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49329U - 后副车架安装结构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后副车架安装结构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49329U
CN218949329U CN202320084827.XU CN202320084827U CN218949329U CN 218949329 U CN218949329 U CN 218949329U CN 202320084827 U CN202320084827 U CN 202320084827U CN 218949329 U CN218949329 U CN 2189493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rear cross
connecting portion
mounting
mounting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084827.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开军
周陈旭
蒋连轴
陆传飞
宋亚东
李天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Yizhen Automobil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Yizhen Automobil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Yizhen Automobil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084827.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4932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493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4932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后副车架安装结构及车辆。包括后横梁、后纵梁、后横梁连接板以及安装板,后横梁连接板两端分别连接后纵梁及后横梁,安装板包括安装板主体及设置于安装板主体的连接部,连接部与后纵梁及后横梁连接板连接。有效的满足了后副车架安装点未设置在后纵梁内部时的刚度、耐久及安全等性能要求。

Description

后副车架安装结构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交通工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后副车架安装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后副车架作为汽车底盘结构的关键零部件,可以作为支撑车桥、悬挂等底盘结构部件的重要载体,可以显著提升驾驶操作性、安全性及舒适性等整车性能。而车身上的后副车架安装结构,更是整车设计中的关键一环,其结构性能直接关系到整车后副车架的耐久、安全、NVH等性能。一般后副车架安装点布置在后地板左右纵梁内部,通过纵梁自身的结构优势,后副车架安装点可以很容易的设计通用化结构来满足刚度及耐久的性能要求。当后副车架安装点由于结构限制未布置在纵梁内部时,其结构的刚度与耐久性及安全性能等性能面临很大的挑战。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后副车架安装结构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具有较佳结构刚度的后副车架安装结构及车辆。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后副车架安装结构,包括后横梁、后纵梁、后横梁连接板以及安装板;所述后横梁连接板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后纵梁及所述后横梁;所述安装板包括安装板主体及设置于安装板主体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后纵梁及所述后横梁连接板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板主体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一板面以及自第一板面两个邻边分别向下延伸的第二板面及第三板面;所述第一板面上设置有安装管。
进一步地,所述后横梁连接板包括主板部以及自主板部一侧向上延伸的侧板部;所述后纵梁包括平板部及自平板部一侧向上延伸的侧壁;所述第一板面与所述主板部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板面与所述侧板部相对设置,所述第三板面与所述侧壁相对设置,共同形成安装腔。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包括自所述第一板面一侧向上弯折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后纵梁连接;所述连接部包括自所述第三板面的下侧水平延伸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后横梁连接板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包括自所述第一板面前侧竖直延伸的第三连接部及自所述第三板面前侧竖直延伸第四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及第四连接部与所述后横梁连接板连接;所述连接部包括自所述第二板面竖直向下延伸的第五连接部,所述第五连接部与所述后横梁连接板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后横梁连接板上设置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与所述后横梁连接板贴合;所述加强板与所述后横梁、后纵梁及所述安装板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板面设置有固定孔,所述安装管的上部与所述固定孔固定;所述安装管底部通过所述加强板与所述后横梁连接板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板面设有与所述第二板面重叠的搭接板;所述搭接板与所述第二板面焊接。
进一步地,所述后纵梁设置有后纵梁加强板;所述后纵梁加强板与所述连接部共同夹持所述侧壁并相互焊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通过连接部与后纵梁及后横梁连接板的连接,有效的满足了后副车架安装点未设置在后纵梁内部时的刚度、耐久及安全等性能。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说明书。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说明书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说明书的原理。
图1是本申请后副车架安装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本申请后副车架安装结构的俯视图。
图3是本申请安装板的立体图。
图4是沿图2中C-C线的截面图。
图5是沿图2中A-A线的截面图。
附图标号说明:后横梁、10、主板部、11;侧板部、12;后纵梁、20;平板部、21;侧壁、22;后纵梁加强板、23;后横梁连接板、30;主板部、31;侧板部、32;下侧板、33;安装板、40;安装板主体、41;第一板面、411;第二板面、412;第三板面、413;搭接板、414;固定孔、415;连接部、42;第一连接部、421;第二连接部、422;第三连接部、423;第四连接部、424;第五连接部、425;安装腔、47;加强板、50;安装管、60。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说明书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说明书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说明书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说明书。在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说明书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说明书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
接下来对本说明书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及图2所示,本申请后副车架安装结构包括后横梁10、后纵梁20、后横梁连接板30以及安装板40。后横梁连接板30两端分别连接后纵梁20及后横梁10。安装板40设置于后纵梁20与后横梁连接板30的连接处。
后横梁10包括水平的主板部11以及自主板部11一侧向上延伸的侧板部12。后纵梁20包括平板部21及自平板部21一侧向上延伸的侧壁22。后横梁10的主板部11与后纵梁20的平板部21呈垂直设置。
后横梁连接板30包括水平的主板部31以及自主板部31一侧向上延伸的侧板部32。后横梁连接板30还包括自主板部31远离侧板部32的一侧向下延伸的下侧板33。
后横梁连接板30一端的主板部31与侧板部32分别与后横梁10的主板部11以及侧板部12焊接。后横梁连接板30靠近后纵梁20一端的主板部31与平板部21底面重叠并与平板部21的底面焊接,后横梁连接板30的侧板部32与后纵梁20的侧壁22焊接。
优选地,后横梁10与后横梁连接板30采用1.8mm/HC420/780DPD的高强度材质;后纵梁20采用2.2mm/Usibor/1500P的热成型材质。
如图3所示,安装板40包括安装板主体41以及设置于安装板主体41的连接部42,安装板40通过连接部42与后纵梁20及后横梁连接板30连接。
安装板主体41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一板面411。第一板面411的后侧向下延伸形成第二板面412。第一板面411的远离后纵梁20侧向下延伸形成第三板面413。第三板面413设有与第二板面412重叠的搭接板414,搭接板414与第二板面412焊接。
如图1至图5所示,连接部42包括自第一板面411一侧向上弯折的第一连接部421,第一连接部421与后纵梁20的侧壁22连接。连接部42还包括自第三板面413的下侧向远离安装板40方向水平延伸的第二连接部422,第二连接部422与后横梁连接板30的主板部31连接。
连接部42包括自第一板面411前侧竖直向上延伸的第三连接部423及自第三板面413前侧竖直延伸第四连接部424。第三连接部423及第四连接部424与后横梁连接板30的侧板部32连接。连接部42还包括自第二板面412竖直向下延伸的第五连接部425,第五连接部425与后横梁连接板30的下侧板33连接。
优选地,安装板40采用2.4mm/HC340/590DPD的高强度材质。
安装板40与后纵梁20及后横梁连接板30连接时,第一板面411与后横梁连接板30的主板部31相对设置,第二板面412与后横梁连接板30的侧板部32相对设置,第三板面413与后纵梁20的侧壁22相对设置,共同形成安装腔47。该安装腔47可以有效的分散安装板所承受的运动扭矩,增加了后副车架安装结构的耐久及安全性能。
后横梁连接板30上设置有加强板50,加强板50与后横梁连接板30的主板部31及侧板部32贴合。后横梁连接板30与后横梁10、后纵梁20焊接时,加强板50也一同参与焊接。第二连接部422、第三连接部423以及第四连接部424通过加强板50与后横梁连接板30焊接在一起。
安装板40的第一板面411设置有安装管60,第一板面411设置有固定孔415。安装管60的上部与所述固定孔415固定。安装管60底部通过加强板50与后横梁连接板30焊接在一起。
本申请加强板50的设置既加强了后横梁10、后纵梁20以及后横梁连接板30之间的连接强度,又加强了安装板40及安装管60的固定强度。提高了后副车架安装结构的耐久及安全性能。
后纵梁20设置有后纵梁加强板23。后纵梁加强板23与第一连接部421共同夹持侧壁22,三者焊接在一起。后纵梁加强板23的设置既加强了后纵梁20本身的结构强度,又加强了第一连接部421与后纵梁20的连接强度。
本申请后副车架安装结构中后横梁10及后纵梁20间通过后横梁连接板30以及加强板50连接。后横梁10、后纵梁20及后横梁连接板30构成T形结构,为安装板40提供了高性能的载体。
本申请安装板40采用多点固定的笼状结构形式。通过第一连接部421与第二连接部422分别与后纵梁20及后横梁连接板30连接,以及安装板40与后横梁连接板30及后纵梁20形成的腔体结构,分散左右方向上的作用力。通过第三连接部423及第四连接部424与后横梁连接板30侧板部32的连接,以及通过第五连接部425与后横梁连接板30主板部31后端的连接,来分散前后方向上的作用力。通过安装管60与加强板50及后横梁连接板30的连接,及安装板40自身连接部42的固定,承受上下方向上的作用力。
本申请通过安装板主体41的腔体结构以及连接部42构成的笼式结构,满足了后副车架安装点未设置在后纵梁20内部时所需的强度、刚度、耐久及安全等性能要求。同时为后副车架安装结构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车辆,车辆包括上述后副车架安装结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整车属性目标,对后横梁10、后纵梁20、后横梁连接板30、安装板40及加强板50截面或材料料厚进行任何形式的变形优化。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非对本申请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申请已以较佳实施方式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方式,但凡是未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申请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方式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后副车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后横梁(10)、后纵梁(20)、后横梁连接板(30)以及安装板(40);所述后横梁连接板(30)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后纵梁(20)及所述后横梁(10);所述安装板(40)包括安装板主体(41)及设置于安装板主体(41)的连接部(42);所述连接部(42)与所述后纵梁(20)及所述后横梁连接板(30)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副车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主体(41)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一板面(411)以及自第一板面(411)两个邻边分别向下延伸的第二板面(412)及第三板面(413);所述第一板面(411)上设置有安装管(6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副车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横梁连接板(30)包括主板部(31)以及自主板部(31)一侧向上延伸的侧板部(32);所述后纵梁(20)包括平板部(21)及自平板部(21)一侧向上延伸的侧壁(22);所述第一板面(411)与所述主板部(31)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板面(412)与所述侧板部(32)相对设置,所述第三板面(413)与所述侧壁(22)相对设置,共同形成安装腔(47)。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副车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42)包括自所述第一板面(411)一侧向上弯折的第一连接部(421),所述第一连接部(421)与所述后纵梁(20)连接;所述连接部(42)包括自所述第三板面(413)的下侧水平延伸的第二连接部(422),所述第二连接部(422)与所述后横梁连接板(30)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副车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42)包括自所述第一板面(411)前侧竖直延伸的第三连接部(423)及自所述第三板面(413)前侧竖直延伸第四连接部(424),所述第三连接部(423)及第四连接部(424)与所述后横梁连接板(30)连接;所述连接部(42)包括自所述第二板面(412)竖直向下延伸的第五连接部(425),所述第五连接部(425)与所述后横梁连接板(30)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副车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横梁连接板(30)上设置有加强板(50),所述加强板(50)与所述后横梁连接板(30)贴合;所述加强板(50)与所述后横梁(10)、后纵梁(20)及所述安装板(40)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后副车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面(411)设置有固定孔(415),所述安装管(60)的上部与所述固定孔(415)固定;所述安装管(60)底部通过所述加强板(50)与所述后横梁连接板(30)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副车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板面(413)设有与所述第二板面(412)重叠的搭接板(414);所述搭接板(414)与所述第二板面(412)焊接。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副车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纵梁(20)设置有后纵梁加强板(23);所述后纵梁加强板(23)与所述连接部(42)共同夹持所述侧壁(22)并相互焊接。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安装结构。
CN202320084827.XU 2023-01-29 2023-01-29 后副车架安装结构及车辆 Active CN2189493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84827.XU CN218949329U (zh) 2023-01-29 2023-01-29 后副车架安装结构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84827.XU CN218949329U (zh) 2023-01-29 2023-01-29 后副车架安装结构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49329U true CN218949329U (zh) 2023-05-02

Family

ID=861403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084827.XU Active CN218949329U (zh) 2023-01-29 2023-01-29 后副车架安装结构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4932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49537B (zh) 前副车架结构
US8814248B2 (en) Motor vehicle body with reinforcing structure
US20100187800A1 (en) Reinforcement Member for Directly Jointed Tubular Components
US20120119542A1 (en) Car body with reinforcing structure
JPS5889475A (ja) 自動車の前後方向強度部材
CN111746648B (zh) 车辆用副车架
CN108454702B (zh) 车辆的侧部车体构造
JPH11348826A (ja) 車体構造
CN112455542A (zh) 车辆用副车架
KR102554931B1 (ko) 차량의 리어 쿼터부 보강구조
CN218949329U (zh) 后副车架安装结构及车辆
CN209956066U (zh) 一种高强度后副车架总成
JP3591508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5813088B2 (ja) 車体構造
JP5689489B2 (ja) 車体後部構造
JP2012236480A (ja) 車両後部構造
JPH11192977A (ja) 自動車の車体フレーム補強構造
JP2000219163A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2000095148A (ja)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CN220785912U (zh) 一种车身横梁及车辆
CN218367992U (zh) 一种前副车架结构
CN115257959B (zh) 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
CN216994496U (zh) 车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15042864B (zh) 一种汽车前副车架连接结构
CN219447147U (zh) 中地板组件、地板总成以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