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599807U - 聚能锅架及具有其的燃气灶具 - Google Patents

聚能锅架及具有其的燃气灶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599807U
CN218599807U CN202222183155.6U CN202222183155U CN218599807U CN 218599807 U CN218599807 U CN 218599807U CN 202222183155 U CN202222183155 U CN 202222183155U CN 218599807 U CN218599807 U CN 2185998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ergy
combustion chamber
smoke
pot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18315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涛
王志江
沈文盟
邹宇辉
丁颜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upor Kitchen and Bathroom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upor Kitchen and Bathroom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upor Kitchen and Bathroom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upor Kitchen and Bathroom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18315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5998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5998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5998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olid-Fuel Combus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聚能锅架及具有其的燃气灶具。该聚能锅架围合成燃烧室,聚能锅架包括位于其顶部的坐锅面和位于其底部的安置面,坐锅面在第一平面内围绕燃烧室连续延伸,安置面在第二平面内围绕燃烧室连续延伸,聚能锅架内设置有排烟通道和进气通道,排烟通道的进烟口与燃烧室连通,进气通道的出气口与燃烧室连通;聚能锅架内还设置有热交换器,热交换器热耦合在进气通道与排烟通道之间。本方案中排烟通道内高温烟气的热量可以通过热交换器传递给进气通道内的空气,使进入到进气通道中的空气温度升高。温度升高后的空气进入到燃烧室参与燃烧,有助于加强燃烧效率,提高火焰温度,升热效率更高。

Description

聚能锅架及具有其的燃气灶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用具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聚能锅架及具有其的燃气灶具。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燃气灶具作为现代家庭中必备的烹饪器具,用户对其使用需求也在逐渐提高,如何提高燃气灶具的升热效率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市场上部分的燃气灶具通过设置聚能锅架来解决这一问题。聚能锅架通常包括单层聚能盘或双层聚能盘,呈环状且围绕燃气灶具的燃烧室设置。
聚能锅架的设置可以减少一部分的热辐射。但无论是单层聚能盘,还是双层聚能盘,均只保证局部的密封。燃烧室内的高温烟气还是会从聚能锅架上部的排烟口溢出,无法回收利用,造成热量的损失,升热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聚能锅架。该聚能锅架围合成燃烧室,聚能锅架包括位于其顶部的坐锅面和位于其底部的安置面,坐锅面在第一平面内围绕燃烧室连续延伸,安置面在第二平面内围绕燃烧室连续延伸,聚能锅架内设置有排烟通道和进气通道,排烟通道的进烟口与燃烧室连通,进气通道的出气口与燃烧室连通;聚能锅架内还设置有热交换器,热交换器热耦合在进气通道与排烟通道之间。
本方案中的聚能锅架,在第一平面内连续延伸的坐锅面可以保证聚能锅架的顶部与锅体的底面紧密贴合,锅体可以从上方封盖燃烧室。聚能锅架可以安置在燃气灶具上,安置面可以就坐在燃气灶具的面板的上表面。在第二平面内连续延伸的安置面可以保证聚能锅架的底部与燃气灶具紧密贴合,以从下方封盖燃烧室。这样,在聚能锅架的顶部和底部保证密封效果,形成封闭的燃烧室,防止火焰或烟气从中溢出,避免烫伤用户的情况发生。高温的烟气可以更好地聚集在燃烧室的内部,热量损失较小,升热效率更高。排烟通道中高温烟气的热量可以通过热交换器传递给进气通道内的空气,使进入到进气通道中的空气温度升高,得到一定程度的预热。预热后的空气进入到燃烧室参与燃烧,有助于加强燃烧效率,提高火焰温度,升热效率更高。并且,利用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来对通入的空气进行预热,对高温烟气进行了再次利用,无需额外耗能即可提高升热效率,节能效果更好。
示例性地,热交换器设置在进气通道和排烟通道中的一个内,进气通道和排烟通道中的另一个具有延伸到热交换器内的换热段。这样设置可以更大程度地保证热交换效率。而且,将热交换器设置在进气通道和排烟通道中的一个内还可以简化结构、提高空间利用率。在空间一定的情况下,还可以设置更大的热交换器,以提高热交换效率。
示例性地,聚能锅架包括外盘组件,外盘组件包括:第一盘体;连接至第一盘体的第二盘体,第一盘体和第二盘体合围形成排烟腔,热交换器设置在排烟腔内,排烟腔形成排烟通道的一部分;以及连接在第二盘体的第三盘体,第三盘体和第二盘体合围形成进气腔,进气腔形成进气通道的一部分。这样,在第一盘体、第二盘体和第三盘体之间可以形成相互独立的排烟腔和进气腔,结构设置更加合理。并且,进气腔和排烟腔均与第二盘体接触,在第二盘体上可以进行一部分的热交换,进一步提升热交换的效率。
示例性地,热交换器内设置有换热通道,换热通道形成进气通道的一部分,换热通道的出气口连接至进气腔。这样,流入到换热通道后的空气依次经过换热通道、出气口、进气腔,最后输送到燃烧室内,以保证换热效率。
示例性地,第一盘体位于第二盘体的上方,排烟通道的进烟口和坐锅面均设置在第一盘体上,且坐锅面包围排烟通道的进烟口。燃烧后的高温烟气会向上升,将进烟口位于排烟腔的上方,易于在进烟口处收集高温烟气。高温烟气聚集在聚能锅架的靠近顶部的位置,由于坐锅面围绕燃烧室连续延伸,在聚能锅架顶部形成一定的密封效果,会在聚能锅架的顶部形成较高的气压。高温烟气会通过进烟口进入到气压相对较小的排烟腔内,可以更好地保证高温烟气流入到排烟腔的效率。
示例性地,第一盘体包括向上凸出的环形凸筋,环形凸筋的顶部形成坐锅面。由此,可以在第一盘体与锅体之间形成线密封,这样对锅体的平整度和坐锅面的平面度的要求较低,不但可以降低加工成本,而且还可以保证密封效果。而且,在聚能锅架使用时,锅体坐在第一盘体上,向上凸出的环形凸筋的设置可以更好地减少第一盘体与锅体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少与锅体的接触面积,减少热量的直接传导。通常情况下,聚能锅架的温度低于燃烧室的温度,聚能锅架与锅体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少意味着燃烧室与锅体之间的接触面积可以增大,这样可以提高锅体的升热效率。
示例性地,第一盘体还包括第一环形台阶面和第一圆台面,第一环形台阶面位于环形凸筋的径向内侧且低于环形凸筋,第一圆台面连接在第一环形台阶面和环形凸筋之间,第一圆台面从第一环形台阶面向上且朝向径向外侧倾斜地连接至环形凸筋,在第一环形台阶面上设置有围绕燃烧室分散分布的多个第一通孔,多个第一通孔形成排烟通道的进烟口。燃烧室燃烧生成的高温烟气逐渐聚集在第一盘体的顶部,第一圆台面的设置,使第一盘体内侧的围合成的腔室的面积更大,这样,聚集在第一盘体顶部的高温烟气与锅体之间可以接触面积更大,产生更多的热交换,提高热量的利用率。并且,由于第一圆台面倾斜设置,对高温烟气具有一定的导流作用,使得由燃烧室流出的高温烟气会在第一圆台面、第一环形台阶面以及锅体之间的空间内形成一定的热回流,使该空间内的高温烟气停留时间更久,进一步保证热量的利用率。
示例性地,第三盘体位于第二盘体的下方,进气通道的出气口设置在第三盘体上。这样,空气经过热交换器得到升温预热后,流入第三盘体和第二盘体之间,经由位于第三盘体上的出气口流入到燃烧室内。出气口设置在位于下方的第三盘体上,一方面,进入到燃烧室内的空气虽然经过预热,但是温度也会低于高温烟气的温度,出气口在下不会对烟气气流产生干扰,保证了空气流通效率;另一方面,燃烧器的进气口在燃烧头的下部,空气从出气口进入燃烧室后更容易进入燃烧头内。
示例性地,第三盘体包括:第三盘底,第三盘底具有面向燃烧室的内缘;以及第三翻边,第三翻边从第三盘底的内缘向上弯折,第二盘体的底面连接在第三翻边上,第三圆台面上设置有围绕燃烧室分散分布的多个第三通孔,多个第三通孔与进气腔连通,多个第三通孔形成进气通道的出气口。这样,在第二盘体的下方形成进气腔,进入到进气腔内的空气经过第三通孔进入到燃烧室内参与燃烧。进气腔对空气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并且分散分布设置的多个第三通孔可以保证空气更均匀地进入到燃烧室内参与燃烧,过程更平稳。
示例性地,第三翻边从第三盘底的内缘向上且朝向径向内侧倾斜延伸。第三翻边对进气腔内的空气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空气以向下倾斜的角度进入到燃烧室内,可以更好的填充燃烧室的底部,并进入到燃烧头的进气口内,防止在燃烧室的底部出现助燃空气不足的现象发生,保证燃烧效率。
示例性地,第三盘体还包括第三侧壁,第三侧壁的下端连接至第三盘底的外缘,第二盘体包括第二盘底、第二侧壁和第二翻边,第二侧壁的下端连接至第二盘底的外缘,第二翻边从第二侧壁的上端朝向燃烧室的外侧延伸,第二翻边连接至第三侧壁,第二侧壁与第三侧壁间隔开,热交换器位于第二侧壁的内侧。这样,第二侧壁与第三侧壁之间的空腔可以对热交换器产生隔热作用,避免热量沿侧向方向向外传递,导致热量损失,而且还可以避免聚能锅架的外侧面温度过高而烘烤周围的物体。由于第三盘体和第二盘体可以合围形成进气腔,第二侧壁与第三侧壁的间隔设置可以进一步扩大进气腔的容积。并且,预热后的空气进入到进气腔内,会有部分进入到第二侧壁与第三侧壁之间的空间内并形成回流,进一步增加空气在进气腔内的停留时间。由于热交换器设置在第二侧壁的内侧,即第二侧壁的温度较高,可以对进气腔内的空气进行加热,进一步保证热交换效率。
示例性地,第二盘体沿着朝向燃烧室的方向凸出于第三盘体。由此可以在第二盘体和第三盘体的内缘处形成台阶。该台阶可以对从台阶下方的第三通孔进入到燃烧室内的空气产生导向和阻拦作用,减少空气向上流动与高温烟气混合,使得进入到燃烧室内的空气能够充分地参与燃烧。
示例性地,聚能锅架还包括内盘,内盘连接在外盘组件的面向燃烧室的一侧,内盘的上边缘位于排烟通道的进烟口的上方,且内盘的上边缘在水平面内的投影覆盖排烟通道的进烟口。内盘的设置可以将进烟口与燃烧室进行一定的间隔,避免燃烧室内的高温烟气直接流入到进烟口内。高温烟气会流经内盘,进入到内盘与外盘组件之间的空间内,由于内盘的上边缘在水平面内的投影覆盖排烟通道,因此可以使得高温烟气在内盘的上边缘处转弯后再流至进烟口,这样可以增加高温烟气在该空间内的停留时间。这样,该空间和与之接触的锅体的底面的热交换效率更高,聚能锅架的聚能效果更佳。而且,从上方看内盘的上边缘还可以对进烟口起到遮挡作用,这样在聚能锅架上没有坐锅体的情况下还可以防止异物掉入进烟口内,并且还可以起到一定的美观作用。
示例性地,内盘内形成有隔热腔,或者内盘与外盘组件合围形成隔热腔。这样,隔热腔可以更好地对燃烧室起到保温作用,减少燃烧室内的热量损失,进而保证聚能锅架的聚能效果。
示例性地,内盘包括:面向燃烧室的内盘内侧壁,内盘内侧壁的下端连接至第二盘体;第一内盘翻边,第一内盘翻边的内缘连接至内盘内侧壁的上端;第二内盘翻边,第二内盘翻边的外缘连接至第一内盘翻边的外缘,第一内盘翻边和第二内盘翻边形成内盘的上边缘;以及内盘外侧壁,内盘外侧壁的上端连接至第二内盘翻边的内缘,且内盘外侧壁的下端连接至第一盘体,内盘外侧壁与内盘内侧壁间隔开。这样,内盘内侧壁、第一内盘翻边、第二内盘翻边以及内盘外侧壁之间的空间对燃烧室起到隔热保温的作用,保证聚能锅架的聚能效果。
示例性地,内盘内侧壁和/或内盘外侧壁的至少上部向上且朝向燃烧室的外侧倾斜延伸。这样,可以保证燃烧室由下往上呈外扩型,使燃烧室与锅体之间的接触面积更大,以增加热交换效率。并且,向外且朝向燃烧室的外侧延伸的设置可以对高温烟气起到导向作用,使之可以更好地流向燃烧室的外侧,使外侧同样可以具有较高的温度,保证加热效率。
示例性地,热交换器包括由蓄能材料制成的换热体和设置在换热体内的换热管,换热管形成换热段。蓄能材料可以储存热能,并可以将储存的热能释放出来,保证热交换效果。
示例性地,热交换器包括换热管和设置在换热管的外侧壁上的多个翅片,换热管形成换热段。翅片通常为具有较好的导热性的金属片,翅片吸收排烟通道内的高温烟气的热量,并在接触到进气通道中温度较低的空气时释放热能,以提升空气的温度。温度较高的空气进入到燃烧室内提高燃烧效率。
示例性地,换热管包围燃烧室的周长的一半以上。这样,使换热管内的空气与热交换器的接触时间更长,以保证更好的热交换效果,对空气具有更好的预热作用。
示例性地,聚能锅架的外轮廓呈方形,排烟通道的排烟口和进气通道的进气口沿竖直方向延伸且均设置在方形的角部。由于排烟口排出的烟气为燃烧后的废气,二氧化碳量较高,进气口与排烟口间隔设于方形的角部,可以避免燃烧后的废气从中排出后再流入进气口中,保证燃烧效率。
示例性地,聚能锅架的底部设置有至少一圈向下凸出的下凸筋,下凸筋包围燃烧室,下凸筋的底部形成安置面。聚能锅架在使用时,聚能锅架的底部可以与燃气灶具相抵,安置面直接与燃气灶具接触,由此在下凸筋与面板之间形成线接触。下凸筋的设置可以减少聚能锅架与燃气灶具的接触面积,减少热量的传导,避免面板的温度过高。而且,线接触对安置面的平面度的加工精度要求较低,可以在下凸筋与面板形成良好的密封效果。示例性而非限制性地,下凸筋可以设置为内外两层,以进一步提高安置面和燃气灶具之间的密封,保证聚能锅架的聚能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一种燃气灶具。该燃气灶器具包括面板,如上任一种聚能锅架,聚能锅架的安置面坐在面板上;以及燃烧器,燃烧器的燃烧头穿过面板并伸入燃烧室内。这样,燃烧效率更高、聚能效果更好的燃气灶具在达到同样的加热效果时,需要燃料更少,更加节能。
示例性地,燃气灶具还包括空气补充组件,空气补充组件与进气通道的进气口连通,用于向燃烧室内补充空气。空气补充组件的设置可以保证燃气灶具的进气效率,进而保证燃气灶具的燃烧效率。
示例性地,燃气灶具还包括烟气集放组件,烟气集放组件与排烟通道的排烟口连通,用于排放燃烧室内的烟气,烟气集放组件的排放口位于面板的后部。这样,高温的烟气由排放口排出,由于排放口位于面板的后部,距离用户较远,可以避免排出的高温烟气烫伤用户的情况发生。
在实用新型内容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是限定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是限定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附图中,
图1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燃气灶具的立体图;
图1b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燃气灶具的爆炸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聚能锅架的爆炸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聚能锅架的剖视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聚能锅架的另一视角下的剖视图;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聚能锅架及燃气灶具的部分结构的剖视图,其中箭头示意性地标示出了空气流动的方向;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聚能锅架的部分燃气灶具的部分结构的剖视图,其中箭头示意性地表示出了烟气流动的方向;
图7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聚能锅架的从上侧观看的立体图;
图7b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聚能锅架的从下侧观看的立体图;
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聚能锅架的爆炸图;
图9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聚能锅架的剖视图;
图1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聚能锅架的另一角度下的剖视图;以及
图1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燃气灶具的部分结构的剖视图;
图1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燃气灶具的部分结构另一视角下的剖视图,其中箭头示意性地标示出了空气流动的方向;
图1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燃气灶具的部分结构另一视角下的剖视图,其中箭头示意性地标示出了烟气流动的方向;以及
图1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烟气集放组件的剖视图,其中箭头示意性地标示出了烟气流动的方向。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聚能锅架;100、燃烧室;110、坐锅面;120、安置面;130、进气通道;131、进气口;132、出气口;133、进气腔;134、换热通道;140、排烟通道;141、进烟口;142、排烟口;143、排烟腔;200、热交换器;210、换热体;211、换热管;211'、换热管;220、翅片;300、外盘组件;310、第一盘体;311、环形凸筋;312、第一环形台阶面;313、第一圆台面;314、第一通孔;320、第二盘体;321、第二盘底;322、第二侧壁;323、第二翻边;324、台阶;330、第三盘体;331、第三盘底;332、第三翻边;333、第三通孔;334、第三侧壁;335、下凸筋;400、内盘;410、内盘内侧壁;420、第一内盘翻边;430、第二内盘翻边;440、内盘外侧壁;20、燃气灶具;500、面板;510、底壳;600、燃烧器;610、燃烧头;620、左燃烧器;630、右燃烧器;640、燃气阀组件;700、烟气集放组件;710、烟气集放罩体;720、烟气入口;730、烟气出口;740、烟气集放风机;750、排烟帽;751、檐;752、排放口;800、空气补充组件;810、空气补充罩体;820、空气入口;830、空气出口;840、空气补充风机;900、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提供了大量的细节以便能够彻底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了解,如下描述仅示例性地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样的细节而得以实施。此外,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详细描述。
为了彻底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显然,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聚能锅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一种使用该聚能锅架的燃气灶具。图1a和图1b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燃气灶具,如图1b所示,该燃气灶具20可以包括面板500、燃烧器600以及聚能锅架10。聚能锅架10可以围合成燃烧室100。燃气灶具20还可以包括烟气集放组件700和空气补充组件800。空气补充组件800可以与燃烧室100连通,用于向燃烧室100内补充空气。烟气集放组件700可以与燃烧室100连通,用于排放燃烧室100内的烟气。
结合参照图3、图5-6以及图7a-7b,聚能锅架10包括位于其顶部的坐锅面110和位于其底部的安置面120,坐锅面110在第一平面内围绕燃烧室100连续延伸,安置面120在第二平面内围绕燃烧室100连续延伸。聚能锅架10在坐锅面110和安置面120之间连续地延伸,以从侧面包围燃烧室100。具体地,坐锅面110所在的第一平面和安置面120所在的第二平面可以如图3所示的均与水平面平行设置。在未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均可以与水平面之间具有一定的角度倾斜。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之间也可以具有一定的角度倾斜。聚能锅架10在使用时,锅体可以放置于聚能锅架10上,锅体的底面就位在坐锅面110上。在第一平面内连续延伸的坐锅面110可以保证聚能锅架10的顶部与锅体的底面紧密贴合,锅体可以从上方封盖燃烧室100。聚能锅架10可以安置在燃气灶具20上,安置面120可以就坐在燃气灶具20的面板500的上表面。在第二平面内连续延伸的安置面120可以保证聚能锅架10的底部与燃气灶具20紧密贴合,以从下方封盖燃烧室100。这样,在聚能锅架10的顶部和底部保证密封效果,形成封闭的燃烧室100,防止火焰或烟气从中溢出,避免烫伤用户的情况发生。高温的烟气可以更好地聚集在燃烧室100的内部,热量损失较小,升热效率更高。聚能锅架10内可以设置有排烟通道140和进气通道130,排烟通道140的进烟口141与燃烧室100连通且排烟口142可以与外部环境连通,进气通道130的进气口131可以与外部环境连通且出气口132与燃烧室100连通。其中,外部环境的空气可以经由进气通道130进入到燃烧室100内参与燃烧。燃烧室100内燃烧产生的烟气经由排烟通道140排出。进一步地,由于排烟口142排出的烟气大部分为二氧化碳等废气,为保证通入到聚能锅架10内的空气质量,进气口131和排烟口142可以间隔一定距离设置,如图7b所示。聚能锅架10内还可以设置有热交换器200,热交换器200热耦合在进气通道130与排烟通道140之间。热交换器200可以为任何现有或未来开发的装置,保证可以通过热耦合实现进气通道130和排烟通道140之间的热交换即可。本方案中的聚能锅架,排烟通道140中高温烟气的热量可以通过热交换器200传递给进气通道130内的空气,使进入到进气通道130中的空气温度升高,得到一定程度的预热。预热后的空气进入到燃烧室100参与燃烧,有助于加强燃烧效率,提高火焰温度,升热效率更高。并且,利用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来对通入的空气进行预热,对高温烟气进行了再次利用,无需额外耗能即可提高升热效率,节能效果更好。
示例性地,热交换器200设置在进气通道130和排烟通道140中的一个内,进气通道130和排烟通道140中的另一个具有延伸到热交换器200内的换热段。以热交换器200设置在排烟通道140中为例,排烟通道140中的高温烟气与热交换器200的接触面积较大,可以更好地吸收高温烟气的热量。由于换热段延伸到热交换器200内,在换热段的外表面均可以与热交换器200进行更好地接触,以保证进气通道130中的空气经过换热段可以更好地升温。这样设置可以更大程度地保证热交换效率。而且,将热交换器200设置在进气通道130和排烟通道140中的一个内还可以简化结构、提高空间利用率。在空间一定的情况下,还可以设置更大的热交换器200,以提高热交换效率。将热交换器设置在进气通道的热交换原理与上述相同,此处不再赘述。当然,热交换器200也可以设置在进气通道130和排烟通道140之外,这样排烟通道140中的高温烟气的热量需要穿过通道壁传递至热交换器200。
示例性地,结合参照图2和3,聚能锅架10可以包括外盘组件300。外盘组件300可以包括第一盘体310、第二盘体320以及第三盘体330。其中,第二盘体320可以连接至第一盘体310。第一盘体310和第二盘体320可以合围形成排烟腔143,热交换器200可以设置在排烟腔143内。排烟腔143可以形成排烟通道140的一部分。第三盘体330可以连接至第二盘体320,第三盘体330和第二盘体320可以合围形成进气腔133,进气腔133可以形成进气通道130的一部分。第一盘体310、第二盘体320和第三盘体330可以为上、中、下结构,形成上下设置的排烟腔143和进气腔133。在未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一盘体、第二盘体和第三盘体可以为内、中、外设置的结构,排烟腔和进气腔中的一个位于靠近聚能锅架内侧的位置,另一个位于靠近聚能锅架外侧的位置,即在聚能锅架的剖面上,排烟腔和进气腔呈左右设置。本实施例中的聚能锅架10,在第一盘体310、第二盘体320和第三盘体330之间可以形成相互独立的排烟腔143和进气腔133,结构设置更加合理。并且,进气腔133和排烟腔143均与第二盘体320接触,在第二盘体320上可以进行一部分的热交换,进一步提升热交换的效率。
示例性地,结合参照图4和5,热交换器200内可以设置有换热通道134。换热通道134可以形成进气通道130的一部分,换热通道134的出气口132连接至进气腔133。这样,流入到换热通道134后的空气依次经过换热通道134、出气口132、进气腔133,最后输送到燃烧室100内,以保证换热效率。可以理解的是,为进一步提高热交换器200的换热效率,可以将换热通道134设置的尽量长。例如在热交换器200呈圆环状设置时,换热通道134可以设置成绕圆环半圈以上的圆弧形,进气口131和出气口132分别设置于靠近圆弧形换热通道134的两端的位置。优选地,换热通道134可以设置成绕圆环的3/4圈。进气口131可以穿过进气腔133直接连通至换热通道134。由于圆弧的两端之间不互通,从进气口131进入的空气需要流经足够长的换热通道134,才可以从出气口132流出。
示例性地,参照图3,第一盘体310可以位于第二盘体320的上方,排烟通道140的进烟口141和坐锅面110均设置在第一盘体310上,且坐锅面110包围排烟通道140的进烟口141。燃烧后的高温烟气会向上升,将进烟口141位于排烟腔143的上方,易于在进烟口141处收集高温烟气。高温烟气聚集在聚能锅架10的靠近顶部的位置,由于坐锅面110围绕燃烧室连续延伸,在聚能锅架10顶部形成一定的密封效果,会在聚能锅架10的顶部形成较高的气压。高温烟气会通过进烟口141进入到气压相对较小的排烟腔143内,可以更好地保证高温烟气流入到排烟腔143的效率。
示例性地,参照图3,第一盘体310可以包括向上凸出的环形凸筋311,环形凸筋311的顶部形成坐锅面110。由此,可以在第一盘体310与锅体之间形成线密封,这样对锅体的平整度和坐锅面110的平面度的要求较低,不但可以降低加工成本,而且还可以保证密封效果。而且,在聚能锅架10使用时,锅体坐在第一盘体310上,向上凸出的环形凸筋311的设置可以更好地减少第一盘体310与锅体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少与锅体的接触面积,减少热量的直接传导。通常情况下,聚能锅架10的温度低于燃烧室100的温度,聚能锅架10与锅体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少意味着燃烧室100与锅体之间的接触面积可以增大,这样可以提高锅体的升热效率。示例性地,环形凸筋的顶部可以设置为凸出的圆弧形。或者,第一盘体的顶部可以为呈平面的环形结构,该平面环形结构形成坐锅面110。
示例性地,结合参照图3和6,第一盘体310还可以包括第一环形台阶面312和第一圆台面313。第一环形台阶面312可以位于环形凸筋311的径向内侧且低于环形凸筋311。第一圆台面313连接在第一环形台阶面312和环形凸筋311之间。第一圆台面313从第一环形台阶面312向上且朝向径向外侧倾斜地连接至环形凸筋311,在第一环形台阶面312上设置有围绕燃烧室100分散分布的多个第一通孔314,多个第一通孔314形成排烟通道140的进烟口141。燃烧室100燃烧生成的高温烟气逐渐聚集在第一盘体310的顶部,第一圆台面313的设置,使第一盘体310内侧的围合成的腔室的面积更大,这样,聚集在第一盘体310顶部的高温烟气与锅体之间可以接触面积更大,产生更多的热交换,提高热量的利用率。并且,由于第一圆台面313倾斜设置,对高温烟气具有一定的导流作用,使得由燃烧室100流出的高温烟气会在第一圆台面313、第一环形台阶面312以及锅体之间的空间内形成一定的热回流,使该空间内的高温烟气停留时间更久,进一步保证热量的利用率。在未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一盘体可以包括环形台阶面以及与环形台阶面垂直设置的内侧壁,内侧壁的顶部形成坐锅面110。
示例性地,参照图5,第三盘体330可以位于第二盘体320的下方。进气通道130的出气口132可以设置在第三盘体330上。这样,空气经过热交换器200得到升温预热后,流入第三盘体330和第二盘体320之间,经由位于第三盘体330上的出气口132流入到燃烧室100内。出气口132设置在位于下方的第三盘体330上,一方面,进入到燃烧室100内的空气虽然经过预热,但是温度也会低于高温烟气的温度,出气口132在下不会对烟气气流产生干扰,保证了空气流通效率;另一方面,燃烧器的进气口在燃烧头610的下部,空气从出气口132进入燃烧室100后更容易进入燃烧头610内。
示例性地,结合参照图3和7b,第三盘体330可以包括第三盘底331以及第三翻边332。第三盘底331具有面向燃烧室100的内缘,第三翻边332从第三盘底331的内缘向上弯折。第二盘体320的底面可以连接在第三翻边332上。第二盘体320的底面可以与第三翻边332焊接连接,以保证连接的稳固性。第三翻边332上设置有围绕燃烧室100分散分布的多个第三通孔333,多个第三通孔333与进气腔133连通,多个第三通孔333形成进气通道130的出气口。这样,在第二盘体320的下方形成进气腔133,进入到进气腔133内的空气经过第三通孔333进入到燃烧室100内参与燃烧。进气腔133对空气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并且分散分布设置的多个第三通孔333可以保证空气更均匀地进入到燃烧室100内参与燃烧,过程更平稳。在未示出的实施例中,进气腔内可以设置有管道,经过升温预热的空气经过该管道直接进入燃烧室内参与燃烧。
示例性地,参照图2和3,第三翻边332从第三盘底331的内缘向上且朝向径向内侧倾斜延伸。第三翻边332对进气腔133内的空气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空气以向下倾斜的角度进入到燃烧室100内,可以更好的填充燃烧室100的底部,并进入到燃烧头610的进气口内,防止在燃烧室100的底部出现助燃空气不足的现象发生,保证燃烧效率。在未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三翻边可以为竖直向上设置的翻边结构。
示例性地,参照图3,第三盘体330还可以包括第三侧壁334。第三侧壁334的下端连接至第三盘底331的外缘。第二盘体320可以包括第二盘底321、第二侧壁322和第二翻边323。第二侧壁322的下端连接至第二盘底321的外缘,第二翻边323从第二侧壁322的上端朝向燃烧室100的外侧延伸。第二翻边323连接至第三侧壁334。第二侧壁322与第三侧壁334间隔开,热交换器200位于第二侧壁322的内侧。这样,第二侧壁322与第三侧壁334之间的空腔可以对热交换器200产生隔热作用,避免热量沿侧向方向向外传递,导致热量损失,而且还可以避免聚能锅架的外侧面温度过高而烘烤周围的物体。由于第三盘体330和第二盘体320可以合围形成进气腔133,第二侧壁322与第三侧壁334的间隔设置可以进一步扩大进气腔133的容积。并且,预热后的空气进入到进气腔133内,会有部分进入到第二侧壁322与第三侧壁334之间的空间内并形成回流,进一步增加空气在进气腔133内的停留时间。由于热交换器200设置在第二侧壁322的内侧,即第二侧壁322的温度较高,可以对进气腔133内的空气进行加热,进一步保证热交换效率。示例性地,第二翻边323和第三侧壁334之间可以为焊接连接。
示例性地,第二盘体320沿着朝向燃烧室100的方向凸出于第三盘体330,如图3和5所示。由此可以在第二盘体320和第三盘体330的内缘处形成台阶324。该台阶324可以对从台阶324下方的第三通孔333进入到燃烧室100内的空气产生导向和阻拦作用,减少空气向上流动与高温烟气混合,使得进入到燃烧室100内的空气能够充分地参与燃烧。
示例性地,结合参照图7a和6,聚能锅架10还包括内盘400。内盘400连接在外盘组件300的面向燃烧室100的一侧。内盘400的上边缘位于排烟通道140的进烟口141的上方,且内盘400的上边缘在水平面内的投影覆盖排烟通道140的进烟口141。内盘400的设置可以将进烟口141与燃烧室100进行一定的间隔,避免燃烧室100内的高温烟气直接流入到进烟口141内。高温烟气会流经内盘400,进入到内盘400与外盘组件300之间的空间内,由于内盘400的上边缘在水平面内的投影覆盖排烟通道140,因此可以使得高温烟气在内盘400的上边缘处转弯后再流至进烟口141,这样可以增加高温烟气在该空间内的停留时间。这样,该空间和与之接触的锅体的底面的热交换效率更高,聚能锅架10的聚能效果更佳。而且,从上方看内盘400的上边缘还可以对进烟口141起到遮挡作用,这样在聚能锅架上没有坐锅体的情况下还可以防止异物掉入进烟口141内,并且还可以起到一定的美观作用。或者,进烟口可以设置在内盘的上边缘在水平面内的投影的外侧。
示例性地,内盘400内形成有隔热腔。或者,内盘400与外盘组件300可以合围形成隔热腔。这样,隔热腔可以更好地对燃烧室100起到保温作用,减少燃烧室100内的热量损失,进而保证聚能锅架10的聚能效果。
示例性地,参照图3,内盘400可以包括内盘内侧壁410、第一内盘翻边420、第二内盘翻边430以及内盘外侧壁440。内盘内侧壁410面向燃烧室100设置,内盘内侧壁410的下端可以连接至第二盘体320。第一内盘翻边420的内缘可以连接至内盘内侧壁410的上端。第二内盘翻边430的外缘连接至第一内盘翻边420的外缘,第一内盘翻边420和第二内盘翻边430形成内盘400的上边缘。内盘外侧壁440的上端连接至第二内盘翻边430的内缘,且内盘外侧壁440的下端连接至第一盘体310,内盘外侧壁440与内盘内侧壁410间隔开。示例性地,内盘外侧壁440与第一盘体310之间可以为焊接连接,以保证连接的稳固性以及密封性。这样,内盘内侧壁410、第一内盘翻边420、第二内盘翻边430以及内盘外侧壁440之间的空间对燃烧室100起到隔热保温的作用,保证聚能锅架10的聚能效果。
示例性地,内盘内侧壁410和/或内盘外侧壁440的至少上部向上且朝向燃烧室100的外侧倾斜延伸。这样,可以保证燃烧室100由下往上呈外扩型,使燃烧室100与锅体之间的接触面积更大,以增加热交换效率。并且,向外且朝向燃烧室100的外侧延伸的设置可以对高温烟气起到导向作用,使之可以更好地流向燃烧室100的外侧,使外侧同样可以具有较高的温度,保证加热效率。在未示出的实施例中,内盘内侧壁和内盘外侧壁可以竖直向上设置,并通过连接面连接。
示例性地,参照图4,热交换器200可以包括由蓄能材料制成的换热体210和设置在换热体210内的换热管211,换热管211形成换热段。蓄能材料可以储存热能,并可以将储存的热能释放出来。以换热体210设置在排烟通道140为例,换热管211设置在蓄能材料制成的换热体210内,排烟通道140内的高温烟气与蓄能材料接触,蓄能材料可以储存部分热量,温度提升。在换热管211中通入空气时,空气的温度小于蓄能材料的温度。此时,在换热管211的周壁进行热交换,即蓄能材料将储存的热能进行释放,换热管211内的空气温度提升。温度提升后的空气进入到燃烧室100内,提高燃烧的效率。同样地,将换热体设置在进气通道内具有相同的导热原理,此处不在赘述。在未示出的实施例中,换热管可以围绕燃烧室呈多圈设置,并内嵌于换热体内,以保证更好的换热效果。
在另一实施例中,参照图8-10,热交换器200可以包括换热管211’和设置在换热管211’的外侧壁上的多个翅片220,换热管211’形成换热段。翅片220通常为具有较好的导热性的金属片,翅片220吸收排烟通道140内的高温烟气的热量,并在接触到进气通道130中温度较低的空气时释放热能,以提升空气的温度。温度较高的空气进入到燃烧室100内提高燃烧效率。或者,热交换器内可以设置有任何其他可以储存并释放热能的材料。
示例性地,参照图4和10,换热管211可以包围燃烧室100的周长的一半以上。这样,使换热管211内的空气与热交换器200的接触时间更长,以保证更好的热交换效果,对空气具有更好的预热作用。
示例性地,结合参照图1b、5和6,聚能锅架10的外轮廓可以呈方形,排烟通道140的排烟口142和进气通道130的进气口131沿竖直方向延伸且均设置在方形的角部。由于排烟口142排出的烟气为燃烧后的废气,二氧化碳量较高,进气口131与排烟口142间隔设于方形的角部,可以避免燃烧后的废气从排烟口142中排出后再流入进气口131中,保证燃烧效率。
示例性地,参照图3和5,聚能锅架10的底部可以设置有至少一圈向下凸出的下凸筋335。下凸筋335可以包围燃烧室100,下凸筋335的底部形成安置面120。聚能锅架10在使用时,聚能锅架10的底部可以与燃气灶具相抵,安置面120直接与燃气灶具接触,由此在下凸筋335与面板500之间形成线接触。下凸筋335的设置可以减少聚能锅架10与燃气灶具的接触面积,减少热量的传导,避免面板500的温度过高。而且,线接触对安置面120的平面度的加工精度要求较低,可以在下凸筋335与面板500形成良好的密封效果。示例性而非限制性地,下凸筋335可以设置为内外两层,以进一步提高安置面120和燃气灶具20之间的密封,保证聚能锅架10的聚能效果。在未示出的实施例中,聚能锅架的底部可以为呈平面的环形结构,该平面环形结构形成安置面与燃气灶具相接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一种燃气灶具20。结合参照图1a-1b、5和11,燃气灶具20可以包括面板500、燃烧器600以及聚能锅架10。该聚能锅架可以为上述任一种聚能锅架。聚能锅架10的安置面120可以坐在面板500上。燃烧器600的燃烧头610穿过面板500并伸入燃烧室100内。在聚能锅架10的上方坐有锅体时,聚能锅架10可以在锅体和面板500之间形成密封的腔室,高温烟气可以长时间地停留在该腔室内,保温聚能效果好。热交换器200对进气通道130内的空气升温预热,预热后的空气进入到燃烧室100参与燃烧,燃烧效率更高。这样,燃烧效率更高、聚能效果更好的燃气灶具20在达到同样的加热效果时,需要燃料更少,更加节能。
示例性地,参照图12,燃气灶具20还可以包括空气补充组件800。空气补充组件800与进气通道130的进气口131连通,用于向燃烧室100内补充空气。具体地,空气补充组件800可以设置在燃气灶具20的任意位置,可以设置在底部,顶部或者侧面。空气补充组件800的数量可以为任意,保证其与进气通道130的进气口131连通即可。空气补充组件800的设置可以保证燃气灶具20的进气效率,进而保证燃气灶具20的燃烧效率。
示例性地,燃气灶具20还可以包括烟气集放组件700。烟气集放组件700可以与排烟通道140的排烟口142连通,用于排放燃烧室100内的烟气,烟气集放组件700的排放口752可以位于面板500的后部。这样,高温的烟气由排放口752排出,由于排放口752位于面板500的后部,距离用户较远,可以避免排出的高温烟气烫伤用户的情况发生。并且,经过对烟气集放组件700的结构的合理设置,可以使排放口752距离厨房内的排风系统(例如烟机)更近,以便于更好地将油烟排到室外。或者,排放口的位置可以设置在燃气灶具的其他位置,例如面板的底部,保证排放口远离用户的操作环境即可,本申请不做过多限定。在具有空气补充组件800和烟气集放组件700的实施例中,可以保证在聚能锅架10的顶部和底部被密封而形成密闭的燃烧室100的情况下,燃烧室100内可以正常燃烧。
示例性地,参照图13,烟气集放组件700可以包括烟气集放罩体710。烟气集放罩体710可以设置在面板500的下方。烟气集放罩体710的侧面可以设置有烟气入口720且顶面可以设置有烟气出口730。烟气入口720与燃烧室100连通。烟气集放罩体710内可以设置有烟气集放风机740。烟气集放组件700还可以包括排烟帽750,排烟帽750可以连接至烟气出口730,排烟帽750的上部可以延伸到面板500之上,烟气集放组件700的排放口752设置在排烟帽750的上部。燃烧室100内燃烧产生的烟气,依次通过烟气入口720、烟气集放罩体710、烟气出口730、排烟帽750,之后经由排放口752排出。烟气集放罩体710设置在面板500的下方可以尽量减少对空间的占用。将排烟帽750延伸到面板500以保证烟气可以顺利地排放。在未示出的实施例中,烟气集放组件可以设置在任何位置,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条件设置,只要保证其烟气进口可以与燃烧室连通且烟气出口与外部环境连通即可。
示例性地,参照图14,排烟帽750的顶部可以向外延伸有檐751。烟气集放组件700的排放口752为多个且分散地设置在檐751的下方。这样,排放口752多个且分散分布设置可以保证烟气集放组件700的排烟效率。檐751的设置可以更好地外部的油液或水滴等通过排放口752进入到烟气集放组件700的内部,保证烟气集放组件700的正常使用。或者,未示出的实施例中,排烟帽的顶部可以是封堵的,排放口可以设置在排烟帽的侧壁上。
示例性地,参照图1b,燃烧器600可以包括分别位于面板500的左侧和右侧的左燃烧器620和右燃烧器630。左燃烧器620和右燃烧器630可以分别具有聚能锅架10。烟气集放罩体710的左侧和右侧均设置有烟气入口720且分别连接至左燃烧器620的聚能锅架和右燃烧器630的聚能锅架,排烟帽750的数量为一个且位于左燃烧器620和右燃烧器630之间。位于左燃烧器620和右燃烧器630之间的设置,可以尽量保证烟气集放组件700的集烟效率。在未示出的实施例中,排烟帽的数量可以与聚能锅架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连接。
示例性地,参考图12,燃气灶具20还可以包括连接至面板500的下方的底壳510。空气补充组件800可以包括空气补充罩体810。空气补充罩体810可以设置在底壳510和面板500之间。空气补充罩体810的底面上可以设置有空气入口820且顶面上可以设置有空气出口830。空气出口830与燃烧室100连通,底壳510上设置有与空气入口820连通的通孔。空气补充罩体810内可以设置有空气补充风机840。空气补充组件800可以与外部环境连通。并且,将空气补充组件800设置在面板500的下方可以防止占用面板上的空间。空气补充风机840的设置可以保证空气补充组件800的空气补充效率,进而保证燃气灶具20的燃烧效率。在未示出的实施例中,空气补充组件可以设置在其他任意位置,保证空气出口与燃烧室连通即可。
示例性地,参照图1b,燃气灶具20还可以包括燃气阀组件640以及控制器900。燃气阀组件640可以与燃烧器600连接,燃气阀组件640用于调节输送至燃烧器600的燃气量并生成燃气调节信号。控制器900可以与燃气阀组件640、空气补充组件800和烟气集放组件700连接。控制器900可以用于根据燃气调节信号调节空气补充组件800和烟气集放组件700的功率。在燃气灶具20使用时,燃气阀组件640可以控制通入到燃烧器600的燃气量,并根据通入的燃气量可以生成燃气调节信号。燃气量通入量较大时,燃烧更剧烈,燃烧室100内会产生更多的烟气,控制器900可以根据燃气调节信号控制空气补充组件800和烟气集放组件700的调整到合适的功率,使燃烧室100的空气足够量且产生的烟气可以及时地排出。
示例性地,燃气灶具20还可以包括设置在燃烧器600的燃烧头610处的点火针。点火针可以与控制器900连接。控制器用于根据燃气调节信号确定燃气阀组件640被开启时控制点火针点火。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区域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图中所示的一个或多个部件或特征与其他部件或特征的区域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区域相对术语不但包含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还包括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部件被整体倒置,则部件“在其他部件或特征上方”或“在其他部件或特征之上”的将包括部件“在其他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部件或构造之下”的情况。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此外,这些部件或特征也可以其他不同角度来定位(例如旋转90度或其他角度),本文意在包含所有这些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例范围内。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附属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范围所界定。

Claims (23)

1.一种聚能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聚能锅架围合成燃烧室,所述聚能锅架包括位于其顶部的坐锅面和位于其底部的安置面,所述坐锅面在第一平面内围绕所述燃烧室连续延伸,所述安置面在第二平面内围绕所述燃烧室连续延伸,所述聚能锅架内设置有排烟通道和进气通道,所述排烟通道的进烟口与燃烧室连通,所述进气通道的出气口与所述燃烧室连通;
所述聚能锅架内还设置有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热耦合在所述进气通道与所述排烟通道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能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设置在所述进气通道和所述排烟通道中的一个内,所述进气通道和所述排烟通道中的另一个具有延伸到所述热交换器内的换热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能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聚能锅架包括外盘组件,所述外盘组件包括:
第一盘体;
连接至所述第一盘体的第二盘体,所述第一盘体和所述第二盘体合围形成排烟腔,所述热交换器设置在所述排烟腔内,所述排烟腔形成所述排烟通道的一部分;以及
连接在所述第二盘体的第三盘体,所述第三盘体和所述第二盘体合围形成进气腔,所述进气腔形成所述进气通道的一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聚能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内设置有换热通道,所述换热通道形成所述进气通道的一部分,所述换热通道的出气口连接至所述进气腔。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聚能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盘体位于所述第二盘体的上方,所述排烟通道的进烟口和所述坐锅面均设置在所述第一盘体上,且所述坐锅面包围所述排烟通道的进烟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聚能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盘体包括向上凸出的环形凸筋,所述环形凸筋的顶部形成所述坐锅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聚能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盘体还包括第一环形台阶面和第一圆台面,所述第一环形台阶面位于所述环形凸筋的径向内侧且低于所述环形凸筋,所述第一圆台面连接在所述第一环形台阶面和所述环形凸筋之间,所述第一圆台面从所述第一环形台阶面向上且朝向径向外侧倾斜地连接至所述环形凸筋,在所述第一环形台阶面上设置有围绕所述燃烧室分散分布的多个第一通孔,所述多个第一通孔形成所述排烟通道的进烟口。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聚能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盘体位于所述第二盘体的下方,所述进气通道的出气口设置在所述第三盘体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聚能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盘体包括:
第三盘底,所述第三盘底具有面向所述燃烧室的内缘;以及
第三翻边,所述第三翻边从所述第三盘底的内缘向上弯折,所述第二盘体的底面连接在所述第三翻边上,所述第三翻边上设置有围绕所述燃烧室分散分布的多个第三通孔,所述多个第三通孔与所述进气腔连通,所述多个第三通孔形成所述进气通道的出气口。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聚能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翻边从所述第三盘底的内缘向上且朝向径向内侧倾斜延伸。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聚能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盘体还包括第三侧壁,所述第三侧壁的下端连接至所述第三盘底的外缘,所述第二盘体包括第二盘底、第二侧壁和第二翻边,所述第二侧壁的下端连接至所述第二盘底的外缘,所述第二翻边从所述第二侧壁的上端朝向所述燃烧室的外侧延伸,所述第二翻边连接至所述第三侧壁,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三侧壁间隔开,所述热交换器位于所述第二侧壁的内侧。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聚能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盘体沿着朝向所述燃烧室的方向凸出于所述第三盘体。
13.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聚能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聚能锅架还包括内盘,所述内盘连接在所述外盘组件的面向所述燃烧室的一侧,所述内盘的上边缘位于所述排烟通道的进烟口的上方,且所述内盘的上边缘在水平面内的投影覆盖所述排烟通道的进烟口。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聚能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盘内形成有隔热腔,或者所述内盘与所述外盘组件合围形成隔热腔。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聚能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盘包括:
面向所述燃烧室的内盘内侧壁,所述内盘内侧壁的下端连接至所述第二盘体;
第一内盘翻边,所述第一内盘翻边的内缘连接至所述内盘内侧壁的上端;
第二内盘翻边,所述第二内盘翻边的外缘连接至所述第一内盘翻边的外缘,所述第一内盘翻边和所述第二内盘翻边形成所述内盘的上边缘;以及
内盘外侧壁,所述内盘外侧壁的上端连接至所述第二内盘翻边的内缘,且所述内盘外侧壁的下端连接至所述第一盘体,所述内盘外侧壁与所述内盘内侧壁间隔开。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聚能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盘内侧壁和/或所述内盘外侧壁的至少上部向上且朝向所述燃烧室的外侧倾斜延伸。
1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聚能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包括由蓄能材料制成的换热体和设置在所述换热体内的换热管,所述换热管形成所述换热段。
1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聚能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包括换热管和设置在所述换热管的外侧壁上的多个翅片,所述换热管形成所述换热段。
19.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聚能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包围所述燃烧室的周长的一半以上。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能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聚能锅架的外轮廓呈方形,所述排烟通道的排烟口和所述进气通道的进气口沿竖直方向延伸且均设置在所述方形的角部。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能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聚能锅架的底部设置有至少一圈向下凸出的下凸筋,所述下凸筋包围所述燃烧室,所述下凸筋的底部形成所述安置面。
22.一种燃气灶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面板;
如权利要求1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聚能锅架,所述聚能锅架的安置面坐在所述面板上;
燃烧器,所述燃烧器的燃烧头穿过所述面板并伸入所述燃烧室内。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燃气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气灶具还包括:
空气补充组件,所述空气补充组件与所述进气通道的进气口连通,用于向所述燃烧室内补充空气;和/或
烟气集放组件,所述烟气集放组件与所述排烟通道的排烟口连通,用于排放所述燃烧室内的烟气,所述烟气集放组件的排放口位于所述面板的后部。
CN202222183155.6U 2022-08-18 2022-08-18 聚能锅架及具有其的燃气灶具 Active CN2185998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83155.6U CN218599807U (zh) 2022-08-18 2022-08-18 聚能锅架及具有其的燃气灶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83155.6U CN218599807U (zh) 2022-08-18 2022-08-18 聚能锅架及具有其的燃气灶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599807U true CN218599807U (zh) 2023-03-10

Family

ID=853966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183155.6U Active CN218599807U (zh) 2022-08-18 2022-08-18 聚能锅架及具有其的燃气灶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59980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664981B (zh) 一种灶用隔热罩以及应用有该灶用隔热罩的燃气灶
CN108386838B (zh) 燃烧器及燃气灶具
CN111059610A (zh) 一种应用于取暖器内的反射板
CN218599807U (zh) 聚能锅架及具有其的燃气灶具
CN214891355U (zh) 燃气灶的聚能罩组件及燃气灶
CN218001578U (zh) 燃气灶具
CN117628549A (zh) 聚能锅架及具有其的燃气灶具
CN117628543A (zh) 燃气灶具
CN114135907A (zh) 燃气灶具用锅支架及燃气灶
CN112944398A (zh) 一种防干烧平板燃烧器及灶具
CN217875985U (zh) 一种锅架及燃气灶
CN215336308U (zh) 燃气灶
CN212673206U (zh) 一种灶具燃烧器及灶具
CN217178622U (zh) 聚能盘锅架及燃气灶具
CN215951418U (zh) 火盖组件及燃气灶
CN218096036U (zh) 聚能罩组件及燃气灶
CN216744461U (zh) 燃气灶具用锅支架及燃气灶
CN217843999U (zh) 一种燃气灶锅架及燃气灶
CN220379761U (zh) 聚能盘锅架及燃气灶具
CN221098701U (zh) 燃气炉集热节能装置
CN219014385U (zh) 聚能盘锅架及燃气灶具
CN217875841U (zh) 一种复合聚能燃烧器
CN212777480U (zh) 一种平板式燃气灶
CN214791375U (zh) 一种灶用聚能罩及应用有该灶用聚能罩的燃气灶
CN219913151U (zh) 一种用于燃气加热装置的自热侧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