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271930U - 一种把手成型模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把手成型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271930U
CN221271930U CN202323242484.4U CN202323242484U CN221271930U CN 221271930 U CN221271930 U CN 221271930U CN 202323242484 U CN202323242484 U CN 202323242484U CN 221271930 U CN221271930 U CN 2212719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e
forming
molding
plate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324248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宝才
林东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shan Jianfe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ongshan Jianfe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ongshan Jianfe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ongshan Jianfe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2719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2719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把手成型模具,包括上模,上模包括上模座以及上成型板,上模座的底端设有上模槽,上成型板的底端设有上成型凹槽,上成型凹槽的内壁设有上成型腔;下模,下模包括下模座以及下成型板,下模座的顶端设有下模槽,下成型板上设有凸出的下成型部,下成型部上设有下成型腔,下成型部用于在合模时嵌入上成型凹槽以使下成型腔与上成型腔配合形成为成型腔室;驱动组件,驱动组件用于带动上模以及下模相互靠近或者相互远离,以合模或者开模。本实用新型以下成型板上的下成型块伸入上成型板的上成型凹槽内,从而下成型腔和上成型腔配合形成成型腔室,减少单独的成型块使用,降低脱模难度。

Description

一种把手成型模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把手成型模具。
背景技术
目前,为了方便开合或者推拉,会在车门、柜门或者推车等设置把手结构,而常用的把手一般为塑料把手,主要采用注塑模具成型。现有的把手在成型模具中,会通过在模具内设置的下模上设置成型块结构,在合模时通过成型块嵌入上模的成型腔内,成型把手。但是,通过成型块成型把手摩擦结构,这样会导致模具结构复杂,且成型块在脱模时是单独进行脱模,不与模组一起动作,也容易拉坏产品。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把手成型模具,其合模时,以下成型板上的下成型块伸入上成型板的上成型凹槽内,从而下成型腔和上成型腔配合形成成型腔室,减少单独的成型块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把手成型模具,包括,
上模,所述上模包括上模座以及上成型板,所述上模座的底端设有上模槽,所述上成型板安装于所述上模槽内,所述上成型板的底端设有上成型凹槽,所述上成型凹槽的内壁设有上成型腔;
下模,所述下模包括下模座以及下成型板,所述下模座的顶端设有下模槽,所述下成型板安装于所述下模槽内,所述下成型板上设有凸出的下成型部,所述下成型部上设有下成型腔,所述下成型部用于在合模时嵌入所述上成型凹槽以使所述下成型腔与上成型腔配合形成为成型腔室;
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用于带动上模以及下模相互靠近或者相互远离,以合模或者开模。
进一步地,所述上成型凹槽的内侧壁设有第一引导面,所述下成型部的外侧壁设有第二引导面,所述第二引导面与所述第一引导面均由上至下逐渐朝外倾斜并相互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下成型板上设有主流道以及多个分支流道,多个分支流道的一端均连通至所述主流道,多个分支流道的另一端均连通至所述下成型腔。
进一步地,所述下模座上还设有顶针板,所述顶针板位于下成型板的下方并可沿下模座的高度方向运动;所述顶针板上设有多个顶针,多个顶针的顶端由所述下模槽穿出并穿过所述下成型板以伸入所述下成型腔。
进一步地,所述顶针板与所述下成型板之间设有弹性部件。
进一步地,所述上模座的四周凹设有四个第一定位槽,所述下模座的四周凸设有四个第一定位块,四个所述第一定位块用于在合模时一一对应嵌合于四个所述第一定位槽。
进一步地,所述上成型板的四周凹设有四个第二定位槽,所述下成型板的四周凸设有四个第二定位块,四个所述第二定位块用于在合模时一一对应嵌合于四个所述第二定位槽。
进一步地,所述上成型凹槽的两侧均设有所述上成型腔,所述下成型部的两侧均设有所述下成型腔。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开模合模时,下成型板的下成型部与下模座动作同步,无需另外设置单独的成型块结构进行成型,只需要在上成型板以及下成型板上分布设置上成型腔和下成型腔配合即可,这样成型效率高,且脱模时下成型板随下模座动作即可,无需单独脱模,减少脱模时产品损坏的情况,降低脱模难度。
此外,由于上成型板以上模槽为安装基础,而下成型板以下模槽为安装基础,在合模和开模过程中,由于上成型板由上模槽进行限位,下成型板由下模槽进行限位,故可以减少上成型板以及下成型板在合模或开模时出现的移位情况,二者的配合精度更高,提高产品成型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上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上成型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下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下模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0、上模;11、上模座;111、第一定位凹槽;12、上成型板;121、上成型凹槽;122、上成型腔;123、第二定位凹槽;124、第一引导面;20、下模;21、下模座;211、第一定位块;22、下成型板;221、下成型部;222、下成型腔;223、主流道;224、分支流道;225、第二定位块;226、第二引导面;23、顶针板;231、顶针;24、弹性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
如图1-5所示的一种把手成型模具,包括上模10、下模20以及驱动组件,在驱动组件的带动下,上模10以及下模20可以相互靠近或者相互远离,在上模10和下模20相互靠近后,上模10和下模20处于合模状态,而在上模10和下模20相互远离后,上模10和下模20处于开模状态。
具体的是,上模10包括上模座11以及上成型板12,上模座11的底端设有上模10槽,将上成型板12安装于上模10槽内,对应在上成型板12的底端设有上成型凹槽121,上述上成型凹槽121的内壁设有上成型腔122。
下模20包括下模座21以及下成型板22,在下模座21的顶端设有下模20槽,将下成型板22安装于下模20槽内。在下成型板22上设有凸出的下成型部221,下成型部221上设有下成型腔222,在合模时,下成型部221可以嵌入上成型凹槽121以使下成型腔222与上成型腔122配合形成为成型腔室。
在上述结构基础上,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把手成型模具时,合模时,可以通过驱动组件带动上模10以及下模20进行合模动作,在合模之后,下成型板22上的下成型部221伸入到上成型板12的上成型凹槽121内,以下成型部221上的下成型腔222配合上成型凹槽121侧壁上的上成型腔122配合形成成型腔室,在成型腔室内注塑,进而可以成型与成型腔室结构匹配的把手产品,由于成型过程中,下成型部221是以下成型板22直接装配下模座21上,开模合模时,下成型板22的下成型部221与下模座21动作同步,无需另外设置单独的成型块结构进行成型,只需要在上成型板12以及下成型板22上分布设置上成型腔122和下成型腔222配合即可,这样成型效率高,且脱模时下成型板22随下模座21动作即可,无需单独脱模,减少脱模时产品损坏的情况。
此外,由于上成型板12以上模10槽为安装基础,而下成型板22以下模20槽为安装基础,在合模和开模过程中,由于上成型板12由上模10槽进行限位,下成型板22由下模20槽进行限位,故可以减少上成型板12以及下成型板22在合模或开模时出现的移位情况,二者的配合精度更高,提高产品成型精度。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驱动组件可以选用为现有技术中驱动油缸或者气缸等结构来实现。
进一步地,还可以在上成型凹槽121的内侧壁设有第一引导面124,对应下成型部221的外侧壁设有第二引导面226,第二引导面226与第一引导面124均由上至下逐渐朝外倾斜并相互配合。这样,在合模时,由于下成型部221的外侧壁与上成型凹槽121的内侧壁以第二引导面226和第一引导面124斜面配合,引导在合模时,第一引导面124可以将纵向力分解为横向力,使得二者直接的贴合更紧贴,减少成型间隙的存在。
进一步地,具体可以在下成型板22上设有主流道223以及多个分支流道224,将多个分支流道224的一端均连通至主流道223,而多个分支流道224的另一端均连通至下成型腔222,在进行注塑时,主流道223的一端可以连通至模具上的注塑嘴,通过注塑嘴导入注塑液,以主流道223引导至多个分支流道224,多个分支流道224可以引导注塑液均匀的流动至合模之后形成的成型模腔内,这样注塑液分布均匀,注塑液流动效率高,且成型后减少产品应注塑液分布不匀而出现的厚度不一的情况。
进一步地,由于把手在装配时,一般需要在把手上设置连接孔位结构,故可以在本实施例中的下模座21上还设有顶针板23,且顶针板23位于下成型板22的下方,顶针板23可以在下模座21的驱动气缸或者油缸的作用下沿下模座21的高度方向运动。
具体顶针板23上设有多个顶针231,多个顶针231的顶端由下模20槽穿出并穿过下成型板22以伸入下成型腔222,在成型孔位结构时,上模10与下模20可以在驱动组件的带动下进行合模动作,此时顶针板23可以向上运动,带动多个顶针231向上伸入到下成型腔222内,以在合模时能够伸入成型腔室内在产品上成型孔位结构。
而在脱模时,下模座21上的驱动气缸或者油缸带动顶针板23向下即可带动多个顶针板23退出下成型腔222。
更具体的是,可以在顶针板23与下成型板22之间设有弹性部件24,这样在顶针板23向上运动时,顶针板23与下成型板22之间的弹性部件24可以被压缩,弹性部件24提供的阻力可以防止顶针板23与下成型板22之间的撞击。而在顶针板23复位时,弹性部件24复位提供的力可以驱使顶针板23快速复位,提高顶针231的脱模速度。
进一步地,上述上模座11的四周凹设有四个第一定位槽,而下模座21的四周凸设有四个第一定位块211,在进行合模时,四个第一定位块211可以一一对应嵌合于四个第一定位槽,因而在合模动作时,四个第一定位块211可以分别在上模10和下模20的四周进行定位配合,这样可以防止合模之后上模10以及下模20前后、左右移位,合模的结构稳定,在注塑成型时不会移位而导致产品成型精度低。
更具体的是,还可以进一步地在上成型板12的四周凹设有四个第二定位槽,对应在下成型板22的四周凸设有四个第二定位块225,四个第二定位块225用于在合模时一一对应嵌合于四个第二定位槽。在合模动作时,四个第二定位块225可以分别在上成型板12和下成型板22的四周进行定位配合,在合模时,上模10和下模20的外侧以第一定位块211和第一定位槽在四周进行定位配合,而上成型板12和下成型板22以第二定位块225和第二定位槽在模具内侧定位配合,合模之后内外均由定位结构进行定位配合,合模的结构稳定,在注塑成型时不会移位而导致产品成型精度低,因而成型精度更高。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可以在上成型凹槽121的两侧均设有上成型腔122,对应在下成型部221的两侧均设有下成型腔222,这样一次合模可以同时成型两组产品,成型效率更高。
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形变,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形变都应该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把手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模,所述上模包括上模座以及上成型板,所述上模座的底端设有上模槽,所述上成型板安装于所述上模槽内,所述上成型板的底端设有上成型凹槽,所述上成型凹槽的内壁设有上成型腔;
下模,所述下模包括下模座以及下成型板,所述下模座的顶端设有下模槽,所述下成型板安装于所述下模槽内,所述下成型板上设有凸出的下成型部,所述下成型部上设有下成型腔,所述下成型部用于在合模时嵌入所述上成型凹槽以使所述下成型腔与上成型腔配合形成为成型腔室;
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用于带动上模以及下模相互靠近或者相互远离,以合模或者开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手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成型凹槽的内侧壁设有第一引导面,所述下成型部的外侧壁设有第二引导面,所述第二引导面与所述第一引导面均由上至下逐渐朝外倾斜并相互配合。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手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成型板上设有主流道以及多个分支流道,多个分支流道的一端均连通至所述主流道,多个分支流道的另一端均连通至所述下成型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手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座上还设有顶针板,所述顶针板位于下成型板的下方并可沿下模座的高度方向运动;所述顶针板上设有多个顶针,多个顶针的顶端由所述下模槽穿出并穿过所述下成型板以伸入所述下成型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把手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针板与所述下成型板之间设有弹性部件。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手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座的四周凹设有四个第一定位槽,所述下模座的四周凸设有四个第一定位块,四个所述第一定位块用于在合模时一一对应嵌合于四个所述第一定位槽。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把手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成型板的四周凹设有四个第二定位槽,所述下成型板的四周凸设有四个第二定位块,四个所述第二定位块用于在合模时一一对应嵌合于四个所述第二定位槽。
8.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把手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成型凹槽的两侧均设有所述上成型腔,所述下成型部的两侧均设有所述下成型腔。
CN202323242484.4U 2023-11-29 一种把手成型模具 Active CN221271930U (zh)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271930U true CN221271930U (zh) 2024-07-05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21271930U (zh) 一种把手成型模具
CN215849426U (zh) 一种复合侧向抽芯注塑模
CN113843982A (zh) 一种斜顶弹针联动机构
CN108819127B (zh) 滑块驱动拉块强制脱模机构
CN215703632U (zh) 一种风扇基座外壳注塑成型模具
CN220095343U (zh) 一种一行位带多行位的模具结构
CN219028246U (zh) 一种模具的针脚安装结构
CN215512128U (zh) 一模双出型汽车后门注塑模具
CN212764559U (zh) 一种具有新型进胶结构以及脱模结构的前模
CN219748804U (zh) 一种塑料模具抽芯用动力机构
CN219338422U (zh) 一种带有角度的滑块自动脱模模具结构
CN220903973U (zh) 模内旋转双色模具结构
CN219191128U (zh) 大型商用车导流罩精密注塑模具
CN220052652U (zh) 侧抽芯注塑成型模具
CN215791289U (zh) 一种薄壁成型防拉注塑模具
CN213440868U (zh) 一种便于脱模的上盖用组合前模仁
CN216329810U (zh) 多斜顶滑块侧抽芯结构
CN213860480U (zh) 结构紧凑的座椅支架注塑模具
CN217993356U (zh) 一种雪糕杯瓶口卡件成型用注塑模具
CN213260913U (zh) 一种具有滑块斜顶机构的注塑成型装置
CN215849469U (zh) 2段式斜顶结构
CN217346470U (zh) 一种异形嵌件模具内抽芯注塑机构
CN219561357U (zh) 具有斜向抽芯结构的压铸模具
CN213107987U (zh) 一种具有内孔注塑件的注塑模具
CN211640783U (zh) 一种精密注塑模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