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891163U - 一种用于燃烧器的火盖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燃烧器的火盖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891163U
CN214891163U CN202022904843.8U CN202022904843U CN214891163U CN 214891163 U CN214891163 U CN 214891163U CN 202022904843 U CN202022904843 U CN 202022904843U CN 214891163 U CN214891163 U CN 2148911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re
air cavity
outer ring
holes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90484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凯
陈琦
潘叶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att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att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atti Co Ltd filed Critical Vatt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904843.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89116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8911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89116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as Bur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燃烧器的火盖,火盖包括呈环形的火盖本体,所述火盖本体设有朝下开口的第一气腔和第二气腔,所述火盖本体的外侧壁周向设有若干交错布置或者上下并排布置的外环小火孔和外环大火孔,所述外环大火孔连通所述第一气腔,所述外环小火孔连通所述第二气腔。本实用新型的火盖,通过将外环大火孔和外环小火孔均设置在火盖本体的外侧壁上,使得燃气在火盖上燃烧时,至少可以形成一环两段火,并且外环小火孔的火焰长度相比外环大火孔的火焰长度不变,显著提升外环小火时热效率,同时用户无需根据火焰长短,只需根据火孔位置或火孔数量,便可直观地判断火力的大小。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燃烧器的火盖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灶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燃烧器的火盖。
背景技术
燃气灶厂家在提高燃气灶热效率时,因为检测标准的原因:家用燃气灶只测最大火力状态的热效率,每个火孔的火苗均处于最长的状态,燃烧效率最高。但国人在烹饪时,对火力大小有不同的需求。
市面上的家用燃气灶,为了实现更多的火力分段,在调节火力大小时,单个火孔除了处于最大火力和熄灭状态外,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小火火力状态。中间小火火力状态通过减少燃气的供给量来实现,但中间状态火焰燃烧并不处于最佳状态,其供气量少,引射变差,且小火火焰短,离锅底的相对距离更远,燃烧效率要低于大火状态。另外,市面上的大气式灶具多为两环火,大多外环火和内环火各一个火盖,结构复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用于燃烧器的火盖,其结构简单,在火盖的外侧壁上具有外环大火孔和外环小火孔,并且外环小火孔的火焰长度相比外环大火孔的火焰长度不变,使外环小火分布的范围更大、热效率高,显著提升外环小火时热效率,同时便于用户直观地判断火力的大小。
根据上述提供的一种用于燃烧器的火盖,其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用于燃烧器的火盖,所述火盖包括呈环形的火盖本体,所述火盖本体设有朝下开口的第一气腔和第二气腔,所述火盖本体的外侧壁周向设有若干交错布置或者上下并排布置的外环小火孔和外环大火孔,所述外环大火孔连通所述第一气腔,所述外环小火孔连通所述第二气腔。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气腔位于所述第二气腔的外围,在所述第一气腔内周向间隔设置有若干第一分隔部,所述第一分隔部将所述第一气腔分为若干外分气腔,在所述外分气腔的外侧壁设有所述外环大火孔,所述外环小火孔依次贯穿所述第二气腔的外环壁、所述第一分隔部和所述第一气腔的外环壁。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分隔部的底部与所述第一气腔的底部开口之间留有第一间隙H,相邻所述外分气腔通过所述第一间隙H相连通。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分隔部的顶面抵接或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气腔的顶部,并且所述第一分隔部径向方向的相对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气腔的相对两侧壁一体成型。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外环小火孔和所述外环大火孔沿周向方向交错布置,并且所述外环小火孔出口的中心线和所述外环大火孔出口的中心线位于同一平面上;或者,所述外环小火孔和所述外环大火孔在竖直方向上下并排布置,并且所述外环小火孔和所述外环大火孔在竖直方向交错布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外环大火孔由一个第一火孔或者间隔布置的复数个第一火孔构成,所述外环小火孔由一个第二火孔或者间隔布置的复数个第二火孔构成。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火盖本体还设有朝下开口的第三气腔,在所述火盖本体的内侧壁周向设有若干内环小火孔,所述内环小火孔连通所述第三气腔。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火盖本体还设有朝下开口的第四气腔,所述第四气腔位于所述第二气腔和所述第三气腔之间,在所述火盖本体的内侧壁周向设有若干连通所述第四气腔的极小火孔,所述极小火孔与所述内环小火孔沿周向方向交错布置,或者所述极小火孔与所述内环小火孔在竖直方向上下并排布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气腔位于所述第三气腔的外围,在所述第三气腔内周向间隔设置有若干第二分隔部,所述第二分隔部将所述第三气腔分为若干内分气腔,在所述内分气腔的内侧壁设有所述内环小火孔,所述极小火孔依次贯穿所述第四气腔的内环壁、所述第二分隔部和所述第三气腔的内环壁。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分隔部的底部与所述第三气腔的底部开口之间留有第二间隙S,相邻所述内分气腔通过所述第二间隙S相连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分隔部的顶面抵接或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气腔的顶部,并且所述第二分隔部径向方向的相对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气腔的相对两侧壁一体成型。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内环小火孔由一个第三火孔或者间隔布置的复数个第三火孔构成,所述极小火孔由一个第四火孔或者间隔布置的复数个第四火孔构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火盖,其结构简单,通过在火盖本体的外侧壁上设置外环大火孔和外环小火孔,并且外环大火孔和外环小火孔分别连通不同引射管,使得燃气在火盖上燃烧时,至少可以形成一环二段火力档位,并且外环小火孔的火焰长度相比外环大火孔的火焰长度不变,使引射与燃烧一直处于最佳状态,外环小火分布的范围更大,显著提升外环小火时热效率;
2、用户无需根据火焰长短,只需根据火孔位置或火孔数量,便可直观地判断火力的大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火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燃烧器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燃烧器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火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火盖的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燃烧器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中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受这些实施例所限制。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实施例1
参见图1-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燃烧器的火盖,火盖包括呈环形的火盖本体1,火盖本体1设有朝下开口的第一气腔(图中未示出)和朝下开口的第二气腔12,火盖本体1的外侧壁周向设有若干交错布置或者上下并排布置的外环小火孔21和外环大火孔22,外环大火孔22连通第一气腔,外环小火孔21连通第二气腔12,这样,通过在同一火盖的外侧壁设置外环小火孔21和外环大火孔22,使火盖整体上只具有外环火,其中外环火包括外环大火和外环小火。
当燃气在外环大火孔22时形成外环大火;燃气在外环小火孔21燃烧时形成外环小火。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气腔和第二气腔12分别连通不同引射管。具体地,参见图2-3,火盖连接在炉头5顶部,以使第一气腔通过炉头第一外混气腔501连通第一引射管51,第二气腔12通过炉头第二外混气腔502连通第二引射管52,以使每个火孔的火焰长度与火力大小均不会变化,要么开,要么灭,保证每个火孔均只有最大且最佳火焰燃烧和熄灭两种状态,并且外环小火孔21在燃烧状态的火焰长度相比外环大火孔22的火焰长度不变,引射与燃烧一直处于最佳状态,使外环小火时的火焰燃烧始终处于最佳燃烧状态。
由此可见,本实施例的火盖,其结构简单,通过在火盖本体1的外侧壁上设置外环大火孔22和外环小火孔21,并且外环大火孔22和外环小火孔21分别连通不同引射管,使得燃气在火盖上燃烧时,至少可以形成一环二段火力档位,并且外环小火孔21的火焰长度相比外环大火孔32的火焰长度不变,使引射与燃烧一直处于最佳状态,外环小火分布的范围更大,不会过于集中在锅底,显著提升外环小火时热效率,保证锅底受热更均匀,烹饪体验好。另外,用户无需根据火焰长短,只需根据火孔位置或火孔数量,便可直观地判断火力的大小。
优选地,外环大火孔22由一个第一火孔221或者间隔布置的复数个第一火孔221构成,外环小火孔21由一个第二火孔211或者间隔布置的复数个第二火孔211构成。参见图1,本实施例以外环大火孔22由一个第一火孔221构成,外环小火孔21由一个第二火孔211构成为例。外环大火孔22(即第一火孔221)与外环小火孔21(即第二火孔211)沿周向方向交错布置在火盖本体1的外侧壁,并且外环大火孔22出口的中心线与外环小火孔21出口的中心线位于同一平面上。由此,通过将外环大火孔22与外环小火孔21设计为交错布置,有效保证外环小火时热效率高,锅底受热更加均匀。另外,火力大小非常直观,用户可以通过燃烧火孔的多少而不是火焰的长短来判断火力的大小,用户烹饪体验更好。
参见图1-2,具体地,第一气腔和第二气腔12均呈环形结构,第一气腔位于第二气腔12的外围,并且第一气腔与第二气腔12共用一个侧壁,即第一气腔的内环壁构成第二气腔12的外环壁。在第一气腔内周向间隔设置有若干第一分隔部41,第一分隔部41将第一气腔分为若干外分气腔11,在外分气腔11的外侧壁设有连通外分气腔11的外环大火孔22,即可以在外分气腔11的外侧壁设有至少一个连通外分气腔11的第一火孔221。外环小火孔21由内至外依次贯穿第二气腔12的外环壁、第一分隔部41和第一气腔的外环壁。由此,通过第一分隔部41,便于第二火孔211穿过第一气腔并连通第二气腔12,同时保证外环大火孔22与外环小火孔21在周向方向上呈交错布置,有效保证锅底在外环小火时的受热均匀性。
优选地,全部第一分隔部41沿第一气腔的周向方向间隔均匀布置,以使外环小火孔21的出口均匀间隔设置在火盖本体1的外侧壁上,保证外环小火时热效率高的同时,外环小火加热更加均匀,不会过于集中在锅底。
具体地,第一分隔部41的底部与第一气腔的底部开口之间留有第一间隙H,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间隙H具体指第一分隔部41的底部与第一气腔的内环壁下端面的高度差。相邻外分气腔11通过第一间隙H相连通,这样,利于提高分气均匀性,保证每个外环大火孔22的燃烧均匀性和稳定性。
优选地,第一分隔部41的顶面抵接或固定连接第一气腔的顶部,并且第一分隔部41径向方向的相对两端分别与第一气腔的相对两侧壁一体成型,这样,保证第一分隔部41连接稳固可靠的同时,便于第一分隔部41快速加工成型,节省第一分隔部41的连接工序,降低制造成本。
参见图2-3,具体地,在第一外混气腔501的内环壁上端设有朝外延伸的凸台55,凸台55与第一外混气腔501的外环壁之间留有间距L,以使第一外混气腔501内的燃气,能够通过间距L向上传输至第一气腔11,并且燃气向上传输至凸台55时,其流向会发生折弯并朝向间距L方向流动。第一气腔11的内环壁抵接凸台55的顶部外侧。由此,凸台55的设置,不仅可以稳定支撑火盖1中第一气腔11的内环壁,还可以使流经其的燃气流向发生变化,便于将第一外混气腔501内的燃气汇集于间距L并向上传输给大火孔14。
优选地,在凸台55的底部设有导流部(图中未示出)或者将凸台55的底面设计为导流面(图中未示出),导流部或导流面可以为外侧高、内侧低的斜面或弧形面,以更好的将传输至凸台55的燃气引导至间距L处。
下面结合图2-3来说明具有本实施例火盖的燃烧器的火力档位:
本实施例的燃烧器只有一环火,即外环火,但燃烧器外环火至少包括外环大火和外环小火两档火力段。当燃气均在外环小火孔21和外环大火孔22上燃烧时,此时燃烧器的燃烧火力最大,为外环大火档位,即最大火力档位;当切断外环大火孔22处的气源,燃气只在外环小火孔21上燃烧时,此时燃烧器的火力最小,为外环小火档位,即最小火力档位。
为了使燃烧器的火力档位更加精细,增大火力调节范围,提升用户的烹饪体验。燃烧器还可以具有外环中火档位,外环大火档位>外环中火档位>外环小火档位。当燃烧器处于外环中火档位时,切断外环小火孔21处的气源,燃气只在外环大火孔22上燃烧。
实施例2
参见图4,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点在于,外环小火孔21与外环大火孔22的布置方式不同。具体地,外环小火孔21与外环大火孔22沿竖直方向上下并排布置,并且外环小火孔21与外环大火孔22在竖直方向交错布置,其它部位均与实施例1相同。
可见,通过将外环小火孔21与外环大火孔22设计为上下并排,并且在竖直方向交错布置,使火盖本体1外侧壁有更大的空间来布置一定数量的外环小火孔21和外环大火孔22,避免因外环小火孔21或外环大火孔22的数量不足而影响燃烧热效率,有效保证外环大火档位和外环小火档位均具有高热效率,提升整个燃烧器的热效率,用户烹饪体验更好。
实施例3
参见图5-8,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点在于,火盖的具体结构不同。具体地,火盖本体1还设有朝下开口的第三气腔(图中未示出),在火盖本体1的内侧壁周向设有若干内环小火孔31,内环小火孔31连通第三气腔。在本实施例中,第三气腔通过炉头的第一内混气腔503连通第三引射管53,以使每个内环小火孔31的火焰长度与火力大小均不会变化,要么开,要么灭,保证每个内环小火孔31均只有最大且最佳火焰燃烧和熄灭两种状态,并且内环小火孔31在燃烧状态的火焰长度相比外环大火孔22的火焰长度不变,引射与燃烧一直处于最佳状态,使内环小火孔31的火焰燃烧始终处于最佳燃烧状态。由此,燃气只在内环小火孔31处燃烧时,可形成内环小火,进一步增大火力调节范围。
进一步地,火盖本体1还设有朝下开口的第四气腔14,第四气腔14位于第二气腔12和第三气腔之间,并且第四气腔14通过炉头5的第二内混气腔504连通第四引射管54。在火盖本体1的内侧壁周向设有若干连通第四气腔14的极小火孔32,极小火孔32与内环小火孔31沿周向方向交错布置,或者极小火孔32与内环小火孔31在竖直方向上下并排布置。由此,使得同一火盖还具有极小火孔32,当燃气在极小火孔32上燃烧时,可形成内环极小火。此外,极小火孔32只有最大且最佳火焰燃烧和熄灭两种状态,使极小火孔32在燃烧状态的火焰长度相比外环大火孔22的火焰长度不变,引射与燃烧一直处于最佳状态,显著提升内环极小火时热效率。
参见图5,具体地,第四气腔14位于第三气腔的外围,并且第四气腔14的外环壁构成第二气腔12的内环壁,第四气腔14的内环壁构成第三气腔的外环壁。在第三气腔内周向间隔设置有若干第二分隔部42,第二分隔部42将第三气腔分为若干内分气腔13,在内分气腔13的内侧壁设有连通内分气腔13的内环小火孔31,极小火孔32由外至内依次贯穿第四气腔14的内环壁、第二分隔部42和第三气腔的内环壁。由此,通过第二分隔部42,便于极小火孔32穿过第三气腔并连通第四气腔14,同时保证极小火孔32与内环小火孔31在周向方向上呈交错布置,有效保证锅底在内环极小火时的受热均匀性。
优选地,全部第二分隔部42沿第三气腔的周向方向间隔均匀布置,以使极小火孔32的出口均匀间隔设置在火盖本体1的内外侧壁上,保证内环极小火时热效率高的同时,加热更加均匀。
参见图6,具体地,第二分隔部42的底部与第三气腔的底部开口之间留有第二间隙S,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间隙S具体指第二分隔部42的底部与第三气腔的内环壁或外环壁下端面的高度差。相邻内分气腔13通过第二间隙S相连通,这样,利于提高分气均匀性,保证每个极小火孔32的燃烧均匀性和稳定性。
优选地,第二分隔部42的顶面抵接或固定连接第三气腔的顶部,并且第二分隔部42径向方向的相对两端分别与第三气腔的相对两侧壁一体成型,这样,保证第二分隔部42连接稳固可靠的同时,便于第二分隔部42快速加工成型,节省第二分隔部42的连接工序,降低制造成本。
优选地,环小火孔31由一个第三火孔311或者间隔布置的复数个第三火孔311构成,极小火孔32由一个第四火孔321或者间隔布置的复数个第四火孔321构成。参见图1,本实施例以内环小火孔31由一个第三火孔311构成,极小火孔32由一个第四火孔321构成为例。极小火孔32(即第四火孔321)与内环小火孔31(即第三火孔311)沿周向方向交错布置在火盖本体1的内侧壁,并且极小火孔32出口的中心线与内环小火孔31出口的中心线位于同一平面上。由此,通过将内环小火孔31与极小火孔32设计为交错布置,有效保证内环极小火时具有较高的热效率。
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将内环小火孔31与极小火孔32沿竖直方向上下并排布置在在火盖本体1的内侧壁,并且内环小火孔31与极小火孔32在竖直方向交错布置,这样,可以使火盖本体1内侧壁有更大的空间来布置一定数量的内环小火孔31与极小火孔32,避免因内环小火孔31或极小火孔32的数量不足而影响燃烧热效率,有效保证内环小火和内环极小火时均具有高热效率,提升整个燃烧器的热效率,用户烹饪体验更好。
下面结合图7-8来说明具有本实施例火盖的燃烧器的火力档位:
燃烧器只有两环火,即外环火和内环火,但燃烧器的外环火包括外环大火和外环小火,内环火包括内环小火和内环极小火。通过对外环火和内环火组合可构成多个火力段,具体如下:当燃气在全部火孔处燃烧时,此时燃烧器的火力档位最大,为外环大火档位,即最大火力档位;当切断外环大火孔22的气源,燃气在外环大火孔22以外的火孔燃烧时,此时燃烧器的火力档位为外环小火档位,即中火火力档位,此时,在燃烧器的径向内侧和外侧均具有燃烧火焰,相比于现有燃烧器的中火在中部,本实施例的中火时,中火火力在径向方向分布更宽广,并且在周向方向均加热匀,显著提升中火时的加热均匀性;当燃气只在外环小火孔21和极小火孔32上燃烧时,可形成小火火力档位,此时,在燃烧器的径向内侧和外侧均具有燃烧火焰,相比于现有燃烧器的小火在内侧,本实施例的小火时,小火火力在径向方向分布更宽广,并且在周向方向均加热匀,不会过于集中在锅底,显著提升小火时的加热均匀性,保证锅底受热更均匀;当切断外环大火孔22、外环小火孔21和内环小火孔31的气源,燃气只在极小火孔32上燃烧时,此时燃烧器的火力档位最小,为内环极小火档位,即极小火档位。可见,燃烧器至少具有最大火力档位、中火火力档位、小火火力档位和极小火档位四段火。
为了使燃烧器的火力档位更加精细,进一步增大火力调节范围。燃烧器还可以具有外环中火档位和内环中小火力档位。当燃烧器处于外环中火档位时,切断外环小火孔21处的气源,燃气只在外环大火孔22、内环小火孔31和极小火孔32上燃烧。当燃烧器处于内环中小火力档位时,燃气只在内环小火孔31上燃烧。因此,燃烧器虽然只有内环火和外环火,但是可精分为6段档位。
实施例4
参见图9,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的不同点在于,外环小火孔21与外环大火孔22的布置方式不同。具体地,外环小火孔21与外环大火孔22沿竖直方向上下并排布置,并且外环小火孔21与外环大火孔22在竖直方向交错布置,其它部位均与实施例1相同。
可见,通过将外环小火孔21与外环大火孔22设计为上下并排,并且在竖直方向交错布置,使火盖本体1外侧壁有更大的空间来布置一定数量的外环小火孔21和外环大火孔22,避免因外环小火孔21或外环大火孔22的数量不足而影响燃烧热效率,有效保证外环大火和外环小火时均具有高热效率,提升整个燃烧器的热效率,用户烹饪体验更好。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或4的不同点在于,火盖省去了第四气腔14以及位于火盖本体1内侧壁并连通第四气腔14的极小火孔322,对应的,炉头5可以省去第二内混气腔504和第四引射管54,其它部位均与实施例1相同。
当燃气在全部火孔处燃烧时,此时燃烧器的火力档位最大,为外环大火档位,即最大火力档位;当燃气只在外环小火孔21和内环小火孔31上燃烧时,可形成小火火力档位,相比于现有燃烧器的小火在内侧,本实施例的小火时火力在径向方向分布更宽广,并且在周向方向均加热匀,不会过于集中在锅底,显著提升小火时的加热均匀性,保证锅底受热更均匀;当燃气只在内环小火孔31上燃烧时,此时燃烧器的火力档位最小,为极小火档位。
可见,火盖通过省去第四气腔14和极小火孔322,使同一火盖具有两环三段档位(即最大火力档位、小火火力档位和极小火档位)的同时,使得火盖的整体结构更加简单,降低制造难度,降低成本。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2)

1.一种用于燃烧器的火盖,所述火盖包括呈环形的火盖本体(1),所述火盖本体(1)设有朝下开口的第一气腔和第二气腔(12)其特征在于,所述火盖本体(1)的外侧壁周向设有若干交错布置或者上下并排布置的外环小火孔(21)和外环大火孔(22),所述外环大火孔(22)连通所述第一气腔,所述外环小火孔(21)连通所述第二气腔(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燃烧器的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腔位于所述第二气腔(12)的外围,在所述第一气腔内周向间隔设置有若干第一分隔部(41),所述第一分隔部(41)将所述第一气腔分为若干外分气腔(11),在所述外分气腔(11)的外侧壁设有所述外环大火孔(22),所述外环小火孔(21)依次贯穿所述第二气腔(12)的外环壁、所述第一分隔部(41)和所述第一气腔的外环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燃烧器的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隔部(41)的底部与所述第一气腔的底部开口之间留有第一间隙H,相邻所述外分气腔(11)通过所述第一间隙H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燃烧器的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隔部(41)的顶面抵接或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气腔的顶部,并且所述第一分隔部(41)径向方向的相对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气腔的相对两侧壁一体成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燃烧器的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小火孔(21)和所述外环大火孔(22)沿周向方向交错布置,并且所述外环小火孔(21)出口的中心线和所述外环大火孔(22)出口的中心线位于同一平面上;
或者,所述外环小火孔(21)和所述外环大火孔(22)在竖直方向上下并排布置,并且所述外环小火孔(21)和所述外环大火孔(22)在竖直方向交错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燃烧器的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大火孔(22)由一个第一火孔(221)或者间隔布置的复数个第一火孔(221)构成,所述外环小火孔(21)由一个第二火孔(211)或者间隔布置的复数个第二火孔(211)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用于燃烧器的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火盖本体(1)还设有朝下开口的第三气腔,在所述火盖本体(1)的内侧壁周向设有若干内环小火孔(31),所述内环小火孔(31)连通所述第三气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用于燃烧器的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火盖本体(1)还设有朝下开口的第四气腔(14),所述第四气腔(14)位于所述第二气腔(12)和所述第三气腔之间,在所述火盖本体(1)的内侧壁周向设有若干连通所述第四气腔(14)的极小火孔(32),所述极小火孔(32)与所述内环小火孔(31)沿周向方向交错布置,或者所述极小火孔(32)与所述内环小火孔(31)在竖直方向上下并排布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用于燃烧器的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气腔(14)位于所述第三气腔的外围,在所述第三气腔内周向间隔设置有若干第二分隔部(42),所述第二分隔部(42)将所述第三气腔分为若干内分气腔(13),在所述内分气腔(13)的内侧壁设有所述内环小火孔(31),所述极小火孔(32)依次贯穿所述第四气腔(14)的内环壁、所述第二分隔部(42)和所述第三气腔的内环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用于燃烧器的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隔部(42)的底部与所述第三气腔的底部开口之间留有第二间隙S,相邻所述内分气腔(13)通过所述第二间隙S相连通。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用于燃烧器的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隔部(42)的顶面抵接或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气腔的顶部,并且所述第二分隔部(42)径向方向的相对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气腔的相对两侧壁一体成型。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用于燃烧器的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环小火孔(31)由一个第三火孔(311)或者间隔布置的复数个第三火孔(311)构成,所述极小火孔(32)由一个第四火孔(321)或者间隔布置的复数个第四火孔(321)构成。
CN202022904843.8U 2020-12-04 2020-12-04 一种用于燃烧器的火盖 Active CN21489116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904843.8U CN214891163U (zh) 2020-12-04 2020-12-04 一种用于燃烧器的火盖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904843.8U CN214891163U (zh) 2020-12-04 2020-12-04 一种用于燃烧器的火盖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891163U true CN214891163U (zh) 2021-11-26

Family

ID=789038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904843.8U Active CN214891163U (zh) 2020-12-04 2020-12-04 一种用于燃烧器的火盖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89116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724077B (zh) 一种火盖及应用该火盖的燃气燃烧器
CN112161268A (zh) 一种炉头和燃烧器和燃气灶
CN210861084U (zh)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
CN110260319B (zh) 一种用于燃烧器的火盖以及应用有该火盖的燃烧器
CN110566960B (zh) 灶具燃烧器
CN214891163U (zh) 一种用于燃烧器的火盖
CN112128749B (zh) 一种用于燃烧器的火盖以及应用有该火盖的燃烧器
CN112628731A (zh) 一种用于燃烧器的火盖
CN214094465U (zh) 一种分体式高效红外燃烧器
CN112524607A (zh) 一种新型红外燃烧器
CN112128752B (zh)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火盖以及应用有该火盖的燃烧器
CN214501230U (zh) 一种新型红外燃烧器
CN213630421U (zh) 一种燃烧器
CN112728542B (zh) 火盖、燃烧器和燃气灶
CN214172229U (zh) 一种燃烧器
CN211119510U (zh) 一种实现宽幅燃烧的燃气灶具
CN216114030U (zh) 燃烧器及燃气灶
CN214198662U (zh) 一种防回火燃烧器及灶具
CN214406056U (zh) 火盖、燃烧器和燃气灶
CN215336313U (zh) 一种炉头和燃烧器和燃气灶
CN214840788U (zh) 一种易于传火的火盖
CN210688221U (zh) 燃烧器和家用燃气设备
CN217402550U (zh)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CN213777713U (zh) 一种用于灶具燃烧器的火盖及灶具燃烧器
CN112815315B (zh) 燃烧器和燃气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