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14317U - 燃气灶 - Google Patents
燃气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014317U CN219014317U CN202223419792.5U CN202223419792U CN219014317U CN 219014317 U CN219014317 U CN 219014317U CN 202223419792 U CN202223419792 U CN 202223419792U CN 219014317 U CN219014317 U CN 21901431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vity
- heat insulation
- gas
- air
- energy collec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Gas Bur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燃气灶具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燃气灶。燃气灶包括灶面板、聚能盘、隔热罩及风机。聚能盘呈环形且设置于灶面板的上方,聚能盘内形成有上隔热腔,聚能盘的外壁具有与上隔热腔连通的进气口;隔热罩穿设于灶面板且与聚能盘的下端连接,隔热罩具有与聚能盘的中心孔正对连通的下空腔和间隔设置在下空腔外侧的下隔热腔,下隔热腔的上端与上隔热腔连通,下隔热腔的内腔壁开设有连通下空腔的出气口;风机安装于下空腔中,风机用于引导外部空气依次经由进气口、上隔热腔、下隔热腔及出气口进入下空腔。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燃气灶,能够提高对热量回收利用率,节省能耗,且提高燃气灶的热效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灶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燃气灶。
背景技术
燃气灶是家庭日常生活必备的烹饪器具之一,其通常包括灶体、燃烧器及锅架等,锅架设置于灶体面板的表面,用于对锅具进行支撑,燃烧器穿设于灶体的灶面板并位于锅架内侧,以进行点火燃烧。
为提高燃烧灶的燃烧效率,现有燃气灶的锅架通常设置有环形的聚能盘结构。专利号为CN211822618U的现有技术提供了一种灶用隔热罩结构形式的锅架,其包括围成有中央孔的罩体,罩体包括相互对合的上层罩和下层罩,并且上层罩和下层罩之间至少局部形成有空腔,下层罩在对应空腔的底壁具有向下延伸的支脚,上层罩和下层罩在内周缘和/或外周缘的交界处具有沿周向的环形缝,用于连通中央孔和外界大气。
现有技术提供的灶用隔热罩,空腔和支脚的设置虽然能够提高隔热效果,减少热量的流失,且外界空气可通过环形缝进入到中央孔中以对燃烧进行二次空气补充,实现热量的回收利用,但是由于空气从环形缝经空腔流动至中央孔的流通通道较长,阻力较大,仅靠燃烧产生的负压拉动空气流动难以满足燃烧所需空气量,进而造成燃烧不充分,反而导致能效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燃气灶,其能够有效解决现有燃气灶热量回收利用率低及燃烧不充分的问题,以提高燃气灶的热量回收及燃烧效率。
上述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
燃气灶,包括灶面板,所述燃气灶还包括:
聚能盘,呈环形且设置于所述灶面板的上方,所述聚能盘内形成有上隔热腔,所述聚能盘的外壁具有与所述上隔热腔连通的进气口;
隔热罩,穿设于所述灶面板且与所述聚能盘的下端连接,所述隔热罩具有与所述聚能盘的中心孔正对连通的下空腔和间隔设置在所述下空腔外侧的下隔热腔,所述下隔热腔的上端与所述上隔热腔连通,所述下隔热腔的内腔壁开设有连通所述下空腔的出气口;
风机,安装于所述下空腔中,所述风机用于引导外部空气依次经由所述进气口、所述上隔热腔、所述下隔热腔及所述出气口进入所述下空腔。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燃气灶,与背景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设置依次连通的进气口、上隔热腔、下隔热腔以及出气口,使得外部空气可以依次经过进气口、上隔热腔、下隔热腔及出气口形成的气流通道流动至下空腔中,以使流动的气体形成空气罩,隔绝热量散失;同时,由于出气口连通下空腔,即外部空气进入到下空腔中后,可以为燃烧器的燃气燃烧提供空气补充,且空气在流动过程中能够被聚能盘上的热量加热,使得流入至下空腔中的空气为被预热后的空气,预热后的空气参与燃烧能够使得燃烧更加充分,火焰温度更高,在实现对聚能盘的隔热效果的同时,实现对热量的回收利用及提高燃烧热效率;同时,通过设置风机,使得空气在气流通道内的流通不仅仅是依靠燃烧产生的负压驱动的,能够保证对气流的驱动作用,从而有效保证空气在气流通道内流通的空气量,降低燃气不充分燃烧的概率,提高燃烧热效率,且减少燃烧过程中有害物质的产生;再者,通过设置隔热罩,能够使得风机安装于隔热罩的内部,避免风机的设置影响燃烧器的设置且避免风机安装于聚能盘内侧而导致的干涉和安装空间不足等问题,提高风机的安装便利性和安全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燃气灶还包括燃烧器,所述燃烧器的引射管位于所述下空腔中,且所述引射管的空气进口与所述下空腔连通。
所述隔热罩包括主罩体和罩底板,所述主罩体具有所述下隔热腔及上下贯通的中心通孔,所述下隔热腔环绕所述中心通孔设置,所述罩底板可拆卸连接于所述主罩体的下端并封堵所述中心通孔的下开口,所述罩底板与所述主罩体合围形成所述下空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罩体包括内外间隔套设的内筒部和外筒部,所述内筒部和所述外筒部之间形成所述下隔热腔;
所述内筒部局部向外延伸有容纳壳部,所述容纳壳部穿出所述外筒部,所述容纳壳部具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与所述内筒部的内腔共同形成所述下空腔,所述引射管位于所述容纳壳部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筒部和所述外筒部为同轴套设的圆筒状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空腔的腔壁包括环绕所述中心孔的轴线设置的弧形壁面,所述弧形壁面沿朝向所述下空腔的中心凸设安装凸部,所述安装凸部背离所述下隔热腔的一侧具有竖直的安装面,所述出气口贯通所述安装面,所述风机安装于所述安装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所述出气口沿所述隔热罩的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所述风机与所述出气口一一对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燃气灶还包括燃烧器,所述燃烧器的上端位于所述中心孔中,所述燃烧器的下端至少部分位于所述下空腔中,所述下空腔通过所述中心孔与所述燃烧器的外火孔及内火孔均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空腔的腔壁上凸设有定位凸部,所述定位凸部环绕所述下空腔间隔设置有多个,所述燃烧器支承于所述下空腔的腔底,且所述燃烧器的外周壁上凸设有定位凸缘,所述定位凸缘的上表面与所述定位凸部的下表面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聚能盘包括上下扣合连接的上盘体和下盘体,所述下盘体和所述上盘体合围形成所述上隔热腔。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燃气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结构去掉底罩后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燃气灶的部分结构俯视图;
图4是图3中A-A处的剖视图;
图5是图4中I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图3中B-B处的剖视图;
图7是图6中J处的局部放大图。
标号说明:
1、锅架组件;11、聚能盘;111、上盘体;1111、上内环部;1112、上外环部;1113、上连接环部;112、下盘体;1121、下内环部;1122、下外环部;1123、下连接环部;113、上隔热腔;114、进气口;115、中心孔;12、支脚;
2、隔热罩;21、主罩体;211、内筒部;212、外筒部;213、容纳壳部;2131、穿孔;2132、容纳腔;214、下隔热腔;215、出气口;216、定位凸部;217、凸柱部;218、安装凸部;22、罩底板;23、下空腔;
3、风机;31、风扇;32、安装壳;33、安装耳部;
4、灶体;41、灶面板;42、底罩;
5、外环火盖;51、外混气腔;52、外火孔;
6、内环火盖;61、内混气腔;62、内火孔;
7、炉头;71、分气盘部;711、中心座部;7111、内环预混腔;712、外座部;7121、外环预混腔;7122、内环补气口;713、补气腔;72、进气管部;73、定位凸缘;
8、引射管;8a、外环引射管;8b、内环引射管;81、空气进口;
9、喷嘴;10、燃气阀;20、接水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燃气灶,其包括灶体4、燃烧器及锅架组件1,灶体4包括灶面板41和设置于灶面板41底部的底罩42,底罩42与灶面板41合围形成有安装空间;燃烧器安装于安装空间内,以为燃烧提供混合气体并控制混合气体的通断及点火燃烧;锅架组件1安装灶面板4上方以支撑锅具,燃烧器的上端伸出灶面板1以对锅具进行加热。
锅架组件1包括聚能盘11,聚能盘11呈环形且内部形成有上隔热腔113,聚能盘11的外侧开设有连通上隔热腔113的进气口114,聚能盘11的中心形成有中心孔115。燃气灶还包括隔热罩2和风机3,隔热罩2穿设于灶面板41且与聚能盘11的下端连接,隔热罩2具有能与聚能盘11的中心孔115正对连通的下空腔23和间隔设置在下空腔23外侧的下隔热腔214,下隔热腔214的上端与上隔热腔113连通,下隔热腔214的内腔壁开设有连通下空腔23的出气口215;风机3安装于下空腔23中,风机3用于引导外部空气依次经由进气口114、上隔热腔113、下隔热腔214及出气口215进入下空腔23。燃烧器上端位于中心孔115中,下端至少部分位于下空腔23中。
本实施例提供的燃气灶,通过设置依次连通的进气口114、上隔热腔113、下隔热腔214以及出气口215,使得外部空气可以依次经过进气口114、上隔热腔113、下隔热腔214及出气口215形成的气流通道流动至下空腔23中,以使流动的气体形成空气罩,隔绝热量散失;同时,由于出气口215连通下空腔23,即外部空气进入到下空腔23中后,可以为燃烧器的燃气燃烧提供空气补充,且空气在流动过程中能够被聚能盘11上的热量加热,使得流入至下空腔23中的空气为被预热后的空气,预热后的空气参与燃烧能够使得燃烧更加充分,火焰温度更高,在实现对聚能盘11的隔热效果的同时,实现对热量的回收利用及提高燃烧热效率;同时,通过设置风机3,使得空气在气流通道内的流通不仅仅是依靠燃烧产生的负压驱动的,能够保证对气流的驱动作用,从而有效保证空气在气流通道内流通的空气量,降低燃气不充分燃烧的概率,提高燃烧热效率,且减少燃烧过程中有害物质的产生;再者,通过设置隔热罩2,能够使得风机3安装于隔热罩2的内部,避免风机3的设置影响燃烧器的设置且避免风机3安装于聚能盘11内侧而导致的干涉和安装空间不足等问题,提高风机3的安装便利性和安全性。
如图1和图2所示,聚能盘11与灶面板41间隔设置,锅架组件1还包括支脚12,支脚12下端支承于灶面板41上,且支脚12与聚能盘11连接以支撑聚能盘11,支脚12沿聚能盘11的周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
燃气灶还包括接水盘20,接水盘20套设在隔热罩2的外侧并安装于灶面板41上方,支脚12下端与接水盘20连接,以提高支脚12的设置便利性。支脚12优选沿聚能盘11的周向均匀且间隔设置有四个。接水盘20及接水盘20与支脚12的连接结构可以参照现有技术进行设置,此非本实用新型的重点,此处不再赘述。
如图2和图5所示,燃烧器包括炉头7、内环火盖6及外环火盖5、引射管8、喷嘴9及燃气阀10等,炉头7安装于安装空间内,且内部具有内环供气通道和外环供气通道;内环火盖6安装于炉头7上,且内环火盖6具有与内环供气通道连通的内混气腔61,内环火盖6的外周壁上开设有与内混气腔61连通的内火孔62;外环火盖5安装于炉头7上且同轴且间隔套设于内环火盖6的外侧,外环火盖5具有与外环供气通道连通的外混气腔51及与外混气腔51连通的外火孔52;内环火盖6及外环火盖5均位于聚能盘11的中心孔115内。
引射管8包括内环引射管8b和外环引射管8a,环引射管8a与内环引射管8b并排设置,且外环引射管8a的出气端连通外环供气通道,以向外环火盖5提供具有一定空燃比的混合气体;内环引射管8b的出气端与内环供气通道连通,以向内环火盖6提供具有一定空燃比的混合气体;外环引射管8a和内环引射管8b的进气端分别通过喷嘴9与燃气阀10连接,以使燃气阀10控制外环引射管8a和内环引射管8b的燃气通断及燃气流量,燃气阀10安装于灶体4上。
可以理解的是,燃烧器的具体结构以及燃烧器的燃烧原理均可参照现有结构,此非本实用新型的改进重点,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实施例中,内火孔62和外火孔52均通过中心孔115与下空腔23连通,即外部空气经过气流通道并预热后进入下空腔23中,进入到下空腔23中的预热空气至少部分向上流动至中心孔115中,且进入中心孔115中的部分空气直接进去到聚能盘11与外环火盖5的间隙处,对外环火焰的燃烧进行二次补气,另一部分进入到外环火盖5与内环火盖6之间,对内环火焰的燃烧进行二次补气。
在一实施例中,引射管8位于下空腔23内,且引射管8的空气进口81与下空腔23连通,由气流通道进入到下空腔23中的空气可以通过引射管8的空气进口81进入到对应的内环引射通道和/或外环引射通道中,即被预热后的空气可以直接进入到内环引射通道和/或外环引射通道内实现一次空气补气,有效提高进入到对应的内混气腔61和/或外混气腔51内的混合气体的温度,从而提高燃烧火焰温度,提高燃烧充分性和燃烧效能。
优选地,内环引射管8b和外环引射管8a均位于下空腔23中,即下空腔23中的预热空气可以一部分通过内环引射管8b进入到内环供气通道中,对内环火盖6的燃烧进行一次空气补气,另一部分通过外环引射管8a进入到外环供气通道中,对外环火盖5的火焰燃烧进行一次空气补气。
即在上述设置下,外部空气经过气流通道并预热后进入下空腔23中,进入到下空腔23中的预热空气一部分进入到内环引射管8b和外环引射管8a中,直接与燃气混合,另一部分预热空气向上流动至上下空腔23中,且进入上下空腔23中的部分空气直接进去到聚能盘11与外环火盖5的间隙处,对外环火焰的燃烧进行二次补气,另一部分进入到外环火盖5与内环火盖6之间,对内环火焰的燃烧进行二次补气。该种设置,能够有效提供燃气灶的热能利用率,提高对燃烧器补气的有效性,充分提供燃烧充分性及燃烧产生的火焰温度,提高燃烧效能。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一实施例中,引射管8可以全部位于隔热罩2的外侧或引射管8的进气端位于隔热罩2的外侧,即仅内火孔62和外火孔52与下空腔23连通,即预热气体仅用于实现二次空气补气。在其他另一实施例中,燃烧器安装于下空腔23及中心孔115中后,也可以隔绝下空腔23与中心孔115的连通,且引射管8设置在下空腔23中,即仅引射管8与下空腔23连通,下空腔23仅用于燃烧的一次空气进气。
进一步地,燃气阀10为隔热罩2的外侧,且喷嘴9密封穿设于隔热罩2,以避免对下空腔23的容积需求过大,且提高燃气阀10的安装和维护便利性。
炉头7包括分气盘部71和连接于分气盘部71底部进气管部72,分气盘部71具有内环预混腔7111和外环预混腔7121,进气管部72与喷射管8一一对应设置且连接,即进气管部72分为内环进气管部和外环进气管部,内环进气管部的出气端与内环预混腔7111连通,进气端与内环引射管8b连通,内环供气通道包括内环预混腔7111和内环进气管的内腔;外环进气管部的出气端与外环预混腔7121连通,进气端与外环引射管8a连通,外环供气通道包括外环预混腔7121和上述的外环进气管的内腔。
进一步地,分气盘部71包括中心座部711和间隔套设在中心座部711外侧的外座部712,中心座部711内形成内环预混腔7111,内环预混腔7111与内混气腔61正对连通;外座部7112具有上述的外环预混腔7121,外环预混腔7121与外混气腔51正对连通。外座部712和中心座部711之间形成补气腔713,外座部712上开设有与外环预混腔7121分隔的补气口7122,补气口7122连通补气腔713与中心孔115,即实现下空腔23内的空气依次经中心孔115、补气口7122及补气腔713达到内火孔62处。
在一实施例中,下空腔23的腔壁上凸设有定位凸部216,定位凸部216环绕下空腔23间隔设置有多个,燃烧器支承于下空腔23的腔底,且燃烧器的外周壁上凸设有定位凸缘73,定位凸缘73的上表面与定位凸部216的下表面抵接。定位凸部216的设置,有利于为炉头7的安装提供定位和限位,避免炉头7安装位置偏斜。
优选地,定位凸缘73设置于分气盘部71的外侧,分气盘部71的外径等于定位凸部216的内径,即定位凸部216与分气盘部71的外侧壁抵接,以保证炉头7的安装可靠性。
指的说明的是,炉头7的结构可以参考现有技术,此非本实用新型的重点,此处不再赘述。
如图5-图7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聚能盘11包括连接的上盘体111和下盘体112,上盘体111和下盘体112围设形成上述上隔热腔113。该种设置,能够有效简化聚能盘11的加工,提高聚能盘11的加工便利性,降低加工成本。
在一实施例中,下盘体112的外周缘位于上盘体111的外周缘的内侧,且下盘体112的部分外周缘与上盘体111的外周缘连接,下盘体112的部分外周缘与上盘体111的外周缘间隔设置以形成进气口114;下盘体112的内端间隔设置于上盘体111的内端外侧,且上盘体111的内端和上盘体111的内端之间的间隙形成上隔热腔113的上空气出口,上空气出口与下隔热腔214的上端连通。该种设置,可以直接通过上盘体111和下盘体112的配合得到进气口114和上空气出口,避免对进气口114和上空气出口进行额外加工,提高聚能盘11的加工便利性,降低聚能盘11的加工成本。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直接在上盘体111或下盘体112上加工形成进气口114和/或上空气出口。
上盘体111包括同轴且间隔设置的上内环部1111及上外环部1112以及连接于上内环部1111和上外环部1112顶端的上连接环部1113,上内环部1111和上外环部1112均竖直设置。下盘体112包括由外至内依次连接的下外环部1122、下连接环部1123和下内环部1121,下外环部1122水平设置,下内环部1121竖直设置,下外环部1122位于上外环部1112的内侧,且上外环部1112与下外环部1122之间形成有上述的进气口114;下内环部1121与上内环部1111相对且间隔设置,上内环部1111和下内环部1121的下端之间的间隙形成上述上空气出口。
该种设置,使得进气口114形成于聚能盘11的底部,能够促进空气在灶面板41和聚能盘11之间流动,降低灶面板41处的温度,且有利于对灶面板41处的热量进行回收利用,增强对空气的预热效果。在其他实施例中,进气口114也可以设置于上外环部1112的外侧壁上。
下外环部1122的外周缘沿其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缺口,缺口的口壁与上外环部1112的内壁围设形成上述进气口114。下外环部1122与上外环部1112的内壁抵接的部分焊接,以保证上盘体111和下盘体112的连接可靠性。上内环部1111的下端与下内环部1121的下端平齐,以更好地与隔热罩2进行连接。
为方便支脚12与聚能盘11的连接,上盘体111上贯通开设有上安装口,下盘体112上开设有下安装口,上安装口和下安装口一一对应设置,支脚12穿设于上安装口和下安装口中并与上盘体111和下盘体112焊接。该种设置,可以在保证上盘体111和下盘体112上下间隔设置的同时,采用支脚12增强上盘体111和下盘体112之间的连接,保证锅架组件1的整体结构稳定性和对锅具的支撑性能。
在一实施例中,支脚12的内侧壁上设置有朝上的内定位台阶面,支脚12的外侧壁设置有外定位台阶面,上盘体111分别抵接于内定位台阶面和外定位台阶面上,由此能够限制支脚12在聚能盘11上安装的高度位置,为支脚12与聚能盘11的安装提供定位。
在一实施例中,隔热罩2包括主罩体21和罩底板22,主罩体21上形成有中心通孔和上述的下隔热腔214,罩底板22可拆卸连接于主罩体21的下端并封堵中心通孔的下开口,罩底板22与主罩体21合围形成上述的下空腔23。该种设置,能够提高燃烧器在下空腔23内的安装和拆卸便利性,提高燃气灶的组装和维护便利性,同时能够简化隔热罩2的加工。
下隔热腔214优选贯通主罩体21的下端,以简化主罩体21的加工。罩底板22封堵下隔热腔214的下端开口,以避免空气从下隔热腔214的下端流出,保证隔热罩2的隔热效果和空气流动的引导效果,避免空气泄漏。罩底板22的形状优选与主罩体21的下端外轮廓相同,以保证罩底板22与主罩体21之间的连接密封可靠性。
主罩体21包括内筒部211和同轴且间隔套设在内筒部211外侧的外筒部212,内筒部211的内侧围设形成上述的中心通孔,内筒部211和外筒部212之间形成上述的下隔热腔214。内筒部211的外径及内径优选与上内环部1111的内径及外径分别相等,外筒部212的内径及外径优选与下内环部1121的内径与外径分别相等,以提高隔热罩2与聚能盘11的连接便利性和安装定位可靠性。内筒部211和外筒部212优选为同轴套设的圆筒状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内筒部211局部向外延伸有容纳壳部213,容纳壳部213具有容纳腔2132,容纳腔2132与内筒部211围设形成的空腔共同形成下空腔23,引射管8位于容纳壳部213的容纳腔2132中,与容纳壳部213正对设置的外筒部212部分连接于容纳壳部213的外壁面。容纳壳部213的设置,能够在实现将引射管8安装至隔热罩2内部的同时,减小隔热罩2的整体尺寸,降低隔热罩2的整体成本和对安装空间内部的占用空间。
容纳壳部213的外周壁上开设有穿孔2131,穿孔2131与喷嘴9一一对应设置,喷嘴9密封穿设于穿孔2131中。引射管8、喷嘴9及与燃气阀10的连接结构为本领域的常规设置,此非本实施例的重点,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实施例中,风机3优选沿隔热罩2的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以提高对空气的抽吸能力,且降低对单个风机3抽吸力的需求,从而减小单个风机3的尺寸;同时,多个风机3沿隔热罩2周向的设置,也能够提高空气进入到下空腔23内部的均匀性,保证空气在燃烧器的周向均匀流动,提高燃烧均匀性和燃烧充分性;再者,也有利于引导空气进入到引射管8的空气进口81处,保证预热气体能够进入到引射管8中。
下空腔23的腔壁包括环绕中心孔115的轴线设置的弧形壁面,为提高风机3在下空腔23中的安装便利性,弧形壁面沿朝向下空腔23的中心凸设有安装凸部218,安装凸部218背离下隔热腔214的一侧具有竖直的安装面,出气口215贯通安装面,风机3安装于安装面。由此使得用于安装风机3的面为平面,而非弧形曲面,提高风机3的安装便利性,且保证风机3与出气口215正对设置,保证风机3对空气的抽气能力。
在一实施例中,安装凸部218由远离外筒部212的方向挤压内筒部211形成,以简化隔热罩2的加工,且简化隔热罩2的结构。在其他另一实施例中,也可以直接增强安装凸部218处的材料厚度的方式实现安装凸部215的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风机3包括安装壳32和转动安装于安装壳32内部的风扇31,为提高风机3在隔热罩2内的安装便利性,安装壳32沿径向向外凸设有安装耳部33,安装耳部33沿安装壳32的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安装耳部33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内筒部211上开设有第二安装孔,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一一正对设置,风机3与隔热罩2通过穿设于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中的螺纹件连接。
进一步地,内筒部211的内壁和/或外壁上凸设有凸柱部217,第二安装孔贯通凸柱部217,凸柱部217在保证内筒部211壁厚无需过大的情况下,增加第二安装孔的长度,由此能够提高风机3在隔热罩2上的安装可靠性。在一实施例中,内筒部211的内外两侧均凸设有凸柱部217,且内外侧的凸柱部217同正对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内筒部211的一侧设置有凸柱部217。
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的具体内容中,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不矛盾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的具体内容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燃气灶,包括灶面板(41),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气灶还包括:
聚能盘(11),呈环形且设置于所述灶面板(41)的上方,所述聚能盘(11)内形成有上隔热腔(113),所述聚能盘(11)的外壁具有与所述上隔热腔(113)连通的进气口(114);
隔热罩(2),穿设于所述灶面板(41)且与所述聚能盘(11)的下端连接,所述隔热罩(2)具有能与所述聚能盘(11)的中心孔(115)正对连通的下空腔(23)和间隔设置在所述下空腔(23)外侧的下隔热腔(214),所述下隔热腔(214)的上端与所述上隔热腔(113)连通,所述下隔热腔(214)的内腔壁开设有连通所述下空腔(23)的出气口(215);
风机(3),安装于所述下空腔(23)中,所述风机(3)用于引导外部空气依次经由所述进气口(114)、所述上隔热腔(113)、所述下隔热腔(214)及所述出气口(215)进入所述下空腔(2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气灶还包括燃烧器,所述燃烧器的引射管(8)位于所述下空腔(23)中,且所述引射管(8)的空气进口(81)与所述下空腔(23)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罩(2)包括主罩体(21)和罩底板(22),所述主罩体(21)具有所述下隔热腔(214)及上下贯通的中心通孔,所述下隔热腔(214)环绕所述中心通孔设置,所述罩底板(22)可拆卸连接于所述主罩体(21)的下端并封堵所述中心通孔的下开口,所述罩底板(22)与所述主罩体(21)合围形成所述下空腔(2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罩体(21)包括内外间隔套设的内筒部(211)和外筒部(212),所述内筒部(211)和所述外筒部(212)之间形成所述下隔热腔(214);
所述内筒部(211)局部向外延伸有容纳壳部(213),所述容纳壳部(213)穿出所述外筒部(212),所述容纳壳部(213)具有容纳腔(2132),所述容纳腔(2132)与所述内筒部(211)的内腔共同形成所述下空腔(23),所述引射管(8)位于所述容纳壳部(213)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部(211)和所述外筒部(212)为同轴套设的圆筒状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空腔(23)的腔壁包括环绕所述中心孔(115)的轴线设置的弧形壁面,所述弧形壁面沿朝向所述下空腔(23)的中心凸设有安装凸部(218),所述安装凸部(218)背离所述下隔热腔(214)的一侧具有竖直的安装面,所述出气口(215)贯通所述安装面,所述风机(3)安装于所述安装面。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口(215)沿所述隔热罩(2)的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所述风机(3)与所述出气口(215)一一对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气灶还包括燃烧器,所述燃烧器的上端位于所述中心孔(115)中,所述燃烧器的下端至少部分位于所述下空腔(23)中,所述下空腔(23)通过所述中心孔(115)与所述燃烧器的外火孔(52)及内火孔(62)均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空腔(23)的腔壁上凸设有定位凸部(216),所述定位凸部(216)环绕所述下空腔(23)间隔设置有多个,所述燃烧器支承于所述下空腔(23)的腔底,且所述燃烧器的外周壁上凸设有定位凸缘(73),所述定位凸缘(73)的上表面与所述定位凸部(216)的下表面抵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聚能盘(11)包括上下扣合连接的上盘体(111)和下盘体(112),所述下盘体(112)和所述上盘体(111)合围形成所述上隔热腔(113)。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419792.5U CN219014317U (zh) | 2022-12-20 | 2022-12-20 | 燃气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419792.5U CN219014317U (zh) | 2022-12-20 | 2022-12-20 | 燃气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014317U true CN219014317U (zh) | 2023-05-12 |
Family
ID=862317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3419792.5U Active CN219014317U (zh) | 2022-12-20 | 2022-12-20 | 燃气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014317U (zh) |
-
2022
- 2022-12-20 CN CN202223419792.5U patent/CN21901431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386838B (zh) | 燃烧器及燃气灶具 | |
CN108343965B (zh) | 一种防干烧燃烧器及燃气灶 | |
CN219014317U (zh) | 燃气灶 | |
CN110836411A (zh) | 一种灶用隔热罩以及应用有该隔热罩的燃气灶 | |
CN112128749A (zh) | 一种用于燃烧器的火盖以及应用有该火盖的燃烧器 | |
CN213713063U (zh) | 燃烧器与燃气热水设备 | |
CN212132433U (zh) | 一种完全上进风燃烧器 | |
CN211372403U (zh) | 一种完全上进风式燃烧器 | |
CN107525072A (zh) | 高热效能的火盖及使用该火盖的炉头 | |
CN112178640A (zh) | 一种红外燃烧器 | |
CN117553330B (zh) | 一种燃气灶 | |
CN111964128B (zh) | 一种灶用隔热罩以及应用有该隔热罩的燃气灶 | |
CN221666113U (zh) | 燃气灶 | |
CN217559820U (zh) | 一种单腔冲压燃烧器 | |
CN213901059U (zh) | 一种三环红外燃烧器 | |
CN218544417U (zh) | 燃气灶 | |
CN216047634U (zh) | 一种三环火分气盘及燃烧器 | |
CN221237865U (zh) | 底座组件和灶具 | |
CN217402557U (zh) | 燃烧器及包含其的燃气灶具 | |
CN221666055U (zh) | 一种燃烧器及燃气灶 | |
CN216953046U (zh) | 一种燃烧器及灶具 | |
CN219976426U (zh) | 燃烧装置及燃气灶 | |
CN214009215U (zh) | 一种用于灶具燃烧器的火盖及灶具燃烧器 | |
CN211822508U (zh) | 一种带烹饪装置的集成灶 | |
CN218895403U (zh) | 燃烧器以及燃气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