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62434U - 一种车门下饰板结构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门下饰板结构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662434U
CN220662434U CN202322039729.7U CN202322039729U CN220662434U CN 220662434 U CN220662434 U CN 220662434U CN 202322039729 U CN202322039729 U CN 202322039729U CN 220662434 U CN220662434 U CN 2206624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amping
connecting portion
door
buckle
turn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03972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虎
白立军
苏海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03972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6624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6624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6624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Vehicle Interior And Exterior Ornaments, Soundproofing, And Insu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零部件技术领域,并提供了一种车门下饰板结构及车辆,所述车门下饰板结构包括饰板外板和饰板内板,所述饰板内板包括连接部和翻折部,所述连接部连接于所述饰板外板朝向车门外板的一侧,并用于连接于所述车门外板,所述翻折部连接于所述连接部的下端,并用于绕所述连接部的下端翻转;所述连接部上设有第一卡扣,所述翻折部上凹陷形成第一卡接座,所述第一卡接座用于与所述第一卡扣卡接。这样,可以在第一卡槽处形成拆卸操作区域,便于操作人员在该拆卸操作区域处解除第一卡扣与第一卡槽之间的卡接关系来实现拆卸,提高了拆卸的便利性。

Description

一种车门下饰板结构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门下饰板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为了提高车门下侧包边的美观程度,通常采用在车门下侧设置可翻转的车门下饰板结构进行遮挡。其中,车门下饰板结构主要包括饰板外板和饰板内板,饰板内板具有连接部和翻折部,饰板内板的连接部固定在饰板外板上,饰板内板的翻折部可以相对于连接部进行翻转,以包裹车门下侧包边,实现遮挡。
但在现有的车门下饰板结构中,饰板内板的翻折部翻转至包裹车门下侧包边后,翻折部主要通过螺钉固定在连接部上,不仅螺钉消耗较大,生产成本高,而且效率低,拆装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高车门下饰板结构的拆装便利性。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门下饰板结构,包括饰板外板和饰板内板,所述饰板内板包括连接部和翻折部,所述连接部连接于所述饰板外板朝向车门外板的一侧,并用于连接于所述车门外板,所述翻折部连接于所述连接部的下端,并用于绕所述连接部的下端翻转;所述连接部上设有第一卡扣,所述翻折部上设有第一卡接座,所述第一卡接座上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卡槽的一端用于与所述第一卡扣卡接,另一端贯穿所述翻折部。
可选地,所述第一卡扣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卡爪和第二卡爪,所述第一卡爪朝向所述第二卡爪的一侧设有第一凸起,所述第二卡爪朝向所述第一卡爪的一侧设有第二凸起,所述第一卡槽内设有第一卡块;当所述第一卡扣与所述第一卡槽卡接时,所述第一卡爪和所述第二卡爪分别卡接于所述第一卡块的相对两端,且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二凸起分别与所述第一卡块背离所述连接部的一侧抵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卡槽内还设有第二卡块和第三卡块,所述第二卡块和所述第三卡块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卡块的两侧,并分别与所述第一卡爪和所述第二卡爪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卡块用于与所述第一卡爪背离所述第二卡爪的一侧抵接,所述第三卡块用于与所述第二卡爪背离所述第一卡爪的一侧抵接。
可选地,所述连接部和所述翻折部中的一个还设有第二卡扣,所述连接部和所述翻折部中的另一个还设有第二卡接座,所述第二卡扣与所述第二卡接座卡接。
可选地,所述连接部上还设有卡接结构,所述连接部用于通过所述卡接结构与所述车门外板卡接。
可选地,所述连接部和所述翻折部一体式连接,并在连接处形成折痕,所述折痕沿所述连接部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翻折部用于在所述折痕处相对于所述连接部翻转。
可选地,所述连接部上还设有定位结构,所述连接部用于通过所述定位结构与所述车门外板定位连接。
可选地,所述车门下饰板结构还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连接于所述翻折部背离所述连接部的一侧,并用于遮挡所述第一卡槽。
可选地,所述密封件包括相互连接的安装部和遮挡部,所述安装部与所述翻折部卡接,所述遮挡部呈软边结构,并用于遮挡所述第一卡槽。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车门下饰板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车门下饰板结构可通过将饰板内板的连接部连接于饰板外板用于朝向车门外板的一侧,以使车门下饰板结构可以作为一个整体部件进行装配,通过将连接部连接于车门外板上,以实现车门下饰板结构与车门钣金之间的装配。而且,可通过在连接部的下端设置翻折部,并使翻折部能够绕连接部的下端翻转,同时,在连接部上设置第一卡扣,在翻折部上设置内凹形成的第一卡接座,这样,在将连接部装配到车门钣金的车门外板上时,可将饰板内板的翻折部翻转至车门外板的下方,以增大操作空间,方便装配,在完成连接部与车门外板之间的装配后,可采用将翻折部翻转至车门外板沿车辆左右方向的一侧,并将第一卡扣与第一卡接座的一端卡接,以使翻折部固定在连接部上,从而使饰板内板对车门钣金的下侧包边进行包裹。这与现有技术中采用螺钉实现装配相比,采用卡接的方式实现装配既满足安装强度,还能够减少螺钉的消耗,减低生产成本,而且装配效率高。另外,由于第一卡接座是翻折部的局部部位凹陷形成,即第一卡接座的另一端(即第一卡接座远离与第一卡扣卡接的一端)呈贯穿翻折部设置,使得第一卡接座与翻折部的外部空间连通,从而在第一卡接座处形成拆卸操作区域,便于操作人员在该拆卸操作区域处解除第一卡扣与第一卡接座之间的卡接关系来实现拆卸,提高了拆卸的便利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车门下饰板结构装配于车门外板上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车门下饰板结构在第一卡扣和第一卡接座处的剖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车门下饰板结构在饰板内板的翻折部处于扣合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车门下饰板结构在饰板内板的翻折部处于展开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卡接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车门下饰板结构在第一卡扣和第一卡接座处的另一视角的剖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饰板外板;2、饰板内板;21、连接部;211、第一卡扣;2111、第一卡爪;2111a、第一凸起;2112、第二卡爪;2112a、第二凸起;212、第二卡接座;213、卡接结构;214、定位结构;22、翻折部;221、第一卡接座;2211、第一卡槽;2212、第一卡块;2213、第二卡块;2214、第三卡块;222、第二卡扣;223、安装孔;23、折痕;3、密封件;31、安装部;32、遮挡部;100、车门外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附图中的Z轴表示竖直方向,也就是上下位置,且Z轴的正向(即Z轴的箭头指向)代表上方,Z轴的反向代表下方;附图中的X轴表示水平方向,并指定为前后位置,且X轴的正向代表前侧,X轴的反向代表后侧;附图中的Y轴表示为左右位置,且Y轴的正向代表左侧,Y轴的反向代表右侧;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前述Z轴、Y轴及X轴的表示含义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结合图1、图2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车门下饰板结构,包括饰板外板1和饰板内板2,饰板内板2包括连接部21和翻折部22,连接部21连接于饰板外板1用于朝向车门外板100的一侧,并用于连接于车门外板100,翻折部22连接于连接部21的下端,并用于绕连接部21的下端翻转;连接部21上设有第一卡扣211,翻折部22上凹陷形成第一卡接座221,第一卡接座221用于与第一卡扣211卡接。
具体地,车门下饰板结构通常布置在车辆的前轮和后轮之间的门槛梁处,并安装在例如车门外板100的车门钣金上,以对车门钣金的下侧包边进行装饰,从而提高美观性。车门下饰板结构的饰板外板1和饰板内板2之间通常采用焊接的方式形成固定连接,使得车门下饰板结构可以作为一个整体部件装配到车门钣金上。具体而言,饰板外板1和饰板内板2通常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设置,饰板内板2的连接部21的外侧面(即连接部21朝向车外的一侧的侧面)与饰板外板1的内侧面(即饰板外板1朝向车内的一侧的侧面,也是饰板外板1朝向车门外板100的一侧的侧面)焊接固定,连接部21的内侧面(即连接部21朝向车内的一侧的侧面)与车门外板100通过例如卡接的方式形成可拆卸式固定连接,使得饰板外板1包裹在饰板内板2的连接部21上。饰板内板2的翻折部22连接于连接部21的下端(即连接部21位于图2中Z轴反方向的一端),并能够绕连接部21的下端翻转,其中,翻折部22的翻转轴线平行于车辆的前后方向。翻折部22具有展开位置和扣合位置,当翻折部22翻转至展开位置时,翻折部22位于车门外板100的下方,当翻折部22翻转至扣合位置时,翻折部22位于车门外板100的内侧(即车门外板100朝向车内的一侧),此时,饰板内板2包覆在车门钣金的下侧包边处。翻折部22与连接部21之间可以采用铰接的方式形成转动连接,且翻折部22与连接部21之间的铰接轴的轴线平行于车辆的前后方向,以使翻折部22能够相对于连接部21进行翻转,也可以采用在连接部21和翻折部22的连接处形成折痕23(后文介绍),且折痕23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设置,以利用折痕23来实现翻折部22的翻转运动,当然,还可以采用其他机械结构实现翻折部22的翻转运动,此处不作具体限定。
更具体地,连接部21的内侧面上设有第一卡扣211,翻折部22的内侧面上设有第一卡接座221,第一卡接座221由翻折部22的局部部位凹陷形成,第一卡接座221的一端用于在翻折部22翻转至扣合位置时与第一卡扣211卡接,第一卡接座221的另一端沿第一卡扣211卡入第一卡接座221的方向贯穿翻折部22,使得第一卡接座221与翻折部22的外部空间连通,从而在第一卡接座221处形成拆卸操作区域,在拆卸时,操作人员可将手指伸入该拆卸操作区域内来解除第一卡扣211与第一卡接座221之间的卡接关系。其中,翻折部22的内侧面指的是翻折部22在处于扣合位置时朝向车内的一侧的侧面。
本实施例中,可通过将饰板内板2的连接部21连接于饰板外板1用于朝向车门外板100的一侧,以使车门下饰板结构可以作为一个整体部件进行装配,通过将连接部21连接于车门外板100上,以实现车门下饰板结构与车门钣金之间的装配。而且,可通过在连接部21的下端设置翻折部22,并使翻折部22能够绕连接部21的下端翻转,同时,在连接部21上设置第一卡扣211,在翻折部22上设置内凹形成的第一卡接座221,这样,在将连接部21装配到车门钣金的车门外板100上时,可将饰板内板2的翻折部22翻转至车门外板100的下方,以增大操作空间,方便装配,在完成连接部21与车门外板100之间的装配后,可采用将翻折部22翻转至车门外板100沿车辆左右方向的一侧,并将第一卡扣211与第一卡接座221的一端卡接,以使翻折部22固定在连接部21上,从而使饰板内板2对车门钣金的下侧包边进行包裹。这与现有技术中采用螺钉实现装配相比,采用卡接的方式实现装配既满足安装强度,还能够减少螺钉的消耗,减低生产成本,而且装配效率高。另外,由于第一卡接座221是翻折部22的局部部位凹陷形成,即第一卡接座221的另一端(即第一卡接座221远离与第一卡扣211卡接的一端)呈贯穿翻折部22设置,使得第一卡接座221与翻折部22的外部空间连通,从而在第一卡接座221处形成拆卸操作区域,便于操作人员在该拆卸操作区域处解除第一卡扣211与第一卡接座221之间的卡接关系来实现拆卸,提高了拆卸的便利性。
可选地,结合图4、图5和图6所示,第一卡扣21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卡爪2111和第二卡爪2112,第一卡爪2111朝向第二卡爪2112的一侧设有第一凸起2111a,第二卡爪2112朝向第一卡爪2111的一侧设有第二凸起2112a,第一卡接座221具有第一卡槽2211,第一卡槽2211内设有第一卡块2212;当第一卡扣211与第一卡接座221卡接时,第一卡爪2111和第二卡爪2112分别卡接于第一卡块2212的相对两端,且第一凸起2111a与第二凸起2112a分别与第一卡块2212背离连接部21的一侧抵接。
具体地,第一卡扣211呈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卡爪2111和第二卡爪2112的卡爪结构,第一凸起2111a和第二凸起2112a位于第一卡爪2111和第二卡爪2112之间,并呈相对设置。第一卡槽2211的一端与第一卡扣211卡接,另一端贯穿翻折部22,也就是说,第一卡槽2211为第一卡接座221上形成的拆卸操作区域。第一卡块2212沿车辆上下方向的两端通常分别连接于第一卡槽2211的相对设置的两个槽壁,并将第一卡槽2211分隔为相互连通的两个卡槽结构,而第一卡爪2111和第二卡爪2112分别与这两个卡槽结构卡接。其中,第一卡块2212可以设置在第一卡槽2211的端部,如图5所示,也可以设置在第一卡槽2211的中间。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卡扣211设置为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卡爪2111和第二卡爪2112的卡爪结构,以采用两个相对的卡爪来增加卡接时的强度。通过在第一卡爪2111和第二卡爪2112上分别设置第一凸起2111a和第二凸起2112a,并使第一凸起2111a和第二凸起2112a在第一卡爪2111和第二卡爪2112之间相对设置,同时,在第一卡槽2211内设置第一卡块2212,并使第一卡爪2111和第二卡爪2112分别卡接于第一卡块2212的相对两端,这样,在拆卸时,可在第一卡槽2211内用手指将第一卡爪2111和第二卡爪2112向两侧推开,直至第一凸起2111a和第二凸起2112a与第一卡块2212分离,以解除第一卡扣211与卡接座221之间的卡接,操作简单且方便。
可选地,结合图5和图6所示,第一卡槽2211内还设有第二卡块2213和第三卡块2214,第二卡块2213和第三卡块2214分别位于第一卡块2212的两侧,并分别与第一卡爪2111和第二卡爪2112对应设置,第二卡块2213用于与第一卡爪2111背离第二卡爪2112的一侧抵接,第三卡块2214用于与第二卡爪2112背离所述第一卡爪2111的一侧抵接。
本实施例中,第二卡块2213和第三卡块2214分别设于第一卡槽2211的两个相对设置的槽壁上,第二卡块2213与第一卡块2212之间的空间构成第一卡爪2111卡入的卡槽结构,第三卡块2214与第一卡块2212之间的空间构成第二卡爪2112卡入的卡槽结构。这样,当第一卡扣211与第一卡槽2211卡接时,第二卡块2213与第一卡爪2111背离第二卡爪2112的一侧抵接,第三卡块2214与第二卡爪2112背离所述第一卡爪2111的一侧抵接,使得第一卡扣211与第一卡槽2211之间的卡接更加牢固,进一步提高了连接部21与翻折部22之间的连接强度。
可选地,结合图1和图4所示,连接部21和翻折部22中的一个还设有第二卡扣222,连接部21和翻折部22中的另一个还设有第二卡接座212,第二卡扣222与第二卡接座212卡接。
本实施例中,第二卡扣222与第二卡接座212之间的卡接强度通常小于第一卡扣211和第一卡接座221之间的卡接强度,即第一卡扣211和第一卡接座221作为主要连接结构,第二卡扣222与第二卡接座212作为辅助连接结构,以便于在解除第一卡扣211和第一卡接座221之间的卡接关系后,通过将翻折部22朝远离连接部21方向拉拽以解除第二卡扣222与第二卡接座212之间的卡接。第二卡扣222与第二卡接座212通常分别设置多个,多个第二卡扣222和多个第二卡接座212沿饰板内板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可以是连接部21的内侧面上设有第一卡扣211和第二卡扣222,翻折部22的内侧面上设有第一卡接座221和第二卡接座212,也可以是连接部21的内侧面上设有第一卡扣211和第二卡接座212,翻折部22的内侧面上设有第一卡接座221和第二卡扣222。这样,连接部21与翻折部22之间在通过第一卡扣211和第一卡接座221卡接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第二卡扣222和第二卡接座212卡接,以提高连接部21与翻折部22之间的连接强度,保证连接的牢固性。
进一步地,结合图2所示,第二卡扣222设于连接部21上,第二卡接座212设于翻折部22上,且第二卡接座212上设有第二卡槽,第二卡槽的一端用于与第二卡扣222卡接,另一端贯穿翻折部22。
本实施例中,连接部21的内侧面上设有第一卡扣211和第二卡扣222,且第一卡扣211和第二卡扣222通常位于同一水平高度上,翻折部22的内侧面上设有第一卡接座221和第二卡接座212,且第一卡接座221和第二卡接座212通常位于同一水平高度上。第二卡接座212上设有第二卡槽,而第二卡槽的一端用于在翻折部22翻转至扣合位置时与第二卡扣222卡接,第二卡槽的另一端沿第二卡扣222卡入第二卡槽的方向贯穿翻折部22,使得第二卡槽与翻折部22的外部空间连通,从而在第二卡槽处形成拆卸操作区域。这样,在拆卸时,操作人员可将手指伸入该拆卸操作区域内来解除第二卡扣222与第二卡槽之间的卡接关系,进而实现拆卸,提高了拆卸的便利性。
可选地,结合图1和图4所示,连接部21上还设有卡接结构213,连接部21用于通过卡接结构213与车门外板100卡接。
本实施例中,连接部21与车门外板100之间通常采用例如G型卡扣等标准卡扣实现卡接,其中,卡接结构213通常为G型卡扣的基座,车门外板100上通常设有G型卡扣的卡芯。这样,连接部21通过卡接结构213与车门外板100卡接,以实现饰板内板2与车门外板100之间的固定连接,操作简单且方便。
可选地,结合图2和图4所示,连接部21和翻折部22一体式连接,并在连接处形成折痕23,折痕23沿连接部21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翻折部22用于在折痕23处相对于连接部21翻转。其中,由于连接部21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设置,故连接部21的长度方向为车辆的前后方向,即图1中X轴方向。
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在连接部21和翻折部22的连接处形成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折痕23,以利用折痕23来实现翻折部22的翻转运动,简化了饰板内板2的结构,便于进行加工制造。
可选地,结合图1和图4所示,连接部21上还设有定位结构214,连接部21用于通过定位结构214与车门外板100定位连接。
本实施例中,定位结构214通常为定位销或定位孔,以定位结构214为定位销,车门外板100上设有定位孔为例,如图2所示,连接部21上通常设有三个定位销,三个定位销位于连接部21背离饰板外板1的一侧,并沿连接部2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其中,两个定位销设于连接部21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并通常作为主定位销来实现饰板内板2与车门外板100之间的预定位,而位于连接部21中间部位的定位销则通常作为辅定位销来实现饰板内板2与车门外板100之间的预定位。这样,在将连接部21装配到车门外板100上时,可先通过定位结构214与车门外板100进行预定位,保证连接部21上的卡接结构213与车门外板100上的卡接件能够对准,从而方便连接部21与车门外板100卡接固定,降低了卡接装配的便利性。
可选地,结合图1和图3所示,车门下饰板结构还包括密封件3,密封件3连接于翻折部22背离连接部21的一侧,并用于遮挡第一卡接座221。
本实施例中,密封件3通常为橡胶材质的密封条结构,通过将密封件3安装于翻折部22背离连接部21的一侧,以使饰板内板2集成密封件3,这样,可以利用密封件3来缓冲关门时的冲击,减小关门噪声,同时,也可以对第一卡接座221上的第一卡槽2211进行遮挡以实现密封,防止雨水等从第一卡槽2211进入饰板内板2的内部空间。
可选地,结合图1和图2所示,密封件3包括相互连接的安装部31和遮挡部32,安装部31与翻折部22卡接,遮挡部32呈软边结构,并用于遮挡第一卡接座221。
本实施例中,饰板内板2的连接部21上通常设有多个安装孔223,多个安装孔223沿饰板内板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密封件3的安装部31上通常设有卡扣件,通过将该卡扣件卡入安装孔223以实现安装部31与翻折部22之间的卡接。而且,遮挡部32呈软边结构,即遮挡部32的材质硬度通常小于安装部31的材质硬度,这样,可以采用将遮挡部32向上掀开的方式使翻折部22上的第一卡槽2211显露出来,便于操作人员进行拆卸作业。
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车门下饰板结构。
本实施例中的车辆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与上述的车门下饰板结构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进行各种变更与修改,这些变更与修改均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车门下饰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饰板外板(1)和饰板内板(2),所述饰板内板(2)包括连接部(21)和翻折部(22),所述连接部(21)连接于所述饰板外板(1)朝向车门外板(100)的一侧,并用于连接于所述车门外板(100),所述翻折部(22)连接于所述连接部(21)的下端,并用于绕所述连接部(21)的下端翻转;所述连接部(21)上设有第一卡扣(211),所述翻折部(22)上凹陷形成第一卡接座(221),所述第一卡接座(221)用于与所述第一卡扣(211)卡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下饰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扣(21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卡爪(2111)和第二卡爪(2112),所述第一卡爪(2111)朝向所述第二卡爪(2112)的一侧设有第一凸起(2111a),所述第二卡爪(2112)朝向所述第一卡爪(2111)的一侧设有第二凸起(2112a),所述第一卡接座(221)具有第一卡槽(2211),所述第一卡槽(2211)内设有第一卡块(2212);当所述第一卡扣(211)与所述第一卡接座(221)卡接时,所述第一卡爪(2111)和所述第二卡爪(2112)分别卡接于所述第一卡块(2212)的相对两端,且所述第一凸起(2111a)与所述第二凸起(2112a)分别与所述第一卡块(2212)背离所述连接部(21)的一侧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门下饰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槽(2211)内还设有第二卡块(2213)和第三卡块(2214),所述第二卡块(2213)和所述第三卡块(2214)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卡块(2212)的两侧,并分别与所述第一卡爪(2111)和所述第二卡爪(2112)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卡块(2213)用于与所述第一卡爪(2111)背离所述第二卡爪(2112)的一侧抵接,所述第三卡块(2214)用于与所述第二卡爪(2112)背离所述第一卡爪(2111)的一侧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下饰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21)和所述翻折部(22)中的一个还设有第二卡扣(222),所述连接部(21)和所述翻折部(22)中的另一个还设有第二卡接座(212),所述第二卡扣(222)与所述第二卡接座(212)卡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下饰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21)上还设有卡接结构(213),所述连接部(21)用于通过所述卡接结构(213)与所述车门外板(100)卡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下饰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21)和所述翻折部(22)一体式连接,并在连接处形成折痕(23),所述折痕(23)沿所述连接部(21)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翻折部(22)用于在所述折痕(23)处相对于所述连接部(21)翻转。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下饰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21)上还设有定位结构(214),所述连接部(21)用于通过所述定位结构(214)与所述车门外板(100)定位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下饰板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密封件(3),所述密封件(3)连接于所述翻折部(22)背离所述连接部(21)的一侧,并用于遮挡所述第一卡接座(221)。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门下饰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3)包括相互连接的安装部(31)和遮挡部(32),所述安装部(31)与所述翻折部(22)卡接,所述遮挡部(32)呈软边结构,并用于遮挡所述第一卡接座(221)。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门下饰板结构。
CN202322039729.7U 2023-07-31 2023-07-31 一种车门下饰板结构及车辆 Active CN2206624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39729.7U CN220662434U (zh) 2023-07-31 2023-07-31 一种车门下饰板结构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39729.7U CN220662434U (zh) 2023-07-31 2023-07-31 一种车门下饰板结构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662434U true CN220662434U (zh) 2024-03-26

Family

ID=903279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039729.7U Active CN220662434U (zh) 2023-07-31 2023-07-31 一种车门下饰板结构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66243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446775B2 (ja) ロールバー組立体及びその組付方法
JP2001048059A (ja) タイヤハウスカバー取付構造
CN220662434U (zh) 一种车门下饰板结构及车辆
JP2004017840A (ja) シートストライカのブラケット構造
JP4070511B2 (ja) 自動車用内装部品の取付構造及び取付方法
JPH072140A (ja) センターピラーロアトリムの取付構造
CN219382170U (zh) 一种车门扶手总成及车辆
JP3890839B2 (ja) 内装トリムの接合構造
JPH065266Y2 (ja) 車両用コンソールボックスの取付け構造
JP4407390B2 (ja) 車両用バンパのサイド部取付構造
JP3506110B2 (ja) 車両用外装部品の取付け構造
JP3820114B2 (ja) ヘッドライニング固定構造
JP3265873B2 (ja) グリル取付構造
JP4014023B2 (ja) 自動車用内装部品
JPH11291762A (ja) 自動車のドア構造
CN210941752U (zh) 贯通道及包括其的车辆
JPH0752722A (ja) トランクトリムの取付構造
JP2534725Y2 (ja) 椅子における背もたれ支持杆のカバー装置
JPH0237635Y2 (zh)
JPH0995161A (ja)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及びその組付方法
KR0123869Y1 (ko) 센터필러의 내장부재 고정용 클립장치
JP2585997Y2 (ja) トランクルームのトリム支持構造
JP5118529B2 (ja) トリムの接合部構造
JPH11105587A (ja) 自動車用シート
JP4314562B2 (ja) 自動車用工具の収納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