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68018U - 燃气灶的上罩及燃气灶 - Google Patents

燃气灶的上罩及燃气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68018U
CN219868018U CN202223409874.1U CN202223409874U CN219868018U CN 219868018 U CN219868018 U CN 219868018U CN 202223409874 U CN202223409874 U CN 202223409874U CN 219868018 U CN219868018 U CN 2198680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section
upper cover
cover
gas
slee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40987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苑善通
方松青
贺立军
马晨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40987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680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680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680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燃气灶具技术领域,公开一种燃气灶的上罩及燃气灶。燃气灶包括聚能罩,聚能罩包括上罩,其特征在于,上罩包括:第一壁段,沿由内向外的方向,第一壁段向上倾斜;第二壁段,沿由内向外的方向,第二壁段向下倾斜;外缘,沿由内向外的方向,外缘向上倾斜;沿从内到外的方向,第一壁段、第二壁段、外缘依次设置;第五壁段,连接在外缘的内端部和第二壁段的外端部之间,第五壁段、外缘和第二壁段围合形成驻涡腔,其中,第五壁段形成驻涡腔的底壁。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燃气灶的上罩,在第二壁段和外缘之间增加第五壁段,增加了驻涡腔的容积,进而提高了烟气在驻涡腔的停留时间和与锅底换热的时间,最终能够提高烟气与锅底的换热效率。

Description

燃气灶的上罩及燃气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燃气灶具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燃气灶的上罩及燃气灶。
背景技术
目前,家用燃气灶的热效率(锅具实际吸收的热量与燃气燃烧产生的热量的比)普遍较低,为63%-65%左右。而家用燃气灶的功率一般为4.2KW,用户实际烹饪得到的功率为4.2*63%=2.6KW,用户烹饪时锅具获得的热量太低,无法满足中式爆炒对于火力的需求,因此需要增加聚能装置提高燃气灶的热效率。
相关技术中,燃气灶的聚能罩的上罩设有沿周向延伸的环形凸起,环形凸起与上罩的外缘形成凹陷的驻涡腔,驻涡腔能够驻存烟气,并使得烟气的驻涡与二次空气的引射不干扰,使得二次空气引射充分,进而降低烟气,提高燃气灶的热效率。
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相关技术中的燃气灶,燃气灶的上罩构造有凸起,凸起和上罩的外缘形成凹陷的驻涡腔,但是驻涡腔一般是上罩的外缘与凸起的底部直接连接,导致驻涡腔的容积有限,能够驻存的烟气也有限,这样使得烟气与锅底的换热时间较短,进而降低了烟气与锅底的换热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申请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燃气灶的上罩及燃气灶,以提高烟气的驻留时间,进而提高烟气与锅底的换热效率。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燃气灶的上罩,所述燃气灶包括聚能罩,所述聚能罩包括上罩,所述上罩包括:第一壁段,沿由内向外的方向,所述第一壁段向上倾斜;第二壁段,沿由内向外的方向,所述第二壁段向下倾斜;外缘,沿由内向外的方向,所述外缘向上倾斜;沿从内到外的方向,所述第一壁段、所述第二壁段、所述外缘依次设置;第五壁段,连接在所述外缘的内端部和所述第二壁段的外端部之间,所述第五壁段、所述外缘和所述第二壁段围合形成驻涡腔,其中,所述第五壁段形成所述驻涡腔的底壁。
可选地,沿从内到外的方向,所述第五壁段至少部分沿水平方向延伸。
可选地,所述外缘的内端部的高度与所述第二壁段的外端部高度相同。
可选地,所述第一壁段的外端部和所述第二壁段的内端部相连接;所述上罩还包括:第三壁段,连接在所述第一壁段和所述第二壁段的一端;第四壁段,连接在所述第一壁段和所述第二壁段的另一端;其中,所述第一壁段、所述第二壁段、所述第三壁段和所述第四壁段围合形成凸起。
可选地,所述凸起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凸起沿所述上罩的周向间隔设置,相邻的所述凸起之间形成通道,所述通道适于连通所述驻涡腔和所述上罩内部的空气通道。
可选地,所述燃气灶包括支爪,所述支爪与所述上罩的上表面相贴合;其中,所述通道适于设置所述支爪,所述外缘适于与所述支爪的外端部相抵接,所述上罩的内端部适于与所述支爪的内端部相平齐,以隔离相邻的两个所述驻涡腔。
可选地,所述凸起的高度适于小于所述支爪的高度。
可选地,所述第一壁段与水平方向的夹角范围为0°-70°;和/或,所述第二壁段与水平方向的夹角范围为30°-90°。
可选地,所述外缘与水平方向的夹角范围为30°-90°。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燃气灶,所述燃气灶包括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燃气灶的上罩。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燃气灶的上罩及燃气灶,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相比于相关技术中的第一壁段、第二壁段和外缘形成驻涡腔,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燃气灶的上罩,在第二壁段和外缘之间增加第五壁段,增加了驻涡腔的容积,进而提高了烟气在驻涡腔的停留时间和与锅底换热的时间,最终能够提高烟气与锅底的换热效率。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燃气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燃气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凸2的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支爪、套筒与底脚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燃气灶的另一个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B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5中C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下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上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聚能罩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燃气灶;11、上罩;111、第一壁段;112、第二壁段;113、外缘;114、第五壁段;115、第三水平段;116、第三竖直段;117、第二折边;118、翻边;119、凸起;1191、驻涡腔;1192、通道;1193、第三壁段;1194、第四壁段;1195、空气通道;12、中罩;121、第二凸起;122、第一水平段;123、第一竖直段;124、第一折边;125、第一腔体;126、第二腔体;13、下罩;131、第一凸起;132、凸边;133、第二水平段;134、第二竖直段;2、支爪;3、套筒;31、凸台;4、底脚;41、凹槽;42、限位部;5、火盖;51、火孔;52、避火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结合图1至图10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燃气灶1,如图1所示,燃气灶1包括聚能罩和燃烧器,燃烧器包括火盖5,火盖5设有火孔51,聚能罩设在火盖5的外侧,聚能罩限定出二次空气通道1195,二次空气通道1195与火孔51相连通,为火孔51处补给二次空气,火盖5设有火孔51,火盖5的火孔51流出的空燃混合气体被点燃形成燃烧状态的气体,同时燃烧过程需要周围二次空气的补充实现完全燃烧。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燃气灶1的上罩11,上罩11部分向上凸出形成凸起119,凸起119与上罩11的外缘113之间形成驻涡腔1191,驻涡腔1191用于驻存烟气。
本实施例中,上罩11构造出驻涡腔1191,驻涡腔1191内能够驻存高温烟气,提高高温烟气在上罩11的停留时间,使得高温烟气能够在驻涡腔1191内对锅具进行辐射换热,提高燃气灶1的能效。
为了便于描述,燃气灶中的内外方向如图2和图5所示。
可选地,如图10所示,图10中粗箭头表示二次空气的流动方向,细箭头表示烟气的流动方向,上罩11包括第一壁段111、第二壁段112和外缘113,沿由内向外的方向,第一壁段111、第二壁段112、外缘113依次设置,其中,沿由内向内的方向,第一壁段111向上倾斜。
本实施例中,第一壁段111沿从内到外的方向向上倾斜,这样第一壁段111能够对燃气灶1产生的高温烟气起到导向作用,高温烟气沿第一壁段111流动,直至与锅底接触,不会因为因第一壁段111是平面或其他造型,导致在第一壁段111的高温烟气的流动不定向(比如:产生其他方向的流动或发散流动),从而使得燃烧气体、高温烟气流动更顺畅,使得二次空气的补给更加有利于到达火孔51根部。
可选地,沿从内到外的方向,第二壁段112向上倾斜;外缘113与第二壁段112的底部相连接;第一壁段111的顶部的高度和第二壁段112的顶部的高度均小于或等于外缘113的顶部的高度。
燃气灶1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首先沿第一壁段111向上流动到第一壁段111的顶部后,高温烟气与燃气灶1上方的锅底接触,与锅底进行换热,然后沿上罩11与锅底之间的第六间隙向外流动,高温烟气流动到外缘113处时,由于外缘113的顶部高度大于第一壁段111的顶部和第二壁段112的顶部的高度,使得高温烟气流到外缘113处时,外缘113会阻挡部分高温烟气流出,使部分高温烟气回流,由于外缘113与第二壁段112的底部相连接,回流的高温烟气会沿外缘113向下流动并流到第二壁段112的底部,回流的高温烟气到达第二壁段112的底部后,再沿第二壁段112向上流动,回流的高温烟气流到第二壁段112的顶部后,与锅底再次进行换热,然后该部分回流的高温烟气与燃气灶1新产生的高温烟气在第一壁段111的顶部和第二壁段112的顶部汇合,汇合后的高温烟气沿上罩11与锅底之间的第六间隙向外流动,开始下一个循环,在不断的循环中,高温烟气继续与锅底换热,提高了烟气的停留时间及换热时间,在循环的过程中,因高温烟气不断积累,与外界的空气产生一定的压力差,使得循环的部分高温烟气通过锅底与上罩11之间的第六间隙排出,保证产生的CO不会超标,以此循环,在热负荷一定、热对流换热系数一定、换热面积等参数无法提高的情况下,提高了燃气灶1的热效率。
可选地,外缘113沿由内到外的方向,向上倾斜。
其中,锅底、第二壁段112与外缘113共同形成一个进出有序的半封闭腔体,高温烟气在内部流动有序,同时不会对第一壁段111处的高温烟气产生干扰。
可选地,上罩11呈环形,上罩11围合出空气通道1195,相邻的凸起119之间形成通道1192,通道1192连通驻涡腔1191和上罩11内端的空气通道1195。
可选地,凸起119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凸起119沿上罩11的周向依次间隔设置。
本实施例中,多个凸起119间隔设置,也就是说,上罩11的凸起119不是一整圈的圆周凸起119,这样使得凸起119形成的驻涡腔1191也分隔设置,进而能够适当减少烟气的驻存量,这样使得凸起119形成的驻涡腔1191也分隔设置,进而能够适当减少烟气的驻存量,这样在保证火盖5的火焰所需要的二次空气的供给量时,适当减少火盖5的火焰引射的二次空气量,进而能够燃气灶1的热效率。
可选地,如图5和图9所示,上罩11还包括第三壁段1193和第四壁段1194,第一壁段111沿从内向外的方向向上倾斜;第二壁段112沿从内到外的方向向下倾斜,第二壁段112的内端部与第一壁段111的外端部相连接;第三壁段1193连接在第一壁段111的一端和第二壁段112的一端之间;第四壁段1194连接在第一壁段111的另一端和第二壁段112的另一端之间;其中,第一壁段111、第二壁段112、第三壁段1193和第四壁段1194围合形成凸起119。
本实施例中,第一壁段111、第二壁段112、第三壁段1193和第四壁段1194从四个方向相连接进而形成凸起119,凸起119与上罩11的外缘113围合出驻涡腔1191,这样使得上罩11能够形成凸起119。
可选地,第一壁段111、第二壁段112均沿上罩11的周向呈弧形延伸,这样使得凸起119呈扇形凸起119,这样能够增加驻涡腔1191的容积。
可选地,上罩11的外缘113连接在第二壁段112的外端部,沿从内到外的方向,上罩11的外缘113向上倾斜,上罩11的外缘113与第二壁段112的连接处形成驻涡腔1191。
本实施例中,上罩11的外缘113包括上述的第三竖直段116,上罩11的外缘113沿从内到外的方向向上倾斜,使得上罩11的外缘113能够与凸起119形成驻涡腔1191,并且保证驻涡腔1191的容积。
本实施例中,上罩11设有多个凸起119,也就是说,凸起119不是呈周向延伸的环形,而是分为多段凸起119,相邻的凸起119形成的通道1192与驻涡腔1191相连通,这样由于驻涡腔1191为下凹腔体,锅具溢锅时,驻涡腔1191容易存贮液体。如果不及时清理,容易在驻涡腔1191内形成难以清洁的污垢。相邻的凸起119之间的通道1192能够及时排出驻涡腔1191内的液体,避免驻涡腔1191内形成污垢。可以理解:通道1192形成排水槽。
可选地,如图1所示,支爪2设于通道1192内。
本实施例中,通道1192的高度较低,将支爪2设置在通道1192内,不会增加支爪2的高度,从而便于支爪2支撑锅具。
可选地,支爪2与上罩11的上表面相贴合,上罩11的外缘113适于与支爪2的外端部相抵接,通道1192的内端部适于与支爪2的内端部相平齐,以隔断相邻的两个驻涡腔1191。
本实施例中,支爪2与上罩11的上表面相贴合,也就是说,支爪2的下端与上罩11之间没有空隙,支爪2的外端部与上罩11的外缘113相抵接,支爪2的内端部与上罩11的内端部相抵接,也就是说,支爪2能够完全隔断相邻的两个驻涡腔1191,避免两个驻涡腔1191内的烟气相互影响,进一步提高驻涡腔1191内的高温烟气与锅底的换热效率。
可选地,火盖5的火孔51为多个,多个火孔51沿火盖5的周向依次间隔设置,其中,多个火孔51形成多个火孔组,多个火孔组沿火盖5的周向依次间隔设置,相邻的火孔组之间形成避火部52,其中,通道1192与避火部52相对应。
本实施例中,凸起119和驻涡腔1191的结构使得高温烟气能够及时排出,提高火盖5火焰对二次空气的引射能力。但是二次空气引射过多后,会导致燃烧器的热效率下降。因此,火孔组位置对应设置凸起119,第一壁段111对烟气进行引导,提高火孔51处二次空气引射量。而没有火孔51的避火部52与通道1192相对应,能够减少该部分二次空气的引射量,进而使得火盖5既能够引射二次空气,保证火焰的燃烧充分性,还能够适当控制二次空气的引射量,避免二次空气引射过多。
可选地,凸起119与火孔组相对应,凸起119的尺寸与火孔组的尺寸相同或相近,以保证火孔51处的二次空气的供给。
可选地,沿从外到内的方向,通道1192向下倾斜,或者通道1192沿水平方向延伸。
本实施例中,通道1192向内端倾斜,使得通道1192具有一定的坡度,便于彻底排出驻涡腔1191内的液体。
可选地,通道1192也可以为内凹结构。
可选地,沿从内到外的方向,通道1192的流通面积逐渐增加。
本实施例中,通道1192的外端部流通面积较大,使得驻涡腔1191内的液体能够较快的流至通道1192内,通道1192的内端部,也就是通道1192的出口的流通面积较小,这样使得驻涡腔1191内的汤汁等液体能够较为集中的流出上罩11,减少汤汁流出的范围。
可选地,如图5和图9所示,沿从内到外的方向,上罩11的第一壁段111、第二壁段112和外缘113依次设置。上罩11还包括第五壁段114,第五壁段114连接在外缘113的内端部和第二壁段112的外端部之间,第五壁段114、外缘113和第二壁段112围合形成驻涡腔1191,其中,第五壁段114形成所述驻涡腔1191的底壁。
本实施例中,第五壁段114形成驻涡腔1191的底壁,这样能够增加驻涡腔1191的体积,进而提高烟气的驻留时间以及与锅底的换热时间。
可选地,沿从内到外的方向,第五壁段114至少部分沿水平方向延伸。
本实施例中,第五壁段114至少部分沿水平方向延伸,使得驻涡腔1191的底部较为平缓,增加烟气的停留时间。
可选地,第五壁段114可以沿水平方向延伸,也可以部分沿水平方向延伸。应当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所述的第五壁段114沿水平方向延伸,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水平方向,第五壁段114也可以为略下凹或者微凸,能够增加驻涡腔1191的驻存体积的形式均属于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
可选地,外缘113的内端部的高度与第二壁段112的外端部高度相同。
本实施例中,第五壁段114连接在外缘113的内端部和上罩11的外端部之间,其中,外缘113的内端部和第二壁段112的外端部高度相同,且第五壁段114连接在外缘113的底部和第二下罩13端的底部之间,这样使得第五壁段114的两端高度一致,进而能够增加驻涡腔1191的容积。
可以理解:第二壁段与水平方向存在第一夹角,外缘与水平方向存在第三夹角,第五壁段与水平方向存在第三夹角时,第三夹角与第一夹角和第二夹角均不相同。
可选地,凸起119的高度小于支爪2的高度。
本实施例中,凸起119的高度小于支爪2的高度,支爪2能够分隔相邻的凸起119,这样使得相邻的两个凸起119对应的第一壁段111的处的引射区域互不干扰,防止气流扰动对引射的影响。
可选地,第一壁段111与水平方向的第四夹角a范围为0°-70°。
本实施例中,第一壁段111与水平方向的第四角度a大于70°,这样第一壁段111的倾斜角度太大,增加了烟气流动的阻力,使得烟气损失较多,不能顺畅地流至驻涡腔1191内。
示例的,第一壁段111与水平方向的第四夹角a可以为10°、20°、30°、40°、50°、60°。优选地,第一壁段111与水平方向的第四夹角a为40°。
可选地,第二壁段112与水平方向的第一夹角b范围为30°-90°。
本实施例中,第二壁段112与水平方向的第一夹角b小于30°时,使得驻涡腔1191的深度较低,不便于烟气的驻存。
示例的,第二壁段112与水平方向的第一夹角b可以为35°、40°、50°、60°、70°、80°等。优选地,第二壁段112与水平方向的第一夹角b为55°。
可选地,外缘113与水平方向的第二夹角c范围30°-90°。
本实施例中,外缘113与水平方向的第二夹角c小于30°,使得驻涡腔1191的深度较低,不便于烟气的驻存。
示例的,外缘113与水平方向的第二夹角c可以为35°、40°、50°、60°、70°、80°等。优选地,第二壁段112与水平方向的第二夹角c为50°。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燃气灶1,燃气灶1包括上述任一项实施例的燃气灶1的上罩11。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燃气灶1,因包括上述任一项实施例的燃气灶1的上罩11,因此具有上述任一项实施例的燃气灶1的上罩11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燃气灶1包括聚能罩组件和支爪2,支爪2设于聚能罩组件的上方,支爪2用来支撑锅具,使得燃气灶1的火焰能够加热锅具。
可选地,如图2至图4所示,套筒3连接在支爪2和聚能罩组件之间,以减少支爪2与聚能罩组件之间的传热。
本实施例中,支爪2通过套筒3与聚能罩组件相连接,也就是说,支爪2不与聚能罩组件直接接触,燃气灶1工作时,支爪2最先受热,支爪2的热量传递至套筒3,套筒3再将热量传递给聚能罩组件,或者套筒3为隔热材料,热量不会传递至聚能罩组件,这样都能够减少支爪2传递给聚能罩组件的热量。本实施例中通过套筒3的设置,能够降低聚能罩组件的温度,减少聚能罩组件与外界的换热,减少热量损失,提高燃气灶1的能耗。
可选地,聚能罩组件可以为聚能罩、底脚4、承液盘或者玻璃面板等。
可选地,套筒3与支爪2的材质不同。
本实施例中,套筒3与支爪2的材质不同,热传导速度降低,能够进一步减少支爪2传递至套筒3的热量。
可选地,套筒3与聚能罩组件的材质不同。
本实施例中,套筒3与聚能罩组件的材质也不同,这样支爪2与聚能罩组件的热传导速度降低,能够进一步减少套筒3传递给聚能罩组件的热量,进而降低支爪2传递给聚能罩组件的热量,提高燃气灶1的能耗。
可选地,如图4所示,套筒3与支爪2可拆卸连接。
本实施例中,套筒3与支爪2可拆卸连接,便于支爪2和聚能罩组件的安装和拆卸。而且这样套筒3与支爪2不是一体式结构,能够减少支爪2向套筒3传递的热量,进而减少聚能罩组件的热量。
可选地,套筒3构造有内螺纹,支爪2的下端构造有外螺纹,内螺纹与外螺纹相配合时,套筒3与支爪2相连接。
本实施例中,套筒3与支爪2通过螺纹配合连接,无需另设部件连接套筒3和支爪2,提高了套筒3和支爪2装配的便捷性。而且,螺纹连接易于加工、成本较低。
可选地,螺纹尺寸可以为M3、M4、M5、M6等尺寸。优选地,螺纹的尺寸为M6。
可选地,支爪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支爪2沿聚能罩的周向间隔设置,其中,套筒3的数量与支爪2的数量相同并一一对应。
本实施例中,多个支爪2的设置能够提高对锅具支撑的稳定性,每一个支爪2都对应设置一个套筒3,使得每一个支爪2都能够减少向下传递的热量,进而降低整个燃气灶1的热损失,提高整个燃气灶1的能效。
可选地,燃气灶1还包括上罩11,支爪2位于上罩11的上方,套筒3位于上罩11的下方,支爪2穿过上罩11后与套筒3相连接。
本实施例中,支爪2和上罩11均属于最先受热的部件,上罩11受热后,能够将热量辐射给锅具的底部,提高燃气灶1的能效。因此,将支爪2和上罩11相连接,套筒3设置在上罩11的下方,也能够减少上罩11向下传递的热量。
可选地,支爪2与上罩11固定连接。比如,支爪2与上罩11通过焊接相连接。这样能够增加支爪2与上罩11的连接稳定性。
可选地,支爪2的下端部与上罩11的上表面相贴合,以使支爪2的热量能够传递给上罩11,减少向下传递的热量。
可选地,套筒3的上壁面与上罩11的下壁面之间存在第三间隙,这样能够避免套筒3与上罩11相接触,减少上罩11与套筒3之间的热传导。
可选地,支爪2沿上罩11的径向延伸,进而提高支爪2与锅具的接触面积,提高支爪2的支撑稳定性。
可选地,聚能罩组件包括聚能罩,套筒3的部分外壁面向外凸起119形成凸台31,凸台31与聚能罩相抵接。
本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套筒3的外壁面部分向外凸起119形成凸台31,这样便于实现套筒3与聚能罩的连接。
可选地,聚能罩包括下罩13,下罩13位于上罩11的下方,且下罩13与上罩11围合出腔体,腔体内的空气能够进一步隔绝上罩11及支爪2向下传递的热量。
可选地,下罩13开设有第一通孔,套筒3伸入至第一通孔内,第一通孔的边缘向上延伸形成第一凸起131,凸台31的下表面与第一凸起131相抵接。
本实施例中,套筒3连接在下罩13和支爪2之间,套筒3延伸至第一通孔内,第一通孔的边缘向上延伸形成第一凸起131,第一凸起131与凸台31的下壁面相抵接。也就是说,套筒3与下罩13之间通过第一凸起131和凸台31相接触,这样凸台31无需与整个下罩13面面接触,能够减少套筒3与下罩13的接触面积,进而降低套筒3传递至下罩13的热量。
可选地,第一通孔的横截面积大于套筒3的横截面积,且第一通孔的内壁面与套筒3的外壁面不接触。这样使得套筒3与下罩13之间仅通过第一凸起131和凸台31相接触,减少套筒3与下罩13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减少套筒3与下罩13之间的热传导。
可选地,套筒3的数量为多个时,第一通孔的数量和第一凸起131的数量均与套筒3的数量相同并一一对应。也就是说,套筒3与下罩13的接触仅为多个第一凸起131与凸台31,这样既能够实现支爪2、套筒3与下罩13的连接稳定性,还能够减少支爪2、套筒3与下罩13之间的热传导。
可选地,第一凸起131与凸台31相匹配,也就是说,第一凸起131与凸台31的形状、尺寸等相同或相近,这样能够增加第一凸起131与凸台31的连接稳定性。
示例的,如图3所示,凸台31呈环形,第一凸起131也呈环形,这样既能够保证套筒3能够压紧下罩13,避免下罩13转动。
可选地,聚能罩还包括中罩12,中罩12位于下罩13的上方,中罩12位于上罩11和下罩13之间,中罩12设有第二通孔,套筒3穿过第二通孔与下罩13相抵接;其中,第二通孔的边缘向下延伸形成第二凸起121,凸台31的上表面与第二凸起121相抵接。
本实施例中,燃气灶1还可以设置中罩12,套筒3穿过第二通孔实现与下罩13的连通,其中,中罩12与套筒3之间通过第二凸起121和凸台31实现连接和支撑,这样套筒3能够压紧中罩12,避免中罩12转动。而且中罩12之间通过第二凸起121与凸台31相连接,能够减少中罩12与套筒3的接触面积,进而减少中罩12与套筒3之间的热传导。
可选地,第二通孔的横截面积大于套筒3的横截面积,且第二通孔的内壁面与套筒3的外壁面之间也存在第四间隙,也就是说,套筒3与第二通孔的内壁面不接触。中罩12与套筒3仅通过第二凸起121和凸台31实现连接,能够进一步减少套筒3与中罩12的接触面积,减少套筒3与中罩12之间的热传导。
可选地,中罩12位于腔体内,将腔体分隔为第一腔体125和第二腔体126,上罩11与中罩12围合出第一腔体125,中罩12与下罩13围合出第二腔体126。
本实施例中,三个罩体的结构形成两个腔体,两个腔体能够进一步减少上罩11与支爪2向下的热传导,起到很好的隔热效果。具体的,上罩11受热后,其一部分热量传递至第一腔体125内的空气中,由于中罩12和第二腔体126的存在,第一腔体125内的空气不会直接与下罩13接触,这样降低了上罩11与下罩13之间通过空气介质导热的速度。
在实际应用中,燃气灶1可以不设置中罩12,也就是说,燃气灶1仅设置上罩11、支爪2、下罩13和套筒3。这样能够降低燃气灶1的成本。而且由于套筒3的凸台31结构能够与第一凸起131相配合,燃气灶1不设置中罩12不会影响套筒3与下罩13的装配,也不会影响整个燃气灶1的装配,提高了燃气灶1的复用性。可选地,燃气灶1也可以设置中罩12,能够进一步降低上罩11与支爪2向下的热传导作用,提高燃气灶1的能效。
可选地,如图3和图4所示,聚能罩组件还包括底脚4,底脚4位于下罩13的下方,用于支撑下罩13。其中,套筒3穿过第一通孔后与底脚4相连接。
本实施例中,底脚4能够支撑聚能罩,使得聚能罩与承液盘或者玻璃台面存在第五间隙,减少聚能罩向下的传热。同时二次空气能够通过聚能罩底部的第五间隙流至燃烧器的火孔51处,提高燃烧器的燃烧效率。套筒3的下端与底脚4相连接,能够固定套筒3,进而使得支爪2的设置更加稳定。
可选地,底脚4与套筒3通过紧固件连接。这样便于底脚4与套筒3的装配和拆卸。
可选地,底脚4构造有第一螺孔,第一螺孔沿纵向贯穿底脚4,套筒3的底部设有第二螺孔,第一螺孔和第二螺孔相对应,紧固件穿过第一螺孔后伸入至第二螺孔内,能够起到连接底脚4和套筒3的作用。
可选地,如图3所示,底脚4位于套筒3的下方,底脚4与套筒3之间存在间隙,以使底脚4与套筒3不直接连接。
本实施例中,底脚4与套筒3不直接接触,底脚4和套筒3之间仅通过紧固件连接,这样能够减少套筒3与底脚4的热传导,使得套筒3仅有少部分热量能够传递给底脚4,降低了套筒3与底脚4之间的热传导。而且,还能够减少底脚4传递至底脚4下方的承液盘或者玻璃面板的热量。
可选地,底脚4的上壁面向下凹陷形成凹槽41,支爪2组件的下端部,也就是,套筒3的下端部位于凹槽41内,套筒3的下端部与凹槽41的底面之间存在第一间隙,以使套筒3的下端部与凹槽41的底面不接触,其中,间隙包括第一间隙。
本实施例中,底脚4与套筒3通过紧固件相连接,底脚4的上壁面设置凹槽41,能够避让套筒3,凹槽41的底面与套筒3的下端部不接触,能够减少套筒3与底脚4之间的热传导。
可选地,套筒3的外周壁与凹槽41内周壁之间存在第二间隙,间隙包括第二间隙。
本实施例中,套筒3的外周壁与凹槽41的内周壁也不接触,能够进一步减少套筒3与底脚4的接触,进而减少二者之间的热传导。
可选地,第二间隙呈环形。本实施例中,第二间隙呈环形能够保证套筒3的周向均与凹槽41的内周壁不接触。
可选地,底脚4设有限位部42,下罩13设有限位配合部,限位部42与限位配合部相配合时,底脚4与下罩13限制转动。
本实施例中,限位部42和限位配合部的结构能够防止底脚4装配时发生转动。
可选地,限位部42包括凸起119柱和限位孔中的一个,限位配合部包括凸起119柱和限位孔中的另一个。
本实施例中,凸起119柱和限位孔的结构易于加工、效果显著,无需对底脚4和下罩13进行较大的改动,就能够实现底脚4与下罩13的限位。
可选地,燃气灶1还包括隔热件,隔热件设于套筒3与聚能罩组件之间。
本实施例中,隔热件设置在套筒3与聚能罩组件相接触的位置,能够进一步减少套筒3与聚能罩之间的热传导,进而降低支爪2向下的热传导。
具体的,套筒3与下罩13的连接处,也就是凸台31的下壁面与第一凸起131的连接处设置隔热件,以减少套筒3与下罩13之间的热传导。
套筒3与中罩12的连接处,也就是凸台31的上壁面与第二凸起121的连接处也可以设置隔热件,以减少套筒3与中罩12之间的热传导。
可选地,隔热件可以为金属片、气凝胶、毛毡等降低传热的材料。
燃气灶1包括多个聚能罩,多个聚能罩包括上罩11、下罩13和中罩12,上罩11、中罩12和下罩13按照从上到下的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上罩11和中罩12围合出第一腔体125,中罩12和下罩13围合出第二腔体126。
可选地,如图8所示,下罩13的外缘113的顶部构造有多个凸边132,多个凸边132沿下罩13的周向依次间隔设置,其中,每一凸边132向上延伸,中罩12的下壁面与凸边132的上壁面相抵接。
本实施例中,下罩13和中罩12通过多个凸边132相接触,这样能够减少下罩13和中罩12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减少中罩12与下罩13之间的热传导。
可选地,中罩12呈环形,中罩12包括第一水平段122、第一竖直段123和第一折边124,第一竖直段123的一端连接在第一水平段122的外端部,且沿从内到外的方向,第一竖直段123向上延伸;第一折边124连接在第一竖直段123的另一端,并朝背离第一水平段122的方向延伸,第一折边124的下壁面与凸边132的上壁面相抵接。
本实施例中,中罩12的第一水平段122实现中罩12在径向的延伸,第一竖直段123沿从内到外的方向向上延伸,这样能够增加上罩11和中罩12之间的第一腔体125的容积,进而提高上罩11和中罩12之间的空气隔热效果。第一折边124与第一竖直段123的另一端相连接,并朝背离第一水平段122的方向延伸,以便于第一折边124能够与下罩13的凸边132相配合,减少中罩12与下罩13的接触面积,进而减少二者之间的热传导。
可选地,下罩13包括第二水平段133和第二竖直段134,第二竖直段134的一端连接在第二水平段133的外端部,并向上延伸;其中,凸边132设于第二竖直段134的另一端,并向上延伸,下罩13的外缘113包括第二竖直段134。
本实施例中,下罩13的第二水平段133与中罩12的第一水平段122形成第二腔体126,第二竖直段134的设置能够增加第二腔体126的高度空间,进而提高中罩12和下罩13之间的空气量,降低中罩12和下罩13的热传导。
可选地,如图7所示,中罩12和下罩13均呈环形,中罩12的内端部和下罩13的内端部之间存在第一空隙,以使中罩12的内端部和下罩13的内端部不接触。
本实施例中,中罩12和下罩13仅通过外端部的凸边132和第一折边124相接触,中罩12的内端部和下罩13的内端部不接触,这样中罩12和下罩13的内端部处不会发生热传导,进一步降低了中罩12与下罩13之间的热传导。
可选地,上罩11的外缘113的下壁面与第一折边124的上壁面相抵接。
本实施例中,上罩11与中罩12之间为面接触,能够提高上罩11和中罩12连接稳定性。
可选地,上罩11也呈环形,上罩11的内端部与中罩12的内端部之间存在第二空隙。
本实施例中,上罩11和中罩12的外端部相抵接,二者的内端部不接触,能够避免上罩11和中罩12的内端部之间进行热传导,进一步降低上罩11向下传递的热量。
可选地,如图6所示,上罩11包括第三水平段115、第三竖直段116、第二折边117和翻边118,第三竖直段116的一端与第三水平段115的内端部相连接,且沿从内到外的方向,第三竖直段116向上延伸;第二折边117连接在第三竖直段116的另一端,朝背离第三水平段115的方向延伸,第二折边117的下表面与第一折边124的上表面相抵接;翻边118与第二折边117相连接,翻边118并向下延伸至凸边132的下方。
本实施例中,第三水平段115与第三竖直段116使得上罩11形成内凹结构,内凹结构使得上罩11能够驻存烟气,提高高温烟气停留的时间,进而使得高温烟气能够与锅具进行二次换热。第二折边117用于与第一折边124相抵接,以实现上罩11和中罩12之间的连接。上罩11还设有翻边118结构,翻边118结构向下延伸至凸边132的下方,这里由于中罩12和下罩13之间通过多个间隔设置的凸边132相抵接,因此中罩12和下罩13之间在没有凸边132的位置会存在空隙,翻边118能够遮挡中罩12和下罩13之间的空隙,避免汤汁、油污等进入第二腔体126内。
可选地,燃气灶1还包括第一隔热件,第一隔热件设于上罩11的外缘113的下壁面和中罩12的外缘113的上壁面之间。
本实施例中,在中罩12和下罩13的相抵接处设置第一隔热件,能够进一步降低上罩11与中罩12之间的热传导。
可选地,第一腔体125和/或第二腔体126内设置有隔热材料。
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腔体125和/或第二腔体126内填充隔热材料,这样能够提高第一腔体125和第二腔体126的隔热效率,进一步降低上罩11、中罩12和下罩13之间的热传导。
可选地,隔热材料为能够降低热导率的材料,比如无机保温材料、玻璃纤维棉板或棉毡、毛凝胶毡等。
可选地,燃气灶1还包括第二隔热件,第二隔热件位于中罩12的下壁面与凸起119的上壁面之间。
本实施例中,在中罩12与下罩13的连接处设置第二隔热件,能够进一步降低中罩12与下罩13之间的热传导。
可选地,第一隔热件可以为金属片、气凝胶、毛毡等降低传热的材料。可选地,第二隔热件也可以为金属片、气凝胶、毛毡等降低传热的材料。其中,第一隔热件与第二隔热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燃气灶的上罩,所述燃气灶包括聚能罩,所述聚能罩包括上罩,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罩包括:
第一壁段,沿由内向外的方向,所述第一壁段向上倾斜;
第二壁段,沿由内向外的方向,所述第二壁段向下倾斜;
外缘,沿由内向外的方向,所述外缘向上倾斜;沿从内到外的方向,所述第一壁段、所述第二壁段、所述外缘依次设置;
第五壁段,连接在所述外缘的内端部和所述第二壁段的外端部之间,所述第五壁段、所述外缘和所述第二壁段围合形成驻涡腔,其中,所述第五壁段形成所述驻涡腔的底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灶的上罩,其特征在于,
沿从内到外的方向,所述第五壁段至少部分沿水平方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灶的上罩,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缘的内端部的高度与所述第二壁段的外端部高度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灶的上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壁段的外端部和所述第二壁段的内端部相连接;
所述上罩还包括:
第三壁段,连接在所述第一壁段和所述第二壁段的一端;
第四壁段,连接在所述第一壁段和所述第二壁段的另一端;
其中,所述第一壁段、所述第二壁段、所述第三壁段和所述第四壁段围合形成凸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气灶的上罩,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起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凸起沿所述上罩的周向间隔设置,相邻的所述凸起之间形成通道,所述通道适于连通所述驻涡腔和所述上罩内部的空气通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燃气灶的上罩,其特征在于,
所述燃气灶包括支爪,所述支爪与所述上罩的上表面相贴合;其中,所述通道适于设置所述支爪,所述外缘适于与所述支爪的外端部相抵接,所述上罩的内端部适于与所述支爪的内端部相平齐,以隔离相邻的两个所述驻涡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燃气灶的上罩,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起的高度适于小于所述支爪的高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灶的上罩,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壁段与水平方向的夹角范围为0°-70°;和/或,
所述第二壁段与水平方向的夹角范围为30°-90°。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燃气灶的上罩,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缘与水平方向的夹角范围为30°-90°。
10.一种燃气灶,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燃气灶的上罩。
CN202223409874.1U 2022-12-19 2022-12-19 燃气灶的上罩及燃气灶 Active CN2198680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09874.1U CN219868018U (zh) 2022-12-19 2022-12-19 燃气灶的上罩及燃气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09874.1U CN219868018U (zh) 2022-12-19 2022-12-19 燃气灶的上罩及燃气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68018U true CN219868018U (zh) 2023-10-20

Family

ID=883255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409874.1U Active CN219868018U (zh) 2022-12-19 2022-12-19 燃气灶的上罩及燃气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6801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9868018U (zh) 燃气灶的上罩及燃气灶
CN219389835U (zh) 燃气灶的上罩及燃气灶
CN219389832U (zh) 聚能罩组件及燃气灶
CN219389833U (zh) 聚能罩组件及燃气灶
CN110360562B (zh) 燃气灶具
CN110566954B (zh) 灶具燃烧器
RU2313726C2 (ru) Газовая горелка для бытовых кухонных плит, бытовая кухоная плита и бытовая печь
CN210861197U (zh) 一种具有灶用隔热罩的燃气灶
CN110553298A (zh) 一种灶用隔热罩及应用有该灶用隔热罩的灶具
CN210441271U (zh) 锅架及燃气灶
CN110360565B (zh) 一种分体式火盖及应用有该火盖的燃烧器
CN211316255U (zh) 燃气灶具
CN109869768A (zh) 一种灶用隔热罩及应用有该灶用隔热罩的灶具
CN210107396U (zh) 高热负荷高热效率燃气灶具燃烧器
CN215637173U (zh) 聚能罩的上罩及燃气灶
CN113028396A (zh) 燃气灶
CN215637174U (zh) 聚能罩的上罩及燃气灶
CN217685140U (zh) 聚能罩组件及燃气灶
CN208312369U (zh) 燃烧器和燃气灶具
CN215336307U (zh) 燃气灶
CN214223099U (zh) 上进风燃烧器
CN220669528U (zh) 用于燃气灶的聚能环及燃气灶
CN218096036U (zh) 聚能罩组件及燃气灶
CN215336306U (zh) 燃气灶
CN216744460U (zh) 聚能锅架及灶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