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096036U - 聚能罩组件及燃气灶 - Google Patents

聚能罩组件及燃气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096036U
CN218096036U CN202120624200.XU CN202120624200U CN218096036U CN 218096036 U CN218096036 U CN 218096036U CN 202120624200 U CN202120624200 U CN 202120624200U CN 218096036 U CN218096036 U CN 2180960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lower cover
bottom plate
side wall
outer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62420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苑善通
方松青
王书春
贺立军
张蒙恩
陈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624200.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0960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0960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09603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Gas Burn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燃气灶具技术领域,公开一种聚能罩组件及燃气灶。聚能罩组件包括:聚能罩;底板,位于所述聚能罩的下方;隔热件,设于所述聚能罩与所述底板之间。聚能罩与底板之间设置隔热件,可以减少聚能罩对底板的传热量,从而增加燃气灶反射回锅底的热量,提高燃气灶的热效率。

Description

聚能罩组件及燃气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燃气灶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聚能罩组件及燃气灶。
背景技术
目前家用燃气灶的热效率(锅具实际吸收的热量与燃气燃烧产生的热量的比)普遍较低,为63%-65%左右。家用燃气灶的功率一般为4.2KW,以热效率为63%为例,用户实际烹饪得到的功率为2.6KW。因此,用户烹饪时锅具获得的热量太低,无法满足中式爆炒对于火力的需求,因此需要增加聚能罩提高燃气灶的热效率。
为了提升燃气灶的热效率,通常会设置聚能罩,聚能罩将火焰向外辐射的大量热量隔离并反射回锅底,从而提升了燃气灶的热效率。
然而,现有聚能罩吸收的火焰辐射热中的一部分传导至底板,因此反射回锅底的热量会减少,导致燃气灶的热效率提升的不够。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聚能罩组件及燃气灶,以解决聚能罩吸收的火焰辐射热会传导至底板导致燃气灶的热效率提升不够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聚能罩组件,包括:聚能罩;底板,位于所述聚能罩的下方;隔热件,设于所述聚能罩与所述底板之间。
可选地,所述聚能罩包括下罩;所述聚能罩组件还包括:外侧壁,支撑在所述底板与所述下罩之间,并位于所述下罩的外侧,所述隔热件设于所述外侧壁与所述底板之间,或设于所述外侧壁与所述下罩之间。
可选地,聚能罩组件还包括:支座,支撑在所述外侧壁与所述底板之间,所述支座的数量为多个,并沿所述聚能罩的周向依次间隔设置,所述隔热件设于所述支座与所述底板之间,或所述隔热件设于所述外侧壁与所述支座之间。
可选地,所述下罩、所述支座和所述外侧壁为一体式结构。
可选地,所述外侧壁包括:外侧壁本体;连接壁,连接在所述外侧壁本体的内侧并位于所述底板与下罩之间,所述隔热件设于所述连接壁与所述下罩之间,或设于所述连接壁与所述底板之间。
可选地,所述隔热件包括:隔热本体,所述下罩或所述底板设有凹槽,所述隔热本体穿过所述连接壁并插入所述凹槽内;支撑部,设于所述隔热本体周向的外侧,并支撑在所述连接壁与所述下罩之间,或支撑在所述连接壁与所述底板之间。
可选地,所述下罩、所述外侧壁和所述底板之间共同围设出第一二次空气通道,所述外侧壁设有与所述第一二次空气通道相连通的入口。
可选地,所述聚能罩包括:上罩;下罩,位于所述上罩下方,并与所述上罩共同围设出第二二次空气通道。
可选地,所述聚能罩包括:上罩;下罩,位于所述下罩下方,并与所述上罩共同围设出隔热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燃气灶,包括:燃烧器;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聚能罩组件,聚能罩套设在所述燃烧器的外侧。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聚能罩组件及燃气灶,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聚能罩与底板之间设置隔热件,可以减少聚能罩对底板的传热量,从而增加燃气灶反射回锅底的热量,提高燃气灶的热效率。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燃气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聚能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燃气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A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B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燃气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再一个燃气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F-F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D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聚能罩;11、上罩;111、第一上罩段;112、第二上罩段;113、外缘;12、下罩;121、第一下罩段;122、第二下罩段;123、内缘;124、凹槽;13、外侧壁;131、直线段;132、曲线段;133、外侧壁本体;134、连接壁;135、固定孔;14、支座;15、外周壁;151、进气口;16、内侧壁;161、第一内侧壁段;162、第二内侧壁段;163、出气口;17、支爪;18、阻挡部;2、底板;3、第一二次空气通道;31、第一二次空气通道的入口;32、第一二次空气通道的出口;4、燃烧器;41、外火盖;411外火孔;42、内火盖;421、内火孔;43、分气盘;5、第二二次空气通道;6、分气片;7、隔热件;71、隔热本体;72、支撑部;8、隔热腔;9、隔热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实施例一:
结合图1-5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聚能罩组件,包括聚能罩1、底板2和隔热件7。
底板2位于聚能罩1的下方,底板2可以为用于存储锅具中溅出的汤汁的储液盘,也可以为燃气灶的面板。
如图1所示,隔热件7设于聚能罩1与底板2之间,从而减少聚能罩1传递至底板2的热量,是聚能罩1更多的热量传递至锅底,降低燃气灶的热损失,提升燃气灶的热效率。
可选地,如图4所示,聚能罩1包括下罩12,下罩12位于底板2上方。
聚能罩组件还包括外侧壁13,外侧壁13支撑在底板2与下罩12之间,并位于下罩12的外侧。
外侧壁13支撑在下罩12与底板2之间,实现对聚能罩1的稳定支撑。
可选地,外侧壁13呈沿聚能罩1的周向延伸的环形。
可选地,聚能罩1的纵截面中,外侧壁13并非竖直壁,而是包括至少一个曲线段132,如图4所示,沿自上而下的方向,外侧壁13包括曲线段132和直线段131,其中,沿自上而下的方向,外侧壁13向外倾斜形成曲线段132。
设置曲线段132,能够进一步增强外侧壁13的强度,从而增强聚能罩组件的结构强度。
可选地,外侧壁13连接于下罩12,并与下罩12为一体式结构,增强外侧壁13与下罩12的连接强度,且简化外侧壁13和下罩12的成型难度。
可以理解,外侧壁13与下罩12也可以为分体式结构,外侧壁13与下罩12通过螺钉或焊接等方式实现连接。
可选地,如图2所示,聚能罩组件还包括支座14,支座14支撑在外侧壁13与底板2之间。
支座14的数量为多个,并沿聚能罩1的周向依次间隔设置,换言之,支座14并非沿聚能罩1的周向延伸的环形,从而减小了聚能罩1与底板2之间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减小聚能罩1传递至底板2的热量。
支座14可以连接于聚能罩1,支座14位于聚能罩1朝向底板2的一侧,即支座14连接在聚能罩1的下方,此时隔热件7位于支座14与底板2之间。
支座14也可以连接于底板2,支座14位于底板2朝向聚能罩1的一侧,即支座14连接在底板2的上方,此时隔热件7位于支座14与聚能罩1之间。
可选地,下罩12、支座14和外侧壁13为一体式结构,一方面增强了下罩12、外侧壁13和支座14的连接强度,另一方面简化了下罩12、支座14和外侧壁13的成型难度,简化了成型工艺。
可选地,下罩12、外侧壁13和底板2之间共同围设出第一二次空气通道3,外侧壁13设有与第一二次空气通道3相连通的入口31。
入口连通第一二次空气通道3与外界,外界的空气经过入口进入第一二次空气通道3。
燃气灶还包括燃烧器4,聚能罩1套设在燃烧器4的外侧,燃烧器4包括内火盖42和外火盖41,外火盖41套设在内火盖42的外侧。外火盖41设有外火孔411,内火盖42设有内火孔421。
第一二次空气通道的出口32流出的二次空气流至内火孔421和外火孔411处,为内环火和外环火补充二次空气。
第一二次空气通道的入口3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二次空气通道3入口沿外侧壁13的周向均匀分布。将第一二次空气通道的入口31设于外侧壁13,外侧壁13将无用的二次空气阻挡在聚能罩1外侧,降低了空气与整个聚能罩组件之间的换热量。
可选地,隔热件7为弹性隔热件7,弹性隔热件7能够被压缩,使得隔热件7能够被压缩在支座14与底板2之间,隔热件7被压缩后,能够避免支座14与底板2之间出现打滑现象,避免聚能罩1相对于底板2滑动。
可选地,弹性隔热件7为硅胶垫或橡胶垫。
如图6所示,聚能罩1还包括上罩11,上罩11位于下罩12上方,并与下罩12限定出隔热腔8。
内环火和外环火燃烧形成的高温火焰及高温烟气的热量传递至上罩11后,由于隔热腔8的存在,上罩11吸收的热量不容易传递至下罩12,从而减少了热量的损失,且进一步减少了下罩12传递至底板2的热量。
第一二次空气通道3可将上罩11传递至下罩12的极少的热量聚集在该第一二次空气通道3内,用于预热进入第一二次空气通道3内的二次空气,二次空气预热后进而提高热效率。燃气灶工作时外火盖41上的外火孔411及内火盖42上的内火孔421喷出的介质燃烧的过程中,因热气流自然引射及热效应的动力驱动下,第一二次空气通道3内已经预热的二次空气进入外火盖41及内火盖42,用于介质燃烧所需,同时外界的空气从第一二次空气通道的入口31进入第一二次空气通道3进行预热,以此二次空气形成良性循环,下罩12的热量用于二次空气的预热,同时外侧壁13将无用的空气阻挡在聚能罩1外部,避免外界空气与下罩12接触,降低了下罩12的热量损失。
如图8所示,下罩12包括沿由外向内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下罩段121和第二下罩段122,第一下罩段121和第二下罩段122的连接处形成折角B,以增大二次空气与下罩12的接触面积,增强下罩12对二次空气的预热效果。
上罩11包括沿由外向内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上罩段111和第二上罩段112,第一上罩段111和第二上罩段112的连接处形成折角A。通过设置折角A,使得上罩11形成内凹结构,高温烟气在内凹结构中形成涡流,增大高温烟气在内凹结构中的停留时间,使得高温烟气与锅具进行充分换热,提高燃气灶的热效率。
可选地,上罩11的上表面凸设有阻挡部18,以增大烟气从上罩11的外缘113向内回流的阻力。
阻挡部18向上凸出上罩11的上表面,使得阻挡部18能够增大烟气回流的阻力,降低烟气回流的速度,从而增大烟气在上罩11的上表面与锅底之间的空间内停留的时间,使得烟气能够与锅底进行充分换热,提高燃气灶的热效率,且烟气中的可燃物能够进行二次燃烧,进一步提高燃气灶的热效率。
阻挡部18可以呈钻状,或者新月形沙丘状。
可选地,隔热腔8内填充有隔热层。
隔热层可以为气凝胶垫、石棉等耐高温、低热导率材料,降低上罩11与下罩12的热量传递。
考虑到空气就是良好的低热导率介质,隔热腔8内也可以不填充隔热层。
实施例二:
如图4和图5所示,与实施例一的不同在于,聚能罩1包括上罩11、下罩12、外周壁15和内侧壁16。
如图4和图5所示,下罩12位于上罩11上方,并与上罩11共同围设出第二二次空气通道5;外周壁15设于上罩11与下罩12之间,并位于上罩11和下罩12的外侧;内侧壁16设于上罩11和下罩12之间,并位于上罩11和下罩12的内侧;其中,外周壁15设有与第二二次空气通道5相连通的进气口151,内侧壁16设有与第二二次空气通道5相连通的出气口163。
外周壁15与内侧壁16相对设置,外界的空气经过进气口151进入第二二次空气通道5,并从出气口163流出,出气口163与燃烧器4的外环火相连通,用于为外环火补充二次空气。
进气口151和出气口163的数量均为多个,并沿聚能罩1的周向依次设置。
如图4和图5所示,燃烧器4还包括分气盘43,分气盘43与外火孔411和内环火均相连通,内侧壁16包括第一内侧壁段161和位于第一内侧壁段161下方的第二内侧壁段162,进气口151设于第一内侧壁段161,第一内侧壁段161与燃烧器4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内侧壁段162与燃烧器4之间的距离。
沿自上而下的方向,第一内侧壁段161和第二内侧壁段162依次设置。第一内侧壁段161与燃烧器4之间的距离较大,第二内侧壁段162与燃烧器4之间的距离较小。设置第二内侧壁段162与燃烧器4之间的距离较小,可以减小第二二次空气通道5的出口流出的二次空气中通过第二内侧壁段162和燃烧器4之间的间隙流走的二次空气量,即减小内环火通过第二内侧壁段162和燃烧器4之间的间隙争抢的二次空气量,从而可以为外环火提供足量的二次空气。
可选地,第二内侧壁段162与燃烧器4相贴合,例如与分气盘43相贴合。或者,第二内侧壁段162通过隔热结构9与燃烧器4相贴合。
可选地,聚能罩组件还包括分气片6,分气片6连接在分气盘43上,并位于分气盘43的外侧,分气片6位于下罩12下方,与下罩12相抵接或与下罩12之间具有较小的间隙,分气片6设在第一二次空气通道的出口32和第二二次空气通道5的出口,使从第一二次空气通道的出口32流出的二次空气和从第二二次空气通道5的出口流出的二次空气不混和,相互不干扰,避免第二二次空气通道5内的二次空气由于受到外火盖41火焰的自然引射和热力引射的作用大部分进入外火盖41外侧,使二次空气可以针对性的补给到外火盖41和内火盖42,从而使二次空气的利用率和燃料的燃烧效率均得以提高。
实施例三:
与实施例一的不同在于,如图7至图9所示,聚能罩1还包括用于支撑锅具的支爪17,还包括上罩11和位于上罩11下方的下罩12。
支爪17与上罩11通过内部焊接的方式固定。内侧壁16与上罩11固定连接,外周壁15与下罩12固定连接。上罩11与下罩12通过焊接的方式形成一体式结构,例如外周壁15的顶部与上罩11的外缘113处焊接、下罩12的内缘123与内侧壁16的下边缘处焊接,该一体式结构形成第二二次空气通道5。上述一体式结构与外侧壁13悬空安装,外侧壁13包括外侧壁本体133,外侧壁本体133沿上下方向支撑在底板2与下罩12之间。
如图8所示,隔热件7设于外侧壁13与下罩12之间,隔热件7能够减少下罩12与外侧壁13之间的热传递,降低下罩12的热量损失,从而降低上罩11的热量损失,使得更多的热量传递至锅具,提高燃气灶的热效率。
可以理解,隔热件7也可以设于外侧壁13与底板2之间,减少外侧壁13与底板2之间的热量传递,从而减小下罩12的热量损失,进而减少上罩11的热量损失。
可选地,外侧壁13包括外侧壁本体133和连接壁134。
连接壁134连接在外侧壁本体133的内侧并位于底板2与下罩12之间。
外侧壁13和连接壁134呈沿聚能罩1的周向延伸的环形。
如图8所示,隔热件7包括隔热本体71和支撑部72。
下罩12或底板2设有凹槽124,隔热本体71穿过连接壁134并插入凹槽124内,实现下罩12或底板2与连接壁134的连接,并实现隔热件7的固定。
支撑部72设于隔热本体71周向的外侧,并支撑在连接壁134与下罩12之间,或支撑在连接壁134与底板2之间。
如图9所示,支撑部72支撑在连接壁134与下罩12之间,使得连接壁134与下罩12之间不直接接触,从而减少连接壁134与下罩12之间的热传递,降低下罩12的热量损失。
支撑部72呈沿隔热本体71的周向延伸的环形,或者,支撑部7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支撑部72沿隔热本体71的周向依次设置。
可选地,隔热件与支爪错开设置,换言之,在聚能罩组件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中,隔热件与支爪不重合,例如支爪设置在相邻两隔热件的中间位置。
如图8所示,隔热件7设于连接壁134与下罩12之间,连接壁134设有固定孔135,下罩12的下表面凹陷形成凹槽124,隔热本体71穿过固定孔135并插入凹槽124内,上罩11与下罩12形成的一体式结构通过凹槽124与隔热件7配合,支撑部72支撑在连接壁134与下罩12之间,通过支撑部72的设计,使得一体式结构能够与外侧壁13有0.5-5mm的间隙,换言之,连接壁134与下罩12之间具有0.5-5mm的间隙,或者,支撑部72的厚度为0.5-5mm,从而聚能罩1与外侧壁13完全无接触式热传导,隔热件7传递热量极少,同时隔热件7的数量为多个,固定孔135和凹槽124的数量与隔热件7的数量相等并一一对应,保证了聚能罩1整体不滑动、稳定性好。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燃气灶,包括燃烧器4和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聚能罩组件,聚能罩1套设在燃烧器4的外侧。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燃气灶,因包括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聚能罩组件,因而具有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聚能罩组件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聚能罩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聚能罩;
底板,位于所述聚能罩的下方;
隔热件,设于所述聚能罩与所述底板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能罩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聚能罩包括下罩;
所述聚能罩组件还包括:
外侧壁,支撑在所述底板与所述下罩之间,并位于所述下罩的外侧,所述隔热件设于所述外侧壁与所述底板之间,或设于所述外侧壁与所述下罩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聚能罩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支座,支撑在所述外侧壁与所述底板之间,所述支座的数量为多个,并沿所述聚能罩的周向依次间隔设置,所述隔热件设于所述支座与所述底板之间,或所述隔热件设于所述外侧壁与所述支座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聚能罩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罩、所述支座和所述外侧壁为一体式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聚能罩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壁包括:
外侧壁本体;
连接壁,连接在所述外侧壁本体的内侧并位于所述底板与下罩之间,所述隔热件设于所述连接壁与所述下罩之间,或设于所述连接壁与所述底板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聚能罩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件包括:
隔热本体,所述下罩或所述底板设有凹槽,所述隔热本体穿过所述连接壁并插入所述凹槽内;
支撑部,设于所述隔热本体周向的外侧,并支撑在所述连接壁与所述下罩之间,或支撑在所述连接壁与所述底板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聚能罩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罩、所述外侧壁和所述底板之间共同围设出第一二次空气通道,所述外侧壁设有与所述第一二次空气通道相连通的入口。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聚能罩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聚能罩包括:
上罩;
下罩,位于所述上罩下方,并与所述上罩共同围设出第二二次空气通道。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聚能罩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聚能罩包括:
上罩;
下罩,位于所述下罩下方,并与所述上罩共同围设出隔热腔。
10.一种燃气灶,其特征在于,包括:
燃烧器;
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聚能罩组件,聚能罩套设在所述燃烧器的外侧。
CN202120624200.XU 2021-03-26 2021-03-26 聚能罩组件及燃气灶 Active CN2180960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24200.XU CN218096036U (zh) 2021-03-26 2021-03-26 聚能罩组件及燃气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24200.XU CN218096036U (zh) 2021-03-26 2021-03-26 聚能罩组件及燃气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096036U true CN218096036U (zh) 2022-12-20

Family

ID=844442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624200.XU Active CN218096036U (zh) 2021-03-26 2021-03-26 聚能罩组件及燃气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09603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664981B (zh) 一种灶用隔热罩以及应用有该灶用隔热罩的燃气灶
CN218096036U (zh) 聚能罩组件及燃气灶
CN214891355U (zh) 燃气灶的聚能罩组件及燃气灶
CN108413448A (zh) 燃烧器及燃气灶具
CN216716306U (zh) 聚能罩及燃气灶
CN210179623U (zh) 一种高效聚能炉头
CN113028396A (zh) 燃气灶
CN208312444U (zh) 燃烧器及燃气灶具
CN217785246U (zh) 锅架及燃气灶
CN214891353U (zh) 燃气灶
CN215336308U (zh) 燃气灶
CN215637173U (zh) 聚能罩的上罩及燃气灶
CN221005137U (zh) 聚能盘和燃气灶
CN111998340B (zh) 灶具燃烧器
CN218599807U (zh) 聚能锅架及具有其的燃气灶具
CN215336306U (zh) 燃气灶
CN215637174U (zh) 聚能罩的上罩及燃气灶
CN215336307U (zh) 燃气灶
CN217685140U (zh) 聚能罩组件及燃气灶
CN215951418U (zh) 火盖组件及燃气灶
CN212673207U (zh) 一种灶具燃烧器及灶具
CN217715053U (zh) 一种灶具
CN219014317U (zh) 燃气灶
CN212377969U (zh) 一种灶具燃烧器及灶具
CN215675337U (zh) 一种双层聚能环及具有其的灶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