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96836U - 车辆顶盖与侧围总成的连接板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顶盖与侧围总成的连接板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96836U
CN219096836U CN202320140528.3U CN202320140528U CN219096836U CN 219096836 U CN219096836 U CN 219096836U CN 202320140528 U CN202320140528 U CN 202320140528U CN 219096836 U CN219096836 U CN 2190968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side wall
plate
wall assembly
roof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4052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福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14052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968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968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9683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车辆顶盖与侧围总成的连接板和车辆,侧围总成包括侧围板、C柱内板和/或D柱加强板,车辆顶盖与侧围总成的连接板,包括:连接板包括本体部和连接部,本体部适于与顶盖上的横梁相连,连接部适于与侧围总成相连;其中,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C柱内板和/或D柱加强板相连,第二连接部适于与侧围板相连。本实用新型的连接板,连接板的本体部与顶盖上的横梁相连,而连接板的连接部与侧围总成相连,连接部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分别与不同的零部件相连,这样提高了顶盖横梁与侧围总成的连接面积,能够提高顶盖横梁的连接刚度,加强整个车辆顶盖的刚度和强度,从而能够降低车辆行驶时的共振现象。

Description

车辆顶盖与侧围总成的连接板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车辆顶盖与侧围总成的连接板和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顶盖为曲面形状的大板件,其模态和刚度都比较低,易变形,如果不对其进行强度和刚度的加强,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容易出现共振现象,会加重车辆的鼓噪,影响驾驶员的驾驶体验。
在相关技术中,车辆顶盖与侧围的连接方式较为单一,其大致连接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为顶盖横梁与侧围的边梁总成直接连接,这样的连接刚度较低,另一种为顶盖横梁通过连接板与侧围进行连接,但是连接板结构简单,连接面积较小,无法提高顶盖横梁的连接刚度,对整个顶盖的刚度和强度加强有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车辆顶盖与侧围总成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能够加强顶盖的刚度和模态,使其不容易出现共振现象。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顶盖与侧围总成的连接板,所述侧围总成包括侧围板、C柱内板和/或D柱加强板,包括:所述连接板包括本体部和连接部,所述本体部适于与顶盖上的横梁相连,所述连接部适于与侧围总成相连;其中,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C柱内板和/或所述D柱加强板相连,所述第二连接部适于与所述侧围板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顶盖与侧围总成的连接板,连接板的本体部与顶盖上的横梁相连,而连接板的连接部与侧围总成相连,使得连接板能够将车辆的顶盖和侧围总成固定连接,而连接部的第一连接部与C柱内板和/或D柱加强板相连,第二连接部与侧围板相连,这样提高了顶盖横梁与侧围总成的连接面积,能够提高顶盖横梁的连接刚度,加强整个车辆顶盖的刚度和强度,从而能够降低车辆行驶时的共振现象。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车辆顶盖与侧围总成的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主板体和侧板体,所述主板体和所述D柱加强板相连,所述侧板体和所述C柱内板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车辆顶盖与侧围总成的连接板,在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上,所述主板体与所述侧板体之间形成高度差。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车辆顶盖与侧围总成的连接板,在所述车辆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形成高度差。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车辆顶盖与侧围总成的连接板,所述本体部包括支撑区域和连接区域,所述支撑区域适于与所述顶盖相抵,所述连接区域与所述横梁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车辆顶盖与侧围总成的连接板,在所述车辆的高度方向上,所述支撑区域和所述连接区域之间形成高度差。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车辆顶盖与侧围总成的连接板,在所述车辆的长度方向上,所述本体部的长度为A1,且满足:263mm≤A1≤265mm;和/或在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上,所述本体部的宽度为A2,且满足:104mm≤A2≤106mm。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车辆顶盖与侧围总成的连接板,在所述车辆的长度方向上,所述连接部的长度为A3,且满足:474mm≤A3≤476mm;和/或在所述车辆的高度方向上,所述连接部的宽度为A4,且满足:247mm≤A4≤249mm。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车辆顶盖与侧围总成的连接板,所述本体部和所述连接部弯折相连。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车辆。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顶盖、侧围总成和连接板,所述顶盖上设有至少一个横梁,所述侧围总成包括侧围板、C柱内板和/或D柱加强板,所述连接板为上述中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车辆顶盖与侧围总成的连接板。
所述车辆与上述的连接板相比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在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处的截面分割图;
图3为图1中B-B处的截面分割图;
图4为图1中C-C处的截面分割图;
图5为图1中的连接板的仰视图;
图6为图5中的D-D处的截面分割图;
图7为图1中的连接板的左视图;
图8为图1中的连接板与顶盖横梁和侧围总成连接后的整体的结构示意图(顶盖未画出);
图9为图8中的整体的左视图;
图10为图8中的整体的俯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车辆1000,
连接板100,本体部10,支撑区域11,连接区域12,
连接部20,第一连接部21,主板体211,侧板体212,第二连接部22,
侧围总成200,侧围板201,C柱内板202,D柱加强板203,
横梁3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下面参考图1-图11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1000顶盖与侧围总成200的连接板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顶盖与侧围总成的连接板100,侧围总成200包括侧围板201、C柱内板202和/或D柱加强板203,如图1-图7所示,连接板100包括本体部10和连接部20。
本体部10适于与顶盖上的横梁300相连,连接部20适于与侧围总成200相连;其中,连接部20包括第一连接部21和第二连接部22,第一连接部21与C柱内板202和/或D柱加强板203相连,第二连接部22适于与侧围板201相连。
由此,使得连接板100能够将横梁300、侧围板201、C柱内板202和/或D柱加强板203进行连接,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连接结构直接将横梁300与侧围板201相连,能够增加连接板100的连接部件的数量,且能够增大连接板100的面积,从而便于增强横梁300的连接刚度,进而能够增强顶盖的刚度和强度。
例如车辆1000具有顶盖,顶盖为大板件且为曲面形状,因此,需要对顶盖的模态和刚度进行加强,本实用新型中,在顶盖上设有多个横梁300,横梁300布置于顶盖朝向车内空间的一侧,横梁300在车辆1000的宽度方向延伸,且多个横梁300在车辆1000的前后方向上间隔开分布。
例如在车辆1000的前后方向上,多个横梁300可依次为顶盖前横梁300、顶盖第二横梁300、顶盖第三横梁300和顶盖后横梁300等,本实施例中的连接板100,主要针对与顶盖第三横梁300与侧围总成200的连接,即连接板100的本体部10连接的横梁300为顶盖第三横梁300。
进一步地,连接部20包括第一连接部21和第二连接部22,第二连接部22与侧围板201相连,第一连接部21有多种布置形式,例如,第一连接部21可以单独与C柱内板202相连,或者第一连接部21可以单独与D柱加强板203相连,再或者,第一连接部21可以与C柱内板202和D柱加强板203同时相连,其中,D柱加强板203为D柱延伸到侧围板201处的结构,其同样位于侧围总成200内。
由此,使得连接板100能够将横梁300、侧围板201、C柱内板202和/或D柱加强板203进行连接,这样,能够增加连接板100的连接部件的数量,且能够增大连接板100的面积,从而便于增强横梁300的连接刚度,进而能够增强顶盖的刚度和强度。
值得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车辆1000可为具有C柱内板202的车辆1000或者本实施例中的车辆1000可为具有C柱内板202、D柱以及D柱加强板203的车辆1000,在此不做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实施例中的连接板100连接的部件(横梁300、侧围板201、C柱内板202和/或D柱加强板203)较多,使得连接的尺寸相较于相关技术中的连接结构能够覆盖的面积也就更大,在将车辆1000的顶盖与侧围总成200连接后,一方面,能够提高顶盖与侧围总成200的连接刚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顶盖横梁300的传力,优化了应力传递路径。
同时,相关技术中的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共振现象主要为低频共振,主要为20HZ-60Hz的频率段,而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加强板加强顶盖的刚度和模态,能够有限避免该低频共振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顶盖与侧围总成的连接板100,连接板100的本体部10与顶盖上的横梁300相连,而连接板100的连接部与侧围总成200相连,使得连接板100能够将车辆1000的顶盖和侧围总成200固定连接,而连接部20的第一连接部21与C柱内板202和/或D柱加强板203相连,第二连接部22与侧围板201相连,这样提高了顶盖横梁300与侧围总成200的连接面积,能够提高顶盖横梁300与侧围总成200的连接刚度,加强整个车辆1000顶盖的刚度和强度,从而能够降低车辆1000行驶时的共振现象。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7所示,第一连接部21包括主板体211和侧板体212,主板体211和D柱加强板203相连,侧板体212和C柱内板202相连。
需要说明的是,车辆1000的侧围总成200包括侧围板201、C柱内板202和D柱加强板203,在实际装配时,本体部10和横梁300相连,第二连接诶部和侧围板201相连,第一连接部21的主板体211和侧板体212分别与D柱加强板203和C柱内板202相连,这样,使得连接板100能够同时与横梁300、侧围板201、C柱内板202和D柱加强板203相连,以便于增大连接部20的连接面积,进一步加强连接板100的连接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在车辆1000的宽度方向上,主板体211与侧板体212之间形成高度差。
需要说明的是,C柱内板202的表面和D柱加强板203的表面不在同一平面内,因此,通过设置主板体211与侧板体212之间形成高度差,使得主板体211和侧板体212的连接处形成阶梯结构,以便于主板体211和侧板体212能够分别与C柱内板202和D柱加强板203分别贴合,以便于增强其接触面积,进而提高其连接稳定性,同时,能够提高第一连接部21的刚度和模态,同时在连接板100进行安装时,能够快速定位至准确位置,使得其安装更加方便。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在车辆1000的长度方向上,第二连接部22和第一连接部21之间形成高度差。
需要说明的是,车辆1000的侧围总成200包括侧围板201、C柱内板202和D柱加强板203,侧围板201和C柱内板202之间存在着高度差,故第二连接部22和第一连接部21之间形成高度差,同时这样使得连接板100能够连接的部件更多,连接的面积也更大,能够使得连接板100在安装时更加方便,同时能够增加连接刚度,优化应力传递的路径。
由此,第一连接部21和第二连接部22之间形成的高度差,同时加上第一连接部21内部也存在高度差,使得连接部20的内部存在着明显的阶梯分层,避免了和不同零件连接时产生的应力,同时明显的阶梯分层能够提高安装效率,利于顶盖横梁300的传力,优化了应力的传递路径。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8-图10所示,本体部10包括支撑区域11和连接区域12,支撑区域11适于与顶盖相抵,连接区域12与横梁300相连。
由此,本体部10的连接区域12与横梁300相连,使得连接板100能够将顶盖与侧围总成200给连接起来,同时,本体部10还有支撑区域11,支撑区域11能够对顶盖起到支撑作用,使得顶盖在与侧围总成200连接在一起的时候,能够得到一定的支撑,使得顶盖更加稳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在车辆1000的高度方向上,支撑区域11和连接区域12之间形成高度差。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横梁300安装于顶盖朝向车内空间的一侧,使得横梁300和顶盖不在同一水平面内,因此,设置支撑区域11和连接区域12之间形成高度差,这样,使得支撑区域11和连接区域12能够分别与顶盖和横梁300相接触,从而能够增大其接触面积,进而增强其连接强度。
由此,支撑区域11和连接区域12形成的高度差,能够使得连接板100在更容易安装的同时,本体部10能够对顶盖起到支撑作用,能够加强顶盖整体的刚度和模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在车辆1000的长度方向上,本体部10的长度为A1,且满足:263mm≤A1≤265mm;和/或在车辆1000的宽度方向上,本体部10的宽度为A2,且满足:104mm≤A2≤106mm。
例如,车辆1000长度方向上,本体部10的长度A1满足263mm≤A1≤265mm,此时A1的取值可以为A1=263mm、A1=264.5mm等。当A1满足上述取值范围时,使得本体部10能够更好地与顶盖和横梁300相连。
或者可以仅对A2做出限定,使A2满足104mm≤A2≤106mm,此时A2可以取值A2=105.5mm、A2=104.5mm等。当A2满足上述取值范围时,使得本体部10与横梁300的接触面积较大。
再或者,在对本体部10的长度限定的同时,对本体部10的宽度也可以做出限定,如,本体部10在车辆1000的宽度上可以为A2,A2满足104mm≤A2≤106mm,此时A2的取值可以为A2=104mm、A2=105mm等,在这时,A1同样满足263mm≤A1≤265mm。这样,使得本体部10能够更好地与顶盖和横梁300相连,且本体部10与横梁300的接触面积较大。
优选地,A1=264mm,A2=106mm,此时,本实施例中的连接板100,相较于相关技术中的连接板,其面积为后者的3倍左右,使得连接板100在与顶盖相连时,连接面积更广,连接刚度更高,能够部分提升顶盖整体的刚度和模态,同时较大的本体部10能够为其他的零部件提供安装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在车辆1000的长度方向上,连接部20的长度为A3,且满足:474mm≤A3≤476mm;和/或在车辆1000的高度方向上,连接部20的宽度为A4,且满足:247mm≤A4≤249mm。
例如,车辆1000长度方向上,连接部20的长度A3满足474mm≤A3≤476mm,此时A3的取值可以为A3=474mm、A3=249mm等。这样,使得连接部20能够同时与侧围板201、C柱内板202和D柱加强板203相连。
或者,可以仅对A4做出限定,使A4满足247mm≤A4≤249mm,此时A4可以取值A4=249mm、A4=248.5mm等。这样,使得连接部20与侧围板201、C柱内板202和D柱加强板203的接触面积较大,从而增强其连接强度。
再或者在对A3限定的同时,对连接部20的宽度也可以做出限定,如,连接部20在车辆1000的高度上可以为A4,A4满足247mm≤A4≤249mm,此时A4的取值可以为A4=247mm、A4=247.5mm等,在这时,A4同样满足474mm≤A3≤476mm。这样,使得连接部20能够同时与侧围板201、C柱内板202和D柱加强板203相连,且连接部20与侧围板201、C柱内板202和D柱加强板203的接触面积较大,从而增强其连接强度。
优选地,A3=475mm,A4=248mm,此时本实施例中的连接板100的面积同样相较于相关技术中的连接板的面积大3倍左右,使得连接板100在与侧围总成200相连时,有更多的部件能够与连接板100相连,整个连接面较广,大大提高了连接板100与侧围总成200的连接刚度,从而提升顶盖的刚度和模态,能够有效避免共振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本体部10和连接部20弯折相连。
可以理解的是,本体部10和连接部20弯折相连,使得整个连接板100为一体的三维立体结构,同时,本体部10和连接部20内部都存在高度差,这样使得连接板100在安装时,能够快速定位和安装,而在与不同部件进行连接时,也会更加容易,同时能够使得不同部件在连接时产生的应力不会相互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连接板100在与不同部件连接时,其连接方式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多种形式,例如可以采用焊接、螺栓连接、铆接等形式,对此并未作出限定。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车辆1000。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1000包括:顶盖、侧围总成200和连接板100,顶盖上设有至少一个横梁300,侧围总成200包括侧围板201、C柱内板202和/或D柱加强板203,连接板100为上述中任一项实施例的车辆1000顶盖与侧围总成200的连接板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1000,其连接板100的本体部10与顶盖上的横梁300相连,而连接板100的连接部20与侧围总成200相连,使得连接板100能够将车辆1000的顶盖和侧围总成200固定连接,而连接部20的第一连接部21与C柱内板202和/或D柱加强板203相连,第二连接部22与侧围板201相连,这样提高了顶盖横梁300与侧围总成200的连接面积,能够提高顶盖横梁300的连接刚度,加强整个车辆1000顶盖的刚度和强度,从而能够降低车辆1000行驶时的共振现象。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车辆顶盖与侧围总成的连接板,所述侧围总成包括侧围板、C柱内板和/或D柱加强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连接板包括本体部和连接部,所述本体部适于与顶盖上的横梁相连,所述连接部适于与侧围总成相连;
其中,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C柱内板和/或所述D柱加强板相连,所述第二连接部适于与所述侧围板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顶盖与侧围总成的连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主板体和侧板体,所述主板体和所述D柱加强板相连,所述侧板体和所述C柱内板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顶盖与侧围总成的连接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上,所述主板体与所述侧板体之间形成高度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顶盖与侧围总成的连接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车辆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形成高度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顶盖与侧围总成的连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包括支撑区域和连接区域,所述支撑区域适于与所述顶盖相抵,所述连接区域与所述横梁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顶盖与侧围总成的连接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车辆的高度方向上,所述支撑区域和所述连接区域之间形成高度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顶盖与侧围总成的连接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车辆的长度方向上,所述本体部的长度为A1,且满足:263mm≤A1≤265mm;
和/或在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上,所述本体部的宽度为A2,且满足:104mm≤A2≤106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顶盖与侧围总成的连接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车辆的长度方向上,所述连接部的长度为A3,且满足:474mm≤A3≤476mm;
和/或在所述车辆的高度方向上,所述连接部的宽度为A4,且满足:247mm≤A4≤249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顶盖与侧围总成的连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和所述连接部弯折相连。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顶盖、侧围总成和连接板,所述顶盖上设有至少一个横梁,所述侧围总成包括侧围板、C柱内板和/或D柱加强板,所述连接板为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顶盖与侧围总成的连接板。
CN202320140528.3U 2023-02-01 2023-02-01 车辆顶盖与侧围总成的连接板和车辆 Active CN2190968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40528.3U CN219096836U (zh) 2023-02-01 2023-02-01 车辆顶盖与侧围总成的连接板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40528.3U CN219096836U (zh) 2023-02-01 2023-02-01 车辆顶盖与侧围总成的连接板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96836U true CN219096836U (zh) 2023-05-30

Family

ID=864681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40528.3U Active CN219096836U (zh) 2023-02-01 2023-02-01 车辆顶盖与侧围总成的连接板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9683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514656B1 (en) Vehicle body floor structure
US7204547B2 (en) Automobile underbody structure
US20010019216A1 (en) Automotive floor structure
US20120119542A1 (en) Car body with reinforcing structure
KR101806701B1 (ko) 차량용 카울크로스바
JP2012116408A (ja) 車体後部構造
JP2011126365A (ja) 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CN219096836U (zh) 车辆顶盖与侧围总成的连接板和车辆
CN214396958U (zh) 车身侧围后部结构及汽车车身和汽车
CN210063132U (zh) 车身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0858355U (zh) 用于车辆的前门上铰链安装板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05923054A (zh) 一种天窗总成与车身的连接结构
CN217554025U (zh) 仪表板管梁安装板及汽车
CN213008390U (zh) 车辆的车身前纵梁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20948191U (zh) 车身后围结构及车辆
CN217893016U (zh) D柱加强结构以及车辆
CN218662041U (zh) 汽车后副车架及汽车
CN216969813U (zh) 汽车b柱和汽车
CN218141767U (zh) 车架和车辆
CN220053958U (zh) 用于车辆的安装支架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3008411U (zh) 车辆的后地板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9192319U (zh) 转向管柱安装结构及车辆
CN217146150U (zh) 前副车架组件及车辆
CN218703521U (zh) 仪表板横梁安装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8536865U (zh) 顶盖后横梁总成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