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948191U - 车身后围结构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身后围结构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948191U
CN220948191U CN202322497464.5U CN202322497464U CN220948191U CN 220948191 U CN220948191 U CN 220948191U CN 202322497464 U CN202322497464 U CN 202322497464U CN 220948191 U CN220948191 U CN 2209481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inforcing
pillar
reinforcing plate
side wall
reinforc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49746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钱银超
张春雨
郑伟
刘向征
杨万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49746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94819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9481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94819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身后围结构及车辆,车身后围结构包括C柱总成、D柱总成、侧围加强板和侧围加强横梁,侧围加强板连接在C柱总成与D柱总成之间,且与C柱总成、D柱总成限定出窗口,侧围加强横梁位于侧围加强板下侧,侧围加强横梁沿前后方向延伸,连接在C柱总成与D柱总成之间。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后围结构,通过将侧围加强横梁连接在C柱总成与D柱总成之间,可以增加C柱总成与D柱总成之间的结构强度,且还可以增加C柱总成与D柱总成之间的传力路径,可以分散冲击力或撞击力,使得车身后围结构不易撕裂变形,从而可以提高车身后围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

Description

车身后围结构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身后围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车身主体结构的好坏直接影响整车的性能,特别是车身后部结构受力较为复杂,直接承受了路面传递给底盘的力,并将力直接传递到车身结构中。后部主体结构好坏对车身的刚度强度、耐久性以及安全性等性能起决定性作用,同时会直接影响到整车的耐久及乘坐舒适性等性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身后围结构,侧围加强横梁可以增加C柱总成与D柱总成之间的结构强度,且还可以增加C柱总成与D柱总成之间的传力路径,可以分散冲击力或撞击力,使得车身后围结构不易撕裂变形,从而可以提高车身后围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车身后围结构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身后围结构,包括:C柱总成、D柱总成、侧围加强板和侧围加强横梁,所述侧围加强板连接在所述C柱总成与所述D柱总成之间,且与所述C柱总成、所述D柱总成限定出窗口,所述侧围加强横梁位于所述侧围加强板下方,所述侧围加强横梁沿前后方向延伸,并连接在所述C柱总成与所述D柱总成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后围结构,通过将侧围加强横梁连接在C柱总成与D柱总成之间,可以增加C柱总成与D柱总成之间的结构强度,且还可以增加C柱总成与D柱总成之间的传力路径,可以分散冲击力或撞击力,使得车身后围结构不易撕裂变形,从而可以提高车身后围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侧围加强横梁连接在所述侧围加强板的下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后轮罩加强板,所述后轮罩加强板的上端与所述侧围加强板的下端相连,所述C柱总成包括C柱,所述D柱总成包括D柱上加强板和D柱,所述D柱上加强板连接在所述D柱的上端,所述C柱的下端和所述D柱的下端均连接于所述后轮罩加强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侧围加强纵梁,所述侧围加强纵梁沿上下方向延伸,且位于所述C柱总成与所述D柱总成之间,所述侧围加强纵梁的上下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D柱上加强板和所述后轮罩加强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侧围加强纵梁包括第一加强纵梁和第二加强纵梁,所述第一加强纵梁的上下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D柱上加强板和所述侧围加强横梁,所述第二加强纵梁连接于所述侧围加强横梁和所述后轮罩加强板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加强纵梁包括呈夹角设置的第一子加强梁和第二子加强梁,所述第一子加强梁连接于所述D柱上加强板,所述第二子加强梁连接于所述侧围上加强板,且所述第二子加强梁的下端连接于所述侧围加强横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加强纵梁、所述侧围加强横梁以及所述D柱之间构造出环形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侧围加强纵梁的外边沿形成有连接翻边,所述连接翻边与所述D柱上加强板、所述侧围加强板、所述侧围加强横梁以及所述后轮罩加强板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侧围上加强板,所述C柱的上端连接于所述侧围上加强板的一端,所述D柱上加强板的上端连接于所述侧围上加强板的另一端,所述侧围上加强板、所述C柱、所述侧围加强板以及所述D柱上加强板限定出所述窗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身后围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设置上述车身后围结构,可以增加C柱总成与D柱总成之间的结构强度,且还可以增加C柱总成与D柱总成之间的传力路径,可以分散冲击力或撞击力,使得车身后围结构不易撕裂变形,从而可以提高车身后围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进而可以增加车辆的安全性与耐久性。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车身后围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的车身后围结构的侧视图;
图3是图1中的车身后围结构的仰视图。
附图标记:
100、车身后围结构;
10、C柱总成;11、C柱;
20、D柱总成;21、D柱上加强板;22、D柱;
30、侧围加强纵梁;31、第一加强纵梁;311、第一子加强梁;312、第二子加强梁;32、第二加强纵梁;33、连接翻边;
41、侧围加强板;42、侧围加强横梁;43、后轮罩加强板;44、侧围上加强板;
51、弹簧塔座;52、后地板横梁;53、后地板连接板;54、后纵梁;55、顶盖纵梁;56、后轮罩;57、后轮罩内加强板;58、后轮罩外加强板;
61、窗口;62、环形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后围结构100。
参照图1-图2,车身后围结构100包括C柱总成10、D柱总成20和侧围加强板41,C柱总成10和D柱总成20间隔设置,侧围加强板41连接在C柱总成10与D柱总成20之间,且侧围加强板41与C柱总成10、D柱总成20限定出窗口61。例如,侧围加强板41可以连接在C柱总成10的中部与D柱总成20的中部。
车身后围结构100还包括侧围加强横梁42,侧围加强横梁42位于侧围加强板41的下侧,侧围加强横梁42沿前后方向延伸,且侧围加强横梁42连接在C柱总成10与D柱总成20之间,不仅可以增加C柱总成10与D柱总成20的连接强度,还可以增加C柱总成10与D柱总成20之间的传力路径。
当车辆受到路面冲击时,冲击力可以从C柱总成10通过侧围加强板41、侧围加强横梁42传递至D柱总成20,也可以从D柱总成20通过侧围加强板41、侧围加强横梁42传递至C柱总成10,可以增加C柱总成10与D柱总成20之间的传力路径,分散冲击力,从而可以降低冲击力带来的振动,提高乘员乘坐的舒适性。
当车辆受到后部撞击时,撞击力可以从D柱总成20通过侧围加强板41、侧围加强横梁42传递至C柱总成10,可以增加C柱总成10与D柱总成20之间的传力路径,分散撞击力,且增加了C柱总成10与D柱总成20之间的结构强度,使得C柱总成10与D柱总成20之间不易撕裂变形,可以提高车身后围结构100的安全性,进而可以提高车辆乘员的安全性。
例如,车身后围结构100各部件可以彼此之间均采用焊接、铆接或螺接等形式连接起来,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强弱合理的整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后围结构100,通过将侧围加强横梁42连接在C柱总成10与D柱总成20之间,可以增加C柱总成10与D柱总成20之间的结构强度,且还可以增加C柱总成10与D柱总成20之间的传力路径,分散冲击力或撞击力,使得车身后围结构100不易撕裂变形,从而可以提高车身后围结构100的安全性与耐久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图2,侧围加强横梁42连接在侧围加强板41的下端,可以增加侧围加强横梁42、C柱总成10、D柱总成20以及侧围加强板41连接处的结构强度。例如,侧围加强横梁42可以连接在侧围加强板41的下端的外侧边(此处的外侧边是指侧围加强板41的远离车辆中心的一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图2,车身后围结构100还包括后轮罩加强板43,后轮罩加强板43的上端与侧围加强板41的下端相连。例如,侧围加强横梁42可以连接在后轮罩加强板43的上端的外侧边(此处的外侧边是指后轮罩加强板43的远离车辆中心的一侧),即侧围加强横梁42盖设在后轮罩加强板43与侧围加强板41的连接处,侧围加强横梁42可以增加后轮罩加强板43与侧围加强板41连接处的结构强度。
C柱总成10包括C柱11,D柱总成20包括D柱上加强板21和D柱22,D柱上加强板21连接在D柱22的上端,C柱11的下端和D柱22的下端均连接于后轮罩加强板43,侧围加强横梁42可以连接在C柱11和D柱22之间。
当车辆受到路面冲击时,冲击力可以从后轮罩加强板43传递至C柱11上,并从C柱11上经侧围加强板41、侧围加强横梁42传递至D柱22;或者冲击力可以从后轮罩加强板43传递至D柱22上,并从D柱22上经侧围加强板41、侧围加强横梁42传递至C柱11上,可以增加C柱11与D柱22之间的传力路径,分散冲击力,从而可以降低冲击力带来的振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图2,车身后围结构100还包括侧围加强纵梁30,侧围加强纵梁30沿上下方向延伸,且侧围加强纵梁30位于C柱总成10与D柱总成20之间,侧围加强纵梁30的上下两端分别连接于D柱上加强板21和后轮罩加强板43。
当车辆受到路面冲击时,冲击力从后轮罩加强板43传递至侧围加强纵梁30,经侧围加强纵梁30传递至D柱上加强板21上,可以增加传力路径,分散冲击力,从而可以降低冲击力带来的振动。
当车辆受到后部撞击时,撞击力可以从D柱上加强板21通过侧围加强纵梁30传递至后轮罩加强板43,可以增加传力路径,分散撞击力,可以提高车身后围结构100的安全性,进而可以提高车辆乘员的安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图2,侧围加强纵梁30包括第一加强纵梁31和第二加强纵梁32,第一加强纵梁31和第二加强纵梁32间隔设置。第一加强纵梁31的上下两端分别连接于D柱上加强板21和侧围加强横梁42,第二加强纵梁32连接于侧围加强横梁42和后轮罩加强板43。将第一加强纵梁31、第二加强纵梁32与侧围加强横梁42相连,可以增加侧围加强纵梁30和侧围加强横梁42的连接强度,且也增加了力的传递路径,可以分散路面冲击力和后部撞击力。
例如,第一加强纵梁31和第二加强纵梁32均连接于侧围加强横梁42,但第一加强纵梁31和第二加强纵梁32不直接相连。第二加强纵梁32的厚度大于第一加强纵梁31的厚度,第二加强纵梁32位于第一加强纵梁31的下端。
当车辆受到路面冲击时,第二加强纵梁32最先受到冲击力,之后传递至第一加强纵梁31,第二加强纵梁32承受的冲击力大于第一加强纵梁31承受的冲击力。将侧围加强纵梁30设置为第一加强纵梁31和第二加强纵梁32,可以使得侧围加强纵梁30更好地应对路面冲击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图2,第一加强纵梁31包括第一子加强梁311和第二子加强梁312,第一子加强梁311和第二子加强梁312呈夹角设置,第一子加强梁311连接于第二子加强梁312。例如,第一子加强梁311和第二子加强梁312之间的夹角范围可以在35°-60°之间。
第一子加强梁311连接于D柱上加强板21,第二子加强梁312连接于侧围加强板41,且第二子加强梁312的下端连接于侧围加强横梁42,提高了D柱上加强板21、侧围加强板41以及侧围加强横梁42之间的连接强度,使得D柱上加强板21、侧围上加强板44以及侧围加强横梁42之间不易撕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图2,第一加强纵梁31、侧围加强横梁42以及D柱22之间构造出环形口62,可以增加第一加强纵梁31、侧围加强横梁42以及D柱总成20之间的稳定性,以增加第一加强纵梁31、侧围加强横梁42以及D柱总成20之间的结构强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图2,侧围加强纵梁30的外边沿形成有连接翻边33,连接翻边33与D柱上加强板21、侧围加强板41、侧围加强横梁42以及后轮罩加强板43相连。连接翻边33可以增加侧围加强纵梁30与D柱上加强板21、侧围加强板41、侧围加强横梁42以及后轮罩加强板43的连接面积,进而可以增加侧围加强纵梁30与D柱上加强板21、侧围加强板41、侧围加强横梁42以及后轮罩加强板43的连接强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图2,车身后围结构100还包括侧围上加强板44,C柱11的上端连接于侧围上加强板44的一端,D柱上加强板21的上端连接于侧围上加强板44的另一端,侧围上加强板44、C柱11、侧围加强板41以及D柱上加强板21限定出窗口61。侧围上加强板44可以连接D柱上加强板21和C柱11,使得D柱上加强板21和C柱11之间形成完整的传力路径,并可以将力传递至整个车身。
在一些示例中,参照图1-图3,车身后围结构100还包括弹簧塔座51、后纵梁54、后地板横梁52、后地板连接板53、后轮罩56、后轮罩内加强板57、后轮罩外加强板58、顶盖纵梁55。后轮罩56连接于后轮罩加强板43,后轮罩内加强板57连接于后轮罩56的靠近车辆中心的一侧,后轮罩外加强板58连接于后轮罩56的远离车辆中心的一侧,后轮罩内加强板57和后轮罩外加强板58可以增加后轮罩56的结构强度。后轮罩56与后纵梁54相连,弹簧塔座51连接于后纵梁54的底面与侧面。后地板横梁52通过后地板连接板53连接于后轮罩56以及后轮罩内加强板57。顶盖纵梁55连接于侧围上加强板44。
当车辆受到路面冲击时,冲击力可以从弹簧塔座51传递至后纵梁54,也可以从弹簧塔座51传递至后轮罩56,经后轮罩56传递至后地板横梁52和后轮罩加强板43,经后轮罩加强板43传递至C柱总成10、侧围加强纵梁30以及D柱总成20,可以形成三道平行的传力路径,C柱总成10、侧围加强纵梁30以及D柱总成20上的力也可以经侧围加强横梁42在C柱总成10、侧围加强纵梁30以及D柱总成20之间传递,还可以通过侧围上加强板44传递至顶盖纵梁55,可以将力分散至整个车身,从而分散冲击力,降低冲击力带来的振动,可以提高乘员乘坐的舒适性。
当车辆受到后部撞击时,撞击力可以从D柱总成20经侧围加强板41、侧围加强横梁42传递至C柱总成10,还可以通过侧围上加强板44传递至顶盖纵梁55,以及可以经侧围加强纵梁30传递至后轮罩加强板43,经后轮罩加强板43可以将力分散至后纵梁54以及后地板横梁52,进而可以将力分散至整个车身,可以分散撞击力,提高了车身后围结构100的安全性,进而可以提高车辆乘员的安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身后围结构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设置上述车身后围结构100,可以增加C柱总成10与D柱总成20之间的结构强度,且还可以增加C柱总成10与D柱总成20之间的传力路径,可以分散冲击力或撞击力,使得车身后围结构100不易撕裂变形,从而可以提高车身后围结构100的安全性与耐久性,进而可以提高车辆的安全性与耐久性。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些实施例”、“可选地”、“进一步地”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车身后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C柱总成、D柱总成、侧围加强板和侧围加强横梁,所述侧围加强板连接在所述C柱总成与所述D柱总成之间,且与所述C柱总成、所述D柱总成限定出窗口,所述侧围加强横梁位于所述侧围加强板下方,所述侧围加强横梁沿前后方向延伸,并连接在所述C柱总成与所述D柱总成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围加强横梁连接在所述侧围加强板的下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围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后轮罩加强板,所述后轮罩加强板的上端与所述侧围加强板的下端相连,所述C柱总成包括C柱,所述D柱总成包括D柱上加强板和D柱,所述D柱上加强板连接在所述D柱的上端,所述C柱的下端和所述D柱的下端均连接于所述后轮罩加强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后围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侧围加强纵梁,所述侧围加强纵梁沿上下方向延伸,且位于所述C柱总成与所述D柱总成之间,所述侧围加强纵梁的上下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D柱上加强板和所述后轮罩加强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后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围加强纵梁包括第一加强纵梁和第二加强纵梁,所述第一加强纵梁的上下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D柱上加强板和所述侧围加强横梁,所述第二加强纵梁连接于所述侧围加强横梁和所述后轮罩加强板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后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纵梁包括呈夹角设置的第一子加强梁和第二子加强梁,所述第一子加强梁连接于所述D柱上加强板,所述第二子加强梁连接于所述侧围加强板,且所述第二子加强梁的下端连接于所述侧围加强横梁。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后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纵梁、所述侧围加强横梁以及所述D柱之间构造出环形口。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后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围加强纵梁的外边沿形成有连接翻边,所述连接翻边与所述D柱上加强板、所述侧围加强板、所述侧围加强横梁以及所述后轮罩加强板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后围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侧围上加强板,所述C柱的上端连接于所述侧围上加强板的一端,所述D柱上加强板的上端连接于所述侧围上加强板的另一端,所述侧围上加强板、所述C柱、所述侧围加强板以及所述D柱上加强板限定出所述窗口。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后围结构。
CN202322497464.5U 2023-09-13 2023-09-13 车身后围结构及车辆 Active CN2209481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97464.5U CN220948191U (zh) 2023-09-13 2023-09-13 车身后围结构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97464.5U CN220948191U (zh) 2023-09-13 2023-09-13 车身后围结构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948191U true CN220948191U (zh) 2024-05-14

Family

ID=910174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497464.5U Active CN220948191U (zh) 2023-09-13 2023-09-13 车身后围结构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94819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814248B2 (en) Motor vehicle body with reinforcing structure
CN109204527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11391926A (zh) 一种汽车前围加强结构及汽车
JP2019151287A (ja) 車両の車体構造
JP6215979B2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CN211731578U (zh) 一种用于车身后部的加强结构
CN109204464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WO2018161699A1 (zh) 车身框架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20948191U (zh) 车身后围结构及车辆
CN109204516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15436629U (zh) 汽车顶盖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09204507B (zh) 车身横梁和车辆
CN109204467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08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15553569U (zh) 一种车身前端框架结构及汽车
CN218287892U (zh) 车身侧部加强结构及汽车
CN218616868U (zh) 下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15851512U (zh) 前地板总成
CN220924299U (zh) 前围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15285230B (zh) 立柱组件、车身结构、车辆
CN219904034U (zh) 用于车辆的电池安装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3008390U (zh) 车辆的车身前纵梁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8986772U (zh) 一种顶盖前横梁总成及车辆
CN219277643U (zh) 车身后部结构及新能源车辆
CN219728336U (zh) 后部车身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