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328272U - 一种燃气灶 - Google Patents

一种燃气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328272U
CN218328272U CN202221718146.6U CN202221718146U CN218328272U CN 218328272 U CN218328272 U CN 218328272U CN 202221718146 U CN202221718146 U CN 202221718146U CN 218328272 U CN218328272 U CN 2183282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ng
combustion
gas
guide
energ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71814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炳卫
随晶侠
刘洪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u Midea Smart Kitchen Appliance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u Midea Smart Kitchen Appliance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u Midea Smart Kitchen Appliance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u Midea Smart Kitchen Appliance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71814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32827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3282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32827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as Burn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燃气灶,属于厨热设备的技术领域,以解决目前的燃气灶的烟气利用率低的技术问题。该燃气灶包括燃烧部、导流环以及聚能环,其中,燃烧部具有可生成火焰的燃烧面,导流环围绕燃烧面设置,聚能环围绕导流环设置,且聚能环与导流环之间具有间隙,承载部设置于燃烧部、导流环或聚能环,承载部设置有承载面,承载面的高度低于导流环。本申请的燃气灶能够使高温烟气与待加热件进行充分换热后,再由聚能环的顶部与待加热件的底部之间的间隙流动至聚能环外部,并且加快高温烟气的流速,以提高高温烟气与待加热件的对流换热强度。

Description

一种燃气灶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厨热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燃气灶。
背景技术
燃气灶是一种燃烧装置,其通过点燃燃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生成火焰,以对放置于燃气灶上的待加热件(如锅具)进行加热。燃气灶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高温烟气,高温烟气与待加热件接触可进一步加热待加热件。
相关技术中,燃气灶产生的高温烟气自由扩散后会导致高温烟气无法与待加热件充分接触,进而导致燃气灶的加热效率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的燃气灶的烟气利用率低的技术问题。为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燃气灶。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燃气灶,包括:
燃烧部,具有可生成火焰的燃烧面;
导流环,围绕所述燃烧面设置;
聚能环,围绕所述导流环设置,且所述聚能环与所述导流环之间具有间隙;和
承载部,设置于所述燃烧部、所述导流环或所述聚能环,所述承载部设置有承载面,所述承载面的高度低于所述导流环。
本申请实施例所提出的燃气灶中,通过在设置有聚能环的燃气灶的基础上增设导流环,使聚能环围绕导流环设置,并使导流环围绕燃烧部的燃烧面设置,从而将燃气灶的燃烧部生成的火焰围设在导流环内,使得燃烧部生成的火焰的热量最大程度地集中于导流环内,以在导流环内的区域形成高温区,在导流环与聚能环之间的区域形成低温区,主要通过高温区内的火焰和高温烟气对待加热件进行加热。
具体来说,将待加热件放置在承载部上,使待加热件的底面与承载部的承载面连接,由于承载面的高度低于导流环,从而使导流环的顶部与待加热件的底部之间具有间隙,高温烟气通过导流环的顶部与待加热件的底部之间的间隙由高温区流动至低温区,以使低温区内的高温烟气对待加热件进行加热,最后再由聚能环的顶部与待加热件的底部之间的间隙流动至聚能环外部,从而使高温烟气与待加热件进行充分换热。
此外,由于导流环内的高温区与导流环和聚能环之间的低温区之间存在温差,从而可以起到加快高温烟气的流速的作用,以提高高温烟气与待加热件的对流换热强度。并且,由于燃烧部的火焰以及燃烧部产生的高温烟气会对导流环的顶部进行加热,从而使导流环的顶部也能够起到与待加热件进行换热的作用,以进一步提高加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燃烧面的朝向的方向上,所述导流环的外径逐渐增大。
以促进火焰和高温烟气在高温区内扩散,提高燃气灶的加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导流环在所述燃烧面的朝向方向上依次具有第一引导部和第二引导部,所述第一引导部的外径逐渐增大。
以通过第一引导部实现火焰和高温烟气在高温区内扩散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引导部的轴向端面与所述导流环的轴向垂直。
以通过第二引导部在导流环的顶部与待加热件的底部之间形成气流通道,促进高温烟气的流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导流环具有第一固定口,所述第一固定口套设于所述燃烧部,且所述第一固定口的内壁与所述燃烧部贴合。
以通过导流环的第一固定口将导流环固定在燃烧部上,并使高温区内的热量不会发生逃逸损失。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导流环于所述聚能环的内壁上形成的投影位于所述聚能环内。
以减少高温烟气的热能的浪费,从而提高换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聚能环具有第二固定口,所述第二固定口套设于所述燃烧部,且所述第二固定口的内壁与所述燃烧部贴合。
以通过聚能环的第二固定口将聚能环固定在燃烧部上,并使低温区内的热量不会发生逃逸损失。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导流环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聚能环。
以使本申请实施例所提出的燃气灶能够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待加热件,以及便于拆卸清洗。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燃气灶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设置于所述聚能环,所述导流环开设有固定槽,所述固定件可嵌设于所述固定槽内,以使所述导流环固定于所述聚能环,所述固定件与所述承载部为一体结构。
以使导流环固定于聚能环,并实现导流环在聚能环上的可拆卸设置,以及通过定件与承载部的一体结构,从而起到简化整体结构和便于清理的作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槽开设于所述第二引导部,以在所述第二引导部的边沿形成缺口。
以使导流件的第一引导部整体结构的完整,使燃烧部的火焰能够稳定设置在高温区内,减少热量逃逸损失。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燃气灶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燃气灶的俯视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中的A-A的剖面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1中的导流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1中的聚能环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燃烧部,110-燃烧面,120-炉头,130-火盖,140-点火器,
200-导流环,210-第一引导部,220-第二引导部,230-第一固定口,240-固定槽,
300-聚能环,310-第二固定口,
400-固定件,
500-引射器,
600-承载部,610-承载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附图并参考具体实施例描述本申请:
实施例
请参考图1~图5,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燃气灶,该燃气灶包括燃烧部100、导流环200、聚能环300以及承载部600,其中,燃烧部100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燃气灶的基础构件,燃烧部100可以为燃气灶的其他至少部分部件提供安装基础。燃烧部100具有可生成火焰的燃烧面110,导流环200围绕燃烧面110设置,聚能环300围绕导流环200设置,且聚能环300与导流环200之间具有间隙,承载部600设置于燃烧部100、导流环200或聚能环300,在此,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制,承载部600设置有承载面610,承载面610的高度低于导流环200。
应理解的是,在相关技术中,为了使燃气灶可生成火焰,需要向燃气灶内供入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通过点燃混合气体以形成火焰。在本申请实施例的燃气灶中,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供入至燃烧部100后,可在燃烧部100内进一步混合,并在燃烧部100的燃烧面110位置被点燃,以形成火焰。
具体来说,在本申请实施例的燃气灶中,该燃气灶还包括引射器500、炉头120、火盖130以及点火器140,其中,引射器500设置在燃气灶的底部,引射器500的进气端与燃气的输送管道连通,引射器500的出气端与炉头120连通,炉头120可设置为两个同轴心设置的环形结构,以使火焰的分布更加均匀,相应的,引射器500可设置为两根并联的管路,引射器500的两根并联的管路分别单独与炉头120的两个同轴心的环形结构对应连通,炉头120的两个同轴心的环形结构的顶部的高度可保持一致,火盖130设置在炉头120上,并且火盖130上开设有气孔(也可以设置为火盖130与炉头120之间有空隙),火盖130可分别设置为一个环形结构和一个圆形结构,环形结构的火盖130用于设置在炉头120的外环形结构上,圆形结构的火盖130用于设置在炉头120的内环形结构上,火盖130设置在燃烧部100的底部,点火器140与火盖130对应设置。
燃气输送管道内的燃气由引射器500的进气端进入,再由引射器500的出气端进入到炉头120内与空气混合形成混合气体,混合气体最后由火盖130的气孔排出,点火器140点燃由火盖130的气孔排出的混合气体,从而在燃气灶的燃烧部100形成火焰,此时,火焰的底部即燃烧部100的燃烧面110。然后,将待加热件放置在该燃气灶上时,导流环200以及聚能环300均位于待加热件的底部的下方,且导流环200的顶部以及聚能环300的顶部与待加热件的底部之间具有间隙,以使烟气流通。
应理解的是,燃烧部100产生的火焰的底部即燃烧部100的燃烧面110,导流环200可以将燃烧部100产生的火焰的至少部分包围在内,在导流环200内的火焰取决于火焰的具体燃烧高度,当火焰的燃烧高度低于导流环200的高度时,导流环200可将火焰完全包围住。当火焰的燃烧高度高于导流环200的高度时,导流环200仅能将低于导流环200高度的火焰的部分包围住,从而在将待加热件放置在燃气炉上时,高于导流环200高度的火焰会向着待加热件的底部与导流环200的顶部之间的间隙的方向分散开。
在相关技术的燃气灶中,通过设置聚能环300可将燃气灶的燃烧部100生成的火焰围设在聚能环300内,使得燃烧部100生成的火焰的热量最大程度地集中于聚能环300内,防止燃烧部100生成的火焰的热量逃逸损失,但燃烧部100生成的高温烟气却直接从聚能环300的顶部与待加热件的底部之间的间隙流动至聚能环300外部,从而未与待加热件进行充分换热。
而在本申请实施例的燃气灶中,通过在设置有聚能环300的燃气灶的基础上增设导流环200,使聚能环300围绕导流环300设置,并使导流环300围绕燃烧部100的燃烧面110设置,从而将燃气灶的燃烧部100生成的火焰围设在导流环200内,使得燃烧部100生成的火焰的热量最大程度地集中于导流环200内,以在导流环200内的区域形成高温区,在导流环200与聚能环300之间的区域形成低温区,主要通过高温区内的火焰和高温烟气对待加热件进行加热。
具体来说,将待加热件放置在承载部600上,使待加热件的底面与承载部600的承载面610连接,由于承载面610的高度低于导流环200,从而使导流环200的顶部与待加热件的底部之间具有间隙,高温烟气通过导流环200的顶部与待加热件的底部之间的间隙由高温区流动至低温区,以使低温区内的高温烟气对待加热件进行加热,最后再由聚能环300的顶部与待加热件的底部之间的间隙流动至聚能环300外部,从而使高温烟气与待加热件进行充分换热。
此外,由于导流环200内的高温区与导流环200和聚能环300之间的低温区之间存在温差,从而可以起到加快高温烟气的流速的作用,以提高高温烟气与待加热件的对流换热强度。并且,由于燃烧部100的火焰以及燃烧部100产生的高温烟气会对导流环200的顶部进行加热,从而使导流环200的顶部也能够起到与待加热件进行换热的作用,以进一步提高加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结合图1、图3以图4,若在燃烧面110的朝向的方向上,采用导流环200的外径不变或逐渐减小的设置方式,则燃烧部100的火焰的顶部的面积等于或小于燃烧面110的面积,从而使燃烧部100的火焰无法得到扩散,火焰过于集中,无法对待加热件进行充分加热,甚至可能会导致燃气无法充分燃烧。而采用在燃烧面110的朝向的方向上,逐渐增大导流环200的外径的设置方式,可以增加燃烧部100的火焰的顶部的面积,避免火焰过于集中,使燃烧部100的火焰与待加热件的底部充分接触,并使燃气能够充分燃烧,提高燃气的燃烧效率,以及促进高温区内的高温烟气的扩散,从而提高换热效果。
结合图1~图4,导流环200包括第一引导部210和第二引导部220,第一引导部210和第二引导部220在燃烧面110的朝向方向上依次设置,其中,第一引导部210的外径逐渐增大,以此设置方式可以通过导流环200的第一引导部210对燃烧部100的火焰的区域进行限制和引导,通过导流环200的第二引导部220对燃烧部100产生的高温烟气进行导流和/或对燃烧部100的火焰进行限制和引导,对此,本申请不作限制。
具体来说,结合图1~图4,当导流环200的第二引导部220的轴向端面与导流环200的轴向垂直时,第二引导部220主要是对燃烧部100产生的高温烟气进行导流,燃烧部100的火焰更多的是被限制在第一引导部210所围设的区域内,可以理解为第一引导部210所围设的区域即高温区,在该设置方式下的燃气灶更加适用于底部为平面的待加热件,待加热件的底面与第二引导部220的顶面平行设置,以此在待加热件的底面与第二引导部220的顶面之间形成气流通道,从而加快高温烟气由高温区流动至低温区的速度,特别是加快高温烟气在待加热件的底面与第二引导部220的顶面之间的气流通道中的流动速度,以提高换热效果。
当导流环200的第二引导部220的外径逐渐增大,且第二引导部220的外径增大幅度大于第一引导部210的外径增大幅度时,第二引导部220可以起到对燃烧部100产生的高温烟气进行导流以及对燃烧部100的火焰进行限制和引导的作用,燃烧部100的火焰主要是被限制在第二引导部220的下端与第一引导部210所围设的区域内,可以理解为第二引导部220的下端与第一引导部210所围设的区域即高温区,第二引导部220的上端主要用于对高温烟气进行导流,在该设置方式下的燃气灶更加适用于底部为球面的待加热件,待加热件的底面可以近似地看作与第二引导部220的内周面平行设置,以此在待加热件的底面与第二引导部220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气流通道,从而加快高温烟气由高温区流动至低温区的速度,特别是加快高温烟气在待加热件的底面与第二引导部220的内周面之间的气流通道中的流动速度,以提高换热效果。
此外,由于燃烧部100的火焰以及燃烧部100产生的高温烟气会对第二引导部220进行加热,且第二引导部220与待加热件的距离较近,从而第二引导部220也能够起到与待加热件进行换热的作用,以进一步提高燃气灶的加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结合图1~图4,导流环200具有第一固定口230,导流环200的第一固定口230套设于燃烧部100,且导流环200的第一固定口230的内壁与燃烧部100贴合,以通过第一固定口230将导流环200固定在燃烧部100上,由于第一固定口230的内壁与燃烧部100贴合,从而使燃烧部100的火焰和高温烟气只能够沿着导流环200的上方流动,而不会从其他方向外泄,而造成热量逃逸损失,提高了燃气灶的燃烧加热效果。
此外,为了使导流环200与燃烧部100同轴心设置,以使燃烧部100的火焰在导流环200中均匀分布,可在燃烧部100上与导流环200对应设置与燃烧部100同轴心的环形台阶,导流环200的第一固定口230对应设置在该环形台阶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结合图1~图3,导流环200于聚能环300的内壁上形成的投影位于聚能环300内,一方面,导流环200于聚能环300的内壁上沿竖直方向形成的投影位于聚能环300内,使高温烟气能够由导流环200内的高温区更好地流向导流环200与聚能环300之间的低温区,若导流环200于聚能环300的内壁上沿竖直方向形成的投影大于聚能环300,高温烟气则无顺利流动至低温区,可能直接由导流环200与待加热件之间的间隙排至燃气灶外,造成高温烟气的热能的浪费。
另一方面,导流环200于聚能环300的内壁上沿水平方向形成的投影位于聚能环300内,当高温烟气由高温区流向低温区时,高温烟气会沿着导流环200的顶部与待加热件的底部之间的间隙的方向进行流动,若导流环200于聚能环300的内壁上沿水平方向形成的投影高于聚能环300,大部分的高温烟气则无顺利流动至低温区,与待加热件进行换热,而是直接通过聚能环300的顶部与待加热件的底部之间的间隙流动至聚能环300的外部,造成高温烟气的热能的浪费。因此,通过该设置方式,可以起到阻挡高温烟气流动的作用,延长高温烟气在低温区的停留时间,以提高换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结合图1、图2、图3以及图5,聚能环300具有第二固定口310,第二固定口310套设于燃烧部100,且第二固定口310的内壁与燃烧部100贴合,以通过第二固定口310将聚能环300固定在燃烧部100上,由于第二固定口310的内壁与燃烧部100贴合,从而使高温烟气只能够沿着聚能环300的上方流动至聚能环300外,而不会从其他方向外泄,而造成热量逃逸损失,提高了高温烟气的换热效果。
此外,为了使聚能环300与燃烧部100同轴心设置,以使燃烧部100生成的高温烟气在导流环200与聚能环300之间的低温区中均匀分布,同样可在燃烧部100上与聚能环300对应设置与燃烧部100同轴心的环形台阶,聚能环300的第二固定口310对应设置在该环形台阶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导流环200可拆卸地设置于聚能环300,以使燃气灶能够适用于不同的待加热件,如平底锅、圆底锅等,根据待加热件的结构特点,设置相应的导流环200即可满足燃气灶的使用要求,以及,便于将导流环200拆卸,以进行清洗。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结合图1~图3,该燃气灶还包括固定件400,固定件400设置于聚能环300,导流环200开设有固定槽240,固定件400可嵌设于固定槽240内,以使导流环200固定于聚能环300,并实现导流环200在聚能环300上的可拆卸设置,以及使导流环200的稳定设置,提高燃气灶的使用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结合图1、图2以及图4,固定槽240开设于导流件200的第二引导部220,以在第二引导部220的边沿形成缺口,从而使导流件200的第一引导部210整体结构的完整,使燃烧部100的火焰能够稳定设置在高温区内,火焰不会外泄,而造成热量逃逸损失。
当然,固定件400与承载部600可以为一体结构,承载部600(固定件400)可设置有多个,并且多个承载部600(固定件400)绕燃烧部100的中心轴等间距设置,以对待加热件进行稳定支撑。比如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结合图1~图2,绕燃烧部100的中心轴等间距设置有四个承载部600(固定件400),导流件200的第二引导部220的边沿上绕导流件200的中心轴,等间距开设有四个与四个承载部600(固定件400)对应的缺口(即固定槽240),以此使承载部600(固定件400)兼具固定导流环200和支撑待加热件的作用,从而简化燃气灶的结构,以及便于进行清理。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Claims (10)

1.一种燃气灶,其特征在于,包括:
燃烧部(100),具有可生成火焰的燃烧面(110);
导流环(200),围绕所述燃烧面(110)设置;
聚能环(300),围绕所述导流环(200)设置,且所述聚能环(300)与所述导流环(200)之间具有间隙;和
承载部(600),设置于所述燃烧部(100)、所述导流环(200)或所述聚能环(300),所述承载部(600)设置有承载面(610),所述承载面(610)的高度低于所述导流环(2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燃烧面(110)的朝向的方向上,所述导流环(200)的外径逐渐增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环(200)在所述燃烧面(110)的朝向方向上依次具有第一引导部(210)和第二引导部(220),所述第一引导部(210)的外径逐渐增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引导部(220)的轴向端面与所述导流环(200)的轴向垂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环(200)具有第一固定口(230),所述第一固定口(230)套设于所述燃烧部(100),且所述第一固定口(230)的内壁与所述燃烧部(100)贴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环(200)于所述聚能环(300)的内壁上形成的投影位于所述聚能环(300)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聚能环(300)具有第二固定口(310),所述第二固定口(310)套设于所述燃烧部(100),且所述第二固定口(310)的内壁与所述燃烧部(100)贴合。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环(200)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聚能环(30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气灶还包括固定件(400),所述固定件(400)设置于所述聚能环(300),所述导流环(200)开设有固定槽(240),所述固定件(400)可嵌设于所述固定槽(240)内,以使所述导流环(200)固定于所述聚能环(300),所述固定件(400)与所述承载部(600)为一体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槽(240)开设于所述第二引导部(220),以在所述第二引导部(220)的边沿形成缺口。
CN202221718146.6U 2022-07-04 2022-07-04 一种燃气灶 Active CN21832827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718146.6U CN218328272U (zh) 2022-07-04 2022-07-04 一种燃气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718146.6U CN218328272U (zh) 2022-07-04 2022-07-04 一种燃气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328272U true CN218328272U (zh) 2023-01-17

Family

ID=848678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718146.6U Active CN218328272U (zh) 2022-07-04 2022-07-04 一种燃气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32827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23775B (zh) 一种生物质半气化炉
CN218328272U (zh) 一种燃气灶
CN107327845B (zh) 一种燃气灶的燃烧器结构及燃气灶
WO2022156046A1 (zh) 火盖、燃烧器和燃气灶
CN210107395U (zh) 燃气灶具燃烧器的外环火盖
CN210107396U (zh) 高热负荷高热效率燃气灶具燃烧器
CN208703916U (zh) 内聚式大气红外燃烧器
CN215863581U (zh) 燃气灶的聚能盘及具有其的燃气灶
CN212673207U (zh) 一种灶具燃烧器及灶具
CN218883967U (zh) 炉头燃烧器和燃气灶具
CN212377969U (zh) 一种灶具燃烧器及灶具
CN212987289U (zh) 一种灶具燃烧器
CN212673206U (zh) 一种灶具燃烧器及灶具
CN221222781U (zh) 聚能盘锅架及燃气灶具
CN221444264U (zh) 一种燃烧器
CN217559824U (zh) 一种燃气灶
CN219014308U (zh) 燃烧器及燃气灶
CN212673209U (zh) 一种灶具燃烧器
CN217423313U (zh) 烹饪器具支撑装置以及燃气灶
CN110375302B (zh) 灶具火盖
CN215951405U (zh) 燃烧器及燃气灶
CN116428618B (zh) 一种节能炉灶
CN217109660U (zh) 一种集成灶
CN210320158U (zh) 生物质烤火炉
JP3715255B2 (ja) 石油燃焼器具の燃焼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