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436629U - 汽车顶盖和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汽车顶盖和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436629U
CN215436629U CN202121097968.2U CN202121097968U CN215436629U CN 215436629 U CN215436629 U CN 215436629U CN 202121097968 U CN202121097968 U CN 202121097968U CN 215436629 U CN215436629 U CN 2154366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roof
panel
assembly
outer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09796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华安
王海明
宁杰
李本祥
刘腾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Byd Automobile Co ltd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097968.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43662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4366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43662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顶盖和具有其的车辆,所述汽车顶盖包括:顶盖骨架总成;顶盖外板总成,所述顶盖外板总成安装于所述顶盖骨架总成,所述顶盖外板总成包括前顶盖外板、后顶盖外板和上顶盖外板组件,所述前顶盖外板安装于所述上顶盖外板组件的前部,所述后顶盖外板安装于所述上顶盖外板组件的后部,所述上顶盖外板组件在朝向车内的一侧限定出车顶加高空间,所述车顶加高空间高于所述前顶盖外板和所述后顶盖外板。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顶盖,具有能够增大车内空间、提高舒适度等优点。

Description

汽车顶盖和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汽车顶盖和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汽车,尤其是商务车,汽车顶盖主要是由顶盖外板和顶盖横梁组成,顶盖外板和顶盖横梁均与侧围搭接并焊接,侧围仅通过顶盖外板封盖,顶盖外板的高度与侧围最高点的高度一致,顶盖外板和顶盖横梁均高度较低,车内顶部的空间受到侧围高度的限制,导致车内人员顶部空间局促,影响用户乘坐舒适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汽车顶盖,该汽车顶盖具有能够增大车内空间、提高舒适度等优点。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汽车顶盖的车辆。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一种汽车顶盖,包括:
顶盖骨架总成;
顶盖外板总成,所述顶盖外板总成安装于所述顶盖骨架总成,所述顶盖外板总成包括前顶盖外板、后顶盖外板和上顶盖外板组件,所述前顶盖外板安装于所述上顶盖外板组件的前部,所述后顶盖外板安装于所述上顶盖外板组件的后部,所述上顶盖外板组件向远离车内的一侧凸出以在朝向车内的一侧限定出车顶加高空间,所述车顶加高空间高于所述前顶盖外板和所述后顶盖外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顶盖外板组件包括:连接围板,所述连接围板构造成环形且与所述顶盖骨架总成连接,所述前顶盖外板安装于所述连接围板的前部,所述后顶盖外板安装于所述连接围板的后部;上顶盖外板,所述上顶盖外板安装于所述连接围板的顶部,所述上顶盖外板和所述连接围板共同限定出所述车顶加高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顶盖外板的横截面和纵截面均构造成向上凸起的拱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围板的上沿构造有上外翻边,所述上外翻边支撑所述上顶盖外板;所述连接围板的下沿构造有下外翻边,所述下外翻边支撑于所述顶盖骨架总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围板包括:
左连接板和右连接板,所述左连接板和所述右连接板沿前后方向延伸且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
前连接板和后连接板,所述前连接板和所述后连接板沿左右方向延伸且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
左前弯板和右前弯板,所述左前弯板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左连接板的前端和所述前连接板的左端,所述右前弯板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右连接板的前端和所述前连接板的右端;
左后弯板和右后弯板,所述左后弯板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左连接板的后端和所述后连接板的左端,所述右后弯板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右连接板的后段和所述后连接板的右端;
其中,所述前连接板、所述右前弯板、所述右连接板、所述右后弯板、所述后连接板、所述左后弯板、所述左连接板和所述左前弯板在水平方向围绕所述车顶加高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顶盖外板安装于所述前连接板、所述右前弯板、所述右连接板、所述右后弯板、所述后连接板、所述左后弯板、所述左连接板和所述左前弯板;
所述前顶盖外板安装于所述左前弯板、所述前连接板和所述右前弯板且朝向前方延伸;
所述后顶盖外板安装于所述左后弯板、所述后连接板和所述右后弯板且朝向后方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顶盖骨架总成包括:
左纵梁和右纵梁,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沿前后方向延伸且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
多个横梁,每个所述横梁沿左右方向延伸且两端分别安装于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多个所述横梁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以形成多个框架结构;
多个左侧支座和多个右侧支座,每个所述左侧支座的上端与所述左纵梁相连且多个所述左侧支座沿所述左纵梁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每个所述右侧支座的上端与所述右纵梁相连且多个所述右侧支座沿所述右纵梁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加强板,所述加强板构造成环形且与所述上顶盖外板组件连接,多个所述左侧支座安装于所述加强板的左侧,多个所述右侧支座安装于所述加强板的右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顶盖外板组件沿所述加强板的周向连接于所述加强板;所述前顶盖外板与所述加强板的前部相连;所述后顶盖外板与所述加强板的后部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左侧支座和多个所述横梁一一对应设置;多个所述右侧支座和多个所述横梁一一对应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顶盖骨架总成还包括:左前支座和右前支座,所述左前支座和所述右前支座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所述左前支座的上端与最前方的横梁相连且下端与所述加强板的前侧相连,所述右前支座的上端与最前方的横梁相连且下端与所述加强板的前侧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左前支座包括左斜板和左竖板,所述左斜板由后至前逐渐向下倾斜延伸,所述左竖板上下设置且从所述左斜板的前侧延伸至所述左斜板的左侧;
所述右前支座包括右斜板和右竖板,所述右斜板由后至前逐渐向下倾斜延伸,所述右竖板上下设置且从所述右斜板的前侧延伸至所述右斜板的右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顶盖,具有能够增大车内空间、提高舒适度等优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所述的汽车顶盖。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通过利用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的汽车顶盖,具有车内空间大、舒适度高等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顶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顶盖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顶盖的顶盖骨架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顶盖的顶盖骨架总成、前顶盖外板和后顶盖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顶盖的顶盖外板总成的爆炸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顶盖的顶盖骨架总成的爆炸图。
附图标记:
汽车顶盖1、
顶盖骨架总成10、顶盖外板总成20、侧围30、
左纵梁110、右纵梁120、横梁130、左侧支座140、右侧支座150、加强板160、
左前支座170、右前支座180、左凸台161、右凸台162、左斜板171、左竖板172、右斜板181、右竖板182、环沿163、前顶盖外板210、后顶盖外板220、
上顶盖外板组件230、连接围板231、上顶盖外板232、上外翻边233、下外翻边234、左连接板235、右连接板236、前连接板237、后连接板238、左前弯板241、
右前弯板242、左后弯板243、右后弯板24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多个。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顶盖1。
如图1-图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顶盖1包括顶盖骨架总成10和顶盖外板总成20。
顶盖外板总成20安装于顶盖骨架总成10,顶盖骨架总成10用于支撑顶盖外板总成20,顶盖外板总成20包括前顶盖外板210、后顶盖外板220和上顶盖外板组件230,前顶盖外板210安装于上顶盖外板组件230的前部,后顶盖外板220安装于上顶盖外板组件230的后部,上顶盖外板组件230向远离车内的一侧凸起以在朝向车内的一侧限定出车顶加高空间,车顶加高空间高于前顶盖外板210和后顶盖外板220。
举例而言,前顶盖外板210和后顶盖外板220均连接于上顶盖外板组件230的下边缘,前顶盖外板210覆盖于侧围30的前侧,后顶盖外板220覆盖于侧围30的后侧。上顶盖外板组件230的左右两侧均与侧围30相连,前顶盖外板210向顶盖外板总成20的前方延伸至侧围30前侧与A柱相连,后顶盖外板220向顶盖外板总成20的后方延伸至侧围30后侧。顶盖骨架总成10与顶盖外板总成20通过焊接形成整体结构,顶盖骨架总成10为顶盖外板总成20提供结构加强的作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顶盖1,通过将设置顶盖外板总成20设置为前顶盖外板210、后顶盖外板220和上顶盖外板组件230,且上顶盖外板组件230向远离车内的一侧凸出以在朝向车内一侧限定出车顶加高空间,使上顶盖外板组件230的至少部分结构高于前顶盖外板210和后顶盖外板220,且上顶盖外板组件230形成高于侧围30高度的车顶加高空间,车内顶部具有更宽敞的空间,前顶盖外板210在上顶盖外板组件230的前部,后顶盖外板220在上顶盖外板组件230后侧,将汽车顶盖1封闭,车内人员头部在的上顶盖外板组件230的位置间隔更大的距离,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顶盖1特别适合应用于商务车,大大提升了车内人员乘坐舒适性。
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顶盖1具有能够增大车内空间、提高舒适度等优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6所示,上顶盖外板组件230包括连接围板231和上顶盖外板232。
连接围板231构造成环形且与顶盖骨架总成10连接,前顶盖外板210安装于连接围板231的前部,后顶盖外板220安装于连接围板231的后部。上顶盖外板232安装于连接围板231的顶部,上顶盖外板232和连接围板231共同限定出车顶加高空间。
具体地,连接围板231构造成环形且与上顶盖外板232的外周沿对应,上顶盖外板232沿连接围板231的周向与连接围板231保持安装,使连接围板231与上顶盖外板232连接更加牢固。连接围板231与上顶盖外板232的高度共同起到增加汽车顶盖1的高度的作用,汽车顶盖1加高的高度为上顶盖外板232的高度与连接围板231的高度之和。通过连接围板231与上顶盖外板232共同形成上顶盖外板总成20,例如连接围板231与上顶盖外板232焊接为一体,解决了上顶盖外板组件230因为加高而难以加工成型的问题。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上顶盖外板232的横截面和纵截面均构造成向上凸起的拱形。
由此,上顶盖外板232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均能够形成流线型结构,侧向气流和纵向气流更容易通过,更加符合汽车顶盖1的空气动力学要求,更加美观,并且有利于扩大车顶加高空间,同时拱形结构的上顶盖外板232在受到外力时具有良好的抗压性能,安全性较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连接围板231的上沿构造有上外翻边233,上外翻边233支撑上顶盖外板232。连接围板231的下沿构造有下外翻边234,下外翻边234支撑于顶盖骨架总成10。具体地,下外翻边234与下文所述的加强板连接。
例如,上外翻边233和下外翻边234均沿水平延伸,上外翻边233环绕于连接围板231的上边缘,下外翻边234环绕于连接围板231的下边缘。并且上外翻边233在拐角处与上顶盖外板232拐角处的边缘对齐,从而上外翻边233能够牢固地支撑上顶盖外板232,下外翻边234与连接围板231的边缘平齐,从而下外翻边234能够牢固地支撑于顶盖骨架总成10,并且连接围板231与上顶盖外板232和顶盖骨架总成10能够保持较高的结构一体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连接围板231包括左连接板235、右连接板236、前连接板237、后连接板238、左前弯板241、右前弯板242、左后弯板243和右后弯板244。可以理解的是,上外翻边233形成在前连接板237及后连接板238上,下外翻边234形成在左连接板235、右连接板236、前连接板237、后连接板238、左前弯板241、右前弯板242、左后弯板243和右后弯板244上。
左连接板235和右连接板236沿前后方向延伸且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前连接板237和后连接板238沿左右方向延伸且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左前弯板24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左连接板235的前端和前连接板237的左端,右前弯板242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右连接板236的前端和前连接板237的右端。左后弯板243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左连接板235的后端和后连接板238的左端,右后弯板244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右连接板236的后段和后连接板238的右端。
其中,前连接板237、右前弯板242、右连接板236、右后弯板244、后连接板238、左后弯板243、左连接板235和左前弯板241在水平方向围绕车顶加高空间。
举例而言,左连接板235和右连接板236、、左前弯板241和右前弯板242以及左后弯板243和右后弯板244均左右对称设置。前连接板237和后连接板238前后对称设置,左连接板235和右连接板236、前连接板237和后连接板238、左前弯板241和右前弯板242、左后弯板243和右后弯板244共同拼接并焊接形成连接围板231,从而降低了连接围板231的成型难度,防止连接围板231发生变形。左前弯板241对左连接板235和前连接板237起到连接加固的作用,右前弯板242对右连接板236和前连接板237起到连接加固的作用,左后弯板243对左连接板235和后连接板238起到连接加固的作用,右后弯板244对右连接板236和后连接板238起到连接加固的作用。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上顶盖外板232安装于前连接板237、右前弯板242、右连接板236、右后弯板244、后连接板238、左后弯板243、左连接板235和左前弯板241。
前顶盖外板210安装于左前弯板241、前连接板237和右前弯板242且朝向前方延伸。后顶盖外板220安装于左后弯板243、后连接板238和右后弯板244且朝向后方延伸。
例如,前连接板237、右前弯板242、右连接板236、右后弯板244、后连接板238、左后弯板243、左连接板235和左前弯板241与上顶盖外板232的周向位置相对应并焊接为一体,上顶盖外板232与连接围板231具有较大的连接面积,从而实现牢固安装。前顶盖外板210与左前弯板241、前连接板237和右前弯板242均焊接安装,从而前顶盖外板210在连接围板231的前侧、左前侧和右前侧均保持安装,后顶盖外板220与左后弯板243、后连接板238和右后弯板244均焊接安装,从而后顶盖外板220在连接围板231的后侧、左后侧和右后侧均保持安装。前顶盖外板210在侧围30的前方将汽车顶盖1的顶部密封。后顶盖外板220在侧围30的后方将汽车顶盖1的顶部密封,并起到结构加强的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顶盖骨架总成10包括左纵梁110、右纵梁120、多个横梁130、多个左侧支座140和多个右侧支座150以及加强板160。
左纵梁110和右纵梁120沿前后方向延伸且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每个横梁130沿左右方向延伸且两端分别安装于左纵梁110和右纵梁120,多个横梁130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以形成多个框架结构。每个左侧支座140的上端与左纵梁110相连且多个左侧支座140沿左纵梁11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每个右侧支座150的上端与右纵梁120相连且多个右侧支座150沿右纵梁12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加强板160构造成环形且与上顶盖外板组件230,多个左侧支座140安装于加强板160的左侧,多个右侧支座150安装于加强板160的右侧。具体地,加强板160与连接围板231连接。
加强板160为左侧支座140和右侧支座150提供安装载体,左纵梁110、右纵梁120、多个横梁130以及多个左侧支座140、多个右侧支座150以及加强板160共同形成框架式的骨架支座总成100,骨架支座总成100对顶部和前部的压力有很好的传导作用,顶盖骨架总成10与连接围板231及顶盖外板总成20焊接安装,使顶盖骨架总成10形成模块化结构,顶盖骨架总成10与连接围板231及顶盖外板总成20通过手工焊接及机器人自动焊接均可,安装效率更高。多个横梁130与上顶盖外板232对应设置,这样上顶盖外板232受力变形时能够接触横梁130,以将外作用力传递到横梁130。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上顶盖外板组件230沿加强板160的周向连接于加强板160。前顶盖外板210与加强板160的前部相连。后顶盖外板220与加强板160的后部相连。
由此,加强板160与上顶盖外板组件230、前顶盖外板210和后顶盖外板220均相连,使顶盖外板总成20形成整体结构,并提高了顶盖外板总成20与顶盖骨架总成10的连接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多个左侧支座140和多个横梁130一一对应设置。多个右侧支座150和多个横梁130一一对应设置。
进而,在横梁130受到压力时,每个横梁130的左侧的底部均能够由左侧支座140支撑,每个横梁130的右侧的底部均能够由多个右侧支座150支撑,顶盖骨架总成10能够承受更大的力,从而提高了汽车顶盖1的受力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加强板160的左侧构造有向上凸起的多个左凸台161,多个左侧支座140分别安装于多个左凸台161。加强板160的右侧构造有向上凸起的多个右凸台162,多个右侧支座150分别安装于多个右凸台162。
例如,左凸台161的形状与左侧支座140相适配,右凸台162的形状与右侧支座150相适配,通过在加强板160的左侧构造左凸台161,加强板160的右侧构造右凸台162,左侧支座140可以更稳定地安装于加强板160的左侧,右侧支座150可以更稳定地安装于加强板160的右侧。从而方便左侧支座140和右侧支座150安装定位的同时保证安装牢固性。此外,通过在加强板160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凸出的左凸台161和右凸台162,还提高了加强板160的结构强度,防止加强板160变形。
在其他实施例中,多个左凸台161及多个右凸台162可省略,多个左侧支座140及多个右侧支座150直接与加强板160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顶盖骨架总成10还包括左前支座170和右前支座180,左前支座170和右前支座180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左前支座170的上端与最前方的横梁130相连且下端与加强板160的前侧相连,右前支座180的上端与最前方的横梁130相连且下端与加强板160的前侧相连。
其中,左前支座170和右前支座180左右对称地设置于连接围板231的前侧,左前支座170和右前支座180的上端与最前方的横梁130的形状相适配,且下端与加强板160的前侧的形状相适配,
例如,左前支座170和右前支座180的上端分别焊接于最前方的横梁130,左前支座170和右前支座180的下端分别焊接于加强板160的前侧,顶盖骨架总成10在前侧和顶部受力时,左前支座170和右前支座180可以在最前方的横梁130和加强板160的前侧之间加固,左前支座170和右前支座180可以吸收外力,使顶盖骨架总成10在前方和上部具有良好的受力强度。
具体而言,顶盖骨架总成10对顶部压力有很好的传导作用,左纵梁110、右纵梁120、多个横梁130以及多个左侧支座140、多个右侧支座150以及加强板160共同形成框架式结构,多个左侧支座140和多个右侧支座150为左纵梁110和右纵梁120至加强板160的传力结构,汽车顶盖1顶部受到压力时,压力通过多个横梁130、左纵梁110、右纵梁120传递至多个左侧支座140、多个右侧支座150、左前支座170和右前支座180后再传递至加强板160、侧围30等,增加了力传递的节点,使汽车顶盖1所受压力得到有效吸收,保证汽车顶盖1抗压性能,当汽车顶盖1顶部收到压力时,能更有效地保护乘客安全。
且顶盖骨架总成10对正碰受力有很好的传导作用,当汽车受到正碰时,正碰力通过A柱传导到左前支座170、右前支座180、加强板160及左纵梁110和右纵梁120,增加了传力节点,增强了A柱及汽车顶盖1对正碰的吸能效果,对正碰工况也能较好地保护主副驾人员的安全。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左前支座170包括左斜板171和左竖板172,左斜板171由后至前逐渐向下倾斜延伸,左竖板172上下设置且从左斜板171的前侧延伸至左斜板171的左侧;
右前支座180包括右斜板181和右竖板182,右斜板181由后至前逐渐向下倾斜延伸,右竖板182上下设置且从右斜板181的前侧延伸至右斜板181的右侧。
左斜板171和右斜板181均由后至前逐渐向下倾斜延伸,从而适应上顶盖外板232的倾斜角度,左竖板172和右竖板182均竖直上下设置,从而左斜板171和左竖板172、右斜板181和右竖板182形成折弯加强的结构,当顶盖骨架受到正面碰撞时,左斜板171和右斜板181提供一定的横向支撑,可以较好地吸收正面碰撞的能量。当顶盖骨架的顶部受到压力时,左竖板172和右竖板182可以提供足够的纵向支撑,从而左前支座170和右前支座180具有良好的结构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加强板160的内周沿构造有向上延伸的环沿163,左前支座170、右前支座180、多个左侧支座140和多个右侧支座150分别止抵于环沿163的外侧。
环沿163为左前支座170、右前支座180、多个左侧支座140和多个右侧支座150的安装提供限位,并且加强板160的内周沿构造环沿163,提升了加强板160的结构强度以及对左前支座170、右前支座180、多个左侧支座140和多个右侧支座150的支撑强度。
下面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汽车顶盖1。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采用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汽车顶盖1具有能够增大车内空间、提高舒适度等优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顶盖1和具有其的车辆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具体实施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2)

1.一种汽车顶盖,其特征在于,包括:
顶盖骨架总成;
顶盖外板总成,所述顶盖外板总成安装于所述顶盖骨架总成,所述顶盖外板总成包括前顶盖外板、后顶盖外板和上顶盖外板组件,所述前顶盖外板安装于所述上顶盖外板组件的前部,所述后顶盖外板安装于所述上顶盖外板组件的后部,所述上顶盖外板组件向远离车内的一侧凸出以在朝向车内的一侧限定出车顶加高空间,所述车顶加高空间高于所述前顶盖外板和所述后顶盖外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顶盖外板组件包括:
连接围板,所述连接围板构造成环形且与所述顶盖骨架总成连接,所述前顶盖外板安装于所述连接围板的前部,所述后顶盖外板安装于所述连接围板的后部;
上顶盖外板,所述上顶盖外板安装于所述连接围板的顶部,所述上顶盖外板和所述连接围板共同限定出所述车顶加高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顶盖外板的横截面和纵截面均构造成向上凸起的拱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围板的上沿构造有上外翻边,所述上外翻边支撑所述上顶盖外板;
所述连接围板的下沿构造有下外翻边,所述下外翻边支撑于所述顶盖骨架总成。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围板包括:
左连接板和右连接板,所述左连接板和所述右连接板沿前后方向延伸且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
前连接板和后连接板,所述前连接板和所述后连接板沿左右方向延伸且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
左前弯板和右前弯板,所述左前弯板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左连接板的前端和所述前连接板的左端,所述右前弯板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右连接板的前端和所述前连接板的右端;
左后弯板和右后弯板,所述左后弯板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左连接板的后端和所述后连接板的左端,所述右后弯板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右连接板的后段和所述后连接板的右端;
其中,所述前连接板、所述右前弯板、所述右连接板、所述右后弯板、所述后连接板、所述左后弯板、所述左连接板和所述左前弯板在水平方向围绕所述车顶加高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顶盖外板安装于所述前连接板、所述右前弯板、所述右连接板、所述右后弯板、所述后连接板、所述左后弯板、所述左连接板和所述左前弯板;
所述前顶盖外板安装于所述左前弯板、所述前连接板和所述右前弯板且朝向前方延伸;
所述后顶盖外板安装于所述左后弯板、所述后连接板和所述右后弯板且朝向后方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骨架总成包括:
左纵梁和右纵梁,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沿前后方向延伸且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
多个横梁,每个所述横梁沿左右方向延伸且两端分别安装于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多个所述横梁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以形成多个框架结构;
多个左侧支座和多个右侧支座,每个所述左侧支座的上端与所述左纵梁相连且多个所述左侧支座沿所述左纵梁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每个所述右侧支座的上端与所述右纵梁相连且多个所述右侧支座沿所述右纵梁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加强板,所述加强板构造成环形且与所述上顶盖外板组件连接,多个所述左侧支座安装于所述加强板的左侧,多个所述右侧支座安装于所述加强板的右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顶盖外板组件沿所述加强板的周向连接于所述加强板;
所述前顶盖外板与所述加强板的前部相连;
所述后顶盖外板与所述加强板的后部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顶盖,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左侧支座和多个所述横梁一一对应设置;
多个所述右侧支座和多个所述横梁一一对应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骨架总成还包括:
左前支座和右前支座,所述左前支座和所述右前支座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所述左前支座的上端与最前方的横梁相连且下端与所述加强板的前侧相连,所述右前支座的上端与最前方的横梁相连且下端与所述加强板的前侧相连。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汽车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前支座包括左斜板和左竖板,所述左斜板由后至前逐渐向下倾斜延伸,所述左竖板上下设置且从所述左斜板的前侧延伸至所述左斜板的左侧;
所述右前支座包括右斜板和右竖板,所述右斜板由后至前逐渐向下倾斜延伸,所述右竖板上下设置且从所述右斜板的前侧延伸至所述右斜板的右侧。
12.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顶盖。
CN202121097968.2U 2021-05-21 2021-05-21 汽车顶盖和具有其的车辆 Active CN2154366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097968.2U CN215436629U (zh) 2021-05-21 2021-05-21 汽车顶盖和具有其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097968.2U CN215436629U (zh) 2021-05-21 2021-05-21 汽车顶盖和具有其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436629U true CN215436629U (zh) 2022-01-07

Family

ID=797081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097968.2U Active CN215436629U (zh) 2021-05-21 2021-05-21 汽车顶盖和具有其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43662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54670A (zh) * 2022-06-20 2022-08-30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车身结构及汽车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54670A (zh) * 2022-06-20 2022-08-30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车身结构及汽车
CN114954670B (zh) * 2022-06-20 2023-09-01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车身结构及汽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814248B2 (en) Motor vehicle body with reinforcing structure
CN108502020B (zh) 车辆的侧部车体构造
JP5548687B2 (ja) 自動車の上部車体構造
US8894130B2 (en) Vehicle lower section structure
EP2700568B1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N102985289B (zh) 车辆座椅
JP6540845B1 (ja) 車両の車体構造
GB2485449A (en) A car body with a reinforcing structure
JP3866415B2 (ja) 車体構造
WO2019172125A1 (ja) 車両の車体構造
CN215436629U (zh) 汽车顶盖和具有其的车辆
JP2007216903A (ja) 自動車の下部車体構造
JP5584879B2 (ja)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CN110816662A (zh) 车辆
CN211731585U (zh) 一种前围板加强结构
JP2008143194A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2014136436A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4883393B2 (ja) 車体上部構造
CN217477413U (zh) 后地板纵梁结构及汽车
JP7402905B2 (ja) 車体後部構造
CN216331619U (zh) 靠背骨架内侧加强结构
CN218258400U (zh) 汽车前地板加强结构及汽车
CN220948191U (zh) 车身后围结构及车辆
CN219192050U (zh) 汽车外后视镜安装结构及汽车
CN218907389U (zh) 车身后部结构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209

Address after: No. 3009, BYD Road, Ping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118

Patentee after: BYD Co.,Ltd.

Patentee after: Hefei BYD Automobile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3009, BYD Road, Ping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118

Patentee before: BYD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