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95326U - 承载装置及其定位机构 - Google Patents

承载装置及其定位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95326U
CN219395326U CN202223024248.0U CN202223024248U CN219395326U CN 219395326 U CN219395326 U CN 219395326U CN 202223024248 U CN202223024248 U CN 202223024248U CN 219395326 U CN219395326 U CN 2193953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sitioning
piece
state
equipment
bea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024248.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祖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novo Beij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novo Beij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novo Beij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Lenovo Beij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024248.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39532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953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9532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Automatic Assembly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承载装置及其定位机构,定位机构包括:用于与承载待定位设备的承载装置连接的第一固定部件;转动定位件,所述转动定位件的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一固定部件转动连接,所述转动定位件的第二位置具有能够向所述承载装置的承载板施加压力的定位部件;转动调节件,所述转动调节件用于调节所述转动定位件在第一状态及第二状态之间切换;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转动定位件的定位部件向所述承载装置的支撑板挤压所述待定位设备;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转动定位件的定位部件不挤压所述待定位设备。本申请提供的定位机构,提高了定位效果,避免设备损坏。

Description

承载装置及其定位机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定位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承载装置及其定位机构。
背景技术
由于放置于机柜的托架上的机箱和托架(如L形或其他形状的托架)之间存在一定间隙,因此,在机柜运输过程中,机箱具有一定上下位移动的间隙,这就使得机箱(尤其是机箱的尾部)的跳动位移较大,容易导致机箱内部器件的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定位机构,以提高定位效果,避免设备损坏。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承载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定位机构,包括:
用于与承载待定位设备的承载装置连接的第一固定部件;
转动定位件,所述转动定位件的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一固定部件转动连接,所述转动定位件的第二位置具有能够向所述承载装置的承载板施加压力的定位部件;
转动调节件,所述转动调节件用于调节所述转动定位件在第一状态及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转动定位件的定位部件向所述承载装置的支撑板挤压所述待定位设备;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转动定位件的定位部件不挤压所述待定位设备。
可选地,上述定位机构中,所述转动调节件包括:
第二固定部件,用于与承载待定位设备的承载装置连接;
柔性连接件,所述柔性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固定部件固定连接,所述柔性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转动定位件的第三位置固定连接,所述第三位置位于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
转向部位,所述柔性连接件的两端之间缠绕所述转向部位,所述柔性连接件的第一柔性段位于所述第三位置与所述转向部位之间,所述第一柔性段位于所述转动定位件朝向所述第二固定部件的一侧;所述柔性连接件的第二柔性段位于所述转向部位与所述第二固定部件之间,所述第二柔性段为用于与所述待定位设备接触的张紧段;
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张紧段用于与所述待定位设备接触张紧且带动所述转动定位件转动;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张紧段为松弛状态。
可选地,上述定位机构中,所述转向部位与所述第一固定部件转动连接。
可选地,上述定位机构中,所述第二柔性段穿过所述转向部位与所述第一位置之间。
可选地,上述定位机构中,所述第二固定部件为能够缠绕所述柔性连接件的调节轮。
可选地,上述定位机构中,还包括复位装置,所述复位装置用于将所述转动定位件复位到所述第二状态。
可选地,上述定位机构中,所述复位装置为弹簧片,所述弹簧片的弹性端与所述转动定位件朝向所述待定位设备的一侧接触。
可选地,上述定位机构中,所述弹簧片的固定端与所述第一固定部件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固定部件具有用于供所述弹簧片弹性形变的避让空间。
可选地,上述定位机构中,所述定位部件为与所述转动调节件转动连接的压紧轮。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承载装置,具有用于承载待定位设备的承载板,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定位机构;
所述承载装置具有承载状态及非承载状态;
所述承载状态时,所述承载板承载所述待定位设备,所述转动定位件处于第一状态,所述转动定位件的定位部件向所述支撑板挤压所述待定位设备;
所述非承载状态时,所述转动定位件处于第二状态,所述转动定位件的定位部件不挤压所述待定位设备。
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申请提供的定位机构,转动定位件的第一位置与第一固定部件转动连接,使得转动调节件调节转动定位件能够相对于第一固定部件转动,使得转动定位件在第一状态及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其中,在第一状态下,转动定位件的定位部件向承载装置的支撑板挤压待定位设备,使得定位部件向待定位设备施加挤压力,使得待定位设备通过自身重量结合挤压力定位于承载装置的支撑板上,即,增加了待定位设备与承载装置的支撑板之间的压力,通过上述设置,实现了定位部件压紧于待定位设备8的顶面(待定位设备背向承载装置的支撑板的面),有效减小了待定位设备8的跳动位移量,对待定位设备起到定位保护,提高了对待定位设备8的定位效果,避免了待定位设备在承载装置运输过程中受损。并且,第二状态时,转动定位件的定位部件不挤压待定位设备,以便于将待定位设备由承载装置的支撑板上取下。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具有上述定位机构的承载装置。由于上述定位机构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具有上述定位机构的承载装置也应具有同样地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详细介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定位机构的定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定位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定位机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定位机构,以提高定位效果,避免设备损坏。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承载装置。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2及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定位机构,包括第一固定部件5、转动定位件6及转动调节件。第一固定部件5用于与承载待定位设备8的承载装置连接;转动定位件6的第一位置与第一固定部件5转动连接,转动定位件6的第二位置具有能够向承载装置的承载板施加压力的定位部件7;转动调节件用于调节转动定位件6在第一状态及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其中,第一状态时,转动定位件6的定位部件7向承载装置的支撑板挤压待定位设备8;第二状态时,转动定位件6的定位部件7不挤压待定位设备8。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定位机构,转动定位件6的第一位置与第一固定部件5转动连接,使得转动调节件6调节转动定位件6能够相对于第一固定部件5转动,使得转动定位件6在第一状态及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其中,在第一状态下,转动定位件6的定位部件7向承载装置的支撑板挤压待定位设备8,使得定位部件7向待定位设备8施加挤压力,使得待定位设备8通过自身重量结合挤压力定位于承载装置的支撑板上,即,增加了待定位设备8与承载装置的支撑板之间的压力,通过上述设置,实现了定位部件7压紧于待定位设备8的顶面(待定位设备8背向承载装置的支撑板的面),有效减小了待定位设备8的跳动位移量,对待定位设备8起到定位保护,提高了对待定位设备8的定位效果,避免了待定位设备8在承载装置运输过程中受损。并且,第二状态时,转动定位件6的定位部件7不挤压待定位设备8,以便于将待定位设备8由承载装置的支撑板上取下。
在待定位设备8为机箱等具有内部零部件的设备的实施例中,避免了待定位设备8的内部零部件的损坏。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转动定位件6的第一位置设置有第一连接孔65,第一固定部件5具有第一配合孔56,第一连接孔65通过第一转轴连接件61与第一配合孔56连接,实现了转动定位件6的第一位置与第一固定部件5转动连接。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部件5具有两个对称设置的固定板,转动定位件6的第一位置夹持于两个固定板之间。
为了提高第一固定部件5的整体强度,优选将第一转轴连接件61设置为连接螺钉。
其中,第一固定部件5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固定板,两个固定板之间均设置有第一配合孔56,其中,第一配合孔56为与第一转轴连接件61螺纹配合的螺纹孔。在组装操作过程中,第一转轴连接件61的螺杆依次穿过一个固定板的第一配合孔56、第一连接孔65及另一个固定板的第一配合孔56。通过第一转轴连接件61的螺杆与两个固定板的第一配合孔56螺纹连接,使得一个固定板、转动定位件6及另一个固定板均贯穿于第一转轴连接件61上,起到了转动定位件6的第一位置与第一固定部件5转动连接的作用,并且,也使得第一转轴连接件61能够起到限制两个固定板之间间距的作用。通过上述设置,提高了第一固定部件5的整体强度,也通过限制两个固定板之间的间距,避免两个固定板挤压夹持于两个固定板之间的转动定位件6的部分,不影响转动定位件6相对于第一固定部件5的转动。
当然,也可以在转动定位件6的第一位置设置有转动轴,直接与第一固定部件5的第一配合孔56配合,同样可以实现转动定位件6的第一位置与第一固定部件5转动连接。
进一步地,转动调节件包括第二固定部件1、柔性连接件2及转向部位4。第二固定部件1用于与承载待定位设备8的承载装置连接;柔性连接件2的一端与第二固定部件1固定连接,柔性连接件2的另一端与转动定位件6的第三位置固定连接,第三位置位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柔性连接件2的两端之间缠绕转向部位4,柔性连接件2的第一柔性段位于第三位置与转向部位4之间,第一柔性段位于转动定位件6朝向第二固定部件1的一侧;柔性连接件2的第二柔性段位于转向部位4与第二固定部件1之间,第二柔性段为用于与待定位设备8接触的张紧段;第一状态时,张紧段用于与待定位设备8接触张紧且带动转动定位件6转动;第二状态时,张紧段为松弛状态。
优选地,第三位置可以设置贯穿孔62,柔性连接件2的另一端与贯穿孔62通过捆绑连接,不需要额外设置连接部,也可以方便柔性连接件2的替换。
本实施例中,柔性连接件2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固定部件1(承载装置)及转动定位件6连接,柔性连接件2的总长度不变。柔性连接件2包括第一柔性段、第二柔性段及缠绕转向部位4的柔性段,在缠绕转向部位4的柔性段的长度几乎不变的情况下,第二柔性段的长度缩短则第一柔性段的长度增加;第二柔性段的长度增加则第一柔性段的长度缩短。
如图1所示,由于第二柔性段为用于与待定位设备8接触的张紧段,在待定位设备8放置于承载装置的承载板并朝向第二固定部件1移动(如图1中实线剪头的方向),使得第二柔性段(张紧段)与待定位设备8接触并张紧。在待定位设备8放置于承载装置的承载板并朝向第二固定部件1移动(如图1中实线剪头的方向)的过程中,待定位设备8靠近第二固定部件1的一端能够挤压第二柔性段,通过转向部位4带动柔性连接件2移动,使得第二柔性段张紧并抻动,使得第二柔性段的长度增加,而第一柔性段的长度缩短。由于第一柔性段位于转动定位件6朝向第二固定部件1的一侧,且柔性连接件2的另一端与转动定位件6的第三位置固定连接,第三位置位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因此,使得张紧段用于与待定位设备8接触张紧且带动转动定位件6转动。在此状态下,第一柔性段也处于张紧状态,才能够带动转动定位件6转动,使得转动定位件6的定位部件7向承载装置的支撑板挤压待定位设备8。即,转动调节件将转动定位件6调节至第一状态,使得转动定位件6的定位部件7向承载装置的支撑板挤压待定位设备8。通过上述设置,随着待定位设备8朝向第二固定部件1移动(如图1中实线剪头的方向),实现了定位机构对待定位设备8的定位。
如图1所示,在待定位设备8背向第二固定部件1移动(如图1中虚线剪头的方向),使得第二柔性段(张紧段)与待定位设备8分离。因此,在待定位设备8从承载装置的承载板取出时,待定位设备8背向第二固定部件1移动(如图1中虚线剪头的方向)的过程中,待定位设备8靠近第二固定部件1的一端远离第二柔性段,使得第二柔性段(张紧段)处于松弛状态,而第一柔性段的长度不会受到抻紧力,因此,第一柔性段也处于松弛状态。因此,转动定位件6的定位部件7不挤压待定位设备8。通过上述设置,随着待定位设备8背向第二固定部件1移动(如图1中虚线剪头的方向),实现了定位机构对待定位设备8的解除定位的效果。
通过上述设置,无需额外的操作,即可实现定位机构对待定位设备8向承载装置的承载板的定位操作。
当然,也可以设置单独驱动转动定位件6相对于第一固定部件5旋转的驱动装置,如转动把手(人工操作)或旋转电机(自动操作)等。
可以理解的是,第三位置位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是为了避免柔性连接件2与定位部件7及第一转轴连接件61之间发生干涉。
也可以将第三位置设置于转动定位件6其他位置。如,第三位置位于第一位置远离第二位置的一侧,仅需避免第一转轴连接件61与柔性连接件2发生干涉即可。
还可以使得第三位置位于第二位置远离第一位置的一侧,仅需避免定位部件7与柔性连接件2发生干涉即可。
本实施例中,转向部位4与第一固定部件5转动连接。即,转向部位4优选为滚轮,柔性连接件2与该滚轮的外表面接触,在转动定位件6相对于第一固定部件5转动的过程中,柔性连接件2与该滚轮的外表面接触且随着该滚轮的滚动而调整位置。通过上述设置,降低了转向部位4与柔性连接件2的摩擦损失。
其中,转向部位4通过第二转轴连接件41与第一固定部件5转动连接。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部件5具有两个对称设置的固定板,转向部位4夹持于两个固定板之间,并且,通过第二转轴连接件41转动连接于两个固定板之间。
为了提高第一固定部件5的整体强度,优选将第二转轴连接件41设置为连接螺钉。
其中,第一固定部件5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固定板,两个固定板之间均设置有第二配合孔54,其中,第二配合孔54为与第二转轴连接件41螺纹配合的螺纹孔。在组装操作过程中,第二转轴连接件41的螺杆依次穿过一个固定板的第二配合孔54、转向部位4的连接孔(未显示)及另一个固定板的第二配合孔54。通过第二配合孔54的螺杆与两个固定板的第二配合孔54螺纹连接,使得一个固定板、转向部位4及另一个固定板均贯穿于第二转轴连接件41上,起到了转向部位4与第一固定部件5转动连接的作用,并且,也使得第二转轴连接件41能够起到限制两个固定板之间间距的作用。通过上述设置,提高了第一固定部件5的整体强度,也通过限制两个固定板之间的间距,避免两个固定板挤压夹持于两个固定板之间的转向部位4,不影响转向部位4相对于第一固定部件5的转动。
当然,也可以在转向部位4的转动中心设置有转动轴,直接与第一固定部件5的第二配合孔54配合,同样可以实现转向部位4与第一固定部件5转动连接。
如图1所示,第二柔性段穿过转向部位4与第一位置之间。即,柔性连接件2的一端与第二固定部件1固定连接,柔性连接件2的另一端与转动定位件6的第三位置固定连接。在柔性连接件2的一端到其另一端的方向上,柔性连接件2的一端与第二固定部件1固定连接,之后绕到转向部位4与第一位置之间,再缠绕转向部位4后,由转动定位件6朝向第二固定部件1的一侧与转动定位件6的第三位置固定连接。其中,以缠绕转向部位4的柔性连接件2所在的柔性段进行分段,固定连接第二固定部件1的一段为第二柔性段,固定连接转动定位件6的一段为第一柔性段。即,柔性连接件2沿着转向部位4的转动外周整体缠绕转向部位4。通过上述设置,即避免了柔性连接件2与第一转轴连接件61及第二转轴连接件41的相互干涉,也提高了柔性连接件2与转向部位4的接触面积,确保了整体的结构稳定性。
当然,也可以将第二柔性段由转向部位4背向第一位置的一侧缠绕转向部位4。即,在柔性连接件2的一端到其另一端的方向上,柔性连接件2的一端与第二固定部件1固定连接,之后由转向部位4背向第一位置的一侧缠绕转向部位4后,由转向部位4与第一位置之间穿过,再由转动定位件6朝向第二固定部件1的一侧与转动定位件6的第三位置固定连接。
还可以设置为其他结构,在此不做具体说明且均在保护范围之内。
为了提高通用性,第二固定部件1为能够缠绕柔性连接件2的调节轮。即,通过柔性连接件2缠绕在第二固定部件1上的长度,可以调节第一柔性段与第二柔性段的总长度。在待定位设备8放置于承载位置的位置不变,并且承载位置与第一固定部件5及第二固定部件1的相对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在待定位设备8的厚度较大时,第一柔性段与第二柔性段的总长度需求较大;在待定位设备8的厚度较小时,第一柔性段与第二柔性段的总长度需求较下。期中,待定位设备8的厚度为待定位设备8的顶面(用于与定位部件7接触的面)与待定位设备8的底面(用于与承载装置的支撑板接触的面)之间的尺寸。
其中,柔性连接件2的一端与第二固定部件1的外周面或其他非转动轴心的部位固定连接。可以将第二固定部件1能够转动及定位地设置于承载装置上,通过第二固定部件1的转动,能够调节柔性连接件2缠绕在第二固定部件1的外周面上的长度。或者,第二固定部件1固定不动地设置于承载装置上,直接将柔性连接件2缠绕在第二固定部件1上。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定位机构,还包括复位装置3,复位装置3用于将转动定位件6复位到第二状态。通过上述设置,可以在定位机构不需要限位待定位设备8时,使得转动定位件6的定位部件7不挤压待定位设备8,避免待定位设备8移动位置的过程中与定位部件7相互摩擦。
如图1、图2及图3所示,复位装置3为弹簧片,弹簧片的弹性端与转动定位件6朝向待定位设备8的一侧接触。
本实施例中,复位装置3的固定端与第一固定部件5连接。具体地,复位装置3的固定端通过螺钉与第一固定部件5连接。
当然,也可以将复位装置3直接固定于承载装置的相应位置;或者,将复位装置3的固定端与第二固定部件1连接等。
还可以将复位装置3设置为拉簧、压缩弹簧或扭簧等部件,在此不再一一累述且均在保护范围之内。
出于结构紧凑性的考虑,弹簧片的固定端与第一固定部件5固定连接;第一固定部件5具有用于供弹簧片弹性形变的避让空间。
如图1所示,第一固定部件5具有支撑平台,支撑平台朝向转动定位件6的一端具有避让空间(镂空结构),弹簧片的固定端与支撑平台通过螺钉连接,弹簧片的弹性端伸出支撑平台且与避让空间对应设置,在转动定位件6与弹簧片的弹性端接触并使得弹簧片弹性变形时,弹簧片的弹性端位于避让空间内且保持与转动定位件6接触。
为了避免应力集中,支撑平台朝向转动定位件6的一端具有圆角结构。即,弹簧片的弯折部位朝向支撑平台的一面能够沿着圆角结构弯曲,使得圆角结构对弹簧片的弯折部位起到支撑效果,避免弹簧片的弯折部位因弯折角度过小而断裂,有效提高了弹簧片的使用寿命。
为了降低待定位设备8的摩擦损失,定位部件7为与转动调节件转动连接的压紧轮。本实施例中,转动定位件6的第二位置设置有第二连接孔67,定位部件7通过压紧轮轴71与第二连接孔67转动配合,实现了定位部件7与转动调节件的转动连接。
优选地,压紧轮轴71为销轴。
为了提高转动平稳性,转动定位件6背向第一固定部件5的一端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支撑臂,定位部件7夹持于两个支撑臂之间。并且,两个支撑臂上均设置有第二连接孔67。
压紧轮轴71依次贯穿一个支撑臂的第二连接孔67,定位部件7的中心孔及另一个支撑臂的第二连接孔67。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承载装置,具有用于承载待定位设备8的承载板,包括如上述任一种定位机构;承载装置具有承载状态及非承载状态。
其中,承载状态时,承载板承载待定位设备8,转动定位件6处于第一状态,转动定位件6的定位部件7向支撑板挤压待定位设备8;
非承载状态时,转动定位件6处于第二状态,转动定位件6的定位部件7不挤压待定位设备8。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承载装置,在承载状态时,承载板承载待定位设备8,转动定位件6处于第一状态,使得转动定位件6的定位部件7向承载装置的支撑板挤压待定位设备8,使得定位部件7向待定位设备8施加挤压力,使得待定位设备8通过自身重量结合挤压力定位于承载装置的支撑板上,即,增加了待定位设备8与承载装置的支撑板之间的压力,通过上述设置,实现了定位部件7压紧于待定位设备8的顶面(待定位设备8背向承载装置的支撑板的面),有效减小了待定位设备8的跳动位移量,对待定位设备8起到定位保护,提高了对待定位设备8的定位效果,避免了待定位设备8在承载装置运输过程中受损。非承载状态时,转动定位件6处于第二状态,转动定位件6的定位部件7不挤压待定位设备8,以便于对待定位设备8进行取放。
本实施例中,优选将定位机构的第一固定部件5及第二固定部件1连接于承载装置的支撑架或承载板上。
如图1所示,需要说明的是,待定位设备8背向第一固定部件5及第二固定部件1的方向推入承载板(托架)上。即,待定位设备8的前部朝向第一固定部件5及第二固定部件1方向推入承载板(托架)上。在待定位设备8沿靠近第一固定部件5及第二固定部件1的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定位机构对待定位设备8起到了定位作用。
进一步地,可以依据待定位设备8的实际厚度调节柔性连接件2的长度,优选在定位机构对待定位设备8起到了定位作用的状态下(第一状态),定位部件7位于待定位设备8顶面的中间区域。
以承载装置是机柜为例,承载板为机柜的托架,机柜包括支撑架及设置于支撑架上的托架。而待定位设备8可移动地放置于托架上。定位机构设置于支撑架和/或托架上,在将待定位设备8放置于托架上时,定位机构能够对待定位设备8起到定位作用。其中,待定位设备8可以为服务器的机箱。
当承载状态时,安装服务器进机柜,服务器的机箱尾部会接触到柔性连接件2,柔性连接件2拉紧,拉着转动定位件6正转,从而带动定位部件7压紧在机箱上盖。
当非承载状态时,从机柜里抽离服务器,服务器的机箱尾部慢慢脱离柔性连接件2,弹簧片(复位装置3)会推动转动定位件6反转,从而带动定位部件7松开,服务器可以顺利抽离机柜。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定位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于与承载待定位设备的承载装置连接的第一固定部件;
转动定位件,所述转动定位件的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一固定部件转动连接,所述转动定位件的第二位置具有能够向所述承载装置的承载板施加压力的定位部件;
转动调节件,所述转动调节件用于调节所述转动定位件在第一状态及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转动定位件的定位部件向所述承载装置的支撑板挤压所述待定位设备;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转动定位件的定位部件不挤压所述待定位设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调节件包括:
第二固定部件,用于与承载待定位设备的承载装置连接;
柔性连接件,所述柔性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固定部件固定连接,所述柔性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转动定位件的第三位置固定连接,所述第三位置位于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
转向部位,所述柔性连接件的两端之间缠绕所述转向部位,所述柔性连接件的第一柔性段位于所述第三位置与所述转向部位之间,所述第一柔性段位于所述转动定位件朝向所述第二固定部件的一侧;所述柔性连接件的第二柔性段位于所述转向部位与所述第二固定部件之间,所述第二柔性段为用于与所述待定位设备接触的张紧段;
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张紧段用于与所述待定位设备接触张紧且带动所述转动定位件转动;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张紧段为松弛状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部位与所述第一固定部件转动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柔性段穿过所述转向部位与所述第一位置之间。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部件为能够缠绕所述柔性连接件的调节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复位装置,所述复位装置用于将所述转动定位件复位到所述第二状态。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定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装置为弹簧片,所述弹簧片的弹性端与所述转动定位件朝向所述待定位设备的一侧接触。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定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片的固定端与所述第一固定部件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固定部件具有用于供所述弹簧片弹性形变的避让空间。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件为与所述转动调节件转动连接的压紧轮。
10.一种承载装置,具有用于承载待定位设备的承载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定位机构;
所述承载装置具有承载状态及非承载状态;
所述承载状态时,所述承载板承载所述待定位设备,所述转动定位件处于第一状态,所述转动定位件的定位部件向所述支撑板挤压所述待定位设备;
所述非承载状态时,所述转动定位件处于第二状态,所述转动定位件的定位部件不挤压所述待定位设备。
CN202223024248.0U 2022-11-14 2022-11-14 承载装置及其定位机构 Active CN2193953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24248.0U CN219395326U (zh) 2022-11-14 2022-11-14 承载装置及其定位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24248.0U CN219395326U (zh) 2022-11-14 2022-11-14 承载装置及其定位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95326U true CN219395326U (zh) 2023-07-21

Family

ID=871702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024248.0U Active CN219395326U (zh) 2022-11-14 2022-11-14 承载装置及其定位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9532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494433B1 (ko) 가압장치
CN219395326U (zh) 承载装置及其定位机构
KR101392054B1 (ko) 엘리베이터 권상기의 제동장치
JP5969071B1 (ja) マンコンベア装置及びこのマンコンベア装置の移動手摺のテンション調整方法
JP2995188B2 (ja) コイル用テ―ピング装置
KR100781562B1 (ko) 시트 부착 장치
CN112010096B (zh) 钢绞线的放索装置
JPH0739918Y2 (ja) ワイヤーロープの緊張巻取装置
CN210461565U (zh) 一种张紧装置
US5179892A (en) Strap feed assembly with floating back-up wheels
CN111785171B (zh) 贴合装置
CN212953929U (zh) 一种张紧结构及起重机
JP3629240B2 (ja) 鉄心横巻バインド装置
CN112722973A (zh) 一种卷毡机
CN220467126U (zh) 一种焊丝缠绕装置
CN211792243U (zh) 一种排线压紧定位覆膜装置
JPS6032047Y2 (ja) 自動テ−プ巻き装置
CN215673434U (zh) 一种传动皮带用电气控制紧张设备
JP3380588B2 (ja) ロ−ラ−クリ−ニング装置における洗浄布加圧機構
CN219798991U (zh) 一种拉力机夹头
CN220299993U (zh) 一种电热合金丝加工用收线轮
KR101940985B1 (ko) 이차전지용 전극 가압용 리와인더 터치 롤 유닛
CN220375916U (zh) 压辊调节装置
CN213094243U (zh) 一种防松动耐曲折手机用柔性线路板
CN220753501U (zh) 一种极片卷绕工装及卷绕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