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119510U - 一种实现宽幅燃烧的燃气灶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实现宽幅燃烧的燃气灶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119510U
CN211119510U CN201922036950.0U CN201922036950U CN211119510U CN 211119510 U CN211119510 U CN 211119510U CN 201922036950 U CN201922036950 U CN 201922036950U CN 211119510 U CN211119510 U CN 2111195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re
ring fire
cover
inner ring
mixing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03695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红梅
朱鑫
韩亚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Guangdong Kitchen and Bath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Guangdong Kitchen and Bath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Guangdong Kitchen and Bath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Guangdong Kitchen and Bath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03695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1195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1195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1195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as Bur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实现宽幅燃烧的燃气灶具,其炉头包括外环火头部混合腔、中环火头部混合腔、内环火头部混合腔,内环火头部混合腔位于中环火头部混合腔内;其外火盖呈圆环形罩扣在外环火头部混合腔的上方;其内火盖在顶面上开设有内环火孔,在侧壁上开设有中环火孔,所述顶面与侧壁围成的腔室被分隔成独立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为与内环火孔连通的内环火混气腔,另外一部分为与中环火孔连通的中环火混气腔;内火盖罩扣在中环火头部混合腔的上方,罩扣后,内火盖的内环火混气腔与炉头的内环火头部混合腔连通,内火盖的中环火混气腔与炉头的中环火头部混合腔连通。所述灶具可以降低火力调节的下限值,并可保证火焰在微火状态下稳定燃烧。

Description

一种实现宽幅燃烧的燃气灶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燃气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燃气烹饪灶具,例如燃气灶、集成灶等。
背景技术
燃气灶具是一种以液化石油气、人工煤气、天然气等气体燃料进行直火加热的厨房用具。现有的燃气灶具通常包括灶体、燃烧器、锅支架、调节旋钮、点火器、阀体组件、进气管等部件。其中,阀体组件安装在灶体上,并在调节旋钮的调节下改变输送至燃烧器的燃气流量,进而调节燃烧器的火力大小,以适应炒、煎、炸、蒸、炖、煲等不同的烹饪场景。
随着燃气灶具的不断发展,三环火燃烧器以其热效率高、火焰相对均匀等优势,被越来越多的燃烧灶具所采用。目前的三环火燃烧器主要包括炉头、分火器、火盖等组成部分。其中,在所述炉头上形成有三个混合腔,分别为外环火混合腔、中环火混合腔和内环火混合腔。三个混合腔分别由三个独立的燃气通道提供燃气,以实现独立的火力调节。所述分火器安装在炉头上,火盖安装在分火器上。现有的三环火燃烧器,其火盖被设计成独立的三部分,分别为外环火盖、中环火盖和内环火盖。其中,外环火盖与炉头的外环火混合腔连通,中环火盖与炉头的中环火混合腔连通,内环火盖与炉头的内环火混合腔连通。
在燃烧器燃烧时,其火力调节范围在0.8kW~5kW之间。当燃烧器的火力调节到最大时,三个火盖均有火焰生成,火力可达5kW;当燃烧器的火力调节到中火时,仅中环火盖和内环火盖有火;当燃烧器的火力调节到小火时,仅内环火盖有火,且火力最小只能低至0.8kW,存在小火不够小,并且在小火状态下火焰不稳定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燃气灶具,通过降低火力调节的下限值,以扩大火力调整范围,实现宽幅燃烧,并且可以保证在微火状态下火焰燃烧的稳定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实现宽幅燃烧的燃气灶具,包括灶体、安装在灶体上用于形成火焰的燃烧器;所述燃烧器包括炉头、分火器、外火盖和内火盖:其中,所述炉头包括具有外环火头部混合腔的外环火通道、具有中环火头部混合腔的中环火通道、以及具有内环火头部混合腔的内环火通道,所述内环火头部混合腔位于所述中环火头部混合腔内;所述分火器安装在所述炉头上;所述外火盖呈圆环形,安装在所述分火器上并罩扣在所述外环火头部混合腔的上方;所述内火盖包括顶面和呈圆筒状的侧壁,在所述顶面上开设有内环火孔,在所述侧壁上开设有中环火孔;所述顶面与所述侧壁围成的腔室被分隔成独立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为与所述内环火孔连通的内环火混气腔,另外一部分为与所述中环火孔连通的中环火混气腔;所述内火盖安装在所述分火器上并罩扣在所述中环火头部混合腔的上方,罩扣后,内火盖的内环火混气腔与炉头的内环火头部混合腔连通,内火盖的中环火混气腔与炉头的中环火头部混合腔连通。
为了提高燃烧器在微火状态下的稳定性,所述内环火孔应包括多个,形成中心密集出火孔,每一个内环火孔的直径优选在1.5mm~1.6mm之间,且相邻两个内环火孔的间隔距离应小于1mm,所有内环火孔的总面积最好在60mm2~70mm2之间,面积越大,火焰强度越小,火焰短而清晰,一次空气系数增大,与燃气混合得更充足,火焰燃烧得更完全、更稳定。
为了使内环火的火焰更加集中,并充分利用内火盖所形成的空腔实现燃气与空气的充分混合,保证火力在0.2kW燃烧稳定,本实用新型优选在所述内火盖的顶面形成有向上凸起的内环火台阶面,所述内环火台阶面包括位于所述内火盖的顶面的中心位置的圆形台阶面以及从所述圆形台阶面向所述内火盖的侧壁方向延伸的过渡台阶面,在所述过渡台阶面上开设有传火槽,所述传火槽延伸至所述内火盖的侧壁,并与至少一个所述中环火孔连通;将所述内环火孔全部开设在所述内环火台阶面上,以形成蜂窝状结构的保温火。
优选的,在连通所述传火槽的中环火孔中包括至少一个感应针火孔,在所述炉头上安装有用于感应火力大小的热电偶感应针,所述内火盖在安装到所述分火器上后,所述感应针火孔与所述热电偶感应针正对。将感应针火孔开设在内火盖的侧壁上,使其与炉头的中环火头部混合腔连通,并使传火槽从其中穿过,由此可以加快火焰从感应针火孔传递到内环火孔的速度,提高燃烧器的点火速度,并保证热电偶感应针在微火状态下对灶具火力大小检测的准确性。
为了防止从锅具滴落的液体在内火盖的顶部聚集过多,导致内环火熄灭,本实用新型优选在所述内火盖的顶面的外缘形成一圈圆环凸起,在所述圆环凸起的相对两侧,其中一侧开设有导流槽,另外一侧设置有向远离内火盖方向水平延伸的点火针保护盖;在所述炉头上安装有点火针,所述内火盖在安装到所述分火器上后,所述点火针位于所述点火针保护盖的正下方。
作为所述内环火通道的一种优选结构设计,本实用新型优选设计所述内环火通道包括由外向内依次连接的内环火吸入段、内环火混合段和所述的内环火头部混合腔;所述内环火混合段的内径均等,优选设计成直管,其内径优选设计在10mm~12mm之间,长度加长,优选设计在50mm~80mm之间。本实用新型的内环火通道无扩压段设计,通过加长混合段的长度,可以使燃气与空气在混合段内的混合更加完全,使燃烧器在微火状态下的燃烧更稳定,同时也有利于模具加工时的一次成型。
作为所述中环火通道的一种优选结构设计,本实用新型设计所述中环火通道包括由外向内依次连接的中环火吸入段、中环火混合段、中环火扩压段和所述的中环火头部混合腔,所述中环火扩压段的内径大于所述中环火混合段的内径。
作为所述外环火通道的一种优选结构设计,本实用新型设计所述外环火通道包括由外向内依次连接的外环火吸入段、外环火混合段、外环火扩压段和所述的外环火头部混合腔,所述外环火扩压段的内径大于所述外环火混合段的内径。
为了便于燃烧器装配时的布管设计,本实用新型优选设计所述内环火通道的中心线与炉头的水平中心线成45°夹角,所述中环火通道的中心线与所述炉头的水平中心线重合;所述外环火通道的中心线与所述炉头的水平中心线平行。
为了提升燃烧器的聚能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外火盖包括外火盖内圈和外火盖外圈;其中,所述外火盖内圈整体形成由外向内倾斜向下的倾斜面,在所述外火盖内圈上开设有多组内焰火孔,所述多组内焰火孔等间距圆周分布,且在每组内焰火孔中均包括多个呈线性排布的子火孔,所述多个呈线性排布的子火孔所在的直线与外火盖在该位置的径线方向形成50°~70°夹角。外火盖的内圈采用这种结构设计,可以使高温热能通过喇叭状的外火盖内圈反射到锅底,有利于提升燃气灶具的热效率。
优选的,所述外火盖内圈呈相对位置关系的倾斜面所成的夹角在100°~120°之间;在所述每组内焰火孔中均包括2~4个子火孔,每一个子火孔的直径在1.8mm~2mm之间。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外火盖的内圈增加内焰火,可以提高锅底温度的均匀性。
为了保证燃烧器在最大火力时可以达到5kW,本实用新型设计外火盖外圈沿所述外火盖内圈的外缘向下竖直延伸,并在所述外火盖外圈上分布有多组主火孔,所述多组主火孔等间距圆周分布,每一个主火孔由外向内向下方倾斜延伸,且主火孔的中心轴线与水平面呈20°~40°夹角,以提高燃烧器在大火力状态下火焰燃烧面的跨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内火盖的顶部开设内环火孔,在内火盖的侧壁开设中环火孔,并在内火盖中形成单独与炉头上的内环火通道相连通的内环火混气腔,使通过内环火通道输送的燃气可以在内环火通道以及内环火混气腔中与空气实现完全混合后,再经由内火盖顶部开设的密集小孔喷出燃烧形成蜂窝状的内环火,由此可以使得燃烧器在小火状态下火力低至0.2kW~0.25kW且燃烧稳定,继而扩展了燃气灶具的火力调节范围,提高了燃烧器在微火状态下的稳定性。
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燃气灶具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分解图;
图2是图1所示燃气灶具组装后除去面板的结构图;
图3是图1中燃烧器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分解图;
图4是图3所示燃烧器组装后的结构图;
图5是图4所示燃烧器的主视图;
图6是图4所示燃烧器的后视图;
图7是图5所示燃烧器的A-A向剖视图;
图8是图3中外火盖的一种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9是图3中外火盖的一种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10是图8所示外火盖的B-B向剖视图;
图11是图8所示外火盖的E-E向剖视图;
图12是图3中内火盖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13是图12所示内火盖从底部向上观测的结构图;
图14是图12所示内火盖在另外一个视角下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结合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燃气灶具主要包括灶体、燃烧器、阀体组件6、点火针14、调节旋钮7、盛液盘9、锅支架10等组成部件。其中,灶体包括底壳5和面板8,燃烧器包括炉头1、分火器4、外火盖2和内火盖3。将炉头1和阀体组件6安装在底壳5上,并在面板8上开设炉头开口81和旋钮开口82。在将面板8扣合装配在底壳5上时,调节旋钮7的下部穿过面板8上的旋钮开口82安装在底壳5上。炉头1通过面板8上的炉头开口81外露。将盛液盘9安装在面板8上,遮挡部分炉头开口81,以避免从锅具流出的液体通过炉头开口81流入底壳5。将点火针14和分火器4安装在炉头1上,并使点火针14经由分火器4上开设的通孔穿出分火器4。将外火盖2和内火盖3安装在分火器4上,并与炉头1中形成的燃气通道连通。将锅支架10安装在盛液盘9上,用于支撑锅具。
在使用燃气灶具时,可以旋转调节旋钮7控制阀体组件6打开,使燃气流向炉头1,在炉头1中与空气混合,同时控制点火针14打火,点燃通过外火盖2和内火盖3喷射出的燃气与空气的混合物,形成火焰,以对锅具中的食物加热烹饪。在燃气灶具工作过程中,可以根据烹饪需要转动调节旋钮7,以调节阀体组件6的开度,进而改变输送至炉头1的燃气流量,继而实现火力大小的调节。
结合图3-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燃烧器为四环火燃烧器,在其炉头1上形成有三个燃气通道,分别为外环火通道11、中环火通道12和内环火通道13。为了便于燃烧器装配时的布管设计,本实施例优选配置内环火通道13的中心线16与炉头1的水平中心线15形成45°夹角,如图6所示;配置中环火通道12的中心线17与炉头1的所述水平中心线15重合;配置外环火通道11的中心线18与所述炉头的水平中心线15平行,且将外环火通道11与内环火通道13分置于所述炉头的水平中心线15的相对两侧。
作为外环火通道11的一种优选实施例,所述外环火通道11包括外环火吸入段111、外环火混合段112、外环火扩压段114和外环火头部混合腔113。其中,外环火吸入段111安装在底壳5上,通过阀体组件6连通燃气管路,以用于吸入燃气。外环火混合段112的一端连接所述外环火吸入段111,另一端连接外环火扩压段114,其长度优选设计在10mm~20mm之间。所述外环火扩压段114的内径大于外环火混合段112的内径,通过外环火吸入段111吸入的燃气在外环火混合段112和外环火扩压段114中与空气发生混合,然后流向外环火头部混合腔113。所述外环火头部混合腔113连接外环火扩压段114,优选设计成有底无顶的圆环状,提供用于形成四环火中的外环火和内焰火所需的燃气与空气的混合物。
作为中环火通道12的一种优选实施例,所述中环火通道12包括中环火吸入段121、中环火混合段122、中环火扩压段124和中环火头部混合腔123。其中,中环火吸入段121安装在底壳5上,通过阀体组件6连通燃气管路,以用于吸入燃气。中环火混合段122的一端连接所述中环火吸入段121,另一端连接中环火扩压段124,其长度优选设计在20mm~30mm之间。所述中环火扩压段124的内径大于中环火混合段122的内径,通过中环火吸入段121吸入的燃气在中环火混合段122和中环火扩压段124中与空气发生混合后,流向中环火头部混合腔123。所述中环火头部混合腔123连接中环火扩压段124,优选设计成有底无顶的圆筒状,且位于圆环状的外环火头部混合腔113的中空内环区间内,并优选与外环火头部混合腔113同心布设,以提供用于形成四环火中的中环火所需的燃气与空气混合物。
作为内环火通道13的一种优选实施例,所述内环火通道13包括内环火吸入段131、内环火混合段132和内环火头部混合腔133。其中,内环火吸入段131安装在底壳5上,通过阀体组件6连通燃气管路,以用于吸入燃气。内环火混合段132的一端连接所述内环火吸入段131,另一端连接内环火头部混合腔133。本实施例的内环火混合段132的内径均等,优选设计成直管,且内径优选设计在Φ10mm~Φ12mm之间。内环火混合段132的长度相比于中环火混合段122的长度和外环火混合段112的长度都设计得更长,例如可以在50mm~80mm之间取值。其中,将内环火混合段132的长度设计在50mm~60mm之间效果最佳。本实施例的内环火通道无扩压段设计,通过加长混合段设计,可以使燃气与空气在混合段132内的混合更加完全,形成的内环火更加稳定,同时也有利于模具加工时的一次成型。
在内环火通道13中,优选将内环火头部混合腔133布设在中环火头部混合腔123的内部。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所述内环火头部混合腔133优选设计成有底无顶的圆筒状,位于中环火头部混合腔123内,且与中环火头部混合腔123同心布设,以提供用于形成四环火中的内环火所需的燃气与空气混合物。
在炉头1的上方安装分火器4,如图3所示,外火盖2和内火盖3分别安装在分火器4上,且外火盖2罩扣在外环火头部混合腔113的上方,如图4所示,内火盖3罩扣在中环火头部混合腔123和内环火头部混合腔133的上方。
作为所述外火盖2的一种优选实施例,结合图8-图11所示,本实施例的外火盖2优选设计成圆环状,包括外火盖内圈21和外火盖外圈22。在所述外火盖内圈21和外火盖外圈22上分别开设有与炉头1的外环火头部混合腔113连通的火孔。外环火头部混合腔113中的燃气与空气的混合物通过外火盖2上开设的火孔喷出,点燃后形成外环火和内焰火。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外火盖外圈22优选沿外火盖内圈21的外缘向下竖直延伸。在外火盖外圈22上开设有多个火孔,定义为主火孔221,优选将所述多个主火孔221分成四组,且四组主火孔221环绕一圈,并优选在圆周方向等间距分布,以保证外环火的外圈火力分布均匀。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主火孔221的直径优选设计在Φ2.4mm~Φ2.6mm之间。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设计所述主火孔221的直径为Φ2.5mm。在外火盖外圈22上开设主火孔221时,优选从外火盖外圈22的外表面向内倾斜向下开设,使主火孔221的中心轴线222与水平面形成20°~40°的夹角α,如图11所示。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设计所述主火孔221的中心轴线222与水平面所形成的夹角α为30°,以保证外环火头部混合腔113中的燃气与空气混合物能够更加顺畅地通过主火孔221喷射出去,点燃后形成跨度较大的外环火。
对于外火盖内圈21,优选设计成喇叭状结构,如图10所示,即,将外火盖内圈21整体形成由外向内倾斜向下的倾斜面,而非仅邻近内环的一圈倾斜,以此提升聚能效果。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设计所述外火盖内圈21呈相对位置关系的倾斜面所成的夹角β在100°~120°之间,即,喇叭状结构的开口角度为100°~120°,优选设计β等于110°。
在外火盖内圈21上开设多组内焰火孔211,如图8所示,并配置所述多组内焰火孔211在外火盖内圈21上等间距圆周分布。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内焰火孔211可以开设14~18组,优选开设16组,且在每组内焰火孔211中均包括多个呈线性排布的子火孔。设计所述多个呈线性排布的子火孔所在的直线与外火盖2在该位置处的径线方向形成50°~70°的夹角γ,优选设计夹角γ等于60°。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在每组内焰火孔211可以包括2~4个子火孔,优选设计3个子火孔,每一个子火孔的直径优选在1.8mm~2mm之间。
本实施例将外火盖内圈21设计成喇叭状结构,可以使高温热能通过喇叭状的外火盖内圈21反射到锅底,有利于燃气灶具热效率的提升。通过在外火盖内圈21上开设内焰火孔211,以形成内焰火,由此可以保证大火状态下锅底温度的均匀性。同时,通过将内焰火孔211配置成相互间隔的多组,使每组内焰火孔211之间可以预留出足够的空间用于二次空气补充,由此可以使燃气与空气混合得更加充分、完全,获得更高的热效率。
作为内火盖3的一种优选实施例,结合图12-图14所示,本实施例的内火盖3包括顶面31和侧壁32。其中,顶面31优选设计成圆形,侧壁32呈圆筒状,且沿顶面31的外缘向下方竖直延伸。将所述顶面31和侧壁32所围成的腔室分隔成独立的两部分,如图13所示,分别为内环火混气腔35和中环火混气腔34,且在位置关系上,中环火混气腔34环绕在内环火混气腔35的外周。
在内火盖3的顶面31上开设内环火孔311,并使所述内环火孔311与内环火混气腔35连通。在内火盖3的侧壁32上开设中环火孔321,并使所述中环火孔321与中环火混气腔34连通。在将所述内火盖3安装在分火器4上时,内火盖3罩扣在炉头1的中环火头部混合腔123的上方。由于内环火头部混合腔133位于中环火头部混合腔123内,因此罩扣后,内火盖3的内环火混气腔35刚好与炉头1的内环火头部混合腔133连通,而内火盖3的中环火混气腔34刚好与炉头1的中环火头部混合腔123连通。
采用上述装配结构后,通过中环火通道12输送的燃气与空气的混合物经由内火盖3的侧壁32上开设的中环火孔321喷出,点然后形成中环火;而通过内环火通道13输送的燃气与空气的混合物经由内火盖3的顶面31上开设的内环火孔311喷出,点然后形成内环火。
为了提高燃烧器在微火状态下内环火燃烧的稳定性,本实施例在内火盖3的顶面31开设内环火孔311时,应将内环火孔311设计成密集的小火孔。例如可以在内火盖3的顶面31的中心区域集中开设多个内环火孔311,并将多个内环火孔311均匀排布形成一个圆形面,以使通过内环火孔311喷出的燃气与空气的混合物能够更加聚集,继而有利于降低内环火的火力,使其在火力为0.2kW~0.25kW时也能稳定燃烧。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本实施例将每一个内环火孔311的直径均限制在1.5mm~1.6mm之间,将所有内环火孔311的总面积限制在60mm2~70mm2之间。尽量缩小相邻两个内环火孔311之间的距离,例如使其间隔距离小于1mm,由此形成密集小火孔。
本实施例将内环火孔311的总面积限制在60mm2~70mm2之间,在此区间内,面积越大,火焰强度越小,火焰短而清晰,一次空气系数增大,燃气与一次空气混合得更充足,火焰燃烧得更完全、更稳定。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本实施例优选在内火盖3的顶面31形成向上凸起的内环火台阶面312,如图12所示,将内环火孔311开设在所述内环火台阶面312上,不仅可以使内环火的火焰更加集中,同时也可以增大内环火混气腔35的容积,从而使燃气与空气的混合更加充分,保证内环火在火力为0.2kW时燃烧稳定。
本实施例在内火盖3的顶面31上形成所述内环火台阶面312时,优选设计所述内环火台阶面312包括位于内火盖3的顶面31的中心位置的圆形台阶面以及从所述圆形台阶面向内火盖3的侧壁32方向延伸的过渡台阶面。在过渡台阶面上开设传火槽36,并将传火槽36延伸至内火盖3的侧壁32,且与侧壁32上开设的至少一个中环火孔321连通,如图14所示。设计点火针14的顶端邻近中环火孔321的位置,使火焰从中环火开始形成,然后经由传火槽36传递到内环火孔311,以形成内环火。
在内环火台阶面312上开设内环火孔311时,优选将绝大多数内环火孔311开设在圆形台阶面上,将少数几个内环火孔311(例如4~6个)开设在过渡台阶面上,且位于传火槽36的两侧,以加快中环火向内环火引燃的速度。
为了感知燃气灶具的火力大小,本实施例在炉头1上还设置有热电偶感应针19,结合图3所示。在将内火盖3安装到分火器4上后,所述热电偶感应针19的热端位于紧邻内火盖3的侧壁32的位置处。在侧壁32上开设的中环火孔321中包含有感应针火孔313,如图14所示,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所述感应针火孔313优选由3~5个直径为1.8mm的小孔组成。配置感应针火孔313在内火盖3的侧壁32上的开设位置刚好与热电偶感应针19的热端正对,以实现火力大小的准确检测。
在内火盖3的侧壁32上开设传火槽36时,优选使所述传火槽36穿过所述感应针火孔313,由此可以加快火焰传递到内环火孔311的速度,以提高燃烧器的点火速度,并保证热电偶感应针19在微火状态下也能对燃烧器的火力大小实现准确检测。
此外,考虑到锅具在加热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有液体从锅具上滴落,并聚集到内火盖3上的情况。为了防止在内火盖3的顶面31聚集过多的液体,进而导致内环火熄灭的情况发生,本实施例在内火盖3的顶面31的外缘还形成一圈圆环凸起37,如图12所示。在圆环凸起37上开设一个缺口,形成导流槽33,以便于将滴落到内火盖3顶部的液体引流出去,避免液体在内火盖3的顶面31上聚集。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可以将圆环凸起37的高度设计成与内环火台阶面312的高度等高,以防止内环火孔311被聚集在内火盖3顶部上的液体封堵,造成内环火熄灭。
所述导流槽33在圆环凸起37上的开设位置应远离点火针14和热电偶感应针19的布设位置,以避免从内火盖3的顶面31溢流出的液体滴落到点火针14和热电偶感应针19上。
为了对点火针14起到进一步的保护作用,本实施例在内火盖3上还设置有点火针保护盖38,如图12所示。所述点火针保护盖38的一端连接圆环凸起37,另一端向远离内火盖3的方向水平延伸,配置所述点火针14位于点火针保护盖38的下方,结合图4所示,利用点火针保护盖38对点火针14的遮挡作用,以进一步确保从锅具上滴落的液体不会淋湿点火针14,导致点火针14无法打火。
作为一种优选设计方案,可以将点火针保护盖38与导流槽33分置于圆环凸起37的相对两侧,以增强对点火针14的保护作用。
本实施例的燃烧器可以形成四环火焰,分别为:外火盖外圈的外环火、外火盖内圈的内焰火、内火盖周侧的中环火、内火盖顶部的内环火。因此,本实施例的燃气灶具也可以称为四环火燃气灶具。
在将本实施例的燃气灶具的火力调节到最大时,点火针14首先将通过中环火孔321喷出的燃气与空气的混合物点燃,形成中环火。然后,中环火一方面通过传火槽36传递到内环火孔311,形成内环火;另一方面传递到内焰火孔211,形成内焰火。最后,内焰火传递到外火盖外圈的主火孔221,形成外环火。由此,整个燃烧器被全部点燃,四环火全部打开,最大火力可达5kW。燃烧器在正常燃烧期间,内焰火的火苗朝中心聚拢,高温火焰助燃中环火和内环火。此时,燃烧器的火焰温度可进一步升高,使得燃气灶具的热效率再次提升。
当火力调节到中火时,外环火和内焰火熄灭,仅利用中环火和内环火加热锅具,此时火力可达1.2kW。
当火力调节到最小时,外环火、内焰火以及中环火均熄灭,仅在内火盖3的顶面31形成内环火,最小火力可达0.2kW~0.25kW。
本实施例的四环火燃烧器,其火力调节范围在0.2kW~5kW之间,相比传统的三环火燃烧器,其火力调节范围更宽。并且,本实施例的四环火燃烧器在实现宽幅燃烧的同时,可以大大增强燃烧器在微火状态下燃烧的稳定性,以更好地满足不同的烹饪需求。
此外,本实施例的燃烧器通过在外火盖的内圈增加内焰火,可以提高锅底加热温度的均匀性。
当然,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实现宽幅燃烧的燃气灶具,包括:
灶体;
燃烧器,其安装在所述灶体上,用于形成火焰;
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器包括:
炉头,其包括具有外环火头部混合腔的外环火通道、具有中环火头部混合腔的中环火通道、以及具有内环火头部混合腔的内环火通道,所述内环火头部混合腔位于所述中环火头部混合腔内;
分火器,其安装在所述炉头上;
外火盖,其呈圆环形,安装在所述分火器上并罩扣在所述外环火头部混合腔的上方;
内火盖,其包括顶面和呈圆筒状的侧壁,在所述顶面上开设有内环火孔,在所述侧壁上开设有中环火孔;所述顶面与所述侧壁围成的腔室被分隔成独立的两部分,分别为与所述内环火孔连通的内环火混气腔以及与所述中环火孔连通的中环火混气腔;所述内火盖安装在所述分火器上并罩扣在所述中环火头部混合腔的上方,罩扣后,内火盖的内环火混气腔与炉头的内环火头部混合腔连通,内火盖的中环火混气腔与炉头的中环火头部混合腔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实现宽幅燃烧的燃气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环火孔包括多个,每一个内环火孔的直径在1.5mm~1.6mm之间,且相邻两个内环火孔的间隔距离小于1mm,所有内环火孔的总面积在60mm2~70mm2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实现宽幅燃烧的燃气灶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火盖的顶面形成有向上凸起的内环火台阶面,所述内环火台阶面包括位于所述内火盖的顶面的中心位置的圆形台阶面以及从所述圆形台阶面向所述内火盖的侧壁方向延伸的过渡台阶面,在所述过渡台阶面上开设有传火槽,所述传火槽延伸至所述内火盖的侧壁,并与至少一个所述中环火孔连通;所述内环火孔全部开设在所述内环火台阶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实现宽幅燃烧的燃气灶具,其特征在于,在连通所述传火槽的中环火孔中包括至少一个感应针火孔,在所述炉头上安装有用于感应火力大小的热电偶感应针,所述内火盖在安装到所述分火器上后,所述感应针火孔与所述热电偶感应针正对。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实现宽幅燃烧的燃气灶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火盖的顶面的外缘形成有一圈圆环凸起,在所述圆环凸起的相对两侧,其中一侧开设有导流槽,另外一侧设置有向远离内火盖方向水平延伸的点火针保护盖;在所述炉头上安装有点火针,所述内火盖在安装到所述分火器上后,所述点火针位于所述点火针保护盖的正下方。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实现宽幅燃烧的燃气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环火通道包括由外向内依次连接的内环火吸入段、内环火混合段和所述的内环火头部混合腔;所述内环火混合段的内径均等,其长度在50mm~80mm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实现宽幅燃烧的燃气灶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环火通道包括由外向内依次连接的中环火吸入段、中环火混合段、中环火扩压段和所述的中环火头部混合腔,所述中环火扩压段的内径大于所述中环火混合段的内径;
所述外环火通道包括由外向内依次连接的外环火吸入段、外环火混合段、外环火扩压段和所述的外环火头部混合腔,所述外环火扩压段的内径大于所述外环火混合段的内径;
其中,所述内环火通道的中心线与炉头的水平中心线成45°夹角;所述中环火通道的中心线与所述炉头的水平中心线重合;所述外环火通道的中心线与所述炉头的水平中心线平行。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实现宽幅燃烧的燃气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火盖包括:
外火盖内圈,其整体形成由外向内倾斜向下的倾斜面,在所述外火盖内圈上开设有多组内焰火孔,所述多组内焰火孔等间距圆周分布,且在每组内焰火孔中均包括多个呈线性排布的子火孔,所述多个呈线性排布的子火孔所在的直线与外火盖在该位置的径线方向形成50°~70°夹角;
外火盖外圈,其沿所述外火盖内圈的外缘向下竖直延伸,在所述外火盖外圈上开设有主火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实现宽幅燃烧的燃气灶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火盖内圈呈相对位置关系的倾斜面所成的夹角在100°~120°之间;
在所述每组内焰火孔中均包括2~4个子火孔,每一个子火孔的直径在1.8mm~2mm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实现宽幅燃烧的燃气灶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火盖外圈上分布有多组主火孔,所述多组主火孔等间距圆周分布,每一个主火孔由外向内向下方倾斜延伸,且每一个主火孔的中心轴线与水平面呈20°~40°夹角。
CN201922036950.0U 2019-11-22 2019-11-22 一种实现宽幅燃烧的燃气灶具 Active CN2111195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036950.0U CN211119510U (zh) 2019-11-22 2019-11-22 一种实现宽幅燃烧的燃气灶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036950.0U CN211119510U (zh) 2019-11-22 2019-11-22 一种实现宽幅燃烧的燃气灶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119510U true CN211119510U (zh) 2020-07-28

Family

ID=716995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036950.0U Active CN211119510U (zh) 2019-11-22 2019-11-22 一种实现宽幅燃烧的燃气灶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11951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664981B (zh) 一种灶用隔热罩以及应用有该灶用隔热罩的燃气灶
EP2390569B1 (en) A burner for professional or domestic gas cookers, particularly of the type of vertical-flame burners adapted for cooking with woks and the like
CN110566945A (zh) 一种燃烧器及燃气灶
CN110260319B (zh) 一种用于燃烧器的火盖以及应用有该火盖的燃烧器
CN112128749B (zh) 一种用于燃烧器的火盖以及应用有该火盖的燃烧器
CN211119510U (zh) 一种实现宽幅燃烧的燃气灶具
CN217464428U (zh) 用于燃烧器的火盖、燃烧器及燃气灶
WO2022156046A1 (zh) 火盖、燃烧器和燃气灶
CN112833430A (zh) 一种实现宽幅燃烧的燃气灶具
CN210861099U (zh) 一种具有提高燃烧效率的燃烧器
CN209295124U (zh) 外环火盖及燃烧器
CN211424384U (zh) 高热负荷高热效率燃烧器
CN211011368U (zh) 燃烧器
CN210624515U (zh) 炉头、燃烧器和燃气灶
CN112524607A (zh) 一种新型红外燃烧器
CN221005055U (zh) 燃烧器及具有其的燃气灶
CN214891163U (zh) 一种用于燃烧器的火盖
CN215062037U (zh) 盖体组件、燃烧器和灶具
CN210688221U (zh) 燃烧器和家用燃气设备
CN217464430U (zh) 用于燃烧器的火盖组件及燃气灶
CN217464431U (zh) 用于燃烧器的火盖及燃气灶
CN217464419U (zh) 燃烧器及燃气灶
CN221005053U (zh) 燃烧器及具有其的燃气灶
CN217715053U (zh) 一种灶具
CN221005054U (zh) 燃烧器及具有其的燃气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