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317096U - 一种带有隐藏式避震结构的车架 - Google Patents

一种带有隐藏式避震结构的车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317096U
CN218317096U CN202222881039.1U CN202222881039U CN218317096U CN 218317096 U CN218317096 U CN 218317096U CN 202222881039 U CN202222881039 U CN 202222881039U CN 218317096 U CN218317096 U CN 21831709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compression
shock absorbing
cavity
rotating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881039.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程凯
姬效印
丁友成
姚梦洁
张泰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ng Qi (china) Bicycle Industria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ong Qi (china) Bicycle Industria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ng Qi (china) Bicycle Industrial Corp filed Critical Yong Qi (china) Bicycle Industrial Corp
Priority to CN202222881039.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31709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31709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31709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带有隐藏式避震结构的车架,它包括三叉构件、后叉主体以及避震机构,所述三叉构件下端通过避震取付连接在避震机构前侧,所述避震机构转动安装在后叉主体前端内侧,避震机构中心转动安装有转轴,所述转轴两端均装配有螺栓,所述后叉主体通过螺栓安装在转轴两端;避震机构内部分设为第一储油腔、第二储油腔、第一压缩腔以及第二压缩腔,转轴两侧分设有位于第一压缩腔内的第一压油叶片和位于第二压缩腔内的第二压油叶片;当转轴转动时,第一压油叶片和第二压油叶片能够分别在第一压缩腔和第二压缩腔内摆动并挤压油液。本实用新型采用新型的叶片摆动式避震结构,避震效果更好,并且避震结构体型较小,能够很好地隐藏于车架之间。

Description

一种带有隐藏式避震结构的车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避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带有隐藏式避震结构的车架。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为了适应各种颠簸的路段,提高骑乘的舒适性,通常在自行车或者电动车上都会安装避震结构。当车辆行驶于凹凸不平的路面上时,其避震结构会被压缩,从而达到吸震的效果,进而减轻车辆的震动晃动,提高骑行的舒适度。
但是,就目前的自行车和电动车而言,其车架上安装的避震结构大多都是常规的弹簧型避震器。常规的避震器暴露在外,在装车后比较显眼,影响到了整体车架的美观性,还容易受到外界恶劣天气环境的损伤,进而影响其使用寿命,并且常规避震器重量也较大,增加了整车的重量和负担,尤其在爬坡时会减慢自行车的速度,使得人们骑行起来更加费劲。同时,常规的避震器行程一般为直线型,导致整个避震器的长度较长,占用的空间较大,由于车架和车轮在实际颠簸震动过程中并不是准确沿避震器的长度方向进行震动的,而是伴随有角度改变的倾斜式上下摆动,因此传统的直线型避震器只能吸收缓解小范围方向上的振幅,对于颠簸摆动幅度较大情况下的减震效果不太明显,稍显生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带有隐藏式避震结构的车架,它采用新型的叶片摆动式避震结构,避震效果更好,并且避震结构体型较小,能够很好地隐藏于车架之间。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带有隐藏式避震结构的车架,它包括三叉构件、后叉主体以及避震机构,所述三叉构件下端通过避震取付连接在避震机构前侧,所述避震机构转动安装在后叉主体前端内侧,所述避震机构中心转动安装有转轴,所述转轴两端均装配有螺栓,所述后叉主体通过螺栓安装在转轴两端;
所述避震机构内部分设为第一储油腔、第二储油腔、第一压缩腔以及第二压缩腔,所述转轴两侧分设有位于第一压缩腔内的第一压油叶片和位于第二压缩腔内的第二压油叶片;
所述第一储油腔和第二储油腔内均通入氮气和油液,所述第一压缩腔和第二压缩腔内均注入油液,当转轴转动时,第一压油叶片和第二压油叶片能够分别在第一压缩腔和第二压缩腔内摆动并挤压油液。
进一步,所述三叉构件包括电池管、上管、首管以及三叉下管,所述电池管下端与避震取付连接,所述上管后部连接在电池管顶端,所述首管连接在上管前端,所述三叉下管连接在电池管、上管以及首管上。
进一步,所述三叉下管上设置有储物盒。
进一步,所述上管与电池管之间增设有加强筋。
进一步,所述后叉主体上增设有加强板。
进一步,所述第一压油叶片将第一压缩腔分为第一压缩区和第一回流区,所述第二压油叶片将第二压缩腔分为第二压缩区和第二回流区;
所述第一压油叶片上设置有第一单向阀和第一阻尼阀,所述第二压油叶片上设置有第二单向阀和第二阻尼阀,所述第一压缩区和第一储油腔之间通过第三单向阀和第三阻尼阀连通,所述第二压缩区和第二储油腔之间通过第四单向阀和第四阻尼阀连通;
当转轴正转时,第一压缩区内的油液能够通过第三阻尼阀进入第一储油腔并通过第一单向阀进入第一回流区,第二压缩区内的油液能够通过第四阻尼阀进入第二储油腔并通过第二单向阀进入第二回流区;当转轴反转时,第一储油腔内的油液能够通过第三单向阀进入第一压缩区,第一回流区内的油液能够通过第一阻尼阀进入第一压缩区,第二储油腔内的油液能够通过第四单向阀进入第二压缩区,第二回流区内的油液能够通过第二阻尼阀进入第二压缩区。
进一步,所述避震机构包括圆筒状的避震壳体以及分设两侧并与避震壳体形成封闭空间的两块盖板,所述转轴中部直径大于两端并成形有两处台阶,两块所述盖板紧贴台阶面并与转轴两端转动连接。
进一步,所述避震壳体两侧分别设置有连通第一储油腔的第一注气孔以及连通第二储油腔的第二注气孔,两块所述盖板上均设置有连通第一压缩腔的第一注油孔以及连通第二压缩腔的第二注油孔。
进一步,所述避震壳体内布置有环形分隔板并将避震壳体内部空间分成内圈空间和外圈空间,两块所述盖板分别紧贴环形分隔板两端面形成密封;
所述环形分隔板通过两块挡板固定在避震壳体内,且两块挡板将外圈空间分割为第一储油腔和第二储油腔,所述环形分隔板内壁上成形有两块弧形状的限位隔板,所述转轴中部转动安装在两块限位隔板之间,且两块限位隔板以及转轴将内圈空间分割为第一压缩腔和第二压缩腔;
所述第一压油叶片和第二压油叶片均呈弧形状,且两者整体呈S型布置,所述第一压油叶片和第二压油叶片的边缘与环形分隔板内壁密封贴合。
进一步,两块所述盖板外侧中央均设置有环形座,每个所述环形座内安装有轴承,两个所述轴承内圈分别安装在转轴两端,所述环形座外端面还设置有轴承盖。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采用新型的叶片摆动式避震结构,避震效果更好,并且避震结构体型较小,占用空间不大,重量也不大,便于安装,安装后可与车体本身的结构相适应,能够很好地隐藏保护于车架之间,不容易受到外界的损坏,同时外型上看上去更加美观,具有市场销售的优势。
2.本实用新型通过避震机构内部构成的第一储油腔、第二储油腔、第一压缩腔和第二压缩腔,配合转轴以及其上的第一压油叶片和第二压油叶片,在震动时依靠转轴的转动来带动第一压油叶片和第二压油叶片发生摆动,从而使第一压缩腔和第二压缩腔内的油液发生流动,通过双腔室油液的阻尼作用能够对第一压油叶片和第二压油叶片形成缓冲效果,进而反馈给转轴以及后叉主体起到缓冲减震的效果,减缓车体的起伏波动。该结构设计区别于传统的直线型避震方式,转轴和叶片能够跟随后叉主体的震动发生转动,叶片受油液阻力的方向能够更符合车体震动的趋势,即缓冲减震作用更贴近车体的角度摆动,进而吸收缓解振幅的效果会更好,针对大幅度震动的避震效果也会较为明显,不会出现到达极限那种生硬的感觉,因此可适用于更多种类款式的车辆使用。
3.本实用新型避震机构的避震壳体呈圆筒状结构,一方面可有效提高内部腔室的空间,增加油液的储备量,保证整体的避震效果最大化;另一方面当叶片摆动受到油液的阻尼作用摩擦生热时,热量会通过避震壳体散出,完成动热能的转换,而圆筒状结构的设计可以增大散热面积,防止爆缸等问题,有效延长结构的使用寿命。
4.本实用新型避震机构中将第一压油叶片和第二压油叶片设计呈弧形状结构,两者整体呈S型布置,这样能够有效增大叶片的受力面积,提高油液阻尼缓冲的效果,增强避震效果。
5.本实用新型的避震机构内部分成四个大的腔室,其中以第一压油叶片和第二压油叶片为界又将两个压缩腔分成了压缩区和回流区,在叶片摆动时通过多组单向阀和阻尼阀的组合作用,使得油液在压缩区、回流区以及储油腔内来回循环流动,并通过油液对叶片的阻尼作用产生缓冲减震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侧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避震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避震机构的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避震机构轴承的装配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避震机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图6中结构的另一视角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图6中结构的又一视角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避震壳体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转轴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避震机构;101.第一储油腔;102.第二储油腔;11.第一压缩腔;111.第一压缩区;112.第一回流区;12.第二压缩腔;121.第二压缩区;122.第二回流区;13.避震壳体;131.第一注气孔;132.第二注气孔;14.盖板;141.第一注油孔;142.第二注油孔;143.环形座;15.环形分隔板;16.挡板;17.限位隔板;2.转轴;21.第一压油叶片;22.第二压油叶片;200.台阶;31.第一单向阀;32.第二单向阀;33.第三单向阀;34.第四单向阀;41.第一阻尼阀;42.第二阻尼阀;43.第三阻尼阀;44.第四阻尼阀;50.电池管;51.上管;52.首管;53.三叉下管;54.储物盒;55.加强筋;6.轴承;60.轴承盖;7.避震取付;8.螺栓;9.后叉主体;90.加强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1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带有隐藏式避震结构的车架,它主要由三叉构件、后叉主体9以及避震机构1组成。其中三叉构件具体由电池管50、上管51、首管52以及三叉下管53构成,电池管50下端后侧焊接有避震取付7,电池管50通过避震取付7与避震机构1固接,上管51后部固定在电池管50顶端,首管52焊接在上管51前端,三叉下管53三个端头分别焊接在电池管50、上管51以及首管52上。避震机构1转动安装在后叉主体9前端内侧,具体在避震机构1中心转动安装有转轴2,转轴2两端均装配有螺栓8,后叉主体9通过螺栓8安装在转轴2两端,当后叉主体9发生震动时,会带动转轴2转动。为了方便储藏维修工具以及骑行物品,在三叉下管53上固定安装有储物盒54。为了提高整体车架的稳定性强度,在上管51与电池管50之间增设有加强筋55,在后叉主体9上增设有加强板90。本实施例的避震机构1体型较小,占用空间不大,重量也不大,便于安装,安装后可与车体本身的结构相适应,能够很好地隐藏保护于车架之间,不容易受到外界的损坏,同时外型上看上去更加美观,具有市场销售的优势。
参考图3-11所示,具体避震机构1是由圆筒状的避震壳体13以及分设两侧并与避震壳体13焊接形成封闭空间的两块盖板14组成的,而转轴2穿过该封闭空间并转动连接在两块盖板14中心。当然,为了降低转动的摩擦以及提升密闭效果,在两块盖板14外侧中央均成形有环形座143,每个环形座143内安装有轴承6,两个轴承6内圈分别安装在转轴2两端上,环形座143外端面还设置有轴承盖60,如此当转轴2转动时可以减小与盖板14间的摩擦,并保证衔接处的密封效果。同时,转轴2中部直径大于两端并成形有两处台阶200,而两块盖板14内壁紧贴台阶200面形成一定的密封效果。
具体地,在避震壳体13以及两块盖板14形成的封闭空间内布置有环形分隔板15,两块盖板14内壁分别紧贴环形分隔板15两端面形成密封,环形分隔板15因此将封闭空间分成了内圈空间和外圈空间。环形分隔板15又通过两块挡板16焊接在避震壳体13内壁上,且两块挡板16将外圈空间刚好分割为中心对称的第一储油腔101和第二储油腔102。环形分隔板15内壁上还成形有两块弧形状的限位隔板17,两块限位隔板17呈S型布置,而转轴2中部大直径处刚好转动安装在两块限位隔板17之间,并且依靠两块限位隔板17以及转轴2将内圈空间分割为中心对称的第一压缩腔11和第二压缩腔12。
同时,在转轴2两侧分设有中心对称的第一压油叶片21和第二压油叶片22,第一压油叶片21位于第一压缩腔11内且边缘与环形分隔板15内壁密封贴合,第二压油叶片22位于第二压缩腔12内且边缘与环形分隔板15内壁密封贴合,第一压油叶片21将第一压缩腔11分为第一压缩区111和第一回流区112,第二压油叶片22将第二压缩腔12分为第二压缩区121和第二回流区122。另外,第一压油叶片21和第二压油叶片22均呈弧形状,且两者整体呈S型布置,如此能够有效增大叶片的受力面积,提高油液阻尼缓冲的效果,增强避震效果。
当然,在各个腔室需要通入油液与氮气。具体在避震壳体13两侧分别设置有连通第一储油腔101的第一注气孔131以及连通第二储油腔102的第二注气孔132,以此向第一储油腔101和第二储油腔102内通入氮气。在两块盖板14上均设置有连通第一压缩腔11的第一注油孔141以及连通第二压缩腔12的第二注油孔142,以此向第一压缩腔11和第二压缩腔12内注入油液。
为了实现油液的流通,在第一压油叶片21上设置有第一单向阀31和第一阻尼阀41,在第二压油叶片22上设置有第二单向阀32和第二阻尼阀42,在环形分隔板15上部设置有第三单向阀33和第三阻尼阀43,第一压缩区111和第一储油腔101之间通过第三单向阀33和第三阻尼阀43连通,在环形分隔板15下部设置有第四单向阀34和第四阻尼阀44,第二压缩区121和第二储油腔102之间通过第四单向阀34和第四阻尼阀44连通。各个阀门的流向是,第一单向阀31是由第一压缩区111到第一回流区112,第一阻尼阀41是由第一回流区112到第一压缩区111,第三阻尼阀43是由第一压缩区111到第一储油腔101,第三单向阀33是由第一储油腔101到第一压缩区111,第二单向阀32是由第二压缩区121到第二回流区122,第二阻尼阀42是由第二回流区122到第二压缩区121,第四阻尼阀44是由第二压缩区121到第二储油腔102,第四单向阀34是由第二储油腔102到第二压缩区121。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是,当后叉主体9发生震动时,会带动转轴2转动,进而带动第一压油叶片21和第二压油叶片22分别在第一压缩腔11和第二压缩腔12内摆动并挤压油液,从而使第一压缩腔11和第二压缩腔12内的油液发生流动,通过油液的阻尼作用能够对第一压油叶片21和第二压油叶片22形成缓冲效果,进而反馈给转轴2以及后叉主体9起到缓冲减震的效果,减缓车体的起伏波动。具体当转轴2正转时,即图6中叶片顺时针转动时,第一压缩区111内的油液会通过第三阻尼阀43进入第一储油腔101并通过第一单向阀31进入第一回流区112,第二压缩区121内的油液会通过第四阻尼阀44进入第二储油腔102并通过第二单向阀32进入第二回流区122;当转轴2反转时,即图6中叶片逆时针转动时,第一储油腔101内的油液会通过第三单向阀33进入第一压缩区111,第一回流区112内的油液会通过第一阻尼阀41进入第一压缩区111,第二储油腔102内的油液会通过第四单向阀34进入第二压缩区121,第二回流区122内的油液会通过第二阻尼阀42进入第二压缩区121。
本实施例的避震机构1设计区别于传统的直线型避震方式,转轴2和叶片能够跟随后叉主体9的震动发生转动,叶片受油液阻力的方向能够更符合车体震动的趋势,即缓冲减震作用更贴近车体的角度摆动,进而吸收缓解振幅的效果会更好,针对大幅度震动的避震效果也会较为明显,不会出现到达极限那种生硬的感觉,因此可适用于更多种类款式的车辆使用。同时,避震壳体13呈圆筒状结构,一方面可有效提高内部腔室的空间,增加油液的储备量,保证整体的避震效果最大化;另一方面当叶片摆动受到油液的阻尼作用摩擦生热时,热量会通过避震壳体13散出,完成动热能的转换,而圆筒状结构的设计可以增大散热面积,防止爆缸等问题,有效延长结构的使用寿命。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带有隐藏式避震结构的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三叉构件、后叉主体(9)以及避震机构(1),所述三叉构件下端通过避震取付(7)连接在避震机构(1)前侧,所述避震机构(1)转动安装在后叉主体(9)前端内侧,所述避震机构(1)中心转动安装有转轴(2),所述转轴(2)两端均装配有螺栓(8),所述后叉主体(9)通过螺栓(8)安装在转轴(2)两端;
所述避震机构(1)内部分设为第一储油腔(101)、第二储油腔(102)、第一压缩腔(11)以及第二压缩腔(12),所述转轴(2)两侧分设有位于第一压缩腔(11)内的第一压油叶片(21)和位于第二压缩腔(12)内的第二压油叶片(22);
所述第一储油腔(101)和第二储油腔(102)内均通入氮气和油液,所述第一压缩腔(11)和第二压缩腔(12)内均注入油液,当转轴(2)转动时,第一压油叶片(21)和第二压油叶片(22)能够分别在第一压缩腔(11)和第二压缩腔(12)内摆动并挤压油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隐藏式避震结构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三叉构件包括电池管(50)、上管(51)、首管(52)以及三叉下管(53),所述电池管(50)下端与避震取付(7)连接,所述上管(51)后部连接在电池管(50)顶端,所述首管(52)连接在上管(51)前端,所述三叉下管(53)连接在电池管(50)、上管(51)以及首管(52)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带有隐藏式避震结构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三叉下管(53)上设置有储物盒(54)。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带有隐藏式避震结构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管(51)与电池管(50)之间增设有加强筋(5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隐藏式避震结构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叉主体(9)上增设有加强板(90)。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带有隐藏式避震结构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油叶片(21)将第一压缩腔(11)分为第一压缩区(111)和第一回流区(112),所述第二压油叶片(22)将第二压缩腔(12)分为第二压缩区(121)和第二回流区(122);
所述第一压油叶片(21)上设置有第一单向阀(31)和第一阻尼阀(41),所述第二压油叶片(22)上设置有第二单向阀(32)和第二阻尼阀(42),所述第一压缩区(111)和第一储油腔(101)之间通过第三单向阀(33)和第三阻尼阀(43)连通,所述第二压缩区(121)和第二储油腔(102)之间通过第四单向阀(34)和第四阻尼阀(44)连通;
当转轴(2)正转时,第一压缩区(111)内的油液能够通过第三阻尼阀(43)进入第一储油腔(101)并通过第一单向阀(31)进入第一回流区(112),第二压缩区(121)内的油液能够通过第四阻尼阀(44)进入第二储油腔(102)并通过第二单向阀(32)进入第二回流区(122);当转轴反转时,第一储油腔(101)内的油液能够通过第三单向阀(33)进入第一压缩区(111),第一回流区(112)内的油液能够通过第一阻尼阀(41)进入第一压缩区(111),第二储油腔(102)内的油液能够通过第四单向阀(34)进入第二压缩区(121),第二回流区(122)内的油液能够通过第二阻尼阀(42)进入第二压缩区(121)。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带有隐藏式避震结构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避震机构(1)包括圆筒状的避震壳体(13)以及分设两侧并与避震壳体(13)形成封闭空间的两块盖板(14),所述转轴(2)中部直径大于两端并成形有两处台阶(200),两块所述盖板(14)紧贴台阶(200)面并与转轴(2)两端转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带有隐藏式避震结构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避震壳体(13)两侧分别设置有连通第一储油腔(101)的第一注气孔(131)以及连通第二储油腔(102)的第二注气孔(132),两块所述盖板(14)上均设置有连通第一压缩腔(11)的第一注油孔(141)以及连通第二压缩腔(12)的第二注油孔(142)。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带有隐藏式避震结构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避震壳体(13)内布置有环形分隔板(15)并将避震壳体(13)内部空间分成内圈空间和外圈空间,两块所述盖板(14)分别紧贴环形分隔板(15)两端面形成密封;
所述环形分隔板(15)通过两块挡板(16)固定在避震壳体(13)内,且两块挡板(16)将外圈空间分割为第一储油腔(101)和第二储油腔(102),所述环形分隔板(15)内壁上成形有两块弧形状的限位隔板(17),所述转轴(2)中部转动安装在两块限位隔板(17)之间,且两块限位隔板(17)以及转轴(2)将内圈空间分割为第一压缩腔(11)和第二压缩腔(12);
所述第一压油叶片(21)和第二压油叶片(22)均呈弧形状,且两者整体呈S型布置,所述第一压油叶片(21)和第二压油叶片(22)的边缘与环形分隔板(15)内壁密封贴合。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带有隐藏式避震结构的车架,其特征在于:两块所述盖板(14)外侧中央均设置有环形座(143),每个所述环形座(143)内安装有轴承(6),两个所述轴承(6)内圈分别安装在转轴(2)两端,所述环形座(143)外端面还设置有轴承盖(60)。
CN202222881039.1U 2022-10-31 2022-10-31 一种带有隐藏式避震结构的车架 Active CN21831709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81039.1U CN218317096U (zh) 2022-10-31 2022-10-31 一种带有隐藏式避震结构的车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81039.1U CN218317096U (zh) 2022-10-31 2022-10-31 一种带有隐藏式避震结构的车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317096U true CN218317096U (zh) 2023-01-17

Family

ID=848272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881039.1U Active CN218317096U (zh) 2022-10-31 2022-10-31 一种带有隐藏式避震结构的车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31709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913255A (en) Shock absorber for motorcycle
CN218317096U (zh) 一种带有隐藏式避震结构的车架
CN216332500U (zh) 一种具有减震功能的高稳定性电动滑板车
JP5542493B2 (ja) フロントフォーク
EP2931590A1 (en) Motorcycle
CN201818694U (zh) 自行车用的减震器
CN207808916U (zh) 一种新型防爆轮胎
CN201283981Y (zh) 中管定位单避震前叉
CN115681387A (zh) 一种新型避震结构
CN210290046U (zh) 充气泵
CN215041835U (zh) 一种减震加强型轮毂
CN219821660U (zh) 一种铝筒组合正立式电动越野自行车前减震器
CN217673041U (zh) 减震装置和滑板车
CN218594489U (zh) 电动车用折叠下座减震铸件
CN219544988U (zh) 一种四连杆避震电动自行车
CN214451607U (zh) 电动滑板车后轮减震机构
CN216101404U (zh) 一种具有减震防脱落功能的重卡用悬架衬套
CN215553883U (zh) 一种高稳定性的三轮车减震装置
CN218986849U (zh) 一种前置代驾版折叠车车架
CN218617039U (zh) 一种用于轮组的减震结构
CN212332863U (zh) 用于电动车的减震机构
CN211869589U (zh) 碳纤维便捷式电动摩托车车架
CN113697017B (zh) 一种减震性能好的滑板车
CN218430748U (zh) 一种摆臂式独立悬挂转向桥
CN217099580U (zh) 一种汽车摆臂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