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835804U - 车辆的中通道总成以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中通道总成以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835804U
CN217835804U CN202222324873.0U CN202222324873U CN217835804U CN 217835804 U CN217835804 U CN 217835804U CN 202222324873 U CN202222324873 U CN 202222324873U CN 217835804 U CN217835804 U CN 2178358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flanging
vehicle
reinforcing
middle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32487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超宾
崔东亮
李卫钊
史红乐
董海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32487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8358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8358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8358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辆的中通道总成以及车辆,车辆的中通道总成包括:中通道,中通道的顶端设置有凹槽,且中通道的内部形成有空腔;以及第一加强板,第一加强板设置于空腔内且至少位于一个顶角位置,第一加强板与凹槽对应的底壁相连,第一加强板与中通道之间形成有第一加强腔室,第一加强板从中通道的前端延伸至中通道的后端。腔室结构可以减轻中通道总成的重量,从而可以减轻车辆的整体重量,而且第一加强腔室可以更好地对碰撞能量进行吸收,如此,可以提升车辆的整体碰撞性能,提升车身的扭转刚度,而且在车辆受到碰撞时,碰撞力可以通过第一加强腔室从中通道的前端传递和分解至中通道的后端,从而可以使各处的受力更加均匀。

Description

车辆的中通道总成以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辆的中通道总成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车辆的中通道设置有单层板或双层板,但是没有设置加强结构。这样,在车辆受到碰撞时,车辆的整体碰撞性能较低,而且无法有效地进行力的传递和分解,这样会导致车辆碰撞过程各处的受力不均,从而容易受到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车辆的中通道总成,该车辆的中通道总成可以提升车辆的整体碰撞性能,提升车身的扭转刚度,而且在车辆受到碰撞时,碰撞力可以通过第一加强腔室从中通道的前端传递和分解至中通道的后端,从而可以使各处的受力更加均匀。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中通道总成,包括:中通道,所述中通道的顶端设置有凹槽,且所述中通道的内部形成有空腔;以及第一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设置于所述空腔内且至少位于一个顶角位置,所述第一加强板与所述凹槽对应的底壁相连,所述第一加强板与所述中通道之间形成有第一加强腔室,所述第一加强板从所述中通道的前端延伸至所述中通道的后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中通道总成,腔室结构可以减轻中通道总成的重量,从而可以减轻车辆的整体重量,而且第一加强腔室可以更好地对碰撞能量进行吸收,如此,可以提升车辆的整体碰撞性能,提升车身的扭转刚度,而且在车辆受到碰撞时,碰撞力可以通过第一加强腔室从中通道的前端传递和分解至中通道的后端,从而可以使各处的受力更加均匀。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中通道包括:第一顶板和第一侧板,所述第一侧板连接于所述第一顶板的横向两端;所述第一加强板包括:第一底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底板的横向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侧板上,所述第二侧板连接于所述第一底板的横向另一端,所述第二侧板的竖向上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顶板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加强板还包括: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所述第一翻边设置于所述第一底板的横向一端且与所述第一侧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翻边设置于所述第二侧板的竖向上端且与所述第一顶板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加强板还包括:第三翻边和第四翻边,所述第三翻边连接于所述第一底板的纵向一端,所述第四翻边连接于所述第二侧板的纵向一端,所述第三翻边分别与所述第一翻边和所述第四翻边相连接,所述第四翻边还与所述第二翻边相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中通道的纵向两端均构造为扩口状,所述中通道的纵向一端与前围板相连且另一端与后围板相连,所述第一底板纵向两端的宽度对应地呈递增趋势,所述第二侧板纵向两端的宽度对应地呈递增趋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车辆的中通道总成还包括: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二加强板设置于所述中通道外侧与地板的连接处,所述第二加强板与所述中通道之间形成有第二加强腔室。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加强板包括:第二顶板、第三侧板、第五翻边和第六翻边,所述第五翻边连接于所述第二顶板的横向一端,所述第五翻边与所述中通道固定连接,所述第六翻边连接于所述第三侧板的竖向下端,所述第六翻边用于与地板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加强板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加强板均设置于所述中通道内的顶部,两个所述第一加强板在横向上间隔设置;和/或所述第二加强板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加强板设置于所述中通道外的横向两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包括:地板;以上所述的中通道总成,所述中通道设置于所述地板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地板为两个且分别为左地板和右地板,所述左地板和所述右地板位于所述中通道的横向两侧,所述中通道一体成型于所述左地板和所述右地板上。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中通道总成的剖视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车辆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第一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第二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中通道总成;
10、中通道;11、第一顶板;12、第一侧板;13、凹槽;14、空腔;20、第一加强板;21、第一底板;22、第二侧板;23、第一翻边;24、第二翻边;25、第三翻边;26、第四翻边;27、第一加强腔室;30、第二加强板;31、第二加强腔室;32、第二顶板;33、第三侧板;34、第五翻边;35、第六翻边;2、车辆;3、地板;40、左地板;50、右地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2的中通道总成1。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2的中通道总成1,包括:中通道10和第一加强板20。中通道10一般设置于车辆2的地板3上,第一加强板20可以对中通道10进行加强,减小中通道10的振动强度。
如图1所示,中通道10的顶端设置有凹槽13,而且中通道10的内部形成有空腔14,空腔14结构可以更好地对碰撞能量进行吸收,可以提升车辆2的整体碰撞性能,提升车身的扭转刚度。第一加强板20可以设置于所述空腔14内,这个便于第一加强板20的设置,第一加强板20至少位于一个顶角位置,这样第一加强板20可以与凹槽13对应的底壁相连,从而便于将第一加强板20固定于中通道10内的顶部位置,第一加强板20可以对中通道10的顶部进行加强,减小中通道10的顶部的振动强度。
如图1所示,中通道10的顶端设置有凹槽13,凹槽13位于中通道10顶部位置,凹槽13可以与设置在中通道10外侧的周边件配合形成盒型空腔14,从而提供中通道10位置的结构强度,便于力的传导,第一加强板20的一端连接在凹槽13的底壁上,可以进一步提高凹槽13处的结构强度,避免凹槽13受力变形;其中,第一加强板20包括两个,且设置在凹槽13底壁的左右两侧,并分别与对应侧的中通道10侧壁相连。
第一加强板20与中通道10之间形成有第一加强腔室27,第一加强板20从中通道10的前端延伸至中通道10的后端,腔室结构可以减轻中通道总成1的重量,从而可以减轻车辆2的整体重量,而且第一加强腔室27可以更好地对碰撞能量进行吸收,如此,可以提升车辆2的整体碰撞性能,提升车身的扭转刚度,另外,在车辆2受到碰撞时,碰撞力可以通过第一加强腔室27从中通道10的前端传递和分解至中通道10的后端,从而可以使各处的受力更加均匀。
其中,如图1和图3所示,中通道10包括:第一顶板11和第一侧板12,第一侧板12连接于第一顶板11的横向两端,第一加强板20包括:第一底板21和第二侧板22,第一底板21的横向一端连接于第一侧板12上,第二侧板22连接于第一底板21的横向另一端,第二侧板22的竖向上端连接于第一顶板11上。第一侧板12连接于第一顶板11的横向两端,这样便于中通道10在车辆2上的设置,使中通道10可以更好地与车身结构相适配,而且这样可以使第一顶板11和第一侧板12连接形成一个整体,便于中通道10的整体安装和设置。第二侧板22连接于第一底板21的横向另一端,这样可以使第一底板21和第二侧板22连接形成一个整体,便于第一加强板20的安装和设置。第一底板21的横向一端连接于第一侧板12上,第二侧板22的竖向上端连接于第一顶板11上,这样可以将第一加强板20牢固可靠地连接于中通道10上,保证第一加强板20的连接稳定性,而且这样可以使第一加强板20与中通道10之间形成第一加强腔室27,从而可以提升车辆2的整体碰撞性能,提升车身的扭转刚度。
此外,如图1和图3所示,第一加强板20还包括:第一翻边23和第二翻边24,第一翻边23设置于第一底板21的横向一端,而且第一翻边23与第一侧板12固定连接,第二翻边24设置于第二侧板22的竖向上端,而且第二翻边24与第一顶板11固定连接。将第一翻边23设置于第一底板21的横向一端,这样第一底板21通过第一翻边23可以更加方便地与第一侧板12固定连接,从而可以提升第一底板21与第一侧板12之间的连接稳固性和可靠性。同理,将第二翻边24设置于第二侧板22的竖向上端,这样第二侧板22通过第二翻边24可以更加方便地与第一顶板11固定连接,从而可以提升第二侧板22与第一顶板11之间的连接稳固性和可靠性。
当然,如图3所示,第一加强板20还包括:第三翻边25和第四翻边26,第三翻边25连接于第一底板21的纵向一端,第四翻边26连接于第二侧板22的纵向一端,第三翻边25分别与第一翻边23和第四翻边26相连接,第四翻边26还与第二翻边24相连接。将第三翻边25连接于第一底板21的纵向一端,第四翻边26连接于第二侧板22的纵向一端,这样第三翻边25和第四翻边26可以分别与车身连接,从而可以进一步地提升第一加强板20的设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而第三翻边25分别与第一翻边23和第四翻边26相连接,第四翻边26还与第二翻边24相连接,这样可以尽可能地增加第一翻边23、第二翻边24、第三翻边25和第四翻边26的连接面积,从而可以提升第一加强板20与中通道10和车身的连接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和图4所示,中通道10的纵向两端均构造为扩口状,中通道10的纵向一端与前围板相连,而且中通道10的纵向另一端与后围板相连,第一底板21纵向两端的宽度对应地呈递增趋势,第二侧板22纵向两端的宽度对应地呈递增趋势。将中通道10的纵向两端均构造为扩口状,这样可以增加中通道10纵向两端的连接面积,从而可以提升中通道10的纵向一端与前围板的连接强度,中通道10的纵向另一端与后围板的连接强度,保证中通道10与前围板和后围板的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而第一底板21纵向一端的宽度对应地呈递增趋势,第二侧板22纵向一端的宽度对应地呈递增趋势,这样可以使第一底板21的结构和第二侧板22的结构与中通道10的相适配,从而可以使第一加强板20更好地连接于中通道10上。
另外,如图1和图2所示,车辆2的中通道总成1还包括:第二加强板30,第二加强板30设置于中通道10外侧与地板的连接处,第二加强板30与中通道10之间形成有第二加强腔室31。第二加强板30也可以对中通道10进行加强,减小中通道10的振动强度。将第二加强板30设置于中通道10外侧与地板的连接处,这样第二加强板30可以对中通道10外的底部进行加强,减小中通道10外的底部的振动强度,而且第二加强板30可以提升中通道10与地板之间的连接强度,提升中通道10设置的牢固性。第二加强板30与中通道10之间形成有第二加强腔室31,同样,第二加强腔室31可以更好地对碰撞能量进行吸收,如此,可以提升车辆2的整体碰撞性能,提升车身的扭转刚度。
具体地,如图1和图4所示,第二加强板30包括:第二顶板32、第三侧板33、第五翻边34和第六翻边35,第五翻边34连接于第二顶板32的横向一端,第五翻边34与中通道10固定连接,第六翻边35连接于第三侧板33的竖向下端,第六翻边35用于与地板3固定连接。将第五翻边34连接于第二顶板32的横向一端,这样第二顶板32通过第五翻边34可以更加方便地与中通道10固定连接,从而可以提升第二顶板32与中通道10之间的连接稳固性和可靠性。同理,将第六翻边35连接于第三侧板33的竖向下端,这样第三侧板33通过第六翻边35可以更加方便地与地板3固定连接,从而可以提升第三侧板33与地板3之间的连接稳固性和可靠性。而且这样可以使第二加强板30、地板3和中通道10之间形成第二加强腔室31,从而可以提升车辆2的整体碰撞性能,提升车身的扭转刚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如图1所示,第一加强板20为两个,两个第一加强板20均设置于中通道10内的顶部,两个第一加强板20在横向上间隔设置,和/或第二加强板30为两个,两个第二加强板30设置于中通道10外的横向两侧。也就是说,进一步地将第一加强板20和/或第二加强板30设置为两个,其中两个第一加强板20均设置于中通道10内的顶部,而且两个第一加强板20在横向上间隔设置,这样可以避免两个第一加强板20之间产生干涉,便于两个第一加强板20的布置。而且在车辆2受到碰撞时,碰撞力可以通过两个第一加强板20分别进行传递和分解,使各处的受力更加均匀。同样,两个第二加强板30设置于中通道10外的横向两侧,这样可以避免两个第二加强板30之间产生干涉,便于两个第二加强板30的布置。而且在车辆2受到碰撞时,碰撞力可以通过两个第二加强板30分别进行传递和分解,使各处的受力更加均匀。
如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2,包括:地板3和以上实施例所述的中通道总成1,中通道10设置于地板3上,这样地板3可以对中通道10起到支撑的作用。
可选地,如图2所示,地板3为两个,而且两个地板3分别为左地板40和右地板50,左地板40和右地板50位于中通道10的横向两侧,中通道10一体成型于左地板40和右地板50上。也就是说,中通道10设置于左地板40和右地板50横向的中间,该位置位于车身横向中间位置。而中通道10一体成型于左地板40和右地板50上,这样可以使中通道10与地板3形成一体式结构,便于中通道10和地板3的安装和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车辆的中通道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中通道(10),所述中通道(10)的顶端设置有凹槽(13),且所述中通道(10)的内部形成有空腔(14);以及
第一加强板(20),所述第一加强板(20)设置于所述空腔(14)内且至少位于一个顶角位置,所述第一加强板(20)与所述凹槽(13)对应的底壁相连,所述第一加强板(20)与所述中通道(10)之间形成有第一加强腔室(27),所述第一加强板(20)从所述中通道(10)的前端延伸至所述中通道(10)的后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中通道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通道(10)包括:第一顶板(11)和第一侧板(12),所述第一侧板(12)连接于所述第一顶板(11)的横向两端;
所述第一加强板(20)包括:第一底板(21)和第二侧板(22),所述第一底板(21)的横向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侧板(12)上,所述第二侧板(22)连接于所述第一底板(21)的横向另一端,所述第二侧板(22)的竖向上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顶板(11)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中通道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板(20)还包括:第一翻边(23)和第二翻边(24),所述第一翻边(23)设置于所述第一底板(21)的横向一端且与所述第一侧板(1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翻边(24)设置于所述第二侧板(22)的竖向上端且与所述第一顶板(11)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中通道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板(20)还包括:第三翻边(25)和第四翻边(26),所述第三翻边(25)连接于所述第一底板(21)的纵向一端,所述第四翻边(26)连接于所述第二侧板(22)的纵向一端,所述第三翻边(25)分别与所述第一翻边(23)和所述第四翻边(26)相连接,所述第四翻边(26)还与所述第二翻边(24)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中通道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通道(10)的纵向两端均构造为扩口状,所述中通道(10)的纵向一端与前围板相连且另一端与后围板相连,所述第一底板(21)纵向两端的宽度对应地呈递增趋势,所述第二侧板(22)纵向两端的宽度对应地呈递增趋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中通道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加强板(30),所述第二加强板(30)设置于所述中通道(10)外侧与地板的连接处,所述第二加强板(30)与所述中通道(10)之间形成有第二加强腔室(3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的中通道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板(30)包括:第二顶板(32)、第三侧板(33)、第五翻边(34)和第六翻边(35),所述第五翻边(34)连接于所述第二顶板(32)的横向一端,所述第五翻边(34)与所述中通道(10)固定连接,所述第六翻边(35)连接于所述第三侧板(33)的竖向下端,所述第六翻边(35)用于与地板(3)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的中通道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板(20)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加强板(20)均设置于所述中通道(10)内的顶部,两个所述第一加强板(20)在横向上间隔设置;和/或
所述第二加强板(30)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加强板(30)设置于所述中通道(10)外的横向两侧。
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地板(3);
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中通道总成(1),所述中通道(10)设置于所述地板(3)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板(3)为两个且分别为左地板(40)和右地板(50),所述左地板(40)和所述右地板(50)位于所述中通道(10)的横向两侧,所述中通道(10)一体成型于所述左地板(40)和所述右地板(50)上。
CN202222324873.0U 2022-08-31 2022-08-31 车辆的中通道总成以及车辆 Active CN2178358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24873.0U CN217835804U (zh) 2022-08-31 2022-08-31 车辆的中通道总成以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24873.0U CN217835804U (zh) 2022-08-31 2022-08-31 车辆的中通道总成以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835804U true CN217835804U (zh) 2022-11-18

Family

ID=840155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324873.0U Active CN217835804U (zh) 2022-08-31 2022-08-31 车辆的中通道总成以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83580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03999B2 (en) Lower vehicle body structure
US7810878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US10442467B2 (en) Central part structure for vehicle
CN215883811U (zh) 汽车后地板骨架结构及汽车
CN211519681U (zh) 车辆底盘、车身结构及车辆
JP5157833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107891911B (zh) 电池包车身一体化结构及汽车
US11807306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N217835804U (zh) 车辆的中通道总成以及车辆
CN210858355U (zh) 用于车辆的前门上铰链安装板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6101384A (zh) 车辆地板系统
CN213413484U (zh) 汽车天窗的支撑框架和车辆
CN215475359U (zh) 接头结构、车架和车辆
CN217022666U (zh) 纵梁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8141802U (zh) 车辆的车身以及车辆
CN215245138U (zh) 车身侧连接结构以及车辆
CN219601429U (zh) 连接组件及车辆
CN217170798U (zh) 汽车悬置安装点加强结构
CN214930075U (zh) 后纵梁加强结构和车身总成
CN218140929U (zh) 减震器支撑结构
CN221049784U (zh) 扭力盒总成及车辆
CN218141783U (zh) 车辆的后围总成以及车辆
CN218400731U (zh) 车身前部结构及汽车
CN217515249U (zh) 汽车的地板与门槛的总成及汽车
CN217893003U (zh) 前副车架的加强板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