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146150U - 前副车架组件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前副车架组件及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146150U CN217146150U CN202220295272.9U CN202220295272U CN217146150U CN 217146150 U CN217146150 U CN 217146150U CN 202220295272 U CN202220295272 U CN 202220295272U CN 217146150 U CN217146150 U CN 21714615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ction
- sub
- frame assembly
- horizontal section
- vehic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381 stabiliz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22114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096 absorb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6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11 modific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前副车架组件及其车辆。所述前副车架组件包括副车架本体和吸能部件。吸能部件包括第一梁、第二梁和第三梁,第一梁和第二梁间隔布置,且第三梁设在第一梁和第二梁之间,第一梁和第二梁分别焊接在副车架本体上。本实用新型的前副车架组件,可以提高前副车架与吸能结构连接稳定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前副车架组件和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副车架是底盘系统零部件,为悬架摆臂、动力总成、稳定杆等零部件提供安装点。副车架能在整车碰撞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汽车碰撞过程中,乘员舱的变形与乘员伤害有直接关系,乘员舱变形应尽量小,以保证乘员的生存空间,车辆的安全性能就相应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基于发明人对以下事实和问题的发现和认识做出的:
相关技术中,在副车架的前部设置了加强结构以及溃缩吸能结构,然而吸能结构与副车架连接不稳定。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一种前副车架组件,可以提高前副车架与吸能结构连接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副车架组件包括:副车架本体和吸能部件,
所述吸能部件包括第一梁、第二梁和第三梁,所述第一梁和所述第二梁间隔布置,且所述第三梁设在所述第一梁和第二梁之间,所述第一梁和所述第二梁分别焊接在所述副车架本体上。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前副车架组件,可以提高前副车架与吸能结构连接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能部件还包括第一盒体和第二盒体,所述第一盒体与所述第一梁相连,所述第二盒体与所述第二梁相连,所述第一盒体和所述第二盒体用于碰撞吸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能部件还包括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一盒体上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一端伸出伸缩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一连接管伸出所述第一凹槽的一端适于与车身相连,所述第二盒体上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一端伸出所述第二凹槽,所述第二连接管伸出所述第二凹槽的一端适于与车身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能部件还包括第一板和第二板,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第一梁相连,所述第二板与所述第二梁相连,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上适于安装防撞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梁和所述第二梁均包括依次连接的连接段和过渡段,所述过渡段与所述副车架本体相连,所述过渡段在其长度方向上沿朝向所述副车架本体的方向逐渐远离所述连接段。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过渡段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水平段和第二水平段,以及将第一水平段和第二水平段连成一体的倾斜段,所述倾斜段相对于第一水平段倾斜布置,所述第一水平段的高度高于和所述第二水平段的高度,所述第一水平段与所述连接段相连,所述第二水平段与所述副车架本体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倾斜段为弧形段。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副车架本体包括第四梁、第五梁和第六梁,所述第四梁与所述第一梁相连,所述第五梁与所述第二梁相连,所述第六梁设在所述第四梁和所述第五梁之间,所述第四梁和第五梁适于与车身相连,所述第六梁适于与动力总成相连。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
车身;
前副车架组件,所述前副车架组件与所述车身相连,所述前副车架组件为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前副车架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车辆,可以提高前副车架与吸能结构连接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车辆还包括摆臂、转向机、稳定杆总成和动力总成,所述摆臂、转向机、稳定杆总成和动力总成分别与所述副车架本体相连。
附图说明
图1是前副车架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2是吸能部件结构示意图。
图3是副车架本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副车架本体1,第四梁11,第一连接孔111,第二连接孔112,第三连接孔113,第四连接孔114,第五连接孔115,第六连接孔116,第五梁12,第七连接孔121,第八连接孔122,第九连接孔123,第十连接孔124,第十一连接孔125,第十二连接孔126,第六梁13,第十三连接孔131,第十四连部132,第十五连接孔133,第十六连接孔134,第十七连接孔135,第十八连接孔136,
吸能部件2,第一梁21,第二梁22,连接段201,过渡段202,第一水平段2021,第二水平段2022,倾斜段2023,第三梁23,第一盒体24,第一凹槽241,第二盒体25,第二凹槽251,第一连接管26,第一圆柱部261,第二圆柱部262,第二连接管27,第三圆柱部271,第四圆柱部272,第一板28,第一矩形通孔281,第二板29,第二矩形通孔291,
第一焊接部3,第二焊接部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副车架组件包括副车架本体1和吸能部件2。
吸能部件2包括第一梁21、第二梁22和第三梁23,第一梁21和第二梁22间隔布置,且第三梁23设在第一梁21和第二梁22之间,第一梁21和第二梁22分别焊接在副车架本体1上。
例如,吸能部件2为空心结构,即第一梁21、第二梁22和第三梁23为空心梁,副车架本体1为实心结构。
具体地,如图1所示,前副车架组件设有第一焊接部3和第二焊接部4,第一焊接部3和第二焊接部4左右间隔布置,吸能部件2通过第一焊接部3和第二焊接部4与副车架本体1焊接。当然,吸能部件2和副车架本体1还可以通过其它方式相连,例如,吸能部件2和副车架本体1通过螺栓连接。
第一梁21和第二梁22左右间隔布置,第三梁23设在第一梁21与第二梁22之间,第三梁23的左端与第一梁21的后端相连,第三梁23的左端与第一梁21采用焊接的方式相连,第三梁23的右端与第二梁22相连,第三梁23的右端与第二梁22采用焊接的方式相连。第一梁21、第二梁22及第三梁23通过焊接的方式相连以组成吸能部件2。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前副车架组件,吸能部件2通过第一焊接部3和第二焊接部4与副车架本体1焊接,可以降低前副车架组件的成本,提高前副车架与吸能部件2连接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吸能部件2还包括第一盒体24和第二盒体25,第一盒体24与第一梁21相连,第二盒体25与第二梁22相连,第一盒体24和第二盒体25用于碰撞吸能。
如图2所示,垂直于前后方向且垂直于左右方向的平面为第一平面,第一盒体24和第二盒体25在第一平面上的截面为梯形,第一盒体24的右端与第一梁21的左端面焊接,当然,第一盒体24的右端也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来与第一梁21的左端面相连,例如,通过螺栓连接。第二盒体25的左端与第二梁22的右端面焊接,当然第二盒体25的左端还可以通过其它方式与第二梁22的右端面相连,例如,通过螺栓连接。
当发生碰撞时,第一盒体24和第二盒体25发生形变以吸收碰撞时产生的能量,进一步地,在发生偏置碰撞时,第一盒体24发生形变带动第一梁21发生形变以吸收碰撞时产生的能量,第二盒体25形变带动第二梁22发生形变以吸收碰撞时产生的能量。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前副车架组件,通过第一盒体24和第二盒体25发生形变以吸收碰撞时产生的能量,进一步地,在发生偏置碰撞时,第一盒体24发生形变带动第一梁21发生形变以吸收碰撞时产生的能量,第二盒体25形变带动第二梁22发生形变以吸收碰撞时产生的能量,可以提高前副车架与吸能组件连接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吸能部件2还包括第一连接管26和第二连接管27,第一盒体24上设有第一凹槽241,第一连接管26的一端伸出第一凹槽241,第一连接管26伸出第一凹槽241的一端适于与车身相连,第二盒体25上设有第二凹槽251,第二连接管27的一端伸出第二凹槽251,第二连接管27伸出第二凹槽251的一端适于与车身相连。
具体地,如图2所示,第一盒体24的右端设有第一凹槽241,第一凹槽241沿上下延伸,第一凹槽241包括第一矩形段和第一半圆段,第一矩形段的左端与第一半圆段的直线部分相连,第一矩形段的宽度与第一半圆段的直径相同,也就是说第一矩形段的宽度与第一半圆段的直线部的长度相同,即第一凹槽241为U形。
第二凹槽251沿上下延伸,第二凹槽251包括第二矩形段和第二半圆段,第二矩形段的右端与第二半圆段的直线部分相连,第二矩形段的宽度与第二半圆段的直径相同,也就是说第二矩形段的宽度与第二半圆段的直线部的长度相同,即第二凹槽251为U形。
第一连接管26包括第一圆柱部261和第二圆柱部262,第一圆柱部261的径向尺寸小于第二圆柱部262的径向尺寸,第二圆柱部262的下端与第一圆柱部261的上端相连以形成第一连接管26,第一连接管26与第一梁21的左端焊接,且第一连接管26的上端伸出第一凹槽241通过螺栓与车身相连。
第二连接管27包括第三圆柱部271和第四圆柱部272,第三圆柱部271的径向尺寸小于第四圆柱部272的径向尺寸,第四圆柱部272的下端与第三圆柱部271的上端相连以形成第二连接管27,第二连接管27与第二梁22的右端焊接,且第二连接管27的上端伸出第二凹槽251通过螺栓与车身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前副车架组件,第一连接管26与第一梁21的左端焊接,且第一连接管26的上端伸出第一凹槽241通过螺栓与车身相连。第二连接管27与第二梁22的右端焊接,且第二连接管27的上端伸出第二凹槽251通过螺栓与车身相连,可以提高前副车架的整体刚性,进而提高前副车架与吸能部件2连接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吸能部件2还包括第一板28和第二板29,第一板28与第一梁21相连,第二板29与第二梁22相连,第一板28和第二板29上适于安装防撞梁。
具体地,如图2所示,第一板28在上下方向设有相对间隔布置的连接孔,连接孔的数量为四个,连接孔布置在第一矩形通孔281的上下两侧,第一板28上还设有第一矩形通孔281,第一矩形通孔281沿前后延伸贯穿第一板28,第一矩形通孔281可以在降低第一板28重量的同时保证一定的强度。
第二板29在上下方向设有相对间隔布置的连接孔,连接孔的数量为四个,连接孔布置在第二矩形通孔291的上下两侧,第二板29上还设有第二矩形通孔291,第二矩形通孔291沿前后延伸贯穿第二板29,第二矩形通孔291可以在降低第二板29重量的同时保证一定的强度。
第一板28的前端面与第一梁21的后端焊接,当然第一板28的前端面还可以通过其它方式与第一梁21的后端相连,例如,通过螺栓连接。
第二板29的前端面与第二梁22的后端焊接,当然第二板29的前端面还可以通过其它方式与第二梁22的后端相连,例如,通过螺栓连接。
第一板28和第二板29的后端可以与防撞梁相连。第一板28和第二板29的后端还设有碰撞小腿梁部件以在发生碰撞时保护行人。
第一板28和第二板29上适于安装防撞梁,即第一板28的连接孔与防撞梁的左端通过螺栓连接,第二板29的连接孔与防撞梁的右端通过螺栓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前副车架组件,第一板28和第二板29上适于安装防撞梁,提高了前副车架组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梁21和第二梁22均包括依次连接的连接段201和过渡段202,过渡段202与副车架本体1相连,过渡段202在其长度方向上沿朝向副车架本体1的方向逐渐远离连接段201。
具体地,如图2所示,连接段201的前端与过渡段202的后端相连,过渡段202的前段与车架本体相连,过渡段202在前后方向延伸且逐渐远离连接段201。进一步地,连接段201与过渡段202一体成型,提高第一梁21和第二梁22的结构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过渡段202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水平段2021和第二水平段2022,以及将第一水平段2021和第二水平段2022连成一体的倾斜段2023,倾斜段2023相对于第一水平段2021倾斜布置,第一水平段2021的高度高于和第二水平段2022的高度,第一水平段2021与连接段201相连,第二水平段2022与副车架本体1相连。
具体地,如图2所示,第一水平段2021的后端与连接段201的前端相连,第一水平段2021的后端与倾斜段2023的后端相连,倾斜段2023的前端与第二水平段2022的后端相连,第一水平段2021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高于第二水平段2022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第二水平段2022的前端与副车架本体1相连,进一步地,倾斜段2023沿前后方向向下倾斜以形成向下倾斜的坡面,即从倾斜段2023的后端至倾斜段2023的前端的高度逐渐下降。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前副车架组件,倾斜段2023沿前后方向向下倾斜以形成向下倾斜的坡面,从而在发生整车碰撞变形时,倾斜段2023可以引导第一梁21和第二梁22的形变方向,从而降低碰撞发生时对车辆其他部件的损伤,从而降低车辆发生碰撞时的损失,且提高前副车架与吸能组件连接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倾斜段2023为弧形段。
具体地,倾斜段2023向下弯曲以形成弧形。从而在保证倾斜段2023具有合适的结构强度的同时保证车辆发生碰撞时对第一梁21和第二梁22的形变提供引导作用,从而提高副车架本体1与吸能部件2连接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副车架本体1包括第四梁11、第五梁12和第六梁13,第四梁11与第一梁21相连,第五梁12与第二梁22相连,第六梁13设在第四梁11和第五梁12之间,第四梁11和第五梁12适于与车身相连,第六梁13适于与动力总成相连。
具体地,如图1至图3所示,第四梁11的后端和第一梁21的第二水平段2022相连,第五梁12和第四梁11的后端和第二梁22的第二水平段2022相连,第六梁13设在第四梁11和第五梁12之间,第六梁13的左端与第四梁11相连,第六梁13的右端与第五梁12相连,进一步地,第四梁11、第五梁12和第六梁13一体成型。
第四梁11上设有第一连接孔111、第二连接孔112、第三连接孔113、第四连接孔114、第五连接孔115和第六连接孔116,第一连接孔111在第四梁11的最左端,第二连接孔114的数量为两个且沿前后方向间隔布置,第三连接孔113设于第四梁11的中段,第四连接孔114的数量为两个且沿前后方向间隔布置,第六连接孔116设在第四梁11的前端,第五连接孔115设在第四连接孔114与第六连接孔116之间.
第五梁12上设有第七连接孔121、第八连接孔122、第九连接孔123、第十连接孔124、第十一连接孔125和第十二连接孔126,第七连接孔121设在第五梁12的最右端,第八连接孔122的数量为两个且沿前后方向间隔布置,第九连接孔123设于第五梁的中段,第十连接孔124的数量为两个且沿前后方向间隔布置,第十二连接126孔设在第五梁的前端,第十一连接孔125设在第十124连接孔和第十二连接孔126之间。
第六梁13上设有第十三连接孔131、第十四连部132、第十五连接孔133、第十六连接孔134、第十七连接孔135和第十八连接孔136,第十三连接孔131与第十四连接孔132在第六梁13中段上沿左右方向间隔布置,第十五连接孔133、第十六连接孔134在第六梁13的最前端且沿左右间隔布置,第十七连接孔135和第十八连接孔136在第六梁13的最后端且沿左右间隔布置。
第一连接孔111、第六连接孔116、第七连接孔121和第十二连接孔126适于与所述车身相连,第二连接孔112和第八连接孔122适于与摆臂的前端相连,第四连接孔114和第十连接孔124适于与摆臂的后端相连,第三连接孔113、第九连接孔123、第十三连接131孔和第十四连接孔132适于与转向机相连以安装转向机,所述第五连接孔115、第十一连接孔125、第十五连接孔133和第十六连接孔134适于与稳定杆总成相连,第十七连接孔135和第十八连接孔136与动力总成相连。
需要说明的是,副车架本体1的后端采用为无砂芯铸造设计,可以降低生产制造中的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前副车架组件,第一连接孔111、第六连接孔116、第七连接孔121和第十二连接孔126适于与所述车身相连,可以提高前副车架组件的整体强度和刚性。加之第二连接孔112和第八连接孔122适于与摆臂的前端相连,第四连接孔114和第十连接孔124适于与摆臂的后端相连,第三连接孔113、第九连接孔123、第十三连接131孔和第十四连接孔132适于与转向机相连以安装转向机,所述第五连接孔115、第十一连接孔125、第十五连接孔133和第十六连接孔134适于与稳定杆总成相连,第十七连接孔135和第十八连接孔136与动力总成相连,实现了副车架组件的底盘零件的连接,满足了连接点强度和刚度要求,同时做到了轻量化和成本低的设计结构,且前副车架组件整体采用实心铸造,可以进一步降低成本。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车身和前副车架组件。
前副车架组件与车身相连,前副车架组件为如上述任一项的前副车架组件。
具体地,前副车架组件与车身相连以安装在车辆上,可以提高车辆使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车辆,可以提高前副车架与吸能结构连接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车辆还包括摆臂、转向机、稳定杆总成和动力总成,摆臂、转向机、稳定杆总成和动力总成分别与副车架本体1相连。
具体地,如图3所示,第一连接孔111、第六连接孔116、第七连接孔121和第十二连接孔126适于与所述车身相连,第二连接孔112和第八连接孔122适于与摆臂的前端相连,第四连接孔114和第十连接孔124适于与摆臂的后端相连,第三连接孔113、第九连接孔123、第十三连接131孔和第十四连接孔132适于与转向机相连以安装转向机,所述第五连接孔115、第十一连接孔125、第十五连接孔133和第十六连接孔134适于与稳定杆总成相连,第十七连接孔135和第十八连接孔136与动力总成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车辆,通过摆臂、转向机、稳定杆总成和动力总成分别与副车架本体1相连,提高了车辆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发明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前副车架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副车架本体和吸能部件,
所述吸能部件包括第一梁、第二梁和第三梁,所述第一梁和所述第二梁间隔布置,且所述第三梁设在所述第一梁和第二梁之间,所述第一梁和所述第二梁分别焊接在所述副车架本体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副车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部件还包括第一盒体和第二盒体,所述第一盒体与所述第一梁相连,所述第二盒体与所述第二梁相连,所述第一盒体和所述第二盒体用于碰撞吸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副车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部件还包括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一盒体上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一端伸出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一连接管伸出所述第一凹槽的一端适于与车身相连,所述第二盒体上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一端伸出所述第二凹槽,所述第二连接管伸出所述第二凹槽的一端适于与车身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副车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部件还包括第一板和第二板,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第一梁相连,所述第二板与所述第二梁相连,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上适于安装防撞梁。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副车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梁和所述第二梁均包括依次连接的连接段和过渡段,所述过渡段与所述副车架本体相连,所述过渡段在其长度方向上沿朝向所述副车架本体的方向逐渐远离所述连接段。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前副车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段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水平段和第二水平段,以及将第一水平段和第二水平段连成一体的倾斜段,所述倾斜段相对于第一水平段倾斜布置,所述第一水平段的高度高于和所述第二水平段的高度,所述第一水平段与所述连接段相连,所述第二水平段与所述副车架本体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前副车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段为弧形段。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前副车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本体包括第四梁、第五梁和第六梁,所述第四梁与所述第一梁相连,所述第五梁与所述第二梁相连,所述第六梁设在所述第四梁和所述第五梁之间,所述第四梁和第五梁适于与车身相连,所述第六梁适于与动力总成相连。
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身;
前副车架组件,所述前副车架组件与所述车身相连,所述前副车架组件为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前副车架组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中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摆臂、转向机、稳定杆总成和动力总成,所述摆臂、转向机、稳定杆总成和动力总成分别与所述副车架本体相连。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295272.9U CN217146150U (zh) | 2022-02-09 | 2022-02-09 | 前副车架组件及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295272.9U CN217146150U (zh) | 2022-02-09 | 2022-02-09 | 前副车架组件及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146150U true CN217146150U (zh) | 2022-08-09 |
Family
ID=826910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0295272.9U Active CN217146150U (zh) | 2022-02-09 | 2022-02-09 | 前副车架组件及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146150U (zh) |
-
2022
- 2022-02-09 CN CN202220295272.9U patent/CN21714615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974475B2 (ja) |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 |
JP5453817B2 (ja) | タンク搭載車体後部構造 | |
CN100588585C (zh) | 车辆后部车身结构 | |
CN108349537B (zh) | 前副车架结构 | |
JP4525802B2 (ja) | 車両骨格構造 | |
CN103231738A (zh) | 用于车辆的车架及具有该车架的汽车 | |
CN103249637A (zh) | 汽车的车身构造 | |
CN109204496B (zh) | 车身结构及车辆 | |
CN103144673B (zh) | 副车架及具有其的汽车 | |
JP5870680B2 (ja) |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 |
WO2006092971A1 (ja) | 車両端部構造 | |
JP5870673B2 (ja) |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 |
CN103231739B (zh) | 用于车辆的车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 |
JP5949044B2 (ja) | 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 |
CN201437374U (zh) | 汽车车架 | |
JP2006168523A (ja) | 車両用牽引フックの取付構造 | |
US4424986A (en) | Impact energy absorbing structure for F-F type motor vehicle | |
CN217146150U (zh) | 前副车架组件及车辆 | |
CN212605452U (zh) | 电动汽车的机舱横梁总成和具有其的电动汽车 | |
CN212267638U (zh) | 一种下弯纵梁及车辆 | |
CN210000408U (zh) | 用于电动汽车的前机舱总成、车身总成及电动汽车 | |
CN217778747U (zh) | 前副车架及车辆 | |
CN110588785A (zh) | 一种下弯纵梁及车辆 | |
CN217598684U (zh) | 前副车架及车辆 | |
CN213008390U (zh) | 车辆的车身前纵梁和具有其的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