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637173U - 聚能罩的上罩及燃气灶 - Google Patents

聚能罩的上罩及燃气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637173U
CN215637173U CN202121468044.9U CN202121468044U CN215637173U CN 215637173 U CN215637173 U CN 215637173U CN 202121468044 U CN202121468044 U CN 202121468044U CN 215637173 U CN215637173 U CN 2156371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pper cover
cover section
section
end part
outer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46804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苑善通
方松青
王书春
贺立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46804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6371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6371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6371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as Burn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燃气灶具技术领域,公开一种聚能罩的上罩及燃气灶。所述聚能罩的上罩包括:第一上罩段;第二上罩段,沿由内向外的方向,所述第一上罩段与所述第二上罩段依次设置,且所述第一上罩段的外端部设置于所述第二上罩段的内端部的上方,或所述第二上罩段的内端部设置于所述第一上罩段的外端部的上方。聚能罩的上罩包括第一上罩段和第二上罩段,聚能罩的上罩不再是一体式结构,使得第一上罩段与第二上罩段之间的热传导降低,进而能够减少上罩吸收的燃气灶的火焰的热量,减少燃气灶的热量损失。

Description

聚能罩的上罩及燃气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燃气灶具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聚能罩的上罩及燃气灶。
背景技术
现有的聚能罩的上罩受到火焰的烘烤、高温烟气的加热等问题温度升高,上罩吸收的热量过多,导致燃气灶的火焰的热量损失较多,降低了燃气灶的热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聚能罩的上罩及燃气灶,以解决上罩吸收的热量过多,导致燃气灶的火焰的热量损失较多,增加了燃气灶的能耗的问题。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聚能罩的上罩,包括:第一上罩段;第二上罩段,沿由内向外的方向,所述第一上罩段与所述第二上罩段依次设置,且所述第一上罩段的外端部设置于所述第二上罩段的内端部的上方,或所述第二上罩段的内端部设置于所述第一上罩段的外端部的上方。
可选地,沿由内向外的方向,所述第一上罩段向上倾斜,且所述第二上罩段向下倾斜,以使所述第一上罩段的外端部和所述第二上罩段的内端部处形成凸起。
可选地,所述上罩还包括:外缘,沿由内向外的方向,所述第一上罩段、所述第二上罩段、所述外缘依次设置,所述外缘与所述第二上罩段的外端部相连接;其中,所述凸起的顶部的高度小于或等于所述外缘的顶部的高度。
可选地,所述外缘的顶部的高度与所述凸起的顶部的高度的差值范围为3mm-6mm。
可选地,所述第一上罩段与第二上罩段之间存在折角,所述折角的范围为30°-150°。
可选地,所述第一上罩段的外端部和所述第二上罩段的内端部之间具有间隙;或者,所述第一上罩段的外端部和所述第二上罩段的内端部至少部分相贴合。
可选地,所述第一上罩段的外端部和所述第二上罩段的内端部相连接;或者,所述第一上罩段的外端部和所述第二上罩段的内端部相分离。
可选地,所述第一上罩段和所述第二上罩段之间设有隔热件。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燃气灶,包括:燃烧器,包括火盖;聚能罩,包括如权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聚能罩的上罩,所述上罩套设在所述火盖的外侧。
可选地,所述火盖设有火孔,第一上罩段的倾斜方向与所述火孔的延伸方向的角度范围为-10°-10°;和/或,所述火盖设有火孔,第一上罩段与所述火孔的出口端的最小距离为1mm-10mm。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聚能罩的上罩及燃气灶,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聚能罩的上罩包括第一上罩段和第二上罩段,聚能罩的上罩不再是一体式结构,使得第一上罩段与第二上罩段之间的热传导降低,进而能够减少上罩吸收的燃气灶的火焰的热量,减少燃气灶的热量损失。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上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上罩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B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燃气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燃气灶与锅具的配合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上罩;101、第一上罩段;1011、第一上罩段的外端部;1012、第一上罩段的内端部;102、第二上罩段;1021、第二上罩段的内端部;1022、第二上罩段的外端部;103、外缘;1031、外缘的顶部;104、支爪;105、凸起;20、下罩;30、燃烧器;301、火盖;3011、外火盖;3012、内火盖;302、火孔;40、底板;50、锅具;60、二次空气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燃气灶包括聚能罩和火盖,聚能罩套设在火盖的外侧,聚能罩限定出二次空气通道60,二次空气通道60与火孔相连通,为火孔处补给二次空气,火盖设有火孔,火盖的火孔流出的空燃混合气体被点燃形成燃烧状态的气体,同时燃烧过程需要周围二次空气的补充实现完全燃烧。
结合图1至图6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聚能罩的上罩10,包括第一上罩段101和第二上罩段102,沿由内向外的方向,第一上罩段101与第二上罩段102依次设置,且第一上罩段的外端部1011设置于第二上罩段的内端部1021的上方,或第二上罩段的内端部1021设置于第一上罩段的外端部1011的上方。
聚能罩的上罩10分为第一上罩段101和第二上罩段102,第一上罩段101位于第二上罩段102内侧,使得第一上罩段101距离燃气灶的火焰较近,第一上罩段101的温度较高,由于聚能罩的上罩10不再是一体式结构,能够降低第一上罩段101与第二上罩段102之间的热传导作用,进而能够减少聚能罩的上罩10吸收的燃气灶的火焰的热量,减少燃气灶的能耗。
第一上罩段的外端部1011设置于第二上罩段的内端部1021的上方,或第二上罩段的内端部1021设置于第一上罩段的外端部1011的上方,使得第一上罩段101与第二上罩段102能够稳定放置,进而增加聚能罩的上罩10的稳定性。
其中,图6中细箭头表示高温烟气的流动方向,粗箭头表示二次空气的流动方向,图2中内外箭头表示聚能罩的内侧和外侧。
沿由内向外的方向,第一上罩段101向上倾斜,且第二上罩段102向下倾斜,以使第一上罩段的外端部1011和第二上罩段的内端部1021处形成凸起105。
第一上罩段101向上倾斜,燃气灶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由于第一上罩段101沿由内到外的方向向上倾斜,第一上罩段101具有导向作用,高温烟气沿第一上罩段101爬升,直至与锅底接触,不会由于第一上罩段101为其他形状引起高温烟气流动不定向,燃气灶产生的高温烟气沿第一上罩段101流走后,使得燃气灶的火焰处的燃气和二次空气的流动更加顺畅,能够保证二次空气能够更加顺利地到达火孔302处,然后沿上罩10与锅底之间的间隙向外流动,第二上罩段102沿从内到外的方向向下倾斜,第一上罩段101和第二上罩段102共同形成凸起105,高温烟气沿第一上罩段101向上流动到凸起105顶部,高温烟气在凸起105顶部与锅底接触,与锅底进行换热,缩短了高温烟气与锅底的距离,增加了高温烟气与锅底的换热效率。
可选地,凸起105可以为沙丘状凸起。
聚能罩的上罩10还包括外缘103,沿由内向外的方向,第一上罩段101、第二上罩段102、外缘103依次设置,外缘103与第二上罩段的外端部1022相连接;其中,凸起105的顶部高度小于或等于外缘的顶部1031的高度。
燃气灶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首先沿第一上罩段101向上流动到凸起105的顶部后,高温烟气与燃气灶上方的锅底接触,与锅底进行换热,然后沿上罩10与锅底之间的间隙向外流动,高温烟气流动到外缘103处时,由于外缘的顶部1031高度大于凸起105的顶部的高度,使得高温烟气流到外缘103处时,外缘103会阻挡部分高温烟气流出,使部分高温烟气回流,由于外缘103与第二上罩段的外端部1022相连接,回流的高温烟气会沿外缘103向下流动并流到第二上罩段的外端部1022,回流的高温烟气到达第二上罩段的外端部1022后,再沿第二上罩段102向上流动,回流的高温烟气流到第二上罩段的内端部1021后,与锅底再次进行换热,然后该部分回流的高温烟气与燃气灶新产生的高温烟气在凸起105的顶部汇合,汇合后的高温烟气沿上罩10与锅底之间的间隙向外流动,开始下一个循环,在不断的循环中,高温烟气继续与锅底换热,提高了烟气的停留时间及换热时间,在循环的过程中,因高温烟气不断积累,与外界的空气产生一定的压力差,使得循环的部分高温烟气通过锅底与上罩10之间的间隙排出,保证产生的CO不会超标,以此循环,再热负荷一定、热对流换热系数一定、换热面积等参数无法提高的情况下,提高了燃气灶的热效率。
可选地,外缘103沿由外向内的方向,向下倾斜。
其中,锅底、第二上罩段102与外缘103共同形成一个进出有序的半封闭腔体,高温烟气在内部流动有序,同时不会对第一上罩段101处的高温烟气产生干扰。
可选地,第二上罩段的外端部1022的高度小于或等于第一上罩段的内端部1012的高度。
使得锅底、第二上罩段102与外缘103共同形成的半封闭的腔体的底部足够深,从而为回流的高温烟气提供足够的流动空间,提高回流的高温烟气的循环效果,进而提高高温烟气的热效率。
可选地,第一上罩段101、第二上罩段102和外缘103均呈沿聚能罩的周向延伸的环形。
外缘的顶部1031的高度与凸起105的顶部的高度的差值范围为3mm-6mm。
外缘的顶部1031与凸起105的顶部的高度差值小于3mm时,凸起105对高温烟气的阻挡较大,使得到达外缘的顶部1031处的高温烟气减少,从而降低高温烟气的循环效果,大部分高温烟气被阻挡在第一上罩段101处无法排出,增加了CO的产生量,同时滞留的高温烟气会对燃气灶的火焰燃烧造成燃烧,减少火焰的燃烧效率;外缘的顶部1031与凸起105的顶部的高度差值大于6mm时,第二上罩段的内端部1021与第二上罩段的外端部1022的距离太小,从而使锅底、第二上罩段102与外缘103共同形成的容纳腔较浅,甚至无法形成容纳腔,使得回流的高温烟气没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循环流动,无法达到提高热效率的目的。
可选地,凸起105的顶部的高度与外缘的顶部1031的高度之间的差值范围为3mm、4mm、5mm、6mm。
在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外缘的顶部1031也可以与凸起105的顶部相持平。
如图2所示,第一上罩段101与第二上罩段102之间存在折角a,折角的范围为30°-150°。
第一上罩段的外端部1011与第二上罩段的内端部1021的折角小于30°时,使得第二上罩段102的倾斜程度太大,可以理解为第二上罩段102的坡度太陡,不利于回流的高温烟气沿第二上罩段102流动,而且也使回流的高温烟气在流动中热量损失较大,从而降低了回流的高温烟气的换热效率,第一上罩段的外端部1011与第二上罩段的内端部1021的折角大于150°时,使得第二上罩段102沿内外方向长度太长,使得回流的高温烟气沿第二上罩段102流动的距离增长,增加了回流的高温烟气在流动中的热量损失,降低了回流的烟气的换热效率,而且还会使外缘103的倾斜程度增加,从而使外缘103与第二上罩段的外端部1022连接处的角度较小,使回流的高温烟气沿外缘103向第二上罩段的外端部1022流动时,不能平缓流动,会造成热量损失,降低回流的高温烟气的换热效率。
可选地,第一上罩段的外端部1011与第二上罩段的内端部1021的折角为30°、60°、90°、120°、130°、150°等。
可选地,第一上罩段的外端部1011和所述第二上罩段的内端部1021之间具有间隙,或者,第一上罩段的外端部1011和第二上罩段的内端部1021至少部分相贴合。
第一上罩段的外端部1011与第二上罩段的内端部1021之间具有间隙,可以理解为:第一上罩段的外端部1011与第二上罩段的内端部1021不接触,减少了第一上罩段101和第二上罩段102之间的热传导,降低了燃气灶的热量损失。
第一上罩段的外端部1011与第二上罩段的内端部1021至少部分相贴合时,增加了第一上罩段101与第二上罩段102的连接稳定性,并且还减少了第一上罩段101与第二上罩段102的接触面积,降低了第一上罩段101与第二上罩段102的热传导。
可选地,第一上罩段的外端部1011和第二上罩段的内端部1021相连接;或者,第一上罩段的外端部1011和第二上罩段的内端部1021相分离。
第一上罩段的外端部1011和第二上罩段的内端部1021相连接,在降低第一上罩段101和第二上罩段102之间的热传导作用时,还可以增加第一上罩段101与第二上罩段102的连接稳定性,便于上罩10的放置、运输等。
第一上罩段的外端部1011和第二上罩段的内端部1021相分离,在降低第一上罩段101和第二上罩段102之间的热传导作用时,以便于对第一上罩段101101和第二上罩段102进行清洁、维护和更换。
第一上罩段101与第二上罩段102之间设有隔热件,能够减少第一上罩段101与第二上罩段102之间的传热作用,特别是减少从第一上罩段101传向第二上罩段102的热量,减少燃气灶的热量损失。
可选地,隔热件可以为隔热涂层,或者,隔热件采用保温隔热材料制成,例如采用硅胶、玻璃纤维、石棉、硅酸盐或岩棉等材料制成。
可选地,上罩10还包括支爪104,支爪104凸设于外缘103,且支爪104凸出外缘103的高度范围为6mm-12mm。
锅具50架设在上罩10上方,支爪104使得锅底与上罩10之间存在间隙,从而便于高温烟气排出,可以理解为:支爪104凸出外缘103的高度为锅底与上罩10之间的间隙的高度,支爪104凸出外缘103的高度范围小于6mm时,锅底与上罩10之间的间隙的高度太小,不利于高温烟气排出,高温烟气一直停留在锅底与上罩10之间,会造成CO含量超标;支爪104凸出外缘103的高度范围大于12mm时,锅底与上罩10之间的间隙的高度太大,排出的高温烟气太多,造成回流的高温烟气减少,降低了高温烟气的换热效率,造成的热损失增加。
可选地,支爪104凸出外缘103的高度范围为6mm、7mm、8mm、9mm、10mm、11mm、12mm。
可选地,聚能罩还包括下罩20,上罩10位于下罩20上方。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燃气灶,包括燃烧器30和聚能罩,燃烧器30包括火盖301;聚能罩包括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聚能罩的上罩10,上罩10套设在火盖301的外侧。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燃气灶,因包括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聚能罩的上罩10,因而具有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聚能罩的上罩10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第一上罩段101套设在火盖301外侧。其中,外盖可以为外火盖3011,也可以为内火盖3012。
可选地,火盖301设有火孔302,第一上罩段101的倾斜方向与火孔302的延伸方向的角度范围为-10°-10°。
第一上罩段101的倾斜方向与火孔302的延伸方向没有夹角或者夹角较小,使得火孔302处产生的高温烟气与第一上罩段101的倾斜方向相同或者夹角很小,使得刚产生的高温烟气可以顺畅地沿第一上罩段101流动,火孔302的延伸方向与第一上罩段101的倾斜方向夹角过大,使得火孔302处产生的高温烟气流动到第一上罩段101时,需要改变流动方向,会降低高温烟气的流速或者造成热量损失。可以理解为:第一上罩段101的倾斜方向与火孔302的延伸方向基本平行或者平行。
可选地,火孔302沿由内向外的方向向上倾斜。
可选地,第一上罩段的内端部1012的高度小于火孔302的出口端的高度,使产生的火孔302处产生的高温烟气可以更多地沿第一上罩段101流动。
第一上罩段101与火孔302的出口端的最短距离为1mm-10mm。
第一上罩段101与火孔302的出口端的最短距离在上述范围内时,第一上罩段101与火孔302处的火焰的距离较近,从而使火孔302处的火焰以及刚产生的高温烟气能够直接将部分高温热量以热辐射或者热对流的方式传递给第一上罩段101,进而使第一上罩段101能够达到炙热、烧红的状态,第一上罩段101达到该状态后又能以热辐射的形式将热量传递给锅底,提高锅底的热量吸收,提高燃气灶的热效率。
第一上罩段101与火孔302的出口端的最短距离小于1mm时,第一上罩段101容易被火孔302处的火焰灼烧,导致火焰燃烧产生的的含量升高,而且还会对第一上罩段101造成损害,降低第一上罩段101的使用寿命,第一上罩段101的与火孔302的出口端的最短距离大于10mm时,第一上罩段101与火孔302处火焰的距离太远,第一上罩段101无法达到炙热、烧红的状态,进而不能达到第一上罩段101以热辐射传递热量给锅底,提高热效率的效果。
可选地,第一上罩段101与火孔302的出口端的最短距离为1mm、3mm、4mm、5mm、7mm、8mm、10mm等。
可选地,火孔302可以为外火孔,也可以为内火孔。
可选地,燃气灶还包括底板40,底板40与聚能罩共同限定出二次空气通道60,二次空气通道60的出口端与第一上罩段101和火孔302的出口端均相连接,第一上罩段101的倾斜使得火孔302处的火焰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向锅底方向流出,不仅使得新产生的高温烟气能流动更加顺畅,还是得二次空气的补给能够更加顺利的到达火孔302的根部,从而提高了火孔302的火焰的燃烧效率。
结合图1至图6,对高温烟气及二次空气地流动进行说明:
火孔302处流出的空燃混合气体被点燃后,火焰会产生高温烟气,高温烟气产生后,沿第一上罩段101向上运动,运动到凸起105上方后,与位于支爪104上的锅具505的锅底换热,然后,高温烟气沿锅底与上罩10之间的间隙向外流动,运动到外缘103处时,一方面收到外缘103的阻挡,另一方面,由于锅底与外缘103的间隙较小,此处的阻力较大,使得高温烟气有一部分回流,回流的高温烟气沿外缘103向下运动,在容纳腔内流动,到达容纳腔的底部后,沿第二上罩段102向上运动,然后运动到凸起105上方,再次与锅底进行换热,同时,火焰新产生的高温燃气在凸起105上方与该部分回流的高温烟气汇合,继续向外流动,运动到外缘103与锅底之间时,再次循环,回流的烟气在容纳腔内进行循环,同时,在循环的过程中,因高温烟气不断积累,与外界的空气产生一定的压力差,使得循环的部分高温烟气通过锅底与上罩10之间的间隙排出,保证产生的CO不会超标,另外,由于火孔302产生的燃气能够及时排出,二次空气可以更加顺畅地到达火孔302的根部,提高火孔302处火焰的燃烧效率。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聚能罩的上罩,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上罩段;
第二上罩段,沿由内向外的方向,所述第一上罩段与所述第二上罩段依次设置,且所述第一上罩段的外端部设置于所述第二上罩段的内端部的上方,或所述第二上罩段的内端部设置于所述第一上罩段的外端部的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能罩的上罩,其特征在于,
沿由内向外的方向,所述第一上罩段向上倾斜,且所述第二上罩段向下倾斜,以使所述第一上罩段的外端部和所述第二上罩段的内端部处形成凸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聚能罩的上罩,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外缘,沿由内向外的方向,所述第一上罩段、所述第二上罩段、所述外缘依次设置,所述外缘与所述第二上罩段的外端部相连接;
其中,所述凸起的顶部的高度小于或等于所述外缘的顶部的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聚能罩的上罩,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缘的顶部的高度与所述凸起的顶部的高度的差值范围为3mm-6mm。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聚能罩的上罩,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上罩段与第二上罩段之间存在折角,所述折角的范围为30°-15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能罩的上罩,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上罩段的外端部和所述第二上罩段的内端部之间具有间隙;或者,所述第一上罩段的外端部和所述第二上罩段的内端部至少部分相贴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能罩的上罩,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上罩段的外端部和所述第二上罩段的内端部相连接;或者,所述第一上罩段的外端部和所述第二上罩段的内端部相分离。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聚能罩的上罩,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上罩段和所述第二上罩段之间设有隔热件。
9.一种燃气灶,其特征在于,包括:
燃烧器,包括火盖;
聚能罩,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聚能罩的上罩,所述上罩套设在所述火盖的外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
所述火盖设有火孔,第一上罩段的倾斜方向与所述火孔的延伸方向的角度范围为-10°-10°;和/或,
所述火盖设有火孔,第一上罩段与所述火孔的出口端的最小距离为1mm-10mm。
CN202121468044.9U 2021-06-29 2021-06-29 聚能罩的上罩及燃气灶 Active CN2156371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68044.9U CN215637173U (zh) 2021-06-29 2021-06-29 聚能罩的上罩及燃气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68044.9U CN215637173U (zh) 2021-06-29 2021-06-29 聚能罩的上罩及燃气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637173U true CN215637173U (zh) 2022-01-25

Family

ID=799467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468044.9U Active CN215637173U (zh) 2021-06-29 2021-06-29 聚能罩的上罩及燃气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63717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60562B (zh) 燃气灶具
CN106152202A (zh) 聚能环和燃气灶
CN215637173U (zh) 聚能罩的上罩及燃气灶
CN110566954B (zh) 灶具燃烧器
CN215637174U (zh) 聚能罩的上罩及燃气灶
CN107830521B (zh) 一种多层供氧的高效燃烧器及燃气灶
CN115539955A (zh) 聚能罩的上罩及燃气灶
CN108413448A (zh) 燃烧器及燃气灶具
CN115539954A (zh) 聚能罩的上罩及燃气灶
CN210441271U (zh) 锅架及燃气灶
CN211060115U (zh) 一种分段式高效燃烧器及灶具
CN113028396A (zh) 燃气灶
CN208312369U (zh) 燃烧器和燃气灶具
CN218096036U (zh) 聚能罩组件及燃气灶
CN111998340B (zh) 灶具燃烧器
CN215675337U (zh) 一种双层聚能环及具有其的灶具
CN217082650U (zh) 一种聚能环锅架组件和燃气灶
CN104390251A (zh) 一种抽吸油雾燃烧的装置
CN219868018U (zh) 燃气灶的上罩及燃气灶
CN215336306U (zh) 燃气灶
CN214891355U (zh) 燃气灶的聚能罩组件及燃气灶
CN108386833A (zh) 燃烧器和燃气灶具
CN217684979U (zh) 燃烧器
CN216716306U (zh) 聚能罩及燃气灶
CN219389835U (zh) 燃气灶的上罩及燃气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