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51023U - A柱内板和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A柱内板和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751023U
CN218751023U CN202223284781.0U CN202223284781U CN218751023U CN 218751023 U CN218751023 U CN 218751023U CN 202223284781 U CN202223284781 U CN 202223284781U CN 218751023 U CN218751023 U CN 2187510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inner panel
flanging
pillar
po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28478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靳豹
孙福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284781.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7510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7510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75102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A柱内板和具有其的车辆,A柱内板由上向下依次包括:A柱上段内板、A柱中段内板和A柱下段内板;A柱上段内板一体成型包括水平板、倾斜板和顶盖前横梁连接板,水平板沿前后方向延伸,倾斜板的后端与水平板的前端固定连接,倾斜板的前端朝向前下方倾斜,顶盖前横梁连接板沿左右方向延伸以与顶盖前横梁固定连接。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A柱内板,通过对A柱内板进行分体式设计,从而有效提高了A柱内板整体的弯扭刚度,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能;通过对A柱上段内板、A柱中段内板和A柱下段内板之间进行差异化的结构设计,可以有效防止A柱内板各板件之间发生共振,从而降低A柱内板整体的振动灵敏度,提高整车的NVH性能。

Description

A柱内板和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A柱内板和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汽车A柱结构是重要的支撑和受力件,由于A柱靠近前轮,路面激励很容易通过车轮→悬架→车身→A柱的路径传递至车内,若A柱的局部刚度和模态较弱,与路面激励频率相近,很容易和外部激励共振,继而放大激励,导致车内轰鸣或仪表震颤,影响乘客体验,同时,A柱上段内板与顶盖前横梁处有连接,若连接的强度和刚度不足,会导致A柱的刚度下降,导致整车的扭转刚度降低,门框变形量也会相应变大,增加了密封条异响风险;现有车辆A柱内板刚度和模态较低,虽有加强,但加强的刚度和提升的模态有限,无法满足车辆市场的竞争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在于提出一种A柱内板,其可以有效提高整车的扭转刚度,提高整车的安全性能,同时,还可以提高车内静谧度和舒适度,提高整车的NVH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A柱内板由上向下依次包括:A柱上段内板、A柱中段内板和A柱下段内板;A柱上段内板一体成型包括水平板、倾斜板和顶盖前横梁连接板,水平板沿前后方向延伸,倾斜板的后端与水平板的前端固定连接,倾斜板的前端朝向前下方倾斜,顶盖前横梁连接板沿左右方向延伸以与顶盖前横梁固定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A柱内板,通过对A柱内板进行分体式设计,从而有效提高了A柱内板整体的弯扭刚度,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能;通过对A柱上段内板、A柱中段内板和A柱下段内板之间进行差异化的结构设计,可以有效防止A柱内板各板件之间发生共振,从而降低A柱内板整体的振动灵敏度,提高了车内静谧度和舒适度,提高整车的NVH性能,提高车内人员的乘车舒适度。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A柱内板,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顶盖前横梁连接板包括:连接板本体、前侧翻边和后侧翻边,所述连接板本体沿左右方向延伸,所述前侧翻边和所述后侧翻边分别位于所述连接板本体的前后两侧,所述顶盖前横梁的前后两侧分别具有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所述前侧翻边与所述第一翻边固定连接,所述后侧翻边与所述第二翻边固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顶盖前横梁连接板还包括前侧过渡板和后侧过渡板,所述前侧过渡板连接在所述前侧翻边和所述连接板本体之间,所述后侧过渡板连接在所述后侧翻边和所述连接板本体之间,其中,所述前侧过渡板和所述后侧过渡板均向上翻折延伸,且在上下方向上,所述前侧过渡板的高度小于所述后侧过渡板的高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水平板、所述倾斜板和所述顶盖前横梁连接板之间构造出交汇区,所述交汇区内设置有焊钳过孔、遮阳板安装过孔和天窗滴水管过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顶盖前横梁连接板的一端连接在所述水平板和所述倾斜板的交界处,另一端沿左右方向延伸以与所述顶盖前横梁固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A柱中段内板的前侧由上向下依次与空气室板、前围板和前围左下加强板固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A柱中段内板的后侧具有中后翻边,所述中后翻边的下方设置有第一豁口,所述第一豁口将所述中后翻边分隔为中后翻边本体和中后翻边焊接块;所述A柱下段内板的后侧具有下后翻边,所述下后翻边的下方设置有第二豁口,所述第二豁口将所述下后翻边分隔为下后翻边本体和下后翻边焊接块;其中,所述下后翻边焊接块配合在所述第一豁口内,所述中后翻边焊接块配合在所述第二豁口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A柱中段内板的上端设置有加强板,下端设置有支撑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板上固定有凸焊螺母,所述A柱下段内板的上端通过螺栓与所述凸焊螺母的配合以固定在所述A柱中段内板的下端。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实施例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A柱内板;通过设置上述A柱内板,可以有效提高整车的扭转刚度,提高整车的安全性能,同时,还可以提高车内静谧度和舒适度,提高整车的NVH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A柱内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A柱内板的背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A柱内板的A柱上段内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A柱内板的A柱上段内板的背视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A柱内板的A柱中段内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A柱内板的A柱中段内板的背视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A柱内板的A柱下段内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A柱内板的A柱下段内板的背视图。
附图标记:
100、A柱内板;
1、A柱上段内板;11、水平板;12、倾斜板;13、顶盖前横梁连接板;101、连接板本体;102、前侧翻边;103、后侧翻边;104、前侧过渡板;105、后侧过渡板;
2、A柱中段内板;21、中后翻边;22、加强板;23、支撑板;201、第一豁口;202、中后翻边本体;203、中后翻边焊接块;204、凸焊螺母;
3、A柱下段内板;31、下后翻边;301、第二豁口;302、下后翻边本体;303、下后翻边焊接块;
4、焊钳过孔;5、遮阳板安装过孔;6、天窗滴水管过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8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A柱内板100。
如图1至图8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A柱内板100,由上向下依次包括:A柱上段内板1、A柱中段内板2和A柱下段内板3;A柱上段内板1一体成型包括:水平板11、倾斜板12和顶盖前横梁连接板13,水平板11沿前后方向(例如图1所示的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倾斜板12的后端与水平板11的前端固定连接,倾斜板12的前端朝向前下方(例如图1所示的车身上下、前后方向)倾斜,顶盖前横梁连接板13沿左右方向(例如图1所示的车身左右方向)延伸以与顶盖前横梁固定连接。在本实施例中,A柱内板100采用的是分体式结构设计,这样的设计,能够避免因A柱整体板件过长而导致的弯扭刚度下降的风险,且通过设置A柱中段内板2将A柱上段内板1和A柱下段内板3紧密连接起来,有效提高了A柱整体的弯扭刚度。
进一步地,顶盖前横梁连接板13的设置可以有效提高A柱上段内板1与顶盖前横梁之间的连接强度和刚度,提高整车的安全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图1所示,A柱上段内板1、A柱中段内板2和A柱下段内板3之间进行了差异化的结构设计,使A柱上段内板1、A柱中段内板2和A柱下段内板3之间的高宽比均有所不同,A柱上段内板1的高宽比可以设置为0.62,A柱中段内板2的高宽比可以设置为0.73,A柱下段内板3的高宽比可以设置为0.83,这样,可以防止各相邻板件之间因模态频率吻合而引起的共振的发生,且A柱上段内板1、A柱中段内板2和A柱下段内板3之间的高宽比的差值均在0.1及以上,这能够有效防止A柱内板100各板件之间发生共振,从而降低A柱内板100整体的振动灵敏度,提高整车的NVH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A柱内板100,通过对A柱内板100进行分体式设计,从而有效提高了A柱内板100整体的弯扭刚度,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能;通过对A柱上段内板1、A柱中段内板2和A柱下段内板3之间进行差异化的结构设计,可以有效防止A柱内板100各板件之间发生共振,从而降低A柱内板100整体的振动灵敏度,提高了车内静谧度和舒适度,提高整车的NVH性能,提高车内人员的乘车舒适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8所示,顶盖前横梁连接板13可以包括:连接板本体101、前侧翻边102和后侧翻边103,连接板本体101沿左右方向(例如图1所示的车身左右方向)延伸,前侧翻边102和后侧翻边103分别位于连接板本体101的前后(例如图1所示的车身前后方向)两侧,顶盖前横梁的前后两侧分别具有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前侧翻边102与第一翻边固定连接,后侧翻边103与第二翻边固定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前侧翻边102和后侧翻边103均朝远离连接板本体101的方向延伸,这样可以增大前侧翻边102和后侧翻边103的面积,一方面方便前侧翻边102和后侧翻边103分别与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进行固定连接,另一方面可以使前侧翻边102和后侧翻边103与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牢固,连接强度和刚度得到提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8所示,顶盖前横梁连接板13还可以包括:前侧过渡板104和后侧过渡板105,前侧过渡板104连接在前侧翻边102和连接板本体101之间,后侧过渡板105连接在后侧翻边103和连接板本体101之间,其中,前侧过渡板104和后侧过渡板105均向上翻折延伸,且在上下方向上,前侧过渡板104的高度小于后侧过渡板105的高度。在本具体实施例中,前侧过渡板104和后侧过渡板105的设置使得顶盖前横梁连接板13整体呈阶梯弯折的结构设计,这样,可以提高连接板本体101的弯扭刚度,另外,由于后侧过渡板105的高度大于前侧过渡板104的高度,使得顶盖前横梁连接板13在车身左右方向上的截面上呈前窄后宽的三角形结构设计,这样的设计更利于车身前端造型的设计,能够有效降低顶盖前横梁处的风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8所示,水平板11、倾斜板12和顶盖前横梁连接板13之间构造出交汇区,交汇区内设置有焊钳过孔4、遮阳板安装过孔5和天窗滴水管过孔6。在本实施例中,在交汇区内设置焊钳过孔4、遮阳板安装过孔5和天窗滴水管过孔6,不仅可以有效防止交汇区处产生应力集中,且可以满足生产工艺需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8所示,顶盖前横梁连接板13的一端连接在水平板11和倾斜板12的交界处,另一端沿左右方向延伸以与顶盖前横梁固定连接。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顶盖前横梁连接板13设置在水平板11和倾斜板12的交界处,可以对A柱上段内板1与顶盖前横梁之间的连接部分进行加强,提高连接部分的连接刚度和强度,使得A柱上段内板1与顶盖前横梁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固,从而降低门框变形的可能性,减少密封条异响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图1至图8所示,A柱上段内板1与顶盖前横梁连接板13一体成型,可以有效提高A柱内板100整体的扭转刚度;顶盖前横梁连接板13沿车身左右方向延伸的设计,使得其与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水平板11和沿车身上下方向延伸的倾斜板12形成类似坐标轴的立体结构,这样的立体三维结构设计能够有效提高A柱上段内板1与顶盖前横梁之间的连接刚度,有效减少加速过程中的轰鸣现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8所示,A柱中段内板2的前侧由上向下依次与空气室板、前围板和前围左下加强板固定连接。在本实施例中,A柱中段内板2整体呈梯形结构设计,有较强的稳定支撑能力;A柱中段内板2与前围总成进行了紧密可靠的连接,有效增加了A柱区域整体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8所示,A柱中段内板2的后侧(例如图1所示的车身的前后方向)具有中后翻边21,中后翻边21的下方设置有第一豁口201,第一豁口201将中后翻边21分隔为中后翻边本体202和中后翻边焊接块203,这样,A柱中段内板2可以通过中后翻边焊接块203与A柱外板和A柱加强板进行三层焊接,有效提高A柱整体的结构强度和刚度。
进一步地,A柱下段内板3的后侧具有下后翻边31,下后翻边31的下方设置有第二豁口301,第二豁口301将下后翻边31分隔为下后翻边本体302和下后翻边焊接块303,这样,A柱下段内板3可以通过下后翻边焊接块303与A柱外板和A柱加强板进行三层焊接,进一步提高A柱整体的结构强度和刚度。
另外,下后翻边焊接块303配合在第一豁口201内,中后翻边焊接块203配合在第二豁口301内。这样的设计,可以保证下后翻边焊接块303和中后翻边焊接块203不会发生重叠,避免使下后翻边焊接块303、中后翻边焊接块203、A柱外板和A柱加强板四者焊接在一起,防止产生虚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8所示,A柱中段内板2的上端设置有加强板22,下端设置有支撑板23。在本实施例中,A柱中段内板2的上端设置的加强板22用于与A柱上段内板1进行连接,可以加强A柱中段内板2和A柱上段内板1之间的连接强度和刚度;A柱中段内板2的下端设置的支撑板23用于与A柱下段内板3进行连接,可以提高A柱中段内板2和A柱下段内板3之间的连接强度和刚度,还可以提高A柱内板100整体的支撑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8所示,支撑板23上固定有凸焊螺母204,A柱下段内板3的上端通过螺栓与凸焊螺母204的配合以固定在A柱中段内板2的下端。在本具体实施例中,支撑板23上凸焊螺母204的设置,可以使A柱中段内板2与A柱下段内板3之间的固定连接更加方便。
在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图1至图8所示,A柱下段内板3整体为平行四边形的构造,且其与前围下加强板、前围下板、前地板和门槛梁均进行连接,有效提高了A柱内板100整体的连接稳定性。
下面参考图1至图8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A柱内板100。
具体地,如图1至图8所示,A柱内板100由上向下依次包括:A柱上段内板1、A柱中段内板2和A柱下段内板3;在本具体实施例中,A柱上段内板1一体成型包括水平板11、倾斜板12和顶盖前横梁连接板13,水平板11沿前后方向延伸,倾斜板12的后端与水平板11的前端固定连接,倾斜板12的前端朝向前下方倾斜,顶盖前横梁连接板13沿左右方向延伸以与顶盖前横梁固定连接;顶盖前横梁连接板13包括:连接板本体101、前侧翻边102、后侧翻边103、前侧过渡板104和后侧过渡板105,连接板本体101沿左右方向延伸,前侧翻边102和后侧翻边103分别位于连接板本体101的前后两侧,顶盖前横梁的前后两侧分别具有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前侧翻边102与第一翻边固定连接,后侧翻边103与第二翻边固定连接;前侧过渡板104连接在前侧翻边102和连接板本体101之间,后侧过渡板105连接在后侧翻边103和连接板本体101之间,其中,前侧过渡板104和后侧过渡板105均向上翻折延伸,且在上下方向上,前侧过渡板104的高度小于后侧过渡板105的高度。
进一步地,水平板11、倾斜板12和顶盖前横梁连接板13之间构造出交汇区,交汇区内设置有焊钳过孔4、遮阳板安装过孔5和天窗滴水管过孔6;顶盖前横梁连接板13的一端连接在水平板11和倾斜板12的交界处,另一端沿左右方向延伸以与顶盖前横梁固定连接;A柱中段内板的前侧由上向下依次与空气室板、前围板和前围左下加强板固定连接;A柱中段内板2的后侧具有中后翻边21,中后翻边21的下方设置有第一豁口201,第一豁口201将中后翻边21分隔为中后翻边本体202和中后翻边焊接块203;A柱下段内板3的后侧具有下后翻边31,下后翻边31的下方设置有第二豁口301,第二豁口301将下后翻边31分隔为下后翻边本体302和下后翻边焊接块303;其中,下后翻边焊接块303配合在第一豁口201内,中后翻边焊接块203配合在第二豁口301内。
另外,A柱中段内板2的上端设置有加强板22,下端设置有支撑板23;支撑板23上固定有凸焊螺母204,A柱下段内板3的上端通过螺栓与凸焊螺母204的配合以固定在A柱中段内板2的下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A柱内板100,通过对A柱内板100进行分体式设计,从而有效提高了A柱内板100整体的弯扭刚度,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能;通过对A柱上段内板1、A柱中段内板2和A柱下段内板3之间进行差异化的结构设计,可以有效防止A柱内板100各板件之间发生共振,从而降低A柱内板100整体的振动灵敏度,提高了车内静谧度和舒适度,提高整车的NVH性能,提高车内人员的乘车舒适度。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实施例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A柱内板100;通过设置上述A柱内板100,可以有效提高整车的扭转刚度,提高整车的安全性能,同时,还可以提高车内静谧度和舒适度,提高整车的NVH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A柱内板100和车辆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A柱内板,其特征在于,由上向下依次包括:A柱上段内板(1)、A柱中段内板(2)和A柱下段内板(3),其中,所述A柱上段内板(1)一体成型包括水平板(11)、倾斜板(12)和顶盖前横梁连接板(13),所述水平板(11)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倾斜板(12)的后端与所述水平板(11)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倾斜板(12)的前端朝向前下方倾斜,所述顶盖前横梁连接板(13)沿左右方向延伸以与顶盖前横梁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A柱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前横梁连接板(13)包括:
连接板本体(101)、前侧翻边(102)和后侧翻边(103),所述连接板本体(101)沿左右方向延伸,所述前侧翻边(102)和所述后侧翻边(103)分别位于所述连接板本体(101)的前后两侧,所述顶盖前横梁的前后两侧分别具有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所述前侧翻边(102)与所述第一翻边固定连接,所述后侧翻边(103)与所述第二翻边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A柱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前横梁连接板(13)还包括前侧过渡板(104)和后侧过渡板(105),所述前侧过渡板(104)连接在所述前侧翻边(102)和所述连接板本体(101)之间,所述后侧过渡板(105)连接在所述后侧翻边(103)和所述连接板本体(101)之间,其中,所述前侧过渡板(104)和所述后侧过渡板(105)均向上翻折延伸,且在上下方向上,所述前侧过渡板(104)的高度小于所述后侧过渡板(105)的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A柱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板(11)、所述倾斜板(12)和所述顶盖前横梁连接板(13)之间构造出交汇区,所述交汇区内设置有焊钳过孔(4)、遮阳板安装过孔(5)和天窗滴水管过孔(6)。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A柱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前横梁连接板(13)的一端连接在所述水平板(11)和所述倾斜板(12)的交界处,另一端沿左右方向延伸以与所述顶盖前横梁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A柱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A柱中段内板(2)的前侧由上向下依次与空气室板、前围板和前围左下加强板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A柱内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A柱中段内板(2)的后侧具有中后翻边(21),所述中后翻边(21)的下方设置有第一豁口(201),所述第一豁口(201)将所述中后翻边(21)分隔为中后翻边本体(202)和中后翻边焊接块(203);
所述A柱下段内板(3)的后侧具有下后翻边(31),所述下后翻边(31)的下方设置有第二豁口(301),所述第二豁口(301)将所述下后翻边(31)分隔为下后翻边本体(302)和下后翻边焊接块(303);其中,
所述下后翻边焊接块(303)配合在所述第一豁口(201)内,所述中后翻边焊接块(203)配合在所述第二豁口(301)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A柱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A柱中段内板(2)的上端设置有加强板(22),下端设置有支撑板(23)。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A柱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23)上固定有凸焊螺母(204),所述A柱下段内板(3)的上端通过螺栓与所述凸焊螺母(204)的配合以固定在所述A柱中段内板(2)的下端。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A柱内板。
CN202223284781.0U 2022-12-07 2022-12-07 A柱内板和具有其的车辆 Active CN2187510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84781.0U CN218751023U (zh) 2022-12-07 2022-12-07 A柱内板和具有其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84781.0U CN218751023U (zh) 2022-12-07 2022-12-07 A柱内板和具有其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751023U true CN218751023U (zh) 2023-03-28

Family

ID=856807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284781.0U Active CN218751023U (zh) 2022-12-07 2022-12-07 A柱内板和具有其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75102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364088U (zh) 一种电动汽车前地板总成
US6561563B2 (en) Front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 bodies
CN218751023U (zh) A柱内板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2073685U (zh) 一种ccb安装支架
CN218505982U (zh) 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
CN210063130U (zh) 一体式侧围内板
CN209757272U (zh) 车身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8229147U (zh) 汽车门环结构及汽车
CN104176130B (zh) 车辆的转向支撑构件的支撑结构
CN211252286U (zh) 一种三排座椅横梁总成
CN217554025U (zh) 仪表板管梁安装板及汽车
KR20220118169A (ko) 차량용 쿼터부 결합 구조
CN217396643U (zh) 车身侧窗内板、车身侧围内板后段总成和车辆
CN217893016U (zh) D柱加强结构以及车辆
CN219948369U (zh) 用于车辆的侧围上接头和车辆
CN212473657U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20130212U (zh) 充电口支架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9728332U (zh) 车身侧部结构及车辆
CN220948191U (zh) 车身后围结构及车辆
CN217575365U (zh) 汽车车身与汽车
CN219115582U (zh) 一种车体以及车辆
CN218949329U (zh) 后副车架安装结构及车辆
CN217864376U (zh) 一种仪表板横梁前端与车身之间的安装结构
CN217100188U (zh) 车身前部结构
CN217227712U (zh) 车辆仪表管梁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