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31699U - 安装框架及燃料电池汽车 - Google Patents

安装框架及燃料电池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31699U
CN220031699U CN202321669127.3U CN202321669127U CN220031699U CN 220031699 U CN220031699 U CN 220031699U CN 202321669127 U CN202321669127 U CN 202321669127U CN 220031699 U CN220031699 U CN 2200316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mounting
mounting frame
hole
util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66912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秦海兵
王东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ishi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ishi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ishi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ishi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66912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3169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316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3169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40Application of hydrogen technology to transportation, e.g. using fuel cells

Landscapes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安装框架及燃料电池汽车,涉及燃料电池技术领域。该安装框架包括框架主体、安装件和拉带;框架主体、安装件和拉带均设置有两个,两个框架主体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两个拉带分别安装于两个框架主体,两个安装件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且安装件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框架主体连接,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呈夹角设置;框架主体设有连接孔,连接孔用于与汽车大梁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安装框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安装框架零件多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安装框架及燃料电池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料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安装框架及燃料电池汽车。
背景技术
液氢作为氢的一种形态,相对于气态氢储存容量更大,将液氢汽化后供给燃料电池或内燃机使用,需配置液氢气瓶。当液氢气瓶布置于汽车大梁上方,驾驶室后方时,需要一种上置式框架,框架内需要集成液氢供氢系统的汽化器、缓冲罐、管路和其余部件,以提高整个供氢系统的集成度。
传统的上置式框架包括拉带、框架主体、连接板、安装支架和安装板;拉带的两端垂直插入框架主体的两端,且用于紧固液氢气瓶;安装板安装于框架主体,用于安装汽化器和缓冲罐;安装支架安装于框架主体,用于紧固供氢系统的管路;连接板的一侧与框架主体连接,另一侧用于与汽车大梁通过骑马螺栓连接。该上置式框架使用连接板和骑马螺栓实现与整车连接,存在连接零件多,增多了框架主体与整车之间的连接点,导致一致性差且失效点增多的问题;并且,当汽车大梁设置为变截面时,需要将连接板设置为异形或增多连接板的个数以与汽车大梁的形状相匹配,进一步增多了连接零件的个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装框架及燃料电池汽车,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安装框架零件多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在于: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安装框架包括框架主体、安装件和拉带;
所述框架主体、所述安装件和所述拉带均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框架主体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两个所述拉带分别安装于两个所述框架主体,两个所述安装件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且所述安装件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框架主体连接,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呈夹角设置;
所述框架主体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用于与汽车大梁连接。
更进一步地,两个所述框架主体相对的表面设有凸起,所述凸起用于与所述汽车大梁的上表面贴合。
更进一步地,所述框架主体设置为冲压件且包括框架件、内衬件和加强板;
所述拉带安装于所述框架件,所述内衬件和所述加强板分别安装于所述框架件的两侧;
所述连接孔贯穿所述加强板和所述框架件,且所述凸起设于所述内衬件。
更进一步地,所述框架主体设有通孔,所述通孔贯穿所述内衬件和所述框架件,所述通孔用于安装管路;
所述加强板设有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的位置与所述通孔的位置对应设置以连接和支撑所述管路。
更进一步地,所述框架主体安装有所述拉带的表面设置为弧形。
更进一步地,所述框架主体安装有所述拉带的表面安装有第一缓冲层。
更进一步地,所述拉带与所述框架主体相对的表面安装有第二缓冲层。
更进一步地,安装件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件的底面、所述安装槽的底壁和侧壁均设置为平面。
更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框架还包括加强杆;
所述安装槽的开口侧安装有所述加强杆,所述加强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框架主体连接。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燃料电池汽车包括供氢系统、汽车大梁和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安装框架;
所述供氢系统包括气瓶、缓冲罐和汽化器,所述气瓶安装于所述安装框架中的框架主体和拉带之间,所述缓冲罐和所述汽化器安装于所述安装件内;
所述安装框架中的框架主体与所述汽车大梁通过连接孔连接。
综合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能实现的技术效果分析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安装框架包括框架主体、安装件和拉带;框架主体、安装件和拉带均设置有两个,两个框架主体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两个拉带分别安装于两个框架主体,两个安装件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且安装件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框架主体连接,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呈夹角设置;框架主体设有连接孔,连接孔用于与汽车大梁连接。该安装框架应用于燃料电池汽车,框架主体和拉带之间围合形成用于容纳气瓶的空间,实现安装框架对气瓶的固定支撑作用;缓冲罐和汽化器安装于安装件内,实现安装框架对缓冲罐和汽化器的固定支撑作用;管路安装于框架主体,实现安装框架对管路的固定支撑作用。框架主体通过连接孔直接与汽车大梁连接,避免了使用连接板和骑马螺栓等零件,减少了零件个数,以减少连接点,降低失效风险;框架主体设置为冲压件,则安装框架应用于汽车大梁为变截面时,框架主体可根据汽车大梁变截面的角度冲压成相应的角度,方便连接;安装框架同时实现对气瓶、缓冲罐、汽化器和管路的支撑作用,整体集成度和强度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安装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安装框架中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安装框架中内衬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安装框架中安装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安装框架的安装示意图。
图标:
100-框架主体;110-连接孔;120-凸起;121-贴合段;122-折弯段;130-框架件;131-边框;132-内衬条;140-内衬件;141-通孔;150-加强板;151-限位凸起;160-第一缓冲层;200-安装件;210-安装槽;300-拉带;310-第二缓冲层;410-横梁;420-加强杆;a-第一方向;b-第二方向;c-第三方向;510-汽车大梁;520-气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实施例一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安装框架包括框架主体100、安装件200和拉带300;框架主体100、安装件200和拉带300均设置有两个,两个框架主体100沿第一方向a间隔设置,两个拉带300分别安装于两个框架主体100,两个安装件200沿第二方向b间隔设置,且安装件200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框架主体100连接,第二方向b与第一方向a呈夹角设置;框架主体100设有连接孔110,连接孔110用于与汽车大梁510连接。该安装框架应用于燃料电池汽车,框架主体100和拉带300之间围合形成用于容纳气瓶520的空间,实现安装框架对气瓶520的固定支撑作用;缓冲罐和汽化器安装于安装件200内,实现安装框架对缓冲罐和汽化器的固定支撑作用;管路安装于框架主体,实现安装框架对管路的固定支撑作用。框架主体100通过连接孔110直接与汽车大梁510连接,避免了使用连接板和骑马螺栓等零件,减少了零件个数,以减少连接点,降低失效风险;框架主体100设置为冲压件,则安装框架应用于汽车大梁510为变截面时,框架主体100可根据汽车大梁510变截面的角度冲压成相应的角度,方便连接;安装框架同时实现对气瓶、缓冲罐、汽化器和管路的支撑作用,整体集成度和强度高。
以下对安装框架的结构和形状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两个框架主体100相对的表面设有凸起120,凸起120用于与汽车大梁510的上表面贴合。
具体地,请参见图3,凸起120包括贴合段121和两个折弯段122,贴合段121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折弯段122呈夹角连接,贴合段121与汽车大梁510的上表面贴合。折弯段122的设置避让了安装框架内部的其他零件,避免相互干涉。
凸起120与汽车大梁510的上表面贴合,增大了安装框架与汽车大梁510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安装框架的安装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框架主体100设置为冲压件且包括框架件130、内衬件140和加强板150;拉带300安装于框架件130,内衬件140和加强板150分别安装于框架件130的两侧;连接孔110贯穿加强板150和框架件130,且凸起120设于内衬件140。
具体地,请参见图1,内衬件140和加强板150沿第三方向c错位设置,即内衬件140安装于框架件130的上部,加强板150安装于框架件130的下部,节省材料。凸起120设于内衬件140背离框架件130的一侧,以与汽车大梁510贴合。框架件130、内衬件140和加强板150通过螺栓连接。当然,框架件130、内衬件140和加强板150通过其他方式连接,例如铆接、焊接或浇筑等,也应当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更进一步地,框架件130、内衬件140和加强板150均设置为冲压件,加强板150和框架件130的形状可依据汽车大梁510变截面角度冲压成相应角度。
框架主体100包括框架件130、内衬件140和加强板150,实现框架主体100为分体结构,方便对框架主体100进行加工;加强板150对框架主体100起到加固作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框架主体100设有通孔141,通孔141贯穿内衬件140和框架件130,通孔141用于安装管路;加强板150设有限位凸起151,限位凸起151的位置与通孔141的位置对应设置以固定支撑管路。
具体地,请参见图1,通孔141和限位凸起151均设置有多个,多个通孔141与供氢系统中的管路相对应设置;多个限位凸起151分别位于通孔141的下方,管路伸出通孔141搭接在限位凸起151的上方。更进一步地,请参见图1,限位凸起151设于加强板150的顶部,节省材料。较为优选地,限位凸起151设有条形孔,条形孔用于安装管夹,管夹套设管路。
限位凸起151和通孔141配合,实现对管路的固定支撑作用;并且,限位凸起151设于加强板150,实现了安装框架的集成化。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框架主体100还包括内衬条132,内衬条132安装于框架件130的内部。
具体地,请参见图2,框架件130设有边框131,内衬条132安装于边框131的内角,以对边框131进行加固。
内衬条132提高了框架件130的强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框架主体100安装有拉带300的表面设置为弧形。
具体地,气瓶520的截面设置为圆形。
框架主体100安装有拉带300的表面设置为弧形,以与气瓶520的形状相匹配,增大了与气瓶520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对气瓶520的安装稳定性,避免气瓶520受力不均造成气瓶520的外壳变形。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框架主体100安装有拉带300的表面安装有第一缓冲层160。
具体地,第一缓冲层160设置为鞍座折边垫片,对气瓶520起到缓冲作用,避免气瓶520被磕伤。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拉带300与框架主体100相对的表面安装有第二缓冲层310。
具体地,第二缓冲层310设置为垫皮,对气瓶520起到缓冲作用,避免气瓶520被磕伤。更进一步地,第二缓冲层310的宽度大于拉带300的宽度,且第二缓冲层310的两侧均凸出于拉带300,避免拉带300直接与气瓶520接触,对气瓶520的外壁造成损失。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安装件200设有安装槽210,安装件200的底面、安装槽210的底壁和侧壁均设置为平面。
具体地,安装件200的底面与汽车大梁510的上表面贴合,以增大安装框架与汽车大梁510的接触面积,提高安装框架的安装稳定性。更进一步地,安装槽210具有三个侧壁,三个侧壁均为平面;且安装槽210的底壁也设置为平面,提高了汽化器和缓冲罐的安装空间,且方便对汽化器和缓冲罐进行维护。较为优选地,安装件200通过螺钉与框架主体100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安装框架还包括加强杆420,安装槽210的开口侧安装有加强杆420,加强杆420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框架主体100连接。
具体地,请参见图4,安装槽210具有开口,两个安装槽210的开口相背设置;当汽化器和缓冲罐安装于安装槽210内时,开口的设置方便将汽化器和缓冲罐安装于安装槽210内,加强杆420安装于安装槽210的开口侧,对汽化器和缓冲罐起到保护作用。更进一步的,加强杆420与框架主体100可拆卸连接,方便对汽化器和缓冲罐进行维护。
加强杆420提高了安装框架的强度,且实现了对汽化器和缓冲罐的保护作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安装框架还包括横梁410;横梁410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框架主体100连接。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横梁410设置有两个,两个横梁410沿第二方向b间隔设。
横梁410实现了两个框架主体100的连接,且加强了安装框架的强度。
以下对安装框架的安装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见图5,将加强板150安装于框架件130后安装内衬件140,使三者连接为整体;然后将横梁410、安装件200、内衬条132和加强杆420安装于上述整体对应的位置。
安装气瓶520时,将第一缓冲件安装于框架件130的上表面,再将气瓶520安装于第一缓冲件上,而后将第二缓冲件安装于拉带300的内部,并拉紧拉带300,使拉带300收紧于气瓶520上。
对安装框架进行安装时,螺栓穿过贯穿加强板150和框架件130的连接孔110和汽车大梁510后与螺母连接。
实施例二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燃料电池汽车包括了实施例一中述及的安装框架,因此,也具备了实施例一中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燃料电池汽车包括供氢系统和汽车大梁510;供氢系统包括气瓶520、缓冲罐和汽化器,气瓶520安装于安装框架中的框架主体100和拉带300之间,缓冲罐和汽化器安装于安装件200内;安装框架中的框架主体100与汽车大梁510通过连接孔110连接。
具体地,汽车大梁510设置于驾驶室后方;供氢系统包括气瓶520、汽化器、缓冲罐和管路;螺栓穿过连接孔110和汽车大梁510后与螺母连接;气瓶520安装于框架主体100和拉带300之间;缓冲罐和汽化器安装于安装件200的安装槽210内;管路穿过内衬件140的通孔141并固定于限位凸起151上。
安装框架集成供氢系统的气瓶520、缓冲罐、汽化器和管路等,提高了燃料电池汽车的集成度。安装框架与汽车大梁510直接连接,便于拆装,且进一步提高了燃料电池汽车的集成度。安装件200增大了汽化器和缓冲罐的安装空间,并通过加强杆420对汽化器和缓冲罐进行防护;因为加强杆420可拆装,便于对汽化器和缓冲罐进行维护。车辆行驶方向的轮廓不超过气瓶520的轮廓,增大了整车布置空间,便于燃料电池汽车的集成。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安装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主体(100)、安装件(200)和拉带(300);
所述框架主体(100)、所述安装件(200)和所述拉带(300)均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框架主体(100)沿第一方向(a)间隔设置,两个所述拉带(300)分别安装于两个所述框架主体(100),两个所述安装件(200)沿第二方向(b)间隔设置,且所述安装件(200)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框架主体(100)连接,所述第二方向(b)与所述第一方向(a)呈夹角设置;
所述框架主体(100)设有连接孔(110),所述连接孔(110)用于与汽车大梁(510)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装框架,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框架主体(100)相对的表面设有凸起(120),所述凸起(120)用于与所述汽车大梁(510)的上表面贴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装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主体(100)设置为冲压件且包括框架件(130)、内衬件(140)和加强板(150);
所述拉带(300)安装于所述框架件(130),所述内衬件(140)和所述加强板(150)分别安装于所述框架件(130)的两侧;
所述连接孔(110)贯穿所述加强板(150)和所述框架件(130),且所述凸起(120)设于所述内衬件(14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安装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主体(100)设有通孔(141),所述通孔(141)贯穿所述内衬件(140)和所述框架件(130),所述通孔(141)用于安装管路;
所述加强板(150)设有限位凸起(151),所述限位凸起(151)的位置与所述通孔(141)的位置对应设置以固定支撑所述管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装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主体(100)安装有所述拉带(300)的表面设置为弧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装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主体(100)安装有所述拉带(300)的表面安装有第一缓冲层(16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装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带(300)与所述框架主体(100)相对的表面安装有第二缓冲层(31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装框架,其特征在于,安装件(200)设有安装槽(210),所述安装件(200)的底面、所述安装槽(210)的底壁和侧壁均设置为平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安装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框架还包括加强杆(420);
所述安装槽(210)的开口侧安装有所述加强杆(420),所述加强杆(420)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框架主体(100)连接。
10.一种燃料电池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供氢系统、汽车大梁(510)和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安装框架;
所述供氢系统包括气瓶(520)、缓冲罐和汽化器,所述气瓶(520)安装于所述安装框架中的框架主体(100)和拉带(300)之间,所述缓冲罐和所述汽化器安装于所述安装件(200)内;
所述安装框架中的框架主体(100)与所述汽车大梁(510)通过连接孔(110)连接。
CN202321669127.3U 2023-06-28 2023-06-28 安装框架及燃料电池汽车 Active CN2200316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69127.3U CN220031699U (zh) 2023-06-28 2023-06-28 安装框架及燃料电池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69127.3U CN220031699U (zh) 2023-06-28 2023-06-28 安装框架及燃料电池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31699U true CN220031699U (zh) 2023-11-17

Family

ID=887417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669127.3U Active CN220031699U (zh) 2023-06-28 2023-06-28 安装框架及燃料电池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3169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20031699U (zh) 安装框架及燃料电池汽车
CN213026311U (zh) 动力电池和车辆
CN212447804U (zh) 一种汽车悬置支架安装结构
CN115458829A (zh) 一种钢梁铝壳混合集成液冷板式电池包下壳体总成
CN212046848U (zh) 用于车辆的电池安装框架和车辆
CN217835602U (zh) 缓速器管路固定支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7477274U (zh) 缓速器管路固定支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9214925U (zh) 蓄电池箱体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7396238U (zh) 储气瓶支撑固定机构及新能源车辆
CN221114102U (zh) 汽车副仪表板安装支架及汽车
CN114932952B (zh) 连接机构及车辆
CN220973917U (zh) 油箱支架总成和车辆
CN219687055U (zh) 蓄电池安装支架总成和车辆
KR101349456B1 (ko) Cng 탱크용 캐리어
CN215475392U (zh) 一种仪表台管梁安装支架结构
CN221393045U (zh) 油箱安装总成及车辆
CN115249864B (zh) 电池托盘、电池包和车辆
CN220315112U (zh) 无人车的车架结构、无人车的车身及无人车
CN110329140A (zh) 用于支撑集装箱的横梁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8894699U (zh) 一种后处理器安装支架
CN219523671U (zh) 储气罐支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4737549U (zh) 一种交通标志杆用安装装置
CN213898571U (zh) 发动机盖铰链连接件和车辆
CN221541538U (zh) 储气筒支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5826837U (zh) 后悬置梁结构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