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005137U - 聚能盘和燃气灶 - Google Patents
聚能盘和燃气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1005137U CN221005137U CN202322809601.4U CN202322809601U CN221005137U CN 221005137 U CN221005137 U CN 221005137U CN 202322809601 U CN202322809601 U CN 202322809601U CN 221005137 U CN221005137 U CN 22100513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ffle
- body portion
- main body
- disc
- tra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UGFAIRIUMAVXCW-UHFFFAOYSA-N Carbon mon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C-] UGFAIRIUMAVXCW-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5
- 239000003546 flue gas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5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5
- 238000003306 harves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8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321 preserv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10000005069 ears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737 fuel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779 smok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66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411 coo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methane Chemical compound C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146 3D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4 contradic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40 moulding (composite fabr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345 natural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991 sco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聚能盘和燃气灶,聚能盘包括第一盘体和第二盘体,第一盘体包括第一主体部和第一挡板,第一主体部适于环绕燃烧器,第一挡板设于第一主体部,第二盘体包括第二主体部,第二主体部环绕第一主体部以和第一主体部之间形成外腔,外腔适于供燃烧器产生的烟气的至少一部分进入,第一挡板和第一主体部朝向第二主体部的一侧相交设置。通过在第一主体部与第二主体部之间形成外腔,外腔对第一主体部形成保温,燃烧器产生的高温烟气的至少一部分进入到外腔,便于将热量重新传递回锅具,加强与锅具的换热,通过第一主体部朝向第二主体部的一侧与第一挡板相交设置,使得高温烟气在外腔中驻留,进一步加强了与锅具的换热,从而提升燃气灶的热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燃气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聚能盘和燃气灶。
背景技术
燃气灶的燃烧器在燃烧时会朝四周散发大量的热量,相关技术中通过设置聚能盘,聚能盘环绕着燃烧器,从而聚集热量,但是随着烟气的流动,热量也会随之散失。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申请提出一种聚能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聚能盘,所述聚能盘包括:
第一盘体,所述第一盘体包括第一主体部和第一挡板,所述第一主体部适于环绕燃烧器,所述第一挡板设于所述第一主体部;以及
第二盘体,所述第二盘体包括第二主体部,所述第二主体部环绕所述第一主体部以和所述第一主体部之间形成外腔,所述外腔适于供所述燃烧器产生的烟气的至少一部分进入;
其中,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一主体部朝向所述第二主体部的一侧相交设置。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盘体为一体成型结构。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盘体的外边缘部分呈弯折状从而构成所述第一挡板。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盘体之间形成有和所述外腔连通且朝上敞开的开口。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体部的顶部沿横向延伸,所述第一挡板设于所述第一主体部的顶部且朝下延伸。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盘体还包括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设于所述第二主体部,且和所述第二主体部朝向所述第一主体部的一侧相交设置。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挡板和所述第一盘体之间形成有和所述外腔连通且朝向上方敞开的开口。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主体部朝向所述第一主体部的一侧自下而上呈渐扩设置,所述第二挡板自所述第二主体部沿横向且朝向所述第一主体部延伸。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挡板自所述第一主体部且远离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延伸长度为2mm~10mm;
和/或,第二挡板自所述第二主体部且远离所述第二主体部的延伸长度为2mm~12mm。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盘体具有空腔。
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燃气灶,所述燃气灶包括上述聚能盘。
本申请技术方案通过在第一主体部与第二主体部之间形成外腔,外腔对第一主体部形成保温,在一定程度上阻止热量通过第一主体部的传导而散失,燃烧器产生的高温烟气的至少一部分可进入到外腔中,使得外腔也热起来,便于将热量重新传递回锅具,加强与锅具的换热,并且,通过第一主体部朝向第二主体部的一侧与第一挡板相交设置,由于第一主体部与第二主体部之间形成外腔,因此第一挡板的设置能使得进入到外腔中的高温烟气的流出受阻,使得高温烟气在外腔中驻留,进一步加强了与锅具的换热,从而提升燃气灶的热效率。
本申请的其它优点将在下文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设计。
图1为一些实施例中燃气灶示意图;
图2为一些实施例中聚能盘和燃烧器组装示意图;
图3为一些实施例中聚能盘剖视图;
图4为一些实施例中聚能盘剖视图;
图5为一些实施例中聚能盘剖视图;
图6为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盘体示意图;
图7为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盘体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聚能盘100,第一盘体1000,内腔1001,第一主体部1100,第一环部1110,第二环部1120,第一挡板1200,第二盘体2000,外腔2001,开口2002,空腔2003,第二主体部2100,上盘体2110,下盘体2220,第二挡板2200,炉耳3000,连接部3100,底部3200,燃烧器4000。
本申请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申请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聚能盘100,聚能盘100应用于设置有燃烧器的燃气设备中,燃气设备可以为燃气灶,或燃气灶与其它电器的集合体,或其它应用有燃烧器的设备中,下文将以燃气灶为例对聚能盘100进行详细说明。
结合图1、图2和图3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聚能盘100包括有第一盘体1000与第二盘体2000,其中,第一盘体1000包括有第一挡板1200与第一主体部1100,第一主体部1100用于环绕着燃烧器4000设置,而第一挡板1200则设置在第一主体部1100上,而第二盘体2000则包括有第二主体部2100,第二主体部2100用于环绕着第一主体部1100,从而在第一主体部1100与第二主体部2100之间形成有外腔2001,第一主体部1100朝向第二主体部2100的一侧与第一挡板1200相交设置,外腔2001被配置为可以接收燃烧器4000所产生的烟气的至少一部分。
通过在第一主体部1100与第二主体部2100之间形成外腔2001,外腔2001对第一主体部1100形成保温,在一定程度上阻止热量通过第一主体部1100的传导而散失,燃烧器4000产生的高温烟气的至少一部分可进入到外腔2001中,使得外腔2001也热起来,便于将热量重新传递回锅具,加强与锅具的换热,并且,通过第一主体部1100朝向第二主体部2100的一侧与第一挡板1200相交设置,由于第一主体部1100与第二主体部2100之间形成外腔2001,因此第一挡板1200的设置能使得进入到外腔2001中的高温烟气的流出受阻,使得高温烟气在外腔2001中驻留,进一步加强了与锅具的换热,从而提升燃气灶的热效率。
具体来说,聚能盘100是一种使得热量聚集起来从而避免热量过快散失的结构,需要配合燃烧器4000来使用,燃烧器4000是一种供燃气通入其中并供燃气流出,继而使得燃气被点燃而形成火焰的结构,例如,燃烧器4000包括有炉头和引射管,引射管和炉头连接,引射管用于与供气机构配合,用于朝向炉头引射燃气,同时引射一定量的空气(一次空气)从而和燃气混合形成混合气体而输送到炉头中,混合气体继而从炉头流出而被点火针点燃。
一般而言,供气机构包括有喷嘴,该喷嘴接收来自管道天然气或瓶装液化气的燃气,喷嘴与引射管的进气口对应,喷嘴将燃气喷入到引射管中,与此同时会带动外界空气(一次空气)通过引射管的进气口进入到引射管中,使得燃气和一次空气在引射管中初步混合,引射管将混合气体引射输送至炉头,炉头相对于引射管具有更大的空间,可以使得燃气和一次空气进一步混合均匀,有利于燃气的充分燃烧。炉头上一般设置有火盖结构,该火盖结构具有出火孔,出火孔与炉头的内部连通,燃气和一次空气形成的混合气体从出火孔喷出,随即被附近的点火针放电而点燃形成火焰。可以理解的是,燃烧器4000的结构不限于前述的举例。
当燃气被点燃时,所形成的火焰会呈发散状,持续产生高温烟气,高温烟气携带热量自燃烧器4000朝向四周散发,这样会使得部分热量还没得到有效利用就浪费掉,而通过设置聚能盘100,聚能盘100设计成环绕着燃烧器4000,如此对燃烧器4000燃烧所产生的热量进行聚拢,从而避免热量的过快散失,有效实现对锅具加热。但是,随着燃烧器4000的持续燃烧,热量依然会跟随着高温烟气的流走而散失,为此,为了更为充分地利用热量,本实施例通过对聚能盘100的结构进行优化。
第一盘体1000的第一主体部1100环绕着燃烧器4000设置,即第一主体部1100为环状结构,在本实施例中,环状可以是圆环状,也可以是非圆环状(例如方环状),如此可以使得第一主体部1100围设出内腔1001,当聚能盘100与燃烧器4000组装在一起后,第一主体部1100呈环绕燃烧器4000的状态,所谓的环绕,即第一主体部1100处于燃烧器4000的周向上,在沿燃烧器4000的轴向贯穿时(例如自上而下观察),燃烧器4000位于内腔1001中,如此称之为第一主体部1100环绕着燃烧器4000。所谓的前后左右上下方向,以燃气灶安装于厨房为参照,燃气灶朝向用户的一侧为前,背离用户的一侧为后,与用户左手对应的为左,与用户右手对应的为右,靠近地面的为下,背离地面的为上。
第一主体部1100环绕着燃烧器4000,通常第一主体部1100相对于燃烧器4000可以设计得更高,燃烧器4000位于内腔1001的靠下位置,在燃烧器4000燃烧时,内腔1001形成高温区实现对锅具的加热。可以理解的是,在对锅具进行加热时,第一主体部1100与锅具之间形成一定的排气间隙,随着燃烧器4000的持续燃烧,高温烟气不断生成,高温烟气朝向上方流动而遇到锅具的阻挡,继而改变方便朝向四周散发,通过锅具与第一主体部1100之间流出。本实施例通过设计第二盘体2000,第二盘体2000的第二主体部2100环绕着第一主体部1100,并且第一主体部1100与第二主体部2100之间形成外腔2001,通过外腔2001的设置,可以实现对至少一部分的高温烟气的接收,避免高温烟气过快地排出至外界。
例如,以一部分高温烟气进入到外腔2001为例,在燃烧器4000持续燃烧的过程中,高温烟气持续流动,一部分的高温烟气进入到外腔2001中,而另一部分的高温烟气直接流出至外界,如此避免全部的高温烟气直接流出至外界,从而避免热量的过快散失,进入到外腔2001中的高温烟气可以提升外腔2001的温度,继而可以将热量重新传递回锅具,提升与锅具之间的换热。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主体部1100设计得较为靠近燃烧器4000,因此第一主体部1100需要设计成耐高温的,例如可以采用金属材料制备而成,但是,第一主体部1100难以做到绝热,因此第一主体部1100本身也存在导热继而往外散失热量,通过设计第二主体部2100并与第一主体部1100之间形成外腔2001,如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内腔1001的热量通过第一主体部1100散失。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挡板1200设置在第一主体部1100,第一挡板1200设计成与第一主体部1100朝向第二主体部2100的一侧呈相交的,所谓的相交,即第一挡板1200与第一主体部1100朝向第二主体部2100的一侧形成凹腔,由于外腔2001是形成在第一主体部1100与第二主体部2100之间的,即形成在第一主体部1100朝向第二主体部2100的一侧与第二主体部2100朝向第一主体部1100的一侧,那么,进入到外腔2001中的高温烟气在流动时,会遇到第一挡板1200的阻挡,参见图3所示,第一挡板1200相当于插入到外腔2001中,如此通过第一挡板1200的设计能进一步提高高温烟气在外腔2001中的驻留时间,从而进一步地提升与锅具之间的换热,更有利于提高燃气灶的热效率。
结合图6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盘体1000为一体成型结构,第一挡板1200与第一主体部1100构成了一体化。可以理解的是,所谓的一体成型结构,第一盘体1000通过一体成型制造技术制备出来,例如一体成型、铸造、三维打印等,如此第一盘体1000的各部分之前(第一挡板1200与第一主体部1100之间)不存在连接缝,有利于提高第一盘体1000的性能表现(力学性能、耐高温性能等)。并且,通过将第一盘体1000设计为一体成型结构,如此可以降低物料的数量,更加有利于第一盘体1000的加工。例如,第一盘体1000为金属材质,金属材质具有较高的延展性,通过冲压成型制造而成。也可以是,第一盘体1000通过铸造制造而成。
此外,在第一盘体1000为一体成型结构的基础上,将第一盘体1000的外边缘部分设计成该第一挡板1200,如此更加方便第一挡板1200的形成。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盘体1000的整体呈环状结构,如此使得第一盘体1000具有内边缘和外边缘。因此,本实施例通过将第一盘体1000的外边缘部分(邻近外边缘的部分以及外边缘,内边缘部分则为邻近内边缘的部分以及内边缘)设计成第一挡板1200,降低第一挡板1200的制造难度,在第一盘体1000一体化制备的过程中即可制备出第一挡板1200。以冲压为例,通过在第一盘体1000的外边缘部分进行弯曲,即可形成第一挡板1200,方便第一挡板1200的制备。
结合图3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盘体1000与第二盘体2000之间形成有开口2002,开口2002与外腔2001连通,并且开口2002朝向上方敞开,通过该开口2002的设置,方便供高温烟气的至少一部分通过而进入到外腔2001中。
具体来说,开口2002朝向锅具敞开,如此,燃烧器4000持续燃烧所产生的高温烟气首先朝向上方流动而遇到锅具的阻挡,继而高温烟气会改变方向而发散流动,继而穿过第一主体部1100与锅具之间的间隙而流出,在高温烟气流出内腔1001后,由于外腔2001通过开口2002朝向锅具敞开,因此能方便一部分的高温烟气通过开口2002而进入到外腔2001中。
此外,相对于内腔1001来说,外腔2001为低温区(温度依然高,只是低于内腔1001),将开口2002设置在内腔1001的外侧,如此高温烟气所携带的热量先在内腔1001中与锅具进行了充分换热的前提下才通过开口2002而流动至外腔2001,在外腔2001中继续实现与锅具之间的换热,如此充分利用高温烟气所携带的热量,有效提高能效。
进一步地,结合图3所示,开口2002是形成在第一挡板1200与第二盘体2000之间的,也就是说,第一挡板1200位于开口2002处,通过如此设置,能使得外腔2001的空间更大,这样就可以容纳更多的高温烟气(供更多的高温烟气进入),从而可以进一步地提高与锅具之间的换热。此外,正如上文提到的,第一挡板1200若为第一盘体1000的外边缘部分所形成,将开口2002设置在第一挡板1200与第二盘体2000之间,也更加方便结构的排布。可以理解的是,开口2002可以形成在第一挡板1200与第二主体部2100之间,也可以形成在第一挡板1200与第二挡板2200(见下文)之间。
结合图3和图6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主体部1100的顶部沿着横向延伸一定距离,而第一挡板1200则设置在第一主体部1100的顶部并且朝向下方延伸一定距离。
具体来说,第一主体部1100包括有第一环部1110以及第二环部1120,其中,第一环部1110适于环绕着燃烧器4000,并且第一环部1110被设计成自下而上呈渐扩设置的,而第二环部1120构成第一主体部1100的顶部,第二环部1120设置在第一环部1110,并且第二环部1120自第一环部1110沿横向背离燃烧器4000延伸一定距离,第一挡板1200设置在第二环部1120。
由于第一环部1110需要环绕着燃烧器4000,而燃烧器4000在燃烧时所产生的火焰会呈发散状,为了避免干扰火焰而导致燃烧不充分,因此通过将第一环部1110设计成自下而上呈渐扩的,更好地适应火焰的状态。
第二环部1120自第一环部1110背离燃烧器4000并且沿横向延伸,当锅具搁置到聚能盘100时,第二环部1120大致与锅底平行,如此,高温烟气流经锅底与第二环部1120时,高温烟气能加强对锅底的冲刷,有利于提高对流换热系数,实现更为高效的传热,从而提高与锅底之间的换热效果。
第二环部1120相对于第一环部1110更加远离燃烧器4000,因此将第一挡板1200设置在第二环部1120可以使得外腔2001的空间更大,从而可以容纳更多的高温烟气。由于第二环部1120呈横向延伸,因此通过将第一挡板1200设计成呈竖向延伸的,如此能更好的实现对进入到外腔2001中的高温烟气的阻挡,提升高温烟气的驻留效果。
在第一盘体1000为一体成型结构时,那么第一挡板1200与第一盘体1000的其它位置(第二环部1120)的过渡将更为平顺,高温烟气从内腔1001朝向上方流动而遇到锅具的阻挡时朝向四周散发,如此能沿着第二环部1120而通过开口2002进入,由于第一挡板1200与第一盘体1000的其它位置(第二环部1120)平滑过渡,如此更加方便引导高温烟气进入到外腔2001中。
结合图5和图7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盘体2000还包括有第二挡板2200,其中,第二挡板2200需要设置到第二主体部2100,并且第二挡板2200设计成与第二主体部2100朝向第一主体部1100的一侧相交设置,如此第二挡板2200的设置也能对进入到外腔2001中的高温烟气起到阻挡的作用,从而提升高温烟气在外腔2001中的驻留时间。
与第一挡板1200的设置类似,第二挡板2200设置在第二主体部2100,第二挡板2200设计成与第二主体部2100朝向第一主体部1100的一侧呈相交的,即第二挡板2200与第二主体部2100朝向第一主体部1100的一侧形成凹腔,由于外腔2001是形成在第一主体部1100与第二主体部2100之间的,即形成在第二主体部2100朝向第一主体部1100的一侧与第一主体部1100朝向第二主体部2100的一侧,那么,当进入到外腔2001中的高温烟气在流动时,会遇到第二挡板2200的阻挡,如此通过第二挡板2200的设计能进一步提高高温烟气在外腔2001中的驻留时间,从而进一步地提升与锅具之间的换热,更有利于提高燃气灶的热效率。
结合图5所示,开口2002形成在第二挡板2200与第一盘体1000之间的,也就是说,第二挡板2200位于开口2002处,通过如此设置,使得外腔2001的空间更大,这样就可以额容纳更多的高温烟气(供更多的高温烟气进入),从而可以进一步地提高与锅具之间的换热。可以是,开口2002形成在第二挡板2200与第一挡板1200之间,也可以是开口2002形成在第二挡板2200与第一主体部1100之间。
结合图5和图7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主体部2100朝向第一主体部1100的一侧设计成自下而上为渐扩的,而第二挡板2200则自第二主体部2100沿横向的方向朝向第一主体部1100延伸。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二主体部2100朝向第一主体部1100的一侧设计成自下而上为渐扩的,那么在水平方向(横向)上,降低第二主体部2100所占据的空间。如此设置,第二主体部2100可以自第一主体部1100的下方朝向斜上方渐扩设置,如此既能形成一定空间的外腔2001,也能避免第二主体部2100在水平方向上对空间的过大的占据。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挡板1200自第一主体部1100且远离第一主体部1100的延伸距离L1为2mm~10mm,参见图3所示,即第一挡板1200自上而下的延伸距离,L1可以为2mm、4mm、6mm、7mm、9mm或10mm,如此既不会阻挡高温烟气通过开口2002进入到外腔2001中,也能对高温烟气起到一定的驻留效果,特别是,当L1为4mm~7mm时,效果更佳。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挡板自第二主体部2100且远离第二主体部2100的延伸距离L2为2mm~12mm,参见图5所示,即第二挡板2200沿横向(水平)的延伸距离,L2可以为2mm、3mm、5mm、7mm、9mm、10mm或12mm,如此既不会阻挡高温烟气通过开口2002进入到外腔2001中,也能对高温烟气起到一定的驻留效果,特别是,当L2为5mm~7mm时,效果更佳。
结合图3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主体部2100具有空腔2003,如此进一步提高第二主体部2100的隔热作用。具体来说,第二主体部2100的外侧与内侧之间形成空腔2003,如此使得第二主体部2100构成中空结构,可以理解的是,第二主体部2100的内侧即为朝向外腔2001的一侧,第二主体部2100的外侧即为背向外腔2001的一侧,例如第二主体部2100为双层结构,包括有上盘体2110和下盘体2220,上盘体2110和下盘体2220连接并且上盘体2110和下盘体2220之间从而形成空腔2003,空腔2003的形成有利于加强第二主体部2100的保温效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外腔2001的热量的散失。可以理解的是,第二主体部2100可以是双层结构从而形成有空腔2003,也可以是多层结构(三层及以上)从而形成至少两个空腔2003。
结合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聚能盘100还包括有炉耳3000,炉耳3000则包括有多个(两个及以上),多个炉耳3000沿着第一盘体1000的周向方向设置以与第一盘体1000相固定,并且多个炉耳3000沿着第一盘体1000的周向方向相间隔设置,炉耳3000具备有连接部3100,炉耳3000的连接部3100设置在炉耳3000的底部3200的上方,当连接部3100抵接在第二盘体2000时,炉耳3000的底部3200呈悬空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盘体1000的周向设置多个炉耳3000,第一盘体1000与炉耳3000之间相互固定,将多个炉耳3000组装在一起,炉耳3000通过连接部3100抵接在第二盘体2000,从而实现第一盘体1000的平稳放置,使得第二盘体2000实现对炉耳3000与第一盘体1000的支撑。炉耳3000通过连接部3100与第二盘体2000接触,避免整个炉耳3000均需要与第二盘体2000进行接触,从而可以减少制造过程、装配过程所带来的误差,使得不同的炉耳3000具有一致的高度,从而避免放置到炉耳3000上的锅具发生倾斜。
具体地,第一盘体1000与第二盘体2000之间的组装通过炉耳3000来实现。多个炉耳3000沿着第一盘体1000的周向相间布置,并且炉耳3000与第一盘体1000相互固定,这里的相互固定有多种方式,例如炉耳3000与第一盘体1000焊接固定,或者炉耳3000与第一盘体1000螺接固定,或者炉耳3000与第一盘体1000一体成型,只要能确保炉耳3000固定到第一盘体1000即可。多个炉耳3000固定到第一盘体1000,即使得多个炉耳3000之间具有统一的安装基础,实现了多个炉耳3000之间的组装,在生产阶段,可将第一盘体1000与多个炉耳3000组装在一起构成整体结构,如此方便继续与第二盘体2000进行安装配合。
炉耳3000具体通过连接部3100实现与第二盘体2000的安装配合,从而实现第一盘体1000、第二盘体2000与炉耳3000之间的组装。具体为,连接部3100需要抵接在第二盘体2000上,即第一盘体1000与炉耳3000的重力需要传递至第二盘体2000,由第二盘体2000支撑,由于第一盘体1000的周向具备有多个炉耳3000,因此通过多个炉耳3000的连接部3100能实现对第一盘体1000的有效支撑,确保第一盘体1000的平稳摆放。
与此同时,通过将连接部3100设计在炉耳3000的底部3200的上方,并且在连接部3100抵接在第二盘体2000时,炉耳3000的底部3200呈悬空设置,所谓的悬空设置,即炉耳3000的底部3200没有与其它部位接触,例如参照图4所示,炉耳3000的底部3200没有与第二盘体2000接触。通过如此设置,减少炉耳3000与第二盘体2000之间的接触面积,有效缩小炉耳3000与第二盘体2000之间的接触范围,炉耳3000不需要沿其高度方向均需要保持与第二盘体2000的接触,从而削弱误差(制造误差、装配误差)所带来的影响,从而有利于保证各炉耳3000的高度,当锅具放置到炉耳3000上时,能保证锅具的水平度,避免安全风险。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3100通过重力的作用抵接在第二盘体2000,并且连接部3100被配置为与第二盘体2000之间可拆卸,通过如此设置,方便第一盘体1000与炉耳3000安装到第二盘体2000,也方便对第一盘体1000进行拆卸清洗。
具体来说,在组装聚能盘100时,第一盘体1000与炉耳3000连接为一个整体放置到第二盘体2000,在重力的作用下,炉耳3000的连接部3100抵接在第二盘体2000,由于第一盘体1000的周向均设置有炉耳3000,因此在重力的作用下,第一盘体1000能通过炉耳3000稳稳的固定在第二盘体2000上,方便快捷。
由于聚能盘100处于烹饪环境,在烹饪的过程中,聚能盘100可能受到污染,此时只需要逆重力的方向即可将第一盘体1000连同炉耳3000相对于第二盘体2000拆除,方便进行清洁。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还公开了一种燃气灶,结合图1所示,燃气灶包括上述聚能盘100,聚能盘100包括有第一盘体1000与第二盘体2000,其中,第一盘体1000包括有第一挡板1200与第一主体部1100,第一主体部1100用于环绕着燃烧器4000设置,而第一挡板1200则设置在第一主体部1100上,而第二盘体2000则包括有第二主体部2100,第二主体部2100用于环绕着第一主体部1100,从而在第一主体部1100与第二主体部2100之间形成有外腔2001,第一主体部1100朝向第二主体部2100的一侧与第一挡板1200相交设置,外腔2001被配置为可以接收燃烧器4000所产生的烟气的至少一部分。
通过在第一主体部1100与第二主体部2100之间形成外腔2001,外腔2001对第一主体部1100形成保温,在一定程度上阻止热量通过第一主体部1100的传导而散失,燃烧器4000产生的高温烟气的至少一部分可进入到外腔2001中,使得外腔2001也热起来,便于将热量重新传递回锅具,加强与锅具的换热,并且,通过第一主体部1100朝向第二主体部2100的一侧与第一挡板1200相交设置,由于第一主体部1100与第二主体部2100之间形成外腔2001,因此第一挡板1200的设置能使得进入到外腔2001中的高温烟气的流出受阻,使得高温烟气在外腔2001中驻留,进一步加强了与锅具的换热,从而提升燃气灶的热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燃气灶的聚能盘100采用了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重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申请的构思下,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聚能盘,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盘体,所述第一盘体包括第一主体部和第一挡板,所述第一主体部适于环绕燃烧器,所述第一挡板设于所述第一主体部;以及
第二盘体,所述第二盘体包括第二主体部,所述第二主体部环绕所述第一主体部以和所述第一主体部之间形成外腔,所述外腔适于供所述燃烧器产生的烟气的至少一部分进入;
其中,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一主体部朝向所述第二主体部的一侧相交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能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盘体为一体成型结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聚能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盘体的外边缘部分呈弯折状从而构成所述第一挡板。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能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盘体之间形成有和所述外腔连通且朝上敞开的开口。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聚能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部的顶部沿横向延伸,所述第一挡板设于所述第一主体部的顶部且朝下延伸。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能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盘体还包括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设于所述第二主体部,且和所述第二主体部朝向所述第一主体部的一侧相交设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聚能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挡板和所述第一盘体之间形成有和所述外腔连通且朝向上方敞开的开口。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聚能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主体部朝向所述第一主体部的一侧自下而上呈渐扩设置,所述第二挡板自所述第二主体部沿横向且朝向所述第一主体部延伸。
9.如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聚能盘,其特征在于,第一挡板自所述第一主体部且远离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延伸长度为2mm~10mm;
和/或,第二挡板自所述第二主体部且远离所述第二主体部的延伸长度为2mm~12mm。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能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主体部具有空腔。
11.一种燃气灶,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聚能盘。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809601.4U CN221005137U (zh) | 2023-10-18 | 2023-10-18 | 聚能盘和燃气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809601.4U CN221005137U (zh) | 2023-10-18 | 2023-10-18 | 聚能盘和燃气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1005137U true CN221005137U (zh) | 2024-05-24 |
Family
ID=911206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2809601.4U Active CN221005137U (zh) | 2023-10-18 | 2023-10-18 | 聚能盘和燃气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1005137U (zh) |
-
2023
- 2023-10-18 CN CN202322809601.4U patent/CN22100513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386838B (zh) | 燃烧器及燃气灶具 | |
CN221005137U (zh) | 聚能盘和燃气灶 | |
CN214891355U (zh) | 燃气灶的聚能罩组件及燃气灶 | |
CN220817822U (zh) | 聚能盘和燃气灶 | |
CN221005138U (zh) | 聚能盘和燃气灶 | |
CN221005136U (zh) | 聚能盘和燃气灶 | |
CN113028396A (zh) | 燃气灶 | |
CN221005156U (zh) | 聚能盘和燃气灶 | |
CN108386833B (zh) | 燃烧器和燃气灶具 | |
CN221403140U (zh) | 聚能盘和燃气灶 | |
CN218096036U (zh) | 聚能罩组件及燃气灶 | |
CN112344396A (zh) | 一种锅支架组件及红外燃烧器 | |
CN220817823U (zh) | 聚能盘和燃气灶 | |
CN216716306U (zh) | 聚能罩及燃气灶 | |
CN221403139U (zh) | 聚能盘和燃气灶 | |
CN221324538U (zh) | 用于燃气灶的聚能环及燃气灶 | |
CN220817824U (zh) | 聚能盘和燃气灶 | |
CN215929551U (zh) | 一种商用炒灶类燃烧器用燃烧面罩 | |
CN215336306U (zh) | 燃气灶 | |
CN216079782U (zh) | 一种煲仔炉燃油炉头 | |
KR100871937B1 (ko) | 조리용 버너 | |
CN215216223U (zh) | 煲仔炉燃油炉头 | |
CN215637173U (zh) | 聚能罩的上罩及燃气灶 | |
CN220205740U (zh) | 一种新型燃烧器炉头 | |
CN221222778U (zh) | 聚能盘和燃气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