4//m,另外,使定向膜6之表面之平 均凹凸高低差成爲0.02〜0.5// m,最好爲0.05〜0.3// m。 另外,本發明並不只限於上述之實施形態例,在不脫離 本發明之主旨之範圍內可以進行變更或改良。 例如,在上述之實施形態中,所說明者是以S TN型單純 矩陣型之彩色液晶顯示裝置進行說明,但是對於其他之單 色之STN方式之單純矩陣型對應之液晶顯示裝置,或TN 型單純矩陣型之液晶顯示裝置,或TN型單純動態矩陣型 之液晶顯示裝置,或TN型動態矩陣型等之扭轉向列型液 晶顯示裝置,以及雙穩定型之液晶顯示裝置,亦可以獲得 同樣之作用和效果。 【圖式簡單說明】 圖1是本發明之液晶顯示裝置之剖面槪略圖。 圖2(a)〜(c)是步驟圖,用來表示本發明之液晶顯示裝置 之製造方法。 圖3是片段側基板和共同側基板之雙方之擴大圖。 圖4是片段側基板之擴大圖。A是本發明,B和C是比 較例。 圖5是片段側基板之擴大圖,A是無曝光偏移之情況,B 是有曝光偏移之情況。 圖6是片段側基板和共同側基板之雙方之擴大圖。 圖7是片段側基板之擴大圖,A是無曝光偏移之情況,B 是有曝光偏移之情況。 圖8是本發明之液晶顯示裝置之剖面槪略面。 51 312/專利說明書(補件)/92-01/91134179 200300860 圖9是片段側基板和共同側基板之雙方之擴大圖。 圖1 〇 A、B、C是片段側基板之擴大圖。 圖1 1是片段側基板之擴大圖,A是無曝光偏移之情況, B是有曝光偏移之情況。 圖1 2 A、B是片段側基板和共同側基板之雙方之擴大圖。 圖1 3是片段側基板之擴大圖,A是無曝光偏移之情況, B是有曝光偏移之情況。 圖1 4是比較例之半透過型液晶顯示裝置之槪略剖面圖。 圖1 5是本發明之液晶顯示裝置之槪略剖面圖。 圖1 6是本發明之液晶顯示裝置之像素部之擴大剖面圖。 圖1 7之圖形表示△ η · dr和反射率之關係。 圖1 8之圖形表示△ η · dr和對比度之關係。 圖19之圖形表示Δη· dm和透過率之關係。 圖20之圖形表示△ η · dm和對比度之關係。 圖2 1是說明圖,用來表示評估反射模態之測定方法。 圖22是說明圖,用來表示評估透過模態之測定方法。 圖23之A是本發明之半透過型液晶顯示裝置之剖面槪 略圖,B是其主要部份之擴大剖面圖。 圖24是本發明之半透過型液晶顯示裝置之剖面槪略圖。 圖25是本發明之另一半透過型液晶顯示裝置之剖面槪 略圖。 圖26是本發明之另一半透過型液晶顯示裝置之剖面槪 略圖。 圖27(a)、(b)是主要部份俯視圖,用來表示金屬反射電 52 3 Π/專利說明書(補件)/92-01/91134179 200300860 極之光透過部之形狀。 圖28是比較例1之半透過型液晶顯示裝置之剖面槪略 圖。 圖29是比較例2之液晶顯示裝置之剖面槪略圖。 圖3 0是習知之半透過型液晶顯示裝置之剖面槪略圖。 【元件符號說明】 1 共 同 側 之 玻 璃 基 板 2 片 段 側 之 玻 璃 基 板 3 條 帶 狀 透 明 電 極 群 4 Cr 膜 5 A1 膜 6 ' 10 定 向 膜 7 彩 色 過 濾 器 8 外 塗 層 9 條 帶 狀 透 明 電 極 群 11 液 晶 層 12 光 散 射 材 料 13 第 1 相 位 差 板 14 第 2 相 位 差 板 15 偏 光 板 16 第 3 相 位 差 板 17 碘 系 之 偏 光 板 3 1 密 封 構 件 32 光 源 部 312/專利說明書(補件)/92-01 /91134179 53 200300860 33 導光板(圖1 4、1 5 ) 33 背光 34 凸狀排列群 44 條帶狀電極群 45 散射層 46 半透過膜 50 半透過膜 52 光源部 53 受光部 R 光反射性金屬層 T 光透過縫隙 S1 > S2 像素間 BK 黑色光阻 Rl、R2 反射區域 SL 縫隙 Z 曝光上之偏移
312/專利說明書(補件)/92-01 /91134179 54

Claims (1)

  1. 200300860 拾、申請專利圍 1. 一種液晶顯示裝置,係在具備有: 片段側基板,在基板上排列有條帶狀之透明導電層和光 反射性金屬層之積層體,用來形成條帶狀積層電極群,在 該條帶狀積層電極群之上積層定向膜;及 共同側基板,在透明基板上順序的積層條帶狀透明電極 群和定向膜, 上述之片段側基板和共同側基板,以使條帶狀積層電極 群和條帶狀透明電極群進行交叉之狀態貼合,在其間封入 有液晶,其特徵爲: / 在上述之條帶狀積層電極,在每一個像素形成有未存上 述光反射性金屬層之光透過部。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液晶顯示裝置,其中上述之 光透過部之形狀爲縫隙。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液晶顯示裝置,其中上述之 縫隙是在與條帶狀積層電極之排列方向正交之方向。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液晶顯示裝置,其中上述之 縫隙是在與條帶狀積層電極之排列方向平行之方向。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液晶顯示裝置,其中上述之 縫隙形成在上述之光反射性金屬層之兩側。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液晶顯示裝置,其中在上述 之共同側基板,在被配置於每一個像素之彩色過濾器之未 重疊在上述光透過部之反射模態用區域,形成有欠缺部。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液晶顯示裝置,其中 55 312/專利說明書(補件)/92-01 /91134179 200300860 使上述之光透過部之形狀成爲與條帶狀積層電極之排列 方向正交之方向之縫隙; 使上述之欠缺部之形狀成爲與上述光透過部之縫隙方向 平行之縫隙。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液晶顯示裝置’其中 使上述之光透過部之形狀成爲與條帶狀積層電極之排列 方向平行之方向之縫隙; 使上述之欠缺部之形狀成爲與上述光透過部之縫隙方向 平行之縫隙。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液晶顯示裝置,其中 在上述之條帶狀積層電極上,存在有光透過部之部份之 液晶之單元間隙dt,和未存在有光透過部之部份(稱爲光反 射部)之液晶之單元間隙dr之關係者 0.2//ιη^Δη· dt-Δη· dr^0.4/zm 並且, 0.70// Δη· drS 0.85// ηι(Δη爲液晶之異向性折射率 差)。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液晶顯示裝置,其中 在上述之片段側基板,於基板和條帶狀積層電極群之 間,介入有隨機排列多個凸部之凸狀排列群; 上述之光反射性金屬層之厚度爲0.05〜1.0// m;和 積層在上述條帶狀積層電極群之上之定向膜表面之平 均凹凸高低差爲0.02〜0.5// m。 1 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〇項之液晶顯示裝置,其中 56 312/專利說明書(補件)/92-01 /91134179 200300860 上述之光反射性金屬層: 積層在上述條帶狀積 平均凹凸高低差爲0.05 L厚度爲0.1〜0.4// m;和 層電極群之上之定向膜表面之 U # m 〇 312/專利說明書(補件)/92·01 /91134179 57
TW091134179A 2001-11-29 2002-11-25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TW200300860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1365136A JP2003167224A (ja) 2001-11-29 2001-11-29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1377709A JP2003177392A (ja) 2001-12-11 2001-12-11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1383588A JP2003186033A (ja) 2001-12-17 2001-12-17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1393561A JP2003195326A (ja) 2001-12-26 2001-12-26 半透過型液晶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300860A true TW200300860A (en) 2003-06-16
TWI311218B TWI311218B (zh) 2009-06-21

Family

ID=274827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1134179A TW200300860A (en) 2001-11-29 2002-11-25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KR (3) KR100993188B1 (zh)
CN (1) CN1209664C (zh)
TW (1) TW200300860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87412B (zh) * 2018-12-10 2022-12-21 日商凸版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黑色矩陣基板及具備黑色矩陣基板的顯示裝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97180C (zh) * 2003-11-17 2008-06-25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器
CN102360142B (zh) 2005-12-05 2016-03-30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液晶显示器
KR101592570B1 (ko) * 2009-03-09 2016-02-11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KR101937446B1 (ko) 2012-04-19 2019-01-1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 표시 장치
KR102374120B1 (ko) * 2015-09-23 2022-03-1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거울 디스플레이 및 그 제조 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95140B1 (en) * 1997-07-28 2001-02-27 Sharp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in which at least one pixel includes both a transmissive region and a reflective region
JP3335130B2 (ja) * 1998-01-26 2002-10-1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KR100755201B1 (ko) * 1998-02-04 2007-09-05 세이코 엡슨 가부시키가이샤 액정장치 및 전자기기
JP3788028B2 (ja) * 1998-05-22 2006-06-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晶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3406242B2 (ja) * 1998-10-15 2003-05-1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1174797A (ja) * 1999-12-21 2001-06-29 Kyocera Corp 半透過型液晶表示装置
KR100603846B1 (ko) * 2000-02-10 2006-07-24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반사투과형 액정 표시장치
KR100394987B1 (ko) * 2000-04-07 2003-08-19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반투과 액정 표시장치
KR100367280B1 (ko) * 2000-05-08 2003-01-09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반사투과형 액정표시장치 제작방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87412B (zh) * 2018-12-10 2022-12-21 日商凸版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黑色矩陣基板及具備黑色矩陣基板的顯示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0993188B1 (ko) 2010-11-10
KR20100080895A (ko) 2010-07-13
KR20090080924A (ko) 2009-07-27
TWI311218B (zh) 2009-06-21
CN1423156A (zh) 2003-06-11
CN1209664C (zh) 2005-07-06
KR100965193B1 (ko) 2010-06-24
KR20030044869A (ko) 2003-06-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965193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JP2011008295A (ja)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表示体
JP2003222851A (ja) 半透過型液晶表示装置
JP2003177392A (ja) 液晶表示装置
CN113589580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JP3631719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3981321B2 (ja) 液晶パネルおよび該液晶パネルを備える液晶表示装置
JP4799474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4633083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3186033A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4583072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3005175A (ja) 半透過型液晶表示装置
JP3924518B2 (ja) 半透過型カラー液晶表示装置
JP2004151309A (ja) 半透過型カラー液晶表示装置
JP4174360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4151399A (ja) 半透過型カラー液晶表示装置
JP2002323698A (ja) 半透過型液晶表示装置
JP2004205853A (ja) 半透過型カラー液晶表示装置
WO2007122853A1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2214602A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4233532A (ja) 液晶表示素子
JP2006154135A (ja)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表示体
JP2008046222A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5157070A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4258414A (ja) 液晶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