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316063U - 车辆后围总成 - Google Patents

车辆后围总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316063U
CN221316063U CN202323576283.8U CN202323576283U CN221316063U CN 221316063 U CN221316063 U CN 221316063U CN 202323576283 U CN202323576283 U CN 202323576283U CN 221316063 U CN221316063 U CN 2213160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acket
sub
rear wall
vertical section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357628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毕晓锋
肖淘
戴冬冬
付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Zero Ru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Zero Run Technology Co Lt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Zero Ru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Zero Run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3160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31606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辆后围总成包括后围外板、后保支架及后保险组件,后保支架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第二支架由第一支架向靠近后围外板方向延伸形成。其中,第一支架面向后围外板的第一面连接于后围外板,第一支架背向第一面的第二面设有凸筋,且凸筋延伸至第二支架背向第一支架的底面。凸筋远离第二面和底面的顶面设有间隔槽,间隔槽将凸筋分隔成第一子凸筋和第二子凸筋。后保险组件固定连接于第二支架。后保支架通过第一支架连接后围外板,通过第二支架连接后保险组件,为后保险组件的固定连接提供支撑力。并且,在后保支架上还设置有凸筋,加强了后保支架的结构强度,进一步增强了后保支架X向和Z向的安装点刚度,提升安装稳定性。

Description

车辆后围总成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汽车零部件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辆后围总成。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现在汽车市场对车身轻量化要求日益增高,提高车身轻量化和少件化的要求显得更加重要,其中少件化对车身减重起着重要作用。汽车后围外板安装结构一般采用单独支架结构设计。
但是,一般的后保安装点距离后围外板本体比较远,后保单独伸出塑料支架,费用昂贵且重量增加,考虑车身成本及轻量化,一般由车身后围外板伸出支架配合后保,受限于车身长度,后保安装点和车身后围本体会出现X向和Z向段差,导致了安装点刚度无法达标的问题,造成装配误差大。因此,需要对现有的车辆后围总成进行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后围总成,进而克服后保安装支架X、Z向悬臂过长的安装点刚度问题。
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后围总成,其包括后围外板、后保支架及后保险组件,所述后保支架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由所述第一支架向靠近所述后围外板方向延伸形成。其中,所述第一支架面向所述后围外板的第一面连接于所述后围外板,所述第一支架背向所述第一面的第二面设有凸筋,且所述凸筋延伸至所述第二支架背向所述第一支架的底面。所述凸筋远离所述第二面和所述底面的顶面设有间隔槽,所述间隔槽将所述凸筋分隔成第一子凸筋和第二子凸筋。所述后保险组件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架。
进一步,所述凸筋和所述间隔槽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凸筋和所述间隔槽的相对侧端均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一支架远离所述第二支架的自由端和所述第二支架远离所述第一支架的自由端,所述凸筋的任意位置的宽度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凸筋的宽度范围为30至34毫米。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子凸筋任意位置的宽度相同,所述第二子凸筋任意位置的宽度相同;所述间隔槽的任意位置的宽度相同;所述第一子凸筋的宽度、所述第二子凸筋的宽度及所述间隔槽的宽度均相等。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子凸筋与所述第二面、所述底面和所述间隔槽的连接处呈弧形,所述第二子凸筋与所述第二面、所述底面和所述间隔槽的连接处也呈弧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子凸筋及所述第二子凸筋任意位置的高度均相同,所述第一子凸筋的高度和所述第二子凸筋的高度相等,所述凸筋的高度范围为8至10毫米。其中,所述高度为所述第一子凸筋和所述第二子凸筋的所述顶面至所述第二面或所述底面的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架的顶端设置有避让开口,所述避让开口从靠近所述第二支架向远离所述第二支架的方向上尺寸逐渐增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架包括第一竖直段、第二竖直段和连接段,所述连接段倾斜连接所述第一竖直段和所述第二竖直段,所述第二竖直段与所述第二支架为弧形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竖直段及所述第二竖直段的任意一处宽度相等,所述第一竖直段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竖直段的宽度,所述第二竖直段与所述第二支架宽度相等,所述连接段的宽度从靠近所述第一竖直段的一端向所述第二竖直段的方向逐渐变小。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面的相对两边沿处还凸设有翻边;所述翻边远离所述第二面的顶端到所述第二面的距离为4至6毫米。所述翻边延伸至所述第二支架,且所述翻边的两侧端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一支架远离所述第二支架的自由端和所述第三支架远离所述第一支架的自由端。
本申请的一种车辆后围总成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申请提供的车辆后围总成包括后围外板、后保支架及后保险组件,后保支架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第二支架由第一支架向靠近后围外板方向延伸形成。其中,第一支架面向后围外板的第一面连接于后围外板,第一支架背向第一面的第二面设有凸筋,且凸筋延伸至第二支架背向第一支架的底面。凸筋远离第二面和底面的顶面设有间隔槽,间隔槽将凸筋分隔成第一子凸筋和第二子凸筋。后保险组件固定连接于第二支架。后保支架通过第一支架连接后围外板,通过第二支架连接后保险组件,为后保险组件的固定连接提供支撑力。并且,在后保支架上还设置有凸筋,凸筋贯穿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凸筋通过间隔槽分为第一子凸筋和第二子凸筋,加强了后保支架的结构强度,进一步增强了后保支架X向和Z向的安装点刚度,提升了后保支架和后保险组件的安装稳定性,解决了装配误差大等问题。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的一种车辆后围总成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包括后保支架;
图2是本申请的一种车辆后围总成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所述后保支架的正视图;
图4是图3中A-A的截面图;
图5是图1中所述后保支架的仰视图;
图6是图1中所述后保支架的俯视图;
图7是图1中所述后保支架的左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后围外板;2、后保支架;
21、第一支架;22、第二支架;23、凸筋;24、翻边;25、焊接点;
211、第一面;212、第二面;213、第一竖直段;214、第二竖直段;215、连接段;221、固定孔;222、底面;231、第一子凸筋;232、第二子凸筋;233、间隔槽;234、顶面。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范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申请将更加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此外,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申请的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可以实践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没有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组元、装置、步骤等。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方法、装置、实现或者操作以避免模糊本申请的各方面。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述。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所描述的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提及的“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请参阅图1至图7所示,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辆后围总成,车辆后围总成包括后围外板1、后保支架2及后保险组件(图未示),后保支架2包括第一支架21和第二支架22,第二支架22由第一支架21向靠近后围外板1方向延伸形成。其中,第一支架21面向后围外板1的第一面211连接于后围外板1,第一支架21背向第一面211的第二面212设有凸筋23,且凸筋23延伸至第二支架22背向第一支架21的底面222。凸筋23远离第二面212和底面222的顶面234设有间隔槽233,间隔槽233将凸筋23分隔成第一子凸筋231和第二子凸筋232。后保险组件固定连接于第二支架22。后保支架2通过第一支架21连接后围外板1,通过第二支架22连接后保险组件,为后保险组件的固定连接提供支撑力。并且,在后保支架2上还设置有凸筋23,凸筋23贯穿第一支架21和第二支架22,凸筋23通过间隔槽233分为第一子凸筋231和第二子凸筋232,极大地加强了后保支架2的结构强度,进一步增强了后保支架2在X向和Z向的安装点刚度,提升了后保支架2和后保险组件的安装稳定性,解决了装配误差大等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至图7,凸筋23和间隔槽233的延伸方向相同,凸筋23和间隔槽233的相对侧端均分别延伸至第一支架21远离第二支架22的自由端和第二支架22远离第一支架21的自由端,凸筋23的任意位置的宽度相同。凸筋23及间隔槽233延伸至第二支架22,并贯穿第一支架21和第二支架22,提升整个后保支架2的强度,进一步增强后保支架2连接后围外板1及后保险组件的安装点刚度,提升整体结构稳定性。并且,凸筋23的任意位置的宽度相同,在图5中,凸筋23的宽度为a,宽度范围在30至34毫米之间,具体的可以为30、32或者34毫米。凸筋23宽度设置在这个范围内,可以在不影响第一支架21与后围外板1的焊接下,增强后保支架2的结构强度。
进一步,参照图6,第一子凸筋231任意位置的宽度相同,第二子凸筋232任意位置的宽度也相同。间隔槽233的任意位置的宽度相同,第一子凸筋231的宽度、第二子凸筋232的宽度及间隔槽233的宽度均相等。第一子凸筋231和第二子凸筋232宽度相等,相对于间隔槽233对称设置,受力时均匀分散力,提高凸筋23的强度,进一步增强后保支架2强度,提升后保支架2和后保险组件的安装稳定性。
优选地,第一子凸筋231与第二面212、底面222和间隔槽233的连接处呈弧形,第二子凸筋232与第二面212、底面222和间隔槽233的连接处也呈弧形。弧形连接便于安装,且受力更稳定,可以提高凸筋23的强度。
请继续参照图3至图7,第一子凸筋231及第二子凸筋232任意位置的高度均相同,第一子凸筋231的高度和第二子凸筋232的高度相等,凸筋23的高度范围为8至10毫米。其中,高度为第一子凸筋231和第二子凸筋232的顶面234至第二面212或底面222的距离,高度为h。可选的,凸筋23的顶面234至后围外板1距离具体为8毫米、9毫米或者10毫米。具体的,凸筋23是第一面211向第二面212延伸弯折形成,即凸筋23为向远离后围外板1的方向延伸弯折。凸筋23的截面为W形,通过设置凸筋23提升后保支架2强度,增强第一支架21和第二支架22之间的连接力,提高连接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2,具体地,第一面211与后围外板1通过若干焊接点25点焊连接。焊接点25均匀排列成若干行和若干列,凸筋23在第一面211的投影位于其中相邻两列焊接点25之间。焊接点25可设为两排两列,保证第一面211与后围外板1充分接触焊接固定,提升后保支架2与后围外板1之间的稳定性。凸筋23设置在焊接点25之间,避免影响后保支架2与后围外板1的焊接固定,同时增强后保支架2的结构强度。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支架21的顶端设置有避让开口,避让开口从靠近第二支架22向远离第二支架22的方向上尺寸逐渐增大。避让开口的形状可以为V形或者是梯形,避让开口的设置是为了避让后围外板1上的安装孔,便于后围外板1和其他零部件的连接安装。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参照图3和图7,第一支架21包括第一竖直段213、第二竖直段214和连接段215,连接段215倾斜连接第一竖直段213和第二竖直段214,第二竖直段214与第二支架22为弧形连接。第一竖直段213和第二竖直段214相平行,第二竖直段214向远离后围外板1的方向延伸形成,连接段215倾斜连接第一竖直段213和第二竖直段214,第二支架22从第二竖直段214向靠近后围外板1的方向延伸。第一竖直段213、第二竖直段214、连接段215及第二支架22均为弧形连接,便于安装且提升后保支架2强度,增强了后保支架2在X向和Z向的安装点刚度。
具体的,第一竖直段213及第二竖直段214的任意一处宽度相等,第一竖直段213的宽度大于第二竖直段214的宽度,第二竖直段214与第二支架22宽度相等,连接段215的宽度从靠近第一竖直段213的一端向第二竖直段214的方向逐渐变小。第一竖直段213的宽度范围为84毫米至88毫米,第一竖直段213宽度可以为84毫米、86毫米或者88毫米。第一竖直段213宽度大于第二竖直段214,是为了增加第一面211与后围外板1的接触面积,便于第一面211与后围外板1进行焊接,保留焊接点25的焊接位置。焊接点25均设置在第一竖直段213两侧,第一竖直段213与后围外板1相抵接通过焊接固定。第二竖直段214下端向靠近后围外板1方向延伸形成第二支架22,第二支架22上设置有固定孔221,通过螺栓或螺母等连接件与后保险组件连接固定,实现后围外板1、后保支架2和后保险组件的固定安装。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面212的相对两边沿处还凸设有翻边24。翻边24延伸至第二支架22,且翻边24的两侧端分别延伸至第一支架21远离第二支架22的自由端和第二支架22远离第一支架21的自由端。翻边24的设置进一步提高了后保支架2结构的强度,对后保支架2的结构进行了优化,增强安装点刚度。
具体的,参照图5,翻边24远离第二面212的顶端到第二面212的距离为4至6毫米,距离为b。即翻边24的高度可以为4毫米、5毫米或者6毫米,能够起到很好的加固作用,有利于提高整个车辆后围总成的结构强度。并且,翻边24的高度不宜过高或者过低,翻边24高度过高不利于后保支架2的加工,提升成本;翻边24高度过低无法起到良好的增加结构强度的作用。因此,翻边24的高度需要根据实际确定适合的高度。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设有)”、“连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些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故但凡依本申请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所做的变化或修饰,皆应属于本申请涵盖的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车辆后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后围总成包括:
后围外板;
后保支架,所述后保支架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由所述第一支架向靠近所述后围外板方向延伸形成;其中,所述第一支架面向所述后围外板的第一面连接于所述后围外板,所述第一支架背向所述第一面的第二面设有凸筋,且所述凸筋延伸至所述第二支架背向所述第一支架的底面;所述凸筋远离所述第二面和所述底面的顶面设有间隔槽,所述间隔槽将所述凸筋分隔成第一子凸筋和第二子凸筋;
后保险组件,所述后保险组件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后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筋和所述间隔槽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凸筋和所述间隔槽的相对侧端均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一支架远离所述第二支架的自由端和所述第二支架远离所述第一支架的自由端,所述凸筋的任意位置的宽度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后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筋的宽度范围为30至34毫米。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后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凸筋任意位置的宽度相同;
所述第二子凸筋任意位置的宽度相同;
所述间隔槽的任意位置的宽度相同;
所述第一子凸筋的宽度、所述第二子凸筋的宽度及所述间隔槽的宽度均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后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凸筋与所述第二面、所述底面和所述间隔槽的连接处呈弧形;
所述第二子凸筋与所述第二面、所述底面和所述间隔槽的连接处也呈弧形。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后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凸筋和所述第二子凸筋任意位置的高度均相同;
所述第一子凸筋的高度和所述第二子凸筋的高度相等,所述凸筋的高度范围为8至10毫米,其中,
所述高度为所述第一子凸筋和所述第二子凸筋的所述顶面至所述第二面或所述底面的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后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的顶端设置有避让开口,所述避让开口从靠近所述第二支架向远离所述第二支架的方向上尺寸逐渐增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后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包括第一竖直段、第二竖直段和连接段,所述连接段倾斜连接所述第一竖直段和所述第二竖直段,所述第二竖直段与所述第二支架为弧形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后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竖直段及所述第二竖直段的任意一处宽度相等,所述第一竖直段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竖直段的宽度,所述第二竖直段与所述第二支架宽度相等,所述连接段的宽度从靠近所述第一竖直段的一端向所述第二竖直段的方向逐渐变小。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后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面的相对两边沿处还凸设有翻边;所述翻边远离所述第二面的顶端到所述第二面的距离为4至6毫米;
所述翻边延伸至所述第二支架,且所述翻边的两侧端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一支架远离所述第二支架的自由端和所述第二支架远离所述第一支架的自由端。
CN202323576283.8U 2023-12-26 车辆后围总成 Active CN221316063U (zh)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316063U true CN221316063U (zh) 2024-07-12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21316063U (zh) 车辆后围总成
CN221316062U (zh) 车辆后围总成
CN210634375U (zh) 一种集成型安装加强板结构
CN210478547U (zh) 一种角雷达安装支架
CN212827827U (zh) 一种车门及车辆
CN210793364U (zh) 一种汽车后座椅安装横梁
CN210881887U (zh) 车辆迎宾踏板的连接结构
CN209938507U (zh) 后保险杠总成及后保险杠组件
CN109649311B (zh) 一种汽车保险杠支架
CN206278165U (zh) 支架
CN219133740U (zh) 一种用于电动车轮毂的防脱连接件
CN219215189U (zh) 支撑结构、车箱及车辆
CN213892678U (zh) 一种翼子板支架及侧边梁结构
CN217918118U (zh) 一种前顶横梁总成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8257747U (zh) 一种副仪表板安装支架、中央通道连接结构及车辆
CN220076097U (zh) 车门结构以及车辆
CN211364329U (zh) 一种汽车座椅横梁总成
CN217137256U (zh) 一种抽屉背板结构及抽屉
CN219728363U (zh) 翼子板结构及车辆
CN210027039U (zh) 一种车辆传动轴安装支架结构
CN212373483U (zh) 一种具有限位功能的减震器与转向节连接结构及汽车
CN218949316U (zh) 汽车前盖锁扣加强结构及其车辆
CN217892477U (zh) 后背门外板支撑板、后背门及车辆
CN210478823U (zh) 一种后围里板中部总成
CN219096634U (zh) 一种前保险杠的加强固定结构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