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30750U - 滑橇装置 - Google Patents

滑橇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30750U
CN219030750U CN202320015430.5U CN202320015430U CN219030750U CN 219030750 U CN219030750 U CN 219030750U CN 202320015430 U CN202320015430 U CN 202320015430U CN 219030750 U CN219030750 U CN 2190307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skid
piece
positioning
air sour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01543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体振
张�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01543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307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307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3075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Assembly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滑橇装置,用于在台架上滑动,包括:滑橇主体;定位支撑机构,定位支撑机构设置于滑橇主体上;气源供给机构,气源供给机构包括:升降组件和通气组件,升降组件设置于台架上,通气组件设置于滑橇主体上,通气组件与定位支撑机构连通,且升降组件可移动地与通气组件连通,以对定位支撑机构供气且驱动翻转。如此,气源供给机构设为分体式结构,当升降组件上升以与通气组件连通时,可以对定位支撑机构提供气动力,以使定位支撑机构进行翻转,可以支撑不同车型的板件,并准备滑动至下一工位后,升降组件下降以与通气组件断开,以使滑橇主体输送板件继续滑动,仅需一种滑橇装置即可满足不同车型的板件的快速导入。

Description

滑橇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滑橇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汽车销量的不断扩大及市场竞争激增,车型的种类越来越多。并且,车型多样化最主要体现在白车身的差异化,焊装生产线主线自动化输送系统主要有板式双链输送线、往复杆式输送线、滚床台车、滚床滑撬等。传统的板式双链输送线和往复杆式输送线的工件支撑往往都采用固定式,无法实现多车型的共线生产。
相关技术中,对于滚床输送系统可以通过更换相应的滑撬来实现相应车型工件的生产,换言之,下车体需要定位在不同的工位上,而滑撬作为下车体的运输工具,需要在各工位之间转运使用,但根据不同车型的下车体板件,因产品存在高度,滑橇上的固定支撑定位机构无法实现不同车型的共用,故,需要通过更换不同的滑撬来满足不同车型生产,导致制作成本大,且生产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滑橇装置,通过升降组件对通气组件连通,以及通气组件与定位支撑机构连通,在升降组件上升与通气组件连通时,可对定位支撑机构提供气源并驱动定位支撑机构翻转,以适用于不同产品的定位高度,仅使用一种滑橇装置便可满足不同车型。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滑橇装置,所述滑橇装置用于在台架上滑动,包括:滑橇主体;定位支撑机构,所述定位支撑机构设置于所述滑橇主体上;气源供给机构,所述气源供给机构包括:升降组件和通气组件,所述升降组件设置于所述台架上,所述通气组件设置于所述滑橇主体上,所述通气组件与所述定位支撑机构连通,所述升降组件可移动地与所述通气组件连通,以对所述定位支撑机构供气且驱动翻转。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滑橇装置,将气源供给机构设计为分体式结构,即,将气源供给机构的通气组件固定在滑橇主体上,升降组件固定在台架上,当滑橇主体滑动至工位时,升降组件上升,以与将气源供给机构的通气组件上下连通,从而对定位支撑机构提供气源驱动力,可以使定位支撑机构进行翻转,从而可以支撑不同高度的板件。以及,当滑橇主体输送板件需要继续滑动至下一工位时,使升降组件下降,以与气源供给机构的通气组件断开,与此同时,定位支撑机构在断气的情况下能够保持准确的翻转精度。如此,仅需一种滑橇装置即可满足不同车型的板件的快速导入,缩短了新车型的合拼调试时间,并能够减少车身生产线的制造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升降组件包括:第一安装座、第一驱动件和第一气源件,所述第一安装座设置于所述台架上,所述第一安装座与所述第一驱动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驱动件驱动所述第一气源件向上移动,以使所述第一气源件的一端与所述通气组件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升降组件还包括:防尘支架,所述防尘支架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气源件上,所述第一气源件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进气口和第一出气口,所述防尘支架选择性地盖设所述第一进气口和所述第一出气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通气组件包括:第二安装座和第二气源件,所述第二安装座设置于所述滑橇主体上,所述第二气源件与所述第二安装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驱动件驱动所述第一气源件向上移动,以使所述第一气源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气源件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气源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气源件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气源件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进气口和第二出气口,所述第二进气口和所述第二出气口用于连通所述定位支撑机构,以实现对所述定位支撑机构供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滑橇主体上设置有多个固定支架,一部分所述固定支架与所述第二安装座固定连接,且另一部分所述固定支架间隔设置在所述滑橇主体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定位支撑机构包括:气缸、第三安装座和至少两个定位支撑组件,所述第三安装座设置于所述滑橇主体上,所述气缸设置于所述第三安装座上,所述气缸的一端与所述通气组件连通,在所述通气组件与所述升降组件连通时,所述气缸驱动至少一个所述定位支撑组件进行翻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定位支撑组件包括:支撑块和至少一个限位块,所述限位块设置于所述支撑块朝向所述气缸的一侧且与所述气缸的至少部分相对设置,以在所述气源供给机构对所述气缸供气时,所述支撑块和所述限位块抵靠在所述气缸上或所述支撑块和所述限位块进行翻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滑橇装置还包括:供气源、第一气路和第二气路,所述第一气路连接在所述定位支撑机构和所述通气组件之间,所述第二气路连接在所述升降组件和所述供气源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滑橇装置还包括:传感器,所述传感器设置于所述滑橇主体上,以用于检测所述定位支撑机构的翻转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滑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气源供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气源供给机构下降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气源供给机构上升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定位支撑机构第一种翻转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定位支撑机构第二种翻转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滑橇装置;
10、滑橇主体;11、固定支架;
20、定位支撑机构;21、气缸;211、气缸进气口;212、气缸出气口;22、第三安装座;23、定位支撑组件;231、支撑块;232、限位块;
30、气源供给机构;31、升降组件;32、通气组件;33、第一安装座;34、第一驱动件;35、第一气源件;351、第一进气口;352、第一出气口;353、第一进气接头;354、第一出气接头;36、防尘支架;37、第二安装座;38、第二气源件;381、第二进气口;382、第二出气口;39、连接轴;
40、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滑橇装置100,用于在台架上滑动。
如图1-图6所示,滑橇装置100包括:滑橇主体10、定位支撑机构20和气源供给机构30。
其中,定位支撑机构20设置于滑橇主体10上。如此,当滑橇主体10滑动至指定的上线位后,可以使定位支撑机构20用于支撑定位下车体板件,以使滑橇主体10将支撑的下车体板件滑动输送至下一工位,可以使下车体板件与上车体进行车身合拼,实现白车身的焊合。上述的板件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即包括但不限定上述的板件材料。
并且,如图2-图4所示,气源供给机构30包括:升降组件31和通气组件32,升降组件31设置于台架上,通气组件32设置于滑橇主体10上,通气组件32与定位支撑机构20连通,升降组件31可移动地与通气组件32连通,以对定位支撑机构20供气,且驱动定位支撑机构20翻转。
也就是说,气源供给机构30设计为分体式结构,其中,将气源供给机构30中的通气组件32固定在滑橇主体10上,以使通气组件32随滑橇主体10在台架上滑动,而气源供给机构30中的升降组件31固定在台架上,不会随滑橇主体10在台架上滑动。
当滑橇主体10滑动至上线工位时,使升降组件31上升至与通气组件32进行连通,这样,升降组件31、通气组件32和定位支撑机构20三者实现连通,以对定位支撑机构20进行供气,从而可以使定位支撑机构20在气动力的作用下进行翻转,并且使定位支撑机构20翻转至与板件相对应的定位支撑位置,对板件起到有效地支撑和定位作用,从而可以在此工位对板材进行加工制作。然后,当滑橇主体10准备将制作好的板材输送至下一工位时,使升降组件31下降至与通气组件32断开,以使滑橇主体10继续向下一工位滑动,如此,滑橇主体10更加灵活地滑动至不同的工位,并且只需通过升降组件31与通气组件32选择性地连通,可使定位支撑机构20翻转至合适位置。而且,滑橇主体10无需带动气源供给机构30中的升降组件31一同滑动,便可实现对气源供给机构30的气源通断的控制,同时使滑橇主体10具有一定的轻便性。
此外,定位支撑机构20具有可靠的自锁功能,在气源供给机构30的升降组件31与气源供给机构30的通气组件32断开之前,定位支撑机构20进行自锁,使得定位支撑机构20在断气情况下能够保证翻转定位精度,从而可以有效保证车身焊合质量。
由此,将气源供给机构30设计为分体式结构,即,将气源供给机构30的升降组件31固定在滑橇主体10上,通气组件32固定在台架上,当滑橇主体10滑动至上线位时,将气源供给机构30的升降组件31与通气组件32进行上下连通,对定位支撑机构20提供气动力,可以使定位支撑机构20进行翻转,从而可以支撑不同车型的板件。以及,当气源供给机构30的升降组件与通气组件32断开之后,滑橇主体10可输送板件继续滑动至下一工位,与此同时,定位支撑机构20在断气情况下依然能够处于准确的翻转精度。并且,仅需一种滑橇装置100即可满足不同车型的板件的快速导入,缩短了新车型的合拼调试时间,并能够减少车身生产线的制造成本。
其中,升降组件31包括:第一安装座33、第一驱动件34和第一气源件35,第一安装座33设置于台架上,第一安装座33与第一驱动件34固定连接,第一驱动件34驱动第一气源件35向上移动,以使第一气源件35的一端与通气组件32连通。如此设置,第一安装座33固定在台架上,并将第一驱动件34固定在第一安装座33上,可以使第一驱动件34驱动第一气源件35选择性地向上移动,从而使第一气源件35的一端与通气组件32连通。此外,第一驱动件34可以为驱动气缸,并且驱动气缸可以设计为双导杆气缸,可以更稳定地驱动第一气源件35上下移动,以使第一气源件35与通气组件32连通紧密,不会漏气。当然,第一驱动件34还可以驱动电机,同样可以驱动第一气源件35上下移动,以实现升降组件31和通气组件32的选择性连通。
并且,升降组件31还包括:防尘支架36,防尘支架36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气源件35上,第一气源件35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进气口351和第一出气口352,防尘支架36选择性地盖设第一进气口351和第一出气口352。如此设置,在第一气源件35的一端设有第一进气口351和第一出气口352,在升降组件31与通气组件32连通时,第一进气口351和第一出气口352与通气组件32上下连通,以实现气体输送。并且,在第一气源件35上设有可转动的防尘支架36,在升降组件31与通气组件32断开时,可以使防尘支架36盖设在第一进气口351和第一出气口352上方,防止焊渣等杂质进入第一气源件35内,导致气源不足而影响定位支撑机构20的定位位置不够准确,从而影响车身焊合质量。此外,在第一气源件35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进气接头353和第一出气接头354,第一进气接头353和第一出气接头354用于连接气源管路,为定位支撑机构20进行供气。
具体地,在滑橇主体10滑动至上线位,并使升降组件31与通气组件32连通时,气体从气源管路通入第一气源件35内,并经过第一进气口351进入通气组件32内,使通气组件32继续将气体通向定位支撑机构20,从而使定位支撑机构20进行翻转;当定位支撑机构20翻转至一定的位置后,气体依次从通气组件32、第一出气口352和第一气源件35排出,并且定位支撑机构20进行自锁,然后升降组件31和通气组件32断开,可以保证定位支撑机构20持续处于精准的翻转位置。
此外,防尘支架36还设置有连接轴39,连接轴39的一端可转动地设置于防尘支架36,连接轴39的另一端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安装座33上,当升降组件31上下移动时,连接轴39随防尘支架36的上下移动而进行转动,以实现防尘支架36对第一进气口351和第一出气口352的遮挡。
而且,通气组件32包括:第二安装座37和第二气源件38,第二安装座37设置于滑橇主体10上,第二气源件38与第二安装座37固定连接,第一驱动件34驱动第一气源件35向上移动,第一气源件35的一端与第二气源件38连通。如此设置,第二安装座37固定在滑橇主体10上,并将第二气源件38固定在第二安装座37上,当第一驱动件34驱动第一气源件35向上移动时,第一气源件35的一端与第二气源件38连通。
其中,参照图2所示,第二气源件38可以为圆柱形,并在圆柱内开设有通孔,在第一气源件35向上移动时,可以使第二气源件38的通孔向下对准第一气源件35的第一进气口351和第一出气口352,实现第一气源件35和第二气源件38的连通。同时,为保证第一气源件35和第二气源件38之间的气密性,可以在第一气源件35的一端设置有与第一进气口351和第一出气口352相对应的凹槽,以及在第二气源件38的端部套设有橡胶圈,可以使第二气源件38的端部紧密配合在凹槽处,防止漏气。
结合图1所示,滑橇主体10上设置有多个固定支架11,一部分固定支架11与第二安装座37固定连接,且另一部分固定支架11间隔设置在滑橇主体10上。如此,在滑橇主体10上除了定位支撑机构20之外,还设置有多个固定支架11,其中,一部分固定支架11用于与第二安装座37固定连接,具体地,可以将两个固定支架11布置在第二安装座37的两侧,以对第二安装座37起到固定支撑的作用。以及,另一部分固定支架11间隔设置在滑橇主体10,可以作为不同板材的通用支撑点,以对板材起到支撑作用。
此外,第二气源件38的一端与第一气源件35的一端连通,第二气源件38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进气口381和第二出气口382,第二进气口381和第二出气口382用于连通定位支撑机构20,以实现对定位支撑机构20的供气。如此设置,第二气源件38用于与定位支撑机构20连通,可以随滑橇主体10一起滑动,当滑橇主体10滑动至上线位时,升降组件31上升,以使第一气源件35与第二气源件38进行上下连通,此时气体可以依次通过第一气源件35和第二气源件38后进入定位支撑机构20内,从而可以驱动定位支撑机构20进行翻转。其中,在第二进气口381和第二出气口382与定位支撑机构20之间还设置有相连通的气管,以起到连通作用。
如图5和图6所示,定位支撑机构20包括:气缸21、第三安装座22和至少两个定位支撑组件23,第三安装座22设置于滑橇主体10上,气缸21设置于第三安装座22上,气缸21的一端与通气组件32连通,在升降组件31上升至与通气组件32连通时,气缸21驱动至少一个定位支撑组件23进行翻转。如此设置,第三安装座22固定在滑橇主体10上,将气缸21固定第三安装座22上之后,使气缸21的一端与通气组件32固定连通,当升降组件31上升至与通气组件32连通时,可以对气缸21提供气动力,以使气缸21驱动至少一个定位支撑组件23进行翻转,并翻转至适宜的位置,从而保证定位支撑机构20对板件进行有效支撑和定位。其中,气缸21设置有用于气体进入的气缸进气口211和用于气体排出的气缸出气口212。
并且,定位支撑组件23包括:支撑块231和至少一个限位块232,限位块232设置于支撑块231朝向气缸21的一侧,并且,与气缸21的至少部分相对设置,以在气源供给机构30对气缸21供气时,支撑块231和限位块232抵靠在气缸21的至少部分上或支撑块231和限位块232进行翻转。
也就是说,限位块232固定在支撑块231朝向气缸21的一侧,以对支撑块231起到限位固定作用,并在气源供给机构30对气缸21供气,可以使定位支撑组件23具有两种翻转状态。具体而言,当气缸21处于翻转加紧状态,支撑块231和限位块232能够稳定地抵靠在气缸21的至少部分上,实现支撑定位组件23的支撑定位作用,同时确保翻转加紧状态使用时气缸21不会受力。当气缸21处于翻转打开状态,此时,支撑块231和限位块232进行翻转,并翻转至避让状态,以使另外的定位支撑组件23对其所对应的板件进行支撑定位,即,定位支撑组件23具有两种状态。
其中,通过气缸21自锁作用可保证气缸21断气后继续保持翻转压紧状态。
并且,限位块232的数量根据不同的定位支撑组件23的支撑高度进行设计,例如,一个定位支撑组件23可设置一个限位块23,另一个定位支撑组件23可设置两个限位块23,依次类推,可以实现不同的定位支撑组件23的支撑高度。
此外,在气缸21朝向限位块232的一侧设置有固定块,固定块与限位块232相对设置,以使支撑块231和限位块232抵靠在固定块上。其中,固定块与气缸21之间可采用销钉固定,以及限位块232和支撑块231可采用销钉固定,当然不限于上述固定方式。
举例而言,对于定位支撑机构20设置有至少两个定位支撑组件23,当至少两个中的一个定位支撑组件23对其所对应的板件进行定位支撑时,可以使该定位支撑组件23中的支撑块231和限位块232抵靠在气缸上,例如,可以抵靠在气缸的压臂上,以实现对板件的支撑定位作用。当更换不同车型的板件之后,该定位支撑组件23无法用于支撑更换后的板件,需要将该定位支撑组件23进行翻转,并翻转至避让状态,同时,另外一个定位支撑组件23进行支撑定位,能够有效地支撑定位更换后的板件,从而可以适用于不同车型的板件的定位支撑。如此,通过调节至少两个定位支撑组件23的翻转状态,可使所需的定位支撑组件23翻转至对应的高度位置,从而适用不同高度的产品。
当然,在滑橇主体10上还可以设置有多个定位支撑组件23,一部分数量的定位支撑组件23固定不动,另一部分数量的定位支撑组件23可进行翻转。如此,将不同车型通用的定位支撑组件23进行固定,可有效减少气源供给机构30与多个定位支撑组件23之间的气路连接,同时,将部分定位支撑组件23设计为可在气动力的驱动下进行翻转,可适用于不同车型的板件,设计合理,可以有效提高滑橇主体10输送板件的生产效率。
进一步地,滑橇装置100还包括:供气源、第一气路和第二气路,第一气路连接在定位支撑机构20和通气组件32之间,第二气路连接在升降组件31和供气源之间。如此设置,供气源主要用于储存气体和对定位支撑机构20进行供气,并在定位支撑机构20和通气组件32之间连接有第一气路,升降组件31和供气源之间连接有第二气路,这样,形成了“供气源-升降组件31-第二气路-通气组件32-第一气路-定位支撑机构20”的气路结构,从而可以实现气体输送。
此外,滑橇装置100还包括:传感器40,传感器40设置于滑橇主体10上,以用于检测定位支撑机构20的翻转状态。如此,在滑橇主体10上设有传感器40,可以检测定位支撑机构20的翻转状态,若发现翻转异常时可以发出警报信号,便于工人及时处理。
因此,将气源供给机构30设计为分体式结构,即,将气源供给机构30的一部分固定在滑橇主体10上,另一部分固定在台架上,当滑橇主体10滑动至上线位时,将气源供给机构30的一部分与另一部分进行上下连通,对定位支撑机构20提供气动力,可以使定位支撑机构20进行翻转,从而可以支撑不同高度的板件。以及,当气源供给机构30的一部分与另一部分进行断开之后,滑橇主体10输送板件继续滑动至下一工位,与此同时,定位支撑机构20在断气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处于准确的翻转精度。并且,仅需一个滑橇装置100即可满足不同车型的板件的快速导入,缩短了新车型的合拼调试时间,并能够减少车身生产线的制造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长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安装”、“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滑橇装置(100),用于在台架上滑动,其特征在于,包括:
滑橇主体(10);
定位支撑机构(20),所述定位支撑机构(20)设置于所述滑橇主体(10)上;
气源供给机构(30),所述气源供给机构(30)包括:升降组件(31)和通气组件(32),所述升降组件(31)设置于所述台架上,所述通气组件(32)设置于所述滑橇主体(10)上且位于所述升降组件(31)的上方,所述通气组件(32)与所述定位支撑机构(20)连通,且所述升降组件(31)可移动地与所述通气组件(32)连通,以对所述定位支撑机构(20)供气且驱动翻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橇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组件(31)包括:第一安装座(33)、第一驱动件(34)和第一气源件(35),所述第一安装座(33)设置于所述台架上,所述第一安装座(33)与所述第一驱动件(34)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驱动件(34)驱动所述第一气源件(35)向上移动,以使所述第一气源件(35)的一端与所述通气组件(32)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滑橇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组件(31)还包括:防尘支架(36),所述防尘支架(36)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气源件(35)上,所述第一气源件(35)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进气口(351)和第一出气口(352),所述防尘支架(36)选择性地盖设所述第一进气口(351)和所述第一出气口(352)。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滑橇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组件(32)包括:第二安装座(37)和第二气源件(38),所述第二安装座(37)设置于所述滑橇主体(10)上,所述第二气源件(38)与所述第二安装座(37)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驱动件(34)驱动所述第一气源件(35)向上移动,以使所述第一气源件(35)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气源件(38)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滑橇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气源件(38)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气源件(35)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气源件(38)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进气口(381)和第二出气口(382),所述第二进气口(381)和所述第二出气口(382)用于连通所述定位支撑机构(20),以实现对所述定位支撑机构(20)供气。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滑橇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橇主体(10)上设置有多个固定支架(11),一部分所述固定支架(11)与所述第二安装座(37)固定连接,且另一部分所述固定支架(11)间隔设置在所述滑橇主体(10)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橇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支撑机构(20)包括:气缸(21)、第三安装座(22)和至少两个定位支撑组件(23),所述第三安装座(22)设置于所述滑橇主体(10)上,所述气缸(21)设置于所述第三安装座(22)上,所述气缸(21)的一端与所述通气组件(32)连通,在所述通气组件(32)与所述升降组件(31)连通时,所述气缸(21)驱动至少一个所述定位支撑组件(23)进行翻转。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滑橇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支撑组件(23)包括:支撑块(231)和限位块(232),所述限位块(232)设置于所述支撑块(231)朝向所述气缸(21)的一侧且与所述气缸(21)的至少部分相对设置,以在所述气源供给机构(30)对所述气缸(21)供气时,所述支撑块(231)和所述限位块(232)抵靠在所述气缸(21)上或所述支撑块(231)和所述限位块(232)进行翻转。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橇装置(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供气源、第一气路和第二气路,所述第一气路连接在所述定位支撑机构(20)和所述通气组件(32)之间,所述第二气路连接在所述升降组件(31)和所述供气源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橇装置(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传感器(40),所述传感器(40)设置于所述滑橇主体(10)上,以用于检测所述定位支撑机构(20)的翻转状态。
CN202320015430.5U 2023-01-04 2023-01-04 滑橇装置 Active CN2190307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15430.5U CN219030750U (zh) 2023-01-04 2023-01-04 滑橇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15430.5U CN219030750U (zh) 2023-01-04 2023-01-04 滑橇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30750U true CN219030750U (zh) 2023-05-16

Family

ID=863126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015430.5U Active CN219030750U (zh) 2023-01-04 2023-01-04 滑橇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3075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738022A (en) Vehicle assembling-and-feeding system
CN113941854B (zh) 一种汽车锁体执行器自动组装生产线
CN219030750U (zh) 滑橇装置
JPH04343631A (ja) 部品の組付け装置
CN110626718B (zh) 线体设备及线体模组
CN111590300B (zh) 全自动外球面球轴承防松动球装配机
CN211763771U (zh) 自动保压设备
CN210818252U (zh) 一种用于向治具安装孔填装入磁铁的填装装置
CN111341952A (zh) 电池盖帽组装机
CN113275211B (zh) 一种汽车车灯装配装置
CN213764756U (zh) 一种轴承装配机
CN217413057U (zh) 一种勺盖自动装配机
CN215903020U (zh) 滑轨自动组装机
JPH0985549A (ja) 抜け止め部材組付け機能付圧入機およびこの圧入機による同組付け方法
CN112536583A (zh) 一种轴承装配机
CN111590320A (zh) 一种燃油泵磁系统出油座组合件装配装置及装配方法
CN205810992U (zh) 一种免维护铅酸蓄电池安全帽自动组装机
CN220739919U (zh) 一种用于汽车天窗支架的点焊系统
CN116812532B (zh) 一种顶升旋转装置
CN220299621U (zh) 一种自动ccd检测设备
CN215880516U (zh) 一种车厢焊接合拼机构
JP2000107960A (ja) シャトルコンベアと、シャトルコンベアを用いたボルト仮置き用設備
CN215091504U (zh) 压缩机上盖焊接机的氮气输送结构
CN220011289U (zh) 板状检材搬运定位装置
CN113155429B (zh) 用于无人驾驶矿车的工件检测翻转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