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14707U - 悬置支架、副车架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悬置支架、副车架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14707U
CN220314707U CN202321398945.4U CN202321398945U CN220314707U CN 220314707 U CN220314707 U CN 220314707U CN 202321398945 U CN202321398945 U CN 202321398945U CN 220314707 U CN220314707 U CN 2203147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part
edge
side wall
connection portion
conn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39894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晓东
祝丹晖
张佳欢
任国涛
梅红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39894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147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147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147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悬置支架、副车架及车辆,悬置支架包括支架本体、第一加强件和第二加强件:支架本体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第四连接部和第五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间隔设置,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的第一端、第三连接部的第一端相连,第四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的第二端相连,第五连接部与第三连接部的第二端相连;第一加强件与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以及第四连接部相连;第二加强件与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以及第五连接部相连。通过在支架本体上设置第一加强件和第二加强件结构,进而对支架本体的前部、侧部及后部均起到加强作用,提升悬置支架整体的结构强度、刚度、耐久性能,以实现良好的隔振性能,提升整车的综合性水平。

Description

悬置支架、副车架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悬置支架、副车架及车辆。
背景技术
副车架是汽车底盘系统的重要组成部件。在新能源汽车中,前驱纯电动动力总成一般通过三点式悬置结构固定在前副车架上。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动力总成自身振动以及输出扭矩时产生的能量会通过悬置支架传递到副车架上,因此要求悬置支架具有足够的强度以及耐久性,以实现对动力总成的支撑作用;同时悬置支架需要具有足够的刚度,以实现良好的隔振性能,提升整车的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Noise、Vibration、Harshness,简称NVH)的综合性水平。
动力总成受限于尺寸、结构空间等因素,悬置支架多呈现为悬臂结构,而悬臂结构的悬置支架存在结构强度低、刚度弱、耐久寿命低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悬置支架、副车架及车辆,解决悬置支架结构强度低、悬置支架与横梁焊接易开裂问题。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一种悬置支架,所述悬置支架用于设置在副车架的横梁上,所述悬置支架包括:
支架本体,用于设置在副车架的横梁上,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三连接部相对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相连;
第一加强件,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相连;
第二加强件,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和三连接部相连。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架本体还包括第四连接部和第五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远离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四连接部相连,所述第四连接部与所述第一加强件相连;所述第三连接部远离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五连部相连,所述第五连接部与所述第二加强件相连。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连接部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朝背向所述第三连接部的方向延伸;和/或,所述第五连接部远离所述第三连接部的一端朝背向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方向延伸。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加强件包括第六连接部、第七连接部和第八连接部,所述第七连接部连接所述第六连接部、所述第八连接部,所述第六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七连接部与所述第四连接部连接,所述第八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和/或
所述第二加强件包括第九连接部、第十连接部和第十一连接部,所述第十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九连接部、所述第十一连接部,所述第九连接部与所述第三连接部连接,所述第十连接部与所述第五连接部连接,所述第十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两端之间的区域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所述第一边缘具有朝所述第二边缘所在方向凹陷的第一缺口;和/或
所述第三连接部的两端之间的区域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边缘和第四边缘,所述第三边缘具有朝所述第四边缘所在方向凹陷的第二缺口。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七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四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七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八连接部连接;
所述第七连接部的两端之间的区域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五边缘和第六边缘,所述第五边缘具有朝所述第六边缘所在方向凹陷的第三缺口,所述第六边缘与所述第六连接部连接;和/或
所述第十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五连接部连接,所述第十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十一连接部连接;
所述第十连接部的两端之间的区域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七边缘和第八边缘,所述第七边缘具有朝所述第八边缘所在方向凹陷的第四缺口,所述第八边缘与所述第九连接部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架本体、所述第一加强件和所述第二加强件均为板状,板厚为2mm-3.5mm。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三连接部对称;所述第一加强件和所述第二加强件相对所述支架本体对称。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副车架,其包括:
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悬置支架;
横梁,所述横梁与所述悬置支架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横梁包括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间隔设置,所述第二侧壁连接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连接,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连接,所述第一加强件与所述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连接,所述第二加强件与所述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连接;
或,所述横梁的横截面呈O型,所述第一连接部半包围所述横梁的侧身外壁并与所述横梁的侧身外壁连接,所述第三连接部半包围所述横梁的侧身外壁并与所述横梁的侧身外壁连接,所述第一加强件半包围所述横梁的侧身外壁并与所述横梁的侧身外壁连接,所述第二加强件半包围所述横梁的侧身外壁并与所述横梁的侧身外壁连接。
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其包括动力总成和如第二方面所述的副车架,所述动力总成与所述副车架中的悬臂支架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中,悬置支架作为动力总成的重要支撑载体,在支架本体上设置第一加强件和第二加强件,第一加强件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相连,能够在X方向以及Y方向支撑支架本体,第二加强件与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相连,能够在X方向以及Y方向支撑支架本体,提升悬置支架整体的结构强度、刚度、耐久性能,以实现良好的隔振性能,提升整车的综合性水平。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副车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副车架去除第一加强件和第二加强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架本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加强件和第二加强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0、悬置支架;101、第五焊缝;102、第六焊缝;103、第七焊缝;104、第八焊缝;105、第九焊缝;106、第十焊缝;110、支架本体;111、第一连接部;111a、第一边缘;111b、第二边缘;111c、第一缺口;111d、第一安装孔;111e、第一定位孔;112、第二连接部;113、第三连接部;113a、第三边缘;113b、第四边缘;113c、第二缺口;113d、第二安装孔;113e、第二定位孔;114、第四连接部;115、第五连接部;120、第一加强件;121、第六连接部;122、第七连接部;122a、第五边缘;122b、第六边缘;122c、第三缺口;122d、第三定位孔;123、第八连接部;130、第二加强件;131、第九连接部;132、第十连接部;132a、第七边缘;132b、第八边缘;132c、第四缺口;132d、第四定位孔;133、第十一连接部;
200、横梁;201、第一焊缝;202、第二焊缝;203、第三焊缝;204、第四焊缝;210、第一侧壁;220、第二侧壁;230、第三侧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实用新型中在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目前,动力总成受限于尺寸、结构空间等因素,悬置支架多呈现为悬臂结构,而悬臂结构的悬置支架存在结构强度低、刚度弱、耐久寿命低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车辆包括动力总成和副车架,动力总成与副车架中的悬臂支架连接。动力总成自身振动以及输出扭矩时产生的能量传递至副车架上。悬置支架会长期处于震动状态,若副车架中的悬置支架与横梁连接强度较低,会给车辆的行驶安全带来隐患。车辆可以是燃油汽车、电动汽车等。
请参照图1-图7,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副车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的俯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副车架去除第一加强件和第二加强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副车架包括悬置支架100和横梁200,横梁200与悬置支架100连接,具体地,悬置支架100与横梁200焊接。
悬置支架100包括支架本体110、第一加强件120和第二加强件130,支架本体110包括第一连接部111、第二连接部112和第三连接部113,第一连接部111和第三连接部113沿Y方向间隔设置,第二连接部112连接第一连接部111和第三连接部113,第一加强件120与第一连接部111、第二连接部112相连,第二加强件130与第二连接部112、第三连接部113相连。
在一些本实施例中,横梁200的截面可以呈“∩”型,横梁200包括第一侧壁210、第二侧壁220和第三侧壁230,第一侧壁210和第三侧壁230间隔设置,第二侧壁220连接第一侧壁210和第三侧壁230。当悬置支架100与横梁200连接时,第一加强件120、第一连接部111、第三连接部113及第二加强件130沿横梁200的长度方向依次并排的设置;其中,第一连接部111与第一侧壁210、第二侧壁220和第三侧壁230连接,第三连接部113与第一侧壁210、第二侧壁220和第三侧壁230连接,第一加强件120与第一侧壁210、第二侧壁220和第三侧壁230连接,第二加强件130与第一侧壁210、第二侧壁220和第三侧壁230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横梁200的横截面可以呈方形,横梁200包括第一侧壁210、第二侧壁220、第三侧壁230和第四侧壁,第一侧壁210和第三侧壁230间隔设置,第二侧壁220和第四侧壁间隔设置,第一侧壁210、第二侧壁220、第三侧壁230和第四侧壁依次首尾相连。第一连接部111与第一侧壁210、第二侧壁220和第三侧壁230连接,第三连接部113与第一侧壁210、第二侧壁220和第三侧壁230连接,第一加强件120与第一侧壁210、第二侧壁220和第三侧壁230连接,第二加强件130与第一侧壁210、第二侧壁220和第三侧壁230连接。
横梁200的横截面可以呈O型,横梁200可以为中空的圆柱。第一连接部111半包围横梁200的侧身外壁并与横梁200的侧身外壁连接,第三连接部113半包围横梁200的侧身外壁并与横梁200的侧身外壁连接,第一加强件120半包围横梁200的侧身外壁并与横梁200的侧身外壁连接,第二加强件130半包围横梁200的侧身外壁并与横梁200的侧身外壁连接。
以横梁200的截面呈“∩”型或方形为例,支架本体110中的第一连接部111和第三连接部113、第一加强件120以及第二加强件130均与横梁200的第一侧壁210、第二侧壁220和第三侧壁230连接,当悬置支架100与横梁200焊接后,第一连接部111与横梁200的第一侧壁210、第二侧壁220和第三侧壁230之间形成第一焊缝201,第三连接部113与横梁200的第一侧壁210、第二侧壁220和第三侧壁230之间形成第二焊缝202,第一加强件120与横梁200的第一侧壁210、第二侧壁220和第三侧壁230之间形成第三焊缝203,第二加强件130与横梁200的第一侧壁210、第二侧壁220和第三侧壁230之间形成第四焊缝204;即,第一焊缝201、第二焊缝202、第三焊缝203及第四焊缝204均呈∩型,大大增加了支架本体110、第一加强件120和第二加强件130与横梁200的包裹面积,进而有效增加了悬置支架100与横梁200结构焊接长度,因此焊接强度更高,焊缝开裂风险小。
请参照图2、图7和图9,图2为图1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架本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加强件和第二加强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支架本体110还包括第四连接部114和第五连接部115,第四连接部114与第一连接部111的第二端相连,第五连接部115与第三连接部113的第二端相连;第一加强件120与第一连接部111、第二连接部112以及第四连接部114相连;第二加强件130与第二连接部112、第三连接部113以及第五连接部115相连。当动力总成与悬置支架100连接时,通过螺栓与第一连接部111上的第一安装孔111d、第三连接部113上的第二安装孔113d相配合进行装配;因此支架本体110的结构强度至关重要,通过在支架本体110上连接第一加强件120和第二加强件130,该第一加强件120连接于支架本体110的第一连接部111、第二连接部112以及第四连接部114上,该第二加强件130连接于支架本体110的第二连接部112、第三连接部113以及第五连接部115上,从而使支架本体110的前部、侧部和后部的多个关键特征面起到加强作用,无论悬置支架100承受整车X方向(横梁200的宽度方向)、Y方向(横梁200的长度方向)或Z方向(横梁200的高度方向)的载荷,第一加强件120和第二加强件130均可以很好地对支架本体110进行支撑,大大提升了悬置支架100整体的刚度、强度和耐久性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沿Z方向的截面,第一连接部111、第二连接部112及第三连接部113连接呈n字型;第四连接部114的第一端与第一连接部111的第二端相连,第四连接部114的第二端朝远离于第三连接部113的方向延伸,第五连接部115的第一端与第三连接部113的第二端相连,第五连接部115的第二端朝远离于第一连接部111的方向延伸,在Z方向的截面,支架本体110整体大致呈“几”字型。且支架本体110关于沿第一连接部111、第三连接部113的排布方向的截面对称,第一加强件120和第二加强件130对称设置,以保证支架本体110左右结构加强效果一致。
第一加强件120包括第六连接部121、第七连接部122和第八连接部123,第七连接部122连接第六连接部121、第八连接部123,第六连接部121与第一连接部111连接,第七连接部122与第四连接部114连接,第八连接部123与第二连接部112连接;第二加强件130包括第九连接部131、第十连接部132和第十一连接部133,第十连接部132连接第九连接部131、第十一连接部133,第九连接部131与第三连接部113连接,第十连接部132与第五连接部115连接,第十一连接部133与第二连接部112连接。具体地,通过第一加强件120的第七连接部122与支架本体110的第四连接部114相连、第二加强件130的第十连接部132与支架本体110的第五连接部115相连,进而对支架本体110的前部进行加强;通过第一加强件120的第六连接部121与支架本体110的第一连接部111相连、第二加强件130的第九连接部131与支架本体110的第三连接部113相连,进而对支架本体110的侧部进行加强;通过第一加强件120的第八连接部123和第二加强件130的第十一连接部133均与支架本体110的第二连接部112相连,进而对支架本体110的后部进行加强。同时,支架本体110、第一加强件120和第二加强件130分别各自一体成型而成,降低制造成本,且支架本体110、第一加强件120和第二加强件130均为板状结构,第四连接部114为经翻边处理与第一连接部111连接,第五连接部115经翻边处理与第三连接部113连接,第六连接部121和第八连接部123均经翻边处理与第七连接部122连接,第九连接部131和第十一连接部133均经翻边处理与第十连接部132连接。
参见图1和图7,第一加强件120和第二加强件130均与支架本体110焊接,第四连接部114与第七连接部122焊接形成第五焊缝101,第一连接部111与第六连接部121焊接形成第六焊缝102,第二连接部112与第八连接部123焊接形成第七焊缝103,第五连接部115与第十连接部132焊接形成第八焊缝104,第三连接部113与第九连接部131焊接形成第九焊缝105,第二连接部112与第十一连接部133焊接形成第十焊缝106;具体地,第五焊缝101沿第七连接部122的周壁设置,第六焊缝102沿第六连接部121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七焊缝103沿第八连接部123的长度方向设置,第八焊缝104沿第十连接部132的周壁设置,第九焊缝105沿第九连接部131的长度方向设置,第十焊缝106沿第十一连接部133的长度方向设置,即第五焊缝101、第六焊缝102、第七焊缝103、第八焊缝104、第九焊缝105及第十焊缝106均呈长条形设置,使第一加强件120和第二加强件130与支架本体110的焊接长度大,通过多个焊缝连接点以提升悬置支架100自身的结构强度。
参见图8,位于第一连接部11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区域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边缘111a和第二边缘111b,第一边缘111a具有朝第二边缘111b所在方向凹陷的第一缺口111c;位于第三连接部113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区域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边缘113a和第四边缘113b,第三边缘113a具有朝第四边缘113b所在方向凹陷的第二缺口113c。通过在第一连接部111和第三连接部113上分别设置第一缺口111c和第二缺口113c,以延长第一边缘111a和第三边缘113a的长度,该第一缺口111c和第二缺口113c用于与副车架中的横梁200相配合并且为焊接处,进而增加了结构焊接长度,同时与横梁200的多个侧壁相焊接,增加了支架本体110与横梁200的包裹面积,因此焊接强度更高。
参见图9,第七连接部122的第一端与第四连接部114连接,第七连接部122的第二端与第八连接部123连接,位于第七连接部122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区域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五边缘122a和第六边缘122b,第五边缘122a具有朝第六边缘122b所在方向凹陷的第三缺口122c,第六边缘122b与第六连接部121连接;第十连接部132的第一端与第五连接部115连接,第十连接部132的第二端与第十一连接部133连接,位于第十连接部132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区域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七边缘132a和第八边缘132b,第七边缘132a具有朝第八边缘132b所在方向凹陷的第四缺口132c,第八边缘132b与第九连接部131连接。同理,通过在第七连接部122和第十连接部132上分别设置第三缺口122c和第四缺口132c,以延长第五边缘122a和第七边缘132a的长度,该第三缺口122c和第四缺口132c用于与副车架中的横梁200相配合并且为焊接处,进而增加了结构焊接长度,同时与横梁200的多个侧壁相焊接,增加了支架本体110与横梁200的包裹面积,因此焊接强度更高;且第一加强件120的四周和第二加强件130的四周均被焊接,进一步提升加强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11设有第一定位孔111e,第三连接部113设有第二定位孔113e,第七连接部122设有第三定位孔122d,第十连接部132设有第四定位孔132d,该第一定位孔111e、第二定位孔113e、第三定位孔122d及第四定位孔132d均设置有多个,且第一定位孔111e、第二定位孔113e、第三定位孔122d及第四定位孔132d之间相对齐,以便于第一加强件120和第二加强件130与支架本体110焊接时定位,保证焊接精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11、第二连接部112以及第三连接部113的料厚都在2mm-3.5mm之间,第一加强件120和第二加强件130的料厚都在2mm-3.5mm之间,即支架本体110、第一加强件120和第二加强件130的料厚既满足结构强度需求又节省材料。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标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述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12)

1.一种悬置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悬置支架用于设置在副车架的横梁上,所述悬置支架包括:
支架本体,用于设置在副车架的横梁上,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三连接部相对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相连;
第一加强件,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相连;
第二加强件,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和三连接部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置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本体还包括第四连接部和第五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远离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四连接部相连,所述第四连接部与所述第一加强件相连;所述第三连接部远离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五连接部相连,所述第五连接部与所述第二加强件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悬置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连接部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朝背向所述第三连接部的方向延伸;和/或,所述第五连接部远离所述第三连接部的一端朝背向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悬置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件包括第六连接部、第七连接部和第八连接部,所述第七连接部连接所述第六连接部、所述第八连接部,所述第六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七连接部与所述第四连接部连接,所述第八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和/或
所述第二加强件包括第九连接部、第十连接部和第十一连接部,所述第十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九连接部、所述第十一连接部,所述第九连接部与所述第三连接部连接,所述第十连接部与所述第五连接部连接,所述第十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悬置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两端之间的区域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所述第一边缘具有朝所述第二边缘所在方向凹陷的第一缺口;和/或
所述第三连接部的两端之间的区域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边缘和第四边缘,所述第三边缘具有朝所述第四边缘所在方向凹陷的第二缺口。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悬置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七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四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七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八连接部连接;
所述第七连接部的两端之间的区域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五边缘和第六边缘,所述第五边缘具有朝所述第六边缘所在方向凹陷的第三缺口,所述第六边缘与所述第六连接部连接;和/或
所述第十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五连接部连接,所述第十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十一连接部连接;
所述第十连接部的两端之间的区域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七边缘和第八边缘,所述第七边缘具有朝所述第八边缘所在方向凹陷的第四缺口,所述第八边缘与所述第九连接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悬置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三连接部对称;所述第一加强件和所述第二加强件相对所述支架本体对称。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置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本体、所述第一加强件和所述第二加强件均为板状,板厚为2mm-3.5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置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本体关于沿所述第一连接部、第三连接部的排布方向的截面对称,所述第一加强件和所述第二加强件对称设置。
10.一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悬置支架;
横梁,所述横梁与所述悬置支架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包括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间隔设置,所述第二侧壁连接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连接,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连接,所述第一加强件与所述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连接,所述第二加强件与所述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连接;
或,所述横梁的横截面呈O型,所述第一连接部半包围所述横梁的侧身外壁并与所述横梁的侧身外壁连接,所述第三连接部半包围所述横梁的侧身外壁并与所述横梁的侧身外壁连接,所述第一加强件半包围所述横梁的侧身外壁并与所述横梁的侧身外壁连接,所述第二加强件半包围所述横梁的侧身外壁并与所述横梁的侧身外壁连接。
12.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动力总成和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副车架,所述动力总成与所述副车架中的悬臂支架连接。
CN202321398945.4U 2023-06-02 2023-06-02 悬置支架、副车架及车辆 Active CN2203147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98945.4U CN220314707U (zh) 2023-06-02 2023-06-02 悬置支架、副车架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98945.4U CN220314707U (zh) 2023-06-02 2023-06-02 悬置支架、副车架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14707U true CN220314707U (zh) 2024-01-09

Family

ID=894093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398945.4U Active CN220314707U (zh) 2023-06-02 2023-06-02 悬置支架、副车架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1470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519681U (zh) 车辆底盘、车身结构及车辆
CN220314707U (zh) 悬置支架、副车架及车辆
CN201235858Y (zh) 一种汽车车身翼子板结构
CN111845939B (zh) 一种汽车前悬架横梁
CN216734482U (zh) 车架总成及车辆
CN110962932B (zh) 一种后副车架安装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5245138U (zh) 车身侧连接结构以及车辆
CN220905100U (zh) 副车架和车辆
CN221162062U (zh) 双叉臂连接结构、车身框架和车辆
CN217835804U (zh) 车辆的中通道总成以及车辆
CN219134326U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19601429U (zh) 连接组件及车辆
CN218400731U (zh) 车身前部结构及汽车
CN216331379U (zh) 一种电动汽车被动侧后悬置安装点的加强结构
CN220615949U (zh) 副车架和车辆
CN220905131U (zh) 货车白车身结构及车辆
CN216994557U (zh) 仪表板加强梁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1308746U (zh) 空气室结构、空气室总成和车辆
CN215204310U (zh) 车辆的悬置支架以及车辆
CN221188754U (zh) 副车架及车辆
CN218907385U (zh) 车身结构以及车辆
CN216994534U (zh) 车身组件和车辆
CN220138528U (zh) 一种利用高压胀形工艺制造的快速插接式电池包框架结构
CN211731561U (zh) 前副车架及车辆
CN115042864B (zh) 一种汽车前副车架连接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