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141802U - 车辆的车身以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车身以及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141802U CN218141802U CN202222316694.2U CN202222316694U CN218141802U CN 218141802 U CN218141802 U CN 218141802U CN 202222316694 U CN202222316694 U CN 202222316694U CN 218141802 U CN218141802 U CN 21814180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ar wall
- channel
- center
- reinforcement
- vehic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辆的车身以及车辆,车辆的车身包括:地板总成,地板总成包括:地板、中通道和中通道加强件,中通道设置于地板上且后端敞开设置,中通道加强件与中通道形成有第一中通道传力腔;后围总成包括:后围板和后围加强件,后围加强件设置于后围板的前侧,后围加强件与后围板之间形成有第一后围传力腔,后围加强件的下端与中通道的后端顶部固定连接;第一中通道传力腔和第一后围传力腔在沿车辆的长度方向上对应设置而形成传力通道。这样可以减轻车辆的重量,更好地对碰撞力进行吸收,提升车辆的碰撞性能,碰撞力通过第一中通道传力腔和第一后围传力腔可以进行传递和分解,使各处的受力更加均匀,从而可以减轻其他部位的受力程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辆的车身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地板总成和后围总成之间是分别进行设置,并没有将地板总成和后围总成结合形成整体的结构。这样,在车辆受到碰撞时,无法有效地进行力的传递和分解,这样会导致车辆碰撞过程中各处的受力不均,从而容易使车辆的受损程度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车辆的车身,该车辆的车身可以减轻车辆的重量,而且可以提升车辆的整体碰撞性能,提升车身的扭转刚度,另外,碰撞力通过第一中通道传力腔和第一后围传力腔可以更好地进行传递和分解,使各处的受力更加均匀,减轻其他部位的受力程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车身,包括:地板总成,所述地板总成包括:地板、中通道和中通道加强件,所述中通道设置于所述地板上且后端敞开设置,所述中通道加强件设置于所述中通道上且与所述中通道形成有第一中通道传力腔;以及后围总成,所述后围总成设置在所述中通道的后端,所述后围总成包括:后围板和后围加强件,所述后围加强件设置于所述后围板的前侧,所述后围加强件与所述后围板之间形成有第一后围传力腔,所述后围加强件的下端与所述中通道的后端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中通道传力腔和所述第一后围传力腔在沿所述车辆的长度方向上对应设置而形成传力通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车身,这样不仅可以减轻车辆的重量,而且第一中通道传力腔和第一后围传力腔的腔体结构可以更好地对碰撞力进行吸收,这样可以提升车辆的整体碰撞性能,提升车身的扭转刚度,后围加强件的下端与中通道的后端顶部固定连接,如此,在车辆受到撞击时,碰撞力通过第一中通道传力腔和第一后围传力腔可以更好地进行传递和分解,从而可以使各处的受力更加均匀,从而可以减轻其他部位的受力程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中通道加强件包括:第一中通道加强件,所述第一中通道加强件设置于所述中通道内的顶角,所述第一中通道加强件与所述中通道之间形成有所述第一中通道传力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中通道包括:第一顶板和第一侧板,所述第一侧板连接于所述第一顶板的横向两端;所述第一中通道加强件包括:第一底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底板的横向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侧板上,所述第二侧板连接于所述第一底板的横向另一端,所述第二侧板的竖向上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顶板上,以形成所述第一中通道传力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中通道加强件还包括:第二中通道加强件,所述第二中通道加强件设置于所述中通道外的底部,所述第二中通道加强件、所述中通道和所述地板之间形成有所述第二中通道传力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中通道加强件包括:第二顶板和第三侧板,所述第二顶板的横向一端与所述中通道固定连接,所述第三侧板连接于所述第二顶板的横向另一端,所述第三侧板的下端与所述地板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后围总成还包括:后围横梁,所述后围横梁设置于所述后围板上,所述后围横梁形成有第二后围传力腔,所述第二后围传力腔分别与所述第一中通道传力腔、所述第二中通道传力腔和所述第一后围传力腔对应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后围横梁包括:后围上横梁、后围中横梁和后围下横梁,后围上横梁、所述后围中横梁和所述后围下横梁设置于所述后围板的后侧且在上下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一中通道加强件的后端与所述后围中横梁相对应,所述第二中通道加强件的后端与所述后围下横梁相对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中通道加强件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中通道加强件均设置于所述中通道内的顶角,两个所述第一中通道加强件在横向上间隔设置且后端均与所述后围中横梁相对应;和/或所述第二中通道加强件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中通道加强件设置于所述中通道外的横向两侧且后端均与所述后围下横梁相对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后围加强件设置于所述中通道顶部和所述后围上横梁之间,所述后围加强件的两侧设置有凸起,所述凸起内形成所述第一后围传力腔,两个所述凸起之间形成V形,且两个所述凸起分别与所述第一中通道传力腔对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包括:以上所述的车辆的车身。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的第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的第二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的剖视图;
图4是第一中通道加强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第二中通道加强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后围加强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车身;
10、地板总成;11、地板;12、中通道;120、第一顶板;121、第一侧板;13、第二中通道传力腔;14、第一中通道传力腔;15、第一中通道加强件;150、第一底板;151、第二侧板;16、第二中通道加强件;160、第二顶板;161、第三侧板;20、后围总成;21、后围板;22、后围横梁;220、后围中横梁;221、后围下横梁;222、后围上横梁;23、后围传力腔;24、后围加强件;240、上加强板;241、主加强板;242、下加强板;243、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车身1。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车身1,包括:地板总成10和后围总成20。地板总成10一般设置于车辆的下端,可以对车辆的内部起到支撑和加强的作用。而后围总成20一般设置于车辆的后端,在车辆发生交通事故时可以吸收撞击力,减轻乘坐人员的伤害。
如图1和图2所示,地板总成10包括:地板11、中通道12和中通道加强件,中通道12设置于地板11上,而且中通道12后端敞开设置,中通道加强件设置于中通道12上。地板11为地板总成10的主体部分,可以起到支撑的作用。中通道12设置于地板11上,而且中通道12位于地板11的中间部位,该位置位于车身1横向中间位置。中通道加强件可以起到加强的作用,将中通道加强件设置于中通道12上,这样可以加强中通道12的结构强度,减小中通道12处的振动强度。
如图1所示,后围总成20设置在中通道12的后端,后围总成20包括:后围板21和后围加强件24,后围板21为后围总成20的主体部分,后围板21设置于地板11和中通道12的后端,这样后围板21可以位于车辆的整体后端,后围板21与中通道12敞开的一端(后端)相连,可以将中通道12受到的力沿敞开方向分散到后围板21上。后围加强件24可以加强后围总成20的结构强度,将后围加强件24设置于后围板21的前侧和中通道12之间,可以增加后围板21和中通道12的连接强度,同时便于力的传递。
如图1和图3所示,中通道加强件与中通道12可以形成有第一中通道传力腔14,后围加强件24与后围板21之间形成有第一后围传力腔,这样不仅可以减轻车辆的重量,而且第一中通道传力腔14和第一后围传力腔的腔体结构可以更好地对碰撞力进行吸收,这样可以提升车辆的整体碰撞性能,提升车身1的扭转刚度,后围加强件24的下端与中通道12的后端顶部固定连接,而且第一中通道传力腔14和第一后围传力腔在沿车辆的长度方向上对应设置而形成传力通道,如此,在车辆受到撞击时,碰撞力通过第一中通道传力腔14和第一后围传力腔可以更好地进行传递和分解,从而可以使各处的受力更加均匀,从而可以减轻其他部位的受力程度。
其中,如图3所示,中通道加强件包括:第一中通道加强件15,第一中通道加强件15设置于中通道12内的顶角,第一中通道加强件15与中通道12之间形成有第一中通道传力腔14。第一中通道加强件15可以对中通道12进行加强,减小中通道12的振动强度,将第一中通道加强件15设置于中通道12内的顶角,这样第一中通道加强件15可以对中通道12的顶部进行加强,减小中通道12的顶部的振动强度。第一中通道加强件15与中通道12之间形成有第一中通道传力腔14,腔室结构可以减轻地板总成10的重量,从而可以减轻车辆的整体重量,而且第一中通道传力腔14可以更好地对碰撞能量进行吸收,如此,可以提升车辆的整体碰撞性能,提升车身1的扭转刚度,另外,在车辆受到碰撞时,碰撞力可以通过第一中通道传力腔14传递和分解至第一后围传力腔,从而可以使各处的受力更加均匀,减轻其他部位的受力程度。
具体地,如图3和图4所示,中通道12包括:第一顶板120和第一侧板121,第一侧板121连接于第一顶板120的横向两端,第一中通道加强件15包括:第一底板150和第二侧板151,第一底板150的横向一端连接于第一侧板121上,第二侧板151连接于第一底板150的横向另一端,第二侧板151的竖向上端连接于第一顶板120上,以形成第一中通道传力腔14。
第一侧板121连接于第一顶板120的横向两端,这样便于中通道12在车辆上的设置,使中通道12可以更好地与车身1结构相适配,而且这样可以使第一顶板120和第一侧板121连接形成一个整体,便于中通道12的整体安装和设置。第二侧板151连接于第一底板150的横向另一端,这样可以使第一底板150和第二侧板151连接形成一个整体,便于第一中通道加强件15的安装和设置。第一底板150的横向一端连接于第一侧板121上,第二侧板151的竖向上端连接于第一顶板120上,这样可以将第一中通道加强件15牢固可靠地连接于中通道12上,保证第一中通道加强件15的连接稳定性,而且这样可以使第一中通道加强件15与中通道12之间形成第一中通道传力腔14,从而可以提升车辆的整体碰撞性能,提升车身1的扭转刚度。
此外,如图1-图3所示,中通道加强件还包括:第二中通道加强件16,第二中通道加强件16设置于中通道12外的底部,第二中通道加强件16、中通道12和地板11之间形成有第二中通道传力腔13。第二中通道加强件16也可以对中通道12进行加强,减小中通道12的振动强度。将第二中通道加强件16设置于中通道12外的底部,这样第二中通道加强件16可以对中通道12外的底部进行加强,减小中通道12外的底部的振动强度。第二中通道加强件16、中通道12和地板11之间形成有第二中通道传力腔13,第二中通道传力腔13可以更好地对碰撞能量进行吸收,如此,可以提升车辆的整体碰撞性能,提升车身1的扭转刚度。
当然,如图3和图5所示,第二中通道加强件16包括:第二顶板160和第三侧板161,第二顶板160的横向一端与中通道12固定连接,第三侧板161连接于第二顶板160的横向另一端,第三侧板161的下端与地板11固定连接。第二顶板160的横向一端可以与中通道12固定连接,保证第二顶板160与中通道12之间的连接稳固性和可靠性。第三侧板161连接于第二顶板160的横向另一端,这样可以使第三侧板161和第二顶板160连接形成一个整体,便于第二中通道加强件16的安装和设置。第三侧板161的下端与地板11固定连接,同样,这样可以保证第三侧板161与地板11之间的连接的稳固性和可靠性。
可选地,如图1所示,后围总成20还包括:后围横梁22,后围横梁22设置于后围板21上,后围横梁22形成有第二后围传力腔23,第二后围传力腔23分别与第一中通道传力腔14、第二中通道传力腔13和第一后围传力腔对应设置。后围横梁22可以起到支撑和加强的作用,将后围横梁22设置于后围板21上,这样后围横梁22可以加强后围板21的整体结构强度,从而在车辆发生交通事故时可以更好地吸收撞击力,减轻乘坐人员的伤害。
后围横梁22形成有第二后围传力腔23,第二后围传力腔23分别与第一中通道传力腔14、第二中通道传力腔13和第一后围传力腔的后端对应设置,这样,在车辆受到撞击时,碰撞力可以通过第一中通道传力腔14、第二中通道传力腔13和第一后围传力腔分别向第二后围传力腔23处传递和分解,从而可以增加碰撞力的传递路径,使各处的受力更加均匀。
另外,如图1所示,后围横梁22包括:后围上横梁222、后围中横梁220和后围下横梁221,后围上横梁222、后围中横梁220和后围下横梁221设置于后围板21的后侧,而且后围上横梁222、后围中横梁220和后围下横梁221在上下方向上间隔设置,第一中通道加强件15的后端与后围板21中横梁相对应,第二中通道加强件16的后端与后围下横梁221相对应。后围上横梁222、后围中横梁220和后围下横梁221均可以起到加强的作用,将后围上横梁222、后围中横梁220和后围下横梁221设置于后围板21的后侧,这样设置合理,后围上横梁222、后围中横梁220和后围下横梁221在上下方向上间隔设置,这样可以避免后围上横梁222、后围中横梁220和后围下横梁221之间产生干涉,而且后围上横梁222设置于后围板21的上端,这样后围上横梁222可以加强后围板21上端的结构强度,后围中横梁220设置于后围板21的中部,后围下横梁221设置于后围板21的下端,这样后围中横梁220可以加强后围板21中部的结构强度,后围下横梁221可以加强后围板21下端的结构强度,后围上横梁222、后围中横梁220和后围下横梁221均形成有后围传力腔23。
第一中通道加强件15的后端与后围板21中横梁相对应,第二中通道加强件16的后端与后围下横梁221相对应,也就是说,碰撞力可以通过第一中通道加强件15形成的第一中通道传力腔14和第二中通道加强件16形成的第二中通道传力腔13分别传递至后围中横梁220的后围传力腔23和后围下横梁221的后围传力腔23。如此,可以增加碰撞力的传递和分解路径,从而可以进一步地提升车辆的整体碰撞性能和车身1的扭转刚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如图1和图6所示,后围加强件24包括:上加强板240、主加强板241和下加强板242,上加强板240和下加强板242连接于主加强板241的上下两端,上加强板240与后围上横梁222固定连接,主加强板241与后围板21固定连接,下加强板242向前弯折设置,而且下加强板242与中通道12的后端顶部固定连接。
上加强板240和下加强板242连接于主加强板241的上下两端,这样可以使上加强板240、主加强板241和下加强板242连接形成一个整体,便于后围加强件24的安装和设置。上加强板240与后围上横梁222固定连接,这样后围加强件24处的碰撞力可以传递至后围上横梁222的后围传力腔23,腔体结构可以更好地吸收撞击能量。主加强板241与后围板21固定连接,这样可以将后围加强件24整体固定于后围板21上,从而可以提升后围板21的结构强度。下加强板242向前弯折设置,而且下加强板242与中通道12的后端顶部固定连接,这样碰撞力在传递至中通道传力腔14时,可以继续传递至后围加强件24处,实现对碰撞力的传递和分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如图3所示,第一中通道加强件15为两个,两个第一中通道加强件15均设置于中通道12内的顶角,两个第一中通道加强件15在横向上间隔设置且后端均与后围中横梁220相对应,和/或第二中通道加强件16为两个,两个第二中通道加强件16设置于中通道12外的横向两侧且后端均与后围下横梁221相对应。
也就是说,进一步地将第一中通道加强件15和/或第二中通道加强件16设置为两个,其中两个第一中通道加强件15均设置于中通道12内的顶角,而且两个第一中通道加强件15在横向上间隔设置,这样可以避免两个第一中通道加强件15之间产生干涉,便于两个第一中通道加强件15的布置。两个第一中通道加强件15后端均与后围中横梁220相对应,这样在车辆受到碰撞时,碰撞力可以通过两个第一中通道加强件15形成的第一中通道传力腔14传递至后围中横梁220的后围传力腔23,从而可以实现碰撞力的传递和分解,使碰撞受力更加均匀。
两个第二中通道加强件16设置于中通道12外的横向两侧,这样可以避免两个第二中通道加强件16之间产生干涉,便于两个第二中通道加强件16的布置。两个第二中通道加强件16后端均与后围下横梁221相对应,这样在车辆受到碰撞时,碰撞力可以通过两个第二中通道加强件16分别形成的第二中通道传力腔13传递至后围下横梁221的后围传力腔23,从而可以实现碰撞力的传递和分解,使碰撞受力更加均匀。
除此之外,如图1和图6所示,后围加强件24设置于中通道12顶部和后围上横梁222之间,后围加强件24的两侧设置有凸起243,凸起243内形成第一后围传力腔,两个凸起243之间形成V形,而且两个凸起243分别与第一中通道传力腔14对应。将后围加强件24设置于中通道12顶部和后围上横梁222之间,这样不仅可以加强中通道12顶部和后围上横梁222的结构强度,而且碰撞力可以在后围加强件24、中通道12和后围上横梁222之间传递和分解,从而可以使各处的受力更加均匀,从而可以减轻其他部位的受力程度。而后围加强件24的两侧设置有凸起243,在凸起243内可以形成第一后围传力腔,而且两个凸起243之间形成V形,这样两个凸起243形成的第一后围传力腔可以更好地与两个第一中通道传力腔14对应,从而可以使碰撞力的传递和分解效果更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以上实施例所述的车辆的车身1。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车辆的车身,其特征在于,包括:
地板总成(10),所述地板总成(10)包括:地板(11)、中通道(12)和中通道加强件,所述中通道(12)设置于所述地板(11)上且后端敞开设置,所述中通道加强件设置于所述中通道(12)上且与所述中通道(12)形成有第一中通道传力腔(14);以及
后围总成(20),所述后围总成(20)设置在所述中通道(12)的后端,所述后围总成(20)包括:后围板(21)和后围加强件(24),所述后围加强件(24)设置于所述后围板(21)的前侧,所述后围加强件(24)与所述后围板(21)之间形成有第一后围传力腔,所述后围加强件(24)的下端与所述中通道(12)的后端顶部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中通道传力腔(14)和所述第一后围传力腔在沿所述车辆的长度方向上对应设置而形成传力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通道加强件包括:第一中通道加强件(15),所述第一中通道加强件(15)设置于所述中通道(12)内的顶角,所述第一中通道加强件(15)与所述中通道(12)之间形成有所述第一中通道传力腔(1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通道(12)包括:第一顶板(120)和第一侧板(121),所述第一侧板(121)连接于所述第一顶板(120)的横向两端;
所述第一中通道加强件(15)包括:第一底板(150)和第二侧板(151),所述第一底板(150)的横向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侧板(121)上,所述第二侧板(151)连接于所述第一底板(150)的横向另一端,所述第二侧板(151)的竖向上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顶板(120)上,以形成所述第一中通道传力腔(14)。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通道加强件还包括:第二中通道加强件(16),所述第二中通道加强件(16)设置于所述中通道(12)外的底部,所述第二中通道加强件(16)、所述中通道(12)和所述地板(11)之间形成有第二中通道传力腔(1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中通道加强件(16)包括:第二顶板(160)和第三侧板(161),所述第二顶板(160)的横向一端与所述中通道(12)固定连接,所述第三侧板(161)连接于所述第二顶板(160)的横向另一端,所述第三侧板(161)的下端与所述地板(11)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围总成(20)还包括:后围横梁(22),所述后围横梁(22)设置于所述后围板(21)上,所述后围横梁(22)形成有第二后围传力腔(23),所述第二后围传力腔(23)分别与所述第一中通道传力腔(14)、所述第二中通道传力腔(13)和所述第一后围传力腔对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围横梁(22)包括:后围上横梁(222)、后围中横梁(220)和后围下横梁(221),后围上横梁(222)、所述后围中横梁(220)和所述后围下横梁(221)设置于所述后围板(21)的后侧且在上下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一中通道加强件(15)的后端与所述后围中横梁(220)相对应,所述第二中通道加强件(16)的后端与所述后围下横梁(221)相对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通道加强件(15)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中通道加强件(15)均设置于所述中通道(12)内的顶角,两个所述第一中通道加强件(15)在横向上间隔设置且后端均与所述后围中横梁(220)相对应;和/或
所述第二中通道加强件(16)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中通道加强件(16)设置于所述中通道(12)外的横向两侧且后端均与所述后围下横梁(221)相对应。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围加强件(24)设置于所述中通道(12)顶部和所述后围上横梁(222)之间,所述后围加强件(24)的两侧设置有凸起(243),所述凸起(243)内形成所述第一后围传力腔,两个所述凸起(243)之间形成V形,且两个所述凸起(243)分别与所述第一中通道传力腔(14)对应。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车身(1)。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316694.2U CN218141802U (zh) | 2022-08-31 | 2022-08-31 | 车辆的车身以及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316694.2U CN218141802U (zh) | 2022-08-31 | 2022-08-31 | 车辆的车身以及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141802U true CN218141802U (zh) | 2022-12-27 |
Family
ID=845589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316694.2U Active CN218141802U (zh) | 2022-08-31 | 2022-08-31 | 车辆的车身以及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141802U (zh) |
-
2022
- 2022-08-31 CN CN202222316694.2U patent/CN21814180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5273623U (zh) | 前机舱框架总成 | |
CN109204527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210000408U (zh) | 用于电动汽车的前机舱总成、车身总成及电动汽车 | |
CN112572608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109204464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218258377U (zh) | 车身前部结构及汽车 | |
CN115107490B (zh) | 电池包安装结构及汽车 | |
CN215398951U (zh) | 车身侧面碰撞的传力结构及汽车 | |
CN214985640U (zh) | 防撞车身结构 | |
CN218141802U (zh) | 车辆的车身以及车辆 | |
CN221138321U (zh) | 车身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211617879U (zh) | 车身组件和具有它的车辆 | |
CN109204502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109204504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113443016B (zh) | 车身结构以及汽车 | |
CN215245126U (zh) | 用于车辆的仪表板横梁总成及车辆 | |
CN218141783U (zh) | 车辆的后围总成以及车辆 | |
CN109204507B (zh) | 车身横梁和车辆 | |
CN109204508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109204467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109204522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217554029U (zh) | 汽车中通道结构及汽车 | |
CN218751030U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219406609U (zh) | 车身骨架及车辆 | |
CN217835804U (zh) | 车辆的中通道总成以及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