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367992U - 一种前副车架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前副车架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367992U
CN218367992U CN202222247061.0U CN202222247061U CN218367992U CN 218367992 U CN218367992 U CN 218367992U CN 202222247061 U CN202222247061 U CN 202222247061U CN 218367992 U CN218367992 U CN 21836799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ngitudinal beam
welded
swing arm
bracket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24706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培
魏明坤
陈宋兵
王海燕
孙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ep Blue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Changan New Energy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Changan New Energy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Changan New Energy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247061.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36799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3679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36799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30/00Transportation of goods or passengers via railways, e.g. energy recovery or reducing air resistance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前副车架结构,包括前副车架本体和多个焊接在前副车架本体上的安装支架;前副车架本体包括均为管梁的前横梁、后横梁、左纵梁和右纵梁,左纵梁的前端与前横梁的左部焊接,右纵梁的前端与前横梁的右部焊接,后横梁的左端与左纵梁的后部焊接,后横梁的右端与右纵梁的后部焊接,左纵梁的前部设置有第一溃缩凹槽,右纵梁的前部设置有第二溃缩凹槽。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前副车架结构能够满足前副车架的功能需求,且简化了结构,减轻了重量,减少了焊接工序和焊接量,有利于控制焊接变形,有利于提升结构精度,有利于降低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前副车架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具体涉及一种前副车架结构。
背景技术
前副车架总成是汽车悬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作用在于将摆臂、稳定杆、转向器和悬置等零部件进行模块化集成,便于总成装配。前副车架总成还需具备以下功能:隔绝从轮胎传递来的路面振动;汽车发生正碰时,前副车架总成溃缩吸收能量,保护主副驾人员的安全。
在现有技术中,前副车架总成通常由多个钣金冲压成型件拼焊而成,例如申请号为CN201820248467.1的专利申请、申请号为CN201821165148.0的专利申请以及申请号为CN201820763050.9的专利申请中公开的前副车架总成均采用多个钣金冲压成型件拼焊而成,这种由多个钣金冲压成型件拼焊而成的前副车架总成存在以下问题:钣金冲压成型件均为片状件,前副车架总成的片状件较多,片状件冲压成型精度难以保证,导致前副车架总成的结构精度难以保证;钣金冲压成型件之间大多需要较多的焊点或较长的焊缝实现固定连接,导致前副车架总成存在焊接工序多、焊缝较长和焊接热变形较大的问题;前副车架总成上的摆臂、悬置等安装支架结构强度较弱;前副车架总成采用多个钣金冲压成型件拼焊而成,导致前副车架总成存在结构复杂、重量较重和成本较高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前副车架结构,以减轻或消除至少一个上述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前副车架结构,包括前副车架本体和多个焊接在所述前副车架本体上的安装支架;所述前副车架本体包括均为管梁的前横梁、后横梁、左纵梁和右纵梁,所述左纵梁的前端与所述前横梁的左部焊接,所述右纵梁的前端与所述前横梁的右部焊接,所述后横梁的左端与所述左纵梁的后部焊接,所述后横梁的右端与所述右纵梁的后部焊接,所述左纵梁的前部设置有第一溃缩凹槽,所述右纵梁的前部设置有第二溃缩凹槽。
可选的,多个所述安装支架包括两个分别焊接在所述前横梁的两端的前安装支架;和/或多个所述安装支架包括三个分别焊接在所述前横梁的左部、所述前横梁的右部和所述后横梁的中部的悬置支架;和/或多个所述安装支架包括两个分别焊接在所述左纵梁的中部和所述右纵梁的中部的第一摆臂支架;和/或多个所述安装支架包括两个分别焊接在所述左纵梁的后部和所述右纵梁的后部的第二摆臂支架;和/或多个所述安装支架包括两个分别焊接在所述后横梁的左部和所述后横梁的右部的转向器支架;和/或多个所述安装支架包括两个分别焊接在所述左纵梁的后部和所述右纵梁的后部的稳定杆支架。
可选的,所述前安装支架的边缘设置有前安装支架加强翻边。
可选的,所述悬置支架包括呈U形的悬置支架主体,所述悬置支架主体的一侧的U形边缘与所述前副车架本体焊接,所述悬置支架主体的另外一侧的U形边缘设置有悬置支架加强翻边;所述悬置支架主体的两端均设置有与所述前副车架本体焊接的悬置支架搭接翻边;所述悬置支架的至少一个转角处设置有悬置支架加强筋。
可选的,所述第一摆臂支架包括呈U形的第一摆臂支架主体,所述第一摆臂支架主体的一侧的U形边缘与所述前副车架本体焊接,所述第一摆臂支架主体的另外一侧的U形边缘设置有第一摆臂支架加强翻边;所述第一摆臂支架主体的两端均设置有与所述前副车架本体焊接的第一摆臂支架搭接翻边;所述第一摆臂支架的至少一个转角处设置有第一摆臂支架加强筋。
可选的,所述第二摆臂支架为断面呈矩形的筒状支架,所述第二摆臂支架一端的边缘与所述前副车架本体焊接,所述第二摆臂支架另外一端的边缘设置有第二摆臂支架加强翻边。
可选的,多个所述安装支架包括两个分别焊接在所述左纵梁的后部和所述右纵梁的后部的第二摆臂支架;多个所述安装支架包括两个分别焊接在所述左纵梁的后部和所述右纵梁的后部的稳定杆支架;一个所述稳定杆支架焊接在所述左纵梁和焊接在所述左纵梁的后部的第二摆臂支架之间,另一个所述稳定杆支架焊接在所述右纵梁和焊接在所述右纵梁的后部的第二摆臂支架之间。
可选的,所述左纵梁的后端部和所述右纵梁的后端部设置有后安装衬管;所述后安装衬管的两端的端面上均设置有滚齿结构。
可选的,所述前横梁、所述后横梁、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均通过液压成型的方式制成。
可选的,所述左纵梁包括左纵梁主体段以及连接在所述左纵梁主体段前侧的第一倾斜段,所述第一倾斜段相对于所述左纵梁主体段向前上方倾斜,所述第一溃缩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一倾斜段和所述左纵梁主体段的连接处;所述右纵梁包括右纵梁主体段以及连接在所述右纵梁主体段前侧的第二倾斜段,所述第二倾斜段相对于所述右纵梁主体段向前上方倾斜,所述第二溃缩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二倾斜段和所述右纵梁主体段的连接处;所述第一溃缩凹槽和所述第二溃缩凹槽均为向下凹陷的凹槽。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前副车架结构能够满足前副车架的功能需求,且简化了结构,减轻了重量,减少了焊接工序和焊接量,有利于控制焊接变形,有利于提升结构精度,有利于降低成本,本实用新型还通过合理设置各安装支架的结构,提升了各安装支架的结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前副车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悬置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第一摆臂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第二摆臂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稳定杆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后安装衬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前安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前横梁;2—后横梁;3—左纵梁;4—右纵梁;5—前安装支架;6—悬置支架;7—第一摆臂支架;8—第二摆臂支架;9—稳定杆支架;10—后安装衬管;11—转向器支架;
101—竖向部;
301—第一倾斜段;302—第一溃缩凹槽;303—第一压扁部;
401—第二倾斜段;402—第二溃缩凹槽;403—第二压扁部;
501—前安装支架加强翻边;
601—悬置支架底板;602—悬置支架侧板;603—悬置支架搭接翻边;604—悬置支架加强筋;605—悬置支架加强翻边;
701—第一摆臂支架底板;702—第一摆臂支架侧板;703—第一摆臂支架搭接翻边;704—第一摆臂支架加强翻边;705—第一摆臂支架加强筋;
801—第二摆臂支架加强翻边;
901—稳定杆支架顶板;902—稳定杆支架侧板;903—稳定杆支架搭接翻边;904—稳定杆支架加强筋;
1001—滚齿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的一种前副车架结构,包括前副车架本体和多个焊接在前副车架本体上的安装支架;前副车架本体包括均为管梁的前横梁1、后横梁2、左纵梁3和右纵梁4,左纵梁3的前端与前横梁1的左部焊接,右纵梁4的前端与前横梁1的右部焊接,后横梁2的左端与左纵梁3的后部焊接,后横梁2的右端与右纵梁4的后部焊接,前横梁1、后横梁2、左纵梁3和右纵梁4围成矩形框状结构,左纵梁3的前部设置有第一溃缩凹槽302,右纵梁4的前部设置有第二溃缩凹槽402。
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利用前横梁1、后横梁2、左纵梁3和右纵梁4焊接成前副车架本体,前副车架本体为框状结构,能够提供稳固的支撑,减轻了前副车架结构重量,减少了前副车架结构焊接工序和焊接量,具有结构简单和成本低的优点,且在前副车架本体预留有充足布置空间;通过设置第一溃缩凹槽302和第二溃缩凹槽402能够在汽车发生碰撞时吸收前碰能量,保护主副驾驶安全;通过在前副车架本体上焊接多个安装支架,能够满足前副车架结构的安装和前副车架结构各附件的安装;也就是说,上述的前副车架结构能够满足前副车架功能需求,且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由多个钣金冲压成型件拼焊而成的前副车架总成而言,上述的前副车架结构简化了结构,减轻了重量,减少了焊接工序和焊接量,有利于控制焊接变形,有利于提升结构精度,有利于降低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安装支架包括两个分别焊接在前横梁1的两端的前安装支架5,前安装支架5用于与车身连接。具体的,前横梁1的左端部和右端部均设置成向上弯曲延伸的竖向部101,两个前安装支架5分别焊接在两个竖向部101的上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前安装支架5的边缘设置有前安装支架加强翻边501。设置前安装支架加强翻边501能够提高前安装支架5的结构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安装支架包括三个分别焊接在前横梁1的左部、前横梁1的右部和后横梁2的中部的悬置支架6。悬置支架6用于为悬置提供安装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悬置支架6包括呈U形的悬置支架主体,悬置支架主体由一块悬置支架底板601和两块悬置支架侧板602连接而成,悬置支架主体的一侧的U形边缘与前副车架本体焊接,悬置支架主体的另外一侧的U形边缘设置有悬置支架加强翻边605,设置悬置支架加强翻边605能够提升悬置支架6的结构强度;悬置支架主体的两端均设置有与前副车架本体焊接的悬置支架搭接翻边603,设置悬置支架搭接翻边603能够提升悬置支架6的结构强度,设置悬置支架搭接翻边603能够提升悬置支架6和前副车架本体之间的连接稳固程度;悬置支架6的至少一个转角处设置有悬置支架加强筋604,设置悬置支架加强筋604能提升悬置支架6的结构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安装支架包括两个分别焊接在左纵梁3的中部和右纵梁4的中部的第一摆臂支架7。第一摆臂支架7用于为摆臂提供安装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摆臂支架7包括呈U形的第一摆臂支架主体,第一摆臂支架主体由一块第一摆臂支架底板701和两块第一摆臂支架侧板702连接而成,第一摆臂支架主体的一侧的U形边缘与前副车架本体焊接,第一摆臂支架主体的另外一侧的U形边缘设置有第一摆臂支架加强翻边704,设置第一摆臂支架加强翻边704能够提升第一摆臂支架7的结构强度;第一摆臂支架主体的两端均设置有与前副车架本体焊接的第一摆臂支架搭接翻边703,设置第一摆臂支架搭接翻边703能够提升第一摆臂支架7的结构强度,设置第一摆臂支架搭接翻边703能够提升第一摆臂支架7和前副车架本体之间的连接稳固程度;第一摆臂支架7的至少一个转角处设置有第一摆臂支架加强筋705,设置第一摆臂支架加强筋705能够提升第一摆臂支架7的结构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安装支架包括两个分别焊接在左纵梁3的后部和右纵梁4的后部的第二摆臂支架8。第二摆臂支架8用于为摆臂提供安装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二摆臂支架8为断面呈矩形的筒状支架,第二摆臂支架8一端的边缘与前副车架本体焊接,第二摆臂支架8另外一端的边缘设置有第二摆臂支架加强翻边801,设置第二摆臂支架加强翻边801能够提升第二摆臂支架8的结构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安装支架包括两个分别焊接在后横梁2的左部和后横梁2的右部的转向器支架11。转向器支架11用于为转向器提供安装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安装支架包括两个分别焊接在左纵梁3的后部和右纵梁4的后部的稳定杆支架9。稳定杆支架9用于为稳定杆提供安装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一个稳定杆支架9焊接在左纵梁3和焊接在左纵梁3的后部的第二摆臂支架8之间,另一个稳定杆支架9焊接在右纵梁4和焊接在右纵梁4的后部的第二摆臂支架8之间。采用上述的方案,能够利用稳定杆支架9加强第二摆臂支架8和前副车架本体之间连接稳固程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稳定杆支架9包括呈n字形的稳定杆支架主体,稳定杆支架主体由稳定杆支架顶板901和两块稳定杆支架侧板902连接而成,两块稳定杆支架侧板902的下边缘均设置有稳定杆支架搭接翻边903。一个稳定杆支架搭接翻边903与第二摆臂支架8焊接,另一个稳定杆支架搭接翻边903与左纵梁3或右纵梁4搭接。进一步,为了提升稳定杆支架9的结构强度,稳定杆支架侧板902上设置有长度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稳定杆支架加强筋904。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左纵梁3的后端部设置成第一压扁部303,右纵梁4的后端部设置成第二压扁部403,第一压扁部303和第二压扁部403均设置有衬管安装孔,两个衬管安装孔中均安装有后安装衬管10;两个后安装衬管10的上端面和下端面上均设置有滚齿结构1001。后安装衬管10用于与车身连接,设置滚齿结构1001能够增加后安装衬管10与车身安装面之间的摩擦系数,防止前副车架结构出现窜动异响。
在一些实施例中,前横梁1、后横梁2、左纵梁3和右纵梁4均通过液压成型的方式制成。采用液压成型有利利于降低前横梁1、后横梁2、左纵梁3和右纵梁4的重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前副车架结构由铁系金属材料制成,为了防锈,可以对前副车架结构的表面进行电泳处理。
在一些实施例中,左纵梁3包括左纵梁主体段以及连接在左纵梁主体段前侧的第一倾斜段301,第一倾斜段301相对于左纵梁主体段向前上方倾斜,第一溃缩凹槽302设置在第一倾斜段301和左纵梁主体段的连接处;右纵梁4包括右纵梁主体段以及连接在右纵梁主体段前侧的第二倾斜段401,第二倾斜段401相对于右纵梁主体段向前上方倾斜,第二溃缩凹槽402设置在第二倾斜段401和右纵梁主体段的连接处;第一溃缩凹槽302和第二溃缩凹槽402均为向下凹陷的凹槽。通过合理设置第一倾斜段301和第二倾斜段401的倾斜方向,以及合理设置第一溃缩凹槽302和第二溃缩凹槽402的位置和凹陷方向,能够提升前副车架结构的溃缩性能。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前”、“后”、“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为基于附图1中的坐标系所表示的方位,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前副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副车架本体和多个焊接在所述前副车架本体上的安装支架;所述前副车架本体包括均为管梁的前横梁、后横梁、左纵梁和右纵梁,所述左纵梁的前端与所述前横梁的左部焊接,所述右纵梁的前端与所述前横梁的右部焊接,所述后横梁的左端与所述左纵梁的后部焊接,所述后横梁的右端与所述右纵梁的后部焊接,所述左纵梁的前部设置有第一溃缩凹槽,所述右纵梁的前部设置有第二溃缩凹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副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安装支架包括两个分别焊接在所述前横梁的两端的前安装支架;和/或多个所述安装支架包括三个分别焊接在所述前横梁的左部、所述前横梁的右部和所述后横梁的中部的悬置支架;和/或多个所述安装支架包括两个分别焊接在所述左纵梁的中部和所述右纵梁的中部的第一摆臂支架;和/或多个所述安装支架包括两个分别焊接在所述左纵梁的后部和所述右纵梁的后部的第二摆臂支架;和/或多个所述安装支架包括两个分别焊接在所述后横梁的左部和所述后横梁的右部的转向器支架;和/或多个所述安装支架包括两个分别焊接在所述左纵梁的后部和所述右纵梁的后部的稳定杆支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副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安装支架的边缘设置有前安装支架加强翻边。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副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悬置支架包括呈U形的悬置支架主体,所述悬置支架主体的一侧的U形边缘与所述前副车架本体焊接,所述悬置支架主体的另外一侧的U形边缘设置有悬置支架加强翻边;所述悬置支架主体的两端均设置有与所述前副车架本体焊接的悬置支架搭接翻边;所述悬置支架的至少一个转角处设置有悬置支架加强筋。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副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摆臂支架包括呈U形的第一摆臂支架主体,所述第一摆臂支架主体的一侧的U形边缘与所述前副车架本体焊接,所述第一摆臂支架主体的另外一侧的U形边缘设置有第一摆臂支架加强翻边;所述第一摆臂支架主体的两端均设置有与所述前副车架本体焊接的第一摆臂支架搭接翻边;所述第一摆臂支架的至少一个转角处设置有第一摆臂支架加强筋。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副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摆臂支架为断面呈矩形的筒状支架,所述第二摆臂支架一端的边缘与所述前副车架本体焊接,所述第二摆臂支架另外一端的边缘设置有第二摆臂支架加强翻边。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副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安装支架包括两个分别焊接在所述左纵梁的后部和所述右纵梁的后部的第二摆臂支架;多个所述安装支架包括两个分别焊接在所述左纵梁的后部和所述右纵梁的后部的稳定杆支架;一个所述稳定杆支架焊接在所述左纵梁和焊接在所述左纵梁的后部的第二摆臂支架之间,另一个所述稳定杆支架焊接在所述右纵梁和焊接在所述右纵梁的后部的第二摆臂支架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副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纵梁的后端部和所述右纵梁的后端部设置有后安装衬管;所述后安装衬管的两端的端面上均设置有滚齿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副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横梁、所述后横梁、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均通过液压成型的方式制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副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纵梁包括左纵梁主体段以及连接在所述左纵梁主体段前侧的第一倾斜段,所述第一倾斜段相对于所述左纵梁主体段向前上方倾斜,所述第一溃缩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一倾斜段和所述左纵梁主体段的连接处;所述右纵梁包括右纵梁主体段以及连接在所述右纵梁主体段前侧的第二倾斜段,所述第二倾斜段相对于所述右纵梁主体段向前上方倾斜,所述第二溃缩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二倾斜段和所述右纵梁主体段的连接处;所述第一溃缩凹槽和所述第二溃缩凹槽均为向下凹陷的凹槽。
CN202222247061.0U 2022-08-25 2022-08-25 一种前副车架结构 Active CN21836799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47061.0U CN218367992U (zh) 2022-08-25 2022-08-25 一种前副车架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47061.0U CN218367992U (zh) 2022-08-25 2022-08-25 一种前副车架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367992U true CN218367992U (zh) 2023-01-24

Family

ID=849700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247061.0U Active CN218367992U (zh) 2022-08-25 2022-08-25 一种前副车架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36799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188643B1 (en) Sub-frame structure of motor vehicle
US20120119542A1 (en) Car body with reinforcing structure
KR20120110134A (ko) 서스펜션 서브 프레임
CN212637677U (zh) 前车体机舱结构
CN110949524B (zh) 车体前部结构
CN110949523A (zh) 车体前部结构
JP2008137483A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111746648B (zh) 车辆用副车架
CN218367992U (zh) 一种前副车架结构
JP2018161982A (ja) 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US20220324515A1 (en) Automobile suspension
US11242091B2 (en)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CN113942577B (zh) 一种前副车架总成及包括其的汽车
CN209956066U (zh) 一种高强度后副车架总成
KR101027922B1 (ko) 서스펜션 입력점부 차체 강성 구조
KR100901578B1 (ko) 차량의 트레일링아암 장착구조
CN220785912U (zh) 一种车身横梁及车辆
CN218949329U (zh) 后副车架安装结构及车辆
CN217022667U (zh) 一种汽车前副车架总成
JP2600445B2 (ja) 自動車のサイドシル後端部構造
KR100333881B1 (ko) 자동차 프레임 보강 구조
CN220764502U (zh) 副车架总成和车辆
CN113335384B (zh) 车身
CN220996521U (zh) 车身后段总成
JP4003221B2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401133 room 208, 2 house, 39 Yonghe Road, Yu Zui Town, Jiangbei District, Chongqing

Patentee after: Deep Blue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401133 room 208, 2 house, 39 Yonghe Road, Yu Zui Town, Jiangbei District, Chongqing

Patentee before: CHONGQING CHANGAN NEW ENERGY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