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715053U - 一种灶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灶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715053U
CN217715053U CN202221482105.1U CN202221482105U CN217715053U CN 217715053 U CN217715053 U CN 217715053U CN 202221482105 U CN202221482105 U CN 202221482105U CN 217715053 U CN217715053 U CN 2177150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ng
sub
rings
axis
energ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48210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喜岳
郭佰雷
高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Shandong Kitchen and Bathroo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Shandong Kitchen and Bathroo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Shandong Kitchen and Bathroom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Shandong Kitchen and Bathroo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482105.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7150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7150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71505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灶具,涉及灶具技术领域,可以增加灶具的热效率。灶具包括壳体和聚能环。壳体包括底壳和面板,底壳和面板围成具有开口的安装腔。聚能环设置于开口处,聚能环包括沿第一方向层叠设置的多个子环,每相邻两个子环之间围成一个隔热腔,多个子环围成多个隔热腔,且沿第一方向,多个子环围成的多个隔热腔的体积依次减小。其中,第一方向与聚能环的轴线平行且由壳体指向聚能环。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聚能环的轴线平行且由所述壳体指向所述聚能环。本申请用于加热锅具。

Description

一种灶具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灶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灶具。
背景技术
灶具是指以气体燃料为原料进行直火加热的厨房用具,根据气体燃料的类型分类,灶具可以包括液化气灶具、煤气灶具和天然气灶具,根据灶眼的数量分类,灶具可以包括单眼灶具,双眼灶具和多眼灶具,根据结构分类,灶具可以包括嵌入式灶具和落地式灶具。
相关技术中,灶具通常包括聚能环,聚能环可以聚集火焰,能够减小灶具的热量散失。
但是,聚能环一般都是采用单层金属片的形式,受热后升温较快,温度很高,与周围空气的热交换较大,导致灶具的热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灶具,可以增加灶具的热效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公开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灶具,灶具包括壳体和聚能环。壳体包括底壳和面板,底壳和面板围成具有开口的安装腔。聚能环设置于开口处,聚能环包括沿第一方向层叠设置的多个子环,每相邻两个子环之间围成一个隔热腔,多个子环围成多个隔热腔,且沿第一方向,多个子环围成的多个隔热腔的体积依次减小。其中,第一方向与聚能环的轴线平行且由壳体指向聚能环。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灶具包括壳体和聚能环。聚能环包括沿第一方向层叠设置的多个子环,每相邻两个子环之间围成一个隔热腔,多个子环围成多个隔热腔,隔热腔能够降低聚能环和周围空气的热交换,以提高灶具的热效率。且沿第一方向,多个子环围成的多个隔热腔的体积依次减小,这样可以减少多个子环中远离壳体的子环辐射到靠近壳体的子环上的热量,进一步降低聚能环和周围空气的热交换,以提高灶具的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子环靠近聚能环轴线的一端,相较于每个子环远离聚能环轴线的一端靠近壳体,且每个子环的中部朝靠近壳体的方向凸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子环的径向截面形状为光滑弧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子环远离聚能环轴线的一端包括第一直线延伸段,第一直线延伸段与聚能环轴线垂直;且沿第一方向,多个子环的多个第一直线延伸段的长度依次增加,且多个第一直线延伸段远离聚能环轴线的一端近似平齐。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多个子环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子环、第二子环和第三子环。第二子环与第三子环的间距,小于第二子环与第一子环之间的间距。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子环的材料的发射率为0.1~0.3。
在一些实施例中,聚能环还包括多个锅支架,多个锅支架依次穿过多个子环,且与每个子环相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聚能环轴线的延伸方向,锅支架远离壳体的端部,相较于多个子环远离壳体的端面更远离壳体。锅支架靠近壳体的端部与壳体连接,多个子环靠近壳体的端面与壳体之间具有间隔。
在一些实施例中,灶具还包括燃烧器,燃烧器设置于安装腔内,且至少部分经开口伸入聚能环内。燃烧器靠近聚能环的周侧设有稳焰槽,聚能环靠近聚能环轴线的一端与燃烧器具有间隔,且沿聚能环轴线的延伸方向,聚能环靠近聚能环轴线的一端,相较于稳焰槽靠近壳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燃烧器远离壳体的一侧设有多个出火孔,燃烧器远离壳体的端面,相较于锅支架远离壳体的一端更靠近壳体。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附图,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此外,以下描述中的附图可以视作示意图,并非对本公开实施例所涉及的产品的实际尺寸的限制。
图1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灶具的爆炸图;
图2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聚能环的结构图;
图3为图2中沿剖切线A-A的截面图;
图4为图3中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图1中方向Z得到的灶具的俯视图;
图6为图5中沿剖切线C-C的截面图;
图7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燃烧器的一种结构图;
图8为图7中沿剖切线D-D的截面图;
图9为图8中E的局部放大图;
图10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燃烧器和聚能环的相对位置图;
图11为图10中沿剖切线F-F的截面图;
图12为图11中G的局部放大图;
图13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燃烧器的另一种结构图;
图14为图13中H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除非上下文另有要求,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被解释为开放、包含的意思,即为“包含,但不限于”。在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性的”或“比如”等旨在表明与该实施例或示例相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材料或特性包括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示不一定是指同一实施例或示例。此外,所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以任何适当方式包括在任何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
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本文中“被配置为”的使用意味着开放和包容性的语言,其不排除适用于或被配置为执行额外任务或步骤的设备。
如本文所使用的那样,“平行”、“垂直”、“相等”包括所阐述的情况以及与所阐述的情况相近似的情况,该相近似的情况的范围处于可接受偏差范围内,其中所述可接受偏差范围如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考虑到正在讨论的测量以及与特定量的测量相关的误差(即,测量系统的局限性)所确定。例如,“平行”包括绝对平行和近似平行,其中近似平行的可接受偏差范围例如可以是5°以内偏差;“垂直”包括绝对垂直和近似垂直,其中近似垂直的可接受偏差范围例如也可以是5°以内偏差。“相等”包括绝对相等和近似相等,其中近似相等的可接受偏差范围内例如可以是相等的两者之间的差值小于或等于其中任一者的5%。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灶具100,如图1所示,灶具100包括壳体10、燃烧器20和聚能环30。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包括底壳11和面板12,底壳11和面板12围成具有开口13的安装腔14。灶具100可以直接放置在灶台的台面上使用,也可以嵌入到台面上设置的嵌装孔内。在灶具100嵌入到台面上设置的嵌装孔内的情况下,底壳11的侧壁的至少部分被配置为嵌入灶台的嵌装孔内。这样,可以节约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燃烧器20安装于安装腔14内,且至少部分经开口13伸入聚能环30内。燃烧器20和室内的燃气管路连接,用于将燃气和空气进行混合,并将混合后的气体点燃。燃烧器20将燃气中的热量释放出来并用于加热锅具。
聚能环30能够聚集燃烧器20释放出来的热量,以使得燃烧器20释放出来的热量的大部分被用于加热锅具,以提高灶具100的热效率。
灶具100还包括旋钮40,旋钮40安装在面板12上,通过调节旋钮40,能够调节燃气的进气量,然后可以调节燃烧器20火焰的大小。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聚能环30设置于开口13处,如图2和图3所示,聚能环30包括沿第一方向M层叠设置的多个子环31,每相邻两个子环31之间围成一个隔热腔32,且沿第一方向M,多个子环31围成的多个隔热腔32的体积依次减小,这样,可以减少多个子环31中远离壳体10的子环31辐射到靠近壳体10的子环31上的热量,能够降低聚能环30和周围空气的热交换,从而使得燃烧器20中燃释放出来的热量大部分被用于加热锅具,以提高灶具100的热效率。其中,第一方向M与聚能环30的轴线平行且由壳体10指向聚能环30。
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热腔32内可以填充隔热材料,隔热材料可以包括玻璃纤维、石棉、岩棉和气凝胶毡中的至少一种,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示例性地,隔热腔32中填充的材料包括石棉。
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热腔32也可以为真空腔,这样可以降低聚能环30周围空气对流引起的热传递,从而进一步提升了聚能环30隔热效果,以提高灶具100的热效率。
以下对聚能环30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的举例说明。
每个子环31靠近聚能环30轴线X的一端,相较于子环31远离聚能环30轴线X的一端靠近壳体10,每个子环31的中部朝靠近壳体10的方向突出,即每个子环31包括依次连接的而第一凹面段311和第二凹面段312。沿聚能环30的轴线靠近壳体10的方向,第一凹面段311与聚能环30轴线X的间隔逐渐增大。沿聚能环30的轴线远离壳体10的方向,第二凹面段312与聚能环30轴线X的间隔逐渐增大。其中子环31的中部指的是,沿着远离聚能环30轴线X方向,除去子环31的两端以外的其他部分。
示例性地,子环31的径向截面形状为光滑弧形,即子环31在聚能环30平行于聚能环30轴线X且经过聚能环30的轴线的截面上为光滑弧形,这样,可以降低聚能环30形成卫生死角的风险,以便于用户清洗聚能环30。
在一些实施例中,子环31远离聚能环30轴线X的一端包括第一直线延伸段313,第一直线延伸段313与聚能环30的轴线垂直,且沿第一方向M,多个子环31的多个第一直线延伸段313的长度依次增加,且多个第一直线延伸313段远离聚能环30轴线X的一端近似平齐,以形成第一端面,第一端面指的是聚能环30远离壳10的端面。子环31靠近聚能环30轴线X的一端包括第二直线延伸段314,第二直线延伸段314和聚能环30的轴线垂直,且沿第一方向M,多个子环30的多个第二直线延伸段314的长度依次增加,且多个第二直线延伸段314靠近聚能环30轴线X的一端近似平齐,以形成第二端面,第二端面指的聚能环30靠近聚能环30轴线X的端面。
示例性地,如图3和图4所示,聚能环30还包括锅支架33,锅支架33的数量至少为三个,即锅支架33的数量可以为三个、四个或者五个,本实施例不再一一列举。如图2和图4所示,比如,锅支架33的数量为四个,且锅支架33沿聚能环30周向均匀设置。锅支架33用于支撑锅具。每个子环31上设有和锅支架33匹配的避让孔34,锅支架33穿过避让孔34且和每个子环31连接。
沿聚能环30轴线X的延伸方向,锅支架33远离壳体10的端部,相较于多个子环31远离壳体10的端面更远离壳体10。这样锅支架33远离壳体10的端部与多个子环31远离壳体10的端面之间有间隔,燃烧器20产生的烟气通过上述间隔离开灶具100。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沿着聚能环30轴线X的方向,多个子环31远离壳体10的端面,与锅支架33远离壳体10的端部之间的距离H2为6mm~10mm,示例性地,H2可以为6mm、7mm或者10mm,本实施例不再一一列举。比如,H2为7mm。H2如果小的话,燃烧器20中的燃气燃烧可能会不充分,从而导致灶具100产生的一氧化碳的量增多,危害用户身体健康,同时会降低灶具100的热效率。H2如果大的话,聚能环30可能无法将燃烧器20释放的热量聚集起来,从而导致灶具100的热效率低。因此,H2为6mm~10mm。
如图6所示,锅支架33靠近壳体10的端部与壳体10连接,即锅支架33靠近壳体10的端部与面板12连接。多个子环31靠近壳体10的端面与壳体10之间具有间隔。室内空气(二次空气)通过上述间隔流入到燃烧器20中且流入的室内空气在通过此间隔的过程中被预热,以使燃烧器20中的燃气燃烧充分,这样可以提高灶具100的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子环可以包括三个子环31、四个子环31或者五个子环31。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以多个子环31包括三个子环31为例进行描述。
示例性地,如图3和图4所示,沿第一方向M,多个子环31包括第一子环315、第二子环316和第三子环317,第一子环315的两端分别和第二子环316的两端连接以围成第一隔热腔321,第二子环316的两端分别和第三子环317的两端连接,以围成第二隔热腔322。其中,第二子环316更靠近第三子环317,以使第二子环316与第三子环317的间距,小于第二子环316与第一子环315之间的间距,这样,能够使第二隔热腔322的体积小于第一隔热腔321的体积,能够减小第三子环317辐射到第一子环315上的热量,从而减少聚能环30和周围空气的热交换,以提高灶具100的热效率。第二子环316与第三子环317之间的间距指的是沿着第一方向M,在任意位置处,第二子环316与第三子环317之间的间隔。第二子环316和第一子环之间315的间距指的是沿第一方向M,在任意位置处,第二子环316和第一子环315之间的间隔。
示例性地,第二子环316的材料的发射率为0.1~0.3,比如,第二子环316的材料的发射率可以为0.1、0.15、0.21或者0.3,本实施例不再一一列举。比如,第二子环316的材料的发射率为0.21。第二子环316的材料可以为抛光铜或者抛光铝。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子环315上设有和锅支架33匹配的第一避让孔341,第一避让孔341的数量和锅支架33的数量相同。第二子环316上设有和锅支架33匹配的第二避让孔342,第二避让孔342的数量和锅支架33的数量相同。第三子环317上设有和锅支架33匹配的第三避让孔343,第三避让孔343的数量和锅支架33的数量相同。锅支架33穿过第一避让孔341、第二避让孔342和第三避让孔343,且分别与第一子环315、第二子环316和第三子环317连接。锅支架33的高度H1为65mm~80mm。示例性地,锅支架33的高度H1可以为65mm、70mm、73mm或者80mm,本实施例不再一一列举。比如,锅支架33的高度H1为73mm。
如图4所示,沿着聚能环30轴线X的方向,第一端面与锅支架33远离壳体10的端部之间的距离H2为6mm~10mm,示例性地,H2可以为6mm、7mm或者10mm,本实施例不再一一列举。比如,H2为7mm。
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子环315靠近壳体10的端面与壳体10之间具有间隔且间隔的距离H3为10mm~15mm,示例性地,H3可以为10mm、12mm或者15mm,本实施例不再一一列举。比如,H3为12mm。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燃烧器20包括引射组件21和外火盖22。引射组件21设置于所述安装腔14内,且至少部分由开口13伸出所述安装腔14且伸入到聚能环30中。引射组件21设置于安装腔14内的部分连接室内的燃气管路,用于将燃气和空气进行混合,并将混合气体均匀的送至外火盖22,以加热放置在锅支架33上的锅具。
外火盖22设置于引射组件21靠近聚能环30的一侧,且设置于开口13处。外火盖22和引射组件21伸出安装腔14的部分连接,即,外火盖22伸出面板12,这样,能够使得外火盖22接触到更多的空气,降低外火盖22处的燃气燃烧不充分的风险,提高灶具100的热效率。
如图7~图9所示,外火盖22为环形结构,外火盖22包括第一外侧壁221,第一外侧壁221远离聚能环30的轴线,第一外侧壁221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出火孔222,多个第一出火孔222沿第一外侧壁221周向设置。第一出火孔的222数量为59个,且第一出火孔222的直径为3mm。如图10~图12所示,第一出火孔222的轴线与聚能环30的轴线的夹角A为40°~60°,示例性地,夹角A可以为40°、45°、52°或者60°,本实施例不再一一列举。比如,夹角A为52°。如图7~图9所示,燃烧器20还包括第一混合腔23,第一混合腔23和每个第一出火孔222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燃烧器20靠近聚能环30的周侧设有稳焰槽24,即第一外侧壁221上设置有稳焰槽24(如图13和图14所示),稳焰槽24位于第一出火孔222靠近壳体10的一侧,稳焰槽24用于稳定第一出火孔222处的火焰。稳焰槽24环绕第一外侧壁221设置,稳焰槽24的宽度为0.6mm~1mm,示例性地,稳焰槽24的宽度可以为0.6mm、0.8mm或者1mm,本实施例不再一一列举。比如,稳焰槽24的宽度为0.8mm。第一外侧壁221上还设置有辅助火孔223,辅助火孔223沿第一外侧壁221周向设置,辅助火孔223的直径为1mm~1.2mm,示例性地,辅助火孔223的直径可以为1mm、1.1mm或者1.2mm,本实施例不再一一列举。比如,辅助火孔223的直径为1.1mm。辅助火孔223的进气口和第一混合腔23连通,辅助火孔223的出气口位于稳焰槽24内,这样,稳焰槽24通过辅助火孔223和第一混合腔23连通。
如图11和图12所示,沿聚能环30轴线X的延伸方向,聚能环30靠近轴线的一端,相较于稳焰槽24更靠近壳体,第一出火孔222中的燃气释放的大部分热量可以被聚能环30聚集,以提高灶具100的热效率。聚能环30靠近轴线的一端和稳焰槽24的距离H4为2mm~10mm,示例性地,H4可以为2mm、5mm、8mm或者10mm,本实施例不再一一列举。比如,H4为5mm。
聚能环30靠近轴线的一端与燃烧器20具有间隔,即聚能环30的第二端面和第一外侧壁221之间有间隔,且间隔的距离R为5mm~10mm,示例性地,R可以为5mm、7.5mm或者10mm,本实施例不再一一列举。比如,R为7.5mm。这样,第二端面和第一外侧壁221之间形成第一环形通道25,第一环形通道被25配置为补充外火盖22处的空气,以使得外火盖22处的燃气能够完全燃烧,降低燃气不充分燃烧的风险,提高灶具100的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外火盖22还包括内侧壁224,内侧壁224设置于第一外侧壁221靠近聚能环30轴线X的一侧。燃烧器20还包括内火盖26,内火盖26位于内侧壁224中间,即内火盖26位于内侧壁224靠近聚能环30轴线X的一侧,且内火盖26与引射组件21靠近聚能环30的一侧连接。内火盖26的直径为40mm~45mm,示例性地,内火盖26的直径可以为40mm、42mm或者45mm,本实施例不再一一列举。比如,内火盖26的直径为42mm。如图7所示,内火盖26和外火盖22之间有间隔且形成第二环形通道27,第二环形通道27用于补充内火盖26处的空气,以使得内火盖26处燃气能够完全燃烧,降低燃气不充分燃烧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燃烧器20还包括点火针28和热电偶29,点火针28和热电偶29位于第二环形通道27内,点火针28用于将内火盖26中的混合气体点燃。热电偶29用于打开或者关闭室内的燃气管道。
内火盖26远离壳体10的一端,相较于外火盖22远离壳体10的一端更远离壳体10,且内火盖26和外火盖22的高度差为1mm~5mm,示例性地,内火盖26和外火盖22的高度差可以为1mm、3mm或者5mm,本实施例不再一一列举。比如,内火盖26和外火盖22的高度差为3mm。
如图7~图9所示,内火盖26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出火孔261,第二出火孔261沿内火盖26周向均匀设置。第二出火孔261的数量为24个,且第二出火孔261的直径为3mm。第二出火孔261的轴线与聚能环的轴线的夹角B为40°~60°,示例性地,夹角B可以为40°、45°、52°或者60°,本实施例不再一一列举。比如,夹角B为52°。燃烧器20还包括第二混合腔201,第二混合腔201和每个第二出火孔261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M,第二混合腔201到内火盖26的轴线的间隔逐渐增大,这样,可以降低第二混合腔201中混合气体(燃气和空气)的速度,提高第二混合腔201的压力,以使第二混合腔201可以将混合后的气体均匀分配至每个第二出火孔261。
内火盖26上还设置有多个稳焰孔262,多个稳焰孔262沿内火盖26周向均匀设置。每个稳焰孔262和第二混合腔201连通,多个稳焰孔262设置于第二出火孔261靠近壳体10的一侧,即稳焰孔262出气口所在的位置低于第二出火孔261出气口所在的位置。稳焰孔262的燃气点燃后可以稳定第二出火孔261处的火焰,还可以对第二出火孔261出气口处的燃气进行升温加热,稳焰孔262的直径为1.5mm~2mm。示例性地,稳焰孔262的直径可以为1.5mm、1.8mm或者2mm,本实施例不再一一列举。比如,稳焰孔262的直径为1.8mm。
示例性地,第二出火孔261的数量和稳焰孔262的数量相同,每个稳焰孔262位于相邻两个第二出火孔261之间,这样在加工第二出火孔261和稳焰孔262时,可以降低第二出火孔261和稳焰孔262发生干涉的风险,还可以降低内火盖26的高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燃烧器20远离壳体10的端面,相较于锅支架33远离壳体10的一端更靠近壳体,即内火盖26远离壳体10的一端,相较于锅支架33远离壳体10的一端更靠近壳体10。
在一些实施例中,内火盖26远离壳体的一端,与锅支架33远离壳体10的一端的间隔H5为15mm~23mm。示例性地,H5可以为15mm、18mm、20mm或者23mm,本实施例不再一一列举。比如,H5为18mm。H5如果小的话,燃烧器20中的燃气可能会燃烧不完全,导致灶具100的热效率较低,同时,灶具100排放的一氧化碳的量增大,从而影响用户的健康。H5如果大的话,聚能环30可能无法将燃烧器20释放的热量聚集起来,从而导致灶具100的热效率低。所以,H5为15mm~23mm。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6所示,灶具还包括盛液盘50,盛液盘50设置于开口13处,且设有第四避让孔,引射组件21的至少部分穿过第四避让孔伸出安装腔14,其中,聚能环30安装于盛液盘50上。盛液盘50用于收集锅具中溢出的物料,可以降低物料流入灶具100内部的风险,以降低物料影响灶具100功能的风险。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公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灶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包括底壳和面板,所述底壳和所述面板围成具有开口的安装腔;
聚能环,设置于所述开口处,包括沿第一方向层叠设置的多个子环,每相邻两个子环之间围成一个隔热腔,所述多个子环围成多个隔热腔,且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多个隔热腔的体积依次减小;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聚能环的轴线平行且由所述壳体指向所述聚能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灶具,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子环靠近所述聚能环轴线的一端,相较于每个所述子环远离所述聚能环轴线的一端靠近所述壳体,且每个所述子环的中部朝靠近所述壳体的方向凸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灶具,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子环的径向截面形状为光滑弧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灶具,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子环远离所述聚能环轴线的一端包括第一直线延伸段,所述第一直线延伸段与所述聚能环轴线垂直;且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多个子环的多个第一直线延伸段的长度依次增加,且所述多个第一直线延伸段远离所述聚能环轴线的一端近似平齐。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灶具,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多个子环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子环、第二子环和第三子环;所述第二子环与所述第三子环的间距,小于所述第二子环与所述第一子环之间的间距。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子环的材料的发射率为0.1~0.3。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聚能环还包括多个锅支架,所述多个锅支架依次穿过所述多个子环,且与每个所述子环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灶具,其特征在于,沿所述聚能环轴线的延伸方向,所述锅支架远离所述壳体的端部,相较于所述多个子环远离所述壳体的端面更远离所述壳体;所述锅支架靠近所述壳体的端部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多个子环靠近所述壳体的端面与所述壳体之间具有间隔。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灶具还包括燃烧器,所述燃烧器设置于所述安装腔内,且至少部分经所述开口伸入所述聚能环内;
所述燃烧器靠近所述聚能环的周侧设有稳焰槽,所述聚能环靠近所述聚能环轴线的一端与所述燃烧器具有间隔;且沿所述聚能环轴线的延伸方向,所述聚能环靠近所述聚能环轴线的一端,相较于所述稳焰槽靠近所述壳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器远离所述壳体的一侧设有多个出火孔,所述燃烧器远离所述壳体的端面,相较于所述锅支架远离所述壳体的一端更靠近所述壳体。
CN202221482105.1U 2022-06-14 2022-06-14 一种灶具 Active CN2177150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482105.1U CN217715053U (zh) 2022-06-14 2022-06-14 一种灶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482105.1U CN217715053U (zh) 2022-06-14 2022-06-14 一种灶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715053U true CN217715053U (zh) 2022-11-01

Family

ID=838020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482105.1U Active CN217715053U (zh) 2022-06-14 2022-06-14 一种灶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71505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715053U (zh) 一种灶具
KR20160064017A (ko) 가스 조리 기기, 특히, 가스 오븐
CN110260319B (zh) 一种用于燃烧器的火盖以及应用有该火盖的燃烧器
CN217816896U (zh) 一种灶具
CN211060115U (zh) 一种分段式高效燃烧器及灶具
CN210179623U (zh) 一种高效聚能炉头
CN210624515U (zh) 炉头、燃烧器和燃气灶
CN210107395U (zh) 燃气灶具燃烧器的外环火盖
CN112944398A (zh) 一种防干烧平板燃烧器及灶具
CN211119510U (zh) 一种实现宽幅燃烧的燃气灶具
CN212777480U (zh) 一种平板式燃气灶
CN219656132U (zh) 燃气灶
CN210688224U (zh) 燃烧器和燃气灶具
CN216744329U (zh) 燃气灶具及聚能组件
CN214891355U (zh) 燃气灶的聚能罩组件及燃气灶
CN218096036U (zh) 聚能罩组件及燃气灶
CN210688221U (zh) 燃烧器和家用燃气设备
CN217178622U (zh) 聚能盘锅架及燃气灶具
CN220287439U (zh) 大气式燃烧方式的炉头和灶具
CN219913150U (zh) 燃气灶
CN216953048U (zh) 燃气灶、炉头及分火盖
CN216953049U (zh) 燃气灶及炉头
CN218328272U (zh) 一种燃气灶
CN218883967U (zh) 炉头燃烧器和燃气灶具
CN109163359B (zh) 一种中餐燃气炒菜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